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6304B -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 Google Patents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6304B
CN101366304B CN200680052545.0A CN200680052545A CN101366304B CN 101366304 B CN101366304 B CN 101366304B CN 200680052545 A CN200680052545 A CN 200680052545A CN 101366304 B CN101366304 B CN 101366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hannel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station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525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6304A (zh
Inventor
横山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66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6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6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63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从具有多个天线的发送站向多个接收站进行调度发送的无线系统中,发送站获得根据从多个接收站获得的反馈的信息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接收质量信息而确定发送方式是执行通过对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进行加权来发送相同数据流的波束成型,还是执行分别从多个天线发送不同数据流的MIMO复用,并且通过将识别所确定的发送方式的信息添加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来发送该信息。

Description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应用于该无线通信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作为利用多发送天线和多接收天线(多天线)的技术,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借助多个天线发送并且借助多个天线接收(MIMO:多入多出)的技术,在该技术中从每个天线发送不同的流,从而提高了吞吐量,并且已经研发出了波束成型(在下文中,可适时地将其表达为BF)技术,在该技术中通过对同样的流进行加权而执行多路复用发送,从而提高了接收质量(非专利文献1)。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具有多个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空间效率,已经公开了一种根据通信区域内的业务量状况而在空间复用(SDM:空分复用,SDMA:空分多址)混合环境中自适应地执行切换控制的方法。
然而,按常规来说,由于MIMO复用和波束成型所经过的传播路径不同,所以将二者看作独立技术,并且几乎没有对于考虑将两种技术相互融合的研究。
即,在波束成型模式中,因为进行了发送加权,所以所经过的传播路径与MIMO复用中经过的传播路径不同,并且因此难以利用单个公共导频来同时控制两种方法。因此,对分离导频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上述提到任何一个文献中,即没有公开也没有启示对MIMO(SDM也包含在MIMO中)与波束成型之间的切换进行控制的具体结构。
[非专利文献1]F.R.Farrokhi等的“具有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的无线系统的频谱效率”,PIMRC2000第1卷,373-377页。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第2004-201296号的官方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观点出发,根据自适应地选择使用MIMO复用和波束成型技术的观点而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自适应调制中使用的调度器管理信道与多天线发送技术进行有效熔合的方法,及使用以上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能够在MIMO复用、波束成型和发送分集之间切换,以在要发送的信息量小的情况下节省能量,并且在由于移动通信位于小区边缘附近而导致通信状况严峻时获得稳定通信,并且在传播路径存在相关性时对通信进行优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公开了一种从具有多个天线的发送站向多个用户进行调度发送的无线系统中的发送站。以上发送站取得根据从多个用户反馈的信息中的导频信道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并且基于所取得的接收质量信息来确定发送方式是执行从多个天线分别发送不同数据流的MIMO复用,还是执行通过对多个天线的每一个进行加权而发送相同数据流的波束成型,此外,通过将识别所确定的发送方式的信息添加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来向所述用户发送该信息。
在以上第一方面中,待添加到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识别所确定的发送方式的信息由特定比特构造,并且对应于所述特定比特,来改变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内的其它比特区域的格式。
此外,当所确定的发送方式为波束成型时,对应于添加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特定比特,利用其它比特区域报告多个天线的权重信息或多个接收天线的权重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站包括:多个天线;存储器,其存储多个用户信息;第一调制部,其对从所述存储器输出的所述用户信息进行自适应调制;时分转换部,其对 从所述存储器输出的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时分复用;第二调制部,其对各时分后的输出进行自适应调制;多个无线信号生成部,其将所述第一调制部和所述第二调制部的输出对应地供应给所述多个天线;接收部,其取得根据从所述多个用户反馈的信息中的导频信道而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调度器,其基于从所述接收部中取得的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来确定所述发送方式是执行通过对多个天线的每一个进行加权而发送相同数据流的波束成型还是执行从多个天线分别发送不同数据流的MIMO复用。此外,所述调度器控制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型发送时使所述第一调制部的输出有效,并且在执行MIMO复用发送时使所述第二调制部的输出有效。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执行从具有多个天线的发送站向多个接收站的调度发送的无线系统内,发送站取得根据来自多个接收站的反馈信息而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基于取得的接收质量信息来确定所述发送方式是执行通过对多个天线的每一个进行加权而发送相同数据流的波束成型还是执行从多个天线分别发送不同数据流的MIMO复用;通过将识别所确定的发送方式的信息添加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来发送该信息。此外,根据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内的所述识别信息,所述多个接收站的每一个根据是波束成型发送信号还是MIMO复用发送信号来决定解码算法。此外,在为MIMO复用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所决定的解码算法,各接收站利用根据所述导频信道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从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求得调制系统而进行解调,而在为波束成型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各接收站基于添加到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所述权重信息,通过进行优化接收加权,而在多个天线之间进行信号合成和信道补偿。
在第二方面中,可以构造为利用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分割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此外,所述接收站向所述发送站发送根据所接收到的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和所述多个天线各自的信号对总噪声的比率,作为反馈信息。
此外,以上发送站可以根据所述接收站反馈的所述信道矩阵求得迫 零(ZF)解,计算所述ZF解,并且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仅反映所得到的发送权重Wtx或接收权重Wrx。
此外,当发送从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得到的所述发送权重Wtx时,还可以将所述接收站构造为:利用从所接收到的导频求得的所述信道估计值而求得接收权重Wrx的最小均方差(MMSE)解,并且所述接收站利用所得到的接收权重Wrx来对所述多个天线进行信号合成。
此外在第二方面中,所述接收站根据从所接收到的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来计算迫零(ZF)解,并且向所述发送站发送得到的发送权重Wtx和波束成型的信道质量信息来作为反馈信息。
此外在第二方面中,所述接收站向所述发送站发送通过根据从所接收到的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来计算迫零(ZF)解而获得的发送权重Wtx,或根据得到的发送权重Wtx中生成的功率集中方向上的波束图峰值所得到的发送方向信息,作为反馈信息。
