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8658A -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8658A
CN101588658A CNA2009101414874A CN200910141487A CN101588658A CN 101588658 A CN101588658 A CN 101588658A CN A2009101414874 A CNA2009101414874 A CN A2009101414874A CN 200910141487 A CN200910141487 A CN 200910141487A CN 101588658 A CN101588658 A CN 101588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rotuberance
heater
photographic fixing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14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8658B (zh
Inventor
马场基文
内山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8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8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86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如下部件:磁场发生单元,所述磁场发生单元产生磁场;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与磁场发生单元对向配置,由于所述磁场的电磁感应而产生热,并且具有厚度薄于趋肤深度的发热层;感温部件,所述感温部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的设置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的一侧的相反侧对向配置,所述感温部件的磁导率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开始连续降低,该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处于大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小于或等于耐热温度的温度区域。在感温部件上设有凸部,该凸部从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向所述发热部件突出。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电磁感应发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该装置使用由通电产生磁场的线圈和由磁场的电磁感应产生的涡电流而发热的发热体作为热源。
作为使用电磁感应发热方法的定影装置的第一例,有由如下部件构成的装置:悬架在定影辊和发热辊之间的带和设置在发热辊内的可旋转和移动的导电性部件,该发热辊由具有预定的居里温度的感温磁性材料构成,并且因在励磁线圈处产生的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发热(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第3527442号)。
在日本专利第3527442号的定影装置中,当发热辊升温时,使导电性部件移动到不与励磁线圈相对的位置。当温度升至预定温度时,使导电性部件移动到与励磁线圈相对的位置。防止了所述发热辊升温,特别是在其非通纸部升温。
此外,作为使用电磁感应发热方法的定影装置的第二例,有如下装置,该装置具有:配置在加压辊内的感应加热线圈;具有预定的居里温度特性并且用作发热的定影辊的感温磁性管;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在感温磁性管内部的非磁性材料(参见例如日本特开2000-030850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00-030850号公报的定影装置中,如果感温磁性管的温度低于居里温度,则感应电流流向感温磁性管并生热。如果感温磁性管的温度高于居里温度,则感温磁性管变为非磁性体,磁通通过,感应电流流向非磁性材料,从而温度停止上升。
另外,作为使用电磁感应发热方法的定影装置的第三例,存在定影带具有导电层和导磁层的装置(参见例如日本特开平11-288190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平11-288190号公报的定影装置中,在升温时,发热层因电磁感应而发热。然后,当定影带温度达到定影设定温度以上时,磁通贯通导磁层,磁场减弱,抑制了发热层过度发热。
在上述文献的所有定影装置中,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发热层和防止温度上升的感温磁性层形成一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其中,与将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发热层和防止温度上升的感温磁性层一体化的结构相比,所述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能够实现发热部件的快速启动,并且能够抑制发热部件过度升温。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磁场发生单元,所述磁场发生单元产生磁场;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相对配置,由于所述磁场的电磁感应而产生热,并且具有厚度薄于趋肤深度的发热层;以及感温部件,所述感温部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的设置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的一侧的相反侧对向配置,所述感温部件的磁导率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开始连续降低,所述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处于大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小于或等于耐热温度的温度区域。在所述感温部件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从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向所述发热部件突出。
对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加热装置而言,与将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发热层和防止温度上升的感温磁性层一体化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发热部件的快速启动,并且能够抑制发热部件过度升温。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所述感温部件可以延伸,以使其长度大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的长度。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减少了磁通向周围的泄漏,并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所述凸部可以配置在不与磁场发生单元相对的位置处。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所述发热部件的发热区域的温度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可以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凸部。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在所述凸部存在的区域,所述发热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可以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以上设置所述凸部。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当发热部件与感温部件的凸部接触时,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作用在发热部件上的摩擦力。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可以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横向上的两处以上设置所述凸部。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当发热部件与感温部件接触时,发热部件的形状能够维持近似于大致圆形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可以在所述感温部件的除所述凸部以外的区域设置涡电流截止结构,该涡电流截止结构截止由所述磁场的电磁感应产生的涡电流。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所述发热部件升温至加热设定温度以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中,所述涡电流截止结构可以是狭缝。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易于设置和维持感温部件和发热部件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所述凸部可以与所述发热部件接触。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加热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与感温部件的凸部不接触发热部件的情况相比较,感温部件和发热部件之间的传热效率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两个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持的定影旋转体,并且所述定影装置还具有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定影旋转体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定影装置使通过所述加压旋转体和所述定影旋转体之间的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定影开始前的等待时间。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凸部可以设置在如下位置: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定影旋转体接触时所述定影旋转体最接近所述感温部件的位置。
