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454A -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454A
CN101614454A CN200910164731A CN200910164731A CN101614454A CN 101614454 A CN101614454 A CN 101614454A CN 200910164731 A CN200910164731 A CN 200910164731A CN 200910164731 A CN200910164731 A CN 200910164731A CN 101614454 A CN101614454 A CN 101614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wly
increas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4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4454B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6473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144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14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4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或自发生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将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连通发生器;或自发生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或将吸收器连通发生器改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连通发生器;冷剂蒸汽提供器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本发明可形成结构简单、供热温度高的新机组,用于制冷可降低对冷却介质或驱动热的温度要求。

Description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制冷技术与低温余热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尽可能简单的结构与流程和能够满足用户所需求的工作参数是热泵机组永远追求的目标。
从热泵机组来看,机组的每一个放热段满足被加热介质相对应的一段热需求;加热段越高,机组提升余热所付出的代价则越高,机组不同的放热段对机组性能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低温供热段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而高温供热段具有较低的性能指数,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很显然,热泵机组的供热段应该与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区间相匹配,从而保证机组具有较高性能指数。在余热资源和驱动热资源确定的情况下,热泵机组的各供热段具有相应的温度区间和相应的性能指数。很显然,热泵机组的供热段应该与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区间相匹配。
从机组的结构与流程来看,一个完整的吸收式热泵流程少不了吸收器和冷凝器两个放热段。当一个热泵放热流程——即两个放热段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而只需要增加一个放热段就可满足用户的需求时,若增加一个完整热泵流程的吸收与冷凝两个放热段,则不仅使机组结构与流程复杂化,而且会导致机组性能指数的降低较多。也就是说,当被加热介质的加热需求超出了吸收器和冷凝器两个放热段时,应该增加相应的放热段来满足被加热介质的热需求,而不是增加一个完整的热泵流程。
现实中被加热介质的热需求温度是随意的,当两个供热端的流程不能满足需求而四个供热端又超出需求时,采用三个供热端供热就可实现机组结构简单和高性能指数双重效果。
另外,从提供高温供热的角度看,高温供热端的增加可以有不同的技术方案,但只有满足临近原则——即在温度的提升和性能指数的变化方面与已有热泵流程之间相接近的技术才是最为合理的,也就是要求增加的高温供热端与原热泵的供热段之间是相邻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提供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是在至少利用吸收器与冷凝器完成对被加热介质进行两个及以上阶段加热的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主要增加吸收器、吸收-蒸发器、溶液泵、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等,并与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主要部件——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进行彼此和相互间的连接,形成热泵新的高温供热端。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利用吸收器与冷凝器对被加热介质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阶段加热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自冷剂蒸汽提供器-或蒸发器,或吸收-蒸发器,或低压发生器,或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热泵机组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以“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技术方案为例,浓溶液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浓溶液,冷剂蒸汽提供器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或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热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向浓溶液发生器打入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的浓溶液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冷剂蒸汽提供器的冷剂蒸汽、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形成较高压力的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通过新增溶液泵加压后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对应浓溶液发生器。这样,余热是先在新增吸收-蒸发器内温度提升一次后再在新增吸收器内得到第二次提升,且第一次提升与余热在热泵吸收器中的提升同属一个档次,因此新增高温供热端与已有热泵的供热端之间是相邻的。
下面以图3所示的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来得到相邻高温供热端为例来阐述本发明:
①结构上,图3所示的热泵系统由构成单级单效的部件——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共同组成;其中,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可组成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发生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冷凝器,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现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接发生器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新的高温供热端。
②流程上,增加高温供热端后,除单级单效热泵流程外又生成一个新的热泵流程——吸收器稀溶液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器、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稀溶液在发生器内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内的冷剂液分为两部分(不包含单级单效热泵流程的冷剂液):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提供、而另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发生器产生的溶液浓度差的一部分——发生器出口浓溶液与吸收器出口稀溶液之间浓度差——用于单级单效热泵流程,另一部分——吸收器出口溶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出口溶液之间的浓度差——用于上述新的热泵流程。
③从热力学效果看:
首先,新热泵流程是由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节流阀、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借助(道)于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来完成,为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新增热泵流程与单级单效热泵流程共用冷凝器,新增吸收器的供热温度高于冷凝器的供热温度,为冷凝器或吸收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其次,在构成的新热泵中,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热力学效果介于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和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吸收式热泵之间,这就带来如下新局面:
A.相比单级单效机组,新机组供热温度高,可以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提高了余热资源的利用价值。
B.降低了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使部分原本只能用于单发生器两级机组的驱动热介质在新机组中得到应用,提高了驱动热介质的应用价值。
C.用于制冷时,同样可提高驱动热介质的应用价值,或实现更低温度的制冷,或降低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要求。
概括地讲,本发明得到了单级单效机组和单发生器两级机组之间的一个机组,其热力学性能和工作参数介于二者之间,它填补了二者之间的空白——形象地说,单级单效机组和单发生器两级机组如同两个端点,新机组是这两个端点之间的线段;同样,单级三效热泵中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的是热力学性能和工作参数介于三效与双效之间、单级双效热泵中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的是热力学性能和工作参数介于双效与单效之间……,这使得能量利用相匹配原则能够更好地加以实现。
针对各种具体结构的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得到如下对应的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
