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216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2160A
CN101442160A CN 200810176740 CN200810176740A CN101442160A CN 101442160 A CN101442160 A CN 101442160A CN 200810176740 CN200810176740 CN 200810176740 CN 200810176740 A CN200810176740 A CN 200810176740A CN 101442160 A CN101442160 A CN 1014421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pivotal
pressure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7674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2160B (zh
Inventor
铃木雅幸
中野有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DDK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02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2956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ICHI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2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2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它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该连接器包括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壳体和枢转件,该枢转件作用在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连接物体相接触。在具有许多接触件的情况下,至少一个接触件在它的压力接受部分的顶部上设置有延伸部分,从而向着它的连接部分进行延伸,及枢转件设置有接合杆来接合接触件的延伸部分,而不是枢转件的推动部分作用在接触件上。该接触件被布置在任意位置上来防止枢转件扭曲。这些接触件布置在一排上或者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就因此而构造成的连接器而言,在连接物体被插入之后,在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不能被损坏,从而即使接触件的间隔很小并且壳体壁很薄,也可以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在电设备和电子设备如移动电话或者便携式电话、笔记本个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中的连接器,及更加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即,即使接触件的间隔变成极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和绝缘体壁厚变成更薄,在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和柔性扁平电缆被插入之后,在可枢转地运动时没有损坏枢转件的情况下,该结构在稳定的电连接上也是优良的。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连接器,具有下面这些连接器类型。非零插入力(N—ZIF)型的连接器使一些接触件如此地布置,以致接触件的接触部分之间的间隔稍稍小于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厚度,该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被迫进入到位于接触件之间的间隙中,因此使得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与接触件的接触部分相接触。零插入力(ZIF)型的连接器使一些接触件如此地布置,以致位于接触件的接触部分之间的间隙大于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厚度。在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被插入到位于接触件之间的间隙中之后,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借助一些装置与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产生接触。在零插入力(ZIF)型的连接器之间,具有滑动型、前部枢转型和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滑动型的连接器使用了楔形滑动器,在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被插入从而使这些接触件与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形成接触之后,该滑动器被插入到连接器中。前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具有枢转件,在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被插入到连接器中之后,该枢转件在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插入开口的侧部上可枢转地运动,因此使一些接触件与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形成接触。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也具有枢转件,在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被插入到该连接器中之后,该枢转件在柔性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插入开口的相对侧部上可枢转地运动,因此使一些接触件与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形成接触。
就这些类型的连接器而言,越来越多地要求零插入力(ZIF)型和小插入力(LIF)型连接器尽可能多地减少插入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力,并且进一步要求减少连接器的总高度并且连接器使接触件以极小的间隔进行布置。
作为上述类型的例子,在这里引入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06—60983(1994)(专利文献1)的滑动型的连接器、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07805(专利文献2)和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32216(专利文献3)的前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及日本专利申请No.H01—208810(1998)(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No.H11—031561(1999)(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申请No.2002—270290(专利文献6)和本申请的申请人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071160(专利文献7)的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
根据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06—60983(1994)的摘要,这个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滑动器的、印制电路板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于电子或者通信设备的较小空间内。连接器的滑动器5形成在具有U形臂52的两侧的端部上,在滑动器被插入到壳体4中时,该U形臂的近端被固定到滑动器上以作为导向装置。每个U形臂通过突出部56设置在开口52的侧部上并且形成有凹槽55,因此U形臂的开口端从插入侧可以看见。壳体设置在具有突出部48的两侧端上,这些突出部48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适合于接合滑动器的突出部。在滑动器与柔性印制电路板3的连接终端31一起被插入到壳体中时,滑动器的突出部56支撑在具有壳体的倾斜表面的突出部48上,因此滑动器的U形臂的开口端暂时地向外扩散,然后,在插入被完成时,返回到它们的正常位置上。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06—60983(1994)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印制电路板的滑动器,并且包括壳体,该壳体设置有许多接触件和柔性印制电路板的连接终端,该柔性印制电路板的连接终端安装在接触部分上,具有板形部分(它在它的顶部上设置有楔形部分)的滑动器被控插入到该接触部分中,因此使柔性印制电路板与所述接触件相接触,其中所述滑动器形成在位于具有U形臂的两侧的端部上,在滑动器被插入到所述壳体中时,U形臂的近端被固定到滑动器上以作为导向装置,及每个U形臂在它们的开口侧上设置有突出部并且形成有凹槽,因此所述U形臂的开口端从插入侧可以看见,及所述壳体在两侧端上设置有突出部,每个突出部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适合于接合所述滑动器的突出部,及在所述滑动器与柔性印制电路板的连接终端一起被插入到所述壳体中时,所述滑动器的突出部接合具有所述壳体的倾斜表面的突出部,因此滑动器的U形臂的开口端暂时地向外扩散,然后,在该插入已被完成时返回到它们的正常位置上。
专利文献2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07805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减少电连接器的总高度。公开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具有接触部分的多个终端,柔性基片P借助压力施加件的推动部分而被推动到接触部分,其中该多个终端包括两种终端,即第一终端10和第二终端20,及与之相对应,压力施加件30包括第一导向部分31A和第二导向部分32A,这两个导向部分借助第一和第二终端的上部臂11和21来枢转和引导,及在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关闭位置上时,第一导向部分与第一终端的上臂的下部边缘产生接触,及第二导向部分与第二终端的上部臂的上部边缘产生接触。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07805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它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该开口与位于邻近它的前部和上部的开口相连通;多个终端,它们具有接触部分,这些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开口或者所述开口的内部中并且还具有下部臂和上部臂,这些下部臂设置在壳体的底侧上,这些上部臂设置在下部臂的上方,下部和上部臂向前延伸,及所述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下部臂的上部边缘;及压力施加件,它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且在它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在所述下部臂的上部位置上可枢转地运动,及在所述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在从连接器前侧把柔性基片插入到所述开口中以致所述柔性基片的电路表面布置在所述下部臂的接触部分上之后,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它的关闭位置上,从而借助所述压力施加件的推动部分使所述柔性基片被推动到所述接触部分上,其中该多个终端包括两种终端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及与之相对应地,压力施加件包括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这些导向部分借助第一和第二终端的上部臂来枢转和导向,及在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关闭位置上时,第一导向部分与第一终端的上部臂的下部边缘产生接触,及第二导向部分与第二终端的上部臂的上部边缘产生接触。权利要求2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第一终端的上部臂是柔性的,并且借助使压力施加件从它的打开位置可枢转地运动到关闭位置上,第一导向部分使所述上部臂弹性地向上变形,及来自上部臂的反作用力使压力施加件向下运动。权利要求3记载了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第二终端的上部臂是柔性的,及在压力施加件向下运动时,所述上部臂从压力施加件的第二导向部分向下地承受力,从而使所述上部臂弹性地变形,因此推动了柔性基片。权利要求4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第二终端的上部臂和下部臂借助接合部分在它们的近端成一体地连接,这些接合部分每个设置有防止拆下的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从中进行延伸,及所述固定部分通过间隙被固定在壳体的固定孔中,因此在上部臂弹性地变形时,下部臂可以部分地弹性变形。权利要求5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终端的下部臂上的接触部分的位置沿着柔性基片的插入方向相互交错。权利要求6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在压力施加件运动离开常闭位置到达其它位置时,从处于压力施加件的常闭位置上的枢转中心到第一臂部分的接触点的距离小于相应距离。权利要求7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多个终端包括两种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及与之相对应地,压力施加件包括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这些导向部分各自借助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上部臂来枢转和导向,因此在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它的打开位置上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向部分中的至少每一个向上推动第一和第二终端的上部臂,从而进行弹性变形,因此与之相对应的、位于所述上部臂和所述下部臂之间的最小间隔形成得更加宽。权利要求8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它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该开口在邻近它的前部和上部与开口相连通;多个终端,它们具有接触部分,这些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开口或者所述开口的内部中并且还具有下部臂和上部臂,这些下部臂设置在壳体的底侧上,这些上部臂设置在下部臂的上方,下部和上部臂向前延伸,及所述接触部分至少设置在所述上部或者下部臂的边缘上;及压力施加件,它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且在它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在所述下部臂的上部位置上可枢转地运动,及在所述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在从连接器前侧把柔性基片插入到所述开口中以致所述柔性基片的电路表面布置在所述下部臂的接触部分上之后,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它的关闭位置上,从而借助所述压力施加件的推动部分使所述柔性基片被推动到所述接触部分上,其中第二终端的上部臂和下部臂借助接合部分在它们的近端上连接成一体,这些接合部分每个设置有防止拆下的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从中进行延伸,及所述固定部分通过间隙被固定在壳体的固定孔中,因此在上部臂弹性地变形时,下部臂可以部分地弹性变形,其中所述终端相对于位于下部臂的自由端的侧部上的壳体被固定,该下部臂相对于所述接合部分设置在相反方向上。权利要求9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它包括:壳体,它具有开口,该开口与位于邻近它的前部和上部的开口相连通;多个终端,它们具有接触部分,这些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开口或者所述开口的内部中,并且还具有下部臂和上部臂,这些下部臂设置在壳体的底侧上,这些上部臂设置在下部臂的上方,下部和上部臂向前延伸,及所述接触部分至少设置在所述上部臂或者下部臂的边缘;及压力施加件,它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且在它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在所述下部臂的上部位置上可枢转地运动,及在所述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在从连接器前侧把柔性基片插入到所述开口中以致所述柔性基片的电路表面布置成与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之后,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它的关闭位置上,从而借助所述压力施加件的推动部分使所述柔性基片被推动到所述接触部分上,其中压力施加件包括导向部分,这些导向部分借助终端的上部臂来枢转和导向,及所述导向部分由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构成,在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到它的关闭位置上时,该第一导向部分适合与所述终端的上部臂的下部边缘形成接触,而第二导向部分适合与所述终端的上部臂的上部边缘形成接触。权利要求10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它包括:壳体,它具有开口,该开口与位于邻近它的前部和上部的开口相连通;多个终端,它们具有接触部分,这些接触部分布置在所述开口或者所述开口的内部中,并且还具有下部臂和上部臂,这些下部臂设置在壳体的底侧上,这些上部臂设置在下部臂的上方,下部和上部臂向前延伸,及所述接触部分至少设置在所述上部臂或者下部臂的边缘上;及压力施加件,它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且在它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在所述下部臂的上部位置上可枢转地运动,及在所述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在从连接器前侧把柔性基片插入到所述开口中以致所述柔性基片的电路表面布置成与所述接触部分相对之后,压力施加件可枢转地运动,从而借助所述压力施加件的推动部分使所述柔性基片被推动到所述接触部分上,其中压力施加件包括导向部分,这些导向部分借助终端的上部臂来枢转和导向,及所述导向部分包括这样的导向部分,即在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该导向部分适合与所述终端的上部臂的内边缘形成接触,及上部臂适合弹性地变形,因此位于上部臂和下部臂之间的空间与之相对应地、在压力施加件被打开时变成大于在柔性基片没有插入并且压力施加件被关闭时的空间。权利要求11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使上部臂弹性地变形的装置是形成于压力施加件和壳体之间的凸轮装置。
专利文献3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32216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使这些终端以较小的间隔进行布置,及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上面电连接器一起使用的柔性基片和形成柔性基片的方法。公开了一种用于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该柔性基片包括:多个终端1,它们布置成相互平行并且每个具有支撑臂3、接触臂4和固定部分7,它们沿着基本上相同的方向进行延伸并且形成为保持金属板的板表面,固定部分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被压配合在壳体的保持槽内,及压力施加件具有推动部分23,该推动部分使柔性基片P与所述接触臂4的接触部分4A形成弹性接触,所述支撑臂每个形成有支撑部分3A以支撑所述压力施加件,其中支撑臂和每一个终端的接触臂的每个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形成于壳体10内的容纳槽13内,槽13沿着垂直于所述延伸方向的方向形成和敞开,及其余的设置在容纳槽的外部。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32216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多个终端,它们沿着厚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成相互平行,并且每一个具有沿着基本上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并且如此形成以致保持平坦金属板的板表面的支撑臂、接触臂和固定部分,固定部分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被压配合在壳体的保持槽内,及压力施加件具有推动部分,从而使柔性基片与形成在所述接触臂上的接触部分产生弹性接触,所述压力施加件在允许柔性基片插入的打开位置和使柔性基片到达弹性接触位置上的关闭位置之间可以运动,及这些支撑臂中的每一个形成有支撑部分,以支撑所述压力施加件,其中每个终端的支撑臂和接触臂中的每一个至少部分地安装在形成于壳体内的容纳槽内,该槽沿着垂直于所述延伸方向的方向形成开口,及其余的设置在容纳槽的外部中。权利要求2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终端的固定部分是U形槽的边缘,该边缘形成于支撑臂和接触臂中的每一个和与之相平行地延伸的固定臂之间。权利要求3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终端的固定部分是形成于支撑臂和接触臂之间的U形槽的边缘。权利要求4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终端的支撑臂设置在容纳槽的外部中。权利要求5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终端的接触臂设置在容纳槽的外部。权利要求6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位于多个交替设置的终端之中的一侧上的这些终端中的每一个具有支撑臂、接触臂和固定臂,而其余终端中的每一个具有接触部分和固定臂,只有位于一侧上的其它终端借助支撑臂来可运动地支撑压力施加件,及两个终端的接触部分设置在容纳槽的外部,及接触臂而不是接触部分设置在容纳槽内。权利要求7记载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片的电连接器,其中一系列的终端和与它们相对的其它终端布置壳体内,这些终端通过支撑臂来可运动地支撑压力施加件,而所述其它终端没有支撑臂,及,该壳体在位于柔性基片上方的位置上形成空间,该柔性基片布置在接触臂上以接受压力施加件,该压力施加件在它的关闭位置上可以被枢转。权利要求8记载了一种柔性基片,该基片具有形成和布置在它的端部附近的多个接合区,其中柔性基片沿着接合区的布置方向和沿着与之相垂直的方向以预定距离形成有基准标记。权利要求9记载了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基片,其中基准标记是十字标志,该十字标志具有一些线段,该线段沿着接合区的布置方向和垂直于它的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相交。权利要求10记载了一种用来制造柔性基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这样的一些步骤: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和垂直于它的方向从接合区开始以预定距离形成基准标记,及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加工柔性基片的边缘,以致沿着接合区的布置方向和沿着与之相垂直的方向从基准标记到这些边缘的距离变成预定距离,同时图像识别所述基准标记。
