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5082A -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5082A
CN101565082A CNA2009101373732A CN200910137373A CN101565082A CN 101565082 A CN101565082 A CN 101565082A CN A2009101373732 A CNA2009101373732 A CN A2009101373732A CN 200910137373 A CN200910137373 A CN 200910137373A CN 101565082 A CN101565082 A CN 101565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or
muffler body
vehicle
muffler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373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5082B (zh
Inventor
铃木博就
安达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65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5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5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5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2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flared outlets, e.g. of fish-tail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60/0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N2260/2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heat or sound protection, e.g. using a shield or specially shaped outer surface of exhaust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并且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的冷却性的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配置在车体一侧的筒状的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的至少一部分被端盖53覆盖。另外,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至少一部分由配置在与车体架相反侧的第一保护器(51)覆盖。第二保护器(52)在消音器主体(24)的长度方向(X1)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保护器(51)的后方。该第二保护器(52)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开放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24d)。第二保护器(52)从侧面看在与消音器主体(24)的长度方向(X1)垂直的宽度方向(Y1)上比第一保护器(51)形成得宽度窄。

Description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机动二轮车等车辆中设有发动机的排气被导入其中的消音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车辆中,设有用于保护消音器主体的保护器。保护器覆盖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等而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0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以往的消音器保护器,如专利文献1的记载,形成整体上覆盖消音器主体的一侧面的结构。因此,消音器主体虽然充分被保护,但是难以向消音器主体的侧面进行散热。因此,消音器的冷却性能上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并且提高消音器主体的冷却性的车辆。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并且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的冷却性的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具有:配置在车体一侧的筒状的消音器主体;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端盖;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配置在与所述车体相反侧的第一保护器;和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器后方的第二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开放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并从侧面看在与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保护器宽度窄。
根据该结构,第一保护器和第二保护器在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保护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大的范围,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
另外,第二保护器开放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并且从侧面看比第一保护器形成得宽度窄。由此,能够使热量充分逃逸到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以及侧面,能够充分确保消音器主体的散热性。结果,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的冷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消音器保护器单元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结构的图解性右侧视图。
