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6927B - 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6927B
CN101396927B CN2008101681442A CN200810168144A CN101396927B CN 101396927 B CN101396927 B CN 101396927B CN 2008101681442 A CN2008101681442 A CN 2008101681442A CN 200810168144 A CN200810168144 A CN 200810168144A CN 101396927 B CN101396927 B CN 1013969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sheet
recording sheet
delivery roll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81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6927A (zh
Inventor
内野雄太
大滨贵志
棚桥真种
杉山亘
川俣范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图像记录设备,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包括:记录头;片材供应辊;在记录头的下游侧能正向和反向旋转的一对片材传输辊,在正向旋转时朝图像记录设备的外部传输记录片材,在反向旋转时朝片材供应辊传输记录片材以将记录片材再次供应到记录头;片材返回路径,从连接片材传输辊和记录头的连接路径分支,朝向片材供应辊延伸,通过片材传输辊的反向旋转,记录片材朝着片材供应辊传输经过片材返回路径;控制器。控制器包括辊驱动控制部,它驱动片材传输辊和片材供应辊,从而在记录片材翘曲的状态下将记录片材传输经过片材返回路径。该设备在记录片材的正面上记录图像,在不破坏已记录在正面上的图像的情况下在记录片材背面上记录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9月28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54648的优先权,其整体公开的内容被结合在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一种能够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同时,专利文献1(特开平2005-162446号专利公报)公开了一种涉及激光型复印机的技术,在该技术中,记录片材通过一对对准辊2从一对馈送辊1朝向感光滚筒7传输,通过在那对馈送辊1和那对对准辊2之间使记录片材在翘曲的状态下被传输,防止了记录片材遭遇卡住的情况,也防止了记录片材张紧。 
由于该复印机是激光型,即便为了在记录片材的背面上记录图像,而使记录片材通过那对对准辊2再次从那对馈送辊1朝向感光滚筒7被传输,也不存在将已记录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转印到那对馈送辊1和那对对准辊2上的风险,也就是说,不存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墨粘附到在已记录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通过图像定影装置定影后再次传输记录片材的那对馈送辊1和那对对准辊2上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研究出了一种不为公众所知的喷墨型图像记录设备,其被构成为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在该图像记录设备中,在从片材供应辊将记录片材供应到记录头、并 且通过记录头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的正面上之后,该记录片材通过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被传输,从而记录片材的正面开始与片材供应辊接触。之后,记录片材通过片材供应辊被再次供应到记录头,并且图像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背面上。 
由于该图像记录设备是不同于上述复印机的喷墨型图像记录设备,所以该图像记录设备在定影速率方面较上述复印机更差,定影速率用于指示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需要多长时间。另外,图像记录设备被构成为使得记录片材的记录了图像的正面开始与片材供应辊接触。因此,该图像记录设备遇到了一个问题,即在记录片材通过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片材供应辊被传输的情况下,已记录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被转印到片材供应辊,也就是说,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墨粘附到了片材供应辊上,从而已记录到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被破坏。 
本发明在考虑到上述的情况下已进行了改进,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其被构成为在记录片材的正面上记录图像,并且在不破坏已记录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的情况下在记录片材背面上记录图像。 
以上指出的目的可以根据本发明实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其被构成为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将墨喷射到记录片材上用以记录;片材供应辊,所述片材供应辊接触所述记录片材,从而传输记录片材,用以将所述记录片材供应到所述记录头;一对片材传输辊,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被设置在记录头的下游侧,从而能够正向和反向旋转,并且当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正向旋转时,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在夹压经过所述记录头的记录片材的同时,朝向图像记录设备的外部传输所述的记录片材,或者当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反向旋转时,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在夹压所述记录片材的同时朝向所述片材供应辊传输所述记录片材,从而允许所述记录片材再次被所述片材供应辊供应到所述记录 头;片材返回路径,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从连接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记录头的连接路径分支,从而朝向所述片材供应辊延伸,并且通过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的反向旋转,所述记录片材朝向所述片材供应辊被传输经过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成为执行用于所述图像记录设备的操作的控制,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辊驱动控制部,所述辊驱动控制部被构成为驱动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片材供应辊,从而在所述记录片材被翘曲的状态下,将所述记录片材传输经过片材返回路径。 
在如上述被构造的图像记录设备中,较记录片材在未翘曲的状态下而通过所述该对片材传输辊和片材供应辊被传输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片材供应辊在传输记录片材时的负担,并且片材供应辊发生打滑的可能性更低。另外,可以防止已记录在记录片材正面上的图像的与片材供应辊相接触的那部分,通过片材供应辊的打滑而被转印到片材供应辊,从而防止了图像被破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列结合附图思考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在技术上和产业上的重要性将被更好地理解,其中: 
图1是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MFD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在纵截面上,MFD的打印机部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打印机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MFD一部分的放大的截面图,该部分包括路径切换部件采取了记录片材排出姿态的状态下的路径切换部件; 
