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545B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545B
CN101529545B CN2007800400784A CN200780040078A CN101529545B CN 101529545 B CN101529545 B CN 101529545B CN 2007800400784 A CN2007800400784 A CN 2007800400784A CN 200780040078 A CN200780040078 A CN 200780040078A CN 101529545 B CN101529545 B CN 101529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key
opening
thin slic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00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9545A (zh
Inventor
有田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9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9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5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including at least an additional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3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2003/0293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with an integrated touc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H01H25/041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having a generally flat operating member depressible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o operate different contr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3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 H04M1/236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including keys on side or rear 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display un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2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touch pad, a touch sensor or a touch det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小尺寸并且感测能力被提高的电子装置。移动电话(1)设有:第一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外壳开口(2h);连接器(67),所述连接器布置在第一外壳(2)内;加强框架(31),所述加强框架被布置成面对外壳开口(2h)以遮盖连接器(67);传感器板(39),所述传感器板布置在加强框架(3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所述触摸式传感器电极布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加强框架(31)具有在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连接器(67)相对应的区域内的凹部(31d)。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打印机或其它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设有触摸式传感器的移动电话。触摸式传感器通过使用例如当手指接近触摸式传感器时在触摸式传感器的周边处的电场的变化和触摸式传感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操作的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A)第2005-52279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当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触摸式传感器组装到类似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小尺寸电子装置中时,具有高介电常数(电容率)的金属和其它构件将布置在触摸式传感器附近。此外,这些构件易于影响触摸式传感器周围的电场,并造成触摸式传感器产生故障及感测能力下降。故障和感测能力的下降可以通过将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构件与触摸式传感器分开一定距离而被消除,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装置的尺寸变大。 
因此,优选地提供一种具有小尺寸和提高的感测能力的电子装置。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构件,所述壳体构件具有开口;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布置在壳体构件内;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被布置成面对开口以遮盖电子部件;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布置在框架构件的面对开口的表面上;和用于静电电容型触摸式传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设置在第一电路板的面对开口的表面上,其中,框架构件具有在与电极和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区域内的凹部,并且框架构件的介电常数大于空气的介电常数。 
优选地,框架构件由树脂形成,并且具有小于框架构件的介电常数的介电常数的实心构件布置在凹部中。 
优选地,凹部形成在框架构件的布置第一电路板的一侧的表面中,并且实心构件布置成使得所述实心构件的表面成为与框架构件的表面相同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具有开关构件和操作构件,所述开关构件布置在第一电路板的面对开口的表面上,所述操作构件被布置成从开口露出并被布置成面对开关构件和电极,其中凹部布置在框架构件的没有与开关构件相对应的区域中。 
优选地,框架构件具有板状部,所述板状部与电子部件分离地布置到开口侧,并且凹部形成在板状部中。 
优选地,凹部在板状部的面对开口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在与电极相对应的位置处。 
优选地,凹部在板状部的面对电子部件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在与电子部件相对应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装置具有布置在壳体构件内的第二电路板,并具有布置在面对开口的位置处的电子部件,其中框架构件布置在第二电路板的面对开口的一侧的表面上。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电子装置在尺寸上做得更小,并且提高了感测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电话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移动电话的第一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说明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调整片的布置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说明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传感器板的布置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框架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说明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环形键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2的第一外壳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8是图7B的区域VIII的放大视图; 
图9是放大图8的一部分的视图和图7C的区域IXb的放大图; 
图10是沿图7A的Xa-Xa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和沿图7A的Xb-Xb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 
图11是说明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环形键的内边缘处的防水结构的视图; 
图12是说明图2的第一外壳内的环形键的照明方法的视图;以及 
图13是示出了图1的移动电话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附图标记 
1移动电话(电子装置) 
2第一外壳(壳体构件) 
2′第三外壳(壳体构件) 
2h外壳开口(开口) 
7环形键(操作构件) 
7c倾斜表面(斜切表面) 
23后壳体 
23h壳体开口 
25装饰面板(遮盖构件) 
