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6008B -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6008B
CN101436008B CN2008101733625A CN200810173362A CN101436008B CN 101436008 B CN101436008 B CN 101436008B CN 2008101733625 A CN2008101733625 A CN 2008101733625A CN 200810173362 A CN200810173362 A CN 200810173362A CN 101436008 B CN101436008 B CN 1014360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particle
release agent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33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6008A (zh
Inventor
椿赖尚
井村康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36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6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Abstract

提供具有高流动性、非图像部的灰雾的发生少、能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调色剂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作为粒径分布、个数分布,使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6.0μm,使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以上,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而且,使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另外,脱模剂为石油类的脱模剂。

Description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使潜像显影的调色剂可以用于各种图像形成工艺,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已知可以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工艺。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往就作为复印机而普及,近来由于作为利用计算机制成的计算机图像的输出装置也具有优良的适应性,因此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广泛地被用于印刷、传真装置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常是指实施如下工序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所希望的图像的装置:使感光体滚筒表面的感光层均匀地带电的带电工序;在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体滚筒表面投射原稿像的信号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工序;将电子照相用调色剂(以下简称为“调色剂”)供给至感光体滚筒表面的静电潜像上而使其可见化的显影工序;将感光体滚筒表面的可见像转印到纸、OHP薄片等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工序;通过加热、加压等而使可见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工序;以及通过清洁刮刀将残留在可见像转印后的感光体滚筒表面上的调色剂等除去、从而清洁化的清洁工序。可见像向记录介质的转印也可以通过中间转印介质进行。
近年来,伴随着高画质化的流行,倾向于使调色剂小粒径化,但非图像部的灰雾成为问题,特别是调色剂补充后的灰雾成为问题。该非图像部的灰雾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调色剂的小粒径化使体积带电量增加,但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特别是小粒径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低,不能充分地控制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带电量分布产生不稳定性。为了改善上述带电量分布的不稳定性,提出以下方案。
在特开平7-19952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混合使用平均粒径不同、各自内添加的至少1种内添加剂(磁性粉、电荷控制剂、润滑剂)的粒径不同的至少2种调色剂粒子群,使各粒径间的带电量之差随着调色剂粒度分布的变宽而达到最小限度,从而得到非图像部没有灰雾的稳定的图像品质。
在特开平9-114127号公报中公开了:在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9.0μm的调色剂中,通过在体积平均粒径、色材含量及显影的调色剂重量方面规定特定的条件,而兼具高画质和显影性(适当浓度和防止灰雾),并且为了得到高画质图像,使粒度分布为D50p/D84p≤1.45或1.25≤Dn50/Dn25≤1.50。
在特开平2005-23441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至少含有聚酯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疏水性二氧化硅和氧化钛的调色剂中,使蜡成分在树脂中分散成岛状,使存在于调色剂表面附近的WAX量相对于用全反射型红外分光法测定的调色剂中的总成分为2~10重量%、使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为4.0~6.0μm,使调色剂粒子的形状系数SF-1为140~200,由此,良好地保持调色剂的流动性,得到没有灰雾的高画质图像。
在特开平7-199520号公报记载的发明中,虽然在粒径分布的小粒径侧和大粒径侧使电荷控制剂的粒径不同对长期的带电稳定性有效,但是在补充调色剂后,难以立即使小粒径的调色剂充分地带电。
在特开平9-114127号公报记载的发明中,虽然将粒度分布规定为D50p/D84p≤1.45或1.25≤Dn50/Dn25≤1.50,但在该粒度分布的规定中,体积平均粒径在4μm以下的微粉调色剂粒子的含量不充分,不能得到充分地高精细化和高分辨率化的图像。
在特开2005-234410号公报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存在于调色剂表面附近的WAX量相对于调色剂中的总成分高,为2~10重量%,因此流动性下降;而且由于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也不能控制,因此不能控制非图像部的灰雾。另外,由于仅规定了体积平均粒径,因此不能得到充分地高精细化和高分辨率化的图像,在SF-1大的区域转印性成为大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流动性、不发生非图像部的灰雾、能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色剂,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其特征在于,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6.0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以上,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脱模剂为石油类的脱模剂。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0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50以上、0.960以下。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脱模剂的熔点为70℃以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石油类的脱模剂为石蜡类的脱模剂。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重量份,含有2.0重量份以上且小于4.0重量份的外添加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调色剂和载体。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的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的调色剂中,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6.0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以上,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而且,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特别优选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0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
通过将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规定在上述范围内,脱模剂量合适、即使为小粒径且微粉多的调色剂流动性也良好、还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因调色剂的小粒径化而带来的课题即非图像部的灰雾也不发生,能够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
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小于0.7重量%时,在定影时不洗脱出必要量的脱模剂,发生定影不良、高温污损(offset);超过1.8重量%时,流动性降低,也不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在非图像部产生灰雾。
通过将调色剂粒子的粒径分布和个数分布规定在规定范围内,能够抑制调色剂分散、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0μm时,发生调色剂飞散;超过6.0μm时,不能形成充分地高精细且高分辨率化的图像。当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小于40个%时,不能形成充分地高精细且高分辨率化的图像。当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大于2体积%时,不能形成充分地高精细且高分辨率化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50以上、0.960以下,能进一步抑制灰雾的产生,且能不损害清洁性地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脱模剂的熔点在70℃以上,能够不损害调色剂保存稳定性、抑制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脱模剂为石油类的脱模剂、优选为石蜡类的脱模剂,能够不损害调色剂保存稳定性、抑制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外添加剂相对于100重量份调色剂粒子为2.0重量份以上且小于4.0重量份,流动性更好且还能够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能够抑制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外添加剂的含量小于2.0重量份时,小粒径化调色剂、特别是微粉多的调色剂的情况下流动性降低,而且由于表面积大,外添加剂量少则外添加剂的效果不充分。因此,显影剂中各调色剂粒子带电不充分,容易在非图像部产生灰雾。而且,外添加剂的含量在4.0重量份以上时,外添加剂粒子之间变得容易凝聚,因而不能有效地覆盖调色剂粒子表面,不能提高流动性,因此,显影剂中各调色剂粒子带电不充分,容易在非图像部产生灰雾。
