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4413B - 旋转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4413B
CN103244413B CN201210033061.9A CN201210033061A CN103244413B CN 103244413 B CN103244413 B CN 103244413B CN 201210033061 A CN201210033061 A CN 201210033061A CN 103244413 B CN103244413 B CN 103244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valve
low
end plate
rotary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30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4413A (zh
Inventor
小津政雄
周杏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3306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44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44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4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和电机,压缩机构包括带有压缩腔的气缸,活塞和滑片设置在压缩腔内,偏心曲轴驱动活塞在压缩腔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两侧;壳体包括第一端板、中壳体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与中壳体的上下开口端相接,旋转式压缩机上设置有低压腔以及与压缩腔相通的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分别与低压腔相通;低压腔由第三端板与第二端板共同围成,第三端板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冷媒旁通装置包括设置在气缸中的阀腔和旁通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整机体积小、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Description

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空调器或冷冻机器等的变容旋转式压缩机,通过开关气缸的旁通通道,将冷量进行两级切换。
背景技术
单缸变容式旋转式压缩机的变容方式和变频方式的回转速度控制相比较于双缸变容式旋转式压缩机,由于单缸变容式旋转式压缩机的成本便宜和应用容易,所以受到关注。
单缸变容式旋转式压缩机采用控制朝向气缸压缩腔的侧面开口的旁通孔的开关与否的方式实现变容,通过旁通孔的开关,例如,在100%冷量,也就是模式P,和70%冷量,也就是模式S,之间切换冷量。但是,在使冷量降低的模式S中,存在压缩机运转效率下降的缺点,成为单缸变容式旋转式压缩机实现商品化的课题。
在冷量较小的模式S时,将被吸入到气缸压缩腔的低压冷媒返回到连接气缸的吸气孔内,也就是说,对吸气孔旁通来减少压缩机的实际吸入冷媒量。但是,通过该旁通方式进行变容的方法在模式S中运转效率降低幅度过大。该运转效率降低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从旁通孔到气缸吸气孔的冷媒阻力损失,特别是旁通孔的长度和截面左右着阻力损失的大小。如果阻力损失较大,从旁通孔出来的部分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就会升高,从旁通孔出来的该部分冷媒会再次逆流到气缸压缩腔中。该逆流的部分冷媒在压缩腔中再次膨胀而造成损失,成为导致冷量低下和压缩动力增加的原因。
美国专利文献1US7932453B2,CAPACITYVARIABLEDEVICEFORROTARYCOMPRESSORANDDRIVINGMETHODOFAIRCONDITIONERHAVINGTHESAME。
根据美国专利文献1,在模式S中,从气缸压缩腔的旁通孔BypassHole出来的低压冷媒经由在副轴承SubBearing中被设置的气体流路GasFlowPath和吸气孔IntakeHole回到压缩腔的设计。该设计的特征是在副轴承中追加构成被密封的中空消音腔作为冷媒流路。但是,因为该冷媒流路较长,所以阻力损失较大。另外,有由于复杂的中空消音腔的设计,牺牲了副轴承的制造性,也就是副轴承难于制造,且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整机体积小、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和电机,压缩机构包括带有压缩腔的气缸,活塞和滑片设置在压缩腔内,偏心曲轴驱动活塞在压缩腔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两侧;壳体包括第一端板、中壳体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与中壳体的上下开口端相接,其结构特征是旋转式压缩机上设置有低压腔以及与压缩腔相通的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分别与低压腔相通;低压腔由第三端板与第二端板共同围成,第三端板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
