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1691A -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1691A
CN101571691A CNA2009100004919A CN200910000491A CN101571691A CN 101571691 A CN101571691 A CN 101571691A CN A2009100004919 A CNA2009100004919 A CN A2009100004919A CN 200910000491 A CN200910000491 A CN 200910000491A CN 101571691 A CN101571691 A CN 101571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static charging
bias voltage
electrod assembly
component
rechar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04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1691B (zh
Inventor
青岛琢
半田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1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1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33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charging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surfa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电充电装置及采用静电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该静电充电装置包括:环状静电充电带,其具有导电性并且布置成具有与移动的被充电体相接触的预定接触区域的状态,并且沿着与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以及多个电极部件,其至少包括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该多个电极部件设置在静电充电带的内部,并且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设置在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沿静电充电带的移动方向的两侧从而将静电充电带挤压在被充电体上,并且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分别形成允许在被充电体与静电充电带之间放电的间隙,各间隙分别邻近于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的相应侧。

Description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充电装置以及采用该静电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例如采用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静电充电装置广泛用于对感光体进行静电充电。
作为这种静电充电装置,已经提供了所谓的接触型静电充电系统,其通过使静电充电辊或静电充电带与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接触从而对感光体进行静电充电(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No.H11-338221(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图1),日本专利公开No.H10-198123(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图1)以及日本专利公开No.H10-186810(发明的实施例,图2))。
日本专利公开No.H11-338221(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图1)披露了这样一种模式:可移动静电充电膜布置成与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接触;其上施加有静电充电偏压的形状限制部件设置在可移动静电充电膜的内部;并且在可移动静电充电膜与感光体之间接触区域的邻近位置处形成有允许放电的微小间隙。
此外,日本专利公开No.H10-198123(技术方案,图1)披露了这样一种模式:可移动静电充电膜布置成与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接触;将静电充电偏压施加到可移动静电充电膜上;并且在可移动静电充电膜中设置有允许朝向感光体放电的微小凹部。
日本专利公开No.H10-186810(发明的实施例,图2)披露了这样一种模式:多段的静电充电装置布置成与感光体接触;对沿感光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最下段的静电充电装置进行恒定电压控制;并且对其他段的静电充电装置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静电充电装置以及采用所述静电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静电充电装置,包括:环状静电充电带,其具有导电性,所述静电充电带布置成具有与移动的被充电体相接触的预定接触区域的状态,并且沿着与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以及多个电极部件,其至少包括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所述多个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静电充电带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沿所述静电充电带的移动方向的两侧从而将所述静电充电带挤压在所述被充电体上,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分别形成允许在所述被充电体与所述静电充电带之间放电的间隙,所述各间隙分别邻近于所述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的相应侧。
(2)如上述第(1)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偏压施加单元,其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3)如上述第(2)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施加所述第一静电充电偏压,所述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等于或低于所述被充电体的表面电位对于所述AC分量的倾斜度变化点。
(4)如上述第(2)或(3)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施加所述第二静电充电偏压,所述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超出所述被充电体的表面电位对于所述AC分量的倾斜度变化点并且落在可以在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进行均匀放电的范围内。
(5)如上述第(1)至(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为可旋转辊状部件,所述静电充电带张紧在所述辊状部件上。
(6)如上述第(2)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具有用于判断操作环境的操作环境判断部分,并且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基于来自所述操作环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来改变施加到各电极部件上的静电充电偏压。
(7)如上述第(1)至(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挤压部件(按压部件),其朝向所述被充电体挤压所述多个电极部件从而形成所述接触区域和间隙,所述间隙包括与所述接触区域沿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的相应侧邻近的前咬合间隙和后咬合间隙,其中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多个电极部件以使所述后咬合间隙基本不变动。
(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组件,包括:感光体,其用作被充电体;以及如上述第(1)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定位成面向所述感光体,其中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9)如上述第(8)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组件,其中,所述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偏压施加单元,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10)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其用作被充电体;以及如上述第(1)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定位成面向所述感光体。