图5是示出MFD一部分的放大的截面图,该部分包括路径切换部件采取了记录片材翻转姿态状态下的路径切换部件; 
图6是路径切换部件的透视图; 
图7是从图6中箭头VII所指方向看时,路径切换部件的视图; 
图8是从图6中箭头VIII所指方向看时,路径切换部件的视图;
图9是示出MFD的控制器的构造的方框图; 
图10是示出通过CPU执行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1A、11B和11C是示出记录片材在双面记录操作中被传输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多功能装置(MFD)10包括喷墨型打印机部11,其能在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记录片材的两面(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 
MFD10具有多种功能,例如电话交谈功能、传真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包括双面打印功能,在该功能中,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片材的两面上。 
MFD10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打印机部11、位于其上部的扫描仪部12、位于其正面上部的操作面板40,以及位于其正面的狭槽部43。 
开口13形成在打印机部11的正面。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设置在打印机部11中,以使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的部分在从开口13暴露出的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叠放。片材供应盘20可以容纳许多彼此堆叠的记录片材。容纳在片材供应盘21中的堆叠的记录片材被一张接一张地供应到打印机部11中。在所需的图像被记录到每张记录片材的正面上之后,或者所需的图像被记录到每张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之后,每张已被记录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 
扫描仪部12起到平板扫描仪的作用。文件盖30作为MFD10的顶部面板而设置。在文件盖30的下方,设置压板玻璃(未示出)。原始文件被放置到压板玻璃上,之后在文件由文件盖30覆盖的状态下通过扫描仪12读取。
操作面板40用于操作打印机部11和扫描仪部12。操作面板40包括多个操作按钮和液晶显示器部分。用户可以通过操作面板40输入用于执行多种功能设定和操作的指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操作面板40输入用于执行设定记录片材(即普通纸或明信片)类型的指令;输入用于执行设定单面记录模式(操作)的指令,在该记录模式中,图像仅仅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正面;输入用于执行设定双面记录模式(操作)的指令,在该记录模式中,图像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以及输入用于执行设定分辨率(即设定用于选择草稿模式或照片模式)的指令。 
多张作为存储介质的小型记忆卡可以被安装到狭槽部43中。例如,储存在其中一张记忆卡中的图像数据可以在记忆卡被安装到狭槽部43的状态下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被读取。因此,以读取的图像数据为基础,一张或多张图像可以被记录到记录片材上。 
接下来将参考图2说明打印机部11的结构。打印机部11主要包括片材供应部15、片材传输路径23、记录部24、片材排出盘21、路径切换部41和片材返回路径16。片材供应部15用于将每张记录片材供应到片材传输路径23。从片材供应部15供应的记录片材被传输通过片材传输路径23。通过喷射墨滴,记录部24在每张被传输通过片材传输路径23的记录片材上记录一个或多个图像。每张在其上已记录了一个或多个图像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路径切换部41设置在片材排出盘21和记录部24之间,并且为了在记录片材的背面上记录图像而用于切换记录片材传输所通过的路线。片材返回路径16用于朝向片材供应部15和片材传输路径23引导被传输通过一个所选路线的记录片材。 
能够容纳许多彼此堆叠的记录片材的片材供应盘20设置在片材供应部15中。片材供应盘20被设置在打印机部11的底部,并且具有 向上敞开的盒形形状。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每张记录片材通过片材供应辊25被供应到片材传输路径23。如图3所示,片材传输路径23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片材供应路径23a,片材供应路径23a被设置在片材供应辊25和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记录头39之间。片材供应路径23a具有U形形状,并且记录片材被传输通过片材供应路径23a,从而与由片材供应辊25已接触的表面相对的其另一表面面向记录头39。 
当图像仅仅被记录到记录(即执行图像记录操作)片材的正面上时,也就是说,执行单面记录操作时,通过片材供应辊25提供的记录片材沿着片材供应路径23a被引导,以使其形成向上的U形回转(U-turn),并且之后到达记录部24。在图像通过记录部24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正面上之后,已记录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 
当图像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时(即在正面和背面的每一面上执行图像记录操作),也就是说,执行双面记录操作时,正面已经经受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通过路径切换部41被引导到片材返回路径16,从而记录片材的正面开始与片材供应辊25相接触。之后,片材供应辊25再次将记录片材供应到片材供应路径23a。在图像通过记录部24被记录到记录片材的背面上之后,已记录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 
接下来将参考图3详细解释打印机部11的结构。在片材供应部15中,片材供应盘20上设置片材供应辊25。片材供应辊25与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中的最上方的那张接触,以使其传输最上方的记录片材,用以将最上方的记录片材供应到包括在记录部24中的记录头39。片材供应辊25在片材供应臂26的远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承。片材供应辊25由作为其驱动源的LF马达71(图9中所示)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27被驱动而旋转。驱动力传递机构27包括线性布置的多个齿轮,并且每个齿轮与相邻的一个或几个齿轮相啮合。
片材供应臂26在其近端通过枢转轴28被支承,以使其可围绕限定枢转轴线的枢转轴28枢转。因此,片材供应臂26可向上和向下地枢转,以使其朝向片材供应盘20或远离片材供应盘20移动。片材供应臂26受力,以使该片材供应臂26通过其自重或通过弹簧或其类似物的弹力而向下枢转。因此,片材供应臂26正常地接触片材供应盘20,并且当片材供应盘20被插入到MFD10内或从MFD10拉出时,片材供应臂26缩回到其较上方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片材供应臂26可围绕其近端枢转,由于片材供应辊25更容易与记录片材相啮合,因此改进了记录片材的再供给。 
当记录片材从片材供应盘20被供应时,片材供应辊25在如下的状态下旋转,在该状态下,在推压片材供应臂26向下枢转的情况下,使片材供应辊25保持与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的最上方的一张记录片材挤压接触。之后,由于片材供应辊25的辊面与记录片材之间的摩擦力,最上方的记录片材朝向倾斜片材分离板22被传输。 
当被传输的记录片材的前端邻接倾斜片材分离板22时,该被传输的片材被向上引导,以使其在箭头14所指的方向上被传输到片材供应路径23a。当最上方的记录片材通过片材供应辊25被传输时,即刻位于最上方记录片材下面的记录片材可以通过摩擦或静电与最上方的记录片材一起被传输。然而,与最上方的记录片材一起被传输的记录片材可以通过与倾斜片材分离板22邻接接触而防止被传输。 
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片材供应路径23a从倾斜片材分离板22向上延伸,并且之后从后侧(即图3的左侧)朝MFD10的前侧(即图3的右侧)延伸,同时在横向上形成U形回转。之后,片材传输路径23经过记录部24最终到达片材排出盘21。 
