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1012A -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1012A
CN101441012A CNA2008102118322A CN200810211832A CN101441012A CN 101441012 A CN101441012 A CN 101441012A CN A2008102118322 A CNA2008102118322 A CN A2008102118322A CN 200810211832 A CN200810211832 A CN 200810211832A CN 101441012 A CN101441012 A CN 101441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receiving space
filter receiving
base part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18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1012B (zh
Inventor
西原义和
今坂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1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1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0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在利用压入安装在干式阀的阀室中的阀座部件的上端部的内周边缘形成有阀座部。在阀座部件的周壁部内的上部形成有纵孔。在阀座部件周壁部内的下部形成有第一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纵孔以及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相互连通。在阀座部件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通过倒角加工形成有环状圆锥面。在第一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外周一侧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开口部。在阀座部件内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用来连通阀座部件的内部空间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贯通孔。

Description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通过在室内设置两个热交换器,有能够除湿运转的空气调节器。以下,在室内设置的两个热交换器中,将其中一个热交换器称作第一热交换器,将另一个热交换器称作第二热交换器。
在利用该空气调节器进行除湿运转时,被第一热交换器冷却、除湿的空气被第二热交换器加热,并被供给到室内空间。由此,能够防止被除湿的空气在被冷却的状态下供给到室内空间。
在这种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除了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外,主要设置有干式阀、压缩机、膨胀阀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等。
在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干式阀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通过控制干式阀的开闭状态,能够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
例如,在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取暖运转时,使干式阀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均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
另一方面,在进行除湿运转时,使干式阀处于关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干式阀挤压制冷剂的流路。由此,位于上游侧的一个热交换器(例如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位于下游侧的另一个热交换器(例如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
在特开2003-222444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作为干式阀而使用的双向电磁阀。以下,对特开2003-222444号公报的双向电磁阀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特开2003-222444号公报的双向电磁阀的纵截面图。如图9所示,该双向电磁阀900具有形成第一出入口端口912以及第二出入口端口913的阀外壳911。在阀外壳911内的阀室914中设置具有圆筒形状的阀座部件915。阀座部件915按照在其下端部与阀室底部914A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被固定在阀外壳911上。
阀座部件915的内部空间构成用来连通第一出入口端口912一侧的空间与第二出入口端口913一侧的空间的阀端口916。
在阀座部件915的上端部的内周边缘形成有能够与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阀室914内的主阀体927接触的阀座部917。在阀座部件915的上端部外侧一体形成有凸缘部919。在凸缘部919上形成有用来连通凸缘部919的上侧空间与下侧空间的多个连通孔919h。
在凸缘部919的下侧,以围绕阀座部件915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有多个圆筒状部件以及环状部件。具体来讲,从凸缘部919的下面至阀座部件915的下端,依次安装有圆筒过滤器部件923、节流环(throttlering)部件924、圆筒过滤器部件925以及凸缘部920。
节流环部件924形成用来连通配置圆筒过滤器部件923的空间与配置圆筒过滤器部件925空间之间的截面环状的节流流路924f。另外,在凸缘部920上形成有用来连通凸缘部920的上侧空间与下侧空间的多个连通孔920h。
具有上述结构的双向电磁阀900通过主阀体927从阀座部917分离向上方移动而变成打开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出入口端口912流入阀室914的制冷剂从阀座部件915的上端部开口通过阀端口916后被导向第二出入口端口913。相反,从第二出入口端口913流入阀室914的制冷剂从阀座部件915的下端部开口通过阀端口916后被导向第一出入口端口912。
另一方面,双向电磁阀900通过主阀体927向下方移动而变成关闭状态。由此,主阀体927的下端部与阀座部917嵌合,阀座部件915的上端部开口被封闭。
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出入口端口912流入阀室914的制冷剂通过凸缘部919的多个连通孔919h、圆筒过滤器部件923、节流流路924f、圆筒过滤器部件925、凸缘部920的多个连通孔920h、以及阀座部件915的下端部和阀室底部914A之间的缝隙,被导向第二出入口端口913。
但是,上述两个圆筒过滤器部件923、925是为了捕获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同时对包含液层和气层的制冷剂的流向进行整流而设置的。通过进行充分的整流,由此,在双向电磁阀900的关闭时,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声音。
但是,如上所述,在圆筒过滤器部件923、节流流路以及圆筒过滤器部件925从阀座部件915的上端至下端排列的结构中,实际上难以对制冷剂的流向进行充分地整流。
在这种结构中,制冷剂顺利地通过圆筒过滤器部件923、925的内部。因此,为了充分地对制冷剂的流向进行整流,必须增长制冷剂通过圆筒过滤器923、925内部的距离。即,必须增大圆筒过滤器部件923、925的轴方向的长度。
由此,阀外壳911在阀座部件915的轴方向变长,双向电磁阀900变得大型化。
