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0140B -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 Google Patents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0140B
CN101570140B CN2009101355664A CN200910135566A CN101570140B CN 101570140 B CN101570140 B CN 101570140B CN 2009101355664 A CN2009101355664 A CN 2009101355664A CN 200910135566 A CN200910135566 A CN 200910135566A CN 101570140 B CN101570140 B CN 1015701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eering column
peristome
column cover
instrumen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5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0140A (zh
Inventor
佐藤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0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0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0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01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美观地遮蔽住仪表板主体和转向柱罩间间隙、可以提高自身商品性的仪表板和遮蔽部件。遮蔽部(58)从开口部(55)的上端部突起,在低于转向柱罩(40)上部的位置插入到转向柱罩(40)内。转向柱罩(40)的侧表面下部插入到开口部(55)内,并使该侧表面的下部配置于比遮蔽部件(5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上,以遮蔽住转向柱罩(40)和开口部(55)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仪表板上具有:使转向柱相对于仪表板主体摆动的斜度调整机构、和使转向柱相对于仪表板伸缩的伸缩机构等。这样,在采用转向柱相对于仪表板主体可动的结构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间隙会发生变化,于是需要对该间隙进行遮蔽。与这样的遮蔽相关的技术中,例如有如下技术:在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外部侧壁,并在外部侧壁的内侧设置有转向柱的橡胶罩,由该橡胶罩来遮挡开口部(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329793)。此外,还有如下的技术,即,从转向柱支承件上向外延伸出可挠曲的遮蔽物,并让该遮蔽物伸入转向柱的转向柱罩上部的下侧,以此来遮蔽转向柱罩的前侧(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54419)。再者,还有如下的技术,即,在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的上端部和转向柱罩的上部之间设置有可挠曲的遮蔽罩(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8857)。
但是,在仪表板和遮蔽部件分体的构造中,为了对仪表板和转向柱分别美观地安装遮蔽部件,会让组装工序变得复杂,同时也很难控制各部件间的间隙,因此,希望通过简单的部件构造,进一步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表板和一种遮蔽部件,不仅能使安装过程变得简单,并且能够保持美观地遮蔽仪表板主体和转向柱罩间的间隙,还能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提供一种仪表板(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仪表板1),具有:转向柱(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转向柱33)和仪表板主体(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仪表板主体53),其中上述转向柱具有转向柱罩(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转向柱罩40);上述仪表板主体具有供该转向柱贯穿的开口部(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55)、和配置在该开口部的端部且对上述开口部和上述转向柱罩间进行遮蔽的遮蔽部(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遮蔽部件58),并且,上述遮蔽部从上述开口部的上端部突起,在低于上述转向柱罩上部的位置插入到上述转向柱罩内;上述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下部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并使该转向柱罩的上述侧表面的下部配置于比上述遮蔽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上,以遮蔽住上述转向柱罩和上述开口部间的间隙。
技术方案2的仪表板,除具有技术方案1的技术特征外,上述转向柱设置为可相对于上述开口部摆动;上述仪表板主体具有对上述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上部和上述开口部间进行遮蔽的侧部遮蔽机构(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侧板部65)。