专利文献4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H10—208810(1998)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安装在一起的连接器,在没有降低它的使用性能的情况下,该连接器被小型化,及本发明具有防止不对齐连接和提高连接器可靠性和质量的目的。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接触件,这些接触件每个是“H形”并且每个包括具有旋转部分的旋转梁,该旋转部分的端部是圆弧形,它设置在一些上部梁中的一个上,这些梁以“T形”连接到垂直柱的一端上,接触梁设置在其它的上部梁的顶端上并且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连接到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上,及SMT终端被连接到基片的垫上并且布置在位于基片侧部上的接触件的下梁的一端上,下梁布置在与旋转梁相对的位置上;根据原理,在被操纵来绕着作为支点的柱使旋转梁向上移动并且使接触梁向下移动时,杆适合于接合旋转梁的旋转部分;及绝缘体,它容纳接触件和杆。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H10—208810(1998)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它包括壳体和接触件,其中每个所述接触件具有柱形和T形部分,其中T形部分由位于所述柱的上部梁构成,所述上部梁具有接触梁和旋转梁,该接触梁相对于所述柱在一个侧部上具有接触部分,该旋转梁位于与所述接触梁相对的侧部上,及在所述旋转梁和与所述接触梁相对的部分之间设置装置,从而移动所述旋转梁,以使用所述柱和所述上部梁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来改变位于所述接触梁和与所述接触梁相对的部分之间的空间。权利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那样,其中所述接触件具有T形部分,每个接触件具有下部梁,相对于所述柱,该下部梁适合接触位于与所述上部梁相对的侧部上的所述柱,并且具有H形部分。权利要求3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安装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柔性扁平电缆或者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到所述接触梁和与所述接触梁相对的部分之间,从而与所述接触部分产生接触。权利要求4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用来移动所述旋转梁的所述装置是可旋转杆,该杆包括凹口,这些凹口适合接合呈所述旋转梁的圆弧形状的膨胀部分,及所述杆具有旋转部分,该旋转部分的厚度沿着旋转方向进行改变,因此在所述杆旋转时,所述旋转梁移动从而改变位于所述旋转梁和与所述旋转梁相对的部分之间的距离。权利要求5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用来移动所述旋转梁的所述装置是可旋转杆,该杆具有呈圆弧形状的膨胀部分,该膨胀部分适合于接合呈所述旋转梁的圆弧形状的凹口,及所述杆具有旋转部分,该旋转部分的厚度沿着旋转方向改变,因此在所述杆旋转时,所述旋转梁移动从而改变位于所述旋转梁和与所述旋转梁相对的部分之间的距离。权利要求6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杆的所述旋转部分的厚度改变,因此在所述杆向下被推向基片(连接器安装在该基片上并且所述杆在该基片上进行旋转)时,位于所述旋转梁和与所述旋转梁相对的部分之间的空间被扩宽。权利要求7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杆的所述旋转部分以这样的方式具有更厚的部分,以致在杆被向下推动和旋转之前和之后,在所述杆被向下推动和旋转的途中的更厚部分厚度变成大于位于所述旋转梁和与之相对的部分之间的空间。权利要求8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者2任一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移动所述旋转梁的所述装置是滑动件,及所述滑动件或者所述旋转梁以这样的方式设置有凹口或者突出部,以致借助使所述滑动件滑动,所述旋转梁被移动。权利要求9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下部梁相对于所述柱至少在一侧上设置有连接到基片上的SMT终端。权利要求10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下部梁相对于所述柱在至少一侧上设置有终端,以连接基片的通孔。权利要求11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下部梁相对于所述柱至少在一侧上设置有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适合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权利要求12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柱在它的部分上设置有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适合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权利要求13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提供了钩形销,该钩形销固定和安装到壳体上并且借助软焊连接到基片的垫上。权利要求14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合力较小的连接器,其中借助压配合把所述钩形销固定在壳体内的方向与借助压配合把所述下部梁固定到壳体中的方向相反。
专利文献5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H11—31561(1999)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性较佳的并且可以可靠地连接扁平电线的连接器。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如此地构造,以致在设置在位于扁平电线8的插入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开口6处的枢转件4处于枢转运动的开始位置上时,枢转件4的压力连接部分4b不会邻接接触元件3的拐角3a2的边缘,因此连接器处于打开条件下,在该条件时,扁平电线可以被自由地插入或者拆下,及借助使枢转件4可枢转地运动,枢转件4的压力连接部分4b挤压接触元件3的拐角3a2的边缘,从而使它们弹性变形,因此接触部分3a1被压力连接到扁平电线8上,及在枢转的结束位置上,枢转件4的压力连接部分4b支撑在接触元件3的拐角3a2的顶点P2上,从而借助接触元件3的弹性恢复力沿着保持连接状态的方向产生力。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H11—31561(1999)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它具有扁平电线的插入开口和位于它的相对侧上的开口;多个接触件,它们安装在壳体内;及枢转件,它可枢转地支撑在位于所述开口的侧部上的所述壳体上,所述枢转件具有压力连接部分,该压力连接部分没有被挤压到接触件上从而允许扁平电线插入到位于枢转件的开始位置上的壳体的插入开口中和从中拆下,同时压力连接部分被压靠在接触件上以使接触元件进行弹性变形,因此所述接触元件的接触部分在枢转件枢转的终止位置上与扁平电线产生紧密接触。权利要求2记载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枢转件用来使所述压力连接部分压靠在接触元件的拐角边缘上,及所述枢转件如此地定位,以致所述压力连接部分位于连接枢转中心和位于枢转开始位置上的拐角顶点的线的一侧上,在进行枢转时,所述压力连接部分运动通过该线,及压力连接部分在枢转结束的位置上处于该线的另一侧上。权利要求3记载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枢转件的压力连接部分被压靠在位于接触件一端上的拐角边缘上,因此位于接触元件另一端上的接触部分与插入的扁平电线产生紧密接触。权利要求4记载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接触部分,及在所述枢转结束位置上,所述枢转件的压力连接部分压靠在所述接触元件上,因此每对接触部分中的一个在另一侧上弹性地变形从而借助两个接触部分来包围所插入的扁平电线。
专利文献6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2002—270290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整体高度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借助较少的工作力来驱动,并且可以扩大接触件的运动距离从而可靠地执行电连接。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致动器30,该致动器具有凸轮部分31和致动部分33,在该凸轮部分和该致动部分之间形成有释放槽32,接触件10的弹簧部分14的顶部的附近区域14a被插入到该释放槽中并且可以被拆下,因此在致动器沿着顺时针方向绕着它的支点31a旋转90度时,凸轮部分使各自接触件的弹簧部分和连接弹簧部分13弹性变形从而包围位于接触部分11的突出部11a和11b和接触部分12的突出部12a和12b之间的柔性印制电路板50,其结果是,柔性印制电路板50的型板通过接触件的终端17连接到印制基片60上,及绝缘体20具有盖住各自接触件的接触部分11的顶部分20并且在顶部分的前侧的下部分中形成有导向部分22a,从而把柔性印制电路板插入到连接器中。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2002—270290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接触件、保持所述接触件的绝缘体和致动器,该致动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并且使所述接触件进行弹性变形以使它们与连接物体形成接触,其中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梁,它在一侧上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及在另一侧上具有由所述致动器来致动的致动部件;第二梁,它在一侧上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于接触所述连接物体,及在另一侧上具有终端部分,该终端部分连接到印制基片上;及接合弹簧部分,它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梁,及其中,所述绝缘体包括用来从安装侧盖住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顶部分,及所述顶部分形成有导向部分,从而给所述连接物体的插入进行导向。权利要求2记载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向着所述接合弹簧部分附近的所述连接物体进行倾斜。权利要求3记载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致动部分、用来致动所述接触件的所述致动部分的凸轮部分及位于所述致动部分和所述凸轮部分之间的释放槽,因此在连接器被连接到所述连接物体之前,所述致动部分可以被插入到所述释放槽中。权利要求4记载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接触件、保持所述接触件的绝缘体和致动器,该致动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并且使所述接触件弹性变形从而使它们与连接物体形成接触,其中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梁,它在一侧上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及在另一侧上具有由所述致动器来致动的致动部件;第二梁,它在一侧上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于接触所述连接物体,及在另一侧上具有终端部分,该终端部分连接到印制基片上;及接合弹簧部分,它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梁,及其中,所述第一梁的每个接触部分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这两个突出部沿着所述连接物体的插入方向并排布置并且向着所述连接物体进行延伸,及所述第二梁的每个接触部分包括第三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这两个突出部沿着所述连接物体的插入方向并排布置并且向着所述连接物体延伸,因此所述第三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或者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三突出部和所述第四突出部之间,其结果是,所述第一和第二突出部或者所述第三和第四突出部变成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件。
专利文献7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No.2004—71160的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在没有降低各自部件强度和技术规程或者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该连接器借助滑动器16可以可靠地把柔性印制电路板40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推动到接触件14的接触部分22上,并且实现优良的使用性能、极小的导体间隔和减少整体高度。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它可以减少这个物体的总体高度,该连接器包括:接触件14,每个接触件包括接触部分22、连接部分24和弹性部分34及支点部分32,支点部分位于接触部分22和连接部分24之间;及压力接受部分20,它从位于面对连接部分24的位置上的弹性部分34延伸,及接触部分22、弹性部分34、支点部分32和连接部分24布置成曲柄形状,及滑动器16包括推动部分36,该推动部分连续地布置在纵向上,及该滑动器16可枢转地安装在壳体内,因此推动部分36在位于连接部分22和接触件14的压力接受部分20之间的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专利申请No.2004—71160的权利要求1记载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拆下地与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安装在一起,该连接器包括: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壳体,它保持和固定这些接触件并且具有用来插入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配合开口;及滑动器,它把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推动到接触件中;其中每个接触件包括:弹性部分和位于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支点部分;及压力接受部分,它从弹簧部分进行延伸并且设置在面对连接部分的位置上;及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该滑动器设置有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连续地布置在它的纵向上并且安装在壳体上,因此推动部分在位于接触件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接受部分之间的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权利要求2记载了一种可拆下地与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安装在一起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适合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壳体,它保持和固定这些接触件并且具有用来插入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配合开口;及滑动器,它把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推动到接触件中;其中两种接触件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一种接触件中的每一个包括:弹性部分和位于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支点部分;及压力接受部分,它从位于面对连接部分的位置上的弹性部分进行延伸;及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另一种接触件中的每一个包括:弹性部分和位于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支点部分;及压力接受部分,它沿着接触部分的相对方向进行延伸;及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该滑动器设置有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连续地布置在它的纵向上并且安装在壳体上,因此推动部分在位于一种接触件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接受部分之间和在位于该另一种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和壳体之间的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权利要求3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滑动器的推动部分在位于连接部分和该一种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之间的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时,推动部分使压力接受部分升高,因此弹性部分绕着支点部分向着接触部分进行倾斜,从而把接触部分推靠在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上。权利要求4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一种或者该另一种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每个设置有突出部,因此防止可以滑动器的推动部分向着该一种接触件的连接部分运动。权利要求5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滑动器的推动部分是细长形。权利要求6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滑动器形成有所需要数目的、相互独立的固定孔,这些孔各自适合于接合接触件的突出部。权利要求7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推动部分的细长形状呈椭圆形。权利要求8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一种所述接触件每个沿着从支点部分进行延伸的方向设置有另一个接触部分,该另一个接触部分适合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权利要求9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另一种所述接触件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沿着与连接部分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进行延伸,及所述滑动器安装在壳体上,因此滑动器的推动部分在位于延伸部分和压力接受部分之间的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权利要求10记载了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另一种所述接触件每个在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还设置有适合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接触部分。
就公开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06—60983(1994)(专利文献1)的滑动型连接器而言,连接器被形成六层(壳体的上部壁和下部壁、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和接受部分、滑动器的推动部分、及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因此这种连接器不适合减少连接器的整体高度。但是,在滑动型连接器中,如果接触件的接受部分被省去从而把连接器形成五层(壳体的上部壁和下部壁、接触件的接触部分、滑动器的推动部分和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那么进一步减少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将不能保持各自部件的强度、所需要的技术规程等等。由于在壳体的配合开口的侧部上全部完成把柔性印制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插入到连接器中和把接触件的接触部分推动到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中的工作,因此它的使用性变得更差,因为连接器变得更小了。
前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07805(专利文献2)和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32216(专利文献3)中。前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可以使连接器小型化,使接触件的间隔很小及沿着连接器的插入方向节省空间(实现大约3mm的节省)。但是,减少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大约1mm的极限)、根据技术规格等等需要把上部接触件和下部接触件布置成相互相对、在偶然使连接物体被迫向上时使连接和保持力稳定、方便地且可靠地给连接物体进行导向、等等是困难的。
