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4825A - 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54825A CN101654825A CN200910168408A CN200910168408A CN101654825A CN 101654825 A CN101654825 A CN 101654825A CN 200910168408 A CN200910168408 A CN 200910168408A CN 200910168408 A CN200910168408 A CN 200910168408A CN 101654825 A CN101654825 A CN 1016548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device
- clamping
- underwinding
- yarn
- sleeve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38—Arrangements for winding reserve lengths of yarn on take-up packages or spindles, e.g. transfer 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和捻线机的锭子上的用于纱线的夹持装置(1),其中,基本圆柱形的夹持装置(1)设置在锭子上部上,所述夹持装置(1)包括固定的夹持元件(4)以及可压靠在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上的可轴向移动的夹持元件(3),所述夹持元件(3)可被施加定向力,所述定向力使得可移动的夹持元件(3)在轴向上与固定夹持元件(4)保持间距,即,在这些夹持元件之间形成夹持间隙(12),待夹持的纱线能够被引入所述夹持间隙,其中,所述夹持装置(1)在它的夹持元件(3、4)之一上具有指向所述夹持间隙(12)的环形突出部(8),所述环形突出部(8)被支撑在另一所述夹持元件(3、4)的设有不中断表面的接触面(9、11)上,以便夹持纱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位于纺纱机和捻线机的锭子上的用于纱线的夹持装置,其中,基本圆柱形的夹持装置设置在锭子的锭子上部上,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定的夹持元件和可通过弹簧力压靠在所述固定夹持元件上的可轴向移动的夹持元件,所述可轴向移动的夹持元件可被施加反向于弹簧力指向的力,所述力使得可移动的夹持元件在轴向上与固定夹持元件保持间距,即,在这些夹持元件之间形成夹持间隙,待夹持的纱线能够被引入夹持间隙。
背景技术
DE 42 25 964 A1已经公开了一种前言所述类型的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设置在锭子轴上。锭子轴插在锭盘上,在所述锭盘上推装有滑动套筒,所述滑动套筒能够沿锭子轴的纵向移动。滑动套筒能够借助于弹簧力朝向设置在锭盘之上的锭子轴上的管底卷绕顶罩移动,以便夹持管底卷绕顶罩和滑动套筒之间的纱线。为此滑动套筒在其面对管底卷绕顶罩的一侧上具有接纳凹槽,当滑动套筒被压向管底卷绕顶罩时,管底卷绕顶罩能够移入该接纳凹槽。在该位置上,管底卷绕顶罩的平坦下侧和滑动套筒的平坦上侧彼此叠加,以便基于表面压力在其间夹住纱线。能够借助于钢领板的环形架致动滑动套筒。为了可靠地夹持纱线,使纱线多次缠绕锭子轴,随后将管底卷绕纱线夹持在滑动套筒和管底卷绕顶罩的平坦夹持面之间。
该夹持装置有如下缺点,一方面去除卷绕是很麻烦的,这是因为在打开夹持间隙时卷绕纱线不被抛出,另一方面,在缠绕锭子轴小于360°的情况下的表面压力的夹持效果不足以在工作期间可靠地夹持纱线。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允许无残余的管底卷绕。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特征化特征来实现。
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式是本发明从属方面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夹持装置在其夹持元件之一上具有指向夹持间隙的环形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支承在另一夹持元件的设有不中断表面的接触面上以夹持纱线。在夹持装置的打开位置上被引入夹持间隙的纱线在该夹持间隙内环绕锭子被引导,而无需完全缠绕锭子。为此,待夹持纱线可优选弓弦式地穿过夹持间隙延伸,从而在最有利情况下纱线仅与锭子碰触。在随后封闭夹持装置时,通过环形突出部与接触面的共同作用获得可靠的夹持效果。如果夹持装置在络筒过程中再次打开,则由于弓弦式地经过锭子而基本仅在夹持元件之间的两个位置上被夹持的纱线由于锭子的旋转而被抛出。因而通过本发明夹持装置以更简单和更可靠的方式实现了无残余的管底卷绕。
环形突出部优选可以在横截面中是锥形的。以这种方式更进一步加强了夹持效果,这是因为夹持面是线性的,由此在纱线弓弦式经过锭子引导情况下在两个夹持点处挤压纱线的挤压力将增大。
这另选地可以如此实现,即,环形突出部的横截面为圆形。该突出部优选具有半圆形横截面,该半圆形横截面同样仅线性地碰触接触面,从而如同在环形突出部的前述的锥形情况下那样,也在两个夹持位置上线性地挤压纱线。
特别地,该环形突出部能够以与锭子纵轴线同轴的方式构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夹持元件的制造由于对称性而被简化。此外可获得的夹持效果在夹持间隙内的每个位置上都是相等的,并且与旋转锭子的位置无关。
