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2741A -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32741A CN101532741A CN200910126518A CN200910126518A CN101532741A CN 101532741 A CN101532741 A CN 101532741A CN 200910126518 A CN200910126518 A CN 200910126518A CN 200910126518 A CN200910126518 A CN 200910126518A CN 101532741 A CN101532741 A CN 1015327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passage
- injector
- fluidic distributor
- evapori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1—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reduced or low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包括压缩机、散热器、第一和第二节流装置、流分配器、喷射器、吸入通道和第一和第二蒸发器。流分配器将通过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减压的致冷剂分开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喷射器的喷嘴部分连通。第二通道通过吸入通道与喷射器的吸入部分连通。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设置在吸入通道上。流分配器构造成能够依照散热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的热负荷,调整流经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与流经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的比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作为致冷剂减压和循环设备的喷射器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中,已知采用作为用于给致冷剂减压的致冷剂减压装置的喷射器,被减压的致冷剂已经由压缩机压缩成超临界状态并且通过散热器冷却。喷射器是例如日本申请JP-A-2004-116807中所描述的喷射器。
喷射器具有喷嘴部分,所述喷嘴部分将从散热器流出的致冷剂的压能转变成速度能,由此等熵减压并且膨胀致冷剂。此外,喷射器借助于来自喷嘴部分的致冷剂的高速喷射流的方式从蒸发器中吸入气相致冷剂,并且在将吸入到的致冷剂与从喷嘴部分喷射的致冷剂混合的同时通过扩散器将速度能转化成压能,因而增大致冷剂的压力。通过增大致冷剂的压力,压缩机的功率可以减小,并且致冷循环装置的性能系数(COP)可以提高。
在日本专利申请JP-A-2004-116807所述的喷射器中,其提供致冷剂通道的喷嘴部分的内表面是平滑的弯曲表面且没有角,以便通过减小涡流和类似的情况的发生而便于致冷剂的流动。这样,喷射器的效率提高了。
在具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中,由于致冷循环装置的热负载的改变,难以有效地改善COP。例如,在图6A和6B中所示,如果致冷剂在喷射器的喷嘴部分的入口是气液两相状态,与致冷剂在喷射器的喷嘴部分的入口是处于超临界状态或过渡临界状态的情形相比,由于热负载的改变,作为喷射器的输入能量的压力能小。由于这点,喷嘴效率容易降低,并且由喷射器带来的压力的增大也容易降低。因而,难以有效地获得致冷循环装置的COP的改善。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能够在即使致冷循环装置的热负载改变的条件下,通过确保由喷射器带来的压力的增大的效果而改善COP。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包括压缩机、散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流分配器、喷射器、第一蒸发器、吸入通道、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蒸发器。压缩机吸入并压缩致冷剂。散热器散发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致冷剂的热。第一节流装置减压从散热器排出的致冷剂以产生气相和液相致冷剂。流分配器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并且将从第一节流装置排出的气相和液相致冷剂分开到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吸入部分和增压部分。喷嘴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并且减压和膨胀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吸入部分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的致冷剂喷射流吸入致冷剂。增压部分混合从所述吸入部分吸入的致冷剂和从所述喷嘴部分喷射的致冷剂,并且增大致冷剂的压力。所述第一蒸发器蒸发从喷射器排出的致冷剂并且朝向所述压缩机排出被蒸发的致冷剂。所述吸入通道引导致冷剂流经所述第二通道到所述喷射器的所述吸入部分。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吸入通道,并且减压和膨胀流经所述吸入通道的致冷剂。所述第二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下游的所述吸入通道上并且蒸发流经所述吸入通道的致冷剂。此外,所述流分配器构造成能够依照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的热负荷,调整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的比值。