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No.H10—208810(1998)(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No.H11—031561(1999)(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申请No.2002—270290(专利文献6)和本申请的申请人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071160(专利文献7)中。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使连接器小型化,使接触件的间隔非常小,减少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大约0.65mm),根据技术规格等等把上部接触件和下部接触件布置成相互相对,在连接物体偶然被迫向上时使连接和保持力稳定,方便地且可靠地给连接物体进行导向。但是,沿着连接器的插入方向难以节省空间。
在专利文献4—6而不是本申请的申请人所提出的专利文献7的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中,枢转件绕着某一支点可枢转地运动,因此在可枢转地运动时,更大的负荷作用在支点上,其结果是,具有这样的趋势即支点被损坏。此外,如上所述那样,由于越来越多地要求接触件的间隔很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因此枢转件变得更薄,因此在枢转时损坏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在公开于本申请的申请人所提出的专利文献7中的连接器中,尽管旋转运动的轴进行运动从而避免任何负荷聚中,但是具有这样的危险,即支点被损坏。一般地,在使用大量的接触件时,在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在它的中心处趋于变形或者扭曲。
发明内容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这些问题,因此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连接器,即,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非常小(使连接器小型化)和绝缘体的壁变得很薄,但是,在柔性扁平电缆或者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到连接器中从而实现稳定电连接之后,在枢转件可枢转地运动时,该连接器的枢转件不会被损坏。
借助这样的连接器10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该连接器10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安装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2,它具有插入孔44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它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来构造,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5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5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52和所述连接部分15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5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15,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上,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一接触件15安装在所述壳体12内,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接触件15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6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称为第二接触件16,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所述延伸部分164,及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接触件16,以替代所述第一接触件15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
借助这样的连接器11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该连接器11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3,它具有插入孔44,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44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13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它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来构造,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7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7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72和所述连接部分17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7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17,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上,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三接触件17安装在所述壳体13内,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三接触件17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8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称为第四接触件1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所述延伸部分184,及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四接触件18,以替代所述第三接触件17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
借助这样的连接器10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该连接器10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2,它具有插入孔44,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44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12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它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来构造,一些所述接触件的每个都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5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5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52和所述连接部分15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5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15,其它接触件的每个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7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2,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7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71和所述连接部分17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7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17,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上,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安装在所述壳体12内,从而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每个都设置有延伸部分164或者18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压力接受部分153或者17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各自称为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压力接受部分163或者18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所述延伸部分164或者184,及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以替代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
在权利要求4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或者11这样地构造,即所述推动部分30基本上是板形,及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在它的初始阶段期间,所述推动部分30不接触所述第一或者第三接触件15或者17,及在所述枢转件14的枢转已完成的状态下,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使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升高。
在权利要求5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或者11这样地构造,所述接合杆34的每个只包括杆部分36,位于所述第二或者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接触部分162或者182和所述壳体12或者13之间的空间小于所述连接物体的厚度。
在权利要求6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或者11这样地构造,所述接合杆34每个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它包括杆部分36,及在所述枢转件14绕着作为枢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凸轮部分38使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和183升高。
在权利要求7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或者11这样地构造,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57、167、177和187,该延伸部分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到面对所述接触部分152和162或者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和183的位置上。
在权利要求8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这样地构造,所述第一和第四接触件15和18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或者所述第三和第二接触件17和16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
在权利要求9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在于,连接器10或者11这样地构造,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或者173设置有适合接触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的延伸表面154或者174。
如从上面描述中可以看到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产生下面明显的功能和效果。
(1)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连接器是一种这样的连接器10,即该连接器10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2,它具有插入孔44从而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其中,所述接触件的每个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5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5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52和所述连接部分15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5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15,其中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上,其中,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一接触件15安装在所述壳体12内,其中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接触件15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6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称为第二接触件16,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所述延伸部分164,及其中,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接触件16,以替代所述第一接触件15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相应地,在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或者扁平电缆之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很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绝缘体的壁变得很薄,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2)权利要求2所要求保护的连接器是一种这样的连接器11,即该连接器11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3,它具有插入孔44从而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44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13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其中,所述接触件每个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7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7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72和所述连接部分17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7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17,其中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上,其中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三接触件17安装在所述壳体13内,其中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三接触件17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8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些接触件称为第四接触件1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所述延伸部分184,及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四接触件18,以替代所述第三接触件17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因此,在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或者扁平电缆之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很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绝缘体的壁变得很薄,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3)权利要求3所要求保护的连接器是一种这样的连接器10,即该连接器10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12,它具有插入孔44从而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44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5,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14,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5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12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其中,一些所述接触件的每个都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5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5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52和所述连接部分15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5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15,其中其它接触件的每个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172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2,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176;及弹性部分22和支点部分24,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171和所述连接部分17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17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17,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的固定槽2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推动部分30,该推动部分30由所述固定槽28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上,其中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安装在所述壳体12内,从而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每个都设置有延伸部分164或者184,该延伸部分设置在压力接受部分153或者173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各自称为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压力接受部分163或者183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14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34,每个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所述延伸部分164或者184,及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以替代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14扭曲。因此,在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或者扁平电缆之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很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绝缘体的壁变得很薄,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在这些接触件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时,可以实现甚至更小的接触件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所述推动部分30基本上是板形,及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在它的初始阶段期间,所述推动部分30不接触所述第一或者第三接触件15或者17,及在所述枢转件14的枢转已完成的状态下,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使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升高。因此,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在所述接合杆34每个只包括杆部分36的情况下,位于所述第二或者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接触部分162或者182和所述壳体12或者13之间的空间小于所述连接物体的厚度。相应地,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所述接合杆34每个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它包括杆部分36,及在所述枢转件14绕着作为枢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凸轮部分38使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和183升高。因此,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并且为所有类型的接触件实现零插入力(ZIF)型连接器。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157、167、177和187,该延伸部分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到面对所述接触部分152和162或者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和183的位置上。因此,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所述第一和第四接触件15和18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或者所述第三和第二接触件17和16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因此,在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或者扁平电缆之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很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绝缘体的壁变得很薄,枢转件14也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在这些接触件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时,可以实现甚至更小的接触件间隔,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有利于减少冲模费用和处理费用。
