CN101659221A -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9221A
CN101659221A CN200910171555A CN200910171555A CN101659221A CN 101659221 A CN101659221 A CN 101659221A CN 200910171555 A CN200910171555 A CN 200910171555A CN 200910171555 A CN200910171555 A CN 200910171555A CN 101659221 A CN101659221 A CN 101659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hair leg
cushion frame
leg
ch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1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9221B (zh
Inventor
藤泽英树
冈崎裕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59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9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2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83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locking on transversal elements on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e.g. transversal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60N2/02258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the electric motor for adjusting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cushion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7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 B60N2/3077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stowed in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 B60N2/307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stowed in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in a re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1、11)包括:用于车辆的座椅(2、29);座椅移动机构(3、391),其使座椅在就坐位置(P1、P11)与收容位置(P2、P22)之间运动;设置在车辆地板(91)上的多个接合构件(41、42);多个锁定构件(51、52、55、56、58、60),其设置在座椅(2、29)上以分别面对多个接合构件并且能够与多个接合构件(41、42)接合从而将座椅(2、29)锁定在就坐位置;以及接合位置调节机构(6、81、89),其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调节彼此面对的接合构件和锁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其中锁定构件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以与接合构件接合。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运动,以便提高载客能力和行李空间等。例如,JP2005-126035A(对应于US6935682)(以下称作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沉降座椅,这种座椅包括位于座垫下前部处的捕捉椅腿和位于座垫下后部处的带槽椅腿。每个椅腿均能够与地板接合或脱开。该座椅设备构造成能够通过四个椅腿锁定在就坐位置。该座椅设备通过后椅腿的能够相对于地板旋转的下部以椅背折叠在座垫上的方式收容在形成于地板上的凹部内。后椅腿还分别包括一体连接至带槽椅腿的上部。另外,JP2006-264586A(以下称作文献2)中公开的车辆座椅包括支撑座垫框架前部的左、右前椅腿和支撑座垫框架后部的左、右后椅腿。每个前椅腿与每个后椅腿均通过绞缆彼此连接。前椅腿和后椅腿能够相对于座垫框架旋转。当车辆座椅被收容时,各个椅腿通过绞缆和其它机构旋转以容置在形成于地板上的空间内,使得车辆座椅被紧凑地收容。
另外,US2003-0184129A1(以下称作文献3)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该座椅包括设置在座垫(椅座)一个侧表面处的铰链机构和设置在座垫的另一侧表面下侧的两个椅腿。具体地,这两个椅腿布置在所述另一侧表面下侧的前部和后部处。当椅背折叠在座垫上的同时座椅绕铰链机构向上旋转时,座椅被侧向收容。当座椅从收容位置向下旋转并且椅腿与相应的撞针(接合构件)接合时,座椅进入就坐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座椅通过四个椅腿或通过铰链机构和两个椅腿锁定在就坐位置的机构,锁紧装置通常设置在相应椅腿的下端而用于与相应的锁紧装置接合的撞针(接合构件)设置在车辆地板上。
根据文献1和文献2中公开的包括四个椅腿的结构,在座椅从收容位置运动至就坐位置时,即使当三个锁紧装置与相应的撞针接合时,最后的第四个锁紧装置仍然可能无法与撞针顺利接合。更具体地,构成锁紧装置和撞针的构件分别会具有制造公差。此外,安装构件时也可能导致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四个锁紧装置的操作时间可能不同。首先进行操作的锁紧装置不会受到其它三个锁紧装置的操作的影响,因而易于与撞针接合。后续的第二个及第三个锁紧装置也能够与相应的撞针接合,因为座椅的位置尚未固定。然而,在第一至第三个锁紧装置与相应的撞针接合之后,座椅在三个位点处锁定因而座椅的位置被限制住。于是,余下的第四个锁紧装置与对应的撞针的位置可能彼此不相配,这会导致座椅在就坐位置处锁定不完全。同样,根据文献3中公开的包括铰链机构和两个椅腿的结构,首先进行操作的第一锁紧装置会与撞针顺利接合,但是,第二锁紧装置却可能无法与撞针顺利接合。
在即使仅有一个锁紧装置与对应的撞针未完全接合的情况下,座椅在就坐位置的稳定性亦会劣化。
不仅因为诸如各个部件的尺寸及安装位置等初始因素,而且因为诸如由频繁使用导致的部件的磨损和变形等与时间相关的因素,锁紧装置的操作可能彼此不同。
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即使当锁定构件与对应的接合构件的位置关系及操作时间等方面存在变化时,该座椅设备仍然能够通过使所有锁定构件与对应的接合构件牢固地彼此接合而稳定地锁定在就坐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包括:用于车辆的座椅;座椅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座椅在就坐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运动;设置在车辆地板上的多个接合构件;多个锁定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座椅上以分别面对所述多个接合构件并且能够与所述多个接合构件接合从而将所述座椅锁定在所述就坐位置;以及接合位置调节机构,其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调节彼此面对的所述接合构件和所述锁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其中所述锁定构件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以与所述接合构件接合。
根据上述发明,在座椅通过座椅移动机构向就坐位置运动的情况下,多个锁定构件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以便与设置在车辆地板上的相应的接合构件接合。此时,即使例如当其中一个锁定构件和对应的接合构件之间的距离与另一个锁定构件和对应的接合构件之间的距离彼此不同时,接合位置调节机构也可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调节锁定构件与对应的接合构件中的一个的位置。于是,消除了高度上的差异从而实现所有锁定构件的牢固的接合操作。座椅稳定地锁定在就坐位置。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包括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座椅相应侧的两个四连杆机构,每个四连杆机构包括由所述座椅的座垫框架和所述车辆地板支撑的两个连杆。另外,所述多个锁定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座垫框架上的四个椅腿和设置在相应的椅腿的下端部处以与相应的接合构件接合的锁紧装置。另外,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的其中一个椅腿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下端部处的所述锁紧装置被弹簧构件以弹力向下偏置,其中所述弹力大于所述锁紧装置与所述接合构件接合所需的接合力。
因此,当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两侧的四连杆机构将座椅向就坐位置移动时,能够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的椅腿的高度会根据固定椅腿的高度自动调节。因此,可靠地进行了所有锁紧装置的接合操作,从而实现座椅在就坐位置的稳定锁定。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包括铰链机构,所述铰链机构支撑所述座椅的座垫框架的一侧以便使所述座椅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运动。另外,所述多个锁定构件包括:两个椅腿,其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座垫框架的所述一侧与所述另一侧彼此面对;以及锁紧装置,其设置在相应的椅腿的下端部处以便与相应的接合构件接合。另外,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的其中一个椅腿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下端部处的所述锁紧装置被弹簧构件以弹力向下偏置,其中所述弹力大于所述锁紧装置与所述接合构件接合所需的接合力。
因此,当铰链机构将座椅向就坐位置移动时,能够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的椅腿的高度会根据固定椅腿的高度自动调节。因此,两个锁紧装置的接合操作可靠地进行,从而实现座椅在就坐位置的稳定锁定。