此外,所述发送站生成这样的波束图,即,沿从所述接收站反馈的发送方向集中功率,并且所述发送站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反映与所述波束图相对应的发送权重Wtx。
此外在第二方面中,利用相同的载波频率对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进行时分,并且所述发送站针对从接收站到所述发送站的信道估计值通过校正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功率差来求得信道矩阵,并根据求得的信道矩阵来计算ZF解,以生成接收权重Wrx或发送权重Wtr。
此外可以将接收站构造为:利用从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得到的发送权重Wtx和从接收到的导频信道中得到的信道估计值来求得接收权重Wrx的最小均方差(MMSE)解,并且利用求得的接收权重Wrx来对多个天线进行信号合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多天线发送系统的最简单示例的图。
图2示出了说明向整个小区发送(万向发送)导频信道A和调度器管 理信道B的图。
图3示出了例示根据本发明的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示例性配置的图。
图4示出了例示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区域I中的决策比特X指定了MIMO复用(a)的情况的图。
图5示出了例示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区域I内的决策比特X指定了波束成型(b)的情况的图。
图6示出了例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发送站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7示出了例示利用分离信道的常规示例的图。
图8示出了说明当执行发送波束成型时报告发送权重W的方法的图。
图9示出了说明天线发射角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示出了说明作为实施方式1的、表1中的组1列出的示例性实施情况中的发送站的图。
图11示出了说明作为实施方式1的、表1中的组1列出的示例性实施情况中的接收站的图。
图12示出了说明将信息输入到发送站内的调度器的图。
图13示出了调度器的示例性构造。
图14示出了例示调度器处理流程的图。
图15示出了例示作为实施方式2的、与对应于表1中的组2的实施方式2相对应的发送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16示出了例示与对应于表1中的组2的实施方式2的发送站相对应的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17示出了说明与表1中的组3相对应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送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18示出了说明与表1中的组3相对应的实施方式3中的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19示出了说明与表1中的组4相对应的实施方式4中的发送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0示出了说明与表2中的组4相对应的实施方式4中的接收站的 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1示出了说明与表2中的组5相对应的实施方式5中的发送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2示出了说明与表2中的组5相对应的实施方式5中的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3示出了说明与表2中的组6相对应的实施方式6中的发送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4示出了说明与表2中的组6相对应的实施方式6中的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25示出了例示在与天线数据流重发控制相对应的接收站内的解调部及其后部件的另一种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和表格对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实施方式旨在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
现在,为理解本发明,将首先描述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另外,为了简化描述并方便理解,这里将基于分组的移动通信系统看作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最简单的信道结构,并作为示例,仅对导频信道、调度器管理信道和数据信道进行处理。
此外在以下的描述中,采用利用了图1所示的两个天线ANT1、ANT2的发送示例作为多天线发送的最简单示例进行描述。然而,也可以在使用多于并包含两个的M(M≥2)个天线的发送情况下进行类似的控制。
在图1中,在从天线ANT1、ANT2转发的发送信道格式CF中的符号A表示导频信道,符号B表示调度器管理信道,而符号C表示数据信道。
这里,如图2所示,需要将导频信道A和调度器管理信道B发送给整个小区(万向发送)。此外,对于导频信道A,为了避免发送天线1、发送天线2之间的干扰,在对各码元或时间-频率进行正交化后而进行发送。 类似地,对于同样需要对整个小区进行发送的调度器管理信道B,利用诸如最大似然检测(MLD:Most Likelihood Detection)的技术来进行正交化发送或进行接收。
此外,对于以上两个发送信道(导频信道A和调度器管理信道B),即使在小区边缘也必须无误差地接收。
相反,根据本发明,根据从导频信道A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标)来确定是执行MIMO复用发送还是波束成型,并且将注意力转到仅向调度用户发送的数据信道C。
根据本发明中的控制,当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在具有良好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的自身小区附近的区域较低时执行MIMO复用,以提高吞吐量。相反,在小区边缘附近具有较差SINR或在发送天线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区域则应用波束成型,以增加信号增益。因此作为一个特征,改善了吞吐量(业务量)及覆盖范围(可通信范围)。
另外,也可以考虑通过测量发送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来确定是否执行编码发送分集或波束成型。
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仅涉及在MIMO复用与波束成型之间进行切换的示例性情况。
图3为示出了例示根据本发明的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示例性构造的图。作为一个特征,在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局部区域I中插入了指定是否执行MIMO复用或波束成型的决策比特X。这里,并非一定要将该决策比特X设置在如图3所示的信道的顶部区域处。参照图4、图5,以下描述由其它区域中的比特表示的内容Y随着以上决策比特X的决策结果而改变的情况。
图4示出了例示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区域I内的决策比特X指定了MIMO复用(a)的情况的图。在MIMO复用的情况下,存在待由天线ANT1和天线ANT2发送的两个数据流,并且控制信息量包含在区域II内,以根据所述两个流来指定自适应调制。
图5示出了例示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区域I内的决策比特X指定了波束成型(b)的情况的图。与MIMO复用相比,在波束成型的情况下,待 发送的数据为一个数据流,并且需要较少的指定自适应调制的控制信息量。这样定义了MIMO复用或波束成型的决策比特X,并且根据决策比特X的决策来改变其它比特的含义。
此外,在波束成型的情况下,在控制图像量减少的区域内提供了指定(c),该指定用于适当地报告波束成型的发送权重,或者报告发送权重和接收机的接收权重。
这样,根据本发明,基于添加到调度器管理信道B内的局部区域I中的决策比特X的决策结果,可以同时在MIMO复用与波束成型之间进行切换。
图6示出了例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发送站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6所示的构造可应用于在通过对多个用户进行调度而发送时具有多个天线(作为示例,具有两个天线ANT1和ANT2)的发送站。作为该系统的一个示例,发送站与移动电话系统中的基站相对应,并且假定下行链路用于从基站发送到多个用户(移动终端)。
对于与某个发送站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即,用户1到用户n),从互联网上等收集必要的信息。将收集到的用户1的信息到用户n的信息临时缓存在与发送站的存储器10内的用户i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来自调度器100的发送请求来准备数据发送。在图6中,示出了例示以下情况的示意图,即,在特定频带的特定定时,向用户i做出发送请求,并且对MIMO复用或波束成型进行选择。通过对预先训练传播路径状况的反映来确定以上选择。
现在,在选择了MIMO复用的情况下,从存储器10中读出两个数据流,并且借助串行到并行(S/P)转换器11而将数据分割成待从各天线(ANT)1、天线2发送的各信息量。接着,基于各分割信息量,在自适应调制器121和自适应调制器122中执行与来自天线ANT1、ANT2的各传播环境相对应的编码和调制(自适应调制)。
由于自适应调制后的信号为相异的信号,因此将信号转换为无线频率,并且在没有进行加权的情况下将其从天线ANT1、ANT2发射出去。利用来自天线ANT1、ANT2的虚线表示的图形是MIMO复用发射图案。
另一方面,在选择了波束成型的情况下,从存储器10中读出一个数据流,在自适应调制器13中进行自适应调制的信号被复制部14复制,随后,对信号进行加权以使得指向性增益指向用户,接着将其从天线ANT1、ANT2发射出去。从预先训练的发送路径信息中取得各权重。从天线ANT1、ANT2到用户i绘制的实线为波束成型发射图案。
因此,调度器100被配置为基于训练的传播路径信息来指定各种模式。
接下来,对在本发明中提出的发送/接收波束成型中的权重报告的优点进行描述。
在常规示例中,当执行发送波束成型时,除了将要向整个小区发送的公共导频之外,通常还对特定用户插入单独导频。图7描述了使用单独信道的常规示例。
