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0443A -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0443A
CN101430443A CNA2008101748809A CN200810174880A CN101430443A CN 101430443 A CN101430443 A CN 101430443A CN A2008101748809 A CNA2008101748809 A CN A2008101748809A CN 200810174880 A CN200810174880 A CN 200810174880A CN 101430443 A CN101430443 A CN 101430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mentioned
pixels
ligh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48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0443B (zh
Inventor
杉山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Technology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30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0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0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0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9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e.g.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witch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在方向性显示中的多个图像间,容易产生图像亮度的差异。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其具有至少包括形成第1图像的第1像素(71)和形成第2图像的第2像素(72),且具有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在第1方向上交互排列的多个像素和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多个像素重叠的遮光元件,上述多个像素按照在上述第1方向相邻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每2个像素,分成将上述2个像素作为一组的多组的像素群(43),在上述遮光元件中对每个像素群(43)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2个像素重叠的区域被开口的开口部,且在上述第1像素(71)和上述第2像素(72)中,对从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射出的光进行阻碍的各遮光区域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71)和上述第2像素(72)之间成为对称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一种电光学装置,已知一种从多个方向观察时,可以在各自观察方向上显示不同图像(以下,称为方向性显示)的显示装置。作为这种装置,还存在经由具有开口部和遮光部的阻挡层(barrier),在多个视点上分别显示各自不同的图像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8501号公报(第4页-第5页,图18)
这里,利用剖视图,对在具有形成图像的显示面板和上述阻挡层的显示装置中、在2个方向上进行方向性显示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5(a)所示,显示面板600具有显示第1图像的第1像素601、和显示第2图像的第2像素603。阻挡层605的遮光部607与第1像素601的一部分601a和第2像素603的一部分603a相重叠。即,位于遮光部607之间的开口部609设置在第1像素601的另一部分601b与第2像素603的另一部分603b相重叠的区域
然后,在经由开口部609可以视认第1像素601的第1范围611内显示第1图像。还有,在经由开口部609可以视认第2像素603的第2范围613内显示第2图像。即,当视点在第1范围611内时,可以从该视点视认第1图像。还有,当视点在第2范围613内时,可以从该视点视认第2图像。
另外,第1范围611与第2范围613具有相互重叠的范围615。从位于范围615内的视点,第1图像和第2图像在重叠状态下被视认。从位于自第1范围611中除去了范围615的范围619a内的视点,只能够视认第1图像。同样,从位于自第2范围613中除去了范围615的范围619b内的视点,只能够视认第2图像。范围619a和范围619b分别被称为适视范围619a和适视范围619b。
然而,在显示面板600中,一般来说,与各像素601和603对应而设置有开关元件等。开关元件对来自各像素601和603的光的发射和光的遮断进行切换。如作为俯视图的图26所示,在各像素601和603形成由开关元件等妨碍光的发射的区域、即遮光区域621。
这里,如作为图26中的Z-Z线的剖视图的图25(b)所示,从各像素601和603经由开口部609到达各适视范围619a和适视范围619b的光由遮光区域621分成不同量的适视范围619a和适视范围619b
即,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即在方向性显示中的多个图像间容易产生图像亮度的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通过以下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
[适用例1]
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像素,至少包括形成第1图像的第1像素和形成第2图像的第2像素,且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在第1方向上交互排列;和以俯视观察时与上述多个像素重叠的遮光元件,上述多个像素,按照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每2个像素,分成将上述2个像素作为一组的多组的像素群,在上述遮光元件中,按照上述每个像素群,设置有以俯视观察时与上述2个像素重叠的区域被开口的开口部,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中,阻止来自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光的射出的各遮光区域设置于以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变成对称的位置上。
