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700B - 管接头 - Google Patents

管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700B
CN101535700B CN2007800409628A CN200780040962A CN101535700B CN 101535700 B CN101535700 B CN 101535700B CN 2007800409628 A CN2007800409628 A CN 2007800409628A CN 200780040962 A CN200780040962 A CN 200780040962A CN 101535700 B CN101535700 B CN 101535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gather
joint body
screwing
pipe arrangement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09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700A (zh
Inventor
中田春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5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7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8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 F16L19/1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profile of the ring being altered
    • F16L19/14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profile of the ring being altered the rings being integral with one of the connect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8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3/00Non-disconnectible pipe-joints, e.g. soldered, adhesive or caulked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2Pipe ends provided with collars or flanges, integral with the pipe or not, pressed together by a screw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9/0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 F16L19/08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 F16L19/10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profile of the ring being altered
    • F16L19/103Joints in which sealing surfaces are pressed together by means of a member, e.g. a swivel nut, screwed on or into one of the joint parts with metal rings which bite into the wall of the pipe the profile of the ring being altered with more than one ring per pipe end being u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ts With Pressure Member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管接头,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12)包括:与接头本体(1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11)上的螺合零件(14)、以及螺合螺母(12)时由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15)。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前,螺合零件(14)与把持零件(15)彼此结合。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时,当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即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

Description

管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接头本体上螺合旋紧部件来将配管连接到接头本体上的管接头。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制冷装置、热泵式水加热装置等中,在内部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使用各种管接头,例如使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喇叭管接头和咬入式接头。在这样的喇叭管接头和咬入式接头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在接头本体上螺合旋紧部件来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即,在喇叭管接头中,通过螺合旋紧部件,用接头本体和旋紧部件来夹持配管,由此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在咬入式接头中,通过螺合旋紧部件,使咬入部咬入配管,由此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
当像这样在接头本体上螺合旋紧部件时,用旋紧工具来进行紧固旋紧部件的旋紧操作,直到旋紧部件的旋转力矩达到规定值。因此,在使用中连接配管、使制冷剂流通时,接头本体与旋紧部件依然旋紧。因此,通过对一旦旋紧后的旋紧部件使用扳手、扳钳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无论是谁都能简单地松开接头本体与旋紧部件间的螺合,或者松开该螺合并将配管拆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74768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常常作为制冷装置的制冷剂使用的氟利昂气体在朝大气排出时成为了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地球气候变暖等害处的主要原因。因此,氟利昂气体的处理正逐年变得严格。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防止配管中用管接头连接的部分被不使用氟利昂回收器的非专业人员简单拆下。因此,人们希望开发出在配管的连接状态下能防止接头本体与旋紧部件间的螺合容易被松开、或者该螺合被松开而导致配管容易被拆下的管接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接头,采用该管接头时,能防止对一旦连接了配管的管接头使用普通的旋紧工具就能将接头本体与旋紧部件间的螺合容易地松开、或者松开该螺合并将配管容易地拆下的情况,能适应对氟利昂气体的限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可提供一种通过在接头本体上螺合旋紧部件而将配管连接到接头本体上的管接头。上述旋紧部件包括:与上述接头本体螺合并将配管连接到接头本体上的螺合零件、以及螺合旋紧部件时由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在上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前,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彼此结合。在上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时,当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
所谓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是指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的状态,其不仅包括把持零件从螺合零件脱开而与螺合零件完全分离的状态,还包括把持零件和螺合零件组装成一体但把持零件相对于螺合零件空转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前,螺合零件和把持零件的、单独形成的零件彼此结合。在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时,当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即配管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连接了配管后,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其结果是,无法通过对一旦连接了配管的管接头使用普通的旋紧工具而将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容易地松开,或者松开该螺合并将配管容易地拆下。由此,能避免制冷剂气体朝大气中意外地排出,管接头能适应对氟利昂气体的限制。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利用两零件的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进行结合。这种情况下,当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时,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克服上述摩擦力而开始相对移动,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了配管后,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因此,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另外,通过调节抵接面的摩擦系数等来变更摩擦力,能对解除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通过轴部被压入到孔内而结合,上述轴部设置在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中的一方上且与螺合时的转轴大致同轴,上述孔设置在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中的另一方上。根据该结构,可根据轴部朝孔压入的程度来控制轴部的外周面与孔的周面间的摩擦力,能容易地对解除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通过在两零件的抵接面上的粘接而结合。这种情况下,当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时,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克服上述粘接力而开始相对移动,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了配管后,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因此,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另外,通过对结合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的粘接力进行调节,能对解除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利用设置在上述螺合零件和上述接头本体上的第一螺纹部,来进行上述螺合零件朝接头本体的螺合,利用设置在上述把持零件和上述螺合零件上的第二螺纹部进行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间的螺合,来进行上述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这种情况下,上述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螺合时把持零件的旋转方向被设定成螺合零件与接头本体螺合时螺合零件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另外,上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时,在利用第一螺纹部进行旋紧部件与接头本体间的螺合而完成配管的连接后,利用第二螺纹部来进行的螺合零件与接头本体间的螺合松弛,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了配管后,通过把持零件朝同一方向旋转,使利用第二螺纹部来进行的螺合零件与接头本体间的螺合松弛,能容易地将把持零件从螺合零件上拆下。因此,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利用第一螺纹部进行的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利用设置在螺合零件和接头本体上的第三螺纹部,来进行上述螺合零件朝接头本体的螺合,利用设置在把持零件和螺合零件上的第四螺纹部进行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间的螺合,来进行上述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这种情况下,上述把持零件与上述螺合零件螺合时把持零件的旋转方向被设定成螺合零件与接头本体螺合时螺合零件的旋转方向的相同方向。另外,上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时,在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旋紧部件与接头本体间的螺合完成而配管的连接后,第四螺纹部破损,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了配管后,由于第四螺纹部的破损,因此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因此,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的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当上述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时,把持零件破损,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根据该结构,在连接了配管后,由于把持零件的破损,因此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因此,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的释放。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把持零件用树脂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施加来自旋紧工具的旋转力矩,可以容易地使把持零件破损。
