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6999A -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6999A
CN101396999A CNA2008101682017A CN200810168201A CN101396999A CN 101396999 A CN101396999 A CN 101396999A CN A2008101682017 A CNA2008101682017 A CN A2008101682017A CN 200810168201 A CN200810168201 A CN 200810168201A CN 101396999 A CN101396999 A CN 101396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ign material
chamber door
material chamber
reinforcement
airba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82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藤和彰
榊原泰博
户谷千春
佐藤贵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在杂物箱门(31)的壁部(33)中设置有易破部分(35),杂物箱门(31)用于开闭杂物箱(18)的开口(27)。壁部(33)面向车辆乘员室。在壁部(33)内侧安装气囊壳体(45),气囊壳体(45)用于容纳气囊(46),气囊(46)因充气流体而膨胀。使气囊壳体(45)的前部(45C)作为压力承受部,用于经由膨胀的气囊(46)承受充气流体的压力,从而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使易破部分(35)被向车辆后侧膨胀的气囊(46)撞破。使气囊(46)穿过易破部分(35)从杂物箱门(31)向车辆后侧伸出。在壁部(33)内侧设置用于加固杂物箱门(31)的增强件(48),增强件(48)固定于杂物箱门(31)中除易破部分(35)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增强件(48)。

Description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这种气囊装置可以借助于安装在杂物箱门中的气囊来保护乘员的膝部,杂物箱门用于开闭杂物箱的开口。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由于前碰撞等从前侧向车辆施加冲击时,存在的问题是,就座在座椅(如前乘员座)上的乘员的膝部与内部部件碰撞,如位于座椅前侧的杂物箱的门。据此,提出了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在杂物箱门中安装气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根据此气囊装置,响应施加于车辆的冲击,由充气流体(如充气气体)使气囊膨胀。气囊在易破部分处撞破杂物箱门朝向乘员室的壁部,穿过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气囊置于乘员膝部与杂物箱门之间以限制乘员的膝部,并减少施加于膝部的冲击。
[0003]在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需要使气囊仅朝向车辆后侧膨胀以可靠地撞破易破部分。为此,在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应当高于易破部分的刚性,这是很重要的性能,从而,通过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0004]所以,在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采用了一种结构,由刚性高的车身加强件,经由支撑件对杂物箱门进行支撑。具体而言,在杂物箱门中,于杂物箱门下方设置可转动方式支撑的铰接轴,下支撑件置于围板(车身加强件)与铰接轴之间。此外,上支撑件置于杂物箱门的上部与增强件(车身加强件)之间。作为上支撑件,除了包括杆状单个零件的部件之外,可以采用例如这样一种部件,其包括多个零件并且随杂物箱门的开闭一起伸缩或弯曲。
[0005]根据这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由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围板及增强件,提供对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的增强。由于上述刚性高的杂物箱门(易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承受气囊内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由于将反作用力附加到朝向车辆后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中,容易在易破部分处撞破杂物箱门。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2002-347565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用于增强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刚性的配置,只应用在杂物箱门的外部,而没有应用于杂物箱门自身。因而,在杂物箱门中,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并未得到充分增强,不能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因此,会使例如前侧部的部分向车辆前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以及,气囊不能如预期地使易破部分断开,进而气囊不能如预期方式朝向车辆后侧膨胀。
发明内容
[0008]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通过在杂物箱门处可靠地承受使气囊膨胀的充气流体(如充气气体)的压力,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在杂物箱门的壁部中设置易破部分,杂物箱门用于开闭杂物箱的开口。该壁部面向车辆乘员室。在壁部内侧安装气囊壳体,用于容纳气囊,气囊因充气流体而膨胀。使气囊壳体的前部作为压力承受部,用于经由膨胀的气囊承受充气流体的压力,从而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使易破部分被朝向车辆后侧膨胀的气囊撞破。使气囊穿过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在壁部内侧设置用于加强杂物箱门的增强件,并将增强件固定于杂物箱门中除易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将气囊壳体连接于增强件。