(11)如上述第(10)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偏压施加单元,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如上述第(1)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分别独立地控制在多个放电区域的放电要求,由此能够设定获得稳定充电状态的要求而不需进行不必要的放电。
如上述第(2)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如上述第(3)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避免在邻近于被充电体与静电充电带之间接触区域且位于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间隙发生不必要的放电,因此能够增高被充电体的平均电位。
如上述第(4)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在邻近于被充电体与静电充电带之间接触区域且位于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间隙朝向被充电体的表面充分地进行均匀放电。这样,能够均匀化被充电体的静电带电电位。
如上述第(5)项所述的本发明同时可实现静电充电带的移动稳定性和静电充电带与被充电体之间的放电操作稳定性。
如上述第(6)项所述的本发明允许根据操作环境的变化来选择最优的静电充电偏压。
如上述第(7)项所述的本发明可进一步实现静电充电带与被充电体之间的放电操作稳定性。
如上述第(8)项所述的本发明允许构造这样的图像形成组件:其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如上述第(9)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如上述第(10)项所述的本发明允许构造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如上述第(11)项所述的本发明能够避免由静电充电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缺陷,并且还能够降低被充电体的放电劣化。
附图说明
基于下面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A为示出应用本发明的静电充电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概要的说明图,图1B为示出静电充电装置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的设定的说明图;
图2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的说明图;
图3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各颜色图像形成部分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4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静电充电装置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5为示出图4的电源单元的示例性实例的说明图;
图6A为示出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的设定方法的说明图,图6B为示出静电充电偏压的DC分量的设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7A为示意性地示出由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静电充电装置进行的静电充电操作过程的说明图,图7B为示意性地示出由该静电充电装置达到的静电充电操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8A为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静电充电装置的后咬合区中(在高AC偏压的情况下)进行的操作的说明图,图8B为示出在根据比较例的静电充电装置的后咬合区中(在低AC偏压的情况下)进行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9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静电充电装置的静电充电偏压设定控制系统的示例性实例的说明图;
图10A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1与感光体的表面电位之间关系的示例性实例的说明图,图10B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2与感光体的表面电位之间关系的示例性实例的说明图;
图11为示出由图9中所示的静电充电偏压设定控制系统进行的静电充电偏压设定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12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和2的静电充电装置的电源单元的另一变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3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和2的静电充电装置的电源单元的另一变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4A和14B分别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和2的静电充电装置的另一变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5为示出在根据实例1的静电充电装置中对于不同的Vpp1/Vth和Vpp2/Vth值的图像缺陷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的说明图;
图16为示出根据实例1的在将Vpp2/Vth的值固定为1.3且改变Vpp1/Vth的值而进行放电的情况下感光体表面上的水的接触角变化的测量结果的说明图;
图17为示出根据实例1的在将Vpp2/Vth的值固定为1.3且改变Vpp1/Vth的值而进行放电的情况下感光体表面上的磨损率变化的测量结果的说明图;以及
图18为示出在根据实例2的静电充电装置中所采用的参考表的示例性实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图1A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静电充电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在该图中,静电充电装置2为用于对作为被充电体1的感光体进行静电充电的功能部件,并且例如构成采用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部件或者构成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或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的图像形成组件的构成部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静电充电装置2包括:环状静电充电带3,其具有导电性,并且布置为相对于移动的被充电体1具有预定接触区域的状态并且沿着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成对构造的电极部件4(在本实例中为4a、4b),其设置在静电充电带3的内部且位于静电充电带3相对于被充电体1的接触区域的两侧以便将静电充电带3挤压在被充电体1上,并且在静电充电带3的接触区域的邻近位置形成允许在被充电体1与静电充电带3之间放电的间隙;以及偏压施加单元5,其对各电极部件4(4a、4b)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使得施加到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电极部件4a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至少小于施加到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电极部件4b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被充电体1为当应用于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感光体。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感光体,而是包括诸如静电记录装置的介电材料等多种被充电部件。
此外,静电充电带3可以跟随被充电体1旋转,或者可以由任何其他装置驱动。
此外,成对构造的电极部件4(4a、4b)一般为张紧静电充电带3的可旋转辊状部件。然而,该对电极部件不一定必须是可旋转的,因此该对电极部件也可以为固定部件。然而,电极部件4需要允许静电充电带3移动,并且需要具有这样的形状(例如曲面形状):即,在静电充电带3的接触区域的邻近位置形成允许放电的间隙。