25h面板开口(遮盖件开口) 
27显示板(第二电路板) 
29副显示装置(显示元件、显示装置) 
29a显示表面 
31加强框架(框架构件) 
31a板状部 
31d凹部 
31h框架开口 
35调整片(装饰构件、透光构件) 
39传感器板(第一电路板) 
39h板开口 
41键薄片(薄片构件) 
41c夹紧部 
41d邻接部 
45按键开关(轻触开关) 
45a可移动接触件(开关构件) 
45c固定接触件(开关构件) 
47触摸式传感器电极 
48触摸式传感器(静电电容型传感器) 
67连接器(电子部件) 
69IC(电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移动电话1的外观的透视图,其中图1A是示出了打开状态的透视图,而图1B是示出了闭合状态的透视图。 
移动电话1被构造为通常所说的翻盖型移动电话,并设有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被连接成使得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可以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对于彼此枢转。 
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由连接部4通过连接构造整个移动电话1的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端部绕所述连接部枢转。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形成为基本薄盒子状形状。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彼此叠合,使得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轮廓基本上匹配。 
第一外壳2具有在闭合状态面对第二外壳3的面对表面2a和成为所述第一外壳的后表面的后表面2b。第一外壳2设有例如从形成在面对表面2a内的未示出的声音发射端口发射声音的用于讲话的扬声器107(见图13)、在面对表面2a上显示图像或文本的主显示器6(见图8)、在后表面2b上显示图像或文本的副显示器5、设置在副显示器5的外圆周上并由用户操作的环形键(操作构件)7、从后表面2b捕捉图像的照相机9和照亮后表面2b侧的闪光灯11。 
外壳开口2h形成在后表面2b中。环形键7从外壳开口2h露出。副显示器5从环形键7的键开口7h露出。外壳开口2h和键开口7h的形状例如为圆形。 
第二外壳3具有在闭合状态下面对第一外壳2的面对表面3a和成为所述第二外壳的后表面的后表面3b。第二外壳3设有例如从形成在面对表面3a中的未示出的声音收集端口捡取声音的用于讲话的扩音器108(见图13)、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无线通信的传输/接收用内置天线105(见图13)、和布置在面对表面3a上并由用户操作的未示出的拨号键。 
图2是第一外壳2的分解透视图。图2的纸张表面的上侧是后表面2b侧,而纸张表面的下侧是面对表面2a侧。 
第一外壳2具有构成面对表面2a的前壳体21、固定到前壳体21以与前壳体21一起容纳各种电子部件的后壳体23、和放置在后壳体23上并构成后表面2b的装饰面板25。要注意的是第一外壳2也可以被认为是通过由装饰面板25遮盖具有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的第三外壳2′构造而成。 
在前壳体21与后壳体23之间,主显示装置49、显示板27、副显示装置29、加强框架31、双面胶带33、调整片(透光构件)35、双面胶带37和传感器板39从前壳体21侧按该顺序(严格来说部分平行)堆叠布置。在后壳体23与装饰面板25之间,键薄片41和环形键7在彼此之上一体地堆叠布置。通过环形键7以及照亮环形键7的发光元件53检测用户的操作的多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按键开关(dome switch)45设置在传感器板39在后壳体23侧的安装表面39a上。要注意的是副显示装置29和调整片35构成副显示器5。 
前壳体21、后壳体23和装饰面板25例如由树脂形成。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例如通过将穿过壳体中的一个插入的未示出的螺钉拧到设置在壳体中的另一个上的未示出的螺钉凸起部(screw boss)内而相对于彼此固定。通过将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相对于彼此固定,主显示装置49、显示板27、副显示装置29、加强框架31和传感器板39被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以堆叠在彼此之上的状态(严格来讲为其中所述主显示装置、显示板、副显示装置、加强框架、和传感器板部分平行地布置的状态)夹在一起。 
主显示装置49由例如有机EL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构造而成。主显示装置49构造主显示器6,并具有显示表面49a(见图8),所述显示表面面对前壳体21的面对表面2a的内表面。要注意的是图2示出了主显示装置49的后表面的一部分从显示板27的板开口27h露出的状态。 
显示板27由例如使用树脂作为基部的印刷电路板构成。显示板27设有控制主显示装置49和副显示装置29的操作的控制电路等。 
显示板27邻接前壳体21或后壳体23的侧表面的内侧,或者邻接设置在前壳体21或后壳体23内的未示出的凸起部,由此相对于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在沿着安装表面的方向上定位所述显示板。此外,显示板27在前壳体21侧的安装表面处邻接设置在前壳体21的内侧表面或主显示装置49的后表面上的肋,而在后壳体23侧的安装表面处邻接加强框架31,由此相对于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在垂直于安装表面的方向上定位所述显示板。 
副显示装置29由例如有机EL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构造而成。副显示装置29具有面对外壳开口2h的显示表面29a。副显示装置29例如是薄盒子状状态。显示表面29a例如是矩形。副显示装置29配合插入到设置在显示板27中的板开口27h中,并且副显示装置29的后表面邻接主显示装置49的后表面。 
图3是说明调整片35的布置方法的分解透视图。调整片35是透光构件,所述透光构件被设置用于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的防水、防尘等。 
在传统的移动电话中,环形键没有设置在副显示器的周边处,并且调整片直接固定到后壳体以遮盖后壳体的开口。然而,在移动电话1中,环形键7布置在副显示器5的周边处,因此用于布置环形键7的间隙必须设置在调整片35与外壳开口2h之间,并且难以将调整片35直接固定到后壳体23或装饰面板25。 
因此,在移动电话1中,调整片35固定到布置在后壳体23与副显示装置29之间的加强框架31。此外,通过将加强框架31夹在前壳体21与后壳体23之间,调整片35没有直接相对于后壳体23固定。 
图4是说明传感器板39的布置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传感器板39形成有板开口39h。板开口39h成形为例如使调整片35能够配合到所述板开口(例如,基本为圆形)内。在调整片35插入到板开口39h内的情况下,传感器板39堆叠在加强框架3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因此,可以将传感器板39布置成面对后壳体23的内侧表面,同时通过调整片35露出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换句话说,可以将按键开关(轻触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布置成面对环形键7,同时露出显示表面 29a。 
以下,加强框架31、调整片35和传感器板39的组合有时被称为“框架组件51”。 
图5是框架组件51的分解透视图。在图5中,薄片表面的上侧是前壳体21侧。以下参照图2-5说明框架组件51的细节。 
加强框架31例如由树脂形成。如图3-5中所示,加强框架31具有面对显示板27和显示表面29a的板状部31a和从板状部31a向显示板27侧突出来的肋31b。 
板状部31a具有例如宽于副显示装置29的面积并遮盖显示板27的大部分。板状部31a形成有用于将显示表面29a暴露给外壳开口2h侧的框架开口31h(图5)。框架开口31h被形成为例如矩形,但是可以根据需要被适当地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 
肋31b邻接显示板27,并形成在其中可以将电子部件等布置在显示板27与板状部31a之间的空间(见图8)。肋31b例如延伸而围绕副显示装置29的外圆周。此外,肋31b沿板状部31a的外圆周边缘的一部分延伸。 
如图2中所示,板状部31a具有凹部31e,所述凹部具有与外壳开口2h侧的调整片35近似相同的形状(例如,基本上为圆形)。凹部31e的深度大于双面胶带33的厚度,但是小于双面胶带33的厚度和调整片35的厚度的总厚度。 
如图5中所示,防尘薄片43布置在板状部31a的在副显示装置29侧的表面上。防尘薄片43由弹性构件构成。所述弹性构件例如是海绵或橡胶。防尘薄片43形成有薄片开口43h,所述薄片开口43h具有与框架开口31h基本相同的形状。防尘薄片43的外边缘具有与副显示装置29基本相同的形状(例如,矩形),并通过围绕副显示装置29的肋31b相对于加强框架31定位。 
如图2和图5中所示,双面胶带33例如具有外边缘形状(例如,基本为圆形),所述外边缘形状与调整片35的外边缘基本相同,并具有形状与框架开口31h基本相同(例如,基本为矩形)的胶带开口33h。双面胶带33例如由粘合剂涂布在其上的橡胶或其它弹性构件组成。 
调整片35由例如具有透光特性的树脂、玻璃、陶瓷、单晶体等形成。调整片35的形状例如是盘状。调整片35的直径小于外壳开口2h的直径,并 且能够布置环形键7的间隙形成在调整片35与外壳开口2h之间。在调整片35的外圆周表面上,定位突出部35d(图5)在径向上突出。 
如图2和图5中所示,双面胶带37例如具有与传感器板39的一部分基本相同的外边缘形状(例如,三条边与传感器板39一致的矩形),并具有形状与后续说明的板开口39h基本相同的胶带开口37h(例如,基本为圆形)。双面胶带37由例如粘合剂涂布在其上的橡胶或其它弹性构件组成。 
传感器板39由例如使用树脂作为基部的印刷电路板构成。板开口39h的直径大于调整片35的直径,但是小于外壳开口2h的直径。按键开关45、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发光元件53设置在板开口39h的周边上。 
