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062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60620A CN101360620A CNA200680051430XA CN200680051430A CN101360620A CN 101360620 A CN101360620 A CN 101360620A CN A200680051430X A CNA200680051430X A CN A200680051430XA CN 200680051430 A CN200680051430 A CN 200680051430A CN 101360620 A CN101360620 A CN 1013606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cordline
- cord
- bracing ply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10000003754 fetu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449 preven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25 oxidative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5 composi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0 cal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带束层的氧化劣化能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配置在轮胎内表面的空气透过防止层和埋设于胎面部的带束层之间配置有排列多根帘线而成的帘线层,该帘线层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还向胎圈部侧延伸,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胎圈部侧的位置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还可以为,对齐帘线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配置在所述胎体帘布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该帘线层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连续地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胎面部埋设有带束层的充气轮胎,更加详细而言,涉及防止带束层的氧化劣化能够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胎面部埋设有带束层的充气轮胎中,作为破坏耐久性的主要原因,可以举出在带束层的轮胎轴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帘线和被覆橡胶的剥离。尤其是,在带束层劣化时,容易发生帘线和被覆橡胶的剥离。有研究指出,由于在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氧化了带束层的被覆橡胶,而促进了这样的带束层的劣化。
于是,有人提出下述的提案:在充气轮胎的支撑(buttress)部埋设有多根帘线在轮胎轴方向排列而构成的帘线辅助层,该帘线辅助层由在带束层的下方区域延伸的带束内侧部、向轮胎轴方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和与轮胎外表面接近的接近部构成,通过将在轮胎内移动的空气经由帘线辅助层引导至轮胎外部,从而防止氧大量通过带束层的端部附近,以抑制带束层的被覆橡胶的氧化劣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如上所述,在充气轮胎的支撑部埋设多根帘线在轮胎轴方向排列而构成的帘线辅助层,使其端部在支撑部的附近接近轮胎外表面时,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因为在湿滑路面上行驶时支撑部与水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在使帘线辅助层的端部在支撑部的附近接近轮胎外表面时,就会经由帘线辅助层向带束层供给水分。于是,水分促进了带束帘线的劣化,这成为使充气轮胎的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因为支撑部在轮胎行驶时的变形量比较大,所以在使帘线辅助层的端部在支撑部的附近接近轮胎外表面时,易以该接近部为起点发生损伤,这也成为使充气轮胎的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即,即便通过帘线辅助层而防止了带束层的氧化劣化,也没能充分得到充气轮胎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80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带束层的氧化劣化、能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配置在轮胎内表面的空气透过防止层和埋设于胎面部的带束层之间配置有排列多根帘线而成的帘线层,该帘线层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还向胎圈部侧延伸,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胎圈部侧的位置所述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使得所述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
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在空气透过防止层和带束层之间配置帘线层,使该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所以在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能够将朝向带束层移动的空气取入帘线层的进入帘线内、并从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排出至轮胎外部。由此,通过带束层的氧量减少,抑制带束层的氧化劣化,进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而且,因为使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胎圈部侧的位置接近轮胎外表面,所以能够避免帘线层自身成为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即,在将帘线层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接近胎圈部的位置上时,在湿滑路面行驶时水分难以浸透帘线层,所以能够避免经由帘线层向带束层供给水分。另外,因为充气轮胎的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胎圈部侧的部分,在轮胎行驶时的变形量比较小,所以在将帘线层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接近胎圈部的位置上时,不易发生以该接近部分为起点的损伤。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由帘线层所实现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
另外,上述帘线层将通过空气透过防止层的空气引导至轮胎外部,通过空气透过防止层确保充气轮胎的内压保持性能,所以不会有由上述帘线层导致充气轮胎的内压保持性能降低的情况。
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优选,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高度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5H的范围内所述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表面,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得到耐久性的改善效果。
优选,作为帘线层使用装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carcass)层。帘线层可以与胎体帘布层不同,但优选,将帘线层与带束层的轮胎轴方向的重叠宽度设为从带束层的端部起至少10mm。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护容易发生剥离故障的带束层的端部附近。另外,若在带束层的下方区域配置帘线层的端部,则该端部成为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优选在带束层的下方区域不存在帘线层的端部。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帘布层,在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埋设有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将帘线对齐而成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配置在所述胎体帘布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该帘线层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连续地延伸。
