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2134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2134A
CN101452134A CNA2008101787610A CN200810178761A CN101452134A CN 101452134 A CN101452134 A CN 101452134A CN A2008101787610 A CNA2008101787610 A CN A2008101787610A CN 200810178761 A CN200810178761 A CN 200810178761A CN 101452134 A CN101452134 A CN 101452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back side
rad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87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2134B (zh
Inventor
津村诚
大桥繁男
贺来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2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2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2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2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不耐热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同时,有效地将框体内部的热排出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12)将形成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的基板配置面(11)分割成多个区域,将信号基板部(32)和TCON基板(34)配置在同一区域,同时,将电源基板部(33)配置在别的区域。通过这样配置,抑制被配备在信号基板部(32)上的不耐热的信号基板(32a)的温度的上升,同时,使被配备在电源基板部(33)上的电源基板(33a)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沿着加强构件(12)上升,高效率地将其排出。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高效率地排出在框体内部产生的热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显示装置,代替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大量使用发光型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或非发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对于液晶显示装置,作为透射式的光调制元件,使用液晶面板,在其背面配备照明装置(下面称之为背光装置),将光照射到液晶面板上。另外,液晶面板通过控制从背光装置照射的光的透射率,形成图像。
液晶显示装置与CRT相比,可以制成薄的外形的是其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期望更薄的液晶显示装置。当将液晶显示装置减薄时,因为难以确保用于将在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形的框体内部产生的热排出的空气流路,所以不能有效地排热,造成不耐热的部分温度上升的问题。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这样的技术:在背面上部设置排气用的横流式风机,在框体内部强制性地发生对流,增加流过框体内部的空气的量,将发生在框体内部的热排出。
但是,在专利文献1揭示的技术中,需要有用于使横流式风机围绕沿液晶显示装置的左右方向配备的轴旋转的旋转用空间,以及用于配置使横流式风机旋转的旋转机构的空间,成为阻碍减薄液晶显示装置的希望的主要原因。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89850号公报(参照图5~图7)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将液晶显示装置减薄,可以设想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下端附近设置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吸气、向上侧排气的送风装置的结构。这种结构,使用由送风装置产生的强制对流和在框体内部发生的自然对流两者,排出在框体内部产生的热,但是,当将送风装置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下端附近时,由送风装置引起的强制送风的流动会扰乱自然对流。而且,存在着不能高效率地排出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框体内部产生的热,在不耐热的部分温度上升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抑制不耐热的部分的温度上升的同时、能够高效率地排出框体内部的热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结构为,将产生热的基板配置在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分割的区域中,抑制基板发出的热向周围传热。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抑制不耐热的部分的温度的上升的同时、能够高效率地排出框体内部的热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图示,(a)是外观图,(b)是部件展开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液晶监视器装置的图示。
图3是表示基板配置面的图示。
图4(a)是表示变换器基板部的图示,(b)是表示信号基板部和TCON基板的图示,(c)是表示电源基板部的图示。
图5(a)是表示后壳体的通气口的图示,(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看到的将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到后壳体内的状态的图示。
图6(a)是图5(b)中的X-X剖视图,(b)是表示在信号基板部中的屏蔽罩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7是图5(b)中的Y-Y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液晶显示装置
10 液晶监视器装置
12 加强构件(间隔壁)
31a  变换器基板
31b、32b  屏蔽罩
31b2、32b2、33b1  开口部
32a    信号基板
32a1   连接器
33a    电源基板
33b    电源罩(屏蔽罩)
34     TCON基板
36     扬声器
100    框体
102    后壳体(框体)
102b   侧壁
102b1  上部侧壁
102b2  下部侧壁
102c 背面部
120  液晶面板
300  背光装置
A1、A2、A3、A4  区域
C  电缆
G  空间