[0010]根据上述结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基本操作如下。如果向气囊供给充气流体,气囊开始膨胀。此时,由于气囊壳体的前部作为压力承受部,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经由气囊被前部承受。对应于这种承受作用,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在气囊中,除朝向车辆后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之外,反作用力也发挥作用。气囊向车辆后侧膨胀,推压杂物箱门朝向乘员室的壁部,并在易破部分处撞破壁部。气囊穿过断开的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气囊置于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膝部与杂物箱门之间,限制膝部,并减小施加于膝部的冲击。
[0011]如果气囊壳体的刚性不够高,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使气囊壳体变形,因此,气囊壳体不能充分起到压力承受部的作用,并且不能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
[0012]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在车辆杂物箱门的壁部的前侧,将气囊壳体连接于增强件。此外,增强件固定于杂物箱门中除易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增强件来增强杂物箱门中除易破部分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此外,如上所述,气囊壳体的刚性由本身刚性较高的增强件进行增强,并且,气囊壳体的刚性也由因增强件而具有较高刚性的部分进行增强。
[0013]所以,即使气囊壳体承受充气流体的压力,如上所述具有较高刚性的气囊壳体不会变形。由于气囊壳体的前部可靠地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的压力,所以,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结果,通过促气囊执行上述基本操作,也就是,使气囊向车辆后侧膨胀,并使气囊穿过易破部分从杂物箱门向车辆后侧伸出,对乘员膝部进行保护。
[0014]第一锁扣件优选固定于气囊壳体的外侧,以及,优选通过第一锁扣件将气囊壳体连接于增强件。在这种情况下,锁扣件在气囊壳体和增强件上方延伸,使得气囊壳体借助于锁扣件与增强件结合。
[0015]按这种方式,结构中所使用的锁扣件独立于气囊壳体和增强件,即使气囊壳体和增强件彼此靠近时,或者,即使气囊壳体和增强件布置成间距较大时,使用长度适合这种距离的锁扣件,从而将气囊壳体可靠地连接于增强件。
[0016]锁定装置优选设置在杂物箱中。将锁定装置组成部件的一部分布置于杂物箱门,以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锁定装置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起到增强件的作用。
[0017]根据此结构,在锁定装置中,通常使用具有较高刚性的组成部件,以发挥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处的功能。在锁定装置中,将布置于杂物箱门壁部的组成部件用作增强件,并将气囊壳体连接于该组成部件。采用这种结构,借助于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增强气囊壳体的刚性。
[0018]锁定装置优选设置在杂物箱中。将锁定装置组成部件的一部分布置于杂物箱门,以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气囊壳体既连接于锁定装置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也连接于增强件。
[0019]根据此结构,在锁定装置中,通常使用具有较高刚性的组成部件,以发挥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处的功能。除将气囊壳体连接于增强件之外,还将气囊壳体连接于组成部件中靠近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采用这种结构,由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增强气囊壳体的刚性。
[0020]第二锁扣件优选固定于气囊壳体的外侧。通过第二锁扣件,将气囊壳体连接于锁定装置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
[002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锁扣件在气囊壳体和锁定装置组成部件上方延伸,通过第二锁扣件使气囊壳体与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相连接。
[0022]按这种方式,结构所使用的第二锁扣件独立于气囊壳体和锁定装置,即使气囊壳体与锁定装置彼此靠近时,或者,即使气囊壳体与锁定装置布置成间距较大时,使用长度适合这种距离的锁扣件,从而,可以将气囊壳体可靠地连接于锁定装置中靠近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
[0023]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优选包括:接合孔,设置于杂物箱开口的壁部中;以及锁定件,设置于杂物箱门。使锁定件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处,锁定件与接合孔接合,以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以及,在分离位置处,锁定件与接合孔分开,以解除接合。第二锁扣件以可移动方式锁扣于锁定件。
[0024]在这种锁定装置中,如果将锁定件从杂物箱门移动到接合位置使锁定件与接合孔相接合,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反之,如果将锁定件移到分离位置而使锁定件脱离接合孔,则解除锁定件的接合,可以开启杂物箱门。
[0025]第二锁扣件优选锁扣于锁定件,从而可相对锁定件移动。
[0026]根据此结构,由于第二锁扣件在气囊壳体和锁定件上方延伸,通过第二锁扣件使气囊壳体与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相连接。
[0027]另外,取代使第二锁扣件与锁定件紧密结合,将第二锁扣件锁扣于锁定件,使其可相对锁定件移动。所以,即使第二锁扣件固定不动地安装在杂物箱门中,锁定件也可以相对第二锁扣件移动。结果,第二锁扣件不会妨碍锁定件的移动。
[0028]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包括:闩眼,安装于杂物箱门和杂物箱门开口中的一个;操纵件,设置在杂物箱门和杂物箱门开口中的另一个,并由轴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以及钩件,根据操纵件的转动,钩件可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处,通过钩件与闩眼接合而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以及,在分离位置处,解除接合。
