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9799A -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 Google Patents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9799A
CN101389799A CNA2005800524453A CN200580052445A CN101389799A CN 101389799 A CN101389799 A CN 101389799A CN A2005800524453 A CNA2005800524453 A CN A2005800524453A CN 200580052445 A CN200580052445 A CN 200580052445A CN 101389799 A CN101389799 A CN 101389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group
needle
fabric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524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莱奥波尔多·贝尔塔尼奥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9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9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8Needle latch openers; Brush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4Needle cylind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8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hread guide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one set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针分成相互交错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沿着路径(A-A1)提升第一组针直到退圈,同时将第二组针保持在较低的织物保持面(A-B)上;沿着较高的织物保持面(A3)上的路径(A1-A3)部分降低第一组针;当提升(B-B1)第二组针时,在所述的较高平面(A3)上,第一组针的针舌保持打开的状态,以防止织物上升。

Description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纬编机上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适合使用该方法的单针床针织机。
背景技术
已知的纬编机有大量的喂纱系统(即针卷起至少一段纱并形成一段线迹的装置),对一滚筒直径达到60英寸的圆型针织机来说甚至达120个之多,这些喂纱系统绕针筒均匀分散。在这些机器中,针织线一般可以通过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排列方式放置的针和沉降片在每一喂纱系统处实现。一般说来,沉降片和针在这种机器中配合,前者通常以直角的方式向后者的垂直方向上运动,以压住已编织的织物的上个线圈,此时针上升卷起一根或多根纱线形成针织组织的下一线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充分简化该机器的类型,降低机器成本并简化结构和操作,对细针距如每英寸30针或更多来说尤其如此。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避免使用沉降片,从而尽量使机器简化,发明的其他优点将在以下说明中介绍。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为纬编机特别是单筒机提供一种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选用于成圈的针在喂纱系统平面上分成互相交错的至少一个第一组和一个第二组;其中在所述的喂纱系统的平面上,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得到控制,以便于一组针上升时,另外一组针能压住之前已经形成的织物,反之亦然。因此,实际上根据本发明中的方法,针得到控制,使得其中一部分执行压住已经成型的织物的功能(典型的沉降片),与此同时,另一部分的针升起退圈。
互相交错的针组可以经由许多方式来实现。例如,第一组的针可以放置在偶数位置上,第二组的针则可放在奇数位置上。或者例如考虑使用交替的对针,或者偶数对针形成第一组针,奇数对针形成第二组针。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布置。
应当清楚的是,本说明书和附带的权利要求中,术语如涉及到针运动的上升、提高和上行程等一般是用来表示运动,这些运动不一定要是垂直向上的运动,它使针脱离针床上的槽,并引导针到纱线转移处。
根据本发明中改进的实施例,在喂纱系统平面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针被升高至两者能互相交错排列的位置,这样一来当第一组针被提升时,第二组针能压住之前形成的织物,当第二组针被提升时,第一组针压住之前形成的织物,此时第一组针在第二组针提升之前部分降低。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卷线的针分成互相交错的第一和第二组针;
-在所述至少一个喂纱系统的平面上,提升第一组针,打开针舌以去除针杆上之前形成的线圈,这时将第二组针保持在较低的织物保持平面上以防止织物上升;
-第一组针部分降低至较高的织物保持平面,在该平面打开的针舌末端接近已经形成的织物;
-当第二组针被提升时,第一组针的针舌在所述的较高的织物保持面上保持打开的状态。
第二组针所在的较低的织物保持面优选保持低于由针床顶端界定的退圈平面,当第一组针的针舌低于所述的较高的织物保持面时,针舌保持元件将针舌保持打开的状态。根据纬编机已有的技术,通过移动三角座的机械装置可以调节这样的退圈平面,对于针床的起针凸轮也是如此。通过所述的机械装置可以在最方便的位置上设定所述的平面以致于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在上述位置中可以有效地握持织物。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防止在没有使用沉降片的情况下,织物在新线圈成形期间被提升,从而简化了机器。这里提到的方法和装置对任何机号机器和织物单位面积的线圈密度,以及任何类型纬线都有效,尤其对生产超细织物机号高于30针每英寸的机器更为有利。本发明能简化圆型针织机的结构,去除50%针织元件,包括在旋转针床上用来支撑沉降片的外围针根、用来控制沉降片水平方向运动的三角座和相关的凸轮、以及相关的机械支撑和固定元件。