在图7中,d(t)为用于特定用户的数据,W1和W2为对该特定用户进行波束成型的权重,PC1(t)、PC2(t)为将要逐个天线插入的正交公共导频,而h1(t)、h2(t)为从天线ANT1、ANT2到特定用户的传播路径。此外,将各单独的导频表示为Pd1(t)、Pd2(t)。
另外,为了简化以上图7中的符号,描绘了单个接收天线的情况,然而如果天线数量增加,不会引起特殊问题。此外,没有对于权重W示出时间t的标号。原因是如果存在高空间相关性,则对权重W的追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位置的角速度,并且在衰落时的瞬态时间变化不会改变发送方向。反过来说,如果空间相关性低,则产生对时间t的依赖性。
为了使各单独导频经过独立用户数据的同一传播路径,需要将其插入到同一数据资源中。此外,为了借助以上单独导频来执行包括衰落在内的传播路径估计,给出了时间t的标号。
当观察信道估计的资源时,在不存在单独导频的时刻因为衰落变化未知,所以无法对数据进行解码。
接下来,利用图8描述了在执行发送波束成型时报告发送权重W的方法。
该构造与图7所示的构造相同,然而根据本方法,通过向接收机报告发送权重W1、W2,结合所述公共导频对数据已经在其上经过的传播路径进行估计。
基本原理是可以利用公共导频对通过空间传播的来自各天线ANT1、ANT2的信道信息进行估计,并且如果还已知了各天线的权重信息,则可以对数据已经在其上经过的传播路径进行估计。
此外,如果发送天线ANT1与发送天线ANT2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高,则发送天线之间的衰落变化看起来类似,因此对权重进行优化变为利用从发送天线观察的接收机的角速度进行追踪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与单独导频不同的是,甚至在权重信息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仍然可以对数据进行解码。
或者,还可以通过减少发送机会并添加冗余来提高发送权重的信息精度。此外,由于可通过具有较大发送功率的公共导频来取得对衰落进行追踪的信道响应,所以可以进行较高精度的信道估计。
这样,因为权重报告型的波束成型可以根据自适应调制来报告权重,因此其优点突出并具有灵活性。
接下来,针对预先训练的信道信息和反馈所需的信息,分别对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进行说明。
首先从FDD开始进行说明。由于用于从发送站向接收站传播的发送链路具有与用于从接收站向发送站设备传播的接收链路不同的载波频率,所以即使接收链路的信道估计值受到训练,对于发送链路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利用表1针对这里待反馈的四个组合信息进行说明。
表1反馈信息的组合(FDD)
MMSE(最小均方差)
CQI(信道质量指标:通过使用特定规则对传播路径质量进行量化来表示)
在上面的表1中,组合组1、组2为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接收站侧计算出根据从发送站接收到的公共导频估计出的信道矩阵H,并且将以上计算结果反馈到发送站侧。
在组1中,从接收信道矩阵H的发送站,利用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区域报告通过在稍后解释的背景理论中示出的表达式(7)、(8)所求得的接收权重,并且所述接收站对通过根据以上报告信息进行波束成型所承载的信息进行解调。
组2为这样一种方法,即,报告根据表达式(7)、(8)所求得发送权重,并且,还考虑到由于在实际承载波束成型信息之前的延迟导致的传播路径变化以及接收机中的噪声状况,根据发送权重和此刻的公共导频的信道估计值来计算优化的MMSE最小化标准的接收权重,以进行解调。借此可改善时间可追踪性及噪声容限。
在组3中,当从接收站反馈发送信道矩阵H的全部信息时,极大地消耗了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容量。因此,考虑到这种不便性,接收机侧计算根据表达式(7)、(8)所求得优化发送权重,以反馈以上值Wtx。通过将反馈量从矩阵型改为矢量型,可以抑制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容量的减少。
通过调度器管理信道B从发送站报告所报告的发送权重,并且在针对该信息添加该权重之后执行波束成型发送。
另外,在以上表1中,对于表示为(*1)的一项,如果总是应用从接收站报告的权重,并且如果将反馈回的优化发送权重持续存储在接收站内,则可以在没有权重信息的情况下通过调度器管理信道B而进行接收。
此外,通过在接收站内的接收权重计算,如针对组2所描述的,通过考虑时间可追踪性和噪声容限来求得MMSE最小化标准的接收权重,并且可以通过使用该接收权重来进行解码。
另外,在表1中,对于表示为(*2)的一项,如果首先持续存储在对优化发送权重进行计算时的接收权重,并且如果允许一定程度的特性劣化, 则可以在没有求得MMSE标准的接收权重的情况下而再次进行接收。借此可减少计算量。
组4希望进一步减少在组3中进行的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上的反馈量。对于在接收站侧根据表达式(7)、(8)所求得的发送权重Wtx而言,该方法用于传递利用相关的权重生成的波束图的增益峰值方向。通过仅报告发送波束成型能量集中于其上的重要点,与组3中用于对大量的发送天线发送权重信息相比,可以通过仅集中一个发送方向上的信息来显著减少反馈。
即,通过将反馈量从矢量型改为标量型,可以抑制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发送容量的减少。另外,如果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高,则因为即使将多个发送天线的权重信息集中到一个发送方向也不会产生很大的质量劣化,所以相关方法变得非常有效。
此外,作为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压缩的方式,在组4的方法中,当通过提前设定规则而取得优化的发送方向(例如,43°发送方向),从而在8°的间隔内限定发送方向上的量化级时,取得了40°的近似值。
例如,如例示了天线发射角的一个示例的图9所示,如果天线被配置为分别具有3个120°的扇区,则发送方向具有15个状况,从而可仅利用4个比特来确定发送天线的全部发送权重。同样,还可以通过对将要反馈的信息量的标量值进行量化来考虑发送。
在发送站中,基于所报告的发送方向来生成权重。利用调度器管理信道B从发送站报告实际应用的权重。接收站接着利用以上信息和此刻的公共导频的信道估计值来计算优化的MMSE标准的接收权重,以进行解调。
因此在FDD的情况,可以利用来自表1中列出的4组反馈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适当方法来执行波束成型控制。
接下来,对TDD的情况进行描述。同一个频带既可以用于发送链路又可以用于接收链路。由于可以对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接收链路的信道估计进行训练从而将其应用于发送链路,所以可以极大地减少待从接收站反馈到发送站的信息。此外,利用表2进行进一步描述。
表2反馈信息的组合(TDD)
另外,为了将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信道矩阵应用于从发送站到接收站的方向,对发送站中的发送功率与接收站中的发送功率之间的差进行校正,以便使其大体上相等。
在组5、组6中,利用根据导频信道估计出的、从接收站发送到发送站的信道矩阵以及校正信息(例如,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的发送功率差)来对从发送站到接收站的信道矩阵H进行估计。
根据这样求得的信道矩阵,通过对稍后描述的表达式(7)、(8)进行求解来计算出优化的发送权重和接收权重。这里,在组5中报告以上优化的接收权重,并且在接收站内,利用以上信息来对波束成型的信息进行解调。
在组6中,报告从表达式(7)、(8)中求得的发送权重,而不报告接收权重。为了在考虑到从发送站到接收站的实际传播信道状况和接收机噪声的情况下计算接收权重,利用此刻公共导频的信道估计值和所述发送权重来计算MMSE标准的优化接收权重,以进行解调。因此与组5相比较,可以进一步改善噪声容限等。
现在为了理解以上描述,将对背景理论进行说明。
假定特定用户接收状况,由表达式(1)来表达特定时刻的信号接收状况。向量x表示发送信号。
y(t)=Hx(t)+n(t)  ···(1)
H中的各元素产生互相独立的多路径。这里,如果认为使用了跨多个码元扩展的正交导频的时间内传播路径不变,则导出了表达式(2)。
Y(t)=HP(t)+N(T)  ···(2)
这里,P(t)的各元素表示行方向上的发送天线数量和列方向上的发送定时。此外,由于P(t)为正交导频,因此P(t)具有以下特性。这里,进行归一化以在自关联计算之后形成单元矩阵。
P(t)P(t)H=P(t)HP(t)=I ··P(t)H=P(t)-1···(3)
利用以上特性而求得了信道估计值。通过在传播路径上关联的区间内执行表达式(4)所表示的处理,抑制了表示噪声的第二项。
接下来设发送信号为d(t),则由所示的表达式(5)来表示在利用发送权重Wtx和接收权重Wrx而进行波束成型时的接收状况。
r(t)=wH rxHwtxd(t)+wH rxn(t)···(5)
这里,与接收侧有关的已知信息为根据MMSE标准等求得的接收权重Wrx及信道估计值。
至于未知的发送权重Wtx,必须从发送站指定。由调度器管理信道B反馈以上发送权重Wtx是本发明的特征之一。
接下来,对发送权重Wtx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使用了以上能够在终端中估计的信道估计值。在终端中,由于将来要产生的噪声影响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发送信号权重Wtx将由ZF(zero forcing迫零:用于自信号均等化)产生,并且由表达式(6)表示此时的期望接收。
为了最大化接收站的接收功率,求解表达式(7)中所示的算法就足够了。
*为复数共轭
这里,作为恒定发送功率的限制条件和接收权重的限制条件,参照表达式(8)。
Σ i = 1 z w tx w tx H = const Σ i = 1 z w rx w rx H = const · · · ( 8 )
Const=1
另外,表达式(7)所示算法的理想解是这样的值,即,该值指向发送权重和接收权重,以便使信号指向具有从信道矩阵求出的自关联矩阵的最大固有值的正交空间或具有利用信道矩阵的SVD求出的最大奇异值的 正交空间。
此外,至于波束成型的MMSE解,基于
其估计为预先报告的发送权重Wtx,求得由以下表达式(9)给出的解Wrx。
arg min w rx [ | 1 - w H rx Hw tx | 2 ] · · · ( 9 )
其中, Σ i = 1 z W rx W rx H = const , Const = 1
接下来将对在以上表1和表2中列出的FDD情况及TDD情况中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作为实施方式1,对于图10所示的表1中作为小组1列出的示例中的发送站以及图11所示的接收站进行说明。
[发送站]
在发送站与多个(n个)用户通信时,预先在(n个)存储器101-10n中存储以上多个(n个)用户的数据。
存在一种根据来自调度器100的请求而从存储器101-10n中读出数据的机制。这里,从各用户的接收站(参考图11)返回反馈信息,以报告空间传播路径信息及所发送数据的有效/无效。