根据本发明,通过含有上述调色剂和载体,能够提供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非图像部不产生灰雾、且能够形成高画质图像的双组分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调色剂与载体的接触机会增加,还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能进一步抑制非图像部的灰雾,而且能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上述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非图像部没有灰雾,而且能形成高画质的调色剂像。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设有上述的显影装置,非图像部没有灰雾,而且能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由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加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调色剂制造方法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调色剂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6.0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以上,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特别优选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0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
通过将调色剂粒子的粒径分布和个数分布规定在规定范围内,能抑制调色剂分散、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
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小于40个%时高画质化变得困难,因此使其在40个%以上。但是,超过55个%时,发生调色剂飞散,因此优选在55个%以下。而且,优选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在2体积%以上时,变得难以高画质化。
通过将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规定在上述范围内,脱模剂量合适、即使为小粒径且微粉多的调色剂流动性也良好、还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因调色剂的小粒径化而带来的课题即非图像部的灰雾也不发生,能够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
在此,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是指距调色剂粒子表面的深度为700nm以下的表层部区域所含的脱模剂量。
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小于0.7重量%时,在定影时不洗脱出必要量的脱模剂,发生定影不良、高温污损(offset)。另外,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超过1.8重量%时,流动性降低,也不能适当地控制各小粒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在非图像部产生灰雾。
在本发明中,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由将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利用仅脱模剂可溶解(易溶解)的溶剂进行洗脱处理后的调色剂与洗脱处理前的调色剂的热容量之差来估算。调色剂的热容量(调色剂中的脱模剂含量)利用差示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セイコ—電子工業株式会社制)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试样1g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从温度20℃升温至150℃,接着从150℃快速冷却至20℃,将上述操作重复2次,测定DSC曲线。由第2次操作中测定的DSC曲线的熔化热计算脱模剂含量。
而且,本发明的调色剂通过使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50以上、0.960以下,圆形度合适,进一步抑制因调色剂小粒径化带来的课题灰雾的产生,而且能够不损害清洁性地得到高画质的图像。
在本发明中,体积平均粒径(D50V)和含有率(体积%、个数%)利用ベツクマン·コ—ルタ—株式会社制粒度分布测定装置Multisizer3(商品名)进行测定。测定条件如下所示。
孔径:100μm
测定粒子数:50000计数
分析软件:COULTER MULTISIZER ACCUCOMP1.19版(ベツクマン·コ—ルタ—株式会社制)
分散剂:烷基醚硫酸酯钠
测定顺序如下:将电解液50ml、试样20mg和分散剂1ml加入烧瓶中,利用超声波分散器进行3分钟的分散处理,制备测定用试样,然后利用测定装置“Multisizer3”进行粒径的测定。由所得的测定结果求出试样粒子的体积粒度分布和个数粒度分布,再由体积粒度分布求出体积平均粒径(D50V)。另外,由个数粒度分布求出微粉调色剂的含有率(个数%)。
而且,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ai)由下式(1)定义。这样的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ai)可以通过使用例如シスメツクス株式会社制流动型粒子像分析装置“FPIA-3000”而测定。本发明中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是m个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值,即平均圆形度(a),由式(2)的计算式算出。求出对m个调色剂粒子分别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各圆形度(ai)的总和,用该总和除以调色剂粒子数m,由此得到的算术平均值即为平均圆形度。
圆形度(ai)=(具有与粒子像相同投影面积的圆的周长)/(粒子的投影像的周长)      ……(1)
Figure G2008101733625D00091
分析装置“FPIA-3000”中,使用如下简易计算法:算出各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ai)后,将所得的各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ai)按照每0.01圆形度进行分割,将0.40~1.00的圆形度分成61个分割范围,求各分割范围的频率,使用各分割范围的中心值和频率进行平均圆形度的计算。因为由该简易计算法算出的平均圆形度的值与由上式(2)所得的平均圆形度(a)的值的误差非常小,实质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由简易计算法得到的平均圆形度作为上式(2)定义的平均圆形度(a)。
平均圆形度(ai)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在溶解有约0.1mg表面活性剂的10mL水中,使5mg调色剂分散,制备分散液,然后用频率20kHz、输出功率50W的超声波照射分散液5分钟,使分散液中的调色剂粒子浓度为5000个/μL~2000个/μL,利用分析装置“FPIA-3000”进行圆形度(ai)的测定,求出平均圆形度(a)。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调色剂制造方法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本发明的调色剂制造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混合粘合树脂和着色剂而制造混合物的前混合工序(步骤S1)、熔融混炼混合物而制造熔融混炼物的熔融混炼工序(步骤S2)、粉碎熔融混炼物而制造粉碎物的粉碎工序(步骤S3)、将得到的调色剂粒子球化的球化工序(S4)和从粉碎物中除去过粉碎部分和粗粉的筛分工序(S5)。
下面详细地说明步骤S1~步骤S5的各制造工序。
[前混合工序]
在步骤S1的前混合工序中,利用混合机至少将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干式混合,制作混合物。调色剂中除了粘合树脂和着色剂之外,也可以含有其他的调色剂添加成分。作为其他的调色剂添加成分,可以列举电荷控制剂等。这些各原料及其使用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以通常的使用量使用公知的物质。
作为干式混合中使用的混合机,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例如可以列举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FMミキサ,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ス—パ—ミキサ(商品名,株式会社カワタ制)、メカノミル(商品名,冈田精工株式会社制)等亨舍尔型混合装置,オングミル(商品名,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ハイブリダイゼ—シヨンシステム(商品名,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コスモシステム(商品名,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下面说明混合工序中使用的各调色剂原料。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黑色调色剂或彩色调色剂用的粘合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酯类树脂、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等,还可以使用在原料单体混合物中混合脱模剂并使其发生聚合反应而得到的树脂,但优选含有聚酯树脂的粘合树脂。通过使粘合树脂中含有聚酯树脂,能够得到耐用性高、透明性优良的调色剂。粘合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
作为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黄色调色剂用着色剂、洋红色调色剂用着色剂、青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用着色剂等。
作为黄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利用颜色指数分类的C.I.颜料黄 1、C.I.颜料黄 5、C.I.颜料黄 12、C.I.颜料黄 15、C.I.颜料黄 17、C.I.颜料黄 74、C.I.颜料黄 93、C.I.颜料黄 180、C.I.颜料黄 185等有机颜料,黄色氧化铁和黄土等无机颜料,C.I.酸性黄 1等硝基染料,C.I.溶剂黄 2、C.I.溶剂黄 6、C.I.溶剂黄 14、C.I.溶剂黄 15、C.I.溶剂黄 19和C.I.溶剂黄 21等油溶性染料等。
作为洋红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利用颜色指数分类的C.I.颜料红 49、C.I.颜料红 57、C.I.颜料红 81、C.I.颜料红 122、C.I.溶剂红 19、C.I.溶剂红 49、C.I.溶剂红 52、C.I.碱性红 10和C.I.分散红 15等。
作为青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利用颜色指数分类的C.I.颜料蓝 15、C.I.颜料蓝 16、C.I.溶剂蓝 55、C.I.溶剂蓝 70、C.I.直接蓝25和C.I.直接蓝 86等。
作为黑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槽法炭黑、辊筒炭黑、盘法炭黑、天然气炉黑、油料炉黑、热裂法炭黑和乙炔黑等炭黑。上述各种炭黑中,可以根据所希望得到的调色剂的特性适当选择合适的炭黑。
除了上述颜料之外,还可以使用红色颜料、绿色颜料等。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而且,可以使用2种以上同色系的着色剂,也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不同色系的着色剂。