所述冷媒旁通装置包括设置在气缸中的阀腔和旁通孔,旁通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压缩腔和阀腔,阀腔内设置有通过滑动而开关旁通孔的滑阀,滑阀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接,滑阀的另一端与压力切换管相接,阀腔通过设置在副轴承上的旁通管连通低压腔。
所述滑阀通过开关旁通孔,将压缩机的有效排量控制为两级。
所述壳体外设置有导阀,该导阀包括设置在阀壳体内的滑盖以及连接在阀壳体上的高压输入管、低压输入管和输出管,高压输入管连接在对中壳体的内部开口的高压管上,低压输入管连接在对低压腔开口的低压管上,输出管连接在压力切换管上,导阀将压力切换管的压力在压缩机的低压侧压力和高压侧压力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滑阀的外周上设置有圆周槽,该圆周槽可以与所述的旁通孔连通。
所述输出管和压力切换管之间设置有毛细管;
或者,高压输入管和高压管之间设置有毛细管;
或者,第二端板上积存有润滑油,高压管开孔于润滑油内;
或者,低压输入管上设置有毛细管;
或者,滑阀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用于降低滑阀运动速度的缓冲件。
所述旁通孔为圆形;或者,旁通孔为椭圆或变形圆,该椭圆或变形圆的长轴方向与阀腔的轴线方向同向。
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或者拉伸弹簧。
所述旋转式压缩机和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室内换热器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
其中,压力切换管与室内换热器和四通阀之间的接入点连接;或者,压力切换管接入四通阀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或者,压力切换管接入室内换热器和膨胀阀之间;或者,压力切换管接入室外换热器和膨胀阀之间。
所述旋转式压缩机至少与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和蒸室内换热器构成冷冻循环装置。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壳体的外侧的导阀将压力切换管的压力切换成低压Ps时,因为滑阀的上下端压力变成低压,滑阀就会被弹性件推出而将旁通孔打开。从旁通孔流出的低压冷媒经由旁通管流到壳体的底部配备的低压腔内。被旁通到低压腔的低压冷媒被低压腔内的湿冷媒再次冷却后,和流到吸气管的主流冷媒合流后,从吸气管被吸入到压缩腔中。吸气管和旁通管对在壳体的底部配备的低压腔开口。和导阀T连接的压力切换管切换成低压Ps时,滑阀的上下压力变成低压,因为滑阀的滑动使旁通孔开口,所以压缩腔的冷媒经由旁通孔和旁通管流出到低压腔,从阻力较小的旁通通道流出的冷媒在低压腔内被冷却与吸气冷媒合流,从吸气管回到压缩腔中。其结果是,压缩机的效率得到改善。
和以往的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将旁通孔和低压腔之间的距离设为最短,并且,将该旁通通道的截面积改大也较容易。另外,由于旁通通道没有弯曲,所以旁通通道的阻力小。因此,从旁通通道到压缩腔的逆流很难发生。也就是说,冷媒逆流引起的冷量和效率的低下可以改善。
和将旁通冷媒直接返回压缩腔的以往的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将旁通冷媒返回到低压腔。该旁通冷媒从旁通管出来后成为过热的旁通冷媒。该过热的旁通冷媒在低压腔被冷却,故而,过热的旁通冷媒和吸气管内的主流冷媒合流时不会加热主流冷媒。也就是说,压缩机的容积效率的下降较少。
本发明中的低压腔拥有足够容积,发挥着储液器的作用,故能省略以往的外置储液器,因此压缩机的安装面积变小,并且制作成本也降低了。
本发明由于变容设计相当简易,故制造性优越。
本发明除了可以应用于不带储液器的单缸旋转式压缩机、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卧式旋转式压缩机之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必须有储液器的旋转式压缩机、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卧式旋转式压缩机等的变容技术中。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整机体积小、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效率高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旋转式压缩机和冷冻循环装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左视局部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压缩机构和导阀在模式S时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导阀在模式P时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滑阀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5的仰视示意图。