通过汇总全体用户的以上信息来操作调度器100。在图10内,仅示出了一个用户的反馈信息接收部110。
例如,图10以及其后附图中示出了各信道的时间复用示例。另外,各信道的复用并不限于时间复用,只要进行了正交复用即可。
从接收站发送的信号在接收射频(RF)部111中下变频为基带。接下来,借助S/P(串行到并行)转换部112提取各时间复用信道,然后利用对各用户独立的导频信道在信道估计部113中取得传播路径变化。接着,在解调部114内对所取得的传播路径变化进行补偿。
另外,当进行误差校正处理时,解调部114之后需要解码部。接下来在反馈信息部115内,从在解调部114中解调出的数据中提取出反馈信息,根据该反馈信息,获得在已执行了的自适应调制系统中所需的CQI和ACK(确认)/NACK(否认)信息115a,以及从发送站发送到接收站的信道矩阵信息115b。
以上信道矩阵信息115b中的信道矩阵H是执行发送波束成型所必需的信息。此外,根据信道矩阵H,获得了从以上表达式(7)、(8)中所求得的优化ZF解115c。
在小组1中选择发送/接收权重向量信息Wrx和在可以从以下所示的表达式(13)中求得的比特成形时的CQI(BF-CQI),然后在多路复用电路116中与CQI和ACK/NACK一起被多路复用之后被携带到调度器100中。
在调度器100中,将来自与多个用户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接收站的信息集中起来,并且考虑到从单独CQI获知的空间传播状况、从ACK/NACK获知的重复发送状况、保留在存储器101-10n中的数据量等来确定发送优先级。
此外,根据CQI求得了最大可发送数据量。接着,关于已经获得发送权的用户i,经由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AMC设定部101来控制从存储相关数据的存储器10i中读出最大可发送的数据量。
在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AMC设定部101中,进行MIMO复用或波束成型的设定并且设定根据传播状况进行了适当修改的编码和调制系统。
最后将已经在AMC设定部101中设定的用户分配信息、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信息、自适应调制信息等转发给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
接下来,当从存储器101-10n中读出数据时,在MAS(多天线系统)选择部103中,根据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和AMC设定部101中的设定信息而选择是由波束成型还是由MIMO复用来进行发送。作为发送准则,如果CQI值相对较差,则可以决定执行波束成型。或者,通过利用信道矩阵H而获得发送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果相关值高,则可以决定执行波束成型。为了严格地决定,还可以利用信道矩阵H来进行决定。
作为一个示例,表达式(10)中示出了2×2的信道矩阵H。
H = h 11 h 12 h 21 h 22 · · · ( 10 )
基于各发送天线ANT1、ANT2的SINR生成在接收站侧的接收机内计算并反馈的CQI信息,并且该CQI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示各发送天线的空间传播状况的信道矩阵H的列向量的平方模(square norm)。作为一个示例,通过表达式(11)来表示发送天线ANT1的空间状况。
k1=|h11|2+|h21|2    ···(11)
与之相对,作为从表达式(7)、(8)求得的解,通过对H矩阵执行奇异值分解(SVD)而求得的奇异解中的最大值平方表示:当通过多个发送天线进行波束成型时的空间传播状况。
表达式(12)示出了SVD的解,而表达式(13)示出了与表达式(11)相对应的参数。
H = h 11 h 12 h 21 h 22 = U λ 1 0 0 λ 2 V H · · · ( 12 )
ktotal=max(λ1,λ2)    ···(13)
另外,关于以前描述的空间相关性,如果相关性高,则最大奇异值与其它奇异值之间的比值变得与1差别很大。这里,利用表达式(11)与表达式(13)之间的比值而对执行波束成型时将获得的SINR进行估计,接着将其转化为CQI,从而可以确定可发送数据量。
通过这种处理过程,对于AMC设定部101,指定了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和AMC设定,并且确定了MAS选择。
首先,对选择MIMO复用的情况进行说明,接着对选择波束成型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选择MIMO复用时,针对各发送天线,基于被反馈的CQI信息,借助数据S/P转换部104而分配各发送天线的可发送数据量。接下来在编码器105a、105b中进行编码,以对各发送数据流进行拟合,并且在调制器106a、106b中进行调制。
分别在加权电路107a、107b内对调制器106a、106b的输出进行加 权,并且以相同的固定值作为发送权重,以生成数据信道。这里,在发送天线的数量为N用以对功率进行归一化的数值的情况下,
进行 的加权。
当选择波束成型时,通过拟合为单个数据流的编码器105c进行编码,并且通过调制器106c进行调制。接着在复制器108内对调制器106c的输出数据进行复制,并且通过在加权电路107a、107b中,对应于各发送天线ANT1、ANT2,来加权ZF解的发送权重Wtx从而生成数据信道,其中,ZF解的发送权重Wtx是从反馈信息的信道矩阵H中获得的。
接下来,该数据信道在并行-串行(P/S)转换部109a、109b中与另一个信道进行正交多路复用。
另外,对于导频信道A,在导频生成部120内生成对于发送站的特定图案。接着,在正交化电路121内控制发送天线之间的正交化之后,通过在调制部122a、122b内执行接收站已知的调制而生成了导频信道A。
另一方面,对于调度器管理信道B,在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中对调度器100所指定的内容进行整理之后,通过在调制部123a、123b中执行接收站已知的调制而生成了调度器管理信道B。接下来,在并行-串行(P/S)转换部109a、109b中进行了正交多路复用的信道在发送RF部124a、124b中被上变频为载波频率,并且从天线ANT1、ANT2发射出去。
现在将对以上调度器100、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和AMC设定部101及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的构造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12为示出了说明向调度器100输入信息的图。而图13示出了调度器100的示例性构造。
在图12中示出了特定用户i需要频域3的状况。这里,传达了在使用MIMO复用时的CQI信息、在使用波束成型时的CQI信息、以及由调度器100报告的发送权重信息Wtx和接收权重信息Wrx,另外还传达了作为公共信息的ACK/NACK和QoS信息。
这里,如从稍后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理解到的,该权重信息可以仅是发送权重信息Wtx。
此外,QoS信息是由发送信号类型(例如,语音、分组等)以及发 送队列内所保留的数据量所确定的发送优先级,并且由发送站的上层进行管理,并且从发送站的上层进行报告。
如图12所示,另一个用户j也在同一频域3中发出了通信请求,从而处于作为输入人数(用户数量)的第二个人希望使用频域3来输入信息的状况。与其对应的是,调度器100包括多个如图13所示的与频域对应的调度器1-n,需要对应频域的用户的QoS信息A被分别输入到该调度器1-n中,此外来自需要对应频域的用户的接收站的反馈信息B也被输入到调度器中。
基于从多个用户收集到的以上信息,以逐个频率进行最适当用户选择。对于以上用户选择方法,例如可以应用在3GPP文献中的TR25.848中描述的技术(例如轮叫(RR:Round Robin)方法、比例公平(proportionalfairness)方法及最大-CIR方法)。
接下来,将注意力转向频域3,根据图14所示的处理流来进行描述。首先,在反馈信息接收部110内再次生成所选择的并将从接收站反馈的用户反馈信息并且将该信息转发到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AMC设定部101中(步骤S1)。
MIMO复用/波束成型选择&AMC设定部101将MIMO复用所必须的信息与波束成型所必须的信息进行区分(步骤S2),并且在区分之后,添加ID以识别对MIMO复用的选择或对波束成型的选择(步骤S3a、S3b),并且根据各选择的情况来计算发送信息量(步骤S4a、S4b)。
这里,在MIMO复用时,由于从各天线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所以例如当具有两个发送天线时,存在两个CQI。另一方面,在波束成型时,因为从所有天线发送相位随着权重而改变的相同数据流,所以只存在一个CQI。
因此,通过以下方式求得了所计算出的吞吐量。
在MIMO复用的情况,
Σ i trans [ CQI MIMO ( i ) ] · · · ( 14 )
在波束成型的情况,
trans[CQIBF(0)]    ···(15)
在以上表达式(14)中,“i”表示天线i,并且由于波束成型仅具有用于所有天线的一个CQI,因此显示了符号0。此外,“转换(trans)”表示从CQI到可发送信息量的转换。通过对从表达式(14)、表达式(15)求得的发送信息量进行比较(步骤S5),选择可传递较大信息量的方法(步骤S6)。作为一种趋势,在具有良好传播环境的发送站附近倾向于选择MIMO复用,而在具有恶劣传播环境的小区边缘则倾向于选择波束成型。
接下来,根据所选系统的信息,向各模块报告对于MIMO复用和波束成型的选择以及与该选择相对应的AMC命令(步骤S7)。
同时,向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报告以上信息(步骤S8)。接着,在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中,在将信息添加到图3所示的调度器管理信道格式之后,向接收站报告该信息(步骤S9)。
即,在调度器管理信道中,根据所选系统的ID来选择MIMO复用/波束成型指定,并且借助图4、图5所示的格式而将AMC信息反映到相应的系统中。
[接收站]
在图11中,从发送站发送的信号在接收RF部200a、200b中被下变频为基带,并接着在S/P转换部201a、201b中对正交多路复用的信道进行分离。如上所述,因为是正交时间多路复用,所以作为示例应用了S/P转换,然而,也可以处理其它正交多路复用的情况。
利用分离后的导频信道A,在信道估计部202中求得了传播路径变化。
同时,在解调部203中对其它信道进行解调,并且在反馈信息生成部220中生成反馈信息。
为了对数据信道C进行解调,有必要知道关于自适应调制的信息,因此首先需要对调度器管理信道B进行解调。由于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调制系统在接收站内是已知的,因此可以利用根据导频信道A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来在解调部203中采用MLD算法等对调度器管理信道B进行解调。