着色剂优选以母料的形式使用。着色剂的母料例如可以通过混炼合成树脂的熔融物和着色剂而制造。作为合成树脂,可以使用与调色剂的粘合树脂相同种类的树脂或对调色剂的粘合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的树脂。合成树脂和着色剂的使用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合成树脂,着色剂为30重量份以上、100重量份以下。母料可以制粒成例如粒径为约2mm~约3mm而使用。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4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使用母料时,为了使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优选调整母料的使用量。通过在上述范围内使用着色剂,能够形成具有充分的图像浓度、发色性高且图像品质优良的良好的图像。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脱模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但优选使用50℃以上、150℃以下的脱模剂,特别优选使用熔点在70℃以上的脱模剂。
通过使脱模剂的熔点在70℃以上,能够不损害调色剂保存稳定性地得到高画质的图像。脱模剂的熔点小于50℃时,脱模剂在显影装置内熔融,因而调色剂粒子之间有可能凝聚、或有可能引起感光体表面的成膜等不良现象;熔点超过150℃时,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脱模剂不能充分地洗脱,有可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耐热污损性的提高效果。在此,脱模剂的熔点是指与利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if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ry,简称DSC)得到的DSC曲线的熔化相当的吸热峰的温度。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脱模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列举例如石蜡及其衍生物、微晶蜡及其衍生物等石油类蜡,费托合成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低分子聚丙烯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类聚合物蜡及其衍生物等烃类合成蜡,巴西棕榈蜡及其衍生物、酯类蜡等,但优选使用石蜡类的脱模剂。
通过使用石蜡类的脱模剂,能够兼具定影性和调色剂保存稳定性而且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
在本发明中,为了将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调整到适当的范围内,必须在前混合工序中控制添加量。
具体而言,为了使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在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使前混合工序中脱模剂的添加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2.5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而且,为了使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在更优选的范围1.0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优选使脱模剂的添加量为3.0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除了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之外,也可以含有电荷控制剂等其他的调色剂添加成分。通过含有电荷控制剂,能够赋予调色剂优选的带电性。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正电荷控制用或负电荷控制用的电荷控制剂。可以列举例如碱性染料、季铵盐、季鏻盐、氨基比林、嘧啶化合物、多核聚氨基化合物、氨基硅烷、苯胺黑染料及其衍生物、三苯甲烷衍生物、胍盐和脒盐等正电荷控制用的电荷控制剂,和例如石油炭黑、スピロンブラツク(Spiron B1ack)等油溶性染料、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偶氮络合物染料、环烷酸金属盐、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和金属盐(金属为铬、锌、锆等)、硼化合物、脂肪酸皂、长链烷基羧酸盐和树脂酸皂等负电荷控制用的电荷控制剂。电荷控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并用2种以上。相容性的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0.5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0.5重量份以上、3重量份以下。若含有超过5重量份的电荷控制剂,则载体被污染,发生调色剂飞散,若非相容性的电荷控制剂的含量小于0.5重量份,则不能赋予调色剂充分的带电性。
[熔融混炼工序]
在步骤S2的熔融混炼工序中,将前混合工序中制作的混合物熔融混炼而制作熔融混炼物。混合物的熔融混炼中,加热到粘合树脂的软化温度以上且小于热分解温度的温度,使粘合树脂熔融或软化,从而使粘合树脂之外的调色剂原料分散在粘合树脂中。
混炼机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双螺杆挤出机、三辊研磨机、ラボプラストミル(laboplast mill)等一般的混炼机。更具体而言,可以列举例如:TEM-100B(商品名,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PCM-65/87、PCM-30(以上均为商品名,株式会社池贝制)等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ニ—デツクス(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等开辊方式的混炼机。其中,优选开辊方式的混炼机。调色剂原料混合物也可以用多台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
[粉碎工序]
在步骤S3的粉碎工序中,使在熔融混炼工序中得到的熔融混炼物冷却并固化后,进行粉碎而制作粉碎物。对冷却固化后的熔融混炼物,首先通过锤磨机或者切割磨等,粗粉碎成例如体积平均粒径为约100μm以上、约5mm以下的粗粉碎物。然后,将得到的粗粉碎物进一步细粉碎成例如体积平均粒径为15μm以下的粉碎物。在粗粉碎物的细粉碎中,可以使用例如利用超音速喷射气流进行粉碎的喷射式粉碎机、将粗粉碎物导入以高速旋转的转子(rotor)和定子(衬板(liner))之间形成的空间而进行粉碎的冲击式粉碎机等。
而且,对于冷却固化后的熔融混炼物,也可以不经过利用锤磨机或者切割磨等进行的粗粉碎,而直接使用喷射式粉碎机或者冲击式粉碎机等进行粉碎。
在本发明中,预先规定调色剂的粒径分布和个数分布,这在粉碎工序中能够通过使用空气的粉碎机中的供给空气量、使用转子的粉碎机中的转子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球化工序]
在步骤S4的球化工序中,利用机械冲击力、热风将粉碎工序中质子的粉碎物球化。通过将粉碎物球化,能够控制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和圆形度分布,因此能够使调色剂粒子的形状为优选形状。因此,所制造的调色剂能够将转印效率保持在高水平,而且能够稳定地形成高画质图像。
在没有设置球化工序时,由于不定形调色剂粒子的含量增多,因此,转印效率下降,有可能无法稳定地形成高画质图像。
作为球化处理的方法,可以例举例如利用机械冲击力进行球化的方法、利用热风进行球化的方法等。
作为使用利用机械冲击力进行球化处理的冲击式球化装置,可以使用市售的装置,可以使用例如フアカルテイ(商品名,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造)等。
作为使用利用热风进行球化处理的热风式球化装置,可以使用市售的装置,可以使用例如表面改質機メテオレインボ—(商品名,日本ニユ—マチツ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等。
这样,在球化工序中,通过利用机械冲击力或热风进行球化处理,可以容易地控制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及圆形度分布,因而可以更容易地使调色剂粒子的形状为优选形状。因此,所制造的调色剂可以更容易地使转印效率保持在高水平、并且稳定地形成高画质图像。
[筛分工序]
在步骤S5的筛分工序中,利用筛分机从球化处理后的调色剂粒子中除去过粉碎调色剂粒子、粗大调色剂粒子。过粉碎调色剂粒子、粗大调色剂粒子由于可以在其它的调色剂制造中再利用,因此可以进行回收使用。
在筛分时,可以使用能够通过利用离心力的筛分及利用风力的筛分除去过粉碎调色剂粒子、粗大调色剂粒子的公知的筛分机,例如,可以使用旋转式风力筛分机(rotary pneumatic classifier)等。
在筛分工序中,优选适当调整筛分条件,以使筛分后得到的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达到3.0~6.0μm。若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0μm,则流动性及转印效率变差,有可能产生调色剂飞散及灰雾,而且清洁性也有可能下降。另外,调色剂的制造也有可能变得困难。若超过6.0μm,则由于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变得过大,因而有可能不能得到高精细的图像。
上述用于调整的筛分条件是指例如旋转式风力筛分机中筛分转子的旋转速度等。
筛分工序结束,则本发明的调色剂制造结束。
根据球化工序中使用的装置的种类,可以同时进行步骤S4的球化工序和步骤S5的筛分工序,也可以颠倒顺序进行。
如上制造的调色剂中,也可以混合例如担负提高粉体流动性、提高摩擦带电性、改善耐热性和长期保存性、改善清洁特性及控制感光体表面磨损特性等功能的外添加剂。作为外添加剂,例如可以举二氧化硅微粉、氧化钛微粉和氧化铝微粉等。外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并用2种以上。考虑调色剂所需要的带电量、由于添加外添加剂而对感光体的磨损产生的影响、调色剂的环境特性等,外添加剂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调色剂为0.1重量份以上、1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上且小于4.0重量份。
通过含有2.0重量份以上且小于4.0重量份的外添加剂,流动性更好而且还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不损害定影性,不发生因调色剂小粒径化而带来的课题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外添加剂的含量小于2.0重量份时,在小粒径化调色剂、特别是微粉多的调色剂的情况下,流动性差、而且表面积大,因此若外添加剂量少则外添加剂的效果不充分。因此,显影剂中各调色剂粒子带电不充分,在非图像部容易产生灰雾。若含量在4.0重量份以上,则由于外添加剂之间变得容易凝集,不能有效地覆盖调色剂粒子表面,不能使流动性提高,因此,显影剂中各调色剂粒子带电不充分,在非图像部容易产生灰雾。
这样制造的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直接作为单组分显影剂使用,或者与载体混合而作为双组分显影剂使用。
含有本发明的调色剂的双组分调色剂,由于能适当地控制各调色剂粒子的带电,因此,在非图像部不发生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作为构成双组分显影剂的载体,可以使用具有磁性的粒子。作为具有磁性的粒子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铁、铁素体和磁铁矿等金属、这些金属与铝或铅等金属的合金等。其中,优选铁素体。
另外,也可以将在具有磁性的粒子上包覆了树脂的树脂包覆载体、或将具有磁性的粒子分散在树脂中而形成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等作为载体使用。作为包覆具有磁性的粒子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以列举例如烯烃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硅类树脂、酯类树脂及含氟聚合物类树脂等。另外,作为树脂分散型载体所使用的树脂也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氟类树脂及酚醛树脂等。
载体的形状优选球形或扁平形。
另外,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没有特别的限制,但若考虑高画质化,则优选为10~1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下。