所述多个锁定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座垫框架上的多个椅腿以及设置在相应的椅腿下端部处以便与相应的接合构件接合的锁紧装置。另外,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的多个椅腿中的两个椅腿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所述两个椅腿与由所述座垫框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平衡连杆的相应的端部接触。
因此,可自动调节能够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的两个椅腿的高度。因此,所有锁紧装置的接合操作可靠地进行,从而实现座椅在就坐位置的稳定锁定。
所述座椅设备还包括:凸轮构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的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的其中一个椅腿运动;接合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以面对所述凸轮构件;弹簧构件,其在所述椅腿相对于所述座垫框架向上运动的情况下沿向前的方向偏置所述凸轮构件,此时所述凸轮构件沿所述向前的方向与所述接合构件保持接合;以及凸轮构件后移机构,其以与由所述座椅移动机构进行的用于使所述座椅从所述就坐位置运动至所述收容位置的收容操作相关联的方式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力使所述凸轮构件沿向后的方向运动。
因此,防止在所述椅腿的接合操作之后所述座垫框架相对于所述椅腿向上运动,从而防止由所述座垫导致的松弛,即,座椅向上运动。此外,当座椅运动至收容位置时,凸轮后移机构使凸轮构件沿向后的方向运动。因而,当座椅下次向就坐位置运动时能够进行接合操作。
所述座椅设备,进一步包括:椅腿旋转机构,其将所述椅腿支撑成能够向所述座垫框架旋转并且以与所述座椅在所述就坐位置与所述收容位置之间的运动相关联的方式在就坐状态与收容状态之间操作所述椅腿,其中,在所述就坐状态下,所述椅腿垂直于所述座垫框架设置,在所述收容状态下,所述椅腿平行于所述座垫框架设置。所述凸轮构件被支撑成能够绕其中一个椅腿的转轴旋转。另外,所述凸轮构件后移机构包括推压件,所述推压件以凸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上,并且在所述椅腿从所述就坐状态操作到所述收容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与形成在所述凸轮构件上的凸起接合而使所述凸轮构件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力沿向后的方向旋转。
因此,当座椅收容时,每个椅腿从就坐状态操作至收容状态。与这种操作相关联,凸轮构件自动沿向后的方向旋转。因而,防止了在座椅处于就坐位置时由座椅向上运动而导致的松弛。此外,座椅可紧凑地收容,同时当座椅设置在收容位置时每个椅腿处于收容状态。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被锁定在就坐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在从就坐位置运动至收容位置的过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收容在收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椅腿和后椅腿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除前椅腿和后椅腿之外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四连杆机构的机构驱动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7A至7D是分别详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前锁紧装置的示图;
图8是说明如图7A至7D所示的前锁紧装置的接合操作的中点的示图;
图9是说明如图7A至7D所示的前锁紧装置的接合状态的示图;
图10是详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后锁紧装置的示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和高度可调的前椅腿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示出的XI-XI线剖取的横剖图;
图13A至图13C分别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椅腿通过图11中示出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基架的运动范围的示图,具体地,图13A示出了前椅腿设置在最低位置处的状态;图13B示出了前椅腿设置在作为基础位置的中间位置处的状态;以及,图13C示出了前椅腿设置在最高位置处的状态;
图14是说明用在图11中示出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中的弹簧构件的弹力大小的示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未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的放大侧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XVI-XVI线剖取的横剖图;
图17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受调节侧前椅腿接近相对高度大于固定侧前撞针的受调节侧前撞针的状态的示图;
图18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受调节侧前椅腿与相对高度大于固定侧前撞针的受调节侧前撞针接合的状态的示图;
图19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受调节侧前椅腿接近相对高度小于固定侧前撞针的受调节侧前撞针的状态的示图;
图20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受调节侧前椅腿与相对高度小于固定侧前撞针的受调节侧前撞针接合的状态的示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平衡连杆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3A是从图21中示出的XXIIIA方向观看时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3B是从图21中示出的XXIIIB方向观看时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凸轮构件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5是沿图24中示出的XXV-XXV线剖取的横剖图;
图26是沿图24中示出的XXVI-XXVI线剖取的横剖图;
图2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未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的布置的示图;
图28A至图28C分别是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凸轮构件、接合销以及推压件的操作的示图;以及
图2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包括铰链机构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2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以下简称为座椅设备)1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座椅设备1安装在车辆地板91上使其能够在就坐位置P1(在图1中以实线示出)与收容位置P2(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之间运动,其中在就坐位置P1,座椅设备1定位在车辆地板91上,而在收容位置P2,座椅设备1设置在以凹入的方式形成在车辆地板91处的座椅收容空间92内。收容位置P2沿车辆纵向设置在就坐位置P1的后面。图2是示出用于车辆的座椅(以下简称为座椅)2锁定在就坐位置P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座椅2在从就坐位置P1运动至收容位置P2的过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座椅2收容在收容位置P2的状态的侧视图。座椅设备1包括座椅2、四连杆机构3、前撞针41、后撞针42、前椅腿51、后椅腿52、前锁紧装置55、后锁紧装置56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见图11)。在图1至图4中,示出了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一侧(具体为左侧)的前撞针41、后撞针42、前椅腿51、后椅腿52等。此外,诸如右、左、上和下这些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右、左、上和下等方向。
座椅2包括:供乘客就坐的座垫21;供乘客倚靠的椅背22;以及供乘客搁置他/她的头部的头枕23。座垫21保持在座垫框架24上面。椅背22设置在座垫21的后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座垫21倾斜。椅背22能够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转动:椅背22折叠在座垫21上,即椅背完全地朝座垫21倚躺成叠置在座垫21上的状态;以及椅背22抬高成使得乘客能够就座的状态。头枕23设置在椅背22的顶部使其能够旋转。如图2所示,当座椅2在就坐位置P1与收容位置P2之间运动时,椅背22折叠在座垫21上,并且头枕23朝座垫21倾斜。椅背22和头枕23的操作可通过驱动马达自动进行或者通过乘客手动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前撞针41和后撞针42分别用作接合构件。前撞针41和后撞针42设置在车辆地板91上。具体地,两个前撞针41和两个后撞针42分别设置在车辆地板的面向四个拐角部——即处于就坐位置P1的座椅2的座垫框架24的前左、前右、后左及后右拐角部——的四个部位上。每个撞针41和42包括远离并平行于车辆地板91定位的接合部以及从接合部的两端朝车辆地板91弯曲从而固定至车辆地板的固定部。
前椅腿51、后椅腿52、前锁紧装置55以及后锁紧装置56各自用作锁定构件。两个前椅腿51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座垫框架24的相应的前拐角部,具体为前左拐角部和前右拐角部,以面对相应的前撞针41。同样,两个后椅腿52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座垫框架24的相应的后拐角部,具体为后左拐角部和后右拐角部,以面对相应的后撞针42。图5是示出沿宽度方向设置在车辆左侧的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除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之外示出四连杆机构3的机构驱动部35的放大平面图。