(9)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连接器10或者11,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或者173设置有适合接触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的延伸表面154或者174。相应地,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枢转件14决不会被损坏,从而可以得到稳定的电连接。
尽管参照它的优选实施例详细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上述的和其它的形状和细节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本发明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A是第一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B是第二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3A是在配合开口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3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4是枢转件的透视图;
图5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不同于图1A所示的连接器的本发明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7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图7A所示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8A是第三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8B是第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9A是在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不同于图3A所示的壳体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9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图9A所示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10是与图4所示的枢转件不同的枢转件的透视图;
图11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1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A是沿着所第三接触件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A是沿着与图6B所示的第二接触件不同的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B是沿着与图12B所示的第四接触件不同的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A是用来解释作用在第三接触件上的枢转件推动部分的插入和枢转的视图;
图14B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了一些度数的状态的视图;
图14C是解释枢转件被得到进一步枢转的状态的视图;
图14D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到它的关闭位置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15A是用来解释作用在第四接触件上的枢转件推动部分的插入和枢转的视图;
图15B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了一些度数的状态的视图;
图15C是解释枢转件被得到进一步枢转的状态的视图;
图15D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到它的关闭位置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16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本发明另一个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6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部上从下面所看去的、图16A所示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7A是第一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7B是第二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7C是第三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7D是第四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18A是在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18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部上从下面所看去的、图18A所示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19是枢转件的透视图;
图20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0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1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1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2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枢转件被打开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2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枢转件被打开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3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3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4A是沿着与图6B的第二接触件不同的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4B是沿着与图8B的第四接触件不同的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5A是用来解释作用在第三接触件上的枢转件推动部分的插入和枢转的视图;
图25B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了一些度数的状态的视图;
图25C是解释枢转件被得到进一步枢转的状态的视图;
图25D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到它的关闭位置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26A是用来解释作用在第四接触件上的枢转件推动部分的插入和枢转的视图;
图26B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了一些度数的状态的视图;
图26C是解释枢转件被得到进一步枢转的状态的视图;及
图26D是解释枢转件已枢转到它的关闭位置上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形成本发明的重要方面是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的结构,该枢转件14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即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从而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时的加载而被损坏时,枢转件14的固定槽28的底部适合于作用在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上。在具有许多接触件的情况下,枢转件的中心部分由于枢转时的负荷而可能变形。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根据本发明,在任选位置上设置了一些接触件,这些接触件中的每一个在压力接受部分的外端上具有延伸部分,及枢转件在与接触件的延伸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接合杆34而不是推动部分30,从而接合延伸部分。
换句话说,根据接触件的数目,使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基本上形成板的形状,因此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在它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接触这些接触件,但是在完成枢转的状态下,推动部分30向上推动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另一方面,一些接触件任意地被布置,每个接触件在压力接触部分的顶部具有延伸部分,及枢转件设置有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而不是推动部分30,该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接合接触件的延伸部分。
术语“任意地被布置”在这里被理解为表示,每个都具有设置在压力接受部分的顶部上的延伸部的这些接触件被布置在一些位置上,并且枢转件设置有接合杆34,该接合杆适合于接合延伸部而不是推动部分30,从而防止枢转件在它的中心处由于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载而变形。
解释这样的连接器,即该连接器的接触件布置在单排上。术语“布置在单排上”表示,接触件的所有连接部分布置在连接器的一侧上,即布置在配合开口的侧部或者连接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
首先,参照图1A到6B来解释本发明连接器10的一个实施例。图1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本发明连接器的透视图,及图1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A是第一接触件的透视图,而图2B是第二接触件的透视图。图3A和3B是壳体的透视图,及图4是枢转件的透视图。图5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而图5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及图6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连接器10主要包括壳体12、两种接触件(第一接触件15和第二接触件16)和枢转件14。
参照附图来解释本发明连接器10的部件。首先,解释两种接触件。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都由金属形成并且借助公知技术的压制来形成。形成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的优选材料包括黄铜、铍铜、磷青铜等等,这些材料符合弹性、导电性等等的要求。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两种接触件(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从与壳体配合开口5相对的侧部被插入到壳体12的插入孔44中。
所述第一接触件15至少包括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52和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56,及弹性接合部分(它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可以被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接触件15基本上是h形状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5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2A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压;第二部件155,它在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和在另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56从而可以连接到基片上;及弹性部分22,它接合基本上是第一部件151中部的部分和第二部件155的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第二部件155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51的接触部分152、弹性部分22、支点部分24和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15还设置有延伸部分15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5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向着配合开口5延伸),因此第一接触件15基本上是H形,如图2A所示那样。
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55上。考虑到第一接触件15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通性的稳定性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5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连接部分156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B所示那样。它可以是直插型(dip)。
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如下面描述那样使用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之后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进入位于连接部分156和所述第一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153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其结果是,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向上升高。因此,借助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向上运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弹性部分22绕着第一接触件15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52倾斜,因此接触部分152被推动到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些功能。
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上设置延伸表面154从而向着所述连接部分156进行延伸以有利于产生上述功能是优选的。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所述延伸表面15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确保上述功能和稳定的电连接。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延伸表面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得到上面功能。
参照图2B然后解释第二接触件16。第二接触件16与第一接触件15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延伸部分164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的顶部上。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接合在后面将描述的枢转件14的该接合杆34,以得到它的可靠枢转(旋转)并且防止所述枢转件14的中心部分沿着图1A所示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而这种变形由在它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14上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来产生。所述延伸部分164的尺寸大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它能实现这些功能就行,及该尺寸大小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延伸部分164从而实现稳定的枢转(旋转)。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形状基本上是h形或者H形,这与第一接触件15相同。
所述第二接触件16至少包括:第一部件16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62,及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63;第二部件165,它在外端具有连接部分166;及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61和所述第二部件165的另一端。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接触件16基本上是h形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6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6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2B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6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压;第二部件165,它在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和在另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66从而可以连接到基片上;及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形成了弹性接合部分),它接合基本上是所述第一部件161中部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部件165的所述支点部分24;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65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61的所述接触部分16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6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件16设置有延伸部分16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6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向着配合开口5延伸),因此第二接触件16基本上是H形,如图2B所示那样。
如上所述那样,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65上。考虑到第二接触件16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通性的稳定性等等,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6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尽管所述连接部分166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B所示那样,但是它也可以是直插型(dip type)。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如图5B和6B所示那样,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只借助杆部分36来形成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只用作支承,及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只用来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5。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接触部分162和延伸部分167之间的空间(在没有延伸部分167的情况下,是壳体12)被设计成小于插入到该空间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的厚度(所谓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因此实现了连接器和插入到其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的稳定连接。
