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1705B -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1705B
CN101411705B CN2007101662451A CN200710166245A CN101411705B CN 101411705 B CN101411705 B CN 101411705B CN 2007101662451 A CN2007101662451 A CN 2007101662451A CN 200710166245 A CN200710166245 A CN 200710166245A CN 101411705 B CN101411705 B CN 101411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arecoline
ligustrazine
paeonol
spe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62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1705A (zh
Inventor
汪海
石永平
王倩
段智变
石翠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IDE WEIKANG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IDE WEIKANG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IDE WEIKANG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IDE WEIKANG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071016624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11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11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1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1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1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于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的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适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心血管病。

Description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组合物在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欧美国家死亡原因的50%与其密切相关,且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导致的致死、致残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据卫生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仅用于脑卒中的直接医疗费用可达250亿元人民币。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措施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制药业的研究重点。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的特点,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措施。以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往往是针对其致病高危因素之一,如高血脂、高血压采取降脂、降压的方法,针对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采取抗凝、溶栓的方法,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最近的研究发现,除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经典的危险因素外,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高危因素,因此上述治疗措施都存在其治疗学上的局限性。至今,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成机制的研究已形成多种学说,如“脂质浸润”、“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反应”、“炎症反应”等。各种学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其治疗学的多样性。因此,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多层次、多靶点的干预,应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途径。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血管损伤,以内皮源性的NO释放减少、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增加和单核细胞粘附为标志,炎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募集、分化以及随后变为负载脂质的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中,高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伴随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血管壁的氧化应激增强,渗入血管内皮下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成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致血管壁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衬于血管内壁的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成分与血管壁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而且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它通过合成和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分子,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丧失正常的调节功能,异常过表达趋化分子(如MCP-1)、粘附分子(如ICAM-1、VCAM-1),使血液中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加,并迁移到内皮下,无限度地吞噬ox-LDL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已发现在ApoE-/-小鼠删除ICAM-1,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适度的和可变的调节作用。对上述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医药因其整体的治疗理论和多层面、多靶点的干预措施,在治疗复杂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治疗学优势,其在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发现多种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活血化瘀的川芎、丹参,健脾益气的人参,消食化痰、软坚散结化浊的山楂等,并从中分离出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酚酸类等多种单体成分。并且,从中药中分离制备的中药单体成分的新的药理学作用不断被发现,如本发明中使用的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