图8为图5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切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的气缸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X-X向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的模式P时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中的模式S时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的滑动部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2中的第三线圈弹簧的主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仰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模式S时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3中的模式P时的压缩机构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R为旋转式压缩机,2为壳体,T为导阀,3a为阀壳体,3b为高压输入管,3c为低压输入管,3d为输出管,3e为滑盖,4为电磁线圈,7为排气管,8为外部吸气管,9为低压管,10为压力切换管,11为毛细管,12为中壳体,13a为第一端板,13b为第二端板,13c为第三端板,14为高压管,15为低压腔,16为吸气管,17为旁通管,18为滤网,20为阀腔,22为导流腔,22a为横孔,23为旁通孔,24为第一线圈弹簧,25为第二线圈弹簧,30为滑阀,30a为止动部,30b为弹簧孔,30c为螺纹孔,30d为圆周槽,31为第三线圈弹簧,32为支架,35为滑动部件,40为气缸,40a为压缩腔,41为气缸吸气口,42为主轴承,43为副轴承,45为旁通腔,50为活塞,51为滑片,C为冷凝器,V为膨胀装置,E为蒸发器,F为压缩机构,K为偏心曲轴,M为电机,HE1为室内换热器,HE2为室外换热器,EV为膨胀阀,FV为四通阀,JP为接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为旋转式压缩机R的外观和包含该旋转式压缩机R的冷冻循环。
旋转式压缩机R的外部吸气管8被连接在壳体2的底部构成的低压腔15上,另外,在壳体2的侧面上配备有拥有三通阀功能的导阀T。因此,和通常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外观比较,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R的特征是在壳体2的外侧没有配备储液器,但是有被固定在壳体2上的外部吸气管8和导阀T。另外,导阀T设置有驱动内置的滑盖3e的电磁线圈4。
参见图3-图4,为旋转式压缩机R的内部和省略了电磁线圈4的导阀T的内部结构和配管方式。
旋转式压缩机R的密封的壳体2包括第一端板13a、中壳体12和第二端板13b,第一端板13a和第二端板13b分别与中壳体12的上下开口端相接。中壳体12呈圆柱形。
壳体2内设置有压缩机构F和电机M,压缩机构F和电机M被固定在壳体2的内壁上。第三端板13c与第二端板13b相接,第三端板13c与第二端板13b共同围成低压腔15。
从旋转式压缩机R的排气管7排出的高压冷媒依次流过冷凝器C、膨胀装置V、蒸发器E后变成低压冷媒,随后,低压冷媒经由外部吸气管8到达低压腔15。低压腔15拥有足够所需的容积,发挥将从蒸发器E流入的处于气液状态的低压冷媒进行分离的储液器的作用。
压缩机构F包括气缸40和该气缸40的压缩腔40a内配备的活塞50、与该活塞50的外周抵接的滑片51(如图9所示)、驱使活塞50作偏心回转的偏心曲轴K、支撑偏心曲轴K的主轴承42和副轴承43分别设置在气缸40的两侧,主轴承42和副轴承43密封压缩腔40a。气缸40上设置有气缸吸气口41,吸气管16设置在副轴承43上,吸气管16的两端分别开口于气缸吸气口41和低压腔15。吸气管16与气缸吸气口41相通,并构成吸入通道。吸入通道与低压腔15、压缩腔40a相通。
压缩机构F设置有进行变容的冷媒旁通装置,该冷媒旁通装置与低压腔15、压缩腔40a相通。冷媒旁通装置包括设置在气缸40中的阀腔20和旁通孔23,旁通孔23的两端分别开口于压缩腔40a和阀腔20,阀腔20内设置有通过滑动而开关旁通孔23的滑阀30,滑阀30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接,滑阀30的另一端与压力切换管10相接,阀腔20通过设置在副轴承43上的旁通管17连通低压腔15。滑阀30通过开关旁通孔23,将压缩机的有效排量控制为两级。
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或者拉伸弹簧。具体的分别为第一线圈弹簧24、第二线圈弹簧25和第三线圈弹簧31。以下将分别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旁通装置包括设置在气缸40中的圆柱形的阀腔20和椭圆形的旁通孔23,旁通孔23的两端分别开口于压缩腔40a和阀腔20,阀腔20内设置有作上下滑动的滑阀30,第一线圈弹簧24压接在滑阀30上,
副轴承43上设置有旁通管17,该旁通管17的两端分别开口于阀腔20和低压腔15,主轴承42上设置有圆柱形的导流腔22,该导流腔22开口于阀腔20的上端,见图12,主轴承42上设置有横孔22a,该横孔22a的一端开口于导流腔22的侧面,横孔22a的另一端与压力切换管10相通,
导阀T设置在壳体2的外侧,导阀T分别连接压力切换管10和连接低压管9和高压管14。导阀T将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在压缩机的低压侧压力和高压侧压力之间进行切换。
旁通管17和吸气管16分别被钎焊在第二端板13b上。吸气管16的开口被防止异物侵入的滤网18覆盖。另外,滤网18也可以安装在外部吸气管8的下部开口端。
导阀T由被收纳在阀壳体3a内的滑盖3e和连接在阀壳体3a上的高压输入管3b、低压输入管3c和输出管3d组成。阀壳体3a为圆柱形。
