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0157B - 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0157B
CN101520157B CN2008101294609A CN200810129460A CN101520157B CN 101520157 B CN101520157 B CN 101520157B CN 2008101294609 A CN2008101294609 A CN 2008101294609A CN 200810129460 A CN200810129460 A CN 200810129460A CN 101520157 B CN101520157 B CN 1015201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part
frame
photophore
direct light
frame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94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0157A (zh
Inventor
伴和生
滨田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Light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Light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Lighting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0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0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1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器具,不会因遮光而在框斜面上产生明暗图像,对框斜面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光。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100)具备:邻接配置的多个LED(101、102、103、104);对应于多个LED而设置,端部被形成在光的照射方向侧的多个反射板(31a、32a、33a、34a);在多个反射板的周围所形成的一个框反射部(7),反射板的端部被切断以使得来自一个LED(102)的直射光被照射到从旁边的LED(103)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M1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K1),由此被形成在不遮挡从一个LED(102)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的范围。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具备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发光器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如今,LED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异常显著,也开始作为一般照明用途的照明器具使用。但是,每一个LED封装(以下也称为LED)的光量与以往的光源相比较小。例如,在40W小型氪电灯中为355Lm,但在LED1W级中却只有80Lm左右的光量。为此,就需要在1台LED照明器具上搭载多个LED。另外,LED照明器具为了获得作为照明器具所需要的配光,而需要光学系统。由于LED的光量较小,所以LED照明器具用于将较少的光量聚集起来对局部进行照明的情况也较多。作为此时的LED照明器具的光学系统,由于LED的发光部的大小与以往的光源相比较小,所以用透镜进行配光控制的情况较多。
但是,伴随着结合LED的效率提高而得到比较大的光量,LED照明器具也开始用于在较宽的范围内分配光的用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LED照明器具的光学系统,还出现了用反射板进行控制的LED照明器具。例如,作为吊灯的LED照明器具,就有作为光学系统用反射板进行控制的照明器具(参照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2)。
[非专利文献1]东芝ライテツク株式会社“E-CORE”“http://saturn.tlt.co.jp/product/servlet/getpdf/4/00222163/TEVERC00NDAw MVctTFMx/LEDD-44001W-LS1_d.pdf”
[非专利文献2]东芝ライテツク株式会社“E-CORE60”“http://saturn.tlt.co.jp/product/servlet/getpdf/4/00225299/TEVERC02NjAw MVctTFMx/LEDD-66001W-LS1_d.pdf”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LED由于与以往的光源相比其发光部较小,所以要求实施针对亮度高、眩光(晃眼)的对策。例如,40W小型氪电灯是发光部为
Figure S2008101294609D00021
35mm且亮度为600cd/m2左右,但LED1W级则是发光部为
Figure S2008101294609D00022
2mm左右且亮度为100,000cd/m2左右,亮度很高。
作为眩光对策,实施将向接近通常的视线方向即水平方向的角度的出射光遮挡(遮光)的对策,将从水平算起遮光至多少度一般称为“遮光角”。
另外,由于眩光的程度受到发光物亮度和照射角度(与视线的偏离大小)两者影响,强光就需要较深的遮光角,弱光则在较浅的遮光角下也能够容许。因此实施来自光源的直射光(强光)的遮光角较深,反射光(弱光)较浅,这样区别进行处置的对策(例如,直射光遮光角为30°,反射光遮光角为15°)。
对应如上述那样的眩光对策的要求,在现有技术的吊灯的LED照明器具中也进行遮光。在这里,在现有技术的吊灯的LED照明器具中与遮光有关的是反射板和框,但分别有以下的问题。
(1)反射板在LED的整个周边上形成,关于来自LED的直射光,获得在各方向相等的遮光角。但是相对于反射板框的位置较低,反射光遮光角未获得充分的遮光角。另外,虽然在该事例中未实施,但在将框位置加深,获得了对于反射光的遮光的情况下,因反射板的遮光而在框斜面上产生明暗图形(斑驳),就有外观上的美观受损等问题。