在空气调节器中,双向电磁阀900被设置在室内。因此,如果双向电磁阀900大型化,则配置在室内的空气调节器也会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大型化,内部流体的流动声音被充分降低的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阀装置,其包括:阀本体,其形成阀室,并且具有第一流体口以及第二流体口;阀座部件,其为圆筒状,其具有一端开口以及另一端开口,上述一端开口位于上述第一流体口一侧,且上述另一端开口安装在上述阀室内使得与上述第二流体口连接;和开闭部件,其被设置成在上述阀室内,能够在打开上述阀座部件的上述一端开口的第一位置和封闭上述一端开口的第二位置移动,在上述阀座部件中形成有收容第一过滤器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收容第二过滤器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上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在上述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与上述阀室连通,形成有从上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至上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沿着上述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延伸的中继流路,并且形成有从上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在上述阀座部件的内周面贯通的贯通孔,上述阀座部件被嵌入上述阀室内,以使上述阀座部件的另一个端面位于上述阀本体的上述第二流体口一侧,在上述一端开口被上述开闭部件封闭的状态下,上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上述中继流路、上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上述贯通孔形成将流体从上述阀室导向上述第二流体口的连通路,与上述连通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中继流路的截面积比与上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上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
在该阀装置中,开闭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于是阀座部件的一端开口被打开,开闭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于是阀座部件的一端开口被封闭。
在一端开口被开闭部件封闭的状态下,从第一流体口流入阀室的流体从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送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中。流体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内的第一过滤器内部流动,由此,包含在流体中的异物被第一过滤器除去。由此,流体就变得清洁。
被第一过滤器清洁后的流体被送入中继流路。此处,中继流路以沿着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不会增大阀座部件的轴方向的长度,能够充分增大流体的流动距离。由此,在中继流路内,流体的流速被充分降低,并且流体被整流。
与连通路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继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由此,能够利用中继流路充分地挤压流体。这样,能够充分压缩从第一流体口流入的流体,并且能够使从阀座部件的内部空间流出到第二流体口的流体充分膨胀。
此外,在流体含有气泡的情况下,流经中继流路的气泡被挤压而变得微小。
另外,流体从中继流路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中。利用中继流路充分降低流速的流体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内的第二过滤器内部流动,由此,能够对流体充分整流。另外,在流体包含气泡的情况下,通过中继流路而变得微小的流体被第二过滤器变得更加微小。这样不仅能够充分降低流体的流动声音,而且能够充分抑制断续的流动声音的发生。
然后,流体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通过贯通孔送入阀本体的第二流体口。
这样,不会导致阀装置大型化,能够充分降低内部流体的流动声音,并且能够压缩流体以及使流体膨胀。
(2)第一过滤器的密度比第二过滤器的密度小。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过滤器中的堵塞的发生。另外,利用第二过滤器能够对流体进行充分整流。由此,不仅能够使流体顺利地在第一过滤器以及第二过滤器的内部流动,而且能够充分捕获包含在流体中的异物,并充分降低流体的流动声音。
(3)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比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大。
在这种情况下,在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使在第一过滤器内流动的流体的截面积比在第二过滤器内流动的流体的截面积大。由此,不会损坏第二过滤器对流体的整流效果,利用第一过滤器能够充分捕获包含在流体中的异物。
(4)中继流路也可以沿着阀座部件的外周面或者另一个端面形成环状。
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在轴方向上增大阀座部件,能够充分地增加中继流路的长度。由此,能够充分地降低流经中继流路的流体的流速。结果,能够充分地提高第二过滤器对流体的整流效果。
(5)阀本体具有与阀座部件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周面、与阀座部件的另一端面接触的底面,在阀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外周边缘通过倒角形成环状倾斜面,中继流路也可以是由阀本体的内周面、阀本体的底面、以及环状倾斜面围成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很容易地在阀座部件的外周边缘形成环状的中继流路。
(6)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相互对置以夹持阀座部件的轴心,中继流路可以包括:从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连接的一个路径、和从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个端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端连接的另一个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流经一个路径的流体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流入其内部。另外,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端流经另一个路径的流体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端流入其内部。
此处,由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夹持阀座部件的轴心相对的方式形成,因此,一个路径以及另一个路径的长度相互大致相等。
因此,从一个路径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流体的流速与从另一个路径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流体的流速基本相等。由此,能够防止因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流入的流体的流速与从另一端流入的流体的流速不同而产生的湍流。结果,能够充分地获得第二过滤器的整流效果。
(7)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具有与中继流路连接的第一端部,和与中继流路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贯通孔也可以在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第一端部相比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流经中继流路的流体从第一端部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内部,通过贯通孔被送入阀本体的第二流体口。此处,由于贯通孔形成在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第一端部相比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因此,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流体在第二过滤器的大致整个内部流动后被导入贯通孔。由此,利用第二过滤器能够对流体进行充分整流。结果,能够更加充分地降低流体的流动声音,并且能够更加充分地抑制断续的流动声音的发生。
(8)贯通孔也可以在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近似中央部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流经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流体发生偏流,流体被顺利地导向贯通孔。结果,不仅能够利用第二过滤器对流体进行充分地整流,而且能够充分且确实降低流体的流动声音。
(9)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贯通孔的截面积也可以比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过滤器内部流动并被充分整流的流体流经贯通孔,于是被更加充分地挤压。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且确实压缩从第一流体口流入的流体,而且能够充分且确实使从阀座部件流出到第二流体口的流体膨胀。
