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9477A -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9477A
CN101519477A CN200810101068A CN200810101068A CN101519477A CN 101519477 A CN101519477 A CN 101519477A CN 200810101068 A CN200810101068 A CN 200810101068A CN 200810101068 A CN200810101068 A CN 200810101068A CN 101519477 A CN101519477 A CN 101519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maleic anhydride
auxiliary monomer
polypropylene resin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1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9477B (zh
Inventor
刘轶群
郭敏
乔金樑
张晓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Bal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08101010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194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19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9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9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9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涉及马来酸酐熔融接枝聚丙烯树脂技术。该方法通过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将马来酸酐单体接枝到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链上。聚丙烯树脂采用不含抗氧剂的粉料。其中在过氧化物引发剂引发的熔融接枝反应中除加入接枝单体马来酸酐外引入辅助单体,辅助单体包含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为苯乙烯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为分子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单体。所述辅助单体的用量为聚丙烯树脂重量的1~10%wt,辅助单体中第一辅助单体与第二辅助单体的比例为5∶95~70∶30;所述马来酸酐用量为聚丙烯重量的1~8%wt。本发明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可得到具有较高接枝率、分子量和粘度的接枝聚丙烯树脂。

Description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树脂接枝物的制备方法,进一步地说,是涉及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但是聚丙烯的非极性和低表面能,使它与大多数聚合物和填料的相容性差,不易润湿,粘合、印刷以及涂覆的性能差,与极性材料共混时也不能获得性能较好的材料。因此需要一些方法改善聚丙烯的极性。常用的改性方法是用马来酸酐这类的极性单体接枝到聚丙烯主链上来提高基体的极性。尤其是熔融自由基接枝法,由于其操作简单经济,适合工业化生产而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例如美国专利5,955,547报道了采用连续加工的方法,将熔融的聚丙烯与熔融的马来酸酐在双螺杆挤出机中混合,然后加入自由基引发剂,混合造粒。该方法制备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酸值,数均分子量为20000以上,酸值为4.5以上。美国专利6,228,948报道了在双螺杆挤出机各段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及条件,将聚丙烯、马来酸酐加入挤出机中,待熔融后加入引发剂,马来酸酐反应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制得接枝率2%以上、综合性能优良的聚丙烯。
自由基熔融接枝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直是在获得足够的马来酸酐接枝率的同时要保持聚丙烯基体的力学性能,即保持其应有的分子量,这样在与其他材料共混时才不至于影响最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
根据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的过程可知,过氧化物引发剂分解后首先产生初级自由基,然后进攻聚丙烯主链,剥离主链上的氢原子后,生成聚丙烯大分子自由基,该大分子自由基与接枝单体反应后就会得到接枝聚丙烯(ReactiveModifiers for Polymers,Edited by S.A1-Malaika,Chapman&Hall press,London,UK,1997,Chapter 1,Free-radical grafting of monomers onto polymers by reactiveextrusion: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pp1-77)。聚丙烯分子重复单元中的叔碳原子上的氢具有较低的解离能,因而最容易被初级自由基攻击而得到叔碳自由基,该自由基在高温下会发生β断链反应,该反应会导致均聚聚丙烯在自由基接枝反应中产生严重降解,从而大大降低接枝产物的分子量。
但从接枝反应的过程可知,要得到接枝产物就必须先得到大分子自由基,所以说聚丙烯的β断链反应是伴随在接枝过程中的无法避免的副反应。如果降低引发剂的用量,则使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大分子自由基减少,从而可以缓解降解反应,但同时也会导致聚丙烯的接枝率下降。
有文献报道聚丙烯与马来酸酐发生接枝反应时,马来酸酐单体一般以单个分子的形式接枝在聚丙烯上(W.Heinen,C.H.Rosenmoller,C.B.Wenzel et al.,Macromolecules,1996,29,1151-1157)。根据不同的自由基与不同反应单体的相对反应活性数据可知苯乙烯单体与马来酸酐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是其均聚反应活性的93倍,而马来酸酐单体与苯乙烯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是其均聚反应活性的29倍(J.Brandrup and E.H.Immergut,Polymer Handbook,3rd edn,1989,John Wiley,NewYork)。因此,当在聚丙烯马来酸酐体系中引入其它的单体如苯乙烯后,由于马来酸酐与苯乙烯之间更容易发生共聚反应的特性,将能形成一种马来酸酐与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从而可以在一个接枝点上引入更多的马来酸酐单体。这样就可以提高马来酸酐的单体转化效率,进而提高了整个体系的接枝率。
与单纯的聚丙烯/马来酸酐体系相比较,引入苯乙烯单体可提高接枝效率,同时使聚丙烯大分子自由基更多地参与到接枝反应中,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聚丙烯β断链反应对分子量的不利影响(G.H.Hu,J.J.Flat and M.Lambla,Makromol.Chem.,Macromol.Symp.,1993,75,137-157)。
但是单纯采用加入苯乙烯的方法仍然无法彻底地解决聚丙烯在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过程中的降解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从上述聚丙烯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的原理出发,设计了一种新的接枝反应方法。其特点是在引入苯乙烯作为辅助单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第二辅助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单体)。利用苯乙烯可与马来酸酐单体进行交替共聚的特性,来提高大分子自由基的接枝转化效率,从而降低引发剂的用量来减少β断链反应的发生;同时引入的第二辅助单体中的多官能团可参与大分子自由基的发生反应来抵消β断链反应对分子量的不利影响,从而得到了具有较高接枝率和分子量的接枝聚丙烯。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得到高接枝率、分子量的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接枝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通过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将马来酸酐单体接枝到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链上。本发明的方法采用的原料聚丙烯为现有技术中不含抗氧剂的聚丙烯树脂粉料,如小本体法制备的未经过造粒的均聚聚丙烯粉料。所述马来酸酐用量为聚丙烯重量的1~8%wt,优选为2~5%wt。