适用例1的电光学装置具有多个像素和遮光元件。在多个像素中至少包括第1像素和第2像素。第1像素和第2像素在第1方向上交互排列。多个像素按照在第1方向上相邻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每2个像素,分成将这2个像素作为一组的多组的像素群。遮光元件在俯视观察时与多个像素重叠。在遮光元件中,对每个像素群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像素群的2个像素重叠的区域被开口的开口部。
在适用例1的电光学装置中,利用设置在遮光元件上的开口部,可以规定能够视认构成像素群的各像素的范围。在能够视认第1像素的范围(以下称为第1范围)可以视认第1图像,在能够视认第2像素的范围(以下称为第2范围)可以视认第2图像。即,在适用例1的电光学装置中,经由设置在遮光元件上的开口部,可以在至少2个方向上进行方向性显示。
在适用例1的电光学装置中,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中,将对从各像素射出的光进行阻碍的各遮光区域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之间成为对称的位置上。由此,使从第1像素经过开口部到达第1范围的光量与从第2像素经过开口部到达第2范围的光量易于均匀。所以,在方向性显示的第1图像与第2图像之间,可以使图像亮度易于均匀。
[适用例2]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上述第1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相对各上述第1像素以俯视观察时的位置,在上述第1方向上排列的多组的上述像素群之间是对齐的。
在适用例2中,各第1像素的各遮光区域,在对各第1像素俯视观察时的位置与在第1方向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之间对齐。这里,各自的遮光区域设置于在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之间对称的位置上。所以,各第2像素的各遮光区域在对各第2像素俯视观察时的位置也与沿第1方向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之间对齐。其结果,使从各第1像素经过各开口部到达第1范围的光量与从各第2像素经过各开口部到达第2范围的光量在沿第1方向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之间易于均匀。
[适用例3]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在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也交互排列,各上述第1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相对各上述第1像素以俯视观察时的位置,在上述第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上述第1像素之间是对齐的。
在适用例3中,第1像素和第2像素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也交互排列。因此,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也排列有多组的像素组。还有,在适用例3中,各第1像素中的各遮光区域在对各第1像素俯视观察时的位置与在第2方向排列的多个第1像素之间对齐。其结果,使从各第1像素经过各开口部到达第1范围的光量与从各第2像素经过各开口部到达第2范围的光量在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之间易于均匀。
[适用例4]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设置于以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互为线对称的位置上。
[适用例5]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互为点对称的位置。
[适用例6]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遮光元件的各上述开口部重叠。
[适用例7]
上述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上述遮光元件的各上述开口部的轮廓更靠外侧。
在适用例7中,由于构成各像素群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各遮光区域,在俯视观察时比遮光元件的各开口部的轮廓更靠近外侧,所以能易于避免通过各开口部的光的量的减少。其结果,可明亮地显示方向性显示中的第1图像和第2图像。
[适用例8]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装备有作为显示部的上述电光学装置。
在适用例8的电子设备中,作为显示部的电光学装置具有多个像素和遮光元件。在多个像素中至少包括第1像素和第2像素。第1像素和第2像素至少在第1方向上交互排列。多个像素按照在第1方向上相邻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每2个像素,分成将这2个像素作为一组的多组的像素群。遮光元件在俯视观察时与多个像素重叠。在遮光元件中,对每个像素群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像素群的2个像素重叠的区域被开口的开口部。
在该电光学装置中,利用设置在遮光元件上的开口部,可以规定能够视认构成像素群的各像素的范围。在能够视认第1像素的范围(以下称为第1范围)可以视认第1图像,在能够视认第2像素的范围(以下称为第2范围)可以视认第2图像。即,在该电光学装置中,经由设置在遮光元件上的开口部,可以在至少2个方向上进行方向性显示。
在该电光学装置中,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中,将对从各像素射出的光进行阻碍的各遮光区域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之间成为对称的位置上。由此,使从第1像素经过开口部到达第1范围的光量与从第2像素经过开口部到达第2范围的光量易于均匀。所以,在方向性显示的第1图像与第2图像之间,可以使图像亮度易于均匀。
而且,适用例8的电子设备由于装备有作为显示部的在方向性显示的第1图像与第2图像之间可以使图像亮度易于均匀的电光学设置,因此在方向性显示的第1图像与第2图像之间,可以使图像亮度易于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像素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像素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中的多组的像素群的排列的俯视图。
图6是图4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和像素群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TFT元件和像素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TFT元件和像素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偏光状态的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多组的像素群和遮光膜的剖视图。