通过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提供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定影旋转体和感温部件彼此超过需要地过于靠近。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成像装置具有如下部件: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曝光部,所述曝光部发射曝光光;显影部,所述显影部利用显影剂使由所述曝光光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在所述显影部显影后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传送部,所述传送部将在所述转印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所述显影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定影装置。
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成像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始成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装置的整体图;
图2A和图2B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截面图,图2C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截面图,图2D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感温磁性部件的透视图;
图4A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带的截面图,图4B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电路和通电电路的接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感温磁性部件的磁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磁场贯通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带和感温磁性部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带和感温磁性部件的局部截面图,图7B是表示比较例和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时间与定影带温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A~图8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温磁性部件的其他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比较例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带的变形状态的截面图,图10B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带的变形状态的截面图;
图11A和图11B是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感温磁性部件的透视图和平面图;以及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加热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用作成像装置的打印机10示于图1。在打印机10中,光扫描装置54固定于构成打印机10的主体的外壳12上。控制单元50设置在与光扫描装置54邻接的位置上,控制单元50控制光扫描装置54和打印机10的各部分的运转。
在光扫描装置54中,使从未图示的光源射出的光束在旋转多面镜(rotating polygon mirror)上扫描,并用2个以上诸如反射镜等光学部件反射所述光束,射出对应于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各调色剂的光束60Y、60M、60C、60K。光束60Y、60M、60C、60K被分别导入感光体20Y、20M、20C、20K。
盛放记录用纸P的纸盘14设置在打印机10的下侧。调整记录用纸P的前端部的位置的一对定位辊16设置在纸盘14的上方。成像单元18设置在打印机10的中央部。成像单元18装备有四个感光体20Y、20M、20C、20K,它们垂直排列成行。
使感光体20Y、20M、20C、20K的表面带电的充电辊22Y、22M、22C、22K设置在感光体20Y、20M、20C、20K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使调色剂Y、M、C、K分别在感光体20Y、20M、20C、20K上显影的显影单元24Y、24M、24C、24K设置在感光体20Y、20M、20C、20K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第一中间转印体26与感光体20Y、20M接触,第二中间转印体28与感光体20C、20K接触。第三中间转印体30与第一中间转印体26以及第二中间转印体28接触。转印辊32设置在与第三中间转印体30相对的位置。由此,记录用纸P在转印辊32和第三中间转印体30之间传送,并且第三中间转印体3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用纸P上。
在传送记录用纸P的送纸通路34的下游设置定影装置100。定影装置100具有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对记录用纸P进行加热和加压,并且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用纸P上。送纸辊36将其上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用纸P排出到纸盘38,该纸盘38设置在打印机10的上部。
下面,将对打印机10的成像进行说明。
当开始成像时,利用充电辊22Y~22K使各感光体20Y~20K的表面均匀带电。然后,从光扫描装置54将与输出图像对应的光束60Y~60K照射到感光体20Y~20K的带电表面上,并且在感光体20Y~20K上形成与各颜色分解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单元24Y~24K选择性地将各颜色(即,Y~K)的调色剂施用到所述静电潜像上,以使颜色Y~K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体20Y~20K上。
其后,将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从品红色用感光体20M一次转印至第一中间转印体26。此外,将黄色调色剂图像从黄色用感光体20M一次转印至第一中间转印体26,并且在第一中间转印体26上,黄色调色剂图像重叠于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
同样地,将黑色调色剂图像从黑色用感光体20K一次转印至第二中间转印体28。此外,将青色调色剂图像从青色用感光体20C一次转印至第二中间转印体28,并且在第二中间转印体28上,青色调色剂图像重叠于黑色调色剂图像上。
将已被一次转印到第一中间转印体26上的品红色和黄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第三中间转印体30上。另一方面,也将已被一次转印到第二中间转印体28上的黑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第三中间转印体30上。在此,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与先前已被二次转印的品红色和黄色调色剂图像相互重叠,以使彩色(3色)和黑色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三中间转印体30上。
经二次转印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到达第三中间转印体30和转印辊32之间的夹捏部(nip portion)。与该时机同步,记录用纸P从定位辊16被传送到夹捏部,全色调色剂图像被三次转印到记录用纸P上(最终转印)。
其后,记录用纸P被送至定影装置100,并且通过在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夹捏部。此时,由于由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提供的热和压力的作用,全色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用纸P上。定影之后,利用送纸辊36将记录用纸P排出至纸盘38,完成了在记录用纸P上形成全色图像。
下面,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定影装置100的耐热温度设为240℃,并将定影设定温度设为170℃。
