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6475B - 滑动型便携式终端 - Google Patents
滑动型便携式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36475B CN101536475B CN2007800424079A CN200780042407A CN101536475B CN 101536475 B CN101536475 B CN 101536475B CN 2007800424079 A CN2007800424079 A CN 2007800424079A CN 200780042407 A CN200780042407 A CN 200780042407A CN 101536475 B CN101536475 B CN 1015364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housing
- torsion
- closure state
- open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group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7—Sliding mechanism with one degree of freed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减小便携式终端的尺寸和厚度并同时确保便携式终端的赋能力。上壳体(2)通过连接部(4)连接到下壳体(3),以允许上壳体沿规定方向从下壳体向前移动。这两个壳体(2,3)可处于壳体彼此叠置的闭合状态并可处于通过使上壳体(2)沿规定方向向前移动而使壳体延伸的打开状态。连接部(4)设置有扭转螺旋弹簧(33),用于向两个壳体(2,3)施加赋能力,使得上下壳体(2,3)处于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螺旋部(33A)的一端固定至第二孔(46),螺旋部(33A)的另一端固定至第三孔(50)。螺旋部(33A)布置在通过使两个壳体(2,3)在向前移动的方向上彼此部分地面对而形成的间隙(56)中,该间隙(56)布置成在闭合状态与第三孔(50)相比更接近规定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诸如便携式电话、PDA、照相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其能够允许使用者选择携带状态和伸长状态,在携带状态中各壳体准确叠置以使第一壳体的背表面和第二壳体的前表面彼此面对,在伸长状态中通过使第二壳体的前表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背表面平行移动而使各壳体伸长。
背景技术
近来,大量的便携式电话已经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已经开发出各种便携式电话,例如,除了呈现出简单的棒状轮廓的直线式以外,已经开发出可经由旋转铰链单元打开/闭合的折叠式、可经由滑动单元等打开/闭合的滑动式等。
滑动型便携式电话装备有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垂直方向上叠置的状态下使第一壳体在第二壳体上相对地滑动。该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由安装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上的滑动壳体、安装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上以在滑动壳体上滑动的滑块、以及设置在滑块与滑动壳体之间以使滑块沿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从预定的滑动位置滑动或者沿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从预定的滑动位置给滑块赋能的弹性元件构造出(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A-2005-21064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这种滑动机构具有期望的赋能力(energizing force)以防止如下情况:当使用者正在发送/接收电子邮件或在便携式电话伸长的状态下通过该电话进行通话时,滑动型便携式电话在被握在手中时壳体不期望地打开或壳体易于闭合。因此,弹性元件设置在滑动机构中。该弹性元件由例如扭转螺旋弹簧形成,并设置在滑块与滑动壳体之间。
当滑块相对于滑动壳体沿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从预定的滑动位置滑动时,扭转螺旋弹簧围绕弹性元件的固定至滑动壳体的一端转动。因此,必须预先形成扭转螺旋弹簧在其螺旋部闭合时所处的空间和扭转螺旋弹簧在其螺旋部打开时所处的空间。因此,在滑块与滑动壳体之间总是需要扭转螺旋弹簧的滑动空间。结果,由滑块与滑动壳体构成的滑动机构需要预定的厚度,从而具有该滑动机构的便携式终端变厚,且难于使该便携式终端的尺寸减小。
此外,如上面所述,扭转螺旋弹簧需要赋能力。因此,期望的是,应当增加圈数以减小产生的应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大供螺旋部滑动的空间的高度。因此,也必定要增加滑动机构的厚度等。结果,难以在减小滑动机构的尺寸和确保赋能力之间获得兼容。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使用者使用具有带子的便携式终端。使用者将具有带子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置于闭合状态,然后将其放在裤袋或书包里。当使用者从口袋等中拿出该具有带子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时,使用者在抓着该带子的同时拽出该便携式终端。此时,除非施加了期望的赋能力,否则主体部会打开,这导致能耗增加。同时,例如,当上壳体在使用者在走路时握持下壳体的同时使用该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因任何力而闭合时,使用者被迫延缓字符的输入操作等。因此,在打开状态下也需要期望的赋能力。
此外,当存在制造上的变化、元件尺寸的变化等时,在一些情况中不能给出期望的赋能力,因此不能保持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
已经考虑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型便携式终端,首先,能够减小滑动型便携式终端的厚度,第二,能够在不使弹性元件的尺寸增大的条件下确实地保持闭合状态,第三,能够防止当使用磁体和磁体所吸引的吸引元件保持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时发生碰撞而导致磁体出现故障,第四,能够通过减小产生的应力而不增大弹性元件的厚度(增加弹性元件的高度)来延长寿命。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连接部,联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这两个壳体移动到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重叠,在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滑动并延伸。连接部具有弹簧,该弹簧向所述两个壳体施加赋能力,使得这两个壳体移动到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弹簧的螺旋部的一端固定于连接部的与第一壳体一起移动的第一位置,而螺旋部的另一端固定在连接部的位于第二壳体侧的第二位置。螺旋部布置在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在移动方向上彼此相对的部分形成的间隙中。该间隙在闭合状态下相对于第一位置布置在预定方向侧。