因此,由于流入到所述喷射器的所述喷嘴部分的致冷剂的流量是依照所述热负荷进行调整的,作为喷射器输入能量的压能可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通过所述喷射器正确地确保压力的增大。因而,喷射器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因而致冷剂循环装置的COP得以改善。
例如,流分配器构造成,在热负荷低于预定负荷的第一负荷情况下,能够将流到所述第一通道中的致冷剂的干度调整成比流入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致冷剂的干度小。通常,由喷射器带来的压力增大随吸入到所述吸入部分的致冷剂的流量与流入到所述喷嘴部分的致冷剂的流量的比值的减小而增大。在所述第一负荷情况中,通过所述致冷循环装置致冷剂循环的流量减小,并且因而施加到所述喷射器的输入能量减小。结果,由所述喷射器带来的压力增大减小。考虑到这种情形,因为在所述第一负荷情况中流到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被调整成小于流到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液相致冷剂的流量增大。因而,所述流量比值减小,因而由所述喷射器带来的压力增大增加。因此,即使在所述第一负荷情况中,可以充分地保持喷射器效率并且确保了压力的增大。结果,致冷循环装置的COP改善了。
在热负荷高于预定负荷的第二负荷情况中,例如,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被调整成大于流到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在所述第二负荷情况中,通过所述致冷循环装置的致冷剂循环的流量增大。如果流入所述喷嘴部分的致冷剂的流量被过度增大,喷嘴部分内的致冷剂的膨胀容易不充分。因而,所述喷嘴效率降低,并且能量回收减小。结果,所述喷射器的输入能量减小。考虑到这种情形,由于在所述第二负荷情况中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被调整成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液相致冷剂的流量减小,因此致冷剂能够在所述喷嘴部分内正确地进行膨胀。这样,喷嘴效率提高。由于这点,可以确保由所述喷射器带来的压力增大,并且改善致冷循环装置的COP。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在低负荷情况下由喷射器带来的压力的增大的图示;
图3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在低负荷情况下和高负荷情况下的运行;
图4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在超高负荷情况下由喷射器带来的压力的增大的图示;
图5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在高负荷情况和超高负荷情况下致冷循环的运行的图示;
图6A是显示根据相关技术的在超临界状态下运行的致冷循环装置的运行和在气液两相状态下运行的致冷循环装置的运行的图示;
图6B是显示根据相关技术在喷射器的喷嘴部分的入口的输入能量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1到图5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可以例如安装在车辆中用于空调。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通常包括压缩机1、散热器2、接收器2a、第一节流阀装置3、流分配器8、喷射器5、第一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7和第二节流装置4。压缩机1、散热器2、接收器2a、第一节流阀装置3、流分配器8、喷射器5和第一蒸发器6通过致冷剂管连接成回路形式。致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吸入通道9,吸入通道9从流分配器8分支并且连接到喷射器5。第二节流装置4和第二蒸发器7设置在吸入通道9上。压缩机1的运行由控制单元(未示出)控制。
压缩机1是流体装置,并且由车辆的引擎通过电磁离合器(未示出)和传动带(未示出)驱动。压缩机1驱使致冷剂从第一蒸发器6流出,并且将致冷剂压缩到高温、高压的状态。压缩机1还向散热器2排出所述高温高压的致冷剂。压缩机1是例如斜盘式(swash plate)压缩机,其能够根据从控制单元输入到电磁功率控制阀的控制信号改变排量。
例如,压缩机1能够通过调节其斜盘式室的压力而在100%到接近0%之间连续改变排量。当排量减小到接近到0%,压缩机1基本上是出于非运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1能够构造成无离合器结构,其中压缩机1的转轴通常通过滑轮和V-带连接到引擎。
散热器2是热交换器,其完成从压缩机1中排出的高压致冷剂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由此冷却高压致冷剂。例如,空气是从车辆的乘客室的外部引入的外部空气,并且例如由吹风机(未示出)强制地施加到散热器2。
接收器2a设置在散热器2的致冷剂排出侧。接收器2a将已经通过散热器2冷却的致冷剂分离成气相致冷剂和液相致冷剂。接收器2a向第一节流装置3只排出液相致冷剂。例如接收器2a与散热器2是一体的。
第一节流装置3是例如膨胀阀并且减压从散热器2和接收器2a中排出的高压致冷剂。膨胀阀3是例如温度感测类型的膨胀阀,其中根据从第一蒸发器6排出的致冷剂的温度来控制阀的打开程度。
流分配器8例如具有通常块的形状,例如立方体形状或矩形形状。流分配器8形成有第一通道81和第二通道82在其中。流分配器8将已经通过膨胀阀3减压的致冷剂分配给第一通道81和第二通道82。
流分配器8还形成有位于其内的基础通道8a。基础通道8a在流分配器8内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延伸。第一通道81从基础通道8a的较低端延伸,其在水平方向上与膨胀阀3相对。第二通道82在水平方向上从基础通道8a的一部分延伸,所述一部分位于基础通道8a的所述较低端和较上端之间。因而,例如,第二通道82位置比第一通道81高。