如图2A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外壳120,在外壳120中形成有用于执行记录用纸P的进入和排出的开口120A、120B。环形定影带102设置在外壳120的内部。形状为圆筒状并具有旋转轴的罩部件(未图示)嵌合固定在定影带102的两端部,从而使定影带102以能够绕这些旋转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持。此外,与旋转驱动定影带102的马达(未图示)相连接的齿轮附着在罩部件上。在此,当马达运转时,定影带102以箭头A的方向旋转。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线轴(bobbin)108配置在与定影带102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以顺着定影带102的外周面的大致圆弧状形成线轴108。设置凸部108A,使其从线轴108的设置有定影带10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的大致中央部突出。线轴108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隔大约为1mm~3mm。
利用通电产生磁场H的励磁线圈110在线轴108上绕凸部108A在轴向(向图2A的纸面里的方向)上多次卷绕。磁路形成部件112是强磁体,顺着线轴108的圆弧形形成为大致的圆弧状,被配置在与励磁线圈110相对的位置,并且被励磁线圈110和线轴108支持。
在此,图2A中的磁通H的磁路显示出后述的感温磁性部件114低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状态(感温磁性部件114为强磁体的状态)。如果感温磁性部件114高于或等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则磁通H形成如图2B那样的磁路。
对于磁路形成部件112而言,使用如下物质即可:例如,强磁性金属材料(如铁,镍,铬,锰等)、或这些金属物质的合金或这些金属物质的氧化物等。只要能够使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减小即可。
软磁铁氧体、氧化物型软磁金属材料等是具有低涡流损耗和低磁滞损耗的材料的实例。
在此,对定影带10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定影带102从其内侧向其外侧由基层124、发热层126、弹性层128和防粘层130构成。这些层被层积在一起并形成一体。此外,定影带102的直径为30mm,其横向宽度为300mm。
作为基层124,可以适宜地选择这样的材料,该材料具有支持较薄的发热层126的强度,并具有耐热性,当磁场(磁通)贯通该材料时,不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热或不易发热。实例有厚度为30μm~200μm(优选为50μm~150μm)的金属带(作为非磁性金属,例如非磁性不锈钢)、利用由Fe、Ni、Co或它们的合金(例如Fe-Ni-Co、Fe-Cr-Co等)形成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带、厚度为60μm~200μm的树脂带(例如,聚酰亚胺带)等。在任意情况下,适宜地设定材料(电阻率、相对磁导率)和厚度,以使励磁线圈110的磁通作用到如后所述的感温部件11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非磁性不锈钢。
发热层126由这样的金属材料构成,该金属材料因电磁感应的作用而发热,涡电流在该金属材料中流通以产生抵消前述磁场H的磁场。为了使磁场H的磁通贯通,必须将发热层126构成为薄于趋肤深度(磁场H可以穿透的厚度)。在此,假设趋肤深度为δ,发热层126的电阻率为ρn,相对磁导率为μn,励磁线圈110处的信号(电流)的频率为f,则δ由式(1)表示。
[式1]
δ n = 503 ρ n f · μ n - - - ( 1 )
例如,作为用于发热层126的金属材料,可以使用金、银、铜、铝、锌、锡、铅、铋、铍、锑或作为它们的合金的金属材料。需要说明的是,还为了缩短定影装置100的预热时间,以尽量减小发热层126的厚度为宜。
在此,在交流频率为20kHz~100kHz(该范围为通用电源可以使用的范围)的范围内,作为发热层126,优选使用厚度为2μm~20μm并且电阻率小于或等于2.7×10-8Ωcm的非磁性金属(相对磁导率约为1的顺磁体)材料。因此,从能够高效获得所需的发热量的角度,以及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厚度为10μm的铜作为发热层126。
从得到优异的弹性和耐热性等的方面考虑,使用硅橡胶或氟橡胶作为弹性层12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硅橡胶。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弹性层128的厚度为200μm。需要注意的是,优选将弹性层128的厚度设定在200μm~600μm的范围内。
为了减弱与熔融在记录用纸P上的调色剂T(参见图2A)的粘接力,从而使记录用纸P易于从定影带102上剥离,设置防粘层130。为了得到优异的表面防粘性,使用氟树脂、硅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作为防粘层13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树脂)。防粘层130的厚度为30μm。
另一方面,如图2A和图3所示,在定影带102的内侧顺着定影带102的内周面设置感温磁性部件114,该感温磁性部件114由大致为圆弧板状的强磁体形成,并且朝向定影带102而不接触定影带102。感温磁性部件114与励磁线圈110对向配置。
利用作为强磁体的磁路形成部件112和同作为强磁体的感温磁性部件114,由励磁线圈产生的磁场H的磁路形成主闭合磁路,使定影带102和励磁线圈110插入其中。如图2A所示,相对于定影带102处于正圆状态的情况下的中心(下文中称为正圆基准中心),励磁线圈110对应约140°的角度份。相对于定影带102的正圆基准中心,磁路形成部件112对应约150°的角度份。如果将感温磁性部件114配置成大于励磁线圈110的角度份,则能够减小磁通向周边的泄漏,能够提高功率因数,并且可以防止特别是对作为定影带102内部的结构部件的金属部件的电磁感应。因此,能够无损耗地对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进行感应加热。
此外,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厚度为150μm,并且其外周长度为40mm。相对于定影带102的正圆基准中心,感温磁性部件114对应约160°的角度份(见图2C)。需要说明的是,将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厚度设定在50μm~200μm的范围内。
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与线轴108的凸部108A相对的位置(该位置不与励磁线圈110相对)处设置凸部116,该凸部116沿径向(从感温磁性部件114向着定影带102的方向)突出并且在长度方向(图3中箭头X的方向)上延长。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凸部116的高度(从圆弧状曲面突出的量)为0.5mm,其宽度W为3mm(见图2D)。凸部116的顶面与定影带102的内周面的平均距离被设定为0.5mm~1.5mm。需要说明的是,凸部116是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并且凸部116处的厚度接近于其他圆弧状曲面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2C中凸部116大致为四边形,但是为了适宜地调节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的热移动,根据需要设定适当的形状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D中,凸部116的形状为曲率半径R=3.5mm的圆弧状。
感温磁性部件114由具有以下特性的材料构成:磁导率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开始连续降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处于大于或等于定影带102的加热设定温度且小于或等于定影带102的耐热温度的温度区域。具体地说,使用整磁钢(magnetic shunt steel)、非晶合金等。优选使用由Fe、Ni、Si、B、Nb、Cu、Zr、Co、Cr、V、Mn、Mo等形成的金属合金材料,例如,二元整磁钢(例如Fe-Ni)或三元整磁钢(Fe-Ni-Cr)。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Fe-Ni合金。
如图5所示,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是磁导率(按照JISC 2531测定)开始连续降低的温度,并且是磁场的磁通贯通量开始变化的温度点。此外,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不同于居里点,优选将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设定为150℃~23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定影装置100中,用作加热装置的加热部150由励磁线圈110、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包括凸部116)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2A所示,感应体118设置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内侧。感应体118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铝形成,并由圆弧部118A和柱部118B构成,该圆弧部118A与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内周面相对,该柱部118B与圆弧部118A形成一体,感应体118的两端固定在定影装置100的外壳120上。此外,在磁场H的磁通贯通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情况下,感应体118的圆弧部118A预先配置在圆弧部118A感应磁场H的磁通的位置处。通过感应磁通,抑制了流向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的涡流损耗导致的发热。除铝以外,由铜或银形成的低电阻率的非磁性金属也可以用作感应体118。感应体118与感温磁性部件114分隔1.0mm~5.0mm。如果感应体118过于靠近感温磁性部件114,则由于来自感温磁性部件114的传热,感应体118夺取感温磁性部件114的热量,感温磁性部件114不能够正确地检测定影带102的温度。因此,优选的是,感温磁性部件114和感应体118之间的距离大于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的距离。