另外接触面能够构造成朝向锭子纵轴线倾斜的表面。因此,改善了环形突出部和接触面的协作,因为纱线在该夹持点处发生附加的转向。
有利地,接触面可在夹持间隙之外具有凹口形缺口。这样能够避免固定在夹持装置内的纱线被围绕锭子回转的钢丝圈拉出,这是因为被夹住的纱线滑入其中一个凹口形缺口内并且被钩住,从而纱线在径向上被固定。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改进方式中,夹持装置可以具有管底卷绕套管,该管底卷绕套管用于引导可移动的夹持元件。管底卷绕套管可以直接紧固在锭杆上。
此外,固定的夹持元件可以设置在管底卷绕套管上。因而管底卷绕套管支承根据本发明的夹持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简化了夹持装置的组装,这是因为在将夹持装置设置在锭子上部分上之前能够组装该夹持装置。
为了管底卷绕以小于360°的角包围夹持装置的管底卷绕区域的纱线,有利的是,管底卷绕套管在其面对固定夹持元件的一侧上构造有环形槽。在此,该环形槽在其面对固定夹持元件的一侧上由外周的径向突出部限定。
另外,管底卷绕套管可以具有沿其周边分布设置且在轴向上延伸的肋片,所述肋片一直延伸至环形槽。可移动的夹持元件具有沿其周边分布设置且与所述肋片互补的引导肋片。在该夹持装置已装配的情况下,肋片和引导肋片相互接合,从而防止可移动的夹持元件相对于管底卷绕套管扭转。
在夹持装置的打开位置上,肋片和引导肋片的面对环形槽的上侧可优选位于一个高度上,从而形成一平面,该平面在远离固定夹持元件的一侧上限定了环形槽。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管底卷绕套管和可移动的夹持元件之间不会形成纤维或者污物能够进入的环形间隙,从而防止已夹住的纱线在夹持装置打开时被抛出。此外由此避免因为进入了纤维或者污物而在夹持装置内部(尤其是弹簧区域内和弹簧下方)发生污染。
固定夹持元件优选能够被构造为管底卷绕顶罩。这对于在成品筒子络筒时在管底卷绕顶罩的切割装置处执行纱线截断来说,是特别有利的。
特别地,可移动的夹持元件能够构造为滑动套筒,该滑动套筒在管底卷绕套管上引导。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中所示实施方式进一步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在封闭位置的夹持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细节图A;
图3是在打开位置的根据图1的夹持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图3的细节图B;
图5是根据图1的夹持装置的局部分解剖面图;
图6是在封闭位置的夹持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根据图6的细节图C;
图8是在打开位置的根据图6的夹持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根据图8的细节图D。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夹持装置1,该夹持装置1能够附接在纺纱机或者捻线机用的锭子上部上或者锭子的驱动锭盘上。根据本发明的夹持装置1例如在对成品管纱进行络筒时用于夹持纱线。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1是通过离心力致动的,并且可以占据两个位置——夹持位置和打开位置,其中,如图1所示在夹持位置纱线被夹持在两个夹持元件之间,而在打开位置(如图3所示)能够喂给纱线或者能够释放并抛出先前夹持的纱线。
夹持装置1包括管底卷绕套管2,所述管底卷绕套管2设置在锭子上或者锭盘上(锭盘设置在锭子上)。此外夹持装置1具有滑动套筒3,该滑动套筒3能够相对于管底卷绕套管2沿锭子纵向移动。在夹持装置1的所示的封闭位置上,滑动套筒3被螺旋弹簧7压靠在位于管底卷绕套管2之上的管底卷绕顶罩4上。被构造为球体5的离心力元件设置在管底卷绕套管2内,该离心力元件5在连接部6内引导。在DE 10 2006 022484 A1中可推出这种离心力致动的夹持装置的构造和运行方式,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于此,如同在这里详细叙述一样。或者,当钢领板环形架在络筒时下降并再次抬升时,对滑动套筒3的致动也可以通过钢领板环形架实现,或者通过具有竖直作用方向的附加致动装置(例如能够沿多个纺纱工位延伸并且能够垂直于纺纱工位移动的导轨)实现对滑动套筒3的致动,以便操作夹持元件。
图3示出在打开位置的夹持装置1,因而在管底卷绕顶罩4和滑动套筒3之间形成夹持间隙12,待夹持的纱线能够被引入该夹持间隙12内。在锭子工作中夹持间隙12的打开是这样实现的,即,在较高转速情况下连接部6内的球体5由于离心力而被压向外侧,其中,由于连接部6的倾斜,在克服螺旋弹簧7的弹簧力的条件下,实现了滑动套筒3相对于管底卷绕套管2的相对运动,这一点在DE 10 2006 022 484 A1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所述打开位置上能够抛出先前已夹住的纱头。随后为了准备络筒过程再次将纱线插入夹持间隙12,该夹持间隙12以小于360°的抱合角包围锭子。纱线优选弓弦式地被引导穿过夹持间隙12,从而待夹持的纱线仅与锭子相切。如果锭子转速值降至大约4000min-1以下,则作用于球体5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螺旋弹簧7施加的弹簧力。滑动套筒3相对于管底卷绕套管2朝向管底卷绕顶罩4的方向移动,从而封闭夹持间隙12,进而夹住纱线。