图14是图9中的K-K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其他例中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其他例中的TFT元件和像素电极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例中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又一其他例中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的其他例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多组的像素群的排列的其他例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又一其他例中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又一其他例中的多个像素间的等效电路图。
图24是适用了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5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26是说明现有技术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10、20、30…显示装置,3…显示面板,7…像素,71…第1像素,72…第2像素,8…显示区域,9…显示面,11…液晶面板,14…阻挡层基板,15…驱动元件基板,17…对置基板,19…液晶,23…底面,43…像素群,51…第1基板,61…驱动元件,63 TFT元件,65…像素电极,67…栅极电极,69…半导体层,71…源极电极,73…漏极电极,81…第2基板,83…光吸收层,84…区域,85…彩色滤光片,91…第3基板,93…遮光膜,99…开口部,125…第1范围,127…第2范围,129…范围,131a、131b…适视范围,143…漏极遮光区域,500…电子设备,510…显示部,L…对称轴,M…阵列,S…源极线,T…栅极线,Q…对称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一个电光学装置的显示装置为例来说明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具有显示面板3和照明装置5。
这里,在显示面板3中设置了多个像素7。多个像素7在显示区域8内沿图中X方向和Y方向排列,并构成以X方向为行方向、以Y方向为列方向的阵列M。显示装置1将从照明装置5入射到显示面板3上的光有选择地经由显示面9从设置在显示面板3上的多个像素7射出到显示面板3的外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9上显示图像。另外,所谓显示区域8是指可以显示图像的区域。在图1中,为了易于理解地表现结构,对像素7进行了夸张表示,且减少了像素7的个数。
如作为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的图2所示,显示面板3具有液晶面板11、偏光板13a和13b、阻挡层基板14。
液晶面板11具有驱动元件基板15、对置基板17、液晶19。
在驱动元件基板15中,在显示面9侧、即液晶19侧,分别与多个像素7对应地设置有后述的开关元件等。
对置基板17比驱动元件基板15更靠近显示面9侧,与驱动元件基板15对置,且设置为在与驱动元件基板15之间具有缝隙的状态。在对置基板17上,在相当于显示面板3中的显示面9的内面的底面23侧、即液晶19侧,设置有后述的对置电极等。
液晶19处于驱动元件基板15与对置基板17之间,由在比显示面板3的周边更靠近内侧包围住显示区域8的密封材料25密封在驱动元件基板15与对置基板17之间。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19,采用了TN(Twisted Nematic)型。
阻挡层基板14设置为处于比对置基板17更靠近显示面9侧,且与对置基板17对置的状态。
偏光板13a设置在比驱动元件基板15更靠近底面23侧。偏光板13b设置在比阻挡层基板14更靠近显示面9侧。在显示装置1中,偏光板13a、13b设置在偏光板13a的光的透过轴与偏光板13b的光的透过轴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偏光板13a、13b分别可以在透过轴方向上使具有偏光轴的光透过。
照明装置5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底面23侧,具有导光板31和光源33。导光板31在图2中来看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下侧,并具有与显示面板3的底面23对置的光射出面35b。
光源33例如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或冷阴极管等,并由图2来看设置在导光板31的侧面35a的右方。
来自光源33的光入射到导光板31的侧面35a。入射到导光板31的光在导光板31中一边进行往复反射,一边从光射出面35b射出。从光射出面35b射出的光从显示面板3的底面23经由偏光板13a入射到显示面板3。另外,在导光板31中,根据需要,在光射出面35b设置扩散板,在底面35c设置反射板。
设置在显示面板3上的多个像素7,如图3所示,分别将从显示面9射出的光的颜色设定为红系(R)、绿系(G)、和蓝系(B)中之一。即,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包括:射出R光的像素7r、射出G光的像素7g、射出B光的像素7b。
这里,R色并不局限于纯粹的红色相,而包含有橙色等。G色并不局限于纯粹的绿色相,而包含有蓝绿或黄绿。B色并不局限于纯粹的蓝色相,而包含有蓝紫或蓝绿。从其它观点来看,显示R色的光可定义为光的波长的峰值是可见光区域的大于570nm范围的光。此外,显示G色的光可定义为光的波长的峰值是500nm~565nm范围的光。显示B色的光可定义为光的波长的峰值是415nm~495nm范围的光。
在阵列M中,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7构成1个像素列41。还有,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7构成1个像素行42。1个像素列41中的各像素7设定为光色是R、G、B中之一。即,阵列M具有:多个像素7r沿Y方向排列的像素列41r、多个像素7g沿Y方向排列的像素列41g、多个像素7b沿Y方向排列的像素列41b。这样,在阵列M中,像素列41r、像素列41g、像素列41b按照该顺序沿X方向重复地排列。
还有,在显示装置1中,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如图4所示,分成多个第1像素71和多个第2像素72。显示装置1将从照明装置5入射到显示面板3上的光从多个第1像素71有选择地经由显示面9射出到显示面板3的外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9上显示第1图像。还有,显示装置1将从照明装置5入射到显示面板3上的光从多个第2像素72有选择地经由显示面9射出到显示面板3的外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9上显示第2图像。