更大的优点在于在针织区域中减小摩擦、降低磨损、过热、破损,并因此降低能耗,从而减少机器维修和操作成本。
因此采用本发明中所提供的方法能使圆织机、平织机和织袜机结构比现有机器更简单更有效,由于没有沉降片,超细纤维能均匀编织,同时仍保留传送线上底纱、彩纱和弹性纱同时或分别针织的特点,来得到平纹织物和花纹织物(甚至是大提花织纹),甚至能得到2折或3折的添纱针织。
因此本发明也涉及到用于实现上述方法所设计的纬编机。
根据第一方面,该纬编机包括一个针床,至少一个带有导纱眼且用来送至少一根纱的喂纱系统,配合该喂纱系统,有一个用来控制针的三角座,其中三角座形成两个不同的路径,用于两组互相交错的针,此路径这样形成使得当第一组针升起清除之前形成于其上的线圈时,第二组针能够压住织物,当第二组针升起清除之前形成于其上的线圈时,第一组针能够压住已经形成的织物。
在实际实施例中,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的两个路径中每个路径都有每一针组的针的上行程,所述上行程沿着凸轮和针床之间相对运动的路径互相交错,每个所述路径的上行程与设置在低于在所述上行程上针所能达到最高处的另一路径部分重叠。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针的第一路径包括第一组针上行程的最初拉伸,该最初拉伸与第二组针在较低的织物保持面上的最初的、优选充分水平的拉伸相一致。其后,第一路径包括优选在较高的织物保持面上的水平拉伸,与第二组针的上行程相一致,在此处,第一组针的针舌被针舌保持元件保持打开的状态。
特别对用于生产高质量细织物的高机号针织机来说,优选使用组成在奇数位置处、喂纱系统中的较低的织物保持面上的偶数位置的针,此时另一组针组成上面的织物保持面,反过来则在偶数位置处的喂纱系统上。这样能避免在所有喂纱系统上针路径不断的相同地重复,而这种重复产生了垂直或者水平方向上织物的罗纹效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制造平针织物(运动衫)或集圈组织和/或浮线组织效果的圆型单织机中,例如1/1,控针装置包括引导相互交错的、分别位于不同平面上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的各自的针踵,所述的针踵与为获取路径而设计的各自的三角座通道相接合。在实际情况中,在每个喂纱系统中和针筒的旋转方向上观察所述通道的形成时,第一通道包括上行程的起始拉伸以将针提升到达圈纱的平面,在此平面上针退圈或不退圈。所述的上行程拉伸与第二通道的水平拉伸一致,在第二路径中第二组针勾在一平面上勾住织物。第一通道继续水平拉伸,在此处第一组针停留在较高的织物保持面处,在这一平面上打开的针舌末端与织物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针通过针舌保持元件保持针舌处于打开状态。与所述的第一通道的路径的水平拉伸一致,第二通道包括针更大或更小上行程的拉伸,适于将针带至添纱的平面上,同时或退圈或不退圈,即将已形成的上一次的线圈退圈。
因此,当第一组针被提升到添纱的平面时,第二组针保持在带有织物的平面上且因此压下织物使之不受摩擦影响而随上升的针被提升。不仅如此,当第二组针被提升时,第一组针打开的针舌末端对织物形成一个向上的支撑,阻止织物受到针上升去添纱时产生的摩擦力而提升。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也能生产提花织物的单针床圆型针织机,该机的针在同一平面上只有一个针踵,并且挺针片与已知类型的选择装置如压电控制装置相配合。例如,所述的挺针片可以属于震荡类型,其上有许多针踵,与众多喂纱系统一致,各自的选择装置的选择杆或致动器执行动作。
根据本发明及接下来进一步的介绍,在这种机器中对于每一个供纱系统有两个凸轮用来起吊并列安装在圆筒旋转方向上的不同平面上的挺针片,所述的凸轮能提升各自的挺针片,挺针片带动针踵上升或下降至添纱面上。每个喂纱系统有两个选择装置用来选择相继安装在圆筒旋转方向上的挺针片(并因此也选择针),以便将挺针片对应地提升到所述的第一或第二起针凸轮上。专门的凸轮互相配合来放低针和挺针片,因此就有了本发明上面提到的针织织物生产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针舌保持元件,优选与对应的喂纱系统导纱眼成为一体,有平整连续并延伸到提升或放低针的附近的表面,所述的表面由以下构成:由所述第一组针产生的向上拉伸的面中形成的第一斜边拉伸,该拉伸在针舌打开处的直接下游;相似的第二斜边拉伸与所述第二组针的向上拉伸保持一致,该拉伸在针舌打开处的直接下游;水平边的一次拉伸延伸到接近织物处,用来在当第二组针上升时保持第一组针的针舌打开的状态。
与导纱眼成为一体的针舌保持元件优选有一个在圆筒的径向上用来传送底纱的孔和沿着圆筒切线用来传送两股面子纱的两条通道,比如孔或槽。没有沉降片及相关元件,对应的空间也多出来,能更好地为与针路径相关的纱线合适位置的所述孔安排更为有利的装置。
为了能在机器中不用沉降片就形成线圈,针要与针床中各自的槽壁顶边互相配合。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顶边优选有向下的斜坡形成的曲面轮廓,而斜坡在织物滑出的方向上变陡。在实际情况中,针床的在针滑动的槽的两侧中任一侧上的壁有一个顶边(在大致径向平面上,即包括针床的轴),该顶边的曲面轮廓在织物滑出的方向向下加快变陡。该面具有朝向针床外部的轻微坡度的第一拉伸和朝向针床内部的较陡坡度的第二拉伸。因此,在编织时,不同的纱线(比如三组)被送至对应的喂纱系统来纺嵌芯纱,由于这几股线绞在一起,而底纱更接近针,所述的底纱接触面中更陡的第二拉伸,并较之于其他纱线更容易被针和织物的重量拉向所述面的内端。底纱向织物前端行进,其他纱则朝着织物的后部运动,这有助于退圈和纱线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机器中还有一对针舌打开装置用来开始针织过程,或当纱线断后接针,每个针舌打开装置都处在各自的位置上,与所述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的上行程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在适合高机号机器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在多于36针每英寸时,在接近缝合变窄之处时用针。因此不需要加宽针床上的槽(而传统装置中一直如此)就能在所述针部件和槽之间留出空间,从而使得针床的结构简单且降低了成本,接下来将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可以更好地解释本发明,这些附图是对本发明的非限制性示例。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生产平针织物(运动衫)或1/1的集圈组织和浮线组织效果的圆型纬编机在垂直径面上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为在图1的机器中沿着三角座的II-II和针轨的局部截面平面图,其中(为了清楚)针相对于实际位置绕着自身的轴旋转了90°;
