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8682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8682B
CN101558682B CN2007800461646A CN200780046164A CN101558682B CN 101558682 B CN101558682 B CN 101558682B CN 2007800461646 A CN2007800461646 A CN 2007800461646A CN 200780046164 A CN200780046164 A CN 200780046164A CN 101558682 B CN101558682 B CN 1015586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ray
light
heater coil
heat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61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8682A (zh
Inventor
冈田和一
横野政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5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8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8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8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A)的加热部且透过光的顶板(4a)的下方相邻配置有检测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设置有导光部(36a),该导光部(36a)将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并且将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导向顶板(4a)的加热部,通过将从发光体(54)射出且被导光部(36a)引导的光从导光部(36a)的上部开口部(36d)照射到顶板(4a),使得能够在加热部(35)内看到该光。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被加热物并且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控制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加热线圈的中央配置红外线传感器,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利用控制单元控制逆变(inverter)电路而控制加热线圈的输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866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结构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如果加热空的(没有收容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则被加热物由于磁通密度最高且加热时的发热最大的加热线圈绕组的最外周和最内周的中央部的上方部分急剧升温,所以对被加热物的高温部分的加热输出控制的响应迟缓,当作为被加热物使用热传导差且热容量低的较薄的不锈钢锅等时,存在锅底烧红而导致锅变形,或油等少量的被烹调物成为高温的情况。
如果将红外线传感器配置成不是测定加热线圈的中央而是测定加热线圈中间部或加热线圈的绕组内周附近的被加热物的温度则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但是在将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顶板下方的情况下,从设置在顶板的被加热物朝向红外线传感器的射入窗(以下称为红外线射入区域)配置在偏离加热线圈的中心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不一定被载置在红外线射入区域的上方,当用户错误地载置被加热物而不堵塞红外线射入区域时,不能用红外线传感器正确地检测被加热物的温度。特别是,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周围昏暗的情况下,存在难以识别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提高对被加热物的高温部分的温度上升的响应性,并且使得能够容易地看到从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射向红外线传感器的射入区域,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对被加热物可靠地进行温度控制。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加热线圈,其与上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发光体,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导光部,其将从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上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上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导光部的的方式而被形成,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位于上述顶板的比上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内侧且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在通过上述加热线圈的中心的上述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直线上或其附近从上述加热线圈中心错开至跟前侧的位置,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
也可以代替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这样的方式,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仅设置在比上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内侧的一个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加热线圈,其与上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发光体,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导光部,其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上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用于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导光部的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顶板的比上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内侧且偏离上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上述导光部作成为:将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导向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将从上述发光体射出且在上述导光部内被引导的光从上述导光部的开口部向上述顶板照射,由此使得能够看到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在通过上述加热线圈的中心和作为能够看到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的区域的发光部的中心的直线上或其附近且在上述加热线圈的中心与上述发光部的中心之间配置有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中心。
还具备被射入上述发光体的光且发光面呈环状地发光的导光体,能够将来自上述发光体的光从上述导光体的发光面导向上述导光部。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从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经上述开口部通过在上述发光面的内侧形成的贯通孔被导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
以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上述发光体构成传感器单元,上述传感器单元具有:固定并电连接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上述发光体的印刷配线板;和收容该印刷配线板且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壳体,上述壳体具有朝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上述发光体延伸的下方延长筒,还能够将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上述发光体收容在上述下方延长筒内。在此情况下,还能够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上述发光体的上方设置具有贯通孔的光扩散环,将上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在上述贯通孔的下方。
