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14019B -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 Google Patents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14019B
CN109914019B CN201910228073.9A CN201910228073A CN109914019B CN 109914019 B CN109914019 B CN 109914019B CN 201910228073 A CN201910228073 A CN 201910228073A CN 109914019 B CN109914019 B CN 1099140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knitting
yarn
knitting needle
se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80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14019A (zh
Inventor
丁爱民
陈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toni Shangha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2807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14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14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4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14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4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织针根据垫纱需求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所述第一织针继续前进并下降,使所述第一织针垫入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第二织针上升至退圈高度并前进至所述地纱的上方,再逐步下降,使所述第二织针同时垫入所述地纱和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通过设置不同的织针轨迹,使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Description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和编织机构。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由上述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编织而成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浮线添纱组织,将面纱作为浮线,即面纱按花纹要求以线圈形式覆盖在地组织纱线线圈上处于织物正面,或浮线的方式处于地组织纱线线圈的反面。为了迎合新的布料工艺要求,将地纱作为浮线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需求。
地纱浮线添纱组织是指面纱编织的平针组织线圈覆盖地组织纱线线圈或地组织纱线浮线的一种组织。图1所示为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示意图。其中,面纱100始终以平针组织线圈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正面,地纱200以平针组织线圈或浮线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反面。
在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编织过程中,织针会选择单独垫面纱,或同时垫上面纱、地纱。如图2所示,当织针j、l只垫面纱100时,织针会将地纱200顶起,使地纱200呈不规则曲线,从而引起部分地纱线圈翻到织物正面,产生“跳纱”疵点。这一问题,有不少人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比如改变纱线张力、改变垫纱位置、改变送纱方式、修改成圈三角等,但这些方法的效果不佳,均未能有效解决“跳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使用上述编织工艺、编织机构编织而成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以解决现有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现象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地纱、面纱,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大于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
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并在退圈完成后降至集圈高度;
织针根据垫纱需求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
所述第一织针继续前进并下降,使所述第一织针垫入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
所述第二织针上升至退圈高度并前进至所述地纱的上方,再逐步下降,使所述第二织针同时垫入所述地纱和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使第一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间至少间隔1针。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间至少间隔1针,可保证第一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
优选地,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为15~30度,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为30~55度。
在本技术方案中,上述面纱、地纱的垫纱纵角的设置,可保证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质量,极大地改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另外,面纱的垫纱横角和地纱的垫纱横角均很小,纱线越贴近针杆针头越好。
优选地,所述第一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所述第二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所述第二织针脱圈、弯纱位置与所述第一织针脱圈、弯纱的位置相同。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织针、第二织针脱圈、弯纱轨迹相同,使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形成的线圈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保证了织物的平整度和美观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在脱圈、弯纱的过程中,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在本技术方案中,沉降片用于辅助织针成圈,更好地完成退圈,脱圈、弯纱等成圈过程。