(2)在通过框取得反射板的遮光,同时采用可避免直射光入射到框斜面的角度的情况下,虽然在框斜面上不会产生明暗图形,但框的直径变大,有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例如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因遮光而产生框斜面的明暗图形以使外观性得以改善,同时实施了恰当的遮光的紧凑的照明器具。
(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具备:邻接配置的多个发光器、与多个发光器对应地设置且端部被形成在光的照射方向侧的多个反射板、以及被形成在多个反射板的周围的一个框反射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板的框反射部侧的照射方向侧的端部被形成在不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由于在具备邻接配置的多个发光器、与多个发光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反射板、以及被形成在多个反射板的周围的一个框反射部的照明器具中,反射板的框反射部侧的照射方向侧的端部被形成在不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的范围内,所以就起到对框反射部(框斜面)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光而难以产生明暗图像之类的效果。另外,可以获得对框反射部(框斜面)的来自多个发光器的直射光的照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A-A截面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B-B截面图。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C-C截面图。
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D-D截面图。
图6(a)是示出LED照明器具100中的框反射部的明暗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图,(b)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中的框反射部的明暗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A-A截面图。
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B-B截面图。
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C-C截面图。
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D-D截面图。
图12是示出配置了三个LED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主视图的图。
图13是示出配置了六个LED的LED照明器具800的一例的图。
图14是图13的LED照明器具800的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3a:反射板;4:框;5:框反射部内端;6:框内端;7:框反射部;8:直射光遮光角;9:反射光遮光角;10:LED;11b:LED;102照射区域下端;11c:LED103照射区域下端;13b:LED102照射区域下端;13c:LED103照射区域下端;31,32,33,34:假想反射板;31a,32a,33a,34a:反射板;51:孔;52:假想开口部;52a:开口部;53:端部;54:切断部;100:LED照明器具;101,102,103,104:LED;110:照明器具设置孔;111:天花板;203:点A;204:点B;205:点C;206:点D;207:点E;208:点F;209:点G;301,302,303:LED;332a:反射板遮光部;C1,C2,C6:圆弧;L1,L2,L3:直线;M1:垂线;R,R10,R11:区域;R1,R4:面;P:照射方向;Q:面;800:LED照明器具;801,802,803,804,805,806:LED;820:反射板;3331,3332: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A-A截面图。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B-B截面图。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C-C截面图。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D-D截面图。图6(a)是示出比较用的LED照明器具中的框反射部的明暗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图,图6(b)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中的框反射部的明暗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图。
首先,利用图1~图5就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构成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LED照明器具100是采用LED作为发光器的照明器具,例如被设置在顶棚等上的吊灯。
在图1中,LED照明器具100具备呈环状配置的4个LED(LED101、LED102、LED103、LED104)。有时候还将LED101、LED102、LED103、LED104这4个LED都称为LED10。4个LED10被配置在基板2上(参照图2)。
LED照明器具100具备与4个LED10分别相对应的反射板(反射板31a、反射板32a、反射板33a、反射板34a)。有时候还将反射板31a、反射板32a、反射板33a、反射板34a都称为反射板3a。反射板3a原则上采用研钵状或者吊钟状或者碗状或者旋转椭圆体状或者喇叭状,在其底部配置着LED10。LED10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图2是LED照明器具100的A-A截面图。如图2所示那样,反射板3a为在底部具备LED10的研钵状并具有开口部52a。反射板3a具有在底部配置LED10的孔51,从孔51到开口部52a呈研钵状而形成。反射板3a的端部53被形成在光的照射方向侧,对LED10的直射光进行遮挡。如图2所示那样,通过端部53来遮挡LED101的直射光的直射光遮光角8最好是大于等于约30°,还可以通过设置LED照明器具100的高度及位置等来适宜设定直射光遮光角8。
