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436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4366B
CN101404366B CN2008101618345A CN200810161834A CN101404366B CN 101404366 B CN101404366 B CN 101404366B CN 2008101618345 A CN2008101618345 A CN 2008101618345A CN 200810161834 A CN200810161834 A CN 200810161834A CN 101404366 B CN101404366 B CN 101404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ce
terminal
shell
accommodating chamber
position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18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4366A (zh
Inventor
高桥俊春
大高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04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4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4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43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2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one or more pieces being of resilient material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的端子容纳室4安装在外壳3上,以覆盖外壳3的外表面,同时撞杆41插入外壳3的插入孔31内。插入插入孔31内的每个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2的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内。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安装在外壳3上,以覆盖端子夹持部件4的外表面。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包括:外壳夹持凸起51,其分别接合在检测部件夹持槽35中;以及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其分别容纳在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与隔壁33之间。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可以以通过使每个外壳夹持凸起51与检测部件夹持槽35的侧面接合,来限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向上运动的方式滑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检测在外壳中形成的端子容纳室内的端子的插入位置的检测部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下面提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所述类型的传统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其端子容纳室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外壳,而且导槽分别形成在该端子容纳室的侧壁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垂直槽分别形成在这些侧壁上,而且在与各导槽呈交叉关系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该端子容纳室内容纳的端子具有分别从其相对两侧横向延伸的舌形稳定器。夹持器从通过该外壳的底壁形成的插入端口插入到该外壳内,而且夹持器的夹持部分和引导凸起设置在每个垂直槽内,并且它们以上下方向排列。所述夹持部分与引导凸起之间的间隙设置在导槽和垂直槽彼此交叉的插入部分处。
当该端子设置在端子容纳室内的适当位置时,将稳定器从垂直槽和导槽彼此交叉的插入部分抽出。因此,在将每个夹持部分移动到该垂直槽的上部内时,夹持器可以被推入到外壳内,从而可以被完全地夹持。相反,在该端子没有被设置在适当位置时,每个稳定器位于垂直槽和导槽彼此交叉的插入部分,而且通过该稳定器可以防止夹持部分移动到垂直槽的上半部分内,以致不能将该夹持器推入外壳内,因此,夹持器保持从外壳向外凸出,即,被保持在其临时夹持位置。
在下面提到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分别向端子容纳室的侧面以及所述外壳的正面开口的接纳室。当将端子插入该端子容纳室以接触撞杆(lance)时,该撞杆弹性弯入到接纳室内,以使该端子进入该端子容纳室中,而当在端子容纳室内的适当位置容纳该端子时,弯曲的撞杆复原以从该接纳室抽回。夹持器连接到外壳的正面上,所述接纳室朝着该外壳的正面开口。更具体地说,通过外壳正面上的开口,夹持器的限位板分别插入到该接纳室内,而且通过这样做,将夹持器连接在外壳上。
当端子没有位于端子容纳室内的适当位置,同时撞杆弯入接纳室内时,限制或者防止了限位板插入到接纳室内,以致夹持器不能与外壳完全夹持地接合。因此,夹持器从外壳向外凸出,而且相对于外壳保持临时夹持状态。相反,当每个端子都位于端子容纳室内的适当位置,同时撞杆没有弯入接纳室内时,夹持器可以与外壳完全夹持接合。
专利文献1:JP-A-2006-79922
专利文献2:JP-A-2005-166608
在上述各传统连接器中,这样设计用于确认端子的接纳状态的夹持器,以使该夹持器相对于外壳的壁面垂直地运动,而且处于临时夹持状态的夹持器从外壳向外凸出,因此,在外力施加到凸出的夹持器上时,连接器发生变形或者被破坏的可能性非常大。
发明内容
根据上面所做的描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因外力而被变形或者被破坏的连接器。
利用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端子容纳室通过该开口露在外部;撞杆,该撞杆凸出到端子容纳室内并在端子插入该端子容纳室之前,将撞杆设置成与具有开口的壁面齐平,而且当插入到端子容纳室内的端子压制该撞杆时,撞杆被从端子容纳室抽出,从而从该壁面凸起;以及检测部件,其安装在外壳上以覆盖该撞杆,以使其沿着具有开口的壁面运动,从该壁面凸起的撞杆限制该检测部件的运动。
此外,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撞杆形成在与外壳和检测部件分离的端子夹持部件上,而且撞杆通过开口露在端子容纳室的内部。
此外,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外壳或者端子夹持部件具有设置在检测部件的运动路径上的邻接部分,而且在检测部件上形成接合部分,并且可以利用该邻接部分夹持该接合部分。