流分配器8具有自控制功能,用于根据从散热器2和接收器2a排出的致冷剂的流量G(压缩机流量G)通过致冷剂的离心力、重力、惯性力等等来控制分配到第一通道81和第二通道82的致冷剂的量,例如喷嘴流量Gn和吸入流量Ge。
流分配器8由(例如)与致冷剂管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铝。流分配器8是例如通过切削铝块元件、压铸铝、锻造等工艺形成的。可选择地,流分配器8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例如,黄铜、铜或类似的材料。致冷剂管被粘合到流分配器8,例如通过焊接而与第一通道81和第二通道82分别连通。
第一通道81与喷射器5通过致冷剂管连通。喷射器5用作用于减压致冷剂的减压装置,以及借助于高速致冷剂喷射流产生的吸入效应(阻力效应)而循环致冷剂的致冷剂循环装置(流体输送装置)。
喷射器5具有喷嘴部分5a和吸入部分5b。喷嘴部分5a抽取致冷剂流经第一通道81。在喷嘴部分5a中,致冷剂通道的通道面积(截面面积)被减小(throttle)以将致冷剂的压能转变成速度能,由此等熵减压并膨胀致冷剂。吸入部分5b设置成与喷嘴部分5a的喷射口部分连通。吸入部分5b从第二蒸发器7抽取气相致冷剂。
此外,喷射器5在喷嘴部分5a和吸入部分5b的下游具有增压部分5c。在增压部分5c中,从喷嘴部分5a喷射的高速致冷剂和从吸入部分5b抽取的致冷剂彼此混合。混合的致冷剂速度减小,速度能被转变成压能,由此致冷剂压力增大。增压部分5c具有扩散器形状,其中致冷剂通道的通道面积(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从而获得增压功能。
相对于致冷剂流,第一蒸发器6设置在增压部分5c的下游。第一蒸发器6是热交换器,例如热吸收器,其通过吸收在第一蒸发器6的外部流经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量来蒸发在第一蒸发器6内部流动的致冷剂。空气被强制地施加到第一蒸发器6。第一蒸发器6的致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通过致冷剂管连通。
吸入通道9由管子提供,所述管子从流分配器8的第二通道82延伸并且连接到喷射器5的吸入部分5b。第二节流装置4设置在吸入通道9上。而且,第二蒸发器7设置在第二节流装置4的下游的吸入通道9上。
第二节流装置4是例如毛细管,并用来控制流入到第二蒸发器7的致冷剂的流量以及减压致冷剂。例如,毛细管由螺旋管来提供。可选择地,第二节流装置4可以由固定的节流器,例如孔板或类似的装置构造而成。
第二蒸发器7是热交换器,例如热吸收器,其通过吸收第二蒸发器7外部流经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量来蒸发在第二蒸发器7内流动的致冷剂。空气被强制地施加到第二蒸发器7。关于空气的流动,第二蒸发器7位于第一蒸发器6的下游。因此,第一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关于空气的流动是串联布置。
控制单元(未示出)由微型计算机构造成,包括CPU、ROM、RAM和类似的设备及其外围电路。控制单元构造成接收来自车辆的操纵面板,例如空调运行开关、温度设定开关等,并依照位于操纵面板上的不同的开关的操作而输出的不同的操纵信号和来自不同的传感器的不同的检测信号。控制单元依照存储在ROM内的控制程序使用操纵信号和检测信号来执行不同的计算和处理,以控制包括压缩机1在内的各种设备的运行。
接下来,将参照图1到5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运行。当根据空气调节开关、温度设定开关和类似的开关的操作而将操纵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时,压缩机1的电磁离合器依照从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被电导通。因此,电磁离合器变成连接状态,来自引擎的驱动力被传递到压缩机1上。
当基于控制程序来自控制单元的控制电流(控制信号)被输出到压缩机1的电磁功率控制阀时,压缩机的排量被控制。因而,压缩机1从第一蒸发器6吸入气相致冷剂并且在其中减压致冷剂。然后,压缩机1向散热器2排出高温高压致冷剂。
在散热器2中,高温高压致冷剂被外部空气冷却而被冷凝。被散热器2冷却的高压致冷剂流入接收器2a中。在接收器2a中,致冷剂被分成气相致冷剂和液相致冷剂。
从接收器2a中流出的液相致冷剂被减压并且通过膨胀阀3膨胀成预定压力,因而变成气液两相致冷剂。气液两相致冷剂在流分配器8中流动。在流分配器8中,致冷剂被分成以合适的流量流经第一通道81朝向喷射器5的第一流和流经第二通道82朝向毛细管4的第二流。
流经第一通道81的致冷剂流入喷射器5的喷嘴部分5a。在喷嘴部分5a,致冷剂被减压并膨胀。由于在致冷剂被减压和膨胀时,致冷剂的压能被转化成速度能,致冷剂被从喷嘴部分5a的喷射口部分以高速喷射出来。通过致冷剂的喷射流,产生吸入力。因此,流经第二蒸发器7的致冷剂被抽到吸入部分5b。
从喷嘴部分5a喷射的致冷剂和被抽到吸入部分5b的致冷剂流入位于喷嘴部分5a下游的增压部分5c。在增压部分5c中,由于通道面积增大,致冷剂的速度能被转变成压能。因而,致冷剂压力被增大。
从增压部分5c排出的致冷剂流到第一蒸发器6。在第一蒸发器6中,低压致冷剂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然后蒸发。换话说,空气在通过第一蒸发器6的同时被致冷剂冷却。从第一蒸发器6排出的致冷剂被抽到压缩机1并再次被压缩。
流经流分配器8的第二通道82的致冷剂通过吸入通道9流入毛细管4。在毛细管4中,致冷剂被减压成低压致冷剂。该低压致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7中。
在第二蒸发器7,第一致冷剂从已经通过第一蒸发器6冷却的空气中吸收热量,因而蒸发。换句话说,空气在穿过第二蒸发器7的同时被进一步冷却了。
在第二蒸发器7中被蒸发的致冷剂被吸入喷射器5的吸入部分5b,与穿过喷嘴部分5a的液相致冷剂混合,然后被导入到第一蒸发器6。
这里,流入喷嘴部分5a的致冷剂的流量被定义为喷嘴流量Gn,流入吸入部分5b的致冷剂的流量被定义为吸入流量Ge。在喷射器5中,致冷剂的压力的增大随着吸入流量Ge与喷嘴流量Gn的比值(以后,流量比Ge/Gn)的减小而增加,如图2和4所示。
当致冷循环装置处于高负荷情况,其中热负荷,例如散热器2的散热负荷或第一和第二蒸发器6、7的热吸收负荷,是预定负荷)时,例如在夏季时,所需的致冷能力通常是高的。因而,从压缩机1排出的压缩机流量G增大。因此,从第一通道81供给到喷嘴部分5a的喷嘴流量Gn增大。因而,喷嘴效率维持在高水平并且喷射效率提高。下文,散热器2的散热负荷和第一和第二蒸发器6、7的热吸收负荷通常指的是所述热负荷。