P  元件(发热量大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
图1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图示,(a)是外观图,(b)是部件展开图。
如图1(a)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例如,是配备有32型大小的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由容纳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框体100和从下方支承该框体100的支架200构成。该支架200能够相对于框体100拆装,在安装了支架200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在地面或者图中未示出的电视机桌上,如果卸下该支架200的话,则可以经由安装五金件等将框体100安装到墙面等上。进而,在正面的下部配备有扬声器36。
如图1(b)所示,框体100包括:构成该框体100的前面的前壳体101、构成该框体100的后部的后壳体102、以及容纳在该后壳体102和前壳体101之间的液晶监视器装置10。
前壳体101由以下部分构成:以包围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显示画面10a(参照图1(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口字形的前部窗103、以及连接该前部窗103和后壳体102的口字形窗基座104。前部窗103及窗基座104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在窗基座104的背面具有与后壳体102螺纹固定的结构。
后壳体102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为在背面部102c的周围形成侧壁102b的箱形,容纳并固定液晶监视器装置10。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形成配置有驱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电路基板的基板配置面11,在该基板配置面11,例如,通过设置多个用金属材料形成的加强构件12,将该液晶监视器装置10本身作为主要的强度构件。进而,通过在用该加强构件12加强过的液晶监视器装置10上安装前部窗103和窗基座104以及后壳体102,保持框体100整体的强度。
在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与基板配置面11之间形成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驱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电路基板。
另外,支架200在其上部配备有一对安装构件201,通过将该安装构件201插入安装到加强构件12中,可以从下方支承框体100。另外,在安装在墙面上的情况下,从后壳体102将图中未示出的安装五金件安装到加强构件12上,经由该安装五金件安装到墙面上。
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液晶监视器装置的图示。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2所示,液晶监视器装置10将液晶面板120侧作为前面,将与前面相反的一侧、即背光装置300侧作为背面,将沿着液晶面板120的短边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沿着液晶面板120的长边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
另外,例如,在使用纵向方向的长度比横向方向的长度长的液晶面板12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沿着液晶面板120的长边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沿着液晶面板120的短边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
如图2所示,液晶监视器装置10主要包括液晶面板120、背光装置300、中间框架138等。而且,在构成背光装置300的背面框架300c的背面形成基板配置面11。
中间框架138由树脂构成,配置在液晶面板120的背面,具有固定液晶面板120的功能。中间框架138是以使配备在背面的背光装置300能够照射液晶面板120的方式将中央部分开口的口字形构件,在开口的周围形成槽138a。
液晶面板120在嵌入到中间框架138的槽138a中之后,用粘结剂等固定到中间框架138上。而且,在固定有液晶面板120的中间框架138上固定前壳体101(参照图1(b))。
背光装置300包括光源单元300a、扩散板300b、以及光学片134。
光源单元300a,通过将作为光源的EEFL(External ElectrodeFluorescent Lamp:外电极荧光灯)等长形的荧光管301沿着与背面框架300c的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于在开口周围具有凸缘部300c1的箱形构件的背面框架300c上而构成。而且,以覆盖背面框架300c的开口面的方式配备扩散板300b。
另外,荧光管301并不局限于EEFL,也可以是CCFL(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HCFL(Hot CathodeFluorescent Lamp:热阴极荧光灯)等其它的荧光管。另外,虽然在图2中记载了6个荧光管301,但是,并不局限于该数目。例如,在32型的液晶面板120中,需要16~20个EEFL或CCFL荧光管301,在使用HCFL的情况下,需要3~10个荧光管301。
进而,尽管图示未示出,例如,也可以采用多个LED(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
管座300g被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的内侧。通过利用管座300g和背面框架300c夹入反射片300f的一部分,将反射片300f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上。通过利用管座300g保持荧光管301,将荧光管301固定到距离反射片300f规定的高度位置。而且,下部侧模(サイドモ—ルド)306被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上。保持形成在荧光管301的两端的电极部301a的电极夹300e被固定到该下部侧模306上。而且,扩散板300b被固定到以覆盖下部侧模306的方式设置的上部侧模305上。
光学片134配置在中间框架138的背面,具有提高从背光装置300出射的光进一步在平面内均匀化或者使正面方向的亮度提高的方向性赋予功能。对光学片134的个数没有限制,在图2中给出的光学片134为3个。
扩散板300b,例如,将微粒子、气泡分散到丙烯酸类等透明的树脂中,使荧光管301发出的光扩散反射及扩散透射。
而且,利用扩散板300b和光学片134构成光学构件135。
背光装置300,利用如前面所述构成的光学构件135,反射长形的荧光管301发出的光,通过在扩散区域内反复进行由反射片300f或光学构件135本身进行的扩散反射,变换成从光学片134的前面发光的面光源。
图3是表示基板配置面的图示。如图3所示,基板配置面11形成在构成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框架300c的背面,即,形成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而且,在将液晶监视器装置10容纳到后壳体102中时,在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与基板配置面11(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之间形成空间G。