在本发明中,用于接合邻接端子容纳室内的端子的每个撞杆被检测部件覆盖,而且所述撞杆不从连接器向外凸起,因此,可以防止该连接器因为外力而变形或者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看时,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从背面观看时,该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该连接器的垂直剖视图。
图4A和4B是示出撞杆位置检测部件的临时夹持状态的连接器1的示意图,而图4A是从背面观看时的透视图,图4B是水平剖视图。
图5A至5C是说明端子夹持部件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的检测操作与端子的插入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而图5A是示出插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示出插入期间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C是示出插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和6B是示出撞杆位置检测部件的完全夹持状态的连接器1的示意图,而图6A是从背面观看时的透视图,图6B是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1是从正面观看时,该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从背面观看时,连接器1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连接器1的垂直剖视图。根据附图限定下面的描述中使用的上侧、下侧、正面、背面、右侧和左侧,而且仅为了说明问题来限定它们,当然,它们可以与本发明的实际连接器不同。
如图1和2所示,连接器1包括:外壳3,具有端子容纳室2;端子夹持部件4,其连接在外壳3上,以夹持分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2内的端子T;以及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用于检测端子夹持部件4与端子T的夹持接合。
端子容纳室2向外壳3的背面开口。如图2所示,容纳在外壳3内的每个端子T具有:前半部分,用作通常为方筒形的连接部分T1;以及后半部分,用作用来压紧于导线的端部上的压紧部分T2。端子容纳室2具有方形横截面,而端子容纳室2的后端部分的横截面大于其前端部分的横截面。端子容纳室2的前端部分限定用于容纳连接部分T1的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而其后端部分限定用于容纳压紧部分T2的压紧部分容纳部分22。在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的前端形成连接孔23,而且该连接孔23穿过外壳3的前壁形成。
如图1和2所示,通过外壳3的上壁3a,形成两个分别为矩形开口的插入(进入)孔31,而且该插入孔31在该上壁3a的前端部分与后端部分之间延伸。如图3所示,通过上壁3a,形成两个插入孔31,而且这两个插入孔31分别对应于两个端子容纳室2,并且插入孔31分别在端子容纳室2的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的后端部分与压紧部分容纳部分22的前端部分之间延伸,因此,端子容纳室2的内部露到外壳3的外面。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的前端与插入孔31的前缘之间的距离L1基本上等于端子T的连接部分T1的长度(请参考图5)。
在上壁3a上形成限动壁32,而且该限动壁32设置在插入孔31的前面,并从插入孔31的前沿离开预定距离。限动壁32用于限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运动,而且它在外壳3的上壁3a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1和2所示。在位于两个插入孔31之间的(外壳3的)上壁3a的该部分上,形成隔壁33。该隔壁33从上壁3a的上表面向上延伸。
在外壳3的相对(右和左)侧面上分别形成一对夹持件夹持部分34,而且这对夹持件夹持部分34沿插入孔31从限动壁32的后表面延伸到插入孔31的后端部分。在外壳3的每个侧壁3b上,以隆起方式,形成通常为矩形块状的每个夹持件夹持部分34,而且每个夹持件夹持部分34从侧壁3b的大致垂直中心部分延伸到上表面3a的侧边缘部分。如图2所示,夹持部分34a分别从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上部边缘部分的后缘向后凸出。如图1所示,在外壳3的相对侧壁3b上,分别形成检测部件夹持槽35,而且将该检测部件夹持槽35分别布置为靠近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下表面。检测部件夹持槽35在(外壳3的)前后方向上分别沿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下表面延伸。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形成在每个检测部件夹持槽35的中心部分。该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分别形成在这两个检测部件夹持槽35的底面上,而且它们分别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凸起。
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形成在外壳3的后端,而且从上壁3a向上延伸。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沿上壁3a的后缘延伸,即,在上壁3a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形成夹持孔36a。在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近端部分上,形成夹持孔36a。
如图1和2所示,端子夹持部件4包括矩形板形式的上壁4a和一对分别从该上壁4a的相对侧边缘(左侧和右侧)向下延伸的侧壁4b,此外,一对撞杆41形成在所述端子夹持部件4的前端部分上,而且这对撞杆41从端子夹持部件4的前端部分向前延伸。上壁4a的长度通常等于外壳3的每个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夹持部分34a的背面与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右侧壁和左侧壁4b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通常等于外壳3的后端部分的上壁3a的宽度。
外壳夹持部分42形成在上壁4a的后缘的宽度中心部分上,并且从上壁4a的后缘中心部分向后延伸。横向凸起件部分43分别从右侧壁和左侧壁4b的后端横向凸起。每个横向凸起件部分43以弯曲的方式从侧壁4b的后端横向延伸,以使其背面位于上壁4a的后缘的后面。外壳夹持部分44形成在这两个侧壁4b的前端上,并且分别从这两个侧壁4b的前端向前凸起,每个外壳夹持部分44分别位于侧壁4b的前端的大致垂直中心部分。
