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556A - 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556A
CN101468556A CNA2008101895121A CN200810189512A CN101468556A CN 101468556 A CN101468556 A CN 101468556A CN A2008101895121 A CNA2008101895121 A CN A2008101895121A CN 200810189512 A CN200810189512 A CN 200810189512A CN 101468556 A CN101468556 A CN 101468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ecording sheet
fin
feed roller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95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556B (zh
Inventor
棚桥真种
大滨贵志
杉山亘
川俣范幸
内野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4Aprons or guides for the print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4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concerning sheet refeed sections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e.g. intermediate stac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Abstract

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再馈送辊,其构造为朝向记录头再馈送一面已记录的介质;以及翼片,其设置在再馈送辊在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翼片沿着输送方向从上游端朝向下游端延伸。沿着输送方向,翼片的下游端比翼片的上游端更靠近再馈送辊。翼片被构造为支撑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并将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引入到所述再馈送辊。翼片的下游端部具有:与再馈送辊对置的第一区域;以及除了第一区域之外的第二区域。下游端部具有设置在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内的切口部。该图像记录设备能抑制当再馈送辊馈送一面已记录有图像的一面已打印的介质时发生卡纸,并能顺畅地输送该一面已打印的介质。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7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35618,并要求其优选权,这里通过引用结合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在输送记录介质时能在该记录介质的两面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JP-A-2006-36518(例如,该参考文献的第0018和0022自然段)描述了这种记录设备,其能利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的两面进行打印。
在该记录设备中,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设置在盒内的U形回转馈送压力板向上朝U形回转馈送辊运动,从而使放置在该U形回转馈送压力板上的记录介质与该U形回转馈送辊压力接触。因此,通过U形回转馈送辊朝向记录头馈送最上面的记录介质,然后在记录介质的正面进行打印。
之后,在打印记录介质的背面时,使该U形回转馈送压力板向下运动,并使第三片材挡板运动到与该U形回转馈送辊对置的位置。然后输送正面已被打印的记录介质,并再次通过该U形回转馈送辊朝向记录头馈送该记录介质,于是打印记录介质的背面。这样就打印了记录介质的两面。
JP-A-2003-137444(例如,该参考文献的第0020和0021自然段)描述了一种包括挡板的纸张馈送装置。该挡板覆盖纸张馈送盒的底面的大致前半部分,并具有用作片材放置表面的上表面。在该纸张馈送装置中,纸张馈送辊布置在挡板前端的上方。与以上所述的记录设备类似,在该装置馈送装置中,放置在挡板上的片材与纸张馈送辊压力接触,从而通过纸张馈送辊输送最上面的片材。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A-2006-36518所描述的记录设备中,当在第三片材挡板上输送正面已打印的记录介质,然后通过U形回转馈送辊朝向记录头再馈送该记录介质时,会发生卡纸,即,记录介质卡在该第三片材挡板和U形回转馈送辊之间。
以下具体描述该问题。在打印记录介质的正面时,记录介质会发生起皱,即,记录介质变形为沿着其宽度方向发生皱折。例如在通过沿着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布置的辊输送正面已被打印的记录介质时,引起该起皱,起皱根据相邻辊之间的间距而产生。
尽管JP-A-2006-36518没有在平面图中描述第三片材挡板的形状,但是JP-A-2003-137444的挡板构造为,在片材即将压力接触纸张馈送辊之前支撑片材的整个宽度。
假设JP-A-2006-36518的第三片材挡板形成为与JP-A-2003-137444的挡板的平面形状类似,则JP-A-2006-36518的第三片材挡板在正面已打印的记录介质即将压力接触所述U形回转馈送辊之前支撑记录介质的整个宽度。
因此,在正面已被打印的记录介质中会产生起皱。如果在第三片材挡板上输送起皱了的记录介质,然后通过U形馈送辊朝向记录头再馈送该记录介质,则记录介质相对于U形馈送辊的高度由于记录介质的起皱而不稳定。结果发生卡纸,即,记录介质卡在该第三片材挡板和U形回转馈送辊之间。
针对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其能抑制当再馈送辊馈送一面已经记录有图像的一面已打印的介质时发生卡纸,并能顺畅地输送所述一面已打印的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在记录介质的两面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所述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构造为将墨喷射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再馈送辊,其构造为朝向所述记录头再馈送一面已记录的介质,所述记录头在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一面记录了图像;以及翼片,其设置在所述再馈送辊沿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翼片沿着所述输送方向从上游端朝向下游端延伸,沿着所述输送方向,所述翼片的下游端比所述翼片的上游端更靠近所述再馈送辊,且所述翼片被构造为支撑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并将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引入到所述再馈送辊,其中,所述翼片的下游端部具有:与所述再馈送辊对置的第一区域;以及在所述下游端部内的除了所述第一区域之外的第二区域,所述下游端部具有设置在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内的切口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图2为该多功能装置的打印机单元的竖直剖视图;
图3为该打印机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路径切换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该路径切换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6为该路径切换单元的透视图;
图7为从图6示出的箭头VII所示的方向观察所见的图;
图8为从图6示出的箭头V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所见的图;
图9为翼片的外部透视图;
图10为示意性示出了馈送辊、翼片和记录片材的平面图;
图11为示出了该多功能装置的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12为示出了打印操作的流程图;
图13为从馈送辊到输送辊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4为从馈送辊到输送辊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5为从馈送辊到输送辊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而且