下面,将说明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一侧、具体为左侧的部件。在沿座椅2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两侧的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的部件之间的功能和位置等不同的情况下,会对这些差异另外加以说明。如图5所示,前椅腿51由大体条状的构件形成。在前椅腿51的下端部处设置有前锁紧装置55。转轴511设置在前椅腿51的上端部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并通过轴承构件513(见图12)支撑以能够旋转。设置在其中一个前椅腿51处的一个转轴511安装在座垫框架24上以能够旋转。设置在另一个前椅腿51处的另一个转轴511经由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稍后将说明)安装在座垫框架24上以能够旋转并能够沿车辆的大体竖直的方向运动。
如图6所示,围绕前椅腿51的转轴511设置有螺旋形椅腿旋转弹簧512,以便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偏置前椅腿51。在座垫框架24处设置有止动件515,以便限制前椅腿51的旋转范围。前椅腿51通过椅腿旋转弹簧512的偏置力沿图5中的顺指针方向旋转直至椅腿51与止动件515接触为止。于是,前椅腿51进入前椅腿51相对于座垫框架24大体竖直设置的就坐状态。绞缆59的第一端连接至设置在前椅腿51的转轴511下侧的释放点514,绞缆59的第二端连接至托架354(稍后将对其加以说明)。当通过绞缆59沿车辆纵向向后(即,向图5中的右侧)拉拽前椅腿51时,前椅腿51进入收容状态,此时椅腿51平行于座垫框架24的下表面设置。也就是说,椅腿旋转弹簧512以及绞缆59等构成了椅腿旋转机构。
前锁紧装置55与设置在车辆地板91上的前撞针41接合或脱开。图7A至图7D分别说明了前锁紧装置55的详细结构。具体地,图7A为前锁紧装置55的装配图,其中以双点划线示出前椅腿51。图7B示出了前椅腿51的下端部。图7C示出了卡钩554。图7D示出了柄558。前锁紧装置55包括开关553、卡钩554、柄558以及形成于前椅腿51的下端部处的接合槽552。如图7A和图7B所示,包括位于图7A和7B右侧的滑动表面551的接合槽552形成为使得前椅腿51的下端部沿向下的方向开口逐渐加宽。卡钩支撑轴55H以凸起的方式设置在接合槽552的上侧。此外,下侧包括操作触片55S的开关553设置在卡钩支撑轴55H的上侧。
如图7C所示,卡钩554由竖直的长形构件形成。卡钩554的上端部由前椅腿51的卡钩支撑轴55H支撑以使得卡钩554能够旋转。卡钩554包括卡钩部555和接合槽556。具体地,卡钩554的沿高度方向大体从中间到下端的部分形成沿车辆纵向向后(即,图7C中的右侧)弯曲的卡钩部555。接合槽556形成在卡钩部555的上侧以向后开口。接合槽556能够通过与形成在前椅腿51下端部处的接合槽552交叉而与前撞针41接合。卡钩部555的下端部形成后侧(图7C中的右侧)大幅倾斜的滑动表面557。柄支撑轴55L以凸起的方式形成在卡钩554前侧(图7C中的左侧)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如图7A所示,卡钩554被弹簧沿逆时针方向恒定地偏置从而封闭前椅腿51的接合槽552。卡钩554通过前打开装置克服弹簧的偏置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打开接合槽552。
前打开装置包括例如设置在座垫框架24的下表面处的螺线管以及从螺线管水平延伸的释放线。从螺线管延伸的释放线经由转轴511铆固在卡钩554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并位于卡钩554的图7C中的左端部处。当螺线管偏置时,卡钩554被释放线拉拽而从图7A所示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当螺线管未偏置时,卡钩554被弹簧偏置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回复至图7A所示的状态。
如图7D所示,柄558弯曲成形成大体U形。柄558的中央由卡钩554的柄支撑轴55L支撑使得柄558能够旋转。拉簧559的中央部装配至柄支撑轴55L。拉簧559的下端部与卡钩554接合,而拉簧559的上端部与柄558接合。柄558由拉簧559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卡钩554恒定地偏置。柄558设置成使得当柄558克服拉簧559的偏置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柄558的上端部推压开关553的操作触片55S从而接通开关553。
下面将对前锁紧装置55的接合操作和释放操作进行说明。图7A示出了前椅腿51向下运动并与前撞针41接触的状态。前撞针41与形成在前椅腿51的接合槽552右侧的滑动表面551以及卡钩554的滑动表面557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当前椅腿51进一步向下运动时,接合操作开始。前锁紧装置55进行接合操作的竖直方向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运动轨迹方向。
如图8所示,当前椅腿51向下运动时,前撞针41在接合槽552内相对于前椅腿51向上运动从而通过在两个滑动表面551和557上滑动而使卡钩55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图8是说明接合操作中点的示图。当前撞针41达到卡钩554的接合槽552的高度时,卡钩55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如图9所示接合槽552与前撞针41接合。图9是说明前锁紧装置55的接合状态的示图。在图9所示的接合状态下,前椅腿51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因而前椅腿51沿竖直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被插入而与卡钩554的接合槽552接合的前撞针41向上推压柄558的下端部,从而使柄558克服拉簧559的偏置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柄558的上端部推压开关553的操作触片55S从而接通开关553。因此,开关53检测到前锁紧装置55的接合操作完成。
另一方面,在输出命令以便在图9所示的接合状态下使座椅2运动至收容位置P2的情况下,前打开装置的螺线管偏置进而使卡钩55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打开接合槽552。然后,当前椅腿51向上运动时,前撞针41在接合槽552内相对地向下运动并移出接合槽552,从而释放前椅腿51与前撞针41之间的接合。在前椅腿51与前撞针41脱开之后螺线管的偏置解除,于是前椅腿51回复至能够进行下一次接合操作的状态。
如图5所示,每个后椅腿52由大体条状的构件形成。后锁紧装置56设置在后椅腿52的下端部处。在各个后椅腿52的上部形成有双倒角孔521。双倒角孔521与设置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38(稍后将对其加以说明)接合,使得沿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两侧的后椅腿52同步旋转。后椅腿52绕轴38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进入如图5所示的就坐状态,此时后椅腿52相对于座垫框架24大体竖直定位。此外,后椅腿52绕轴38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进入收容状态,此时后椅腿52平行于座垫框架24的下表面定位。也就是说,轴38等构成了椅腿旋转机构。
后锁紧装置56与设置在车辆地板91上的后撞针42接合或脱开。图10是详细说明后锁紧装置56的示图。后锁紧装置56包括卡钩564、爪568、后打开装置以及形成在后椅腿52的下端部处的接合槽562。如图10所示,接合槽562形成为使得后椅腿52的前下端部(即,图10中的下左侧)沿前下方向开口逐渐加宽。卡钩支撑轴56F以凸起的方式形成在接合槽562的后侧(即,图10中的右侧)。此外,在接合槽562的上侧形成有爪支撑轴56P。
如图10所示,卡钩564以倾斜的方式设置。卡钩564的中央部由后椅腿52的卡钩支撑轴56F支撑以使得卡钩564能够旋转。卡钩564包括卡钩部565、接合槽566以及接合凸部567。具体地,卡钩564的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部至下端形成沿车辆纵向向前(即,图10的左侧)弯曲的卡钩部565。接合槽566形成在卡钩部565的上侧以向前开口(即,图10的左侧)。接合凸部567形成在卡钩564的上端部处。卡钩564被沿顺时针方向恒定偏置从而封闭后椅腿52的接合槽562。此外,卡钩564通过后打开装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便打开接合槽562。
如图10所示,爪568由以凸起的方式形成在后椅腿52上的爪支撑轴56P支撑以能够旋转。爪568被偏置弹簧沿顺时针方向恒定偏置。爪568也能够被后打开装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爪568沿顺指针方向旋转从而与接合后撞针42的卡钩564的接合凸部567接合。因此限制了卡钩564的释放操作。此外,在释放操作时,爪568先于卡钩564旋转从而允许卡钩564的释放操作。
后打开装置包括例如螺线管、打开板以及释放线。螺线管设置在座垫框架24的下表面处。打开板支撑在卡钩支撑轴56F处以能够平行于卡钩564旋转并且由偏置弹簧沿顺时针方向恒定偏置。释放线从螺线管水平延伸并通过绕轴38缠绕而与打开板接合。当螺线管偏置时,打开板被释放线拉拽从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形成在打开板处的凸轮与形成为在爪568处凸起的销接合,从而使卡钩564从图10所示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爪568与卡钩564的接合凸部567分离。接下来,形成为在打开板处凸起的销与形成在卡钩564处的长孔接触,从而使卡钩5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打开接合槽562。在螺线管未偏置的状态下,打开板受到偏置弹簧的偏置从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形成在打开板处的销与卡钩564的长孔的端部分离,并且卡钩564被偏置弹簧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在打开板处的凸轮与爪568的销脱开,使得爪568被偏置弹簧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爪568回复至图10所示的状态。