1.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中压发生器或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中压发生器、或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蒸发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蒸发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蒸发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自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高压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低压发生器、低压吸收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并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三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高压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高压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具有三个供热端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高压冷凝器、低压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高压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高压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高压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低压冷凝器、高压吸收器、高压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高压吸收器(g6)或高压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器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高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自集汽-分汽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成为吸收器或冷凝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针对上述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又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根据上述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在上述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节流阀或再增冷剂液泵、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和再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节流阀或再增冷剂液泵、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泵——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连通再增吸收器和再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与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节流阀或再增冷剂液泵、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或浓溶液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和再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节流阀或再增冷剂液泵、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或浓溶液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器、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和再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后再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后再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管路改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自新增吸收-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再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成为新增吸收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中,主要增加吸收器、吸收-蒸发器、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提供了在不同结构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产生的新热泵流程的供热温度比已有热泵流程的高且不参与被加热介质在已有热泵流程的加热过程,这就产生了具有与已有热泵性能指数相接近、供热温度更高的新热泵系统。新的热泵系统属于两个不同供热级别的中间系统,丰富了热泵级别和类型,扩大了热泵系统的应用范围,达到了简化热泵结构和提高余热利用率的双重目的。可见,本发明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图5所示体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5种溶液流程和2种冷剂介质的流程,它们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得到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同样,下面所述及到的在不同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得到的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也是相应代表。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7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与图1-图5所示的不同在于,图6、图7中采用精馏塔代替了发生器,适用于以氨水溶液作工质为代表的机组。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图13中的已有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了两个溶液泵,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7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8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9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0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图17中的已有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了单个溶液泵,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7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图30中,图24-图26的已有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三个溶液泵,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而图27-图30的已有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单个溶液泵,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
图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低压冷凝器和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低压冷凝器和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低压冷凝器和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低压冷凝器和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低压冷凝器和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5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6个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1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2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3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第4个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特别指出的是,图56-图59是在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两个高温供热端所形成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同时它们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两个高温供热端形成多端供热的代表。
图中,1-新增吸收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3-新增节流阀,4-新增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6-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新增冷剂液泵,8-新增第二溶液泵;a-再增吸收器,b-再增吸收-蒸发器,c-再增节流阀,d-再增溶液泵,e-再增溶液热交换器,f-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再增冷剂液泵。
图1-图7、图56-图59中,a1-发生器,A1-精馏塔,b1-冷凝器,c1-蒸发器,d1-吸收器,e1-节流阀,f1-溶液泵,g1-溶液热交换器。
图8-图23中,a2-高压发生器,b2-低压发生器,c2-冷凝器,d2-蒸发器,e2-吸收器,f2-节流阀,g2-第二节流阀,h2-溶液泵,i2-第二溶液泵,j2-溶液热交换器,k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2-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24-图33中,a3-高压发生器,b3-中压发生器,c3-低压发生器,d3-冷凝器,e3-蒸发器,f3-吸收器,g3-节流阀,h3-第二节流阀,i3-第三节流阀,j3-溶液泵,k3-第二溶液泵,l3-第三溶液泵,m3-溶液热交换器,n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o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3-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34-图39中,a4-发生器,b4-冷凝器,c4-蒸发器,d4-吸收器,e4-吸收-蒸发器,f4-溶液泵,g4-节流阀,h4-第二节流阀,i4-溶液热交换器,j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4-冷剂液泵。