图2是消音器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3是消音器的平面图。
图4是剖开表示消音器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5是图4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机动二轮车的要部的平面图。
图7是图2的要部的放大图。
图8是沿着图7的箭头VIII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沿着图7的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沿着图7的XII-XII线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13是沿着图7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沿着图2的XIV-XIV线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15是沿着图2的XV-XV线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消音器保护器单元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车辆)
2:车体架(车体)
7:发动机
9: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24:消音器主体
24a:(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面
24b:(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部
24c:(消音器主体的)右侧面
24d:(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
45:第一膨胀室
46:第二膨胀室
51:第一保护器
52:第二保护器
53:端盖
58a:前端部(第一保护器的规定部)
61:定宽部
61a:前端部(第一保护器的规定部)
61c:后端部(第一保护器的规定部)
62:尖细部(第一保护器的一端部)
62c:后端部(第一保护器的规定部)
63: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
64:端盖构成部件
71:平板状部(棒状部件)
71a:前端部(第二保护器的一端部、规定部)
71b、71c:宽度方向侧缘部
72:上侧肋部(一对肋部的一个)
73:下侧肋部(一对肋部的另一个)
78:(第二保护器的)被固定部
79:(第二保护器的)固定部
80:(第二保护器的)托架
91、101、113、116、118:(第一保护器的)被固定部
92、102、114、117、119:(第一保护器的)固定部
93:第三托架
96:(第三托架93的)支承部
98:单侧支承梁
98a:(单侧支承梁的)前端部
X1:长度方向
Y1: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以机动二轮车作为车辆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如四轮沙漠用越野汽车(ATV:All Terrain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的其他骑乘型车辆,此外还适用于具有消音器的其他形态的车辆。
图1是表示作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消音器保护器单元的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的整体结构的图解性右侧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表示以机动二轮车1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为基准的方向。
机动二轮车1具有作为车体的车体架2、配置在车体架2的前侧的前叉3、连结在前叉3的前轮4、支承于车体架2的后臂5、连结在后臂5的后轮6。机动二轮车1还具有安装于车体架2的发动机7、配置在车体架2的侧方(例如右侧)的消音器8、安装于消音器8的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
车体架2具有主车架10、车座架12、座支承13。主车架10支承发动机7、前叉3和后臂5。车座架12连结在主车架10上并支承车座11。座支承13与车座架12一起支承车座11。
主车架10具有头管14、左右一对下管15、15(图1中,仅表示一侧的下管15)、左右一对油箱架16、16(图1中仅图示一侧的油箱架16)。头管14配置在主车架10的前端,支承前叉3使其能够在左右进行方向操纵。一对下管15、15从头管14一边向车宽度方向外侧扩开一边向斜下方延伸后,向车体后方延伸。一对油箱架16从头管14的上端部一边向车宽度方向外侧扩开一边向斜下方延伸,分别与上述左右的下管15、15的后端部结合。
前叉3相对于地面构成规定的主销倾角而倾斜延伸。前叉3的下端部通过支轴17支承前轮4使其能够旋转。在前叉3的上端部固定有方向操纵把18。
在主车架10的后端配置有左右的后臂托架19、19(图1中仅图示一侧的后臂托架19)。通过这些后臂托架19、19,后臂5能够上下摆动地被支承。后臂5的后端部通过支轴20支承后轮6使其能够旋转。在后臂5和主车架10之间配设有后悬架(未图示)。
车座11在前后方向延伸。车座11的一部分与后轮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由油箱架16和下管15形成摇篮式车架。在该摇篮式车架内搭载发动机7。发动机7例如为水冷式4冲程单缸发动机,包括收容曲轴(未图示)的曲轴箱21和与曲轴箱21结合的气缸体22。
发动机的曲轴的输出经由未图示的变速机构和链条等传递给后轮6。由此,旋转驱动后轮6。
在发动机7的气缸体22的前壁开设的排气口(未图示)上,连接着消音器8。
消音器8净化发动机7的排气,并且降低发动机7的排气音。消音器8由固定于主车架10的托架(未图示)等支承。消音器8构成相对于气缸体22向下侧延伸后向后侧延伸的形状。消音器8的后端部以随着向后方去而向上方去的方式倾斜。
图2为消音器8以及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的右侧视图。图3为消音器8的平面图。图4为剖断消音器8的一部分而表示的平面图。另外,参照图2、图3和图4说明时,也以消音器8安装在车体架2的右侧方的姿势为基准,表示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各方向。
参照图2和图3,消音器8具有接受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接受管23和与接受管23连接并收容接受管23的一部分的筒状的消音器主体24。
接受管23是为了将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送入消音器主体24的内部而设置的,截面形状做成大致圆形状。接受管23的入口端部23a与发动机7的气缸体22(参照图1)连接。在该入口端部23a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与气缸体22结合的突缘部25。