片材传输路径23除设置图像记录部24等的部分外通过外部引导面和内部引导面被限定。例如,位于离MFD10的后侧接近处的片材供应路径23a的弯曲部17通过固定在框架53上的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被限定。在该结构中,外部引导部件18定义为外部引导面,并且内部引导部件19定义为内部引导面。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在它们之间有预定距离。
可旋转的引导辊29设置在片材供应路径23a的弯曲部17。各个引导辊29的辊面从外部引导面暴露出。因此,引导辊29确保了在片材供应路径23a的弯曲部17接触外部引导面的记录片材的平滑传输。 
记录部24被设置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并且包括滑架38和记录头39。记录头39安装在滑架38上,并且在主扫描方向(垂直于图3的片材表面的方向)上沿着导轨105、106往复运动。 
特别地,滑架3由作为其驱动源的CR马达95(图9中所示)通过例如带驱动机构而滑动。需要注意的是,墨盒(未示出)独立于记录头39而被设置在MFD10中。墨通过各个墨管从墨盒供应到记录头39。之后,当滑架38往复运动时,墨以微小的墨滴从记录头39喷射出。因此,图像被记录到已传输至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上。 
在MFD10的框架53上,设置有用于探测滑架38的位置的线性编码器85(图9中所示)。线性编码器85的编码带被设置在导轨105、106上。编码带包括光传导部,每个光传导部传导光;以及光遮断部,每个光遮断部用于遮断光。光传导部和光遮断部在编码带的纵向上以预定的间距交替布置,以使其形成了预定的图案。 
传导型光学传感器107被设置在滑架38的上表面上。光学传感器107设置在对应于编码器带的位置处。光学传感器107在编码器带的纵向上与滑架38一同往复运动。在往复运动期间,光学传感器107探测编码器带的图案。 
在滑架38上,设置有用于探测压板42上的记录介质存在或不存在的介质传感器86(图9中所示)。介质传感器86包括光发射装置和光接收元件。从光发射装置发射的光放射到已传输到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上。在记录片材没有被传输到压板42上的情况下,光则放射到压板42上。放射到记录片材或压板42上的光被反射,并且反射光通过光接收元件被接收。介质传感器根据已接收的光量输出信号。 
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的上游侧,片材馈送辊60和夹送辊31成对设置。夹送辊31被设置成其保持与片材馈送辊60的下部压力接触。片材馈送辊60和夹送辊31用于在夹压每张记录片材时,将每张已传输到片材供应路径23a中的记录片材输入到压板42上。 
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的下游侧,设置了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用于当夹压每张已记录的记录片材时,在沿着片材传输路径23的方向(在下文中,可以称作片材传输方向)上,朝着MFD10的下游侧传输每张已记录的记录片材通过片材传输路径23。 
片材馈送辊60和片材排出辊62通过作为它们驱动源的LF马达71被驱动。片材馈送辊60和片材排出辊62被驱动,以使它们在图像记录操作期间彼此保持同步且间歇性地被驱动。因此,当每张记录片材以适当的输入行距被输入时,被执行图像记录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片材馈送辊60设有旋转编码器87(图9中所示)。旋转编码器87通过光学传感器探测编码盘(未示出)的图案,该编码盘与片材馈送辊60一同旋转。以通过光学传感器探测的信号为基础,来控制片材馈送辊60和片材排出辊62各自的旋转。在图像记录操作之前和之后,片材馈送辊60和片材排出辊62被不断地驱动,因而实现了每张记录片材的快速传输。
正齿辊63开始与每张已记录的记录片材压力接触。每个正齿辊63的辊面具有多个类似于刺的凸起部和凹部,以使其不损坏已记录在记录片材上的图像。正齿辊63被设置成使其朝着或远离片材排出辊62可滑动和可移动。正齿辊63受力,以使其可以与片材排出辊62压力接触。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采用盘簧作为将正齿辊63推向片材排出辊62的装置。 
尽管图3中未示出,在该MFD10中,正齿辊63被布置成在垂直于片材传输方向的方向、即每张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等距离隔开。正齿辊63的数量没有被特别地限制,但是该MFD10包括八根正齿辊63。 
当每张记录片材被传输到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之间时,正齿辊63克服盘簧的弹力缩回与记录片材的厚度相对应的距离。每张记录片材被挤压到片材排出辊62上。因此,片材排出辊62的旋转力被可靠地到传递到每张记录片材上。夹送辊31以类似的方式被弹性地推向片材馈送辊60。因此,每张记录片材被挤压到片材馈送辊60上,从而片材馈送辊60的旋转力被可靠地传递到每张记录片材上。 
对准传感器102被设置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片材馈送辊60的上游侧。对准传感器102包括探测片和光学传感器。探测片横跨片材传输路径23而设置,并且能够凸出到片材传输路径23内及从片材传输路径23中缩回。通常地,探测片受弹性力力作用,以使其凸出到片材传输路径23中。每张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被传输的记录片材开始与探测片接触,从而探测片从片材传输路径23缩回。探测片的凸起或收缩改变光学传感器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因此,每张记录片材引起了探测片凸起和收缩,因而探测在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每张记录片材的前端和后端。 
下面将参考图4和5解释路径切换部41。路径切换部41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设置在记录部24的下游侧。更具体地,路径切换部41被设置在片材传输路径23的下游部36中,该下游部位于记录部24的下游,也就是说,路径切换部41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设置在片材传输路径23和片材返回路径16之间的分界部的下游侧。路径切换部41设有作为一对片材传输辊的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及设置在第二辊46各个侧的辅助辊47。另外,片材传输路径23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记录头39的连接路径23b。 
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设置在记录头39的下游侧,以致可正向地和反向地旋转。当夹压记录片材103时,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传输经过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或传输通过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被传输通过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能将已经经过连接路径23b上的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103传输到在片材传输方向(即,朝向片材排出盘21和MFD10的外部)上较远的下游侧。另外,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可以将记录片材103传输到片材返回路径16和片材供应辊25,从而允许记录片材103通过片材供应辊25被再次供应到记录头39。 
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连接到框架48。如图6所示,框架48在MFD10的左右方向上(在垂直于图3的片材表面的方向上)延伸。框架48具有大体L形的横截面,从而确保了框架48所需的抗挠刚度。 
框架48包括与框架48一体成型的八个子框架49(在图6中所示)。子框架49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MFD10的中心对称。每个子框架49支承第二辊46相应的一根和辅助辊47的相应的一根。因此,框架48包括八根第二辊46和八根辅助辊47。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被布置成在垂直于片材传输方向的方向上、即在记录片材103的宽度方向上等间距隔开。
子框架49设有支承轴50、51。第二辊46通过支承轴50被支承,以使其可围绕支承轴50旋转。辅助辊47通过支承轴51被支承,以使其可围绕支承轴51旋转。在该MFD10中,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中的每个辊设置为正齿辊。辅助辊47在片材传输方向上以特定距离被设置在第二辊46的上游侧。第二辊46通过弹簧(未示出)而受力向下,以使其被正常地并且弹性地挤压到第一辊45上。 
