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6642A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86642A CN101586642A CNA2009100231931A CN200910023193A CN101586642A CN 101586642 A CN101586642 A CN 101586642A CN A2009100231931 A CNA2009100231931 A CN A2009100231931A CN 200910023193 A CN200910023193 A CN 200910023193A CN 101586642 A CN101586642 A CN 1015866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clutch
- output shaft
- main shaft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倒档换向轴和动力输出装置,在输入轴两侧分别套装有与输入轴共线排列的两个主轴,两个主轴之间的输入轴上安装有支撑轴承;两个主轴上依次设置有离合器、主轴角度传感器、倒档主动齿轮和前进档奇数主动齿轮,倒档换向轴上连接有倒档换向齿轮,倒档换向齿轮与主轴上的倒档主动齿轮相啮合;动力输出装置包括主动力输出轴和输出轴,主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有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主动力输出轴和输出轴之间连接有差速器;主动力输出轴上有倒档从动齿轮,以及和两个主轴上设置的前进档主动齿轮各自相啮合的前进档从动齿轮。其体积小,齿轮数量少,结构紧凑,重量轻,传递功率范围广,适于汽车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变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无机械同步器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机械换档同步器、换档控制系统、电控系统TCU及六档位变速器,通常采用两个湿式离合器组合为一体式双离合器,分别固定在两个主轴上,变速器的奇、偶档位的主动齿轮分别与两个湿式离合器驱动连接。两个离合器交替传递工作动力而实现档位之间的切换。这种变速机构存在如下缺点:由于两个湿式离台器组合固定在输入轴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轴向尺寸,但由于采用机械换挡同步器,所以在缩短轴向长度的同时形成了三轴变速体系,径向尺寸增加较大,这种结构使得变速器的结构趋于复杂,同时组合式双离合器结构复杂,体积也较大,增加了维护的难度,这使得这种变速器的体积、重量仍然较大,结构趋于复杂,价格趋于昂贵,不适合安装在小型车和经济型汽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齿轮数量少,输出功率范围广的无机械换挡同步器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设置两根主轴,分别由支撑轴承固定于输入轴两端,与输入轴套装在一起,将奇数档位位于第一主轴上,偶数档位位于第二主轴上,不论升档调速,还是降档调速,都可以保证动力传递可以连续进行。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无机械同步器,且所有档位换挡是通过分别控制各从动齿轮与匹配的制动齿轮的啮合实现的,缩短了从动齿轮的位移距离,减小了变速器的尺寸,扩大了变速范围,该变速器输出动力通过差速器输出。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倒档换向轴和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一端连接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油泵的动力输入端;在输入轴两侧分别套装有与输入轴共线排列的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所述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之间的输入轴上安装有支撑轴承;
所述的第一主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合器、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倒档主动齿轮和至少一个奇数前进档主动齿轮,其中,第一离合器位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内;
所述的第二主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离合器、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和至少一个偶数前进档主动齿轮,其中,第二离合器位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内;
所述倒档换向轴上连接有倒档换向齿轮,倒档换向齿轮与第一主轴上的倒档主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主动力输出轴和输出轴,主动力输出轴一端连接有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主动力输出轴和输出轴之间连接有差速器;主动力输出轴上有倒档从动齿轮,以及和第一主轴、第二主轴上设置的前进档主动齿轮各自相啮合的前进档从动齿轮。
本发明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是:
(1)由于采用双离合结构,将奇数档位位于第一主轴上,偶数档位位于第二主轴上,不论升档调速,还是降档调速,都可以保证动力传递可以连续进行,极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和使用经济型;
(2)双离合分离布置的结构,可以很好的将传统离合器的优点发挥出来,也便于使用和维护;
(3)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间隔布置,并与输入轴套装在一起,使变速器的结构简单合理、紧凑,减小了变速器的径向尺寸,与传统手动变速器相比,重量基本一致;
(4)所述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采用角度传感器测量齿轮位置,省去了普通齿轮变速器的机械式同步器,换挡采用电力驱动方式进行,换挡迅速准确,无换挡冲击,提高了操作舒适性和变速器寿命。
(5)所述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采用传统离合器和齿轮传递动力,确保该变速器可以用以从小功率到大功率广大范围内动力传输能力,适用于从小型汽车到重型汽车的不同类型汽车。
(6)由于省去了机械换挡同步器,改用电力驱动同步换挡,减少了变速器机械零件的数量和重量,使变速器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7)本发明的一档和倒档共用一个从动齿轮,这使变速器结构更紧凑,齿轮数量更少,有效的减轻了变速器的重量。
总之,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传动齿轮数量少,整机体积小巧,不仅具有较大的提高了变速器工作的舒适性,改善了变速器的传动性能,简化了结构,分别布置的离合器能够适于在轿车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一个六前进挡位、一倒档位变速器;
图2是图1的侧视简图。