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3个加强构件12被大致平行地固定。
加强构件12例如用截面大致为コ字形的金属制的棒状构件形成,经由形成在上方及下方的螺纹固定部12a,以コ字形的开口朝向背面框架300c侧的方式,用螺钉S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上。而且,基板配置面11被3个加强构件12分割成4个区域,从右侧起形成区域A1、A2、A3及A4。
另外,加强构件12从基板配置面11的右侧起顺序为右加强构件121、中央加强构件122、及左加强构件123。而且,中央加强构件122固定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其长度大致等于背面框架300c的箱形的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另外,右加强构件121及左加强构件123大致等于从背面框架300c的箱形的部分的上端到凸缘部300c1的下端的长度。而且,与背面框架300c的箱形的部分与凸缘部300c1的阶梯差相对应,在コ字形的两侧形成阶梯差。
而且,将支架200的安装构件201(参照图1(b))插入到由右加强构件121及左加强构件123的コ字形与凸缘部300c1朝向下侧形成的开口(图中未示出)中。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将液晶监视器装置10固定到后壳体102上时,加强构件12以与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接触的方式构成。利用这种结构,加强构件12形成分割在基板配置面11(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与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之间形成的空间G的间隔壁。
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形成在基板配置面11上的4个区域A1、A2、A3及A4上,配置用于驱动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电源基板33a及其它电路基板。即,在基板配置面11(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与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之间的空间G中配置电源基板33a及其它电路基板。对其它电路基板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本实施形式中,为变换器基板31a、信号基板32a、以及TCON基板34。各个电路基板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
区域A1是形成在比右加强构件121更靠右侧的区域,配置包含变换器基板31a的变换器基板部31。
区域A2是形成在右加强构件121与中央加强构件122之间的区域,配置包含信号基板32a在内的信号基板部32和TCON基板34。
区域A3是形成在中央加强构件122与左加强构件123之间的区域,配备包含电源基板33a在内的电源基板部33。
区域A4是形成在比左加强构件123更靠左侧的区域,配置变换器基板部31。
另外,在区域A3中,在背面框架300c的下侧的凸缘部300c1配置电源部35。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电源电缆向电源部35输入电源电压(例如,家庭用电源100V)。并且,将输入的电源电压经由电缆C输入到电源基板33a。
进而,在区域A1及区域A4的背面框架300c的下侧的凸缘部300c1配置扬声器36。
背面框架300c的下侧的凸缘部300c1与固定到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背面的后壳体102的距离长,是例如可以配置电源部35或扬声器36这样的厚度厚的构件的区域。
图4是表示各个基板部的图示,(a)是表示变换器基板部的图示,(b)是表示信号基板部和TCON基板的图示,(c)是表示电源基板部的图示。
如图4(a)所示,变换器基板部31包括:变换器基板31a,所述变换器基板31a生成驱动配备在背光装置300的光源单元300a(参照图2)上的荧光管301(参照图2)用的高电压;以及屏蔽罩31b,所述屏蔽罩31b屏蔽变换器基板31a产生的不需要的辐射。屏蔽罩31b是覆盖变换器基板31a的、例如截面大致为コ字形的构件,为了屏蔽不需要的辐射,优选是金属性的。变换器基板31a,例如,利用螺钉S等固定到形成在背面框架300c的区域A1及区域A4(参照图3)上的凸台B上,屏蔽罩31b以コ字形的截面成为上下的方式,并且以将开口朝向变换器基板31a侧、覆盖变换器基板31a的方式,用螺钉S等固定到区域A1、及区域A4中。
即,在屏蔽罩31b的上侧及下侧,形成由コ字形的截面产生的开口部31b2。而且,形成在屏蔽罩31b的上侧及下侧的开口部31b2以在屏蔽罩31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的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
另外,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也可以在屏蔽罩31b的コ字形的截面的一部分上形成侧壁,将屏蔽罩31b形成大致箱形。这样,通过形成侧壁,可以提高屏蔽罩31b的强度。即,只要是具有合适的屏蔽不需要的辐射的效果的形状,在屏蔽罩31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的直线上对向地形成的开口部31b2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如图4(b)所示,信号基板部32包括:信号基板32a及屏蔽罩32b,所述信号基板32a调整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号的色度、亮度,生成显示在液晶监视器装置10(参照图2)上的图像信号、声音信号、以及驱动背光装置300(参照图2)的信号,所述屏蔽罩32b屏蔽信号基板32a产生的不需要的辐射。
屏蔽罩32b是覆盖信号基板32a的、例如截面大致为コ字形的构件,为了屏蔽不需要的辐射,优选为金属性的。信号基板32a例如用螺钉S固定到形成在背面框架300c的区域A2(参照图3)上的凸台B上,屏蔽罩32b以コ字形的截面成为上下的方式,并且以开口朝向信号基板32a侧、覆盖信号基板32a的方式,用螺钉S等固定到区域A2中。
在信号基板32a上配备有用于从别的电路基板输入输出信号的连接器32a1,作为本实施形式的连接器32a1,连接向上方延伸的电缆C的连接器32a1配备在信号基板32a的上端部,连接向下方延伸的电缆C的连接器32a1配备在信号基板32a的下端部。进而,配备在上端部的连接器32a1和配备在下端部的连接器32a1被配置于信号基板32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
另外,在背面框架300c的区域A2(参照图3)配备TCON基板34,该TCON基板34基于由信号基板32a生成的图像信号,生成驱动构成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液晶面板120(参照图2)的驱动信号。TCON基板34由螺钉S固定于形成在背面框架300c的区域A2中的凸台B上,经由连接到配备在信号基板32a上的连接器32a1上的电缆C,输入信号基板32a生成的图像信号。
