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5090B -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5090B
CN101445090B CN2008101779737A CN200810177973A CN101445090B CN 101445090 B CN101445090 B CN 101445090B CN 2008101779737 A CN2008101779737 A CN 2008101779737A CN 200810177973 A CN200810177973 A CN 200810177973A CN 101445090 B CN101445090 B CN 101445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hoestring
occupant
colulus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79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5090A (zh
Inventor
小野原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45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5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0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气囊展开性的气囊罩和气囊装置。气囊(16)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仪表板(12)上的面板开口部(14)鼓出并在仪表板(12)和乘员(M)之间膨胀展开,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用于在将气囊(16)折叠收纳到保持器(22)内时保持气囊的折叠形状,在带状体(36)上设置了使带状体(36)断裂以允许气囊(16)从面板开口部(14)鼓出的狭缝(40),使得狭缝(40)偏靠带状体(36)的与所述面板开口部(14)相对的部分的乘员(M)一侧。

Description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罩和具有该气囊罩的气囊装置,其中当将用于在汽车等车辆碰撞时等情况下约束乘员的气囊折叠并收纳在外壳内时,该气囊罩用于防止折叠形状溃散。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下述气囊装置是公知的:在汽车碰撞、侧翻等紧急情况下,充气机工作,由从该充气机喷出的气体使气囊膨胀并对乘员进行约束。
该气囊装置包括分别对多个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合而形成简单袋体的气囊,在通常情况下,将该气囊折叠并收纳在外壳内部。一旦在汽车碰撞、侧翻等紧急情况下,充气机工作并喷出气体,则上述气体流入气囊整个内部,利用上述气体的内压使气囊膨胀展开。
这种气囊装置有时具有气囊罩,该气囊罩覆盖被折叠并收纳在外壳内部的气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上述现有技术的气囊罩(挠性保护盖)具有一对相互正交地设置的带状体(材料带),以对所折叠收纳的气囊的鼓出侧进行覆盖;在充气机工作时,这些带状体在大致设置于其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断裂部(断裂部位)断裂,以允许气囊鼓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1515号公报
上述现有技术公开了在将气囊折叠并收纳在外壳内时使用的气囊罩的基本结构。在上述结构中,为了实现气囊的展开最佳化,要求气囊中的断裂位置最佳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气囊展开性的气囊罩和具有该气囊罩的气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气囊罩,用于在将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鼓出并在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折叠收纳在外壳内时保持该气囊的折叠形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罩包括:带状体,在向所述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不工作时,覆盖折叠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气囊的至少所述开口部侧;和断裂部,设置成偏靠所述带状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部分的所述乘员侧,在所述充气机工作时使所述带状体断裂,以允许所述气囊从所述开口部鼓出。
一般而言,在设置于助手座一侧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和用于对乘员膝部进行约束的膝部用气囊装置等中,气囊从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开口部向处于车辆后方侧的乘员侧鼓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封闭面板开口部的盖部如下构成:能够通过以其车辆前方侧(与乘员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向乘员一侧打开;在充气机工作时,使其乘员侧打开,以使气囊能够顺利地向乘员侧鼓出。
在本申请的第1发明中,在充气机不工作时,气囊在折叠状态下至少其面板开口部一侧被气囊罩的带状体覆盖并被收纳在外壳内。于是,如果充气机工作,则带状体在断裂部断裂,气囊从面板开口部鼓出而在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
此时,将断裂部设置成偏靠带状体的与面板开口部相对的部分的乘员侧。由此,能够将带状体断裂后的气囊的膨胀出方向引导到乘员侧。因此,随着以车辆前方侧(与乘员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使乘员侧端部打开的盖部动作,能够使气囊顺利地鼓出。因此,能够提高气囊的展开性。
第2发明的气囊罩在第1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罩还具有第1舌状体;所述第1舌状体设置在所述带状体的内侧,所述第1舌状体在所述带状体在所述断裂部处断裂时露出,并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位于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乘员侧的端部和所述气囊之间。
一般而言,在气囊从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开口部向处于车辆后方侧的乘员侧鼓出的气囊装置中,在封闭面板开口部的盖部和面板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开裂线,该开裂线在气囊展开时瞬间断裂,以使盖部打开。因此,有时会在面板开口部的端部上形成毛刺或尖状部分,如果气囊与该开口部的端部接触,则会引起勾挂而影响气囊的展开性,可能对气囊造成损伤。此时,在上述助手座用气囊装置和膝部用气囊装置等中,由于气囊从面板的开口部向乘员侧鼓出,因此存在面板开口部的端部中处于乘员侧的端部容易与气囊接触的倾向。