此外,成对构造的电极部件4(4a、4b)需要将静电充电带3挤压在被充电体1上。可以借助于诸如弹簧等的偏压部件来满足此要求。所需要的挤压程度使得可稳定地形成用作静电充电带3与被充电体1之间放电区域的间隙。
此外,除了电极部件4(4a、4b)之外,在静电充电带3的内部还可以设置带张紧部件和用于驱动的辅助部件。
此外,偏压施加单元5所施加的静电充电偏压Vc包括各种电压,其中施加到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电极部件(上游侧电极部件)4a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小于施加到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电极部件(下游侧电极部件)4b上的偏压的AC分量Vpp2。这包括这样一种模式:即,施加到上游侧电极部件4a的静电充电偏压Vc1仅具有DC分量Vdc,因此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App1为零。
当设定该静电充电偏压Vc时,在前咬合区(在被充电体1与静电充电带3之间的接触区域的邻近位置处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间隙),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小。这样,除了静电带电电位存在变化之外,平均电位增加。另一方面,在后咬合区(在被充电体1与静电充电带3之间的接触区域的邻近位置处位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间隙),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大。这样,被充电体1的静电带电电位具有期望值且为均匀的。
此外,在前咬合区中,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小于后咬合区中的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与后咬合区相比,这可减少在前咬合区中由被充电体1中的放电导致的劣化(放电产物的附着和磨损)。
接下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施加到上游侧电极部件4a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1的优选模式为:如图1B所示,偏压施加单元5向上游侧电极部件4a施加下述静电充电偏压Vc 1,所述该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等于或低于被充电体1的表面电位对于AC分量Vpp的倾斜度变化点M。
此外,施加到下游侧电极部件4b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2的优选模式为:如图1B所示,偏压施加单元5向下游侧电极部件4b施加下述静电充电偏压Vc2,所述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超过的被充电体1的表面电位对于AC分量Vpp的倾斜度变化点M且落在可向被充电体1的表面进行均匀放电的使用范围内。
此外,静电充电偏压可以是固定的。作为另一种选择,静电充电偏压也可以根据操作环境而改变。
在该模式中,偏压施加单元5可以具有能够判断操作环境的操作环境判断部分,并且可以基于从操作环境判断部分得到的判断结果来改变施加到各电极部件4(4a、4b)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这里所述的操作环境包括诸如温度和湿度等周围环境以及取决于使用历史的历时环境。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示例性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
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
在该图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有采用电子照相法等的四种颜色(在本实例中为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以及黑色)的图像形成部分20(20a至20d)。然后,中间转印带30布置成允许在与图像形成部分20相对的部位循环移动。
中间转印带30围绕多个带张紧辊31至34而张紧。然后,图像形成部分20(20a至20d)对应于中间转印带30在带张紧辊32和33之间的的直线部分而设置。此外,在中间转印带30对应于各图像形成部分20(20a至20d)的背面布置有一次转印单元(例如一次转印辊)41。在中间转印带30与带张紧辊34相对的部分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例如二次转印辊)42。此外,在中间转印带30与带张紧辊31相对的部分设置有带清洁单元45。
然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单元41依次将由各图像形成部分20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然后,二次转印单元42将多重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未示出)上。将受到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连同记录材料一起引导到定影单元(未示出)。然后,例如通过热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图像形成部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图像形成部分20(20a至20d)包括:鼓状感光体21,其沿着预定方向旋转;静电充电装置22,其设置在感光体21的周边且对感光体21进行静电充电;诸如激光扫描装置等的曝光单元23,其利用光将各颜色组分的静电潜像写入到由静电充电装置22充电的感光体21上;显影单元24,其利用对应颜色的调色剂使得感光体21上的各静电潜像可见;以及清洁单元25,其设置在感光体21中与一次转印单元41相对的一次转印区域的下游侧,并且清洁感光体21上的残留调色剂。
这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四个图像形成部分20共用曝光单元2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也就是说,例如可对应于每个感光体21布置诸如LED阵列等的写入单元。此外,在图3中,符号Bm表示来自曝光单元23的光束。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适当地选择包括有机感光体在内的感光体21。然而,从尽可能防止磨损的角度来看,感光体优选为在表面层使用高硬度材料从而达到良好的耐磨性。
以下述方式获得这种感光体21的实例:即,将用于防止泄漏的底层(胶层)层叠在由铝等材料形成的鼓基体上;然后,将膜厚例如为1μm或更小的电荷生成层层叠在底层上;然后,将膜厚例如为15~40μm的电荷输送层层叠在电荷生成层上。
这里,必要时可将耐磨表面层层叠在电荷输送层上。在这种情况下,该表面层例如可以为a-SiN:H膜或者为不包含Si的a-C:H膜或a-C:H:F膜。然后,可达到每1000转的磨损量为20nm或更小的耐磨性。
此外,显影单元24例如可以采用双组分显影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由调色剂和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收容在显影容器241中。然后,用于传送显影剂的显影辊242布置在面向显影容器241中与感光体21相对的开口的位置处。此外,在显影辊242的周边布置有用于限制显影剂层厚的层厚限制部件243。此外,在显影辊242的背面侧设置有以循环方式搅拌传送显影剂的搅拌传送部件244。
此外,清洁单元25例如可以采用刮板清洁法。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刮板252逆着感光体21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容器251的开口边缘。然后,在清洁容器251的内部设置有回收传送部件253。这样,刮板252刮除感光体21上的残留调色剂。然后,回收传送部件253将所回收的调色剂传送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未示出)中。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体21及其周边部件一体化为处理盒的形式。然后,将此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这里,与感光体21一体化为处理盒的周边部件例如可以为这样的模式:即,集成静电充电装置22和清洁单元25。作为另一种选择,可以采用单独集成静电充电装置22的模式。此外,还可以采用集成静电充电装置22、清洁单元25以及显影单元24的模式。
-静电充电装置-
接下来,将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静电充电装置22。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静电充电装置22的构造。
在该图中,静电充电装置22包括:环状静电充电带50,其具有导电性;一对偏压施加辊51和52,绕其张紧静电充电带50并且将静电充电偏压施加到该对偏压施加辊上;静电充电容器55,其用于收容静电充电带50和偏压施加辊51和52;以及挤压机构56,其用于朝向感光体21侧对偏压施加辊51和52进行挤压。