接受管23从入口端部23a向前斜下方延伸后朝向后侧延伸。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与入口端部23a相比,开口截面积大。在该中间部23b内固定有第一触媒26和第二触媒27。第一触媒26和第二触媒27分别用于净化通过接受管23内的排气。第一和第二触媒26、27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中,在第一触媒26和第二触媒27之间连接着二次空气配管28。接受管23的后端部23c与中间部23b相比,开口截面积小,以大致直线状延伸。
消音器主体24用于抑制发动机7的排气音,配置在后轮6(参照图1)的右侧。参照图3和图4,消音器主体24用金属板材形成,具有外筒31、收容在外筒31内的内筒32、第一和第二后端壁33、34、隔壁35、连通管36、尾管37。外筒31和内筒32形成双套筒,在该双套筒的后端部配置有第一以和二后端壁33、34。
外筒31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状,收容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和后端部23c(出口端部)。该外筒31包括从前侧至后侧排列的第一部分38、第二部分39以及第三部分40。
第一部分38以直线状延伸。第一部分3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通过焊接固定在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的外周面上。
第一部分38和第二部分39例如使用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第二部分39相对于第一部分38的后端部向斜上方延伸。第二部分39的开口截面积随着从第一部分38远离而逐渐增大。第二部分39收容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的一部分,包围第一触媒26和第二触媒27的一部分。在第二部分39形成有贯通孔39a,二次空气配管28从该贯通孔39a突出。
参照图2和图4,第三部分40使用与第二部分39不同的部件形成。第三部分40与第二部分39的后端部大致平行延伸,以随着向后侧去而向上侧去的方式延伸。第三部分40收容接受管23的中间部23b的一部分以及后端部23c,还收容第二触媒27的一部分。以下,以第三部分40的长度方向作为消音器主体24的长度方向X1(也简单称为长度方向X1)而进行说明。
图5为图4的部分放大图。内筒32在长度方向X1上,从外筒31的第三部分40的中间部40b延伸到后端部40c。内筒32的前端部3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沿着第三部分40的内周面,固定在该内周面。内筒32的中间部32b的外周面与第三部分40的内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内筒32的中间部32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和第三部分40的中间部40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之间插装有环状部件41。由此,维持内筒32的中间部32b的外周面和第三部分40的中间部40b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内筒32的后端部32c相对于中间部32b被扩径。内筒32的后端部32c的外周面通过与外筒31的后端部31c的内周面焊接而固定。内筒32包围接受管23的后端部23c。
第一后端壁33为配置在外筒31和内筒32的后端部31c、32c的杯状部件,覆盖这些后端部31c、32c的大部分。第一后端壁33具有从其外周缘沿着长度方向X1向前方突出的环状的锷部33a。该锷部33a的外周面通过焊接固定在内筒32的后端部32c的内周面。第一后端壁33的后侧外表面作为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
第二后端壁34为配置在第一后端壁33的前方的杯状的部件。设有从第二后端壁34的外周缘沿着长度方向X1向前方突出的环状的锷部34a。该锷部34a的外周面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后端壁33的锷部33a的内周面。
隔壁35用于分隔消音器主体24内的空间。该隔壁35设于内筒32的中间部32b的外方侧,配置在靠近内筒32的前端部32a的位置上。该隔壁35的外周面通过焊接固定在内筒32的中间部32b的内周面。另外,在隔壁35形成有插通接受管23的插通孔35a、插通连通管36的插通孔35b、以及插通尾管37的插通孔35c。
由此,在消音器主体24具有由内筒32、隔壁35以及第二后端壁34划分出的第一膨胀室45。另外,在消音器主体24,如图4所示,具有由外筒31、内筒32以及隔壁35划分出的第二膨胀室46。
参照图5,第一膨胀室45被划分在靠近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部24b的位置。在第一膨胀室45中,接受管23的后端部23c开口。由此,通过接受管23的排气被导入第一膨胀室45。从接受管23的后端部23c被导入到第一膨胀室45的排气一边膨胀一边碰到第二后端壁34上,在第一膨胀室45内扩展。
连通管36,如前所述,插通在隔壁35的插通孔35b。由此,第一膨胀室45和第二膨胀室46经由连通管36相互连通。
被导入第一膨胀室45的排气经由连通管36被导入第二膨胀室46。在车体架2的前后方向,第二膨胀室46被划分在发动机7(参照图1)和第一膨胀室45之间。即,第二膨胀室46配置在发动机7的后方,并且被划分在第一膨胀室45的前方。通过连通管36而被导入第二膨胀室46的排气在第二膨胀室46内膨胀。
尾管37沿着长度方向X1在内筒32贯通而延伸。尾管37插通在隔壁35的插通孔35c和形成在第一后端壁33上的插通孔33b。尾管37的前端部37a在第二膨胀室46开口。尾管37的后端部37c在消音器主体24的后侧开口。由此,第二膨胀室46内的排气通过尾管37而被排出到消音器主体24的外部。
参照图3和图4,在消音器主体24内,第一触媒26以及第二触媒27成为最高温。
图6是机动二轮车1的要部的平面图。参照图2和图6,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是用于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部件,以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具有第一保护器51、相对于第一保护器51在后方分开地配置的第二保护器52、配置在第二保护器52的后侧的端盖53。
第一保护器51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至少一部分。第一保护器51具有由含有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树脂制造的一体成型品构成的第一保护器构成部件54。第一保护器51,相对于消音器主体24配置在车体架2的相反侧,即配置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第一保护器51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第一区域55。第一区域55包括前侧区域56和后侧区域57。前侧区域56为在外筒31的第二部分39中,靠近消音器主体右侧面24c的上端的区域。后侧区域57为在外筒31的第三部分40的前端侧中,靠近消音器主体右侧面24c的上端的区域。