[0029]在锁定装置中,如果使用轴作为支点转动操纵件,对应于操纵件的转动,钩件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如果钩件通过移至接合位置而与闩眼接合,将杂物箱门保持在闭合位置。反之,如果钩件移至分离位置,则解除钩件与闩眼的接合,可以开启杂物箱门。
[0030]此外,优选地,将气囊壳体连接于闩眼和轴中设置于杂物箱门的组成部件。
[0031]根据此结构,由于第二锁扣件在气囊壳体和锁定装置组成部件(闩眼或轴)上方延伸,通过第二锁扣件使气囊壳体与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闩眼或轴)相连接。
[0032]此外,在第二锁扣件的安装对象是轴、并且该轴随操纵件一起相对杂物箱门转动时,优选的是,取代使第二锁扣件与轴紧密结合,将第二锁扣件以相对可转动方式锁扣于轴。通过采用这种锁扣结构,即使第二锁扣件固定不动地安装在杂物箱门中,轴也能相对第二锁扣件转动。籍此,第二锁扣件不会妨碍轴的转动。
[0033]增强件的端部优选布置于开口的周缘。设置支撑件,用于连接增强件的端部与车身加强件。
[0034]根据此结构,经由增强件和支撑件,车身加强件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流体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该增强件的刚性,因而增强气囊壳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局部轴测图,图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杂物箱及其周围部件;
图2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3—3线的剖视图,图示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截面结构;
图4是沿图2中4—4线的剖视图,图示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截面结构;
图5是沿图2中5—5线的剖视图,图示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截面结构;
图6是剖视图,图示借助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保护乘员膝部的操作;以及
图7是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叙述中,前侧指车辆的前进方向,并相对于前侧,定义后侧、上部、下部、左侧及右侧。此外,在图中,“前”指车辆中的前侧,而“后”则指车辆中的后侧。
[0036]如图1和图5中至少其一所示,在车辆11乘员室内的前部,仪表板12安装在大致整个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横向)上。仪表板12形成为三层结构,其包括(例如):基部13,由硬质树脂等制成;发泡层14,叠置在基部13上;以及,表皮层15,叠置在发泡层14上。
[0037]仪表板增强件16呈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管状,布置在仪表板12内的上部。仪表板增强件16在其两个端部处固定于车辆的前翼板(未示出)。仪表板增强件16是现有的车身加强件,用于安装各种零部件,诸如仪表板12、转向管柱20、以及前乘员座气囊装置。此外,向下延伸的加强件(称为支架)(未示出)安装于仪表板增强件16。例如,导航系统的显示单元17安装于支架。
[0038]在仪表板12中前乘员座(未示出)前方的部位处,设置杂物箱18。具体而言,在仪表板12的该部位处,形成大致矩形的安装孔19。在仪表板12中安装孔19的周缘,形成台阶部21。台阶部21包括:前壁23,相比于仪表板12的普通部分22位于稍前侧;以及侧壁24,用于连接普通部分22与前壁23。
[0039]杂物箱18的主要部分由大致长方体状的箱体25形成。箱体25的内部是容纳空间26,用于容纳小物品、文件等。在箱体25的后端形成开口27,用于向后侧打开容纳空间26,以及放进或取出小物品。在箱体25的开口27周缘,一体方式形成凸缘28。将箱体25从仪表板12的后侧插进安装孔19,并使凸缘28与台阶部21的前壁23相结合。
[0040]除具有箱体25之外,杂物箱18还具有杂物箱门31,杂物箱门31用于开启及闭合开口27。杂物箱门31包括:前壁32和后壁33,彼此分开布置;以及周壁34,布置在前壁32的周部与后壁33的周部之间。周壁34与后壁33形成为一体。后壁33对应于面向乘员室的壁部,以及,后壁33的后表面形成杂物箱18的装饰面。在后壁33中,形成易破部分35,由气囊46(稍后说明)将易破部分35撞破。形成易破部分35,使得后壁33中央部分的厚度薄于后壁33其余部分的厚度。通过形成例如从前乘员座看呈H形的撕线槽,得到易破部分35。
[0041]如图2和图3中至少其一所示,在周壁34的下端部,借助于轴36,由台阶部21的侧壁24对杂物箱门31进行支撑。使用轴36作为支点,杂物箱门31可以在使开口27闭合的位置与使开口27很大程度敞开的位置之间转动,其中使开口27闭合的位置大致处于竖直状态,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而使开口27敞开的位置则大致处于水平状态,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0042]如图2和图4中至少其一所示,在箱体25与杂物箱门31之间,将锁定装置37设置在箱体25与杂物箱门31之间。通过对操纵件进行操纵,锁定装置37使杂物箱门31保持(锁定)在闭合位置,以及解除锁定。在锁定装置37的结构中,闩眼38安装于箱体25的凸缘28。通过将金属杆弯曲成U形并将其两个端部固定于凸缘28,形成闩眼38。
[0043]在杂物箱门31后壁33的上部中央,在后壁33后表面中形成开口凹进部39。手柄保持器41固定于凹进部39,以及,轴42从手柄保持器41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伸出。轴42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手柄保持器41。在手柄保持器41的后侧,将具有钩件43的操纵手柄44作为操纵件安装在凹进部39内。操纵手柄44以可转动方式安装于轴42。按这种方式,借助于轴42,由手柄保持器41(杂物箱门31)以可转动方式对操纵手柄44进行支撑。根据操纵手柄44的转动,钩件43与闩眼38接合,并且,钩件43可以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处将杂物箱门31保持于闭合位置,在分离位置处解除上述接合。此外,弹簧(未示出)置于钩件43与手柄保持器41之间,用于使钩件43总是向接合位置侧偏置。
[0044]如上所述,闩眼38位于台阶部21的前壁23处,并且位于箱体25上部的凸缘28的后侧。在前壁23中,在凸缘28的前侧设置支撑件40,用于将闩眼38支撑于仪表板增强件16。支撑件40在其前端部40A处固定于仪表板增强件16,以及,在其后端部40B处固定于前壁23。借助于仪表板增强件16和支撑件40,增强闩眼38的刚性。
[0045]膝部保护气囊装置设置在车辆11中。由于前侧碰撞向车辆11施加来自前侧的冲击时,气囊装置保护就座在座椅(如前乘员座)上的乘员的膝部K(参见图6),避免乘员膝部与杂物箱18的杂物箱门31等接触。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5中至少其一所示,气囊壳体45安装在杂物箱门31内部,位于锁定装置37下侧并与锁定装置37分开的部分处,例如,杂物箱门31内的中部。气囊壳体45安装在车辆杂物箱门31的后壁33的前侧。气囊壳体45由板材如金属板形成,并且形成为盒状,其后表面敞开,且深度较浅。