这里,所采用的静电充电带50为通过将导电剂分散到PVdF、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弹性体PVdF、聚酯、聚碳酸酯、聚烯烃、PEN、PEK、PES、PPS、PFA、ETFE、CTFE等材料中以将表面电阻率调节为106~108Ω/□等而形成的20~100μm的薄膜。
此外,每个偏压施加辊51和52为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轴芯部件53贯穿的导电性树脂材料54。这里,导电性树脂材料54可以由包括导电性泡沫聚酯在内的各种材料构成。
此外,在挤压机构56中,将导电性树脂轴承(未示出)装配到轴承支撑部件57上,然后导电性树脂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偏压施加辊51和52的轴芯部件53,然后挤压弹簧58偏压轴承支撑部件57以便朝向感光体21一侧挤压偏压施加辊51和52。
挤压弹簧58的挤压力的数值选择如下。也就是说,静电充电带50和感光体21在偏压施加辊51和52之间具有接触区域m。然后,在接触区域m的两侧形成允许在静电充电带50与感光体21之间放电的前咬合间隙g1和后咬合间隙g2。此时,如后面所述,从施加到偏压施加辊51和52上的静电充电偏压的大小关系来看,跨过接触区域m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后咬合间隙g2的变动可能会导致放电不稳定。因此,需要至少在后咬合间隙g2不发生变动的范围内选择挤压力的数值。
在本实例中,挤压机构56向该对偏压施加辊51和52施加大致相同的挤压力。这样,除去偏压施加辊51和52的重量,用250~350gf(2.45~3.43N)等的力挤压偏压施加辊51和52的一端。
-静电充电偏压-
此外,电源单元60与静电充电装置22的各偏压施加辊51和52连接。然后,电源单元60供给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Vc1和Vc2。
图5示出了电源单元60的实例。
在该图中,电源单元60包括:DC电源61,其用于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的DC分量Vdc;AC电源62,其与DC电源61串联连接,并且向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1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Vc1)的AC分量Vpp1(峰间电压);以及AC电源63,其与DC电源61串联连接,并且向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2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Vc2)的AC分量Vpp2(峰间电压)。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设定中,施加到一个偏压施加辊51的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小于施加到另一偏压施加辊52的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
更具体而言,图6A示出了施加到一个静电充电辊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与利用此偏压而受到充电的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Vh之间的关系。
从该图看出,当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增加时,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Vh几乎线性地增加,然后趋于饱和。也就是说,感光体21表面电位Vh的增加趋势在超过对应于饱和点的倾斜度变化点M后而变弱。
此时,当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等于或低于倾斜度变化点M时,在感光体21的表面容易发生静电充电不均匀。也就是说,当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处于稍微超出倾斜度变化点M的水平时,向感光体21的表面进行非均匀放电,从而容易由非均匀放电产生白点和色(黑)点。然而,当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超出预定值时,向感光体21的表面进行均匀放电。这可降低由非均匀放电导致的上述弊端(产生白点和色(黑)点)。尽管如此,也会生成放电产物,然后放电产物容易附着在感光体21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尽可能地抑制放电产物附着的角度来选择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时,应当选择这样的数值:即,在实现向感光体21的表面均匀放电的使用范围内的必要最小值的下限水平。
总之,施加到偏压施加辊51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 1的AC分量Vpp 1选择为等于或低于倾斜度变化点M的数值,而施加到偏压施加辊52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选择为超过倾斜度变化点M的数值,并且优选为实现均匀放电的最低水平的数值。
另一方面,图6B示出了施加到一个静电充电辊上的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与利用此偏压而受到充电的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Vh之间的关系。
从该图看出,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Vh与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大致成线性关系。这样,对于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选择对应于静电充电目标电位的数值。
结果,静电充电偏压Vc1和Vc2选择如下。
Vc1=Vdc+Vpp1(Vpp1<Vpp2)
Vc2=Vdc+Vpp2
此外,图4中所示的控制单元100确定电源单元60的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的施加时间以及静电充电偏压的DC分量Vdc和AC分量Vpp(Vpp1、Vpp2)。
这里,例如通过操作面板110的输入操作预先进行初始化设定从而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和AC分量Vpp(Vpp 1、Vpp2)。
-静电充电装置的操作-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静电充电装置22的静电充电操作过程。
如图2和图7A所示,在每个图像形成部分20(20a至20d)中,静电充电装置22对感光体21进行静电充电。
此时,将静电充电偏压Vc1=Vdc+Vpp1施加到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1上,从而在前咬合间隙g1(图7A中的区域I)中进行放电。
此时,将Vpp 1设定为等于或低于如图6A所示的倾斜度变化点M。这样,在区域I不进行充分的静电充电。然而,由于前咬合间隙g1逐渐变窄,因此如图7B所示感光体21表面上的平均静电带电电位增大。结果,产生与静电充电偏压Vc的频率相对应的表面电位。
之后,在静电充电带50与感光体21之间的接触区域m(图7A中的区域II)中不发生放电。这样,如图7B所示,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的振幅保持不变进而进入后咬合间隙g2(图7A和7B中的区域III)。
在后咬合间隙g2中,将静电充电偏压Vc2=Vdc+Vpp2施加到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2上,从而进行放电。
此时,后咬合间隙g2逐渐变宽。这样,如图7B所示,出现在后咬合间隙g2靠近接触区域m的表面电位的大振幅随着间隙的加宽而平均化。然后,在后咬合间隙g2(区域III)的终端部分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变得均匀。
对此说明如下。例如如图8A所示,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超出如图6A所示的倾斜度变化点M,并且处于用于均匀放电的足够高的水平(在高AC偏压的情况下)。这样,有效放电区域A甚至延伸到后咬合间隙g2的终端部分附近。这将抑制在后咬合间隙g2的终端部分的间隙变动和电阻不均匀的影响,因此将显著地减小不稳定放电区域B。
对于这点,例如如图8B所示,在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等于或低于如图6A所示的倾斜度变化点M或者处于紧接着倾斜度变化点M之后的非均匀放电区域中的概念性比较例中,后咬合间隙g2的有效放电区域A′变窄,导致后咬合间隙g2的终端部分邻近部位成为不稳定放电区域B′。这样,后咬合间隙g2的终端部分中的间隙变动和电阻不均匀具有大的影响,因此导致可能出现由于不稳定放电引起的静电充电不均匀或故障而产生的白点和色(黑)点。
这里,前咬合间隙g1中的不稳定放电区域位于有效放电区域的开始部分的上游。这样,不会出现影响。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静电充电带50的前咬合间隙g1中,充分实现了增加感光体21的平均表面电位的功能。另一方面,在静电充电带50的后咬合间隙g2中,充分实现了平均化且一致化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的功能。