根据该构造,无需事先形成供螺旋部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同时避免了壳体模式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螺旋部与其它部件之间的干扰。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中的空间,从而可以实现主体部的尺寸减小。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还包括:磁体,被保持在第一壳体侧;和吸引元件,被保持在第二壳体侧且由所述磁体吸引。磁体和吸引元件中任一个设置在第三位置。
根据该构造,无需预先形成供磁体或吸引元件中任一个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中的空间,从而可以实现主体部的尺寸减小。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中,在第二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中,磁体和吸引元件中任一个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预定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根据该构造,可以通过由磁体给定的吸引力来实现闭合状态下的滑动力,并且可以减轻当磁体和吸引元件彼此相对时在磁体中产生的冲击力。
此外,滑动型便携式终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连接部,可滑动地联接两个壳体,使得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在预定方向上移动。这两个壳体移动到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重叠,在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滑动并延伸。连接部在与第一壳体一起移动的第一位置提供磁体。连接部在与第二壳体一起移动的第二位置提供被磁体吸引的吸引元件。吸引元件和磁体向所述两个壳体施加吸引力,使得这两个壳体置于闭合状态。优选地,磁体和吸引元件中任一个可以布置在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布置在所述两个壳体之间并与移动方向相反。此外,优选地,磁体和吸引元件中任一个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连接部在滑动方向上的移动量。
根据该构造,无需事先形成供磁体或吸引元件中另一个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中的空间,从而可以实现主体部的尺寸减小。此外,可以通过由磁体给定的吸引力实现保持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的力,并且,可以减轻磁体和吸引元件彼此相对时磁体中产生的冲击力。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中,在第一方面提出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中,弹性部具有中心螺旋部,该中心螺旋部的一端连接到安装在第一位置的第一臂部,该中心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到安装在第二位置的第二臂部。该中心螺旋部由大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和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形成。在中心螺旋部的最上面或最下面上,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开始且终结于相对于作为对称轴的大直径的中心螺旋部的中心位于两个臂部的开始位置的对称位置附近。
根据该构造,即使当形成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时,也可以使展开有效长度(developed effective length)延伸,而不增加中心螺旋部的厚度。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无需预先在闭合状态形成供螺旋部和磁体中任一个或磁体所吸引的吸引元件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中的空间,从而可以实现主体部的尺寸减小。
此外,可以减轻当磁体和吸引元件彼此相对时或使用者掉落便携式终端时产生的冲击力。因此,可以避免磁体发生故障。此外,即使出现了制造上的变化或部件尺寸上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吸引力的作用而可靠地保持闭合状态。
此外,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形成为不与扭转螺旋弹簧的臂部重叠或干扰。因此,可以延长展开有效长度,而不增加扭转螺旋弹簧的厚度(增加扭转螺旋弹簧的高度),可以减小扭转螺旋弹簧中产生的弯曲应力,从而可以提高寿命性能。此外,即使当扭转螺旋弹簧变形时,在臂部与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之间也不会发生干扰。因此,变形后得到的中心螺旋部的厚度与现有技术中不设置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的情况相比没有变化。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的外观的透视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
[图2]图1的大致中心截面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情况下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的有关电的构造的框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连接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5]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连接部的平面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
[图7]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通过扭转螺旋弹簧中心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
[图8]连接部由弹簧质量系统代替的概念图。
[图9]示出当主体部从其闭合状态打开至其打开状态时施加的滑动力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10]示出现有技术中的扭转螺旋弹簧的视图,其中(a)是平面图,(b)是中心截面图。
[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扭转螺旋弹簧的视图,其中(a)是平面图,(b)是中心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滑动型便携式电话(便携式终端)的主体部
2 上壳体(第一壳体)
3 下壳体(第二壳体)
4 连接部
31 导轨部
32 底座部(base portion)
33 扭转螺旋弹簧
33A 螺旋部(coil portion)
36 第二磁体
38 吸引元件
46 第二孔
50 第三孔