参考图2和图4描述了实现夹持纱线的方法。在根据图1的图2所示的细节图A中示出了管底卷绕顶罩4,环形突出部8设置在管底卷绕顶罩4的面对滑动套筒3的下侧上。如图2所示,突出部8在夹持装置1的封闭位置上紧靠在滑动套筒3的接触面9上。接触面9优选不仅在其面对锭子的内侧上呈圆锥形,而且在远离锭子的滑动套筒3外侧上也呈圆锥形。此外,细节图A示出管底卷绕套管2设有环形槽13,待夹持的纱线至少部分地被引入所述槽13。
图4的视图示出根据图3的细节图B,图中接触面9和管底卷绕套管4的突出部8相互保持间距,从而释放夹持间隙12。此外,图4的视图示出在夹持间隙12之外在滑动套筒3上设有凹口形缺口10。
凹口形缺口10如此设置,即,其位于夹持线(该夹持线在夹持装置1的封闭位置上形成在突出部8和接触面9之间)之上。凹口形缺口10用于避免围绕锭子旋转的钢丝圈拉出已夹住的纱线,其做法是:当由钢丝圈带来的拉力沿径向作用于已夹住的纱线时,所述纱线在这两个夹持点的区域内保持卡在其中一个缺口10内或倾斜。将缺口10设置在夹持间隙12之外还具有优点,即,要夹持的纱线在进入夹持间隙12之前发生转向。管底卷绕套管2上的环形槽13在夹持装置1的打开位置上被释放。如果在夹持装置1的打开位置上喂入待夹持的纱线,则其位于环形槽13的底部,其中,所述纱线以小于360°的角包围管底卷绕套管2。在朝向管底卷绕顶罩4的轴向方向上,环形槽13由肩部14限定,该肩部14位于管底卷绕套管2上且周向向外延伸。
图5示出管底卷绕套管2和滑动套筒3的立体图,下面进一步说明,在夹持装置1的打开位置上,所述槽13如何在沿管底卷绕套管2轴向远离管底卷绕顶罩4的一侧上限定,以避免在夹持间隙12被释放的情况下纤维或者污物进入管底卷绕套管2和滑动套筒3之间。为此,管底卷绕套管2具有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肋片15,这些肋片15沿管底卷绕套管2的纵向延伸,并且这些肋片15接合到滑动套筒3上的与其互补的引导肋片16内,这些引导肋片16同样沿纵向在该滑动套筒上延伸。引导肋片16和肋片15均具有基本长方形的横截面。肋片15沿管底卷绕套管2的轴向一直延伸至槽13,由此部分地沿周向在远离管底卷绕顶罩4的一侧上限定了槽13。在夹持装置1的打开位置上,肋片15和互补的引导肋片16的上侧位于一个高度上,从而在槽13下方形成一水平平面,通过该水平平面避免了在管底卷绕套管2和滑动套筒3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在夹持间隙12打开时,纤维和污物可能会进入该环形间隙)。
图6和图8示出夹持装置1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夹持装置1基本对应于根据图1和图3的夹持装置1。区别仅在于夹持区的结构,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该夹持区是由滑动套筒3和管底卷绕顶罩4形成的。这可借助于图7和图9而清楚,图7和图9分别示出在封闭位置或者打开位置上的夹持装置1的细节图C或者D。
如图7所示,滑动套筒3在夹持间隙12的区域内具有径向向外倾斜的接触面11,所述接触面被压靠在管底卷绕顶罩4的环形突出部8上。为了有助于夹持效果,可以使接触面11的表面粗糙,以便通过静摩擦进一步有助于夹持效果。
Claims (14)
1.纺纱机和捻线机的锭子上的用于纱线的夹持装置(1),其中,基本圆柱形的所述夹持装置(1)设置在锭子上部上,所述夹持装置(1)包括固定的夹持元件(4)和可压靠在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上的可轴向移动的夹持元件(3),所述夹持元件(3)可被施加定向力,所述定向力使得所述可移动的夹持元件(3)在轴向上与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保持间距,即,在这些夹持元件之间形成夹持间隙(12),待夹持的纱线能够被引入所述夹持间隙,所述夹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在它的夹持元件(3、4)之一上具有指向所述夹持间隙(12)的环形突出部(8),所述环形突出部(8)被支撑在另一所述夹持元件(3、4)的设有不中断表面的接触面(9、11)上,以便夹持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突出部(8)的横截面为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突出部(8)的横截面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突出部(8)与所述锭子的纵轴线同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9、11)被构造为朝向所述锭子的纵轴线倾斜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9、11)在所述夹持间隙(12)外部具有凹口形缺口(1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具有管底卷绕套管(2),所述管底卷绕套管用于引导所述可移动的夹持元件(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设置在所述管底卷绕套管(2)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底卷绕套管(2)在其面对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的一侧上构造有环形槽(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底卷绕套管(2)具有沿其周边分布地设置且沿轴向延伸的肋片(15),所述肋片一直延伸至所述环形槽(13)。