截面大致为“L”形的支持部件122的平板部分被固定在由感应体118的圆弧部118A和柱部118B形成的台阶(step)上。通过粘接或螺栓连接等,将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外周方向两个端部固定在支持部件122的曲面部分。由此,在感应体118上支持感温磁性部件114。
用于以预定压力向外侧挤压定影带102的挤压垫132被固定和支持在感应体118的柱部118B的端面上。由此,不需要设置分别支持感应体118和挤压垫132的部件,能够使定影装置100小型化。挤压垫132由诸如聚氨酯橡胶、海绵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挤压垫132的一个端面与定影带102的内周面接触,并挤压定影带102。
感应体118可以具有由支持体(该支持体为独立的部件)支持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2C所示,感应体118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设置由具有低电阻率的非磁性金属形成的弯曲的板状感应体118C,使其介于感温磁性部件114和支持体123之间。支持体123是用于支持来自加压辊104的负荷的部件,优选具有刚性且挠曲很小。
感应体118C的厚度至少大于或等于用于感应体118C的非磁性金属的趋肤深度即可,并且感应体118C的厚度为如下厚度也可:即使感温磁性部件114非磁性化且磁通贯通其中,也能够以几乎没有磁通能贯通感应体118C的方式形成磁场H的磁路。在本发明中,使用厚度为1mm的铝,该厚度大于或等于趋肤深度。因此,支持体123可以由诸如便宜的金属片等磁性金属构成,增加了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自由度。因为磁场非常好地被感应体118C屏蔽,因此支持体123几乎完全不被电磁感应加热,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涡流损耗。
另一方面,将加压辊104压接在定影带102的外周面上,该加压辊104相对于定影带102的转动沿箭头B的方向(与箭头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动于定影带102而旋转或作为主驱动源而旋转。
加压辊104的构成如下:将厚度为5mm的泡沫硅橡胶海绵弹性层设置在由诸如铝等金属形成的芯金属106的外围,并以厚度为50μm的由含碳PFA形成的防粘层覆盖该泡沫硅橡胶海绵弹性层的外侧。此外,通过收放机构,加压辊104可以接触定影带102的外周面或从该外周面移开,在该收放机构中,未图示的支架可旋转地支持加压辊104,并通过凸轮而摇摆。
测定定影带102的内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134被设置成与定影带102内侧区域相接触,该区域不与励磁线圈110相对并且位于记录用纸P的排出侧。通过将根据定影带102所提供的热量而变化的电阻值换算成温度,热敏电阻134间接地评估和测量定影带102的表面温度。热敏电阻134的接触位置为定影带102的横向(在图3中为箭头X的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这样使测定值不会随记录用纸P的尺寸大小而变化。
如图4B所示,通过导线136将热敏电阻134与控制电路138连接,该控制电路138设置在上述控制单元50的内部(见图1)。通过导线140,将控制电路138与通电电路142连接。通过导线144、146,将通电电路142与上述励磁线圈110连接。基于由控制电路138送出的电信号驱动通电电路142或停止该驱动。通过导线144、146,通电电路142向励磁线圈110供给(沿箭头方向)预定频率的交流电流或停止供给。
在此,控制电路138基于由热敏电阻134送出的电量进行温度转换,并且测定定影带102的表面温度。然后,控制电路138比较该测定温度和预先存储的定影设定温度(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170℃)。如果测定温度低于定影设定温度,则控制电路138驱动通电电路142并向励磁线圈110通电,使得产生了作为磁回路的磁场H(见图2A和图2B)。如果测定温度高于定影设定温度,则控制电路138停止通电电路142。
在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的接触部(夹捏部)的记录用纸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附近设置剥离部件148。剥离部件148由一端固定的支持部148A和支持在支持部148A上的剥离片148B构成。将剥离片148B的远端配置成接近或接触定影带102。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定影装置100的定影运转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4B所示,经过上述的打印机10的成像工序而在其上转印有调色剂T的记录用纸P被送至定影装置100。在定影装置100处,驱动马达(未图示)由控制单元50驱动,定影带102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此时,基于来自控制电路138的电信号,驱动通电电路142,从而将交流电流供给至励磁线圈110。
当将交流电流供给至励磁线圈110时,在励磁线圈110的周围作为磁回路的磁场H反复产生和消失。然后,当磁场H横切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时,在发热层126处产生涡电流,从而产生了阻碍磁场H变化的磁场。
发热层126生热,所产生的热量与发热层126的表皮电阻和流过发热层126的涡电流的大小成比例,并由此加热定影带102。在热敏电阻134处检测定影带102的表面温度,并且如果该表面温度未达到170℃的定影设定温度,则控制电路138对通电电路142进行驱动和控制,以向励磁线圈110提供预定频率的交流电流。此外,在定影带102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38停止对通电电路142的控制。
在定影带102达到定影设定温度以上的阶段,控制单元50操纵收放机构,并使加压辊104与定影带102接触。然后,加压辊104随旋转的定影带102从动旋转,并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在使定影带102作为驱动源的驱动刚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的驱动形式:加压辊104成为主驱动源,自加压之时起,定影带102随加压辊104从动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以下构成即可:使用多个齿轮组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马达使定影带102和加压辊104可同时驱动,在定影带102的驱动侧设置单向离合器,使定影带102以慢于加压辊104的速度旋转,自加压时起和之后,旋转速度快于定影带102的加压辊104侧变为主驱动源,由于单向离合器的效果,定影带102被从动驱动。
接下来,利用加压辊104和已变为预定的定影设定温度(170℃)的定影带102对送进所述定影装置100的记录用纸P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用纸P的表面上定影。利用送纸辊36将从定影装置100排出的记录用纸P排出至纸盘38。
下面,对感温磁性部件114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6A表示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情况。图6B表示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情况。
如图6A所示,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情况下,由于感温磁性部件114是强磁体,因此贯通了定影带102的磁场H1穿入感温磁性部件114,并且形成闭合磁路,磁场H1得到增强。由此,得到了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的足够的发热量,并且温度被升至预定的定影设定温度。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情况中,感温磁性部件114的磁导率降低。因此,贯通了定影带102的磁场H2还贯通感温磁性部件114并朝向感应体118。此时,磁通密度降低,磁场H2减弱,并且磁场H2不再能够容易地贯通并形成闭合磁路。磁通到达感应体118,流向感应体118的涡电流多于流向发热层126的涡电流。因此,发热层126的发热量降低。由此,定影带102的升温比率降低。
在此,如图7A所示,感温磁性部件114朝向定影带102,并且在除凸部116以外的圆弧区域在它们之间有距离为d的间隙。因此,当定影带102的温度上升时,在发热层126处产生的热难以传递到感温磁性部件114。由此,感温磁性部件114难以从定影带102夺取热量,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定影带102的温度。
因为感温磁性部件114是金属,所以可以认为感温磁性部件114在磁场H的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会自发热。感温磁性部件114本身优选为尽量不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热的“非发热体”。在利用电磁感应作用加热定影带102时,因电磁感应产生的磁通也同样地作用于感温磁性部件114。因此,如果涡流损耗引起的自发热较大,则会出现温度升高、非计划性地达到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以及在不需要时显示出升温抑制效果的情况。因为感温磁性部件114是持续检查定影带102的温度所必需的部件,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减小自发热导致的非计划性自升温。特别是对于自发热而言,重要的是大大地抑制涡流损耗的影响。在本发明中,利用截止涡电流通路的结构有效地抑制了自发热。
另一方面,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凸部116处,由于定影带102与感温磁性部件114邻近,因此通过辐射(箭头C)和热传递由高温定影带102传递热量。传递到最接近定影带102的凸部116的热量由凸部116传导到感温磁性部件114。如果存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超过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部位,则磁导率降低,并且使磁通贯通,因此磁场H减弱,发热层126的发热量降低,抑制了定影带102的温度上升。由此,定影带102的超出需要的升温得到抑制。