56,57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这里,以本发明应用于作为滑动型便携式终端的滑动型便携式电话来进行解释。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的外观的透视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图2示出图1的大致中心截面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情况下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的有关电的构造的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连接部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连接部的平面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通过扭转螺旋弹簧中心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其中(a)示出闭合状态,(b)示出打开状态。图8是用弹簧质量系统代替连接部的概念图。图9是示出当主体部从其闭合状态打开至其打开状态时施加的滑动力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1的滑动型便携式电话(下面被称为“主体部”)大致构造成,两个壳体联接以使一个壳体在另一个壳体上滑动。下面的解释系根据如下假设: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壳体被称为上壳体2,另一个壳体被称为下壳体3。主体部1具有可滑动地保持上下壳体2、3的连接部4。主体部1通过连接部4的滑动操作而被可滑动地联接。
当使用者携带该便携式电话或检查进来的邮件时,该滑动型便携式电话被用在主体部1闭合的状态(闭合状态),如图1(a)所示。相反,当使用者输入字符、数字或电话号码时,该滑动型便携式电话被用在主体部1打开的状态(打开状态),如图1(b)所示。使用者可以在主体部1的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中任一状态下接收电话和终止通话。此外,当主体部1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上壳体2沿箭头A方向相对于下壳体3移动一距离L。
上壳体2具有接收器5、显示部6、显示垫7、第一摄影部8、第二摄影部9、第一磁体10、第一操作部11、第一印刷板12和天线13。透明窗14设置在上壳体2的主表面2A上。无线电电路部15、匹配电路部16、数据转换部17、声音处理部18、图像处理部19、信息记录部20、控制部21等设置于第一印刷板12。此外,形成有电源供给部(未示出),并且天线13连接到该电源供给部。
同时,下壳体3包括送话部(麦克风)22、第二操作部23、扬声器(仅在图3中示出)24、用作磁性传感元件的霍尔元件25、第二印刷板26、UIM卡安装部27、可拆卸地附接的电池28等。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操作部23暴露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用作在其中记录有订约人的信息、电话号码信息、个人识别信息等的IC卡的UIM(用户身份模块,User IdentityModule)卡29安装到UIM卡安装部27中,该UIM卡安装部27设置在电池28的下方。UIM卡29可以在移除了用以覆盖电池28的电池盖30和电池28的状态下交换。
连接部4可滑动地联接上下壳体2、3,并且可以与上壳体2和下壳体3一体构造。在实施例1中,连接部4包括导轨部31、底座部32、扭转螺旋弹簧33、第一铆钉34、第二铆钉35、第二磁体36、容纳有第二磁体36的容纳元件37、以及吸引元件38。为了使主体部1的模式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可以使通过螺钉(未示出)固定至下壳体3的底座部32沿着通过螺钉(未示出)固定至上壳体2的导轨部31滑动。
此外,柔性印刷板39(柔性布线元件)折叠并布置在上壳体2和下壳体3之间。柔性印刷板39的一端插入到连接器40A中,该连接器40A设置于第一印刷板12的朝向下壳体3侧的表面,而柔性印刷板39的另一端插入到连接器40B中,该连接器40B设置于第二印刷板26的朝向电池盖30侧的表面。这样,柔性印刷板39将第一印刷板12与第二印刷板26电连接起来。
与和下壳体3的第二操作部23重叠的后端侧不同,上壳体2的顶端侧形成为较厚。相反,与和上壳体2的第一操作部11重叠的后端侧不同,下壳体3的顶端侧形成为较薄。此外,为了令使用者在用一只手保持下壳体3的同时能够用使用者的拇指向上滑动上壳体2的主表面2A而将便携式电话置于打开状态,优选的是,上壳体2和下壳体3应当设计成使得使用者不能同时握住两个壳体2、3。因此,通过使下壳体3形成为围绕上壳体2的两个侧表面,而使保持着下壳体3的使用者的手很难触及上壳体2。
接下来,将在下面更具体地解释实施例1中的滑动型便携式电话的主体部1的各个组成元件。
首先,将在下面解释上壳体2。
接收器5构成第一声音输出部,输出通信目的地的声音。当电话进来时,使用者将接收器5按压在使用者的耳朵上并听到呼叫者的声音。
显示部6经由显示垫7布置在构成主表面2A的一部分的透明窗14的下方。指示所接收到的电场强度的标记、剩余电池寿命信息、时间信息、来电信息、输入字符和符号等显示在显示部6上。
即使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中任一状态时,使用者也可以识别显示于显示部6上的显示信息。显示部6由液晶显示器件(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EL)等构造出。显示部6经由显示部布线元件连接到第一印刷板12,显示部布线元件由具有挠性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等形成。
第一摄影部8设置成邻近接收器5。在进行可视通话时,通过对使用者进行拍照而拾取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6上作为镜象,而该拾取的图像连同声音一起被送至位于另一端的一方。此外,第一摄影部8具有脸部识别功能,并通过将所拾取的图像与预先注册的图像进行比较来判断使用者的真实性是否是真的。
第二摄影部9设置于第一摄影部8的背表面,从而可以拾取显示部6后方的图像。当对象位于使用者的前方时,使用者可以在拍照期间检查显示在显示部6上的拾取图像。第二摄影部9和前面的第一摄影部8都是通过将从对象捕捉来的作为光信号的入射光通过一组透镜经由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等的光电转换元件转换成电信号而生成图像信息。该图像信息由图像处理部19进行处理,然后在显示部6上生成图像。
因此,显示部6、第一摄影部8和第二摄影部9连接到图像处理部19。在完成了预定的拍照后,由第一摄影部8和第二摄影部9拾取的图像信息记录在信息记录部20中。这里,除了该图像信息以外,信息记录部20还可以记录电话号码信息、声音信息、除了拾取到的图像信息以外的图像信息(接收到的图像信息等)、诸如准备中的或发送出/接收到的电子邮件的字符信息等。
第一磁体10布置在当主体部1置于闭合状态时在上壳体2的下端侧与霍尔元件25重叠的位置。
第一操作部11包括布置在上壳体2的主表面2A的下端的多个操作按钮。第一操作部11包括:电话接收按钮和电话终止按钮;用于调节从接收器5或扬声器24输出的音量、从操作模式切换到风格模式(manner mode)等的操作按钮;菜单屏幕上的选择按钮和OK按钮,等。
第一印刷板12布置在显示部6的下方。
天线13邻近第二摄影部9布置在上壳体2的顶端。
然后,在下面解释下壳体3。
第二操作部23包括布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上的多个操作按钮。数字、字符、符号印刷在该第二操作部23上以输入电话号码、字符等。
麦克风22和第二操作部23布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麦克风22设置成,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由上壳体2覆盖,而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露出。
扬声器24构成第二声音输出部,其输出铃声音调,且在不用手进行操作时输出声音等。
霍尔元件25设置在第二印刷板26上,使得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该霍尔元件与第一磁体10相对。由于第一磁体10定位成在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与霍尔元件25紧密邻近,因此霍尔元件25检测第一磁体10的磁场并向控制部21输出检测信号。此外,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磁体10定位成远离霍尔元件25,霍尔元件25不能检测到第一磁体10的磁场,从而不向控制部21输出检测信号。即,当霍尔元件25检测到第一磁体10的磁场时,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而当霍尔元件25没有检测到第一磁体10的磁场时,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