在上述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管接头还包括环状的套圈,在上述旋紧部件朝上述接头本体螺合时,上述套圈因与形成在接头本体或旋紧部件上的凸轮面抵接而朝配管变形。这种情况下,通过上述套圈咬入配管的表面,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根据该结构,在使用套圈的咬入式接头中,也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
另外,在上述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接头本体具有朝上述旋紧部件缩径的第一圆锥面,上述螺合零件具有朝接头本体扩径的第二圆锥面。这种情况下,通过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的螺合,使配管的端部被加工成喇叭状而被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夹持,由此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根据该结构,在这样的喇叭管接头中,也能防止在配管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与螺合零件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接头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3(a)是表示螺母的局部剖视图,图3(b)是表示螺合零件的局部剖视图,图3(c)是表示把持零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的局部剖视图,图5(b)是表示螺合零件的局部剖视图,图5(c)是表示把持零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的局部剖视图,图7(b)是表示螺合零件的局部剖视图,图7(c)是表示把持零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8(a)是表示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的局部剖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9b-9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套圈被断开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b)是表示套圈分离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c)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d)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配管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b)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c)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a)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配管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b)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c)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a)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配管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6(b)是表示配管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6(c)是表示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管接头1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管接头1是用于连接例如制冷装置或热泵式水加热装置的制冷剂配管的咬入式接头,包括:与配管10连接的接头本体11、以及与接头本体1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12。在设置于接头本体11的轴向一端部的配管连接口11a内插入所要连接的配管10的前端部10a。
管接头1包括连接配管时咬入配管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13。套圈13在配管10的连接前与螺母12设置成一体,通过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而从螺母12断开并分离。套圈13的前端部13a和后端部13b通过螺母12的阳螺纹部与接头本体11的阴螺纹部11c螺合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由此,使插入接头本体11的配管10与接头本体11连接。虽未图示,但在接头本体11的轴向上,在位于与螺母12螺合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例如连接有固定配管,确保该固定配管与配管10间的连通状态。
螺母12包括:与接头本体1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11上的螺合零件14,以及在螺合螺母12时由旋紧工具、例如扳手来把持的把持零件15。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前,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彼此结合。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时,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在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即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被解除。下面,对这样构成的管接头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接头本体11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接头本体11具有:供配管10插入的配管连接口11a、形成配管连接口11a的圆环部11b、与上述螺母的阳螺纹部螺合的阴螺纹部11c、以及形成在接头本体11的外周上的螺母部11d。
配管连接口11a形成为圆孔状,具有与插入该配管连接口11a的配管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直径。在圆环部11b的内周面的与配管连接口11a的入口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凸轮面11e。凸轮面11e以朝螺母12扩径的形态倾斜。在螺母12与接头本体11螺合而使套圈13被朝接头本体11按压时,该凸轮面11e进行导向,以使套圈13的前端部13a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在接头本体11上,阴螺纹部11c形成在位于圆环部11b的外侧的内壁11f上。螺母部11d具有六边形的平面形状,在螺合螺母12时,能用扳手等工具来保持接头本体11。
图3(a)~图3(c)是表示螺母12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在配管10的连接操作前,如图3(a)所示,螺母12的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彼此结合。在螺母12的螺合零件14的内周,套圈13与螺合零件14一体形成。
如图3(b)所示,螺合零件14具有:与接头本体的阴螺纹部螺合的阳螺纹部14a、与套圈13连结的内壁14b、保持配管10的外周面10b的保持孔14c、以及与把持零件15结合的孔14d。
在螺合零件14上,阳螺纹部14a形成在与接头本体11相对的外周面14e上。内壁14b位于形成外周面14e的圆筒部的内周。在内壁14b上通过薄壁连结部13e连接着套圈13。在螺合零件14的内周面上,保持孔14c形成在与把持零件15相对的位置上。保持孔14c形成为圆孔状,具有与所要保持的配管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直径。在保持孔14c的周面上设置有呈凹状的切入部14f。在切入部14f的底面上形成有按压面14g,在套圈13咬入配管10时,按压面14g按压套圈13。按压面14g以朝接头本体11扩径的形态倾斜,以在螺合螺母12时将套圈13沿着螺合零件14的径向朝内侧按压。在螺合零件14的与把持零件15相对的端部,孔14d形成为与螺合螺母12时的螺母12的转轴大致同轴并具有规定深度。
套圈13以不从螺母12朝外侧突出的形态与螺母12一体形成。由此,在处理螺母12时,能防止套圈13受损。套圈13具有:咬入配管10的前端部13a和后端部13b、前端部13a咬入配管10时与接头本体11的凸轮面11e紧贴的紧贴面13c、与配管10相对的内周面13d、以及与螺合零件14的内壁14b连接的薄壁连结部13e。
在套圈13上,前端部13a设置于与接头本体11相对的端部。在套圈13上,后端部13b设置于与切入部14f相对的端部。紧贴面13c以朝接头本体11缩径的形态倾斜。紧贴面13c的倾角被设定成比接头本体11的凸轮面11e的倾角小。由此,在套圈13被朝接头本体11按压时,前端部13a与凸轮面11e抵接而被朝配管10导向。
内周面13d构成了圆孔,该圆孔具有与配管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直径。在内周面13d上形成有凹部13f。由于该凹部13f,在通过螺合螺母12而将套圈13沿着螺合零件14的径向朝内侧按压时,套圈13变形成大致山形状,后端部13b容易咬入配管10。
薄壁连结部13e从套圈13的与切入部14f相对的端部以沿着螺合零件14的径向朝外侧延伸的形态形成。薄壁连结部13e的在螺合零件14的轴向上的厚度被设定成较薄,薄壁连结部13e在受到沿着螺合零件14的轴向的力时容易被断开。在薄壁连结部13e被断开时形成的断开面构成为通过螺合螺母12而与螺合零件14的按压面14g抵接。由此,套圈13沿着螺合零件14的径向被朝内侧按压。
如图3(c)所示,把持零件15具有:形成在该把持零件15的外周上的螺母部15a、保持配管10的外周面10b的保持孔15b、以及与螺合零件14的孔14d结合的轴部15c。
螺母部15a具有六边形的平面形状,构成为能在螺合螺母12时用扳手等工具来保持螺母12。保持孔15b形成为与把持零件15同轴的圆孔状,具有与所要保持的配管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直径。轴部15c从与螺合零件14相对的端部朝螺合零件14突出。该轴部15c形成为与螺合螺母12时螺母12的转轴大致同轴。
如图3(a)所示,通过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被压入螺合零件14的孔14d,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彼此结合。即,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利用轴部15c和孔14d的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进行结合。另外,当把持零件15相对于螺合零件14的旋转力矩达到规定值时,抵接面、即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克服摩擦力而开始相对移动,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时作用于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的上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通过旋转把持零件15来完成配管10的连接时的旋转力矩大的值。因此,在通过螺合螺母12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14。旋转力矩的上述规定值由轴部15c的外周面与孔14d的周面间的摩擦力、即轴部15c朝孔14d压入的程度进行控制。