[0046]在气囊壳体45内,容纳有折叠为折叠状态的气囊46。气囊46由聚酯纱、聚酰胺纱等制成的织物形成。气囊46的尺寸为,膨胀时占据杂物箱门31与乘员膝部K之间的空间(参见图6)。
[0047]在气囊46内部,安装作为充气流体源的充气器47。在充气器47内部容纳有气体发生剂(未示出),用于产生充气气体作为充气流体。在这种(烟火类)充气器47中,通过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反应产生充气气体。此外,作为充气器47,取代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类充气器,也可以使用混合式充气器。通过使用火药,打破充满高压气体的高压蓄气瓶的分隔壁,混合式充气器喷出充气气体。
[0048]借助于固定件(未示出)如螺栓和螺帽,将气囊46和充气器47固定于气囊壳体45。
[0049]在杂物箱门31中气囊壳体45的正下方,布置增强件48,用于增强杂物箱门31。增强件48布置在杂物箱门31的后壁31的前侧。增强件48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细杆状,增强件48两侧的端部48A位于杂物箱门31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增强件48固定于杂物箱门31中除易破部分35之外的其他部分处,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于周壁34。
[0050]如图2和图3中至少其一所示,借助于锁扣件51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增强件48,锁扣件51各自以板材如金属板形成。也就是,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分离的多个部位(图2中为3个部位)处,分别将锁扣件51固定在气囊壳体45的下表面45B中。由于各锁扣件51弯曲成U形,将锁扣件51从后侧锁扣于增强件48。
[0051]此外,借助于第二锁扣件52,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手柄保持器41的轴42,第二锁扣件52各自以板材如金属板形成。也就是,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彼此分离的多个部位处,更确切地说,在与轴42对应的两个部位处,分别将第二锁扣件52固定在气囊壳体45的上表面45A中。在各第二锁扣件52的上部,通过弯曲形成具有倒U形截面的锁扣52A。在锁扣52A中,将各第二锁扣件52从上方锁扣于对应的轴42。
[0052]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增强件48的端部48A布置在杂物箱门31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并且位于箱体25的开口27周缘的后侧。在增强件48的各端部48A的前侧,在开口27的周缘中设置支撑件53。支撑件53将端部48A支撑于仪表板增强件16,仪表板增强件16为车身加强件。支撑件53是细长的,以及,在其前端部53A固定于仪表板增强件16,在其后端部53B固定于台阶部21的前壁23。
[0053]如图3所示,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冲击传感器56和控制单元57。冲击传感器56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等,并安装在车辆11的前保险杠(未示出)中,以检测从车辆11前面施加的冲击。基于冲击传感器56的检测结果,控制单元57控制充气器47的操作。
[0054]例如,当冲击传感器56检测到没有冲击施加于车辆11(前保险杠)时,诸如车辆正常行驶时,不会从控制单元57向充气器47输出指令信号(点火信号)来指令产生充气气体。由于没有充气气体从充气器47喷出,气囊46不膨胀,并保持折叠在气囊壳体45内。所以,可以没有困难地开闭杂物箱门31。例如,在杂物箱门31竖直向上而将杂物箱门31置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下,不对操纵手柄44进行操作时,受弹簧偏转的钩件43在接合位置与闩眼38接合。借助于此接合,使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并且,箱体25的开口27被杂物箱门31堵住。从而,可以避免容纳在箱体25内的小物品遗失。
[0055]在上述状态下,如果克服弹簧作用力对操纵手柄44进行操作,使钩件43从接合位置移到分离位置,解除钩件43与闩眼38的接合。从而,使用轴36作为支点,可以将杂物箱门31从闭合位置转动至开启位置。在开启位置,由于杂物箱门31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箱体25的开口27很大程度敞开,因此,通过开口27可以放入或取出小物品等。
[0056]此外,在上述状态下,当使用轴36作为支点将杂物箱门31从开启位置转动至闭合位置、并从操纵手柄44放手时,钩件43从分离位置返回,同时由弹簧使钩件43偏转至接合位置,并与闩眼38相接合,因此,将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
[0057]此外,如上所述,当杂物箱门31转动时,气囊壳体45、气囊46、充气器47、增强件48、锁扣件51、以及第二锁扣件52与杂物箱门31形成一体,并且绕轴36移动。气囊壳体45等不会影响杂物箱门31的转动。
[0058]当冲击传感器56检测到由于车辆11前方碰撞而施加至车辆11(前保险杠)的冲击时,从控制单元57向充气器47输出指令信号(点火信号),用于指令产生充气气体。充气器47响应于指令信号点火,喷出充气气体并将其供给气囊46。充气气体的压力施加于气囊46的各部分,并使气囊46开始膨胀。此时,气囊壳体45,特别是前部(内底部45C),起到压力承受部的作用,以及,由内底部45C经由气囊46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压力。从而,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F(参见图5)。除了朝向车辆后侧的压力之外,反作用力F也作用在气囊46上。气囊46向车辆后侧膨胀,推压杂物箱门31的后壁33,并撞破后壁33的易破部分35。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气囊46穿过断开的易破部分35从杂物箱门31向车辆后侧伸出。气囊46置于就座于前乘员座上的乘员的膝部K与杂物箱门31之间,限制膝部K,并减小施加于膝部K的冲击。
[0059]如果气囊壳体45的刚性不够高,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压力将使气囊壳体45变形,因而气囊壳体45不能充分起到压力承受部的作用,而且,不能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F。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中至少其一所示,锁扣件51固定于气囊壳体45下表面45B的多个部位。将气囊壳体45在锁扣件51处连接于增强件48。锁扣件51在气囊壳体45和增强件48上方延伸,并通过锁扣件51使气囊壳体45与增强件48相连接。各锁扣件51通过弯曲处理金属板形成,并且自身具有较高的刚性。此外,将增强件48固定至杂物箱门31中除易破部分35之外的其他部分(周壁34)。