(10)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其中插入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具备在除湿运转时作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在除湿运转时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和在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设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阀装置。
在该空气调节器中,在除湿运转时,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由此,被第二热交换器冷却、除湿的空气被第一热交换器加热。因此,能够防止被除湿的气体在冷却的状态下供给到室内。
在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阀装置。
在该阀装置中,开闭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由此,阀座部件的一端开口被打开,开闭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移动,由此,阀座部件的一端开口被封闭。
在一端开口被开闭部件封闭的状态下,从第一流体口流入阀室的流体从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流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流体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内的第一过滤器内部流动,由此,包含在流体中的异物被第一过滤器除去。由此,流体被清洁。
被第一过滤器清洁的流体被送入中继流路中。此处,中继流路沿着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由此,不会在轴方向增大阀座部件,能够充分地增加流体的流动距离。因此,在中继流路内流体的流速被充分地降低,并且流体被整流。
另外,与连通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继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由此,利用中继路能够充分地挤压流体。这样,能够充分地压缩从第一流体口流入的流体,并且能够使从阀座部件的内部空间流出到第二流体口的流体充分地膨胀。
此外,在流体包含气泡的情况下,流经中继流路的气泡被挤压而变得微小。
流体从中继流路被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利用中继流路充分降低流速的流体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内的第二过滤器内部流动,这样就能对流体进行充分地整流。另外,在流体包含气泡的情况下,通过中继流路而变得微小的流体被第二过滤器变得更加微小。这样不仅能够充分降低流体的流动声音,而且能够充分抑制断续的流动声音的发生。
然后,流体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通过贯通孔送入到阀本体的第二流体口。
这样,不会导致阀装置大型化,能够充分降低内部流体的流动声音,并且能够压缩流体以及使流体膨胀。
根据本发明的阀装置以及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不会使装置大型化,能够充分地降低内部流体的流动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2是图1的干式阀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纵截面图。
图3是图1的干式阀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纵截面图。
图4(a)是设置在干式阀中的阀座部件的俯视图,图4(b)是(a)的阀座部件的X-X线纵截面图。
图5是阀座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及图3的阀座部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制冷剂流向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图2及图3的阀座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制冷剂流向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第二制冷剂流路的阀座部件的透过图。
图9是表示特开2003-222444号公报的双向电磁阀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进行说明。下面,作为阀装置的一个例子,说明空气调节器中使用的干式阀。另外,作为空气调节器的一个例子,说明能够进行制冷运转、供暖运转以及除湿运转的空气调节器。
(1)空气调节器的概略结构以及动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模式图。如图1所示,该空气调节器1主要具备压缩机11、四向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室外风扇19、室内热交换器20、干式阀30以及室内风扇40。室内热交换器20由被热分离的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构成。
压缩机11用于将低温低压的气体状的制冷剂(以下称作气体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四向切换阀12用于在后述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切换制冷剂的流路。膨胀阀14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状制冷剂(以下称作液体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
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被分别用作制冷剂的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干式阀30被用作切换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的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
在上述构成要素之中,压缩机11、四向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以及室外风扇19被设置在室外。室内热交换器20、干式阀30以及室内风扇40被设置在室内。
在空气调节器1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压缩机11的制冷剂入口p1通过配管a与四向切换阀12的第一端口q1连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出口p2通过配管b与四向切换阀12的第二端口q2连接。
四向切换阀12的第三端口q3通过配管c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个端口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个端口通过配管d与膨胀阀14的一个端口连接。膨胀阀14的另一个端口通过配管e与第一热交换器21的一个端口连接。
第一热交换器21的另一个端口通过配管f与干式阀30的一个端口(后述的第一流体口52)连接。干式阀30的另一个端口(后述的第二流体口53)通过配管g与第二热交换器22的一个端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22的另一个端口通过配管h与四向切换阀12的第四端口q4连接。
在空气调节器1的制冷运转时,四向切换阀12中的第一端口q1与第四端口q4连通,第二端口q2与第三端口q3连通。另外,干式阀30变成后述的打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1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的粗实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1按照四向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第一热交换器21、干式阀30、第二热交换器22以及四向切换阀12的顺序流动,并再次返回到压缩机11。
此时,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均作为蒸发器。由此,在室内,被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冷却的空气通过室内风扇40被供给到整个室内。
另一方面,室外热交换器13作为冷凝器。因此,在室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产生的热量利用室外风扇19散热。