在本申请的第2发明中,针对此种情况,将第1舌状体设置在气囊罩的带状体的内侧,在带状体断裂时,该第1舌状体露出并位于面板开口部的乘员侧端部和气囊之间。由此,由于在气囊展开时能够避免气囊和面板开口部的乘员侧端部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气囊的展开性,同时能够抑制气囊的损伤,提高寿命。
第3发明的气囊罩在上述第2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还具有第2舌状体;所述第2舌状体在所述断裂部断裂后在与所述乘员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并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位于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乘员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和所述气囊之间。
由于面板开口部的与乘员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是构成上述盖部的转动轴的部分,因此,虽然不形成上述乘员侧端部那样的毛刺等,但仍可能因面板以锐角弯曲而形成尖状部分。
在本申请的第3发明中,针对此种情况,通过气囊罩的带状体断裂而形成的第2舌状体在气囊展开时位于面板开口部的与乘员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和气囊之间。由此,由于在气囊展开时能够避免气囊和面板开口部的与乘员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更良好地维持气囊的展开性,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气囊的损伤,进一步提高寿命。
第4发明的气囊罩在上述第3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舌状体具有一对侧面覆盖部,以分别覆盖折叠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面。
在本申请的第4发明中,由第1舌状体的侧面覆盖部分别覆盖被折叠收纳在外壳内的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面。由此,通过由带状体对所收纳的气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覆盖,能够由气囊罩对被折叠的气囊的周围进行覆盖。结果,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在将气囊收纳在外壳内时的折叠形状的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气囊的形状发生错移等。
第5发明的气囊罩在上述第4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插入固定部件的通孔,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外壳固定到所述车辆侧;所述第1舌状体的基端部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固定部件的通孔。
在本申请的第5发明中,用于将外壳固定到车辆侧的固定部件分别插入到设置在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通孔以及设置在第1舌状体的基端部上的通孔。由此,能够将由带状体和第1舌状体构成的气囊罩固定到外壳内。如上所述,由于将用于固定外壳的固定部件兼用于对气囊罩进行固定,因而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固定气囊罩的固定部件,能够简化结构。
第6发明的气囊罩在上述第5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具有在所述断裂部断裂后在所述乘员侧形成并通过缝制与所述第1舌状体结合的结合部。
在本申请的第6发明中,在充气机工作之前(带状体断裂前),带状体和第1舌状体通过缝制而结合,在充气机工作后,与带状体分离而形成的结合部和第1舌状体通过缝制而结合。由此,在充气机工作前后,能够稳定地固定第1舌状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7发明的气囊装置,包括: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鼓出并在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第一至第六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罩,用于在将所述气囊折叠收纳在配置于所述面板内侧的外壳内时保持所述气囊的折叠形状;向所述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以及收纳所述气囊、所述气囊罩和所述充气机的外壳。
一般而言,在设置于助手座侧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和用于对乘员膝部进行约束的膝部用气囊装置等中,气囊从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开口部向处于车辆后方侧的乘员侧鼓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封闭面板开口部的盖部如下构成:能够通过以其车辆前方侧(与乘员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向乘员侧打开,在充气机工作时,使其向乘员侧打开,能够使气囊顺利地向乘员侧鼓出。
在本申请的第7发明中,在充气机不工作时,气囊在折叠状态下至少其面板开口部一侧被气囊罩的带状体覆盖并收纳在外壳内。于是,如果充气机工作,则带状体在断裂部断裂,气囊从面板开口部鼓出而在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
此时,将断裂部设置成偏靠带状体的与面板开口部相对的部分的乘员侧,由此能够将带状体断裂后的气囊的鼓出方向引导到乘员侧。因此,随着以车辆前方侧(与乘员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使乘员侧端部打开的盖部动作,能够使气囊顺利地鼓出。因此,能够提高气囊的展开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气囊的展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符合本发明实施例的气囊在通常情况时和充气机工作时的简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保持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覆盖被收纳在保持器内的气囊的气囊罩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气囊罩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和展开平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充气机工作时助手座用气囊装置的动作变化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用作助手座用气囊时的简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1(a)表示充气机不工作时的通常状态,图1(b)表示充气机工作时气囊膨胀展开途中的状态。