图3是LED照明器具100的B-B截面图。反射板3a的框反射部7侧的端部53(照射方向侧端部)被切断以便不遮挡LED10的直射光。即,如图3所示那样,反射板3a的端部53的一部分及其外周部被切断以便不遮挡LED10的直射光。即,在反射板3a的端部53的一部分形成有部分地切割了反射板3a的端部53的切断部54,以便不遮挡LED10的直射光。切断部54是指不存在端部及其外周部的空间。该切断部54为了使LED10的直射光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到后述的框反射部7上而形成在反射板3a的框反射部7侧的端部53上。
图4所示那样,为了使来自LED102的直射光照射到框反射部内端5上,而在LED102的反射板32a上形成切断部54。内端指内缘,而外端指外缘。
另外,图5示出为了使来自LED102的直射光照射到框反射部内端5,而在反射板32a与反射板33a上形成切断部54的情形。关于切断部54的形成方法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当假设未在反射板32a上设置切断部54的情况下,反射板3a的开口部52a的形状是如图1的虚线所示那样以LED10为大致中心的大致圆形状(假想开口部52的形状)。反射板3a的开口部52a通过后述的形成方法在反射板3a的端部53形成切断部54(切口),由此图1的主视图中的形状从大致圆形状(假想开口部52的形状)成为图1的实线(开口部52a)所示那样的具有3个弧的形状。
4个反射板3a呈环状进行配置以使各个反射板3a的假想开口部52与相邻的反射板3a的假想开口部52大致相接。从而,以用直线连接分别位于4个反射板3a的假想开口部52的大致中心的4个LED10即形成大致正方形的方式进行配置。即,4个LED10被配置在以LED照明器具100的中央为中心的一个圆上。但是,4个反射板3a的位置关系未必一定要配置成假想开口部52大致相接,还可以根据LED照明器具100的大小等适宜设计配置。
LED照明器具100具备在4个反射板3a的周围所形成的一个框反射部7。框反射部7形成从环状(圆环状)地包围在4个反射板3a的周围的环状框反射部内端5向光的照射方向呈伞状地倾斜的反射面(参照图2)。该伞状的反射面就是框反射部7。框反射部7将LED10的直射光、或反射光、或直射光和反射光向照射方向侧进行反射。
如图2所示那样,LED照明器具100在框反射部7的外端即框反射部外端71具备环状(圆环状)的框4。框4如图2所示那样,在将LED照明器具100设置于天花板111的照明器具设置孔110的情况下,起到吊挂固定在照明器具设置孔110的框端部等作用。即,框反射部7从环状地包围在4个反射板3a的周围的圆形框反射部内端5到框4的内端即圆形框内端6形成伞状(放射状)的环状曲面反射面。
以上,就LED照明器具100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实施方式1中的LED照明器具100的目的在于使来自LED10的直射光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除此以外还在于尽量确保作为LED照明器具100的直射光遮光角(大于等于30°)。另外,还在于进而使LED照明器具100的反射板3a的面积尽量大,同时使LED照明器具100的尺寸(直径)紧凑。“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的含义是指“对框反射部7的整个周边方向没有斑驳且均匀地”,且“对框反射部7的整个照射方向没有斑驳且均匀地逐渐减弱”。
就在LED照明器具100中,为了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LED10的直射光,而以不遮挡LED10的直射光的方式形成了反射板3a的端部53的至少一部分的反射板3a的构成的细节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说明的简单,以LED102周边为主体进行说明。关于其他的LED(LED101、LED103、LED104)周边,也采用同样的构成。
首先,在这里,利用图6(a)与图1就采用了假设以遮挡LED10的直射光的方式形成的假想反射板、即假设未形成切断部54(切口)的假想反射板时的LED照明器具的问题进行说明。在图1中,用虚线来示出假设以遮挡直射光的方式形成的假想反射板31、32、33、34。另外,图6(a)是以平面状示意性地示出将在具备假想以遮挡直射光的方式形成的假想反射板31、32、33、34的LED照明器具中点亮LED10时的、框反射部7的区域之中由点A203与点C205与点F208与点E207包围的扇形的曲线区域(区域R)的明暗状态的图。
在图1中,在以遮挡直射光的方式形成的假想反射板33的情况下(即,未形成切断部54的情况下),LED103照射区域R的直射光的一部分被假想反射板33的端部所遮挡。从而,基于LED103的照射区域就为在图6(a)中从LED103照射区域下端11c到框内端6侧的区域(区域b12b与区域a12a)。另外,同样,基于LED102的照射区域就为从LED102照射区域下端11b到框内端6侧的区域(区域c12c与区域a12a)。这样,就在两个LED(LED102与LED103)的照射区域不同的基础上,还将出现两个照射区域重叠的区域和不重叠的区域。另外,在框反射部7的内端的一部分也将出现未照射直射光的区域d12d。因此,将分别产生明亮度不同的区域a12a、区域b12b、区域c12c、区域d12d。在区域d12d上照不到光。从而,在区域R上将出现“斑驳”而产生明暗。
为了对框反射部7的区域R全体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直射光而不产生这种“斑驳”,只要使LED102的直射光与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对整个框反射部7(的区域R)重叠进行照射即可。这是因为LED的直射光的强度与旁边的LED的直射光的强度通过框反射部7相加而获得大致一样的照度的缘故。即,例如LED102的直射光的照度以强中弱从明到暗变化的部分,由于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的照度以弱中强从暗到明变化,而通过框反射部7相加就成为大致一样的强度的缘故。以下示出示出这一关系的公式。
LED的直射光的照度+旁边的LED的直射光的照度=相加照度
强+弱=大致一定
中+中=大致一定
弱+强=大致一定
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在采用了为了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LED10的直射光而以不遮挡LED10的直射光的方式形成了反射板3a的端部53的至少一部的反射板3a的LED照明器具100中,点亮LED10时的、框反射部7的区域之中由点A203与点C205与点F208与点E207包围的区域(区域R)的明暗状态的图。
