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4735A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94735A CN101494735A CNA2009100084665A CN200910008466A CN101494735A CN 101494735 A CN101494735 A CN 101494735A CN A2009100084665 A CNA2009100084665 A CN A2009100084665A CN 200910008466 A CN200910008466 A CN 200910008466A CN 101494735 A CN101494735 A CN 1014947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an process
- zone
- condenser lens
- subject
- foc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可实现高速且准确的聚焦控制。执行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的第1扫描处理,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将包含与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第2扫描处理。使用利用脸部检测信息或监控信息得到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等来设定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聚焦处理。另外,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得到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2扫描处理。所以实现更可靠的聚焦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更详细地讲,涉及进行聚焦控制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现在多数的照相机(steel camera)和摄像机(video camera)等摄像装置,都搭载有针对被拍摄物自动调焦的自动聚焦(AF)机构。例如,基于在多数照相机中使用的对比度(contrast)测量而进行的聚焦控制,判断通过镜头取得的摄像数据的对比度的高低,来决定聚焦位置。也就是,移动聚焦透镜的同时,检测图像对比度强度最大的位置,并将该位置设定为聚焦位置。
此外,移动聚焦透镜的范围被称为扫描范围,一般地,将极近侧~无限远侧的范围作为扫描范围来进行透镜驱动,在扫描范围中,设定多个作为对比度测量点的采样点来决定聚焦位置。
在利用自动聚焦(AF)的摄影中,由于一般地,将极近侧~无限远侧的范围作为扫描范围来进行透镜驱动,所以,存在到决定了聚焦位置为止需要时间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用于对焦的聚焦驱动量(扫描AF的采样点数)增加,焦点调整所需的时间变长的缺点。特别是,在使用焦距长的高倍率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该影响。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例如,人们提出了如下结构:不将极近侧~无限远侧的整个范围设定为扫描范围,而只将其一部分区间设定为扫描范围、亦即透镜驱动范围来进行聚焦位置检测。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129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278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3003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0206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分割成接近区域和远景区域,缩短扫描AF中到对焦为止的合计时间。
具体地讲,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1298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聚焦透镜的移动区域区分为可移动区域和禁止移动区域来限定驱动范围。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2786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结构:将扫描范围进行分割,例如限制在由用户指定的一个范围来进行扫描AF。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30039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结构:设定用于限定摄影范围的距离指定按钮,与来自距离指定按钮的输入相应地来限定AF扫描的范围。在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02064号公报)中也公开了如下结构:对扫描范围进行限定来缩短调焦时间。
关于像这样通过限定扫描范围来缩短自动聚焦(AF)的处理时间的结构,已公开了多种技术。
另外,在现有的照相机中,也有可以根据到被拍摄物的距离而切换成最优摄影模式来进行摄影的照相机,例如,存在具有以下模式的照相机:适于到被拍摄物的距离是近至几十cm左右的近景区域(微距拍摄(macro)区域)的摄影的微距拍摄模式、和适于更近的几cm左右的极近距离(放大镜区域)的摄影的放大镜模式(或凸透镜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下的摄影中,进行设定了聚焦界限的摄影,其中,将聚焦区域设定在了特定的范围。
对于具备这种模式的照相机,已知如下的技术:根据当前的聚焦位置,利用图标通知用户是微距拍摄区域还是放大镜区域。另外,如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241069号公报)和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60792号公报)那样,与测距而得到的距离信息一起,提示表示设成通常摄影模式或设成微距拍摄模式的警告的信息。但是,若如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结构那样发布警告,则会经常发生误了按快门的时机的情况。
另外,在未搭载测距传感器等的袖珍照相机中,图像处理AF是主体,对于测距,只有根据进行监控AF或扫描AF而对焦后的聚焦位置来获知。对于扫描AF的动作,在检测出是被拍摄物距离近的位置(微距拍摄区域)的情况下,自动地转移到微距拍摄模式,也就是以自动微距拍摄动作为前提。因此,如所述的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241069号公报)和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60792号公报)那样,由于不是针对每个区域来设定聚焦界限,因此,拍摄失败图像的情况少。
这种自动微距拍摄搭载设备,较多地设定成:根据半按压快门前的监控AF信息计算出当前的聚焦位置,并依据该信息来显示被拍摄物是否位于微距拍摄区域的信息(例如显示郁金香图标)。但是,这种图标显示处理,主要是基于进行监控AF时的聚焦信息而执行的,当用户想要摄影而利用上下左右控制(pan/tilt)、变焦(zoom)等改变了视场角时,监控AF将在追踪上花费时间,有时会带来以下问题:不适当地输出图标,或尽管聚焦位置位于微距拍摄区域或放大镜区域,可是却未输出图标。
另外,还存在进行如下控制的照相机,即、在明亮度不足的情况下发出AF照明光而进行摄影的控制。但是,这种照相机,多数为在被拍摄物位于微距拍摄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和位于通常的远景区域的情况下,发出相同强度的光来进行摄影的结构,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在位于微距拍摄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经常是成为多余强度的光,而过多地消耗电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12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27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300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0206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241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260792号公报
在现有的照相机中,大多利用如下的照相机,即,检测出人物的脸部,进行针对脸部的聚焦控制,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清楚的摄影的照相机。在进行脸部检测的情况下,照相机执行如下的处理:持续执行脸部检测处理,计算出到脸部的大致距离。通过利用监控照相机的取得图像而得到的聚焦信息,还可以取得针对被拍摄物的距离推定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在照相机摄影时的自动聚焦过程中,有选择地应用脸部检测信息和监控信息等在照相机的各种模式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来执行最优的AF扫描范围的设定,以短时间实现准确的对焦处理(对焦)。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执行与被拍摄物距离相应的AF照明光发光控制来抑制功耗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之一是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用于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将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作为第1扫描处理来执行,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将以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作为第2扫描处理来执行,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和所述第2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包含重复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扫描处理作为所述第1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该聚焦透镜将由脸部检测处理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扫描处理作为所述第2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所述第1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第2扫描处理,在该第2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利用下式计算出所述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扫描处理作为所述第1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该聚焦透镜将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处理而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第2扫描处理: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该一部分区域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利用下式: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来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所述第2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此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从预先设定的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1扫描处理,从预先设定的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2扫描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凸轮曲线(camcurve)来规定所述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以及所述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进行用于识别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的图标的显示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检测摄像装置的移动,并在检测出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将所述图标设定为不显示的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并根据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来控制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在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近景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发光强度的控制,使发光强度比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远景区域时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将可识别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的控制等级的AF照明光图标显示于显示部的控制。