通过使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在50μm以下,调色剂与载体的接触机会增加,还能适当地控制小粒径调色剂的带电,因此,不发生因调色剂小粒径化而带来的课题、即非图像部灰雾,并且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而且,载体的电阻率优选为108Ω·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12Ω·cm以上。载体的电阻率是通过如下操作而得到的值:将载体放入具有0.50cm2的截面积的容器中并轻敲后,在被堵塞于容器内的粒子上施加1kg/cm2的载荷,读取在载荷和底面电极之间施加产生1000V/cm电场的电压时的电流值。当电阻率低时,在显影套筒上施加了偏压的情况下,电荷被注入载体,载体粒子容易附着于感光体上。另外,容易引起偏压的击穿。
载体的磁化强度(最大磁化)优选为10~60emu/g,进一步优选为15~40emu/g。磁化强度依赖于显影辊的磁通密度,但是,在显影辊为一般的磁通密度的条件下,当其低于10emu/g时,磁性的束缚力不起作用,有可能成为载体飞散的原因。另外,当磁化强度超过60emu/g时,在载体的立起过高的非接触显影中,难以保持与图像担载体的非接触状态。另外,在接触显影中,在调色剂像中有可能容易出现扫痕。
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和载体的使用比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调色剂及载体的种类适当选择,但是,如果以树脂包覆载体(密度5~8g/cm2)为例,则优选以在显影剂中含有显影剂总量的2~30重量%、优选2~20重量%的调色剂的方式使用调色剂。另外,在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的载体的覆盖率优选为40~80%。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是同时具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的复合机,根据被传递的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全彩色或单色的图像。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复印模式、打印模式及传真模式三种印刷模式,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操作输入、来自使用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终端装置、信息记录存储介质、存储装置的外部设备的印刷作业的信号等,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选择印刷模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调色剂像形成部2、转印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供给部5和排出部6。为了与彩色图像信息中所含的黑(b)、青(c)、洋红(m)及黄(y)各颜色的图像信息相对应,构成调色剂像形成部2的各构件及转印部3中所含的一部分构件分别设置4个。在此,根据各颜色分别设置4个的各构件,将表示各颜色的字母附加在参照标号的末尾来进行区别,总称的情况仅用参照标号表示。
调色剂像形成部2包括感光体滚筒11、带电部12、曝光单元13、显影装置14和清洁单元15。带电部12、显影装置14及清洁单元15在感光体滚筒11周围以上述顺序配置。带电部12配置在显影装置14及清洁单元15的垂直方向下方。
感光体滚筒1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被支撑,包含未图示的导电性基体和在导电性基体的表面形成的感光层。导电性基体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可以列举例如圆筒状、圆柱状、薄膜片状等。其中,优选圆筒状。导电性基体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作为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导电性材料,可以列举例如铝、铜、黄铜、锌、镍、不锈钢、铬、钼、钒、铟、钛、金、铂等金属、这些金属的2种以上的合金;在合成树脂薄膜、金属薄膜、纸等薄膜状基体上形成由铝、铝合金、氧化锡、金、氧化铟等1种或2种以上构成的导电性层的导电性薄膜;含有导电性粒子和/或导电性聚合物的树脂组合物等。而且,作为导电性薄膜中所使用的薄膜状基体,优选合成树脂薄膜,特别优选聚酯薄膜。另外,作为导电性薄膜中的导电性层的形成方法,优选蒸镀、涂敷等。
感光层通过例如层压包含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包含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来形成。此时,优选在导电性基体与电荷产生层或电荷输送层之间设置底涂层(undercoat layer)。通过设置底涂层,得到如下优点:覆盖存在于导电性基体表面的伤痕及凹凸,使感光层表面平滑化,防止反复使用时感光层带电性的变差,提高在低温和/或低湿环境下感光层的带电特性。另外,也可以是在最上层设置了感光层表面保护层的、耐久性好的三层结构的层压感光体。
电荷产生层以通过光照射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物质为主要成分,根据需要含有公知的粘合树脂、增塑剂、增敏剂等。作为电荷产生物质,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电荷产生物质,可以列举例如:苝酰亚胺、苝酸酐等苝类颜料;喹吖啶酮、蒽醌等多环醌类颜料;金属及无金属酞菁、卤化无金属酞菁等酞菁类颜料;方酸菁色素(squalium dyes);甘菊蓝色素(azulenium dyes);噻喃色素;具有咔唑骨架、苯乙烯基二苯乙烯骨架、三苯基胺骨架、二苯并噻吩骨架、噁二唑骨架、芴酮骨架、二茋骨架、二苯乙烯基噁二唑骨架或二苯乙烯基咔唑骨架的偶氮颜料等。其中,无金属酞菁颜料、氧钛酞菁颜料、含有芴环和/或芴酮环的双偶氮颜料、由芳香族胺构成的双偶氮颜料、三偶氮颜料等具有高的电荷产生性能,适合用于得到高灵敏度的感光层。电荷产生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电荷产生物质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相对于电荷产生层中的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5~50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0~200重量份。作为电荷产生层用的粘合树脂,也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粘合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聚碳酸酯、苯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酸酯、聚酰胺、聚酯等。粘合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电荷产生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将各自适量的电荷产生物质和粘合树脂以及根据需要的增塑剂、增敏剂,溶解或分散在可以溶解或分散这些成分的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制备电荷产生层涂液,将该电荷产生层涂液涂敷在导电性基体表面上并进行干燥。这样得到的电荷产生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05~5μm,进一步优选为0.1~2.5μm。
层压在电荷产生层上的电荷输送层,以具有接受由电荷产生物质产生的电荷并进行输送的能力的电荷输送物质和电荷输送层用的粘合树脂为必需成分,根据需要含有公知的抗氧化剂、增塑剂、增敏剂、润滑剂等。作为电荷输送物质,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电荷输送物质,可以列举例如聚-N-乙烯基咔唑及其衍生物、聚-γ-咔唑基乙基谷氨酸酯(ポリ-γ-カルバゾリルエチルグルタメ—ト)及其衍生物、芘-甲醛缩合物及其衍生物、聚乙烯基芘、聚乙烯基菲、噁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9-(对二乙氨基苯乙烯基)蒽、1,1-二(4-二苄氨基苯基)丙烷、苯乙烯基蒽、苯乙烯基吡唑啉、吡唑啉衍生物、苯基腙类、腙衍生物、三苯基胺类化合物、四苯基二胺类化合物、三苯基甲烷类化合物、茋类化合物、具有3-甲基-2-苯并噻唑啉环的吖嗪化合物等电子供给性物质、芴酮衍生物、二苯并噻吩衍生物、茚并噻吩衍生物、菲醌衍生物、茚并吡啶衍生物、噻吨酮衍生物衍生物、苯并[c]噌啉衍生物、吩嗪氧化物衍生物、四氰基乙烯、四氰基对醌二甲烷、四溴代对苯醌、四氯代对苯醌、苯醌等电子受容性物质等。电荷输送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电荷输送物质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相对于电荷输送层中的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10~30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30~150重量份。作为电荷输送层用的粘合树脂,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且能够使电荷输送物质分散均匀的粘合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酰胺、聚酯、聚酮、环氧树脂、聚氨酯、聚乙烯酮、聚苯乙烯、聚丙烯酰胺、酚醛树脂、苯氧树脂、聚砜树脂、这些粘合树脂的共聚树脂等。其中,若考虑成膜性、得到的电荷输送层的耐磨损性、电特性等,则优选含有双酚Z作为单体成分的聚碳酸酯(以后,称为“双酚Z型聚碳酸酯”)、双酚Z型聚碳酸酯与其他聚碳酸酯的混合物等。粘合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在电荷输送层中,优选含有电荷输送物质及电荷输送层用的粘合树脂的同时还含有抗氧化剂。作为抗氧化剂,也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抗氧化剂,可以列举例如维生素E、对苯二酚、受阻胺、受阻酚、对苯二胺、芳基链烷及它们的衍生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等。抗氧化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抗氧化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为构成电荷输送层的成分总量的0.01~10重量%,优选为0.05~5重量%。电荷输送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将各自适量的电荷输送物质和粘合树脂以及根据需要的抗氧化剂、增塑剂、增敏剂等,溶解或分散在能够溶解或分散这些成分的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制备电荷输送层用涂液,将该电荷输送层用涂液涂敷在电荷产生层表面,并进行干燥。这样得到的电荷产生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0~50μm,进一步优选为15~40μm。而且,也可以在一个层中形成存在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此时,电荷产生物质及电荷输送物质的种类、含量、粘合树脂的种类、其他添加剂等,也可以与分别形成电荷产生层及电荷输送层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形成使用如上所述的电荷产生物质及电荷输送物质的有机感光层的感光体滚筒,但是,可以使用形成使用硅等的无机感光层的感光体滚筒替代上述感光体滚筒。
带电部12以面向感光体滚筒11、沿感光体滚筒11的长度方向、与感光体滚筒11表面具有间隙而隔离的方式配置,使感光体滚筒11表面以规定的极性及电位带电。在带电部12中,可以使用带电刷型带电器、充电器型带电器、锯齿型带电器、离子产生装置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电部12以与感光体滚筒11表面隔离的方式设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带电部12,可以使用带电辊,并以带电辊与感光体滚筒压接的方式配置带电辊,也可以使用带电刷、磁刷等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器。