技术方案3的仪表板,除具有技术方案1或2的技术特征外,上述遮蔽部从上述开口部突出来的长度大于上述转向柱罩的最大伸长距离。
技术方案4的仪表板,除具有技术方案1~3的任意一项的技术特征外,上述遮蔽部具有伴随上述转向柱罩的摆动与该转向柱罩的侧部同步移动的随动部(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摆动板部70)。
技术方案5的仪表板,除具有技术方案1~4的任意一项的技术特征外,上述转向柱设置为可进入上述开口部或退出,上述遮蔽部由独立的部件(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遮蔽部件58)构成,在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端时,该遮蔽部被上述转向柱罩包裹住,当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时,该遮蔽部从上述转向柱罩中露出来。
技术方案6提供一种遮蔽部件(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遮蔽部件58),其配置在仪表板主体上的供转向柱贯穿的开口部处,对上述转向柱的转向柱罩和上述开口部间进行遮蔽,并且具有弹性部件(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遮蔽体60)和支承部件(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61),该弹性部件具有:从上述开口部突出来而对上述开口部的上部进行遮蔽的上遮蔽部(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上板部64)、和与该上遮蔽部相连且对上述开口部的侧部进行遮蔽的侧遮蔽部(例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侧板部65);上述支承部件和上述开口部将该弹性部件夹在它们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遮蔽部从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的上端部突起,在低于转向柱罩上部的位置插入到转向柱罩的内部,以此由遮蔽部对上述开口部的上部一侧进行遮蔽,将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下部插入到开口部内,并使该下部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比遮蔽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更靠前,由此,可以美观地遮蔽住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和转向柱罩间的间隙,可以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此外,由于转向柱罩和仪表板主体间可以是非接合的结构,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就遮蔽住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和转向柱罩间的间隙。仪表板主体的遮蔽部在低于转向柱罩上部部分的位置上进入到转向柱罩内部,因此,可以在转向柱罩的沿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部的上方形成安装空间,可以提高配置显示器、开关等的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由于具有侧部遮蔽机构,且该侧部遮蔽机构对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和转向柱罩的侧表面上部间进行遮蔽,因此,能够切实地以侧部遮蔽机构对转向柱罩的侧表面上部进行遮蔽。
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由于遮蔽部从开口部突出来的长度设定得大于转向柱罩的最大伸长距离,因此,即便转向柱被从仪表板主体中最大程度地拉出来,也能将开口部的上部一侧保持为遮蔽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即便转向柱罩摆动,转向柱罩和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间的距离因形状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转向柱罩的侧部和遮蔽部的随动部也能同步动作,以有效地防止转向柱罩和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间产生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即便遮蔽部件是由独立的部件构成的,也在转向柱处于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端位置时,该遮蔽部件能被转向柱罩包住,只要转向柱不被拽出来,遮蔽部件就不会露出来,这使遮蔽部件和仪表板主体间的接缝变得不明显。因此,转向柱位于前方时的外观连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根据技术方案6的结构,遮蔽部件的构造为,弹性部件具有从开口部的上部突出且遮蔽开口部上部的上遮蔽部、和与上遮蔽部相连且遮蔽开口部侧部的侧遮蔽部,并且通过支承部件将该弹性部件夹在它与开口部之间,从而将弹性部件安装在开口部处,因此,可以抑制弹性部件和仪表板主体间的接缝处产生间隙。由此,可以美观地遮蔽住仪表板主体的开口部和转向柱罩间的间隙,可以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开口部附近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开口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体的后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支承部件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开口部附近的安装遮蔽部件之前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开口部附近配置有转向柱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和转向柱罩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遮蔽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仪表板;33.转向柱;40.转向柱罩;53.仪表板主体;55.开口部;58.遮蔽部件(遮蔽部、其它部件);60.遮蔽体(弹性部件);61.支承部件;64.上板部(上遮蔽部);65.侧板部(侧部遮蔽机构、侧遮蔽部);70.摆动板部(随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是以车身为基准的前、后、左、右。