优选地,所述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旧线圈;所述织针退圈完成后,所述沉降片逐步后退。
在本技术方案中,沉降片用于辅助织针成圈,更好地完成退圈的动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包括若干织针、面纱导纱器和地纱导纱器,所述面纱导纱器用于导入面纱,所述地纱导纱器用于导入地纱,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大于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
所述编织机构包括依所述织针的前进方向排列的退圈三角、降针三角、分针三角和成圈三角;所述织针沿所述退圈三角的上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上升至退圈高度;所述织针沿所述降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至集圈高度;所述织针沿所述分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并垫入面纱、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织针沿所述成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步下降,完成垫入地纱和面纱、形成闭口套圈的动作;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选针机构,未被所述选针机构选中的织针为第一织针,被所述选针机构选中的织针为第二织针,所述第一织针下降并沿所述分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所述第二织针从所述分针三角的上方前进并保持退圈高度直至到达所述成圈三角,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
在本技术方案中,分针三角的设置,使织针能自分针三角开始分为二路,从而达到部分织针垫入面纱,部分织针同时垫入地纱、面纱的目的,同时还使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面纱和地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
优选地,所述选针机构包括:
若干选针片,所述选针片与所述织针一一对应,所述选针片位于所述织针的下方;
选针片复位三角、选针片三角,所述选针片复位三角、选针片三角位于所述织针的下方,所述选针片复位三角的下表面、所述选针片三角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选针片通道;
选针器,所述选针器用于选择所述选针片,未被所述选针器选中的选针片为第一选针片,被所述选针器选中的选针片为第二选针片,所述第一选针片与所述第一织针相对应,所述第二选针片与所述第二织针相对应;所述第一选针片与所述第一织针分离,使所述第一织针的针踵能下降至所述分针三角的下方;所述第二选针片沿所述选针片通道前进,顶住所述第二织针,使所述第二织针的针踵能从所述分针三角的上方经过。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选针器的选针,使织针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使织针能自分针三角开始分为二路,从而达到部分织针垫入面纱,部分织针同时垫入地纱、面纱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沉降片,所述沉降片在所述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所述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旧线圈;所述织针退圈完成后,所述沉降片逐步后退。
在本技术方案中,沉降片用于辅助织针成圈,更好地完成成圈过程。
优选地,所述织针沿所述成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过程中完成闭口套圈的动作后,继续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
在本技术方案中,织针脱圈、弯纱轨迹相同,使织针形成的线圈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保证了织物的平整度和美观度。
优选地,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沉降片,所述织针在脱圈、弯纱等成圈的过程中,所述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在本技术方案中,沉降片用于辅助织针成圈,更好地完成脱圈、弯纱等成圈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纱浮线添纱组织,所述面纱以平针组织线圈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正面,所述地纱以平针组织线圈或浮线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反面,所述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由上述添纱组织编织工艺或上述添纱组织编织机构编织而成。
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通过设置不同的织针轨迹,使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编织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编织工艺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的走针轨迹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添纱组织编织机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的Y-Y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面纱100,地纱200;
织针1,沉降片2,面纱导纱器3,地纱导纱器4,退圈三角5,降针三角6,分针三角7,成圈三角8;
选针机构9,选针片91,选针片复位三角92,选针片三角93,选针器94,选针片通道95;
针筒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用于编织如图1所示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的走针轨迹如图3所示,织针1根据垫纱需求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第一织针只垫入面纱,第二织针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其中,轨迹Ⅰ为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即第一织针)的走针轨迹,轨迹Ⅱ为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的织针(即第二织针)的走针轨迹,轨迹Ⅲ为沉降片2的握持平面线,轨迹Ⅳ为沉降片2的运动轨迹,轨迹Ⅴ为针背线。
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在设置地纱、面纱时,地纱的垫纱纵角大于面纱的垫纱纵角,即地纱设置于面纱的上方。
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织针1升至退圈高度退圈,即图3所示的A-B段;并在垫入面纱100前降至集圈高度,即图3所示的B-C段;
S2、织针1保持集圈高度前进,即图3所示的C-D段;
S3、第一织针(即只垫入面纱的织针)继续前进并逐渐下降,直至第一织针垫入面纱、形成闭口套圈,即图3所示的D-G段的轨迹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位于轨迹Ⅰ的E-F段;