这样,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时,一旦配管10的连接完成,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便会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无法松开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1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4(a)~图4(d)是表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来连接配管10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1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15的保持孔15b和螺合零件14的保持孔1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11的配管连接口11a。然后,在接头本体11的螺母部11d被保持的状态下,使把持零件15旋转,如图4(a)所示,使螺合零件14的阳螺纹部14a与接头本体11的阴螺纹部11c螺合。
随着螺母12的螺合,套圈13的前端部13a与接头本体11的凸轮面11e抵接,随着螺母12的螺合,前端部13a朝凸轮面1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沿着管接头1的轴向作用在套圈13的薄壁连结部13e上的剪切力变大,使薄壁连结部13e断开。通过套圈13的薄壁连结部13e的断开,如图4(b)所示,套圈13从螺母12的螺合零件14分离。
在把持零件15继续旋转而使螺母12螺合时,套圈13的前端部13a与接头本体11的凸轮面11e抵接,且螺合零件14的按压面14g与因薄壁连结部13e断开而形成的套圈13的断开面13g抵接。套圈13随着螺母1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14g受到按压力,如图4(c)所示,套圈13的前端部13a被凸轮面1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13的包含断开面13g的后端部13b因沿着螺合零件1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14g的按压力而朝图4(c)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13的前端部13a和后端部1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配管10朝接头本体11的连接完成。此时,套圈13的前端部13a与配管10的外周面10b之间以及套圈13的紧贴面13c与接头本体11的凸轮面11e之间密闭,可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通过套圈13的后端部1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可更为牢固地把持配管10。
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1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1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与螺合零件14的孔1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4(d)所示,把持零件15从螺合零件1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将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松开,可维持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旋紧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具有下面的优点。
(1)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12包括:与接头本体1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11上的螺合零件14、以及螺合螺母12时由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15。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前,螺合零件14和把持零件15彼此结合。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时,当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即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14。因此,能防止通过对一旦连接了配管10的管接头1使用普通的旋紧工具而将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容易地松开、或者松开该螺合并将配管10容易地拆下。其结果是,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能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朝大气中排出,能适应对氟利昂气体的限制。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螺母12的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利用两零件的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进行结合。当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克服摩擦力而开始相对移动,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14。因此,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另外,通过调节例如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的抵接面的摩擦系数来变更摩擦力,能对解除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螺母12的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通过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被压入螺合零件14的孔14d而结合。因此,能根据轴部15c朝孔14d压入的程度来控制轴部15c的外周面与孔14d的周面间的摩擦力,能容易地对解除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
(4)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包括环状的套圈13,在螺母12朝接头本体11螺合时,套圈13通过与凸轮面11e抵接而朝配管10变形。通过套圈13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使配管10与接头本体11连接。在使用这样构成的套圈13的咬入式接头中,由于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解除螺合零件14与把持零件15间的结合,因此也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
(5)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圈13是与螺母12的螺合零件14一体形成的。因此,不需要在连接配管10时单独地装入套圈13,能提高操作性。另外,能防止作为较小物件的套圈13在连接配管10之前丢失。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a)~图6(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仅仅是构成螺母的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形态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连接配管用的接头本体和螺母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因此,在下面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2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21、以及与接头本体2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22。接头本体2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相同的形状。螺母22包括:与接头本体2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21上的螺合零件24、以及螺合螺母2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25。
图5(a)~图5(c)是表示螺母22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如图5(a)所示,在配管10的连接操作前,螺母22的螺合零件24和把持零件25彼此结合。在螺母22的螺合零件24的内周,套圈23与螺合零件24一体形成。
如图5(b)所示,螺合零件24具有:与接头本体的阴螺纹部螺合的阳螺纹部24a、以及与把持零件25结合的阴螺纹部24d。在螺合零件24的与把持零件25相对的端部,阴螺纹部24d形成为与螺合螺母22时螺母22的转轴大致同轴并具有规定的深度。阴螺纹部24d的螺纹槽形成为使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螺合时把持零件25的旋转方向成为螺合零件24与接头本体21螺合时螺合零件24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即,阳螺纹部24a形成为右螺纹,阴螺纹部24d形成为左螺纹。
如图5(c)所示,把持零件25具有与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螺合的阳螺纹部25c。阳螺纹部25c从把持零件25的与螺合零件24相对的端部朝螺合零件24突出,形成为与螺合螺母22时螺母22的转轴大致同轴。阳螺纹部25c与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同样形成为左螺纹。
如图5(a)所示,通过把持零件25的阳螺纹部25c与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螺合,螺合零件24和把持零件25彼此结合。接头本体21的阴螺纹部21c和螺合零件24的阳螺纹部24a构成了第一螺纹部,把持零件25的阳螺纹部25c和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构成了第二螺纹部。在图5(b)和图5(c)中,第一螺纹部构成为右螺纹而第二螺纹部构成为左螺纹,但也可以是第一螺纹部构成为左螺纹而第二螺纹部构成为右螺纹。
第二螺纹部的、把持零件25的阳螺纹部25c与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间的螺合在使把持零件25朝螺合零件24的螺合松弛的方向上的旋转力矩达到规定值时松开,使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间的结合被解除。利用第二螺纹部进行的把持零件25和螺合零件24的螺合松开时作用于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的上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通过旋转把持零件25来完成配管10的连接时的旋转力矩大的值。因此,在螺合螺母22而使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25与螺合零件24间的结合被解除,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24。
这样,在螺母22朝接头本体21螺合时,在利用第一螺纹部进行接头本体21和螺母22的螺合而完成配管的10连接后,若因把持零件25继续朝同一方向旋转而使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利用第二螺纹部进行的把持零件25和螺合零件24的螺合松弛,使把持零件25与螺合零件2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无法将接头本体21与螺合零件24间的螺合松开。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2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6(a)~图6(d)是表示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2来连接配管10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2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25的保持孔25b和螺合零件24的保持孔2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21的配管连接口21a。接着,在接头本体21的螺母部2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25旋转,如图6(a)所示,使螺合零件24的阳螺纹部24a与接头本体21的阴螺纹部21c螺合。
随着螺母22的螺合,套圈23的前端部23a与接头本体21的凸轮面21e抵接,随着螺母22的螺合,前端部23a朝凸轮面2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23的薄壁连结部23e断开,如图6(b)所示,套圈23从螺合零件24分离。