高压输入管3b连接在对中壳体12的内部开口的高压管14上,低压输入管3c连接在对低压腔15开口的低压管9上,输出管3d连接在压力切换管10上。另外,在输出管3d和压力切换管10之间配置的毛细管11可以抑制滑阀30的过于灵敏的动作,防止滑阀30的上下端部和主轴承42或者副轴承43发生撞击。另外,也可以在滑阀30的上端和/或下端追加带有弹力的止动部件或用于降低滑阀30运动速度的缓冲件,以作为防止撞击的技术手段。
图3为旁通孔23对压缩腔40a开口的模式S运转,也就是70%的冷量的运转,通过导阀T的滑盖3e,输出管3d和低压输入管3c连接。因此,压力切换管10变成与低压腔15的压力相等的低压Ps。
图4为模式P运转,也就是100%的冷量的运转,一方面滑盖3e移动阻塞低压输入管3c,另一方面输出管3d和高压输入管3b连通,因此,压力切换管10变成与壳体2的压力相等的高压Pd。
参见图5-图8,滑阀30呈圆柱状,滑阀30的中部外侧设置有圆周槽30d,圆周槽30d可以与所述的旁通孔23连通。
滑阀30的上部设置有止动部30a,另外,滑阀30的内部设置有弹簧孔30b。滑阀30的外周为了防止气体泄漏被进行了精密的加工。圆周槽30d的槽深度较浅,例如,槽深度在50~100μm的范围。
另外,因为只有模式P的时候圆周槽30d和旁通孔23连通,所以侧压不对滑阀30作用。
当圆周槽30d和旁通孔23相连通,圆周槽30d的外周侧面承受的侧压力与压缩腔的压力Pm相等,因此侧压为零,不对滑阀起作用。
如果没有圆周槽30d,滑阀只有与旁通孔相连接的一侧承受侧压力Pm,在该侧压力的作用下,滑阀会贴在阀腔的内壁上,因为侧压比较大,将导致滑阀卡在阀腔中,不能正常动作。尤其是在作模式P向模式S的模式切换时,如果侧压力过大,滑阀贴在阀腔的内壁上,摩擦力较大,导致弹簧力不足以克服摩擦力和重力,滑阀无法动作,模式切换失败。
参见图9,为从压缩机构F的主轴承42侧面看的气缸40的平面图。活塞50在压缩腔40a中作逆时针的偏心回转。气缸吸气口41和吸气管16连通,旁通孔23对压缩腔40a的内部和阀腔20的内部开口。另外,滑阀30被插入阀腔20中。滑片51的中心和旁通孔23的中心之间的夹角θ为决定模式S的冷量的角度,如果夹角θ变大,模式S的冷量就会变小。在图中的所示的夹角θ时,模式S的冷量大约为模式P的70%。
参见图10-图11,分别为气缸40的平面图和X-X向截面图。在从压缩腔40a到阀腔20之间开口的旁通孔23的深度为0.5~3mm,并且因为该旁通孔23不需要精密加工,所以能从压缩腔40a的外侧进行加工。
旁通孔23的形状除了可以采用圆形之外,也可以采用沿阀腔20的轴线方向较长的椭圆或变形圆等结构,换句话说就是,旁通孔23为椭圆或变形圆,该椭圆或变形圆的长轴方向与阀腔20的轴线方向同向。
和圆形比较,因为椭圆的开口面积扩大,所以冷媒阻力更小;另外,因为相对于圆形,椭圆的宽度能够改小,所以有降低从偏心回转的活塞50的外周的气体泄漏的优点。
参见图12和图13,为在压缩机构F内被构成的冷媒旁通装置的动作的详细图,分别是模式P和模式S。
图12为模式P。从外部吸气管8被吸入的低压冷媒经由低压腔15从吸气管16到达气缸吸气口41,被吸入到压缩腔40a内。其后,在压缩腔40a中被压缩的高压冷媒从主轴承42上配备的排气装置(图上未显示)排到壳体2内。也就是说,被吸入到压缩腔40a的全部的低压冷媒变成高压冷媒排到壳体2内。
在模式P中,因为压力切换管10和导流腔22的压力为高压Pd,所以滑阀30的上端侧的压力为Pd。另一方面,滑阀30的下端侧的压力经常为与低压腔15相等的低压Ps。由于该压差Δp在滑阀30的上端侧发生的作用力比被压缩的第一线圈弹簧24的斥力大,所以滑阀30在副轴承43的上端面静止继续保持模式P。其中,压差Δp=Pd-Ps。
其间,由于旁通孔23因为和滑阀30的圆周槽30d连通,所以在圆周槽30d的范围内,对滑阀30的全周侧面作用的侧压力,通常与在压缩腔40a中和压缩中的压力(中间压力Pm)相等。但是,因为不包括圆周槽30d的滑阀30的外径和阀腔20的内径之间的间隙非常小,通常为5μm左右,从滑阀30的上端侧到圆周槽30d,也就是从高压Pd到中间压力Pm;或者从圆周槽30d到滑阀30的下端侧,也就是从中间压力Pm到低压Ps,均无气体泄漏发生。于是,圆周槽30d因为在模式P中防止滑阀30的侧压发生,所以滑阀30的上端侧的压力一切换成低压Ps时,滑阀30立即滑动,能够简单的切换成接下来要说明的模式S。
根据导阀T的动作,如果从模式P切换成图13所示的模式S的运转,因为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切换成低压Ps,所以滑阀30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的压力都变成低压Ps,此时压差Δp=0。与此同时,滑阀30由于第一线圈弹簧24的斥力向上方向移动,位于滑阀30上部的止动部30a碰在导流腔22的顶壁上,滑阀30静止。同时,旁通孔23开口。因此,压缩腔40a内的一部分低压冷媒通过由旁通孔23和阀腔20和旁通管17组成的旁通通道流出到低压腔15。
在模式S运行中,从吸气管16被吸入到压缩腔40a的低压冷媒,在活塞50的外周通过旁通孔23之前不会被压缩,低压冷媒从开口的旁通孔23向低压腔15流出。根据这个流出量可以决定压缩腔40a的模式S的冷量。也就是说,如果将通过吸气管16从低压腔15被吸入到压缩腔40a的冷媒量设为Qs,从旁通孔23流到低压腔15的冷媒量设为Qb的话,那么被活塞50压缩后从压缩腔40a排出的冷媒量为Qs-Qb。因此,压缩机通过模式S能够降低冷量和消费电力。另外,Qs-Qb与从外部吸气管8移动到低压腔15的冷媒量相等。
从低压腔15通过吸气管16被吸入到压缩腔40a的低压低温冷媒在压缩腔40a中被绝热压缩变成高压高温冷媒,该高压高温冷媒将压缩腔40a的内壁和活塞50的外周加热。因此,即使是未被压缩而直接从压缩腔40a通过旁通孔23流出的冷媒的温度,相对于低压腔15内的冷媒的温度,高出有大约30度;这里将前一种冷媒称为低压高温冷媒,将后一种冷媒成为湿冷媒。在本发明中有低压高温冷媒旁通到低压腔15的特征。