下面将对后锁紧装置56的接合操作和释放操作进行说明。在接合操作之前,爪568因后打开装置的螺旋管的偏置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卡钩5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打开接合槽562。在这种状态下,当后椅腿52从上后方向沿下前方向运动时,后锁紧装置56接近后撞针42从而开始接合操作。当后椅腿52进一步向前向下运动时,后撞针42相对地向后向上运动从而与后椅腿52的接合槽562接合。然后,当后撞针42穿过接合槽562一直运动并且到达接合槽562的最深处时,螺线管被阻止进行偏置,并且卡钩56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卡钩564的接合槽566与后撞针42接合。接着,爪56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与卡钩564的接合凸部567接合。因此,限制了卡钩564的释放操作。相应地,后椅腿52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从而限制了后椅腿52在车辆纵向上的相对运动。
因为每个后椅腿52(左、右后椅腿)处于锁定状态并且每个前椅腿51(左、右前椅腿)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座垫框架24总共通过四个部分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即座椅2锁定在就坐位置P1。
在后锁紧装置56的释放操作中,后打开装置的螺线管偏置从而使爪56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卡钩5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接合槽562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当后椅腿52从接合位置向后向上运动时,后撞针42相对地向前向下运动,使得后撞针42与接合槽562脱开。相应地,后椅腿52与后撞针42脱开。之后,螺线管被阻止进行偏置,并且卡钩56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接着,爪56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与卡钩564的接合凸部567接合,继而后锁紧装置56的释放操作结束。
根据本实施方式,四连杆机构3用作座椅移动机构。四连杆机构3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两侧的机构体部31和共同驱动两个机构体部31的机构驱动部35。如图2至图4所示,每个机构体部31包括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其中一侧的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以及设置在座椅2另一侧的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3对称地形成以便同步操作。第一连杆32的设置在上侧的一端支撑在座垫框架24的相对于中央略微向后的部位从而形成第一座椅支撑点321。第一连杆32的设置在下侧的另一端支撑在座椅收容空间92的前下部位从而形成第一地板支撑点322。第二连杆33的设置在上侧的一端331固定于后椅腿52的后部从而与后椅腿52一体操作。第二连杆33的设置在下侧的另一端332支撑在座椅收容空间92的前底表面上。也就是说,机构体部31由矩形的连杆机构构成,该矩形连杆结构具有作为第一侧部的第一连杆32、作为第二侧部的座垫框架24、一体操作从而作为第三侧部的后椅腿52和第二连杆33、以及作为第四侧部的位于座椅收容空间92内的车辆地板91。
如图2至图4以及图6所示,机构驱动部35设置在座垫框架24处。该机构驱动部35包括:驱动马达36;减小驱动马达36的驱动力以产生大转矩的减速机构37;以及将驱动力传递至左后椅腿和右后椅腿52的轴38。轴38由座垫框架24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轴38的双倒角部装配至相应后椅腿52的双倒角孔521,使得轴38与后椅腿52一体旋转。机构驱动部35包括用于改变座垫框架24与各个后椅腿52之间所形成的角度的功能。因此,能够改变机构体部31的第二侧部与第三侧部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以便改变连杆机构的矩形形状进而移动座椅2。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托架354设置在轴38上从而与轴38一体旋转。然后,绞缆59的第二端如上所述连接至托架354。当轴3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托架354拉拽绞缆59从而使前椅腿51从就坐状态进入收容状态。也就是说,机构驱动部35除用作四连杆机构3的机构体部31的驱动部之外,还用作椅腿旋转机构的驱动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用作接合位置调节机构。该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调节左前腿或右前腿5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当前锁紧装置55向下运动进行接合操作时,所述竖直方向对应于接合运动轨迹方向。图11是椅腿高度调节结构6和高度可调的前椅腿51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沿图11中示出的XII-XII线剖取的横剖图。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包括基架61、牵引臂62以及弹簧构件63。
如图12所示,当从上侧观看时,基架61形成为大体U形。形成在基架61的U形中央处的固定部611通过两个紧配螺栓612固定于座垫框架24。形成在基架61的U形中央部各侧的两个支撑部613彼此平行并隔开,同时在靠近固定部611的部位具有较大间距而在远离固定部611的部位具有较小间距。在支撑部613的靠近固定部611的部位形成有圆形固定孔614,在该部位两个支撑部613以较大间距彼此分开。固定销64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固定孔614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支承部613的远离固定部611的部位形成有竖向长孔615,在该部位两个支撑部613以较窄的间距彼此分开。由前椅腿51的轴承构件51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转轴511插入长孔615中从而能够沿竖向运动。在图11中,分别以实线示出了转轴511位于长孔615的中间高度处的状态下的转轴511、前椅腿51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分别以虚线示出了转轴511位于长孔615的上端或下端的状态下的转轴511、前椅腿51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
牵引臂62分别设置在基架61的两个支撑部613的外侧。每个牵引臂62形成为大体板状。圆形固定孔621如图12所示形成在牵引臂62的左侧部位并由固定销64固定。此外,圆形偏置孔622如图12所示形成在牵引臂62的右侧部位。前椅腿51的转轴511固定于偏置孔622。
弹簧构件63是缠绕在固定销64上的卷簧。弹簧构件63的一端与基架61接合,弹簧构件63的另一端与牵引臂62接合。弹簧构件63相对于基架61沿顺时针方向偏压牵引臂62。弹簧构件63还向下偏压固定于牵引臂62的转轴511。因此,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转轴511与长孔615的下端接触。
图13A、13B和13C分别说明了前椅腿51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基架61的运动范围。图13A示出了前椅腿51设置在最低位置处的状态。图13B示出了前椅腿51设置在作为基础位置的中间位置处的状态。图13C示出了前椅腿51设置在最高位置处的状态。在前椅腿51处于最低位置的图13A中,转轴511定位在长孔615的下端。在前椅腿51处于基础位置的图13B中,转轴511定位在长孔615的中间高度处。在前椅腿51处于最高位置的图13C中,转轴511定位在长孔615的上端。也就是说,转轴511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基础位置在高度调节范围+/-H内运动。具体地,转轴511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2H的高度。此时,因为设置在前椅腿51下端的前锁紧装置55沿竖直方向在高度调节范围+/-H内运动,所以即使当前撞针41的高度发生变化时前锁紧装置55仍然能够与前撞针41接合。
用于偏置牵引臂62和转轴511的弹簧构件63的弹力F2满足图14所示的关系。图14是说明用在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中的弹簧构件63的弹力F2的大小的示图。取决于转轴511在长孔615内的高度和制造公差等,弹性构件63的弹力F2在从最大值F2H至最小值F2L的范围内变化。最小值F2L被指定为要大于前锁紧装置55与前撞针41接合所需的接合力F1。此外,当座椅2运动至就坐位置P1时,产生了由四连杆机构3的驱动力加上座椅2的重量而得到的座椅驱动力F3。弹性构件63的弹力F2的最大值F2H被指定为要小于座椅驱动力F3。
因为满足前述关系,当座椅2运动至就坐位置P1时,优先进行前锁紧装置55的接合操作。然后,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调节前椅腿51与座垫框架24之间的高度关系。
另一方面,不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51(以下称之为非调节前椅腿51)以图15和图16所示的方式受支撑。图15是示出不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51的放大侧视图。图16是沿图15中示出的XVI-XVI线剖取的横剖图。如图16所示,当从上侧观看时,非调节前椅腿51的基架69形成为大体U形。形成在基架69的U形中央的固定部691通过两个紧配螺栓692固定至座垫框架24。在基架69的U形中央部的各侧形成有两个支撑部693,两个支撑部693上形成有圆形支撑孔694。转轴511固定至支撑孔694。转轴511经由轴承构件513支撑前椅腿51使得前椅腿51能够旋转。
支撑孔694相对于座垫框架24的高度指定为等于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的长孔615的中间高度。因此,当未施加外力时,设置有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的前椅腿51定位成比非调节前腿51低高度调节范围H。
接下来将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1的操作进行说明。下面,仅对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左侧的部件的操作进行主要说明,不过,设置在座椅2右侧的部件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操作。座椅2的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将额外说明。