在空气调节器1的取暖运转时,四向切换阀12中的第一端口q1与第三端口q3连通,第二端口q2与第四端口q4连通。另外,干式阀30变成后述的打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1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的粗虚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1按照四向切换阀12、第二热交换器22、干式阀30、第一热交换器21、膨胀阀14、室外热交换器13以及四向切换阀12的顺序流动,并再次返回压缩机11。
此时,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均作为冷凝器。由此,在室内,被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加热的空气通过室内风扇40被供给到整个室内。另一方面,室外热交换器13作为蒸发器。
在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运转时,四向切换阀12中的第一端口q1与第四端口q4连通,第二端口q2与第三端口q3连通。另外,干式阀30变成后述的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1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与制冷运转时同样,如图1的粗实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从压缩机11按照四向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第一热交换器21、干式阀30、第二热交换器22以及四向切换阀12的顺序流动,并再次返回到压缩机11。
此时,如上所述,干式阀30变成关闭状态。由此,在干式阀30中,制冷剂的流路被挤压。
这样,第一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第二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在这种情况下,在室内,被第二热交换器22冷却以及除湿的空气被第一热交换器21加热,通过室内风扇40供给到整个室内。这样,在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运转时,能够防止被第二热交换器22除湿的空气在冷却的状态下供给到室内。
再者,在除湿运转时,膨胀阀14变成完全打开状态,室外风扇19变成停止状态。
(2)干式阀的结构以及动作
(2-1)整体结构以及动作
说明图1的干式阀30的结构以及动作。图2是图1的干式阀3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纵截面图,图3是图1的干式阀3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纵截面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干式阀30由阀本体部50和电磁驱动部60构成。阀本体部50具备具有略呈圆筒形状的阀外壳50H。
在阀外壳50H的内部形成有被阀外壳50H的内周面以及底面DS围成的阀室51。具有略呈圆筒形状的阀座部件100利用压入安装在阀室51内的下部。由此,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面与阀外壳50H的底面DS接触。
在阀外壳50H的侧面形成有使阀室51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一流体口52。在该第一流体口52中安装有从第一热交换器21延伸的配管f的一端。
在阀外壳50H的下端形成有使阀室51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第二流体口53。在该第二流体口53中安装有与第二热交换器22连接的配管g的一端。
电磁驱动部60具备驱动部罩61。在驱动部罩61的内部设置有电磁线圈62。在电磁线圈62的内侧沿着电磁线圈62的轴心安装有柱塞收容管63。柱塞收容管63的下端部从驱动部罩61的下端突出,并被安装在阀外壳50H的上端部开口处。
具有略呈圆柱形状的柱塞导座64被螺钉69固定在驱动部罩61的上部内面。柱塞导座64与柱塞收容管63嵌合。由此,柱塞收容管63被固定在驱动部罩61上。
在柱塞收容管63的内部,具有略呈圆筒形状的柱塞65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在柱塞导座64上。阀棒66被固定在柱塞65的下端部。阀棒66的下端部从柱塞收容管63的下端部向阀室51内突出。
在阀室51的内部,阀棒66的下端部与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相对。在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的内周边缘形成有阀座部101。阀棒66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以能够与阀座部件100的阀座部101接触的方式形成。
以包围阀棒66的方式设置略呈筒状的弹簧支架部件68。弹簧支架部件68被固定在柱塞收容管63的内周面中的规定地方(在本例中,与驱动部罩61的下端面大体相同高度的地方)。在柱塞65与弹簧支架部件68之间设置有弹簧67。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干式阀30中,当没有对电磁驱动部60的电磁线圈62进行通电时,由于弹簧67的弹性力,柱塞65向上方加力。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阀棒66的下端部在与阀座部101分离的状态下被保持固定。结果,干式阀30变成打开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对电磁线圈62进行通电,则产生电磁力。该电磁力起到抵抗弹簧67的弹性力并将柱塞65向下方挤压的作用。由此,如图3所示,阀棒66的下端部与阀座部101接触。结果,干式阀30变成关闭状态。
(2-2)阀座部件的结构的详细情况
对设置在阀室51中的阀座部件10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图4(a)是设置在干式阀30中的阀座部件100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阀座部件100的X-X线纵截面图,图5是阀座部件100的外观立体图。
如上所述,在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的内周边缘形成有阀座部101。而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阀座部件100的周壁部内的上部形成有在上端面100u开口的纵孔110。纵孔110具有圆形的横截面。
此外,在阀座部件100的周壁部内的下部形成有在下端面100b开口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分别具有长圆形的横截面。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横截面积被设定为比纵孔110的横截面积大。
再者,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横截面并非局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另外,该横截面也可以向圆周方向弯曲。
此处,纵孔110以及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于阀座部件100的圆周方向中的相同位置。另外,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夹持阀座部件100的轴心形成于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相对的位置。
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分别收容有第一过滤器F1以及第二过滤器F2。
第一过滤器F1以及第二过滤器F2分别具有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再者,第二过滤器F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小。第二过滤器F2按照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接触的方式设置。
作为第一过滤器F1以及第二过滤器F2,例如可以使用由不锈钢或者黄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多孔的烧结金属过滤器、层叠金属丝网过滤器、冲孔金属板、陶瓷纤维、或者陶瓷多孔体等。优选第一过滤器F1的密度比第二过滤器F2的密度小。
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被倒角加工。由此,在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形成相对于下端面100b以及外周面100s倾斜的环状圆锥面BV。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b)所示,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被削掉,由此,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外周侧的下端部分别形成开口部120a、130a。
在阀座部件100的周壁部的固定位置形成有连通阀座部件100的外部空间、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及阀座部件100的内部空间的贯通孔140。贯通孔140的横截面积(垂直方向的截面积)比后述的环状中继流路k(图8)的流路截面积大。