在图1(a)和图1(b)中,将仪表板12设置在就座于助手座S上的乘员M的前方(车辆的行进前方,图1中的右方),将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设置在该仪表板12(面板)的内部。该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具有:从设置在上述仪表板12上的开口部14(下文称作“面板开口部”)鼓出并在仪表板12和乘员M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16、用于在将气囊16收纳在后述保持器22内时保持气囊16的折叠形状的气囊罩18、向气囊16供给气体的充气机20以及设置在仪表板12的内侧的保持器22(外壳),其中保持器22用于收纳折叠后的气囊16、对气囊16进行覆盖的气囊罩18以及充气机20。
在保持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面上设置了多个爪部件24。通过将上述多个爪部件24与设置在仪表板12的内侧的支撑部件26卡止,将保持器22固定到仪表板12的内侧。
如图1(a)所示,将通常情况下封闭开口的盖部件28设置在仪表板12的面板开口部14上。盖部件28如下构成:能够通过以其车辆前方侧(与乘员M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向前窗30一侧转动而使乘员M一侧打开。如图1(b)所示,在充气机工作时,在盖部件28和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之间形成的、可断裂的开裂线(图中未示)开裂,盖部件28转动而使乘员M一侧打开,由此能够使气囊16顺利地向乘员M一侧鼓出。另外,作为盖部件28的转动轴的车辆前方侧(与乘员M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结构可以为铰链结构,也可以为利用部件挠度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中,通常情况下如图1(a)所示,将气囊16折叠后收纳在保持器22的内部。
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通过输入来自图中未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充气机20工作,对内部的点火剂进行点火并喷出压燃空气,由此,内压升高,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气囊16开始膨胀展开。于是,如图1(b)所示,气囊16因其膨胀力而使形成在盖部件28和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之间的开裂线开裂并使盖部件28打开,向保持器22和仪表板12的外部鼓出,朝向就座于助手座S上的乘员M膨胀展开。由此,膨胀展开后的气囊16对乘员M的上半身进行约束。
虽然将在下文详细说明,但是在气囊16膨胀展开时,如图1(b)所示,通过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断裂而形成的第2舌状体42鼓出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前窗30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同时设置在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内侧的第1舌状体38在带状体36断裂时露出,鼓出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
图2是表示保持器22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覆盖被收纳在保持器22内的气囊16的气囊罩18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在图2和图3中,如上所述,保持器22具有设置在其车辆前后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两侧面上的多个爪部件24,由插入到设置在底面上的通孔(图中未示)的螺栓(固定部件)31、33将保持器22固定到车辆侧。而且,保持器22的底面侧(图2中的下侧)具有充气机支撑部32,由该充气机支撑部32对插入到气囊16内的充气机20进行支撑。另外,图中所示的开口34用于将连接充气机20和对充气机20进行起动控制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的电缆引出。
在将气囊16收纳在保持器22内时,为了保持气囊16的折叠形状,在由气囊罩18覆盖的状态下收纳气囊16。此时,气囊罩18具有:对被折叠收纳在保持器22内的气囊16的面板开口部14一侧(图2和图3中的上侧)和车辆前后方向两侧(图2和图3中的左右侧)进行覆盖的大致带状的带状体36、设置在带状体36的内侧(气囊收纳侧)并通过缝制与带状体36结合的大致舌状的第1舌状体38。
在带状体36上形成了在充气机20工作时使带状体36断裂并允许气囊16从面板开口部14鼓出的狭缝40(断裂部),狭缝40偏靠该带状体36的与面板开口部14相对的部分(也就是图2中从保持器22露出的上方部分,图3中的上方部分)的乘员M一侧(图2和图3中的左侧)。由此,带状体36具有:在上述狭缝40断裂后在与乘员M一侧相反的一侧(图2和图3中的右侧)形成并在气囊16膨胀展开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前窗30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的大致舌状的第2舌状体42、在上述狭缝40断裂后在乘员M一侧(图2中的左侧)形成并通过缝制与第1舌状体38结合的结合部44。
第1舌状体38具有分别覆盖被折叠收纳的气囊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图2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两侧面的一对侧面覆盖部46、46。如图2所示,上述侧面覆盖部46形成如下大小:在将气囊16收纳在保持器22内时气囊16稍微向面板开口部14一侧(图2中的上侧)露出。
如上所述,之所以采用在带状体36上设置狭缝40并在气囊展开时使狭缝断裂的结构是因为:与简单地在折叠后的气囊16上设置舌状体38、42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保持收纳在保持器内的气囊16的形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能够将气囊膨胀展开时的内压提高到规定压力并提高气囊展开性的效果。