如此,在某种意义上,凸部是检测部,该检测部用于检测定影带102的温度,而不过多地夺取定影带102的热量。通过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除凸部116以外的区域设置空隙,在加热时使得感温磁性部件114尽可能难以从定影带102夺取热量。凸部116配置在这样的位置:升温时(例如连续通纸时,等等),通过凸部116能够可靠地检测定影带102的温度。
另一方面,即使将感温磁性部件114设计成尽可能不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热的“非发热体”,仍可以认为,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连续通纸时,因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自发热,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变得高于定影带102的温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热量通过凸部116从感温磁性部件114侧向定影带102侧传递,因此,由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自发热产生的过多的热量向定影带102侧排放。即,由于热量通过凸部116移动,因此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自发热的热能在定影带102侧被有效地利用,抑制了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过度升温。
需要说明的是,定影带102在接触加压辊104时和旋转时发生瞬时性变形。即使定影带102与感温磁性部件114接触,由于存在凸部116,因此在凸部116附近,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也形成有间隙。由此,防止了整个定影带102与感温磁性部件114接触。
为了在连续通纸时提高定影带102与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的热传输效率,凸部116最好与定影带102接触。然而,为了使凸部116在加热时不从定影带102夺取过多热量,优选将凸部116设置成相当于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角度的25%以下。即,在感温磁性部件114对应着相对于定影带102的正圆基准中心为160°的角度份的情况下,优选将凸部116设置成对应着小于或等于40°的角度份。此外,当考虑到定影带102的损伤等的影响时,优选将凸部116设置成相当于感温磁性部件114的角度的5%以上,优选凸部116的曲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定影带102的曲率半径。
此外,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凸部116的位置配置在不面向励磁线圈110的位置(线圈中心的空孔部或进一步延伸超出励磁线圈110的部位)上。因此,在面向励磁线圈110的区域,定影带102与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的间隙基本恒定。由此,能够维持定影带102的发热区域的温度分布基本上均匀。
由于凸部116以相同高度在感温磁性部件1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因此在设置有凸部116的区域,感温磁性部件114与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基本上是均匀的,并且定影带102的横向的温度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时间(自启动开始起经过的时间)和定影带102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示于图7B。曲线G1是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00的时间-温度曲线。作为比较例1,将不具有凸部116的感温磁性部件114配置在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温磁性部件114基本相同的位置上,曲线G2是这种情况下的时间-温度曲线。作为比较例2,使不具有凸部116的感温磁性部件114与定影带102的内周面接触,曲线G3是这种情况下的时间-温度曲线。
通过比较曲线G1和曲线G2可知,在不具有凸部116的结构中,定影带102的热量难以被传递到感温磁性部件114,延迟了感温磁性部件114的温度到达磁导率变化开始点,并且定影带102的温度过冲,升高到温度T2。另一方面,在具有凸部116的结构(如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温度上升在温度T1处得到抑制。
此外,通过比较曲线G1和曲线G3可知,在使不具有凸部116的感温磁性部件114与定影带102接触的结构中,定影带102的温度升高时,定影带102的热量被感温磁性部件114夺取。因此,升温速度降低,达到预定的设定温度(T1)的时间为t2。另一方面,在将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配置成其间设有间隙的结构(如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达到温度T1的时间为t1(<t2),并且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其他实施例,例如,可以使用示于图8A~图8C的感温磁性部件152、154、156。
感温磁性部件152的材质与感温磁性部件114相同,并且其结构为:沿纵向(箭头X的方向)以均匀间隔设置有凸部153A、153B、153C、153D、153E。如上述的一处凸部116的情况那样,可以将凸部116设置成沿整个长度方向靠近定影带102。然而,例如在定影带102的内径在中心部和两端部不同的情况中,通过使凸部153A、153E的高度不同于凸部153B~153D,能够使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14之间的间隙均匀。
感温磁性部件154的材质与感温磁性部件114相同,并且其结构为:沿横向(箭头R的方向)以均匀间隔设置有沿长度方向(箭头X的方向)延伸的凸部155A、155B、155C。如此,由于有2个以上的凸部,因此能够使位于感温磁性部件154的横向中心部和两端部的、感温磁性部件154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均匀,并且能够减小感温磁性部件154的横向的温度差。
感温磁性部件156的材质与感温磁性部件114相同,其结构为:沿长度方向(箭头X的方向)以均匀间隔、并且沿横向以锯齿状设置有多个凸部157A、157B、157C。如此,可以使用组合感温磁性部件152和感温磁性部件154而成的结构。
接下来,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基本上与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从而省略这些符号的说明。
作为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60示于图9。定影装置160具有感温磁性部件162,代替上述定影装置100的感温磁性部件114。
感温磁性部件162与励磁线圈110对向配置。此外,在感温磁性部件162的截面左侧(定影带10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圆弧面上,凸部164在从圆弧的曲率中心以约45°的角度倾斜的方向上向着定影带102突出。凸部164的高度(从圆弧面突出的量)为0.5mm。凸部164是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在凸部164处的感温磁性部件162的厚度接近于其他圆弧面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凸部164配置在如下位置:在预先无感温磁性部件162的状态下,当使用上述收放机构使加压辊104与定影带102接触并且加压辊104旋转时,定影带102的相对于正圆变形量最大的位置(此处指定影带102最向内侧变形的位置)。然而,凸部164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45°位置,可以根据定影带102的变形来适当地设置。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0A是作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定影装置300的示意图,在该定影装置300中设置了不具有凸部的感温磁性部件17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比较例,也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从而省略这些符号的说明。
在比较例的定影装置300中,当用马达驱动定影带102旋转并通过收放机构使加压辊104与定影带102接触时,在与加压辊104的接触部,定影带102紧密接触挤压垫132。因此,定影带102的旋转方向(箭头A方向)的上游侧(图中的左侧)被牵拉,而下游侧(图中的右侧)松弛。
由此,在旋转方向上游侧,励磁线圈110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变大,而在旋转方向下游侧,励磁线圈110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变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旋转方向上游侧,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70之间的间隙变小,而在旋转方向下游侧,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70之间的间隙变大。