通过采用以不遮挡直射光的方式形成了切断部54的反射板3a,LED103对整个区域R照射直射光。从而,基于LED103的照射区域就为在图6(b)中从LED103照射区域下端13c到框内端6侧的区域(即,整个区域R)。另外,同样,基于LED102的照射区域就为从LED102照射区域下端13b到框内端6侧的区域(即,整个区域R)。从而,LED102的直射光与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对整个框反射部7(的区域R)重叠照射,而且,如上述那样LED102的直射光的强度与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的强度在区域R相加而获得大致一样的照度,所以光没有斑驳且变得均匀。
其次,就用于使某个LED的直射光与旁边的LED的直射光对整个框反射部7重叠照射的方法进行说明。为了使某个LED的直射光与旁边的LED的直射光对框反射部重叠照射,将某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即可。为了将某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将反射板的端部在周边方向上进行切断以使得某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即可。
以下使用图1~图5,就用于使LED102的直射光与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对框反射部7(区域R)重叠照射的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
为了使LED102的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103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将反射板3a的端部在周边方向上进行切断以使得LED102的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103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即可。LED103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具体而言是指框反射部7中的连接点A203与点E207的部分。从而,将LED102的周边方向的最大照射范围扩展到LED103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即,将从LED102旁边的LED103引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M1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A(点A203)和LED102连接起来的直线L1(也称为CC线))即可。同样,将LED103的周边方向的最大照射范围扩展到旁边的LED102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即,将从LED103旁边的LED102引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即直线L2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C(点C205)和LED103连接起来的线)即可。这样一来满足LED102的直射光与LED103的直射光在框反射部7的区域R的周边方向上重叠。
这样,将满足在框反射部7的90°的范围内重叠,如果对于剩余的270°也进行同样的构成,则框反射部7的任意位置都会受到来自两个相邻的LED的直射光的照射。
进而,为了对框反射部7的所有照射方向没有斑驳且均匀地逐渐减弱照射,需要使来自LED的直射光从框反射部7的内端到外端进行照射。为了使来自LED的直射光从框反射部7的内端到外端进行照射,必须照射框反射部7的内端。
例如,为了使LED102的直射光照射框反射部7的区域R的内端,以LED102的照射范围遍及至框反射部7的区域R的内端的方式形成反射板32a即可。即,为了使LED102的照射范围遍及至框反射部7的区域R的内端的线,将反射板32a的端部53与其外周部切断成较低即可。对于与其他LED10相对应的反射板3a,也同样通过将端部53与其外周部切断成较低,对于框反射部7的任意位置,照射范围都将遍及至框反射部7的内端。
以上的结果就是与LED102相对应的反射板32a在周边方向上被切断至直线L1(CC线),并在从LED102至框反射部7的内端的线的所有线以下形成。
使用图1~图5以LED102与LED103的周边为中心就实施方式1中的LED照明器具100的反射板3a的形成方法进一步进行说明。
首先,在LED102的反射板32a与LED103的反射板33a中,假想未形成切断部54的假想反射板32和假想反射板33。将从LED102旁边的LED103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M1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点A203(K1))和LED102(的表面中央)连接起来的直线设为L1(CC线)。将从LED102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点C205(K2))和LED102连接起来的直线设为L2。通过直线L1、直线L2、和处于点A203与点C205之间的框反射部内端5的线(圆弧C1)而形成面(曲面)R1。反射板3a的端部53以面R1作为边界,在LED102侧(与照射方向相反侧)形成得较低,且不形成在面R1的照射方向侧。即,以在面(曲面)R1的照射方向侧的部分不形成反射板的方式将假想反射板32、33的端部53进行了切断的就是反射板32a、33a。这样,在反射板32a、33a上形成将假想反射板进行了切断的部分(即切断部54)(参照图2~图5)。只要形成反射板3a至面R1,就能够在直射光均匀地重叠的构成中获得最大面积的反射板。
通过采用以上的反射板3a的形成方法,将全部LED10的假想反射板31、32、33、34的端部53进行切断,就能够使来自LED10的直射光通过切断部54而到达旁边的LED10的照射范围的中央。