槟榔碱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种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分子式为C8H13NO2,结构式为:
Figure S2007101662451D00021
除由槟榔中提取外,也可由人工合成。已作为口服驱虫药被英国等8个国家的药典收录,在我国尚未正式作为人用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槟榔碱能够抑制ox-LDL所致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对MCP-1、ICAM-1mRNA异常的过表达(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2(7):650;2004);尚能够增加高血脂大鼠血管组织e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NO释放,抑制血管组织对粘附分子ICAM-1、趋化因子MCP-1以及趋化因子IL-8的受体CXCR-2mRNA的病理性过度表达,可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药理学通报20(2):146-151;2004.)。
川芎嗪为中药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和郁金(姜科植物郁金的根茎)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化学名为2,3,5,6-四甲基吡嗪,分子式C8H12N2,结构式为:
Figure S2007101662451D00031
除由中药川芎和郁金中提取外,可由人工合成。现已利用其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淤的药理学作用制备成注射液,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研究已发现川芎嗪能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氧化、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4(5):52-58;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1(4):196-198;2004.)(Acta Physiologica Sinica,59(3):339-344;2007.),具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丹皮酚为中药牡丹皮(芍药科植物牡丹的根皮)和徐长卿(罗摩科植物徐长卿的全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化学名为2-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酮,分子式为C9H10O3,结构式为:
Figure S2007101662451D00032
除由中药牡丹皮和徐长卿中提取外,也可由人工合成。目前已经因其消炎镇痛方面的用途将其制备成注射液,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已发现丹皮酚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4(5):52-58;2002),可抑制高血脂诱发的动物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中药杂志24(8):488-491;199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的药物组合物及其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应用,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小。
用于本发明的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可分别为由中药材中提取或化学合成制得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槟榔碱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为例如氢溴酸盐和盐酸盐等,优选槟榔碱氢溴酸盐;川芎嗪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为例如盐酸盐、磷酸盐、乳酸盐、硫酸盐、琥珀酸盐、枸橼酸盐和酒石酸盐等,优选盐酸川芎嗪和磷酸川芎嗪;丹皮酚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特别优选为丹皮酚磺酸钠。
在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将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可选择性地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配制成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特别适合于防治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血症等不同诱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有效量的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以及选择性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含量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为0.5%-7%,川芎嗪为25%-88.5%,丹皮酚为11%-74.5%;在更优选的方案中,上述三药的含量分别是:槟榔碱为1%-3.5%,川芎嗪为30%-68%,丹皮酚为31%-69%,此时所述药物组合物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申请人的研究发现,含有上述比例的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的药物组合物,在ox-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致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样损伤、病理性过度表达MCP-1、ICAM-1、VCAM-1mRNA的模型上,能够明显抑制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对MCP-1、ICAM-1、VCAM-1mRNA的过度表达;在整体动物模型上,能够明显抑制高血脂诱发的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抑制高血脂诱发的鹌鹑主动脉和头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并能促进恢复正常饮食后的鹌鹑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消退。