如此,在比较例的定影装置300中,距离d1>距离d2。因此,作用于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的磁场H的磁通密度是不同的,发热层126的发热量产生差别。由此,定影带102的温度分布在外周方向上变化。此外,如果距离d1变小,则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70在较宽的范围内接触,定影带102的热量被传递至感温磁性部件170,从而难以使定影带102的温度上升。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160中,当用马达驱动定影带102旋转并通过收放机构使加压辊104接触定影带102时,为了使定影带102驱动加压辊104,牵拉定影带10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而下游侧开始松弛。此时,定影带102的内周面与感温磁性部件162的凸部164接触,从而限制了定影带102在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向内侧的变形。
由此,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励磁线圈110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3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励磁线圈110和定影带102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4之差较小。此外,在旋转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62之间的间隙为相同程度的间隙。
如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60中,因为距离d3与距离d4之差较小,因此作用于定影带102的发热层126的磁场H的磁通密度基本上相同,并且发热层126的发热量为相同程度。由此,定影带102的温度分布在外周方向上基本上为相同程度。
此外,由于有凸部164,因此定影带102和感温磁性部件162不在大范围内接触,定影带102的热量难以被传递到感温磁性部件162。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定影带102的升温。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定影带102与凸部164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将氟树脂涂覆在凸部164的表面上。
接下来,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从而省略这些符号的说明。
作为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80示于图11A和图11B。定影装置180具有感温磁性部件182,代替上述定影装置100的感温磁性部件114。
感温磁性部件182与励磁线圈110对向配置。在感温磁性部件182的与线轴108的凸部108A相对的位置(不与励磁线圈110相对的位置)上设置凸部184,该凸部184沿径向(从感温磁性部件182朝向定影带102的方向)突出并且沿长度方向(箭头X的方向)延长。
感温磁性部件182的凸部184的高度(从圆弧面突出的量)为0.5mm。凸部184的顶面和定影带102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0.5mm~1mm。需要说明的是,凸部184是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凸部184处的厚度接近于其他圆弧面的厚度。
在感温磁性部件182的除凸部184以外的圆弧区域设置作为涡电流截止结构的狭缝(切口),该狭缝截止涡电流的通路以抑制感温磁性部件182的自发热,从而从凸部184向两个横向(外周方向)外侧形成直线状的狭缝186。在感温磁性部件182的长度方向上以均匀间隔设置两处以上狭缝186。需要说明的是,狭缝186的形成方向为与在感温磁性部件182处产生的涡电流流动的方向(在图11B中的箭头B的方向)相交的方向。截止涡电流的通路的结构可以将感温磁性部件182分成小片以形成小片组。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在轴向上改变各小片至定影带102的距离。例如,在定影带102内部配置有自动温度调节传感器等并且磁通密度较低处存在于轴向上的情况中,定影带102的与该处对应的部位的温度降低。然而,通过使与该处对应的位置处的感温磁性部件182的小片稍接近定影带102侧,能够补偿磁通密度的降低,并因此能够防止定影带102的温度降低。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当因励磁线圈110(参见图2A和图2B)的通电而产生磁场H时,磁场H贯通定影带102,并且穿入感温磁性部件182。在此,因为感温磁性部件182是金属,所以涡电流B开始流动以产生阻碍磁场H的磁场。然而,因为通路被两个以上的狭缝186截止,所以切断了涡电流B在整个感温磁性部件182上的流动。此外,即使涡电流B流动,由于由狭缝186分割出的小区域内的闭环,电流值也极小。由此,感温磁性部件182的自发热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定影带102的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以上。
接下来,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从而省略这些符号的说明。
加热装置200示于图12。加热装置200具有励磁线圈202、加热带204和感温磁性部件206;所述励磁线圈202由未图示的通电单元通电并产生磁场;所述加热带204与励磁线圈202对向配置,并且加热带204由与上述的定影带102(见图2A~图2C)相似的材质和层结构形成;所述感温磁性部件206由与上述的感温磁性部件114(见图2A~图2C)相似的材质形成,并且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在加热带204的内侧。
励磁线圈202粘接固定在树脂线轴212上,并且由树脂线轴212支持。此外,加热带204围绕一对可旋转的辊214、216张紧,所述辊以非磁性SUS(不锈钢)为芯金属,该芯金属的表面被覆有具有预定表面粗糙度(使它们能够移动加热带204的表面粗糙度)的硅橡胶层。
未图示的诸如齿轮和马达等驱动机构与辊214、216之一连接。当辊214、216因驱动机构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加热带204沿该箭头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加热带20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可以将齿轮粘接固定在其端部,从而直接驱动加热带204。
将感温磁性部件206形成为平板状。在感温磁性部件206的不与励磁线圈202相对的区域,朝向加热带204设置凸部208。此外,在感温磁性部件206的设置有加热带204一侧的相反侧,以非接触状态设置感应体210。感应体210为平板状,并且以与上述的感应体118(见图2A~图2C)相同的材质构成。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将加热装置200用于熔融粘接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未图示的通电单元对励磁线圈202进行通电,在励磁线圈202的周围产生磁场。以与上述的定影带102相同的方式,加热带204因该磁场产生的电磁感应的作用而发热。
在此,因为在除凸部208以外的区域,感温磁性部件206与加热带204相对并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所以加热带204升温时产生的热量难以被传递到感温磁性部件206。由此,感温磁性部件206难以从加热带204夺取热量,加热带204的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因为感温磁性部件206是金属,所以可以认为在磁场H的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会轻微自发热。然而,因为存在间隙,所以热量难以被传递,因此,感温磁性部件206不影响加热带204的加热。此外,由于热量难以被传递并且自发热轻微,因此感温磁性部件206的急速升温得到抑制。由此,在不需要时感温磁性部件206的温度抑制效果的出现受到抑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感温磁性部件206处的发热量小于或等于在加热带204处的发热量的一半。
另一方面,在感温磁性部件206的凸部208,感温磁性部件206接近定影带204,因此来自高温的定影带204的热辐射传递到凸部208。传递到凸部208的热量从凸部208传导到整个感温磁性部件206。此外,如果感温磁性部件206的温度超过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则磁导率降低,并使磁通贯通,因此磁场减弱。加热带204的发热量降低,温度上升得到抑制。由此,加热带204的超出需要的升温得到抑制。
接下来,在加热装置200中,辊214、216被驱动旋转,加热带204开始以箭头方向移动。由此,将一对树脂板218传送到加热装置200(箭头“进”)。需要说明的是,将于预定温度熔融的固体树脂粘合剂220预先夹在一对板218之间。
接下来,利用加热带204的发热使粘合剂220熔融,并铺展到一对板218之间。由于加热带204的移动,从加热装置200送出板218(箭头“出”)。利用经熔融铺展的粘合剂220,并通过进行冷却和固化,将从加热装置200送出的一对板218粘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打印机10并不必须是使用固体显影剂的干式电子照相打印机,打印机10也可以使用液体显影剂。此外,还可以使用热电偶代替热敏电阻134作为定影带102的温度探测器。
热敏电阻134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定影带102的内周面,热敏电阻134还可以安装在定影带102的外周面侧。在这种情况中,使用非接触探测式的温度探测器。此外,如果预先设定温度换算,则可将热敏电阻134安装在加压辊104的表面上。
感温磁性部件114的凸部116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矩形,还可以是三角形、圆弧形等。此外,狭缝186的形成方向并不限于直向,也可以是斜向。
除用于熔融粘接以外,加热装置200还可以用作干燥机。
为了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是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许多改进和变动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预计适用于特定用途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改进方案。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由所述权利要求及其等效方式限定。