通过采用以上的反射板3a的形成方法,反射板3a的端部53被形成得较低,以便对处于从LED102旁边的LED103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即点A203(K1)和从LED102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即点C205(K2)间的框反射部内端5不遮挡来自LED102的直射光。另外,形成为可通过反射板32a的端部53之中的未被切断的部分(图1的反射板遮光部332a)对点A203与点C205之间的线和点C205与点B204之间的线(即弧ACB)以外的框反射部内端5(即,弧BDA)遮挡来自LED102的直射光。即,反射板3a将从LED10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一部分以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框反射部7将从LED10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反射板不遮挡的直射光以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如果将LED102设为主体,则反射板32a将从LED102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一部分(弧ACB)以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框反射部7将从LED102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反射板不遮挡的至弧BDA的直射光以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
换言之,反射板3a通过反射板遮光部332a来遮挡从LED10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在照明器具的中央方向上照射的直射光,框反射部7遮挡从LED10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在LED照明器具100的外侧方向上照射的直射光。如果将LED102设为主体,则反射板32a通过反射板遮光部332a来遮挡从LED102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在照明器具的中央方向(图1中的以LED102为中心的圆的中心角β侧)上照射的直射光(至弧BDA的光),框反射部7遮挡从LED10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的在LED照明器具100的外侧方向(以LED102为中心的圆的中心角α侧方向)上照射的直射光(至弧ACB的光)。
如以上那样,利用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就能够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LED的直射光,所以能够在框反射部7上不会产生明暗图像而使外观性得以改善。
实施方式2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A-A截面图。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B-B截面图。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C-C截面图。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D-D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用于尽量确保最低直射光遮光角为30°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构成进行说明。来自LED10的直射光在LED10的周围360度方向上进行照射。从而,直射光遮光角在LED照明器具100的整个周围都必须达到30°。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一例的主视图。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与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图1)的不同点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的倾斜大于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的倾斜(参照和比较图2与图9的框反射部7)。从而,在图7的主视图中,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的宽度就小于根据实施方式1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的宽度。由于其他的构成相同,所以在以下省略说明。
在这里,CC线意味着将从一个LED旁边的LED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K1)、和一个LED连接起来的直线L1。在图7中,设CC线之一即右CC线(连接LED102与点A203的线)和CC线之一即左CC线(连接LED102与点B204的线)在LED照明器具100的外侧形成的角度为α,在中央侧形成的角度为β(α+β=360度)。在周围360度方向上照射的LED102的直射光中,将角度α内的直射光称为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外方向的直射光。而且,将角度β内的直射光称为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内方向的直射光。
如图8所示那样,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内方向的直射光通过将反射板3a的端部53在照射方向上进行了延伸的壁状部分(反射板遮光部332a)而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反射板3a的端部53未被切断的中心角β的部分(反射板遮光部332a)而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
以下就对于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外方向的直射光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的构成进行说明。