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翼片的外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0的外部透视图。该多功能装置10包括喷墨类型的打印机单元11,其能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示例的记录片材的两面上记录图像。而且,在馈送辊馈送一面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时,多功能装置10能抑制卡纸,而且多功能装置10也能顺畅地输送一面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
该多功能装置10具有多种功能,例如,电话功能、传真功能、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和复印机功能。打印功能包括在记录片材地两面上记录图像的双面打印功能。
该多功能装置10包括:打印机单元11,其设置在多功能装置的下部;扫描仪单元12,其设置在多功能装置的上部;操作面板40,其设置在多功能装置的上前部;以及插槽单元43,其设置在多功能装置的前部。
打印机单元11具有在其前部形成的开口13,且馈送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设置在上层和下层处,并部分地从开口13露出。馈送托盘20使得可将记录片材放置于其上。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被馈送到打印机单元11内,在记录理想的图像后,记录片材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
扫描仪单元12被构造为平板扫描仪。文档盖30被构造为多功能装置10的上板,且在文档盖30下方设置有压板玻璃(未示出)。文档被放置在压板玻璃上,且在文档由文档盖30覆盖的状态下,通过扫描仪单元12读取文档。
操作面板40设置为用于操作诸如打印机单元11和扫描仪单元12的各种单元,并且操作面板40包括各种操作钮和液晶显示单元。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面板40能设置或运行各种功能。例如,可通过操作面板40进行以下设置:例如,设置记录片材的种类(例如,普通纸张或明信片);设置单面记录模式,其使得仅可在记录片材的正面记录图像;设置双面记录模式,其使得仅可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记录图像;以及设置分辨率(例如,草稿模式或相片模式)。
插槽部分43内能放置用作储存介质的各种小型储存卡。例如,在插槽部分43内放置有小型储存卡的状态下,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面板40的操作,能读取储存在该小型储存卡上的图像数据,并能将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片材上。
接着将参照图2描述打印机单元11的示意性结构。图2为打印机单元11的结构的竖直剖视图。该打印机单元11包括:馈送部分15,其构造为馈送记录片材;输送路径23,其构造为输送从馈送部分15馈送的记录片材;记录部分24,其构造为向通过输送路径23输送来的记录片材喷射墨滴,从而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排出托盘,记录片材被排出到其上;路径切换单元41,其设置在排出托盘21和记录部分24之间,并构造为对路径进行切换,以在记录片材的背面记录图像;以及反转引导部16,其构造为将路径已经被路径切换单元41切换了的记录片材引导到馈送部分15侧。
馈送托盘20设置在其上放置有记录片材的馈送部分15内。馈送托盘20设置在打印机单元11的底侧上,并呈顶部开口的盒形。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由馈送辊25馈送到输送路径。
当仅在记录片材的一面(正面)上记录图像时,由馈送辊25馈送来的记录片材被沿着输送路径23引导以从下侧到上侧作U形回转,并到达记录部分24。然后,在通过记录部分24在记录片材的正面记录图像之后,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
另一方面,在记录片材的两面(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时,通过路径切换单元41将正面已经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引导至反转引导部16,使得记录片材的正面接触馈送辊25。然后,通过馈送辊25将记录片材再馈送到输送路径23,并且在记录部分24在记录片材的背面记录图像之后,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
接着将参照图3详细描述打印机单元11的结构。图3为打印机单元1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馈送辊25设置在馈送部分15中,位于馈送托盘20上方。馈送辊25构造成将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馈送到输送路径23,并由馈送臂26的远端可旋转地支撑。馈送辊25由设置在馈送臂26内且包括作为驱动源的LF电机71(参见图11)的动力传动机构旋转驱动。该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线性布置的齿轮,这些齿轮设置在馈送臂26内并相互啮合。
馈送臂26具有由轴28支撑的基端部,并且馈送臂26可绕轴28为旋转轴旋转。因此,馈送臂26能朝向和背离馈送托盘20竖直运动。馈送臂26在其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或在例如弹簧的推压构件的作用下被向下旋转地推压。因此,馈送臂26通常与馈送托盘20接触,并且在插入或拉出馈送托盘20时,向上缩回。
在从馈送托盘20馈送记录片材时,因为馈送臂26被向下旋转地推压,从而馈送辊25旋转,形成馈送辊25与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压力接触的状态。因此,通过在馈送辊25的辊表面和记录片材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片材堆叠的最上面的记录片材馈送到分离倾斜板22。
在记录片材的前端接触到分离倾斜板22时,向上引导记录片材,并将其馈送到输送路径23内。在通过馈送辊25馈送最上面的记录片材时,也可通过摩擦作用或静电馈送紧挨最上面记录片材下方的记录片材,但通过与分离倾斜板22的接触而被保持。
输送路径23形成为从分离倾斜板22向上延伸,然后以U形向前弯曲。之后,输送路径23从多功能装置10的后侧(图3中的左侧)向其前侧(图3中的右侧)延伸,并穿过记录部分24到达排出托盘21。
输送路径23限定在除了设置有记录部分24等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外引导表面和内引导表面之间。例如,外引导表面18和内引导表面19设置在输送路径23的位于多功能装置10后侧的弯曲部分内,使得外引导表面18和内引导表面19对置,在它们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在外引导表面18的最下游部分和输送辊60(以下将详细描述)之间布置有引导件80,输送路径23的一部分外轮廓由作为引导件80的一个表面的引导表面80a限定。
引导表面80a与通过输送路径23的弯曲部分从馈送辊25馈送来记录片材相接触,并被构造为将记录片材引至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之间的压力接触位置A。引导表面80a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从外引导表面18的最下游端部的外侧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之间的压力接触位置A向下倾斜。
此外,如以下将详细描述的那样,在通过馈送辊25和输送辊60二者输送记录片材时,对LF电机71(参见图11)进行控制,以使得馈送辊25的输送速度大于输送辊60的输送速度。因此,降低了输送辊60处的输送载荷,从而抑制了在输送辊60处产生的滑移。
根据这一控制,记录片材被在输送路径23的弯曲部分内沿着外引导表面18侧被输送、与引导表面80a相接触,并被沿着引导表面80a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之间的压力接触位置A输送。即,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调节为使得记录片材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之间的压力接触位置A进入。因此,记录片材被稳定地输送到压板42,并防止了记录片材在压板42上浮动。因此,可防止在记录头39和压板42之间产生的记录片材卡住;可防止由于接触记录头39而引起的对记录片材的玷污;并可防止记录头39和记录片材之间的不均匀间隔而引起的记录质量劣化。