可以将上述三种成分分别制成制剂,在使用时可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同时服用或连续服用,也可以将上述三种成分混合后制成任何所需的临床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如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软胶囊、滴丸、口服液、缓控释剂型等,优选为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软胶囊、滴丸等口服制剂。所述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年龄和医生的判断等因素而变化。
本发明的口服制剂根据需要可添加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作为辅料,所述辅料可以选自崩解剂、粘合剂、润滑剂、填充剂中一种或几种混合。其中填充剂优选为预胶化淀粉、淀粉、糊精、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碳酸钙、磷酸氢钙、轻质氧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润滑剂优选为硬脂酸钙、硬脂酸镁、滑石粉或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崩解剂优选为干淀粉、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粘合剂优选为淀粉浆、糊精、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优选添加剂用量为0-80%。优选崩解剂用量为0.5%-5%,更优选为0.8%-2%,特别优选为1.0%-1.5%。优选润滑剂用量为0.3%-1.0%,更优选为0.5%-0.9%。填充剂用量视制剂规格而定,粘合剂用量视具体生产中颗粒的流动性以及崩解情况而定。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1∶30∶40(称作EPD)。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含有不同比例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的药物组方对ox-LDL所致的内皮细胞病理性过表达ICAM-1mRNA的影响。药物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预温育20小时(h)后再与50mg/L的ox-LDL温育4h。ICAM-1mRNA的表达水平以其与β2-微球蛋白(microglobulin)的比值表示。**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n=3。
图2.显示了EPD对HCY所致的内皮细胞病理性过表达MCP-1、ICAM-1、VCAM-1mRNA的影响。药物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预温育20h后再与0.1mM的HCY温育4h。MCP-1、ICAM-1、V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以其与β2-微球蛋白的比值表示。**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n=6。
图3.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高脂喂养兔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P<0.05,**P<0.0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8-11。
图4.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高血脂诱发的兔AS病变性程度的影响。A:正常饮食组;B:高脂模型组;C:EPD0.2mg/kg组;D:EPD0.4mg/kg组;E:EPD 0.8mg/kg组;F:辛伐他汀5.0mg/kg组。
图5.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高脂喂养鹌鹑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P<0.05,**P<0.0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28-41。
图6.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高血脂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影响。A:正常饮食组;B:高脂模型组;C:EPD0.3mg/kg组;D:EPD1.0mg/kg组;E:EPD3.0mg/kg组;F:辛伐他汀10.0mg/kg组。
图7.显示了高脂喂养鹌鹑恢复正常饮食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5,**P<0.0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8-11。
图8.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恢复正常饮食的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影响。苏丹染色。A:正常饮食组;B:高脂模型组;C:EPD0.3mg/kg组;D:EPD1.0mg/kg组;E:EPD3.0mg/kg组;F:辛伐他汀10.0mg/kg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新生小牛经颈动脉放血处死,无菌操作下取小牛主动脉,置4℃的含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生理盐水中,去除粘连及脂肪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截取约10cm长的血管段,结扎分支和下段开口,注入0.1%I型胶原酶溶液,置37℃恒温水浴箱中消化15min,收集消化液,并用D-Hanks冲洗,液体与消化液合并,1200r/min,10min离心,弃上清,用含10%的新血清的DMEM培养液悬浮细胞,种植于培养瓶中,置37℃,5%CO2孵箱中培养,细胞长至融合,按1∶2进行传代,收集生长良好3-5代的内皮细胞备用。
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3代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以2×105个/ml接种于6孔板,每孔1.5m1,细胞总数为3×105个/孔,待细胞稳定24小时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预处理,根据均匀设计原理,将三种成分溶解于水中,其中氢溴酸槟榔碱(Sigma公司产品)、盐酸川芎嗪(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丹皮酚(上海青浦凤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产品)组成如下表所示的5个组方:
    组别     槟榔碱(mol/L)     川芎嗪(mol/L)     丹皮酚(mol/L)
    组方I组方II组方III组方IV组方V     1×10-62×10-64×10-68×10-610×10-6     6×10-510×10-540×10-58×10-520×10-5     7×10-530×10-55×10-53×10-59×10-5