第一辊45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连结到LF马达71,以使其通过LF马达71的驱动力被驱动而旋转。第一辊45具有中心轴52。中心轴52通过框架53被支承。 
第二辊46被设置在第一辊45的上侧上。第一辊45可具有细长的圆筒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设置为分别对置于第二辊46的八根辊。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辊45通过LF马达71正向地和反向地旋转,以使其朝片材排出辊21或朝片材返回路径16传输每张记录片材。另一方面,第二辊46的每根是根据第一辊45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也就是说,被在连接路径23b中传输的记录片材103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以以下的状态被夹压,其中,当记录片材103已被传输通过记录头39时,第二辊46接触已面向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103的表面。之后,当第一辊45正向旋转时,在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压的同时,记录片材103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向下游传输,并且之后记录片材103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当第一辊45反向旋转时,在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压的同时,记录片材103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传输到或返回到上游。 
在该MFD10中,第一辊45的外径被设置为略长于片材排出辊62。也就是说,当第一辊45和片材排出辊62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时,第一辊45的周速高于片材排出辊45的周速。因此,当记录片材103通过片材排出辊62和第一辊45被传输时,记录片材103在片材传输方向上通常被拉紧。
考虑到上述情况,路径切换部41具有作为可移动部件的路径切换部件41a,其通过框架48、子框架49和辅助辊47构成。路径切换部件41a在其近端部处支承第二辊46使得第二辊46可旋转,路径切换部件41a在连接路径23b中朝上游延伸,且能够绕第一辊45的旋转轴线移动。另外,通过在路径切换部件41a的远端部接触记录片材103,路径切换部件41a将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压的记录片材103的两个相反端中离记录头39较近的一端引入到片材返回路径16中。换言之,路径切换部件41a在其远端部具有接触记录片材103的辅助辊47,从而平滑地传输每张记录片材。 
此处,将参考图6至8解释路径切换部41的驱动机构44。驱动机构44用于驱动路径切换部件41a,以从图4中所示的状态转换到图5中所示的状态;并且用于驱动路径切换部件41a,以从图5中所示的状态返回到图4中所示的状态。 
如图6中所示,驱动机构44包括从动齿轮54,其被设置在中心轴52上;驱动齿轮55,其可与从动齿轮54相啮合;以及凸轮57,其与驱动齿轮55接合。 
凸轮57连接到旋转驱动轴58的两个相反端中的一端。旋转驱动轴58通过LF马达71的驱动力被驱动。如图8所示,引导凹槽59形成在凸轮57中。引导凹槽59是围绕旋转驱动轴58的大体环形。特别地,引导凹槽59具有小弧形部69、大弧形部70、连接部72和连接部73。小弧形部69和大弧形部70关于旋转驱动轴58同轴。连接部72连接小弧形部69的一个端部和大弧形部70的一个端部。连接部73连接小弧形部69的另一个端部和大弧形部70的另一个端部。 
如图6和7所示,从动齿轮54包括齿部64和凸缘部65。齿部64被设置为关于中心轴52同轴的渐开线齿轮。齿部64安装在中心轴52上,以使其可围绕中心轴52旋转。凸缘部65与齿部64一体成型,并且连接到框架48。因此,当齿部64被旋转时,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旋转。也就是说,路径切换部件41a和第二辊46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枢转。 
驱动齿轮55通过支承轴66被可旋转地支承。支承轴66被设置在框架53上。驱动齿轮55包括齿部67和臂68。齿部67被设置为关于支承轴66同轴的渐开线齿轮,并且与齿部64啮合。图8中所示的销钉56被设置在臂68上,以使其从臂68凸出。销钉56被安装在引导凹槽59中,以使其沿着引导凹槽59可滑动。齿部67的旋转导致了齿部64被旋转。结果,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旋转。也就是说,路径切换部件41a和第二辊46围绕中心轴52一同彼此被枢转。 
如图8所示,当凸轮57被旋转时,销钉56沿着引导凹槽59相对于凸轮57移动。特别地,当销钉56沿着连接部72、73滑动时,销钉56在凸轮57的径向上移动。因此,当凸轮57在图8中的箭头82所指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销钉56顺次移动到大弧形部70、连接部72和小弧形部69。 
因此,驱动齿轮55在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从动齿轮54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围绕中心轴52旋转。如上所述,从动齿轮54连接到框架48。因此,从动齿轮54的旋转导致了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如图5中所示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旋转。也就是说,路径切换部件41a和第二辊46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枢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状态下,当凸轮57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时,框架48、子框架49、第二辊46和辅助辊47围绕中心轴52彼此一同被旋转,从而返回到如图4所示的它们的初始状态。
在该MFD10中,如图4中所示的路径切换部件41a的姿态称作记录片材排出姿态,而如图5中所示的路径切换部件41a的姿态称作记录片材翻转姿态。当仅仅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已经经受图像记录操作(即执行单面记录操作)时,路径切换部件41a始终采取如图4所示的记录片材排出姿态,并且每张已传输到片材传输路径23中的记录片材被朝向片材排出盘21传输。 
如图5所示,当路径切换部件41a被转换到记录片材翻转姿态时,记录片材103被引导到片材返回路径16。具体地,当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的每一面都经受图像记录操作(即执行双面记录操作)时,路径切换部件41a开始保持在记录片材排出姿态(如图4所示),并且其正面已经经受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向下传输。其后,路径切换部件41a从记录片材排出姿态(图4中所示)转换到记录片材翻转姿态(图5中所示),并且当挤压记录片材103时,辅助辊47(路径切换部件41a的远端部)朝着片材返回路径16引导记录片材103。 
如图4所示,引导部76被设置在如上所述构造的路径切换部41的下游侧。引导部76在片材传输方向上被设置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下游侧。支承板75连接到框架53。支承板75支承引导部76。 
引导部76具有近部77和引导辊78。近部77被固定在支承板75的下表面,并且引导辊78通过近部77被支承。近部77包括支承轴79。引导辊78通过支承轴79被可旋转地支承。需要注意的是,在该MFD10中,每根引导辊78形成刺状。 
当记录片材103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分别反转而被传输到片材返回路径16时,引导部76接触已执行了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103的记录面。当记录片材103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分别正转而被传输到片材排出盘21时,引导部76不接触记录片材103。具体地,引导部76被设置在距连接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接触点与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的接触点的虚线较远的位置处。
