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9911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9911A
CN101469911A CNA2008101906658A CN200810190665A CN101469911A CN 101469911 A CN101469911 A CN 101469911A CN A2008101906658 A CNA2008101906658 A CN A2008101906658A CN 200810190665 A CN200810190665 A CN 200810190665A CN 101469911 A CN101469911 A CN 101469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refrigerant
receiving slit
compressor
air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906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9911B (zh
Inventor
金泽训
吉井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9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9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9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99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25B2313/025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during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7Condenser contro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可以根据运转状态、特别是制暖运转时的运转状态,将制冷剂压力保持为最佳状态。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0)具有制冷剂回路(100),该制冷剂回路(100)依次连接压缩机(16)、四通阀(18)、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该空调装置(10)具有:与室外热交换器(19A、19B)并列连接的接收槽(71);在制暖运转时经由接收槽(71)而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绕过室外热交换器(19A、19B)并流到压缩机(16)的吸入侧的、作为制冷剂旁通回路的液压管(53)、入口阀(72)、出口阀(73)。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将制暖运转时的制冷剂压力保持为最佳状态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发期待节省能源的空调装置,为了提高空调装置的冷冻循环的冷冻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制冷系数),已知有如下的空调装置,使冷冻循环进行循环,将被冷凝的液体制冷剂过冷却到饱和温度以下,使制冷剂向蒸发器循环,以使制冷剂中不包含剩余气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空调装置中,为了过冷却液体制冷剂而使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但是,对空气热交换器而言,需要非常大的传热面积,并且热交换效率不高。因此,提案有如下结构的空调装置:使循环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将分流的液体制冷剂蒸发并使其与分流前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过冷却分流前的液体制冷剂,减少制冷剂向蒸发器的循环流量,并减少由制冷剂配管引起的制冷剂压力损失。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81270号公报
但是,在空调装置中,在制暖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即便是同一个空调装置,所需的制冷剂容量也不同,在制暖运转时所需的制冷剂量比制冷运转时所需要的少。
因此,为了吸收在制暖运转时所剩余的制冷剂,以往在连接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路径中,设置用于收纳剩余的制冷剂的接收槽。
采用与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对应的制冷剂量,对进行有效的空调运转而言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若采用在制冷剂配管路径中总是设置接收槽的结构,则具有如下优点:可以维持合适的制冷剂量,相对于与负荷对应的最佳制冷剂压力,可以避免制冷剂压力的过度上升,但是,也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难以将压缩机输出侧的压力保持得较高,特别是在制暖运转时导致效率降低。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情况,虽然可以考虑在制冷运转时不使用接收槽而使其与制冷剂回路分离,但是,此时,在接收槽内残留有制冷剂,有可能导致不能有效利用制冷剂,另外,也有可能导致制冷剂压力相比与负荷对应的最佳压力而更容易上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可以根据运转状态特别是制暖运转状态,将制冷剂压力保持为最佳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依次连接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室外机并列连接的接收槽;在制暖运转时经由所述接收槽,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并流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旁通回路。
根据上述结构,根据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状态来切换接收槽的连接状态即接收槽的动作状态,从而可以维持与负荷或空调装置的动作状态(动作条件)对应的更好的制冷剂压力状态。
此时,所述制冷剂回路也可以具有: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接收槽流入的第一阀;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接收槽流出的第二阀;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将所述第一阀或所述第二阀中的至少一个设为打开状态的阀控制部。
另外,在所述制暖运转时或制冷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比与负荷对应的规定压力范围高时,所述阀控制部也可将所述第一阀设为打开状态,将所述第二阀设为关闭状态。
并且,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比规定压力范围低时,所述阀控制部也可将所述第一阀设为关闭状态,将所述第二阀设为打开状态。
另外,也可具有:液压阀,其与所述接收槽并列连接;蒸发器,其与所述接收槽串联连接,使经由所述液压阀或所述接收槽流入的所述制冷剂蒸发并流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另外,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为所述规定压力范围或比所述规定压力范围高、且所述液压阀中的制冷剂流量不足时,所述阀控制部也可将所述液压阀设为关闭状态,将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设为打开状态。
并且,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也可作为电磁阀或电动阀而构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在制暖运转时经由接收槽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绕过室外热交换器并流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旁通回路,所以,根据制冷剂旁通回路,对应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状态来切换接收槽的连接状态即接收槽的动作状态,从而可以维持与负荷或空调装置的动作状态(动作条件)对应的更好的制冷剂压力状态,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空调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用于变更实施例的接收槽的动作模式的制暖运转时的处理流程图;