此外,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加热线圈,其与上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发光体,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导光部,其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上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上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导光部的方式而被形成,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顶板的比上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内侧且偏离上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具有通过遮光壁与上述导光部分离的第二导光部,使得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通过上述第二导光部,向形成于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的光扩散层照射。
此外,本发明的再一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加热线圈,其与上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发光体,其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导光部,其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上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上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上述导光部的方式而被形成,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上述顶板的比上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内侧且偏离上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或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上述光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上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在从上述主体上方看时,在通过上述加热线圈的中心和作为能够看到从上述发光体射出的光的区域的上述发光部的中心的直线上或其附近且在上述加热线圈的中心与上述发光部的中心之间配置上述红外线射入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顶板的下方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和发光体,通过将从该发光体射出的光照射到顶板,使得能够看到在加热部的一部分上形成的红外线射入区域或其附近,因此,用户如果以覆盖成为看到的发光部的红外线射入区域或在发光部的附近形成的红外线射入区域的方式载置被加热物,就能够使从被加热物的底面辐射的红外线有效且可靠地射入红外线传感器,能够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控制被加热物的温度。此外,即使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周围昏暗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看到红外线射入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设置在图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加热线圈及其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加热线圈的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4是设置在图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传感器单元的截面图。
图5是图4的传感器单元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6是图4的传感器单元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7是图4的传感器单元的又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8是图4的传感器单元的再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9是具备图8的传感器单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4的传感器单元的再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安装有图10的传感器单元的加热线圈及其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设置有图8或图10的传感器单元的情况下的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3A是在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发光区域形成有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图13B是在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发光区域形成有另一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图13C是在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发光区域形成有再一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图13D是在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发光区域形成有再一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图13E是在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发光区域形成有再一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
2:主体;4:顶部单元;4a:顶板;4b:框架;4c:前缘;6:第一加热线圈;8:第二加热线圈;8a:内线圈;8b:外线圈;8c:空隙部;8d:外周;8e:中心;10:辐射加热器(radiant heater);12:烘烤器加热室;14:烘烤器门;16:操作部;18:第一印制基板;20:第二印制基板;22:冷却风扇;24:吸气管;26:吸气口;28:排气口;30:凸缘;32:绝热隔壁;34:支承弹簧;35:加热部;35a:红外线射入区域;35b:发光区域;35c:印刷膜;35d:光吸收膜;35e:中心;36:加热线圈支承台;36a:导光部;36b:凹部;36c:下部开口部;36d:上部开口部;36e:分隔壁;36f:射出口;36g:嵌合部;36h:第二导光部;36i:台阶部;36j:中心;37:铁素体;38:热敏电阻;38a:热敏电阻支架;40:红外线传感器;41:凸透镜;42:温度检测机构;44:控制机构;46:逆变电路;48、48A、48B、48C、48D、48E:传感器单元;50:单元壳体;50a:遮蔽部;52:印刷配线板;54:发光体;56:连接线;58:连接器;59:传感器罩;60:导光筒(导光部);60a:上部开口部;60b:下部开口部;60c:下方延长筒;60d:第二导光筒(第二导光部);62:螺钉;67:导光体;67b:发光部;67c:中心;68:导光体;68a:贯通孔;68b:折曲部;70:光扩散环;70a:贯通孔;72:光传感器;73:照度检测机构;74:分隔壁;76:光扩散层;78:透明部;80:有色光透过层;A:被加热物;C、C1:感应加热烹调器;X:横方向中心线;Y:纵方向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C,具备:主体2;顶部单元4,其安装在主体2的上部,且具有透过光的结晶陶瓷制的顶板4a和设置在其周围的金属制的框架4b;在顶板4a的前部下方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加热线圈6、8;以及在其后方设置的辐射加热器10。此外,在从前表面看主体2位于左侧的第二加热线圈8的下方,设置有烘烤器加热室12,烘烤器加热室12由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其前表面的烘烤器门14开闭。在烘烤器加热室12的内部收容有托盘(未图示)、铁丝网(未图示)、和设置在铁丝网的上下的加热器(未图示),构成双面烧烤烘烤器。
此外,在主体2的前表面右侧设置有设定上述加热机构的输出的操作部16,在其后方,上下设置有构成第一加热线圈6的驱动电路的第一印制基板18,和构成第二加热线圈8的驱动电路的第二印制基板20。在这两个印制基板18、20的后方的接近位置设置有旋转轴与印制基板18、20正交的多叶片(sirocco:西洛克)型冷却风扇22,和用于驱动冷却风扇22的电动机(未图示),冷却风扇22和电动机被吸气管24围绕。另外,辐射加热器10和烘烤器加热器的驱动电路在印制基板18、20中构成。
此外,在主体2的上表面后部形成有与吸气管24连通的吸气口26,并在烘烤器加热室12侧与吸气口26相邻地形成有排气口28。
如图1所示,主体2整体利用外壳被一体形成,是由外壳的上部凸缘30被厨房等支承的插入式结构。而且,在烘烤器加热室12之上仅配置有绝热隔壁32、第二加热线圈8的支承弹簧34、电连接第二加热线圈8和第二印制基板20的中继端子台(未图示)等温度限制不严的难以热破坏的结构物。进而,当从上表面侧看主体2时,冷却风扇22、第一印制基板18、第二印制基板20在与烘烤器加热室12不重叠的位置配设在其侧面。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C时,在位于第一加热线圈6、第二加热线圈8和辐射加热器10之中的任意的加热机构的上方的顶板4a上载置被加热物A(参照图3),或在将被烹调物收容在烘烤器加热室12内之后,操作操作部16进行所希望的烹调。为了显示将要载置被加热物A的地方,以包围与加热机构6、8、10相对的部分的方式,通过在顶板4a的背面(下表面)形成圆形的印刷膜35c,显示用于载置被加热物A的加热部35(参照图4)。另外,加热部也可以不是圆形,不需要与加热机构6、8、10的相对的部分的形状完全一致,只要是能够概略地表示加热机构的位置的形状即可。此外,在用于显示加热部35的印刷膜35c的外侧(下表面),通过印刷形成有光透过率大致为零的黑色的光吸收膜35d。其中,显示加热部35的印刷膜35c也可以不形成在顶板4a的背面而形成在表面。此外,印刷膜35c也可以是线状。
在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C时,虽然主体2的内部温度上升,但是通过冷却风扇22的动作,周围的空气从吸气口26被吸入主体2内,被吸入的空气在印制基板18、20之上的空间流动,经由主体2内的烘烤器加热室12侧的空间,从排气口28被排出。结果,包括加热机构6、8、10的主体2内的加热部被冷却,其温度降低。