在把持零件25继续旋转而使螺母22螺合时,套圈23的前端部23a与接头本体21的凸轮面21e抵接,且螺合零件24的按压面24g与因薄壁连结部23e断开而形成的套圈23的断开面23g抵接。套圈23随着螺母2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24g受到按压力,如图6(c)所示,套圈23的前端部23a被凸轮面2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23后端部23b因沿着螺合零件2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24g的按压力而如图6(c)所示地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23的前端部23a和后端部2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2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2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2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2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25的阳螺纹部25c与螺合零件24的阴螺纹部24d间的螺合松弛,如图6(d)所示,把持零件25从螺合零件2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21与螺合零件2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21与螺合零件24间的旋紧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2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4)和(5)以外,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6)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22的把持零件25和螺合零件24通过利用第二螺纹部进行的把持零件25与螺合零件24间的螺合而彼此结合。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螺合时把持零件25的旋转方向被设定成螺合零件24与接头本体21螺合时螺合零件24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螺母22朝接头本体21螺合时,在利用第一螺纹部进行接头本体21与螺母22间的螺合而完成配管的10的连接后,若因把持零件25继续朝同一方向旋转而使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利用第二螺纹部进行的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间的螺合松弛,使把持零件25与螺合零件2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通过配管10被连接后的把持零件25朝同一方向旋转,能将利用第二螺纹部进行的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间的螺合松开,将把持零件25从螺合零件24容易地拆下,把持零件2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24。因此,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利用第一螺纹部进行的接头本体21与螺合零件2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a)~图8(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3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31、以及与接头本体3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32。接头本体3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相同的形状。螺母32包括:与接头本体3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31上的螺合零件34、以及螺合螺母3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35。
图7(a)~图7(c)是表示螺母32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如图7(a)所示,在配管10的连接操作前,螺合零件34和把持零件35彼此结合。在螺母32的螺合零件34的内周,套圈33与螺合零件34一体形成。
如图7(b)所示,螺合零件34具有:与接头本体的阴螺纹部螺合的阳螺纹部34a、以及与把持零件35结合的阴螺纹部34d。在螺合零件34的与把持零件35相对的端部,阴螺纹部34d形成为与螺合螺母32时螺母32的转轴大致同轴并具有规定的形状。阴螺纹部34d的螺纹槽形成为使螺合零件24与把持零件25螺合时把持零件25的旋转方向成为螺合零件34与接头本体31螺合时螺合零件34的旋转方向的相同方向。即,阳螺纹部24a和阴螺纹部24d均形成为右螺纹。
如图7(c)所示,把持零件35具有与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螺合的阳螺纹部35c。阳螺纹部35c从把持零件35的与螺合零件34相对的端部朝螺合零件34突出,与螺合螺母32时螺母32的转轴大致同轴。阳螺纹部35c与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同样形成为右螺纹。
如图7(a)所示,通过把持零件35的阳螺纹部35c与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螺合,螺合零件34和把持零件35彼此结合。接头本体31的阴螺纹部31c和螺合零件34的阳螺纹部34a构成了第三螺纹部,把持零件35的阳螺纹部35c和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构成了第四螺纹部。在图7(b)和图7(c)中,第三螺纹部和第四螺纹部均构成为右螺纹,但第三螺纹部和第四螺纹部也可以均构成为左螺纹。
在把持零件35朝螺合零件34的螺合中,当把持零件35朝螺合零件34旋紧的方向上的旋转力矩达到规定值时,第四螺纹部破损,使螺合零件34与把持零件35间的结合被解除。第四螺纹部破损时作用于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的上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通过旋转把持零件35来完成配管10的连接时的旋转力矩大的值。因此,在通过螺合螺母32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35与螺合零件34间的结合被解除,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34。第四螺纹部的破损的部位既可以仅仅是把持零件35的阳螺纹部35c或者仅仅是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也可以是阳螺纹部35c和阴螺纹部34d双方。
这样,在螺母32朝接头本体31螺合时,若在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接头本体31与螺母32间的螺合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第四螺纹部破损,使把持零件35与螺合零件3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无法将接头本体31与螺合零件34间的螺合松开。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3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8(a)~图8(d)是表示使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3来连接配管10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3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35的保持孔35b和螺合零件34的保持孔3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31的配管连接口31a。接着,在接头本体31的螺母部3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35旋转,如图8(a)所示,使螺合零件34的阳螺纹部34a与接头本体31的阴螺纹部31c螺合。
随着螺母32的螺合,套圈33的前端部33a与接头本体31的凸轮面31e抵接,随着螺母32的螺合,前端部33a朝凸轮面3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33的薄壁连结部33e断开,如图8(b)所示,套圈33从螺合零件34分离。
在使螺母32继续螺合时,套圈33的前端部33a与接头本体31的凸轮面31e抵接,且螺合零件34的按压面34g与套圈33的断开面33g抵接。套圈33随着螺母3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34g受到按压力,如图8(c)所示,套圈33的前端部33a被凸轮面3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33的后端部33b因沿着螺合零件3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34g的按压力而如图8(c)所示地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33的前端部33a和后端部3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3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3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3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3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第四螺纹部、即把持零件35的阳螺纹部35c和螺合零件34的阴螺纹部34d破损,如图8(d)所示,把持零件35从螺合零件3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31与螺合零件3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31与螺合零件34间的旋紧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3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4)和(5)以外,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7)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母32的把持零件35和螺合零件34利用第四螺纹部进行把持零件35与螺合零件34间的螺合而彼此结合。螺合零件34与把持零件35螺合时把持零件35的旋转方向被设定成螺合零件34与接头本体31螺合时螺合零件34的旋转方向的相同方向。在螺母32朝接头本体31螺合时,若在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接头本体31与螺母32间的螺合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第四螺纹部破损,使把持零件35与螺合零件3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把持零件3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34。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能防止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的接头本体31与螺合零件3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9(a)~图10(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4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41、以及与接头本体4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42。接头本体4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相同的形状。螺母42包括:与接头本体4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41上的螺合零件44、以及螺合螺母4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45。
图9(a)是表示螺母42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如图9(a)所示,在配管10的连接作业前,螺合零件44和把持零件45彼此结合。在螺母42的螺合零件44的内周,套圈43与螺合零件44一体形成。
把持零件45用树脂形成,并设置于在螺母42的轴向上位于与接头本体41相对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图9(b)是沿图9(a)的9b-9b线剖切的剖视图。螺合零件44和把持零件45通过形成在螺合零件44的外周上的轴部44h与形成在把持零件45的内周上的孔45d利用粘接、压入等方法固接而彼此结合。在把持零件45的外周上形成有螺母部45a。螺母部45a具有六边形的平面形状,使得在螺母42朝接头本体41螺合时可以利用扳手等工具来保持螺母42。
用树脂形成的把持零件45在把持零件45受到的旋转力矩达到规定值时破损。所谓把持零件45破损的状态,是指把持零件45被破坏成无法用扳手等工具来使其旋转的程度、把持零件45从螺合零件44脱开的状态。把持零件45在破损时受到的旋转力矩的上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通过旋转把持零件45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时的旋转力矩大的值。因此,在螺合螺母42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45破损,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44。