图3是用于变更实施例的接收槽的动作模式的制冷运转时的处理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空调装置                           11、11A、11B 室外机
12A、12B、12C 室内机                  14 制冷剂配管
15A、15B、15C 室内制冷剂配管          16 压缩机
17 储压器(アキュムレ—タ)             18 四通阀
19、19A、19B 室外热交换器             20A 室外风扇
21A、21B、21C 室内热交换器            22A、22B、22C 室内膨胀阀
23A、23B、23C 室内风扇                24、24A、24B 室外膨胀阀
26 分油器                             30 气体发动机
31 发动机冷却系统                     32 冷却水三通阀
33 废热回收热交换器                   34 冷却水泵
35 第一冷却系统配管                    36 第二冷却系统配管
37 散热器                             38 冷却水旁通管
39 备用槽(リザ—ブタンク)             42 过冷却热交换器
46 辅助压缩机                         51 旁通管
52 旁通阀                     53 液压管(制冷剂旁通回路)
54 液压阀                     71 接收槽(レシ—バタンク)
71D 出口管                    71U 入口管
72 入口阀(第一阀、制冷剂旁通回路)
73 出口阀(第二阀、制冷剂旁通回路)
74 输出侧压力检测传感器
75 控制器(阀控制部)           76 入口侧压力传感器
77 出口侧压力传感器           78 吸入侧压力检测传感器
100 冷冻循环                  101 过冷却循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回路图。
空调装置10是煤气加热泵(ガスヒ—トポンプ)式空调装置,具有并列连接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组11A、11B以及多台(在本实施例中为3台)室内机12A、12B、12C。
与室外热交换器组11A、11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4,和与室内机12A、12B、12C连接的各室内制冷剂配管15A、15B、15C连接并构成冷冻循环100的一部分。
室内机12A、12B、12C分别设置于室内,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分别与室内制冷剂配管15A、15B、15C连接。在这些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附近分别连接有作为减压装置的室内膨胀阀22A、22B、22C。向这些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送风的室内风扇23A、23B、23C与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邻接地配置。
与室外热交换器组11A、11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4连接有压缩机16,并且,在该压缩机16的吸入侧连接有储压器17,在输出侧经由分油器26连接有四通阀18。
压缩机16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带与气体发动机30连接,被气体发动机30驱动。该气体发动机30被流过发动机冷却系统31的冷却水冷却。该发动机冷却系统31在第一冷却系统配管35上连接有气体发动机30、冷却水旁通阀38、冷却水三通阀32、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备用槽39以及冷却水泵34。另一方面,连接有与室外热交换器19相邻设置的散热器(放热器)37的第二冷却系统配管36的一端,与冷却水三通阀32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泵34的吸入侧连接。
这些多个室外热交换器11A、11B、压缩机16、后述的气体发动机等收纳于一个框体而构成室外机11。
在空调装置10制冷运转时,冷却水三通阀32朝散热器37侧打开,利用冷却水泵34的动作,冷却水向散热器37引导并进行散热,气体发动机30被冷却。
另外,在空调装置10制暖运转时,冷却水三通阀32朝废热回收热交换器(辅助汽化器)33侧打开。此时,利用冷却水泵34的动作,冷却水向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引导,如后所述,通过与在室外侧的制冷剂配管14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在室外侧的制冷剂配管14中流动的制冷剂,作为气体制冷剂供给到压缩机16的吸入侧。
在气体发动机30和冷却水三通阀32之间设有冷却水旁通阀38,该冷却水旁通阀38与冷却水泵34的流入侧连接。
从压缩机16输出的制冷剂流入四通阀18,在四通阀18上依次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作为减压装置的室外膨胀阀24A、24B,经由这些装置,连接有过冷却热交换器(辅助冷却器)42。
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使外部气体流通的室外风扇20A、20B分别与该室外热交换器19A、19B邻接地配置。
通过切换四通阀18,空调装置10被设定为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即,当四通阀18被切换到制暖侧时,制冷剂如实线箭头α所示方向流动,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成为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19成为蒸发器,从而构成制暖运转状态。由此,各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对室内进行制暖。
另一方面,当四通阀18被切换到制冷侧时,制冷剂如虚线箭头β所示方向流动,室外热交换器19成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成为蒸发器,从而构成制冷运转状态。由此,各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对室内进行制冷。
在制暖运转时,室外膨胀阀24以及室内膨胀阀22A、22B、22C各自的阀开度对应空调负荷进行调整。
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室内膨胀阀22A、22B、22C各自的阀开度对应空调负荷进行调整,室外膨胀阀24被完全打开。
在室外热交换器组11A、11B中,在制冷剂高压侧(压缩机16的输出侧)和制冷剂低压侧(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储压器17的纸面上方)之间连接有旁通管51,在该旁通管51上设有旁通阀52。
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设有液压管53,该液压管53用于将在室外侧的制冷剂配管14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适当供给到设于压缩机16的吸入侧的储压器17的纸面上方,在该液压管53上设有液压阀54。并且,在液压阀54和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之间设有过冷却热交换器42。
过冷却热交换器42是散热片(プレ—トフイン)式热交换器,该过冷却热交换器42设置成可以使作为冷却侧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和作为被冷却侧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前一种制冷剂在液压阀54进行膨胀并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蒸发侧,后一种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9中进行冷凝并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冷凝侧。由此,过冷却热交换器42将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冷凝侧的液体制冷剂冷却并进行过冷却,或者增大已经成为过冷却状态的流过冷凝侧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程度。
与液压阀54并列地、进而与室外热交换器19A、19B并列地连接有接收槽71,在接收槽71的入口管71U侧,在其与制冷剂配管14之间连接有入口阀72(=第一阀),在出口管71D侧,在其与液压管53之间连接有出口阀73(=第二阀)。此时,入口阀72以及出口阀73作为电磁阀而构成,但是也可作为电动阀而构成。关于这些入口阀72、出口阀73的动作,将在后面论述。