具体地,对于按键开关45,设置总共四个开关,即,在板开口39h的在第一外壳2的长方向(从在连接部4侧的端部到在相对侧的端部的方向)上的两侧处的两个开关和在板开口39h的在第一外壳2的短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开关。发光元件53布置在按键开关45之间,因此总共设置四个元件。每一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设置在每一个按键开关45与发光元件53之间,即,总共设置8个电极。即,多个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交替布置而围绕板开口39h。 
在具有以上部件的框架组件51中,加强框架31和调整片35通过双面胶带33相对于彼此固定。此时,调整片35配合插入到加强框架31的凹部31e中并相对于加强框架31定位。调整片35通过将突出部35d装配到形成在凹部31e的边缘中的中空部内而被定位在圆周方向上。 
此外,加强框架31和传感器板39通过双面胶带37相对于彼此固定。此时,传感器板39通过将调整片35插入到板开口39h中而被定位。调整片35通过将突出部35d装配在形成在板开口39h的边缘中的中空部内而定位在圆周方向上。 
要注意的是也可以在将传感器板39固定到加强框架31之后固定调整片35。凹部31e可以具有仅等于双面胶带33的厚度的深度,没有必要通过凹部31e定位调整片35。 
图6是说明环形键7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 
后壳体23形成为基本盒子形状态,所述盒子形状态具有后表面和围绕后表面的周边的倾斜侧表面。面板用凹部23a形成在后壳体23的背面上, 装饰面板25装配在所述面板用凹部中。面板用凹部23a的深度等于例如装饰面板25的厚度。面板用凹部23a的底部形成有薄片用凹部23b,键薄片41装配在所述薄片用凹部中。薄片用凹部23b的深度等于例如键薄片41的厚度。薄片用凹部23b的底部形成有用于露出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的壳体开口23h。壳体开口23h例如是圆形。此外,薄片用凹部23b的在壳体开口23h的周边上的底部形成有向键薄片41侧突出的多个定位突出部23c。 
键薄片41由例如具有透光特性的硅酮橡胶形成。键薄片41形成例如圆角矩形形状。键薄片41形成有用于露出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的薄片开口41h。薄片开口41h例如是圆形。在键薄片41中,沿环形键7的连接部的外圆周侧设有多个定位孔41a。定位孔41a设置在例如四个拐角处。 
装饰面板25形成为例如尺寸和形状足以遮盖后壳体23的整个后表面和与后壳体23的连接部4相对的侧部(图6中的薄片表面的左侧)上的端部的侧表面。要注意的是,装饰面板25的后表面构成第一外壳2的后表面2b。装饰面板25形成有用于露出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的面板开口25h。面板开口25h例如是圆形。 
环形键7由例如树脂(诸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形成。环形键7通过粘合剂、双面胶带或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到键薄片41的装饰板25侧的表面上,使得键开口7h和薄片开口41h叠合在彼此之上。键薄片41布置在后壳体23的薄片用凹部23b中,同时通过将后壳体23的定位突出部23b插入到定位孔41a中而定位。装饰面板25装配在用于定位的后壳体23的面板用凹部23a中并由粘合剂固定到后壳体23。键薄片41被后壳体23和装饰面板25夹住。环形键7从面板开口25h露出。要注意的是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构成外壳开口2h。 
图7A是第一外壳2的平面图,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而图7C是沿图7A的VIIc-VIIc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 
如图7C中所示,前壳体21形成有突出到第二外壳3侧的突出部21a。突出部21a装配在形成在第二外壳3的端部内的未示出的凹部中以形成连接部4。 
图8是图7B的区域VIII的放大视图。 
具有透光特性的调整片61布置在主显示装置49的显示表面49a侧(图8 的纸张表面的底部侧),用于保护显示表面49a。如上所述,显示板27和副显示装置29布置在主显示装置49的后表面侧(图8的纸张表面的顶侧)。 
在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上,如上所述,防尘薄片43、加强框架31、双面胶带33、调整片35、双面胶带37(在图8中未示出)、传感器板39、后壳体23、键薄片41、环形键7和装饰面板25被布置成堆叠在彼此之上。然而,双面胶带33和调整片35相对于传感器板39、后壳体23、键薄片41和装饰面板25平行布置。 
显示表面29a通过形成在每一个构件处的薄片开口43h、框架开口31h、胶带开口33h、胶带开口37h(在图8中未示出)、板开口39h、壳体开口23h、薄片开口41h(外壳开口2h)、键开口7h和面板开口25h(外壳开口2h)以及具有透光特性的调整片35在第一外壳2的后表面侧处露出。 
图9A是放大图8的一部分的视图,图9B是放大图7C的区域IXb的视图,图10A是沿图7A的Xa-Xa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而图10B是沿图7A的Xb-Xb箭头方向截得的剖面图。 
板开口39h的直径大于调整片35的直径,但是小于壳体开口23h的直径。因此,传感器板39具有环状区域39c,所述环状区域在板开口39h的周边上位于调整片35的边缘与壳体开口23h的边缘之间。 
如图9A和9B中所示,按键开关45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安装表面39a的环状区域39c处。每一个按键开关45都具有由拱顶状金属薄片制成的可移动接触件45a。可移动接触件45a的边缘45b连接到传感器板39的导电图案。传感器板39在面对可移动接触件45a的中心的位置处设有固定接触件45c。当逆着可移动接触件45a的突出方向挤压可移动接触件45a时,所述可移动接触件反转并邻接固定接触件45c,同时产生“单击”感觉。按键开关45由此被接通。当释放挤压力时,可移动接触件45a由于其恢复力与固定接触件45c分离,并且按键开关45断开。 
如图10A和图10B中所示,每一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都横过环状区域39c和传感器板39的环状区域39c的外圆周侧设置。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例如是构造静电电容型触摸式传感器48(见图13)的电极。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虽然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却具有沿传感器板39布置的第一电极和布置成横跨电介质体面对第一电极的第二电极。当用户的手指接近触摸式传 感器电极47时,用户的手指用作地线(或者用作电介质体),由此,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改变。触摸式传感器48通过检测该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用户的操作。要注意的是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电路设置在例如传感器板39的适当位置处。 
如图9A、9B、10A和10B中所示,键薄片41被布置成遮盖传感器板39的环状区域39c的外圆周侧的大部分。即,键薄片41的外边缘相对于后壳体23的壳体开口23h位于外圆周侧,而键薄片41的内边缘位于板开口39h的外圆周侧且相对于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位于内圆周侧。 
夹在后壳体23的薄片用凹部23b的底部与装饰面板25之间的夹紧部41c形成在键薄片41的外边缘侧。夹紧部41c横过壳体开口23h与面板开口25h的外圆周被夹紧。换句话说,夹紧部41c以环状状态形成为围绕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夹紧部41c形成得很厚以突出到装饰面板25侧。夹紧部41c的厚度例如是0.2mm。要注意的是,在附图中,夹紧部41c与装饰面板25分离,但是实际上,夹紧部41c与装饰面板25紧密接触。 
邻接部41d形成在键薄片41的内边缘侧,所述邻接部在板开口39h的外圆周侧和相对于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内圆周侧的位置处邻接传感器板39的安装表面39a。邻接部41d形成得很厚以突出到传感器板39侧。邻接部41d以环状形状形成而围绕板开口39h。邻接部41d形成在叠合在环形键7上的区域内。 
夹紧部41c与邻接部41d之间的遮盖部41e遮盖按键开关45、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发光元件53。遮盖部41e通过邻接部41d和夹紧部41c与传感器板39之间的后壳体23作为间隔件的作用而与传感器板39的安装表面39a分离。 
如图9A和9B中所示,在遮盖部41e中,用于有助于压下按键开关45的挤压器41b形成在面对每一个按键开关45的位置处。挤压器41b通过向按键开关45侧突出形成得很厚。要注意的是,如图10A中所示,挤压器41b没有形成在布置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位置处。 
如图9A、9B、10A和10B中所示,环形键7具有从面板开口25h露出的露出表面7a。如图6、9A、10A和10B中所示,露出表面7a具有在外圆周侧的上表面7b和在内圆周侧的倾斜表面7c。要注意的是,在图9B中,由于设 置在露出表面7a中并在径向上延伸的沟槽,上表面7b和倾斜表面7c未示出。 
如图9A、9B、10A和10B中所示,上表面7b相对于调整片35的露出表面35a位于壳体的外部侧(纸张表面的上侧)。上表面7b基本平行于第一外壳2的后表面2b、调整片35、传感器板39等形成。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上表面7b的外边缘(露出表面35a的外边缘),换句话说,其中上表面7b的撞击(stroke)最大的位置,位于挤压器41b和按键开关45的中心处。 
如图9A、9B、10A和10B中所示,倾斜表面7c相对于调整板35的露出表面35a位于壳体的外部侧(纸张表面的上侧)。倾斜表面7c倾斜成使得内圆周侧位于壳体的内部侧。如图9A中所示,倾斜表面7c相对于按键开关45位于内圆周侧,使得在垂直于倾斜表面7c的方向上施加到倾斜表面7c的力变得易于传递到按键开关45侧。要注意的是,倾斜表面7c作为设置在脊部中的斜面可以被控制,所述脊部由用作从面板开口25h露出的露出表面的上表面7b以及环形键7的内圆周表面形成。 