[0061]采用这种结构,借助于增强件48增强杂物箱门31中除易破部分35之外其他部分的刚性。此外,如上所述,借助于本身具有较高刚性的增强件48,并借助于因增强件48而具有较高刚性的部分,增强气囊壳体45的刚性。
[0062]此外,在锁定装置37中,通常使用具有较高刚性、包括轴42的组成部件,以发挥将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的功能。除增强件48之外,第二锁扣件52固定于气囊壳体45的上表面45A。借助于第二锁扣件52、以及锁定装置37组成部件中布置在杂物箱门31内的组成部件(轴42),安装气囊壳体45。第二锁扣件52在气囊壳体45和轴42上方延伸,从而,气囊壳体45通过第二锁扣件52与锁定装置37的轴42相连接。如上所述,轴42本身具有较高的刚性。所以,借助于锁定装置37的组成部件(轴42),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
[0063]此外,经由增强件48和支撑件53,仪表板增强件16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增强件48的刚性,并因此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抑制了增强件48进一步向车辆前侧移动的现象。
[0064]另外,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压力通过锁定装置37施加于箱体25。然而,经由台阶部21的前壁23以及支撑件40,由仪表板增强件16承受该压力。从而,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
[0065]据此,即使气囊壳体45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也很难使如上所述具有较高刚性的气囊壳体45发生变形。由于气囊壳体45的内底部45C可靠地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压力,所以,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F。
[006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获得以下优点。
[0067](1)增强件48安装在杂物箱门31后壁33的前侧,并固定于杂物箱门31中除易破部分35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气囊壳体45连接于增强件48。借助于这种结构,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因此,在承受充气气体的压力时,很难使气囊壳体45变形。由于内底部45C(其为气囊壳体45的前部)可靠地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压力,所以,充分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F。结果,通过使气囊46执行预定操作,也就是,通过气囊46向车辆后侧膨胀、使气囊46穿过易破部分35从杂物箱门31向车辆后侧伸出的操作,适当保护乘员膝部K免受因与杂物箱18接触所致的冲击。
[0068](2)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将锁扣件51固定于气囊壳体45的下侧,并在锁扣件51处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增强件48。按这种方式,结构中所使用的锁扣件51独立于气囊壳体45和增强件48,即使气囊壳体45和增强件48彼此靠近时,或者,即使气囊壳体45和增强件48布置成间距较大时,使用长度适合这种距离的锁扣件51,从而可将气囊壳体45可靠地连接于增强件48。
[0069](3)为了将杂物箱门31保持处于闭合状态,在杂物箱18中安装有锁定装置37,锁定装置37组成部件的一部分布置于杂物箱门31,除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增强件48之外,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锁定装置37组成部件中靠近杂物箱门31位置布置的组成部件(轴42)。按此方式,通过在刚性较高的轴42上安装杂物箱18,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并因此更可靠地获得(1)和(2)所述的优点。
[0070](4)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将第二锁扣件52固定于气囊壳体45的上侧,并在第二锁扣件52处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锁定装置37的轴42。按这种方式,结构中所使用的第二锁扣件52独立于气囊壳体45和锁定装置37,即使气囊壳体45和锁定装置37彼此靠近时,或者,即使气囊壳体45和锁定装置37布置成间距较大时,使用长度适合这种距离的第二锁扣件52,可将气囊壳体45可靠地连接于锁定装置37。
[0071](5)通过形成为细长状的增强件48,增强件48的两侧端部48A位于杂物箱门3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位于箱体25的开口27周缘的后侧。此外,支撑件53用于将端部48A支撑于作为车身加强件的仪表板增强件16,在增强件48的端部48A前侧,将支撑件53安装在开口27的周缘。经由增强件48和支撑件53,仪表板增强件16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增强件48的刚性,并因此进一步增强气囊壳体45的刚性。
[0072](6)支撑件40用于将闩眼38支撑于仪表板增强件16,在安装闩眼38的箱体25上侧,将支撑件40安装在凸缘28的前侧。从而,经由台阶部21的前壁23和支撑件40,仪表板增强件16承受朝向车辆前侧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气囊壳体45的刚性。
[0073](7)由于(5)和(6)的优点,使用作为现有车身加强件的仪表板增强件16,通过支撑件40、53承受充气气体的压力。所以,本发明的优点是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加强件,即可获得相同的功能。
[0074]本发明可以按以下形式进行实施。
[0075]在应用本发明的杂物箱18中,箱体25可以与杂物箱门31成一体,以及,可以使箱体25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在仪表板12的安装孔19中。
[007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37中,轴42可以固定于操纵手柄44,以及,轴42可以由手柄保持器41以转动方式支撑。通过按这种方式改变,轴42响应于操纵手柄44的操纵,与操纵手柄44形成为一体,并相对杂物箱门31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取代与轴42紧密结合,将第二锁扣件52转动方式锁扣于轴42。采用这种锁扣结构,即使第二锁扣件52固定不动地安装在杂物箱门31中,轴42也能相对第二锁扣件52转动。据此,第二锁扣件52不会影响轴42的转动。