并且,在压缩机16的输出侧,设有用于检测制冷剂的输出侧压力(制冷剂高压侧压力)的输出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4,在压缩机16的吸入侧,设有用于检测制冷剂的吸入侧压力(制冷剂低压侧压力)的吸入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8,另外,设有控制器75,该控制器75基于输出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的输出侧压力以及吸入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8检测到的吸入侧压力,对入口阀72、出口阀73,进而对接收槽71的动作进行控制。该控制器75控制整个室外热交换器11。
储压器17对在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蒸发侧蒸发后流入压缩机16中的气体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动作。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制暖运转时的概要动作。
在空调装置10制暖运转时,如上所述,四通阀18切换到制暖侧,气体制冷剂如实线箭头α所示方向流动。被压缩机16压缩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中。
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中的气体制冷剂利用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室内进行制暖并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流过室内膨胀阀22A、22B、22C以及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冷凝侧,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中。
此时,流过室内膨胀阀22A、22B、22C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流到过冷却循环101侧。
在此,详细说明分流后的液体制冷剂的流动以及接收槽71的动作。
图2是用于变更实施例的接收槽的动作模式的制暖运转时的处理流程图。
首先,在初始状态,若空调装置10设为停止状态,则空调装置的控制器75在停止状态下(步骤S11)将接收槽的动作模式作为第二模式(步骤S12),该第二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关闭状态、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收纳剩余制冷剂的接收槽不起作用。
接着,若使用者指示制暖运转开始(步骤S13),则判断压缩机16是否处于运转中(步骤S14)。
在步骤S14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处于运转停止中时(步骤S14;No),成为待机状态。
在步骤S14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处于运转中时(步骤S14;Yes),控制器75基于输出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的输出侧压力,判断压缩机16输出侧(制冷剂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是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高状态(步骤S15)。
在步骤S15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高状态时(步骤S15;Yes),为了将制冷剂压力程度设为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转到用于降低制冷剂压力的处理。即,为了降低制冷剂压力,控制器75判断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是否为第二模式(步骤S16)。
在步骤S1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第二模式时(步骤S16;No),将处理转到后述的步骤S24。
在步骤S1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时(步骤S16;Yes),控制器75基于分别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76以及出口侧压力传感器77检测到的压力,进行切换预备动作(步骤S18),该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
若利用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则控制器75设为第一模式(步骤S18),该第一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打开状态、出口阀73设为关闭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吸收制冷剂的压力变动的缓冲槽起作用。
在该第一模式中,可以防止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过度上升,特别是在制暖运转时的小容量室内机运转或高室内外温度运转时等是有效的。
接着,控制器75判断使用者是否已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步骤S19)。
在步骤S19的判断中,当已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时(步骤S19;Yes),将处理转到步骤S11,停止空调装置的运转。
在步骤S19的判断中,当未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时(步骤S19;No),将处理再次转到步骤S14,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未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时(步骤S15;No),判断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是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低状态(步骤S20)。
在步骤S20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低状态时(步骤S20;Yes),判断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是否成为第一模式(步骤S21),该第一模式使接收槽71作为用于吸收制冷剂压力变动的缓冲槽起作用。
在步骤S21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的第一模式时(步骤S21;No),将处理转到后述的步骤S24。
在步骤S21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为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的第一模式时(步骤S21;Yes),进行切换预备动作(步骤S22),该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
若利用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则控制器75设为第二模式(步骤S23),该第二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关闭状态、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
在第二模式中,可以进行较高地保持压缩机16输出侧(制冷剂高压侧)的压力的运转,在制暖运转中,可以进行高COP运转。
接着,控制器75将处理转到步骤S1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第二模式时(步骤S16;No),控制器判断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是否为第一模式(步骤S24)。
在步骤S24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第一模式时,将处理转到步骤S1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24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为第一模式时(步骤S24;Yes),控制器75判断液压阀54中的制冷剂流量是否不足(步骤S25)。