也就是说,将静电充电带50的前咬合间隙g1和后咬合间隙g2的静电充电功能分离。然后,在前咬合间隙g1中,选择获得期望静电充电电压的范围内的最小值Vpp1。相反,在后咬合间隙g2中,选择不出现图像缺陷(白点和色(黑)点)的范围内的最小值Vpp2。
特别地,在前咬合间隙g1中,将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设定为小的数值。与向前咬合间隙g1施加与后咬合间隙g2相同的AC分量Vpp2的模式相比,这将减少由放电导致的感光体21表面的劣化(放电产物的附着量和磨损量)。
示例性实施例2
图9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采用的静电充电装置2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类似于示例性实施例1,在静电充电装置22中,将静电充电偏压Vc1=Vdc+Vpp1施加到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1上。此外,将静电充电偏压Vc2=Vdc+Vpp2施加到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偏压施加辊52上。
然后,对于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将Vpp 1的数值选择为对应于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变化曲线中的倾斜度变化点M(见图6A)。另一方面,对于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将Vpp2的数值选择为超出感光体21的表面电位变化曲线中的倾斜度变化点M且对应于可实现均匀放电的使用范围的下限(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
然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静电充电装置22与示例性实施例1的静电充电装置2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考虑环境信息和使用历史信息的情况下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
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静电充电装置22的基本构造几乎与示例性实施例1相同。然而,由控制单元100进行的对静电充电偏压Vc的设定处理不同于示例性实施例1。
在该图中,控制单元100包括:Vdc控制部分111,其用于控制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Vpp控制部分112,其用于控制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Vpp1、Vpp2);以及参考表113,当确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Vpp1、Vpp2)时使用该参考表。
然后,控制单元100获取:来自环境传感器101的环境信息(温度和湿度中至少之一);来自使用历史存储器102的使用历史信息(作为静电充电装置22的使用历史的运行操作时间、转换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参考尺寸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数量等);以及来自操作面板110的输入操作信息。
这里,在初始化设定时例如根据通过操作面板110的输入操作从而将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设定为对应于预定静电充电水平的预定默认值。
接下来,将参考图10A和10B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参考表113的实例。
静电充电偏压Vc(Vc1、Vc2)的AC分量Vpp(Vpp1、Vpp2)的适当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光体21的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这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预先准备用于根据感光体21的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的变化来选择最优的静电充电偏压Vc的参考表113。
首先,将讨论被选作静电充电偏压Vc1的AC分量Vpp1的倾斜度变化点M(见图6A)。如图10A所示,倾斜度变化点M随着低温低湿环境Ya(例如,10℃/10%)、常温常湿环境Yb(例如,22℃/50%)以及高温高湿环境Yc(例如,28℃/85%)而变化。这样,需要根据环境条件来改变Vpp1。此外,在每种环境之下,倾斜度变化点M还随着感光层膜厚(d:d0<d1<d2<d3<d4<d5<d6)而变化。这样,例如当感光体21与使用历史相关而劣化以使感光层膜厚d由于磨损而减少时,需要根据使用历史条件来改变Vpp1。
从这个观点来看,对于被选作Vpp1的倾斜度变化点M而言,可以预先测量其与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例如,作为使用历史的函数的感光层膜厚d)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基于此准备参考表113。
此外,下面将讨论被选作静电充电偏压Vc2的AC分量Vpp2的可实现均匀放电的使用范围的下限(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如图10B所示,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也取决于环境条件(Ya、Yb、Yc)和使用历史条件(例如,与使用历史相关的感光层膜厚d)。这样,对于被选作Vpp2的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而言,可以预先测量其与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例如,作为使用历史的函数的感光层膜厚d)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基于此准备参考表113。
这里,在图10A和10B中,竖直轴上的符号V0~V3表示AC分量的标量值(V0<V1<V2<V3)。
此外,在图10A和10B中,通常在被选作Vpp1的倾斜度变化点M与被选作Vpp2的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之间出现非均匀放电区域。这样,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满足关系Vpp2>Vpp1,但是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即,当感光层膜厚d增加时Vpp1与Vpp2之间的差值增大,反之当感光层膜厚d减小时Vpp1与Vpp2之间的差值减小。
接下来,将说明控制单元100中的静电充电偏压设定处理。
图11为示出静电充电偏压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如该图所示,首先,控制单元100的Vdc控制部分111将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设定为预先限定的默认值。
然后,控制单元100的Vpp控制部分112检测来自环境传感器101的环境信息和来自使用历史存储器102的使用历史信息(作为静电充电装置22的使用历史的运行操作时间、转换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参考尺寸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数量等),从而基于环境信息判断环境等级(低温低湿环境Ya、或者常温常湿环境Yb、或者高温高湿环境Yc)。此外,Vpp控制部分112基于使用历史信息估计感光体21的初始感光层的劣化程度,从而确定感光层膜厚d。
在此状态下,控制单元100的Vpp控制部分112搜索如图9所示的参考表113,从而基于所判定的环境等级和感光层膜厚d来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Vpp1和Vpp2。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当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变化时,也可在考虑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Vpp1、Vpp2)。这可提供优于示例性实施例1的优点:即,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来保持令人满意的静电充电性能。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Vpp1、Vpp2)。然而,可以基于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中的任一条件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作为另一种选择,在感光层膜厚d较厚的模式下,可以在同时考虑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两者的情况下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而在感光层膜厚d较薄的模式下,可以在仅考虑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这是因为在后者模式下使用历史条件的相关性小的缘故。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预先准备参考表113,然后通过搜索该表从而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测量感光层中的放电电荷量,从而可以检测出感光层膜厚d。然后,基于所检测到的信息可以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