图4是用于说明气囊罩18的整体结构的视图,图4(a)是覆盖气囊16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b)是将带状体36叠合在第1舌状体38上的状态的展开平面,图4(c)是将带状体36翻过来(图中的上侧)后的状态的展开平面图。图4(a)相当于对上述图3简化后的视图,在图4(a)中省略了气囊16。
在上述图4(a)~图4(c)中,气囊罩18具有带状体36、设置在带状体36的内侧(图4(b)和图4(c)中的纸面内侧)的第1舌状体38。带状体36和第1舌状体38在带状体36的结合部44处被缝制结合。图中的附图标记48表示缝制线(也参照图3)。
如上所述,在带状体36上,偏靠与面板开口部14相对的部分的乘员M一侧而形成有狭缝40,带状体36具有:在狭缝40断裂后在与乘员M一侧相反的一侧(图4(a)的右侧,图4(b)和图4(c)中的下侧)形成并在气囊16膨胀展开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位于前窗30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的大致舌状的第2舌状体42、在狭缝40断裂后在乘员M一侧(图4(a)的左侧,图4(b)和图4(c)中的上侧)形成并通过缝制与第1舌状体38结合的结合部44。而且,如图4(b)和图4(c)所示,带状体36在其长度方向(图4(b)和图4(c)中上下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具有能够插入用于将保持器22固定到车辆侧的螺栓31、33(参照图2)的通孔50、52,通过分别将螺栓31、33插入到通孔50、52中而将带状体36固定到保持器22上。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1舌状体38具有一对侧面覆盖部46、46,以分别覆盖被折叠收纳在保持器22内的气囊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而且,在第1舌状体38的基端部(图4(b)和图4(c)中的上端部)的与上述通孔50对应的位置上,具有能够插入螺栓31的通孔(图中未示)。在侧面覆盖部46的基端侧(图4(b)和图4(c)中的上侧)上也分别设置了能够插入螺栓33的通孔54。因此,分别将螺栓31插入到设置在基端部的图中未示的通孔和带状体36的通孔52中,并将螺栓33插入到侧面覆盖部46的通孔54和带状体36的通孔52中,从而将第1舌状体38固定到保持器22上。
图4(c)所示的将带状体36翻过来的状态是为了表示气囊罩18的结构,实际上气囊罩18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覆盖气囊16并被收纳在保持器22内。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充气机工作时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的动作变化的视图,而且在图5中,为了避免麻烦,省略了爪部件24和支撑部件26等的图示。
在充气机20不工作的通常情况下,如图5(a)所示,气囊16被折叠并由带状体36和设置在带状体36内侧的第1舌状体38覆盖,且被收纳在保持器22内。
充气机20工作时,如图5(b)所示,内压因喷出的气体而增大,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16开始展开膨胀。此时,带状体36在偏靠与面板开口部14相对的部分的乘员M一侧(图5中左侧)而形成的狭缝40处断裂,以允许气囊16鼓出,同时,通过带状体36的断裂,在车辆前方侧(图5中的右侧)形成第2舌状体42,并在乘员M一侧形成结合部44。
然后,因气囊16膨胀,盖部件28被顶起,如图5(c)所示,盖部件28以车辆前方侧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使乘员M一侧打开。而且,第1舌状体38从断裂后的带状体36的内侧露出,与气囊16一起从面板开口部14中露出。
气囊16继续膨胀,并如图5(d)所示,最终在仪表板12和乘员M之间展开。此时,第1舌状体38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第2舌状体42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能够获得下述效果。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通常情况下封闭仪表板12的面板开口部14的盖部件28如下构成:能够通过以其车辆前方侧(与乘员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使乘员M一侧打开,在充气机20工作时,能够使乘员M一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气囊16向乘员M一侧顺利地鼓出。
在本实施例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中,在充气机20不工作时,气囊16在折叠状态下其面板开口部一侧由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覆盖并被收纳在保持器22内。于是,如果充气机20工作,则带状体36在狭缝40处断裂,气囊16从面板开口部14鼓出而在仪表板12和乘员M之间膨胀展开。
此时,偏靠带状体36的与面板开口部14相对的部分的乘员M一侧而设置狭缝40。由此,能够将带状体36断裂后的气囊16的鼓出方向引导到乘员M一侧。结果,随着以车辆前方侧(与乘员M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轴进行转动而使乘员M一侧打开的盖部件28的动作,能够使气囊16顺利地鼓出。因此,能够提高气囊的展开性。
本实施例特别能够获得下述效果。即,在本实施例的助手座用气囊装置10中,在封闭面板开口部14的盖部件28和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之间形成有开裂线,该开裂线在气囊展开时瞬间断裂,以使盖部件28打开。因此,有时会在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形成有毛刺或尖状部分,如果气囊16与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接触,则会引起勾挂而影响气囊16的展开性,可能对气囊16造成损伤。特别是,由于气囊16从面板开口部14向乘员M一侧鼓出,因此,存在面板开口部14的端部中位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容易与气囊16接触的倾向。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此种情况,将第1舌状体38设置在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的内侧,在带状体36断裂时,第1舌状体38露出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由此,由于在气囊展开时能够避免气囊16和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气囊16的展开性,同时能够抑制气囊16的损伤,提高寿命。