另外,第1图像和第2图像可以为互不相同的图像,也可以为相同的图像。还有,在下面说明中,适当地分别采用所谓像素7的表述、所谓像素7r、7g、7b的表述、所谓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表述。还有,分别针对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当识别R、G、B时,采用所谓第1像素7r1、7g1、7b1和第2像素7r2、7g2、7b2的表述。
在显示装置1中,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在X方向上交互排列。1个像素列41由多个第1像素71或多个第2像素72构成。即,阵列M具有多个第1像素71沿Y方向排列的像素列411和多个第2像素72沿Y方向排列的像素列412。另外,在下面说明中,适当地分别采用:所谓像素列41的表述;所谓像素列41r、像素列41g以及像素列41b的表述;所谓像素列411和像素列412的表述。还有,分别针对像素列411和像素列412,当识别R、G、B时,采用所谓像素列41r1、41g1、41b1和像素列41r2、41g2、41b2的表述。
在显示装置1中,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按照在X方向相邻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每2个像素7,分成将这些2个像素7作为1组的多组的像素群43。各像素群43中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排列顺序在多组的像素群43之间是统一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在图4中看来,是沿X方向从左侧向右侧按该顺序排列的。另外,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排列顺序如果在多组的像素群43之间是统一的,则任一个都可在左侧或右侧。
如图5所示,在阵列M中,多组的像素群43分别沿X方向和Y方向排列。即,多组的像素群43呈阵列状排列。
这里,分别详细说明液晶11的驱动元件基板15和对置基板17、以及阻挡层基板14的结构。
如作为图4中的C-C线的剖视图的图6所示,驱动元件基板15具有第1基板51。第1基板51由例如玻璃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且具有朝向显示面9侧的第1面53a和朝向底面23侧的第2面53b。
第1基板51的第1面53a上设置有栅极绝缘层55。在栅极绝缘层55的显示面9侧设置有绝缘层57。在绝缘层57的显示面9侧设置有取向膜59。
还有,在驱动元件基板15上,在第1基板51的第1面53a侧,按每个像素7设置了驱动元件61。与各像素7对应的驱动元件61具有作为1个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istor)元件63和像素电极65。TFT元件63具有栅极电极67、半导体层69、源极电极71、漏极电极73。
栅极电极67设置在第1基板51的第1面53a上,由栅极绝缘层55从显示面9侧覆盖。另外,作为栅极电极67的材料,可以采用例如钼、钨、铬等金属、或含有这些元素的合金等。还有,作为栅极绝缘层55的材料,可以采用例如SiO或SiN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
半导体层69由例如非晶硅构成,设置在夹持栅极绝缘层55的与栅极电极67对置的位置。
源极电极71设置在栅极绝缘层55的显示面9侧,一部分与半导体层69重叠。漏极电极73设置在栅极绝缘层55的显示面9侧,一部分与半导体层69重叠。另外,作为源极电极71和漏极电极73的材料,可以采用例如金、银、铜、铝等金属、或含有这些元素的合金等。
具有上述结构的TFT元件63为半导体层69处于栅极电极67、源极电极71和漏极电极73之间的所谓底栅极型。TFT元件63由绝缘层57从显示面9侧覆盖。还有,作为栅极绝缘层57的材料,可以采用例如SiO、SiN或丙烯系的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
像素电极65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等氧化导电膜、和将Mg、Ag等金属制成透光性的薄膜等的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构成,并设置在绝缘层57的显示面9侧。像素电极65经由设置在绝缘层57上的接触孔75与漏极电极73连接。
取向膜59由例如聚酰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从显示面9侧覆盖绝缘层57和像素电极65。另外,对取向膜59进行取向处理。
对置基板17具有第2基板81。第2基板81由例如玻璃或石英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构成,具有朝向显示面9侧的外向面82a和朝向底面23侧的对置面82b。
在第2基板的对置面82b的整个区域84上,设置有划分各像素7的光吸收层83。显示装置1中,各像素7可定义为由光吸收层83所包围的区域。光吸收层83由含有例如碳黑或铬等光吸收性高的材料的树脂等构成,设置成俯视观察时的格子状。
还有,在第2基板81的对置面82b上,设置有从底面23侧覆盖由光吸收层83包围的各区域的、即各像素7的区域的彩色滤光片85。这里,彩色滤光片85可透过入射光中特定波长域的光。彩色滤光片85由按照每个像素7r、像素7g、像素7b进行不同着色的树脂等所构成。与像素7r对应的彩色滤光片85可以透过R光。与像素7g对应的彩色滤光片85可以透过G光。与像素7b对应的彩色滤光片85可以透过B光。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当相对各彩色滤光片85对R、G、B进行识别时,采用所谓彩色滤光片85r、85g、85b的表述。
在光吸收层83和彩色滤光片85的底面23侧设置有保护(over coat)层86。保护层86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等构成,从底面23侧覆盖光吸收层83和彩色滤光片85。
在保护层86的底面23侧设置有对置电极87。对置电极87由例如ITO等氧化导电膜、和将Mg、Ag等金属制成透光性的薄膜等的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构成。
对置电极87设置成在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之间连接成一连串的状态。即,对置电极87设置在以俯视观察时与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重叠的区域,且在多个像素7之间具有共享的功能。另外,对置电极87与图中未表示的共享线连接。
在对置电极87的底面23侧设置有取向膜89。取向膜89由例如聚酰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且从底面23侧覆盖对置电极89。另外,对取向膜89进行取向处理。
处于驱动元件基板15与对置基板17之间的液晶19配置在取向膜59与取向膜89之间。在显示装置1中,如图2所示的密封材料25由图6所示的第1基板51的第1面53a和第2基板81的对置面82b所夹持。即,在显示装置1中,液晶19由第1基板51和第2基板81所保持。另外,密封材料25也可以设置在取向膜59与取向膜89之间。此时,液晶19看起来是由驱动元件基板15和对置基板17所保持的。
阻挡层基板14具有第3基板91。第3基板91由玻璃或石英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构成,且具有朝向显示面9侧的外向面92a和朝向底面23侧的对置面92b。