图1是表示配置在车身的车厢内的仪表板1的图,仪表板1具有:上面板2;纵面板3,其从上面板2的后端部起向下延伸;台阶上面板4,其从纵面板3的下端部起向后延伸;正面板5,其从台阶上面板4的后端部起斜着向前下延伸。
仪表板1的上面板2的右侧设置有:仪表盘10,其向驾驶员显示车速等信息;遮板11,其覆盖该仪表盘10的上侧;遮板镶边14,其覆盖仪表盘10的边缘,包括上部镶边12和下部镶边13。
此外,仪表板1的上面板2的左侧配置有树脂制成的安全气囊盖20。在副驾驶席的安全气囊展开时,该安全气囊盖20从仪表板1上脱落。
仪表板1的纵面板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多媒体单元21(AV-unit)。在该多媒体单元21两侧分别设置有空调出风口22。
在仪表板1的台阶上面板4上,在沿左右方向的两端侧分别设置有杯座(drink-holder)28;在仪表板1的台阶上面板4上,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部的位置靠前的地方设置有储物槽29。此外,在该台阶上面板4的储物槽29的后侧,并排设置有靠左的空调操作单元31和靠右的换挡杆32。此外,在该台阶上面板4上,在比换挡杆32靠右的位置上设置有转向盘34,转向盘34安装在被转向柱罩40环绕覆盖的转向柱33上。
在仪表板1的正面板5上,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部靠上的位置上设置有杯座38,在靠下的位置上设置有延伸到地板的储物部39。此外,在仪表板1的正面板5上,在左右方向上与转向盘34相反一侧设置有杂物箱50。
仪表板1上还设置有转向柱悬挂横杆(steering hanger beam)51,该转向柱悬挂横杆51设置于仪表板1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部前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此外,该转向柱悬挂横杆5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未图示的左右A柱连接,被固定在车身上,从而转向柱悬挂横杆51上的仪表板1也被安装在车身上。
仪表板1具有转向柱33和保持该转向柱33的仪表板主体53。
仪表板主体53的右侧,台阶上面板4与正面板5之间有一部分呈向前凹陷形状的凹部54。如图2所示,在该凹部54的底部一侧被前后打通,形成有可供转向柱33穿过的开口部55。仪表板主体53具有遮蔽部件(遮蔽部)58,该遮蔽部件58配置在从上述开口部55的上端到左、右侧端部的部分上。该遮蔽部件58如图3所示,呈帽檐状向后突起。
构成遮蔽部件58的材料与构成仪表板主体53的凹部54等的材料是不同的。具体而言,遮蔽部件58是用于遮蔽开口部55和转向柱罩40之间部分的部件,由遮蔽体(弹性部件)60和支承部件61组合构成。其中的遮蔽体60由热可塑性烯烃类(TPO)树脂等软质弹性材料经一体成型工艺制成。支承部件61由聚丙烯(PP)树脂等硬质材料经一体成型工艺制成。
如图4、图5所示,遮蔽体60具有:基板部63,其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板部(上遮蔽部)64,其从该基板部63的上端部向后突起;一对侧板部65(侧遮蔽部、侧部遮蔽机构),它们与上板部64保持相连的形状,分别从上板部64的左、右两端与基板部63的左右两端连接并向下延伸;一对延伸板部66,它们位于从上述侧板部65的前端部的从中部到下部这一段上,并以平行于基板部63的方式向外侧延伸;突出板部67,其从延伸板部66的上端一侧向前突出少许。在本发明中,基板部6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部形成有前后通透的卡合孔68,并且,在左、右两侧的相邻的延伸板部66和侧板部65的交界部分下部,均形成有下侧开口的窄缝69。设置窄缝69使得延伸板部66的下部成为容易变形的摆动板部70(随动部)。
此外,遮蔽体60上设置有从基板部63后侧的上板部64起向下延伸的卡合片部71,并且这些卡合片部7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规定距离。在遮蔽体60上设置有从左、右突出板部67的前端部起向前下方延伸的一对卡合片部72。在卡合片部71的中部形成有卡合部73,该卡合部73的厚度大于其两侧的厚度。在卡合片部72的中部也形成有卡合部74,该卡合部74的厚度大于其两侧的厚度。
如图6、图7所示,支承部件61具有:基板部80,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台阶状部81,其从该基板部80的上端部及左、右两端部起向后突出并与基板部80之间呈台阶状;外端突出部79,其从台阶状部81的上端部及两侧端部起朝向基板部80延伸,其延伸程度超过基板部80所在的平面。台阶状部81的靠基板部80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上下通透的卡合孔82。本发明中,在基板部80上,在左右两侧及中部形成有向前延伸的扣件保持部83,并在该扣件保持部83上安装有树脂扣件84。
此外,支承部件61具有:一对向前延伸部85,它们从基板部80上的外端突出部79的左右两侧的前端部起向前延伸;一对侧方延伸部86,它们从向前延伸部85的前端部起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侧延伸;一对扣件保持部87,它们从侧方延伸部86起向前延伸。这些扣件保持部87上,在根部形成有上下通透的卡合孔88。这些扣件保持部87上,在比卡合孔88靠顶端一侧的部位安装有树脂扣件89。