图2A为图1机器中所用针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2B和图2C表示图1机器中针床上部分和针的放大局部正视图,分别在传统的实施例和适用于高机号机器改良后的实施例中示出;
图3为图2中细节III的放大图;
图4为图3沿IV-IV的横截面;
图5为图1中细节V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细节VI的放大图,这时径向截面与开针器一致;
图7为图6在VII-VII面上的视图;
图7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圆型针织机的针和三角座,与图1的对应部分相似;
图8与图1相似,是本发明中生产提花织物的圆型纬编机的视图;
图9A和图9B分别为图8机器中针和对应选针器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9C为在图8机器中圆筒上拉伸的针和选针器的针踵装置;
图10和图10A分别为沿三角座的X-X和图8机器中针轨的平面图和沿XA-XA的顶视图;
图10B和图10C为图10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0D为图10A的部分的放大图;和
图11与图2相似,为发明中圆型纬编机的简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中的圆型针织机包括底座10及支撑和驱动旋转圆筒1或针床的驱动装置11,多个针N和圆筒一起旋转,但通过凸轮系统在合适的槽内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自由移动(平行于针床的的旋转轴)。机器有大量用来移动针的带有固定凸轮系统也称为三角座AL;AL1,AL2,AL3,AL4...(图2)组成的喂纱系统,所述的喂纱系统与各自的运纱装置相连,沿着圆筒圆周方向均匀分散。
每个运纱装置有一个导纱眼7,放置在各凸轮系统上方。在优选实施例中,设计并安装好的每一导纱眼能给针同时提供至少三股纱线G1,E1,V1(也可参照图3和图4),并能从工作位置L垂直或旋转到不工作位置F(图2)从而有利于喂纱系统上的引线和保持。
导纱眼的结构在图3和图4中得到详细描述,每个导纱眼设计成与控制相应三角座AL1-AL4....的针的凸轮的上行面和下行面相关联。
圆筒或针床设有大量垂直的槽2(见图4和图5),这些槽与每个喂纱系统上选择由机械、机电或电子方式来添纱或保持不动的针的数目N对应。
根据本发明,图1和图2中所示的机器采用机械方式选针。采用两个导轨CS1和CS2来控制针的上行程,采用一个导轨CFM控制成圈,针拉低后落在各自的槽2内。
每个导轨CS1和CS2由各自的上面的和下面的凸轮面界定。
所有的针(图2,2A)在上面位置有第一针踵TM,下文中也称为成圈针踵,与导轨CFM接合进行成圈。上面的凸轮CFM1限定通道CFM的成圈,通过对成圈针踵TM施加作用,凸轮逐渐降低相应的针以在相应的喂纱系统平面上对针引进的纱线进行结圈。
不仅如此,针被分成互相交错的两组。根据已描述的实施例,优选将针分成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包含(在实施例中示出)在偶数位置上的针,第二组包含在奇数位置上的针,两者也可调换。在图3中,偶数位置上的针注为NP,奇数位置上的针注为ND。
两组针在中间位置TS1或低位TS2处交替选择针踵时有所区别,分别在导轨CS1和CS2中相接合。每个三角座AL,AL1,AL2,AL3,AL4...均有一个凸轮装置,以及随后的通道装置CMF,CS1和CS2,这些通道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而变化,从而使所述三角座平面上的两组针的运动产生变化。
更准确而言,在图2示出的结构中,尽管为实现两组针(ND,NP)相互错开所述的运动交错(如稍后作出的解释),仍安置有三角座AL1和AL2用来对所有的针提升或降低来使它们每个结圈。
此处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两个三角座AL1、AL2有大量一样的通道CS1,CS2,除了上下选择通道CS1和CS2在三角座AL1的形状与在AL2中的形状分别相反。换句话说,中间选择针踵TS1所经过的三角座AL1中的上通道CS1与低位选择针踵TS2所经过的三角座AL2中的下通道CS2形状一样。类似地,三角座AL1中的通道CS2与下个三角座AL2的通道CS1形状一样。反之亦然,成圈通道CFM在两个三角座AL1、Al2中大致一样。
以下将仔细说明,中间选择针踵和低位选择针踵TS1,TS2经过的导轨CS1,CS2形状倒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反转顺序使得两组针(偶数针和奇数针)上升或下降,这两组针与随后的连接三角座AL1,AL2的喂纱系统保持一致:这样能得到更平滑的织物。
举例来说,图2中示出的三角座AL3和AL4的通道结构与三角座AL1和AL2不同。三角座AL3的成圈导轨CFM大致与之前三角座的通道CFM一样,至少与上凸轮的轮廓一致。反之亦然,中间针踵及低位针踵TS1和TS2经过的两个通道CS1,CS2分别具有与三角座AL1,AL2中的通道CS1,CS2不同的形状。
更准确地说,三角座AL3中通道CS1由凸轮13A界定,凸轮13A提升的针少于界定三角座AL1中通道CS1的起针凸轮12A提升的针。同样,三角座AL3中通道CS2由凸轮13B界定,凸轮13B提升针少于三角座AL1的起针凸轮12B提升的针。所以,与三角座AL3所在的喂纱系统一致,所有的针(偶数位置针NP和奇数位置针ND)压住之前形成的线圈而不退圈,并再次添纱形成新的线圈。
在下个三角座AL4中,仍要介绍另一个起针凸轮装置,其中带有中间选针针踵TS1并用于选针的中间选针通道CS1与三角座AL1中的通道CS1的形状大致相同,而低通道CS2在针床上不工作处由带有低位选择针踵TS2的凸轮14B界定。
在三角座AL1,AL2,AL3,AL4的上面区域,与导纱眼7一致具有曲线代表两组互相交错针的针头轨迹。一条带有TrD标记的点线为奇数位置针ND的轨迹,而另一标有TrP标记的点线则是偶数位置针NP的轨迹。在实际情况中,曲线TrP和TrD分别代表由偶数位置针的NP和奇数位置针ND的针钩所占据位置的包迹。注意,与三角座AL1、AL2一致,轨迹TrD、TrS相同且倒转(也就是说,与三角座AL2相符的轨迹TrD和三角座AL1相符的轨迹TrP具有相同的形状,反之亦然)。
与三角座AL3一致,轨迹TrP和TrD较低,因为没有退圈,而与三角座AL3一致,偶数位置上针的轨迹TrP以与三角座AL2一致的方式重复,奇数位置上针(低位选择针踵TS2)保持不工作。
无疑,四个三角座AL1,AL2,AL3,AL4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纯粹地说明以示出可能的三角座结构的变化。