接着,在感应加热烹调器C的控制系统之中,特别是关于第一和第二加热线圈6、8的控制系统,以第二加热线圈8为例进行说明。
图2表示第二加热线圈8及其周边部,第二加热线圈8具有内线圈8a和外线圈8b的分割卷绕结构,被保持在由红外线的透过率低的树脂材料制作成的加热线圈支承台36上。此外,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下表面安装有用于将从第二加热线圈8朝向其背面侧的磁通(magnetic flux)集中在第二加热线圈8附近的铁素体37(参照图3),在内线圈8a和外线圈8b之间的空隙部8c形成有圆筒状的导光部36a,该导光部36a引导从被加热物A(参照图3)的底部辐射且向后述的红外线传感器射入的红外线或从后述的发光体射出的光。进而,在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央附近,用于检测被加热物A的底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38嵌入耐热树脂制的热敏电阻支架38a的槽中并被支承,被以弹簧(未图示)按压在顶板4a上且紧贴安装。
其中,上述红外线传感器虽然与热敏电阻同样,是为了检测被加热物A的温度而设置的,但与热敏电阻38相比温度响应性优异,关于根据该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而被控制的第一加热线圈6、第二加热线圈8的控制电路,参照图3以第二加热线圈8为例进行以下说明。
如图3所示,红外线传感器40由于难以受到来自第二加热线圈8的磁通的影响,所以在比形成朝向第二加热线圈8的下方的磁通盾用的磁路的铁素体37更靠下方的位置,在与加热线圈支承台36一体形成的筒状的导光部36a的下部开口部36c的下方配置,在从被加热物A的底面朝向红外线传感器40辐射的红外线的路径上配置有作为聚光机构的凸透镜41,聚集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红外线传感器40的输出被输入温度检测机构42,由温度检测机构42检测被加热物A的温度。温度检测机构42的输出被输入控制机构44,控制机构44根据来自温度检测机构42的信号控制向第二加热线圈8供给高频电流的逆变电路46的输出。
以下,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加热线圈8的加热动作进行说明。
在开始加热时,逆变电路46向第二加热线圈8供给20kHz以上的高频电流,被加热物A由于来自第二加热线圈8的磁通(磁场)所感应的涡电流而自己发热。加热开始后的过渡期的被加热物A的底部温度由于来自第二加热线圈8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影响,外线圈8b的内缘附近与第二加热线圈8的大致中心的温度相比为高温。因而,为了在被加热物A的高温部检测温度,将红外线传感器40配置在第二加热线圈8的内线圈8a和外线圈8b之间的空隙部8c下方,通过温度检测机构42将来自红外线传感器40的检测输出换算成检测温度后输出到控制机构44,如果检测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或检测温度的倾斜度超过规定值,则通过控制机构44控制逆变电路46,使其输出减少。
在本发明中,红外线传感器40作为在其附近配置有发光体的传感器单元而被形成,以下,参照图4对传感器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下方配置有传感器单元48,传感器单元48具备由铝、黄铜等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单元壳体50,和收容在单元壳体50内的印刷配线板52。在印刷配线板52上固定有上述红外线传感器40和凸透镜41、LED等发光体54,设置有电连接这些元件和连接线56的连接器58。此外,在除凸透镜41的上方的被加热物A的红外线射入的红外线射入面之外的凸透镜41的下部和红外线传感器40的周围,被具有遮光功能的筒状的传感器罩59围绕,使得能够防止被加热物A的红外线以外的光射入凸透镜41。
单元壳体50具有遮蔽部50a,该遮蔽部50a设置在比印刷配线板52更靠向第二加热线圈8的一侧,用于磁遮蔽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在上部具有上部开口部60a且在下部具有下部开口部60b的圆筒状的导光筒60以向加热部突出的方式与遮蔽部50a形成为一体,在该导光筒60的下部开口部60b的正下方配置有凸透镜41和红外线传感器40。此外,发光体54以其射出光朝向导光筒60的内壁被取向的方式安装在红外线传感器40附近的印刷配线板52上。
此外,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的下表面形成有圆形凹部36b,圆形凹部36b的内径设定得比导光筒60的外径大,在导光筒60的上端面与圆形凹部36b的端面紧贴且导光筒60的上端部收容在圆形凹部36b中的状态下,单元壳体50利用螺钉62螺固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附近。其中,导光部36a的内径和导光筒60的内径被设定成相等,导光部36a的内表面和导光筒60的内表面成为一个面。
此外,如上所述,被加热物A的载置部(加热部35)利用印刷膜35c圆形形成在顶板4a上,在印刷膜35c的一部分中圆形去掉部作为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被形成。该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以与上部开口部36d相对的方式位于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的上部开口部36d的正上方,与导光筒60的上部开口部60a相对,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光透过率设定得比其周围(印刷膜35c)的光透过率大。其中,该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用于使从被加热物A底面的与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对的部分辐射的红外线射入导光部36a。
在将食品材料放入被加热物A利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C烹调时,如果接通感应加热烹调器C的电源开关(未图示),则发光体54发光,其射出光被导光筒60的内壁、导光部36a的内壁反射并被引导,经导光筒60的上部开口部60a和导光部36a的上部开口部36d照射到顶板4a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从而,用户根据发光体54的射出光能够容易地看到红外线射入区域35a,通过操作操作部16的切入键(未图示)而使加热动作成为可开始的状态,因此,在使用第二加热线圈8的情况下,如果以覆盖光的照射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方式将被加热物A载置在顶板4a上,则红外线传感器40能够可靠有效地接收从被加热物A的底面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40控制被加热物A的温度。此外,即使在感应加热烹调器C的周围昏暗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识别红外线射入区域35a。
当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加热被加热物A时,从被加热物A的底部发出的红外线经顶板4a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被导向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进而被导向与导光部36a的下端的下部开口部36c抵接的单元壳体50的导光筒60,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接收该射入光,红外线传感器40的输出被输入温度检测机构42,如上所述,被加热物A的温度被控制。
这样,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经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被导向顶板4a,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按照同样的路径沿着反方向经导光部36a和导光筒60被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因此,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作为双方向的导光机构起作用。此外,作为导光机构的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因为从红外线传感器40的受光面附近延伸至第二加热线圈8的上表面,所以难以受到来自第二加热线圈8等的红外线传感器40的周边部件的红外线辐射的影响。
以上,以第二加热线圈8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第一加热线圈6也能够同样应用上述结构。
如上所述,用于将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导入导光部36a内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设置在比第二加热线圈8的外周更靠内侧且与偏离第二加热线圈8中心的位置对应的顶板4a上,能够使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发光并在加热部35内可看到,因此如果用户以覆盖成为所看到的发光部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方式载置被加热物A,则能够使从被加热物A的底面辐射的红外线有效可靠地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能够利用红外线传感器40控制被加热物A的温度。此外,即使在感应加热烹调器C的周围昏暗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识别红外线射入区域35a。