第一保护器51包括覆盖前侧区域56的前侧部58,和配置在前侧部58的后方覆盖后侧区域57的后侧部59。
前侧部58沿着长度方向X1以越向后侧去宽度越宽的方式形成。这种情况下的宽度为沿着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宽度方向Y1的尺寸。宽度方向Y1为从右侧方看消音器主体24时的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方向。前侧部58由于配置在第一触媒26的右侧方,所以能够充分保护因排气而变为高温的第一触媒26的周围。
后侧部59沿着长度方向X1大致笔直延伸。该后侧部59包括宽度(宽度方向Y1的长度)大致一定的定宽部61、配置在定宽部61的后侧,沿着长度方向X1越向后侧去宽度越窄的尖细部62。
尖细部62沿着长度方向X1越向后方去下端缘越向上方去,从而宽度变化。在后侧部59,从定宽部61到尖细部62的区域上形成有散热用的贯通孔59a。贯通孔59a沿着长度方向X1隔开间隔地形成在多个部位(该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上。各贯通孔59a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1的细长形状,朝向右斜上方开口。
构成第二保护器52的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63和构成端盖53的端盖构成部件64由单一的合成树脂部件65一体形成。合成树脂部件65的材料与第一保护器51的材料相同。
图7为图2的要部的放大图。图8为沿着图7的箭头VIII方向看的侧视图。图9为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面图。参照图7、图8以及图9,端盖53用于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的至少一部分。端盖53例如覆盖后端面24a中除去尾管37突出的中心部及其周围的部分。端盖53形成环状。更具体地,端盖53包括在圆周方向上交叉的截面为槽状的槽形部66和配置在槽形部66的外周的裙部67。
槽形部66包括包围尾管37的后端部37c的内壁68、包围内壁68的外壁69、将内壁68以及外壁69的前端部相互连接的底壁70。裙部67从外壁69的后端部向前侧延伸。更详细地,裙部67具有与外壁69相连的基端侧部分和与该基端侧部分的前侧相连的前端部分。基端侧部分以越向前侧去直径越大的方式形成为锥形状。前端部分的直径大致一定,接近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
第二保护器52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一部分,并且开放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24d。上部区域24d为靠近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部24b的区域。该上部区域24d为第一膨胀室45的上方的区域。
第二保护器52从端盖53的裙部67沿着长度方向X1向前侧延伸,配置在外筒31的后端部34。由此,第二保护器52配置在第一膨胀室45的右侧方。第二保护器52比第一保护器51宽度窄。即,第二保护器52的宽度W2(宽度方向V的尺寸)比第一保护器51的定宽部61的宽度W1小,例如为宽度W1的一半以下。
该第二保护器52包括作为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棒状部件的平板状部71和作为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一对肋部的上侧肋部72和下侧肋部73。
平板状部71的截面(与该平板状部7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构成宽度方向Y1上细长的大致矩形状。从右侧方看消音器主体24,平板状部71在宽度方向Y1上与消音器主体24的中央部相对置地配置。平板状部71的前端部71a和第一保护器51的尖细部62相互接近,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平板状部71的一对宽度方向侧缘部71b、71c形成与尖细部62的相对端部的形状对应的长度。即,上侧的宽度方向侧缘部71b相对较短,下侧的宽度方向侧缘部71c相对较长。
平板状部71的前端缘与第一保护器51的尖细部62的相对端部的形状对应,相对于长度方向X1倾斜。另外,作为平板状部71的一端部的上述前端部71a和作为第一保护器51的一端部的尖细部62,在长度方向X1相互错开以便在宽度方向Y1上相重合。
图10是沿着图7的X-X线的剖面图。参照图7和图10,上侧肋部72和下侧肋部73分别用于加强平板状部71。各肋部72、73沿着平板状部71的对应的宽度方向侧缘部71b、71c形成,向从消音器主体24离开的方向突出。由此,第二保护器52形成U字形截面。
接着,说明端盖53和消音器主体24的结合结构。
参照图8和图9,端盖53和消音器主体24使用套环74、第一螺栓75、第一托架76以及第一焊接螺母77相互结合。套环74插通在端盖53的槽形部66的底壁70上贯通形成的插通孔70a中。
第一托架76使用金属板部件形成。在第一托架76的外周缘部上形成有以弯曲状延伸的舌片76a。该舌片76a的前端固定在消音器主体24的第一后端壁33。在第一托架76形成有插通孔76b。第一螺栓75的轴部75a在插通孔70a、76b中插通。在轴部75a螺纹旋合焊接在第一托架76上的第一焊接螺母77。由此,通过第一螺栓75和第一焊接螺母77将第一托架76和端盖53的底壁70结合。
上述结合结构沿着端盖53的槽形部66的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多处(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三处)。
接着,说明第二保护器52和消音器主体24的结合结构。
图11是图7的XI-XI线的剖面图。参照图7和图11,在平板状部71的前端部71a设置有被固定部78。另外,在消音器主体24的外筒31设置有固定部79。更详细地,在第三部分4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最外侧(右侧)配置有固定部79。
这些固定部79和被固定部78利用第二托架80、第二螺栓81、衬套82、第二焊接螺母83而相互固定。第二托架80用金属板部件形成。该第二托架80包括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配置并固定在固定部79上的一对支承部84、85、以及由这些支承部84、85双侧支承的座部86。座部86相对于固定部79在从消音器主体24离开的方向上分开配置。衬套82形成为环状,插通在贯通形成于被固定部78上的插通孔78a中。该衬套82包括形成有嵌入插通孔78a的周缘部的环状槽87的弹性部件88、固定在弹性部件88的内周面上的套环89。套环89上插通有第二螺栓81的轴部81a。该轴部81a螺纹旋合在焊接固定在座部86上的第二焊接螺母83上。由此,用第二螺栓81的头部81b和第二焊接螺母90夹持衬套82。