如图9A和9B中所示,向径向突出的凸缘7f形成在环形键7的外圆周侧(还见图12)。凸缘7f从面板的内侧与装饰面板25的面板开口25h的边缘部接合,并用作防止环形键7与面板开口25h分开的止动器。凸缘7f以与挤压器41b(按键开关45)的布置位置相同的方式布置在四个位置处(见图12)。挤压器41b位于叠合在凸缘7f上的位置处。 
如图9A、9B、10A和10B中所示,环形键7的在壳体的内部侧的表面具有在外圆周侧的固定表面7d和在内圆周侧的面对表面7e。通过粘合剂、双面胶带或其它固定方式将固定表面7d固定到键薄片41的遮盖部41e相对于键薄片41固定环形键7。 
面对表面7e面对键薄片41的邻接部41d。面对表面7e与固定表面7d相比在与键薄片41分开更远的方向(纸张表面的上侧)上定位。即,在环形键7的面对键薄片41的表面上形成台阶,使得内圆周侧与外圆周侧相比与键薄片41分开得更远。此外,面对表面7e与键薄片41以预定间隙分离,因此通过邻接部41d可防止压下环形键7变得困难。 
面对表面7e面对调整板35的在露出表面35a的外圆周侧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环形键7具有遮盖调整板35的露出表面35a的外圆周部分的环状状 态的叠合部7g。当压下环形键7时,面对表面7e邻接调整板35的露出表面35a。由此可防止压下时通过环形键7将过量载荷施加到按键开关45、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发光元件53。 
调整板35的露出表面35a具有占据露出表面35a的大部分的上表面35b和在上表面35b的外圆周侧的倾斜表面35c。上表面35b平行于装饰面板25和传感器板39等以平面状态形成。倾斜表面35c倾斜成使得外圆周侧位于壳体的内部侧。要注意的是倾斜表面35c可以作为设置在脊部内的斜面被控制,所述脊部由用作从面板开口25h露出的露出表面的上表面35b以及调整板35的内圆周表面形成。当环形键7被压下时,面对表面7e邻接倾斜表面35c。 
如图10B中所示,加强框架31具有接合部31c(还见图4),所述接合部沿前壳体21的侧表面21c从肋31b朝向侧表面21c突出。另一方面,可以与接合部31c接合的被接合部21d形成在侧表面21c的内表面上。被接合部21d通过凹部的形成而形成,在所述凹部中,接合部31c的突出部容纳在侧表面21c的内表面上。 
框架组件51通过接合部31c和被接合部21d的接合相对于前壳体21固定。此时,防尘薄片43邻接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的周边。即,副显示装置29通过接合部31c与被接合部21d的接合和加强框架31相对于前壳体21的固定而夹在加强框架31与前壳体21之间。 
图11是说明在环形键7的内圆周侧的防水结构的视图,其中,图11A是环形键7的周边的放大图,而图11B是基本示出了图11A的区域XIb的视图。 
键薄片41的遮盖部41e的壳体的外侧方向的极限位置(相对于纸张表面的上侧的上极限位置)由环形键7的固定表面7d限定。环形键7的壳体的外侧方向的极限位置(相对于纸张表面的上侧的上极限位置)由凸缘7f限定。 
如图11A中所示,键薄片41形成为使得内圆周侧部分在其中键薄片41没有连接到第一外壳2的情况下弯曲到传感器板39侧。具体地,在遮盖部41e上,弯曲部41f形成为使得邻接部41d位于传感器板39侧。弯曲部41f设置在例如环形键7的固定表面7d与面对表面7e之间的边界附近。 
通过设置弯曲部41f,邻接部41d从遮盖部41e的固定部突出的量变得大于固定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传感器板39的安装表面39a之间的距离DS1,固定表面7d固定到所述遮盖部的固定部。 
因此,如由图11B中的虚线所示,在连接到第一外壳2之前(如由图11B中的实线所示)已经弯曲的遮盖部41e在当连接到第一外壳2时校正弯曲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产生恢复力。通过使用所述恢复力作为偏压力将邻接部41d压在传感器板39上。 
要注意的是邻接部41d从遮盖部41e突出的量和在后壳体23内夹在夹紧部41c与传感器板39之间的一部分的厚度被设定为等于距离DS1。因此,当键薄片41连接到第一外壳2时,遮盖部41e变得基本为平面状态。 
如图4和图10A中所示,加强框架31的板状部31a在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叠合的位置处设有凹部31d。凹部31d与多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一部分相对应而选择性地设置,其中电子部件靠近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该部分布置。图4示出了凹部31d与在纸张表面的右侧的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在纸张表面的左侧的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相对应形成的情况。要注意的是凹部31d也可以与所有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相对应设置。 
通过在加强框架31的板状部31a的表面中提供中空部形成每一个凹部31d,传感器板39放置在加强框架31上。凹部31d的内部形成内部存在空气的空腔。要注意的是形成加强框架31的树脂的介电常数(例如2.0-6.0)大于空气的介电常数(大约1.0)。因此,在加强框架31中,叠合在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上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介电常数较低,因此难以在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相对侧改变加强框架31处的电容,从而造成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侧的电容改变。 
电子部件布置在与凹部31d叠合的显示板27上的位置处。电子部件包括金属构件和具有相对较高的介电常数的其它构件。在图4中,例示了连接器67(还见图3)在纸张表面的右侧设置在叠合在凹部31d上的位置处而IC69在纸张表面的左侧设置在叠合在凹部31d上的位置处的情况。在图10A中,连接器67被例示作为电子部件。连接器67是用于电连接显示板27和第二外壳3的未示出的电路板的连接器。从第二外壳3的电路板延伸的未示出的信号线与连接器67连接。 
如图10A中所示,连接器67设置在面对壳体开口2h(壳体开口23h和/或面板开口25h)的位置处。此外,连接器67被支撑构件71遮盖。支撑构件71是介电常数低于加强框架31和连接器67的介电常数的构件。在没有重量施加在加强框架31上的情况下,在支撑构件71内夹在连接器67与加强框架31之间的部分的厚度等于连接器67与加强框架31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当传感器板39与加强框架31通过压下环形键7向显示板27侧弯曲时,支撑构件71也用作间隔件,因此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与连接器67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要注意的是支撑构件71也可以不通过连接器67被支撑在显示板27上。 
图12是说明通过发光元件53给环形键7照明的方法的视图,其中图12A是环形键7和键薄片41的平面图,而图12B是在环形键7从面板开口25h露出的状态下的图12A的区域XIIb的放大图。 
每一个发光元件53由例如LED构成。如图10A中所示,发光元件53布置在与环形键7叠合的位置处。环形键7和装饰面板25由没有透光特性的材料形成,和/或被没有透光特性的涂料涂布。键薄片41由透光材料形成。来自发光元件53的光通过键薄片41从环形键7的外边缘7k与面板开口25h之间的间隙65被引导到第一外壳2的外部。 
如图12B中所示,间隙65形成为随着所述间隙接近凸缘7f变得越来越窄。例如,环形键7的外边缘7k(间隙65的内边缘)是除设置凸缘7f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完美的圆。然而,与此相反,如图12A中所示,面板开口25h的形状(间隙65的外边缘)不是完美的圆,而是被设定成随着接近凸缘7f直径变得越来越小。要注意的是,在与凸缘7f分开一定程度的位置处,也可以将间隙65保持在恒定宽度。 
图13是示出了移动电话1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方框图。 
移动电话1设有控制单元101、通信处理单元104、音频处理单元106和图像处理单元103。 
控制单元101接收来自操作单元111和各种其它装置的输入信号,根据这些信号执行预定处理,并将用于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03、通信处理单元104、音频处理单元106和各种其它装置的操作的控制信号和各种其它信号输出给各种装置。 
通信处理单元104包括高频波电路,并通过调制在控制单元101处处理的音频数据、图像数据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数据和通过天线105传输结果而使用电波执行无线通信。此外,通信处理单元104解调通过天线105接收的信号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101。 
音频处理单元106将来自控制单元101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给讲话用扬声器107和播出及音乐回放扬声器109(还见图4)。音频处理单元106将来自扩音器108的音频信号转换成音频数据并将该数据输出给控制单元101。 
图像处理单元103将来自控制单元101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图像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给主显示装置49和副显示装置29。此外,图像处理单元103将从照相机9输出的捕获信号(图像数据)转换成具有预定格式的图像数据,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101。 
操作单元111包括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每一个按键开关45都如上所述当通过环形键7被压下时通过使可移动接触件45a邻接固定接触件45c输出接通信号。包括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每一个触摸式传感器48都如上所述根据由于用户的手指接近或接触到环形键7造成的静电电容的改变输出信号。要注意的是此信号可以是作为当静电电容超过预定阈值时的接通信号的输出,或者可以是具有与静电电容的大小成比例的连续或步进水平的信号。 