曝光单元13以如下方式配置:与从曝光单元13射出的各色信息相对应的光,通过带电部12和显影装置14之间,照射到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曝光单元13在该单元内将图像信息转变为与b、c、m、y各色信息相对应的光,对通过带电部12以同样的电位带电的感光体滚筒11表面,用与各色信息相对应的光进行曝光,在该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曝光单元13中,可以使用例如设有激光照射部及多个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此外,也可以使用适当组合有LED阵列、液晶开关和光源的单元。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4的构成的示意图。显影装置14包括显影槽20和调色剂送料斗21。显影槽20是如下容器状构件:该容器状构件以面向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方式配置,将调色剂供给到形成于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静电潜像上而进行显影,形成作为可见像的调色剂像。显影槽20在其内部空间收容调色剂,且收容并旋转自由地支撑显影辊、供给辊、搅拌辊等辊构件或螺旋构件。在显影槽20的面向感光体滚筒11的侧面形成开口部,在隔着该开口部与感光体滚筒11相对的位置可旋转驱动地设置显影辊。显影辊是在其与感光体滚筒11的压接部或最接近部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静电潜像的辊状构件。在供给调色剂时,在显影辊表面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电位相反极性的电位作为显影偏压。由此,显影辊表面的调色剂顺利地供给至静电潜像。而且,通过改变显影偏压值,可以控制供给至静电潜像的调色剂量(调色剂附着量)。供给辊是面向显影辊并可旋转驱动地设置的辊状构件,其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周围。搅拌辊是面向供给辊并可旋转驱动地设置的辊状构件,其将由调色剂送料斗21新供给到显影槽20内的调色剂送到供给辊周围。调色剂送料斗21以连通设置在其垂直方向下部的调色剂补充口(没有图示)和设置在显影槽20的垂直方向上部的调色剂接收口的方式设置,根据显影槽20的调色剂消耗状况补充调色剂。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调色剂送料斗21,以由各色调色剂盒直接补充调色剂的方式构成。
使用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在感光体的非图像部没有灰雾,而且能够形成得到高画质图像的调色剂。
清洁单元15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后,除去残留在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调色剂,使感光体滚筒11表面清洁化。在清洁单元15中,使用例如清洁刮刀等板状构件。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感光体滚筒11,主要使用有机感光体滚筒,有机感光体滚筒的表面是以树脂成分为主体的,因此,由于因带电装置的电晕放电产生的臭氧的化学作用,表面容易变差。然而,变差了的表面部分受到清洁单元15产生的摩擦作用而磨损,从而慢慢地可靠地被除去。因此,由臭氧等引起的表面变差的问题实际上被消除,可以长时间稳定地维持由带电操作产生的带电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清洁单元1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清洁单元15。
利用调色剂像形成部2,在由于带电部12而处于均匀的带电状态的感光体滚筒11的表面,从曝光单元13照射对应于图像信息的信号光,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14向其供给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5上,然后,用清洁单元15除去残留于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调色剂。反复进行该一系列的调色剂像形成的操作。
转印部3配置在感光体滚筒11的上方,包含中间转印带25、驱动辊26、从动辊27、中间转印辊28(b、c、m、y)、转印带清洁单元29和转印辊30。中间转印带25是被驱动辊26和从动辊27涨紧而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的环带状构件,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25在与感光体滚筒11接触并且通过感光体滚筒11时,由隔着中间转印带25与感光体滚筒11相对配置的中间转印辊28,施加与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在感光体滚筒11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5上。全彩色图像的情况,由各感光体滚筒11所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并重叠在中间转印带25上,由此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驱动辊26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其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设置,通过该旋转驱动,使中间转印带25向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从动辊27设置为可随着驱动辊26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赋予中间转印带25一定的张力,以使中间转印带25不松弛。中间转印辊28隔着中间转印带25压接在感光体滚筒11上,并且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其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设置。中间转印辊28与如上所述施加转印偏压的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具有将感光体滚筒11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5上的功能。转印带清洁单元29以隔着中间转印带25与从动辊27相对、并与中间转印带25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由于与感光体滚筒11的接触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5上的调色剂成为污染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原因,因此,转印带清洁单元29除去并回收中间转印带25表面的调色剂。转印辊30隔着中间转印带25压接在驱动辊26上,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其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设置。在转印辊30和驱动辊26的压接部(转印夹持部),由中间转印带25担载并输送过来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由后述的记录介质供给部5送来的记录介质上。担载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被送至定影部4。利用转印部3,在感光体滚筒11和中间转印辊28的压接部,由感光体滚筒1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5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5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驱动而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从而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部4设置在比转印部3更靠近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包括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定影辊3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可旋转驱动地设置,将构成担载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加热熔融,使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在定影辊31的内部设有未图示的加热部。加热部对定影辊31进行加热,以使定影辊31表面达到规定的温度(加热温度)。加热部可以使用例如加热器、卤灯等。加热部由定影条件控制部来控制。在定影辊31表面附近设有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到后述的控制单元的存储部。加压辊32以与定影辊31压接的方式设置,且可随着定影辊31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地被支撑。加压辊32在利用定影辊31将调色剂熔融而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通过压紧调色剂和记录介质,辅助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的定影。定影辊31与加压辊32的压接部为定影夹持部。利用定影部4,在转印部3中,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被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夹持,在通过定影夹持部时,调色剂像在加热下被压紧在记录介质上,由此,调色剂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记录介质供给部5包括自动送纸盒35、捡拾辊36、输送辊37、对齐辊38和手动送纸盒39。自动送纸盒3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方向下部,是贮存记录介质的容器状构件。在记录介质中,有普通纸、彩色复印用纸、高射投影机用片材、明信片等。捡拾辊36每次取出1张自动送纸盒35中所贮存的记录介质,送至用纸输送路径S1。输送辊37是以相互压接的方式设置的一对辊构件,用于向对齐辊38输送记录介质。对齐辊38是以相互压接的方式设置的一对辊构件,与中间转印带25担载的调色剂像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同步地将由输送辊37送来的记录介质送至转印夹持部。手动送纸盒39是为了将与自动送纸盒35中所贮存的记录介质不同的记录介质、即具有任意尺寸的记录介质放入图像形成装置内而贮存记录介质的装置,由手动送纸盒39放入的记录介质利用输送辊37而在用纸输送路径S2内通过,被送至对齐辊38。利用记录介质供给部5,与中间转印带25担载的调色剂像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同步地将由自动送纸盒35或手动送纸盒39供给的每次1张的记录介质送至转印夹持部。
排出部6包括输送辊37、排出辊40和排出盒41。输送辊37在用纸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定影夹持部的更下游侧,向排出辊40输送由定影部4定影图像后的记录介质。排出辊40将图像被定影后的记录介质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垂直方向上面的排出盒41中。排出盒41贮存图像被定影后的记录介质。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没有图示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例如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空间的上部,包括存储部、运算部和控制部。向控制单元的存储部输入通过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面的没有图示的操作面板的各种设定值、来自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各处的没有图示的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来自外部设备的图像信息等。并且写入执行各种功能要素的程序。各种功能要素是指例如记录介质判定部、附着量控制部、定影条件控制部等。存储部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存储装置,可以列举例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硬盘驱动器(HDD)等。外部设备可以使用能够形成或取得图像信息、并且能与图像形成装置电连接的电气、电子设备,可以列举例如计算机、数码照相机、电视接收机、录像机、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录像机、HDDVD(High-Definition Digital Versatile Disc)、蓝光光盘录像机、传真装置、便携式终端装置等。运算部取出被写入存储部的各种数据(图像形成命令、检测结果、图像信息等)及各种功能要素的程序,进行各种判定。控制部根据运算部的判定结果向相应装置发送控制信号,并进行动作控制。控制部及运算部包括通过具备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的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等实现的处理电路。控制单元含有上述处理电路和主电源,电源不仅对控制单元、而且也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各装置供给电力。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非图像部没有灰雾,而且能够形成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高画质图像。