本实施例特别能够获得下述效果。即,由于面板开口部14的位于与乘员M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构成盖部件28的转动轴的部分,因此,虽然不会形成像面板开口部14的位于乘员M一侧的端部那样的毛刺等,但仍可能因面板以锐角弯曲而形成尖状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气囊罩18的带状体36断裂而形成的第2舌状体42在气囊展开时位于面板开口部14的处于与乘员M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气囊16之间。由此,由于在气囊展开时能够避免气囊16和面板开口部14的位于与乘员M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更良好地维持气囊16的展开性,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气囊16的损伤,进一步提高寿命。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第1舌状体38的侧面覆盖部46分别覆盖被折叠收纳在保持器22内的气囊16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面。由此,由于能够由带状体36对所收纳的气囊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面进行覆盖,并由侧面覆盖部46对所收纳的气囊16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面进行覆盖,因此能够由气囊罩18对折叠后的气囊16的周围进行覆盖。结果,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在将气囊16收纳在保持器22内时的折叠形状的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气囊16的形状发生错移等。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将保持器22固定到车辆侧的螺栓31、33分别被插入到设置在带状体3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通孔50、52以及设置在第1舌状体38的基端部上的通孔中。由此,能够将由带状体36和第1舌状体38构成的气囊罩18固定到保持器22内。如上所述,由于将用于固定保持器22的螺栓31、33兼用于固定气囊罩18,因而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固定气囊罩18的固定部件,能够简化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充气机20工作之前(带状体36断裂前),带状体36和第1舌状体38通过缝制而结合,在充气机20工作后,与带状体36分离而形成的结合部44和第1舌状体38通过缝制而结合。由此,在充气机20工作前后,均能够稳定地固定第1舌状体38。
此外,上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助手座用气囊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适用于用于对乘员膝部进行保护的膝部用气囊装置、设置在车门或车柱上并在乘员和车辆侧壁之间膨胀展开的侧面气囊装置等,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Claims (5)

1.一种气囊罩,用于在将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鼓出并在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折叠收纳在外壳内时保持该气囊的折叠形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罩包括:带状体,在向所述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不工作时,覆盖折叠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气囊的至少所述开口部侧;和
断裂部,设置成偏靠所述带状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部分的所述乘员侧,在所述充气机工作时使所述带状体断裂,以允许所述气囊从所述开口部鼓出;
所述气囊罩还具有第1舌状体;
所述第1舌状体是设置在所述带状体的内侧并通过缝制与所述带状体结合的大致舌状的部件,所述第1舌状体在所述带状体在所述断裂部处断裂时露出,并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位于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乘员侧的端部和所述气囊之间;
所述第1舌状体具有一对侧面覆盖部,以分别覆盖被折叠收纳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气囊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还具有第2舌状体;
所述第2舌状体在所述断裂部断裂后在与所述乘员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并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位于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乘员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和所述气囊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能够插入固定部件的通孔,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外壳固定到所述车辆侧,
所述第1舌状体的基端部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固定部件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具有在所述断裂部断裂后在所述乘员侧形成并通过缝制与所述第1舌状体结合的结合部。
5.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鼓出并在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罩,用于在将所述气囊折叠收纳在配置于所述面板内侧的外壳内时保持所述气囊的折叠形状;
向所述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以及
收纳所述气囊、所述气囊罩和所述充气机的外壳。
CN2008101779737A 2007-11-26 2008-11-26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5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4296 2007-11-26
JP2007304296 2007-11-26
JP2007-304296 2007-11-26
JP2008-243696 2008-09-24
JP2008243696A JP5139219B2 (ja) 2007-11-26 2008-09-24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43696 2008-09-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5090A CN101445090A (zh) 2009-06-03