本发明所述的熔融接枝反应中除加入接枝单体马来酸酐外还引入辅助单体。所述辅助单体包含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第一辅助单体为苯乙烯单体,第二辅助单体为分子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单体。第二辅助单体中的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单体(二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含有三个碳碳双键的单体(三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偏苯三酸三丙烯酯;含有四个碳碳双键的单体(四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含有四个以上碳碳双键的单体(多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而且,在使用第二辅助单体时,第二辅助单体可从以上二官能团单体、三官能团单体、四官能团单体或多官能团单体中选择至少一种来使用。
以上所述辅助单体的用量为聚丙烯树脂重量的1~10%wt,优选为3~7%wt。辅助单体中第一辅助单体与第二辅助单体的比例为5:95~70:30,优选为10:90~50:50,更优选为20:80~35:65。
本发明所述的熔融接枝反应是由过氧化物引发剂进行引发的。现有技术中适合于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的过氧化物引发剂皆可使用。本发明中优选二烷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更优选为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过氧化二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异丙苯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用量为聚丙烯重量的0.01~0.5%wt,优选为0.02~0.2%wt。
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上述过氧化物引发剂以其所用量在所述辅助单体的混合液中溶解,得到含有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
b.将所述不含抗氧剂的聚丙烯粉料与马来酸酐单体的粉末进行固相干混,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步骤a所得的含有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其中马来酸酐单体的粉末优选在研磨后与所述聚丙烯粉料干混。
c.最后将经上述步骤混合好的反应物送入熔体加工设备进行熔融接枝反应。
d.在熔融接枝反应后期加入抗氧剂终止反应,得到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树脂。
本发明的方法中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的温度为常用的聚丙烯加工温度,其范围一般为180~220℃。
本发明的方法中步骤d的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的终止反应为通常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结束前的常规步骤。一般根据反应进程,参考如单体、引发剂用量、引发剂半衰期及反应时间等参数,大致在马来酸酐单体和引发剂基本反应完的时候加入抗氧剂用以终止反应,以防聚丙烯树脂发生降解。所述抗氧剂为塑料加工中常用的抗氧剂,如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等。可以选择一种抗氧剂,也可以是几种抗氧剂混合使用。抗氧剂的用量也为常规用量,一般为聚丙烯树脂重量的0.1~1%wt。
本发明的方法中熔体加工设备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熔融共混设备,如密炼机、间歇混炼器、连续挤出设备如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等。优选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
本发明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采用两种辅助单体,其中第一种苯乙烯辅助单体,可与马来酸酐单体进行交替共聚,提高大分子自由基的接枝转化效率,从而降低引发剂的用量来减少β断链反应的发生;同时引入的第二辅助单体中的多官能团可参与大分子自由基的发生反应来抵消β断链反应对分子量的不利影响,从而可以得到具有较高接枝率、分子量和粘度的接枝聚丙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马来酸酐接枝率的红外光谱表征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标准曲线。采用十二烯基丁二酸酐(DDSA)与纯聚丙烯树脂的不同比例混合样品为标样,测定DDSA中的C=O基团在1818-1755cm-1(峰尖位置约为1782cm-1)的红外吸收峰面积与聚丙烯内标峰在484-435cm-1(峰尖位置约为460cm-1)的吸收峰面积,由二者的比值对丁二酸酐的含量作图,可得到接枝聚丙烯中马来酸酐接枝率的标准曲线。
接枝样品的具体测试过程为:称取约1g的实施例得到的接枝聚丙烯样品,放入20ml二甲苯中,加热完全溶化后,立即倒入150ml丙酮中,未反应的小分子及未接枝于高分子上的单体溶于丙酮,析出的白色絮状物即纯接枝物。将其过滤、干燥后在平板硫化机上(温度200℃)压制成厚度100um左右的透明薄膜,用红外光谱仪测定特征吸收峰,然后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接枝率。
本发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树脂的熔融指数测试标准为GB/T3682-2000。
实施例1:
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北京笃信精细制剂厂生产)0.02克加入由0.4克苯乙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和1.6克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北京东方化工厂)混合成的辅助单体混合液中溶解。将聚丙烯粉料(蓝星集团天津石化3#专用料,不含抗氧剂的粉料,熔融指数3.0~5.9g/10min)40克与1.2克研磨后的马来酸酐粉末在塑料烧杯中用搅拌桨进行固相干混,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以上溶解好的含有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最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加入Brabender PLE 651型混合器中,在180℃温度条件下,以30转/分的速度混合反应6分钟,然后再加入重量比为1:1的抗氧剂1010(四季戊四醇酯,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和抗氧剂168((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三酯,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的混合物共0.2克,继续混合2分钟后收集制备的接枝聚丙烯。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1:
该比较例不使用实施例1中所用的辅助单体。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0.02克溶于0.5克丙酮中,然后与聚丙烯粉料40克,马来酸酐粉末1.2克干混后,挥发掉丙酮溶剂,再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加工条件进行接枝反应。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第二辅助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替换为偏苯三酸三丙烯酯,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3: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第二辅助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用量改为2.0克,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4: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实施例3中使用的第二辅助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替换为偏苯三酸三丙烯酯,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5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第二辅助单体偏苯三酸三丙烯酯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4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0.04克加入由0.64克苯乙烯和0.96克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烟台云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成的辅助单体混合液中溶解。