贯通孔140形成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附近。另外,当阀座部件100被安装在阀室51中时,阀座部件100的外周面中的贯通孔140的开口被阀室51的内周面50s(图8)封闭。
利用阀座部件100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一制冷剂流路FL1(图6)。此外,利用阀座部件100的纵孔110、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开口部120a、环状中继流路k(图8)、开口部130a、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以及贯通孔140形成第二制冷剂流路FL2(图7以及图8)。
(2-3)阀座部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如上所述,在空气调节器1的制冷运转时以及取暖运转时,阀座部件100变成打开状态。图6是表示图2以及图3的阀座部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制冷剂的流向的模式图。
在空气调节器1的制冷运转时,制冷剂CL从图1的第一热交换器21通过配管f供给到阀室5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的空心箭头所示,被供给到阀室51的制冷剂CL通过由阀座部件100的内部空间形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FL1被送入第二流体口53的内部空间。被送到第二流体口53的制冷剂CL通过配管g被送入图1的第二热交换器22。
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器1的取暖运转时,制冷剂CL从图1的第二热交换器22通过配管g被供给到第二流体口53的内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被供给到第二流体口53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CL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FL1后被送入阀室51。被送至阀室51的制冷剂CL被送入第一流体口52的内部空间。而且,该制冷剂CL通过配管f后被送入图1的第一热交换器21。再者,在图6中,省略了取暖运转时制冷剂CL的流向图示。
这样,在阀座部件10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制冷剂CL通过在阀座部件100的周壁部内侧形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FL1。由此,确保制冷剂CL的流路截面积足够大。
(2-4)阀座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如上所述,在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运转时,阀座部件100变成关闭状态。图7是表示图2以及图3的阀座部件100处于关闭状态时制冷剂流向的模式图。
在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运转时,制冷剂CL从图1的第一热交换器21通过配管f被供给到阀室51。此时,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被阀棒66封闭。
因此,被供给到阀室51的制冷剂CL如图7中粗虚线的箭头所示,通过形成于阀座部件100中的第二制冷剂流路FL2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FL1,并被送入第二流体口53的内部空间。被送入第二流体口53的制冷剂CL通过配管g被送入图1的第二热交换器22。
对第二制冷剂流路FL2以及制冷剂CL的流向进行详细的说明。图8是表示第二制冷剂流路FL2的阀座部件100的透过图。
此处,如上所述,阀座部件100利用压入安装在阀外壳50H的内部。因此,阀座部件100的外周面与阀室51的内周面50s接触,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面100b与阀室51的底面DS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形成的环状圆锥面BV均不与阀室51的内周面50s以及底面DS接触。因此,在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形成由环状圆锥面BV、内周面50s以及底面DS围成的环状空间(环状中继流路k)。环状中继流路k的流路截面积被设定为比第二制冷剂流路FL2的其它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小。
如果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被封闭,那么,如图8所示,被供给到图7的阀室51的制冷剂CL通过纵孔110被送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
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的内部,制冷剂CL在第一过滤器F1(图4)内从上向下流动。由此,包含在制冷剂CL中的异物被第一过滤器F1捕获。另外,气体制冷剂以及液体制冷剂被微细化,并被均匀地混杂在一起。而且,制冷剂CL的流向被整流。
通过第一过滤器F1内的制冷剂CL通过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的外周侧的下端部形成的开口部120a流入环状中继流路k。流入环状中继流路k的制冷剂CL以开口部120a为中心分支成环状中继流路k的一侧(一个路径k1)以及另一侧(另一个路径k2)后流动。
流经环状中继流路k的制冷剂CL通过开口部130a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此时,制冷剂CL从环状中继流路k的一个路径k1以及另一个路径k2大致均等地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
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部,制冷剂CL在第二过滤器F2(图4)内从下向上流动。由此,制冷剂CL的流向被充分整流。这样,制冷剂CL的流动声音被充分降低。
流经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的制冷剂CL通过贯通孔140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FL1中,并被送入第二流体口53(图7)的内部空间。
这样,在阀座部件10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制冷剂CL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FL2。由此,包含在制冷剂CL中的异物除去、制冷剂CL的流向的充分整流、以及制冷剂CL的流动声音的充分降低得以实现。
(3)效果
(3-1)
在图2以及图3的干式阀30中,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被阀棒66打开,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被阀棒66封闭。
在图1的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运转时,如图3所示,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被阀棒66封闭。由此,干式阀30变成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7以及图8所示,从第一流体口52流入阀室51的制冷剂通过在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面100u形成的纵孔110送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中。流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中的制冷剂在第一过滤器F1的内部流动。由此,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被第一过滤器F1除去。这样,制冷剂变得清洁。
清洁后的制冷剂被送入环状中继流路k(图8)。此处,环状中继流路k沿着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形成环状。由此,不会增大阀座部件100的轴方向的长度,能够充分增大制冷剂的流动距离。因此,通过制冷剂流经环状中继流路k,制冷剂的流速被充分降低,同时制冷剂被整流。
如上所述,环状中继流路k的流路截面积被设定为比第二制冷剂流路FL2的其它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小。由此,能够利用环状中继流路k充分地挤压制冷剂。这样,能够充分压缩从第一流体口52流入阀室51的制冷剂,并且能够使从阀座部件100的内部空间流出到第二流体口的流体充分膨胀。
此外,在制冷剂包括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气体制冷剂的气泡通过在环状中继流路k的内部流动而被挤压、变得微小。
流经环状中继流路k的流体被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制冷剂在第二过滤器F2的内部流动。由此,流速被充分降低的制冷剂在第二过滤器F2的内部流动,这样就能充分整流制冷剂的流向。