图40-图44中,a5-高压发生器,b5-冷凝器,c5-蒸发器,d5-高压吸收器,e5-节流阀,f5-溶液泵,g5-溶液热交换器,h5-低压发生器,i5-低压吸收器,j5-第二溶液泵,k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5-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45-图49中,a6-高压发生器,b6-高压冷凝器,c6-低压冷凝器,d6-蒸发器,e6-低压吸收器,f6-低压发生器,g6-高压吸收器,h6-溶液泵,i6-第二溶液泵,j6-节流阀,k6-第二节流阀,l6-溶液热交换器,m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6-冷剂液再循环泵。
图50-图55中,a7-高压发生器,b7-冷凝器,c7-蒸发器,d7-吸收-蒸发器,e7-低压发生器,f7-吸收器,g7-溶液泵,h7-第二溶液泵,i7-节流阀,j7-第二节流阀,k7-溶液热交换器,l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7-冷剂液泵,n7-集汽-分汽器(为叙述方便而加);S-冷剂蒸汽发生系统,由低压发生器e7、吸收-蒸发器d7、第二溶液泵h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组成。
为叙述方便,定义如下内容:
①浓溶液发生器——图中出现的a1-发生器、b2-低压发生器、c3-低压发生器、a4-发生器、a5-高压发生器、a6-高压发生器与a7-高压发生器,统称为附加已有机组第一个相邻供热端的浓溶液发生器;双效机组的高压发生器、三效机组的中压发生器在附加已有机组的非相邻供热端时的浓溶液发生器。
②冷剂蒸汽提供器——c1-蒸发器、d2-蒸发器,e3-蒸发器,c4-蒸发器,h5-低压发生器,f6-低压发生器,d7-吸收-蒸发器与e7-低压发生器,统称为冷剂蒸汽提供器。
③稀溶液提供器——d1-吸收器、e2-吸收器、f3-吸收器、e4-吸收-蒸发器、d5-高压吸收器、g6-高压吸收器和f7-吸收器,统称为稀溶液提供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到的已有热泵机组,为本领域所公开的内容;在指明其组成部件和本质特点——比如“单级单效”,“单级双效”,“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等——之后,其具体结构和工作流程则相应确定,本说明书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和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已有热泵的组成部件和简要本质特点,并对照本发明给出的附图,完全能够清楚已有机组的具体结构和流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器d1、节流阀e1、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所组成、由蒸发器c1向吸收器d1提供冷剂蒸汽的已有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1,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从而得到热泵新流程——发生器a1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发生器a1,进入发生器a1的稀溶液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b1内的冷剂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节3流后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1,一部分经节流阀e1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1、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器d1、节流阀e1、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所组成、由蒸发器c1向吸收器d1提供冷剂蒸汽的已有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从而得到热泵新流程——除一部分浓溶液用于已有单级单效热泵流程外,发生器a1产生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a1,进入发生器a1的稀溶液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b1内的冷剂液经节流阀e1节流进入蒸发器c1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一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7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器d1、节流阀e1、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所组成、由蒸发器c1向吸收器d1提供冷剂蒸汽的已有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5,将吸收器d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接发生器a1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从而得到热泵新流程——吸收器d1稀溶液经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a1,稀溶液在发生器a1内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b1内的冷剂液一部分经节流阀e1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1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而另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1,发生器a1产生的进、出溶液浓度差的一部分——发生器出口浓溶液与吸收器出口稀溶液之间浓度差——用于单级单效热泵流程,另一部分--吸收器出口溶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出口溶液之间的浓度差——用于上述新的热泵流程;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器d1、节流阀e1、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所组成、由蒸发器c1向吸收器d1提供冷剂蒸汽的已有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并将由吸收器d1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发生器a1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1,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比较图4所示和图3所示可知,“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技术方案与“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技术方案相比较,二者都形成了溶液串联循环,区别只在于后者增加了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因此,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在后面各具体实例中,本说明书只介绍其中的一种技术方案——选择介绍不增加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的技术方案。
图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是这样的:
在由发生器a1、冷凝器b1、蒸发器c1、吸收器d1、节流阀e1、溶液泵f1和溶液热交换器g1所组成、由蒸发器c1向吸收器d1提供冷剂蒸汽的已有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d1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发生器a1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从而得到热泵新流程——吸收器d1稀溶液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蒸发器c1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发生器a1,稀溶液在发生器a1内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b1内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节流阀e1节流进入蒸发器c1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另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形成的热泵系统;与图1所示的相比,图6以新增精馏塔A1代替了发生器a1,体现出在以氨水溶液作工质为代表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图1所示的一致。
图7所示,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形成的热泵系统;与图4所示的相比,图7以新增精馏塔A1代替了新增发生器a1,体现出在以氨水溶液作工质为代表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图4所示的一致。
图6、图7作为采用精馏塔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和过程与采用发生器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和过程是一致的;它们是其它采用精馏塔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图1-图3、图5分别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具体方法中所涉及到的溶液的四种流程和冷剂介质——冷剂蒸汽和冷剂液一一的两种流程;因此,在介绍后面各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实例时将主要从新增部件与已有热泵部件间的连接上进行描述,而不再对相类似的附加新流程(如在各种单级双效、三效热泵基础上产生的)——溶液流程和冷剂介质流程——进行细致的描述;当出现与前述附加新流程有明显差别的附加新流程时再进行流程上的描述。
图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是这样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与图8所示的相比,图9中由高压发生器a2引浓溶液提供给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进入低压发生器b2,这使得用于新增高温供热端的溶液浓度差由高压发生器a2和低压发生器b2联合发生,其效果在于提高新增吸收器1的供热温度,同时使新热泵系统的性能指数较图8所示有所降低——随新增吸收器1的供热温度的增高而随之降低。
图10所示的也是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附加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9所示的相比,其供热温度提高,性能指数随之降低。
图1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是这样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第二溶液泵i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也是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附加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15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图16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16中的单级双效热泵没有采用冷剂液再循环泵l2。