在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中对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解调后的信 息进行确认,并且在解调决策部205中通过确定在当前帧中是否存在发往本机的数据来做出解调决策。原因是:如果没有发往本机的数据,则可以通过省略解调操作来获得减少接收站中的功耗的效果。
接下来,当存在发往本机的数据时,在MAS选择电路206中根据调度器管理信道B的信息来决定MAS选择,并且根据是MIMO复用还是波束成型的情况而分离解调算法。
首先对MIMO复用情况中的解调和解码进行说明,随后对波束成型情况中的解调和解码进行说明。
利用根据导频信道A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在从调度器信息中获知了调制信息之后,在解调部207中借助MLD算法等对MIMO复用信号进行解调。
在解调之后,提取出各发送天线的信号,并且根据调度器信息来获知每个信号流的编码信息,并接着在解码器208a、208b中执行与编码信息相对应的解码。借此获得了数据流,并且通过在P/S转换器209中对解码器208a、208b的输出进行P/S转换来获得原始数据序列。最后在重发决策电路210中做出数据是否已经正确地发送的决策。
可以通过附加有常规使用的CRC(循环冗余验证)信息的错误决策来执行重发决策电路210中的以上决策。这里,重发决策是在数据由P/S转换器209中的P/S转换重新排列之后做出的。另外,如稍后描述的那样,还可以通过基于发送数据流进行重发决策的方式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波束成型的信号,从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中获得了在发送站中预先计算出的迫零解的接收天线权重211,并且对所述信号进行加权。因此,在天线合成部212中执行天线之间的信号合成,并且在解调部213中进行信道补偿。
接着,在解调部213中,从调度器管理信息中获知调制信息,该调度器管理信息是从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中获得的,并且执行与其调制系统相对应的解映射。在通过解映射解调之后,从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获得编码信息,并且在解码部214中执行对应的解码。借此,获得数据,最后在重发决策部210中确定数据是否已经正确地被发送。
当重发决策部210确定出没必要重发时,则输出数据,并且作为反馈返回ACK。当有必要重发时,则返回NACK。此外,当提供了例如HARQ(混合型自动重复请求:一种通过在重发时利用了先前发送的信号来增强接收精度的技术)的高功能性的重发功能时,还可以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存储在临时缓冲器内而不是将其丢弃,并且在下一次重发时进行合成,从而提高了接收质量。
在反馈信息生成部220中生成反馈信息。为此,作为信道估计部202的输出,根据信道估计值而求得了信道矩阵H221,并且在SINR计算部222中计算出关于各发送天线的SINR。接着,在反馈信息转换部215中,将通过对于各发送天线的以上计算结果的CQI转换而在CQI转换部223中求得的CQI信息,以及以上ACK/NACK决策输出转换为反馈信息,并且以ACK/NACK信息224的形式给出。
在SINR计算中,关于信号S的计算,通过从表达式(11)求得计算结果来进行计算,而关于噪声N,通过基于各接收天线获得在短时间隔内即时信道估计值对平均信道估计值的离散度来进行计算。
最后,在调制部226中借助预定调制系统对设置为反馈信息225的反馈信息进行调制。另一方面,在调制器228中对从单独的导频信道生成部227中馈送的单独导频进行调制。在P/S转换部229中将以上两个调制输出进行正交时间多路复用,在发送RF部230内被上变频为载波频率,然后将其从天线发射出去。
在图11中,对于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为简明起见,以从单个天线进行发送的形式例示图。然而,还可以处置利用在接收站实施的多个天线的发送方法。
另外,在接收站的图中,具有附加倾斜线的各条线表示信息并行地流动。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与表1、表2中的组2相对应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15和图16分别示出了与实施方式2相对应的发送站和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
[发送站]
在图15中重点描述了与根据图10所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站之间的不同点。与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对应的发送站的特征在于:当根据从接收站反馈的信道矩阵H求得ZF解时,仅将信息反映在调度器100中。
而且由于该构造仅报告发送权重Wtx,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Wtx来执行从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中报告的权重。
[接收站]
与发送站中的以上修改相对应,接收站的构造也不同。根据图11所示实施方式中的接收站构造,当选择波束成型时,利用来自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的信息报告接收权重Wrx,并且利用其自适应,可以借助伪ZF解211来执行天线合成。
与之相对,根据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2,由于发送权重Wtx是从调度器管理信息决策部204进行报告的,借助在信道估计部202中根据导频信道A求得的信道估计值和以上发送权重Wtx,在MMSE解计算部211a中获得了从以上表达式(9)所求得的MMSE解。
配置成利用以上接收权重来进行天线合成。与组1中的方法相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收站中的计算量。然而,因为消除了由反馈延迟及噪声加重(noise emphasis)所导致的信道变化恶化,所以可以改善特性。
[实施方式3]
对与表1、表2中的组3相对应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17和图18分别示出了与实施方式3相对应的发送站和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
[发送站]
与实施方式2相比,在实施方式3中,区别点仅在于要反馈的信息不是信道矩阵而是发送权重(Wtx)115d。作为改进点,可以减少要反馈的信息量。此外作为一项优点,还指出了可以在发送站内减少的计算量。
[接收站]
在接收站中,与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的接收站构造相比,区别点在于:对于要反馈的信息,通过利用表达式(7)、(8)来计算从信道矩阵 H221求得的ZF解231,并且对发送权重Wtx进行反馈。这将使接收站内的计算量增加,而要反馈的信息量减少,并且与以上数量相对应地,可以产生要分配给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数据信道的区域。
[实施方式4]
对与表1、表2中的组4相对应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19和图20分别示出了与实施方式4相对应的发送站和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
[发送站]
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送站构造相比,在根据实施方式4的发送站中,要反馈的信息不是发送权重Wtx,而是发送方向115e。一个改进点是能够实现减少待反馈的信息量。关于以上发送方向115e,使用了从表达式(7)、表达式(8)求得的ZF解中的发送权重波束图中的峰值,此外,通过如图9所示的那样进行量化可以减少反馈量。另外,当接收到作为反馈信息的发送方向115e时,产生了这样的波束图,即,使功率最大化地集中在相关方向上。产生适当的发送权重(Wtx)115d,并且将其报告给调度器100。
[接收站]
在接收站中,与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的接收站构造相比,作为反馈信息求得了ZF解231的发送权重Wtx,随后求得并反馈由以上权重所生成的波束图的功率所集中到的发送方向232的峰值(θ)。
[实施方式5]
对与表1、表2所示的组5相对应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图21和图22分别示出了与实施方式5相对应的发送站和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
[发送站]
与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5相对应的发送站为借助TDD在MIMO复用与波束成型之间切换的一个示例。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发送站相比,其特征是在信道估计部113中求得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信道估计值,并且基于以上估计值而在功率校正电路117中校正该发送站与该接收站之间的功率差异,以生成从该发送站到该接收站的信道矩阵118。接下来,作为一个特征,通过利用所生成的信道矩阵118而求得ZF解119 来生成该接收站的接收权重Wrx。
由于是利用了同一频段的TDD,如果从发送站到接收站的链路切换和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链路切换能够充分地追踪衰落,则可以利用另一侧的传播路径特性来估计一侧的传播路径特性。借此,可以使发送波束成型所必需的反馈信息量变为0。
[接收站]
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接收站构造相比,该接收站不需要排除在CQI和ACK/NACK信息224之外的反馈信息。然而,替代反馈信道矩阵H的信息,设置有正交化部227a,该正交化部用于对单独导频信道生成部227中生成的、来自该接收站中设置的全部天线的单独导频信道进行正交化。将正交化后的单独导频信道发送给设置在该接收站内的全部天线(图22中的两个天线)。
另外,对于反馈信息,可以从一个天线进行发送,或者可以使用全部天线进行发送。然而,作为不同点,对于单独导频,必须对其进行正交化并且从全部天线对其进行发送。
[实施方式6]
对与表1、表2中所示的组6相对应的实施方式6进行描述。图23和图24分别示出了与实施方式6相对应的发送站和接收站的示例性构造。
[发送站]
与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5中的发送站构造相比,该发送站的特征在于:当求得信道矩阵H 118的ZF解119时,仅将发送权重Wtx信息反映到多用户调度器100内,信道矩阵H 118是根据从接收站到发送站的单独导频信道的信道估计值获得的。
此外,由于仅报告发送权重Wtx之缘故,因此利用Wtx在调度器管理信息生成部102中报告将要报告的权重。
[接收站]