将对用于使座椅2从就坐位置P1运动至收容位置P2的收容操作进行说明。在收容操作中,首先,在座椅2处于就坐位置P1时向下折叠椅背22并且将头枕23旋转进入图2所示的位置。接着,偏置前锁紧装置55的前打开装置的螺线管从而使卡钩55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打开接合槽552。与此同时,偏置后锁紧装置56的后打开装置的螺线管从而使爪568然后是卡钩5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打开接合槽562。然后,沿一个方向驱动四连杆机构3的驱动马达36从而驱动轴38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构成机构体部31的第二连杆33与座垫框架24所形成的角度减小,使得座椅2如图2中的箭头R所示从就坐位置P1向收容位置P2运动。在座椅2从就坐位置P1至收容位置P2的运动的早期,设置在前椅腿51下端部处的前锁紧装置55大体向上运动,而设置在后椅腿52下端部处的后锁紧装置56以大体45度向后向上运动。当座椅2开始运动时,前锁紧装置55和后锁紧装置56已经相对于相应的撞针41和42解除锁定,因此前撞针41和后撞针42绝不会干扰座椅2的运动。
与轴38的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后椅腿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后椅腿52逐渐侧向转动。另外,与轴38的运动相关联,绞缆59被向后拉拽,从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椅腿51使其逐渐侧向转动。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的旋转与座椅2的运动同时进行。如图3所示,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向下折叠在座垫框架24下侧。最终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各自进入如图4所示的收容状态从而平行于座垫24的下表面设置。相应地,座椅2收容在收容位置P2。
然后,前打开装置的螺线管被阻止而不进行偏置,于是卡钩55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后打开装置的螺线管也被阻止而不进行偏置,从而使卡钩56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爪56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接着,将对用于使座椅2从收容位置P2运动至就坐位置P1从而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的锁定操作进行说明。通过大体随着座椅2在收容操作中的运动轨迹反向运动就能够获得座椅2在锁定操作中的运动轨迹。在锁定操作中,首先偏置后打开装置的螺线管从而使爪568然后是卡钩5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接合槽562因此被打开。接着,沿另一个方向驱动四连杆机构3的驱动马达36从而驱动轴38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座垫框架24与第二连杆33所形成的角度减小,于是座椅2开始从收容位置P2向上运动。然后座椅2向前运动,之后沿对角线方向向前向下运动从而到达就坐位置P1。
与轴38的沿图3和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后椅腿52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逐渐抬高。此外,与轴38的运动相关联,绞缆59向前释放。前椅腿51被椅腿旋转弹簧512偏置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前椅腿51逐渐抬高。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随着座椅2的运动同时进行旋转。当座椅2到达就坐位置P1时,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抬高并各自进入就坐状态。
分别处于就坐状态的前椅腿51和后椅腿52基本上同时或在后椅腿52略先于前椅腿51的状态下分别到达前撞针41和后撞针42。后锁紧装置56从上后方向接近后撞针42,然后将后撞针42引入接合槽562。当后撞针42足够深地插入接合槽562时,后打开装置的螺线管被阻止而不进行偏置,使得卡钩564和爪56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将后椅腿52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
两个前椅腿51的前锁紧装置55大致从上方方向接近相应的前撞针41。同时,设置有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的前椅腿51(以下称为受调节前椅腿51)设置成比未设置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的前椅腿51(以下称为固定前椅腿51)低高度调节范围H。然而,由于制造公差、各个部件的安装高度的变化以及座椅2的倾斜等,前锁紧装置55与前撞针41之间的高度关系会发生变化。在此,以前椅腿51分别设置在正常高度而前撞针41在高度方向上变化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7至图20分别是说明在前撞针41的高度变化为高度H的情况下的接合操作示图,其中高度H是与高度调节范围H相同的值。更具体地,图17和图18分别是说明能够与受调节前椅腿51接合的前撞针41(以下称为调节侧前撞针41)高于能够与固定前椅腿51接合的前撞针41(以下称为固定侧前撞针41)的情况的示图。图19和图20是分别说明固定侧前撞针41高于调节侧前撞针41的情况的示图。在图17至图20的各图中,以从左至右的顺序示出了固定前椅腿51的侧视图(左侧视图)和主视图以及受调节前椅腿51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右侧视图)。
在图17中,右侧示出的受调节前椅腿51的前锁紧装置55(以下称为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的高度相对于左侧示出的固定前椅腿51的前锁紧装置55(以下称为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的高度低高度H。调节侧前撞针41的相对高度高于固定侧前撞针41。因而,当座垫框架24在图17所示的状态向下运动时,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首先开始与前撞针41接合。当座垫框架24进一步向下运动时,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无法再向下运动。受调节前椅腿51的转轴511不能向下运动,因而基架61克服弹簧构件63的偏置力向下运动。也就是说,转轴511在长孔615内相对向上运动。当转轴511在长孔615内向上运动时,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开始与前撞针41接合。于是,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和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与相应的前撞针41接合从而获得图18所示的接合状态。
在图18所示的接合状态下,受调节前椅腿51的转轴511定位在长孔615的上端。受调节前椅腿51和固定前椅腿51都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
另外,在图19中,右侧示出的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的高度相对于左侧示出的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的高度低高度H。此外,调节侧前撞针41的高度相对比固定侧前撞针41的高度低高度H。因此,当座垫框架24向下运动时,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和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同时开始与相应的前撞针41接合。两个前锁紧装置55都与相应的前撞针41接合,因而获得图20所示的接合状态。
在图20所示的接合状态下,受调节前椅腿51的转轴511设置在长孔615的下端。受调节前椅腿51和固定前椅腿51都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
如上所述,即使当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与对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以及固定侧前锁紧装置55与对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在基于前椅腿51的基础位置而限定的调节范围+/-H——即高度2H——内彼此不同时,仍然能够在长孔615内调节转轴511的高度,并且两个前椅腿51都锁定在车辆地板91上。在图17至图20中,对前撞针41的高度发生变化即调节侧前撞针41与固定侧前撞针41之间的相对高度不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在座垫框架24、基架61以及前椅腿51等的高度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高度方向上的调节。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包括:四连杆机构3,每个四连杆机构用作座椅移动机构;四个椅腿51和52以及设置在相应的四个椅腿51和52的下端并且各自用作接合构件的锁紧装置55和56;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其用作使其中一个前椅腿51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接合位置调节机构。因此,即使当前锁紧装置55与相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在座椅2向就坐位置P1运动时彼此不同,仍然能够调节其中一个前椅腿51的高度进而消除上述距离上的差异。因此,四个锁紧装置55和56与相应的撞针41和42牢固地接合,从而使得座椅2通过四个部位稳定地锁定在就坐位置P1。
第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椅腿旋转机构,因此当座椅2处于收容位置P2时椅腿51和52分别处于收容状态,从而实现座椅2的紧凑收容。
接着,将参照图21至图2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作接合位置调节机构的平衡机构由平衡连杆构成。下面,将主要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平衡连杆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2是示出所述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23A是示出所述主要部分的从图21所示的XXIIIA方向观看的侧视图。图23B是示出所述主要部分的从图21所示的XXIIIB方向观看的侧视图。在图21至图23中,左、右方向对应于与车辆座椅的右、左方向相反的方向。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包括座椅2、四连杆机构3、前撞针41、后撞针42、前椅腿51、后椅腿52、前锁紧装置55、后锁紧装置56以及平衡机构7。除平衡机构7之外,其它构件基本上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构成。