电源单元的变型示例性实施例
在示例性实施例1和2中,静电充电装置22的电源单元60采用了如图4或9所示的模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电源单元可包括:DC电源61,其用于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AC电源64,其在DC电源61与各偏压施加辊51和52之间串联连接,并且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以及电阻元件65,其插入在AC电源64与前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51之间,并且减小来自AC电源64的AC分量Vpp。
此外,如图13所示,静电充电装置22的电源单元60的另一变型示例性实施例包括:DC电源61,其用于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的DC分量Vdc;AC电源63,其在DC电源61与后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52之间串联连接,并且供给静电充电偏压Vc的AC分量Vpp2;以及辅助DC电源66,其在DC电源61与前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51之间串联连接,并且供给辅助的DC分量Vdc1。在此模式下,不向前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51供给AC分量。
静电充电装置的变型示例性实施例
在示例性实施例1和2中,在静电充电带50的内部设置有一对偏压施加辊51和5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例如,如图14A所示,可以在静电充电带50的内部设置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加压部件71。然后,可以在加压部件71的两侧面中向感光体21侧设置电极部件72和7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电源单元60向电极部件72和73施加静电充电偏压Vc1和Vc2。
这里,在本实例中,为了在电极部件72和73与感光体21之间形成允许放电的前咬合间隙g1和后咬合间隙g2,电极部件72和73的形状需要具有弯曲形状,或者作为另一种选择,加压部件71与感光体21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弹性地夹持静电充电带50:即,在感光体21与电极部件72和73之间形成接触区域。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1和2中,静电充电带50随着感光体21的旋转而旋转。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例如,如图14B所示,可以在静电充电带50的外侧设置驱动辊81,同时可以与驱动辊81相对地设置抵靠静电充电带50来夹持静电充电带50的驱动辅助辊82。然后,可以由驱动电动机83驱动驱动辊81,从而可以利用外部驱动力来驱动静电充电带50。
实例
实例1
通过采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构造实例1。
-图像形成装置的条件-
在根据实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的处理速度为220mm/sec,感光体表面的静电带电电位为-700V,并且曝光单元的曝光部分电位为-300V。此外,将振幅(峰间电压)为1.0kV、频率为6kHz并且占空比为60%的矩形波叠加到-560V的DC分量上而产生的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单元的显影辊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然后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然后由定影单元进行定影。
这里,所采用的调色剂由乳液聚合方法产生,并且具有由库尔特粒度仪(由Coulter Incorporation制造)测量的5.8μm的体积平均粒径。调色剂粒径不必限于此值,而是可以为3~7μm。利用形状系数来表达调色剂颗粒的形状,其中该形状系数是使用图像分析仪Luzex 3(由NIRECO Corporation制造)对由光学显微镜(MicroPhoto-FXA;由NIKON Corporation制造)获得的调色剂颗粒的放大照片进行图像分析并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的。
形状系数=(调色剂直径的绝对最大长度)2/调色剂投影面积×(∏/4)×100
通过调色剂颗粒的投影面积与其外接圆面积之间的比值来表达该调色剂形状系数。在为完全球体的情况下,形状系数的数值为100。当形状变形时,该数值增大。对多个调色剂颗粒计算形状系数,并且将其平均值用作代表值。在本实例中,采用形状系数为130~140的调色剂。将适当量的平均粒径为10~150nm的诸如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等无机微粒(外添加剂)外部地添加到调色剂中。这里,在本实例中采用上述显影剂。然而,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也就是说,可以采用传统使用的粉碎调色剂。此外,采用由平均粒径为35μm的铁氧体磁珠构成的载体。
-静电充电装置-
·静电充电带:将导电剂分散到PVdF(水的接触角θ:大约90度)中以将表面电阻率调节为106Ω/□,然后将该材料形成为厚度为45μm的薄膜的形状,并且采用该薄膜。
·偏压施加辊:使用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轴芯部件所贯穿的外径为
Figure A20091000049100251
的导电性泡沫聚酯材料。
·挤压机构:挤压弹簧利用除去偏压施加辊重量之外的275gf的力挤压偏压施加辊的一端。
在本实例中,通过改变Vpp1-Vpp2的数值来调查图像缺陷(故障)的发生情况,从而获得如图15所示的结果。
在该图中,符号Vth表示Vpp-Vh(感光体的表面电位)的倾斜度变化的点(对应于倾斜度变化点M)。其值为1.42kVpp。
从该图可以看出,当利用足够的Vpp2进行放电时,不会出现缺陷。此外,在用DC电源取代AC电源而与前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连接的模式下(图13所示的模式/DC分量(DC)=-1.5kV),同样获得类似的结果。
接下来,在将Vpp2/Vth的值固定为1.3且改变Vpp1/Vth的值的情况下来调查放电之后水的接触角变化。获得的结果如图16所示。
此时,在移除清洁单元、显影单元、中间转印带以及一次转印单元的状态下调查静电充电的影响。在放电开始之前和放电开始后感光体旋转30转之后测量接触角。然后,假定在放电开始之前和放电开始后所测量得到的接触角的差值与放电产物的附着量相关。这里,静电充电偏压的AC频率为1440Hz。
该结果表明:当减小Vpp1时,可以抑制放电产物的附着量。
这里,图中的符号□表示采用一个静电充电辊的比较例的数据,并且示出了在Vpp1/Vth=1.3(Vth=1.85kVpp)的情况下水的接触角差值。此外,符号△表示将DC分量(DC)=-1.5kV施加到前咬合侧的偏压施加辊上的模式的数据。
类似地,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运行测试,从而调查感光体的磨损率的差异。
同样在此时,将Vpp2/Vth的值固定为1.3。运行条件如下。
静电充电偏压:Vdc=-720V,Vpp1/Vth=1.0、1.15、1.3,Vpp2/Vth=1.3
频率:1440Hz
处理速度:220mm/sec
每次作业的打印张数:100张,打印总张数:30,000张
图像面积比率:5%
操作环境:22℃/50%
图17示出了此时的感光体磨损率。
还是从磨损的角度来看,当减小Vpp1时,可以抑制放电产物的附着量。
实例2
此实例为实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图18示出了用于确定静电充电装置的Vpp1和Vpp2的参考表的具体实例。
此实例的静电充电装置基于图18中所示的参考表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从而可变地设定静电充电装置的Vpp1和Vpp2。
下面说明图18中所示的参考表。
首先,此实例中所采用的感光体如下。
在该感光体中,感光层层叠在诸如铝等鼓状基体上。感光层具有电荷生成层和位于顶层的电荷输送层。然后,在最下层形成有防止泄漏的底层。
下面说明各层的实例。
底层:
将100重量份的氧化锌(SMZ-017N:由TAYCA Corporation制造)和500重量份的甲苯相互搅拌混合。然后,添加2重量份的硅烷耦合剂(A1100:由Nippon Unicar Co.,Ltd制造),然后搅拌5小时。之后,真空蒸馏甲苯。然后,在120℃的条件下进行2小时烘烤。对表面处理氧化锌进行荧光X-射线分析所获得的结果表明,硅元素强度为锌元素强度的1.8×10-4。将35重量份的表面处理氧化锌、15重量份的作为固化剂的块型聚亚安酯Sumidur 3175(由Sumitomo-Bayern Urethane Co.,Ltd制造)、6重量份的丁醛树脂BM-1(由Sekisui Chemical Co.,Ltd制造)以及44重量份的2-丁酮混合在一起,然后使用1mm