也就是说,从压缩腔40a经由旁通管17回到低压腔15的低压高温冷媒通过与低压腔15内滞留的大量的湿冷媒混合后被冷却。其后,混合冷却后的冷媒和从吸气管16被吸入的主流冷媒合流后再次回到压缩腔40a。这样合流后的冷媒由于是低温冷媒,故即使是模式S也不会发生冷量损失。
1)与本发明相比较,在以往技术中,因为直接将冷媒旁通到气缸吸气口,所以不能避免合流后的冷媒的过热。
2)旁通通道的冷媒阻力较大,即使从压缩腔40a到旁通通道的冷媒流出已经开始,由于在压缩腔40a的冷媒压力上升,所以会发生动力损失。即,消费电力增加。
3)积存在旁通通道内的冷媒向压缩腔40a逆流的问题。
于是,由于向气缸吸气口的过热冷媒的合流、旁通通道的冷媒阻力造成的过压缩损失和向压缩腔40a逆流的原因,在S模式中有压缩机效率大大降低的课题。
在实施例1中,通过滑阀30上配备的圆周槽30d的效果,即使将第一线圈弹簧24的斥力足够地改小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滑阀30的上端侧压力从Pd切换到Ps时,也就是从模式P转换到模式S时,不需要第一线圈弹簧24的大斥力。加上,能将第一线圈弹簧24的线圈直径充分做细,在模式S运行中的旁通冷媒通过第一线圈弹簧24时的冷媒阻力能减少。
相反,滑阀30的上端侧压力从Ps切换成Pd时,也就是从模式S转换到模式P时,因为第一线圈弹簧24的斥力较小,即使只是一点点压差Δp,从模式S转换到模式P也较容易。用很小的压差Δp能进行两个模式的切换是变容非常重要的特性。换句话说就是,空调或冷冻机器具有在较大范围的工况下能自由进行模式切换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小型低成本的导阀T的操作自由控制运转中的旋转式压缩机R的运转模式。另外,旁通通道的阻力大幅度缩小,并且将已经旁通的过热冷媒冷却,故模式S的运转效率优越。另外,有在较多的工况下能够进行模式切换的特征。
由于在实施例1中采用的毛细管11通过其阻力能够减慢冷媒流速,所以能避免模式切换时滑阀30的下端或者上端对副轴承43或主轴承42强烈冲撞。在实施例1中,将毛细管配置在输出管3d和压力切换管10之间,但是,也可以将毛细管配置在高压输入管3b和高压管14之间。或者,如果使高压管14对积存在第二端板13b上的润滑油(图未显示)内开孔,使油通过毛细管11,那么滑阀30的减速会更大。另外,从模式P到模式S的切换时,如果将滑阀30的动作放慢,将毛细管11配置在低压输入管3c上也可以。另外,在滑阀30的两端上设置缓冲件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中,当压缩机停机时因为冷媒循环以及压缩机的压力是处于平衡状态,滑阀30经常位于模式S的位置。如果在该状态下启动,不管被内置在导阀T内的滑盖3e的位置如何,压缩机都会采用模式S启动。因此,本发明有压缩机启动负荷减小的优点。另外,如果启动后经过10秒以上就会建立足够的压差Δp,那么在模式P和模式S之间能自由的进行变容。
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二端板13b的下侧上构成低压腔15,在高压腔侧的高温冷媒可能会和在低压腔侧的低温冷媒进行热交换,故担心低压腔15的低温冷媒被加热。但是,通过第二端板13b中积存的润滑油(图未显示)的热绝缘作用,低压腔15内的低温冷媒被加热几乎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而且,通过将外部吸气管8的开口端与吸气管16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缩短,在第二端板13b的上侧或者下侧增加绝热手段等,也可以使加热被改善。另外,如果将吸气管16和旁通管17缩短,能改善冷媒阻力。例如,通过使第二端板13b部分变形也可能有所述改善。
另外,在实施例1中,由第二端板13b和在第二端板13b的外侧配置的第三端板13c共同构成低压腔15;但是,位于壳体2内部在第二端板13b的内侧,也就是说,在第二端板13b和压缩机构F之间配置低压腔,也可以得到和上述揭示的技术具有同等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例2
参见图14-图17,在本实施例2中,将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圈弹簧变更为拉伸弹簧,也就是变更为第三线圈弹簧31。预先将第三线圈弹簧31的先端拧进滑阀30的弹簧孔30b的底部配置的螺纹孔30c中。同样,如果将第三线圈弹簧31的后端拧进支架32的螺纹孔中,就完成了滑动部件35。
接下来,将组成滑动部件35的滑阀30插入气缸40的阀腔20,其后,将支架32固定在主轴承42的导流腔22上。同时,在气缸40上将主轴承42固定,完成了将滑动部件35内置的主轴承42和气缸40的装配。这样,图14-图17所示的是使用拉伸弹簧的配置。
在该设计中,如果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为高压Pd时,如图14所示,第三线圈弹簧31伸长,滑阀30将旁通孔23关闭,此时为模式P。如果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切换成低压Ps时,第三线圈弹簧31会缩短,旁通孔23会开口,此时为模式S。
实施例3
参见图18,在本实施例3中,对压缩腔40a开口的旁通孔23的轴心与滑阀30的轴心、阀腔20的轴心一致。另外,将旁通腔45设置成与阀腔20的轴心竖直相交,旁通腔45与副轴承43上安装的旁通管17连通。
在本实施例3中,因为旁通孔23的孔径与阀腔20的内径相同,要保证旁通孔23和阀腔20的高精度,故旁通孔23和阀腔20需要从气缸40的外侧进行加工。
阀腔20为二段式的阶梯孔,包括供滑阀30滑动的第一圆柱孔和比该圆柱孔的孔径较大的第二圆柱孔,第一圆柱孔与第二圆柱孔相通。在孔径较大的第二圆柱孔和滑阀30的间隙中配备有第二线圈弹簧25。另外,孔径较大的第二圆柱孔的开口端密封,第二圆柱孔的开口端连接压力切换管10和毛细管11。
