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082B -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9082B CN101459082B CN2007100944766A CN200710094476A CN101459082B CN 101459082 B CN101459082 B CN 101459082B CN 2007100944766 A CN2007100944766 A CN 2007100944766A CN 200710094476 A CN200710094476 A CN 200710094476A CN 101459082 B CN101459082 B CN 1014590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on
- region
- mos transistor
- bag
- do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MOS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中、栅极结构两侧的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之上的侧墙;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重掺杂源/漏区、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周围。本发明还提供了该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本发明通过在MOS晶体管的袋状区周围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可以抑制袋状区的离子向半导体衬底中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减小结深,降低结漏电流,提高MOS晶体管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袋状区的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沟道长度为0.18μm以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MOSFET)器件中通常形成袋状区(pocket/halo)。源/漏极之间的沟道长度的缩小,由于源/漏极耗尽区之间过于接近,会导致出现不希望的穿通(punch through)电流。一个有效的防止穿通(punch through)电流的方法是在围绕源/漏极附近形成袋状区(pocket/halo)。这些区域的导电类型与半导体衬底或者形成MOSFET区域的掺杂阱的导电类型相同,但是其掺杂浓度比半导体衬底或者掺杂阱的浓度要大,与不带有袋状区的MOSFET相比,可以减小耗尽区的耗尽程度,因此产生较小穿透电流。但是,在形成袋状区工艺中由于袋状区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TED)会导致袋状区的离子分离扩散进入低掺杂源/漏延伸区(LDD),造成漏电流。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袋状区瞬态增强扩散效应,避免影响后续制造源/漏极延伸区的结深度从而影响器件性能,通过在进行离子注入工艺形成袋状区掺杂区后,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活化袋状区掺杂区,以抑制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首先参照图1,为现有技术形成具有超浅结延伸区MOS晶体管的流程示意图。首先提供一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极氧化层、多晶硅层。
执行步骤S10,进行第一离子注入工艺,利用n型杂质如As离子作为杂质,注入能量约为60~80KeV,优选为70KeV,注入剂量约为1E13cm-2,以对未被栅极结构覆盖的半导体衬底进行掺杂,在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中形成袋状区掺杂区。
执行步骤S20,进行第一快速热退火工艺,活化注入袋状区掺杂区的杂质,并抑制瞬态增强扩散效应。
执行步骤S30,进行第二离子注入工艺,利用p型杂质如B离子作为杂质,注入能量约为2~3KeV,注入剂量约为1E15cm-2至1E16cm-2,以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各形成源极延伸区以及漏极延伸区。
接着,在半导体衬底以及栅极表面沉积介电层,如氧化硅,之后进行各向异性回蚀刻工艺除去介电层,并使残留在栅极两侧的介电层形成侧墙。
执行步骤S40,进行第三离子注入工艺。利用p型杂质如B离子作为杂质,注入能量约为5KeV,注入剂量约为1E15cm-2,以在侧墙外侧的半导体衬底中各形成源/漏掺杂区。
最后,执行步骤S50,进行第二热退火工艺,同时活化源/漏极延伸掺杂区以及重掺杂源/漏掺杂区,完成具有超浅结延伸区的PMOS晶体管的制造。
在专利号为01123214的中国专利中还可以发现更多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关的信息。
但是在上述工艺中,通过增加热退火工艺来进行抑制瞬态增强扩散效应,退火温度为1000℃,时间为10秒,在如此高温下退火,尽管退火时间较短,也会增加半导体器件的热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工艺成本。同时随着器件变小和超浅结的要求,采用热退火来抑制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其本身会带来杂质的进一步扩散,其抑制TED效应的作用也有限,这不利于超小器件的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降低MOS晶体管的结漏电流,提高MOS晶体管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形成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的周围;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侧墙;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形成重掺杂源/漏区。
可选地,掺杂F离子区域为在形成袋状区之前、之后或者同时通过离子注入形成。
可选地,所述注入F离子的能量范围为2至40KeV。
可选地,所述注入F离子的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
可选地,所述注入F离子的角度范围为0至35°。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B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3至2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P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7至3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MOS晶体管,包括: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之上的侧墙;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重掺杂源/漏区;还包括;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周围。
可选地,所述掺杂F离子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能量范围为2至40KeV。
可选地,所述掺杂F离子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的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
可选地,所述袋状区中的掺杂F离子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的角度范围为0至35°。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B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3至2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袋状区为通过注入P离子形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7至3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MOS晶体管的袋状区周围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抑制袋状区的离子向半导体衬底中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减小结深,降低结漏电流,提高MOS晶体管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形成具有超浅结延伸区MOS晶体管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形成MOS晶体管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3至图5是本发明的形成MOS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注入F离子的剂量(D)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以及形成的结深(Xj)之间的关系;