基本上,尤其牵涉到对应于三角座AL1的(也可参看图3的放大图)喂纱系统,消除对沉降片需要的革新包括选出带有中间位置的针踵TM和选择针踵TS1的奇数位置针ND,和选出带有低位置的针踵TM和选择针踵TS2的偶数位置针NP,轮流来夹持织物,也就是说偶数位置针NP在由A到B(图3)拉伸时暂时不工作,直到奇数位置针ND在A1处退圈回到A3位置处,以便其针舌3在偶数位置针NP从位置B上行程到位置B1时压住织物。当奇数针ND沿着凸轮系统或图2三角座AL1的通道CS1从A处上升至A1处时,偶数针NP在通道CS2的低处从A处至B处。在此阶段,偶数针NP压住之前形成的织物,防止织物随着奇数针ND上移而被拉起。后者上升至位置A1。在垂直提升过程中,奇数针ND的针舌3打开,每个针上形成的线圈也被清除,也就是说线圈沿着针下滑并在打开的针舌3之下。
基本上,在此阶段,偶数针NP的针钩作为沉降片的钩与奇数针ND的针钩表现出相同功能,也就是说,它们都压住织物。
随后,在奇数针ND到达A1处并退旧圈M后,重新回到A3处,在A1和A的中间平面上,当偶数针NP从B处上升到B1处来退圈M时,奇数针压住织物并用停在导纱眼7的表面19的低轮廓PF上的打开的针舌3防止织物上升。带有低轮廓PF的导纱眼的表面19因此起到针舌保持元件的作用。
在此阶段中,奇数针ND的针舌3作为沉降片的钩与偶数针NP的针钩表现出相同功能,压住织物。
偶数针NP在B1处退圈后,奇数针ND回到A4处。
随后偶数针NP和奇数针ND的成圈针踵TM(图2)碰上成圈通道CFM的上凸轮面,它们沿从B3处的公共的通道下降卷起纱线并在A5处形成新的线圈。
在接下来的喂纱系统(三角座AL2)中除了针NP和ND互相调换,其他顺序都一致,也就是说针NP沿着之前三角座中ND针行进的轨迹运动,反之亦然。
倒置并非不可缺少,也就是说,即使针ND和NP一直与连续三角座执行一致的运动,整个过程也可以进行,不过两者调转的话,能使织物平滑收边。
如果需要织成集圈组织和/或浮线组织的针织结构织物,通过调节凸轮的位置在集圈组织或浮线组织处用针,如示出和所述的三角座AL3和AL4。
导纱眼7(图3和图4)的几何形状与上述针织圈紧密相关,并设计成要能保证成圈且保护针上的针舌,能使针舌开和收。
事实上,导纱眼有一背对着针的第一斜边16,对于第一组针(例如奇数针ND)来说这条边与从A到A1的第一上升面一致,这样保证各自的针舌3的打开。第一斜边16之后是低谷17,随后有一条相似的斜边18背对着针,这与第二组针(例如偶数针NP)的从B到B1的第二上升面一致,这样能够打开并随之保护针舌3。斜边18的后面是之前提到的直的低轮廓PF。
在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导纱眼的右端(参见图3和图4)适于传送三根纱,这三根纱将在准确位置送至各个喂纱系统。底纱G1从第一个孔G穿出,沿着径向定位到圆筒针床;弹性体E1从第二个孔或槽E穿出,处在较高位置并几乎与第一条纱成直角,彩纱或素纱V1从第三个孔或槽V穿出在其它纱的下面,并与第二条纱相平行。
不仅如此,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的优势在于,圆筒(图5)中槽2顶边2B的曲面称为脱圈面。由于它是圆形,方便保持底纱G1、面纱或弹性纱E1和面纱或彩纱V1,这三者在所谓的纱线拉伸处分离,从P拉伸到R处。底纱G1所停留的面的斜度较之于面纱如弹性纱(E1)或彩纱(V1)而言越往针床里面则越陡。图5中的点线表示三股纱线G1,E1,V1的线圈在线圈成形的最初阶段,连线表示处于成圈结束时的相同线圈,也就是说,达到了最终所需的长度。注意,在成圈过程中,这些线圈在他们各自的起始位置上沿着从拉伸P-R到拉伸R-S的脱圈面滑动,也就是说底纱G1在织物的前部,而面纱E1,V1在织物的背部。
两股或三股纱的支撑面的斜率不同表明,当针上的针钩U钩住纱线且针退回到针床内时,底纱G1滑向针床内部的速度要比面纱E1和V1的速度更快。
这就确保这两股或三股纱线的相对位置一直保持不变,防止纱线在成圈时折叠或互相超越,消除了纱线反向的危险,从而确保织物前总有一条纱线可见,而第二根和第三根只在织物的背部可见。
零星的或甚至仅暂时的反转能对织物产品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因为最终的缺陷只能在整匹织物完成之后才能经由探测仪查出,也就是说到时没有选择,只能剪碎产品或降低价格。
由针床的槽2的顶边2B上的曲面实现的另一个同样有利的功能在于,在所谓的从R到S(图5)的脱圈拉伸中,纱线被牵引且针N有序地退回到针床内后,它有助于被送往针床1(点S)内部的纱线的滑行。
由于被设计成分散载重的斜面作用并且由于从P至S整个面上纱线张力引起的摩擦,针床边缘磨损变小,旧线圈4V被带往针床内部在抽取位置Z处,与槽2的底部排成一列,针N在槽2内滑动,因此并未妨碍随后针的上行。
这样一来,由传统沉降片产生的退圈效果在织物最大压力位置处也能实现。
关于图6和图7,机器具有可与每一喂纱系统(例如图2中AL1和AL2)固定或可拆除相关联的针舌打开装置15A和15B,适合于由机械或磁性装置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如三角座5),以保证即使在针N从A到A1,B到B1的两次上行程开始没有旧线圈时也使针舌3打开。固定在每一喂纱系统和/或装置本身上的定位元件EP1和EP2保证针舌打开装置的角度及径向位置。这些针舌打开装置也可用气动类型实现,也就是说使用可控压力下的气流,适当地定位并设计成连续驱动或按操作者的需要来设计,例如当重新工作时。
图2B示出了上文所提到的传统实施例中圆型针织机的针床上部和针,其中针床中的槽2的上端具有更宽的开口2A,这个开口与针N在成圈的最低位置的上部相吻合。根据本发明的高机号针织机(如每英寸超过36针)可使用在带有针钩的部分更窄的针,如图2C中所标注的尺寸(t)所示,剩下的间距(z)至少与在针钩和各自的槽2的壁之间的纱线的最大直径相等。
从而不再需要在槽2上加工出所述的更宽的开口2A,机器在结构上更为经济。
到目前为止所介绍的图中,每个三角座AL除了具有两起针通道CS1和CS2外均有一成圈通道CFM,每针有一成圈针踵TM和一起针针踵TS1或TS2。纬编机甚至可以进一步简化,然而,其中每一针N有单一的针踵TS1或TS2,两组互相交错的针(如偶数针和奇数针ND,NP)在不同高度上分别有针踵TS1和TS2。这样,三角座AL只有控制针上升和下降进行成圈的通道CS1和CS2。图7A示出了这一类型的三角座的结构,其中也分别示出了带有针踵TS1和TS2的偶数针和奇数针。相同标号表示如图2中的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图7中的三角座AL1....AL8上的凸轮根据之前图2中的描述做不同分布。具体而言,在不工作处14B的带凸轮的三角座(三角座AL8)和有集圈组织凸轮13A,13B的三角座(三角座AL5)也得到说明。
根据纬编机中采用的已知技术,退圈平面的高度由与针床相连的、往复移动三角座从而移动起针凸轮的机构调节。在图1的机器中,所述的调节机构实际上包括被固定在环状盘6上的凸轮制动器5,环状盘6设置在底座10上,环12处于这两者之间。环形盘6和环12通过线6A彼此相连,线6A在所述部位处分别在圆筒内外表面裁剪并与针床同轴。不仅如此,齿轮6B安装在环状盘上与内齿根12A在环12上相接合。因此,在插入对应的轴向孔6C的艾伦扳手的帮助下,手动旋转轮6B促使环状盘6微小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机器中所有三角座微小的上升或下降:这可实现上下织物缝针高度的微调,这样设置使得第一组针或第二组针能更一直有效地夹持织物。