图18为模式S,压力切换管10为低压Ps。因此,滑阀30的背面压力是低压,第二线圈弹簧25伸长,旁通孔23和旁通腔45连通。位于压缩腔40a内的一部分低压冷媒经由旁通腔45和旁通管17后流到低压腔15。
接下来,压力切换管10切换成高压Pd时,就变成了图19所示的模式P。此时,滑阀30的背面压力为高压,比旁通孔23的压力Ps高,故滑阀30将旁通孔23堵塞。同时,第二线圈弹簧25被压缩变成滑阀30的止动部。另外,第二线圈弹簧25是压缩弹簧,但是如果使用实施例2所示的拉簧,也就是拉伸弹簧,因为能将阀腔20设计成一段式的圆柱孔,所以能扩大和滑阀30的接触长度。
在实施例1中,使滑阀30平行地和压缩腔40a的轴心进行动作;在实施例3中,使滑阀30在直角方向上和压缩腔40a的轴心进行动作。虽然这两个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没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单缸的高度尺寸或厚度尺寸较小的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中运用时,实施例3比实施例1更容易应用。
实施例4
本发明通过将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在高压Pd和低压Ps之间进行切换完成模式切换。因此,如果利用在搭载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R的冷冻循环装置上配备的三通阀或者四通阀,能够从旋转式压缩机R省略导阀T以及两个连接配管。这样,实施例4能将旋转式压缩机R的外观做的更小型,还能降低成本。
参见图20,所示的冷冻循环装置为空调的例子。冷冻循环装置是由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R、室内换热器HE1、室外换热器HE2、膨胀阀EV、四通阀FV组成的制冷制热兼容循环。其中,实线箭头为制热循环,虚线箭头为制冷循环。
如果将压力切换管10在室内换热器HE1和四通阀FV之间连接接入点JP,按照冷冻循环装置的制冷和制热运转的变更,在制热运转中变成模式P,在制冷运转中变成模式S。
另外,如果将压力切换管10在四通阀FV和室外换热器HE2之间连接,在制热运转中变成模式S,在制冷运转中变成模式P。也就是说,根据空调的目的,增减制热和制冷各自的能力,能够实现舒适性的提高或者运转效率的改善。
另外,即使在将接入点JP设置在室内换热器HE1和膨胀阀EV,或者室外换热器HE2和膨胀阀EV之间的情况,也能得到和上述情况同等的效果。但是,后者的场合,也有压力切换管10内液体或者湿冷媒侵入。
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4揭示的旋转式压缩机或者冷冻循环技术,在双缸三缸、或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也能应用。例如,在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中只在其中一个气缸上使用本发明的变容技术也是可以的。另外,本发明的揭示技术方案在活塞和滑片一体化动作的摇摆式旋转式压缩机,或者将偏心轴近水平方向配置的卧式旋转式压缩机中也能应用。

Claims (9)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壳体(2)内设置有压缩机构(F)和电机(M),压缩机构(F)包括带有压缩腔(40a)的气缸(40),活塞(50)和滑片(51)设置在压缩腔(40a)内,偏心曲轴(K)驱动活塞(50)在压缩腔(40a)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K)的主轴承(42)和副轴承(43)分别设置在气缸(40)的两侧;壳体(2)包括第一端板(13a)、中壳体(12)和第二端板(13b),第一端板(13a)与中壳体(12)的上开口端相接,第二端板(13b)与中壳体(12)的下开口端相接,其特征是旋转式压缩机上设置有低压腔(15)以及与压缩腔(40a)相通的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吸入通道和冷媒旁通装置分别与低压腔(15)相通;低压腔(15)由第三端板(13c)与第二端板(13b)共同围成,第三端板(13c)设置在壳体(2)内或壳体(2)外,
所述冷媒旁通装置包括设置在气缸(40)中的阀腔(20)和旁通孔(23),旁通孔(23)的两端分别开口于压缩腔(40a)和阀腔(20),阀腔(20)内设置有通过滑动而开关旁通孔(23)的滑阀(30),滑阀(30)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接,滑阀(30)的另一端与压力切换管(10)相接,阀腔(20)通过设置在副轴承(43)上的旁通管(17)连通低压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滑阀(30)通过开关旁通孔(23),将压缩机的有效排量控制为两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壳体(2)外设置有导阀(T),该导阀(T)包括设置在阀壳体(3a)内的滑盖(3e)以及连接在阀壳体(3a)上的高压输入管(3b)、低压输入管(3c)和输出管(3d),高压输入管(3b)连接在对中壳体(12)的内部开口的高压管(14)上,低压输入管(3c)连接在对低压腔(15)开口的低压管(9)上,输出管(3d)连接在压力切换管(10)上,导阀(T)将压力切换管(10)的压力在压缩机的低压侧压力和高压侧压力之间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滑阀(30)的外周上设置有圆周槽(30d),该圆周槽(30d)与所述的旁通孔(2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输出管(3d)和压力切换管(10)之间设置有毛细管(11);
