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2964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2964B
CN101582964B CN2009101365331A CN200910136533A CN101582964B CN 101582964 B CN101582964 B CN 101582964B CN 2009101365331 A CN2009101365331 A CN 2009101365331A CN 200910136533 A CN200910136533 A CN 200910136533A CN 101582964 B CN101582964 B CN 101582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operating unit
operation part
fram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65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2964A (zh
Inventor
万代英伸
菊谷孝史
米田和久
长尾裕之
森本成则
中村泰
木下善也
松山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82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2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2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29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9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or conso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otating or til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93Particular location of the interface or cons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和一种成像设备。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分、框架和操作单元。图像读取部分构造成通过读取文件的图像获取图像数据。框架支撑图像读取部分。操作单元具有操作部分和操作单元主体,操作部分包括多个用来接收控制图像读取部分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键,操作单元主体支撑操作部分以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拉出位置中,输入键暴露在外部,在所述收容位置中,输入键收容在内部。操作单元由框架支撑。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操作部分的图像读取装置,该操作部分用于接收控制图像读取部分的输入操作,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图像读取装置包括通过读取文件上承载的图像来获取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部分以及具有多个输入键的操作部分。
随着近年来图像读取装置的功能多样化,输入操作趋于变得复杂。能想到的消除这种不便的方法是增加操作部分的输入键的数量,由此来简化输入操作。然而,在操作部分安装在图像读取部分顶部的布置中,如传统的图像读取装置那样,为了限制图像读取装置尺寸的增加,将可用于设置操作部分的区域设置的很窄,因此,很难在操作部分设置足够数量的输入键。
另一方面,在移动电子装置中,有一种装置构造为允许将十键键盘盒相对于全键盘盒拉出,由此使得十键键盘盒露出,如在公开号2007-179525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所公开的。该结构使得可以在需要时将十键键盘盒拉出,从而可以与全键盘一起使用十键键盘。
然而,在传统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如果使得操作部分能够拉出并接近边缘部分放置,在输入操作中按压操作部分的输入键引起的振动有时会由于杠杆原理而变为更大的振动,由于操作部分支撑在图像读取部分上,所以这种振动随后会传递到图像读取部分。如果这种振动传递到图像读取部分,会降低图像读取精度。公开号2007-179525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的结构并没有考虑到抑制由于按压操作部分引起的振动的传递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和一种成像设备,其允许增加输入键的数量,同时抑制振动向图像读取部分的传递,并限制图像读取装置尺寸的增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单元,其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分,其构造成通过读取文件的图像获取图像数据;框架,其支撑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由所述框架支撑并且具有: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包括多个用来接收控制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键;和操作单元主体,所述操作单元主体支撑所述操作部分以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拉出位置中,所述输入键暴露在外部,在所述收容位置中,所述输入键收容在内部,所述成像单元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获取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所述框架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左框架、右框架和后框架,并且所述框架形成为U型并固定在所述成像单元的主体框架的项部,所述左框架和右框架分别具有在竖直方向上构造成板状且沿所述操作部分的移位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和从所述板状部分水平突出以支撑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座部,所述左框架具有:延长部分,其是平板形部分,且竖直定位并从所述左框架的前端部分朝向前侧延伸;以及第一支撑部分,其位于所述延长部分的基部并沿垂直于所述延长部分的方向竖直定位,所述右框架在前侧具有前端部分,其形成有朝向所述左框架水平突出的第二支撑部分,所述操作单元主体具有:竖直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左框架的一侧的端部以邻接所述延长部分;第一固定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左框架的一侧的端部以邻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以及第二固定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右框架的一侧并水平延伸的端部以邻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分。