如图8、图9所示,上述这样的支承部件61安装在上述的遮蔽体60上,此时,支承部件61的外端突出部79和遮蔽体60的基板部63的后表面抵接,支承部件61的外端突出部79、向前延伸部85与遮蔽体60的上板部64的下表面、两侧板部65的内表面抵接,支承部件61的侧方延伸部86和遮蔽体60的延伸板部66的前表面抵接。此外,在安装完后,支承部件61中部的树脂扣件84插入遮蔽体60的基板部63的卡合孔68中。遮蔽体60的基板部63的多个卡合片部71和支承部件61的台阶状部81的多个卡合孔82卡合,此时直到其厚度较大的卡合部73穿过卡合孔82。遮蔽体60的左右两端的卡合片部72和支承部件61的左右两端的扣件保持部87的卡合孔88卡合,此时其厚度较大的卡合部74穿过卡合孔88。
由此,遮蔽体60与支承部件61结合成一体,组合成遮蔽部件58。
如图10所示,在仪表板主体53上,在比凹部54靠前的位置上形成有向上鼓起且呈圆弧状的鼓出部95。开口部55的上端部分形成在凹部54的底部,在该底部形成有:主体部分97,其位于鼓出部95所处位置上;一对台阶部98,它们位于上述主体部分97的两侧,比主体部分97向下错位些许、且向前凹陷而相对于主体部分97处于不同平面内。主体部分97上形成有多个前后通透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的卡合孔99。在一对台阶部98上也各自形成有一个前后通透的卡合孔100。
这样,在让树脂扣件84和形成在主体部分97上的多个卡合孔99卡合,并使树脂扣件89和形成在一对台阶部98上的卡合孔100卡合后,则可将上述遮蔽部件58像图2、图3所示那样安装在仪表板主体53的凹部54上。
按如上所述,在将遮蔽部件58装在仪表板主体53上后,如图3所示,它们所体现出的状态为,遮蔽体60的上板部64的上表面和仪表板主体53的鼓出部95的上表面间相连,遮蔽体60的侧板部65的外侧表面和鼓出部95两侧的外侧表面间相连,遮蔽体60的延伸板部66盖住台阶部98。
此外,在已将遮蔽部件58装在仪表板主体53上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遮蔽部件58中,支承部件61的外端突出部79的前端部将遮蔽体60的基板部63按压在仪表板主体53的主体部分97上。换言之,由支承部件61的外端突出部79的前端部和仪表板主体53上凹部54的底部部分夹住遮蔽体60的基板部63。
此外,在已将遮蔽部件58装在仪表板主体53上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遮蔽部件58中,支承部件61的侧方延伸部86的上端部将遮蔽体60的突出板部67按压在仪表板主体53的台阶部98的向下错位的台阶面上。换言之,由支承部件61的侧方延伸部86的上端部和仪表板主体53上凹部54的台阶部98夹住遮蔽体60的突出板部67。
由上述内容可知,遮蔽体60被夹在支承部件61和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之间,因此,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上板部64构成遮蔽体60的上表面,并向后上方向突出,侧板部65构成遮蔽体60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侧面,并在铅直平面内向后突出。
转向盘34由转向轴101来支承,转向柱33具有沿周向盖住转向轴101的转向柱罩40。转向柱罩40大体呈筒状,具有:上板部105,其构成转向柱罩40的上表面;一对侧板部106,它们分别从上板部105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向下延伸而形成转向柱罩40的侧表面;下板部107,它将上述两侧板部106的下端部间连接起来,形成转向柱罩40的下表面。
在本发明中,如图14所示,一对侧板部106上形成有台阶部108,该台阶部108在侧板部106的下部的前部侧,沿左右方向向里凹陷并向前延伸,而与侧板部106其他部分间形成台阶。该转向柱罩40插入到仪表板主体53的凹部54底侧的开口部55内,该转向柱罩40的左、右台阶部108配置在仪表板主体53的凹部54内侧。并且,如图13所示,左、右台阶部108的靠前端一侧的下部在转向轴101的轴线方向突出,其突出的形状为,越是它的下侧,越远离转向盘34。另外,虽未图示,但在转向柱33上还设置有:伸缩机构,其可调整转向盘34在自身轴线方向上相对于仪表板主体53的位置;斜度调整机构,其可调整转向盘34相对于仪表板主体53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角度。在用伸缩机构和斜度调整机构进行调整时,转向柱罩40也与转向盘34一起移动。
此外,如图2、图3所示,转向柱罩40的两台阶部108各自插在所在侧的仪表板主体53的凹部54侧表面和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的侧板部65间的相向表面之间,同时如图13所示,上板部105从上侧盖住上述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的上板部64和仪表板主体53的鼓出部95,并和它们的上侧之间带有间隙。换言之,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从开口部55的上端部起向转向柱罩40一侧突起,在低于转向柱罩40的上板部105位置插入到转向柱罩40内部,由此,由该遮蔽体60遮住开口部55的上部和转向柱罩40之间的缝隙。此外,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以其侧板部65遮住转向柱罩40侧表面上部和开口部55侧部间的缝隙。
转向柱罩40配置为,其上板部105的位置始终比遮蔽部件58的上板部64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更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换言之遮蔽部件58从开口部55向前突出的量设定得大于转向柱33的最大伸长长度。此外,转向柱罩40上,侧板部106的下部插入到开口部55内,并且该侧板部106的下部配置位置始终比遮蔽部件58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更靠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