将聚丙烯粉料(同实施例1)40克与2克研磨后的马来酸酐粉末在塑料烧杯中用搅拌桨进行固相干混,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以上溶解好的含有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最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加入Brabender PLE 651型混合器中,在180℃温度条件下,以30转/分的速度混合反应6分钟,然后再加入重量比为1:1的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混合物(同实施例1)共0.2克,继续混合2分钟后收集制备的接枝聚丙烯。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6: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5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0.08克加入由0.72克苯乙烯和1.68克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烟台云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成的辅助单体混合液中溶解。将聚丙烯粉料(同实施例1)40克与1.6克研磨后的马来酸酐粉末在塑料烧杯中用搅拌桨进行固相干混,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以上溶解好的含有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最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加入Brabender PLE 651型混合器中,在180℃温度条件下,以30转/分的速度混合反应6分钟,然后再加入重量比1:1的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混合物(同实施例1)共0.2克,继续混合2分钟后收集制备的接枝聚丙烯。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7: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7:
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北京笃信精细制剂厂生产)0.02克加入由0.4克苯乙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和1.2克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北京东方化工厂)混合成的辅助单体混合液中溶解。将聚丙烯粉料(同实施例1)40克与1.2克研磨后的马来酸酐粉末在塑料烧杯中用搅拌桨进行固相干混,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以上溶解好的含有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最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加入Brabender PLE 651型混合器中,在190℃温度条件下,以30转/分的速度混合反应6分钟,然后再加入重量比为1:1的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混合物(同实施例1)共0.2克,继续混合2分钟后收集制备的接枝聚丙烯。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8: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单体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7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8:
将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北京笃信精细制剂厂生产)0.04克加入由1.2克苯乙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和0.52克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北京东方化工厂)混合成的辅助单体混合液中溶解。将聚丙烯粉料(同实施例1)40克与1.2克研磨后的马来酸酐粉末在塑料烧杯中用搅拌桨进行固相干混,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以上溶解好的含有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最后将混合好的反应物加入Brabender PLE 651型混合器中,在180℃温度条件下,以30转/分的速度混合反应6分钟,然后再加入重量比为1:1的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混合物(同实施例1)共0.2克,继续混合2分钟后收集制备的接枝聚丙烯。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9: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8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比较例10:
除配方组分中不使用苯乙烯外,其余组成组分及实验条件与实施例8相同。制得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Figure A200810101068D00131
表1中熔融指数越小表明所得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量越大、粘度越大。从以上数据比较可知,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两种辅助单体共同配合马来酸酐单体接枝聚丙烯树脂的反应,所得的接枝聚丙烯树脂具有较高接枝率、分子量和粘度。

Claims (9)

1.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通过熔融自由基接枝反应将马来酸酐单体接枝到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链上,其特征在于在过氧化物引发剂引发的熔融接枝反应中除加入接枝单体马来酸酐外引入辅助单体,辅助单体包含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为苯乙烯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为分子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单体;所述辅助单体的用量为聚丙烯树脂重量的1~10%wt,辅助单体中第一辅助单体与第二辅助单体的比例为5:95~70:30;所述聚丙烯树脂为不含抗氧剂的聚丙烯树脂粉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单体的用量为聚丙烯树脂重量的3~7%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单体中第一辅助单体与第二辅助单体的比例为10:90~50: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单体中第一辅助单体与第二辅助单体的比例为20:80~35:6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单体选自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偏苯三酸三丙烯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和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所组成组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选自二烷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的用量为聚丙烯重量的0.01~0.5%wt。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烷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选自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已烷、过氧化二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异丙苯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所组成组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来酸酐用量为聚丙烯重量的1~8%wt。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以所述用量在所述辅助单体的混合液中溶解得到含有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
b.将所述不含抗氧剂的聚丙烯粉料与马来酸酐单体的粉末进行固相干混,混合过程中均匀加入步骤a所得的含有过氧化物引发剂的辅助单体混合溶液;
c.最后将经上述步骤混合好的反应物送入熔体加工设备进行熔融接枝反应;
d.在熔融接枝反应后期加入抗氧剂终止反应,得到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树脂。
CN200810101068A 2008-02-28 2008-02-28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Active CN101519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1068A CN101519477B (zh) 2008-02-28 2008-02-28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1068A CN101519477B (zh) 2008-02-28 2008-02-28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9477A true CN101519477A (zh) 2009-09-02