另外,代替如上述那样使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内发光,使得从主体2上方看时能够在加热部35内看到光的方式,如后述那样(参照图8~图10),使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附近发光,使得从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加热部35内看到光,由此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仅设置在比第二加热线圈8的外周8d更靠内侧的一个位置,配置在从主体2上方看时在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或加热部35的中心35e)的主体2的前后方向的直线上或其附近比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更靠跟前侧,因此,用户易于以被加热物A的锅底掩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并且能够以一组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廉价地构成。此外,因为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设置为比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更靠跟前侧,所以用户从烹调作业位置容易确认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是否被加热物A覆盖。用户在将被加热物A载置于加热部35的状态下从后方向前方移动该被加热物A,由此能够在观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同时以被加热物A的底面掩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反,通过使被加热物A从跟前向后方移动,能够使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从在被加热物A下隐藏的状态变为可看见的状态,从而确认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
此外,在从上方观看时,在作为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的前后方向的直线的纵方向的中心线Y上,在比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更靠跟前侧配置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由此,用户容易进行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作业,显著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以下,对此理由进行说明。在使被加热物A移动时,能够最容易且稳定地进行使加热部35的中心35e和被加热物A的底面中心从一致的状态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在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加热部35的中心35e)和被加热物A的锅底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未被被加热物A的底面覆盖的情况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对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与设置于在其它方向上从该中心8e相距相同距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将被加热物A拉到跟前侧的作业,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在与通过被加热物A的中心的中心线相对的同时移动,能够稳定地以被加热物A的底面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反,在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和被加热物A的锅底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被被加热物A的底面覆盖的情况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对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与设置于在其它方向上从该中心8e相距相同距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向正后方移动被加热物A,能够使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出现在最接近用户的位置。这样,使被加热物A的中心在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的前后方向的直线上前后移动,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被被加热物A覆盖的情况下,能够在最易于观看的状态下确认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或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未被被加热物A覆盖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覆盖,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另外,图1的横方向中心线X是通过加热部35的中心35e与主体2的前表面14a(或顶部单元4的前缘4c)平行的直线。加热部35的中心35e位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的正上方。
此外,具备导光机构(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其将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并且将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导向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将从发光体54射出且被导光机构60、36a引导的光从作为导光机构60、36a的开口部的导光部36a的上部开口部36d照射到顶板4a,由此使得能够识别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此,因为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自身发光,所以能够以被加热物A可靠地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此外,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通过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被导向顶板4a,另一方面,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按照同样的路径沿着反方向通过导光部36a和导光筒60被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因此,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作为双方向的导光机构起作用,能够形成简单且省空间的结构。另外,在发光体54的光对红外线传感器40的检测动作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在发光体54的发光时不进行红外线传感器40的检测动作,或使红外线传感器40的检测波长与发光体54的光的波长不同即可。
此外,利用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构成传感器单元48,传感器单元48具有将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固定且电连接的印刷配线板52,以及收容印刷配线板52且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单元壳体50,单元壳体50具有遮蔽部50a,该遮蔽部50a设置在比印刷配线板52更靠第二加热线圈8一侧且电磁遮蔽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导光机构(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以朝向加热部35突出的方式与遮蔽部50a形成为一体,因此,不仅能够实现传感器单元48的小型化,而且组装简单,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不易收到逆变器、第二加热线圈8的噪声。
图5表示图4的传感器单元48的变形例,图5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A未设置图4的传感器单元48的导光筒60。向下方延长导光部36a而使下部开口部36c接近至红外线传感器40的附近。在导光部36a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台阶部36i,当用螺钉62将单元壳体50螺固于加热线圈支承台36上时,台阶部36i的下方的嵌合部36g贯通设置在遮蔽部50a上的孔50b而使导光部36a与遮蔽部50a嵌合。导光部36a的内壁以黑色吸收光。在从被加热物A被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的红外线的路径上配置凸透镜41(聚光机构),将从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射入的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
因为导光部36a的内壁通过黑色吸收光,所以红外线传感器40的视场被上部开口部36d限制。根据该结构,红外线通过的导光路以作为树脂部件的导光部36a一部件形成,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降低从第二加热线圈8、被加热物A向红外线传感器40传递的热。
此外,棒状的导光体67被偏心固定在导光部36a的内壁的主体2的正面方向侧。导光体67的下端的射入面67a与发光体54相对,上端的发光面67b与顶板4a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相对。因为从发光面67b射出的光照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所以用户能够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内看到该光。这样,从主体2上方看时,在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和作为能够看到从发光体54射出的光的区域的导光体的发光面67b的中心的直线上或其附近,并且在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与发光面67b的大致中心67c之间配置有红外线射入区域35的大致中心36j,因此,通过用被加热物A的底面覆盖发光部67b,使得能够可靠地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之上配置被加热物A的底面。另外,也可以在导光体67的侧面形成例如黑色的遮光性的覆盖膜,使得光不会从侧面泄漏。