与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5中的接收站构造相比,不同点是:当在MAS选择部206内指定了波束成型时,接收站求得了MMSE解216。此 外,作为图22所示接收站的一个特征,适用描述为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接收站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接收站之间的不同点的相同内容。
这里,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实施方式6中,关于MIMO复用的数据流发送,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描述的,即,对全部天线以单个发送机会的逐个块为单位进行重发。
然而,还可以以天线的各数据流为单位进行重发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在例示了解调部213和其后面的接收站的构造的图25中,各自天线相应地需要解码部及其后面的构造。输入各天线的与反馈信息转换部215a、215b相对应的号码信息。然后在多路复用部217内,对关于全部天线的反馈信息进行多路复用并输出。
工业应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充分利用MIMO复用和波束成型的技术特征来获得具体构造,因此能够通过设计仅使用了单个公共导频的公共调度器管理信道来对两者进行瞬时切换。
另外,在对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中,示例说明了MIMO复用和波束成型,但是还可以利用类似装置在MIMO复用、编码发送分集和波束成型之间进行切换。

Claims (12)

1.一种无线系统中的具有多个天线的发送站的操作方法,在该无线系统中,从该发送站向多个用户进行调度发送,所述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所述发送站在所述多个用户的每一个处取得从所述多个用户反馈的接收质量信息;
基于所述取得的接收质量信息,针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每一个来确定使用了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还是波束成型发送方式;以及
通过插入在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特定比特发送识别所确定的作为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或波束成型发送方式的所使用方式的信息,并且其中
其中,调度器管理信道的其它比特区域中的比特内容被改变,以当所述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被确定时指定控制信息量和自适应调制,以及当所述波束成型发送方式被确定时指定波束成型的发送权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系统中的发送站的操作方法,其中,当所述确定的发送方式为波束成型时,所述发送站利用调度器管理信道的其它比特区域报告所述多个天线的权重信息或多个接收天线的权重信息。
3.一种无线系统中的发送站,该发送站包括:
多个天线;
存储器,其存储多个用户信息;
第一调制部,其对从所述存储器输出的所述用户信息进行自适应调制;
时分转换部,其对从所述存储器输出的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时分复用;
第二调制部,其对各时分后的输出进行自适应调制;
多个无线信号生成部,其将所述第一调制部和所述第二调制部的输出对应地供应给所述多个天线;
接收部,其取得根据从所述多个用户反馈的信息中的导频信道而估计出的接收质量信息;
调度器,其基于所取得的接收质量信息,针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每一个来确定使用了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还是波束成型发送方式,以及
发送部,其通过插入在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特定比特识别所确定的发送方式,并且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其它比特区域中的比特内容被改变,以当所述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被确定时指定控制信息量和自适应调制,以及当所述波束成型发送方式被确定时指定波束成型的发送权重,
其中,所述调度器进行如下控制:在执行所述波束成型发送方式时使所述第一调制部的输出有效,并且在执行多入多出复用发送方式时使所述第二调制部的输出有效。
4.一种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站向多个接收站进行调度发送的无线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接收站接收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以获得插入到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的所述特定比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系统,
其中,利用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分割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此外,所述接收站向所述发送站发送根据所接收到的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和所述多个天线各自的信号对总噪声的比率,作为反馈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系统,其中,
所述发送站根据从所述接收站反馈的所述信道矩阵求得迫零(ZF)解,计算该ZF解,并且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反映所得到的发送权重或接收权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系统,其中,
当发送从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得到的所述发送权重时,所述接收站利用由接收导频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和发送权重而求出接收权重,并且
所述接收站利用所求出的接收权重来对所述多个天线进行信号合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系统,
其中利用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分割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此外,
所述接收站根据从所接收到的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来计算迫零(ZF)解,并且向所述发送站发送所得到的发送权重和波束成型的信道质量信息,作为反馈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系统,
其中利用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分割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此外,
所述接收站向所述发送站发送通过根据从接收导频信号估计出的信道矩阵来计算迫零(ZF)解而得到的发送权重,和根据由所得到的发送权重生成的功率集中方向上的波束图峰值而得到的发送方向信息,作为反馈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系统,
其中所述发送站生成这样的波束图,即,功率在从所述接收站反馈的发送方向上集中,并且所述发送站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反映与所述波束图相对应的发送权重。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系统,
其中利用相同的载波频率对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进行时分,并且所述发送站针对从所述接收站到所述发送站的信道估计值、通过校正所述发送站与所述接收站之间的功率差来求得信道矩阵,并且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反映通过根据所求得的信道矩阵计算ZF解而得到的接收权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系统,其中:
当所述发送站计算所述ZF解并且在所述调度器管理信道中反映所得到的发送权重时,所述接收站利用由接收导频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和发送权重来求出接收权重,并且
所述接收站利用所述求出的接收权重来对所述多个天线进行信号合成。
CN200680052545.0A 2006-02-08 2006-02-08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66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02174 WO2007091317A1 (ja) 2006-02-08 2006-02-08 マルチアンテナ送信技術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適用するマルチユーザスケジュー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6304A CN101366304A (zh) 2009-02-11
CN101366304B true CN101366304B (zh) 2015-10-14

Family

ID=3834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254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66304B (zh) 2006-02-08 2006-02-08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345641B2 (zh)
EP (1) EP1983781B1 (zh)
JP (1) JP4727678B2 (zh)
KR (1) KR101045454B1 (zh)
CN (1) CN101366304B (zh)
WO (1) WO2007091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14199B1 (ko) * 2006-08-08 2007-05-0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빔 송수신 장치