图7是本发明的注入F离子的能量(E)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以及形成的结深(Xj)之间的关系;
图8和图9是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形成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和高阈值电压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MOS晶体管,通过在MOS晶体管的袋状区周围掺杂F离子,形成F离子掺杂区域,抑制袋状区的掺杂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降低MOS晶体管的结漏电流,提高MOS晶体管的性能。
参照图2是本发明的形成MOS晶体管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执行步骤S201,提供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执行步骤S202,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形成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的周围;执行步骤S203,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侧墙;执行步骤S204,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形成重掺杂源/漏区,形成MOS晶体管。
以下通过依据附图详细地描述形成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的MOS的具体实施例,上述的目的和本发明的优点将更加清楚:
首先参照图3,提供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200,所述半导体衬底200中、栅极结构两侧还形成有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所述栅极结构包括依次位于半导体衬底200上的栅介质层201、多晶硅层202以及位于半导体衬底200上、栅介质层201和多晶硅层202两侧的第一侧墙204。同时,半导体衬底200中还形成有各种类型的掺杂阱,为了简化说明,本实施例中未示出。
以栅极结构为掩膜,向半导体衬底200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袋状区206和掺杂F离子区域210。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210可以在形成袋状区206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形成,且位于袋状区206周围。所述袋状区206的导电类型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的导电类型相反。本实施例中,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p型离子,可以为B离子,注入B离子的能量范围为3至2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为通过离子注入形成,注入F离子的能量范围为2至40KeV,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角度范围为0至35°。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实施方式,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的注入F离子的能量为10KeV,剂量为5E14cm-2,角度为30°。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化实施方式,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的注入F离子能量为20KeV,剂量为3E14cm-2,角度为30°。
作为本实施例的又一个优化实施方式,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的注入F离子能量为30KeV,剂量为1E14cm-2,角度为30°。
形成掺杂F离子的工艺与具体的工艺线、半导体器件的要求有关系,在不同的工艺中,比如分别为65nm和0.13μm工艺中,由于形成的低掺杂源/漏延伸区、重掺杂源/漏区的深浅位置不同,也即形成的MOS晶体管的结的深度不同,形成的袋状区的能量、剂量以及角度也不同,这样,相应的形成掺杂F离子的工艺也要变化,但是只要保证掺杂F离子区域形成于袋状区的周围,均可以达到防止袋状区的掺杂离子瞬态增强扩散效应,也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接着,参照图4,在半导体衬底200上、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207,所述侧墙一方面用于保护栅极结构,同时防止短沟道效应。所述侧墙207可以采用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形成侧墙207的工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在此不加赘述。
参照图5,在半导体衬底200中、栅极结构两侧形成重掺杂源/漏区209,形成MOS晶体管。所述重掺杂源/漏区209通过注入n型离子形成,注入的离子可以为P离子或者As离子或者其结合,且可以通过一步或多步注入形成。
在常规的半导体工艺中,进行重掺杂源/漏区209的注入之后,通常对重掺杂源/漏区209和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进行退火,以激活其中注入的离子同时使其均匀分布,形成MOS晶体管。
本实施例的在袋状区下方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同样可以适用于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的MOS晶体管,区别在于半导体衬底中形成的各种阱为n型、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以及重掺杂源/漏区的导电类型为p型、且在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下方形成的袋状区(pocket)导电类型为n型。下面继续参考图2加以说明。
继续参考图3,提供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200,所述半导体衬底200中、栅极结构两侧还形成有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
以栅极结构为掩膜,向半导体衬底200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袋状区206和掺杂F离子区域210。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可以在形成袋状区206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形成,且位于袋状区206周围。所述袋状区206的导电类型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的导电类型相反。本实施例中,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n型离子,可以为P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7至3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为通过离子注入形成,形成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的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2至40KeV,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角度范围为0至35°。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化实施方式,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的注入F离子能量为8KeV,剂量为5.5E14cm-2,角度为25°。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化实施方式,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210的注入F离子的能量为16KeV,剂量为4E14cm-2,角度为30°。
本发明中通过在袋状区的周围掺杂F离子,形成F离子掺杂区域,F离子与半导体衬底中的缺陷进行反应,有效减少了半导体衬底中的缺陷,一方面有助于激活轻掺杂源/漏延伸区和袋状区中的离子,另一方面,当达到一定剂量之后,会形成一个阻挡层抑制袋状区的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从而达到减小结深,降低结漏电流,提高MOS晶体管的性能的目的。