而且,引导表面80a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从外引导表面18的下游端部的外侧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的压力接触位置向下倾斜,并且限定引导表面80a的引导件80由与限定外引导表面18的构件分离的构件形成。因此,在从记录片材的前端到达输送辊60开始经过了阈值时间段之后驱动输送辊60以调节记录片材的倾斜输送的情况下,记录片材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弯曲。然而,通过在外引导表面18的上游端部和引导件80之间限定的空间B容易地确保了用于吸收该弯曲的翘曲空间。
在输送路径23的弯曲部分内设置有辊29。该辊29是可旋转的,且辊29的辊表面从内引导表面19露出。因此,即使在输送路径23的弯曲部分处,也可顺畅地输送记录片材。
在输送辊60的沿输送路径23的上游侧设置有对准传感器102(参见图11)。该对准传感器102包括检测器元件和光学传感器,该检测器元件在输送路径23上布置成使得检测器元件能突出到输送路径23内和从输送路径23缩回。该检测器元件始终被弹性推压成突出到输送路径23内,而且当在输送路径23上输送的记录片材与检测器元件接触时,该检测器元件从输送路径23缩回。光学传感器基于检测器元件的插入和缩回而被导通/切断。因此,通过检测器元件的突出和缩回能在输送路径23中检测到记录片材的前端和/或后端。
记录部分24布置在输送路径23的中部,并包括滑架38和记录头39。记录头39安装在滑架38上,并被构造成沿着引导轨105、106在主扫描方向(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
具体而言,设置CR电机95(参见图11)作为滑架38的驱动源,并例如通过带驱动机构使滑架38滑动。在多功能装置10的内部,独立于记录头39布置有墨盒(未示出)。经由墨管从墨盒向记录头39供应墨。在滑架38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从记录头39喷出由墨形成的小墨滴。于是,在压板42上输送的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
在多功能装置10的主体框架53处设置有构成为对滑架38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85(参见图11)。在引导轨105、106处设置有线性编码器85的编码器带。该编码器带包括:发光部分,能通过该发光部分发射光;以及阻挡光的光阻部分。该发光部分以及光阻部分沿着编码器带的纵向交替布置,从而形成预定的图案。
在滑架3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作为发射型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与编码器带对应的位置处,并构造成与滑架38一起在编码器带的纵向上往复移动,从而在往复移动过程中检测编码器带的图案。
而且在滑架38处设置有介质传感器86(参见图11),该介质传感器86被构造成对压板42上是否存在记录片材进行检测。介质传感器86包括光源和光接收元件。从该光源发出的光被照射到在压板42上输送的记录片材上,而在压板42上没有输送记录片材时,光照射到压板42上。照射到记录片材或压板42上的光被反射,而光接收元件接收被反射的光,并根据所接收的光的量而输出信号。
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设置记录部分24的沿输送路径23的上游侧。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夹持在输送路径23上输送的记录片材,然后将记录片材发送到压板42。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是成对设置的,且夹送辊31布置成压力接触输送辊60的下侧,使得压力接触位置A位于压板42上方。
即,引导表面80a的延长线穿过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的压力接触位置A,并与压板42相交。因此,沿着引导表面80a输送通过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的记录片材能以在压板42上不浮动的方式被输送。
在记录部分24的沿输送路径23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构成为夹持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并从输送路径23沿着输送方向将其输送到更下游侧(输送到排出托盘21侧)。
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由作为它们的驱动源的LF电机71(参见图11)驱动。使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的驱动同步。在图像记录的时间内,间歇式地驱动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因此,在以换行宽度输送记录片材的同时执行图像记录。
在输送辊60处设置有旋转编码器87(参见图11)。该旋转编码器87包括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构造为对可与输送辊60一起旋转的编码器盘(未示出)上的图案进行检测。根据该光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信号对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的旋转进行控制。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被连续驱动,这使得能进行快速的片材输送。
正齿辊63构造成压力接触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在正齿辊63的辊表面上以正齿的方式设置有突起和凹部,以防止记录在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劣化。正齿辊63可在朝向和背离排出辊62的方向上滑动,并被推压成与排出辊62压力接触。通常采用卷簧作为将正齿辊63推压到排出辊62上的推压构件。
尽管图3中未示出,但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正齿辊63,且这些正齿辊63沿着垂直于记录片材输送方向的方向、即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等间距地布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八个正齿辊63,但是正齿辊的数量不限于八个。
当记录片材进入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之间时,正齿辊63克服卷簧的推压力而缩回一段距离,该距离为记录片材的厚度。因此,记录片材被排出辊62压力接触,从而将排出辊62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到记录片材。而且,夹送辊31也被弹性推压到输送辊60上。因此,记录片材被输送辊60压力接触,从而将输送辊60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到记录片材。
在正面已经被记录头39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中,当记录片材在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之间通过时,有可能会由于从记录头39喷出的墨而产生变形,从而沿着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发生皱折,即,起皱。
在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的下游侧设置有路径切换单元41。以下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该路径切换单元41。图4和图5为路径切换单元41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5示出了路径切换单元41绕作为旋转中心的中心轴52从图4所示的状态进行了旋转的状态。
路径切换单元41设置在记录部分24的下游侧。具体而言,路径切换单元41布置在记录部分24的沿输送路径23的下游部分36内。换言之,路径切换单元41布置在输送路径23和反转引导部16之间的边界部分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部分内。路径切换单元41包括:形成辊对的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以及辅助辊47。
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构造成夹持从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输送来的记录片材103。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能沿着输送路径23将记录片材103输送到输送方向上的更下游侧(排出托盘21侧),并能将记录片材输送到反转引导部16。