图中标记分别表示:1、输入轴;2、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3、第一离合器;4、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5、第一主轴的支撑轴承;6、倒档主动齿轮;7、前进一档主动齿轮;8、前进三档主动齿轮;9、前进五档主动齿轮;10、第一主轴;11、输入轴支撑轴承:12、第二主轴;13、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4、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5、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6、第二换挡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7、第二离合器;18、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9、油泵;20、动力输出轴;21、差速器;22、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3、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4、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5、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6、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7、前进一档、倒档从动齿轮;28、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9、主动力输出轴;30、倒档换向齿轮;31、主动力输出轴29的支撑轴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一个六前进挡位和一倒档位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它包括输入轴1、倒档换向轴和动力输出装置,输入轴1一端连接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油泵19的动力输入端;在输入轴1两侧分别套装有与输入轴1共轴线排列的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为空心轴,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之间的输入轴1上安装有支撑轴承11;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的两端分别由支撑轴承5固定;输入轴1是贯穿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17的实心直轴。
第一主轴10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合器3、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倒档主动齿轮6、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和倒档换向齿轮30,其中,第一离合器3位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内;
第二主轴12上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第二离合器17、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其中,第二离合器17位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内;
倒档换向轴上连接有倒档换向齿轮30,倒档换向齿轮30与第一主轴10上的倒档主动齿轮6相啮合;
动力输出装置包括主动力输出轴29和输出轴20,主动力输出轴29一端连接有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主动力输出轴29和输出轴20之间连接有差速器21;主动力输出轴29有和第一主轴10、第二主轴12上分别设置的倒档主动齿轮6、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以及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各自相啮合的前进一档、倒档从动齿轮27、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6、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
倒档换向齿轮30将动力传递到主动力输出轴29上的倒档从动齿轮27上,并通过差速器21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0上。
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和倒档主动齿轮6共用一个从动齿轮27。
第一主轴10和第一离合器3构成第一换挡同步电机一体式转子;第二主轴12和第二离合器17构成第二换挡同步电机一体式转子。
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共同用于测量奇数档位以及倒档位主从动齿轮啮合位置,以确保正确换挡;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共同用于测量偶数档位主从动齿轮啮合位置,以确保正确换挡。
主动力输出轴29上安装的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6、前进一档、倒档从动齿轮27通过花键相连接,并沿着输出轴29左右滑动。
主动力输出轴29上安装的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6、前进一档、倒档从动齿轮27还分别设有各自的换挡和位置锁定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它们与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配合,分别在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和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调整相应主动齿轮的转速。
主动力输出轴29两侧由支撑轴承31实现支撑。
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17是湿式或干式离合器。
为节约变速器的空间,减小变速器的体积,第一主轴10、第二主轴12间隔布置,并套装在输入轴1上,在基本不增加轴向尺寸情况下,径向尺寸有较大减小,将一般双离合器三轴变速器改为二轴双离合器变速器,变速器整体体积和重量与传统手动变速器基本一致。
本实施例的六档自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因为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17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不传动动力。
升速换挡过程:
需要获得一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在换挡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驱动配合下)预先拨动一档从动齿轮27挂上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一档挂好后,第一离合器3闭合,发动机动力经过第一离合器3传递至第一主轴10,第一主轴10上一档主动齿轮7啮合传递至一档从动齿轮27,输入动力经前进一档从动齿轮27变速传递至主动力输出轴29,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一档动力。此时,与前进一档从动齿轮27共轴的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同步转动。接下来,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制线圈16驱动第二主轴12转动,当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与其啮合的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同相位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预先拨动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挂上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挂好二档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停止工作,第二主轴12上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带动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主轴转动,此时,完成二档预挂档,二档主动齿轮13和第二主轴12在二档从动齿轮24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一档动力传输。