Figure A20091000049100271
的玻璃珠通过砂磨机进行2小时的分散处理,从而得到分散液。然后,将0.005重量份的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辛基锡和17重量份的Tospearl 130(由GE Toshiba Silicones Co.,Ltd制造)添加到所获得的分散液中,从而得到底层涂布液。通过浸涂法将该涂布液涂布到由30mm
Figure A20091000049100272
的铝材料构成的鼓状基体上。然后,在160℃下进行100分钟的干燥硬化,从而得到具有20μm厚度的底层。
电荷生成层:
所采用的电荷生成材料为氯化镓酞菁。将15重量份的氯化镓酞菁、10重量份的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树脂(VMCH,由UnionCarbide Japan Co.,Ltd制造)以及300重量份的正丁醇混合在一起。然后,利用砂磨机对此混合物进行4小时的分散处理。然后,通过浸涂法将所获得的分散液涂布到底层上,然后进行干燥,从而获得具有0.2μm左右膜厚的电荷生成层。
电荷输送层:
将8重量份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和0.16重量份的用作分散助剂的氟族接枝共聚物充分搅拌并且混合到49重量份的四氢呋喃和21重量份的甲苯中,从而制备出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悬浮液。
然后,将40重量份的N,N’-双(3-甲苯基)-N,N’-二苯基联苯胺和60重量份的双酚Z聚碳酸酯树脂(分子量:40,000)充分溶解并混合到231重量份的四氢呋喃和99重量份的甲苯中。之后,将上述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悬浮液添加到其中,然后搅拌并混合在一起。然后,使用设置有具有精细通道的贯穿型腔室的高压均质器(由Nanomizer Co.,Ltd制造,商品名:LA-33S),重复四次升压到500kgf/cm2的分散处理,从而制备出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分散液。然后,通过浸涂法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到电荷生成层上,然后进行干燥,从而形成具有29μm左右膜厚的电荷输送层。
此外,在图18中,环境条件的等级如下。
低温低湿环境Ya:10℃/10%
常温常湿环境Yb:22℃/50%
高温高湿环境Yc:28℃/85%
此外,在图18中,水平轴上的感光层膜厚表示电荷输送层的膜厚。这对应于与感光体的使用历史相关的劣化(主要为磨损)程度。这里,可以得知倾斜度变化点M和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几乎不受底层和电荷生成层的层厚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例中,将对应于倾斜度变化点M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选作Vpp1,而将处于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选作Vpp2。在图18中,竖直轴表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感光层膜厚,对应于倾斜度变化点M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1)和处于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2)。
从图18中可以看出,对应于倾斜度变化点M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1)和处于均匀静电充电区域下限点的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2)随着从低温低湿环境到高温高湿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此外,在每种环境下各AC分量趋于随着感光层膜厚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感光层膜厚的减少而减少。
此外,在每种环境下Vpp1与Vpp2之间的差值趋于随着感光层膜厚的减少而减少(等于或低于15μm时差值近似为0),反之随着感光层膜厚的增加而增加。
这样,在本实例中,可以基于环境信息和使用历史信息来判断环境条件和使用历史条件,然后可以搜索如图18所示的参考表,从而可以确定Vpp1和Vpp2。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静电充电装置,包括:
环状静电充电带,其具有导电性,所述静电充电带布置成具有与移动的被充电体相接触的预定接触区域的状态,并且沿着与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以及
多个电极部件,其至少包括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所述多个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静电充电带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沿所述静电充电带的移动方向的两侧从而将所述静电充电带挤压在所述被充电体上,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分别形成允许在所述被充电体与所述静电充电带之间放电的间隙,所述各间隙分别邻近于所述静电充电带的接触区域的相应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
偏压施加单元,其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件施加所述第一静电充电偏压,所述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等于或低于所述被充电体的表面电位对于所述AC分量的倾斜度变化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施加所述第二静电充电偏压,所述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超出所述被充电体的表面电位对于所述AC分量的倾斜度变化点并且落在可以在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进行均匀放电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为可旋转辊状部件,所述静电充电带张紧在所述辊状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具有用于判断操作环境的操作环境判断部分,并且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基于来自所述操作环境判断部分的判断结果来改变施加到各电极部件上的静电充电偏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
挤压部件,其朝向所述被充电体挤压所述多个电极部件从而形成所述接触区域和所述间隙,所述间隙包括与所述接触区域沿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的相应侧邻近的前咬合间隙和后咬合间隙,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多个电极部件以使所述后咬合间隙基本不变动。
8.一种图像形成组件,包括:
感光体,其用作被充电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定位成面向所述感光体,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组件,其中,
所述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偏压施加单元,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其用作被充电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充电装置,其定位成面向所述感光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静电充电装置还包括偏压施加单元,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向各个所述多个电极部件施加彼此不同的静电充电偏压以使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上的第一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上的第二静电充电偏压的AC分量,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下游侧。
CN2009100004919A 2008-04-30 2009-01-16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571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8334 2008-04-30
JP2008-118334 2008-04-30