[实施例]
下面,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变异系数CV、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平均圆形度、脱模剂的熔点如下进行测定。
[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变异系数CV]
在前述的测定条件下,利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ベツクマン·コ—ルタ—株式会社制)求出测定的粒径的粒度分布,并计算得到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
另外,求出体积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μm),根据下式(3)算出变异系数(CV值,%)。变异系数的值越小,则表示粒度分布范围越窄。
CV值(%)={体积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μm)/体积平均粒径(μm)}×100
                                                      ……(3)
[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
将1g调色剂分散在己烷20ml中,放入搅拌器中搅拌10分钟,从而用己烷将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洗脱出来,然后过滤,再在设定为40℃的干燥器中放置一夜而使其干燥。对用己烷进行了洗脱处理的调色剂和没有进行处理的调色剂,在上述测定条件下,利用差示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セイコ—電子工業株式会社制)进行热容量的测定,由热容量之差估算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
[平均圆形度]
在溶解有约0.1mg表面活性剂的水中,使5mg调色剂分散,制备分散液,用频率为20kHz、输出功率为50W的超声波照射分散液5分钟,使分散液中的调色剂粒子浓度为5000个/μL~20000个/μL,利用上述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仪FPIA-3000(商品名,シスメツクス株式会社制),基于上述式(1)测定圆形度(ai)。然后,根据所得到的圆形度的测定结果,利用简易计算法计算平均圆形度(a)。
(脱模剂的熔点)
使用差示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セイコ—電子工業株式会社制)重复进行2次使1g试样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从温度20℃升温至200℃、然后从200℃快速冷却至20℃的操作,测定DSC曲线。求出在第2次操作中与测定的DSC曲线的熔化相当的吸热峰顶点的温度,作为脱模剂的熔点。
(实施例1)
将聚酯(粘合树脂、商品名:FC1494、三菱レ—ヨン株式会社制,玻璃化转变温度(Tg):62℃、软化温度(Tm):127℃)81.8重量份、母料(含有40重量%的C.I.颜料红57:1)12重量份、巴西棕榈蜡(脱模剂、商品名:HNP10、日本精鑞株式会社制、熔点75℃)4.8重量份、烷基水杨酸金属盐(电荷控制剂、商品名:BONTRON E-84、オリエント化学株式会社制)1.5重量份,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10分钟,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混炼机(商品名:PCM-65、株式会社池贝制造)进行熔融混炼。
将该熔融混炼物用切割磨(商品名:VM-16、菱兴产业株式会社制)进行粗粉碎后,用气流磨进行细粉碎。然后,使用冲击式球化装置(商品名:フアカルテイF-600型、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进行球化处理,利用旋转式筛分机筛分除去过粉碎调色剂。
然后,将作为外添加剂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商品名:R-974、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式会社制)2.2重量份和疏水性钛(商品名:T-805、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式会社制)1.6重量份共3.8重量份用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FMミキサ、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混合而进行外添加,制作实施例1的调色剂粒子。此时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5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5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5体积%。平均圆形度为0.958。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6重量%。
而且,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45μm的铁素体核载体作为载体,用V型混合机(商品名:V-5、株式会社德寿工作所制)使其与调色剂混合20分钟,以使调色剂的覆盖率相对于载体达到60%,从而制作实施例1的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2)
除了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4.2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2重量%。
(实施例3)
除了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3.0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3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0重量%。
(实施例4)
除了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2.5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
(实施例5)
除了通过改变球化工序的操作条件而将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调整至0.952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5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9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5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5体积%。
(实施例6)
除了通过改变球化工序的操作条件而将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调整至0.960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6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2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51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1体积%。
(实施例7)
除了通过改变球化工序的操作条件而将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调整至0.962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7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1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54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0.8体积%。
(实施例8)
除了通过不实施球化工序而使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48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8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8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2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6体积%。
(实施例9)
除了将外添加剂的量变为2.2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9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10)
除了将脱模剂变为巴西棕榈蜡(商品名:REFINED CARNAUBAWAX、株式会社加藤洋行制,熔点83℃)、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5.8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0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8重量%。
(实施例11)
除了将脱模剂变为石蜡(商品名:HNP11、日本精鑞株式会社制,熔点68℃)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1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12)
除了将脱模剂变为微晶蜡(商品名:Hi-MIC-2045、日本精鑞株式会社制,熔点67℃)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2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13)
除了将外添加剂的量变为4.2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3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14)
除了将外添加剂的量变为1.8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4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15)
除了使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5μm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5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
(比较例1)
除了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6.1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1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2.0重量%,为超过规定范围的量。