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包括杆部分36和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但没有示出在图1A到6B中))的情况下,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执行下面功能。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所述壳体12的配合开口5中之后,在所述枢转件14的凸轮部分38在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连接部分166和压力接受部分163之间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借助凸轮部分38向上升高,因此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弹性部分22绕着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62进行倾斜,因此把所述接触部分162推向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种功能。
然后解释枢转件14。枢转件14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法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枢转件14的这些材料,及这些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聚亚苯基(PPS)等等及合成材料。所述枢转件14主要包括:致动部分26;一些轴,它们安装在壳体12内,从而可枢转地使枢转件相对于壳体12进行运动;固定槽28,它用于接纳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推动部分30,它用来推动压力接受部分153;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它用于接纳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及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它适合于接合延伸部分164。所述这些轴是枢轴,从而可枢转地移动枢转件14并且合适地安装在壳体12的两个纵向端上以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
根据本发明,相互之间的不同在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等等)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63各自与这些部分相接合。换句话说,为了防止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而沿着图1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扭曲),因此所述该一个第二接触件或多个第二接触件16被布置在任意位置上,一代替第一接触件15。
关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一接触件15和所述固定槽28(槽的底表面基本上形成板形)相配合,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在枢转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会接触所述第一接触件15,及在枢转没有完成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延伸表面15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即推动部分30抵靠到所述第一接触件15上,如上所述那样,因此使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接触部分152与插入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优选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形状基本上呈板形。在这种推动部分30为板形的情况下,在枢转件14被插入并且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延伸表面15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固定槽28的底表面)。借助使表面相互接触,延伸表面154可靠地被升高,同时,可以减少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14上的负荷。
所述推动部分30的尺寸大小被确定为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延伸表面154和连接部分156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实现上述的这些功能。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推动部分30。
所述接合槽28是盲孔(槽)并且相互独立从而保持所述枢转件14的强度和在它枢转时防止枢转件14被损坏。考虑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厚度、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的关系,合适地设计所述接合槽28的深度以实现上述功能。
在这里参照图14A到14D来解释推动部分30的插入和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14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接触第一接触件15的延伸表面154,如图14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枢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的顶部与延伸表面154形成线接触,如图14C所示那样。在进一步枢转时,枢转件14变成基本上平行于壳体12,及所述推动部分30与延伸表面15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使延伸表面154升高,如图14D所示那样。
具有这样的情况,即与所述第二接触件16协作的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如图5B和6B所示那样,或者具有这样的情况,即接合杆34是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如图15A所示那样。
在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1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杆部分36基本上是圆柱形圆柱。考虑到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和强度、连接器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的尺寸大小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
在接合杆34是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的凸轮部分38(它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1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此外,在凸轮部分38可枢转地运动(旋转)以致上述功能可以实现时,凸轮部分38只需要借助凸轮部分38的接触高度的不同使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升高(凸轮部分38的横截面优选地不是圆形),因此使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接触部分162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杆部分36基本上是柱形,并且考虑到枢转件14的变形(扭曲)和强度、连接器10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而且,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和强度等等,凸轮部分38可以被合适地设计来实现上述功能。
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一个固定孔或者一些固定孔32,该一个孔或者多个孔是通孔并且相互独立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这些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固定孔32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安装在所述固定孔32内,所述延伸部分164接合所述杆部分36,因此使所述接合杆34进行稳定枢转。
所述枢转件14的致动部分26可以是任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只要它可以使所述枢转件14被致动从而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操纵性和强度,可以合适地设计该致动部分。
在这里参照图15A到15D来解释所述凸轮部分38的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15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以大约45度处于倾斜位置上,如图15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如图15C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并且在图15D的视图中所看去,向右稍稍倾斜,因此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借助所述凸轮部分38来升高。
最后,解释壳体12。壳体12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由电绝缘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壳体12的这些材料,并且该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等等及合成材料。
壳体12形成有插入孔44,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被插入到这些孔44中并且各自借助压配合、钩住(切缝(lancing))、焊接或者类似方法来固定。
壳体12还在两个纵向端部上形成有支承件,枢转件14的轴安装到该支承件中从而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是任何一种,只要枢转件14能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它们的功能、强度和壳体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
而且,壳体12设置有用来盖住或者隔离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的第一部件151和161的接触部分152和162的顶部分40。在所述壳体12的配合开口5的外边缘上提供导电部分从而有利于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是优选的。
解释本发明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件15和16的布置。在接触件的数目是10或者更少的情况下,只使用所述第一接触件15。如果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那么使用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接触件16以取代处于任选位置上的第一接触件15。换句话说,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由于想象到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它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而可以变形或者扭曲,因此借助使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可以防止所述枢转件14变形。第二接触件16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上,只要可以防止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就行。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把第二接触件布置在与大约每第五个接触件相对应的位置上是有效的(理想的)。
接着,参照图7A到12B来解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1。图7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不同于图1A所示的连接器的本发明连接器的透视图,及图7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从下面所看去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8A是第三接触件的透视图,而图8B是第四接触件的透视图。图9A和9B是不同于图3A和3B所示的壳体的壳体的透视图,及图10是不同于图4所示的枢转件的枢转件的透视图。图11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而图11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2A是沿着所第三接触件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及图12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并且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连接器11以与上述连接器10相同的方式包括壳体13、两种接触件(第三接触件17和第四接触件18)和枢转件14。
参照附图来解释本发明连接器11的部件。首先,解释两种接触件。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都由金属形成并且借助公知技术的压制来形成。形成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的优选金属包括黄铜、铍铜、磷青铜等等,这些材料符合弹性、导电性等等的要求。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两种接触件(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从壳体配合开口5的侧部被插入到壳体13的插入孔44中。
所述第三接触件17至少包括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72和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76;及弹性接合部分(它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可以被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三接触件17基本上是h形状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7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8A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压;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76以连接到基片上,和在另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及弹性部分22,它接合基本上是第一部件171中部的部分和第二部件175的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延伸部分177(在下一段中将描述)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71的接触部分172、弹性部分22、支点部分24和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接触件17还设置有延伸部分17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延伸压力接受部分173相同的方向(沿着与配合开口5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因此第三接触件17基本上是H形,如图8A所示那样。
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延伸部分177上。考虑到第三接触件17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通性的稳定性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7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连接部分176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7A所示那样。它可以是直插型(dip)。
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1中时,如下面描述那样使用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1中之后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进入位于延伸部分177和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其结果是,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向上升高。因此,借助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向上运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弹性部分22绕着第三接触件17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72倾斜,因此接触部分172被推动到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些功能。
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上设置延伸表面174从而向着所述延伸部分177进行延伸以有利于产生上述功能是优选的。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所述延伸表面17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确保上述功能和更加稳定的电连接。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延伸表面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得到上面功能。
接着,参照图8B来解释第四接触件18。第四接触件18与第三接触件17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延伸部分184设置在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的顶部上。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接合在后面将描述的枢转件14的该接合杆34,以得到它的可靠枢转(旋转)并且防止所述枢转件14的中心部分沿着图7A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形,而这种变形由在它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14上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来产生。所述延伸部分184的尺寸大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它能实现这些功能就行,及该尺寸大小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延伸部分184从而实现稳定的枢转(旋转)。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形状基本上是h形或者H形,这与第三接触件17相同。
所述第四接触件18至少包括:第一部件18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82,及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83;第二部件185,它在一端具有连接部分186;及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81和所述第二部件185的另一端。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四接触件18基本上是h形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8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8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8B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8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靠;第二部件18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86以连接到基片上,和在另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及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形成了弹性接合部分),它接合基本上是所述第一部件181中部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部件185的所述支点部分24;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延伸部分187(它在下一段中将描述)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81的所述接触部分18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86基本上布置成U形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件18设置有延伸部分18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8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远离配合开口5),因此第四接触件18基本上是H形,如图8B所示那样。