这样,在螺母42朝接头本体41螺合时,若在配管的10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4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把持零件45破损,使把持零件45与螺合零件4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无法将接头本体41与螺合零件44间的螺合松开。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4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10(a)~图10(d)是表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4来连接配管10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4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螺合零件44的保持孔4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41的配管连接口41a。接着,在接头本体41的螺母部4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45旋转,如图10(a)所示,使螺合零件44的阳螺纹部44a与接头本体41的阴螺纹部41c螺合。
随着螺母42的螺合,套圈33的前端部43a与接头本体41的凸轮面41e抵接,随着螺母42的螺合,前端部43a朝凸轮面4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43的薄壁连结部43e断开,如图10(b)所示,套圈43从螺合零件44分离。
在使螺母42继续螺合时,套圈33的前端部43a与接头本体41的凸轮面41e抵接,且螺合零件44的按压面44g与套圈43的断开面43g抵接。套圈43随着螺母4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44g受到按压力,如图10(c)所示,套圈43的前端部43a被凸轮面4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43后端部43b因沿着螺合零件4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44g的按压力而如图10(c)所示地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43的前端部43a和后端部4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4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4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4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4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4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45破损,如图10(d)所示,把持零件45从螺合零件4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41与螺合零件4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41与螺合零件44间的旋紧状态。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4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4)和(5)以外,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8)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螺母42朝接头本体41螺合时,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45的旋转力矩达到上述规定值,则把持零件45破损,使把持零件45与螺合零件44间的结合被解除。因此,在配管10被连接后,把持零件4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44。因此,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41与螺合零件4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
(9)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零件45用树脂形成。因此,通过利用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施加超过上述规定值的旋转力矩,可以容易地使把持零件45破损。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a)~图11(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套圈与螺母设置成一体的结构、分离后的套圈通过螺母的螺合而咬入配管的外周面的结构、以及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彼此结合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相同。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简化了管接头的结构。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11(a)~图11(d)是表示使用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5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1(a)表示连接配管10前的管接头5的结构。管接头5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51、以及与接头本体5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52。螺母52具有:与接头本体5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51上的螺合零件54、以及螺合螺母5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55。把持零件55和螺合零件5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5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即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使把持零件55与螺合零件54间的结合解除。在螺母52的螺合零件54上,连接配管10时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53与螺合零件54一体形成。
在管接头5的接头本体51上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中在圆环部11b与内壁11f之间形成的狭缝。即,如图11(a)所示,在接头本体11的轴向上与凸轮面51e相邻的位置上形成有阴螺纹部51c。在螺母52的螺合零件54上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合零件14中从套圈13的薄壁连结部13e朝接头本体11延伸形成的圆筒部。即,如图11(a)所示,套圈53从螺母52以沿着其轴向朝外侧突出的形态配置。利用该结构,能简化接头本体51和螺母52的形状。因此,能使零件的加工变得容易,并能使管接头5在其径向和轴向上容易紧凑化。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5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5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55的保持孔55b和螺合零件54的保持孔5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51的配管连接口51a。接着,在接头本体51的螺母部5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55旋转,如图11(a)所示,使螺合零件54的阳螺纹部54a与接头本体51的阴螺纹部51c螺合。
随着螺母52的螺合,套圈53的前端部53a与接头本体51的凸轮面51e抵接,随着螺母52的螺合,前端部53a朝凸轮面5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53的薄壁连结部53e断开,如图11(b)所示,套圈53从螺合零件54分离。
在把持零件55继续旋转而使螺母52螺合时,套圈53的前端部53a与接头本体51的凸轮面51e抵接,且螺合零件54的按压面54g与因薄壁连结部53e断开而形成的套圈53的断开面53g抵接。套圈53随着螺母5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54g受到按压力,如图11(c)所示,套圈53的前端部53a被凸轮面5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53的后端部53b因沿着螺合零件5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54g的按压力而如图11(c)所示地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53的前端部53a和后端部5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5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5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5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5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5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55的轴部55c与螺合零件54的孔5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1(d)所示,把持零件55从螺合零件5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51与螺合零件5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51与螺合零件54间的旋紧状态。
因此,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5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5)相同的优点。另外,由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的结构相比得到简化,因此能实现管接头的紧凑化。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a)~图12(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套圈与螺母设置成一体的结构、分离后的套圈通过螺母的螺合而咬入配管的外周面的结构、以及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彼此结合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相同。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接头本体上形成有阳螺纹部,在螺母上形成有阴螺纹部。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12(a)~图12(d)是表示使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6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2(a)表示连接配管10前的管接头6的结构。管接头6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61、以及与接头本体6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62。螺母62具有:与接头本体6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61上的螺合零件64、以及螺合螺母6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65。把持零件65和螺合零件6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6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使把持零件65与螺合零件64间的结合解除。在螺母62的螺合零件64上,连接配管10时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63与螺合零件64一体形成。
在管接头6的接头本体61上,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的阴螺纹部11c的代替,设置有阳螺纹部61c。阳螺纹部61c形成在形成配管连接口61a的圆环部61b的外周面上。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11中形成在圆环部11b外侧的圆筒部被省略。在螺母62的螺合零件64上,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合零件14的阳螺纹部14a的代替,设置有阴螺纹部64a。阴螺纹部64a形成在与套圈63连结的内壁64b上。通过阳螺纹部61c与阴螺纹部64a间的螺合,使接头本体61与螺母62旋紧。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6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6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65的保持孔65b和螺合零件64的保持孔6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61的配管连接口61a。接着,在接头本体61的螺母部6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65旋转,如图12(a)所示,使螺合零件64的阴螺纹部64a与接头本体61的阳螺纹部61c螺合。