CC线是反射板3a的端部最低的部分,CC线是直射光遮光角最小的线。从而,在CC线中,只要直射光遮光角能够达到30°,则不论框反射部7是怎样的形状都能够在整个周围使直射光遮光角大于等于30°。即,在CC线(右CC线以及左CC线),如果直射光遮光角能够达到30°,则至右CC线和左CC线所夹的圆弧C6部分(点A~点C~点B)的范围的框反射部内端5的直射光(例如,图11的D-D截面图中的直射光、或者图8的A-A截面图中的至外方向的直射光)就全部能够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
如果,在用CC线无法使直射光遮光角大于等于30°的情况下,利用框反射部7的高度(使框反射部7的形状在照射方向上延伸)来确保直射光遮光角30°即可。即,由于CC线处是反射板3a的端部最低的部分,所以在图7的主视图中,CC线的延长线在框反射部7的外端(框内端6)相交的部分就成为直射光遮光角最小的部分。也就是说,只要图7的主视图中的CC线的延长线在框反射部7的外端(框内端6)相交的部分点W照射至CC线方向的直射光的遮光角能够达到30°,就能够使从LED10照射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外方向的所有直射光的遮光角大于等于30°。因而,通过使框反射部7的高度在CC线的延长线上的直射光遮光角成为30°,就能够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
使用图10就无法用CC线使直射光遮光角大于等于30°时的框反射部7的高度进一步进行说明。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C-C截面图。即,是右CC线截面图。在图10中,设右CC线上的、直射光遮光角为γ°(γ°<30°)。从而,在右CC线上无法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因此,就利用框反射部7的高度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的方法进行说明。以下,将右CC线称为直线L1。
首先,以直线L1上的LED102的中央为支点,使直线L1的点A203(交点K1侧)向LED的光的照射方向P进行倾斜,并设经过倾斜的直线为直线L3。若设直线L3和由框内端6所形成的面Q(水平面(顶棚面))的角度为δ°,则δ°就为图10所示的LED照明器具100的直射光遮光角。从而,通过使δ°达到30°的方式来形成框反射部7,就能够使LED照明器具100的直射光遮光角成为30°。
以LED102的周边为主体,就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的用于达到直射光遮光角30°的构成进一步进行说明。形成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以使得将从LED102旁边的LED103至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交点即点A203(K1)和LED102连接起来的直线即右CC线的图7的主视图中的延长线与由框内端6所形成的面的W点处的角度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30°)。由此,就能够使从LED102照射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外方向的直射光的遮光角成为规定的遮光角(30°)。即,如图7所示那样,从LED102照射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外方向的直射光通过将点W与点F208与点X连接起来的框反射部7的端部(外端)的范围(圆弧)C6而达到遮光角30°以上,从LED102照射至LED照明器具100的内方向的直射光通过反射板遮光部332a而被遮挡。从而,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就能够在LED102的整个周围获得直射光遮光角30°。
如以上那样,利用根据实施方式2的LED照明器具100,就能够提供在器具的整个周围形成恰当的遮光角的LED照明器具100。即使无法通过CC线使直射光遮光角大于等于30°的情况下,通过使LED照明器具100的框反射部7的高度成为确保直射光遮光角30°的最低的高度,也能够提供具有恰当的遮光角的紧凑的LED照明器具100。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中,就4个LED呈环状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LED的个数并不限于4个,只要在2个以上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就配置N个(N为2以上的整数)LED时的LED照明器具100进行说明。
在将N个(N为2以上的整数)LED呈环状地邻接设置的LED照明器具100中,形成反射板的框反射部侧的端部,以使得在2/N周的范围内不遮挡从LED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光。而且,照射至LED的外方向的光与照射至旁边的LED的外方向的光在框反射部的1/N周的范围内被重叠照射到框反射部7。
利用图12,就对于N=3的LED照明器具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配置了3个LED的LED照明器具100的主视图。在图12中,在LED照明器具100上,3个LED301、302、303呈环状地邻接配置。如上述那样,由于是使一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其他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所以例如使LED302的照射范围扩展到将从LED302旁边的LED301引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点I402和LED302连接起来的线L10即可。或者同样,将LED302的照射范围扩展到从LED302旁边的LED303引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5的点J404和LED302连接起来的线L11即可。这样,LED302的照射范围就成为框反射部7的R10区域与R11区域的范围,周边方向(2/N=2/3周)范围的框反射部7就成为照射区域。另外,LED302的直射光的一半照射的范围为(1/N=1/3周)(R10或者R11的范围)。也就是,LED302的直射光的一半与LED301的直射光的一半对框反射部7的R10重叠照射的范围为(1/N=1/3周)。