这对撞杆41从上壁4a的前端部分的内表面向前延伸,而且它们互相平行地设置,如图1和2所示。如图3所示,撞杆41具有从其后端部分延伸到其中心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而且该中间部分的厚度通常等于位于外壳3的插入孔31的背面的上壁3a的厚度,其前端部分的下表面向下倾斜,而且位于比其后端部分的下表面低的位置。撞杆41的前端部分用作检测部分41a,用于检测端子T在端子容纳室2内的插入位置。检测部分41a的前面从其下缘延伸到其通常垂直于上壁4a的内表面的垂直中心部分,然后,它向后倾斜到其上缘。如图3所示,从检测部分41a向后延伸的撞杆41的那部分的上表面首先与上壁4a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到该撞杆的中心部分(前后方向),然后,相对于上壁4a的前端,向上倾斜。
端子夹持部件4连接到外壳3上,同时撞杆41分别容纳(或者插入)在外壳3的上壁3a上的一对插入孔31内,以使上壁4a和侧壁4b分别覆盖外壳3的上壁3a和侧壁3b。当端子夹持部件4这样安装在外壳3上时,侧壁4b的前缘分别邻接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夹持部分34a的背面,而且分别形成在相对侧壁4b上的外壳夹持部分44a分别与夹持部分34a的下表面夹持接合,而上壁4a的后缘与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前面邻接,而且形成在上壁4a上的外壳夹持部分42与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夹持孔36a夹持接合,因此,端子夹持部件4固定在外壳3上。每个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其被插入到插入孔31内)分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2的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内,而且每个撞杆41的上表面与外壳3的上表面3a齐平,如图3所示。
如图1和2所示,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形状通常与端子夹持部件4的形状相似,而且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相对(左侧和右侧)侧壁5b的前半部分(前端部分)向下延伸到其后半部分(后端部分)以下。外壳夹持部分51形成在向下延伸到其后端部分以下的每个侧壁5b的前端部分上。一对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形成在上壁5a的前端部分上。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沿上壁5a的前缘互相并置,而且每个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分别具有大致方块形,并且它们分别从上壁5a的内表面向内凸起。
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连接到外壳3上,以使侧壁5a和侧壁5b覆盖端子夹持部件4的上壁4a、侧壁4b和撞杆41以及外壳3的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当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这样安装在外壳3上时,其上表面5a与外壳3的限动壁32的上端和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上端(或者上缘)齐平(即,外壳3的上端面),或者位于比限动壁32和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上端低的水平。每个侧壁5b(向下延伸到其后端部分以下)的前端部分的下缘位于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的下端以下的水平,而且外壳夹持凸起51分别容纳在检测部件夹持槽35内。形成在上壁5a的前端部分上的这对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分别容纳在分别形成在隔壁33与外壳3的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4相应之一之间的空间内。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安装在外壳3上,以覆盖端子夹持部件4的上壁4a和侧壁4b,而且它以通过外壳夹持凸起51来防止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向上运动的方式,在外壳3的前后方向上滑动,每个所述外壳夹持凸起51与检测部件夹持槽35的侧面接合。
接着,将说明当检测每个端子T在端子容纳室2内的插入位置时,实现的端子夹持部件4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操作过程。图4A和4B是示出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临时夹持状态的连接器1的示意图,而图4A是从背面观看时的透视图,图4B是水平剖视图。图5A至5C是端子夹持部件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检测操作与端子T的插入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并且图5A是示出插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插入期间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C是示出插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A和6B是示出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完全夹持状态的连接器1的示意图,并且图6A是从背面观看时的透视图,图6B是水平剖视图。
在将每个端子T插入到端子容纳室2中之前,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移动到临时夹持位置(靠近外壳3的前端设置该检测部件5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前端面邻接限动壁32的背面,并且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覆盖设置在插入孔31前部的上壁3a的那部分,如图5A所示。此外,端子夹持部件4的每个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的下端部分被插入或者容纳在端子端子容纳室2内。此外,容纳在检测部件夹持槽35内的每个外壳夹持凸起51设置在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的前部,如图4B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在端子T如图4A中的箭头所示地从外壳3的后侧插入到端子容纳室2内时,端子T的连接部分T1穿过压紧部分容纳部分21而进入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2,并且与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的倾斜下表面邻接结合。如图5B所示,当连接部分T1前进时,端子T的连接部分T1接触其下表面的检测部分41a向上位移(或者弯曲)。向上弯曲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被从端子容纳室2抽出,并被容纳在由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的背面和从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向后延伸的上壁5a所形成的接纳空间53内,结果,检测部分41a使连接部分T1更向下移动到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内。容纳在接纳空间53内的(撞杆41的)连接部分41a的前面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的背面相对。因此,即使当试图使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向后移动时,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仍可以邻接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这样,限制或者防止了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运动。