平衡机构7以互补的方式调节两个前椅腿51即左前椅腿51(图21中右侧示出的前椅腿51)和右前椅腿51(图21中左侧示出的前椅腿51)的高度。平衡机构7包括:平衡连杆75;设置在平衡连杆75左右两侧的基架71(左、右基架);以及设置在平衡连杆75左右两侧的弹簧构件74和73。固定于椅座框架24的左右基架71各自包括竖直的长孔715。由相应的前椅腿5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转轴511分别插入长孔715中从而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
如图23A和图24A所示,弹簧构件73和74为螺旋弹簧。右弹簧构件73的一端731与右基架71接合而另一端732偏置右前椅腿51的转轴511。同样,左弹簧构件74的一端741与基架71接合而另一端742偏置左前椅腿51的转轴511。弹簧构件73向下偏置右前椅腿51的转轴511,而弹簧构件74向上偏置左前椅腿51的转轴511。当没有施加外力时,右前椅腿51(图21中在左侧)的相对位置低于左前椅腿51(图21中在右侧)。
平衡连杆75包括位于中央的支撑轴751和从支撑轴751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即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臂752和753。支撑轴751由座垫框架24支撑并能够沿左右方向旋转。臂752和753向相应的前椅腿51的上侧延伸。前椅腿51的顶部与臂752和753的相应的端部754和755接触。
下面将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的操作进行说明。座椅2通过四连杆机构3的运动以及椅腿51和52的锁紧装置55和56的接合操作和释放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当座椅2运动至就坐位置P1然后座垫框架24向下运动时,因为右前椅腿51(图21中在左侧)的相对高度低于左前椅腿51(图21中在右侧),所以右前锁紧装置55(图21中在左侧)首先与对应的前撞针41接合。之后,右前椅腿51不再向下运动,并且右前椅腿51的顶部向上推压右臂752的端部754。同时,当座垫框架24进一步向下运动时,支撑轴751向下运动使得平衡连杆75摆动。左臂753的端部755向下推压左前椅腿51,于是左前椅腿51与对应的前撞针41接合。这种操作在平衡连杆75的摆动范围内进行。因此,即使当两个前椅腿51和/或两个前撞针41存在高度变化时,左、右前锁紧装置55也能够与相应的前撞针41牢固地接合,从而确保座椅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进行可靠的接合操作。
弹簧构件73和74设置用于约束平衡连杆75在竖直方向上的不必要的振动并且可以省略。在未设置弹簧构件73和74的情况下,左、右前椅腿51的转轴511因椅腿51各自的重量而与相应的长孔715的下端接触。然后首先与前撞针41接触的前椅腿51向上推压平衡连杆75的其中一个端部754和755从而使平衡连杆75摆动。端部754和755中另一个使另一个椅腿51向下运动,使得另一个椅腿51与前撞针41接触。因此,左、右前锁紧装置55基本上同时与相应的前撞针41接合。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两端分别与左右前椅腿51接触的平衡连杆75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因此,即使在左前锁紧装置55与对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以及右前锁紧装置55与对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在座椅2向就坐位置P1运动时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平衡连杆75摆动使得左右前腿51的高度得到互补性地调节从而消除左右前锁紧装置55与相应的前撞针41之间的距离上的差异。于是,左右前锁紧装置55与相应的前撞针41牢固地接合,使得座椅2通过包括后锁紧装置56和后撞针42在内的四个部位稳定地锁定在就坐位置P1。
接着,将参照图24至图28对包括凸轮构件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将主要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图2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5是沿图24中示出的XXV-XXV线剖取的横剖图。图26是沿图24中示出的XXVI-XXVI线剖取的横剖图。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包括座椅2、四连杆机构3、前撞针41、后撞针42、前椅腿51、后椅腿52、前锁紧装置55、后锁紧装置56、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1、凸轮构件87以及弹簧构件88。座椅2、四连杆机构3、前撞针41、后撞针42、前椅腿51、后椅腿52、前锁紧装置55以及后锁紧装置56具有相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的结构。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1用作接合位置调节机构。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1调节其中一个前椅腿51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1包括基架82和弹簧构件83。如图24所示,基架82由各自包括竖直长孔821的两个板状构件构成。基架82的两个板状构件固定地设置成平行于座垫框架24。由各个前椅腿51支撑的转轴511经由树脂套822插入长孔821中从而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弹簧构件83为螺旋弹簧,其一端813通过固定销832与基架82接合,而弹簧构件83的另一端833向下偏置前椅腿51的转轴511。
由大体板状的构件形成的凸轮构件87包括:位于中央的支撑孔871;以及凸轮表面872,其相对于支撑孔871的直径从图24中的下侧朝右侧逐渐增大。凸轮构件87进一步包括位于左上位置处(见图24)如图26所示那样弯曲并凸出的凸起873。凸轮构件87设置在前椅腿51与基架82的其中一个板状构件之间。凸轮构件87的支撑孔871由固定于前椅腿51以支撑转轴511的轴承构件51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此外,凸轮构件87被由前椅腿51保持的弹簧构件88沿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偏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该顺时针方向对应于朝前的方向而逆时针方向对应于朝后的方向。如图26所示,作为与凸轮表面872接合的接合构件的接合销823设置成在基架82的长孔821的下侧向内延伸。此外,在前椅腿51上形成有推压件874,以便当前椅腿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凸轮构件87的凸起873接触。推压件874用作凸轮构件后移机构。
如图27所示,不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51的转轴511由椅座框架24通过由各自包括圆形固定孔841的两个板状构件构成的基架8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图27示出了不进行高度调节的前椅腿51的配置。
接着,将参照图28A、28B和28C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设备的操作进行说明。图28A至图28C分别为说明凸轮构件87、接合销823以及推压件874的操作的示图。在图28A至图28C中,这三个部件画有阴影线以易于观看。座椅2通过四连杆机构3的运动、椅腿51和52的锁紧装置55和56的接合操作及释放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当座椅2运动至就坐位置P1然后座垫框架24向下运动时,调节侧前锁紧装置55与对应的前撞针41接合。同时,对于其它椅腿51和52而言,基架82与受调节前椅腿51之间的高度关系也受到调节。
图28A示出了在前椅腿51尚未相对于基架82即相对于座垫框架24向下运动的接合操作之前的状态。图28B示出了在接合操作之后并且前椅腿51向上运动了高度调节范围H之后的状态。图28C示出了在接合操作之后并且前椅腿51向上运动了两倍的高度调节范围H即高度2H之后的状态。当前椅腿51如图28B和图28C中的箭头X1和X2所示相对于座垫框架24向上运动时,前椅腿51的转轴511与基架82的接合销823分离。然后,在通过弹簧构件88偏置的凸轮构件87保持凸轮表面872与接合销823之间的接合的同时,凸轮构件87如图28B和28C中的箭头Y1和Y2所示朝向前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几乎达90度。
因为凸轮构件87与接合销823之间保持接合,所以防止基架82,具体地为防止座垫框架24向上运动,从而限制了处于就坐位置P1的座椅2的竖向运动。因此,提高了座椅2在就坐位置P1的稳定性。
在座椅2从就坐位置P1向收容位置P2运动的收容操作中,前椅腿51沿图28A至28C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与前椅腿51的运动相关联,推压件874如图28C中的箭头Z所示沿向后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推压凸起873。凸轮构件87克服弹簧构件88的偏置力沿向后的方向旋转。因此,凸轮构件87的位置自动回复至图28A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另外设置了凸轮构件87、弹簧构件88以及接合销823。因此,当前椅腿51在其与前撞针41接合之后相对于座垫框架24向上运动时,凸轮构件87与接合销823之间保持接合。因此,防止座垫框架24在接合操作之后相对于前椅腿51向上运动,从而避免由座垫框架24导致的松弛,具体为,座椅2向上运动。
将参照图29对包括铰链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铰链机构用作座椅移动机构。图2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配备有铰链机构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以下简称座椅设备)11的侧视图。座椅设备11包括用于车辆的座椅(以下简称座椅)29、铰链机构391、连杆机构392、后撞针42、后椅腿58、后锁紧装置60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9。在图29中,仅示出了设置在座椅29左侧的部件。
座椅29包括座垫291和椅背292,椅背设置在座垫291的上后部以能够相对于座垫倾斜。支撑座垫291的座垫框架的前侧由铰链机构39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连杆机构392可在其中央位置处弯曲。连杆机构392的一端支撑在车辆地板91上而另一端大体支撑在座垫框架在纵向上的中央位置处。当连杆机构392弯曲并且座椅2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座椅29向就坐位置P11运动。当连杆机构392伸展并且座椅29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座椅29向收容位置P22运动。