从信号基板32a输入到TCON基板34的图像信号,由于以高频驱动,当连接信号基板32a和TCON基板34的电缆C长时,会产生输入到TCON基板34的图像信号变弱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将TCON基板34配置在与信号基板32a相同的区域A2(参照图3)的、信号基板32a的上侧。而且,经由电缆C与配备在信号基板32a的上端部的连接器32a1连接。
这样,通过将信号基板32a和TCON基板34配置在相同的区域A2中,可以缩短连接信号基板32a和TCON基板34的电缆C的长度,可以抑制输入到TCON基板34的图像信号变弱。
而且,为了将连接器32a1配备的电缆C连接到信号基板32a上,在屏蔽罩32b上形成电缆C贯通用的开口部32b2。
如前面所述,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配备在信号基板32a的上端部的连接器32a1和配备在下端部的连接器32a1被配置在信号基板32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所以,屏蔽罩32b的开口部32b2有必要形成在上侧和下侧。因此,屏蔽罩32b以コ字形的截面成为上下的方式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上,用コ字形的截面形成开口部32b2。即,形成在屏蔽罩32b上的开口部32b2以在屏蔽罩32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
另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也可以在屏蔽罩32b的上侧及下侧的コ字形的截面的一部分上形成侧壁,将屏蔽罩32b形成大致的箱形。通过这样形成侧壁,可以提高屏蔽罩32b的强度。即,只要是具有合适的屏蔽不需要的辐射的效果的形状,在屏蔽罩32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的直线上对向地形成的开口部32b2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另外,如图4(c)所示,电源基板部33包括电源基板33a及电源罩(屏蔽罩)33b,所述电源基板33a由输入到电源部35(参照图3)的AC电源生成驱动液晶显示装置1(参照图1(a))的、例如直流24V等的电力,所述电源罩33b由覆盖电源基板33a、截面大致为コ字形的阻燃性的绝缘构件形成。电源基板33a,例如,由螺钉S固定到形成在背面框架300c的区域A3(参照图3)上的凸台B上。进而,电源罩33b以コ字形的截面成为上下的方式,并且将コ字形的开口朝向电源基板33a侧、固定到背面框架300c上,覆盖电源基板33a,防止例如由于无意中接触电源基板33a而触电。即,在电源罩33b上以コ字形的截面形成的开口部33b1,以在电源罩33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
另外,变换器基板31a的屏蔽罩31b、以及信号基板32a的屏蔽罩32b,例如,也可以固定到加强构件12(参照图3)上。利用这种结构,可以相对于作为金属制的构件的加强构件12将屏蔽罩31b、32b接地,可以提高对不需要的辐射的屏蔽效果。
具有这样构成的基板配置面11(参照图3)的液晶监视器装置10(参照图1(a)),如图1(b)所示,被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夹持,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
这里,当驱动图4(a)~(c)所示的变换器基板31a、信号基板32a、以及电源基板33a时发热,特别是,电源基板33a发热量大,使其它电路基板的温度上升,有时会造成由于热引起的影响(例如,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热失控)。另一方面,由于信号基板32a利用不耐热的IC等元件构成,所以,优选抑制由来自外部的传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3所示,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3个加强构件12将基板配置面11分割成4个区域,将发热量大的电源基板33a与不耐热的信号基板32a配置在被加强构件12分割出的别的区域内。这样,可以抑制从电源基板33a对信号基板32a的传热,获得能够抑制信号基板32a的温度上升的优异的效果。
另外,通过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将基板配置面11分割成4个区域的加强构件12,例如被各个电路基板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可以在固定各个电路基板的区域的内部以直线状上升,所以,可以提高排热效果。
进而,通过使加强构件12(参照图3)与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参照图3)接触,加强构件12具有分割空间G(参照图3)的间隔壁的功能,例如,阻止被配置在区域A3中的电源基板33a(参照图3)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流入其它区域(区域A1、A2、A4)。借此,可以抑制由热造成的对配置在其它区域内的电路基板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3所示,将变换器基板部31配置在与配置信号基板部32及TCON基板34的区域A2不同的区域A1、A4中,如前面所述,由于配备在信号基板部32中的信号基板32a生成的图像信号被高频驱动,所以容易产生噪音。
因此,通过将变换器基板部31配置在与配置信号基板32a的区域A2不同的区域A1、A4内,可以不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其次,考虑组装入形成图3所示的基板配置面11的液晶监视器装置10的液晶显示装置1(参照图1(a))中的排热。
图5(a)是表示后壳体的通气口的图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参照图1)的后壳体102,如图5(a)所示,是在背面部102c的周围形成侧壁102b、在前面侧具有开口部102a的浅的箱形构件,以将液晶监视器装置10(参照图3)容纳在箱形的开口部102a中的方式固定。
在后壳体102上,例如,开设将液晶监视器装置10(参照图1(a))发出的热排出用的通气口102d,但是,在本实施形式中,通气口102d开设在上侧的上部侧壁102b1、下侧的下部侧壁102b2、背面部102c的上端附近(上部侧壁102b1的附近)、以及背面部102c的下端附近(下部侧壁102b2的附近)。换句话说,在背面部102c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不开设通气口102d。
图5(b)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将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到后壳体内的状态的图示。如图5(b)中虚线所示,在背面部102c的、上部侧壁102b1的附近,以位于比变换器基板部31的屏蔽罩31b、信号基板部32的屏蔽罩32b、以及电源基板部33的电源罩33b更靠上侧的方式开设通气口102d。
进而,在背面部102c的、下部侧壁102b2的附近,在比电源部35及扬声器36更靠上侧处,在以比屏蔽罩31b、32b及电源罩33b更靠下侧的方式开设通气口102d。即,在下部侧壁102b2的附近开口的、背面部102c的通气口102d于变换器基板部31与扬声器36之间开口。
而且,在背面部102c的与变换器基板部31、信号基板部32以及电源基板部33对向的位置,在背面部102不开始通气口102d。
这样,通过在背面部102c的与变换器基板部31、信号基板部32及电源基板部33对向的位置不开始通气口102d,例如,不会透过通气口102d看到后壳体102的内部结构,起到视觉上优异的效果。