如上所述那样,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延伸部分187上。考虑到第四接触件18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通性的稳定性等等,可以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8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尽管所述连接部分186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7A所示那样,但是它也可以是直插型(dip type)。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如图11B和12B所示那样,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只借助杆部分36来形成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只用作支承,及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只用来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第一部件181和第二部件185。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接触部分182和连接部分186之间的空间被设计成小于插入到该空间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的厚度(所谓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因此实现了连接器和插入到其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的稳定连接。
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包括杆部分36并且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但没有示出在图7A到12B中))的情况下,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1中时,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执行下面功能。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所述壳体13的配合开口5中之后,在所述枢转件14的凸轮部分38在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和延伸部分187之间(在没有延伸部分的情况下的壳体13)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借助凸轮部分38向上升高,因此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弹性部分22绕着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82进行倾斜,因此把所述接触部分182推向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种功能。
接着解释枢转件14。枢转件14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法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枢转件14的这些材料,及这些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聚亚苯基(PPS)等等及合成材料。所述枢转件14主要包括:致动部分26;一些轴,它们安装在壳体13内,从而可枢转地使枢转件相对于壳体13进行运动;固定槽28,它用于接纳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推动部分30,它用来推动压力接受部分173;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它用于接纳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及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它适合于接合延伸部分184。所述这些轴是枢轴,从而可枢转地移动枢转件14并且合适地安装在壳体13的两个纵向端上以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
根据本发明,相互之间的不同在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等等)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73和183各自与这些部分相接合。换句话说,为了防止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而沿着图7A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形(扭曲),因此所述该一个第四接触件或多个第四接触件18被布置在任意位置上,以代替第三接触件17。
关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三接触件17和所述固定槽28(槽的底表面基本上形成板形)相配合协作,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在枢转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会接触所述第三接触件17,及在枢转没有完成的状态下,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延伸表面17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即推动部分30施加靠压到所述第三接触件17上,如上所述那样,因此使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接触部分172与插入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优选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形状基本上呈板形。在这种推动部分30为板形的情况下,在枢转件14被插入并且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延伸表面17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固定槽28的底表面)。借助使表面相互接触,延伸表面可靠地被升高,同时,在可以减少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上的负荷。
所述推动部分30的尺寸大小被确定为大于位于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延伸表面174和延伸部分177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实现上述的这些功能。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推动部分30。
所述接合槽28是盲孔(槽)并且相互独立从而保持所述枢转件14的强度和在它枢转时防止枢转件14被损坏。考虑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厚度、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的关系,合适地设计所述接合槽28的深度以实现上述功能。
在这里参照图14A到14D来解释与第三接触件17相协作的推动部分30的插入和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14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接触第三接触件17的延伸表面174,如图14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枢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的顶部与延伸表面174形成线接触,如图14C所示那样。在进一步枢转时,枢转件14变成基本上平行于壳体13,及所述推动部分30与延伸表面17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使延伸表面174升高,如图14D所示那样。
具有这样的情况,即与所述第四接触件18协作的所述枢转件14的部分(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如图11B和12B所示那样,或者具有这样的情况,即接合杆34是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如图13B和图15所示那样。
在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7A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形。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杆部分36基本上是圆柱形圆柱。考虑到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和强度、连接器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的尺寸大小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
在接合杆34是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的凸轮部分38(它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7A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形。此外,在凸轮部分38可枢转地运动(旋转)以致上述功能可以实现时,凸轮部分38只需要借助凸轮部分38的接触高度的不同使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升高(凸轮部分38的横截面优选地不是圆形),因此使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接触部分182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杆部分36基本上是柱形,并且考虑到所述枢转件14的变形(扭曲)和强度、连接器10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而且,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和强度等等,凸轮部分38可以被合适地设计来实现上述功能。
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一个固定孔或者一些固定孔32,该一个孔或者多个孔是通孔并且相互独立及设置在与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这些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固定孔32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安装在所述固定孔32内,所述延伸部分184接合所述杆部分36,因此使所述接合杆34进行稳定枢转。
所述枢转件14的致动部分26可以是任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只要它可以使所述枢转件14被致动从而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操纵性和强度,可以合适地设计该致动部分。
在这里参照图15A到15D来解释所述凸轮部分38的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1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15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以大约45度处于倾斜位置上,如图15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如图15C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并且在图15D的视图中所看去,向右稍稍倾斜,因此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借助所述凸轮部分38来升高。
最后,解释壳体13。壳体13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由电绝缘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壳体13的这些材料,并且该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等等及合成材料。
壳体13形成有插入孔44,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被插入到这些孔44中并且各自借助压配合、钩住(切缝(lancing))、焊接或者类似方法来固定。
壳体13还在两个纵向端部上形成有支承件,枢转件14的轴安装到该支承件中从而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是任何一种,只要枢转件14能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它们的功能、强度和壳体13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
而且,壳体13设置有用来盖住或者隔离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的第一部件171和181的接触部分172和182的顶部分40。在所述壳体13的配合开口5的外边缘上提供导电部分从而有利于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是优选的。
解释本发明的所述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7和18的布置。在接触件的数目是10或者更少的情况下,只使用所述第三接触件17。如果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那么使用一个或者多个第四接触件18以取代处于任选位置上的第三接触件17。换句话说,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由于想象到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它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而可以变形或者扭曲,因此借助使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延伸部分184,可以防止所述枢转件14变形。第四接触件18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上,只要可以防止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就行。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把第四接触件布置在与大约每第五个接触件相对应的位置上是有效的(理想的)。
接着,在下文中解释接触件交替地布置从而处于交错之中的本发明连接器。在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交替地布置从而处于交错之中”表示两种接触件交替地布置在配合开口的侧部和壳体的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
参照图16A到23B来解释本发明连接器10的一个实施例。图16A是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配合开口的侧部上从上面所看去的本发明连接器的透视图,及图16B是在配合开口的相对侧部上从下面所看去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17A是第一接触件的透视图,及图17B是第二接触件的透视图,而图17C是第三接触件的透视图,及图17D是第四接触件的透视图。图18A和18B是壳体的透视图,及图19是枢转件的透视图。图20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而图20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枢转件被打开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1A是沿着第一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及图21B是沿着第二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22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枢转件被打开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而图22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枢转件被打开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3A是沿着第三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而图23B是沿着第四接触件所截取的、在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插入和枢转件被关闭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连接器10主要包括壳体12、三种或者四种接触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和枢转件14。
参照附图来解释本发明连接器10的部件。首先,解释四种接触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都由金属形成并且借助公知技术的压制来形成。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的优选材料包括黄铜、铍铜、磷青铜等等,这些材料符合弹性、导电性等等的要求。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四种接触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被插入到壳体12的插入孔44中并且固定于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件15至少包括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52和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第二部件155,它在外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56;及弹性接合部分(它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第一部件151和所述第二部件155的另一端。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可以被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接触件15基本上是h形状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5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5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17A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5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靠;第二部件155,它在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和在另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56从而可以连接到基片上;及弹性部分22,它接合基本上是第一部件151中部的部分和第二部件155的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第二部件155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51的接触部分152、弹性部分22、支点部分24和连接部分15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15还设置有延伸部分15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5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向着配合开口5延伸),因此第一接触件15基本上是H形,如图17A所示那样。
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55上。考虑到第一接触件15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接性的稳定性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5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连接部分156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6B所示那样。它可以是直插型(dip)。
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如下面描述那样使用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壳体10的配合开口5中之后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进入位于连接部分156和所述第一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153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其结果是,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借助推动部分30向上升高。因此,借助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向上运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弹性部分22绕着第一接触件15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52倾斜,因此接触部分152被推动到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5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些功能。
在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上设置延伸表面154从而向着所述连接部分156进行延伸以有利于产生上述功能是优选的。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所述延伸表面15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确保上述功能和稳定的电连接。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延伸表面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得到上面功能。