CN101127747B (zh) * 2006-08-14 2010-09-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复用系统中实现频域调度的方法及系统
WO2008054313A1 (en) 2006-10-31 2008-05-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in spatial multiplexing mimo system
US20080181180A1 (en) 2007-01-31 2008-07-31 Jeyhan Karaoguz Efficient network hand-off utilizing stored beam-forming information
GB2450522B (en) * 2007-06-29 2011-12-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weights for an antenna array
CN101179318B (zh) * 2007-12-03 2011-04-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优化信道训练的多用户多入多出系统传输方法
KR101447655B1 (ko) * 2008-02-14 2014-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 전송을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TW200950410A (en) * 2008-05-21 2009-12-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Channel utiliz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network
JP5291990B2 (ja) * 2008-06-05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装置並びに受信信号処理方法
EP2286522A1 (en) 2008-06-12 2011-0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site planning
US20090312044A1 (en) * 2008-06-13 2009-12-17 Ari Hottinen Channel Estimation, Schedul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Pilot Channel Measurements
WO2009157513A1 (ja) * 2008-06-27 2009-12-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FR2937483A1 (fr) * 2008-10-17 2010-04-23 Thomson Licensing Procede de reception d'un signal et procede d'emission correspondant
US9071310B2 (en) * 2009-01-12 2015-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multiple transmission m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20933B2 (en) * 2009-01-12 2016-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multiple transmission modes based on multiple search spaces
WO2010098078A1 (ja) 2009-02-24 2010-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プレコーディング方法
US8238234B2 (en) 2009-06-03 2012-08-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witching between MIMO and receiver beam forming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CN101990303B (zh) * 2009-08-06 2014-04-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对下行amc与mimo模式进行联合调整的方法及基站
KR101636404B1 (ko) * 2009-08-27 2016-07-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셀 다중안테나 전송방식을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651479B (zh) * 2009-09-23 2015-02-04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自适应信号波形补偿多天线信号合成增强方法及装置
JP5576081B2 (ja) * 2009-09-28 2014-08-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20202545A1 (en) * 2009-10-09 2012-08-09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5314584B2 (ja) 2009-12-09 2013-10-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ルラ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端末装置
US9173191B2 (en) 2009-12-20 2015-10-27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374154B2 (en) * 2009-12-23 2013-02-12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873531B2 (en) * 2010-05-03 2014-10-28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indicating station-specific informat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1834701B (zh) * 2010-05-12 2015-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点协作传输的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
CN102918707B (zh) * 2010-06-11 2016-09-1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具有可切换天线功能的节点
US8594216B2 (en) * 2010-08-25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feedback options for MU-MIMO
US8660057B2 (en) * 2010-08-26 2014-02-25 Golba,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CN102386955B (zh) * 2010-09-03 2014-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WO2012039571A2 (en) * 2010-09-20 2012-03-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2457317B (zh) * 2010-10-18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行多天线技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095995A1 (ja) 2011-01-14 2012-07-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691894B2 (ja) 2011-07-06 2015-04-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および復調方法
KR101881847B1 (ko) * 2012-02-21 2018-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896521B2 (en) 2012-04-24 2014-11-25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on glass substrates
KR101337172B1 (ko) * 2012-07-06 2013-12-05 한국과학기술원 재구성 안테나, 재구성 안테나의 통신 방법, 재구성 안테나를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및 그 통신 시스템
US10115671B2 (en) 2012-08-03 2018-10-30 Snaptrack, Inc. Incorporation of passives and fine pitch through via for package on package
CN102916736B (zh) * 2012-10-12 2016-01-20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监测方法和装置
CN103178894B (zh) * 2013-02-04 2015-08-26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多信号流的信号合成方法及装置
CN103248542A (zh) * 2013-03-28 2013-08-14 燕山大学 一种基于多天线的数据信息融合网关设备
CN104247293A (zh) * 2013-04-10 2014-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214981B1 (en) * 2013-12-02 2015-12-1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Configurable antenna port selection for beam forming and MIMO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R201904294T4 (tr) * 2014-05-29 2019-05-21 Sony Corp Cihaz ve yöntem.