当端子T进一步插入端子容纳室2内,直到连接部分T1的前面与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的前面邻接接触,使得如图5C所示,连接部分T1通常移动到与插入孔31不配准时,检测部分41a从接纳空间53移动到插入孔31内。容纳在插入孔31内的检测部分41a在其前面与连接部分T1的背面夹持地接合。结果,端子T定位在端子容纳室2内。此外,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可以在插入孔31上运动,而且可以消除对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运动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C中的箭头所示,当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朝着外壳3的后端移动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每个侧壁5b的外壳夹持凸起51在检测部件夹持槽35内向后移动,因此,与外壳3的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邻接接合,然后,滑动通过该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如图6B所示。结果,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移动到完全夹持位置(检测部件5布置为靠近外壳3的后端的位置)。通过确认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向后移动或者每个外壳夹持凸起51与检测部件夹持凸起35a的邻接接合,可以确认每个端子T已经插入端子容纳室2内,直到连接部分T1的前面邻靠连接部分容纳部分21的前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内,通过沿端子夹持部件4的上表面4a运动的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来检测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随端子T在端子容纳室2的运动所做的运动。因此,当受到外力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极不易于在临时夹持位置与完全夹持位置之间运动。因此,可以防止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因为外力而产生错误动作。此外,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与端子夹持部件4一起覆盖外壳3,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不从连接器1的端面凸出,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因为外力而产生错误动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内,用于检测端子T插入端子容纳室2内的每个撞杆41被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所覆盖,而在接触端子T时向上位移的检测部分41a被容纳在由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上壁5a所形成的接纳空间53内,而且它不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向外凸起。因此,可以防止因为对撞杆41施加外力而使撞杆41及其相邻部件发生的变形或者破坏,即,可以防止连接器1发生变形或者破坏。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根据限动壁32和夹持部件夹持部分36的安装位置以及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长度(在前后方向上),来确定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在临时夹持位置与完全夹持位置之间的运动量,因此,可以自由地确定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运动量,而不受连接器1的各部分的安装位置等的限制。此外,当端子T插入端子容纳室2内后移动到插入孔31的外部时,撞杆41容纳在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与外壳3之间的接纳空间53内,而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始终位于端子夹持部件4上时,该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滑动,因此,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以用于检测每个端子T的插入/取出的端子夹持部件4的整个表面始终露在外部,从而避免撞杆位置检测部件干扰端子夹持部件4的方式滑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连接器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对应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与端子夹持部件4重叠量的数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撞杆41形成在与外壳3分离的端子夹持部件4上。因此,与在外壳3上一体地形成撞杆41的情况相反,可以增大撞杆41的尺寸,而无需对模具的结构施加任何限制,而且在将撞杆41的弯曲量保持在低水平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实现每个端子T的定位以及该端子的插入位置的检测。因此,作用在端子T和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上的外力,不会取消每个撞杆41对端子T和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的夹持,而且仅利用撞杆41,就可以确定地实现每个端子T的定位以及该端子在端子容纳室2内的插入位置的检测。