因为操作部分可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所以该布置允许操作部分与固定设置在顶部的输入部分共存。为此,可以在限制图像读取装置尺寸增大的同时增加输入键的数量,由此简化输入操作。操作单元不是被图像读取部分支撑,而是被框架支撑。因此,按压操作部分的输入键引起的振动不太可能传递到图像读取部分。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的特征和伴随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视剖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图2的立体图示出了框架和操作单元;
图3是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操作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局部平面图;和
图7A和7B分别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平面图;具体地,图7A示出了处于拉出位置的键盘托盘;图7B示出了处于收容位置的键盘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图1的主视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0的成像设备100。在图1中,只有部分截面有剖面线。
除了图像读取装置10,成像设备100还包括成像单元200和进纸单元300。
图像读取装置10包括自动文件进给器(ADF)90和图像读取部分20。图像读取部分20具有第一台板21、第二台板22、第一镜架23、第二镜架24、透镜25和固态图像传感器(CCD:电荷耦合装置)26。
ADF 90限定了从文件托盘91经过第二台板22延伸到传送托盘92的文件进给路径93。ADF 90将文件页一张张地进给到文件进给路径93。ADF90能够绕其后侧枢转,从而以可打开的方式覆盖第一台板21的顶表面。当通过转动ADF 90以便向上移动其前侧来露出第一台板21的顶表面时,可手动将文件页放置在第一台板21上。
第一台板21和第二台板22各自包括硬玻璃板。
第一镜架23和第二镜架24在第一台板21和第二台板22下方水平移动。第二镜架24的移动速度是第一镜架23的移动速度的1/2。第一镜架23上承载光源和第一镜子。第二镜架24上承载第二镜子和第三镜子。
在读取ADF 90进给的文件页上承载的图像时,第一镜架23静止在第二台板22下方。来自光源的光穿过第二台板22照向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从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反射的光被第一镜子反射向第二镜架24。
在读取放置在第一台板21上的文件页上承载的图像时,第一镜架23和第二镜架24在第一台板21下方水平移动。来自光源的光照向放置在第一台板21上的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从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反射的光被第一镜子反射向第二镜架24。
从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反射的光沿着光路长度传播,并且借助于第二和第三镜子穿过透镜25入射到CCD 26上,其中所述光路长度是固定的,与是否使用ADF 90无关。
CCD 26根据文件页的图像承载侧反射的光量输出电信号。该电信号作为图像数据输入到未示出的控制部分。以这种方式,图像读取部分20通过读取承载在文件页上的图像获取图像数据。需要时,控制部分将图像数据输出到成像单元200。
成像单元200包括曝光单元1、四个显影装置2、四个感光鼓3、四个清洁单元4、四个静电充电装置5、中间转印带61、四个一次转印辊64、二次转印辊66、定影装置7、收集盘67、进纸路径68和69、以及主体框架201和202。
成像单元200构造为通过使用分别相应于四种颜色的图像数据项形成图像,四种颜色包括设置在成像部分PA、PB、PC和PD中的通过彩色图像的色分离得到的三种减色基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以及黑色。成像部分PA到PD沿着中间转印带61设置为一排。成像部分PA到PD每个的结构都一样。
与黑色相关的成像部分PA包括显影装置2、感光鼓3、清洁单元4、静电充电装置5和一次转印辊64。
静电充电装置5将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静电充电到预定电位。
曝光单元1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多面镜、第一fθ透镜和第二fθ透镜,每个都未示出。曝光单元1用根据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图像数据项中相应的一个进行调制的激光束照射每个成像部分PA到PD的感光鼓3。因此,四个感光鼓PA到PD中的每个根据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图像数据项中相应的一个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向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3的表面施加黑色调色剂,由此将静电潜像可视化为显影剂图像。
清洁单元4在显影操作后和图像转印操作后,回收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的剩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61围绕驱动辊62和从动辊63设置以形成环形传输路径。中间转印带61具有外周表面,其依顺序面对四个感光鼓3。一次转印辊64跨过中间转印带61与各个感光鼓3相对。中间转印带61面对感光鼓3的位置是一次转印位置。
在常压控制下,向每个一次转印辊64施加极性与静电充电的调色剂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偏压以将感光鼓3表面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因此,各个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色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彼此叠加,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全色显影剂图像。
当输入相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某些颜色的图像数据项时,只有与输入的各个图像数据项对应的颜色相关的感光鼓3形成静电潜像,并且随后形成他们各自的显影剂图像。例如,在单色打印模式下,只有与黑色相关的感光鼓3形成静电潜像并且随后形成显影剂图像,同时,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只接收转印到其上的黑色显影剂图像。
在所有成像部分PA到PD形成各自图像的全色成像中,四个一次转印辊64抵着所有感光鼓3按压中间转印带61。另一方面,在只有成像部分PA形成图像的单色成像中,只有成像部分PA的一次转印辊64抵着相关的感光鼓3按压中间转印带61。
每个一次转印辊64包括直径8到10mm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制成的轴和覆盖轴表面的导电弹性材料。通过导电弹性材料向中间转印带61均匀施加高电压。弹性材料包括EPDM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泡沫等。