需要获得二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已如前所述预先挂好二档,先分离第一离合器3,第一离合器3分离后,一档啮合齿轮退出动力传递,同时闭合第二离合器17,第一离合器3先于第二离合器17闭合前完全分离,不影响第二离合器的闭合,第二离合器的闭合后,输入动力经第二离合器17传递给二档主动齿轮13,并与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啮合,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二档动力。在第二离合器17闭合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驱动其转子(也就是第一离合器3),使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与主动力输出轴29同步转动的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6同相位,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前进三档从动齿轮26与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啮合,预先挂好三档,挂好三档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停止工作,此时,完成三档预挂档,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和第一主轴10在前进二档从动齿轮24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二档动力传输。
需要获得三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已如前所述预先挂好三档,先分离第二离合器17,第二离合器17分离后,二档啮合齿轮退出动力传递,同时闭合第一离合器3,第二离合器17先于第一离合器3闭合前完全分离,不影响第一离合器的闭合,第一离合器3闭合后,输入动力经第一离合器3传递给三档主动齿轮8,并与前进从动齿轮26啮合,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三档动力。第一离合器3闭合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驱动其转子(也就是第二离合器17),使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与主动力输出轴29同步转动的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同相位,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与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啮合,预先挂好四档,挂好四档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停止工作,此时,完成四档预挂档,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和第二主轴12在三档从动齿轮26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三档动力传输。
需要获得四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已如前所述预先挂好四档,先分离第一离合器3,第一离合器3先于第二离合器17闭合前完全分离,不影响第二离合器的闭合,第一离合器3分离后,前进三档啮合齿轮8退出动力传递,同时闭合第二离合器17,第二离合器17闭合后,输入动力经第二离合器17传递给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并与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啮合,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四档动力。第二离合器17闭合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驱动其转子(也就是第一离合器3),使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与主动力输出轴29同步转动的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同相位,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与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啮合,预先挂好五档,挂好五档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停止工作,此时,完成五档预挂档,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和第一主轴10在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前进四档动力传输。
需要获得五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已如前所述预先挂好五档,先分离第二离合器17,第二离合器17分离啮合的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和前进四档从动齿轮23,退出动力传递,同时闭合第一离合器3,第一离合器3闭合后,输入动力经第一离合器3传递给前进五档前进主动齿轮9,并与前进从动齿轮25啮合,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五档动力。第一离合器3闭合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驱动其转子(也就是第二离合器17),使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与主动力输出轴29同步转动的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同相位,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与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啮合,预先挂好六档,挂好六档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停止工作,此时,完成六档预挂档,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和第二主轴12在前进五档从动齿轮25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前进五档动力传输。
需要获得六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已如前所述预先挂好六档,先分离第一离合器3,第一离合器3先于第二离合器17闭合前完全分离,不影响第二离合器的闭合,第一离合器3分离后,前进五档啮合齿轮退出动力传递,同时闭合第二离合器17,第二离合器17闭合后,输入动力经第二离合器17传递给六档主动齿轮15,并与从动齿轮22啮合,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六档动力。第二离合器17闭合后,因为已到最高档位,故保持第一主轴10已挂好五档,做好降档操作准备。此时,完成五档预挂档,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和第一主轴10在前进六档从动齿轮22带动下自由转动,不影响前进六档动力传输。
倒档操作与一档操作相似,当需要倒档时,换档机构(图中未示出)预先挂上倒档主动齿轮6,倒档从动齿轮27与换向轮30啮合,第一离合器3闭合,第二离合器17分离,动力传递给第一主轴10,倒档主动齿轮6啮合倒档换向轮30转动,倒档换向轮30啮合倒档从动齿轮27转动,进而带动主动力输出轴29转动,再经差速器21带动输出轴20输出倒档动力。
降速换挡过程:降速换挡过程与上述升速换挡过程类似,只不过离合器及档位选择的操作步骤与上述过程相反,简言之,降档之前要预挂档,切换新的档位时,要先分离正在啮合的档位,再闭合已预挂好的档位,预挂好的档位闭合后再预挂好低一位的档位,直至到最低档位。