特别地,如图3所示,调整使得流经第一通道81的致冷剂的干度X1(下文称为喷嘴入口干度X1)和流经第二通道82的致冷剂的干度X2(下文称为毛细入口干度X2)基本上相同。结果,如图2中点A所示,确保由喷射器5产生的压力的增大。因而,对致冷循环装置的COP的改善效果被保持在高水平。在图2中,实线L1表示在高负荷情况下的压力的增大。
当致冷循环装置处于低负荷情况,例如在春天和冬天其中热负荷低于预定负荷时,所需要的致冷能力通常是低的。因而,压缩机流量G减小,因此喷嘴流量Gn减小。因此,由喷射器5带来的压力增大较小,如图2中点B所示。结果,很难获得如同在高负荷情况下获得的COP的改善效果。在图2中,虚线L3表示本实施例的不具有流分配器8的致冷循环装置在低负荷情况下的压力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流分配器8能够根据热负荷来调节流入第一通道81和第二通道82的致冷剂的流量。因而,即使在低负荷情况下,也能获得下面的COP改善效果。
在低负荷情况下,如图3所示,流分配器8依照压缩机流量G的减小,通过致冷剂的惯性力、离心力、重力等提供比第二通道82更高的优先级以供给液相致冷剂到第一通道81。例如,由流分配器8将喷嘴入口的干度X1调整成低于毛细入口的干度X2。
因而,朝向喷嘴部分5a的液相致冷剂的流量被增大以提高喷射器5的输入能量,如图2中箭头A1所示。因此,流量比值Ge/Gn减小,如图2中箭头A2所示,并且压力的增大如图2中箭头A3和点C所示那样增大。因而,在低负荷情况下,喷射器效率可以保持在高水平,并且确保由喷射器5带来的压力的增大,例如,压力的增大基本上类似于高负荷情况下的压力的增大,如图3中箭头B1、B2所示。此外,致冷循环装置的COP得以改善。在图2中,实线L2表示本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在低负荷情况下压力的增大。
接下来,参照图4和5描述了在热负荷高于预定负荷的超高负荷情况下的运行。在超高负荷情况中,通过致冷循环装置的致冷剂循环的压缩机流量G被过度地增大。如果喷嘴流量Gn被过度地增大,在喷嘴部分5a的致冷剂的膨胀变得不充分,导致喷嘴部分5a的效率降低。
因而,能量的回收量减小,并因此在喷射器5中的输入能量减小,喷射器5中的压力的增大减小,如图4中点D所示。在图4中,虚线L5表示本实施例的不具有流分配器8的致冷循环装置中的压力的增大。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按照超高负荷情况中压缩机流量G的增大,流分配器8减小通过第一通道81的液相致冷剂的流量,如图5所示。特别地,流分配器8通过增大喷嘴入口干度X1,使其大于毛细入口干度X2而减小流向喷嘴部分5a的液体致冷剂的流量,使得致冷剂在喷嘴部分5a被适当地膨胀。
因而,喷嘴部分5a的效率提高,此外输入能量增大,如图4箭头A4所示。在这种情况中,流量比Ge/Gn增大,与低负荷情况相反,如图4中箭头A5所示。因此,在超高负荷情况中,虽然流量比Ge/Gn增大,通过将喷嘴入口干度X1调整成大于毛细入口干度X2,仍可提高喷嘴效率并且增大输入能量。此外,依照喷嘴效率的提高,即使在超高负荷情况下,压力的增大也能被增大到点E,如图4中箭头A6和图5中箭头A7所示。因而,致冷循环装置的COP得以改善。在图4中,实线L4表示本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处于超高负荷情况下的压力的增大。
(第二实施例)
下文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膨胀阀3、毛细管4、喷射器5、第一蒸发器6和流分配器8彼此分离地设置,但是可以如下文那样被集成在一起。
例如,流分配器8可以与膨胀阀3集成为一体。作为另一示例,流分配器8和毛细管4可以彼此集成在一起。作为还一示例,流分配器8和喷射器5可以彼此集成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中,流分配器8周围的装置尺寸减小了。因此,致冷循环装置到车辆的可安装性提高了。
此外,流分配器8、喷射器5和第一蒸发器6可以彼此集成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中,因为第一蒸发器6被设置成基座装置,用于安装流分配器8和喷射器5的单独空间减小。因而,致冷循环装置到车辆的可安装性进一步提高。
(其他实施例)
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不同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地以其他方式实施。
例如,上面实施例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除了用作车辆空调外,还可用作用于家用的热水供给装置或内部空调的热泵循环。
压缩机1不限于斜盘式压缩机,也可以是固定功率压缩机,例如涡旋式压缩机或旋转式压缩机。
此外,可以在第一蒸发器6的排出侧,设置受水器来代替接收器2a。第一节流装置3不限于膨胀阀3,也可以是电流量控制阀或固定流量控制阀。
喷射器5可以是可变流量喷射器,其能够改变喷嘴部分的通道面积。
致冷剂不限于特定的致冷剂,也可以是含氯氟烃基的致冷剂、HC基的致冷剂、二氧化碳等。在这种情况中,除了一般的循环,致冷循环装置可以用作超临界循环和亚临界循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他的优点和修改也易于实现。因而,本发明更广泛的含义不限于所示的和所述的特定的示例、代表性的装置和示范性的示例。
Claims (9)
1.一种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包括:
压缩机,其吸入并压缩致冷剂;
散热器,其散发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致冷剂的热量;
第一节流装置,其将从所述散热器排出的致冷剂减压成气相和液相致冷剂;
流分配器,所述流分配器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并且将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排出的所述气相和液相致冷剂分开到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