图6表示图4的传感器单元48的另一变形例,图6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B在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的上方配置有导光体68。
导光体68被形成为在其中央部具有圆形的贯通孔68a的环状,并且在其一部分上形成有与发光体54的发光部相对的折曲部68b。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从折曲部68b的端面射入导光体68,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8a的导光体68的整体发光,其上表面成为环状(圈状)发光的发光面,环状的光朝向被加热物A射出。此外,来自被加热物A的红外线通过导光体68的贯通孔68a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
该结构还具备导光体68,该导光体68被射入发光体54的光,发光面呈环状发光,由于从导光体68的发光面被导向导光机构(导光筒60和导光部36a)的环状的光朝向被加热物A射出,因此存在如下优点,即,不仅照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光量多,而且能够均匀地照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
此外,因为从被加热物A辐射的红外线经导光部36a的上部开口部36d通过在发光体54的发光面的内侧形成的贯通孔68a被导向红外线传感器40,所以使得能够不妨碍来自被加热物A的红外线的聚光性。
图7表示图4的传感器单元48的又一变形例,图7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C将单元壳体50的导光筒60延长至印刷配线板52或其附近,靠近配置的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收纳在与导光筒60相连的下方延长筒60c的内部。此外,在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的上方设置有具有圆形贯通孔70a的光扩散环70,将红外线传感器40配置在贯通孔70a的下方,并且将发光体54配置在贯通孔70a以外的部位的下方。
该结构中,因为单元壳体50具有朝向印刷配线板52延伸的下方延长筒60c,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收容在下方延长筒60c内,所以能够防止外部光或机器内部的光从例如连接器58附近的单元壳体50的间隙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能够提高红外光的聚光性,并且减少来自发光体54的光的泄漏,因此能够增大用户能够看到的来自顶板4a的射出光的亮度。此外,因为在红外线传感器40和发光体54的上方设置有具有贯通孔70a的光扩散环70,且将红外线传感器40配置在贯通孔70a的下方,所以来自发光体54的光不是点发光而是面发光,能够提高发光的均匀性。
图8表示图4的传感器单元48的再一变形例,图8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D在红外线传感器40的附近设置有光传感器72,在单元壳体50中一体地形成有分隔红外线传感器40和光传感器72、与发光体54的分隔壁74。此外,同样地,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也一体地形成有将其内部分成两部分的分隔壁36e,在导光部36a的上部形成有上部开口部36d和射出口36f。在顶板4的背面印刷有例如银色的着色用印刷膜35c,在发光区域35b不印刷着色用印刷膜35c而形成有光扩散层76。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未被印刷着色用印刷膜35c。红外线射入区域35a通常形成有黑色或深褐色的透过红外线印刷膜,使得未图示的内部看不到,因此,只要着色用印刷膜35c是银色等明亮的颜色,用户就能够将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识别为黑色的窗。
图9表示具有图8的传感器单元48D的感应加热烹调器C1,构成导光机构的加热线圈支承台36的导光部36a和导光筒60的整体的外形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并且被分隔壁36e、74分隔的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的红外线的通过路径(导光部36a)和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的通过路径(第二导光部36h)的水平截面均为大致圆形。导光筒60、第二导光筒60d的水平截面与导光部36a、第二导光部36h为相同的形状。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和发光区域35b从主体2上方看时,设置在加热部35的内侧、即第二加热线圈8的最外周部的内侧,且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向前后方向(在图9中称为与顶部单元4的前缘4c垂直的方向,或与主体2的前表面14a垂直的方向)的跟前侧错开的位置,从主体2的前表面看时在左右(横)方向上排列。即,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和发光区域35b在从上方看时(在平面图中),在通过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加热部35的中心)的主体2的前后方向(纵方向)的直线、即纵方向中心线Y的两侧接近设置。在图9中横方向中心线X是通过加热部35的中心35e(从上方看时的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且与主体2的前表面14a平行的直线,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和发光区域35b与直线X平行排列。
如上所述,在顶板4a上,与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的通过路径对应的发光区域35b和与射入红外线传感器40的红外线的通过路径对应的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接近但被分离形成,因此能够使红外线传感器40的视场范围窄,并且能够将来自发光体54的射出光有效地导向发光区域35b。此外,能够抑制发光体54的射出光对红外线传感器40的影响。
图10表示图4的传感器单元和导光部36a的再一变形例,图10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E与图8所示的传感器单元48D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图5的结构相同,向下方延长图8的导光部36a,下部开口部36c位于红外线传感器40的附近这一点;和如图11所示,使发光区域35b和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在前后方向(纵)上向跟前侧错开这一点。在导光部36a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台阶部36i。当单元壳体50通过螺钉62被螺固在加热线圈支承台36上时,台阶部36i的下方的嵌合部36g与遮蔽部50a嵌合。采用此结构,能够以一个部件形成限定红外线传感器40的视场的红外线通过的导光路和发光体54射出的光的导光路用一个部件而实现简单化,并且能够降低从第二加热线圈8、被加热物A向红外线传感器40传递的热。此外,棒状的导光体67以位于发光体54的上部的方式嵌入第二导光部36h的内壁并被固定,下端成为与发光体54相对的射入面67a,上端成为发光面67b。因为从发光面67b射出的光照射发光区域35b,所以用户能够在发光区域35b内看到该光。
图11表示安装有图10的传感器单元E的第二加热线圈8及其周边部。在图9中,采用将发光区域35b和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设置于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在前后方向(纵)上向跟前侧错开的位置,且从正面看时在左右(横)方向排列的结构,但如图11所示,如果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在前后(纵)方向上将发光区域35b排列在跟前,则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能够以被加热物A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对被加热物A进行加热。即,通常用户以使得被加热物A的底面的中心和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一致的方式进行载置。在该状态下在被加热物A的底径充分大而能够以该底面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情况下,从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在横方向(从正面看)上至被加热物A的底面的端部为止的距离,在左右任一个方向上都相同,对于左右的被加热物A的错位,能够以被加热物A的底面稳定地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在被加热物A的底径不是充分大,以使得被加热物A的底面的中心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一致的方式进行载置时不能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情况下,一边观看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一边向跟前侧移动被加热物A,由此,上述那样的从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在横方向(从正面看)上至被加热物A的底面的端部为止的距离在左右任一个方向上都相同,对于左右的被加热物A的错位能够在能够以被加热物A的底面稳定地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载置被加热物A。此外,因为在发光区域35b和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之间设置有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所以通过以利用被加热物A覆盖发光区域35b的方式载置在加热部35上,能够以被加热物A可靠地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