试验研究共分为以下7组:1.正常对照组用无血清的DEME培养基;2.模型组加入终浓度为50mg/L的ox-LDL;3.组方I组;4.组方II组;5.组方III组;6.组方IV组;7.组方V组。其中3-7组在加入终浓度为50mg/L的ox-LDL前,预先同步加入如上表所示不同终浓度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37℃,5%CO2条件下培养20小时,再加入ox-LDL继续温育4小时。按Trizol总RNA提取试剂(Invitrogen公司提供)说明提取上述各组细胞的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各组细胞ICAM-1mRNA的表达,并通过凝胶灰度扫描检验各个斑点的积分吸收值,以ICAM-1和β2-微球蛋白灰度的比值对ICAM-1mRNA作半定量。
含有上述三种活性成分的药物组方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后ICAM-1mRNA表达的影响如图1所示,以β2-微球蛋白作为内参照,正常对照组ICAM-1/β2-微球蛋白光密度比值为1.05±0.21;模型组ICAM-1/β2-微球蛋白光密度比值增加为4.81±0.16,与含有不同剂量三种活性成分的组方预温育后再加入ox-LDL,ICAM-1/β2-微球蛋白光密度比值在组方I为5.06±0.21,组方II为3.98±0.11,组方III为3.15±0.21,组方IV为2.7±0.21,组方V为1.68±0.11,其中组方II-V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组方I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对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三种药物的不同剂量X1(A)、X2(B)、X3(C)作为自变量,以各剂量组的平均药效为因变量Y,检验三种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求得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Y1=5.804439-0.346614X1+0.003115X2-0.010299X3-0.001662X1X2+0.003299X1X3
Y2=4.768837-0.368417X1+0.006713X2+0.013440X3-0.000192X2X3+0.001660X1X3
Y3=3.719946-0.390500X1+0.010357X2+0.037484X3-0.000386X2X3+0.001683X1X2
通过计算R2检验此3个回归模型的可信度,发现3个回归模型的R2值均大于0.98;且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上3个回归模型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即槟榔碱,盐酸川芎嗪和丹皮酚三种药物的存在与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均为显著;3个模型的T检验值显示槟榔碱的T值最大,其次是丹皮酚,再次是盐酸川芎嗪。以上结果提示:(1)三药联用时槟榔碱作用最重要,槟榔碱为主要因素,川芎嗪和丹皮酚为次要因素;(2)槟榔碱-川芎嗪、槟榔碱-丹皮酚,川芎嗪-丹皮酚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
实施例2
根据中药组方的筛选研究结果,选定上述研究中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配比在有效范围内的组合,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1∶30∶40(称之为EPD),将其配制成水溶液(在以下生物活性实施例中组方的配置方法均与此相同),进一步观察EPD三药组方对HCY所致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病理性过度表达MCP-1、ICAM-1、VCAM-1的影响。
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同实施例1。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3代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以2×105个/ml接种于6孔板,每孔1.5ml,细胞总数为3×105个/孔,待细胞稳定24小时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预处理,实验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用无血清的DEME培养基;(2)HCY组加入终浓度为0.1mmol/L的HCY;(3)EPD2μM/L组(以槟榔碱含量计,下同);(4)EPD6μM/L组;(5)EPD10μM/L组。其中3-5组预先同步加入不同剂量EPD,37℃,5%CO2条件下培养20小时,再加入损伤因子HCY,继续温育4小时。按Trizol总RNA提取试剂(Invitrogen公司提供)说明提取上述各组细胞的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各组细胞MAP-1、ICAM-1、VCAM-1 mRNA的表达,并通过凝胶灰度扫描检验各个斑点的积分吸收值,分别以MAP-1、ICAM-1、VCAM-1和β2-微球蛋白灰度的比值对MAP-1、ICAM-1、VCAM-1 mRNA作半定量。
结果证明,HCY损伤组内皮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P-1、ICAM-1、VCAM-1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EPD2μM、6μM、10μM与内皮细胞温育20h,再给予0.1mM HCY温育6h,可显著抑制HCY所致的MCP-1、ICAM-1mRNA的过度表达,EPD6μM、10μM组也能抑制VCAM-1mRNA的过度表达(图2)。
实施例3
试验使用大耳白兔,♂,体重1.5-2.0kg。实验前,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实验4周时,高脂饮食喂养兔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为正常饮食组的11.76倍,在实验2-3个月期间,达到一个高水平稳态,表明试验4周时,兔高血脂症已形成。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口服施用辛伐他汀5mg/kg可显著降低兔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口服施用EPD0.2mg/kg、0.4mg/kg、0.8mg/kg对兔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影响(图3)。
12周末,空气栓塞法处死兔,迅速取主动脉,自主动脉弓至髂总动脉分叉处,标本作苏丹III染色。
结果可见,正常兔的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呈乳白色(图4A)。
在高脂饲养诱发高血脂的状态下,兔主动脉内膜出现突起于内膜表面、大小不一的乳白色粥样斑块,局部融合成片,嗜苏丹染色阳性,病变部位以主动脉根部为主,重者向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延伸,可波及整个主动脉(图4B)。