本发明之二是在摄像装置中执行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聚焦控制步骤,在该聚焦控制步骤中,控制部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聚焦控制步骤包括:
第1扫描处理步骤,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第2扫描处理步骤,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和所述第2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包含重复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中,执行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由脸部检测处理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中,执行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将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拍摄物距离是利用下式计算出的值,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此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处理而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执行以下扫描步骤的步骤:在该扫描步骤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该一部分区域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此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利用下式,即、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来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所述第3扫描处理是作为以下扫描处理执行的,在该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从预先设定的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1扫描处理,从预先设定的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2扫描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凸轮曲线来规定所述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以及所述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进行用于识别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的图标的显示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检测摄像装置的移动,并在检测出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将所述图标设定为不显示的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并根据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来控制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在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近景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发光强度的控制,使发光强度比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远景区域时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进行将可识别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的控制等级的AF照明光图标显示于显示部的控制。
本发明之三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在摄像装置中执行摄像装置控制处理,其特征在于,
具有聚焦控制步骤,在该聚焦控制步骤中,控制部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聚焦控制步骤包括:
第1扫描处理步骤,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第2扫描处理步骤,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例如,是可以利用以计算机可读形式提供的存储介质、通信介质,提供给可以执行各种程序代码的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以计算机可读形式提供这样的程序,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与程序相应的处理。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基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可以更加清楚。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系统,是多个装置的逻辑集合结构,各结构的装置不限于存在于同一筐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中,采用了以下结构:在移动聚焦透镜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的聚焦控制中,执行第1扫描处理和第2扫描处理,在第1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在第2扫描处理中,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将包含与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利用根据脸部检测信息或监控信息而得到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等来设定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由此,可以进行有效的聚焦处理。另外,由于采用当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得到聚焦点时执行第2扫描处理的结构,所以,可以实现更可靠的聚焦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外观构成例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硬件构成例的图。
图3是说明聚焦控制中的作为对焦动作而执行的透镜驱动、AF评价值取得处理例的图
图4是说明到通过脸部检测而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推定处理的图。
图5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聚焦控制中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6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聚焦控制中的脸部检测时的自动聚焦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7是说明脸部检测时的自动聚焦处理中的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及扫描处理的图。
图8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聚焦控制中未检测出脸部时的自动聚焦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9是说明未检测出脸部时的自动聚焦处理中的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及扫描处理的图。
图10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聚焦控制中的单一模式时的自动聚焦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11是说明单一模式时的自动聚焦处理中的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及扫描处理的图。
图12是表示说明本发明的聚焦控制中的监控模式时的自动聚焦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13是说明监控模式时的自动聚焦处理中的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及扫描处理的图。
图14是说明凸轮曲线的图。
图15是说明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设定处理例的图。
图16是说明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例的图。
图17是说明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中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例的图。
图18是表示说明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中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例的流程图的图。
图19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0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1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2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3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4是表示说明自动聚焦(AF)处理中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顺序的流程图的图。
图25是说明AF照明光发光控制处理的图。
图26是说明AF照明光发光控制处理的图。
图27是说明AF照明光发光控制处理中有效的图标显示处理例的图。
图28是说明AF照明光发光控制处理中有效的图标显示处理例的图。