上面描述说明了本发明中圆型针织机的第一实施例,特别是简单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基本概念也可用于更为复杂的机器,如用于生产提花织物的机器中。
图8至图10B示出了这种类型的机器。与图1至7A中的相同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件。
图8至10中的机器也有带驱动装置11的底座10,底座10用于支撑并旋转圆筒或带有多个针N的针床1,使这些针与圆筒1一起旋转,并能在如下文描述的合适凸轮的控制下,在槽2内沿着与圆筒旋转轴向平行的方向自由移动。
除了针N外,圆筒1中每一槽2都有挺针片(jack)或起针器S。针N和起针器S的形状在图9A,9B,9C中详细示出。每一针N有一成圈针踵TM,每一挺针片或起针器S有两个起针针踵TKA,TKB,分别是上、下针踵,针锺分别由分布在圆筒1周围的单个三角座或凸轮制动器(图8中共同标为AL)上的起针凸轮CSA和CSB驱动。如图1至7所举的例子,在圆筒的圆周上有多个喂纱系统,对应着一系列三角座AL。TSV用来表示挺针片S的选择针踵。
每一喂纱系统都与导纱眼7相关联,类似于图1至7中机器的导纱眼7,它能上升或做震荡运动,使得被带至不工作处而进入针床。
根据优选实施例,每一喂纱系统与至少两个带选择杆的致动器6B和6T相关联,6B1表示致动器6B,6T1表示致动器6T。在所述实施例中,杆6B1是双压杆(美国第6886380号专利已有例子)并有两个面X和Y(图10A),这两个面挤压选针器或起针器S的选择针踵TSV,下文中将解释如何挤压。相反地,致动器6T的杆6T1是单压杆,只有一个挤压面W。图10中可以看出,杆6B1相对于杆6T1垂直错开两个位置。
接下来是更为详细地介绍,致动器6B逐个挑选针来选定必须能与每个喂纱系统一致的针N,并将针N排成第一组针(如偶数位置针),使其沿着与第二组针(如奇数位置针)不同的交错的上升通道,第二组针与第一组针互相交错。
每一三角座AL(AL1,AL2,Al3,AL4....)有一成圈凸轮CFM,这一凸轮作用在针N的针踵TM上,在低位时也作用在两个起针凸轮CSA和CSB上。这些凸轮作用于起针器或选针器S的针踵TKA和TKB上使其上升,而另一凸轮面CD(与凸轮CSA,CSB相关联)和另一凸轮面CA,与成圈凸轮CFM相关联,分别控制起针器S和针N的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的针织器件完成工作循环,这些将在下文具体参照图10,10A,10B,10C,10D来更为详细地说明。
带有双面X,Y的杆6B1的致动器6B首先将所需的针与各自的喂纱系统一起完全留在不工作的位置。在图10,10A中与导纱眼7A相连的左边的第一致动器6B(图中)用其X面和Y面作用在所有起针器S上的所有选择针踵TSV上,因此每一起针器被导入与其垂直的滑槽2内,在自身针踵TKA,TKB并未分别与凸轮CSA,CSB接合时,就经过三角座凸轮的前面。因此,所有的针N与带有导纱眼7A的喂纱系统一起留在低位上,也就是说不工作。这是致动器6B提供的第一个可能性选择。图10A显示出针踵TKA,TKB如何不用提升就经过起针凸轮CSA,CSB的前面,因为它们没有进入由凸轮界定的通道。
相反地,与带有下一个用7B表示的导纱眼(图10)的喂纱系统一致,致动器6B将所有针N带进工作区域,使之前在每一根形成的线圈退圈后从导纱眼7B中穿线来产生另一线圈。由于机器没有沉降片,针N以一种交错的顺序提升,使得比如在奇数针ND退圈时偶数针NP压住织物,偶数针NP退圈时奇数针ND压住织物。
为此,假设奇数位置针ND首先上升,致动器6B的杆6B1作用在具有X和Y型面的不同针N的选择针踵TSV上,以至于:
-没有对应的杆6B1的面作用在奇数位置ND的针的选择针踵TSV上,所以,当圆筒1转动时,奇数位置针ND的起针针踵TKA将遇见上面的起针凸轮CSA并因此上升;
-仅杆6B1的面X作用在偶数位置针NP的选择针踵TSV上,因此各自的起针器S并未将其上面的起针针踵TKA与上面的起针凸轮CSA接合,但却将其下面的起针针踵TKB与下面的起针凸轮CSB接合。由于凸轮CSB的面与针床的圆周轨迹角度错开,偶数针NP在相对奇数针ND延迟之后上升。
上面的起针凸轮CSA有一从点A到A1延伸的上升面。当选针器S的针踵TKA沿着凸轮面拉伸时,相应的针ND上的针钩轨迹与在两点之间延伸的轨迹TrD部分重合,这一轨迹也被标注为A和A1。沿着提升奇数位置针ND的轨迹,预形成的织物被偶数位置针NP压住,偶数位置针在这里通常充当沉降片的作用。因此,正如前文中的例子所述,奇数位置针ND能在从A上升至A1这一运动过程中退圈,在此过程中针舌3打开。
偶数位置针NP的选针器或起针器将其低位的起针针踵TKB与低处的起针凸轮CSB接合,该凸轮有一从点B延伸至点B1的上升面,在点B2和B6间有一中间拉伸平面。偶数位置针NP的轨迹标注为TrP(图10),该轨迹有一相应形状,使用相同的标记B,B1,B2和B6表示与低处起针凸轮CSB上的点B,B1,B2和B6一致的点。偶数针NP的轨迹TrP上的B1点与奇数针ND轨迹TrD上A1点等高。沿着B点至B1点的上升路径,偶数针NP退圈方式与奇数针在点A和点A1之间的退圈方式一样。在所述的运动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织物需被压下以免随着偶数针运动而被向上拉。
为此,与之前图1-7中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一样,奇数位置针ND和对应的选针器S向下移至点A和点A1之间的中间面,对应于用轨迹TrD上的A3表示的点的高度,并停留在此处直至奇数针和偶数针均降低以成圈。针的下降运动由与成圈凸轮CM相关联的凸轮面CA向下伸展来决定。A3表示的点不仅是在针轨迹TrD向下延伸的终点,也是凸轮面CA和CD上向下延伸的终点。因此,奇数针ND通过对成圈针踵TM的作用部分降低,该针踵带有从凸轮面的点A1至点A3凸轮CA的拉伸,而选针器在凸轮CD行经点A1和A3之间时也被放低。
提升偶数针NP的运动过程从奇数针ND(针舌3打开,退圈)到达带有在轨迹TrD上的点A3的平面上时开始。它们所在之处能防止针被凸轮CSB的面通过致动器6T的选择杆6T1的作用在点B6和B3间提升。对应于奇数针ND的挺针片S上的选针针踵TSV的选择杆被送至针踵TSV上的面W的作用位置,以便于防止奇数针ND的挺针片S与凸轮CSB接合。
一旦偶数位置针NP退圈,它们就开始从点B1所在的平面朝点B降落,选针器S也是如此。
当圆筒继续旋转时,在纱线已被引进之后,针NP和ND与低于两者的成圈凸轮CFM相接触。此时选针器S被相应的凸轮CD的下滑部分降低。
在图10C和10D中,TKA(P)和TKA(D)表示奇数针和偶数针位置上的选针器的起针针踵TKA,TKB(P)和TKB(D)分别表示奇数针和偶数针位置上的选针器起针针踵TKB。
因此,在所述的运动顺序下,每个喂纱系统上针交替压下织物,偶数位置针NP在从A和B之间拉伸时不工作,而奇数针ND在A1处退圈,然后由于致动器6T上杆6T1的选择作用再回到并停留在A3处,在偶数针NP的、从B处至B1处的上行程时用针舌3压下织物,从而使得在A1处(对奇数针而言)和B1处(对偶数针而言)退圈。
很明显,在圆筒周围的一系列喂纱系统中,上述的偶数针和奇数针之间的选择可以相反。换句话说,在与所述的喂纱系统相邻的喂纱系统中,偶数针NP可以在奇数针ND之前被提升。
致动器6T的单压杆6T1,如电控的压电陶瓷或机电类型,被安装在不同高度并能逐个选针,以便通过W面作用在起针器或选针器S的选择针踵TSV上,将符合需求的针放置在上圈或结圈的位置上,选择杆由致动器6B选取并上升至B处,凸轮CSB在B2和B3两者之间拉伸。