同样地,并不限定于使发光区域35b和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在前后(纵)方向上向跟前侧移动的情况,在使发光区域35b和红外线射入区域35a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移动的情况下,如果使发光区域35b从第二加热线圈8的中心8e在半径反向上位于外侧的位置,则在通过以被加热物A覆盖发光区域35b而能够利用被加热物A稳定地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这一点上令人满意。
图12表示设置有图8的传感器单元48D或图10的传感器单元48E的情况下的第二加热线圈8的控制电路,除了图3的控制电路之外,还设置有输入光传感器72的输出的照度检测机构73,控制机构44根据来自温度检测机构42的输出和来自照度检测机构73的输出对向第二加热线圈8供给高频电流的逆变电路46的输出进行控制。
即,光传感器72用于检测室内的通常光的照度(或亮度),接收到来自光传感器72的输出信号后,照度检测机构73对由光传感器72检测到的照度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由光传感器72检测到的照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被加热物A未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控制机构44令利用逆变电路46进行的对第二加热线圈8的加热控制为不许可,或抑制第二加热线圈8的输出,另一方面,在由光传感器72检测到的照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被加热物A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控制机构44进行利用逆变电路46的对第二加热线圈8进行的加热控制。
因而,控制机构44仅在由光传感器72检测到的照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0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变电路46的输出控制,以使得被加热物A的温度或温度梯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进行第二加热线圈8的加热输出的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附近发光区域35b发光,所以易于看到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位置,即使在室内昏暗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看到红外线输入区域35a。
此外,光传感器72因为能够检测室内的照度,所以能够检测被加热物A未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情况,但在室内昏暗的情况下,难以利用光传感器72检测被加热物A未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的情况。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区域35b由于发光而易于看到,因此如果使得通过覆盖发光区域35b而能够覆盖红外线射入区域35a,则能够稳定地进行利用红外线传感器40的被加热物A的温度控制。
另外,发光区域35b的面积狭窄,照射光的上部开口部36d和发光区域35b的错位变得显眼,但通过如上述那样在发光区域35b设置光扩散层,也能够使上述错位不显眼。关于设置有光扩散层的结构,参照图13A~13E进行以下说明。
图13A的结构在发光区域35b的整个区域设置有半透明的光扩散层76,与此相对,图13B~图13E的结构在发光区域35b中,混合设置有光扩散层76和光透过率比光扩散层76的大的部位。
更详细而言,图13B的结构令发光区域35b的中央区域为不存在光扩散层的透明部78,在该中央区域的径方向外方带状设置有周边区域,以半透明的环状光扩散层76形成该周边区域,将中央区域的光透过率设定得比周边区域的光透过率大。
此外,图13C的结构使半透明的圆形的多个光扩散层76分散在发光区域35b中,光扩散层76以外的部分为透明部78。
进而,图13D的结构令发光区域35b的中央区域为不存在光扩散层的透明部78,在该中央区域的径方向外方带状设置有第一周边区域,以半透明的环状光扩散层76形成该第一周边区域,并且在第一周边区域的径方向外方带状设置有第二周边区域,以光透过率比第一周边区域的小的有色光透过层80形成该第二周边区域。
此外,图13E的结构在设置于发光区域35b的透明部78以格子状形成有半透明的光扩散层76。
其中,在图13B~图13E的结构中,虽然在发光区域35b的一部分中设置有透明部78,但是也可以代替该透明部78,设置光透过率比光扩散层76大的其它光扩散层。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因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容易地识别从锅等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向红外线传感器射入的射入区域,所以用户只要以覆盖该红外线射入区域的方式将被加热物载置在顶板上即可,作为组装在厨房等中的家庭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有用的。

Claims (11)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
加热线圈,其与所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
发光体,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导光部,其将从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
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导光部的方式而被形成,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位于所述顶板的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的内侧的位置,且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在通过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的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直线上或该直线附近、且从所述加热线圈中心错开至跟前侧的位置,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代替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以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这样的方式,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仅设置在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的内侧的一个位置。
4.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
加热线圈,其与所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
发光体,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导光部,其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
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
用于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导光部的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顶板的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的内侧、且偏离所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发光,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所述导光部作成为:将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导向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将从所述发光体射出且在所述导光部内被引导的光从所述导光部的开口部向所述顶板照射,由此使得能够看到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在通过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和作为能够看到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的区域的发光部的中心的直线上或该直线附近、且在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与所述发光部的中心之间配置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中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导光体,所述导光体被所述发光体的光射入,且发光面呈环状地发光,
能够将来自所述发光体的光从所述导光体的发光面导向所述导光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从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经所述开口部通过在所述发光面的内侧形成的贯通孔被导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发光体构成传感器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具有:固定并电连接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发光体的印刷配线板;和收容该印刷配线板且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发光体延伸的下方延长筒,在所述下方延长筒内收容着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发光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发光体的上方设置有带贯通孔的光扩散环,所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贯通孔的下方。