JP6306976B2 (ja) * 2014-08-14 2018-04-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8810922B (zh) 2017-05-03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基站
US11202211B2 (en) * 2017-09-25 2021-12-1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OAM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AM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9802711B (zh) * 2017-11-17 2020-10-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确定上行多天线传输码本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JP7175091B2 (ja) * 2018-03-13 2022-11-1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局及び受信局
CN111937328B (zh) * 2018-03-30 2023-03-24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Oam复用通信系统的天线位置偏移校正方法以及装置
CN110875804B (zh) * 2018-09-04 2021-04-09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以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7506A1 (en) * 2000-09-12 2002-03-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flexible transmit configuration
CN1461159A (zh) * 2002-05-21 2003-12-1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天线发射和接收系统
JP2004194262A (ja) * 2002-10-18 2004-07-08 Ntt Docomo Inc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伝送方法及び送信機
CN1640019A (zh) * 2002-06-20 2005-07-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调度方法
CN1653721A (zh) * 2002-02-26 2005-08-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个传输模式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CN1717888A (zh) * 2002-10-25 2006-0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个空间多路复用模式的mimo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24667T3 (es) 1999-05-19 2005-03-01 Nokia Corporation Metodo y sistema de diversidad de transmision.
US6901062B2 (en) * 1999-12-01 2005-05-31 Kathrein-Werke Kg Adaptive antenna array wireless data access point
US6888809B1 (en) * 2000-01-13 2005-05-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pace-time processing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systems
US6473467B1 (en) 2000-03-22 2002-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801790B2 (en) * 2001-01-17 2004-10-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tructure for multiple antenna configurations
US7224744B2 (en) * 2002-04-22 2007-05-29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pace-time multipath coding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1387501A1 (en) * 2002-08-01 2004-02-04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a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daptive antenna processing
JP4097129B2 (ja) 2002-08-08 2008-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装置および無線装置
JP4350491B2 (ja) 2002-12-05 2009-10-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118161B2 (ja) 2003-02-17 2008-07-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装置、移動端末装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536435B2 (ja) * 2003-06-30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JP4546177B2 (ja) * 2003-07-28 2010-09-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05102136A (ja) 2003-08-15 2005-04-14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0574122C (zh) * 2004-06-14 2009-12-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US7869416B2 (en) * 2005-03-02 2011-01-11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for enabling use of secondary pilot signals across a forward link of a CDMA network employing a slotted transmission scheme and time multiplexed pilot channel
KR101023274B1 (ko) * 2005-04-20 2011-03-18 더 보드 오브 리전츠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텍사스 시스템 셀룰러 통신을 위한 채널 정보 피드백 시스템 및 방법
US7907911B2 (en) * 2005-08-16 2011-03-15 Alcatel-Lucent Usa Inc. Scheduling multi-user transmission in the downlink of a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7041845A1 (en) * 2005-10-12 2007-04-1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user mimo systems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87506A1 (en) * 2000-09-12 2002-03-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flexible transmit configuration
CN1653721A (zh) * 2002-02-26 2005-08-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个传输模式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CN1461159A (zh) * 2002-05-21 2003-12-1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天线发射和接收系统
CN1640019A (zh) * 2002-06-20 2005-07-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调度方法
JP2004194262A (ja) * 2002-10-18 2004-07-08 Ntt Docomo Inc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伝送方法及び送信機
CN1717888A (zh) * 2002-10-25 2006-0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个空间多路复用模式的mimo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6304A (zh) 2009-02-11
EP1983781B1 (en) 2014-12-24
EP1983781A1 (en) 2008-10-22
WO2007091317A1 (ja) 2007-08-16
KR101045454B1 (ko) 2011-06-30
US20080285524A1 (en) 2008-11-20
US9191091B2 (en) 2015-11-17
JP4727678B2 (ja) 2011-07-20
EP1983781A4 (en) 2012-02-22
US8345641B2 (en) 2013-01-01
KR20080083055A (ko) 2008-09-12
US20120275416A1 (en) 2012-11-01
JPWO2007091317A1 (ja) 2009-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6304B (zh) 利用多天线发送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和该系统的多用户调度器
US8750358B2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s
US857730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ound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173137B2 (ja) データ伝送レートのランクアダプティブな適合化を有するmimo信号処理方法
US7953176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US8290539B2 (en) Beam selection in open loop MU-MIMO
US841674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EP1366579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weighting of a data signal in the at least two antenna elements of a radio connection unit,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77834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IMO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209764A1 (en) User scheduling method for multiuse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0460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KR10096811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사운딩 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Hammarwall et al. Utilizing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channel norm feedback in SDMA systems
US20110085504A1 (en) Adaptive beam-forming and space-frequency block coding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mimo-ofdma systems
Bejarano et al. Resilient multi-user beamforming WLANs: Mobility, interference, and imperfect CSI
US20110164528A1 (en) Selection of transmission mode
CN101577575B (zh) 实现多天线模式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Gesbert et al. Multiple antenna techniques
EP1929662B1 (en)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ämäläine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antenna and Multi-user Methods for 3G and Beyo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