在没有沉降片的进一步简化的针织机器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当第一组针上升时,在针上升时压住织物的工艺受制于工作台。在简化的实施例中,工艺因此有以下几个步骤:
-在每一喂纱系统中,将受提升并引纱线形成新圈的针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两组互相交错;
-分别用导轨CS3,在凸轮(a)内将第一组针从A提升至A1处,以便针舌打开并清除在针柄上形成的线圈;
-分别用导轨CS4,当第一组针从A升至A1处,将第二组针停留在低处的,由通道CS4的水平伸展(b)界定的织物保持面A-B上,使得避免织物上升。
使用所述的装置,一旦第一组针被提升,就不会部分回到织物保持面上,当第二组针也被提升时,第一组针将停留在其最高处(A1-B1)。因此,当第二组针提升,并不能保证织物不被第二组针引起的摩擦带起向上,同时伴随结错圈的风险。这种在凸轮形状和导纱眼上做简化的实施例仅限于生产低质量的织物。
应该了解的是,这些附图只是示例,仅是本发明中的具体展示,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其实施例和本申请中的设计可以不同。所附权利要求所提到的附图标记仅用来方便阅读参照说明的权利要求,对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起限定作用。

Claims (26)

1、一种在纬编机上的针织方法,所述纬编机包括带针舌的针床,用来控制所述针的凸轮,和用来传送至少一根纱到所述针床的至少一个喂纱系统,其特征在于,将选中来结圈的针分成至少一个第一组(ND)和一个第二组(NP),两组相互交错;其中,与所述的至少一个喂纱系统一致,第一和第二组针被这样来控制:当其中一组针上升时,另一组针压住已经形成的织物,反之亦然。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的至少一个喂纱系统一致,所述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被提升到彼此交错的位置,使得当所述第一组针上升时,所述第二组针压住已经形成的织物,当所述第二组针上升时,所述第一组针压住已经形成的织物,所述第一组针在所述第二组针上升之前部分降低。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与所述的至少一个喂纱系统一致,所述第一组针上升,其针舌打开,此前在针杆上形成的线圈被清除,同时所述第二组针停留在较低的平面(A-B)上来压住织物防止其上升;
-所述第一组针被再次部分放低,在较高的织物保持面(A3)上,所述第一组针的打开的针舌(3)末端接近已经形成的织物;
-所述第一组针的针舌(3)在所述的较高的织物保持面(A3)上保持打开的状态,同时所述第二组针上升。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针所在的所述较低的织物保持面(A-B)低于由针床顶边界定的退圈平面,并且优选根据线圈的长度调节高度。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针已经被降低到所述的较高的织物保持面(A3)时,所述第一组针上的针舌由针舌保持元件(19,PF)的保持边(PF)保持打开状态。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第一喂纱系统一致,所述第一组针为放置在偶数位置上的针,所述第二组针为放置在奇数位置上的针,且与第二喂纱系统一致,所述第一组针为放置在奇数位置上的针,所述第二组针为放置在偶数位置上的针。
7、一种纬编机包括:带针舌(3)的针床(NP,ND);至少一个喂纱系统用导纱眼(7)来传送至少一根纱;并且与所述喂纱系统一致,具有用来控制针的装置(CS1,CS2;CSA,CSB,6B,6T)的三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座形成两个不同的路径,用于两组互相交错的针(NP,ND),所述两路径被这样形成使得当第一组针升起清除之前形成于其上的线圈时,第二组针压住织物;当第二组针升起清除之前形成于其上的线圈时,第一组针压住之前形成的织物。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路径均具有在各组中的针的上行程,所述上行程互相交错,并且与每一所述路径的上行程一致,在相对于所述上行程上针的最大高度在较低的平面上的另一路径上有一拉伸。
9、如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角座或所述控制装置限定至少一个第一路径(A-A1-A3-B3-A5)和一个第二路径(A-B-B1-B3-A5),所述两路径互有不同,分别用于由互相交错的第一组针(ND)和第二组针(NP)的纱线的卷起;
-第一路径包括提升第一组针(ND)的初始拉伸(A-A1),所述第一组针的初始拉伸与位于较低的织物保持面上的第二组针(NP)的第二路径上的初始拉伸(A-B)一致;
-第二路径包括用于提升第二组针(NP)的第二中间拉伸(B-B1),所述第二组针的第二中间拉伸与在较高的织物保持面上的第一路径上的第二中间拉伸(A3-B3)一致,与所述第一路径上的所述第二中间拉伸一致,其中设有针舌保持元件(19,PF)用来保持第一组针的针舌(3)的打开状态;
-第一和第二路径包括第三和最后的成圈拉伸(B3-A5),沿所述路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降低来成圈。
10、如权利要求7、8或9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床是圆柱形。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有分别位于不同平面上的各自的起针针踵(TS1,TS2),所述针踵分别与各自的三角座通道(CS1,CS2)接合,所述三角座通道被成形为可获得两个所述的路径。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各有一成圈针踵(TM),所述针踵与所述的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共有的三角座的成圈通道(CFM)相互配合。
13、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与第一喂纱系统一致,第一组针是位于偶数位置上的针,第二组针是位于奇数位置上的针,与第二喂纱系统一致,第一组针是位于奇数位置上的针,第二组针位于偶数位置上的针。
14、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个针都与一选针器(S)相关联,对每一喂纱系统而言,有第一选择致动器(6B)和第二选择致动器(6T)并列在一起,作用于所述选针器(S)的选择针踵(TSA)上,分别在第一起针凸轮(CSA)和/或第二起针凸轮(CSB)上被控提升第一组和第二组所选的选针器,所述两组选针器相互交错,并与第一组针和第二组针相对应。