多个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沿环形键7布置在圆周上,因此控制单元101可以根据来自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信号识别用户的手指在环形键7上的位置。 
例如,当接通信号从布置在四个(例如,上、下、左和右)方向上的按键开关45中的任一个输出时,识别出在所述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被压下。当接通信号从布置在四个(例如,上、下、左和右)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按键开关45输出时,识别出在前述四个方向之间的四个方向(倾斜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被压下。 
同样地,当接通信号从布置在四个(例如,上、下、左和右)方向上的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中的任一个输出时,识别出用户的手指触摸在所述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当接通信号从布置在四个(例如,上、 下、左和右)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输出时,识别出用户的手指触摸在前述四个方向之间的四个方向(倾斜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 
控制单元101还通过记录识别出的用户手指的历史位置可以识别随着时间的逝去用户手指的位置的变化。例如,可以识别其中用户沿环形键7滑动其手指以连续移动手指的旋转操作,即,追踪环形键7的轮廓的操作。由于此,根据手指绕环形键7连续移动的时间或角度的量,例如,可以增加或减小来自扬声器109的输出音量,可以增加/减小副显示装置29的亮度,或者可以在预定周期内改变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内容。 
要注意的是,控制单元101处理来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按键开关45的信号,以区分手指仅接触环形键7而没有压下键的简单接触操作和压下操作(当然也包括接触)。 
即,当接通信号仅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输出,但没有接通信号从按键开关45输出时,控制单元101判断该操作是简单接触操作,而当接通信号从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输出时,控制单元101判断操作是压下操作,因此控制单元101可以实现与互不相同的两个操作相对应的控制信号。 
根据以上实施例,可以提供为显示器和操作构件给出一体感觉的电子装置。 
即,所述装置设有:第一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外壳开口2h;副显示装置29,所述副显示装置设置在第一外壳2内,并具有从外壳开口2h露出的显示表面29a;加强框架31,所述加强框架布置在外壳开口2h与副显示装置29之间,具有用于将显示表面29a露出到外壳开口2h侧的框架开口31h,并固定到第一外壳2;调整板35,所述调整板固定到在加强框架31内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遮盖框架开口31h,并布置在外壳开口2h中;传感器板29,所述传感器板布置在加强框架3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并具有板开口39h,调整板35插入到所述板开口内;按键开关45,所述按键开关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安装表面39a上;以及环状环形键7,所述环形键从外壳开口2h与调整板35之间的间隙露出,并布置在与按键开关45叠合的位置处,因此包括副显示装置29和调整板35的副显 示器5和环形键7从同一开口(外壳开口2h)露出,并且增加了副显示器5与环形键7之间的一体感觉。此外,按键开关45设置在与环形键7叠合的位置处,因此与触摸面板设置在副显示装置29上的情况相比具有“单击”感觉,因此易于操作。加强框架31不仅支撑调整板35,而且还支撑传感器板39,压在按键开关45上的力施加到所述传感器板上,并且所述加强框架通常用于加强传感器板39的强度,因此实现了移动电话1的尺寸的减小。加强框架31具有遮盖显示板27的相对较宽的区域,因此所述加强框架通常还用于加强显示板27的强度。 
副显示装置29夹在第一外壳2的与设有外壳开口2h的表面相对的表面(前壳体21的内侧表面)与加强框架31之间,因此加强框架31通常用于保持和加强副显示装置29,并且实现了移动电话1的尺寸的减小。此外,通过使加强框架31通过接合部31c和设置在前壳体21上的被接合部21d能够固定到前壳体21,副显示装置29和加强框架31可以在组合前壳体21和后壳体23之前固定到前壳体21,因此使组装过程变得容易。由弹性构件制成的防尘薄片43设置在副显示装置29的显示表面29a与加强框架31之间,因此可以利用预定的挤压力将副显示装置29可靠地夹住而不会刮擦副显示装置29,并且防止水和灰尘进入到显示表面29a中。 
所述装置还具有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所述触摸式传感器电极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安装表面39a上并布置在与环形键7叠合的位置处。因此,不仅可以进行环形键7的压下操作,而且还可以进行使手指接近或接触环形键7的操作。 
多个按键开关45被设置成围绕板开口39h,多个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被设置成围绕板开口39h,并且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在板开口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布置,因此可以进行追踪环形键7的轮廓的操作,并且可以为此操作提供轻触开关的“单击”感觉。即,通过绕副显示器5设置环形键7作为操作构件,不仅提高了操作构件和显示器的一体感觉,而且使操作方法多样化,并且通过使操作构件充分地展现作为环形键的功能而提高了操作性。 
所述装置还设有发光元件53,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安装表面39a上,并且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53的光透射到第 一外壳2的外侧的间隙65形成在环形键7与外壳开口2h之间,因此环形键7的内边缘可以通过来自副显示器5的光在视觉上被确认,而环形键7的外边缘可以通过来自发光元件53的光在视觉上被确认。因此,可以提高夜间的操作性,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发光元件53布置在与环形键7叠合的位置处,因此有效地利用了叠合在环形键7上的传感器板39的安装表面39a中的区域,并且可以在尺寸上减小移动电话1。 
环形键7具有作为止动器的多个凸缘7f,所述止动器可以从壳体的内侧与第一外壳2中的外壳开口2h的边缘接合。环形键7与外壳开口2h之间的间隙65被形成为随着所述间隙接近多个凸缘7f变得越来越窄,因此来自发光元件53的光随着其接近凸缘7f将逐渐减少,因此被凸缘7f阻挡的部分不会呈现出来。 
此外,根据以上实施例,可以提供具有高设计自由度和高防水特性或防尘特性的电子装置。 
即,所述装置具有:第三外壳2′,所述第三外壳由具有壳体开口23h的后壳体23和前壳体21构成;装饰面板25,所述装饰面板具有面板开口25h并放置在第三外壳2′上,使得面板开口25h与壳体开口23h叠合;加强框架31,所述加强框架设置在第三外壳2′中;调整板35,所述调整板固定到加强框架3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并布置在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中;传感器板39,所述传感器板39设置在加强框架31的面对壳体开口23h的表面上,并具有插入调整板35的面板开口39h;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所述触摸式传感器电极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壳体开口23h的安装表面39a上;键薄片41,所述键薄片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壳体开口23h的表面上以遮盖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并且所述键薄片具有薄片开口41h,所述薄片开口与小于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相比具有较小的直径,调整板35插入到所述薄片开口中;和环状环形键7,所述环形键在键薄片41的面对壳体开口23h的表面上设置在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叠合的位置处,并从面板开口25h与壳体开口23h和调整板35之间的间隙露出,其中键薄片41具有环状夹紧部41c和环状邻接部41d,所述夹紧部被第三外壳2′和装饰面板25夹住,并围绕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所述邻接部在相对于触 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内圆周侧的位置处邻接传感器板39的面对壳体开口23h的安装表面39a以围绕板开口39h。因此,在键薄片41与装饰面板25之间和键薄片41与后壳体23之间的两个位置处,通过夹紧部41c阻止水和灰尘通过面板开口25h与环形键7的外边缘之间的间隙进入,同时通过键薄片41与传感器板39之间的邻接部41d阻止水和灰尘通过调整板35与环形键7的内边缘之间的间隙侵入。即,通过环形键7的内边缘和外边缘进入的水和灰尘被键薄片41阻挡,而不能进入第三外壳2′的内部。因此,可以在环形键7与调整板35之间和环形键7与面板开口25h之间形成间隙,环形键7可以由可相对于调整板35和装饰面板25移动的构件形成,并且可以通过环形键7与装饰面板25之间的间隙透射来自发光元件53的光。要注意的是,通过由双面胶带33或其它接触固定装置固定调整板35和加强框架31,可防止水和灰尘进入两个构件之间,同时通过由双面胶带37或其它接触固定装置固定传感器板39和加强框架31,可防止水和灰尘进入两个构件之间。此外,由于通过夹住键薄片41的外圆周部将键薄片41连接到壳体的结构,与传统的键薄片相比,可以将键薄片41做得更薄。通过将加强框架31适当地布置在第三外壳2′内未使用的空间内,在不增加第三外壳2′的厚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第三外壳2′的强度。 