CN101445090B true CN101445090B (zh) 2013-07-24

Family

ID=40741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797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5090B (zh) 2007-11-26 2008-11-26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39219B2 (zh)
CN (1) CN1014450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4852B1 (en) * 2012-07-18 2018-12-26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module with external deflector
JP5839402B2 (ja) * 2012-09-10 2016-01-0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8574B2 (ja) * 2013-08-23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12170B2 (ja) * 2019-08-22 2023-01-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用保持カバーおよ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944A (en) * 1998-03-25 2000-10-17 Daimlerchrysler Ag Airba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672986A (zh) * 2004-03-23 2005-09-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CN1721231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DE202006009205U1 (de) * 2006-06-07 2006-08-17 Takata-Petri Ag Airbag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213837B2 (en) * 2004-12-15 2007-05-08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irbag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2004A (ja) * 2001-04-09 2002-10-15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96560B2 (ja) * 2002-03-04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93098B2 (ja) * 2003-04-01 2008-05-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巻き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944A (en) * 1998-03-25 2000-10-17 Daimlerchrysler Ag Airba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672986A (zh) * 2004-03-23 2005-09-28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CN1721231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7213837B2 (en) * 2004-12-15 2007-05-08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irbag module
DE202006009205U1 (de) * 2006-06-07 2006-08-17 Takata-Petri Ag Airbag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49283A (ja) 2009-07-09
JP5139219B2 (ja) 2013-02-06
CN101445090A (zh) 2009-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0925B2 (en) Airbag protection flap
US7878539B2 (en) Airbag module with deployment control flap
JP3020795U (ja) エアバッグ
US7163229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and vehicle
US9027954B2 (en) Airbag device
US8465049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8540277B2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folded body and passenger-side airbag apparatus
EP2272724A1 (en) Air bag device
CN1958352B (zh) 气囊装置
KR20080048092A (ko) 에어백 장치
CN104507760A (zh) 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限制结构
US20090134609A1 (en) Airbag cover and airbag apparatus
CN102216126A (zh) 侧气囊装置
JP2007161167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461188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20080030114A (ko) 승객석 에어백
KR20220100036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CN101445090B (zh) 气囊罩和气囊装置
CN1955049B (zh) 气囊装置
JPH02303952A (ja)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0631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JP3385905B2 (ja)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08195190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262898A1 (en) Vented air bag
JP472198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