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附连到框架48上。该框架48在多功能装置10的左右方向(垂直于图3的纸面的方向)上延伸(参见图6)。框架48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L形,这确保了框架48有理想的弯曲刚度。
框架48包括一体地设置在其上的八个子框架49(参见图6)。子框架49相对于多功能装置10的中心沿着左右方向对称设置。每个子框架49可旋转地支撑一个第二辊46和一个辅助辊47。因此,框架48包括八个第二辊46和八个辅助辊47。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沿着与记录片材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即记录片材103的宽度方向等间距地布置。
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分别由设置在每个子框架49处的支撑轴50、51支撑,并可绕所述支撑轴旋转。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具有正齿形状。辅助辊47以预定的距离布置在第二辊46的上游侧。每个第二辊46都被弹簧(未示出)向下推压,并始终被弹性压向第一辊45。
第一辊45通过动力传动机构连接到LF电机71,并由作为驱动源的该LF电机驱动。第一辊45包括中心轴52,而该中心轴52由多功能装置10的主体框架53支撑。
第二辊46布置在第一辊45的上侧。第一辊45可由具有细长柱形的单个辊形成,或者可由布置成与相应的第二辊46对置的八个辊形成。
第一辊45由LF电机71驱动以正向和逆向旋转,这使得可朝向排出托盘21侧和反转引导部16侧输送记录片材。具体而言,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的记录片材103被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持。然后,在第一辊45正向旋转时,记录片材103在被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持的同时被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然后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另一方面,在第一辊45逆向旋转时,记录片材103在被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持的同时被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反转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45的外径设置成比排出辊62的外径稍大。即,在第一辊45和排出辊62被驱动成以相同的转速旋转时,第一辊45的周向速度大于排出辊62的周向速度。因此,在记录片材103由排出辊62和第一辊45二者输送时,记录片材103在输送方向上始终被张紧。
这里将参照图6至图8描述路径切换单元41的驱动机构44。图6为路径切换单元41的透视图。图7为从图6示出的箭头VII所示的方向观察所见的图。图8为从图6示出的箭头V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所见的图。驱动机构44构造成:将路径切换单元41从图4所示的状态驱动为图5所示的状态;并将路径切换单元41从图5所示的状态驱动回图4所示的状态。
如图6所示,驱动机构44包括:从动齿轮54,其设置在中心轴52处;驱动齿轮55,其与从动齿轮54啮合;以及凸轮57,其连接至驱动齿轮55。
凸轮57结合到旋转驱动轴58的一端,且旋转驱动轴58由作为其驱动源的LF电机71驱动。如图8所示,在凸轮57上设置有引导凹槽59。该引导凹槽59绕旋转驱动轴58以圆形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引导凹槽59包括:绕旋转驱动轴58为中心形成的小弧形部分69和大弧形部分;连接凹槽72,其连接小弧形部分69的一端与大弧形部分70的一端;以及连接凹槽72,其连接小弧形部分69的另一端和大弧形部分70的另一端。
如图6和图7所示,从动齿轮54包括有齿部64和凸缘部65。有齿部64形成为以中心轴52为中心的渐开线齿轮。有齿部64配合到中心轴52上,并可绕中心轴52旋转。凸缘部65与有齿部64一体形成,并连接到框架48。因此,在有齿部64旋转时,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以及辅助辊47能绕中心轴52一体地旋转。
驱动齿轮55由支撑轴66可旋转地支撑。支撑轴66设置在主体框架53处。驱动齿轮55包括有齿部67和臂68。有齿部67形成为以支撑轴66为中心的渐开线齿轮,并与有齿部64啮合。臂68包括设置成在其上突出的销56。该销56配合到引导凹槽59上,并可沿着引导凹槽59滑动。在有齿部67旋转时,有齿部64也旋转。结果,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以及辅助辊47能绕中心轴52一体地旋转。
如图8所示,在凸轮57旋转时,销56沿着引导凹槽59相对运动。具体而言,在销56沿着连接凹槽72、73滑动时,销56在凸轮57的径向上运动。因此,凸轮57在图8中顺时针(箭头82所示的方向)旋转,销56依次沿大弧形部分70、连接凹槽72以及小弧形部分69运动。
因此,驱动齿轮55在图7中顺时针旋转。结果,从动齿轮54在图7中绕中心轴52逆时针旋转。如上所述,从动齿轮54连接到框架48。因此,在从动齿轮54旋转时,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以及辅助辊47绕中心轴52一体地旋转。在凸轮57以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该状态旋转时,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以及辅助辊47绕中心轴52一体地旋转回前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将图4所示的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称为“记录介质排出状态”,而图5所示的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称为“记录介质反送状态”。在仅要在记录片材的正面记录图像(即,单面记录)的情况下,路径切换单元41始终呈记录介质排出状态,并将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的记录片材发送到排出托盘21侧(参见图4)。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将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改变为记录介质反送状态时,将记录片材103引导至反转引导部16。具体而言,在要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时,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先被维持成记录介质排出状态(参见图4),并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之后,将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从记录介质排出状态(参见图4)改变为记录介质反送状态(参见图5),且辅助辊47挤压记录片材103,并朝向反转引导部16侧引导记录片材103。
反过来参照图4,继续加以描述。在路径切换单元41的下游侧设置有引导部76。该引导部76布置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主体框架53上附连有支撑板75,且该引导部76设置在该支撑板75处。
引导部76包括:基部77,其固定到支撑板75的底面上;以及引导辊78,其由基部77支撑。基部77包括支撑轴79,且引导辊78由支撑轴79可旋转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引导辊78呈正齿形。
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逆向旋转从而朝向反转引导部16输送记录片材103时,引导部76接触记录片材103的记录面。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正向旋转并且向反转引导部16输送记录片材103时,引导部76不接触记录片材103。具体而言,引导部76布置在不接触这样的虚拟线的位置,该虚拟线连接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接触点以及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的接触点。
在改变记录片材103的输送方向,然后朝向反转引导部16输送记录片材103时,由于记录片材103的刚度,记录片材103的位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下游侧的一部分影响到记录片材103的取向,使记录片材103沿着平行于反转引导部16的方向延伸。然而,引导辊78接触记录片材103的记录面,并使记录片材103弯曲。因此,记录片材103绕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卷绕,形成稳定的输送力,从而将记录片材103可靠地输送到反转引导部16。