(比较例2)
除了将前混合工序中的脱模剂量变为2.3重量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2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6重量%,为没有达到规定范围的量。
(比较例3)
除了通过改变粉碎、筛分条件而使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度为2.8μm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3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65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0.2体积%。
(比较例4)
除了通过改变粉碎、筛分条件而使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度为6.2μm、即大于规定范围的粒径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4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2个%,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9体积%。
(比较例5)
除了通过改变筛分条件而使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38个%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5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9μm,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1.5体积%。
(比较例6)
除了通过改变筛分条件而使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56个%、即大于规定范围的分布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6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6μm,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0.5体积%。
(比较例7)
除了通过改变筛分条件而使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为3.0体积%、即大于规定范围的分布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7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8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
将实施例1~15及比较例1~7中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的物性归纳于表1。
表1
 
表面脱模剂量[重量%] 脱模剂添加量[重量%] 脱模剂种类 脱模剂熔点[℃]   外添加剂量[重量%] 调色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μm]    5.0μm以下[个%] 8.0μm以上[体积%] 平均圆形度 载体体积平均粒径[μm]   
实施例1      1.6 4.8 石蜡 75 3.8 5.5 45 1.5 0.958 45
实施例2      1.2 4.2 石蜡 75 3.8 5.7 42 1.5 0.959 45
实施例3      1.0 3.0 石蜡 75 3.8 5.0 47 1.8 0.957 45
实施例4      0.7 2.5 石蜡 75 3.8 3.2 53 0.5 0.955 45
实施例5 1.6 4.8 石蜡 75 3.8 5.9 45 1.5 0.952 45
实施例6      1.6 4.8 石蜡 75 3.8 5.2 51 1.1 0.960 45
实施例7 1.6 4.8 石蜡 75 3.8 5.1 54 0.8 0.962 45
实施例8      1.6 4.8 石蜡 75 3.8 5.8 42 1.6 0.948 45
实施例9      1.6 4.8 石蜡 75 2.2 5.5 45 1.5 0.958 45
实施例10     1.8 5.8 巴西棕榈蜡   83 3.8 5.0 49 1.8 0.955 45
实施例11     1.8 4.8 石蜡 68 3.8 5.2 43 1.0 0.955 45
实施例12     1.5 4.8 微晶蜡 67 3.8 5.7 50 1.7 0.956 45
实施例13     1.6 4.8 石蜡 75 4.2 5.5 45 1.5 0.958 45
实施例14     1.6 4.8 石蜡 75 1.8 5.5 45 15 0.958 45
实施例15     1.6 4.8 石蜡 75 3.8 5.5 45 1.5 0.958 55
比较例1      2.0 6.1 石蜡 75 3.8 5.4 42 1.5 0.958 45
比较例2      0.6 2.3 石蜡 75 3.8 5.8 47 1.4 0.955 45
比较例3      1.4 4.1 石蜡 75 3.8 2.8 65 0.2 0.960 45
比较例4      1.1 4.8 石蜡 75 3.8 6.2 42 1.9 0.951 45
比较例5      1.4 4.8 石蜡 75 3.8 5.9 38 1.5 0.958 45
比较例6      1.4 4.8 石蜡 75 3.8 4.6 56 0.5 0.956 45
比较例 1.4 4.8 石蜡 75 3.8 5.8 40 3.0 0.955 45
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双组分显影剂,通过下述方法评价非图像部灰雾、定影性、清洁性和保存稳定性
[非图像部灰雾]
将双组分显影剂填充于市售复印机(商品名:MX-4500、夏普株式会社制)中,进行调节以使感光体上的调色剂附着量为0.4mg/cm2,并且使用粘着胶带采集印刷时附着于非图像部的调色剂,通过测色色差计(商品名:X-Rite938、X-Rite公司制)测定其图像浓度(ID)。评价标准如下。
◎:非常好。ID小于0.05。
○:良好。ID在0.05以上且小于0.1。
△: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ID在0.1以上且小于0.2。
×:不良。ID在0.2以上。
[图像重现性]
利用彩色复印机(商品名:MX-4500、夏普株式会社制),将图像浓度为0.3、直径5mm的半色调图像,在图像浓度为0.3以上、0.5以下能够复印的条件下,复印线宽准确地为100μm的细线的形成原始图像的原稿,将所得到的复印图像作为测定用样品。由利用粒子分析仪(商品名:ル—ゼツクス450、株式会社ニレコ制造)将该测定用样品放大100倍的监视器图像,通过指示器测定形成于测定用样品的细线的线宽。由于细线上有凹凸,线宽因测定位置而异,因此,取在多个测定位置测定的线宽的平均值,将该线宽作为测定用样品的线宽。用测定用样品的线宽除以原始图像的线宽100μm,将得到的值乘以100,作为细线重现性的值。该细线重现性的值越接近100,表示细线的重现性越好,图像重现性越优良、分辨率越优良。评价标准如下。另外,图像浓度是利用反射浓度计(商品名:RD-918、マクベス株式会社制造)测定的光学反射浓度。
◎:细线重现性的值为100以上且低于105。
○:细线重现性的值为105以上且低于115。
△:细线重现性的值为115以上且低于125。
×:细线重现性的值为125以上。
[定影性]
使用将彩色复合机(商品名:MX-4500、夏普株式会社制)改造后的装置,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用纸(商品名:PPC用纸SF-4AM3、夏普株式会社制)上,调整含有纵20mm、横50mm的长方形实地图像部的样品图像,使实地图像部的未定影状态的调色剂向记录用纸的附着量为0.5mg/cm2,从而形成未定影图像,使用采用彩色复合机的定影部制作的外部定影装置形成定影图像。定影工艺速度为124mm/秒,使定影辊的温度从130℃开始每次5℃升温,将既不发生低温污损也不发生高温污损的温度范围作为定影非污损范围。
另外,高温和低温污损的定义是指定影时调色剂没有定影在记录用纸上而直接附着在定影辊上,在辊旋转一周后附着在附着在记录用纸上,发生污损。
◎:定影非污损范围为60℃以上。
○:定影非污损范围为45℃以上且小于60℃。
△:定影非污损范围为35℃以上且小于45℃。
×:定影非污损范围小于35℃。
[清洁性]
调整市售复印机(商品名:MX-4500、夏普株式会社制)具有的清洁单元的清洁刮刀与感光体滚筒接触的压力即清洁刮刀压力,以使初期线压为25gf/cm(2.45×10-1N/cm)。将分别含有实施例1~15及比较例1~7的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填充于该复印机中,在温度25℃、相对湿度50%的常温常湿环境中,将夏普株式会社制造的文字测试图在10万张记录纸上形成,确认其清洁性。
清洁性通过如下方法评价:通过在图像形成前(初期)、印刷5000张(5K张)后、印刷10000张(10K张)后的各个阶段目测确认所形成的图像,试验图像部和非图像部的边界部的鲜明度及因调色剂向感光体滚筒的旋转方向泄漏而形成的黑条纹的有无,进而利用后述的测定器求出灰雾量Wk,评价清洁性。
形成图像的灰雾量Wk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Z-∑90COLOR MEASURING SYSTEM测定反射浓度如下操作而求出的。首先,测定图像形成前的记录纸的反射平均浓度Wr。接着,在该记录纸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后,测定记录纸的白地(white part)部分各处的反射浓度。根据判断为灰雾量最多的部分即白地部分、且浓度最浓的部分的反射浓度Ws和上述Wr,将通过下式(4)求出的值定义为灰雾量Wk(%)。评价标准如下。
Wk=100×{(Ws-Wr)/Wr}   ……(4)
◎:非常好。鲜明度良好没有黑条纹。灰雾量Wk低于3%。
○:良好。鲜明度良好没有黑条纹。灰雾量Wk为3%以上且低于5%。
△:可以实际使用。鲜明度为不影响实际使用的水平,黑条纹的长度为2.0mm以下且为5个以下。灰雾量Wk为5%以上且低于10%。
×:不可实际使用。鲜明度影响实际使用。黑条纹长度超过2.0mm或黑条纹为6个以上的至少任意一种情况。灰雾量Wk为10%以上。
[保存稳定性]
将调色剂装入各自为50ml的3个聚乙烯瓶中,每个装入28~30g。在聚乙烯瓶的盖关闭的状态下放入50℃、10%RH的恒温恒湿槽中,每24小时取出1个,使用松密度测定器(筒井理化学器械株式会社制),根据JIS K-5101-12-1,测定调色剂的松密度。比较初期、72小时后的松密度,判断为变化越小的调色剂保存稳定性越好。评价标准如下。
具体而言,变化率由下式(5)计算。
(变化率)=(72小时后的松密度)/(初期的松密度)×100      ……(5)
○:变化率为90%以上。
△:变化率为80%以上且小于90%。
×:变化率小于80%。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标准如下。
◎:非常好。所有的项目均为。
○:良好。评价结果中没有△和×。
△:可以实际使用。评价结果没有×,△为1~20个。
×:不良。评价结果至少有1个×。△在3个以上。
由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7得到的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的评价结果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非图像部灰雾     细线重现性   定影非污损范围(℃) 清洁性 保存稳定性 综合评价
实施例1 60(140~200)[◎]
实施例2 60(140~200)[◎]
实施例3 60(140~200)[◎]
实施例4 45(140~185)[○]
实施例5 60(140~200)[◎]
实施例6 60(140~200)[◎]
 
实施例7 60(140~200)[◎]
实施例8 60(140~200)[◎]
实施例9 60(140~200)[◎]
实施例10 55(145~200)[○]
实施例11 60(140~200)[◎]
实施例12 55(145~200)[○]
实施例13 55(145~200)[○]
实施例14 60(140~200)[◎]
实施例15 60(140~200)[◎]
比较例1 60(140~200)[◎]
比较例2 30(145~175)[×] ×
比较例3 × 60(140~200)[◎] × ×
比较例4 60(140~200)[◎]
比较例5 60(140~200)[◎]
比较例6 × 60(140~200)[◎] ×
比较例7 60(140~200)[◎]
由以上结果可知,各实施例流动性良好、还能适当地控制各小粒径调色剂的带电,因此不损害定影性、不发生因调色剂小粒径化而带来的课题即非图像部灰雾、而且能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调色剂,例示了洋红调色剂。含有洋红C.I.颜料红57:1作为着色剂,但也可以用含有前文例示的各种着色剂替代该着色剂同样地实施。