S4、第二织针(即同时垫入地纱、面纱的织针)上升至退圈高度并前进至地纱的上方,再逐步下降,使第二织针同时垫入地纱、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即图3所示的D-G段的轨迹Ⅱ;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位于轨迹Ⅱ的E-G段;
S5、第一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即图3所示的G-I段;第二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即图3所示的G-I段;如图3所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在G-I段的轨迹相同,第二织针脱圈、弯纱的位置与第一织针脱圈、弯纱的位置相同;
S6、所有织针1平线圈、回针,即图3所示的I-J段。
在该添纱组织编织工艺中,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这样,使第一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为了保证第一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间至少间隔1针。
上述添纱组织编织工艺中,面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最好为15~30度,地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最好为30~55度。另外,面纱的垫纱横角和地纱的垫纱横角均很小,纱线越贴近针杆针头越好。上述面纱、地纱的垫纱纵角、垫纱横角的设置,可保证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质量,极大地改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如图3所示,轨迹Ⅳ为沉降片2的运动轨迹,织针1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沉降片2挺出,沉降片2的片喉握持旧线圈;织针1退圈完成后,沉降片2逐步后退,在织针1在脱圈、弯纱的过程中,沉降片2挺出,沉降片2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上述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可使用如图4所示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完成。该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包括若干织针1、面纱导纱器3和地纱导纱器4,面纱导纱器3用于导入面纱100,地纱导纱器4用于导入地纱200,地纱200的垫纱纵角大于面纱的100垫纱纵角。若干织针1安装在针筒10上,且跟随针筒10的转动而转动,织针1的针踵与三角配合,织针1的高度根据三角的形状调整。
该编织机构包括依织针1的前进方向排列的退圈三角5、降针三角6、分针三角7和成圈三角8;织针1沿退圈三角5的上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上升至退圈高度;织针1沿降针三角6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至集圈高度;织针1沿分针三角7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并垫入面纱100、形成闭口套圈;织针1沿成圈三角8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步下降,完成垫入地纱200和面纱100、形成闭口套圈的动作。织针1完成闭口套圈的动作后,继续沿成圈三角8的下表面前进,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
如图4和图5所示,该编织机构还包括选针机构9,未被选针机构9选中的织针1为第一织针,被选针机构9选中的织针1为第二织针,第一织针下降并沿分针三角7的下表面前进,第二织针从分针三角7的上方前进并保持退圈高度直至到达成圈三角8。
未被选针机构9选中的第一织针(即图4所示的织针a、g、k、n),沿分针三角7的下表面逐步下降。第一织针在下降过程中,垫入面纱100、形成闭口套圈。如图4所示,织针g、k完成了闭合套圈的动作。
被选针机构9选中的第二织针(即图4所示的织针b~f、h~j、l、m、o),从分针三角7的上方前进并保持退圈高度直至到达成圈三角8,第二织针沿成圈三角8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步下降,完成垫入地纱200和面纱100、形成闭口套圈的动作。如图4所示,织针m完成了闭合套圈的动作。
分针三角7根据编织工艺的需求,在电脑程序指令控制下进入工作位置。分针三角7的设置,使织针1能自分针三角7开始分为二路,从而达到部分织针垫入面纱,部分织针同时垫入地纱、面纱的目的,同时还使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面纱和地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
从上述记载可知,第一织针(即只垫入面纱100的织针)在沿分针三角7的下表面前进过程中完成了闭合套圈的动作,第二织针(即同时垫入地纱200、面纱100的织针)在沿成圈三角8的下表面前进过程中完成了闭合套圈的动作,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这样,使第一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200,使面纱100、地纱200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如图4和图5所示,选针机构9包括若干选针片91、选针片复位三角92、选针片三角93和选针器94,选针片91与织针1一一对应,选针片91位于织针1的下方;选针片复位三角92、选针片三角93位于织针1的下方,选针片复位三角92的下表面、选针片三角9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选针片通道95;选针器94用于选择选针片91,未被选针器94选中的选针片91为第一选针片,被选针器94选中的选针片91为第二选针片,第一选针片与第一织针相对应,第二选针片与第二织针相对应;第一选针片与第一织针分离,使第一织针的针踵能下降至分针三角7的下方;第二选针片沿选针片通道95前进,顶住第二织针,使第二织针的针踵能从分针三角7的上方经过。
通过选针器94的选针,使织针1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使织针1能自分针三角7开始分为二路,从而达到部分织针垫入面纱,部分织针同时垫入地纱、面纱的目的。
如图4至图5所示,该编织机构还包括沉降片2,沉降片2在织针1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沉降片2挺出,沉降片2的片喉握持旧线圈;织针1退圈完成后,沉降片2逐步后退。织针1在脱圈、弯纱的过程中,沉降片2挺出,沉降片2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采用上述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编织而成的地纱浮线添纱组织,面纱以平针组织线圈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正面,地纱以平针组织线圈或浮线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反面。由于只垫入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同时垫入地纱和面纱的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相互分离,织针的针头不会碰到地纱,使面纱、地纱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的“跳纱”问题。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地纱、面纱,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大于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