返回参照图3,以继续进行描述。反转引导部16连接至输送路径23。具体而言,反转引导部16与记录部24的沿输送路径23的下游部36相连续。反转引导部16限定用于将其正面已经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再次引导至馈送托盘20的反转路径。
该反转路径从输送路径23的下游部36开始朝向馈送辊25斜向下延伸。该反转路径由以下限定:限定内路线的第一引导表面32、布置成以预定间距与该第一引导表面32对置从而限定上游侧外路线的第二引导表面33a、以及与第二引导表面33a相连续从而限定下游侧外路径的第二引导表面33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32由引导构件34的表面限定,第二引导表面33a由引导构件35的表面限定,而第二引导表面33b由翼片37的表面限定。
翼片37的前表面限定为第二引导表面33b。翼片37从记录片材的反面(背面)支撑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翼片37还将记录片材引入到馈送辊25。翼片37形成为沿着从引导构件35的下游端朝向馈送辊25的附近侧沿斜向下方向延伸的板形。
翼片37的上游部由旋转轴37a支撑,并且翼片37可绕旋转轴37a旋转。因此,翼片37能朝向馈送托盘20和背离馈送托盘20竖直运动。因为馈送辊25和翼片37都被可旋转地支撑,从而不管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中的记录片材的量如何,都始终能在馈送辊25和翼片37之间维持一间隔。因此,能使通过馈送辊25再馈送在翼片3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其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馈送性能稳定。
而且,翼片37在其自身重量或诸如弹簧的推压构件(未示出)的作用下被可旋转地向下推压。因此,翼片37的下游端通常接触馈送托盘20(或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并且在插入和拉出馈送托盘20时向上缩回。因此,放置在与馈送辊对置的馈送托盘20上的部分记录片材(其上没有记录图像)受到预定压力的挤压,从而能可靠地将未被记录的记录片材引入到馈送辊25,而不使记录片材浮动。
这里将参照图9和图10具体描述翼片37。图9为翼片37的外部透视图,而图10为馈送辊25、翼片37和在翼片3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P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10所示,在翼片37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除了分别与馈送辊25(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馈送辊25,这两个馈送辊25间隔开预定间距)对置的区域T1、T2之外的整个区域被切除,从而形成切口部K。
因此,即使在翼片3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P(其正面记录有图像)发生起皱的情况下,记录片材P由于其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与馈送辊25的压力接触而变形,也能通过切口部K释放和吸收记录片材P变形而产生的压力。因此,可抑制在通过馈送辊25馈送记录片材P时产生卡纸,从而能顺畅地输送记录片材P。
如图10所示,每个区域T1、T2的宽度逐渐减小,从而每个区域T1、T2的宽度端在朝向馈送辊25的方向上逐渐靠近与区域T1、T2对置的相应馈送辊25的中心线C。此外,每个区域T1、T2的远端部的宽度与和区域T1、T2对置的相应馈送辊25的远端部宽度大致相同。因此,能尽量减小翼片37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由于高度方向上的部件精度而在高度上的倾斜。而且,翼片37能将记录片材支撑在馈送辊25的中心线C的延长线上。因此,还能可靠地抑制在记录片材进入馈送辊25时卡纸。
而且,如图3所示,翼片37在输送方向的下游端形成为在朝向馈送辊25的方向上相对于高度方向逐渐变薄,这样翼片37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能布置成尽可能地靠近馈送辊25。因此,记录片材能被可靠引入到馈送辊25。
接着将参照图11描述多功能装置10的控制单元84的结构。图11为多功能装置10的控制单元84的结构的框图。该控制单元84构造成对除了打印机单元11之外还包括扫描仪单元12的多功能装置10的整个操作进行控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省略有关扫描仪单元12的详细描述。
如图11所示,控制单元84构造为微计算机,其主要括CPU(中央处理单元)88、ROM(只读存储器)89、RAM(随机存取存储器)90、即使在断电后仍能储存要保持的设置值或标记值的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91,并且EEPROM91通过总线92连接到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93。
ROM89上例如储存有能使计算机(例如,控制单元84)控制多功能装置10的各种操作的程序。例如,打印处理程序89a使得控制单元84能执行图12所示的打印处理。RAM90用作工作区域或暂时储存用来通过CPU88执行上述程序的各种数据的储存区域。
ASIC93基于来自CPU88的指令而产生信号,例如用于向LF电机71供能的相位激励信号,而且所产生的信号被施加至LF电机71的驱动电路94。通过经由驱动电路94而施加驱动信号至LF电机71控制LF电机71的旋转。
驱动电路94被构造成驱动连接到馈送辊25、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第一辊45上的LF电机71。驱动电路94基于来自ASIC93的输出信号而产生用于旋转LF电机71的电信号。LF电机71基于该电信号而旋转,而且LF电机71的旋转力经由包括齿轮和驱动轴的驱动机构而被传递到馈送辊25、输送辊60、排出辊62和第一辊45。
在多功能装置10中,LF电机71用作驱动源:用于从馈送托盘20馈送记录片材、用于输送位于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或将已经记录的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21、并用于经由预定的动力传动机构而驱动排出辊62。
即,LF电机71驱动输送辊60、经由动力传动机构27驱动馈送辊25、经由预定的动力传动机构驱动排出辊62。该预定的动力传动机构可包括齿轮传动链,或者为了根据组装空间而可采用正时带等。
ASIC93基于来自CPU88的指令而产生信号,例如用于向CR(滑架)电机95供能的相位激励信号,且所产生的信号被施加至CR电机95的驱动电路96。通过经由驱动电路96而施加至CR电机95的驱动信号控制CR电机95的旋转。
驱动电路96被构造成驱动连接到滑架38的CR电机95。驱动电路96基于来自ASIC93的输出信号而产生用于旋转CR电机95的电信号。CR电机95基于该电信号而旋转,而且CR电机95的旋转力被传递到滑架38。滑架38因此而往复移动。
驱动电路97使得记录头39能有选择地在所选的正时将墨喷射到记录片材上。驱动电路97基于ASIC93根据来自CPU88输出的驱动控制过程产生的输出信号而驱动控制记录头。
ASIC93连接着用于操作和指示扫描仪单元12和多功能装置10的操作面板、各种小型储存卡能插入其中的插槽部分43、用于分别经由并行缆线和USB缆线与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外部装置通信的并行接口(I/F)98和USB接口(I/F)99、以及用于使得能进行传真功能的NCU(网络控制单元)100和调制解调器(MODEM)101。
ASIC93也连接至被构造成对从馈送辊25输送的记录片材在输送辊60附近区域内的输送进行检测的对准传感器102、被构造成对由LF电机71驱动的各辊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87、被构造成对滑架38的行进距离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85、以及检测压板42上是否存在记录片材的介质传感器86。
这里,简要地描述多功能装置10的控制单元84执行的过程。在多功能装置10接通电源时,滑架38一度运动到可滑动区域的端部,并初始化线性编码器85检测出的检测位置。根据滑架38从初始位置的滑动运动,设置在滑架38处的光学传感器107检测编码器带的图案。
控制单元84利用基于光学传感器107检测的脉冲信号的数量而获知滑架38的行进距离。控制单元84对CR电机95进行控制,从而能基于所获知的行进距离而控制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且,控制单元84基于对准传感器102的输出信号以及由旋转编码器87检测到的编码量,而获知记录片材的前端和/或后端位置,并还获知记录片材的输送距离。
控制单元84对LF电机71进行控制,从而在记录片材的前端到达压板42的预定位置时,以换行宽度间歇式地输送记录片材。换行宽度例如是基于作为图像记录的条件输入的分辨率而设置的。特别地,在执行高分辨率记录(具体而言,无边界相片记录)时,控制单元84基于介质传感器86所检测的是否存在记录片材以及由旋转编码器87检测到的编码量而精确地检测出记录片材的前端和/或后端。