CN101519477B CN101519477B (zh) 2012-10-24

Family

ID=41080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1068A Active CN101519477B (zh) 2008-02-28 2008-02-28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19477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061A (zh) * 2010-09-21 2011-01-12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熔融挤出低气味pp接枝马来酸酐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29405A (zh) * 2011-06-22 2012-01-25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接枝反应的连续式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3289278A (zh) * 2012-02-23 2013-09-11 苏州井上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控接枝率改性聚烯烃电缆料
CN104804143A (zh) * 2015-05-14 2015-07-29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5504173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枝反应方法及其装置
CN110441253A (zh) * 2019-07-22 2019-11-12 杭州华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检测PP-g-MAH接枝率的方法
CN111440271A (zh) * 2020-04-13 2020-07-24 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蜡、应用其改性的热熔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03282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亲聚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563523A (zh) * 2020-04-29 2021-10-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酸酐基团的聚丙烯接枝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2061A (zh) * 2010-09-21 2011-01-12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熔融挤出低气味pp接枝马来酸酐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29405A (zh) * 2011-06-22 2012-01-25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接枝反应的连续式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3289278A (zh) * 2012-02-23 2013-09-11 苏州井上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控接枝率改性聚烯烃电缆料
CN104804143A (zh) * 2015-05-14 2015-07-29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4804143B (zh) * 2015-05-14 2017-10-31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CN105504173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枝反应方法及其装置
CN110441253A (zh) * 2019-07-22 2019-11-12 杭州华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检测PP-g-MAH接枝率的方法
CN112403282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亲聚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03282B (zh) * 2019-08-23 2022-06-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亲聚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40271A (zh) * 2020-04-13 2020-07-24 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蜡、应用其改性的热熔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563523A (zh) * 2020-04-29 2021-10-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酸酐基团的聚丙烯接枝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9477B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5806B (zh) 一种聚丙烯树脂接枝物的制备方法
CN101519477B (zh)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树脂的方法
CN101724128B (zh)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树脂接枝物的制备方法
CN103755876B (zh) 一种极性单体接枝改性的无定型聚α-烯烃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80422B (zh) 一种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909182B2 (ja) 分散剤―粘度指数向上剤の製造方法
CN101357968A (zh)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92517A (zh) 聚丙烯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4804143A (zh)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制备方法
WO2011148586A1 (ja) 末端不飽和ポリオレフィ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33465A2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carboxylierter ethylenpolymerblends
DE102012005869A1 (de) Modifiziertes Propylenpolymer
DE102007007793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thermoplastischen Harzzusammensetzung
AU693484B2 (en) Free radical grafting of monomers onto polypropylene resins
Kaneko et al. Syntheses of graft and star copolymers possessing polyolefin branches by using polyolefin macromonomer
DE102012005868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odifizierten Propylenpolymers
CN1218977C (zh)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溶剂热合成方法
CN108948630B (zh) 一种反应挤出法改性聚烯烃-木质素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4014980B (zh)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合工艺
CN1160390C (zh) 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溶剂热合成制备方法
WO2004048426A2 (de) Funktionalisierte styrol/olefin-blockcopolymere
CN1073688A (zh) 新的官能化聚烯烃
CN105778000B (zh) 一种异戊橡胶接枝马来酸酐及其制备方法
CN1408732A (zh) 聚合物或有机低分子化合物在其氧化反应同时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的方法
JP2014040526A (ja) 官能化α−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それを用いた硬化性組成物及び硬化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