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并在退圈完成后降至集圈高度;
织针根据垫纱需求分为第一织针、第二织针;
所述第一织针继续前进并下降,使所述第一织针垫入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
所述第二织针上升至退圈高度并前进至所述地纱的上方,再逐步下降,使所述第二织针同时垫入所述地纱和面纱并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间至少间隔1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为15~30度,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的范围为30~5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
所述第二织针在形成闭口套圈后继续前进并逐步下降,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所述第二织针脱圈、弯纱位置与所述第一织针脱圈、弯纱的位置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针、第二织针在脱圈、弯纱的过程中,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旧线圈;所述织针退圈完成后,所述沉降片逐步后退。
7.一种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包括若干织针、面纱导纱器和地纱导纱器,所述面纱导纱器用于导入面纱,所述地纱导纱器用于导入地纱,所述地纱的垫纱纵角大于所述面纱的垫纱纵角;
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机构包括:
依所述织针的前进方向排列的退圈三角、降针三角、分针三角和成圈三角;所述织针沿所述退圈三角的上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上升至退圈高度;所述织针沿所述降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至集圈高度;所述织针沿所述分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下降并垫入面纱、形成闭口套圈;所述织针沿所述成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步下降,完成垫入地纱和面纱、形成闭口套圈的动作;
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选针机构,未被所述选针机构选中的织针为第一织针,被所述选针机构选中的织针为第二织针,所述第一织针下降并沿所述分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所述第二织针从所述分针三角的上方前进并保持退圈高度直至到达所述成圈三角,所述第二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织针形成闭口套圈的位置之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针机构包括:
若干选针片,所述选针片与所述织针一一对应,所述选针片位于所述织针的下方;
选针片复位三角、选针片三角,所述选针片复位三角、选针片三角位于所述织针的下方,所述选针片复位三角的下表面、所述选针片三角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选针片通道;
选针器,所述选针器用于选择所述选针片,未被所述选针器选中的选针片为第一选针片,被所述选针器选中的选针片为第二选针片,所述第一选针片与所述第一织针相对应,所述第二选针片与所述第二织针相对应;所述第一选针片与所述第一织针分离,使所述第一织针的针踵能下降至所述分针三角的下方;所述第二选针片沿所述选针片通道前进,顶住所述第二织针,使所述第二织针的针踵能从所述分针三角的上方经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沉降片,在所述织针升至退圈高度退圈过程中,所述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旧线圈;所述织针退圈完成后,所述沉降片逐步后退。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针沿所述成圈三角的下表面前进过程中完成闭口套圈的动作后,继续完成脱圈、弯纱的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机构还包括沉降片,所述织针在脱圈、弯纱的过程中,所述沉降片挺出,所述沉降片的片喉握持线圈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
12.一种地纱浮线添纱组织,其特征在于:面纱以平针组织线圈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正面,地纱以平针组织线圈或浮线的形式呈现在织物的反面,所述地纱浮线添纱组织由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工艺或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的添纱组织编织机构编织而成。
CN201910228073.9A 2019-03-25 2019-03-25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Active CN109914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8073.9A CN109914019B (zh) 2019-03-25 2019-03-25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8073.9A CN109914019B (zh) 2019-03-25 2019-03-25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4019A CN109914019A (zh) 2019-06-21
CN109914019B true CN109914019B (zh) 2020-07-24

Family

ID=66966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8073.9A Active CN109914019B (zh) 2019-03-25 2019-03-25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140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4874B (zh) * 2019-11-16 2021-12-14 江苏翔宇工艺编织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帆布织物的生产方法
CN113445186A (zh) * 2021-06-25 2021-09-28 江南大学 一种单面单向导湿的针织面料及编织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1339A (en) * 1981-04-06 1984-04-10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Two-piece yarn carrier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CN1045430A (zh) * 1989-03-07 1990-09-19 拉姆布达公司 用于同时织成多件筒状针织物的圆形纺织机
CN1253600A (zh) * 1995-12-07 2000-05-17 派隆欧洲科克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01032969A1 (en) * 1999-11-01 2001-05-10 Adtec Services Limited A method and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manufacturing patterned float plated fabrics