Claims (19)

1.一种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磁场发生单元,所述磁场发生单元产生磁场;
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对向配置,由于所述磁场的电磁感应而产生热,并且具有厚度薄于趋肤深度的发热层;以及
感温部件,所述感温部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的设置有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的一侧的相反侧对向配置,所述感温部件的磁导率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开始连续降低,所述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处于大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小于或等于耐热温度的温度区域,并且在所述感温部件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从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向所述发热部件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感温部件延伸得比所述磁场发生单元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凸部配置在不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相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凸部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以上设置所述凸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在板状的所述感温部件的横向上的两处以上设置所述凸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感温部件的除所述凸部以外的区域形成涡电流截止结构,所述涡电流截止结构截止由所述磁场的电磁感应产生的涡电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涡电流截止结构包括狭缝。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凸部与所述发热部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基本上为圆筒形状,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配置在所述发热部件的内侧,并且所述表面沿所述发热部件的内表面弯曲,以环绕所述发热部件的中心的角度计,所述凸部占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的约5%~约25%。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凸部具有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曲面,并且所述曲面的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1mm,且等于或小于所述发热部件的曲率半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包括所述凸部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所述凸部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为所述感温部件的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的表面的面积的约5%~约25%。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具有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的环形表面,并且被加热体与所述表面接触并被传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感温部件至少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延伸超出所述磁场发生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环形表面在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相对的位置形成大致圆筒状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环形表面在与所述磁场发生单元相对的位置形成大致平坦的表面。
17.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其两个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持的定影旋转体,所述定影装置还包括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定影旋转体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定影装置使通过所述加压旋转体和所述定影旋转体之间的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设置在当所述加压旋转体接触所述定影旋转体时所述定影旋转体最接近所述感温部件的位置。
19.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定影装置;
曝光部,所述曝光部射出曝光光;
显影部,所述显影部利用显影剂使由所述曝光光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
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在所述显影部显影后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传送部,所述传送部将在所述转印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所述显影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定影装置。
CN2009101414874A 2008-05-23 2009-05-20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8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6079 2008-05-23
JP2008-136079 2008-05-23
JP2008136079 2008-05-23
JP2009054043A JP5428403B2 (ja) 2008-05-23 2009-03-06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4043 2009-03-06
JP2009054043 2009-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8658A true CN101588658A (zh) 2009-11-25
CN101588658B CN101588658B (zh) 2013-05-15

Family

ID=41342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14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8658B (zh) 2008-05-23 2009-05-20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41278B2 (zh)
JP (1) JP5428403B2 (zh)
CN (1) CN101588658B (zh)
AU (1) AU2009201954B2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7499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193433A (zh) * 2010-03-03 2011-09-21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591180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498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338899A (zh) * 2015-07-06 2017-01-1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CN110574263A (zh) * 2017-02-28 2019-12-13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1545B2 (ja) * 2008-05-23 2010-12-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11003B2 (ja) * 2009-03-27 2011-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75605B2 (ja) * 2010-03-08 2014-08-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73053B2 (ja) * 2010-12-09 2015-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1446B2 (ja) * 2011-12-21 2016-02-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1238B2 (ja) * 2013-01-21 2017-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8190A (ja) * 1998-04-06 1999-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像加熱装置、加熱ロー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30850A (ja) * 1998-07-13 2000-0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ローラー装置