在步骤S25的判断中,当液压阀54中的制冷剂流量不是不足,即液压阀54中的制冷剂流量足够时,控制器75将处理转到步骤S1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25的判断中,当液压阀54中的制冷剂流量不足时(步骤S25;Yes),控制器进行切换预备动作(步骤S26),该切换预备动作将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
接着,控制器75作为第三模式(步骤S27)将处理转到步骤S1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该第三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将接收槽71作为包含液压阀54的液压回路的一部分来使用,并使制冷剂流过。在该第三模式中,对流过液压阀54并流入废热回收热交换器(辅助汽化器)33(参照图1)中的制冷剂中的不足部分进行补充。
接下来,流入过冷却循环101中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蒸发侧。由此,在作为被冷却侧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和作为冷却侧制冷剂的气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流过冷凝侧的液体制冷剂被冷却而成为过冷却状态,前一种液体制冷剂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冷凝侧,后一种气体制冷剂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蒸发侧并蒸发。
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蒸发侧的制冷剂以及在第三模式中流过接收槽71的制冷剂,流入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中。
此时,如上所述,气体发动机30的冷却水三通阀32朝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侧打开,对气体发动机30进行冷却并回收废热的冷却水,向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导入。由此,液体制冷剂在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中,与回收了气体发动机30的废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成为气体制冷剂,在储压器17中被气液分离,并被吸入压缩机16中。
另一方面,被过冷却热交换器42冷却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24A或室外膨胀阀24B,分别膨胀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9A或室外热交换器19B中。接着,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中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中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8流入储压器17中,在储压器17中被气液分离并被吸入压缩机16中。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在制暖运转时,当压缩机16的输出侧压力比与负荷对应的规定压力范围高时,由于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打开状态、将出口阀73设为关闭状态,所以,在小容量室内机运转时或高室内外温度运转时,可以防止制冷剂压力的过度上升。
另外,在制暖运转时,当压缩机16的输出侧压力比与负荷对应的规定压力范围低时,由于将入口阀72设为关闭状态、将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所以,与以往使用接收槽的情况相比较,即便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也可以较高地保持制冷剂高压侧的压力而进行运转,在室内机的额定容量运转时或低室内温度下的制暖开始运转等情况下,可以进行高COP运转。
并且,在制暖运转时,当压缩机16的输出侧压力为与负荷对应的规定压力范围或比与负荷对应的规定压力范围高、且液压阀54中的制冷剂流量不足时,由于将液压阀54设为关闭状态、将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所以,可以补充制冷剂流量的不足,而成为更好的运转状态。另外,不一定非要关闭液压阀54。总之,也可利用接收槽71以及液压阀54的并列回路来确保流入废热回收热交换器33中的制冷剂量。
接着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
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概要动作。
在空调装置10制冷运转时,如上所述,四通阀18切换到制冷侧,气体制冷剂如虚线箭头β所示方向流动。被压缩机16压缩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9中。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9中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9A、19B中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液体制冷剂。
从室外热交换器19A、19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冷凝侧并流入室内机12A、12B、12C中。此时,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冷凝侧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流入过冷却循环101中。流入过冷却循环101中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压阀54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42的蒸发侧。由此,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2蒸发侧的、作为冷却侧制冷剂的气体制冷剂蒸发,并且与流过冷凝侧的、作为被冷却侧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流过冷凝侧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而成为过冷却状态。
被过冷却热交换器42冷却而流入室内机12A、12B、12C中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22A、22B、22C中进行膨胀,在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室内进行制冷并蒸发而成为气体制冷剂。
从室内热交换器21A、21B、21C中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8流入储压器17中,在储压器17中被气液分离并被吸入压缩机16中。
图3是用于变更实施例的接收槽的动作模式的制冷运转时的处理流程图。
首先,在初始状态下,若空调装置10为停止状态,则空调装置的控制器75在停止状态(步骤S31)下将接收槽的动作模式作为第二模式(步骤S32),该第二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关闭状态、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收纳剩余制冷剂的接收槽不起作用。
接着,若使用者指示制冷运转开始(步骤S33),则判断压缩机16是否处于运转中(步骤S34)。
在步骤S34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处于运转停止中时(步骤S34;No),成为待机状态。
在步骤S34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处于运转中时(步骤S34;Yes),控制器75基于输出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的输出侧压力,判断压缩机16输出侧(制冷剂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是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高状态(步骤S35)。
在步骤S35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输出侧(制冷剂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而位于过高状态时(步骤S35;Yes),为了将制冷剂压力程度设为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转到用于降低制冷剂压力的处理。即,为了降低制冷剂压力,控制器75判断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是否为第二模式(步骤S36)。