为了使LED302的照射范围扩展到LED301的照射范围的中央而切断反射板3331、3332、3333的端部的方法如以下所述。即,反射板3331、3332,以相对于由L10、M10(从LED302引到框反射部内端5的垂线)和框反射部内端5的点I401到点L403的范围(圆弧C2)所形成的面R4在LED302的照射方向侧不形成反射板的方式,将端部切断而形成即可。即,以面R4为边界,仅仅在LED302侧形成反射板3331、3332,光的照射方向侧部分不形成反射板3332以及反射板3331。同样,反射板3332、3333,以相对于面R5在LED302的照射方向侧不形成反射板的方式,将端部切断而形成即可。
例如,就N=2的情况进行说明。在配置有两个LED的LED照明器具100时,将一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其他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所以照射范围就为一个LED的周边方向360°(2/N=2/2周=1周)的框反射部7。即,用一个LED来照射整个框反射部7。另外,一个LED的直射光的一半照射的范围为(1/N=1/2周),一个LED的直射光的一半和另一个LED的直射光的一半对框反射部重叠照射的范围为(1/N=1/2周)。从而,在配置有两个LED的LED照明器具100的情况下,为了将一个LED的照射范围扩展到另一个LED的照射范围的中央,就将反射板的端部在整个周边方向上进行切断。
利用图1考虑N=4的情况。以不遮挡从LED102照射至框反射部7的直射光中,在框反射部7的点E207、点F208、点G209、点B204、点C205、点A203所包围的范围照射的直射光的方式形成反射板32a。即,以在2/N周(1/2周)的范围不遮挡的方式而形成。另外,LED102照射的框反射部7的点E207、点F208、点G209、点B204、点C205、点A203所包围的范围之中,点E207、点F208、点C205、点A203所包围的范围(区域R)(1/N周=1/4周)与来自旁边的LED103的直射光重叠照射,点F208、点G209、点B204、点C205所包围的范围(1/N周=1/4周)与来自旁边的LED104的直射光重叠照射。
另外,在LED为N个且呈环状配置的情况下,一个LED对框反射部7照射的自LED照明器具100中心的角度为2×360度/N,具体而言,如以下所述。
LED为N个   照射的角度    与一侧的旁边的LED的直射光重叠的角度
2个        360度         180度
3个        240度         120度
4个        180度         90度
5个        144度         72度
6个        120度         60度
8个        90度          45度
10个       72度          36度
N个        2×360度/N    360度/N
如以上那样,如果是2个以上则能够将LED多个配置而提供实施方式1~2所示的LED照明器具100,所以作为吊灯或者聚光灯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照明器具。
实施方式4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中配置了六个LED的LED照明器具800的一例的图。图14是图13的LED照明器具800的部分放大图。
在LED照明器具800中,被配置在中心部的LED801的直射光通过与LED801相对应的反射板820在整个周围恰当地进行遮光。从而,为了在LED照明器具800上应用实施方式1~3的构成,通过在LED801的周围呈环状地配置的5个LED802、803、804、805、806、反射板3a、和框反射部7,采取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成即可。这样,即使在LED照明器具800的中心部配置恰当地进行了遮光的LED801,并在LED801的周围呈环状地配置了LED的构成,也能够提供直射光对整个框反射部7没有斑驳且均匀地照射,且确保了直射光遮光角30°的照明器具。
以上,就实施方式1~4进行了说明,但还可以将它们之中2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组成起来进行实施。或者,还可以将它们之中1个实施方式部分地进行实施。或者,还可以将它们之中2个以上的实施方式部分地组合起来进行实施。

Claims (7)

1.一种照明器具,具备:邻接配置的多个发光器、与多个发光器对应地设置且端部被形成在光的照射方向侧的多个反射板、以及被形成在多个反射板的周围的一个框反射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的框反射部侧的端部被形成在不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的范围内,
上述反射板的框反射部侧的端部被形成为,使得来自一个发光器的直射光被照射到从旁边的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1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的端部被形成得较低,以便在处于从上述一个发光器旁边的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1、和从一个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2之间的框反射部内端不遮挡来自上述一个发光器的直射光,且被形成为在交点K1与交点K2之间以外的框反射部内端遮挡来自上述一个发光器的直射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对于由将从一个发光器旁边的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1和上述一个发光器连接起来的直线L1、将从上述一个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2和上述一个发光器连接起来的直线L2、以及处于交点K1与交点K2之间的框反射部内端的线形成的面,在该面的上述一个发光器侧上述反射板的端部形成得较低,而在上述面的照射方向侧不形成上述反射板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反射部呈环状而形成,
上述反射板在上述框反射部内端的内侧呈环状邻接设置N个,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反射板的端部以在2/N周的范围不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光的方式而形成,
照射至发光器的外方向的光与照射至旁边的发光器的外方向的光,在框反射部的1/N周的范围被重叠照射到框反射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照明器具在框反射部外端还具有环状的框,