在相同水平的高血脂状态下,给予EPD0.2mg/kg治疗组兔,其中5/10例在主动脉内表面有突起于内膜表面的乳黄色斑块形成,几乎遍及整个内膜表面,5/10例在主动脉弓和胸、腹动脉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质斑块形成,有的融合成片(图4C);EPD0.4mg/kg治疗组兔,其中4/10例在主动脉内表面有突起于内膜表面的乳黄色斑块形成,几乎遍及整个内膜表面,6/10例在主动脉弓和胸、腹动脉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质斑块形成,有的融合成片(图4D);EPD0.8mg/kg治疗组兔,其中6/11例在主动脉内表面有突起于内膜表面的乳黄色斑块形成,几乎遍及整个内膜表面,2/11例在主动脉弓和胸、腹动脉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质斑块形成,有的融合成片,3/11例在主动脉根部和肋间动脉开口处粥样硬化斑块散在)(图4E);在给予辛伐他汀5.0mg/kg组兔中,有5/8例内表面形成突起于内膜的乳黄色斑块,几乎遍及整个内膜表面,2/8例内膜表面面积小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1/8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图4F)。
将上述各组兔病变情况根据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标准,经Ridit检验,EPD0.8mg/kg组、辛伐他汀5.0mg/kg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抗高血脂诱发的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表1.EPD抗高血脂诱发的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病理分级     RIDIT′sU-Values
    5     4     3     2     1     0.5     0
正常饮食组模型对照组EPD0.2mg/kg组EPD0.4mg/kg组EPD0.8mg/kg组辛伐他汀5mg/kg     045400     045665     000020     000030     000002     000001     800000     -4.432.12**2.37**1.96**-1.23**#-1.10**#
*p<0.05,**p<0.0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LPHA=0.05,RIDIT′s Critical U-Values[-1.9600,1.9600];ALPHA=0.01,RIDIT′s Critical U-Values[-2.5758,2.5758]。
结论:EPD并不影响高脂喂养兔的血脂水平,但能够抑制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其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的最小有效剂量为0.8mg/kg。
实施例4
实验使用鹌鹑,♂,体重60-80g,2周龄。实验前,各组鹌鹑血脂之间无明显差异。实验4周时,高脂喂养鹌鹑的总胆固醇即明显升高,为正常饮食组的3.96倍,至实验2-3个月时达稳态高水平,在正常饮食组的5.24-5.41倍之间。相同实验条件下,口服给予辛伐他汀10mg/kg能够使高脂喂养的鹌鹑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口服给予EPD0.3mg/kg、1.0mg/kg、3.0mg/kg对鹌鹑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影响(图5)。
实验14周末,取鹌鹑头臂动脉及主动脉自主动脉弓至髂动脉分支处,标本作苏丹III染色。
结果可见,正常组鹌鹑的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平整,呈乳白色,嗜苏丹染色阴性(图6A)。
高脂饮食饲养鹌鹑14周,可见在模型对照鹌鹑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局部形成凸起于内膜,大小不一的乳白色粥样斑块,并相互融合成片,嗜苏丹染色阳性。其中3/23例主动脉内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的斑块;1/23例主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8/23例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小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11/23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图6B)。
EPD0.3mg/kg给药组中有3/20例主动脉内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的斑块;3/20例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小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11/20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3/20例内膜表面无明显病理改变(图6C)。
EPD1.0mg/kg给药组中有4/31例主动脉内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的斑块;3/31例主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18/31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5/31例内膜表面无明显病理改变(图6D)。
EPD3.0mg/kg给药组中有1/14例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3/14例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小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6/14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5/14例内膜表面无明显病理改变(图6E)。
辛伐他汀1.0mg/kg给药组中有1/24例主动脉内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的斑块;3/24例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小于3mm2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18/24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2/24例内膜表面无明显病理改变(见图6F)。
上述各组鹌鹑病变情况根据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标准,经Ridit检验分析,EDP0.3mg/kg、1.0mg/kg、3.0mg/kg组与辛伐他汀组10.0mg/kg组鹌鹑主动脉病变程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表2)。
表2.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抗高血脂诱发的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表2.EPD抗高血脂诱发的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病理分级     RIDIT′sU-Values
    3     2     1     0.5     0
正常饮食组模型对照组EPD0.3mg/kg组EPD1.0mg/kg组EPD3.0mg/kg组辛伐他汀10mg/kg     033401     010310     083033     0111118618     1503552     -5.523.18**0.85**#0.60**#-0.64**#0.31**#