当第一操作部11在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的情况下操作时,用于对第一操作部11进行照明的光源开启。除非第一操作部11操作预定时间,否则该照明关闭。当主体部1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用于分别对第一操作部11和第二操作部23进行照明的光源也开启。这样,使用者可以看清第一操作部11和第二操作部23上的字符、符号等。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时,用于分别对第一操作部11和第二操作部23进行照明的光源都关闭。这样,可以减小能耗。
第二印刷板26设置在电池28周围。连接到UIM卡安装部27的连接器(未示出)和电池28设置到第二印刷板26的一部分。
控制部21连接到第一操作部11、第二操作部23、霍尔元件25、无线电电路部15、数据转换部17、图像处理部19和信息记录部20,以控制这些部分的操作。此外,控制部21连接到电池28。
无线电电路部15经由匹配电路部16连接到天线13。无线电电路部15构造成处理经由天线13接收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输出到数据转换部17。匹配电路部16使天线13的阻抗与无线电电路部15的阻抗相匹配。与此对比,数据转换部17连接到声音处理部18,而声音处理部18分别连接到接收器5、扬声器24和麦克风22。
因此,数据转换部17将从天线13接收到的数据经由匹配电路部16、无线电电路部15和控制部21转换为声音数据,并将该声音数据输出到声音处理部18。
声音处理部18通过对声音数据进行解码而生成声音信号,然后将声音信号输出到接收器5和扬声器24。接收器5和扬声器24输出对应于从声音处理部18传送来的声音信号的声音。
此外,声音处理部18通过对麦克风22接收到的声音进行编码而生成声音数据,然后将该声音数据输出到数据转换部17。数据转换部17将该输入的声音数据转换为通信数据,然后将该通信数据输出到无线电电路部15。无线电电路部15对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处理,并从天线13送出处理后的数据作为无线电信号的电子无线电波。
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印刷板39的折叠部形成在邻近第二摄影部9的位置。当主体部1移动到打开状态时,柔性印刷板39的折叠部也移动,移动后的折叠部的状态在图7(b)中示出。
下面将参照图4和图5详细地描述连接部4。
在图4中,导轨部31、底座部32和容纳元件37分别由非磁性的金属薄板形成。吸引元件38由磁性金属薄板形成。
底座部32具有:第一中心部41;U形引导部42,形成为在第一中心部41的两端彼此相对;一对保持部43,形成在第一中心部41上且折叠成彼此相对;第一孔44,UIM卡安装部27安装到该第一孔44中;以及第二孔46(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一位置”),在第一铆钉34通过第一环部45之后,通过填缝(caulk)而使第一铆钉34的顶端附接到该第二孔46,其中第一环部45形成在位于扭转螺旋弹簧33的螺旋部33A的一端侧的臂的顶端。
导轨部31具有:第二中心部47;滑动部48,形成在第二中心部47的两端,并由引导部42引导以进行滑动;第三孔50(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二位置”),在第二铆钉35通过第二环部49之后,通过填缝而使第二铆钉35的顶端附接到该第三孔50,其中第二环部49形成在位于扭转螺旋弹簧33的螺旋部33A的另一端侧的臂的顶端;以及具有两个突出部51的直角弯曲部52。
形成有第一环部45的扭转螺旋弹簧33的一端在第一中心部41的上方围绕第二孔46转动/移动。形成有第二环部49的扭转螺旋弹簧33的另一端在面向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反面的同时移动。螺旋部33A顺时针卷绕,并且,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孔46沿箭头A方向布置在第三孔50附近。此外,扭转螺旋弹簧33安装到连接部4,以具有预定的扭转角。螺旋部33A在第一孔44与直角弯曲部52之间邻近C-表面部29A布置,其对应于基本上为矩形的UIM卡29(在图6(a)、6(b)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一角形成为倾斜表面。当螺旋部33A在第一孔44与直角弯曲部52之间布置成不邻接C-表面部29A定位时,第一孔44与直角弯曲部52之间的距离必定要增大,除非减小螺旋部33A的直径。结果,使主体部1的总长度增加。当减小螺旋部33A的直径时,担心产生的弯曲应力增大并超出一容许应力,除非使为了获得期望的打开/闭合力而给定的扭转角减小。
像实施例1那样,可以通过将螺旋部33A布置成邻近C-表面部29A,而有效地利用主体部1中的空间,并且还可以通过避免使主体部1的总长度增加而获得适于便携式终端的尺寸。此外,下壳体3的主表面3A形成于底座部32的表面侧(安装有电池28的侧表面的相反侧),以产生用以设置螺旋部33A和UIM卡安装部27的间隙。下壳体3的主表面3A设置在上壳体2的第一操作部11与导轨部31之间。
此外,电池28装载在底座部32的背表面侧。第一印刷板12和显示部6安装在导轨部31的表面侧。
根据这种构造,在被置于闭合状态的主体部1中,使未被实际利用的空间最小化。这样,可以实现主体部1的尺寸减小和厚度减小。
在图5中,第二磁体36容纳在容纳元件37中,该第二磁体36的磁化方向沿箭头B的方向。容纳元件37由多个弯曲部形成,使得基本上为矩形的第二磁体36可以安装到容纳元件37中。
具有宽度W1的第四孔53形成在保持部43中。当容纳元件37安装到保持部43时,形成在容纳元件37的侧表面上且具有宽度W2(W1>W2)的折叠片54与第四孔53接合以弯曲。折叠片54在接合后闩锁到第四孔53中,从而折叠片54不会断开连接。此外,容纳元件37可以沿箭头B方向移动一在接合之后产生的间隙(W1-W2)。换言之,容纳元件37的移动由保持部43在箭头B方向上限制在间隙(W1-W2)内。该间隙(W1-W2)相比于长度L足够小。
突出部51分别安装到设置在吸引元件38中的两个通孔55中,并分别通过填缝固定到通孔55。这样,吸引元件38一体安装到直角弯曲部52。
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图7对操作进行解释。如图6(a)和图7(a)所示,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中心部41与第二中心部47重叠。扭转螺旋弹簧33的螺旋部33A在第一中心部41上布置在第一孔44与直角弯曲部52之间的位置。吸引元件38由第二磁体36吸引,使得吸引元件38和容纳元件37彼此紧密接触。在图7(a)中,容纳/布置螺旋部33A的间隙56由斜线表示。该间隙56形成在由上壳体2的主表面2A的背表面的一部分、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背表面的一部分、导轨部31的直角弯曲部52、底座部32的第一中心部41和UIM卡安装部27围绕的区域中。
当主体部1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主体部1与导轨部31一起沿箭头A方向移动,如图6(b)和图7(b)所示。这样,吸引元件38和容纳元件37彼此远离地移动,从而UIM卡安装部27和直角弯曲部52彼此远离地移动,使得露出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与此同时,在扭转螺旋弹簧33围绕第一铆钉34顺时针转动的同时,螺旋部33A跟随直角弯曲部52。这里,由于导轨部31作直线运动,而螺旋部33A作旋转运动,因此螺旋部33A永远不会抵靠直角弯曲部52。在图7(b)中,容纳/布置螺旋部33A的间隙57由斜线表示。