或者,高压输入管(3b)和高压管(14)之间设置有毛细管;
或者,第二端板(13b)上积存有润滑油,高压管(14)开孔于润滑油内;
或者,低压输入管(3c)上设置有毛细管;
或者,滑阀(30)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用于降低滑阀(30)运动速度的缓冲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旁通孔(23)为圆形;或者,旁通孔(23)为椭圆或变形圆,该椭圆或变形圆的长轴方向与阀腔(20)的轴线方向同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或者拉伸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式压缩机和四通阀(FV)、室外换热器(HE2)、膨胀阀(EV)、室内换热器(HE1)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压力切换管(10)与室内换热器(HE1)和四通阀(FV)之间的接入点(JP)连接;或者,压力切换管(10)接入四通阀(FV)和室外换热器(HE2)之间;或者,压力切换管(10)接入室内换热器(HE1)和膨胀阀(EV)之间;或者,压力切换管(10)接入室外换热器(HE2)和膨胀阀(EV)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式压缩机至少与四通阀(FV)、室外换热器(HE2)、膨胀阀(EV)和蒸室内换热器(HE1)构成冷冻循环装置。
CN201210033061.9A 2012-02-14 2012-02-14 旋转式压缩机 Active CN103244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3061.9A CN103244413B (zh) 2012-02-14 2012-02-14 旋转式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3061.9A CN103244413B (zh) 2012-02-14 2012-02-14 旋转式压缩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4413A CN103244413A (zh) 2013-08-14
CN103244413B true CN103244413B (zh) 2015-11-18

Family

ID=48924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3061.9A Active CN103244413B (zh) 2012-02-14 2012-02-14 旋转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444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8109B (zh) * 2015-02-03 2017-03-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WO2016179813A1 (zh) * 2015-05-13 2016-11-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冻装置
CN107327969A (zh) * 2017-07-21 2017-11-0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室外机组件及空调器
CN108730185A (zh) * 2018-05-21 2018-11-02 广州市德善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液器内置的微型压缩机
CN111828323B (zh) * 2019-04-17 2022-11-04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变容压缩机
CN112412789B (zh) * 2019-08-23 2022-09-0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8787A (ja) * 1988-06-17 1989-12-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低圧式ロータリ圧縮機
JPH0364676A (ja) * 1989-08-02 1991-03-20 Toshiba Corp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CN1761817A (zh) * 2003-03-18 2006-04-1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旋转式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946939A (zh) * 2004-04-23 2007-04-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式流体机械
CN1993555A (zh) * 2004-08-06 2007-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变容量设备和具有该变容量设备的空调器的驱动方法