喷射器,其包括喷嘴部分、吸入部分和增压部分,所述喷嘴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并且减压和膨胀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所述吸入部分通过来自所述喷嘴部分的致冷剂喷射流吸入致冷剂,所述增压部分将从所述吸入部分吸入的致冷剂与从所述喷嘴部分喷射的致冷剂混合,以增大致冷剂的压力;
第一蒸发器,其蒸发从所述喷射器排出的致冷剂并且将被蒸发的致冷剂朝向所述压缩机排出;
吸入通道,其从所述第二通道延伸到所述喷射器的所述吸入部分;
第二节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吸入通道上并且减压和膨胀流经所述吸入通道的致冷剂;和
第二蒸发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下游的所述吸入通道上,并且蒸发流经所述吸入通道的致冷剂,其中
所述流分配器构造成能够依照所述散热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中至少一个的热负荷,调整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流量的比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流分配器构造成能够在所述热负荷低于预定负荷的第一负荷情况下,将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调整成小于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流分配器构造成能够在所述热负荷高于预定负荷的第二负荷情况下,将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调整成大于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致冷剂的干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流分配器是与所述喷射器集成为一体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流分配器是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集成为一体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流分配器是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集成为一体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流分配器和所述喷射器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集成为一体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流分配器具有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延伸的基础通道,所述基础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在水平方向上从所述基础通道的下端延伸,和
所述第二通道在水平方向上从所述基础通道的部分延伸,所述部分位于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流分配器具有能够通过致冷剂的惯性作用力、离心力和重力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比值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64666A JP4832458B2 (ja) | 2008-03-13 | 2008-03-13 |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2008064666 | 2008-03-13 | ||
JP2008-064666 | 2008-03-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2741A true CN101532741A (zh) | 2009-09-16 |
CN101532741B CN101532741B (zh) | 2011-04-13 |
Family
ID=4101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2651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2741B (zh) | 2008-03-13 | 2009-03-10 |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24338B2 (zh) |
JP (1) | JP4832458B2 (zh) |
CN (1) | CN101532741B (zh) |
DE (1) | DE102009012359B4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63757A (zh) * | 2011-12-22 | 2012-07-11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CN103229007A (zh) * | 2010-11-30 | 2013-07-31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循环 |
CN104797894A (zh) * | 2012-11-16 | 2015-07-22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 |
CN110030761A (zh) * | 2019-03-20 | 2019-07-19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一种减小蒸发器入口制冷剂干度的制冷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46694B2 (ja) * | 2008-12-15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5509942B2 (ja) * | 2010-03-11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ユニット、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ユニットの冷媒短絡検出方法 |