接着,说明第一保护器51和消音器主体24的结合结构。
图12是沿着图7的XII-XII线的要部的剖面图。参照图7和图12,在尖细部62的后端部62c设置有被固定部91。另外,在外筒31的第三部分40上设置有固定部92。更详细地,在第三部分4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设置有固定部92。
这些固定部92和被固定部91利用第三托架93、第三螺栓94、衬套82、以及第三焊接螺母95相互固定。第三托架93使用金属板部件形成。该第三托架93包括固定在固定部92上的逆U字形截面的支承部96和由支承部96单侧支承的单侧支承梁98。单侧支承梁98从支承部96沿着消音器主体24的外筒31的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单侧支承梁98的前端部98a作为保持第三焊接螺母95的座部设置。
衬套82插通在贯通形成于被固定部91上的插通孔91a,弹性部件88的环状槽87嵌入插通孔91a的周缘部中。在套环89上插通有第三螺栓94的轴部94a。该轴部94a螺纹旋合在焊接固定于单侧支承梁98的前端部98a上的第三焊接螺母95上。由此,用第三螺栓94的头部94b和第三焊接螺母95来夹持衬套82。
另外,在定宽部61的后端部61c上设置有被固定部101。与此对应,在消音器主体24侧设置有固定部102。更详细地,固定部102在外筒31的第三部分4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设置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上。
该固定部101和被固定部102利用第三托架93、第三螺栓94、衬套82、第三焊接螺母95相互固定。除了用于将固定部101和被固定部102相互固定的第三托架93的单侧支承梁98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方面以外,固定部101和被固定部102的结合结构与固定部92和被固定部91的结合结构相同。因此,两个结合结构的对应结构要素由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
图13为沿着图7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参照图7以及图13,第一保护器51的定宽部61的上端部61b利用托架105、支承部件106、连接部件107支承。托架105构成大致逆U字形,固定在消音器主体24的第三部分40上。更详细地,托架105在靠近第三部分40的右侧面上端的区域固定在长度方向X1的中间部。托架105的中间部和支承部件106利用连接部件107相互连接。支承部件106承受第一保护器51的定宽部61的上端部61d。
图14为沿着图2的XIV-XIV线的要部的剖面图。参照图2和图14,在定宽部61的前端部61a设置有被固定部113。被固定部113配置在前端部61a的上端部61d。在消音器主体24设置有与被固定部113对应的固定部114。更具体地,在第三部分40的前端部40a,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设置有固定部114。固定部114配置在前端部40a的靠近上端的位置。
这些固定部114和被固定部113利用第三托架93、第三螺栓94、衬套82、第三焊接螺母95相互固定。固定部114和被固定部113的结合结构与固定部92以及被固定部91的结合结构相同,所以对应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另外,在定宽部61的前端部61a设置有被固定部116。被固定部116配置在前端部61a的下端部61e。在消音器主体24设置有与被固定部116对应的固定部117。更详细地,在第三部分40的前端部40a中,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设置有固定部117。固定部117配置在前端部40a中靠近下端的位置上。
这些固定部117和被固定部116利用第三托架93、第三螺栓94、衬套82、第三焊接螺母95相互固定。除了第三托架93的单侧支承梁98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方面以外,固定部117和被固定部116的结合结构与固定部92和被固定部91的结合结构相同。因此,两个结合结构的对应结构要素由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
图15是沿着图2的XV-XV线的要部的剖面图。参照图2以及图15,在前侧部58的前端部58a设置有被固定部118。在消音器主体24设置有与被固定部118对应的固定部119。更详细地,在外筒31的第二部分39的中间部39b,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设置有固定部119。
这些固定部119和被固定部118利用第三托架93、第三螺栓94、衬套82以及第三焊接螺母95相互固定。除了第三托架93的单侧支承梁98大致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方面以外,固定部119和被固定部118的结合结构与固定部92和被固定部91的结合结构相同。因此,对两结合结构的对应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如以上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保护器51和第二保护器52在长度方向X1上隔着间隔配置。由此,能够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较宽的范围,所以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24。
另外,第二保护器52开放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24d,并且在右侧面看比第一保护器51形成得宽度窄。由此,能够使热量充分向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24d以及右侧方逃逸,能够充分确保消音器主体24的散热性。结果,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24的冷却性。
另外,第二保护器52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从而在长度方向X1上,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保护器52能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范围。另外,能够进一步增大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24d以及右侧面24c中开放的区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进行消音器主体24的散热。
另外,第二保护器52由于形成比较简单的形状即平板状,所以制造起来容易。
另外,由于平板状部71通过一对肋部72、73加强,所以能够提高第二保护器52的强度(具体地为弯曲强度)。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护消音器主体24。