CN101560977A (zh) * 2009-05-09 2009-10-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CN100564881C (zh) * 2005-02-23 2009-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容量变化型旋转压缩机及包含该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CN202117925U (zh) * 2011-06-13 2012-01-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压缩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8787A (ja) * 1988-06-17 1989-12-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低圧式ロータリ圧縮機
JPH0364676A (ja) * 1989-08-02 1991-03-20 Toshiba Corp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CN1761817A (zh) * 2003-03-18 2006-04-1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旋转式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946939A (zh) * 2004-04-23 2007-04-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式流体机械
CN1993555A (zh) * 2004-08-06 2007-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变容量设备和具有该变容量设备的空调器的驱动方法
CN100564881C (zh) * 2005-02-23 2009-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容量变化型旋转压缩机及包含该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CN101560977A (zh) * 2009-05-09 2009-10-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CN202117925U (zh) * 2011-06-13 2012-01-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4413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4413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1384865B (zh) 空调机
JP4173869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の過熱防止装置
CN103189652B (zh) 螺杆压缩机
CN101542072B (zh) 流体机械和冷冻循环装置
JP5172276B2 (ja) 四方切換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587129B (en) Scroll compressor
CN105546906A (zh) 冰箱
JP5870760B2 (ja) 四方弁とそれ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1441012A (zh) 阀装置和具备该阀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CN101454540B (zh) 膨胀机及膨胀机一体型压缩机
CN103827500A (zh) 封闭式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7489786A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203756524U (zh)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2644596A (zh) 容量控制式旋转压缩机
CN104806522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冻装置
CN104454544A (zh)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4632617A (zh) 涡旋式压缩机以及包括涡旋式压缩机的空调
JP6446542B2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CN101782157B (zh) 单向阀及设有该单向阀的空调机
CN1818390B (zh) 使用于致冷剂循环装置的压缩机
CN102817809B (zh) 低温泵及超低温制冷机
WO2015051537A1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2012211688A (ja) 四方弁とそれ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4312328U (zh)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Ozu Masao

Inventor after: Zhou Xingbiao

Inventor after: Zhang Cheng

Inventor before: Ozu Masao

Inventor before: Zhou Xingbia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