10.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
加热线圈,其与所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
发光体,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导光部,其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
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导光部的方式而被形成,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顶板的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的内侧、且偏离所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具有通过遮光壁与所述导光部分离的第二导光部,使得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导光部,向形成于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的光扩散层照射。
1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过光的顶板,其设置在主体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载置并加热被加热物的加热部;
加热线圈,其与所述加热部相对地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产生磁场而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用于检测红外线;
发光体,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导光部,其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和
控制机构,其根据来自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对所述加热线圈的输出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顶板具备红外线射入区域,该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上部开口部的正上方,按照将从所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导向所述导光部的方式而被形成,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设置在所述顶板的比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更靠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周的内侧且偏离所述加热线圈中心的位置,使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在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内或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的附近发光,使得所述光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能够在所述加热部内看到,并且在从所述主体上方看时,在通过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和作为能够看到从所述发光体射出的光的区域的所述发光部的中心的直线上或该直线附近、且在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与所述发光部的中心之间配置所述红外线射入区域。
CN2007800461646A 2006-12-18 2007-12-18 感应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1558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39593 2006-12-18
JP339593/2006 2006-12-18
PCT/JP2007/074297 WO2008075673A1 (ja) 2006-12-18 2007-12-18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8682A CN101558682A (zh) 2009-10-14
CN101558682B true CN101558682B (zh) 2012-05-09

Family

ID=3953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61646A Active CN101558682B (zh) 2006-12-18 2007-12-18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565721B2 (zh)
EP (1) EP2096897B1 (zh)
JP (1) JP5047989B2 (zh)
CN (1) CN101558682B (zh)
CA (1) CA2672788C (zh)
ES (1) ES2659989T3 (zh)
HK (1) HK1136925A1 (zh)
MY (1) MY155927A (zh)
RU (1) RU2449509C2 (zh)
WO (1) WO2008075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2262B2 (ja) * 2007-08-31 2012-10-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258989A1 (en) * 2008-03-11 2010-12-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Heating cooker
US8853599B2 (en) 2008-05-27 2014-10-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apparatus
CN102265704B (zh) 2008-12-26 2013-08-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EP2408262B1 (en) * 2009-03-13 2019-06-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and kitchen apparatus
WO2010106769A1 (ja) * 2009-03-19 2010-09-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114482A1 (en) * 2009-04-02 2010-10-07 Trimech Technology Pte Ltd Long thermode assembly
JP4934168B2 (ja) * 2009-06-23 2012-05-16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センサ
WO2012073517A1 (ja) * 2010-12-02 2012-06-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および誘導加熱装置
US9565970B2 (en) * 2011-04-14 2017-02-14 Electrodomesticos Taurus Sl Cooking system including a cooking hob and a cooking vessel
DE202012003287U1 (de) * 2012-04-02 2013-07-05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Kochfeld mit einer Platte und einem Leuchtmittel
ES2725572T3 (es) * 2012-09-03 2019-09-24 Bsh Bosch & Siemens Hausgeraete Gmbh Aparato electrodoméstico
EP2906083A1 (en) * 2012-10-11 2015-08-19 Arçelik Anonim Sirketi A wireless cooking appliance operated on an induction heating cooktop
DE102013102115A1 (de) * 2013-03-04 2014-09-18 Miele & Cie. Kg Koch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102013102107A1 (de) * 2013-03-04 2014-09-18 Miele & Cie. Kg Koch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FR3006425B1 (fr) * 2013-06-03 2017-10-13 Fagorbrandt Sas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par induction et table de cuisson a induction associee
JP6219229B2 (ja) * 2014-05-19 2017-10-2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給電機構
AU2015281781B2 (en) * 2014-06-23 2021-02-25 Breville Pty Limited Multi cooker
JP6258238B2 (ja) * 2015-02-24 2018-01-1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3082380B1 (en) 2015-04-16 2020-04-08 LG Electronics Inc. Cooking apparatus
EP3139702B1 (en) * 2015-09-02 2018-11-14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Induction coil assembly for an induction cooking hob