另外,一对肋部72、73沿着平板状部71的宽度方向两侧缘71b、71c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平板状部71的弯曲强度。
另外,各肋部72、73向从消音器主体24离开的方向突出。由此,要与消音器主体24接触的物体能够由各肋部72、73接受。因此,各肋部72、73不仅具有加强平板状部71的功能,还能够具有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功能。
另外,通过使第二保护器52和端盖53一体形成,与分体形成第二保护器52和端盖5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
另一方面,通过把第一保护器构成部件54和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63形成为一个成形品也能够实现部件数的削减,但是这样的成形品为大型部件,操作处理困难。这是因为需要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第一保护器51其自身为大的部件。相对于此,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即可的端盖53为比第一保护器54小的部件。因此,一体形成端盖构成部件64和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63的合成树脂部件65形成得小。这样的小的合成树脂部件65在制造、运输、保管等上花费的工时少。
另外,第一保护器51的尖细部62和第二保护器52的平板状部71的前端部71a在宽度方向Y1上相重合地配置。其结果,在第一保护器51和第二保护器52之间未形成在整个宽度方向Y1的区域上开放的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能够由第一以和第二保护器51、52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范围。
另外,第二保护器52配置在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部24b。由此,第二保护器52和端盖53能够相配合地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部24b,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保护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部24b。
另外,第二保护器52配置在第一膨胀室45的外侧。第二保护器52比第一保护器51宽度窄,开放消音器主体24的上部区域。因此,能够使第一膨胀室45的热量高效地从消音器主体24的表面散出。这样,能够在不妨碍第一膨胀室45的热量从消音器主体24的表面散出的状态下通过第二保护器52充分保护该第一膨胀室45。另一方面,后端面24a被端盖53可靠地覆盖。另外,成为最高温的第一和第二触媒26、27的外侧被第一保护器51可靠地覆盖。
另外,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最外侧一侧支承着第二保护器52的前端部71a。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第二保护器52的支承刚性。另外,在最外侧一侧具有第二保护器52,所以若是存在接近消音器主体24的物体,则能够在接触消音器主体24之前用第二保护器52可靠地承受该物体。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护消音器主体24。
另外,配置在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的固定部92、102、114、117、119和设于第一保护器51的对应的被固定部91、101、113、116、118通过第三托架93相互固定。第三托架93具有单侧支承梁98,用该单侧支承梁98的前端部98a支承第一保护器51。由此,能够在从各固定部92、102、114、117、119离开的位置上配置对应的被固定部91、101、113、116、118。因此,能够把从消音器主体24到第一保护器51的传热路径做得较长。另外,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24的各固定部92、102、114、117、119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提高第一保护器51的各被固定部91、101、113、116、118的配置的自由度。
另外,第一和第二保护器51、52分别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由此,可以通过注射模塑成形这样的适合大量生产的方法制造第一以和第二保护器51、52。另外,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第一以和第二保护器51、52即使从消音器主体24接受热量时,也难以变为高温。
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能够充分保护消音器主体24并且能够提高消音器主体24的冷却性的机动二轮车1以及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保护器52设置了一个的结构,但也可以例如图16所示设置多个第二保护器52(例如两个)。这种情况下,各第二保护器52例如可以在宽度方向Y1上并列配置。
这样,通过设置多个第二保护器52,能够通过第二保护器52保护比消音器主体24的右侧面24c大的区域。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二保护器52的一对肋部72、7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两个都省略。
另外,第二保护器52和端盖53也可以分体形成。另外,第二保护器52也可以配置在第二膨胀室46的右侧。另外,第二保护器52也可以配置在关于长度方向X1的消音器主体24的中央部。另外,也可以用端盖53覆盖消音器主体24的后端面24a的整个面。
另外,消音器主体24以及消音器保护器单元9也可以对称配置在车体架2的左右两侧。
此外,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如以上所说明,本发明对于机动二轮车等车辆以及消音器保护器单元是有用的。

Claims (18)

1.一种车辆,其具有:
配置在车体一侧的筒状的消音器主体;
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端盖;
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并配置在与所述车体相反侧的第一保护器;和