[0077]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杂物箱,其中所采用的锁定装置类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图7图示这种情况的一个示例。这种类型的锁定装置60包括:一对接合孔61、61;操纵手柄62;一对锁定件63、64;以及,移动方向变换装置65。在仪表板12的安装孔19中,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的各壁部66中,形成一对接合孔61。操纵手柄62由杂物箱门31转动方式支撑。由于各锁定件63、64具有矩形截面、并沿车辆宽度方向为细杆状,将锁定件63、64布置成在杂物箱门31内沿车辆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移动方向变换装置65安装在操纵手柄62与锁定件63、64之间。移动方向变换装置65将操纵手柄62的转动变换为车辆宽度方向的线性运动,将线性运动传至锁定件63、64,并使锁定件63、64能够在接合位置(参见图7的双点划线)与分离位置(参见图7的实线)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处,通过使锁定件63、64与接合孔61接合,将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在分离位置处,通过使锁定件63、64从接合孔61中脱离而解除接合。锁定件63、64的位置同时改变。
[0078]在这种锁定装置60中,如果各锁定件63、64从杂物箱门31移至接合位置而与对应接合孔61接合,将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反之,如果各锁定件63、64移至分离位置而从对应接合孔61脱离,解除锁定件63、64的接合,从而可以开启杂物箱门31。
[0079]在采用上述类型锁定装置60的杂物箱18中,将固定于气囊壳体45的上表面45A多个部位处的第二锁扣件52,分别可移动方式(可滑动方式)锁扣于锁定件63。从而,第二锁定件52在气囊壳体45和锁定件63上方延伸,因此,通过第二锁扣件52使气囊壳体45与锁定装置60中位于杂物箱门31内的组成部件(锁定件63)相连接。
[0080]取代紧密结合于锁定件63,将各第二锁扣件52锁扣于锁定件63,使其相对锁定件63可移动。因此,即使第二锁扣件52固定不动地设置在杂物箱门31内,锁定件63也可以相对第二锁扣件52移动。据此,各第二锁扣件52不会影响锁定件63的移动。
[0081]如上所述,在锁定装置中,通常使用具有较高刚性的组成部件,以发挥将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的功能。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中,靠近杂物箱门31后壁33的组成部件(例如锁定装置37中的轴42以及锁定装置60中的锁定件63、64)可以用作增强件,以及,可以将气囊壳体45连接于这些组成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锁扣件(第二锁扣件)可以在增强件和气囊壳体45上方延伸。从而,由于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增强了气囊壳体45的刚性,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增强件48。
[0082]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样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在杂物箱门部内没有空间或只有较小的空间用于布置气囊壳体,从而将气囊壳体安装在杂物箱门前侧。在这种情况下,将气囊壳体安装在杂物箱门中面向乘员室的壁部的前侧。
[0083]如上所述,在支架从仪表板增强件16下垂的部位处,可以将支撑件40或支撑件53固定于取代仪表板增强件16的支架。
[00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台阶部21的前壁23中,支撑件53的后端部53B固定于增强件48的端部48A的前侧部位。然而,附加于上述结构,或者取代上述结构,后端部53B可以固定于前壁23的其他部分,例如,固定于开口27上侧的部分。
[0085]作为增强件48,可以使用形状或尺寸(长度)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不同的增强件。不必总是将增强件48形成为杆状。
[0086]气囊壳体45可以直接连接于增强件48而不使用锁扣件51。可选择地,气囊壳体45可以直接连接于锁定装置(37、60)中靠近于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轴42以及锁定件63、64),而不使用第二锁扣件52。
[0087]气囊壳体45可以连接于锁定装置(37、60)中除靠近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轴42以及锁定件63、64)之外的其他部件。

Claims (8)

1.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易破部分(35)设置在杂物箱门(31)的壁部(33)中,所述杂物箱门(31)用于开闭杂物箱(18)的开口(27),所述壁部(33)面向车辆乘员室,气囊壳体(45)安装于所述壁部(33)的内侧,所述气囊壳体(45)用于容纳气囊(46),所述气囊(46)因充气流体而膨胀,其中,使所述气囊壳体(45)的前部(45C)作为压力承受部,用于经由膨胀的所述气囊(46)承受所述充气流体的压力,从而获得朝向车辆后侧的反作用力,使所述易破部分(35)被向所述车辆后侧膨胀的所述气囊(46)撞破,以及,使所述气囊(46)穿过所述易破部分(35)从所述杂物箱门(31)向所述车辆后侧伸出,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壁部(33)内侧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杂物箱门(31)的增强件(48),所述增强件(48)固定于所述杂物箱门(31)中除所述易破部分(35)之外的其他部分,以及,所述气囊壳体(45)连接于所述增强件(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锁扣件(51)固定于所述气囊壳体(45)的外侧,以及,通过所述第一锁扣件(51)将所述气囊壳体(45)连接于所述增强件(4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37、60)设置在所述杂物箱(18)中,所述锁定装置(37、60)的组成部件的一部分布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以将所述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其中,在所述锁定装置(37、60)的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起到所述增强件(48)的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37、60)设置在所述杂物箱(18)中,所述锁定装置(37、60)的组成部件的一部分布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以将所述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其中,所述气囊壳体(45)既连接于所述锁定装置(37、60)的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也连接于所述增强件(4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锁扣件(52)固定于所述气囊壳体(45)的外侧,其中,通过所述第二锁扣件(52),将所述气囊壳体(45)连接于所述锁定装置(37、60)的组成部件中布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包括:
接合孔(61),设置于所述杂物箱(18)的所述开口(27)的壁部(66);以及
锁定件(63、64),设置在所述杂物箱门(31)中,其中所述锁定件(63、64)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锁定件(63、64)与所述接合孔(61)接合,以将所述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以及,在所述分离位置处,所述锁定件(63、64)从所述接合孔(61)移开,以解除接合,
其中,所述第二锁扣件(52)以可移动方式锁扣于所述锁定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的组成部件包括:
闩眼(38),设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和所述杂物箱(18)的所述开口(27)中的一个;
操纵件(44),设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和所述开口(27)中的另一个,所述操纵件(44)由轴(42)以转动方式支撑;以及
钩件(43),响应于所述操纵件(44)的转动,所述钩件(43)在接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钩件(43)与所述闩眼(38)接合,以将所述杂物箱门(31)保持在闭合位置;
以及,在所述分离位置处,所述钩件(43)解除接合,
其中,所述气囊壳体(45)连接于所述闩眼(38)和所述轴(42)中设置于所述杂物箱门(31)的组成部件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48)的端部位于所述开口的周缘,其中,设置支撑件(53),用于将所述增强件(48)的端部与车身加强件相连接。
CNA2008101682017A 2007-09-25 2008-09-25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Pending CN1013969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7675 2007-09-25
JP2007247675A JP4998173B2 (ja) 2007-09-25 2007-09-25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6999A true CN101396999A (zh) 2009-04-01

Family

ID=40470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682017A Pending CN101396999A (zh) 2007-09-25 2008-09-25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79170A1 (zh)
JP (1) JP4998173B2 (zh)
CN (1) CN101396999A (zh)
DE (1) DE10200804872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2612A (zh) * 2012-07-09 2014-03-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模块壳体
CN105313793A (zh) * 2014-07-28 2016-02-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在锁止杆和撞销之间具有联锁的主动杂物箱门
CN107013114A (zh) * 2015-12-02 2017-08-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杂物箱门的撞击启动闩锁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7206944A (zh) * 2014-12-16 2017-09-26 雷诺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手套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8582B (zh) * 2009-03-10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WO2010143289A1 (ja) * 2009-06-11 2010-1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ラブドア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96681B1 (en) 2012-05-30 2013-12-0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Internal deployable vehicle panel assembly
US9156408B1 (en) * 2014-05-28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glove box door with reaction surface catcher
US9669788B2 (en) * 2014-10-03 2017-06-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Knee airbag for motor vehicle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KR20210155255A (ko) * 2020-06-15 2021-1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7252A (ja) * 1985-03-12 1986-09-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ニ−プロテクタ
JPH0325180A (ja) * 1989-06-20 1991-02-0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US6302437B1 (en) * 2000-04-06 2001-10-16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glove box assembly having knee restraint capabilities