螺旋部33A在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所处的位置对应于导轨部31在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由于导轨部31沿箭头A方向移动距离L,因此间隙56在前进方向上增大距离L,以产生间隙57。
在现有技术中,甚至必须要在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之前形成螺旋部在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所处的空间。因此,难以减小处于闭合状态的主体部1的厚度和长度。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实施例1中,使布置螺旋部33A的空间随着上壳体2的移动一起膨胀(延伸)上壳体2的移动量。通过将螺旋部33A置于延伸后的间隙56中,可以确保闭合状态下螺旋部33A所处的空间。
此外,第二磁体36、容纳元件37和吸引元件38布置在该延伸后的间隙56中。结果,与螺旋部33A布置于延伸后的间隙56中的情况类似,可以确保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吸引元件38所处的空间。
即,由于螺旋部33A、第二磁体36和吸引元件38布置在延伸后的间隙56中,因此没有必要事先形成用以在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布置螺旋部的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1中的空间。
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时,上壳体2和导轨部31沿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吸引元件38接近容纳元件37,且直角弯曲部52接近UIM卡安装部27,由此下壳体3的主表面3A被上壳体2覆盖。与此同时,螺旋部33A在扭转螺旋弹簧33围绕第一铆钉34逆时针转动的同时跟随直角弯曲部52。这里,由于当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时间隙57的一部分位于螺旋部33A的上表面侧(上壳体2侧),因此螺旋部33A可能相对于第一中心部41抬起。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闭合时,扭转螺旋弹簧33的第二环部49在螺旋部33A之前进入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反面。因此,顺时针卷绕的螺旋部33A的上表面侧可以被引导,并可进入反面。
假设扭转螺旋弹簧33的螺旋部33A逆时针卷绕,则具有第一环部45的一端从螺旋部33A的上表面侧形成,而具有第二环部49的另一端从螺旋部33A的下表面侧(底座部32侧)形成。在该情况下,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闭合时,第二环部49在螺旋部33A之前进入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反面。然而,当螺旋部33A的上表面侧抬升时,螺旋部33A在进入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反面之前碰撞主表面3A的顶端3B。因此,螺旋部33A的上表面侧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的反面之间的间隙必须保持得较大,这使得主体部1的厚度增加。
因此,像实施例1那样,当采用螺旋部33A进入和离开预定高度的空间的构造时,螺旋部33A的卷绕方向可以设定成使得: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时,具有作为顶部的第二铆钉部49的另一端从螺旋部33A的上表面开始。
在实施例1中,第一环部45和第二环部49分别形成在扭转螺旋弹簧33的一端和另一端的顶端。但是,扭转螺旋弹簧33不限于该构造。扭转螺旋弹簧33的顶端可以折叠并与第二孔46和第三孔50接合。
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图9解释滑动力。这里,图8是连接部被弹簧质量系统代替的概念图。如图8所示,当扭转螺旋弹簧33由线形弹簧代替时,赋能力(弹簧力)施加到由质量m表示的导轨部31的第一铆钉34和第二铆钉35。该质量m被沿着引导部42赋能,以产生摩擦力。当第一铆钉34与第二铆钉35之间的角度为θ时,质量m沿箭头A方向滑动时产生的滑动力中的弹簧力由扭转螺旋弹簧33产生的弹簧力与θ的余弦的乘积给出。
图9是示出下壳体3固定时上壳体2从其闭合状态打开成其打开状态时施加的滑动力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磁体36吸引吸引元件38。这样,主体部1从闭合状态打开时所需要的滑动力由扭转螺旋弹簧33的弹簧力、第二磁体36的吸引力、以及摩擦力之和给出。当上壳体2滑动直到第二磁体36与吸引元件38分离时,第二磁体36作用在吸引元件38上的吸引力极度地接近于零。因此,滑动力由扭转螺旋弹簧33的弹簧力和摩擦力之和给出。从图9可以理解,当上壳体2移动距离α时,滑动力突然下降。
假设没有设置实施例1中的第二磁体36,闭合状态下的滑动力达到E点。当施加了第二磁体36的吸引力时,滑动力从E点增大到F点。
当上壳体2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几乎L/2时,第一铆钉34与第二铆钉35之间的距离变得最短,并且两者之间的角度θ为90度。结果,赋能力变为零。当上壳体2沿着箭头A的方向移动超过几乎L/2时,赋能力的方向反转,从而主体部1半自动地移为打开状态。
当主体部1从打开状态闭合时,赋能力类似地产生。
接下来,将在下面解释主体部1闭合时第二磁体36的操作。当吸引元件38碰撞容纳着第二磁体36的容纳元件37时,冲击力施加到第二磁体36。此时,该施加到第二磁体36的冲击力在第二磁体36刚性地固定到底座部32的情况下有时会导致该磁体发生故障。此外,当使用者从口袋里拿出便携式终端而不慎将该便携式终端掉落在地上时,该类型的便携式终端有时会使冲击力施加到第二磁体36。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容纳元件37被保持成使得当吸引元件38突然碰撞容纳着第二磁体36的容纳元件37时或类似情况时允许该元件移动一距离(W1-W2)。结果,避免了第二磁体36的故障。
此外,主体部1由大量的部件构成。由于制造上的变化、元件尺寸的变化等,导致预先设定的闭合状态的位置发生变化,例如,容纳元件37和吸引元件38的相对的侧表面没有平行设置等。因此,为了使容纳元件37和吸引元件38即使在闭合状态的正常位置改变时也能够确实地紧密接触,容纳元件37布置成移动一距离(W1-W2),并且可以在一范围(W1-W2)内修正容纳元件37被引导而朝向的方向。这样,可以使容纳元件37和吸引元件38的相对的侧表面平行设置。在实施例1中,容纳元件37的移动量围绕闭合状态的正常位置均等地分配到箭头A的方向和相反的方向。但也可以适当地设定移动量。
在实施例1中,如上所述,容纳元件37可以在滑动方向上移动。作为另一实施例,由垫形成的弹性元件等可以插入在直角弯曲部52与吸引元件38之间,从而在正常位置受到压缩。在该情况下,当容纳元件37和吸引元件38的相对的侧表面没有平行设置时,弹性元件非均匀地受到压缩以修正倾斜。
此外,作为不使用容纳元件37的示例,第二磁体36可以直接与吸引元件38相对。在该情况下,弹性元件可以设置在第二磁体36的与吸引元件38相对的相对表面的背表面上,这样第二磁体36可以被赋能以抵靠吸引元件38或碰撞而抵靠在吸引元件38上。此时,当第二磁体36和吸引元件38的相对的侧表面没有平行设置时,弹性元件非均匀地受到压缩以修正倾斜。这样,可以使第二磁体36和吸引元件38的相对的侧表面平行设置。
此外,第二磁体36被解释为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时吸引吸引元件38的结构。然而,第二磁体36可以构造成在打开状态吸引所述吸引元件或在两种状态下都吸引所述吸引元件。
这里,采用容纳元件37以简化第二磁体36的安装过程。然而,第二磁体36可以粘附/固定至底座部32或者可以容纳在具有另一形状的容纳元件中。此外,磁性金属体(轭铁)可以设置在磁体的一个侧表面上并被磁化,然后可以使该轭铁与吸引元件相对。在该情况下,轭铁可以设置成进行移动,并可以吸引所述吸引元件等。第二磁体36不限于实施例1中描述的模式。