图1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低压发生器b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2、低压发生器b2、冷凝器c2、蒸发器d2、吸收器e2、节流阀f2、第二节流阀g2、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第二溶液泵k3、第三溶液泵l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和冷剂液再循环泵p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第二溶液泵k3、第三溶液泵l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第二溶液泵k3、第三溶液泵l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中压发生器b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中压发生器b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和冷剂液再循环泵p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9所示的也是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附加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28所示的相比,①图29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图28中的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第二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29中没有冷剂液再循环泵p3。
图30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串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和冷剂液再循环泵p3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低压发生器c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3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溶液并联循环的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3、中压发生器b3、低压发生器c3、冷凝器d3、蒸发器e3、吸收器f3、节流阀g3、第二节流阀h3、第三节流阀i3、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和冷剂液再循环泵p3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结构上,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在流程上,形成的新热泵流程是这样进行的: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和吸收-蒸发器e4的部分稀溶液——其另外的溶液进行已有热泵流程——进入发生器a4、在外部驱动热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4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冷剂液,冷剂液一路经节流阀g4进入蒸发器c4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e4提供、另一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h4节流进入吸收-蒸发器e4、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再一路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形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发生器a4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e4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回到发生器a4。
图3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k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6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k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是可以这样进行的: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第二节流阀h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发生器a4、冷凝器b4、蒸发器c4、吸收-蒸发器e4、吸收器d4、溶液泵f4、节流阀g4、冷剂液泵k4、溶液热交换器i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e4向吸收器d4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0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5、冷凝器b5、蒸发器c5、高压吸收器d5、节流阀e5、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低压发生器h5、低压吸收器i5、第二溶液泵j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5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5所组成、并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三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5,自低压发生器h5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i5、高压吸收器d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d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三个供热端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流程上,附加的热泵新流程是这样进行的:高压发生器a5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h5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高压发生器a5,稀溶液在高压发生器a5内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5、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b5内的此冷剂液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经节流阀e5节流后进入蒸发器c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低压吸收器i5提供并被来自低压发生器h5的溶液吸收后经第二溶液泵j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5进入低压发生器h5受热后重新释放出来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
图41所示的也是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40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图41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41中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没有采用冷剂液再循环泵l5。
图4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5、冷凝器b5、蒸发器c5、高压吸收器d5、节流阀e5、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低压发生器h5、低压吸收器i5、第二溶液泵j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5和冷剂液再循环泵l5所组成、并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三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高压吸收器d5经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连通高压发生器a5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自低压发生器h5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i5、高压吸收器d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d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三个供热端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3所示的也是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42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图43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43中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没有采用冷剂液再循环泵l5。
图4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5、冷凝器b5、蒸发器c5、高压吸收器d5、节流阀e5、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低压发生器h5、低压吸收器i5、第二溶液泵j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5所组成、并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三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高压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自低压发生器h5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i5、高压吸收器d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d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三个供热端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技术方案中,也可以将由高压吸收器d5经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连通高压发生器a5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采用新增节流阀3代替新增冷剂液泵7并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