而且,控制单元84基于介质传感器86所检测的是否存在记录片材以及由线性编码器85检测到的编码量而精确地检测出记录片材的两个侧端。控制单元84基于由此检测到的记录介质的前端、后端和两个侧端的位置而对从喷墨记录头39进行的墨滴喷射进行控制。
接着,参照图12描述多功能装置10的CPU88执行的打印处理。图12为示出了多功能装置10的CPU88所执行的打印处理的流程图。
在打印处理中,当输入执行打印的指示时,馈送辊25被驱动(S1),以将记录片材从馈送托盘20输送到输送路径23。在此情况下,馈送托盘20上的放置的记录片材被翼片37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内的区域T1、T2挤压,所述区域T1、T2与馈送辊25对置。因此抑制了记录片材的浮动,从而通过馈送辊25可靠地馈送记录片材。在通过馈送辊25馈送记录片材时,将记录片材在输送路径23内反转,使得记录介质的与已接触馈送辊25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对置着记录头39的喷嘴阵列。
然后,通过对准传感器102检测记录片材,在从记录片材到达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开始经过了阈值时间段之后驱动输送辊60,以调节记录片材的倾斜输送(S2)。记录片材被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夹持,然后被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输送到记录头39和压板42之间的空间。之后,开始在记录介质的与记录头39对置的一侧进行图像记录(S3)。
在此情况下,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间歇式地输送记录片材,而记录头39在记录片材停止的状态下在记录片材的正面记录图像。
在记录片材到达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时,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被驱动,从而通过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将记录片材输送到更下游侧。当记录片材到达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时,驱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从而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将记录片材输送到更下游侧。在上述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在记录片材正面的图像记录(S4)。
接着,确定所设置的是哪一种图像记录模式,是单面记录模式还是双面记录模式(S5)。图像记录模式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40等预先设置。表示单面记录模式或双面记录模式的数据被从操作面板40传送到控制单元84的RAM90,且该数据被储存在RAM90内。
作为代替,可预先将表示单面记录模式的数据储存在ROM89内作为默认值。在此情况下,控制单元84从RAM90或ROM89读取表示双面记录模式的数据,从而还在记录片材的背面记录图像。
在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面板40而设置单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S5:否),在记录片材的正面上记录图像(S4)之后,连续驱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以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记录片材。因此,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S15)。在设置单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始终被维持为记录介质排出状态(参见图4)。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面板40设置双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S5:是),在记录片材的正面上记录图像(S4)之后,一度停止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并驱动路径切换单元41以将状态改变为记录介质反转状态(参见图5)(S6)。
在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被改变为记录片材反转状态时,路径切换单元41绕第一辊45的中心轴旋转。即,在第二辊46夹持记录片材的同时,第二辊46在第一辊45的周面上滚动,且记录片材被辅助辊47挤压。
换言之,第二辊46在第一辊的周面上滚动,从而绕第一辊45的周面卷绕记录片材。因此,辅助辊47从记录片材的正面朝向反转引导部16挤压记录片材,且记录片材的上游端部(正面的后端,背面的前端)进入反转引导部16(参见图5)。
之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逆向旋转(S7),从而在反转引导部16内朝向馈送辊25输送记录片材(S8)。随后,在第二引导表面33a、33b上朝向馈送辊25输送记录片材。
然后,记录片材的端部(正面的后端,背面的前端)到达馈送辊25。此时,不立即驱动馈送辊25,而且确定是否经过了阈值时间段(S9)。如果未经过该阈值时间段(S9:否),则重复S9的处理,并且连续地逆向旋转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直到经过了该阈值时间段为止。因此,调节记录片材地倾斜输送,从而能提高馈送辊25的再馈送性能。
在经过了阈值时间段时或在经过了该阈值时间段之后(S9:是),驱动馈送辊25(S10)。在驱动馈送辊25时,馈送辊25和第一和第二辊45、46同时被驱动,使得通过馈送辊25的记录片材输送距离小于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记录片材输送距离。因而能在记录片材处于弯曲状态的同时在反转引导部16内输送记录片材。
与在不弯曲状态下输送记录片材的情形相比,降低了馈送辊25的输送载荷,从而馈送辊25几乎不滑移。因此,可抑制由于馈送辊25的滑移而损坏记录片材正面上记录的图像,由于记录片材的正面接触着馈送辊25,从而馈送辊25的滑移会使图像被转印到馈送辊25上。
在翼片的位于馈送辊25近侧的下游端部,除了分别与馈送辊25对置的区域T1、T2之外的全部区域被切除,形成为切口部k。
因此,即使在翼片37上输送的记录片材(其正面记录有图像)发生起皱的情况下,记录片材P由于其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与馈送辊25的压力接触而变形,也能通过切口部K释放和吸收记录片材P变形而产生的压力。因此,可抑制在通过馈送辊25馈送记录片材时产生卡纸。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描述通过S10的处理驱动馈送辊之后的处理。图13至图15为从馈送辊25到输送辊60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在驱动馈送辊25时(S10),经由分离倾斜板22在输送路径23内将记录片材P反转,使得记录片材P的与接触馈送辊25的面(正面)相反的一面(背面)与记录头39的喷嘴阵列对置,如图13所示。通过对准传感器102检测记录片材。在记录片材到达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时,并且在经过了阈值时间段之后,驱动输送辊60,以调节记录片材的倾斜输送(S11)。
即,即使在记录片材到达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时,也不立即驱动输送辊60,而是在此过程中连续驱动馈送辊25。因此,记录片材P朝向引导表面80a弯曲,如图14所示,并且在记录片材接触引导表面80a的同时调节记录片材的倾斜输送。在外引导表面18的下游端与引导件80之间限定的空间B内能确保用于吸收该弯曲的翘曲空间。
在经过了该阈值时间段之后驱动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时(S11),通过控制LF电机71而输送记录片材,使得馈送辊25的输送速度大于输送辊60的输送速度。换言之,LF电机71被控制为使得,通过馈送辊25使记录片材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大于通过输送辊60使记录片材在单元时间内行进的距离。因此,降低了输送辊60处的输送载荷,从而可抑制输送辊60的滑移。
通过这样控制馈送辊25和输送辊60,可如图15所示沿着输送路径23的引导表面18输送记录片材。之后,记录片材与引导表面80a接触,并沿着该引导表面80a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的压力接触位置A输送。因此,在压板42上输送记录片材。