US8434324B2 (en) | 2010-04-05 | 2013-05-07 | Denso Corporation | Evaporator unit |
US9857101B2 (en) | 2010-07-23 | 2018-01-02 | Carrier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ejector cycle having control for supercritical to subcritical transition prior to the ejector |
JP5533483B2 (ja) | 2010-09-16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圧縮機のトルク推定装置 |
JP6115344B2 (ja) * | 2013-06-18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 |
JP6186998B2 (ja) * | 2013-07-31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5999050B2 (ja) * | 2013-08-29 | 2016-09-2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エジェクタ |
CN105546871B (zh) * | 2015-12-16 | 2017-12-19 | 山东大学 | 一种冷藏车废热驱动引流式喷射式制冷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03116A (en) * | 1954-08-02 | 1957-08-20 | Alco Valve Co |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
US3701264A (en) * | 1971-02-08 | 1972-10-31 | Borg Warner | Controls for multiple-phase ejector refrigeration systems |
JP4277397B2 (ja) * | 1999-12-02 | 2009-06-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DE60112184T2 (de) | 2000-06-01 | 2006-06-01 | Denso Corp., Kariya | Ejektorzyklus |
JP2003014318A (ja) | 2000-06-01 | 2003-01-15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
JP3941646B2 (ja) | 2002-09-24 | 2007-07-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方式の減圧装置 |
US7254961B2 (en) * | 2004-02-18 | 2007-08-14 | Denso Corporation | Vapor compression cycle having ejector |
DE102006024211A1 (de) | 2005-05-24 | 2007-01-25 | Denso Corp., Kariya | Ejektorpumpe und Ejektorpumpenkreisvorrichtung |
JP4760181B2 (ja) | 2005-07-20 | 2011-08-3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サイクル |
DE102006029973B4 (de) | 2005-06-30 | 2016-07-28 | Denso Corporation | Ejektorkreislaufsystem |
CN101344336A (zh) | 2005-06-30 | 2009-01-14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循环系统 |
JP4604909B2 (ja) | 2005-08-08 | 2011-01-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サイクル |
JP4661449B2 (ja) * | 2005-08-17 | 2011-03-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2007162962A (ja) * | 2005-12-09 | 2007-06-28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の分岐構造 |
JP2007163016A (ja) | 2005-12-13 | 2007-06-28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の制御方法 |
JP4737001B2 (ja) * | 2006-01-13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4692295B2 (ja) * | 2006-01-19 | 2011-06-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蒸発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2007218497A (ja) * | 2006-02-16 | 2007-08-30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媒流量制御装置 |
JP4529954B2 (ja) * | 2006-06-30 | 2010-08-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