接着,参照图17B来解释第二接触件16。第二接触件16与第一接触件15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延伸部分164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的顶部上。第二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64接合枢转件14的该接合杆34,以得到它的可靠枢转(旋转)并且防止所述枢转件14的中心部分沿着图16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而这种变形由在它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14上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来产生。所述延伸部分164的尺寸大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它能实现这些功能就行,及该尺寸大小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延伸部分164从而实现稳定的枢转(旋转)。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形状基本上是h形或者H形,这与第一接触件15相同。
所述第二接触件16至少包括:第一部件16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62,及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63;第二部件165,它在外端具有连接部分166;及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61和所述第二部件165的另一端。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接触件16基本上是h形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6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6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17B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6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靠;第二部件165,它在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和在另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66从而可以连接到基片上;及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形成了弹性接合部分),它接合基本上是所述第一部件161中部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部件165的所述支点部分24;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65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61的所述接触部分16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66基本上布置成曲柄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件16设置有延伸部分16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6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向着配合开口5延伸),因此第二接触件16基本上是H形,如图17B所示那样。
如上所述那样,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第二部件165上。考虑到第二接触件16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接性的稳定性等等,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6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尽管所述连接部分166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6B所示那样,但是它也可以是直插型(dip type)。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如图20B和21B所示那样,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只借助杆部分36来形成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只用作支承,及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只用来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第一部件161和第二部件165。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接触部分162和延伸部分167之间的空间(在没有延伸部分167的情况下,是壳体12)被设计成小于插入到该空间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的厚度(所谓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因此实现了连接器和插入到其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的稳定连接。
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包括杆部分36并且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没有示出))的情况下,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已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执行下面功能。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所述壳体12的配合开口5中之后,在所述枢转件14的凸轮部分38在连接部分166和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之间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借助凸轮部分38向上升高,因此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弹性部分22绕着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62进行倾斜,因此把所述接触部分162推向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种功能。
所述第三接触件17至少包括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72和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76;及弹性接合部分(它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第一部件171和所述第二部件175的另一端。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可以被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三接触件17基本上是h形状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7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7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17C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7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动;第二部件17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76以连接到基片上,和在另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及弹性部分22,它接合基本上是第一部件171中部的部分和第二部件175的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延伸部分177(在下一段中将描述)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71的接触部分172、弹性部分22、支点部分24和连接部分176基本上布置成U形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接触件17还设置有延伸部分17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延伸压力接受部分173相同的方向(沿着与配合开口5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因此第三接触件17基本上是H形,如图17C所示那样。
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延伸部分177上。考虑到第三接触件17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接性的稳定性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7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连接部分176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6B所示那样。它可以是直插型(dip)。
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如下面描述那样使用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之后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进入位于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延伸部分177和压力接受部分173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该空间内可枢转地运动,其结果是,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向上升高。因此,借助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向上运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弹性部分22绕着第三接触件17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72倾斜,因此接触部分172被推动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7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些功能。
在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压力接受部分173上设置延伸表面174从而向着所述延伸部分177进行延伸以有利于产生上述功能是优选的。所述枢转件14的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三接触件17的所述延伸表面17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确保上述功能和更加稳定的电连接。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延伸表面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得到上面功能。
接着,参照图17D来解释第四接触件18。第四接触件18与第三接触件17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延伸部分184设置在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的顶部上。第四接触件16的延伸部分184接合枢转件14的该接合杆34,以得到它的可靠枢转(旋转)并且防止所述枢转件14的中心部分沿着图16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而这种变形由在它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14上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来产生。所述延伸部分184的尺寸大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它能实现这些功能就行,及该尺寸大小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延伸部分184从而实现稳定的枢转(旋转)。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形状基本上是h形或者H形,这与第三接触件17相同。
所述第四接触件18至少包括:第一部件18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82,及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83;第二部件185,它在一端具有连接部分186;及弹性接合部分(由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构成),它连接或者接合所述第一部件181和所述第二部件185的另一端。所述弹性接合部分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分成支点部分24和弹性部分22。换句话说,所述第四接触件18基本上是h形并且包括:第一部件181,它在一端上具有接触部分182,该接触部分适合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示出在图17D中),及该第一部件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183从而借助所述枢转件14来推靠;第二部件185,它在一端上具有连接部分186以连接到基片上,和在另一端上具有支点部分24;及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形成了弹性接合部分),它连接或者接合基本上是所述第一部件181中部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部件185的所述支点部分24;并且还可以包括位于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延伸部分187上的固定部分20。所述第一部件181的所述接触部分182、所述弹性部分22、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连接部分186基本上布置成U形的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件18设置有延伸部分187,该延伸部分沿着与所述连接部分186相对的方向从所述支点部分24延伸(远离配合开口5),因此第四接触件18基本上是H形,如图17D所示那样。
如上所述那样,所述固定部分20设置在弹性接合部分附近的所述延伸部分187上。考虑到第四接触件18的保持力、接触件的升高、连通性的稳定性等等,可以设计所述固定部分20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所述接触部分182呈突出部形状,从而有利于与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尽管所述连接部分186是表面安装型(SMT),如图16B所示那样,但是它也可以是直插型(dip type)。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如图22B和23B所示那样,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只借助杆部分36来形成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只用作支承,及所述支点部分24和所述弹性部分22只用来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第一部件181和第二部件185。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接触部分182和连接部分186之间的空间被设计成小于插入到该空间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的厚度(所谓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因此实现了连接器和插入到其中的柔性印制电路板的稳定连接。
在所述枢转件14的所述接合杆34形成为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包括杆部分36并且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但没有示出在图16A到23B中))的情况下,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执行下面功能。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到所述壳体13的配合开口5中之后,在所述枢转件14的凸轮部分38在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压力接受部分183和延伸部分187之间(在没有延伸部分的情况下的壳体13)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借助凸轮部分38向上升高,因此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弹性部分22绕着所述第四接触件18的支点部分24向着所述接触部分182进行倾斜,因此把所述接触部分182推向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80中。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支点部分24、所述弹性部分22和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83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实现这种功能。
接着,解释枢转件14。枢转件14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法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枢转件14的这些材料,及这些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聚亚苯基(PPS)等等及它们的合成材料。所述枢转件14主要包括:致动部分26;一些轴,它们安装在壳体12内,从而可枢转地使枢转件相对于壳体12进行运动;固定槽28,它用于接纳所述第一接触件15的压力接受部分153;推动部分30,它用来推动压力接受部分153;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32,它用于接纳所述第二接触件16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及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它适合于接合延伸部分164。所述这些轴是枢轴,从而可枢转地移动枢转件14并且合适地安装在壳体12的纵向端上以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
根据本发明,相互之间的不同在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一个接合杆或者多个接合杆34等等)的形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53、163、173和183各自与这些部分相接合。换句话说,为了防止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而沿着图16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扭曲),因此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被布置在任意位置上,以代替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
关于所述枢转件14的这些部分(推动部分30)与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及所述固定槽28(槽的底表面基本上形成板形)相配合,在所述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在该枢转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会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及在枢转已完成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压力接受部分153和173的延伸表面154和17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即推动部分30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上,如上所述那样,因此使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接触部分152和172与插入的柔性印制电路板80相接触。优选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形状基本上呈板形。在这种推动部分30为板形的情况下,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延伸表面154和174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的表面向上升高(固定槽28的底表面)。借助使表面相互接触,延伸表面可靠地被升高,同时,可以减少枢转时作用在枢转件上的负荷。
所述推动部分30的尺寸大小被确定为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延伸表面154和174和连接部分156和176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实现上述的这些功能。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推动部分30。
所述接合槽28是盲孔(槽)并且相互独立从而保持所述枢转件14的强度和在它枢转时防止枢转件14被损坏。考虑到所述推动部分30的厚度、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强度等等的关系,合适地设计所述接合槽28的深度以实现上述功能。
在这里参照图25A到25D来解释推动部分30的插入和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25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推动部分30不接触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的延伸表面154和174,如图25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枢转时,所述推动部分30的顶部与延伸表面154和174形成线接触,如图25C所示那样。在进一步枢转时,枢转件14变成基本上平行于壳体12,及所述推动部分30与延伸表面154和174形成表面接触,从而借助所述推动部分30使延伸表面154和174升高,如图25D所示那样。
具有这样的情况,即与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协作的所述枢转件14的部分(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如图20B和21B所示那样,或者具有这样的情况,即接合杆34是凸轮部分38,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如图13A和13B所示那样。