键薄片41设置有定位孔41a,而后壳体23设置有定位突出部23c以插入到定位孔41a中,因此使组装变得容易,并且防止了由环形键7的操作引起的键薄片41的偏差。 
键薄片41被弯曲成当键薄片41没有连接到第三外壳2′时使内圆周侧比外圆周侧更靠近传感器板39。当键薄片41连接到第三外壳2′时,邻接部41d从传感器板39接收到的力使键薄片41在校正弯曲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键薄片41产生将邻接部41d压在传感器板39上的偏压力,因此邻接部41d与传感器板39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加,并且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水和灰尘的进入。此外,与连接没有弯曲的键薄片、且同时使薄片弹性变形成薄片将通过在邻接部处从传感器板39接收的力突出到传感器板39侧并从而产生偏压力的情况相比,键薄片41易于在环形键7的压下操作时确保可移动范围。 
邻接部41d被设置成在与环形键7叠合的位置处突出到传感器板39侧。环形键7的面对键薄片41的表面具有固定表面7d和面对表面7e,所述固定 表面相对于邻接部41d设置在外圆周侧并固定到键薄片41,所述面对表面设置在固定表面7d的内圆周侧,并且所述面对表面在与固定表面7d相比与键薄片41分离得更远的位置处面对邻接部41d,因此没有必要在环形键7的布置区域之外确保用于设置邻接部41d的空间,并且也不用防止环形键7的压下。 
副显示装置29相对于加强框架31设置在壳体开口23h的相对侧,加强框架31设有将来自副显示装置29的光透射到壳体开口23h侧的框架开口31h,并且布置在壳体开口23h和面板开口25h内的装饰构件是用作遮盖框架开口31h的透光构件的调整片35,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防水特性和防尘特性并且在显示器与操作构件之间提供一体感觉的电子装置。 
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的安装表面39a上,还设置按键开关45,所述按键开关用作设置在叠合在环形键7上的位置处的轻触开关。键薄片41在环形键7与按键开关45之间具有突出状挤压器41b。即,键薄片41不只是防水薄片,还优选地通常被用作可以通过环形键7的压下操作实现按键开关45的压下操作的薄片,因此实现了构件数量的下降和移动电话1的厚度的减小。 
环形键7具有凸缘7f,所述凸缘从装饰面板的内侧与装饰面板25中的面板开口25h的边缘接合,而挤压器41b设置在与凸缘7f叠合的位置处,因此用于压下挤压器41b的部分被凸缘7f固定,并且可以使环形键7的直径更小。 
此外,根据以上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减小尺寸并且提高传感器的感测能力的电子装置。 
即,所述装置具有:第一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外壳开口2h;显示板27,所述显示板被布置成面对第一外壳2中的外壳开口2h;电子部件(IC69或连接器67),所述电子部件布置在显示板27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加强框架31,所述加强框架布置在显示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以遮盖这些电子部件;传感器板39,所述传感器板布置在加强框架3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所述触摸式传感器电极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并根据物体接近外壳开口2h侧或从外壳开口2h侧离开检测静电电容,其中,加强框架31具有 板状部31a,所述板状部具有面对显示板27并与显示板27分离不小于电子部件的厚度的距离的表面和邻接传感器板39的表面,并且凹部31d形成在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和电子部件叠合的区域中的板状部31a的邻接传感器板39的表面上,因此,凹部31d的内部的介电常数可以低于加强框架31的介电常数,并且可以减小电子部件对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的影响。因此,也可以靠近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布置电子部件,并且实现了尺寸的减小。 
所述装置进一步具有按键开关45和环状环形键7,所述按键开关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所述环形键从外壳开口2h露出并与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叠合。与加强框架31的按键开关45叠合的区域位于没有布置凹部31d的位置处,因此,可以为触摸传感器特有的操作(例如,环形键7的追踪)提供单击感觉,并且在压下操作时防止在按键开关45的布置位置处产生弯曲,因此可以抑制按键开关45的灵敏度的下降。 
此外,根据以上实施例,可以提供具有环状操作构件的电子装置,所述环状操作构件具有高设计特性和操作性。 
即,所述装置具有:第一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外壳开口2h;作为装饰构件的调整片35,所述装饰构件布置在外壳开口2h中;和环状环形键7,所述环状环形键布置在外壳开口2h与调整片35之间;倾斜表面7c被设置作为在从外壳开口2h露出的环形键7的露出表面(上表面7b)与环形键7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脊部处的C表面、R表面或其它斜面;并且倾斜表面7c相对于调整片35内的从外壳开口2h露出的露出表面35a位于壳体的外侧,因此装饰构件布置在环形键7的内圆周侧并改进了设计特性。此外,通过使手指邻接倾斜表面7c,当从环形键7的内侧将力施加到外侧和施加将环形键7推动到壳体的内侧的力时,可以实施追踪环形键7的操作,因此改进了回转操作和压下操作等的操作性。倾斜表面7c相对于调整片35的露出表面35a位于壳体的外部侧,因此,环形键7的位置可以通过触摸感控制。此外,手指难以邻接调整片35,因此调整片35抵制污物的堆积。 
环形键7具有遮盖调整片35的露出表面35a的外圆周部分的环状叠合部7g,因此可防止通过调整片35与环形键7之间的间隙露出壳体内部,防止水和灰尘进入,并且改进了设计特性。 
用作C表面、R表面或其它斜面的倾斜表面35c形成在由调整片35的露出表面35a和外圆周表面形成的脊部处,当压下环形键7时,所述C表面、R表面或其它斜面邻接叠合部7g,因此环形键7邻接调整片35时的感觉变得柔和,并且提高了操作性。 
所述装置还具有:设置在第一外壳2中的传感器板39;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所述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设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处;键薄片41,所述键薄片布置在传感器板39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安装表面39a上以遮盖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并具有在面对按键开关45的位置处的突出状挤压器41b;以及环形键7,所述环形键在键薄片41的面对外壳开口2h的表面上设置在与按键开关45和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叠合的位置处,因此实现了环形键7的操作方法的多样化和操作性的提高。例如,可以为追踪环形键7的轮廓的操作提供单击感觉。 
调整片35是透光构件,所述透光构件通过第一外壳2透射来自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副显示装置29的光,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操作性并提供显示器与操作构件之间的一体感觉的电子装置。 
要注意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移动电话1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示例,第三外壳2′或第一外壳2是本发明的壳体构件的示例,外壳开口2h或壳体开口23h是本发明的开口的示例,显示板27是本发明的第二电路板的示例,连接器67和IC 69中的每一个是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的示例,加强框架31是本发明的框架构件的示例,传感器板39是本发明的第一电路板的示例,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是本发明的电极的示例,按键开关45的可移动接触件45a和固定接触件45c中的每一个都是本发明的开关构件的示例,以及环形键7是本发明的操作构件的示例。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不限于移动电话。例如,所述电子装置还可以是数码相机、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器)或者打印机。 
轻触开关(触觉式开关、触觉反馈式按钮开关)可以是与压下操作一起提供单击感觉的任何开关且不限于按键开关。轻触开关可以是使用金属材料的用于可移动接触的机械接触类型,或者可以是使用导电橡胶的弹性 接触类型。此外,所述轻触开关可以是具有滞后感的开关。 
触摸式传感器电极和包括触摸式传感器电极的触摸式传感器可以是能够检测人体的手指或其它部分或者电子笔或其它操作构件的接近或接触的任何装置。例如,所述触摸式传感器电极和触摸式传感器也可以是电磁感应类型。 
操作构件(操作单元)不限于环状操作构件。此外,环状操作构件仅需要为具有开口以露出装饰构件等的操作操作构件,并不限于圆形的操作构件。例如,所述操作构件也可以是椭圆形或多边形。此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操作构件的剖面形状。适当的装饰构件可以从环状操作构件的开口露出。例如,所述操作构件可以是简单的装饰用面板,或者可以是其它操作构件。 