即,在磁体吸引所述吸引元件以保持主体部的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当磁体或与磁体一体保持的磁体材料以及磁体或磁性材料所吸引的吸引元件在被吸引的侧表面上具有倾斜而没有平行设置时,可以使这两个元件中的任一个修正倾斜。
此外,在实施例1中,用于可滑动地联接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部专门设置。在该情况下,导轨部可以与上壳体一体形成,底座部可以形成在下壳体中,并且,向两个壳体施加赋能力的诸如扭转螺旋弹簧、压缩弹簧、拉伸弹簧等的弹簧元件可以设置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
正如上面所解释的,扭转螺旋弹簧33布置成,螺旋部33A的一端固定至与下壳体3一起移动的第二孔46,螺旋部33A的另一端固定至与上壳体2一起移动的第三孔50,并且,螺旋部33A定位在间隙56中。当主体部处于闭合状态时,间隙56相对于第三孔50布置成靠近箭头A方向。即使当两个壳体2、3进行滑动操作时,螺旋部33A和直角弯曲部52也不会彼此干扰。此外,由于无需事先在闭合状态形成供螺旋部33A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主体部1中的空间,从而可以获得主体部1的尺寸减小。
此外,采用如下构造:第二磁体36在闭合状态吸引吸引元件38,且吸引第二磁体36的吸引元件38可以在滑动方向移动。因此,可以避免第二磁体36发生故障。此外,即使出现制造中的变化、元件尺寸的变化等,也可以通过吸引力的作用而可靠地保持闭合状态。
在实施例1中,采用普通的扭转螺旋弹簧,该普通扭转螺旋弹簧的扭转螺旋部的螺旋平均直径设定为在所有圈中都是一致的。作为另一实施例,螺旋部可以成形为类似螺旋形,例如盘簧。此外,当采用压缩弹簧或拉伸弹簧代替扭转螺旋弹簧时,即时没有事先在闭合状态形成供螺旋部在打开状态下定位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将螺旋部布置在膨胀/收缩的空间中而确保打开状态下的容纳位置。
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可以通过将螺旋部布置在当主体部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伸长的空间中而有效地利用壳体的内部。第二,可以采用保持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的磁体,并可以实现防止该磁体发生故障的安装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可以不总是同时实现。即,本发明绝不限于上面的实施例1,而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点或范围的条件下,本发明可以被选择并体现为各种模式。
(实施例2)
下面将解释扭转螺旋弹簧的变型。扭转螺旋弹簧重复着从最大打开状态到最小闭合状态的变形。该螺旋弹簧以最大程度打开时的最小弯曲应力、该螺旋弹簧以最小程度闭合时的最大弯曲应力、以及这两个弯曲应力之比与该扭转螺旋弹簧的耐久性有关。特别地,为了增强耐久性,重要的是应当使最大弯曲应力减小得足够小。为此,优选的是,应当增加螺旋的圈数或应当增加螺旋平均直径。相反,增加了扭转螺旋弹簧所占用的空间(面积或高度),从而导致装置尺寸增大。
下面将解释实现使最大应力减小的扭转螺旋弹簧的实施例2。
图10示出现有技术中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中(a)是平面图,(b)是中心截面图。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中(a)是平面图,(b)是中心截面图。
首先,将在下面解释常规的扭转螺旋弹簧。在图10中,扭转螺旋弹簧61包括第10臂部A 62、第10中心螺旋部A 63和第10臂部B 64,其中第10中心螺旋部A 63从第10臂部A 62的端部顺时针卷绕以具有大直径,并且,在第10中心螺旋部A 63卷绕两圈之后,第10中心螺旋部A 63连接到第10臂部B 64。该扭转螺旋弹簧61是圈数为2的扭转螺旋弹簧。此时,厚度H1的厚度H1是线直径的三倍[(圈数N+1)×(线直径)]。
相反,在图11中,实施例2的扭转螺旋弹簧65包括第11臂部A 66、第11中心螺旋部A(与第10中心螺旋部A的直径相同)67、第11中心螺旋部B 68、第11中心螺旋部C(与第11中心螺旋部A的直径相同)69、以及第11臂部B 70,其中,第11中心螺旋部A 67从第11臂部A 66的端部顺时针卷绕并具有大直径,并且,在第11中心螺旋部A 67卷绕约3/2圈之后,第11中心螺旋部B 68被随后顺时针卷绕并具有小直径,并且,在第11中心螺旋部B 68卷绕一圈之后,第11中心螺旋部C 69被随后顺时针卷绕约1/2圈,并且,第11臂部B 70连接到第11中心螺旋部C 69的末端。
换言之,由于具有小直径的第11中心螺旋部B 68在形成最后形成并具有大直径的第11中心螺旋部C 69之前介入,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扭转螺旋弹簧61不同,实施例2的扭转螺旋弹簧65膨胀一展开有效长度(从第11臂部A 66的顶端到第11臂部B 70的顶端的长度)。此外,扭转螺旋弹簧65的厚度H2是线直径的三倍。
这里,当具有小直径的第11中心螺旋部B 68具有大直径(与第11臂部A 66相同的直径)时,有效圈数为3,并且扭转螺旋弹簧65的厚度H2是线直径的四倍。
因此,展开有效长度大于有效圈数为2的情况,但小于有效圈数为3的情况。此外,扭转螺旋弹簧65的高度设定为与有效圈数为2的情况相同的程度。
此外,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或打开状态时,扭转螺旋弹簧65的第11臂部A 66与第11臂部B 70之间的角度是小于的180度的角度α。当主体部1处于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第11臂部A 66与第11臂部B 70之间的角度是角度β。在该中间状态,第11臂部A 66和第11臂部B 70用双点划线表示。从第11臂部A 66的末端开始的第11中心螺旋部A 67的末端在角度α的几乎中心(α/2)位置(或第11臂部A 66的末端和第11臂部B 70的末端相对于作为对称轴的中心螺旋部的轴线对称布置的位置)与从该末端开始的第11中心螺旋部B 68的始端和末端重叠。
在该情况下,第11中心螺旋部B 68的直径可以设定成使得,当第11臂部A 66和第11臂部B 70弯曲(主体部1处于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该中心螺旋部不妨碍第11臂部A 66和第11臂部B 70。
即,由于小直径的第11中心螺旋部B 68定位成不与第11中心螺旋部A67的第一圈(在第11中心螺旋部B 68之前形成的第11中心螺旋部A 67)的始端重叠,因此第11中心螺旋部B 68的厚度(高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扭转螺旋弹簧61受到抑制。
扭转螺旋弹簧的弯曲应力σ与展开有效长度成反比(来自JIS B 2709)。
因此,当在形成大直径的中心螺旋部之后最终形成小直径螺旋部时,可以延长扭转螺旋弹簧的展开有效长度,而不增加弹簧的厚度。因此,可以与延长的长度成反比地减小应力。
在图11中,小直径的第11中心螺旋部B 68位于下表面上。但是,第11中心螺旋部B 68可以形成在上表面上(图11倒置的状态)。
简言之,两端受到支撑且安装成使扭转角发生变化的扭转螺旋弹簧形成为使得,在中心螺旋部的最上表面和最下表面上,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开始及终结于相对于作为对称轴的大直径螺旋部的中心位于两个臂部的开始位置的对称位置附近。因此,可以通过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的围绕长度而使扭转螺旋弹簧的展开有效长度延长。
实施例2中描述的扭转螺旋弹簧不限于该螺旋弹簧用在连接部中的情况。
即,可以总是获得如下优点:可以延长扭转螺旋弹簧的展开有效长度,而不增加厚度。因此,当使用所述扭转螺旋弹簧以使一端围绕另一端转动且扭转角从第一预定角度到第二预定角度反复改变时,可以获得扭转螺旋弹簧的更长的寿命。
这里,在实施例2中,解释了有效圈数为2的扭转螺旋弹簧的变型。但是,当本发明应用于有效圈数为1或更多的扭转螺旋弹簧时,也可以获得相似的优点。