在为了在记录片材103的背面上执行图像记录操作而将记录片材103传输到片材返回路径16的情况下,记录片材103的一部分受记录片材的刚度推压以致其平行于片材返回路径16,所述部分为离记录头39较远、并且在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朝向片材供应辊25延伸的片材返回方向上位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的下游。然而,引导辊78接触记录片材103的已记录面,从而记录片材103被弯曲了。结果,记录片材103卷绕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上,从而提供了稳定的传输力。因此,记录片材103被可靠地传输到片材返回路径16。 
如图3所示,片材返回路径16连接到片材传输路径23或者与片材传输路径23相通,并且与片材传输路径23的下游部36相连续,该下游部36在片材传输方向上位于记录部24的下游侧。换言之,片材返回路径16从连接路径23b分支,以使其朝着片材供应辊25延伸。片材返回路径16是将正面已经经受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再次引导到片材供应盘20上的路径。片材返回路径16通过第一下引导面32a和第二引导面33被限定。 
在该MFD10中,第一下引导面32a和第一上引导面32b,以及第二引导面33分别通过引导部件34的表面和引导部件35的表面被设置。引导部件34和引导部件35被设置在MFD10的框架53中。引导部件34、35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并且在它们之间有一定距离。第一下引导面32b和第二引导面33从片材传输路径23的下游部36朝着片材供应辊25倾斜向下延伸。 
考虑到上述情况,面向连接路径23b的引导部件34的第一上引导面32b、即限定连接路径23b的第一上引导面32b可以被认为组成了片材引导件,该片材引导件被设置在路径切换部41的上游侧、片材返回路径16以及记录头39的下游侧的连接路径中,并且被构成为支承已 通过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103。 
需要注意的是,该MFD10被构成为使得片材返回路径16将记录片材103引导到或返回到片材供应盘20上,但该MFD10的构造不限于此。简单地说,对于片材返回路径16,将下游部36和上游部37连接就足够了,即片材传输路径23的片材供应路径23a。例如,其足够使记录片材103返回到较靠近片材供应盘20的上游部37一侧。 
接下来将参考图9来解释MFD10的控制器84的构造。控制器84执行用于MFD10的操作的控制,这些操作不仅包括打印机部11的操作还包括扫描仪部12的操作,但是省却了对扫描仪部12操作的详细解释。 
如图9中所示,控制器84由微型计算机构成,该微型计算机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88、只读存储器(ROM)89、随机存储器(RAM)90和用于存储标记、设置及类似物的电可擦除和可编程ROM(EEPROM)91,这些标记、设置及类似物在电源被关闭后仍可被保存。该控制部通过总线92连接到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 
ROM89存储用于控制MFD10许多操作的程序等等。例如,ROM89存储用于通过CPU88执行图10中所示的双面记录处理的记录处理程序89a。RAM90起工作区的作用,或者起暂时存储CPU88执行程序时所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区的作用。 
基于来自CPU88的指令,ASIC93产生了用于激励LF马达71的相位激励信号等等。该信号被传输到LF马达71的驱动电路94,并且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94被传送到LF马达71用以激励。因此,控制了LF马达71的旋转。 
驱动电路94用以驱动连接到片材供应辊25、片材馈送辊60、片材排出辊62、第一辊45等等的LF马达71。驱动电路94从ASIC93接收输出信号,并且产生用于旋转LF马达71的电信号。LF马达71接收电信号,并且以电信号为基础而旋转。LF马达71的旋转力通过已知的由齿轮和驱动轴等构成的驱动机构被传递到片材供应辊25、片材馈送辊60、片材排出辊62和第一辊45。 
在该MFD10中,LF马达71起到用于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记录片材103的驱动源的作用。另外,LF马达71起到用于传输位于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103和将记录片材103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的驱动源的作用。此外,LF马达71起到用于通过特定的驱动力传递机构来驱动片材排出辊62的驱动源的作用。 
也就是说,LF马达71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27驱动片材供应辊25、通过特定的驱动力传递机构驱动片材排出辊62,并驱动片材馈送辊60。需要注意的是,特定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可由例如齿轮系构成。另外,对于特定的驱动力传递机构来说,可以根据该特定的驱动力传递机构所需的装配空间而使用其它构件例如同步皮带。 
基于来自CPU88的指令,ASIC93产生了用于激励CR(滑架)马达95的相位激励信号等。信号被传输到CR马达95的驱动电路96,并且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96被传送到CR马达95用以激励。因此,控制了CR马达95的旋转。 
驱动电路96用于驱动连接到滑架38的CR马达95。驱动电路96从ASIC93接收输出信号,并且产生用于旋转CR马达95的电信号。CR马达95接收电信号,并且基于电信号而旋转。CR马达95的旋转力被传递到滑架38,从而滑架38往复运动。 
驱动电路97用于驱动记录头39,从而记录头39在适当时刻向记录片材103上喷射墨。基于来自CPU88的驱动控制程序,驱动电路97 接收通过ASIC93产生的输出信号,并且控制记录头39的驱动。 
对于ASIC93,其连接了扫描仪部12;操作面板40,用于命令MFD10的操作;狭槽部43,多种小型的记忆卡插入其内;并行接口(I/F)98和USB接口99,并行接口98和USB接口99用于通过并行电缆或USB电缆的相应的一个将数据传送到外部设备、或者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该外部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以及网络控制单元(NCU)100和用于实现传真功能的调制解调器101。 
另外,对于ASIC93,其连接了对准传感器102,用于探测已从片材供应辊25被传输到片材馈送辊60附近的记录片材103;旋转编码器87,用于探测通过LF马达71被驱动的各个辊的旋转量;线性编码器85,用于探测滑架38的移动量;以及介质传感器86,用于探测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103存在和不存在。 
此处,将简要解释通过MFD10的控制器84执行的处理。当MFD10被开启时,滑架38暂时移动到其往复运动范围内的两个相反端中的一端,并且线性传感器85的探测位置被初始化。当滑架38从该初始位置移动或滑动时,设置在滑架38上的光学传感器107探测编码器带的图案。 
控制器84通过基于光学传感器107探测的脉冲信号的个数来识别滑架38的移动量。控制器84基于移动量来控制CR马达95的旋转目的是控制滑架38的往复运动。另外,以对准编码器102的输出信号和通过旋转编码器87探测的编码量为基础,控制器84识别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以及记录片材103的前端位置或后端位置。 
当记录片材103的前端到达压板42的预定位置时,控制器84控制LF马达71的旋转目的是以预定的传输行距间歇性输入记录片材103。传输行距以作为图像记录操作的条件而以被输入的分辨率等为基 础而设定。特别地,在图像记录操作以高分辨率被执行的情况下,或者执行无空白边的图像记录操作时,控制器84以由介质传感器86对记录片材103存在的探测和由旋转编码器87探测的编码量为基础,精确探测记录片材103的前端的位置和后端的位置。 
此外,控制器84以由介质传感器86对记录片材103存在的探测和由线性编码器85探测的编码量为基础,精确探测记录片材103的横向相反端的各个位置。以由此探测到的记录片材103的前端、后端和横向端的各个位置为基础,控制器84控制通过记录头39以墨滴形式的墨的喷射。 
接下来将参考图10、11A、11B和11C来解释通过MFD10的CPU88执行的记录处理。 
图11A、11B和11C是示出记录片材103在双面记录操作中被传输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1A示出了正面已经受图像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103在被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夹压的同时而停止的状态。图11B示出了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传输的记录片材103到达片材供应辊25的状态。图11C示出了记录片材103通过片材供应辊25、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传输的状态。 