US20170071034A1 (en) * 2015-09-09 2017-03-09 Cooktek Induction Systems, Llc Induction holding, warming, and cooking system having in-unit magnetic control
KR101971765B1 (ko) 2016-07-04 2019-04-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원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KR20180065814A (ko) * 2016-12-08 2018-06-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장치
US11665790B2 (en) * 2016-12-22 2023-05-30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burner element having a plurality of single piece frames
IT201700060684A1 (it) * 2017-06-01 2018-12-01 Caffitaly System Spa Dispositivo di acquisizione di immagini e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eparazione di una bevanda, comprendente detto dispositivo di acquisizione di immagini
US10993292B2 (en) * 2017-10-23 2021-04-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uning an induction circuit
DE102017221341A1 (de) * 2017-11-28 2019-05-29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Topferkennungssensor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und Induktionskochfeld
KR102665228B1 (ko) * 2019-05-07 2024-05-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립성 및 냉각 성능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CN113825267B (zh) * 2020-06-19 2024-03-2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装置
USD1000205S1 (en) 2021-03-05 2023-10-03 Tramontina Teec S.A. Cooktop or portion thereof
USD1000206S1 (en) 2021-03-05 2023-10-03 Tramontina Teec S.A. Cooktop or portion thereof
EP4240108A1 (en) * 2022-03-04 2023-09-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cooking system and related cooking syste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842A (zh) * 2004-04-28 2005-1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9789A (en) * 1971-12-29 1973-03-06 Gen Electric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temperature sensing of inductively heated cooking vessel by"modulated"light
IT1291005B1 (it) 1997-01-13 1998-12-14 Merloni Elettrodomestici Spa Sistema di controllo per un apparato elettrodomestico.
RU2145040C1 (ru) 1997-01-31 2000-01-27 Санио Электрик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JP3128524B2 (ja) 1997-01-31 2001-01-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レンジ
DE10064621A1 (de) 2000-12-21 2002-06-27 Ego Elektro Geraete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fassung der Tenperatur eines Kochgefäßes
JP2003133044A (ja) 2001-10-25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123085B2 (ja) 2003-07-17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7327254B2 (en) * 2005-02-02 2008-02-05 Chen Kai-Po Bulb with sensing function
JP4552735B2 (ja) 2005-04-06 2010-09-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892872B2 (ja) 2005-05-27 2012-03-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251174B2 (ja) * 2005-10-28 2009-04-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793153B2 (ja) 2006-07-21 2011-10-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842A (zh) * 2004-04-28 2005-1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8682A (zh) 2009-10-14
RU2009127767A (ru) 2011-01-27
RU2449509C2 (ru) 2012-04-27
US9565721B2 (en) 2017-02-07
MY155927A (en) 2015-12-31
EP2096897A4 (en) 2012-04-04
WO2008075673A1 (ja) 2008-06-26
US20090314771A1 (en) 2009-12-24
EP2096897A1 (en) 2009-09-02
CA2672788C (en) 2016-08-30
EP2096897B1 (en) 2017-11-22
JPWO2008075673A1 (ja) 2010-04-15
JP5047989B2 (ja) 2012-10-10
CA2672788A1 (en) 2008-06-26
ES2659989T3 (es) 2018-03-20
HK1136925A1 (en) 201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8682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489669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627745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226570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US20100206871A1 (en) Induction heating appliance for cooking
EP3373316B1 (en) Cooking apparatus
EP337611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cooking appliance therewith
EP3554322B1 (en) Toaster sensing device
JP438987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213995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847286B1 (ko) 냉기흐름유도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US1170323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 door for cooking appliance and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the same
JP495413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コイルユニット
JP540474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コイルユニット
JP3279275B2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WO2020169111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cooking device
JP722902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180004523A (ko) 광원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KR100771215B1 (ko) 전기 레인지
JP201417925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0901914B1 (ko) 조리기기
JP2012117753A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H08135983A (ja) 電気コンロ
KR20080039103A (ko) 조리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69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69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