在第3基板91的对置面92b上设置有遮光膜93。遮光膜93由含有例如碳黑等的树脂、或铬等光吸收性高的材料的树脂等构成。遮光膜93设置在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之间。即,遮光膜93设置在以俯视观察时与构成阵列M的多个像素7重叠的区域。
遮光膜93的底面23侧设置有保护层95。保护层95由例如丙烯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并从底面23侧覆盖遮光膜93。
具有上述结构的阻挡层基板14的保护层95通过具有透光性的粘结剂97以对置面92b朝向第2基板81的外向面82a的状态粘贴在外向面82a上。
这里,上述的TFT元件63,由图6来看设置在左侧的区域84内,且漏极电极73从区域84内延长到像素7的区域内。另外,各像素电极65的周缘部在俯视观察时进入到区域84内。
还有,如遮光膜93和像素群43的俯视图、即图7所示,在遮光膜93中,对每个像素群43设置有开口部99。在该图7中,为了表示清楚,在遮光膜93上加有斜线。
如作为图6中的D-D线的剖视图的图8所示,各开口部99设置在构成各像素群43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区域内。另外,保护层95延及到开口部99内。即,保护层95从从底面23侧覆盖遮光膜93和第3基板91的对置面92b。
如图8所示,驱动元件基板15具有多个源极线S。多个源极线S设置在栅极绝缘层55上,且由绝缘层57从显示面9侧覆盖。
如表示TFT元件63和像素电极65的配置的俯视图、即图9所示,在与Y方向相邻的TFT元件63之间,源极电极71彼此经由源极线S相连接。还有,在X方向相邻的TFT元件63之间,栅极电极67彼此经由栅极线T相连接。在图9中,为了表示清楚,分别对栅极线T和像素电极65加有斜线。
这里,栅极电极67设置为在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7之间的一连串的栅极线T。而且,在按每个像素7与栅极线T对置位置处设置有半导体层69。在各栅极线T,在俯视观察时与半导体层69重叠的区域定义为栅极电极67。
另外,图6中的驱动元件61的剖视相当于图9中的E-E线的剖视。
如图10所示,在显示装置1中,驱动元件基板15具有n条(n为大于2的整数)栅极线T和m条(m为大于2的整数)源极线S。另外,下面为了分别识别n条栅极线T和m条源极线S,采用所谓栅极线T(n)和源极线S(m)的表述。
n条栅极线T和m条源极线S布线成格子状。n条栅极线T以在Y方向上相互具有间隔的状态,沿X方向延伸。m条源极线S以在X方向上相互具有间隔的状态,沿Y方向延伸。各像素7与各n条栅极线T与各m条源极线S的交叉相对应地进行配置。
各源极线S与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7、即各像素列41对应。各栅极线T与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7、即各像素行42对应。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各像素群43中,与第1像素71对应的驱动元件61和与第2像素72对应的驱动元件61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互为对称。这些驱动元件61设置于相对于假定位于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的对称轴L处于相互线对称的位置上。另外,如图11所示,分别与各像素群43中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对应的TFT元件63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比遮光膜93的开口部99的轮廓更靠近外侧。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装置1中,在光从照明装置5照射到显示面板3的状态下,通过针对每个像素7改变液晶19的取向状态,对显示进行控制。通过切换TFT元件63的OFF状态和ON状态,可改变液晶19的取向状态。
图12(a)是表示TFT元件63处于OFF状态时的偏光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TFT元件63处于ON状态时的偏光状态的图。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显示装置1中,偏光板13a的透过轴的方向111在俯视观察时与偏光板13b的透过轴的方向113垂直。取向膜59的取向方向115在俯视观察时与透过轴的方向113垂直。取向膜59的取向方向117在俯视观察时与透过轴的方向113平行。
另外,在图12(a)和图12(b)中,X’方向在俯视观察时表示与偏光板13b的透过轴的方向113平行,且Y’方向表示在XY平面内的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在XY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任意的2个方向。
从照明装置5入射到偏光板13a的入射光作为具有与偏光板13a的透过轴的方向111即Y’方向平行的偏光轴的直线偏光119,入射到液晶19。
如图12(a)所示,当TFT元件63处于OFF状态时,入射到液晶19的直线偏光119,由于液晶19的旋光性,作为具有与X’方向平行的偏光轴的直线偏光121朝着偏光板13b射出。朝着偏光板13b所射出的直线偏光121由于与偏光板13b的透过轴的方向113平行,所以透过偏光板13b。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当TFT元件63处于ON状态时,直线偏光119作为原样维持了偏光状态的直线偏光119,朝着偏光板13b射出。朝着偏光板13b所射出的直线偏光119,由于偏光轴方向与偏光板13b的透过轴的方向113垂直,所以被偏光板13b吸收。
在显示装置1中,采用了TFT元件63处于OFF状态时从显示面9射出光、而当TFT元件63处于ON状态时遮断从显示面9射出的光、即所谓Normaly white的显示模式。但是,显示模式并不局限于Normaly white,也可以采用Normaly black。
这里,如前所述,显示装置1具有对每个像素群43设置了开口部99的遮光膜93。从照明装置5入射到各像素7的光经由开口部99朝着显示面9射出。
此时,如示意地表示多组的像素群43和遮光膜93的剖视图、即图13所示,从各第1像素71向显示面9侧射出的光123a经由各开口部99到达第1范围125。
还有,从第2像素72向显示面9侧射出的光123b经由各开口部99到达第2范围127。另外,图13所示的截面相当于图9的F-F线的截面。
从第1范围125可以经由开口部99视认来自第1像素71的光123a。从第2范围127可以经由开口部99视认来自第2像素72的光123b。如果视点在第1范围125内,则可以视认由来自多个第1像素71的光123a所形成的第1图像。如果视点在第2范围127内,则可以视认由来自多个第2像素72的光123b所形成的第2图像。即,在显示装置1中,在第1范围125显示第1图像,并在与第1范围125不同的第2范围127显示第2图像,即可以进行所谓方向性显示。
第1范围125和第2范围127具有相互重叠的范围129。从该范围129以第1图像与第2图像处于重叠的状态来进行视认。从第1范围125除去了范围129的范围131a(以下称为适视范围131a),只能够视认第1图像。还有,从第2范围127的除去了范围129的范围131b(以下称为适视范围131b),只能够视认第2图像。