薄片构件(键薄片41)可以如所述实施例中被壳体构件(后壳体23)和遮盖构件(装饰面板25)直接夹住,或者可以通过其它构件间接夹住。例如,接触薄片构件和遮盖构件的防水构件(第一接触构件)可以设置在薄片构件与遮盖构件之间,并且与薄片构件和壳体构件接触的防水构件(第二接触构件)可以设置在薄片构件与壳体构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薄片构件、遮盖构件等改进了接触特性,因此防水效果变得更高。防水构件由具有弹性的薄片(例如,橡胶或双面胶带)构成。 
与薄片构件(键薄片41)的被接合部(定位孔41a)接合的接合部(定位突出部)不限于设置在壳体构件(后壳体23)中的接合部,而也可以设置在遮盖构件(装饰面板25)中,或者设置在壳体构件和遮盖构件中。要注意的是,在起伏形状图案形成在遮盖构件的面对壳体构件的整个表面上的情况下,难以将定位突出部设置在此表面上,因此如所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将突出部设置在壳体构件处。 
在薄片构件(键薄片41)被弯曲形成为使得内圆周表面侧位于传感器板侧的情况下,薄片构件不限于弯曲的薄片构件,并且也可以是曲线状薄片构件。 
用于降低框架构件(加强框架31)的板状部的介电常数的凹部(31d)不限于设置在与上面设有触摸式传感器电极的传感器板相面对的表面中的凹部,而还可以是设置在其后表面中的凹部。此外,凹部不限于与触摸 式传感器电极和电子部件均叠合的凹部,而可以是与触摸式传感器电极或电子部件叠合的凹部。 
此外,在框架构件(加强框架31)的凹部(31d)的内部,具有比形成框架构件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小的介电常数的实心(不是中空的)构件可以布置在空腔(空气层)的适当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凹部的设置,防止了框架构件的强度的下降。因此,防止了传感器板(39)和框架构件在压下操作时的弯曲变形。实心构件例如由树脂、玻璃、石棉或纤维制成。 
在上述实心构件中,优选地,向外露出的表面形成与在其上传感器板放置在框架构件(加强框架31)的板状部(31a)中的表面相同的平面。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传感器板(39)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向凹部(31d)的内部发生微小变形,并且可以保持传感器板的触摸式传感器电极(47)与环状操作构件(环形键7)之间的距离恒定,因此可以保持触摸式传感器的灵敏度。 
环状操作构件(环形键7)和装饰构件(透明构件、调整片35)的斜面(倾斜表面7c、倾斜表面35c)可以给出各种斜面形状,并且不限于平坦平面(C表面)。例如,所述斜面还可以是R表面。 

Claims (8)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壳体构件,所述壳体构件具有开口;
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构件内;
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被布置成面对所述开口以遮盖所述电子部件;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布置在所述框架构件的面对所述开口的表面上;和
用于静电电容型触摸式传感器的电极,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对所述开口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框架构件具有在与所述电极和所述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区域内的凹部,以及
所述框架构件的介电常数大于空气的介电常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由树脂形成;以及
具有小于所述框架构件的介电常数的介电常数的实心构件布置在所述凹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框架构件的布置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的表面中;以及
所述实心构件被布置成使得所述实心构件的表面成为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所述表面相同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开关构件,所述开关构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面对所述开口的所述表面上;和
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被布置成从所述开口露出,并被布置成面对所述开关构件和所述电极,其中
所述凹部被布置在所述框架的没有与所述开关构件相对应的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具有板状部,所述板状部与所述电子部件分离地布置到开口侧;以及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板状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板状部的面对所述开口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在与所述电极相对应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板状部的面对所述电子部件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在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应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包括:
所述装置具有布置在所述壳体构件内的第二电路板,并具有布置在面对所述开口的位置处的所述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布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面对所述开口的一侧的表面上。
CN2007800400784A 2006-08-25 2007-08-24 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9935A JP4584210B2 (ja) 2006-08-25 2006-08-25 電子機器
JP229935/2006 2006-08-25
PCT/JP2007/066442 WO2008023788A1 (fr) 2006-08-25 2007-08-24 Dispositif électron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545A CN101529545A (zh) 2009-09-09
CN101529545B true CN101529545B (zh) 2012-08-29

Family

ID=39106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007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545B (zh) 2006-08-25 2007-08-24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02644B2 (zh)
JP (1) JP4584210B2 (zh)
KR (1) KR101050030B1 (zh)
CN (1) CN101529545B (zh)
WO (1) WO20080237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2804B (zh) * 2009-02-12 2013-04-11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電子裝置之殼體組裝構造
JP5771350B2 (ja) * 2009-04-28 2015-08-26 レノボ・イノベーションズ・リミテッド(香港)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ケース構造、携帯型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82904B2 (ja) * 2009-10-22 2013-09-04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壁スイッチ装置
TWI615743B (zh) * 2010-03-25 2018-02-21 Winsky Tech Limited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JP5065431B2 (ja) 2010-03-31 201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操作パネル
FR2959382B1 (fr) * 2010-04-21 2022-01-2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Interface homme-machine a boitier renforce
JP5062919B2 (ja) * 2010-08-24 2012-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20120075233A1 (en) * 2010-09-28 2012-03-29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display with a touch sensor
JP5375854B2 (ja) * 2011-02-22 2013-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3034376A (zh) * 2011-09-30 2013-04-10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声音控制装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870403B2 (en) * 2011-12-23 2014-10-28 Htc Corporatio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flashlight module