通过旋转中间转印带61,在每个一次转印位置,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外周表面的显影剂图像移动到二次转印位置,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中间转印带61和二次转印辊66彼此面对。在成像期间,二次转印辊66以预定的夹持压力按压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同时中间转印带61的内周表面与驱动辊62的外周接触。
当馈送自进纸单元300的记录纸张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二次转印辊66被施加高压,该高压的极性与静电充电的调色剂的极性相反。因此,显影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表面,记录纸张是示例性的记录介质。
在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剩余调色剂被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回收。
承载有如此转印的显影剂图像的记录纸张被引导到定影装置7并通过加热辊71和压力辊72之间被加热加压。因此,显影剂图像被稳固地固定到记录纸张的表面。显影剂图像固定到其上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收集盘67。
进纸路径68具有多个进纸辊12A和12B。进纸路径68基本垂直地延伸,经由二次转印位置和定影装置7,将保持在进纸单元300的进纸盒81中的各张记录纸张进给到收集盘67。
进纸路径69具有多个进纸辊12C和12D。进纸路径69沿着进纸方向从定影装置7的下游位置向着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位置延伸。通过定影装置7后被引导到进纸路径69而不是排出到收集盘67的记录纸张以其向后的边缘变为向前的状态在进纸路径69上进给。这样,上下颠倒的记录纸张被再次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
除了进纸盒81,进纸单元300还包括手动进纸托盘82。记录纸张可保持在进纸盒81和手动进纸托盘82的每一个中。
进纸单元400从进纸盒81或者手动进纸托盘82一张张地进给记录纸张。容纳在进纸盒81中的各张记录纸张被拾取辊11A拾取,然后通过进纸路径68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保持在手动进纸托盘82中的各张记录纸张被拾取辊11B拾取,然后通过进纸路径68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
配准辊13沿进纸方向位于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来自进纸盒81或者手动进纸托盘82的记录纸张的前缘以静止状态抵接配准辊13。配准辊13具有沿垂直于进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通过允许记录纸张的前缘在静止状态下与配准辊13抵接,当记录纸张歪斜定位时,可以实施歪斜校正。
配准辊13以定时的方式开始旋转,使得记录纸张的前缘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1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的前缘相遇,将记录纸张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在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并固定到记录纸张之后,记录纸张被传送到收集盘67。
图2示出了框架30和操作单元40。图3示出了框架30,图4示出了操作单元40。
除了ADF 90和图像读取部分20,图像读取装置10还包括框架30和操作单元40。
框架30由金属形成,并且包括左框架31、右框架32和后框架33。框架30基本为U型,使得左框架31、右框架32和后框架33形成矩形的三个边。如图1所示,包括左框架31和右框架32的框架30固定在主体框架201和202的顶部。
左框架31具有朝向右框架32水平突出的座部311。右框架32具有朝向左框架31水平突出的座部。后框架33具有朝向前侧F水平突出的座部331。图像读取部分20经由未示出的插入衬垫元件支撑在各个左框架31、右框架32和后框架33的座部上。
左框架31具有延长部分312和第一支撑部分313。延长部分312是平板形部分,其竖直定位并从左框架31的前端部分朝向前侧F延伸。第一支撑部分313位于延长部分312的基部并沿垂直于延长部分312的方向竖直定位。
右框架32在前侧F具有前端部分,其形成有朝向左框架31水平突出的第二支撑部分322。
操作单元40包括操作单元主体41、键盘托盘42和键盘43。操作单元40支撑在框架30上。
键盘43具有多个输入键431,用于接收控制图像读取部分20的输入操作。键盘43放置在键盘托盘42上。键盘托盘42和键盘43形成本发明限定的操作部分。
操作单元主体41具有竖直部分411、第一固定部分412和第二固定部分413。竖直部分411位于操作单元主体41的处于面对左框架31的一侧并平行于左框架31的延长部分312延伸的一端。第一固定部分412位于操作单元主体41的处于面对左框架31的一侧并平行于第一支撑部分313延伸的一端。第二固定部分413位于操作单元主体41的处于面对右框架32的一侧并水平延伸的一端。
当操作单元主体41安装到框架30上时,延长部分312邻接竖直部分411以限制操作单元主体41的左右移动。第一支撑部分313邻接第一固定部分412以限制操作单元主体41的前后移动。第一固定部分412螺纹固定到第一支撑部分313。第二支撑部分322位于第二固定部分413下方以限制操作单元主体41的竖直移动。第二固定部分413螺纹固定到第二支撑部分322。
因为操作单元40支撑在框架30上,所以可抑制按压输入键431引起的振动向图像读取部分20的传递。
第一吸振元件414设置在延长部分312和竖直部分411之间以及第一支撑部分313和第一固定部分412之间。第二吸振元件415设置在第二支撑部分322和第二固定部分413之间。第一吸振元件414和第二吸振元件415可进一步抑制按压输入键431引起的振动向图像读取部分20的传递。
图5是图像读取装置10的局部侧视图;图6是图像读取装置10的局部平面图。
键盘托盘42被操作单元主体41支撑,以便能够在预定的拉出位置和预定的收容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拉出位置,输入键431暴露在外部;在收容位置,输入键431收容在内部。在拉出位置,键盘托盘42水平突出。
操作单元主体41具有第一左侧滑轨51和第一右侧滑轨52,它们之间限定了与键盘托盘42的宽度匹配的间距。
第一左侧滑轨51支撑用来前后滑动的左侧耦连元件53。第一右侧滑轨52支撑用来前后滑动的右侧耦连元件54。
键盘托盘42具有第二左侧滑轨55和第二右侧滑轨56。左侧耦连元件53支撑第二左侧滑轨55,用来前后滑动。右侧耦连元件54支撑第二右侧滑轨56,用来前后滑动。
这种布置允许键盘托盘42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
第一左侧滑轨51和左侧耦连元件53的组合、第一右侧滑轨52和右侧耦连元件54的组合、左侧耦连元件53和第二左侧滑轨55的组合、以及右侧耦连元件54和第二右侧滑轨56的组合各自具有第一接合结构和第二接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接合结构彼此接合以防止键盘托盘42拉出时超出拉出位置,所述第二接合结构彼此接合以防止键盘托盘42插入到深于收容位置的位置。
键盘托盘42和操作单元主体41具有锁定机构,用来将键盘托盘42锁定在收容位置,同时当预定值或更大的力沿拉出方向施加到键盘托盘42时解除对键盘托盘42的锁定。
包括诸如液晶触摸板的操作显示部分、十键板和开始键的输入部分固定设置在操作单元主体41的顶表面414上。
因为键盘托盘42可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所以允许键盘43与固定设置在顶表面414上的输入部分共存,同时限制了图像读取装置10尺寸的增大。因为由此可以增加输入键的数量,同时限制图像读取装置10尺寸的增大,所以能够简化输入操作。