JP3527442B2 (ja) * 1999-10-27 2004-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2874B2 (ja) * 1997-10-29 2007-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3349B2 (ja) * 1999-03-02 2009-07-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16656A (ja) * 2000-10-05 2002-04-19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5700B2 (ja) * 2001-02-06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31589B2 (ja) * 2001-06-21 2007-06-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7194234B2 (en) * 2001-11-01 2007-03-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 generating roller,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94693A (ja) * 2003-03-26 2004-10-21 Toshiba Corp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EP1666985B1 (en) * 2003-10-17 2012-03-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Fixing apparatus
JP4277694B2 (ja) * 2004-01-16 2009-06-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8563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harp Corp 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5780A (ja) * 2004-11-18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6259724A (ja) * 2005-03-14 2006-09-28 Toshiba Corp 加熱ローラおよび定着装置
WO2006098275A1 (ja) * 2005-03-15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定着装置、加熱ロー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72408B2 (ja) * 2005-03-23 2011-04-2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方式の定着装置
US20090238593A1 (en) * 2006-03-07 2009-09-2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ing apparatus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ntrol method
JP2007272073A (ja) * 2006-03-31 2007-10-18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2771A (ja) * 2006-11-14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91545B2 (ja) * 2008-05-23 2010-12-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66004B2 (ja) * 2008-05-23 2011-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8190A (ja) * 1998-04-06 1999-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像加熱装置、加熱ローラ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00030850A (ja) * 1998-07-13 2000-0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ローラー装置
JP3527442B2 (ja) * 1999-10-27 2004-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7499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193433A (zh) * 2010-03-03 2011-09-21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591180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91180B (zh) * 2011-01-07 2015-07-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498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55539B2 (en) 2011-04-18 2014-10-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duction heating type fus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338899A (zh) * 2015-07-06 2017-01-1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CN106338899B (zh) * 2015-07-06 2019-06-2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CN110574263A (zh) * 2017-02-28 2019-12-13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CN110574263B (zh) * 2017-02-28 2021-07-30 格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9201954B2 (en) 2011-11-03
AU2009201954A1 (en) 2009-12-10
JP2010003673A (ja) 2010-01-07
US8041278B2 (en) 2011-10-18
US20090290917A1 (en) 2009-11-26
JP5428403B2 (ja) 2014-02-26
CN101588658B (zh) 201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8658B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JP506167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154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56819B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4109676B2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8955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76188B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3913069B2 (ja) 加熱装置
US20090238593A1 (en) Heating apparatus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ntrol method
CN101251741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US915210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41820B2 (ja) 加熱装置
CN101587319B (zh) 加热旋转体、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32567A1 (en) Fixing device, cylindrical heat fixing roll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690123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277904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9208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5297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94530B2 (ja) 定着装置
JPH09274403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261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23062A (ja) 加熱装置、画像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279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