跳档操作:跳档换挡操作可分为升档操作和降档操作两种,是上述升降档操作的组合操作,过程和步骤与上述升速换挡或降速换档操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只要双离台器自动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无机械同步器换挡机构,双离合器采用分离式布置,并兼做换挡同步电机转子,通过角度传感器同步各档位齿轮啮合,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1)、倒档换向轴和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1)一端连接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油泵(19)的动力输入端;在输入轴(1)两侧分别套装有与输入轴(1)共线排列的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所述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之间的输入轴(1)上安装有支撑轴承(11);
所述的第一主轴(10)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合器(3)、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倒档主动齿轮(6)和至少一个前进档奇数主动齿轮,其中,第一离合器(3)位于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内;
所述的第二主轴(12)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离合器(17)、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和至少一个前进档偶数主动齿轮,其中,第二离合器(17)位于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内;
所述倒档换向轴上连接有倒档换向齿轮(30),倒档换向齿轮(30)与第一主轴(10)上的倒档主动齿轮(6)相啮合;
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包括主动力输出轴(29)和输出轴(20),主动力输出轴(29)一端连接有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主动力输出轴(29)和输出轴(20)之间连接有差速器(21);主动力输出轴(29)上有倒档从动齿轮(27),以及和第一主轴(10)、第二主轴(12)上设置的前进档主动齿轮各自相啮合的前进档从动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档换向齿轮(30)将动力传递到主动力输出轴(29)上的倒档从动齿轮(27)上,并通过差速器(21)将动力传递到输出轴(20)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奇数、偶数前进主动齿轮包括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前进二档主动齿轮(13)、前进三档主动齿轮(8)、前进四档主动齿轮(14)、前进五档主动齿轮(9)、前进六档主动齿轮(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一档主动齿轮(7)和倒档主动齿轮(6)共用一个从动齿轮(2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10)和第二主轴(12)为空心轴,所述的输入轴(1)是贯穿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17)的实心直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10)和第一离合器(3)构成第一换挡同步电机一体式转子;所述第二主轴(12)和第二离合器(17)构成第二换挡同步电机一体式转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共同用于测量奇数档位以及倒档位主从动齿轮啮合位置,以确保正确换挡;所述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共同用于测量偶数档位主从动齿轮啮合位置,以确保正确换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力输出轴(29)上安装的前进从动齿轮、倒档从动齿轮通过花键相连接,并沿着输出轴(29)左右滑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是:所述主动力输出轴(29)上安装的前进从动齿轮、倒档从动齿轮还分别设有各自的换挡和位置锁定控制机构,它们与第一主轴角度传感器(2)、第二主轴角度传感器(18)和主动力输出轴角度传感器(28)配合,分别在第一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4)和第二换向同步电机定子线圈(16)调整相应主动齿轮的转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17)是湿式或干式离合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231931A CN101586642B (zh) | 2009-07-03 | 2009-07-03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231931A CN101586642B (zh) | 2009-07-03 | 2009-07-03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86642A true CN101586642A (zh) | 2009-11-25 |
CN101586642B CN101586642B (zh) | 2011-01-26 |
Family
ID=41371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2319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6642B (zh) | 2009-07-03 | 2009-07-03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86642B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9430A (zh) * | 2010-08-13 | 2011-01-19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一种新型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布置结构 |
CN102080721A (zh) * | 2009-11-30 | 2011-06-01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一种新型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 |
CN102673393A (zh) * | 2011-02-14 | 2012-09-19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汽车的传动结构 |
CN102884344A (zh) * | 2010-05-06 | 2013-01-16 |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用于在自动化的变速器中执行换档过程的方法 |
CN103291854A (zh) * | 2012-11-13 | 2013-09-11 | 汪毅 | 两段三减式平行轴变速器 |
CN103982601A (zh) * | 2014-05-08 | 2014-08-13 | 汪毅 | 三轴三减式平行轴变速器 |
CN104100713A (zh) * | 2013-04-11 | 2014-10-1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检测变速器游隙及基于其控制发动机或马达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641158A (zh) * | 2012-07-26 | 2015-05-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变速器 |
US9777822B2 (en) | 2012-07-26 | 2017-10-0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Gear unit |
CN112432788A (zh) * | 2020-11-06 | 2021-03-0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动力换挡湿式双离合器检测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85064A (en) * | 1992-10-23 | 1995-01-31 |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 Dual clutch counter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DE19953937A1 (de) * | 1999-11-10 | 2001-05-17 | Daimler Chrysler Ag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Zahnräderwechselgetriebes mit einem ersten und einem zweiten Teilgetriebe |