US6269665B1 (en) * 2001-02-20 2001-08-07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Jack and upper needle dial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double-knitting plush fabric fabricated by the same
CN101389799A (zh) * 2005-12-29 2009-03-18 莱奥波尔多·贝尔塔尼奥利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CN101575761A (zh) * 2009-06-05 2009-11-11 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低张力高支单股毛纱针织面料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CN103306033A (zh) * 2013-06-28 2013-09-18 无锡市金龙人造毛皮机械有限公司 针织机添沙组织编织机构
CN206477100U (zh) * 2017-01-18 2017-09-08 广东天海花边有限公司 一种单面提花大圆机的单面三线添纱三角
CN108265381A (zh) * 2018-03-07 2018-07-10 石狮市宝翔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提花圆纬机及其添纱提花工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1339A (en) * 1981-04-06 1984-04-10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Two-piece yarn carrier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CN1045430A (zh) * 1989-03-07 1990-09-19 拉姆布达公司 用于同时织成多件筒状针织物的圆形纺织机
CN1253600A (zh) * 1995-12-07 2000-05-17 派隆欧洲科克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01032969A1 (en) * 1999-11-01 2001-05-10 Adtec Services Limited A method and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manufacturing patterned float plated fabrics
US6269665B1 (en) * 2001-02-20 2001-08-07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Jack and upper needle dial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double-knitting plush fabric fabricated by the same
CN101389799A (zh) * 2005-12-29 2009-03-18 莱奥波尔多·贝尔塔尼奥利 编织针织物的方法以及相关纬编机
CN101575761A (zh) * 2009-06-05 2009-11-11 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低张力高支单股毛纱针织面料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CN103306033A (zh) * 2013-06-28 2013-09-18 无锡市金龙人造毛皮机械有限公司 针织机添沙组织编织机构
CN206477100U (zh) * 2017-01-18 2017-09-08 广东天海花边有限公司 一种单面提花大圆机的单面三线添纱三角
CN108265381A (zh) * 2018-03-07 2018-07-10 石狮市宝翔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提花圆纬机及其添纱提花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纬编添纱结构织疵分析与线圈力平衡研究;林云仓;《针织工业》;20140528(第5期);第4-8页 *
采用4针道单面机开发添纱提花织物;李炜;《针织工业》;20170428(第4期);第9-1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4019A (zh) 2019-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7636B (zh)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CN109914019B (zh)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CN101307527B (zh) 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CN108842269A (zh)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01876120B (zh)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13832601A (zh) 一种双针床三贾卡经编机
CN201395677Y (zh) 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US3080740A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2711090A (en) Plate and wrap yarn control means and method
US2710527A (en) Method and machine for making knitted loop fabric
US2216051A (en) Knitting machine
US2627736A (en) Knitting machine
CN112981678B (zh) 一种针织纬编添纱衬垫面纱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1736515B (zh)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TWI746478B (zh) 圓編機之編織方法及編織機構以及該圓編機
US4389860A (en) Warp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jacquard-patterned pile-knit fabrics
CN101581008B (zh)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US3301012A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osiery with double, outwardly turned-over welts
CN201588062U (zh)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纱线喂入装置
JPH0734360A (ja) シングルニット編地の製造方法
US1887166A (en) Manufacture of knit goods
US343046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nitting run-resistant fabric
CN102505311B (zh)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US1961636A (en) Method of knitting multithread fabric
US3319440A (en) Knitted fabr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