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器后方的第二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开放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并从侧面看在与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保护器宽度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器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器包括棒状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包括平板状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包括沿着所述棒状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平板状部的肋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部件包括沿着所述棒状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平板状部的一对肋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肋部沿着所述平板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缘形成。
8.如权利要求5~7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向离开所述消音器主体的方向突出。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构成所述第二保护器的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和与该第二保护器构成部件一体形成的构成所述端盖的端盖构成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器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保护器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相互错开,以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重合。
11.如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器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主体包括在该消音器主体内划分出的导入来自车辆发动机的排气的第一膨胀室和在该消音器主体内划分出的与该第一膨胀室连通的第二膨胀室,
所述第二保护器配置在所述第一膨胀室的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发动机,
从所述车体的前侧向后侧依次排列有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二膨胀室和所述第一膨胀室。
14.如权利要求1~1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配置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最外侧一侧的固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器的规定部的被固定部相互固定的托架。
15.如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配置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固定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器的规定部的被固定部相互固定的托架,
所述托架具有:固定在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支承部,和单侧支承在该支承部,从该支承部沿着所述消音器主体的表面延伸,且在前端部固定所述被固定部的单侧支承梁。
16.如权利要求1~15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16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器设置有多个。
18.一种消音器保护器单元,其具有:
用于覆盖筒状的消音器主体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端盖;
用于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保护器;和
隔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器后方的第二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用于覆盖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侧面并开放所述消音器主体的上部区域,从侧面看在与所述消音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规定的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保护器宽度窄。
CN2009101373732A 2008-04-25 2009-04-24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Active CN101565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6173 2008-04-25
JP2008-116173 2008-04-25
JP2008116173A JP2009264293A (ja) 2008-04-25 2008-04-25 車両およびマフラープロテク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5082A true CN101565082A (zh) 2009-10-28
CN101565082B CN101565082B (zh) 2011-11-09

Family

ID=40863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73732A Active CN101565082B (zh) 2008-04-25 2009-04-24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112344B1 (zh)
JP (1) JP2009264293A (zh)
CN (1) CN101565082B (zh)
AT (1) ATE554276T1 (zh)
BR (1) BRPI0900929B1 (zh)
ES (1) ES2383268T3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1361A (zh) * 2010-02-23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2817689A (zh) * 2011-06-10 2012-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消音器防护件及骑乘型车辆