*p<0.05,**p<0.0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15-30.ALPHA=0.05,RIDIT′s Critical U-Values[-1.9600,1.9600];ALPHA=0.01,RIDIT′s Critical U-Values[-2.5758,2.5758]。
结论:EPD0.3mg/kg、1.0mg/kg、3.0mg/kg不影响高脂喂养鹌鹑的血脂水平,能够抑制其头臂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实施例5
高脂喂养鹌鹑14周,鹌鹑血脂水平明显升高,为正常饮食组的4.82倍,高脂喂养同时口服给予辛伐他汀10mg/kg治疗,可显著降低鹌鹑血清总胆固醇水平,EPD 0.3、1.0、3.0mg/kg(以槟榔碱计,其中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1∶20∶20)口服给药对高脂喂养鹌鹑的血脂水平无显著影响。高脂喂养鹌鹑恢复正常饮食5周后,其血脂均恢复正常(图7)。
高脂饮食改为正常饮食的第5周末,取鹌鹑头臂动脉及主动脉自主动脉弓至髂动脉分支处,标本作苏丹III染色。
结果发现,正常组鹌鹑的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平整,呈乳白色,嗜苏丹染色阴性(图8A)。
高脂模型组鹌鹑3/10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局部融合成片的斑块,2/10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斑块,1/10例内膜表面有明显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4/10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1/10内膜表面正常(图8B)。
EPD 0.3mg/kg组鹌鹑,其中2/9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存在面积大于3mm2、局部融合成片的斑块,1/9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斑块,1/9例内膜表面有明显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4/9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1/9内膜表面正常(图8C)。
EPD 1.0mg/kg组鹌鹑,其中仅2/11例内膜表面有明显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6/11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3/11内膜表面正常(图8D)。
EPD3.0mg/kg组鹌鹑,主动脉和头臂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数完全消退。其中1/9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出现面积大于3mm2的斑块,1/9例内膜表面有明显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2/9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5/9内膜表面正常(图8E)。
辛伐他汀10mg/kg组鹌鹑,其中1/10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存在面积大于3mm2、局部融合成片的斑块,2/10例主动脉和头臂动脉内膜表面存在面积大于3mm2的斑块,3/10例内膜表面有明显的奶油色凸起的斑块,4/10例内膜有广泛的奶油色变化,但无凸起的斑块,1/10内膜表面正常(图8F)。
对上述各组鹌鹑病变情况,根据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级标准,经Ridit检验分析,发现辛伐他汀10mg/kg治疗组的高脂喂养鹌鹑在恢复正常饮食后(P<0.05),其主动脉和头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持续发展,与恢复高脂饮食前相比明显加重,与此前未经治疗的模型对照组病变程度相似。上述相同试验条件下,经EPD0.3mg/kg、1.0mg/kg、3.0mg/kg治疗的鹌鹑在恢复正常饮食后,其主动脉和头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均明显轻于辛伐他汀10mg/kg治疗组(P<0.05)。其中,EPD1.0mg/kg治疗组和3.0mg/kg治疗组鹌鹑其主动脉和头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同组恢复正常饮食前的鹌鹑相比呈减轻的趋势(表3)。
表3.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EPD对恢复正常饮食后的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回归的促进作用。
表3.EPD对恢复正常饮食后的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回归的促进作用
    病理分级     RIDIT′sU-Values
    3     2     1     0.5     0
正常对照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模型对照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EPD0.3mg/kg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EPD1.0mg/kg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EPD3.0mg/kg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辛伐他汀10mg/kg组恢复期前恢复期后 003332400011 001201301102 008131023133 0011411418662182 1580131535521 -3.8016-5.20552.94792.19440.8037**1.4104*#0.6144**-0.6694*#-0.6452**-1.4635*#0.272 3**2.0277
p<0.05,▲▲p<0.01与恢复期前相比;*p<0.05,**p<0.01与同期模型组相比;#p<0.05,##p<0.01与同期辛伐他汀组相比.ALPHA=0.05,RIDIT′8Critical U-Values[-1.9600,1.9600];ALPHA=0.01,RIDIT′s CriticalU-Values[-2.5758,2.5758]。
结论:EPD0.3mg/kg、1.0mg/kg、3.0mg/kg能够促进恢复正常饮食的高血脂症鹌鹑头臂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恢复。
实施例6
槟榔碱片的制备
制剂配方
氢溴酸槟榔碱    4mg
盐酸川芎嗪      80mg
磷酸钙          60mg
预胶化淀粉      12mg
滑石粉          24mg
水、乙醇        适量
方法:将氢溴酸槟榔碱、盐酸川芎嗪、磷酸钙和预胶化淀粉混合,加水、乙醇糅合,过16目筛制粒。干燥,加滑石粉混合,压片。
实施例7
丹皮酚微丸的制备
丹皮酚         100g
微晶纤维素     35g
淀粉           65g
硬脂酸镁       10g
               1000粒
将上述药物分别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后置于微丸机中,喷5%或10%的糖浆制备成微丸,于25-45℃减压干燥,整粒,取40-80目微丸,装胶囊。
在使用时,可以将实施例6和7制成的制剂给予患者,同时服用或连续服用。所述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年龄和医生的判断等因素而变化。