另外,在制冷器包括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被环状中继流路k变得微小的气体制冷剂的气泡利用第二过滤器F2变得更加微细。由此,能够充分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声音,同时能够充分抑制断续的流动声音的发生。
流经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制冷剂通过贯通孔140被送入阀外壳50H的第二流体口53。此处,贯通孔140的横截面积(垂直方向的截面积)比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横截面积(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小。由此,能够更加充分地压缩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
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压缩从第一流体口52流入的制冷剂,并且能够使从阀座部件100的阀室51流出到第二流体口53的制冷剂更加充分地膨胀。
这样,不会导致干式阀30大型化,能够充分地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声音。
(3-2)
如上所述,优选第一过滤器F1的密度比第二过滤器F2的密度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过滤器F1的堵塞。因此,制冷剂在第一过滤器F1内部顺利地流动,并且能够充分地捕获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
(3-3)
如图8所示,环状中继流路k在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端部形成环状。
在这种情况下,不沿着轴方向增大阀座部件100,能够充分地增加连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和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第二制冷剂流路FL2的长度。
这样就能充分地降低流经环状中继流路k的制冷剂的流速。结果,能够充分地提高第二过滤器F2对制冷剂的整流效果。
另外,环状中继流路k由环状圆锥面BV、内周面50s以及底面DS形成。环状圆锥面BV通过对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进行倒角加工而能够容易地形成。
(3-4)
如图8所示,环状中继流路k被分割成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按照顺时针方向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连接的一个路径k1、和从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按照逆时针方向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连接的另一个路径k2。
此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夹持阀座部件100的轴心而相对。由此,一个路径k1以及另一个路径k2的长度变得相等。
因此,从一个路径k1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的制冷剂的流速与从另一个路径k2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的制冷剂的流速变得大体相等。这样就能防止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部发生湍流。结果能够充分地获得第二过滤器F2的整流效果。
(3-5)
如图8所示,环状中继流路k沿着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的附近形成贯通孔140。
由此,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制冷剂从阀座部件100的下端一侧流入,流向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由此,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部,制冷剂在第二过滤器F2大致整个内部流动。结果,利用第二过滤器F2能够确实且充分地对制冷剂的流向进行整流,并且能够充分且确实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声音。
(3-6)
贯通孔140在阀座部件100的圆周方向中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近似中央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的制冷剂流向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部偏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部发生偏流,制冷剂被顺利地导入贯通孔140。
(3-7)
如上所述,第二过滤器F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小。第二过滤器F2按照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上端130b接触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下端与第二过滤器F2的下端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当制冷剂从环状中继流路k流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时,制冷剂在整个间隙中扩散,均匀地流入整个第二过滤器F2中。结果能够获得第二过滤器F2的充分的整流效果。
(3-8)
阀座部件100按照如下方式制作。首先,从下端面100b形成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按照从上端面100u连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的方式形成纵孔110。然后,对下端部的外周端进行倒角加工,在周壁面上形成贯通孔140。最后,在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插入第一过滤器F1以及第二过滤器F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100的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因此,能够充分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图9所示的现有的双向电磁阀900中,沿着阀座部件915的外周面并列排列凸缘部919、圆筒过滤器部件923、节流环部件924、圆筒过滤器部件925以及凸缘部920的结构作为制冷剂的节流部。这种结构要求各个部件具有高精确的尺寸,并且组装也复杂。因此,难以降低成本。
(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代替使第一过滤器F1的密度比第二过滤器F2的密度小,也可以使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的横截面积(水平方向的截面积)比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横截面积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在第一过滤器F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比在第二过滤器F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大。由此,制冷剂通过第一过滤器F1的广大范围,因此,第一过滤器F1的堵塞得以抑制。这样,不仅能使制冷剂在第一过滤器F1内部顺利地流动,而且能够充分地捕获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过滤器F1的大小比第二过滤器F2的大小大。由此,在制造干式阀30时,特别是在阀座部件100上安装第一过滤器F1和第二过滤器F2时,能够防止操作者的人为误差。即,能够防止操作者将第二过滤器F2插入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中。另外,能够防止操作者将第一过滤器F1插入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第二制冷剂流路FL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对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的外周边缘进行倒角加工,取而代之,可以通过在阀座部件100的外周面形成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槽来形成环状中继流路k,也可以通过在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面100b形成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槽来形成环状中继流路k。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阀座部件100的内部空间与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连通路,形成一个贯通孔140,但是,贯通孔140也可以在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的内周面形成多个。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贯通孔按照由各个贯通孔形成的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之和比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以及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的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方式形成。