在步骤S3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第二模式时(步骤S36;No),将处理转到后述的步骤S39。
在步骤S3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时(步骤S36;Yes),控制器75基于分别由入口侧压力传感器76以及出口侧压力传感器77检测到的压力,进行切换预备动作(步骤S37),该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
若利用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则控制器75设为第一模式(步骤S38),该第一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打开状态、出口阀73设为关闭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吸收制冷剂的压力变动的缓冲槽起作用。
在该第一模式中,可以防止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过度上升。
在此,说明在制冷运转时以第一模式进行运转的理由。
在制冷运转时,需要根据压缩机吸入侧(低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来控制运转能力。即,根据由吸入侧压力检测传感器78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来控制运转能力,压缩机输出侧(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水平增高,产生如下状态:在发动机30负荷(=压缩机的驱动负荷)大的状态下进行运转。
此时,在该第二模式中,因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所以可以抑制压缩机输出侧(制冷剂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高于必要程度以上,可以减轻发动机30的负荷并进行驱动。
接着,控制器75判断使用者是否已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步骤S39)。
在步骤S39的判断中,当已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时(步骤S39;Yes),将处理转到步骤S31,停止空调装置的运转。
在步骤S39的判断中,当未指示空调装置10停止运转时(步骤S39;No),将处理再次转到步骤S34,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5的判断中,当压缩机16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未超过与负荷对应的制冷剂压力程度范围时(步骤S35;No),判断是否制冷剂能力不足(制冷剂不足)(步骤S40)。
在步骤S40的判断中,当并非制冷剂能力不足(制冷剂不足)时(步骤S40;No),将处理转到步骤S3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40的判断中,当制冷剂能力不足(制冷剂不足)时(步骤S40;Yes),判断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是否成为第一模式(步骤S41),该第一模式使接收槽71作为用于吸收制冷剂的压力变动的缓冲槽起作用。
在步骤S41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的第一模式时(步骤S41;No),将处理转到步骤S3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41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为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的第一模式时(步骤S41;Yes),进行切换预备动作(步骤S42),该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
若利用切换预备动作,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中的压力差调整为可以使入口阀72及出口阀73切实地进行动作的规定压力差,则控制器75设为第二模式(步骤S43),该第二模式将与接收槽71连接的入口阀72设为关闭状态、出口阀73设为打开状态,并使接收槽71作为缓冲槽起作用。
接着,控制器75将处理转到步骤S3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36的判断中,在当前接收槽71的动作模式不是第二模式时(步骤S36;No),将处理转到步骤S39,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
综上所述,在制冷运转时,即便在接收槽71内残留有制冷剂,也可根据制冷剂回路的状况,经由出口阀73,将制冷剂引入制冷剂回路内,可以削减不必要地残留于接收槽内的制冷剂,进行有效的制冷运转。
并且,根据压缩机吸入侧(低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来控制运转能力,可以抑制因上述情况而导致压缩机输出侧(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程度高于必要程度以上,可以减轻发动机30的负荷并进行驱动。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对应运转状态维持最佳制冷剂量,将制冷剂高压维持为可进行高COP运转的状态,可以进行有效的空调运转。
并且,可以抑制压缩机驱动源(本申请中的发动机30)的负荷增大到必要程度以上。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依次连接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该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与所述室外机并列连接的接收槽;
在制暖运转时经由所述接收槽,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绕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并流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旁通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
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接收槽流入的第一阀;
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接收槽流出的第二阀;
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将所述第一阀或所述第二阀中的至少一个设为打开状态的阀控制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暖运转时或制冷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比对应于负荷的规定压力范围高时,所述阀控制部将所述第一阀设为打开状态,将所述第二阀设为关闭状态。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比规定压力范围低时,所述阀控制部将所述第一阀设为关闭状态,将所述第二阀设为打开状态。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压阀,其与所述接收槽并列连接;
蒸发器,其与所述接收槽串联连接,使经由所述液压阀或所述接收槽流入的所述制冷剂蒸发并流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暖运转时,当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压力为所述规定压力范围或比所述规定压力范围高、且所述液压阀中的制冷剂流量不足时,所述阀控制部将所述液压阀设为关闭状态,将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设为打开状态。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作为电磁阀或电动阀而构成。
CN2008101906658A 2007-12-26 2008-12-26 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9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3678A JP5145026B2 (ja) 2007-12-26 2007-12-26 空気調和装置
JP333678/07 2007-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9911A true CN101469911A (zh) 2009-07-01
CN101469911B CN101469911B (zh) 2011-02-09