图6(a)是图5(b)的X-X剖视图,是信号基板部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6(a)中,简化地表示出液晶监视器装置10。
如图6(a)所示,在后壳体102上,在上部侧壁102b1开设通气口102d。进而,在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在比屏蔽罩32b更靠上侧和比屏蔽罩32b更靠下侧处开设通气口102d。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屏蔽罩32b的上侧及下侧,开口部32b2以在屏蔽罩32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的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借助这样的结构,被信号基板32a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如图6(a)的箭头所示那样上升,从上侧的开口部32b2排出到屏蔽罩32b的外部,从在比屏蔽罩32b更靠上侧处开口的通气口102d排出到后壳体102的外部。
进而,伴随着从后壳体102的上侧的排气,从在下侧开口的通气口102d将空气吸入后壳体102的内部。然后,被吸入的空气从屏蔽罩32b的下侧的开口32b2被吸入到屏蔽罩32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在屏蔽罩32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上升。
而且,本实施形式中的屏蔽罩32b,由于如图4(b)所示形成的开口部32b2以在屏蔽罩32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所以,在屏蔽罩32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上升的空气可以以直线状上升,可以形成空气高效率上升的空气流路。即,形成空气在上下方向流动的空气流路。而且,在该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方向与屏蔽罩32b的开口部32b2、32b2对向的方向相同。
这样,通过在屏蔽罩32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形成空气高效率上升的空气流路,可以将配置在屏蔽罩32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的信号基板32a产生的热高效率地排出。
图6(b)是表示在信号基板部的屏蔽罩的空气流的示意图。如图6(b)中的箭头所示,在信号基板部32的屏蔽罩32b中,空气高效率上升的部位是形成在屏蔽罩32b上的上下的开口部32b2对向的位置。换句话说,形成在屏蔽罩32b上的开口部32b2对向的位置是高效率地排出信号基板32a产生的热的区域。
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6(b)所示,信号基板32a的与形成在屏蔽罩32b上的上下的开口部32b2对向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构成信号基板32a的元件P中相对而言发热量大的元件P。通过这样配置,可以高效率地排出发热量大的元件P产生的热。
另外,在配置多个发热量大的元件P的情况下,各个元件P也可以按照不在上下方向的直线上并列排列的方式配置,即,相对于上下方向的直线交错地配置。通过这样交错地配置,可以抑制配置在下侧的元件P产生的热对配置在上侧的元件P造成的影响。
另外,不言而喻,也可以将这种发热量大的元件P的配置应用于变换器基板31a(参照图3)及电源基板33a(参照图3)。
另外,即使在屏蔽罩32b的上侧及下侧的コ字形截面的一部分上形成侧壁、将屏蔽罩32b形成大致的箱形的情况下,通过以在屏蔽罩32b的上下方向的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开口部32b2,也可以获得同等的效果。
图7是图5(b)中的Y-Y剖视图,是变换器基板部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7中,简化地描述了液晶监视器装置10及扬声器36。
如图7所示,在背面框架300c的下侧的凸缘部300c1上配置扬声器36,在后壳体102上,在上部侧壁102b1及下部侧壁102b2上开设通气口102d。进而,在后壳体102的背面部102c上,在比屏蔽罩31b更靠上侧处开设通气口102d,在比屏蔽罩31b更靠下侧且比扬声器36更靠上侧处开设通气口102d。
另外,如图4(a)所示,在屏蔽罩31b的上侧及下侧,以在屏蔽罩31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开口部31b2。借助这种结构,被变换器基板31a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如图7的箭头所示上升,从上侧的开口部31b2被排出到屏蔽罩31b的外部,从在比屏蔽罩31b更靠上侧处开口的通气口102d排出到后壳体102的外部。
进而,伴随着来自后壳体102的上侧的排气,从在背面部102c的下侧开口的通气口102d将空气吸入后壳体102的内部。然后,将吸入的空气从屏蔽罩31b的下侧的开口部31b2引入到屏蔽罩31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在屏蔽罩31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上升。
这时,由于在后壳体102的下侧开口的通气口102d在屏蔽罩31b与扬声器36之间开口,所以扬声器36不会阻止空气的流动,空气被吸入到后壳体102的内部。
而且,本实施形式中的屏蔽罩31b,由于如图4(a)所示形成的开口部31b2以在屏蔽罩31b的上下方向的大致直线上对向的方式形成,所以,在屏蔽罩31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上升的空气可以以直线状上升,能够形成空气高效率上升的空气流路。
这样,通过在屏蔽罩31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形成空气高效率上升的空气流路,可以将配置在屏蔽罩31b与背面框架300c之间的变换器基板31a产生的热高效率地排出。
进而,由于在后壳体102的下部侧壁102b2上也开设通气口102d,所以,也从扬声器36的下侧将空气吸入到后壳体102的内部,借助在扬声器36的周围上升的空气,也可以将变换器基板31a产生的热排出。
以上对本实施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是,配置变换器基板部31、信号基板部32及电源基板部33的区域,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的配置,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其它的区域。另外,对于加强构件12的个数及基板配置面11的分割数也没有限制。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发明,通过将形成在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配置驱动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路基板的基板配置面用3个加强构件分割成4个区域,并且将发热量大的电源基板与其它电路基板配置在不同的区域,起到能够抑制电源基板产生的热对其它电路基板产生的影响的优异效果。