随着螺母62的螺合,套圈63的前端部63a与接头本体61的凸轮面61e抵接,随着螺母62的螺合,前端部63a朝凸轮面61e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63的薄壁连结部63e断开,如图12(b)所示,套圈63从螺合零件64分离。
在使螺母62继续螺合时,套圈63的前端部63a与接头本体61的凸轮面61e抵接,且螺合零件64的按压面64g与套圈63的断开面63g抵接。套圈63随着螺母62的螺合而从按压面64g受到按压力,如图12(c)所示,套圈63的前端部63a被凸轮面6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套圈63的后端部63b因沿着螺合零件64的径向朝向内侧的、来自按压面64g的按压力而如图12(c)所示地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63的前端部63a和后端部63b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6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6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6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6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6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65的轴部65c与螺合零件64的孔6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2(d)所示,把持零件65从螺合零件6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61与螺合零件6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61与螺合零件64间的旋紧状态。因此,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5)相同的优点。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a)~图13(d),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分离后的套圈通过螺母朝接头本体的螺合而咬入配管的外周面的结构、以及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彼此结合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相同。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套圈与接头本体设置成一体。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13(a)~图13(d)是表示使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7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3(a)表示配管10的连接前的管接头7的结构。管接头7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71、以及与接头本体7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72。螺母72具有:与接头本体7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71上的螺合零件74、以及螺母72的螺合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75。把持零件75和螺合零件7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7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使把持零件75与螺合零件74间的结合解除。
在形成配管连接口71a的圆环部71b的与螺母72相对的端部,连接配管10时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73与接头本体71一体形成。套圈73从圆环部71b朝螺母72延伸形成。在套圈73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螺母72缩径的锥面73h。套圈73的外周面形成为从位于锥面73h的顶点的顶点部73i朝圆环部71b缩径的大致山形状。在套圈73的轴心形成有供配管10嵌插的贯穿孔73j。在套圈7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着套圈73的外周面延伸的具有大致山形状的凹部73k。套圈73的与圆环部71b相对的端部通过薄壁连结部731与圆环部71b连结,薄壁连结部731沿着接头本体71的径向以朝外侧延伸的形态形成。在薄壁连结部731的与圆环部71b相对的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切入部。在该切入部处,套圈73咬入配管10时将套圈73朝螺母72按压的、接头本体71的按压面71g与套圈73的后端面73m在接头本体71的轴向上彼此相对。
螺母72的螺合零件74在与接头本体51相对的保持孔74c的端部的内周面上包括凸轮面74i。凸轮面74i以朝接头本体71扩径的形态倾斜,如图13(a)所示,在位于凸轮面74i中间的部位上形成有与螺母72的轴心平行的平行孔面74j。即,凸轮面74i由小直径倾斜面74k、平行孔面74j和大直径倾斜面741这三段形成。平行孔面74j的直径被设定成比套圈73的顶点部73i的直径小。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7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配管10与接头本体7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75的保持孔75b和螺合零件74的保持孔7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71的配管连接口71a。接着,在接头本体71的螺母部7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75旋转,如图13(a)所示,使螺合零件74的阳螺纹部74a与接头本体71的阴螺纹部71c螺合。
随着螺母72的螺合,螺合零件74的凸轮面74i与套圈73的锥面73h抵接,随着螺母72的螺合,凸轮面74i朝锥面73h的按压力变大。由此,使套圈73的薄壁连结部731断开,如图13(b)所示,套圈73从接头本体71分离。
在把持零件75继续旋转而使螺母72螺合时,螺合零件74的凸轮面74i与套圈73的锥面73h抵接,且套圈73的后端面73m与接头本体71的按压面71g抵接。套圈73随着螺母72的螺合而受到从按压面71g朝向螺合零件74的按压力。此时,前端部73n被小直径倾斜面74k按压,且顶点部73i被平行孔面74j沿着接头本体71的径向朝内侧按压。由此,如图13(c)所示,套圈73的前端部73n和后端部73o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由此,套圈73的后端部73o与配管10的外周面10b之间以及套圈73的后端面73m与接头本体71的按压面71g之间密闭,可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另外,通过套圈73的前端部73n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可更为牢固地把持配管10。
这样一来,管接头7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7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7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7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7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75的轴部75c与螺合零件74的孔7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3(d)所示,把持零件75从螺合零件7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71与螺合零件7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71与螺合零件74间的旋紧状态。
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4)以外,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10)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圈73是与接头本体71一体形成的。因此,不需要在连接配管10时单独地装入套圈73,能提高操作性。另外,能防止作为较小物件的套圈73在连接配管10之前丢失。
(第八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4(a)~图14(c),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套圈与螺母设置成一体、且即使在套圈咬入配管时套圈也不会从螺母分离的管接头。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14(a)~图14(c)是表示使用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8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4(a)表示连接配管10前的管接头8的结构。管接头8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81、以及与接头本体8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82。螺母82具有:与接头本体8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81上的螺合零件84、以及螺合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85。把持零件85和螺合零件8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8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使把持零件85与螺合零件84间的结合解除。
在螺母82的螺合零件84上,连接配管10时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83与螺合零件84一体形成。套圈83形成在螺合零件84的保持孔84c的与接头本体81相对的端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合零件14中形成在保持孔14c的内周面上的切入部14f、以及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圈13中形成在内周面13d上的凹部13f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省略。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8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配管10与接头本体8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85的保持孔85b和螺合零件84的保持孔84c,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81的配管连接口81a。接着,在接头本体81的螺母部8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85旋转,如图14(a)所示,使螺合零件84的阳螺纹部84a与接头本体81的阴螺纹部81c螺合。
随着螺母82的螺合,套圈83的前端部83a与接头本体81的凸轮面81e抵接。另外,如图14(b)所示,随着螺母82的螺合,套圈83的前端部83a被凸轮面81e导向而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这样,通过套圈83的前端部83a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管接头8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8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8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8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8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85的轴部85c与螺合零件84的孔8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4(c)所示,把持零件85从螺合零件8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81与螺合零件8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81与螺合零件84间的旋紧状态。因此,上述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5)相同的优点。