基于上述工艺之后,形成本实施例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的MOS晶体管,包括: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200,所述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200中还形成有低掺杂源/漏延伸区203;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200之上的侧墙207;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200中的重掺杂源/漏区209;还包括;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200中的袋状区206和掺杂F离子区域210,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210位于袋状区206周围。
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能量范围为2至40KeV,注入的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注入的角度范围为0至35°。
为了检测本发明的在袋状区下方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对袋状区注入的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的影响,采用美国斯诺费斯(Synopsys)公司的TSUPREM4和MEDICI软件分别对本发明的掺杂F离子区域的形成进行模拟。模拟的工艺环境为65nm的工艺,半导体衬底为硅。
参考图6,是本发明的注入F离子的剂量(D)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以及形成的结深(Xj)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在袋状区下方注入F离子的剂量增大,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逐渐减小,然后趋于平稳,且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与袋状区之间形成的PN结的结深也随着减小,当剂量D超过2.5E15之后,结深Xj逐渐增大。说明在袋状区下方注入F离子,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当F离子的剂量为小于2.5E15cm-2时候有助于激活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中掺杂离子,导致其方块电阻减小,同时由于结深Xj减小,说明可以抑制形成袋状区中注入的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因此,为了既能达到抑制袋状区中注入的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同时又有利于激活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中掺杂离子,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的剂量范围在1E15至2.5E15cm-2范围内较为优化。
参考图7,是本发明的注入F离子的能量(E)与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以及形成的结深(Xj)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注入F离子的能量E的增大,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方块电阻(Rs)以及低掺杂源/漏延伸区与袋状区之间形成的PN结的结深Xj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说明,F离子的注入的位置越深,对低掺杂源/漏延伸区的掺杂离子的激活能力增强,可抑制袋状区注入的离子的瞬态增强扩散效应,但是随着注入F离子的能量(E)的进一步增大,它的激活能力以及抑制能力达到平衡。因此,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的能量范围在7.5至20KeV范围内较为优化。
图8和图9是分别给出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形成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和高阈值电压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图8给出现有技术和本发明形成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图8中横坐标Idsat为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饱和电流,纵坐标Ioff为标准MOS晶体管的关断电流。图8中黑色实心方点曲线为本发明的在袋状区周围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黑色空心圆点曲线为现有技术的仅形成袋状区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
图9中横坐标Idsat为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饱和电流,纵坐标Ioff为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电流。图9中黑色实心方点曲线为本发明的在袋状区周围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的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黑色五角星空心圆点曲线为现有技术的仅形成袋状区的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曲线。由图8和图9可以看出,本发明形成的即袋状区周围形成有掺杂F离子区域的标准阈值电压MOS晶体管和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在同一饱和电流下Idsat其关断电流Ioff均低于现有技术的未形成有掺杂F离子区域的晶体管的关断电流,同时加入掺杂F离子区域对于高阈值电压MOS晶体管的关断特性提高最为明显。证明了在袋状区周围形成掺杂F离子区域有利于降低MOS晶体管的漏电流。
虽然本发明己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
在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掺杂源/漏延伸区、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和掺杂源/漏延伸区的周围,以利于激活所述袋状区和掺杂源/漏延伸区,并抑制所述袋状区的离子扩散;
在半导体衬底上、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
在半导体衬底中、栅极结构两侧形成重掺杂源/漏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掺杂F离子区域为在形成袋状区之前、之后或者同时通过离子注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F离子的能量范围为2至40KeV。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F离子的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F离子的角度范围为0至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B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3至2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P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7至3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8.一种MOS晶体管,包括:
带有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衬底;
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之上的侧墙;