而且,分割液晶监视器装置的基板配置面的加强构件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被各个电路基板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沿着加强构件上升,具有能够高效率地排热的优异效果。
另外,通过加强构件形成将液晶监视器装置的基板配置面与框体之间的空间分割的间隔壁,被电源基板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不会流入配置其它电路基板的区域,具有不必特别设置其它的应对热的结构、可以抑制由电源基板的发热引起的其它电路基板的温度上升的优异效果。不言而喻,也可以同时配备其它的应对热的结构。
在覆盖电路基板的屏蔽罩中,通过在上下方向的直线上对向地形成用于连接电路基板的电缆贯通的开口部,在形成于框体内部的空气流路中上升的空气可以高效率地在屏蔽罩和背面框架之间上升,具有无需特别设置其它排热用的结构(开口部等)、能够将配置在屏蔽罩和背面框架之间的电路基板产生的热高效率地排出的优异的效果。不言而喻,在屏蔽罩上也可以同时配备其它排热用的结构。
进而,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后壳体中,将排热用的通气口在上侧和下侧开口,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不开设通气口。借此,可以保持后壳体的强度,同时,不会透过中央部分看到后壳体的内部结构,在视觉上获得优异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将具有液晶面板和从背面对该液晶面板照明的背光装置的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在框体内,
对于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在将前述液晶面板侧作为前面,将前述背光装置侧作为背面,将沿着前述液晶面板的短边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时,将发热量大的电源基板以及其它电路基板配置在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与前述框体之间的空间中,
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分割成至少两个区域,
在前述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配置前述电源基板,
在与配置前述电源基板的区域不同的前述区域内配置前述其它电路基板,
前述加强构件形成分割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与前述框体之间的空间的间隔壁,以阻止被前述电源基板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流入配置前述其它电路基板的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在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的前述电源基板及前述其它电路基板具有电缆连接的连接器,同时,被屏蔽罩覆盖,
在前述屏蔽罩上,至少在上侧和下侧开设前述电缆贯通用的开口部,
前述上侧的开口部和前述下侧的开口部在上下方向的直线上对向地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前述屏蔽罩的前述上侧的开口部和前述下侧的开口部对向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构成前述电源基板及前述其它电路基板的元件中的发热量相对大的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发热量大的元件相对于上下方向的直线交替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其它电路基板中包括:
生成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显示的图像信号的信号基板,
根据前述图像信号生成驱动前述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的TCON基板,
前述信号基板和前述TCON基板配置在相同的前述区域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其它电路基板中,包括驱动前述背光装置的变换器基板,
在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至少被分割成3个区域的情况下,将前述变换器基板配置在与配置前述信号基板及前述TCON基板的前述区域不同的前述区域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体包括由背面部和周围的壁部构成的箱形的后壳体,
前述侧壁包括上侧的上部侧壁、及下侧的下部侧壁,
前述后壳体在前述上部侧壁、前述下部侧壁、前述背面部的前述上部侧壁的附近,以及在前述背面部的前述下部侧壁的附近,开设通气口,在前述框体的内部形成空气沿上下方向流动的空气流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在前述后壳体内时,
在前述下部侧壁附近开口的前述后壳体的背面部的前述通气口开设于比配备在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上的前述屏蔽罩的前述下侧的开口部更靠下侧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在前述后壳体内时,
空气在前述空气流路中流动的方向,与前述屏蔽罩的前述上侧的开口部和前述下侧的开口部对向的方向相同。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在前述后壳体内时,
在前述后壳体的背面部的、与前述电源基板及前述其它电路基板对向的位置,在前述后壳体的背面部不开设前述通气口。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容纳在前述后壳体内时,
在前述液晶监视器装置的背面,在比前述变换器基板更靠下侧处配置扬声器,
在前述下部侧壁的附近开口的前述后壳体的背面部的前述通气口开设在前述变换器基板与前述扬声器之间。
CN2008101787610A 2007-12-07 2008-11-26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452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7028 2007-12-07
JP2007317028A JP4876063B2 (ja) 2007-12-07 2007-12-07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317028 2007-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2134A true CN101452134A (zh) 2009-06-10
CN101452134B CN101452134B (zh) 2011-12-21

Family

ID=40721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87610A Active CN101452134B (zh) 2007-12-07 2008-11-26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43525B2 (zh)
JP (1) JP4876063B2 (zh)
CN (1) CN10145213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2806B (zh) * 2009-07-06 2010-12-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面板显示装置