1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具有成圈针踵(TM),且第一和第二组的选针器(S)具有各自的上升针踵(TKA,TKB),所述针踵安置在沿着选针器长度方向上的相互错开的两个明显的位置,并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起针凸轮相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第一选择致动器(6B)用来选择与各自喂纱系统一致的处于工作状态或休息状态的针,并将对应于第一组针的选针器(S)与第一起针凸轮(CSA)接合,以便在提升第二组的工作针之前提升第一组的工作针;第二选择致动器(6T)被控制作用在第一组针的选针器(S)上以避免第一组针与第二起针凸轮(CSB)接合,所述起针凸轮用于提升第二组针的选针器(S)。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选择致动器(6B)包括双向推力杆(6B1),所述第二选择致动器(6T)有单向推力杆(6T1)。
18、如权利要求7至17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对每个喂纱系统而言,所述的针舌保持元件(19,PF)与导纱眼(7)是一体的。
19、如权利要求7至18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舌保持元件有一平滑连续表面(19),所述表面延伸至相邻于针上升和下降路径,所述表面被这样界定:与针的所述第一路径的上升拉伸(A-A1)一致的斜边(16)的第一拉伸,在针舌打开处的直接下游;与针的所述第二路径的上升拉伸(B-B1)一致的斜边(18)的相似的第二拉伸,在针舌打开处的直接下游;当第二组针(NP)上升时用于保持第一组针(ND)的针舌打开的水平拉伸(PF)。
20、如权利要求7至19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纱眼(7)有一传送底纱的第一孔(G),且传送两股面纱的第二和第三通道(E,V),所述通道可以是导纱的孔或槽。
21、如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床是圆柱形,所述第一孔(G)相对于针床径向定向,而所述的第二孔和第三孔或槽则相对于所述针床切向定向。
22、如权利要求7至21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界定针(N)滑动的槽(2)的针床壁有一顶边(2B),所述顶边具有一曲面轮廓(R),所述曲面轮廓在织物滑动方向上有向下增加的斜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面有一坡度平缓的第一拉伸(P-R)和坡度较陡的第二拉伸(R-S)。
24、如权利要求7至2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对每个喂纱系统而言均具有针舌打开装置(15A,15B)。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每个喂纱系统均具有一对针舌打开装置,每个针舌打开装置被如此设置使得与针的第一路径(A-A1)和第二路径(B-B1)的所述上行程分别一致。
26、如权利要求7至25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纬编机,其特征在于,具有针,该针在针钩部分变窄,使得针钩(U)和对应的槽(2)壁之间留有距离(z),所述距离至少与被编织的纱线的最大直径相等,无需加宽槽(2)的上部。
CNA2005800524453A 2005-12-29 2005-12-29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Pending CN1013897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T2005/000774 WO2007074486A1 (en) 2005-12-29 2005-12-29 Method for making knitted fabric and related weft knitting machin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9799A true CN101389799A (zh) 2009-03-18

Family

ID=36648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524453A Pending CN101389799A (zh) 2005-12-29 2005-12-29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971711A1 (zh)
CN (1) CN101389799A (zh)
BR (1) BRPI0520820A2 (zh)
TW (1) TW200738929A (zh)
WO (1) WO200707448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6747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孟振晓 圆筒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03966748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孟振晓 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09914019A (zh) * 2019-03-25 2019-06-21 圣东尼(上海)针织机器有限公司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CN115094563A (zh) * 2017-04-26 2022-09-23 威海鹏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包芯呢绒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96570B1 (de) 2008-12-12 2011-04-13 Groz-Beckert KG Rundstrickmaschine ohne Niederhalteplatinen
EP2196571B1 (de) 2008-12-12 2011-06-08 Groz-Beckert KG Zungennadel mit Gleitfläche
ITFI20090171A1 (it) * 2009-07-31 2011-01-31 Pilotelli Macchine Tessili Srl "macchina circolare da maglieria in trama munita di perfezionamenti atti a facilitare la formazione maglia"