图中:10:摄像装置;11:电源开关;12:释放开关;13:监视器;14:成像器;15:变焦按钮;16:操作按钮;17:取景器;18:聚焦透镜;19:变焦透镜;20:模式转盘;21:聚焦透镜马达(M1);22:变焦透镜马达(M2);25:AF照明光发光部;100:摄像装置;101:聚焦透镜;102:变焦透镜;103:摄像元件;104:模拟信号处理部;105:A/D转换部;106:时序发生器(TA);107:垂直驱动器;108:数字信号处理部;110:控制部;111:陀螺;112:马达驱动器;113、114:马达;115:记录装置;116:取景器(EVF);117:监控器;118:操作部;119:存储器(EEPROM);120:存储器(ROM);121:存储器(RAM);301:被拍摄物位置;302:聚焦透镜;303:摄像元件;501:距离信息;521:AF扫描开始位置;541:AF扫描开始位置;561:距离信息;571:第1AF扫描开始位置;572:第2AF扫描开始位置;701:AF照明光图标;721~723:AF照明光图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2,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10的外观的图。图1中(a)是摄像装置10的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后视图。(a)以截面图表示了俯视图的透镜部分。摄像装置10具有:电源开关11;释放开关12,起到设定图像取入时刻的触发单元、亦即快门的作用;监视器13,显示要由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通过图像)和操作信息等;作为摄像元件(CCD)的成像器14;变焦按钮15,用于进行变焦控制;操作按钮16,输入各种操作信息;取景器17,用于确认要由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通过图像);聚焦透镜18,在聚焦调整中被驱动;变焦透镜19,在进行变焦调整时被驱动;模式转盘20,用于设定摄影模式;聚焦透镜马达(M1)21,用于驱动聚焦透镜18;变焦透镜马达(M2)22,用于驱动变焦透镜19。并且,具有AF照明光发光部25,在摄影环境是低照度环境的情况下,对被拍摄物照射光。
在取景器17及监视器13上显示被拍摄物图像。取景器17及监视器13例如由LCD构成,将通过透镜的被拍摄物图像作为动态图像而显示出来。该动态图像被称为通过图像。用户确认取景器17或监视器13,来确认要拍摄的目标被拍摄物,并按压作为快门的释放开关12,由此,来执行图像的记录处理。
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100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是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的摄像装置。透过聚焦透镜101、变焦透镜102的入射光,例如输入到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摄像元件103,在摄像元件103中被进行光电转换。光电转换数据被输入到模拟信号处理部104,在模拟信号处理部104中被进行噪声除去等处理,在A/D转换部105中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在A/D转换部105中进行了数字转换的数据,例如被记录在由闪速存储器等构成的记录设备115中。进而,显示在监视器117、取景器(EVF)116上。在监视器117、取景器(EVF)116中,不论是否进行拍摄,都将透过透镜的图像显示为通过画面。
操作部118作为操作部,包含有:释放开关12,存在于参照图1进行了说明的照相机主体;变焦按钮15;操作按钮16,输入各种操作信息;用于设定摄影模式的模式转盘20等。控制部110具有CPU,依据预先保存在存储器(ROM)120等中的程序进行摄像装置执行的各种处理的控制。存储器(EEPROM)119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保存有图像数据,各种辅助信息、程序等。存储器(ROM)120保存控制部(CPU)110使用的程序和运算参数等。存储器(RAM)121保存控制部(CPU)110中使用的程序、和在程序的执行中适当变化的参数等。陀螺111检测摄像装置的倾斜、由于手的晃动等引起的摆动等。检出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CPU)110,执行防止手的晃动等的处理。控制部110还进行如下的控制:输入来自未图示的照度测量部的测量信息,判定摄影环境是否是低照度环境,在摄影环境是低照度环境的情况下,为了向被拍摄物照射光,而控制AF照明光发光部25(参照图1),向被拍摄物照射光。
马达驱动器112驱动与聚焦透镜101对应地设定的聚焦透镜驱动马达113、与变焦透镜102对应地设定的变焦透镜驱动马达114。垂直驱动器107,驱动摄像元件(CCD)103。时序发生器106生成摄像元件103和模拟信号处理部104的处理时刻的控制信号,对这些各处理部的处理时刻进行控制。
脸部检测部130对经由透镜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解析,检测图像数据中的人物的脸部。脸部检测信息被送到控制部110,在控制部110中,基于检测出的脸部信息,在检测出的脸部区域中设定用于自动聚焦(AF)的测距框(也称为检波框),进行聚焦控制。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不只是在检测出的脸部区域中设定测距框,还推定根据脸部区域推定的人物的身体的区域,也对身体的区域设定测距框,并基于这些多个测距框,执行聚焦控制,来决定聚焦位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应用的以下处理进行说明。
(a)基于对比度测量而进行的聚焦控制处理
(b)脸部区域检测处理
(a)基于对比度测量而进行的聚焦控制处理
首先,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应用的基于对比度测量而进行的聚焦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基于对比度测量而进行的聚焦控制,是判断通过透镜而取得的摄像数据的对比度的高低来决定聚焦位置的技术。该自动聚焦(AF)技术,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0-213737中。
在摄像机和照相机中,使用所取得的图像的对比度的大小信息进行聚焦控制。例如,将摄像图像的特定区域设定为聚焦控制用的信号取得区域(空间频率提取区域)。该区域被称为测距框(检波框)。是如下的方式:该特定区域的对比度越高,判定为聚焦程度越高,若对比度低,则判定为焦点偏离,对透镜进行驱动调整,使其到达对比度更高的位置。
具体地讲,应用如下的方法:提取特定区域的高频成分,生成所提取的高频成分的积分数据,基于所生成的高频成分的积分数据,判定对比度的高低。也就是,使聚焦透镜向多个位置移动的同时,取得多幅图像,对各图像的亮度信号进行以高通滤波为代表的滤波处理,由此,得到表示各图像的对比度强度的AF评价值。此时,当在某个聚焦位置存在对了焦的被拍摄物的情况下,针对聚焦透镜位置的AF评价值描绘成图3所示的曲线。该曲线的峰值位置P1、亦即图像的对比度值最大的位置是对焦位置。在该方式中,可以只以显现在作为数字照相机的摄像元件的成像器上的图像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对焦动作,除了摄像光学系统以外,不需要具有测距光学系统,所以,在如今的数字照相机中被广泛地采用。
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设定了如下的测距框:在图2所示的脸部检测部130中检测出的脸部区域中设定的测距框、和对根据脸部区域推定的身体区域另外设定的测距框,对于这些多个测距框的每一个,基于对比度判定来进行聚焦位置的决定处理。对于该处理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b)脸部区域检测处理
下面,对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脸部检测部130中执行的脸部区域的检测处理进行说明。作为脸部识别、追踪技术,已经公开有各种技术,可以应用该已有技术。例如,可以如日本特开2004-133637所记载的那样,将记录了脸部的亮度分布信息的模板与实际图像进行匹配来实现。首先,准备多种对实际图像进行了缩小处理后的图像。在这里,事先准备使脸部倾斜时而得到的脸部的亮度分布信息模板组,并使它们依次进行匹配。该模板是相对于脸部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YZ轴的每个轴进行倾斜而得到的模板,通过与该模板进行匹配来判定实际脸部的倾斜。
对于被缩小的图像,在一边使之在二维平面上移动一边依次进行匹配时,如果某个区域与模板匹配,则认为该区域是脸部存在的位置。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在该脸部区域中设定一个测距框,并且,基于该脸部区域推定身体区域,对身体区域设定另外的测距框,进行基于对比度判定的自动聚焦。
此外,若通过上述的模板匹配决定了脸部区域,则也可以根据实际图像的缩小率求出脸部的大小。另外,可以根据此时使用的模板,求出绕正交三轴的旋转角、横偏、俯仰(pitch)、倾斜(roll)角。可以使用这样得到的脸部的大小、位置、旋转角度,执行脸部的距离推定,并进行自动聚焦控制,由此,能将聚焦透镜的动作范围(Rf)设定得较小。
参照图4对具体的计算到脸部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在图4中,表示了被拍摄物位置301、聚焦透镜302、摄像元件303。在被拍摄物位置301存在人物的脸部。脸部的大小(脸部的宽度)是Wf。
如果知道脸部的实际大小(Wf),则可以根据透镜的基本物理定律,利用下式来求出到脸部的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Df),也就是,从聚焦透镜302到被拍摄物位置301的被拍摄物距离(Df)。
Df=Wref×(f/Wi)×(Ww/Wf)…(式1)
上式中的各符号的说明如下。
人脸的大小基准值:Wref
摄像元件的宽度:Wi
焦距:f
摄像图像中的人的脸部大小的像素数(摄像元件检测值):Wf
人的脸部检测中使用的图像的大小的像素数(摄像元件检测值):Ww
人脸的大小基准值(Wref)可以利用预先决定的固定值。此外,可以进行如下的处理:将该脸部的大小基准值(Wref)设定成考虑了个人差、人种差、年龄差、性别差等之后的值。通过该处理,可以实现更准确的距离推定。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执行的聚焦控制处理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根据摄像装置中设定的模式和设定状态,或各模式下取得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聚焦控制。具体是,例如,变更聚焦透镜的扫描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扫描范围等来进行聚焦控制。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控制部也就是图2中所示的控制部110,该控制部用于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控制部例如进行如下的控制:将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作为第1扫描处理来执行,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当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时,将以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作为第2扫描处理来执行,该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将包含与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关于参照图5而进行说明的例子,说明如下的例子:根据模式和取得信息有选择地执行4个聚焦控制处理。
图5是表示用于决定摄像装置执行的聚焦控制方式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此外,在图2所示的摄像装置100的控制部110的控制下执行在图5中说明的流程,例如,利用存储器120中所保存的程序来执行。
对图5所示的流程的各步骤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101中,判定摄像装置是否被设定于脸部摄影模式。此外,脸部摄影模式是,在根据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检测脸部区域,并将焦点设定在脸部区域而进行摄影的情况下被利用的模式,通过用户的设定,设定成脸部摄影模式。
在是脸部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2。在步骤S102中,判定根据摄影图像是否检测出了脸部区域。此外,如前面说明的那样,例如,可以通过记录了脸部亮度分布信息的模板与实际图像进行匹配来实现脸部检测处理。在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100的脸部检测部130中被执行,并将检测信息输入到控制部110.