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的夹持元件(3)具有沿其周边分布设置且与所述肋片(15)互补的引导肋片(16)。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装置(1)的打开位置上,所述肋片(15)和所述引导肋片(16)的面对所述环形槽(13)的上侧位于一个高度上,从而形成了限定所述环形槽(13)的封闭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持元件(4)构造为管底卷绕顶罩。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的夹持元件(3)构造为滑动套筒,所述滑动套筒在所述管底卷绕套管(2)上被引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8039502A DE102008039502A1 (de) | 2008-08-23 | 2008-08-23 | Klemmvorrichtung |
DE102008039502.1 | 2008-08-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4825A true CN101654825A (zh) | 2010-02-24 |
CN101654825B CN101654825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1162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68408 Active CN101654825B (zh) | 2008-08-23 | 2009-08-24 | 夹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157217B1 (zh) |
JP (1) | JP2010047893A (zh) |
CN (1) | CN101654825B (zh) |
DE (1) | DE10200803950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24545A (zh) * | 2013-12-03 | 2015-06-24 | 索若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纺纱或捻线机锭子上夹紧线的夹紧装置及纺纱或捻线机 |
CN107487664A (zh) * | 2016-06-09 | 2017-12-19 | 索若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夹线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916467T3 (es) * | 2019-01-25 | 2022-07-01 |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 Unidad de carga y descarga para un dispositivo sujetahilo y dispositivo sujetahilo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25964A1 (de) | 1992-08-06 | 1994-02-10 | Rieter Ag Maschf | Spinnvorrichtung |
DE19628826A1 (de) * | 1996-07-17 | 1998-01-22 | Lieser Gmbh Beteiligungsgesell | Klemmvorrichtung für Fäden |
DE19755971B4 (de) * | 1997-05-06 | 2007-01-04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Spinnvorrichtung |
ITMI980853A1 (it) * | 1997-05-06 | 1999-10-22 | Rieter Ag Maschf |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
DE19807740B4 (de) * | 1997-06-06 | 2009-02-26 | Rieter Nonwovens Gmbh | Spindel für eine Ringspinn- oder Ringzwirnmaschine |
EP0949366B1 (de) * | 1998-04-09 | 2003-05-07 |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 Vorrichtung zum Klemmen eines Unterwindefadens an der Spindel einer Ringspinnmaschine oder Ringzwirnmaschine |
DE29924497U1 (de) * | 1999-03-08 | 2003-07-31 |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73061 Ebersbach | Vorrichtung zum Klemmen eines Unterwindefadens an der Spindel einer Ringspinnmaschine oder Ringzwirnmaschine |