IT1398151B1 (it) 2009-07-31 2013-02-14 Pilotelli Macchine Tessili Srl "macchina circolare da maglieria in trama munita di perfezionamenti atti a facilitare la formazione maglia"
ITFI20110159A1 (it) 2011-08-02 2013-02-03 Pilotelli Macchine Tessili S R L "macchina monocilindro da maglieria priva di platine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ITFI20120209A1 (it) 2012-10-15 2014-04-16 Renato Pilotelli "macchina monocilindro da maglieri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11361C2 (de) * 1983-03-29 1986-07-24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7470 Albstadt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3927054C2 (de) * 1989-08-16 1997-02-20 Stoll & Co H 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6747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孟振晓 圆筒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03966748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孟振晓 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03966747B (zh) * 2014-05-23 2016-02-24 孟振晓 圆筒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03966748B (zh) * 2014-05-23 2016-02-24 孟振晓 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CN115094563A (zh) * 2017-04-26 2022-09-23 威海鹏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包芯呢绒织物
CN115094563B (zh) * 2017-04-26 2024-01-30 威海鹏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包芯呢绒织物
CN109914019A (zh) * 2019-03-25 2019-06-21 圣东尼(上海)针织机器有限公司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CN109914019B (zh) * 2019-03-25 2020-07-24 圣东尼(上海)针织机器有限公司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38929A (en) 2007-10-16
WO2007074486A1 (en) 2007-07-05
BRPI0520820A2 (pt) 2009-06-09
EP1971711A1 (en) 2008-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9799A (zh)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US6158250A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CN102203335B (zh) 圆形针织织袜机、利用该圆形针织织袜机制造产品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成的针织衣物或袜类
CN1780948A (zh) 尤其用于生产带有三维形状的织品的圆形针织机
KR100921156B1 (ko) 발가락양말 편성용 환편기
CN107109729A (zh) 用于圆形针织机的针保持元件
JPH03193955A (ja) インレイパイル糸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製法
US10443157B2 (en) Machin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knitted goods
CN108754822A (zh) 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的方法
KR920004241B1 (ko) 팬티스타킹등과 같은 복수개의 관형편물제품을 동시에 제조하기 위한 원형편물기
US3636730A (en) Textile mesh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ts manufacture
US5791162A (en) Method and sinker for producing plush fabrics
CN206188992U (zh) 具有自锁功能的压圈装置
CN1780950B (zh) 带有改进的针驱动的、尤其是中等直径型式的圆形针织机
KR101293204B1 (ko) 양쪽 회전 방향으로 회전을 위해 구동 가능한 편침실린더를 가지는 환편기로 제조품을 편직하는 방법
CN101165252B (zh) 具有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
US2890577A (en) Circular multi-fee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
CN2503085Y (zh) 圆形经编机
KR20120017552A (ko) 발가락양말 편성용 환편기
CN214992208U (zh) 一种无缝内衣机任意毛圈花型编织装置
US552806A (en) Automatic knitting-machine
US4759200A (en) Winding thread device
US2243777A (en) Pattern chain control mechanism
CN108729005A (zh) 圆型针织机的选针器刀头、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的方法
KR100502434B1 (ko) 의류용 환편기의 루프 긴장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