显示装置1构成为从多个第1像素71所射出的光123a分别在第1范围125的两端相交,而从多个的第2像素72所射出的光123b分别在第2范围127的两端相交。通过使在X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99彼此间的间隔Pa小于在X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群43彼此间的间隔Pb,可以实现显示装置1的这种结构。
由此,可以使从适视范围131a内的任意视点视认的光的量在多个第1像素71之间相等。同样,可以使从适视范围131b内的任意视点视认的光的量在多个第2像素72之间相等。
这里,如图6所示,从照明装置5照射到液晶面板11的光141经过驱动元件基板15入射到液晶19。此时,由栅极电极67(栅极线T)、TFT元件63、源极线S等遮挡了向液晶19入射的光141的一部分。即,在俯视观察时,与栅极电极67、栅极线T、TFT元件63、源极线S等重叠的区域成为遮光区域。
在这些遮光区域中,由各漏极电极73形成的各遮光区域(以下称为漏极遮光区域)延及到各像素7的区域。即,在各像素7中,由于漏极遮光区域而阻碍了向显示面9侧的光的射出。因此,光141中到达漏极遮光区域的部分对显示没有贡献。
如作为图9中的K-K线的剖视图的图14所示,分别从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经由遮光膜93的开口部99射出到显示面9侧的光123a和123b所影响的范围142a和142b由于漏极遮光区域143而减少。
如前所述,在显示装置1中,栅极电极67、栅极线T、TFT元件63、源极线S等相对于对称轴L为线对称。即,各遮光区域相对于对称轴L为线对称。因此,可以容易地使范围142a和范围142b相等。所以,在方向性显示的第1图像与第2图像之间,可以使图像亮度易于均匀。
即,在显示装置1中,在各像素群43中,可易于使分别从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经由开口部99射出到显示面9侧的光123a和123b的量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实现相互对称。这里,本发明者发现,经由开口部99射出到显示面9侧的光123a和123b的量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如果不相同,则在这些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上对比度就容易出现差异。可以认为这是因为由于遮光膜93而产生的光123a和123b的衍射现象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相互非对称地产生的缘故。
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1中,可易于使经由开口部99射出到显示面9侧的光123a和123b的量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实现相互对称。其结果,在这些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能够容易使得对比度实现相互对称。由此,可以谋求提高方向性显示时的显示品质。
另外,在显示装置1中,遮光膜93与遮光元件相对应。
在显示装置1中,举例说明了在X方向相邻的像素群43彼此间布线源极线S的情况(图10),但源极线S的布线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5所示,在构成像素群43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布线源极线S。
在具有构成像素群43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布线了源极线S的结构的显示装置10中,在各像素群43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形成基于源极线S的源极遮光区域。
而且,如图16所示,如果以在俯视观察时与该源极遮光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光吸收层83(图8),则在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形成区域84。由此,可以使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的区域84大于在X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群43彼此间的区域84。通过扩大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的区域84,可以减少第1图像与第2图像重叠的范围129(图13)。
另外,在显示装置1或显示装置10中,举例说明了在各像素群43中,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驱动元件61在这些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相互线对称的情况,但驱动元件61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各像素群43中,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驱动元件61也可以相对于假定位于这些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的对称点Q为相互点对称。在各像素群43中,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的驱动元件61相对于这些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为点对称的显示装置20或显示装置30,具有与显示装置1或显示装置10相同的效果。
如图7所示,在显示装置1、10、20、30中,举例说明了对每个像素群43设置遮光膜93的各开口部99的情况,但遮光膜9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如作为俯视图的图19所示,可以采用结构为使遮光膜93分别与在X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群43彼此间对应,且在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群43之间全部设置遮光膜93。此时,在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群43之间全部设置各开口部99。
还有,如图5所示,在显示装置1、10、20、30中,举例说明了多组的像素群43分别沿X方向、Y方向排列成阵列状的情况,但多组的像素群43的排列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20所示,多组的像素群43的排列也可以采用在Y方向的锯齿状排列。当如图20所示排列时,图4所示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在X方向上交互排列,同时在Y方向上也交互排列。
此时,如图21所示,在显示装置1、10、20、30中,对每个像素群43设置了遮光膜93的各开口部99。此时,如图22和图23所示,优选将与各像素群43对应的2个驱动元件61的朝向统一在沿Y方向锯齿状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43之间。这是因为可以将分别从第1范围125和第2范围127视认的各遮光区域的朝向统一在沿Y方向锯齿状排列的多组的像素群43之间。