图7A和7B分别是截面平面图,示出了图像读取装置10的一部分。具体地,图7A示出了处于拉出位置的键盘托盘42;图7B示出了处于收容位置的键盘托盘42。
操作单元40进一步包括管状元件57和旋转元件58。
管状元件57覆盖连接到键盘43的上游末端431的电线59,该上游末端431位于能够拉出键盘托盘42的拉出方向P的下游侧。管状元件57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当键盘托盘42移位时不会弯曲的硬度。
旋转元件58以可在水平面中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操作单元主体41上,其在水平面中的位置沿拉出方向位于处于收容位置的键盘43的上游末端431的上游,该位置沿拉出方向没有与电线59和键盘43之间的连接点432重合。旋转元件58上形成有孔581,其允许管状元件57穿过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延伸。
当键盘托盘42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时,管状元件57穿过旋转元件58的孔581滑动而不弯曲。因此,电线59不会弯曲,因此,不会摩擦其周围的元件。为此,可以抑制当键盘托盘42移位时由于被电线59摩擦而引起的振动,并能防止电线59被损坏。此外,因为不需要很大的空间来防止电线59被摩擦,所以可减小图像读取装置20的尺寸。
已经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前述实施例,但所述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前述实施例限制,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制。此外,本发明的范围意图包括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以及等同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Claims (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单元,其中: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图像读取部分,其构造成通过读取文件的图像获取图像数据;
框架,其支撑所述图像读取部分;和
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由所述框架支撑并且具有: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包括多个用来接收控制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键;和操作单元主体,所述操作单元主体支撑所述操作部分以在拉出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拉出位置中,所述输入键暴露在外部,在所述收容位置中,所述输入键收容在内部,
所述成像单元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获取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所述框架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左框架、右框架和后框架,并且所述框架形成为U型并固定在所述成像单元的主体框架的顶部,
所述左框架和右框架分别具有在竖直方向上构造成板状且沿所述操作部分的移位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和从所述板状部分水平突出以支撑所述图像读取部分的座部,
所述左框架具有:延长部分,其是平板形部分,且竖直定位并从所述左框架的前端部分朝向前侧延伸;以及第一支撑部分,其位于所述延长部分的基部并沿垂直于所述延长部分的方向竖直定位,
所述右框架在前侧具有前端部分,其形成有朝向所述左框架水平突出的第二支撑部分,
所述操作单元主体具有:竖直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左框架的一侧的端部以邻接所述延长部分;第一固定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左框架的一侧的端部以邻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以及第二固定部分,其位于所述操作单元主体的面对所述右框架的一侧并水平延伸的端部以邻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拉出位置是所述操作部分水平突出所至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操作单元和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有吸振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所述操作单元进一步包括:
管状元件,其具有预定的长度并且覆盖连接到所述操作部分的沿拉出方向的上游末端的电线,其中所述操作部分能够沿所述拉出方向拉出,所述管状元件具有当所述操作部分移位时不会弯曲的硬度;和
旋转元件,所述旋转元件以可在水平面中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操作单元主体上,其在水平面中的位置沿所述拉出方向位于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操作部分的上游末端的上游,所述位置沿所述拉出方向没有与所述电线和所述操作部分之间的连接点重合,所述旋转元件上形成有孔,所述孔允许所述管状元件穿过其以可滑动的方式延伸。
CN2009101365331A 2008-05-12 2009-05-08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2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4159A JP4854703B2 (ja) 2008-05-12 2008-05-1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4159 2008-05-12
JP2008-124159 2008-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2964A CN101582964A (zh) 2009-11-18
CN101582964B true CN101582964B (zh) 2012-02-22

Family

ID=41266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653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2964B (zh) 2008-05-12 2009-05-08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07136B2 (zh)
JP (1) JP4854703B2 (zh)
CN (1) CN1015829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74986A1 (en) * 2016-04-27 2020-08-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can assembly 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0066A (ja) * 1988-04-22 1989-10-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H09160696A (ja) 1995-12-04 1997-06-20 Nec Eng Ltd キーボード