在图2、图3、图6以及图7的例子中,按照纵孔110最接近第一流体口52的方式,将阀座部件100安装在阀室51中,但是,阀室51内部中的纵孔110的配置并非局限于此。
阀座部件100也可以按照纵孔110距离第一流体口52最远的方式安装在阀室51中。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流体口52流入阀室51中的制冷剂在阀棒66的外周面蔓延,以阀棒66为中心在与第一流体口52相反一侧的空间流入纵孔110中。
流入纵孔110中的制冷剂被送入按照距离第一流体口52最远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120中。然后,通过环状中继流路k,被送入按照最接近第一流体口52的方式配置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130中。
(5)发明内容的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的各个部分的对应关系
下面,对发明内容的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的各个部分的对应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下述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阀外壳50H是阀本体的例子,阀座部件100的上端部开口是一端开口的例子。
另外,阀座部件100的下端部开口是另一端开口的例子,远离阀座部件100的阀棒66的位置(图2)是第一位置的例子,与阀座部件100接触的阀棒66的位置(图3)是第二位置的例子,阀棒66是开闭部件的例子。
而且,上端面100u是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的例子,纵孔110是连通路径的例子,环状中继流路k是中继流路的例子,第二制冷剂流路FL2是连通路的例子,干式阀30是阀装置的例子。
再者,作为发明内容的各构成要素,也可以使用具有在发明内容中记载的结构或者功能的其它各种要素。

Claims (10)

1.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本体,其形成阀室,并且具有第一流体口以及第二流体口;
阀座部件,其为圆筒状,其具有一端开口以及另一端开口,所述一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体口一侧,且所述另一端开口安装在所述阀室内使得与所述第二流体口连接;和
开闭部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阀室内,能够在打开所述阀座部件的所述一端开口的第一位置和封闭所述一端开口的第二位置移动,
在所述阀座部件中形成有收容第一过滤器的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收容第二过滤器的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在所述阀座部件的一个端面与所述阀室连通,形成有从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至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沿着所述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延伸的中继流路,并且形成有从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在所述阀座部件的内周面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阀座部件被嵌入所述阀室内,以使所述阀座部件的另一个端面位于所述阀本体的所述第二流体口一侧,在所述一端开口被所述开闭部件封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所述中继流路、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所述贯通孔形成将流体从所述阀室导向所述第二流体口的连通路,
与所述连通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中继流路的截面积比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密度比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密度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比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流路沿着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面或者另一个端面形成环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本体具有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周面、和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另一端面接触的底面,
在所述阀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外周边缘通过倒角形成有环状倾斜面,
所述中继流路是由所述阀本体的所述内周面、所述阀本体的所述底面、以及所述环状倾斜面围成的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相互对置以夹持所述阀座部件的轴心,
所述中继流路包括:从所述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的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一端连接的一个路径、和从所述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的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个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另一端连接的另一个路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具有与所述中继流路连接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中继流路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
所述贯通孔在与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所述第一端部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形成在所述阀座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的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近似中央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贯通孔的截面积比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截面积小。
10.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循环系统,其中插入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包括:在除湿运转时作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在除湿运转时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和
在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设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
CN2008102118322A 2007-11-19 2008-09-09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9223 2007-11-19
JP2007-299223 2007-11-19
JP2007299223A JP5038105B2 (ja) 2007-11-19 2007-11-19 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012A true CN101441012A (zh) 2009-05-27