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重掺杂源/漏区;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袋状区和掺杂F离子区域,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位于袋状区和重掺杂源/漏区的周围,以利于激活所述袋状区和重掺杂源/漏延伸区,并抑制所述袋状区的离子扩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能量范围为2至40KeV。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F离子区域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的剂量范围为1E14至3.5E15cm-2。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袋状区域中的掺杂F离子通过注入F离子形成,注入的角度范围为0至35°。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n型,形成袋状区所注入的离子为B离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3至2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晶体管的沟道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袋状区为通过注入P离子形成,注入的能量范围为7至30KeV,剂量范围为1E13至1E14cm-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44766A CN101459082B (zh) | 2007-12-13 | 2007-12-13 |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944766A CN101459082B (zh) | 2007-12-13 | 2007-12-13 |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9082A CN101459082A (zh) | 2009-06-17 |
CN101459082B true CN101459082B (zh) | 2011-03-23 |
Family
ID=4076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44766A Active CN101459082B (zh) | 2007-12-13 | 2007-12-13 |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4590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86097B (zh) * | 2010-09-01 | 2013-08-14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CN102446764B (zh) * | 2010-10-13 | 2014-04-02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CN102446763B (zh) * | 2010-10-13 | 2014-03-12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CN102938375B (zh) * | 2011-08-15 | 2015-04-01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及形成方法 |
CN103165423A (zh) * | 2011-12-12 | 2013-06-19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控制注入结深度的方法 |
CN104240633B (zh) * | 2013-06-07 | 2018-01-09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和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695161B (zh) * | 2017-04-07 | 2021-06-08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CN109473357B (zh) * | 2018-10-29 | 2022-05-27 |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Mos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
US11600681B2 (en) | 2019-08-23 | 2023-03-07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7987A (zh) * | 2001-07-17 | 2003-02-19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超浅结延伸区的mos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527368A (zh) * | 2003-03-04 | 2004-09-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2007
- 2007-12-13 CN CN2007100944766A patent/CN10145908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7987A (zh) * | 2001-07-17 | 2003-02-19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超浅结延伸区的mos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527368A (zh) * | 2003-03-04 | 2004-09-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9082A (zh) | 2009-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9082B (zh) |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
US10361283B2 (en) | MOS transist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 |
US6682980B2 (en) | Fabrication of abrupt ultra-shallow junctions using angled PAI and fluorine implant | |
CN105702582A (zh) |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 |
CN101593681B (zh) | 减小nmos器件栅极诱导漏极漏电流的方法 | |
CN102800595A (zh) | Nmos晶体管形成方法及对应cmos结构形成方法 | |
CN102420228A (zh) | 抑制gidl效应的后栅极工艺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US7151032B2 (en) |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CN101930922B (zh) | 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 |
CN101621071B (zh) |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740514B (zh) |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7785425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
CN102569077B (zh) | 用于制作半导体器件的源/漏区的方法 | |
US20020068410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ow-leakage, high-performance device | |
US7157357B2 (en) | Methods of forming halo regions in NMOS transistors | |
CN101996885A (zh) |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1930924B (zh) | 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 |
CN102867755A (zh) | 一种形成具有低gidl电流的nmos器件的方法 | |
US7538003B2 (e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OS transistor | |
US20080160710A1 (en) | Method of fabricating mosfet device | |
CN102446769B (zh) | 一种降低碳辅助注入工艺流程中多晶硅栅电阻的方法 | |
CN101840861A (zh) |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02543742A (zh) | 一种控制mos器件vt的注入方法 | |
CN101989549B (zh) | Nmos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 |
CN101989550A (zh) | Nmos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