通过上面的描述解释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面实施例中示出的内容。本发明允许基于说明书的描述做出的变型和修改,而这些变型和修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并包含在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06年11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06-307754)和2007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07-088492),这里将其公开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由于用于施加赋能力的弹簧布置在当壳体的模式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伸长的空间中,因此可以使起作用的弹簧所需的空间最小。此外,可以通过布置磁体和吸引元件而获得类似的优点。此外,可以通过使磁体吸引吸引元件而在保持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时避免磁体发生故障,并且当出现部件的变化时,可以牢固地吸引吸引元件。因此,可以获得各种优点,例如可以确实地保持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等。本发明的滑动型便携式终端适于应用在可滑动的小电子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PDA、可移动式PC、笔记本PC等)中的滑动装置中。
Claims (1)
1.一种滑动型便携式终端,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和
连接部,联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得两个壳体从打开状态到闭合状态往复移动,
其中,连接部具有弹性部,该弹性部向所述两个壳体施加赋能力,使得这两个壳体移动到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
其中,弹性部的一端固定于连接部的与第一壳体一起移动的第一位置,而另一端固定在连接部的位于第二壳体侧的第二位置;
其中,弹性部的中心布置在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中;
其中,该间隙在闭合状态下相对于第一位置布置在延伸方向侧,并且,打开状态下的间隙的容积大于闭合状态下的间隙的容积;
其中,弹性部具有中心螺旋部,该中心螺旋部的一端连接到安装在第一位置的第一臂部,该中心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到安装在第二位置的第二臂部;
其中,该中心螺旋部由大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和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形成;并且
其中,在中心螺旋部的最上面或最下面上,小直径的中心螺旋部开始且终结于相对于作为对称轴的大直径的中心螺旋部的中心位于两个臂部的开始位置的对称位置附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307754 | 2006-11-14 | ||
JP307754/2006 | 2006-11-14 | ||
JP088492/2007 | 2007-03-29 | ||
JP2007088492A JP5199597B2 (ja) | 2006-11-14 | 2007-03-29 | スライド型携帯端末 |
PCT/JP2007/072122 WO2008059894A1 (fr) | 2006-11-14 | 2007-11-14 | Terminal portable coulissan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6475A CN101536475A (zh) | 2009-09-16 |
CN101536475B true CN101536475B (zh) | 2012-05-09 |
Family
ID=39607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4240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6475B (zh) | 2006-11-14 | 2007-11-14 | 滑动型便携式终端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85349B2 (zh) |
JP (1) | JP5199597B2 (zh) |
CN (1) | CN1015364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80652A1 (en) * | 2006-01-25 | 2007-08-09 | Makoto Miyamoto |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
KR20090042646A (ko) * | 2007-10-26 | 2009-04-30 | 주식회사 피앤텔 | 폭 방향으로 휘어진 휴대형 전자기기와 이를 위한 슬라이드모듈 및 그 부품 |
US8107229B2 (en) * | 2008-03-14 | 2012-01-31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slider hinge assembly |
EP2166736B1 (en) * | 2008-09-19 | 2012-05-23 | LG Electronics Inc. | Slide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
CN101742858B (zh) * | 2008-11-17 | 2012-10-17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滑盖式电子装置 |
JP4452933B1 (ja) * | 2008-12-25 | 2010-04-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開閉式電子機器 |
JP5196570B2 (ja) * | 2008-12-25 | 2013-05-1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型電子機器 |
JP4638937B2 (ja) * | 2008-12-26 | 2011-02-23 | 三菱製鋼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型ヒンジ機構 |
US20100194503A1 (en) * | 2009-02-05 | 2010-08-05 | Nokia Corporation | Magnetic actuation mechanism |
US8504124B2 (en) * | 2009-06-01 | 2013-08-06 | Palm, Inc. | Configuration sensing for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
US8504125B2 (en) * | 2009-06-01 | 2013-08-06 | Palm, Inc. | Configuration sensing for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
JP5285529B2 (ja) * | 2009-07-29 | 2013-09-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式携帯電子機器 |