Family

ID=4054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66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9911B (zh) 2007-12-26 2008-12-26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075518A3 (zh)
JP (1) JP5145026B2 (zh)
KR (1) KR100998139B1 (zh)
CN (1) CN10146991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603A (zh) * 2016-10-24 2018-05-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0709648A (zh) * 2017-06-13 2020-01-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2503813A (zh) * 2020-12-04 2021-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制冷剂的更换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37216B1 (ko) 2011-10-24 2013-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4110776B (zh) * 2013-09-29 2017-02-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621616B2 (ja) * 2014-09-03 2019-12-1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冷媒量検知装置
EP3267130B1 (en) * 2015-03-04 2019-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1270A (ja) 1993-03-31 1994-10-07 Aisin Seiki Co Ltd 空調装置
EP1162414B1 (en) * 1999-02-17 2006-06-07 Yanmar Co., Ltd. Refrigerant supercooling circuit
KR100389271B1 (ko) * 2001-03-17 2003-06-27 진금수 히트 펌프 장치
JP2003004342A (ja) * 2001-06-20 2003-01-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凍サイクル
JP2001355924A (ja) 2001-06-25 2001-12-2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75018A (ja) * 2001-08-31 2003-03-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ガス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JP4131630B2 (ja) * 2002-02-26 2008-08-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室形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437803B1 (ko) * 2002-06-12 2004-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3650088B2 (ja) * 2002-07-30 2005-05-18 ▲クム▼ 洙 陳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6826924B2 (en) * 2003-03-17 2004-12-07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pump apparatus
JP4670329B2 (ja) * 2004-11-29 2011-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冷凍空調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量制御方法
JP4771721B2 (ja) * 2005-03-16 2011-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09424B2 (ja) * 2006-03-27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603A (zh) * 2016-10-24 2018-05-0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0709648A (zh) * 2017-06-13 2020-01-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0709648B (zh) * 2017-06-13 2021-06-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2503813A (zh) * 2020-12-04 2021-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制冷剂的更换方法和装置
CN112503813B (zh) * 2020-12-04 2022-03-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制冷剂的更换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5518A2 (en) 2009-07-01
CN101469911B (zh) 2011-02-09
KR20090071346A (ko) 2009-07-01
EP2075518A3 (en) 2013-03-20
KR100998139B1 (ko) 2010-12-02
JP5145026B2 (ja) 2013-02-13
JP2009156496A (ja)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32285B (zh) 空调器系统
KR101192346B1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155496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1469911B (zh) 空调装置
KR101175451B1 (ko)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US20120006050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1190492B1 (ko)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KR20120010034A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155497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2326040A (zh) 热泵系统
CN102252361A (zh) 带有热泵的热水供应装置
CN102401503A (zh) 空调系统
KR101754685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JP4317793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KR101321549B1 (ko) 히트 펌프
CN108375255B (zh) 空调器系统
KR20060034109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10281544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877055B1 (ko) 급탕기능을 갖는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KR102422008B1 (ko) 하이브리드 멀티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KR101212686B1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JP200714713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44889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装置
KR100985629B1 (ko) 가스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냉각수 열교환장치
KR101155471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