JP4595246B2 (ja) * 2001-05-28 2010-12-08 Tkj株式会社 車両乗員保護装置
FR2828462B1 (fr) * 2001-08-07 2003-10-31 Faurecia Ind Ensemble de sac gonflab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3944632B2 (ja) * 2001-12-05 2007-07-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の設置構造
US6971667B2 (en) * 2003-01-14 2005-12-06 Autoliv Asp, Inc. Glove compartment airbag system
JP4284114B2 (ja) * 2003-06-12 2009-06-24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グローブリッド
US7261318B2 (en) * 2003-12-01 2007-08-28 Autoliv Asp, Inc. Knee airbag and glove box assembly
JP4412234B2 (ja) * 2005-05-24 2010-02-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
JP2007176315A (ja) * 2005-12-28 2007-07-12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用収納部の蓋体構造
JP5045313B2 (ja) * 2007-08-30 2012-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05882B2 (ja) * 2007-09-10 2013-06-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52484A (ja) * 2008-08-26 2010-03-11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2612A (zh) * 2012-07-09 2014-03-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模块壳体
CN105313793A (zh) * 2014-07-28 2016-02-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在锁止杆和撞销之间具有联锁的主动杂物箱门
CN105313793B (zh) * 2014-07-28 2020-01-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在锁止杆和撞销之间具有联锁的主动杂物箱门
CN107206944A (zh) * 2014-12-16 2017-09-26 雷诺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手套箱
CN107013114A (zh) * 2015-12-02 2017-08-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杂物箱门的撞击启动闩锁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7013114B (zh) * 2015-12-02 2021-05-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杂物箱门的撞击启动闩锁装置、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79170A1 (en) 2009-03-26
JP4998173B2 (ja) 2012-08-15
DE102008048726A1 (de) 2009-04-30
JP2009078608A (ja) 200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6999A (zh)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US10266145B2 (en)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US6302437B1 (en) Vehicle glove box assembly having knee restraint capabilities
JP6299477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79075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EP1279565B1 (en) Airbag device with a knee bag
US6808198B2 (en) Pillar-mounted frontal airbag
US7661702B2 (en) Vehicular airbag apparatus
US7422232B2 (en) Airbag assembly
US20070052226A1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startup method of same
JP2012056371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688953B2 (en)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US6142510A (en) Steering wheel for a vehicle
JP4603439B2 (ja) ロールオーバ保護装置
JPH0680057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配設構造
EP1817211B1 (en) Separate reaction surface for vehicle trim panel
CN101652276A (zh) 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JPH0392451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2310141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8169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95361A (ja) エアバッグ
CN111660987B (zh) 气囊系统
JPH05170041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構造
JPH081154Y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フレータ取付部構造
JP2013123974A (ja) モジュール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