即,通过引导表面80a调节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使得记录片材朝向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的压力接触位置A进入。因此,记录片材被稳定地输送到压板42,从而可抑制记录片材在压板42上浮动。因此,可防止在记录头39和压板42之间产生的记录片材卡住;可防止由于记录片材接触记录头39而引起的对记录片材的玷污;并可防止记录头39和记录片材之间的不均匀间隔而引起的记录质量劣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S11的处理中,将LF电机71控制为使得馈送辊25的输送速度大于输送辊60的输送速度,而且该控制处理不在S2处执行。换言之,仅在打印记录片材的背面时执行对输送速度的控制。
这是因为,与两面未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相比,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会由于喷射到记录片材上的墨的鼓起而变形。因此,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容易滑移。有鉴于此,在输送两面都没有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时,不执行输送速度控制,而仅仅在输送正面记录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时执行输送速度控制。因此,在输送两面都没有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时,能简化输送速度控制。
因此,在通过输送辊60和夹送辊31在压板42上输送记录片材时,与以上所述的类似,通过记录头39在记录片材的背面记录图像(S12)。然后,驱动路径切换单元41,在记录片材的前端(记录片材的背面的前端)进入路径切换单元41之前,将路径切换单元41的状态从记录介质反转状态(参见图5)再次改变为记录片材排出状态(参见图4)(S13)。完成在记录片材背面的图像记录(S14),并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将两面都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输送到输送方向下游侧。此时,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正向旋转,从而将记录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S15)。
接着将参照图16描述有关翼片37的第二实施例。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翼片137的外部透视图。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对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第一实施例的翼片37中,在翼片37在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内的除了与馈送辊25(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馈送辊25,这两个馈送辊25间隔开预定间距)对置的区域T1、T2之外的整个区域内设置有切口部k。
在第二实施例的翼片137中,在区域T1和侧翼片137a之间以及区域T2和侧翼片137a之间形成有切口部k,而不是在翼片137沿输送方向的下游端部内的除了与馈送辊25对置的区域T1、T2之外的整个区域内都设置有切口部k。即,第二实施例的翼片137与第一实施例的翼片37的不同之处在于,翼片137包括设置在翼片137沿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的侧翼片137a。
因此,第二实施例的翼片137包括侧翼片137a。因此,例如在将尺寸使得片材宽度的边缘(即,沿着输送方向延伸的边缘)置于侧翼片137a上的记录片材设置为不适用双面打印时,无需在翼片37的除了区域T1、T2之外的整个区域处设置切口部k。因此,能通过设置侧翼片137a而不切除与侧翼片137a对应的部分而确保翼片137的刚度。
尽管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以上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显然,可采用实施这里公开的原理的各种模式,而不会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翼片37的区域T1、T2的远端处的宽度与馈送辊25的宽度大致相等。然而,每个区域T1、T2的远端的宽度可小于对应馈送辊25的宽度,而每个区域T1、T2的远端的宽度的中心位于对应馈送辊25的中心线C的延长线上。
翼片37在每个区域T1、T2处沿着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可呈朝向馈送托盘凸出的V形。在此情况下,翼片37的每个区域T1、T2与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线接触。因此,能进一步降低翼片37由于部件精度而在高度方向的倾斜,并且能更可靠地防止卡纸。
在上述实施例中,翼片37布置成沿着输送方向从上游侧延伸到馈送辊25的近侧,使得用来馈送放置在馈送托盘20上的未被记录的记录片材的馈送辊25也将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再馈送到记录头39。然而,如果设备除了馈送辊25之外还包括再馈送辊,该再馈送辊被构造为将其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再馈送到记录头39,则可相对于该再馈送辊设置翼片37。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通过馈送辊25和输送辊60输送正面已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时,执行输送速度控制。然而,在通过馈送辊25和输送辊60输送两面都未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时也可执行输送速度控制。

Claims (7)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能在记录介质的两面记录图像,所述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构造为将墨喷射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再馈送辊,所述再馈送辊构造为朝向所述记录头再馈送一面已记录的介质,所述记录头已经在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一面上记录了图像;以及
翼片,所述翼片设置在所述再馈送辊沿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翼片沿着所述输送方向从上游端向下游端延伸,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翼片的下游端比所述翼片的上游端离所述再馈送辊近,且所述翼片被构造为支撑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并将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引入到所述再馈送辊,
其中所述翼片的下游端部具有:与所述再馈送辊对置的第一区域;以及在所述下游端部中除了所述第一区域之外的第二区域,所述下游端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的切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切口部设置在所述翼片的所述下游端部的所述第二区域的整个部分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翼片的所述下游端部的厚度在朝向所述再馈送单元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下游端部的宽度在朝向所述再馈送单元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下游端部的宽度在朝向所述再馈送单元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使得所述翼片的所述下游端部的宽度端在朝向所述再馈送单元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宽度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
托盘,在所述托盘上允许堆叠未记录有图像的多张未记录介质;以及
臂,所述臂被可旋转地支撑,且将所述再馈送辊支撑在所述臂的一个端侧上,以允许所述再馈送辊与放置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未记录介质接触,
其中所述翼片被可旋转地支撑,以允许所述下游端部与放置在所述托盘上的所述未记录介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