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4,执行检测出脸部时的脸部自动聚焦(AF)模式对应处理。对于该处理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5,执行未检测出脸部时的脸部自动聚焦(AF)模式对应处理。对于该处理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当在步骤S101中判定为未设定为脸部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3,判定摄像装置的模式是否是单一模式。单一模式是在不利用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而得到的聚焦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聚焦控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利用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而得到的聚焦信息来进行聚焦控制的模式是监控模式。
在单一模式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6,执行单一模式对应的自动聚焦(AF)处理。关于该处理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在是监控模式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7,执行监控模式对应的自动聚焦(AF)处理。关于该处理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6对下面这些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步骤S104:在脸部检测模式下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
步骤S105:在脸部检测模式下未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
步骤S106:单一模式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
步骤S107:监控模式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
首先,参照图6、图7,对在步骤S104的脸部检测模式下检测出了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对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201中,将脸部附近决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当在脸部检测模式下检测出了脸部时,取得到脸部的距离信息,将基于该脸部距离信息而取得的脸部附近决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
例如,如图7所示,输入通过例如脸部检测处理而取得的脸部的距离信息501,将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02设定为聚焦透镜的位置,并执行只将该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通过脸部检测处理而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在步骤S202中,从图7所示的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02起将脸部附近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7所示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而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203中,判定在步骤S202的脸部附近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是否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在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02的脸部附近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时,前进到步骤S204。在步骤S204中,将整个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也就是,如图7的第2次扫描所示的那样,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整个区域、最近~无限远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在该第2次扫描中,将AF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这样,在脸部检测模式下检测出了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中,首先执行在被限定的扫描范围内的AF扫描,该扫描范围是将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02设定于通过脸部检测处理而取得的脸部的距离信息的附近而被限定的,因此,在剩有脸部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外,由于是如下的结构:当在该第1次的被限定的扫描范围内的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自动地执行整个范围的AF扫描,所以,可以发现针对例如脸部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等位于各种距离的被拍摄物的聚焦点(对焦位置)。
下面,参照图8、图9,对图5所示的流程中的步骤S105的脸部检测模式下未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对图8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301中,进行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的决定处理。将该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设定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被拍摄物距离)。利用下式求出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式1)
在上式中,(被拍摄物的高度)随想要摄影的取景而变化。例如,当想要向上拍脸部时,将被拍摄物的高度设定为大约20~25cm即可,在半身拍摄(对从胸部到脸部进行取景)的情况下,将被拍摄物的高度设定为60cm即可。被拍摄物高度数据随被拍摄物而不同,所以,可以设定成:利用用户的输入数据,或在通过分析在摄像装置中取得的图像而计算的结构中,按每个预先设定的周期来进行计算。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作为ROM数据而预先记录在摄像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并利用该数据。
在步骤S301中,将把利用上式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的聚焦透镜的位置设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例如,如图9所示那样,设定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21。
在步骤S302中,将从图9所示的自动聚焦扫描(AF)扫描开始位置521起的远景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也就是,从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第1扫描处理。
是相当于图9所示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303中,判定在步骤S302的第1次自动聚焦(AF)扫描中是否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在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2的第1次自动聚焦(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04。在步骤S304中,将从在步骤S301中设定的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21起的极近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也就是,如图9的第2次扫描所示,将最近~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的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在该第2次的扫描中,将AF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此外,对于第2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的扫描结束地点,优选是超过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21而执行到与第1次扫描区域重叠的区域。
这样,在脸部检测模式中未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控制中,首先,利用下式: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来求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并执行将聚焦透镜的位置设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而被限定的扫描范围下的AF扫描,该聚焦透镜将该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聚焦点(对焦位置)。另外,由于构成为:当在该第1次的被限定的扫描范围内的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时,自动地执行剩余范围的AF扫描,所以,可以找到针对存在于各种距离内的被拍摄物的聚焦点(对焦位置)。
下面,参照图10、图11对图5所示的流程中的步骤S106的单一模式中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对图10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401中,进行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的决定处理。与在前面的脸部检测模式中未检测出脸部的情况相同,将该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设定于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被拍摄物距离)。利用下式求出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在步骤S401中,将聚焦透镜的位置设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该聚焦透镜将利用上式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例如,如图11所示,设定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41。
在步骤S402中,将从图11所示的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41起的远景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1所示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403中,判定在步骤S402的第1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是否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在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02的第1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404。在步骤S404中,将从在步骤S401中设定的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41起的极近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也就是,如图11的第2次扫描那样,将最近~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的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在该第2次的扫描中,将AF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此外,对于第2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的扫描结束地点,优选是超过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21而执行到与第1次扫描区域重叠的区域。
这样,在单一模式的自动聚焦控制中,首先,利用下式: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来求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并执行将该被拍摄物距离设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而被限定的扫描范围下的AF扫描,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聚焦点(对焦位置)。另外,由于构成为:当在该第1次的被限定的扫描范围内的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时,自动地执行剩余范围的AF扫描,所以,可以找到针对存在于各种距离内的被拍摄物的聚焦点(对焦位置)。