本发明可以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的特征地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而不受说明书本文的任何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调色剂,由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构成,其特征在于,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6.0μm,5.0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为40个%以上、55个%以下,8.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小于2体积%,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0.7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脱模剂为石油类的脱模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重量份,含有2.0重量份以上且小于4.0重量份的外添加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调色剂粒子表面的脱模剂量为1.0重量%以上、1.8重量%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50以上、0.96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脱模剂的熔点为70℃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石油类的脱模剂为石蜡类的脱模剂。
6.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和载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其中,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
8.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08101733625A 2007-11-13 2008-11-13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436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4853 2007-11-13
JP2007294853 2007-11-13
JP2007294853A JP4489111B2 (ja) 2007-11-13 2007-11-13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6008A CN101436008A (zh) 2009-05-20
CN101436008B true CN101436008B (zh) 2012-03-21

Family

ID=40624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33625A Active CN101436008B (zh) 2007-11-13 2008-11-13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48603B2 (zh)
JP (1) JP4489111B2 (zh)
CN (1) CN1014360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0617B2 (ja) 2010-09-30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印刷物、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ワニス塗布手段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63986A (ja) * 2013-02-21 2014-09-08 Konica Minolta Inc 液体現像剤
CN103885303A (zh) * 2014-03-27 2014-06-2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碳粉的制造方法及装置
JP7035745B2 (ja) * 2018-04-09 2022-03-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二成分現像剤
JP7040240B2 (ja) * 2018-04-09 2022-03-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静電荷像現像用二成分現像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8548B2 (ja) 1993-12-29 2000-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JP3127803B2 (ja) 1995-10-20 2001-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用トナーおよび現像剤組成物および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EP0869399B1 (en) * 1997-04-04 2001-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forming an imag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heat-fixing method
US6200719B1 (en) * 1999-04-08 2001-03-1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toner, image formation method using the toner, and toner container
JP4107817B2 (ja) 2000-09-29 2008-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90240B2 (ja) 2002-03-12 2007-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4198640A (ja) * 2002-12-17 2004-07-15 Nippon Zeon Co Ltd 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31159A (ja) 2003-07-07 2005-02-03 Ricoh Co Ltd 乾式トナー
JP4124713B2 (ja) 2003-09-19 2008-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非磁性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52904B2 (ja) 2004-02-23 2008-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乾式トナー及び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9988A (ja) * 2004-03-03 2005-09-15 Toyo Ink Mfg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411243B2 (ja) 2005-04-18 2010-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4711406B2 (ja) 2005-09-15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4260803B2 (ja) * 2005-12-28 2009-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磁性トナー、2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70218382A1 (en) 2006-03-17 2007-09-20 Shigeru Emoto To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279714A (ja) 2006-03-17 2007-10-25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62981A 2003.09.19
JP特开2006-301093A 2006.11.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89111B2 (ja) 2010-06-23
US20090123858A1 (en) 2009-05-14
JP2009122283A (ja) 2009-06-04
US8048603B2 (en) 2011-11-01
CN101436008A (zh) 2009-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5123B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
CN101592880B (zh) 调色剂、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693876B2 (ja) 合一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1727033A (zh) 调色剂、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4596B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9372A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01408739B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54570B (zh) 球形粒子及其制造方法、调色剂、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36008B (zh)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52233A (zh)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40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54544A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33234B (zh) 调色剂、显影剂及双成分显影剂
CN10131184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243451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剂、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966813B2 (ja) トナー、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82709B (zh)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JP6170669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1760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1311B2 (ja) 電子写真用カプセルトナー
JP2012027279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トナー、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025750A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5261A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トナーの製造方法、二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3006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5886A (ja) 粉体の分級方法、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粉体の分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