框反射部被形成为可使将从一个发光器旁边的发光器至框反射部内端的垂线与框反射部内端的交点K1和上述一个发光器连接起来的直线L1以上述一个发光器为支点使上述直线L1的交点K1侧朝上述一个发光器的照射方向侧进行倾斜,且经过倾斜的直线L3与框内端形成的面的角度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将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中的一部分以大于等于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
上述框反射部将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中的上述反射板不遮挡的直射光以大于等于上述规定的遮光角进行遮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中的在照明器具的中央方向上照射的直射光,
上述框反射部遮挡从发光器照射至框反射部的直射光中的在照明器具的外侧方向上照射的直射光。
CN2008101294609A 2008-02-28 2008-07-31 照明器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8369 2008-02-28
JP2008048369A JP5111160B2 (ja) 2008-02-28 2008-02-28 照明器具
JP2008-048369 200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0157A CN101520157A (zh) 2009-09-02
CN101520157B true CN101520157B (zh) 2012-11-14

Family

ID=41080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946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157B (zh) 2008-02-28 2008-07-31 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11160B2 (zh)
CN (1) CN1015201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4779B2 (ja) * 2009-12-18 2014-03-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5534921B2 (ja) * 2010-04-23 2014-07-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CN102620162A (zh) * 2012-03-09 2012-08-01 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效的大功率led灯具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63A (zh) * 1997-02-19 2000-04-26 弗兰克·戈德勒 投影机用照明设备
CN1965195A (zh) * 2004-11-30 2007-05-16 株式会社未来 照明单元和照明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63A (zh) * 1997-02-19 2000-04-26 弗兰克·戈德勒 投影机用照明设备
CN1965195A (zh) * 2004-11-30 2007-05-16 株式会社未来 照明单元和照明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65649A 2004.09.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05977A (ja) 2009-09-10
JP5111160B2 (ja) 2012-12-26
CN101520157A (zh) 2009-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0214B2 (en) Vehicle lamp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US10336239B2 (en) Vehicle lamp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5702216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US6910791B2 (en) Headlight
EP1794491B1 (en) Led collimator element with an asymmetrical collimator
JP3926948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EA026247B1 (ru)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7965732B (zh) 光学单元
WO2020137636A1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109307235A (zh) 车辆用灯具
CN101520157B (zh) 照明器具
JP2022097597A (ja) 光学ユニット
WO2021025028A1 (ja) 車両用灯具
TWI577584B (zh) 車燈結構
JP6628674B2 (ja) 車両用灯具
JP5193546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1165386A (ja) 車輌用前照灯
JP6717646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05190954A (ja) 照明装置
JP2021195014A (ja) 車両用灯具
JP2002245811A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H11297104A (ja) 車輌用標識灯
EP4023936A1 (en) Lens and lighting tool
RU2304529C1 (ru) Блок светов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12313445B (zh) 车辆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