CN101441012B CN101441012B (zh) 2011-04-13

Family

ID=40725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18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012B (zh) 2007-11-19 2008-09-09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8105B2 (zh)
CN (1) CN101441012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055B (zh) * 2008-04-18 2011-08-24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阀
CN108799534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装置
CN111511874A (zh) * 2017-12-18 2020-08-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1365335B2 (en) 2017-12-18 2022-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US11435118B2 (en) 2017-12-18 2022-09-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41802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441819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92527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493244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unit
US11506425B2 (en) 2017-12-18 2022-11-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49695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 unit
US11549041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820933B2 (en) 2017-12-18 2023-11-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906207B2 (en) 2017-12-18 2024-0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3897A1 (ja) * 2017-12-18 2019-06-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5128B2 (ja) * 2001-04-26 2010-05-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膨張弁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3202167A (ja) * 2001-10-29 2003-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の製造方法
JP4077205B2 (ja) * 2002-01-28 2008-04-16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双方向型電磁弁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055B (zh) * 2008-04-18 2011-08-24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阀
CN108799534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装置
CN108799534B (zh) * 2017-04-28 2019-09-27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阀装置
CN111511874A (zh) * 2017-12-18 2020-08-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1365335B2 (en) 2017-12-18 2022-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US11435118B2 (en) 2017-12-18 2022-09-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41802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441819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92527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493244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unit
US11506425B2 (en) 2017-12-18 2022-11-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35781B2 (en) 2017-12-18 2022-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49695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 unit
US11549041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820933B2 (en) 2017-12-18 2023-11-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906207B2 (en) 2017-12-18 2024-0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38105B2 (ja) 2012-10-03
JP2009121654A (ja) 2009-06-04
CN101441012B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1012B (zh)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CN203163369U (zh) 膨胀阀
US20100243200A1 (en) Suction line heat exchanger modu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5172276B2 (ja) 四方切換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706045B (zh) 冷凝器
CN103216980B (zh) 一种双向流通膨胀阀
CN203550345U (zh) 冷凝器
US20150276286A1 (en) Expansion Valve
KR200495690Y1 (ko)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그 전자 팽창 밸브
JPH10288425A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のタンク筐体
CN106885396B (zh) 入口整流结构和板式换热器
CN103256757A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2112825B (zh) 带有整体头部的阀组件
WO2013076971A1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244413B (zh) 旋转式压缩机
KR101188226B1 (ko) 판형 열교환기
CN104364598A (zh) 制冷剂回路用热交换器
CN103542619A (zh) 热交换器结构
JP2010038320A (ja)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2706644Y (zh) 四通电磁换向阀
JP2013134004A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アキュム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8692065B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6631489B2 (ja) 熱交換器
CN203163348U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WO2006090678A1 (ja) 絞り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ならびにこれを組み込んだ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