JPH11127294A (ja) * 1997-10-23 1999-05-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245087A (ja) * 2000-02-29 2001-09-07 Fuji Xerox Co Ltd 操作ユニットおよび複合機
TW464146U (en) * 2000-04-19 2001-11-11 Avision Inc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portable control station
JP4239364B2 (ja) * 2000-05-29 2009-03-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操作パネル
JP2002171372A (ja) * 2000-11-30 2002-06-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29292A (ja) * 2001-02-06 2002-08-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2003101705A (ja) * 2001-09-26 2003-04-0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用設置台
JP2003283727A (ja) * 2002-03-20 2003-10-03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9692A (ja) * 2003-03-14 2004-10-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17136B2 (ja) * 2003-09-11 2009-0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22457B2 (ja) * 2003-12-11 2007-05-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3174A (ja) * 2003-12-11 2005-06-30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9195A (ja) * 2004-02-10 2005-08-25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画像入出力装置
JP2005227634A (ja) * 2004-02-16 2005-08-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4573A (ja) * 2004-06-14 2005-12-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TWI273372B (en) * 2005-04-18 2007-02-11 Aten Int Co Ltd Sliding flat panel display and keyboard module
JP2007179525A (ja) * 2005-11-30 2007-07-12 Casio Comput Co Ltd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2008064907A (ja) * 2006-09-06 2008-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245087A 2001.09.07
JP特开2002-171372A 2002.06.14
JP特开2004-279692A 2004.10.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2964A (zh) 2009-11-18
JP2009273070A (ja) 2009-11-19
US8107136B2 (en) 2012-01-31
US20090279146A1 (en) 2009-11-12
JP4854703B2 (ja) 201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3310B (zh) 转印装置和使用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US84540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unction unit
US20120002252A1 (en) Image read device and copier
KR101512357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이것을 구비한 화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1644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t-processing device
JP44617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3577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415221B2 (en) Modular media regist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inting o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8472844B2 (en) Drive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684285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108261B2 (en) Sheet delivery mechanism
US201401306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37020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CN101582964B (zh) 成像设备
CN10110146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848676B2 (en) Internal outpu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1643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opposing part
US2004006257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8036768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30130B (zh) 供纸装置
CN107547768B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1620392B (zh) 图像处理装置
US9785097B1 (en) Tension applying device,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2046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5264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