下面,参照图12、图13对图5所示的流程中的步骤S107的监控模式下的自动聚焦控制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对图12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501中,将监控处理中检测出的被拍摄物的附近决定为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在监控处理中,基于摄像装置已取得的图像,周期性地取得到被拍摄物的距离信息,并将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设定于基于该取得信息得到的被拍摄物附近。
例如,如图13所示,输入通过监控处理取得的被拍摄物的距离信息561,将把该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的附近作为焦距的聚焦透镜的位置设定为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1。
在步骤S502中,将从图13所示的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1起的被拍摄物附近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3所示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503中,判定是否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的重新处理。重新处理是在最初扫描的区域中未找到焦点位置的情况下,增加或变更扫描区域来进行扫描的处理,根据用户的设定,例如,在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自动进入步骤S504。当在步骤S502的限定区域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当在步骤S503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等,执行重新处理时,进入步骤S504。在步骤S504中,决定第2自动聚焦(AF)开始位置。
与前面的其他模式中说明的一样,将该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作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被拍摄物距离)。利用下式求出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在步骤S504中,将把利用上式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的聚焦透镜的位置设定为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例如,如图13所示那样,设定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2。
在步骤S505中,将从图13所示的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2起的远景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3所示的第2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506中,判定在步骤S505的第2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是否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在检测出了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05的第2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507。在步骤S507中,将从在步骤S504中设定的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2起的极近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也就是,如图13的第3次扫描那样,将最近~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的区域作为扫描范围来执行AF扫描。在该第3次的扫描中,将AF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此外,对于第3次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的扫描结束地点,优选是超过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572而执行到与第2次扫描区域重叠的区域。
这样,在监控模式的自动聚焦控制中,由于执行被限定的扫描范围下的AF扫描,该扫描范围是将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设定于通过监控处理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的附近而被限定的,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聚焦点(对焦位置)。
另外,由于构成为:当在该第1次的被限定的扫描范围内的AF扫描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时,自动地执行第2、第3次的AF扫描,所以,可以找到例如针对在被监控的被拍摄物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等存在于各种距离上的被拍摄物的聚焦点(对焦位置)。
这样,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对用于根据变焦位置取得AF评价值的聚焦透镜的驱动范围进行不同的设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易混的AF评价值的峰值同时被检测出的状态,可以对用户设为目标的被拍摄物进行准确且高速的聚焦。另外,通过限定扫描范围,不只可以实现高速的聚焦设定,也可以减少伴随聚焦透镜的驱动而产生的功耗。
此外,还可以构成为:保持摄影场景的识别,例如是风景还是夜景的场景识别功能,根据已识别出的场景决定扫描开始点。例如,在判断为是风景的情况下,将扫描开始点决定为远景侧(例如6~10m等)。另外,在已检测出脸部的情况下,设定成:将拍摄整个脸部区域那样的距离、例如40~50cm作为扫描开始点。此外,场景判别功能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
进而,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用户设定来加速摄影时的响应。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用户购入摄像装置后,在第1次起动时,让用户输入喜好的信息、例如“室外摄影较多”或“室内摄影较多”或“快照摄影较多”等喜好的摄影信息,将根据这些摄影信息设定的扫描开始点预先作为表而保存在存储器中,依据用户的设定信息来设定从表中取得的对应的扫描开始点。
[微距拍摄模式和放大镜模式对应的图标显示控制结构]
下面,对进行微距拍摄模式和放大镜模式对应的图标显示控制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照相机例如是具有以下摄影模式的照相机:适于到被拍摄物的距离近至几十cm左右的近景区域(微距拍摄(macro)区域)的摄影的微距拍摄模式,和适于更近的几cm左右的极近距离(放大镜区域)的摄影的放大镜模式(或凸透镜模式)等。
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具备这种模式的以往的照相机,多数设定成:利用进行被拍摄物图像的监控处理时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判定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几十cm左右的微距拍摄区域,还是位于更近的几cm左右的放大镜区域,根据该判定信息在照相机的监控图像显示部上执行图标(例如郁金香图标)显示,向用户通知到被拍摄物的距离状况。
但是,若像这样执行基于进行被拍摄物的监控处理时测量出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的图标显示处理,则会发生如下的问题。即,实际中,若用户要摄影而通过上下左右控制、变焦等改变了视场角等,则监控自动聚焦(AF)需要时间,实际的被拍摄物距离和图标的显示或消除时刻将发生偏差,有时会出现不适当地输出图标,或者尽管聚焦位置位于微距拍摄区域或放大镜区域却不输出图标的弊端。
以下说明的实施例是如下的实施例:利用通过监控AF而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以外的信息、例如由于用户操作等而引起的照相机的移动等的信息,控制图标显示,来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使得不进行错误的摄影。
例如,在被拍摄物
(a)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
(b)位于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情况下,
(c)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
显示与这3种被拍摄物距离对应的图标时,需要对被拍摄物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进行判别。为此,需要决定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出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式1)
在上式中,(被拍摄物的高度)随想要摄影的取景而变化。例如,当想要向上拍脸部时,将被拍摄物的高度设定为大约20~25cm即可,在半身拍摄(对从胸部到脸部进行取景)的情况下,将被拍摄物的高度设定为60cm即可。被拍摄物高度数据随被拍摄物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可以设定成:利用用户的输入数据,或在构成为通过分析在摄像装置中取得的图像来计算时,按每个预先设定的周期来进行计算。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作为ROM数据而预先记录在摄像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并利用该数据。
另外,在照相机中有通过变焦控制而移动的变焦透镜和在进行聚焦控制时移动的聚焦透镜,但是,对于变焦透镜的位置,与进行对焦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存在对应关系。将表示该对应关系的曲线称为凸轮曲线。利用该凸轮曲线来规定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图14是将横轴设为变焦透镜的位置(广角端~长焦端),将纵轴设为聚焦透镜的位置(无限侧~极近侧),按多个不同的被拍摄物距离(0.5m、1.0m、3.0m、7.0m、∞)的每一个,示出焦点对合时的也就是成为合焦点的聚焦透镜位置的轨迹的图。将描绘成该曲线图的线称为凸轮曲线。
例如,在取得到被拍摄物的距离并对变焦透镜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沿着与被拍摄物距离对应的曲线(凸轮曲线),移动聚焦透镜,由此,可以将聚焦透镜设定在聚焦位置。
可以利用该凸轮曲线来定义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例如,可以设定图15所示那样的边界。
例如,若将被拍摄物距离为1cm~20cm的距离定义为放大镜区域,则可以将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简单地设定为被拍摄物距离=20cm的凸轮曲线。另外,设定成将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边界设定为被拍摄物距离=1cm的凸轮曲线。此外,预先将该边界信息的数据作为ROM数据保存在存储器中。
例如,在被拍摄物
(a)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
(b)位于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情况下,
(c)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
作为与这3种被拍摄物距离相应的图标的显示切换结构,可以进行如下的图标显示切换处理:
(a)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不进行图标显示,
(b)位于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情况下显示表示微距拍摄区域的微距拍摄区域图标,
(c)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显示表示放大镜区域的放大镜区域图标。
例如,可以设定成:在执行监控自动聚焦(AF)处理时和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时,判别聚焦透镜位置是否与图15所示的各区域的某处相对应,并显示各图标。在聚焦透镜位置位于图15所示的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情况下,显示微距拍摄区域图标,在位于图15所示的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显示放大镜区域图标。
但是,在监控自动聚焦(AF)处理中,若根据被拍摄物距离忠实地执行图标的显示、不显示、显示切换,则有时会进行看着眼花的显示变更,也就是发生抖动(振荡),呈现对用户来说不舒服的显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优选增加LPF(低通滤波器),使在图标的切换和显示、不显示的各区域间来回出现的部分具有滞后性,当通过边界时不立即进行显示切换,使其具有一定的待机时间来进行显示变更。
特别是,在变焦透镜位置位于W(广角)端附近的区域,由于凸轮曲线(距离间隔)间隔变窄,若忠实地执行与边界相应的显示切换,则会频繁地发生切换。作为防止此种情况的结构,例如如图16所示,从远景区域与近景区域的边界线起向极近方向,分别设置每个深度为k的间隔,并对每个区域标以编号。对于k,例如设k=1的时的k,设定为当前变焦位置下的开放深度等。在该区域是2和3时,显示与近景区域对应的微距拍摄图标,并在是4时,显示放大镜区域图标,如此进行控制。
(扫描AF的说明)
通过用户半按压快门按钮,开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使聚焦透镜向所设定的AF区域的高频成分为最大值的焦点位置驱动,在此状态下全按压快门按钮后,记录图像。
参照图17,对采用自动微距拍摄设定的情况下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该自动微距拍摄设定是通过定义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而执行的。