根据该记录处理,当用于执行记录处理的指令被输入时,片材供应辊25被驱动,从而记录片材103在箭头14所指示的方向上从片材供应盘20被传输到片材传输路径23中。在片材供应路径23a中,记录片材103被翻转,从而与其已接触片材供应辊25的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正面)与记录头39中形成喷嘴的喷嘴面对置。当记录片材103到达片材馈送辊60和夹送辊31时,片材馈送辊60和夹送辊31在夹压记录片材103的同时,将记录片材103传输到记录头39和压板42之间。之后,在S1中开始在面对记录头39的记录片材的正面上执行图像记录操作。
在执行用于正面的图像记录操作的情况下,记录片材103通过片材馈送辊60和夹送辊31被间歇地传输,并且图像记录操作通过记录头39在记录片材103正面上被执行,同时在记录片材103停止的状态下滑动滑架38。 
当记录片材103到达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时,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被驱动,从而记录片材103通过片材排出辊62和正齿辊63被进一步向下传输。之后,当记录片材103到达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时,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驱动,从而记录片材103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进一步向下传输。在这些传输期间,在S2中,完成用于记录片材103正面的图像记录操作。 
接下来,在S3中判断图像记录模式是被设定为单面记录模式还是被设定双面记录模式。图像记录模式通过用户预先已在操作面板40等上操作而被设定。指示单面记录模式或双面记录模式的数据从操作面板40被传送到控制器84的RAM90,并且之后该数据被存储在RAM90中。 
需要注意的是,MFD10可以被构成为使得指示单面记录模式的数据作为缺省值预先存储在ROM89中。在MFD10被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控制器84从RAM90或ROM89读取指示双面记录模式的数据,从而图像记录操作在记录片材103的背面上执行。 
在图像记录模式通过用户已操作操作面板40而被设定为单面记录模式(S3:否)的情况下,在在S2中图像记录操作已在记录片材103的正面上被执行之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连续被驱动,从而记录片材103在片材传输方向上向下游传输,从而在S12中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录操作模式被设定为单面记录模式的情况下,路径切换部件41a始终采取记录片材排出姿态(参照图4)。
另一方面,在图像记录模式通过用户已操作操作面板40而被设定为双面记录模式(S3:是)的情况下,在在S2中图像记录操作已在记录片材103的正面上被执行之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如图11A所示的停止,并且之后在S4中,路径切换部41被驱动,从而路径切换部件41a采取了记录片材翻转姿态(参照图5)。 
当路径切换部件41a被转换到记录片材翻转姿态时,路径切换部件41a围绕第一辊45的中心轴52枢转。也就是说,第二辊46在夹压记录片材103的同时在第一辊45的周面上滚动,并且辅助辊47挤压记录片材103。 
换言之,第二辊46在第一辊45的周面上滚动,从而可靠地将记录片材103与第一辊45接合。因此,通过辅助辊47记录片材103被从其正面朝向片材返回路径16挤压,从而记录片材103的上游端(即记录片材103正面的后端或背面的前端)被引入到片材返回路径16中,如图5所示。 
之后,在S5中,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驱动以使它们反向旋转,在S6中,记录片材103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朝向片材供应辊25被传输。其后,如图11B所示,记录片材103背面的前端(即其正面的后端)到达片材供应辊25或开始与片材供应辊25接触。 
当记录片材103背面的前端(即其正面的后端)到达片材供应辊25时,片材供应辊25没有被立即驱动,并且在S7中判断从当记录片材103到达片材供应辊25时起是否已经经过特定时间。直到特定时间已过(S7:否),重复S7中的事务,并且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连续地反向旋转。因此,记录片材103相对于片材返回方向的纵向倾斜能够被校正,从而提高了通过片材供应辊25再次提供记录片材103的可靠性。因此,控制器84可以被考虑包括辊驱动控制部,其被构成为控制 MFD10中例如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片材供应辊25的辊的操作。在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被传输通过片材返回路径16的记录片材103开始与片材供应辊25相接触之后,在辊驱动控制部驱动片材供应辊25之前,在S8中,辊驱动控制部驱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特定时间。 
在特定时间已过之后(S7:是),在S8中,片材供应辊25被驱动。当片材供应辊25被驱动时,辊驱动控制部同时驱动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片材供应辊25,以使记录片材103被传输到记录头39,从而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即速度)大于片材供应辊25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因此,记录片材103可以在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翘曲或折曲的状态下被传输,如图11C所示。 
因此,与记录片材在未翘曲的状态下被传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降低片材供应辊在传输记录片材103时的负担,并且片材供应辊25发生打滑的可能性更低。另外,可以防止已记录在记录片材103正面上的图像的与片材供应辊25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片材供应辊25的打滑而被传输到片材供应辊25,从而防止了图像被破坏。换言之,可以防止正面上的墨粘附到片材供应辊25上,从而防止了已记录在正面上的图像被破坏。 
其后,如上所述,记录片材103在片材供应路径23a中被翻转,从而其背面(与记录片材103已接触片材供应辊25的表面相对的记录片材103的另一表面)面向记录头39的喷嘴面。之后,在S9中,开始通过记录头39在记录片材103的背面上执行图像记录操作。 
之后,在记录片材103背面的前端到达路径切换部41之前,在S10中,路径切换部41被驱动,从而路径切换部件41a从记录片材翻转姿态(图5所示)再次转换到记录片材排出姿态(图4所示)。其后,在S11中,图像记录操作已在记录片材103背面上执行,并且已经经受双面记录操作的记录片材103通过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在片材传输方 向上向下游被传输。在记录片材103的该传输期间,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正向旋转,因而在S12中,记录片材103被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实施例的详细内容,还可以以多种变化或改进来体现,这些变化或改改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 
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在图10内的S8中的事务中,当片材供应辊25被驱动时,该情形已被解释,其中,在辊驱动控制部同时驱动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片材供应辊25以使记录片材103传输到记录头39,从而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即速度)大于片材供应辊25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 
然而,代替该结构,MFD10可被构成为使得当片材供应辊25被驱动时,辊驱动控制部交替地驱动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片材供应辊25,以使在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对记录片材103传输一定量之后,片材供应辊25对记录片材103传输另外的一定量,该另外一定量小于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对记录片材103已传输的那个一定量,因而记录片材103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被翘曲。 