还有,在显示装置1、10、20、30中,举例说明了TN型的液晶19,但液晶19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型、IPS(In Plane Switching)型、VA(Vertical Alignment)型等各种类型。
上述的显示装置1、10、20和30分别可适用于例如图24所示的电子设备500的显示部510。该电子设备500为汽车导航系统用的显示设备。在电子设备500中,利用采用了显示装置1、10、20或30的显示部510,例如可以从驾驶员座位侧视认作为第1图像的地图等图像,而从助手座位侧视认作为第2图像的电影等图像。
还有,由于采用显示装置1、10、20或30作为显示部510,所以能在方向性显示中的第1图像和第2图像之间使图像的亮度易于均匀。
而且,在电子设备500中,由于在显示装置1、10、20或30中,在各像素群43中的第1像素71和第2像素72之间能够使得对比度易于实现相互对称,因此可以谋求提高方向性显示中的显示品质。
另外,作为电子设备500,并不局限于汽车导航系统用的显示设备,还可举出手机、便携式计算机、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车载设备、音响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

Claims (8)

1.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像素,至少包括形成第1图像的第1像素和形成第2图像的第2像素,且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在第1方向上交互排列;和
以俯视观察时与上述多个像素重叠的遮光元件,
上述多个像素,按照在上述第1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每2个像素,分成将上述2个像素作为一组的多组的像素群,
在上述遮光元件中,按照上述每个像素群,设置有以俯视观察时与上述2个像素重叠的区域被开口的开口部,
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中,阻止来自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光的射出的各遮光区域设置于以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变成对称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第1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相对各上述第1像素以俯视观察时的位置,在上述第1方向上排列的多组的上述像素群之间是对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在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也交互排列,
各上述第1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相对各上述第1像素以俯视观察时的位置,在上述第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上述第1像素之间是对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设置于以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互为线对称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在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之间互为点对称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遮光元件的各上述开口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上述像素群的上述第1像素和上述第2像素的各上述遮光区域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上述遮光元件的各上述开口部的轮廓更靠外侧。
8.一种电子机器,其特征在于,
装备有作为显示部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
CN2008101748809A 2007-11-07 2008-11-07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1430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9321A JP5145878B2 (ja) 2007-11-07 2007-11-07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289321 2007-11-07
JP2007289321 2007-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0443A true CN101430443A (zh) 2009-05-13
CN101430443B CN101430443B (zh) 2012-05-16

Family

ID=4026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48809A Active CN101430443B (zh) 2007-11-07 2008-11-07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89881B2 (zh)
EP (1) EP2058696B1 (zh)
JP (1) JP5145878B2 (zh)
KR (2) KR101543787B1 (zh)
CN (1) CN101430443B (zh)
DE (1) DE602008001238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90240B2 (en) * 2007-08-06 2013-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bsolute position sensor for field-oriented control of an induction motor
KR101622655B1 (ko) * 2012-03-14 2016-05-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353522B1 (ko) * 2015-06-26 2022-0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다중 시각 표시 장치
JP6648737B2 (ja) * 2017-06-30 2020-0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6613B2 (ja) * 1995-05-30 2000-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JP2983891B2 (ja) * 1995-05-30 1999-11-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US6040936A (en) * 1998-10-08 2000-03-21 Nec Research Institute, Inc. Optical trans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utilizing metal films perforated with subwavelength-diameter holes