DE10161707B8 (de) * | 2001-12-11 | 2012-09-13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Spinnvorrichtung |
DE102006022484B4 (de) | 2006-05-13 | 2017-04-27 | Saurer Components Gmbh | Klemmvorrichtung |
-
2008
- 2008-08-23 DE DE102008039502A patent/DE102008039502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
- 2009-06-12 EP EP20090007752 patent/EP2157217B1/de active Active
- 2009-08-20 JP JP2009190578A patent/JP2010047893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8-24 CN CN 200910168408 patent/CN101654825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24545A (zh) * | 2013-12-03 | 2015-06-24 | 索若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在纺纱或捻线机锭子上夹紧线的夹紧装置及纺纱或捻线机 |
CN107487664A (zh) * | 2016-06-09 | 2017-12-19 | 索若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夹线装置 |
CN107487664B (zh) * | 2016-06-09 | 2020-07-17 | 索若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夹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57217B1 (de) | 2015-02-25 |
EP2157217A3 (de) | 2010-03-24 |
EP2157217A2 (de) | 2010-02-24 |
JP2010047893A (ja) | 2010-03-04 |
DE102008039502A1 (de) | 2010-02-25 |
CN101654825B (zh) | 2013-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99422B (zh) | 地毯丝加捻机 | |
CN101437741B (zh) | 夹持装置 | |
EP2371999B1 (de) | Doppeldraht-Zwirn- oder Kablierspindel | |
CN101654825B (zh) | 夹持装置 | |
CN102953172A (zh) | 具有多个工位的纺织机械 | |
KR20190100213A (ko) | 얀 스피닝 및/또는 비틀림을 위한 공정, 얀 스피닝 및/또는 비틀림을 위한 장치 및 얀 스피닝 및/또는 비틀림을 위한 장치를 변환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105645185A (zh) | 一种可对纱线均匀上蜡的装置 | |
CN210066016U (zh) | 一种一步法复合捻线机 | |
US10480101B2 (en) | Cabling spindle | |
CN210066026U (zh) | 一种捻线机纱线退解装置 | |
CN102471950A (zh) | 气流纺纱装置 | |
CN101326314B (zh) | 用于在环锭纺纱机或环锭捻纱机的锭子上管底卷绕纱线的纱线夹紧装置 | |
CN102656302A (zh) | 具有假捻装置的环锭纺纱机 | |
CN109722720B (zh) | 用于抽出并卷绕多根丝线的装置 | |
CN102102251A (zh) | 用于倍捻锭子的纱线制动器 | |
CN104278369A (zh) | 单锭圆盘式环锭纺假捻装置及工艺方法 | |
CN201217728Y (zh) | 夹纱式环锭纺留尾纱装置 | |
CN102390766B (zh) | 一种粗纱管 | |
CN107428488A (zh) | 绕线机 | |
CN205501511U (zh) | 一种可保持纱线与蜡块之间具有足够压力的上蜡装置 | |
CN1661142A (zh) | 阻止纱线从倍捻加捻机的供纱筒子上退绕的阻止装置 | |
CN107487664B (zh) | 夹线装置 | |
CN205381817U (zh) | 一种可对纱线均匀上蜡的装置 | |
CN203977009U (zh) | 一种三位过丝器 | |
CN203546270U (zh) | 单锭圆盘式环锭纺假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SUORUO PART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ERLIKON TEXTILE COMPONENTS GM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German Feuerbach Patentee after: SAURER COMPONENTS GMBH Address before: German Feuerbach Patentee before: Oerlikon Textile Components G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