图4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6、高压冷凝器b6、低压冷凝器c6、蒸发器d6、低压吸收器e6、低压发生器f6、高压吸收器g6、溶液泵h6、第二溶液泵i6、节流阀j6、第二节流阀k6、溶液热交换器l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6和冷剂液再循环泵n6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6,自低压发生器f6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高压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e6、低压冷凝器c6、高压吸收器g6、高压冷凝器b6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g6或高压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流程上,附加的热泵新流程是这样进行的:高压发生器a6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新增吸收器1、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1内浓度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收来自低压发生器f6的冷剂蒸汽后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介质,新增吸收-蒸发器2内浓度进一步降低后的溶液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高压发生器a6,稀溶液在高压发生器a6内在外部驱动热的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高压冷凝器b6、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高压冷凝器b6内的此冷剂液一部分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经节流阀j6节流后再经历——进入低压冷凝器c6-第二节流阀k6节流-蒸发器c6吸热-进入低压吸收器e6被吸收-进入低压发生器f6受热被重新释放——过程后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
图46所示的也是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45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图46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d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46中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没有采用冷剂液再循环泵n6。
图4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a6、高压冷凝器b6、低压冷凝器c6、蒸发器d6、低压吸收器e6、低压发生器f6、高压吸收器g6、溶液泵h6、第二溶液泵i6、节流阀j6、第二节流阀k6、溶液热交换器l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6和冷剂液再循环泵n6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高压吸收器g6经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l6连通高压发生器a6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6,自低压发生器f6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高压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e6、低压冷凝器c6、高压吸收器g6、高压冷凝器b6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g6或高压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8所示的也是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47所示相比,二者区别在于:①图48所示采用新增冷剂液泵7代替了新增节流阀3,由蒸发器d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②图48中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没有采用冷剂液再循环泵n6;③图47中高压冷凝器b6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j6连通低压冷凝器c6后低压冷凝器c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k6连通蒸发器d6,图48中高压冷凝器b6和低压冷凝器k6有冷剂液管路分别经节流阀j6和第二节流阀k6连通蒸发器d6。
图4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6、高压冷凝器b6、低压冷凝器c6、蒸发器d6、低压吸收器e6、低压发生器f6、高压吸收器g6、溶液泵h6、第二溶液泵i6、节流阀j6、第二节流阀k6、溶液热交换器l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m6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高压吸收器g6经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l6连通高压发生器a6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6,自低压发生器f6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d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e6、低压冷凝器c6、高压吸收器g6、高压冷凝器b6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g6或高压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0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结构上,在由高压发生器a7、冷凝器b7、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吸收器f7、溶液泵g7、第二溶液泵h7、节流阀i7、第二节流阀j7、溶液热交换器k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和集汽-分汽器n7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7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流程上,附加的热泵新流程是这样进行的: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稀溶液进入高压发生器a7、在外部驱动热作用下释放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b7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冷剂液,其中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3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1提供,另一部分冷剂液分别经节流阀i7、第二节流阀j7节流后进入由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第二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l7组成的冷剂蒸汽发生系统S,冷剂蒸汽发生系统S生产该部分冷剂蒸汽进入集汽-分汽n7向新增吸收-蒸发器2提供。
图51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7、冷凝器b7、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吸收器f7、溶液泵g7、第二溶液泵h7、节流阀i7、冷剂液泵m7、溶液热交换器k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和集汽-分汽器n7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由高压发生器a7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2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7、冷凝器b7、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吸收器f7、溶液泵g7、第二溶液泵h7、节流阀i7、第二节流阀j7、溶液热交换器k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和集汽-分汽器n7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将由吸收器f7经溶液泵g7、溶液热交换器k7连通高压发生器a7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3所示的也是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与图58所示的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图53中采用冷剂液泵m7代替了图52中的第二节流阀j7;②图52中冷凝器b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j7连通吸收-蒸发器d7后吸收-蒸发器d7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集汽-分汽器n7,而图53中则是蒸发器c7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m7连通吸收-蒸发器d7后吸收-蒸发器d7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集汽-分汽器n7。
图54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7、冷凝器b7、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吸收器f7、溶液泵g7、第二溶液泵h7、节流阀i7、第二节流阀j7、溶液热交换器k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和集汽-分汽器n7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由高压发生器a7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5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这样进行:
在由高压发生器a7、冷凝器b7、蒸发器c7、吸收-蒸发器d7、低压发生器e7、吸收器f7、溶液泵g7、第二溶液泵h7、节流阀i7、冷剂液泵m7、溶液热交换器k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l7和集汽-分汽器n7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将由吸收器f7经溶液泵g7、溶液热交换器k7连通高压发生器a7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蒸发器c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6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再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在如图1所示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与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发生器a1,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c、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吸收器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7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再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在如图3所示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再增第二溶液泵h,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连通再增吸收器a和再增吸收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h、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发生器a1,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吸收器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8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再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还可以这样进行:
在如图1所示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再增溶液泵d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将由发生器a1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1,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c、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吸收器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9所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再增加一个高温供热端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进行:
在如图3所示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再增溶液泵d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新增吸收器1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1,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并将冷凝器b1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管路改为蒸发器c1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a成为新增吸收器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上述图56-图59所示为附加了高温供热端之后再附加高温供热端所得到的以不同方式得到两个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通过这四个具体例子,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得到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同样技术措施来得到其它具体的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得到多个介于不同级别之间的新热泵,丰富了热泵级别和类型,能够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热需求的相互匹配,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②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新热泵系统,结构简单,流程合理,性能指数相对较高。
③得到的新热泵系统,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或提供更高温度的供热。
④新热泵系统用于制冷时,可降低对驱动热源或冷却介质的温度要求。
⑤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新热泵系统,能够使驱动热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之,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结合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热泵/制冷机组种类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热/冷需求;机组结构简单,性能指数高,能够提高驱动热源和余热资源的利用价值,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Claims (13)

1.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是在利用吸收器与冷凝器对被加热介质进行两个及两个以上阶段加热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浓溶液发生器;自冷剂蒸汽提供器-或蒸发器,或吸收-蒸发器,或低压发生器,或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成为热泵机组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附加了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1),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发生器(a1)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d1)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发生器(a1)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d1)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发生器(a1)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1),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d1)经溶液泵(f1)、溶液热交换器(g1)连通发生器(a1)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1);自蒸发器(c1)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c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1)、冷凝器(b1)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1)或冷凝器(b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2),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k2)连通低压发生器(b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b2)、或将由吸收器(e2)经溶液泵(h2)、溶液热交换器(j2)连通高压发生器(a2)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2);自蒸发器(d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c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d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e2)、冷凝器(c2)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e2)或冷凝器(c2)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双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溶液热交换器(m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中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中压发生器(b3)或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连通中压发生器(b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中压发生器(b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连通中压发生器(b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中压发生器(b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3),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o3)连通低压发生器(c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低压发生器(c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n3)连通中压发生器(b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中压发生器(b3)、或将由吸收器(f3)经溶液泵(j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3)连通高压发生器(a3)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3);自蒸发器(e3)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d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e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3)、冷凝器(d3)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3)或冷凝器(d3)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单级三效热泵基础上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并由吸收-蒸发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4),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发生器(a4)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发生器(a4),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蒸发器(e4)经溶液泵(f4)、溶液热交换器(i4)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4)连通发生器(a4)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发生器(a4);自吸收-蒸发器(e4)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c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d4)、冷凝器(b4)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d4)或冷凝器(b4)的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在两个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附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高压吸收器、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低压发生器、低压吸收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并由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三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高压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5),