US6643067B2 (en) * 2000-11-22 2003-11-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610967B2 (ja) * 2001-07-27 2005-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JP4068942B2 (ja) * 2001-12-17 2008-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066731B2 (ja) * 2002-07-09 2008-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US6735009B2 (en) * 2002-07-16 2004-05-11 Motorola, Inc. Electroptic device
JP3897011B2 (ja) * 2003-09-19 2007-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258176A (ja) * 2004-03-12 2005-09-2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304786B2 (en) * 2005-02-23 2007-12-04 Pixtronix,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i-stable actuation of displays
JP4017007B2 (ja) * 2005-03-29 2007-12-05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の電気光学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4935045B2 (ja) 2005-10-14 2012-05-23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7768707B2 (en) * 2006-02-06 2010-08-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nverging substrate, electro-optic device, substrate for electro-optic device, proj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8111905A (ja) * 2006-10-30 2008-05-15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表示素子
JP5665255B2 (ja) * 2007-10-15 2015-02-04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端末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58696B1 (en) 2010-05-12
KR101543787B1 (ko) 2015-08-11
US20090116094A1 (en) 2009-05-07
KR20090047373A (ko) 2009-05-12
EP2058696A1 (en) 2009-05-13
JP5145878B2 (ja) 2013-02-20
KR20150068344A (ko) 2015-06-19
US7589881B2 (en) 2009-09-15
JP2009116059A (ja) 2009-05-28
CN101430443B (zh) 2012-05-16
DE602008001238D1 (de) 2010-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57223B1 (ko)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592813B (zh) Ffs模式显示装置
KR101391479B1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20160357310A1 (en) Array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ray Substrate
KR102164308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60259476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597929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CN103034001A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90112228A (ko) 표시 장치
CN101430443B (zh) 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208801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0088087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2347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lternating colors in column
JP2009139787A (ja) 電気光学装置、表示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130234916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6021453A1 (ja) 導電素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KR10044754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164669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395903B2 (ja) 表示装置
KR20170064127A (ko) 표시장치
JP2017107114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464634B2 (ja) 電気光学装置、表示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69567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591741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2023107192A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