切回辊,所述切回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记录头的下游侧和所述翼片的上游侧,且被构造成将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输送到所述翼片,使得所述一面已记录的介质的已经记录有图像的所述一面面向与所述翼片相反的方向并接触所述再馈送辊。
CN2008101895121A 2007-12-27 2008-12-29 图像记录设备 Active CN101468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5618 2007-12-27
JP2007-335618 2007-12-27
JP2007335618A JP2009155054A (ja) 2007-12-27 2007-12-27 画像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556A true CN101468556A (zh) 2009-07-01
CN101468556B CN101468556B (zh) 2010-06-16

Family

ID=4079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95121A Active CN101468556B (zh) 2007-12-27 2008-12-29 图像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20986B2 (zh)
JP (1) JP2009155054A (zh)
CN (1) CN1014685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6736A (ja) * 2010-01-29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5360094B2 (ja) * 2010-08-27 2013-12-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6365464B2 (ja) * 2015-08-24 2018-08-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2543A (en) * 1980-10-17 1982-05-06 Canon Inc Feeder
US4526361A (en) * 1983-12-07 1985-07-02 Dubois R Clark Document turnover device
JPS61174050A (ja) * 1985-01-29 1986-08-05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手差し給紙装置
US6032949A (en) * 1995-10-03 2000-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KR100263064B1 (ko) * 1997-11-27 2000-08-01 윤종용 양면인쇄기의용지이송장치
JPH11209008A (ja) * 1998-01-23 1999-08-03 Oki Data Corp 印刷装置
US6341835B1 (en) * 1998-12-04 2002-01-29 Hitachi Koki, Co., Ltd. Recording device including buffer mechanism for transporting recording medium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JP2003137444A (ja) 2001-11-01 2003-05-14 Murata Mach Ltd 給紙装置
JP2004106995A (ja) * 2002-09-17 2004-04-08 Nisca Corp シート給紙装置
JP200429209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Brother Ind Ltd 用紙案内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4086706B2 (ja) * 2003-04-18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5022128A (ja) * 2003-06-30 2005-01-27 Brother Ind Ltd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とそれ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51715B2 (ja) * 2003-11-12 2010-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5280922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4347157B2 (ja) * 2004-07-30 2009-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35112B2 (ja) * 2005-08-04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10652B2 (ja) * 2005-11-29 2009-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7341293B2 (en) * 2006-03-20 2008-03-11 Sen-Jun Tsai Detachable chopsti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20986B2 (en) 2011-09-20
US20090169280A1 (en) 2009-07-02
CN101468556B (zh) 2010-06-16
JP2009155054A (ja)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18668B1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the feeding device
US8333523B2 (en) Recording device with link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link path changing unit to feed roller arm
US8414206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s and duplex recording devices
JP426561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3967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96927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8503923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EP1798042B1 (en) Printer
JP428549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90085948A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46855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0488780C (zh) 记录装置
CN108689205B (zh) 传送装置、记录装置以及传送方法
US879002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82469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23930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613968B2 (ja) 用紙収容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US9340045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60049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21160878A (ja) 印刷装置
JP5861253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1122528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902899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0203731A (ja) 給紙装置
JP2013154565A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通帳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