换言之,设定转向柱罩40的上板部105和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的上板部64间的尺寸关系,使它们在转向轴101轴线方向始终搭接(lap),同时设定转向柱罩40的两侧的侧板部106和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的两侧的侧板部65间的尺寸关系,使它们也在转向轴101轴线方向上始终搭接。
在本发明中,对于转向柱罩40的两侧板部106的台阶部108而言,转向柱罩40在斜度调整机构作用下向下摆动时,两台阶部108(侧板部106)的下部向前移动,此时,如图15所示,台阶部108的下部与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的延伸板部66的下部抵接,并向前推动该延伸板部66的下部。在此过程中,由于如图16所示,在遮蔽体60的延伸板部66下部的靠根部一侧形成有窄缝69,所以,如图15所示,延伸板部66的下部的摆动板部70易于向前变形,从而使该延伸板部66的下部与转向柱罩40的台阶部108同时动作,随着转向柱罩40的摆动向前变形。
此外,当能在开口部55内前后移动的转向柱33在伸缩机构作用下移动到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端位置时,整个遮蔽部件58被转向柱罩40包住,当转向柱33移动到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后端位置时,遮蔽部件58从转向柱罩40中露出来。
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使从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的上端部处突出来的遮蔽部件58在低于转向柱罩40的上板部105的位置处伸到转向柱罩40内,从而由遮蔽部件58来遮住开口部55的上部一侧,同时使转向柱罩40的侧板部106的侧面下部插到开口部55内,位置比遮蔽部件58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后端更靠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从而由侧板部106来遮住开口部55的下部一侧。因此,上述结构不依赖于弹性部件的柔软特性,就能美观地遮住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和转向柱罩40间的间隙,因而可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此外,由于转向柱罩40和仪表板主体53不是接合在一起的结构,因此,能以较低成本就能遮住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和转向柱罩40间的间隙。由于使仪表板主体53的遮蔽部件58在低于转向柱罩40上部的位置进入到转向柱罩40内,因此,能够在转向柱罩40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部的上方形成有安装空间,这不仅能够提升配置显示器和开关等的自由度,还可以抑制转向柱罩40从仪表板主体53突出来的量,所以,可以紧凑地配置转向柱罩40。
此外,由于基本上不需要使遮蔽体60变形就可安装,因此,能够抑制因受热产生的变形以及永久变形等。
此外,由遮蔽体60的侧板部65遮住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和转向柱罩40的侧板部106的侧表面的上部间的在车宽方向、上下方向上的间隙,因此,可以切实地遮住开口部55。
此外,遮蔽部件58从开口部55伸出来的量设定得大于转向柱33的最大伸长距离,因此,即便转向柱33被从仪表板主体53上最大限度地向外拉出来,也仍能维持开口部55上部一侧的遮蔽状态。
此外,即便转向柱罩40发生摆动,转向柱罩40和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间的距离因各自形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能让转向柱罩40的侧板部106和遮蔽部件58的摆动板部70同步动作,这样可有效地抑制住间隙的产生。
此外,即便遮蔽部件58由独立的部件构成,也能在转向柱33处于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端位置时,让遮蔽部件58被转向柱罩40包住,并且只要转向柱33不被拽出来,遮蔽部件58就不会露出来,这使遮蔽部件58和仪表板主体53间的接缝不明显。因此,转向柱33位于前方时的外观连续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此外,遮蔽部件58的遮蔽体60具有从开口部55上部突出来且遮蔽住开口部55上部的上板部64、和与上板部64相连且遮蔽开口部55侧部的侧板部65,该遮蔽体60被支承部件61和开口部55夹住,安装在开口部55处。因此,能够防止遮蔽部件58和仪表板主体53间的接缝处出现缝隙。由此,可以美观地遮蔽仪表板主体53的开口部55和转向柱罩40间的缝隙,可以提高仪表板的商品性。

Claims (6)

1.一种仪表板,具有转向柱和仪表板主体,上述转向柱具有转向柱罩;上述仪表板主体具有供该转向柱贯穿的开口部、和配置在该开口部的端部且对上述开口部和上述转向柱罩间进行遮蔽的遮蔽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蔽部从上述开口部的上端部突起,在低于上述转向柱罩上部的位置插入到上述转向柱罩内,
上述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下部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并使该转向柱罩的上述侧表面的下部配置于比上述遮蔽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更靠前的位置上,以遮蔽住上述转向柱罩和上述开口部间的间隙,
上述转向柱设置为可相对于上述开口部摆动,
上述遮蔽部的遮蔽体具有对上述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上部和上述开口部间进行遮蔽的侧部遮蔽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从上述开口部突出来的长度大于上述转向柱罩的最大伸长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具有伴随上述转向柱罩的摆动与该转向柱罩的侧部同步移动的随动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向柱设置为可进入上述开口部或退出,