CN102402055A (zh) * 2011-11-18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平板显示装置、立体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装置
US8400763B2 (en) 2009-06-26 2013-03-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CN103353684A (zh) * 2013-07-22 2013-10-16 昆山三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液晶显示模组
WO2013166746A1 (zh) * 2012-05-09 2013-11-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及具有该背板的液晶模组
CN105301821A (zh) * 2015-11-11 2016-0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5832A (zh) * 2008-07-28 2011-06-22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TWM361214U (en) * 2009-01-23 2009-07-11 Coretronic Display Solution Corp Display
JP2010181587A (ja) * 2009-02-05 2010-08-19 Sony Corp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KR100959284B1 (ko) * 2009-05-08 2010-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구동소자가 하부에 배치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1013605A (ja) 2009-07-06 2011-01-20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WO2011036954A1 (ja) * 2009-09-28 2011-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EP2354836B1 (en) 2009-12-14 2018-08-08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Display unit with an integrated backlight
WO2012096227A1 (ja) * 2011-01-14 2012-07-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76206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金属壳体及其成型方法以及采用该金属壳体的电子装置
WO2012157548A1 (ja) * 2011-05-18 2012-1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DE102011079216A1 (de) * 2011-07-15 2013-01-17 Robert Bosch Gmbh Träger für ein Displaymodul und Anzeigevorrichtung mit einem derartigen Träger
KR101848862B1 (ko) 2011-08-22 2018-04-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바텀 샤시,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13031781A1 (ja) * 2011-08-30 2013-03-0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JP6111553B2 (ja) * 2011-08-30 2017-04-1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GB2494139A (en) * 2011-08-31 2013-03-06 Piixl Technologies Ltd Flat panel mounting apparatus having a bracket to receive another device
US8823895B2 (en) * 2011-11-18 2014-09-0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US8821004B2 (en) * 2011-11-18 2014-09-0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US20130286318A1 (en) * 2012-04-27 2013-10-3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frame Structure
JP5938333B2 (ja) * 2012-11-06 2016-06-22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9703335B2 (en) * 2013-01-14 2017-07-11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hassis with anisotropic conductance
KR102015771B1 (ko) 2013-01-24 2019-08-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구동 방법
KR102101742B1 (ko) * 2013-11-06 2020-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영상표시장치
US10375901B2 (en) 2014-12-09 2019-08-13 Mtd Products Inc Blower/vacuum
AU2016231519A1 (en) * 2015-09-22 2017-04-06 Coates Technology Labs Pty Limited Display housing for a digital display screen
CN206451500U (zh) * 2017-02-06 2017-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控制单元和显示装置
KR20210112901A (ko) * 2020-03-06 2021-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판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230052000A1 (en) * 2021-08-16 2023-02-16 AA Power Inc. Power architecture for server and it equipment r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682A (ja) * 1998-09-08 2000-03-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映像表示装置