JP2008118334A JP4544341B2 (ja) 2008-04-30 2008-04-30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1691A true CN101571691A (zh) 2009-11-04
CN101571691B CN101571691B (zh) 2013-01-02

Family

ID=4123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04919A Active CN101571691B (zh) 2008-04-30 2009-01-16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85000B2 (zh)
JP (1) JP4544341B2 (zh)
CN (1) CN1015716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1277A (zh) * 2010-09-17 2012-04-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3130B2 (ja) * 2008-04-23 2011-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176A (ja) * 2010-03-09 2011-09-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01678C2 (de) * 1980-01-25 1983-07-07 Tokyo Shibaura Denki K.K., Kawasaki, Kanagawa Einrichtung zum gleichförmigen Aufladen eines kontinuierlich durch eine Aufladezone bewegten elektrofotografischen Aufzeichnungsmaterials
EP0035745B1 (en) * 1980-03-10 1984-06-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harging device
DE3885830T2 (de) * 1987-09-14 1994-06-16 Canon Kk Aufladevorrichtung.
US4922299A (en) * 1988-04-07 1990-05-01 Unico Co., Ltd. Electrostatic charge emitting apparatus
EP0562857A2 (en) * 1992-03-26 1993-09-29 Mita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fying method and electrifying apparatus used therefor
TW272259B (zh) * 1993-05-31 1996-03-11 Mitsuta Industry Co Ltd
US5842081A (en) * 1995-05-31 1998-11-24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an electrographic photoreceptor
JPH08328360A (ja) * 1995-05-31 1996-12-13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方法
JPH10186810A (ja) 1996-12-27 1998-07-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123A (ja) 1997-01-10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38221A (ja) 1998-05-27 1999-12-10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6569A (ja) * 2000-06-09 2001-12-26 Sharp Corp 接触帯電装置
JP2002062715A (ja) * 2000-08-18 2002-02-28 Bando Chem Ind Ltd 帯電装置
JP4272808B2 (ja) * 2000-12-19 2009-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513B2 (ja) * 2002-07-25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1277A (zh) * 2010-09-17 2012-04-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CN102411277B (zh) * 2010-09-17 2016-02-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85000B2 (en) 2012-05-22
CN101571691B (zh) 2013-01-02
US20090274474A1 (en) 2009-11-05
JP4544341B2 (ja) 2010-09-15
JP2009265564A (ja) 200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8108E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ausing a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method
EP250340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752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7453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510643A2 (en) Charging member and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5878314A (en)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electric sheet
US7590375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tensioner and electrode member that reduce toner scatter
CN101571691B (zh) 静电充电装置、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EP310148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8341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ntermediary transfer member and transfer member of size and hardness, respectively, satisfying specific formula
US8105672B2 (en) Electroconductive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09228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00272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67344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7059718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8029A (ja) 搬送ベル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705447B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a first transfer unit and a second transfer unit having a total resistanc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transfer unit
JP5998999B2 (ja) 帯電装置、組立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2793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mber,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7754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8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401B2 (ja) 導電性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94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51892B2 (en) Wet-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282813A (ja) 電圧印加ロー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