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高压发生器(a5)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高压吸收器(d5)经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连通高压发生器(a5)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高压吸收器(d5)经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连通高压发生器(a5)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5),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高压吸收器(d5)经溶液泵(f5)、溶液热交换器(g5)连通高压发生器(a5)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5);自低压发生器(h5)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c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i5)、高压吸收器(d5)、冷凝器(b5)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d5)或冷凝器(b5)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具有三个供热端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再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四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高压冷凝器、低压冷凝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低压发生器、高压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同时分别向高压吸收器和低压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高压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6),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高压发生器(a6)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6),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高压吸收器(g6)经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16)连通高压发生器(a6)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6),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高压吸收器(g6)经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16)连通高压发生器(a6)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6),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高压吸收器(g6)经溶液泵(h6)、溶液热交换器(16)连通高压发生器(a6)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6);自低压发生器(f6)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高压冷凝器(b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d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低压吸收器(e6)、低压冷凝器(c6)、高压吸收器(g6)、高压冷凝器(b6)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高压吸收器(g6)或高压冷凝器(b6)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五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由高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发生器、吸收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集汽-分汽器所组成、由吸收-蒸发器与低压发生器共同通过集汽-分汽器向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供热端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由高压发生器(a7)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7),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由高压发生器(a7)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并将由吸收器(f7)经溶液泵(g7)、溶液热交换器(k7)连通高压发生器(a7)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并将由吸收器(f7)经溶液泵(g7)、溶液热交换器(k7)连通高压发生器(a7)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与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高压发生器(a7),或增加部件——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节流阀(3)或新增冷剂液泵(7)、新增溶液泵(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和新增第二溶液泵(8)——并将由吸收器(f7)经溶液泵(g7)、溶液热交换器(k7)连通高压发生器(a7)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4)连通新增吸收器(1)和新增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5)连通高压发生器(a7);自集汽-分汽器(n7)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由冷凝器(b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或由蒸发器(c7)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7)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后新增吸收-蒸发器(2)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器(1);新增吸收器(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f7)、冷凝器(b7)和新增吸收器(1)分别向被加热介质供热,新增吸收器(1)成为吸收器(f7)或冷凝器(b7)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在两个供热端的两级热泵基础上又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在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或再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与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或再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再增第二溶液泵(h)——并由浓溶液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连通再增吸收器(a)和再增吸收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第二溶液泵(h)、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浓溶液发生器,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或再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d)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或浓溶液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的溶液管路改为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1),或增加部件——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节流阀(c)或再增冷剂液泵(g)、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并将由稀溶液提供器经溶液泵、一个或若干溶液热交换器或浓溶液发生器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1)的溶液管路改为再经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再增吸收器(a)、再增吸收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和再增吸收-蒸发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d)、再增溶液热交换器(e)与再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1);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c)、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后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器(a)并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的管路改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冷剂液泵(g)、新增节流阀(3)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2);自新增吸收-蒸发器(2)增设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再增吸收-蒸发器(b),再增吸收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成为新增吸收器的相邻高温供热端,从而得到再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2009101647319A 2008-07-25 2009-07-18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ctive CN101614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47319A CN101614454B (zh) 2008-07-25 2009-07-18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386761A CN101324384A (zh) 2008-07-25 2008-07-25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200810138676.1 2008-07-25
CN2009101647319A CN101614454B (zh) 2008-07-25 2009-07-18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454A true CN101614454A (zh) 2009-12-30
CN101614454B CN101614454B (zh) 2012-02-15

Family