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如图17所示,
首先,将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边界设定成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并向无限远方向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7所示的步骤S601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此外,作为与前面参照图3而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取得处理
在步骤S601的处理中,当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在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602。
在步骤S602中,将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作为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向无限远方向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7所示的步骤S602的第2次扫描的处理。在该步骤S602的处理中,当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在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03。
在步骤S603中,将最接近位置作为第3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执行向无限远方向的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7所示的步骤S603的第3次扫描的处理。在该步骤S603的处理中,当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此外,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的开始触发,是用户进行的快门半按压处理。或者也可以设定成:进行被拍摄物的脸部检测,在其尺寸与预先设定的采样信息几乎一致的情况下等,将脸部尺寸的变化作为触发,开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或者,也可以将变焦动作结束时作为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的开始点。
参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对图17所示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的详细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651中,将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的边界决定为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在步骤S652中从第1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起,执行向无限远方向的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7所示的第1次扫描的处理。此外,图17所示的粗线箭头的起点、终点是取得基于对比度的AF评价值的采样点。
在步骤S653中,判定是否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的重新处理。重新处理是当在最初扫描的区域中未找到焦点位置时,增加或变更扫描区域而进行扫描的处理,根据用户的设定,例如在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自动进入步骤S654。当在步骤S652的限定区域的自动聚焦(AF)扫描中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在步骤S653中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等,执行重新处理时,进入步骤S654。在步骤S654中,决定第2自动聚焦(AF)开始位置。
该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是近景区域(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在步骤S655中,从该第2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起,执行向无限远方向的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7所示的步骤S602的第2次扫描的处理。在步骤S602的处理中,当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并结束处理。在未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657。
在步骤S657中,将最接近位置决定为第3自动聚焦(AF)扫描开始位置,在步骤S658中执行向无限远方向的自动聚焦(AF)扫描。是相当于图17所示的步骤S603的第3次扫描的处理。在该处理中,当检测出AF评价值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位置决定为聚焦点(对焦位置)。
(图标显示控制)
下面,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中的图标显示控制顺序进行说明。图标显示控制处理,如图19的流程所示,区分为步骤S701的监控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时的图标显示控制、和步骤S70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时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
首先,参照图20所示的流程图,对步骤S701的监控自动聚焦(AF)处理时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步骤S711中,进行当前的聚焦位置的验证,判定聚焦透镜的位置是否是利用图16所示的凸轮曲线区分的区域的2~4。在是2~4以外的区域“1”的情况下,判断为被拍摄物位于远景区域,并进入步骤S714,不进行微距拍摄图标或放大镜图标的显示。
在步骤S711中,在判定为聚焦透镜的位置是利用图16所示的凸轮曲线区分的区域的2~4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12,检测有无手的晃动。这利用来自陀螺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在有手的晃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14,不进行微距拍摄图标或放大镜图标的显示。这是以下处理:假定用户移动照相机并通过上下左右控制、变焦等改变了视场角,在该情况下,被拍摄物距离被变更的可能性较高,而停止错误的图标显示。
在没有手的晃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13,进行微距拍摄图标或放大镜图标的显示。
通过这样的显示控制,在由于用户移动照相机并通过上下左右控制、变焦等改变了视场角的情况下等,可以防止显示错误的图标的情况。
下面,参照图21所示的流程,对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时的图标显示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当在步骤S721中检测出用户半按压了快门的情况下,在步骤S722中开始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在步骤S723中,判定为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结束了之后,在步骤S724中,依据在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中锁定的聚焦位置,开始图标信息的更新处理。
参照图22所示的流程图对步骤S724的图标信息的更新处理的详细顺序进行说明。在步骤S731中,判定是否是执行自动微距拍摄的设定。在未设定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735的放大镜处理。参照图23所示的流程在后面对放大镜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当在步骤S731中是执行自动微距拍摄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32,进行当前的聚焦位置的验证,判定聚焦透镜的位置是否是利用图16所示的凸轮曲线区分的区域4。在是4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735的放大镜处理。在不是区域4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33。
在步骤S733中,判定接近区域是否是低对比度,也就是是否检测出聚焦点,在未检测出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735的放大镜处理。在检测出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34,显示表示是微距拍摄区域的微距拍摄图标。
下面参照图23的流程图,对图22所示的流程的步骤S735的放大镜处理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在步骤S741中,判定变焦透镜是否位于广角端侧,且进行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时的极近端的曲线的上升线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thr)。在是“否”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明确地判定聚焦点,所以,进入步骤S745,将图标设定为不显示。
在步骤S741的判定是“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42。在步骤S742中,执行放大镜搜索处理,也就是,在放大镜区域中执行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进行基于对比度检测的聚焦点的检测。在步骤S743中,判定为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也就是低对比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45,将图标设定成不显示。
在步骤S743中判定为检测出了聚焦点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44。在步骤S744中进行放大镜图标的显示。
像这样进行图标显示控制。参照图24对遵循以上说明的图标显示控制的顺序进行说明。图24是对在依据(a)所示的自动聚焦顺序执行AF处理的情况下的以下显示控制中,即、
(b)微距拍摄图标的显示控制,
(c)放大镜图标的显示控制,
这些图标的ON(显示)OFF(不显示)控制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图。将时间(t)设为从左向右变化。
如(a)所示那样,自动聚焦处理中,时间t0~t1是监控自动聚焦(AF)处理执行期间,也就是,基于监控图像进行的自动聚焦处理的执行期间。之后,时间t1~t2是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期间。例如,相当于快门的半按压期间。在时间t2以后,快门被全按压,进行摄影。
在该顺序中,(b)微距拍摄图标的显示控制,例如如以下这样进行。在图中,表示了et的2个处理例。
(b1)是在时间t1~t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过程中,在微距拍摄(近景)区域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
(b2)是在时间t1~t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过程中,在微距拍摄(近景)区域中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
(b1)的情况下,在时间t0~t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结束时之前,即使是显示(ON)微距拍摄图标的情况,由于在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过程中,在微距拍摄(近景)区域未检测出聚焦点,所以在时间t2的时间点,微距拍摄图标也是不显示(OFF)。
(b2)的情况下,在时间t0~t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结束时之前,即使是不显示(OFF)微距拍摄图标的情况,由于在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过程中,在微距拍摄(近景)区域检测出了聚焦点,所以在时间t2的时间点,也显示(ON)微距拍摄图标。
(c)是放大镜图标的显示控制顺序例。在(c1)的情况下,在时间t0~t2的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结束时之前,即使是不显示(OFF)放大镜图标的情况,由于在自动聚焦(AF)扫描处理执行过程中,在放大镜区域检测出了聚焦点,所以在时间t2的时间点,显示(ON)放大镜图标。
[AF照明光输出控制]
下面,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执行的AF照明光控制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如参照图2进行说明的那样,摄像装置的控制部110,输入来自照度测量部的测量信息,判定摄影环境是否是低照度环境,在摄影环境是低照度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如下的控制:为了向被拍摄物照射光而对AF照明光发生部25(参照图1)进行控制,来向被拍摄物照射光。
但是,以往的照相机多数构成为:在被拍摄物位于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以及位于通常的远景区域情况下,发出相同强度的光来进行摄影,在位于微距拍摄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的问题:成为多余强度的光的情况不少,使功耗过大。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控制部,执行如下的控制:输入到被拍摄物的距离信息,根据该距离信息改变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具体是,进行如下的等级控制:
(a)在被拍摄物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是低等级的发光强度,
(b)在被拍摄物位于微距拍摄(近景)区域的情况下,是中等级的发光强度,
(c)在被拍摄物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是高等级的发光强度。
具体地,例如如图25所示那样,进行如下这样的等级控制:
(a)在被拍摄物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是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60%的低等级的发光强度,
(b)在被拍摄物位于微距拍摄(近景)区域的情况下,是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80%的中等级的发光强度,
(c)在被拍摄物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是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100%的高等级的发光强度。
此外,将与被拍摄物的距离信息相应的AF照明光发光率预先作为表而保存在存储器中,控制部根据在监控自动聚焦处理或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得到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参照表来决定AF照明光发光率。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如图26所示那样,进行以下这样的表设定,利用这样的表进行控制,在该表设定中,设定为根据到被拍摄物的距离的增加,使AF照明光发光率在60%~100%之间平滑地增加。
在到被拍摄物的距离是较近的情况下,即使AF照明光的光是低等级,也可以明亮地照射被拍摄物,不会使摄影图像的质量降低。通过该处理可以抑制功耗,使电池的消耗降低。
此外,控制部测量用户半按压快门前的监控中的亮度,基于测量亮度决定是否发出AF照明光。并且,控制部在已决定发出AF照明光的情况下,在监控器画面上显示AF照明光图标。例如,是图27所示那样的AF照明光图标701。这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即,如果在图标显示过程中,进行了半按压,则向用户通知发出AFAF照明光。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根据上述的发光控制方式,如图28所示那样,提示可识别如下的等级控制的图标,以便对该发光强度进行识别,即、
(a)在被拍摄物位于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是表示预定进行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60%的低等级的发光强度的发光处理的图标721,
(b)在被拍摄物位于微距拍摄(近景)区域的情况下,是表示预定进行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80%的中等级的发光强度的发光处理的图标722,
(c)在被拍摄物位于远景区域的情况下,是表示预定进行将AF照明光发光率设定为100%的高等级的发光强度的发光处理的图标723。
此外,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各种各样的设备中。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实施例进行修改和替代。也就是,以示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公开,但是,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为了判断本发明的主旨,应该参考权利要求书的内容。
另外,在说明书中说明的一系列处理可以利用硬件或软件或两者的复合结构来执行。在执行基于软件的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将记录处理顺序的程序,安装于组装在专用硬件中的计算机内的存储器中来执行,或将程序安装在可以执行各种处理的通用计算机中来执行。例如,可以预先将程序记录在记录介质中。除了从记录介质向计算机安装以外,可以通过LAN(Local Area Network)、因特网之类的网络来接收程序,并安装于内置的硬盘等记录介质中。
此外,对于在说明书中记载的各种处理,不只是依据记载按时间系列来执行,也可以根据执行处理的装置的处理能力或需要,并列地或个别地执行。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系统,是多个装置的逻辑集合结构,各结构的装置不限于位于同一筐体内。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中,构成为执行如下的处理:第1扫描处理,在移动聚焦透镜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的聚焦控制中,只是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第2扫描处理,当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将包含与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使用利用脸部检测信息或监控信息得到的被拍摄物距离信息等来设定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可以有效地进行聚焦处理。另外,由于采用当在第1扫描处理中未得到聚焦点时执行第2扫描处理的结构,所以可实现更可靠的聚焦处理。
Claims (31)
1.一种摄像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用于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将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作为第1扫描处理来执行,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
将以下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作为第2扫描处理来执行,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和所述第2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包含重复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作为所述第1扫描处理执行以下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该聚焦透镜将由脸部检测处理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作为所述第2扫描处理执行以下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所述第1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2扫描处理,在该第2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利用下式来计算出所述被拍摄物距离: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作为所述第1扫描处理执行以下扫描处理,在该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该聚焦透镜将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处理而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第2扫描处理,在该第2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该一部分区域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
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利用下式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所述第2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从预先设定的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1扫描处理,
从预先设定的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2扫描处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凸轮曲线来规定所述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以及所述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进行用于识别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中的图标的显示控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检测摄像装置的移动,在检测出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将所述图标设定为不显示的控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并根据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来控制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在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近景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发光强度的控制,使发光强度比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远景区域时低。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进行将可识别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的控制等级的AF照明光图标显示于显示部的控制。
16.一种在摄像装置中执行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具有聚焦控制步骤,在该聚焦控制步骤中,控制部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聚焦控制步骤包括:
第1扫描处理步骤,执行自动聚焦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第2扫描处理步骤,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自动聚焦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和所述第2扫描处理的扫描范围包含重复区域。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由脸部检测处理检测出的脸部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将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拍摄物距离是利用下式计算出的值,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执行只将聚焦透镜的位置附近设定为扫描范围的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通过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的监控处理而取得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执行以下扫描处理的步骤,在该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该一部分区域包含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
在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第3扫描处理,在该第3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扫描处理步骤是以下步骤:利用下式计算出成为摄影对象的被拍摄物的推定距离、亦即被拍摄物距离,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作为扫描开始位置,从该扫描开始位置起,使聚焦透镜只向一个方向移动来执行扫描处理,该聚焦透镜将所计算出的被拍摄物距离的附近值作为焦距,
被拍摄物距离[m]=(焦距)×(被拍摄物的高度)/(成像器的高度)/1000,
所述第3扫描处理是作为以下扫描处理来执行的,在该扫描处理中,将包含所述第2扫描处理中的扫描处理范围以外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从预先设定的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1扫描处理,从预先设定的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开始所述第2扫描处理。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凸轮曲线来规定所述远景区域和近景区域的边界,以及所述近景区域和放大镜区域的边界。
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进行用于识别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中的图标的显示控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检测摄像装置的移动,在检测出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将所述图标设定为不显示的控制。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判别被拍摄物距离是位于远景区域、还是位于近景区域、还是位于放大镜区域,并根据被拍摄物位于哪个区域来控制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在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近景区域或放大镜区域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发光强度的控制,使发光强度比被拍摄物距离位于远景区域时低。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进行将可识别AF照明光的发光强度的控制等级的AF照明光图标显示于显示部的控制。