ITBO20040112A1 (it) * | 2004-02-27 | 2004-05-27 | Ferrari Spa | Cambio a doppia frizione per veicoli a trazione posteriore |
DE102006036758B4 (de) * | 2006-08-05 | 2015-03-1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Automatisiert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CN201448405U (zh) * | 2009-07-03 | 2010-05-05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2009
- 2009-07-03 CN CN2009100231931A patent/CN10158664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0721A (zh) * | 2009-11-30 | 2011-06-01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一种新型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 |
US9309964B2 (en) | 2010-05-06 | 2016-04-1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 gear shifting operation in automated transmissions |
CN102884344A (zh) * | 2010-05-06 | 2013-01-16 |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用于在自动化的变速器中执行换档过程的方法 |
CN101949430A (zh) * | 2010-08-13 | 2011-01-19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一种新型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布置结构 |
CN102673393A (zh) * | 2011-02-14 | 2012-09-19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汽车的传动结构 |
CN102673393B (zh) * | 2011-02-14 | 2015-05-06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汽车的传动结构 |
CN104641158A (zh) * | 2012-07-26 | 2015-05-20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变速器 |
US9777822B2 (en) | 2012-07-26 | 2017-10-0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Gear unit |
CN104641158B (zh) * | 2012-07-26 | 2018-02-1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变速器 |
CN103291854A (zh) * | 2012-11-13 | 2013-09-11 | 汪毅 | 两段三减式平行轴变速器 |
CN104100713A (zh) * | 2013-04-11 | 2014-10-1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检测变速器游隙及基于其控制发动机或马达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100713B (zh) * | 2013-04-11 | 2017-01-1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检测变速器游隙及基于其控制发动机或马达的系统和方法 |
CN103982601A (zh) * | 2014-05-08 | 2014-08-13 | 汪毅 | 三轴三减式平行轴变速器 |
CN112432788A (zh) * | 2020-11-06 | 2021-03-0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动力换挡湿式双离合器检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86642B (zh) | 2011-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86642B (zh)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CN101713448B (zh) |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 |
EP2510259B1 (en) |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 |
EP3059476B1 (en) | Dual-clutc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201705861U (zh) |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 |
CN101315115A (zh) | 变速器 | |
CN201487145U (zh) | 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 | |
CN101975250B (zh) |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传动装置 | |
CN101776131A (zh) | 双离合器变速器及控制该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方法 | |
CN106051147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 |
CN201448405U (zh)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CN103256351B (zh) | 多离合器变速装置 | |
CN106090173A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自动变速箱 | |
CN203395112U (zh) | 电动汽车的自动四挡变速器结构 | |
CN101424328A (zh) |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CN20611204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 |
CN101446337A (zh) |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CN101907150B (zh) | 一种无倒档轴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 |
CN101446336B (zh) |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 |
CN102242796A (zh) |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 |
CN201705865U (zh) | 一种七速双离合变速器 | |
CN201627883U (zh) | 一种机械式六速变速器 | |
CN203516613U (zh) |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 |
CN106015500A (zh) | 用于电动车的自动变速箱 | |
CN203176267U (zh) | 一种双中间轴无倒档惰轮轴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