因此,与利用不同部件,分别实现将端子T定位在端子容纳室2内并检测端子T在端子容纳室2内的插入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连接器1的总体尺寸制造得更小,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仅通过利用撞杆41取消夹持端子T,就可以从端子容纳室2内移出端子T,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执行移出端子T的操作以及更换端子T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撞杆41形成在介于外壳3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之间的端子夹持部件4上,而且与外壳3分离。然而,撞杆41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外壳3上。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撞杆41的检测部分41a的前面的上部向后倾斜,以避免检测部分41a与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的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的夹持接合。然而,如果当与端子T夹持接合时,检测部分41a不与撞杆位置检测凸起52夹持接合,则检测部分41a的前面的上部未必总需要向后倾斜,而且检测部分41a可以是例如方块形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外壳3具有两个端子容纳室2,因此,端子夹持部件4具有两个撞杆41。然而,可以根据外壳3的端子容纳室2的数量,适当地改变端子夹持部件4的撞杆41的数量。此外,只要撞杆41通过突入到孔31凸出到端子容纳室2内,同时其上表面与外壳3的上表面3a齐平,而且利用在端子容纳室2内移动的端子T可以使其移出插入孔31,从而限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运动,那么,撞杆41可以具有任何适当形状。
只要可以被安装在外壳3上以覆盖撞杆41,而且可以沿外壳3的壁面移动并利用从各插入孔31向外移动的撞杆41限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移动,那么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可以具有任意适当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是大致U形的横截面的,但是它未必总需要这样U形的横截面。此外,可以分别对每个端子容纳室2,或者对多个端子容纳室2设置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此外,可以提供一种其中撞杆41限制撞杆位置检测部件5从临时夹持位置(外壳3的后端面)移动到完全夹持位置(外壳3的前端面)的结构。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端子容纳室通过该开口露到外部;
撞杆,该撞杆凸出到所述端子容纳室内,并在将端子插入所述端子容纳室之前,该撞杆与具有所述开口的壁面齐平,而且当插入到所述端子容纳室内的所述端子压制所述撞杆时,所述撞杆被从所述端子容纳室中抽出,从而从所述壁面凸起;以及
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覆盖所述撞杆,从而沿所述具有所述开口的壁面运动,从所述壁面凸起的所述撞杆限制所述检测部件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撞杆形成在端子夹持部件上,该端子夹持部件与所述外壳和所述检测部件这两者分离,以及
所述撞杆穿过所述开口而露在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或者所述端子夹持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检测部件的运动路径上的邻接部分,而且在所述检测部件上形成接合部分,并且可以利用所述邻接部分夹持该接合部分。
CN2008101618345A 2007-10-04 2008-09-24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4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0472 2007-10-04
JP2007260472A JP5111995B2 (ja) 2007-10-04 2007-10-04 コネクタ
JP2007-260472 2007-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4366A CN101404366A (zh) 2009-04-08
CN101404366B true CN101404366B (zh) 2011-07-13

Family

ID=40523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183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4366B (zh) 2007-10-04 2008-09-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01035B2 (zh)
JP (1) JP5111995B2 (zh)
CN (1) CN101404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8667B2 (ja) * 2009-04-23 2013-08-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の成形型構造及びハウジングの成形方法並びにハウジング
JP2012054107A (ja) * 2010-09-01 2012-03-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付き端子金具
JP5646273B2 (ja) * 2010-10-07 2014-1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82061B2 (ja) 2010-12-21 2015-03-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2602135B (zh) * 2012-03-14 2013-09-11 长江大学 自动液压绷网机
JP2014120443A (ja) * 2012-12-19 2014-06-30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6104064B2 (ja) * 2013-06-14 2017-03-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62601B2 (ja) 2016-01-12 2019-01-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EP3252875B1 (en) * 2016-06-02 2019-03-06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ounting method