(第九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a)~图15(c),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套圈没有与螺母或接头本体设置成一体、而是作为单独零件设置的管接头。在第九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6的套圈成为单独零件,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15(a)~图15(c)是表示使用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9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5(a)表示连接配管10前的管接头9的结构。管接头9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91、以及与接头本体9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92。螺母92具有:与接头本体9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91上的螺合零件94、以及螺合螺母9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95。把持零件95和螺合零件9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9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使把持零件95与螺合零件94间的结合解除。管接头9包括在连接配管10时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套圈93。该套圈93存在于接头本体91与螺母92之间,包括:配置在与接头本体91相对的位置上且轴心具有贯穿孔96a的前套圈96、以及配置在与螺母92相对的位置上且轴心具有贯穿孔97a的后套圈97。
在保持孔94c的与接头本体91相对的端部形成有按压后套圈97的按压面94m。按压面94m以朝接头本体91扩径的形态倾斜,以在螺合螺母92时将后套圈97的后端部97b沿着螺合零件94的径向朝内侧按压。
在后套圈97的前端部97c形成有锥面97d,该锥面97d朝前端缩径,以将前套圈96的后端部96b沿着接头本体91的径向朝外侧按压。为了通过该按压作用使后套圈97的前端部97c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前端部97c在接头本体91的径向上形成得较薄。在前套圈96的后端部96b形成有与后套圈97的锥面97d紧贴的锥面96c。在前套圈96的前端部96d形成有朝接头本体91缩径的锥面96e。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9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在配管10与接头本体9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把持零件95的保持孔95b、螺合零件94的保持孔94c、前套圈96和后套圈97的贯穿孔96a、97a,使配管10的前端部10a插入接头本体91的配管连接口91a。接着,在接头本体91的螺母部91d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95旋转,如图15(a)所示,使螺合零件94的阴螺纹部94a与接头本体91的阳螺纹部91c螺合。
随着螺母92的螺合,如图15(b)所示,后套圈97被按压面94m沿着螺合零件94的径向朝内侧按压,前端部97c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同时,通过后套圈97的锥面97d与前套圈96的锥面96c间的压接,前套圈96的前端部96d被接头本体91的凸轮面91e按压。由此,锥面96e与凸轮面91e紧贴,且前端部96d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
由此,前套圈96的前端部96d与配管10的外周面10b之间、以及前套圈96的锥面96e与接头本体91的凸轮面91e之间密闭,可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另外,通过后套圈97的前端部97c咬入配管10的外周面10b,可更为牢固地把持配管10。
这样一来,管接头9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9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9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9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9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95的轴部95c与螺合零件94的孔9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5(c)所示,把持零件95从螺合零件9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91与螺合零件9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91与螺合零件94间的旋紧状态。因此,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4)相同的优点。另外,由于管接头9包括两个独立的套圈96、97,因此能发挥较高的密封性能。
(第十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6(a)~图16(c),对将本发明具体化成管接头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与端部被加工成喇叭状的配管连接的、所谓的喇叭管接头。
图16(a)~图16(c)是表示使用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00来连接配管时的连接工序的剖视图。图16(a)表示连接配管10前的管接头100的结构。管接头100包括:供配管10插入的接头本体101、以及与接头本体101螺合的作为旋紧部件的螺母102。螺母102具有:与接头本体101螺合而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101上的螺合零件104、以及螺合螺母102时由扳手等旋紧工具来把持的把持零件105。把持零件105和螺合零件104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当把持零件10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10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使把持零件105与螺合零件104间的结合解除。
接头本体101具有:在其轴心上形成的贯穿孔101a、与螺母102的螺合零件104螺合的阳螺纹部101b、以及在外周上形成的螺母部101c。接头本体101在贯穿孔101a的与螺母102相对的端部具有朝螺母102缩径的第一圆锥面101d。在螺母102朝接头本体101螺合时,第一圆锥面101d与被加工成喇叭状的配管10的端部10c的内周面紧贴。
螺母102的螺合零件104具有:与接头本体101的阳螺纹部101b螺合的阴螺纹部104a、以及在螺合零件104的轴心上形成且供配管10插入的贯穿孔104b。在贯穿孔104b的与接头本体101相对的端部具有朝接头本体101扩径的第二圆锥面104c。在螺母102朝接头本体101螺合时,第二圆锥面104c与被加工成喇叭状的配管10的端部10c的外周面紧贴。
下面,对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管接头100的配管1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配管10与接头本体101连接时,首先,将配管10插通形成在把持零件105的轴心上的保持孔105b和螺合零件104的贯穿孔104b,将配管10的端部10c加工成喇叭状。接着,在接头本体101的螺母部101c被保持的状态下,把持零件105旋转,如图16(a)所示,使螺合零件104的阴螺纹部104a与接头本体101的阳螺纹部101b螺合。
随着螺母102的螺合,如图16(b)所示,配管10的端部10c被第一圆锥面101d和第二圆锥面104c夹持。由此,接头本体101的第一圆锥面101d与配管10的端部10c之间、以及螺合零件104的第二圆锥面104c与配管10的端部10c之间密闭,可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
这样一来,管接头100在确保配管10的连接部的密封性的同时将配管10连接到接头本体101上。若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把持零件105继续旋转,则由于螺母102已经被旋紧,因此把持零件105的旋转力矩变大而达到上述规定值。由此,把持零件105的轴部105c与螺合零件104的孔104d间的结合被解除,如图16(c)所示,把持零件105从螺合零件104脱开。因此,无法通过使用扳手等普通的旋紧工具来松开接头本体101与螺合零件104间的螺合,可维持接头本体101与螺合零件104间的旋紧状态。
因此,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优点(1)~(3)以外,还具有下面的优点。
(11)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100是通过螺母102朝接头本体101的螺合,使配管10的被加工成喇叭状的端部10c被接头本体101的第一圆锥面101d和螺合零件104的第二圆锥面104c夹持。由此,使配管10与接头本体101连接。采用这样构成的喇叭管接头,通过在配管10的连接完成后使螺合零件104与把持零件105间的结合解除,也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101与螺合零件10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如下地进行变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螺母12的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利用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而彼此结合。不过,两零件也可通过在抵接面上彼此粘接而结合。作为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粘接的结构,例如有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的外周面与螺合零件14的孔14d的周面粘接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当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时,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克服粘接力而开始相对移动,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根据该结构,在通过螺合螺母12而完成配管10的连接后,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被解除,把持零件15的旋转力矩无法传递给螺合零件14。因此,能防止在配管10被连接的状态下接头本体11与螺合零件14间的螺合被容易地松开,避免制冷剂气体意外地排出。另外,通过调节结合两零件的粘接力,能对解除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间的结合的旋转力矩进行调整。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零件15和螺合零件14利用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朝螺合零件14的孔14d的压入所产生的轴部15c和孔14d的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而结合。不过,只要是利用抵接面上的摩擦力进行结合的形态,也可采用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把持零件15的与螺合零件14相对的侧面和螺合零件14的与把持零件15相对的侧面被弹簧等施力装置沿着螺母12的轴向压接,利用两侧面上的摩擦力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结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把持零件15的轴部15c被压入螺合零件14的孔14d而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结合。不过,作为该结构的代替,也可以是形成在螺合零件14上的轴部被压入到形成在把持零件15上的孔内而使把持零件15与螺合零件14结合。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把持零件25、35的阳螺纹部朝螺合零件24、34的阴螺纹部螺合而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结合。不过,作为该结构的代替,也可以是通过形成在把持零件25、35上的阴螺纹部与形成在螺合零件24、34上的阳螺纹部螺合而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结合。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零件45是用树脂形成的。不过,只要构成为在从旋紧工具施加超过上述规定值的旋转力矩时破损,把持零件45也可以用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在第五实施方式~第十实施方式中,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形态结合的。不过,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也可以是以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结合形态结合的。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套圈与接头本体或螺母一体形成。不过,也可以是套圈通过粘接、压入等与接头本体或螺母接合、并使其接合部在螺合螺母时断开。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头本体和螺母上分别设有的阴螺纹部和阳螺纹部被彼此交换。在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以及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阴螺纹部和阳螺纹部也可以彼此交换。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和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中,接头本体利螺母上分别设有的阴螺纹部和阳螺纹部也可以彼此交换。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作为咬入配管的外周面的套圈93,使用了两个套圈96、97。不过,也可以仅使用一个套圈。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在接头本体的一端部连接有配管,但在接头本体的另一端部也可利用与上述一端部相同的结构来连接配管。另外,也可以是接头本体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配管连接口,在流体合流或分流的部位上使用管接头。