31.一种计算机程序,使得在摄像装置中执行摄像装置控制处理,
具有聚焦控制步骤,在该聚焦控制步骤中,控制部使聚焦透镜移动来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
所述聚焦控制步骤包括:
第1扫描处理步骤,执行自动聚焦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只将聚焦透镜的可动范围的一部分设定为扫描范围;
第2扫描处理步骤,在所述第1扫描处理中未检测出聚焦点的情况下,执行以下自动聚焦扫描处理,在该自动聚焦扫描处理中,将包含与所述第1扫描处理的扫描区域不同的区域的区域设定为扫描范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14455 | 2008-01-25 | ||
JP2008014455 | 2008-01-25 | ||
JP2008014455 | 2008-01-25 | ||
JP2008190505 | 2008-07-24 | ||
JP2008190505A JP4843002B2 (ja) | 2008-01-25 | 2008-07-24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8-190505 | 2008-07-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94735A true CN101494735A (zh) | 2009-07-29 |
CN101494735B CN101494735B (zh) | 2012-02-15 |
Family
ID=40925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84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4735B (zh) | 2008-01-25 | 2009-01-23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30478B2 (zh) |
CN (1) | CN101494735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25914A (zh) * | 2009-09-10 | 2011-04-20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及其测距方法 |
CN102724398A (zh) * | 2011-03-31 | 2012-10-1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图像数据提供方法、组合方法及呈现方法 |
CN103546668A (zh) * | 2012-07-09 | 2014-01-2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电子设备及辅助拍摄方法 |
CN104853088A (zh) * | 2015-04-09 | 2015-08-19 | 来安县新元机电设备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拍照时快速对焦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5450919A (zh) * | 2014-07-18 | 2016-03-3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采集方法及图像采集装置 |
CN107483822A (zh) * | 2017-08-28 | 2017-12-15 |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双摄像头的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WO2019223614A1 (zh) * | 2018-05-22 | 2019-11-28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WO2020063770A1 (zh) * | 2018-09-27 | 2020-04-02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57608B2 (ja) * | 2012-08-20 | 2017-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TWI819421B (zh) * | 2021-12-02 | 2023-10-21 | 倍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高速自動掃片ai輔助判讀系統及其掃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81730A (ja) * | 1990-07-24 | 1992-03-16 | Canon Inc |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並びに交換レンズ |
JPH04323506A (ja) * | 1991-04-23 | 1992-11-12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測長装置を内蔵したカメラ |
JP2000047293A (ja) * | 1998-07-30 | 2000-02-18 | Yokogawa Electric Corp | パンチルトカメラ装置 |
JP2004104722A (ja) * | 2002-09-13 | 2004-04-02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KR100562404B1 (ko) * | 2003-12-19 | 2006-03-17 |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추가 스캐닝이 수행되는 카메라의 자동 포커싱 방법 |
US7733412B2 (en) * | 2004-06-03 | 2010-06-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method |
CN1815341A (zh) * | 2005-02-06 | 2006-08-09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照相机自动调整闪光强度的方法及系统 |
JP4533286B2 (ja) * | 2005-08-31 | 2010-09-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システム |
CN100407038C (zh) * | 2005-12-19 | 2008-07-30 |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成像系统的自动对焦方法 |
JP4264660B2 (ja) * | 2006-06-09 | 2009-05-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9081522A (ja) * | 2007-09-25 | 2009-04-16 | Nikon Corp | 撮像装置 |
-
2009
- 2009-01-23 CN CN2009100084665A patent/CN1014947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8-16 JP JP2010181740A patent/JP473047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25914B (zh) * | 2009-09-10 | 2012-11-14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及其测距方法 |
CN102025914A (zh) * | 2009-09-10 | 2011-04-20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及其测距方法 |
CN102724398B (zh) * | 2011-03-31 | 2017-02-0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图像数据提供方法、组合方法及呈现方法 |
CN102724398A (zh) * | 2011-03-31 | 2012-10-1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图像数据提供方法、组合方法及呈现方法 |
CN103546668A (zh) * | 2012-07-09 | 2014-01-2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电子设备及辅助拍摄方法 |
CN103546668B (zh) * | 2012-07-09 | 2017-03-0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电子设备及辅助拍摄方法 |
CN105450919A (zh) * | 2014-07-18 | 2016-03-3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采集方法及图像采集装置 |
CN104853088A (zh) * | 2015-04-09 | 2015-08-19 | 来安县新元机电设备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拍照时快速对焦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7483822A (zh) * | 2017-08-28 | 2017-12-15 |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双摄像头的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WO2019041625A1 (zh) * | 2017-08-28 | 2019-03-07 |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双摄像头的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WO2019223614A1 (zh) * | 2018-05-22 | 2019-11-28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CN110785997A (zh) * | 2018-05-22 | 2020-02-11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US11265456B2 (en) | 2018-05-22 | 2022-03-01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Control device, photographing device, mobile objec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for image acquisition |
WO2020063770A1 (zh) * | 2018-09-27 | 2020-04-02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018056A (ja) | 2011-01-27 |
CN101494735B (zh) | 2012-02-15 |
JP4730478B2 (ja) | 2011-07-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94735B (zh) |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 |
CN101493567B (zh) |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
CN103988490B (zh)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 |
CN103369251B (zh) | 图像捕获装置和图像捕获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4843002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CN1856021B (zh) | 摄像装置及焦点调节方法 | |
JP5789091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01729769B (zh) | 摄影装置 | |
CN102645818A (zh) | 成像装置、聚焦控制方法和程序 | |
US20070237513A1 (en) | Photographing method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 |
CN100580540C (zh) | 照相机 | |
CN101359150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5338352A (ja)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 | |
US8218961B2 (en) | Autofocus system | |
JP2006058431A (ja)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 | |
CN102104734B (zh) |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5397078B2 (ja) | 撮像装置 | |
JPH09211308A (ja) | 自動焦点撮像装置の被写体検出機構 | |
JP2014106324A (ja) |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JP5183441B2 (ja) | 撮像装置 | |
JP5354879B2 (ja) | カメラ | |
JP2010066728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5293769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JP2004361431A (ja) | 撮像装置 | |
JP3956284B2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