JP6769354B2 (ja) * 2017-03-13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6861582B2 (ja) * 2017-06-14 2021-04-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240802B (zh) * 2017-06-29 2018-12-1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式线束插件
JP7042402B2 (ja) * 2018-12-27 2022-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146716B2 (ja) * 2019-10-01 2022-10-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230253735A1 (en) * 2022-02-10 2023-08-10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unseated terminal detection featu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591A (zh) * 1997-09-24 1999-05-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有保持架的联接器
US5980325A (en) * 1998-07-30 1999-11-09 Berg Technology, Inc. Micro miniatur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126204C (zh) * 1998-07-21 2003-10-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7153172B2 (en) * 2005-05-19 2006-12-26 Deutsch Engineered Connecting Devices, Inc. Fuel injector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178Y2 (zh) * 1985-09-27 1990-09-21
JP3042356B2 (ja) * 1995-03-14 2000-05-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11228B2 (ja) * 1996-03-07 2002-08-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係止具付きコネクタ
JP2000268915A (ja) * 1999-03-17 2000-09-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型コネクタ
JP2005166608A (ja) 2003-12-05 2005-06-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4356567B2 (ja) 2004-09-09 2009-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46477B2 (ja) * 2004-09-29 2010-04-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591A (zh) * 1997-09-24 1999-05-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有保持架的联接器
CN1126204C (zh) * 1998-07-21 2003-10-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5980325A (en) * 1998-07-30 1999-11-09 Berg Technology, Inc. Micro miniatur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153172B2 (en) * 2005-05-19 2006-12-26 Deutsch Engineered Connecting Devices, Inc. Fuel injector connect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166608A 2005.06.23
JP特开2006-79922A 2006.03.2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93811A (ja) 2009-04-30
US7601035B2 (en) 2009-10-13
CN101404366A (zh) 2009-04-08
US20090093168A1 (en) 2009-04-09
JP5111995B2 (ja)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4366B (zh) 连接器
US9336462B2 (en) Tray-type card connector capable of receiving at least two cards simultaneously
US9875432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set
US7666015B2 (en) Board-connecting connector
US8308495B2 (en) Push-push card connector
US8747156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0573562C (zh) 存储卡连接器
US20100093200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lide carrier
US8157577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8382498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ejector
US76483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LED device thereon
JP2006236695A (ja) コネクタ
CA2609775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CN107017504B (zh) 连接器
US20080194148A1 (en) Card connector
US79225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each with free guiding end
KR101752009B1 (ko) 커넥터
US8192236B1 (en) Battery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KR20130029338A (ko) 카드 커넥터
US2008008563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JP2005327502A (ja) コネクタ
CN101997216A (zh) 连接器
JP5440453B2 (ja) コネクタ
US768217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7819695B2 (en) Multi-unit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