JP2000156581A (ja) * 1998-11-20 2000-06-06 Fujitsu General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の放熱装置
JP3847532B2 (ja) * 2000-07-05 2006-1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の液晶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液晶モニター
US7070315B2 (en) * 2001-04-12 2006-07-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3173147A (ja) * 2001-12-05 2003-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JP4294423B2 (ja) * 2003-09-09 2009-07-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62641A (ja) * 2004-12-02 2006-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KR100649598B1 (ko) 2004-12-29 2006-1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텔레비전의 방열구조
JP200621519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Toshiba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US20060290266A1 (en) * 2005-06-24 2006-12-28 Mathbright Technology Co., Ltd. Flat panel backlight unit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00763B2 (en) 2009-06-26 2013-03-19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CN101592806B (zh) * 2009-07-06 2010-12-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面板显示装置
CN102402055A (zh) * 2011-11-18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平板显示装置、立体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装置
WO2013166746A1 (zh) * 2012-05-09 2013-11-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及具有该背板的液晶模组
CN103353684A (zh) * 2013-07-22 2013-10-16 昆山三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液晶显示模组
CN103353684B (zh) * 2013-07-22 2016-01-20 昆山三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化液晶显示模组
CN105301821A (zh) * 2015-11-11 2016-0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2134B (zh) 2011-12-21
US7843525B2 (en) 2010-11-30
JP2009139704A (ja) 2009-06-25
US20090147175A1 (en) 2009-06-11
JP4876063B2 (ja) 201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213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10898C (zh) 液晶显示装置
EP2778774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TWI342439B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20040054300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US7281812B2 (en) Backlight unit
KR20090120556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춘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20070065467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801644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I265351B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070147021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its back plate
US774037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768186B2 (en) Fluorescent lamp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backlight unit
JP405194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3592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60001423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1373294B (zh) 液晶显示器
KR10066287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47213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8007316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백라이트 구조
KR10127721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JP2004171975A (ja) 発光装置
KR20070071538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286831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構造
KR2008007357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백라이트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AXELL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26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13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0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