在接合杆34只是杆部分36(上述的非零插入力(N—ZIF)结构)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延伸部分164和18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16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杆部分36基本上是圆柱形圆柱。考虑到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和强度、连接器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延伸部分164和184的尺寸大小等等,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
在接合杆34是每个具有基本是L形的横截面的凸轮部分38(它包括接合杆34和杆部分36)的情况下,杆部分36只需要接合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延伸部分164和184并且旋转,及足够防止枢转件14由于在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抵抗枢转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图16A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变形。此外,在凸轮部分38可枢转地运动(旋转)以致上述功能可以实现时,凸轮部分38只需要借助凸轮部分38的接触高度的不同使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和183升高(凸轮部分38的横截面优选地不是圆形),因此使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接触部分162和182接触柔性印制电路板80。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杆部分36基本上是柱形,并且考虑到所述枢转件14的变形(扭曲)和强度、连接器10的小型化、枢转(旋转)运动性能、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延伸部分164和184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所述杆部分36的尺寸大小。而且,考虑到接触件的弹性、接触压力和强度等等,凸轮部分38可以被合适地设计来实现上述功能。
所述枢转件14设置有一些固定孔32,这些孔是通孔并且相互独立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这些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固定孔32可以被合适地设计,以致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压力接受部分163和183安装在所述固定孔32内,所述延伸部分164和184接合所述杆部分36,因此使所述接合杆34进行稳定枢转。
所述枢转件14的致动部分26可以是任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只要它可以使所述枢转件14被致动从而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操纵性和强度,可以合适地设计该致动部分。
在这里参照图26A到26D来解释与第四接触件18协作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枢转。首先,在柔性印制电路板80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0中时,枢转件14基本上直立,如图26A所示那样。然后,柔性印制电路板80被插入并且枢转件14开始可枢转地运动,在这个的初始阶段期间,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以大约45度处于倾斜位置上,如图26B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如图26C所示那样。在枢转件14进一步可枢转地运动时,凸轮部分38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38的杆部分36旋转,及凸轮部分38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上,并且在图26D的视图中看去,向右稍稍倾斜,因此所述压力接受部分163和183借助所述凸轮部分38来升高。
最后,解释壳体12。壳体12借助公知技术的喷射造型法由电绝缘塑料材料形成。考虑到空间稳定性、可使用性、制造费用等等,可以合适地选择壳体12的这些材料,并且该材料一般包括聚丁烯对苯二酸盐(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体(LCP)、聚碳酸酯(PC)等等及它们的合成材料。
壳体12形成有插入孔44,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被插入到这些孔44中并且各自借助压配合、钩住(切缝(lancing))、焊接或者类似方法来固定。
壳体12还在两个纵向端部上形成有支承件,枢转件14的轴安装到该支承件中从而允许枢转件14可枢转地运动。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是任何一种,只要枢转件14能可枢转地运动就行,及考虑到它们的功能、强度和壳体12的尺寸大小等等,可以合适地设计支承件的形状和尺寸大小。
而且,壳体12设置有用来盖住或者隔离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的第一部件151、161、171和181的接触部分152、162、172和182的顶部分40。在所述壳体12的配合开口5的外边缘上提供导电部分从而有利于插入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80是优选的。
解释本发明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15、16、17和18的布置。在接触件的数目是10或者更少的情况下,只使用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所述第一接触件15和所述第三接触件17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如果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那么使用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以取代处于任选位置上的第一和第三接触件15和17中的任一个或这两个。换句话说,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由于想象到所述枢转件14由于在它可枢转地运动时的负荷而可以变形或者扭曲,因此借助使所述枢转件14的接合杆34接合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的延伸部分164和184,可以防止所述枢转件14变形。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上,只要可以防止枢转件14的变形或者扭曲就行。在接触件的数目大于10的情况下,把第二和第四接触件16和18布置在与大约每第五个接触件相对应的位置上是有效的(理想的)。从制造费用(冲模费用和处理费用)的观点来看,把第一和第四接触件15和18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或者把第二和第三接触件16和17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应用例子是用在移动电话或者便携式电话、笔记本个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中的连接器,及更加具体地说,是这样的连接器,即,即使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间隔变得更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连接器的绝缘体壁厚变成尽可能薄,在连接物体如柔性印制电路板和柔性扁平电缆被插入之后,在枢转件可枢转地运动时没有损坏枢转件的情况下,该连接器在稳定的电连接方面也是优良的。
尽管参照优选实施例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它的形状和细节可以进行前述变化和其它改变。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它具有插入孔,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
其中,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第二部件,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及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
所述枢转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固定槽,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由所述固定槽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接触件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上,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一接触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接触件的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称为第二接触件,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每个接合杆接合所述第二接触件的所述延伸部分,及
其中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接触件,以替代所述第一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扭曲。
2.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它具有插入孔,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
其中,每个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第二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及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
所述枢转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三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固定槽,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由所述固定槽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三接触件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上,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只有所述第三接触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三接触件的每个设置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称为第四接触件,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四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每个接合杆接合所述第四接触件的所述延伸部分,及
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四接触件,以替代所述第三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扭曲。
3.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分离地与连接物体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器包括:一需要数目的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适合接触所述连接物体的接触部分和连接到基片上的连接部分;壳体,它具有插入孔,用于布置和保持住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接触件;及配合开口,所述连接物体被插入到该配合开口中;及枢转件,它安装在位于所述配合开口的相对侧上的所述壳体上,并且作用在所述接触件上从而使它们与所述连接物体产生接触,
其中,一些所述接触件的每个包括:第一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第二部件,它在外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及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曲柄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一接触件,
其它接触件的每个包括:第一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上具有压力接受部分;第二部件,它在一端上具有所述连接部分;及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基本上布置成U形形状,及这种接触件被称为第三接触件,
所述枢转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各自用于接纳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的固定槽,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推动部分,该推动部分由所述固定槽的底部来形成,在所述枢转件可枢转地运动(旋转)时,所述推动部分各自作用在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的所述压力接受部分上,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是预定数目或者更少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从而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
在所述接触件的数目大于所述预定数目时,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分别设置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设置在压力接受部分的顶部上并且向着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壳体进行延伸,这种接触件被分别称为第二和第四接触件,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压力接受部分的一个固定孔或者多个固定孔,该多个固定孔相互独立,及所述枢转件还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杆,每个接合杆接合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的所述延伸部分,及
其中在任意位置上布置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以替代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中的任一个或者这两者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防止所述枢转件扭曲。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分基本上是板形的,及在所述枢转件被枢转地运动时,在枢转运动的初始阶段期间,所述推动部分不接触所述第一或者第三接触件,及在所述枢转件的枢转已完成的状态下,所述推动部分的表面使所述第一和第三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杆的每个只包括杆部分的情况下,位于所述第二或者第四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和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小于所述连接物体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杆的每个形成为凸轮部分,该凸轮部分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横截面,包括杆部分,及在所述枢转件绕着作为枢转中心的所述凸轮部分的杆部分可枢转地运动时,所述凸轮部分使所述第二和第四接触件的压力接受部分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分别设置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从所述支点部分延伸到面对所述接触部分或者所述压力接受部分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1、4、5、6和7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四接触件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或者所述第三和第二接触件交替地布置成交错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接受部分设置有适合接触所述枢转件的所述推动部分的表面的延伸表面。
CN2008101767405A 2007-11-20 2008-11-20 连接器 Active CN101442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0266/2007 2007-11-20
JP300249/2007 2007-11-20
JP2007300249A JP2009129562A (ja) 2007-11-20 2007-11-20 コネクタ
JP2007300266A JP2009129563A (ja) 2007-11-20 2007-11-2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2160A true CN101442160A (zh) 2009-05-27
CN101442160B CN101442160B (zh) 2012-08-15

Family

ID=40726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67405A Active CN101442160B (zh) 2007-11-20 2008-11-2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29562A (zh)
CN (1) CN10144216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2490A (zh) * 2012-12-12 2014-06-18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6711645A (zh) * 2016-12-26 2017-05-24 池州信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im卡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8705B2 (ja) * 2012-09-11 2016-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9031B2 (ja) * 1999-03-03 2009-05-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細線同軸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コネクタ
US6139363A (en) * 1999-07-09 2000-10-3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icro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4071160A (ja) * 2002-08-01 2004-03-04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2004158206A (ja) * 2002-11-01 2004-06-03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23323B2 (ja) * 2003-05-14 2009-02-12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50529B2 (ja) * 2005-10-25 2011-08-17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79823B2 (ja) * 2005-10-26 2009-06-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2490A (zh) * 2012-12-12 2014-06-18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3872490B (zh) * 2012-12-12 2017-10-03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6711645A (zh) * 2016-12-26 2017-05-24 池州信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im卡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2160B (zh) 2012-08-15
JP2009129562A (ja) 200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8109C (zh) 连接器
CN101345361B (zh) 连接器
US7140896B2 (en) Connector
JP4499153B2 (ja) コネクタ
US7083454B2 (en) Connector
CN101228674B (zh) 连接器
US7828570B2 (en)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pivoting member design
JP4484219B2 (ja) コネクタ
JP2004221067A (ja) コネクタ
JP4731311B2 (ja) カム構造及び該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2007173043A (ja) コネクタ
US7341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101442160B (zh) 连接器
JP4927454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053246A (ja) コネクタ
JP5185543B2 (ja) コネクタ
JP5230759B2 (ja) コネクタ
JP4907436B2 (ja) コネクタ
JP4768438B2 (ja) コネクタ
JP5024912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120481A (ja) コネクタ
JP5577444B2 (ja) コネクタ
JP5057537B2 (ja) コネクタ
JP5203526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147064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