上述遮蔽部由独立的部件构成,在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端时,该遮蔽部被上述转向柱罩包裹住,当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时,该遮蔽部从上述转向柱罩中露出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向柱设置为可进入上述开口部或退出,
上述遮蔽部由独立的部件构成,在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端时,该遮蔽部被上述转向柱罩包裹住,当上述转向柱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端时,该遮蔽部从上述转向柱罩中露出来。
6.一种遮蔽部件,其配置在仪表板主体上的供转向柱贯穿的开口部处,对上述转向柱的转向柱罩和上述开口部间进行遮蔽,其特征在于,具有:弹性部件,其具有从基板部的上端部向后突起且对上述开口部的上部进行遮蔽的上遮蔽部、和从该上遮蔽部的左右两端与上述基板部的左右两端连接并向下延伸而对上述转向柱罩的侧表面的上部和上述开口部间进行遮蔽的侧遮蔽部;支承部件,它与上述开口部将该弹性部件夹在它们之间。
CN2009101355664A 2008-04-28 2009-04-27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0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7809A JP2009262877A (ja) 2008-04-28 2008-04-28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および遮蔽部材
JP2008117809 2008-04-28
JP2008-117809 2008-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0140A CN101570140A (zh) 2009-11-04
CN101570140B true CN101570140B (zh) 2013-02-06

Family

ID=41213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556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0140B (zh) 2008-04-28 2009-04-27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54851B2 (zh)
JP (1) JP2009262877A (zh)
CN (1) CN1015701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12013A1 (en) * 2008-04-22 2009-10-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strument Panel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method therefor
GB2486481B (en) * 2010-12-16 2013-01-23 Visteon Global Tech Inc Display surround
JP5719197B2 (ja) * 2011-03-04 2015-05-13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部の遮蔽構造
CN102826050B (zh) * 2011-06-17 2016-04-20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悬浮式装饰板及具有该装饰板的车辆仪表板
CN102192578B (zh) * 2011-06-24 2015-04-15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
CN102514532A (zh) * 2011-12-18 2012-06-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开关护罩的装饰帘布结构
US8678466B2 (en) * 2012-03-30 2014-03-2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US8646827B2 (en) * 2012-04-20 2014-02-1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interior assembly
WO2014028732A1 (en) * 2012-08-15 2014-02-20 Spartan Motors, Inc. Air bag mounting assembly and methods
CN104210435B (zh) * 2013-06-04 2020-06-30 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转向柱罩的间隙遮盖装置
US9586535B2 (en) 2015-03-12 2017-03-0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interior trim assembly
JP1551650S (zh) * 2015-10-16 2016-06-13
JP6429403B2 (ja) * 2016-09-26 2018-11-28 株式会社Subaru 内装材
CN107953926A (zh) * 2017-11-24 2018-04-2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及仪表台系统
JP6833747B2 (ja) * 2018-03-13 2021-02-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の間隙遮蔽構造