ID=4018802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86761A Pending CN101324384A (zh) 2008-07-25 2008-07-25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200810166576XA Active CN101398237B (zh) 2008-07-25 2008-10-14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2009101647319A Active CN101614454B (zh) 2008-07-25 2009-07-18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86761A Pending CN101324384A (zh) 2008-07-25 2008-07-25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200810166576XA Active CN101398237B (zh) 2008-07-25 2008-10-14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35931B2 (zh)
CN (3) CN101324384A (zh)
WO (1) WO2010009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4384A (zh) * 2008-07-25 2008-12-17 李华玉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101532748A (zh) * 2009-04-14 2009-09-16 李华玉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048445A1 (zh) * 2010-10-14 2012-04-19 Li Huayu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434996B (zh) * 2011-08-28 2013-11-20 李华玉 分级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90581B (zh) * 2013-01-16 2015-07-01 李华玉 分步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34749A1 (zh) * 2013-03-05 2014-09-12 Li Huayu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8072192B (zh) * 2017-11-29 2020-02-07 上海交通大学 三级等温平衡式氨-水再吸收式热泵循环及供热方法
CN108088111B (zh) * 2017-11-29 2019-12-06 上海交通大学 两级等温氨-水再吸收式热泵循环及供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3710A (en) * 1968-06-13 1969-12-16 Crane Co Cascad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EP0086768B1 (en) * 1982-02-04 1985-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Absorption heat pump system
US4484456A (en) * 1983-10-21 1984-11-2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Triple loop heat exchanger for a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287131B2 (ja) * 1994-09-20 2002-05-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吸収式冷温水機
US5782097A (en) * 1994-11-23 1998-07-21 Phillips Engineering Co. Generator-absorber-heat exchange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use thereof in a heat pump
GB9521083D0 (en) * 1995-10-14 1995-12-20 Interotex Eeig Heat pumps
DE29516319U1 (de) * 1995-10-14 1996-02-01 Absotech Energiesparsysteme Gm Absorptionswärmetransformationsanlage mit Zusatzkomponenten zur Steigerung der Nutzleistung bzw. Erweiterung der Grenzen für die Antriebs-, Nutz- oder Kühltemperaturen
US5761925A (en) * 1995-12-21 1998-06-09 Ebara Corporation Absorption heat pump and desiccant assisted air conditioner
US5727397A (en) * 1996-11-04 1998-03-17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riple effe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393780B2 (ja) * 1997-01-10 2003-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暖房装置
CN1211710A (zh) * 1997-09-12 1999-03-24 华中理工大学 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
JP4070348B2 (ja) * 1999-03-30 2008-04-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536229B1 (en) * 2000-08-29 2003-03-25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CN1140744C (zh) * 2001-01-11 2004-03-03 华中科技大学 双效-双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CN2479446Y (zh) * 2001-04-29 2002-02-27 天津大学 并联溶液循环、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前分流的溴化锂直燃机
PL373460A1 (en) * 2002-07-24 2005-08-22 Sandoz Ag Pleuromutilin derivatives as antimicrobbials
JP4242866B2 (ja) * 2002-09-27 2009-03-2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吸収冷凍機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US7003966B2 (en) * 2003-12-19 2006-02-28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a multi-effect absorption system
US7464562B2 (en) * 2004-10-13 2008-12-16 Ebara Corporation Absorption heat pump
CN1877226A (zh) * 2006-05-02 2006-12-13 李华玉 新工艺结构的两级及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0451487C (zh) * 2006-10-05 2009-01-14 李华玉 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182961B (zh) * 2007-07-24 2010-05-19 李华玉 异级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324384A (zh) * 2008-07-25 2008-12-17 李华玉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上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
CN101363666A (zh) * 2008-09-17 2009-02-11 李华玉 多重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454B (zh) 2012-02-15
CN101398237A (zh) 2009-04-01
CN101398237B (zh) 2011-08-31
US20110296854A1 (en) 2011-12-08
US8935931B2 (en) 2015-01-20
WO2010009673A1 (zh) 2010-01-28
CN101324384A (zh) 2008-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4454B (zh) 附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58006B (zh)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44505B (zh) 在双效或多效基础上增加高温供热端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0535551C (zh) 两端与多端供热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832677A (zh)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86891A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体系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64068A (zh) 一种提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型热泵
CN101101161A (zh) 复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32748A (zh) 一种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2A (zh) 回热式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20251B (zh) 发生-吸收-再吸收系统与分段吸收型吸收式机组
CN101957093A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66564B (zh) 多重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957090B (zh) 回热式双效和多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476798A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504216A (zh) 复合吸收-发生体系与高效吸收式机组
CN101373112A (zh) 一种由增加低温供热端而形成的复合吸收式热泵
CN101182961B (zh) 异级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94014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818960B (zh) 双蒸发器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799221B (zh) 双效与多效及其基础上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101392970B (zh) 增加低温供热端的双发生器型吸收式热泵
CN101413733B (zh) 针对两级或多级吸收式热泵增加相邻高温流程的方法
CN101504214B (zh) 吸收-发生-再发生体系与分段发生吸收式机组
CN101504215B (zh) 在两级或多级中增加低温供热端的方法与复合吸收式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