后撞针42各自用作接合构件。后撞针42设置在车辆地板91的上表面上的两个部分处以面对处于就坐位置P11的座椅29的两个后拐角部,即后左拐角部和后右拐角部。后椅腿58和后锁紧装置60各自用作锁定构件。后椅腿58设置在座垫框架的后左部和后右部处以面对相应的后撞针42。后锁紧装置60分别设置在后椅腿58的能够与相应的后撞针42接合的下端。其中一个后椅腿58直接设置在座垫框架上,而另一个后椅腿58经由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9设置在座垫框架上,使得能够调节所述另一个后椅腿58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后锁紧装置60和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9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锁紧装置56和椅腿高度调节机构6基本相同的方式构造。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当连杆机构392弯曲且座椅29向就坐位置P11运动时后椅腿58基本向下运动。此时,即使当沿宽度方向设置在座椅29一侧的后锁紧装置60和后撞针42之间的高度关系以及设置在座椅29另一侧的后锁紧装置60和后撞针42之间的高度关系彼此不同时,仍然能够通过椅腿高度调节机构89自动调节其中一个高度关系,从而消除这种高度差异。因此,左、右锁紧装置60与相应的后撞针42牢固地接合。座椅29借助于铰链机构391和两个后锁紧装置60稳定地锁定在就坐位置P11。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座垫框架的前侧部由铰链机构391支撑。可替代地,座垫框架的左右侧部之一或后侧部可由铰链机构391支撑。
如上所述,根据各自包括四个椅腿51和52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可调节其中一个前椅腿51的高度。根据包括平衡机构7和四个椅腿51和52的第二实施方式,可互补性地调节两个前椅腿51之间的相对高度。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可调节其中一个后椅腿58的高度。可调节高度的椅腿的数量以及椅腿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进行改型。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1、11),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车辆的座椅(2、29);
座椅移动机构(3、391),其使所述座椅(2、29)在就坐位置(P1、P11)与收容位置(P2、P22)之间运动;
设置在车辆地板(91)上的多个接合构件(41、42);
多个锁定构件(51、52、55、56、58、60),其设置在所述座椅上以分别面对所述多个接合构件并且与所述多个接合构件接合从而将所述座椅锁定在所述就坐位置;以及
接合位置调节机构(6、7、81、89),其沿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调节彼此面对的所述接合构件(41、42)和所述锁定构件(51、52、55、56、58、60)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其中所述锁定构件(51、52、55、56、58、60)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以与所述接合构件(41、42)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设备,其中,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3)包括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座椅(2)相应侧的两个四连杆机构,每个四连杆机构包括由所述座椅(2)的座垫框架(24)和所述车辆地板(91)支撑的两个连杆(32、33);
所述多个锁定构件(51、52、55、56)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2)的座垫框架(24)上的四个椅腿(51、52)和设置在相应的椅腿(51、52)的下端部处以与相应的接合构件(41、42)接合的锁紧装置(55、56);并且
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6)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24)上的其中一个椅腿(51、52)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51、52)下端部处的所述锁紧装置(55、56)被弹簧构件(63)以弹力(F2)向下偏置,其中所述弹力(F2)大于所述锁紧装置(55、56)与所述接合构件(41、42)接合所需的接合力(F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座椅设备(11),其中,
所述座椅移动机构(391)包括铰链机构(391),所述铰链机构支撑所述座椅(29)的座垫框架的一侧以便使所述座椅(29)能够在就坐位置(P11)与收容位置(P22)之间运动;
所述多个锁定构件(58、60)包括:两个椅腿(58),其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座垫框架的所述一侧与所述另一侧彼此面对;以及锁紧装置(60),其设置在相应的椅腿(58)的下端部处以便与相应的接合构件(42)接合;并且
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89)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上的其中一个椅腿(58)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58)下端部处的所述锁紧装置(60)被弹簧构件(63)以弹力(F2)向下偏置,其中所述弹力(F2)大于所述锁紧装置(60)与所述接合构件(42)接合所需的接合力(F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设备(1),其中,
所述多个锁定构件(51、52、55、56)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2)的座垫框架(24)上的多个椅腿(51、52)以及设置在相应的椅腿(51、52)下端部处以便与相应的接合构件(41、42)接合的锁紧装置(55、56);并且
所述接合位置调节机构(6)使得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24)上的多个椅腿中的两个椅腿(51)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并且使得所述两个椅腿(51)与由所述座垫框架(2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平衡连杆(75)的相应的端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设备,还包括:
凸轮构件(87),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24)上的能够沿所述接合运动轨迹方向运动的其中一个椅腿(51)运动;
接合构件(823),其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24)上以面对所述凸轮构件(87);
弹簧构件(88),其在所述椅腿(51)相对于所述座垫框架(24)向上运动的情况下沿向前的方向偏置所述凸轮构件(87),此时所述凸轮构件(87)沿所述向前的方向与所述接合构件(823)保持接合;以及
凸轮构件后移机构(847),其以与由所述座椅移动机构(3)进行的用于使所述座椅(2)从所述就坐位置(P1)运动至所述收容位置(P2)的收容操作相关联的方式克服所述弹簧构件(88)的弹力使所述凸轮构件(87)沿向后的方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设备,进一步包括:
椅腿旋转机构(512),其将所述椅腿(51、52)支撑成能够向所述座垫框架(24)旋转并且以与所述座椅在所述就坐位置与所述收容位置之间的运动相关联的方式在就坐状态与收容状态之间操作所述椅腿(51、52),其中,在所述就坐状态下,所述椅腿(51、52)垂直于所述座垫框架(24)设置,在所述收容状态下,所述椅腿(51、52)平行于所述座垫框架(24)设置,
其中,
所述凸轮构件(87)被支撑成能够绕其中一个椅腿(51)的转轴(511)旋转;并且
所述凸轮构件后移机构(874)包括推压件(874),所述推压件以凸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其中一个椅腿(51、52)上,并且在所述椅腿(51、52)从所述就坐状态操作到所述收容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与形成在所述凸轮构件(87)上的凸起(873)接合而使所述凸轮构件(87)克服所述弹簧构件(88)的弹力沿向后的方向旋转。
CN200910171555.1A 2008-08-29 2009-08-28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9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2824 2008-08-29
JP2008222824 2008-08-29
JP2008222824A JP5422943B2 (ja) 2008-08-29 2008-08-29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9221A true CN101659221A (zh) 2010-03-03
CN101659221B CN101659221B (zh) 2014-08-06

Family

ID=41724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155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9221B (zh) 2008-08-29 2009-08-28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86753B2 (zh)
JP (1) JP5422943B2 (zh)
CN (1) CN10165922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0249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7646002A (zh) * 2015-04-02 2018-01-30 创新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锁定用于缆车的可枢转的保护机构的装置
CN110758199A (zh) * 2019-11-11 2020-02-07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连杆收起机构的座椅骨架