Claims (5)

1.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有效量的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以及选择性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其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含量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为0.5%-7%,川芎嗪为25%-88.5%,丹皮酚为11%-74.5%。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含量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为1%-3.5%,川芎嗪为30%-68%,丹皮酚为31%-69%。
3.槟榔碱、川芎嗪和丹皮酚相结合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含量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为0.5%-7%,川芎嗪为25%-88.5%,丹皮酚为11%-74.5%。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应用,其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槟榔碱、川芎嗪、丹皮酚的含量以摩尔质量计,槟榔碱为1%-3.5%,川芎嗪为30%-68%,丹皮酚为31%-69%。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药物适用于防治高血脂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
CN2007101662451A 2007-10-17 2007-11-08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Active CN101411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62451A CN101411705B (zh) 2007-10-17 2007-11-08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0847 2007-10-17
CN200710180847.2 2007-10-17
CN2007101662451A CN101411705B (zh) 2007-10-17 2007-11-08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1705A CN101411705A (zh) 2009-04-22
CN101411705B true CN101411705B (zh) 2011-06-01

Family

ID=4059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62451A Active CN101411705B (zh) 2007-10-17 2007-11-08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17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8488B (zh) * 2014-07-14 2018-06-08 北京赛德维康医药研究院 一种降血脂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WO2016198342A1 (de) * 2015-06-09 2016-12-15 Bayer Pharma Aktiengesellschaft Positiv allosterische modulatoren des muskarinergen m2 rezeptors
CN113024592A (zh) * 2021-03-19 2021-06-25 四川大学 一种氮杂环丁硅前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以其合成六元硅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1705A (zh)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2906A (zh) 一种中药复方及其用途
CN102133222A (zh) 一种防治动脉硬化的复方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30632A (zh) 一种根治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411705B (zh) 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
CN101417086B (zh) 一种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制剂
CN100542532C (zh) 吡非尼酮在制备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
CN103933487A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复方中药
CN106389493A (zh) 一种治疗骨坏死促进骨修复的药品
CN103285022B (zh) 用于制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8699A (zh)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049010B (zh) 一种防治缺血性脑血管药物
CN101537123A (zh) 一种用于治疗皮肤癣病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99564A (zh) 三七花总皂苷在制备治疗高血压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3127093B (zh) 牛蒡子苷元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脑胶质瘤药物中的用途
CN101632829B (zh) 一种抗肝纤维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药物制剂
CN104096089A (zh) 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胶囊剂和制法
CN105381168B (zh) 一种腰痛宁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38760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骨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1428027B (zh)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的药物组合物
CN103768454A (zh) 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hiv/aids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238A (zh) 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6620070A (zh) 一种治疗骨关节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966324A (zh)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8753B (zh) 一种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31452A (zh) 一种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Hai

Inventor after: Shi Yongping

Inventor after: Wang Qian

Inventor after: Duan Zhibian

Inventor after: Shi Cuige

Inventor before: Wang Hai

Inventor before: Wang Qian

Inventor before: Duan Zhibian

Inventor before: Shi Cuig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WANG HAI WANG QIAN DUAN ZHIBIAN SHI CUIGE TO: WANG HAI SHI YONGPING WANG QIAN DUAN ZHIBIAN SHI CUIGE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