CN110017204A (zh) * 2017-11-15 2019-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端盖的安装结构
CN110821624A (zh) * 2018-08-10 2020-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7852B2 (ja) * 2011-09-21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プロテクター付きマフラー装置
JP5827595B2 (ja) * 2012-05-18 2015-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マフラー装置
JP6704246B2 (ja) * 2015-12-18 2020-06-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乗物
JP7146057B2 (ja) 2019-02-21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消音器構造
JP7071417B2 (ja) * 2020-02-07 2022-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マフラー装置
BR112023019839A2 (pt) * 2021-03-31 2023-11-07 Honda Motor Co Ltd Dispositivo silenciad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0823B2 (ja) * 2004-06-01 2010-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マフラー装置
JP4429826B2 (ja) * 2004-07-02 2010-03-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マフラー装置
JP5133541B2 (ja) * 2006-09-07 2013-01-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4700586B2 (ja) * 2006-10-06 2011-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1361A (zh) * 2010-02-23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2161361B (zh) * 2010-02-23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2817689A (zh) * 2011-06-10 2012-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消音器防护件及骑乘型车辆
CN110017204A (zh) * 2017-11-15 2019-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端盖的安装结构
CN110017204B (zh) * 2017-11-15 2021-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端盖的安装结构
CN110821624A (zh) * 2018-08-10 2020-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
CN110821624B (zh) * 2018-08-10 2021-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的消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5082B (zh) 2011-11-09
ES2383268T3 (es) 2012-06-19
EP2112344B1 (en) 2012-04-18
EP2112344A3 (en) 2009-11-25
JP2009264293A (ja) 2009-11-12
BRPI0900929B1 (pt) 2020-05-12
ATE554276T1 (de) 2012-05-15
BRPI0900929A2 (pt) 2010-01-26
EP2112344A2 (en)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5082B (zh) 车辆和消音器保护器单元
CN10246405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EP2835308B1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899668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EP307858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069602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カバー構造
US8950799B2 (en) Windbreak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1793187B (zh) 跨骑型车辆的消音器罩
EP3061933B1 (en) Exhaus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US9260151B2 (en)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P3059149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EP3073087B1 (en) Silencer
US768612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1372252B (zh) 摩托车
US11566546B2 (en) Exhaust muffler structure
US11077907B2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110015368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WO201906548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構造
EP3144208B1 (en) Lower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EP3974301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74545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8920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