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的结构能理想地应用于制冷装置中使用的制冷剂配管彼此之间的连接部、以及截止阀中的配管的连接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也可以应用于配管内有水流动的供水配管的连接部、以及用树脂构成的配管的连接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配管内流动的流体的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在二氧化碳制冷剂等超临界制冷剂、或者丙烷、异丁烷等碳氢化合物制冷剂流通的配管的连接中使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采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时,无法将接头本体与螺母间的螺合容易地松开、或者松开该螺合而将配管容易地拆下。因此,在配管的连接部受到高压时或者需要可靠地防止具有高易燃性的制冷剂泄漏时,能理想地应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

Claims (3)

1.一种管接头,通过在接头本体上螺合旋紧部件而将配管连接到接头本体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紧部件包括:与所述接头本体螺合而将配管连接到接头本体上的螺合零件、以及螺合旋紧部件时由旋紧工具来把持且不与所述接头本体螺合的把持零件,
在所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前,螺合零件与把持零件彼此结合,
利用设置在所述螺合零件和所述接头本体上的第三螺纹部,来进行所述螺合零件朝接头本体的螺合,
利用设置在所述把持零件和所述螺合零件上的第四螺纹部进行把持零件与所述螺合零件间的螺合,来进行所述把持零件与所述螺合零件间的结合,
所述把持零件与所述螺合零件螺合时把持零件的旋转方向被设定成螺合零件与接头本体螺合时螺合零件的旋转方向的相同方向,
所述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螺合时,若在利用第三螺纹部进行旋紧部件与接头本体间的螺合而完成配管的连接后,把持零件的旋转力矩达到比配管的连接完成时的旋转力矩大的规定值,则第四螺纹部破损,使把持零件与螺合零件间的结合被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接头还包括环状的套圈,在所述旋紧部件朝所述接头本体螺合时,所述套圈因与形成在接头本体或旋紧部件上的凸轮面抵接而朝配管变形,
通过所述套圈咬入配管的表面,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本体具有朝所述旋紧部件缩径的第一圆锥面,
所述螺合零件具有朝接头本体扩径的第二圆锥面,
通过旋紧部件朝接头本体的螺合,使配管的端部被加工成喇叭状而被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夹持,由此使配管与接头本体连接。
CN2007800409628A 2006-12-12 2007-11-28 管接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34710A JP4124257B2 (ja) 2006-12-12 2006-12-12 管継手
JP334710/2006 2006-12-12
PCT/JP2007/072924 WO2008072470A1 (ja) 2006-12-12 2007-11-28 管継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700A CN101535700A (zh) 2009-09-16
CN101535700B true CN101535700B (zh) 2012-02-15

Family

ID=39511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09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700B (zh) 2006-12-12 2007-11-28 管接头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308576A1 (zh)
EP (1) EP2072875A4 (zh)
JP (1) JP4124257B2 (zh)
KR (1) KR20090085595A (zh)
CN (1) CN101535700B (zh)
AU (1) AU2007330845B2 (zh)
WO (1) WO20080724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8409A (ja) * 2008-07-23 2010-03-04 Daikin Ind Ltd 食い込み式管接続構造、弁、食い込み式管継手及び冷凍装置
CN105333249B (zh) * 2008-12-10 2018-09-28 斯瓦戈洛克公司 具有径向负荷的卡套夹头
WO2010150553A1 (ja) * 2009-06-26 2010-1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3076457A (ja) * 2011-09-30 2013-04-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管接続構造
WO2013162005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ナスコフィッ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管継手、閉鎖バルブ及び弛緩用工具
PT3361133T (pt) * 2015-10-06 2020-07-15 O N Ind Co Ltd Mecanismo de conexão para tubo de cobre e junção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8555A (en) * 1976-09-02 1978-01-17 Hi-Shear Corporation Inherently torque-limited nut
JP3063831U (ja) * 1999-05-12 1999-11-30 日本鉄塔工業株式会社 取付ボルト取外し防止装置
JP2003074768A (ja) * 2001-08-31 2003-03-12 Daikin Ind Ltd 管継手の構造
JP4362391B2 (ja) * 2004-03-08 2009-11-1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炉壁形状測定方法及び炉壁形状測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9667A (en) * 1977-08-08 1979-07-03 Solitron Devices, Inc. Torque limiting RF connector
US4575274A (en) * 1983-03-02 1986-03-11 Gilbert Engineering Company Inc. Controlled torque connector assembly
JPS6129117U (ja) * 1984-07-26 1986-02-21 貞行 三浦 逆ネジ付きナツト
US4789759A (en) * 1986-03-25 1988-12-06 Amp Incorporated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able providing strain relief and a water-tight seal
EP0287381A3 (en) * 1987-04-16 1990-06-13 Supedo Pty. Limited Fastening device
US4944534A (en) * 1988-10-03 1990-07-31 Mcneil (Ohio) Corporation Frangible male coupling component
JPH04362391A (ja) * 1991-06-07 1992-12-15 Toyo Fuitsutengu Kk 管継手
SE502627C2 (sv) * 1994-04-25 1995-11-27 Sandvik Ab Anordning för skydd mot överåtdragning av bultar, skruvar och dylikt
SE503488C2 (sv) * 1994-10-17 1996-06-24 Excelsior Dev Inc Fästelement med vridmomentbegränsande funktion
JPH10299739A (ja) * 1997-04-23 1998-11-10 Fuse Rashi:Kk 締結装置
DE19841801C1 (de) * 1998-09-12 2000-05-04 Hewing Gmbh Fitting für ein Rohr
EP1540228A1 (en) * 2002-09-18 2005-06-15 Swagelok Company Tube fitting with tube gripping ring and sealant
JP2005299814A (ja) * 2004-04-13 2005-10-27 Tooling Media:Kk ボル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8555A (en) * 1976-09-02 1978-01-17 Hi-Shear Corporation Inherently torque-limited nut
JP3063831U (ja) * 1999-05-12 1999-11-30 日本鉄塔工業株式会社 取付ボルト取外し防止装置
JP2003074768A (ja) * 2001-08-31 2003-03-12 Daikin Ind Ltd 管継手の構造
JP4362391B2 (ja) * 2004-03-08 2009-11-1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炉壁形状測定方法及び炉壁形状測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2875A4 (en) 2014-03-26
AU2007330845A1 (en) 2008-06-19
EP2072875A1 (en) 2009-06-24
JP4124257B2 (ja) 2008-07-23
AU2007330845B2 (en) 2010-11-18
CN101535700A (zh) 2009-09-16
KR20090085595A (ko) 2009-08-07
WO2008072470A1 (ja) 2008-06-19
US20100308576A1 (en) 2010-12-09
JP2008144909A (ja) 200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700B (zh) 管接头
JP4299246B2 (ja) 細管相互連結継手および細管路を支える方法
JP4067016B2 (ja) 管継手の蓋構造、仕切り蓋、冷凍装置、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給水配管、配管の接続方法、及び現地配管施工方法
ES2787148T3 (es) Conector de conducto de empuje para conexión de única acción
JP5012118B2 (ja) 食い込み式管継手、冷凍装置及び温水装置
NO781345L (no) Anordning ved roerforbindelser.
WO1997028398A1 (en) Isolation tool
JPS63318317A (ja) 着脱自在な結合装置
CN101784831A (zh) 两用管接头、该两用管接头用的专用工具、使用该两用管接头的冷冻装置以及分离式空调机
CN108291681A (zh) 用于连接压力介质管路的耦联器的耦联元件
WO2002068855A1 (fr) Joint de tuyaux
JP3443483B2 (ja) 転がり軸受クラッチ
CN101517299B (zh) 管接头、冷冻装置以及热泵式热水装置
JP2007239947A (ja) 管継手、冷凍装置、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及び給水配管
US4836584A (en) Serviceable threaded conduit coupling
TW201139185A (en) Brake cylinder device and disc brake device
JP4144651B2 (ja) 管継手、冷凍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装置
JPH1130368A (ja) 配管継手
AU2008252110A1 (en) Bite type pipe coupling,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water heating device
KR102575810B1 (ko) 제습 광학계 렌즈 모듈
JP2009085343A (ja) 食い込み式管接続構造、弁、食い込み式管継手及び冷凍装置
JP2011177877A (ja) ロボット用ロック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ロック方法
JP2005233316A (ja)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US9746113B2 (en) Bladder and coupled pneumatic coupling system
KR100290278B1 (ko) 매몰용접형 볼밸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