US8437814B2 (en) * | 2010-02-10 | 2013-05-07 | Sony Corporation | Slide opening/closing device, method of restricting sliding movement of slide membe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CN102480535B (zh) * | 2010-11-30 | 2015-03-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翻转机构及其应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
JP5621690B2 (ja) * | 2011-03-31 | 2014-11-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及び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
US10468956B2 (en) * | 2016-02-05 | 2019-11-05 | Apple Inc. |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moving mass and flexible cables |
US9894265B1 (en) * | 2016-12-23 | 2018-02-13 | Blackberry Limited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for capturing digital image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3541A (zh) * | 2002-11-19 | 2004-06-09 | ���ǵ�����ʽ���� | 滑动式便携式无线终端 |
JP2004222173A (ja) * | 2003-01-17 | 2004-08-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携帯電話機 |
CN1649477A (zh) * | 2004-01-26 | 2005-08-03 |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 移动终端的滑动机构 |
JP2006115111A (ja) * | 2004-10-13 | 2006-04-27 | Casio Hitachi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 携帯情報端末 |
CN2788467Y (zh) * | 2004-03-26 | 2006-06-14 | 天津韩熙电子有限公司 | 滑盖型移动电话机的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8758B2 (ja) * | 1984-02-09 | 1994-06-22 | 株式会社東芝 | 収納ケ−ス |
FI112759B (fi) * | 1998-03-18 | 2003-12-31 | Nokia Corp | Teleskooppipuhelin |
JP2003179678A (ja) * | 2001-10-03 | 2003-06-27 | Nec Corp | 携帯電話機 |
JP2008502175A (ja) * | 2004-02-10 | 2008-01-24 | ハンサン リー | スライディング開閉装置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応用機器 |
-
2007
- 2007-03-29 JP JP2007088492A patent/JP519959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1-14 CN CN2007800424079A patent/CN1015364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1-14 US US12/514,791 patent/US82853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3541A (zh) * | 2002-11-19 | 2004-06-09 | ���ǵ�����ʽ���� | 滑动式便携式无线终端 |
JP2004222173A (ja) * | 2003-01-17 | 2004-08-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携帯電話機 |
CN1649477A (zh) * | 2004-01-26 | 2005-08-03 |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 移动终端的滑动机构 |
CN2788467Y (zh) * | 2004-03-26 | 2006-06-14 | 天津韩熙电子有限公司 | 滑盖型移动电话机的模组 |
JP2006115111A (ja) * | 2004-10-13 | 2006-04-27 | Casio Hitachi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 携帯情報端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048264A1 (en) | 2010-02-25 |
US8285349B2 (en) | 2012-10-09 |
JP5199597B2 (ja) | 2013-05-15 |
JP2008148271A (ja) | 2008-06-26 |
CN101536475A (zh) | 2009-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6475B (zh) | 滑动型便携式终端 | |
KR101594380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코일 안테나 모듈 | |
US10855819B2 (en) | Mobile terminal | |
US9930152B2 (en) | Mobile terminal | |
CN100363635C (zh) | 开闭式通信终端和铰接装置 | |
US9948170B2 (en) | Vibration motor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 |
JP4440324B2 (ja) | 携帯端末 | |
CN1748404B (zh) | 便携终端装置 | |
JP2007288436A (ja) | スライド型携帯端末 | |
KR20210043244A (ko) | 기판, 센서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JP2009141603A (ja) |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の音声入出力制御方法 | |
JP2009110192A (ja) | 携帯通信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 |
JP4503395B2 (ja) | 携帯端末 | |
KR20170111969A (ko) | 이동 단말기 | |
WO2008059894A1 (fr) | Terminal portable coulissant | |
WO2007080639A1 (ja) | スライ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 |
JP6117965B1 (ja) | 携帯情報端末カバー及び携帯情報端末プログラム | |
KR20150145960A (ko) | 이동 단말기용 nfc 안테나 | |
JP2004328471A (ja) | 開閉蓋装置 | |
KR20170034484A (ko) | 이동단말기 및 전자디바이스 | |
WO2006018906A1 (ja) | 携帯端末 | |
JP2012054977A (ja) | スライド型携帯端末 | |
US20180316782A1 (en) | Mobile terminal | |
JP2010081640A (ja) | スライド型携帯端末 | |
JP2007034390A (ja) |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非接触通信回路のアンテナエレメントの配置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