JP4609388B2 (ja) * | 2006-06-30 | 2011-01-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気液二相流体の分配器 |
-
2008
- 2008-03-13 JP JP2008064666A patent/JP48324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3-04 US US12/380,791 patent/US8424338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3-09 DE DE102009012359.8A patent/DE102009012359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10 CN CN2009101265189A patent/CN1015327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9007A (zh) * | 2010-11-30 | 2013-07-31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循环 |
US9523364B2 (en) | 2010-11-30 | 2016-12-20 | Carrier Corporation | Ejector cycle with dual heat absorption heat exchangers |
US11209191B2 (en) | 2010-11-30 | 2021-12-28 | Carrier Corporation | Ejector cycle with dual heat absorption heat exchangers |
CN102563757A (zh) * | 2011-12-22 | 2012-07-11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CN102563757B (zh) * | 2011-12-22 | 2014-04-02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CN104797894A (zh) * | 2012-11-16 | 2015-07-22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 |
CN110030761A (zh) * | 2019-03-20 | 2019-07-19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一种减小蒸发器入口制冷剂干度的制冷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2741B (zh) | 2011-04-13 |
DE102009012359A1 (de) | 2009-10-01 |
US20090229305A1 (en) | 2009-09-17 |
US8424338B2 (en) | 2013-04-23 |
JP4832458B2 (ja) | 2011-12-07 |
JP2009222256A (ja) | 2009-10-01 |
DE102009012359B4 (de) | 2019-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2741B (zh) |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装置 | |
CN101169293B (zh) | 制冷剂循环装置 | |
CN100582601C (zh) | 制冷剂流量控制设备和使用该设备的喷射器制冷剂循环系统 | |
JP4254217B2 (ja) |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 |
US8047018B2 (en) | Ejector cycle system | |
JP4737001B2 (ja)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
CN101403536B (zh) | 带有喷射器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 |
JP4075530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 | |
CN1189712C (zh) | 喷射器循环装置 | |
US7987685B2 (en) |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ith ejector | |
JP4661449B2 (ja)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
CN100414221C (zh) | 喷射器循环装置 | |
CN100538203C (zh) |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剂循环装置 | |
JP5083107B2 (ja) | 膨張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 |
US20070028646A1 (en) | Ejector refrigeration cycle | |
CN100523645C (zh) | 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 |
CN100535546C (zh) | 蒸气压缩式致冷剂循环装置 | |
CN101532513A (zh) | 喷射器 | |
CN101532740B (zh) | 蒸汽压缩冷冻循环设备 | |
CN1912497A (zh) | 喷射器循环 | |
CN100378411C (zh) | 带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系统 | |
CN100543381C (zh) | 喷射器制冷剂循环设备 | |
JP2010038456A (ja) |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 |
CN101457996A (zh) | 制冷循环装置及减压装置 | |
WO2019230436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