KR101397084B1 (ko) * 2012-07-02 2014-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9052754B2 (en) * 2012-08-08 2015-06-09 Felipe Sergio Schapira Computer mouse oriented to disabled people or with movement disorders
JP6144354B2 (ja) 2012-11-28 2017-06-07 モントレー・ラドー・エス アー 携帯用タッチ式電子物品
US9170659B2 (en) * 2013-05-23 2015-10-27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JP2015018971A (ja) * 2013-07-11 2015-0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放熱板、及び海中機器
US9547338B2 (en) * 2013-08-15 2017-01-1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jection molded display trim
US10779411B2 (en) * 2014-01-28 2020-09-15 Sekisui Polymatech Co., Ltd. Sensor sheet-containing exterior component, sensor sheet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nsor sheet-containing exterior component
EP3002932B1 (en) * 2014-09-19 2017-11-08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with cover
US9671828B2 (en) 2014-09-19 2017-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with dual touch sensors located on different sides of terminal body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736383B2 (en) 2015-10-30 2017-08-15 Essential Product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maximize the display area of a mobile device
US9723114B2 (en) * 2015-10-30 2017-08-01 Essential Products, Inc. Unibody contact features on a chassis shell of a mobile device
US9525764B1 (en) 2015-10-30 2016-12-20 Essential Products, Inc. Co-mold features on a chassis shell of a mobile device
US9762781B2 (en) 2015-10-30 2017-09-12 Essential Product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maximize the display area of a mobile device b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display without necessaril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phone
JP6729849B2 (ja) * 2016-07-22 2020-07-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操作ユニットの組み付け構造
GB2569908B (en) 2016-10-20 2021-09-15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Mobile device with edge activation
JP2018159646A (ja) * 2017-03-23 2018-10-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漏水検出器
CN109710098B (zh) * 2017-10-26 2022-03-22 迪尔阿扣基金两合公司 具有显示屏的触控按钮及家用电器
KR102473627B1 (ko) * 2018-05-17 2022-1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압력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582316B1 (ko) 2018-08-20 2023-09-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2398B2 (ja) * 1992-11-06 2001-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携帯用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93674A (ja) * 1995-09-26 1997-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の操作用端末器
JP2001100907A (ja) * 1999-09-30 2001-04-1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情報入力装置
US6587097B1 (en) * 2000-11-28 2003-07-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Display system
TWI262365B (en) 2001-12-27 2006-09-21 Asulab Sa Electronic watch and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executing functions thereof
US7466307B2 (en) 2002-04-11 2008-12-16 Synaptics Incorporated Closed-loop sensor on a solid-state object position detector
JP3972834B2 (ja) * 2003-02-21 2007-09-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携帯型電子機器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の入力方法
US20050020325A1 (en) * 2003-07-24 2005-01-27 Motorola, Inc. Multi-configu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2006049271A (ja) * 2004-07-01 2006-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透過性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検出装置
US20060001655A1 (en) 2004-07-01 2006-01-05 Koji Tanabe Light-transmitting touch panel and detection device
US8031273B2 (en) * 2004-09-17 2011-10-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viewing angle contro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364286B1 (ja) * 2008-05-26 2009-11-11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50030B1 (ko) 2011-07-19
CN101529545A (zh) 2009-09-09
US20090323262A1 (en) 2009-12-31
US8102644B2 (en) 2012-01-24
JP2008054142A (ja) 2008-03-06
JP4584210B2 (ja) 2010-11-17
KR20090045380A (ko) 2009-05-07
WO2008023788A1 (fr) 2008-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9545B (zh) 电子装置
CN101431563B (zh) 移动终端
CN105393459B (zh) 移动终端
US824881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239591B2 (en) Case for a hand held device
EP1914964B1 (en) Mobile terminal comprising a replaceable keypad cover
EP1887597B1 (en) Mobile terminal
KR101083071B1 (ko) 휴대단말기의 메탈 돔 스위치 일체형 터치 윈도우
KR101649626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01782816A (zh) 具有按压触感的触控式面板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JP4932385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CN101529871B (zh) 电子装置
KR20140110607A (ko) 키버튼 어셈블리 및 그 운용 방법
US7679015B2 (en) Keypad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4767793B2 (ja) 電子機器
KR20070013937A (ko) 다기능 박형 휴대 정보기기의 입력장치
KR101960513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150011254A (ko) 이동 단말기
JP2008136046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