在MFD10被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已描述的实施例类似,记录片材103可以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被传输,以使其被翘曲,如图11C所示。因此,与记录片材在未翘曲的状态下被传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降低片材供应辊在传输记录片材103时的负担,并且片材供应辊25发生打滑的可能性更低。另外,可以防止已记录在记录片材103正面上的图像的与片材供应辊25相接触的那部分,通过片材供应辊25的打滑而被传输到片材供应辊25,从而防止了图像被破坏。换言之,可以防止正面上的墨粘附到片材供应辊25上,从而防止了已记录在正面上的图像被破坏。
另外,该MFD10可被构成为使得:在图10内的S7中的事务中,片材供应辊25直到已过预定时间才被驱动,也就是说,直到记录片材103在片材返回路径16中被翘曲,并且在记录片材103在路径返回路径16中被翘曲之后,辊驱动控制部交替地或同时驱动第一辊45、第二辊46和片材供应辊25以使记录片材103被传输到记录头39,从而第一辊45和第二辊46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即速度)等于片材供应辊25对记录片材103的传输量。当MFD10如此被构造时,可获得与已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解释的相同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被构成为在记录片材的正面和背面上记录图像,所述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将墨喷射到所述记录片材上用于记录;
片材供应辊,所述片材供应辊接触所述记录片材,从而传输所述记录片材,用于将所述记录片材供应到所述记录头;
一对片材传输辊,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被设置在所述记录头的下游侧上,从而能够正向和反向旋转,并且当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正向旋转时,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在夹压经过所述记录头的所述记录片材的同时朝向所述图像记录设备的外部传输所述记录片材,或者当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反向旋转时,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在夹压所述记录片材的同时朝向所述片材供应辊传输所述记录片材,从而允许所述记录片材再次被所述片材供应辊供应到所述记录头;
片材返回路径,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从连接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记录头的连接路径分支,从而朝向所述片材供应辊延伸,并且通过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的反向旋转,所述记录片材朝着所述片材供应辊被传输经过所述片材返回路径;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成为执行用于所述图像记录设备的操作的控制,所述图像记录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包括辊驱动控制部,所述辊驱动控制部被构成为驱动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片材供应辊,从而在所述记录片材被翘曲的状态下将所述记录片材传输经过所述片材返回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在被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传输经过所述片材返回路径的所述记录片材与所述片材供应辊接触之后,所述辊驱动控制部驱动所述片材供应辊和所述片材传输辊,从而所述片材供应辊和所述片材传输辊协作将所述记录片材传输到所述记录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在被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传输经过所述片材返回路径的所述记录片材与所述片材供应辊接触之后,在所述辊驱动控制部驱动所述片材供应辊之前,所述辊驱动控制部驱动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特定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辊驱动控制部被构成为同时驱动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片材供应辊使得: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对所述记录片材的传输量大于所述片材供应辊对所述记录片材的传输量,由此所述记录片材在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中被翘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辊驱动控制部被构成为交替地驱动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和所述片材供应辊使得:在所述记录片材被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传输一个传输量之后,所述记录片材被所述片材供应辊传输比所述记录片材已被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传输的所述传输量小的传输量,由此所述记录片材在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中被翘曲。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一个片材传输辊是随着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另一个片材传输辊的旋转而被旋转的从动辊,当所述记录片材已被传输经过所述记录头时,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所述一个片材传输辊与所述记录片材的已面对所述记录头的表面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
路径切换部件,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其近端部处支承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所述一个片材传输辊,使得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所述一个片材传输辊可旋转,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所述连接路径中朝上游延伸,所述路径切换部件能够绕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中的所述另一个片材传输辊的旋转轴线移动,并且所述路径切换部件被构成为通过在所述路径切换部件的远端部处接触所述记录片材来把被所述一对片材传输辊夹压的所述记录片材的两个相反端中离所述记录头较近的一端引入到所述片材返回路径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其远端部处具有与所述记录片材接触的辅助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片材供应臂,所述片材供应臂在其远端部处支承所述片材供应辊,且被构成为能够绕其近端部枢转。
CN2008101681442A 2007-09-28 2008-09-28 图像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4648 2007-09-28
JP2007-254648 2007-09-28
JP2007254648A JP5056314B2 (ja) 2007-09-28 2007-09-28 画像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6927A CN101396927A (zh) 2009-04-01
CN101396927B true CN101396927B (zh) 2011-02-02

Family

ID=4050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81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27B (zh) 2007-09-28 2008-09-28 图像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92004B2 (zh)
JP (1) JP5056314B2 (zh)