CN113602091B (zh) * 2021-08-17 2023-06-27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升降大屏后部防掉落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0072B2 (en) * 2001-08-22 2007-11-27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Element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9228A (ja) * 1982-05-14 1983-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ストロアパツド
JPH07329793A (ja) 1994-06-03 1995-12-19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3039985A (ja) * 2001-07-31 2003-02-1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遮蔽構造
JP3810658B2 (ja) * 2001-08-21 2006-08-16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装置
DE10242966B3 (de) * 2002-09-17 2004-06-03 Dr.Ing.H.C. F. Porsche Ag Flexible Spaltabdeckung zwischen einer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einer Armaturentafel
JP4257898B2 (ja) * 2003-06-17 2009-04-22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用ブラインド部材
US7565940B2 (en) * 2005-12-08 2009-07-28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Orifice cover
JP4642651B2 (ja) * 2005-12-26 2011-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ラインド部材、及び、そのブラインド部材を用いる間隙遮蔽構造
US20070296194A1 (en) * 2006-06-21 2007-12-27 Ridgway Jason R Closeout apparatus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8018857A (ja) * 2006-07-13 2008-01-3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遮蔽部材及び車両用遮蔽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0072B2 (en) * 2001-08-22 2007-11-27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Element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62877A (ja) 2009-11-12
CN101570140A (zh) 2009-11-04
US20090266635A1 (en) 2009-10-29
US7954851B2 (en) 2011-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0140B (zh) 仪表板和遮蔽部件
US7588280B2 (en) Roller blind with soft surface
US7891700B2 (en) Airbag for knee protection
GB2441872A (en) A vehicle seat air bag assembly including a deployment guide
GB2433919A (en) Vehicle seat airbag and guide
US8651546B2 (en) Vehicle center console trim assembly
GB2420755A (en) Vehicle seat side airbag with deployment guide
US8353526B2 (en) Air bag assembly with air bag guide secured by multiple fasteners
CN101186196B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内装结构
JP605009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140346802A1 (en) Vehicle console assembly
GB2443910A (en) Vehicle seat airbag
EP3369631A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20060113811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unting components on vehicle
US20080150263A1 (en) Airbag apparatus
US10759317B2 (en) Vehicle seat
US9586627B2 (en) Off-road vehicle
WO2016004085A1 (en) Side airbag module and assembly
JP686424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355355B2 (ja) シフトレバーブーツの取付構造
JP201410094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086706A (ja) 車両内装部材
JP5047044B2 (ja) メータ取付構造
JP6677104B2 (ja) 乗物室内構造
JP6774608B2 (ja) 車両の遮蔽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