CN115158129A (zh) * 2022-06-23 2022-10-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单臂旋转扶手的汽车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3883B2 (en) * 2005-12-28 2016-05-10 Ts Tech Co., Ltd. Tip-up/dive-down type reclining seat for vehicle
WO2010073372A1 (ja) * 2008-12-26 2010-07-0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
JP5429539B2 (ja) * 2009-08-21 2014-02-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態変更装置
JP5499604B2 (ja) * 2009-10-01 2014-05-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格納式シート
JP6115224B2 (ja) * 2013-03-22 2017-04-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操作装置
US9914369B2 (en) * 2015-09-29 2018-03-1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Vehicle seat with hook and cam latching mechanism
US10800304B2 (en) * 2017-11-22 2020-10-13 Magna Seating Inc. Head restraint linkage for reversible seat
US11390188B2 (en) * 2018-01-29 2022-07-19 Ts Tech Co., Ltd. Latch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FR3082152B1 (fr) * 2018-06-07 2021-01-08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Module d'accoudoir deplacable en rotation
CN112109608B (zh) * 2019-08-30 2023-03-2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收纳座椅及汽车
US11772517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child seat arrangement to a second arrangement
US11904732B2 (en) 2020-11-09 2024-02-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first arrangement to a child care arrangement
US11772519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first arrangement to a child seat arrangement
US11731535B2 (en) 2020-11-09 2023-08-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from a child care arrangement to a second arrangement
US11772520B2 (en) 2020-11-09 2023-10-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mote not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CN113147538B (zh) * 2021-04-02 2022-11-01 贵州华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多连杆折叠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3052Y2 (zh) * 1977-03-30 1979-08-09
JPH0546978Y2 (zh) * 1988-08-05 1993-12-09
JPH0525322Y2 (zh) * 1988-09-20 1993-06-25
JP2539359Y2 (ja) * 1990-11-19 1997-06-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アシート
JPH10324182A (ja) * 1997-05-26 1998-12-08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脱着機構
US6644730B2 (en) * 2000-06-08 2003-11-11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Co., Ltd. Storage type seat for automobile and seat storage structure
US6375245B1 (en) * 2000-10-09 2002-04-2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Vehicle seating system having chuck reducing apparatus
US6843526B2 (en) * 2002-03-26 2005-01-18 Hiroyuki Honda Removable jump seat for a vehicle
JP3906740B2 (ja) * 2002-05-14 2007-04-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KR100521198B1 (ko) 2003-10-21 2005-10-1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싱킹시트
JP4525408B2 (ja) * 2005-03-25 2010-08-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EP1705056A3 (en) * 2005-03-25 2008-02-06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apparatus having a retractable seat
EP1904332B1 (en) * 2005-07-19 2010-05-05 Intier Automotive Inc. Cinch/lock a leg to ensure engagement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0249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4870249B (zh) * 2012-12-28 2017-08-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7646002A (zh) * 2015-04-02 2018-01-30 创新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锁定用于缆车的可枢转的保护机构的装置
CN107646002B (zh) * 2015-04-02 2019-04-12 创新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锁定用于缆车的可枢转的保护机构的装置
CN110758199A (zh) * 2019-11-11 2020-02-07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连杆收起机构的座椅骨架
CN115158129A (zh) * 2022-06-23 2022-10-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单臂旋转扶手的汽车座椅
CN115158129B (zh) * 2022-06-23 2023-11-2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单臂旋转扶手的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2943B2 (ja) 2014-02-19
US8186753B2 (en) 2012-05-29
US20100052370A1 (en) 2010-03-04
CN101659221B (zh) 2014-08-06
JP2010052695A (ja) 201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9221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
CN101495342B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9532578B (zh) 具有自动倾斜的座椅
US10493869B2 (en) Backrest adjuster for a seat, and vehicle seat
US7134725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KR101679184B1 (ko) 차량 시트, 특히 자동차 시트
US10836493B2 (en) Table apparatus
US20200101872A1 (en) Vehicle seat
CN104080646B (zh) 倾斜座椅组件
CN103863142A (zh) 伸缩折叠的车辆座椅总成
US20200001742A1 (en)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JP5335698B2 (ja) 車両座席
US9592749B2 (en)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motor vehicle seat
EP2707250B1 (de)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US9016787B2 (en) Vehicle seat
US9016789B2 (en) Vehicle seat
KR101884741B1 (ko) 래치회동형 리어시트 슬라이딩 장치
US20100295355A1 (en) Vehicle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DE19758237A1 (de) Kraftfahrzeugsitz
EP2786893A2 (en) Electric release manual seat
CN109906170A (zh) 座椅系统
US7578555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US20210213854A1 (en) Sea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101588936A (zh) 倾斜机构组装架
CN112537232A (zh) 具有可倾斜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