CN (1) CN101396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5310B2 (ja) * 2007-09-28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316404B2 (ja) 2009-12-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504889B2 (ja) * 2009-12-29 2014-05-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8768235B2 (en) 2009-12-29 2014-07-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uble-side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a compact form factor
JP2011157155A (ja) 2010-01-29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記録装置
KR20120043428A (ko) * 2010-10-26 2012-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942568B2 (ja) * 2012-04-23 2016-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8760739B2 (en) 2012-07-05 2014-06-24 Xerox Corporation Dynamic scanner with width sensing and single point sensor
JP6237420B2 (ja) * 2014-03-31 2017-1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10725422B2 (en) * 2018-10-25 2020-07-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electrical contacts
JP2021186973A (ja) * 2020-05-25 2021-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0931A (ja) * 1996-02-28 1997-11-11 Brother Ind Ltd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EP0841601A1 (en) * 1996-10-08 1998-05-13 Océ-Technologies B.V. Method of scheduling a sequence of pages to be printed with a duplex printer
JP3681093B2 (ja) * 1998-06-12 2005-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974298A (en) * 1998-08-28 1999-10-26 Tektronix, Inc. Duplex printing media handling system
ATE373851T1 (de) * 1999-10-05 2007-10-15 Seiko Epson Corp Zweiseitiger druck in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JP3875003B2 (ja) 2000-08-10 2007-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
JP2003043844A (ja) * 2001-07-30 2003-02-14 Fujitsu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搬送制御方法
JP3931966B2 (ja) * 2002-01-31 2007-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6679600B1 (en) * 2002-07-24 2004-0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image gloss
WO2004048239A1 (en) * 2002-11-26 2004-06-10 Ricoh Company, Ltd. Stably operable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paper conveying and ejecting mechanism
JP4158563B2 (ja) * 2003-03-12 2008-10-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記録装置
JP4012500B2 (ja) 2003-12-04 2007-11-2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94067B1 (ko) * 2004-11-23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4221604B2 (ja) * 2005-05-27 2009-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687287B2 (ja) * 2005-07-05 2011-05-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4735112B2 (ja) * 2005-08-04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83232A (ja) 2009-04-23
CN101396927A (zh) 2009-04-01
JP5056314B2 (ja) 2012-10-24
US8092004B2 (en) 2012-01-10
US20090087239A1 (en) 200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6927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39692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4483886B2 (ja) 両面記録装置
CN1911681B (zh) 装订系统
JP748426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1209628B (zh) 卡记录装置
US777565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30674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7083245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75867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2137213B (zh) 光学读取装置、光学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188143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2627037B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8047534B2 (en) Sheet accommodat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a translating pressing member attached to a rotating tray cover
JP2009006666A (ja) リボンスプール、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0146855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6082913A (en) Cartridge for printing
CN101211400A (zh) 卡发行装置
JPH11179988A (ja) 印刷装置
JP2009006662A (ja) リボンスプール、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JP471577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861253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105121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H03238253A (ja) 記録装置
JP2004342021A (ja) 券発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