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因为以从轮胎径方向的内外夹持带束层的方式配置帘线层,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使该帘线层的帘线连续地延伸,所以在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能够将朝向带束层移动的空气在带束层的近身侧取入帘线层的帘线内、绕向带束层的外周侧。由此,减少通过带束层的氧量,抑制带束层的氧化劣化,进而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而且,因为将帘线层的内侧部分配置在胎体帘布层和带束层之间,使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所以能够避免帘线层自身成为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即,因为帘线层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端部都位于变形较小的位置,所以不易发生以帘线层的端部为起点的损伤。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由帘线层所实现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
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优选,帘线层的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的端部分别配置在从最宽的带束层的边部向胎面中央侧10mm~40mm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既抑制重量增加又充分获得带束层的氧化劣化抑制效果。
另外,优选,使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延伸至与形成在胎面部的槽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由帘线层绕开的空气从槽部分排出至轮胎外部。此时,可以将从槽的位置上的胎面表面到帘线层的帘线为止的胎面厚度(A)与从槽的底面到帘线层的帘线为止的槽下厚度(B)的关系设为0.03≤B/A≤0.5。即,为了排出空气,优选,将槽下厚度(B)相对胎面厚度(A)设得相对较小,但如果过小的话,在槽底容易发生裂缝。于是,通过满足上述关系,既能够避免在槽底处的裂缝的发生,又能够高效地将由帘线层绕开的空气排出至轮胎外部。
作为帘线层的帘线,能够使用有机纤维帘线或者金属帘线,无论哪种情况,为了确保帘线内部的通气性,优选,是捻合三根以上的单丝的帘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充气轮胎中的帘线层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充气轮胎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构成,一边参照说明书附图一边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图。在图1中,1是胎面部,2是胎侧部,3是胎圈部。在左右一对的胎圈部3、3之间装设胎体帘布层4,该胎体帘布层4的端部绕胎圈芯部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叠。胎体帘布层4包括在轮胎径方向排列的多根胎体帘线。作为胎体帘线,除了尼龙、聚酯等有机纤维帘线之外,还可以使用钢丝帘线。在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的轮胎内表面配置有空气透过防止层6。该空气透过防止层6(内衬层),可以由以异丁橡胶为主成分的橡胶组成物构成,或者由热塑性树脂、使弹性材料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胎体帘布层4的外周侧,遍及轮胎全周配置有多层带束层7。这些带束层7,包括相对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加强帘线,而且在层间加强帘线相互交叉地配置。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胎体帘布层4担负起保持轮胎内压的功能,并且作为用于防止带束层7的氧化劣化的帘线层发挥作用。即,胎体帘布层4被配置在空气透过防止层6和带束层7之间,从带束层7的下方区域开始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轮胎剖面宽度为最大的位置)进一步向胎圈部3侧延伸。而且,在从胎踵(轮辋直径的基准位置)起的轮胎径方向高度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5H的范围X中,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靠胎圈部3侧的位置,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使胎体帘布层4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使得帘线C与轮胎外表面S的距离D在2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布层4的折叠部4a在中途朝向轮胎外表面弯曲,该折叠部4a的末端部分局部接近轮胎外表面。但是,也可以将胎体帘布层4的折叠部4a从胎圈芯部5的内缘朝向轮胎外表面直线地折叠,该折叠部4a的大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因为在空气透过防止层6和带束层7之间配置胎体帘布层4,使该胎体帘布层4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所以在由于轮胎内外的压力差导致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能够将朝向带束层7移动的空气取入到胎体帘布层4的帘线内,使其从与轮胎外表面接近的部分排出至轮胎外部。由此,减少通过带束层的氧量,抑制带束层7的被覆橡胶的氧化劣化,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
而且,因为将胎体帘布层4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靠胎圈部3侧的位置,所以能够避免由于胎体帘布层4的构造导致耐久性降低。即,在将胎体帘布层4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靠胎圈部3侧的位置时,因为在湿滑路面行驶时水分难以浸透胎体帘布层4,所以能够避免经由胎体帘布层4向带束层7供给水分,并且能够避免由于轮胎行驶时的变形导致产生以上述接近部分为起点的侧爆裂等损伤。
尤其是,优选胎体帘布层4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高度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5H的范围X内。如果胎体帘布层4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位于从胎踵起不满0.1H的位置,则该部分由于与轮辋边圈的接触而磨损、成为故障主要原因;相反如果位于从胎踵起超过0.5H的位置,则水分容易从该部分进入,并且容易以该部分为起点发生故障。最为优选的范围X是0.1H~0.4H。
在胎体帘布层4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D在2mm以下。如果帘线层的距离D超过2mm,则难以将导入帘线内的空气排出至轮胎外部。可以使帘线层的帘线在轮胎外表面露出。此时,距离D为0mm。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帘线层使用装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层,但作为兼作帘线层的胎体帘布层,可以采用绕胎圈芯部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叠的形态、或者不绕胎圈芯部卷绕地从胎面部延伸到胎圈部的形态。
图3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与胎体帘布层分体的帘线层,在图3中对与图1相同的物体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图3中,在配置在轮胎内表面的空气透过防止层6和埋设于胎面部1的带束层7之间,配置有沿着胎体帘布层4排列多根帘线的帘线层8。帘线层8的相对轮胎周方向的帘线角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设定在例如70°~90°的范围内。作为帘线层8的帘线,除了尼龙、聚酯等有机纤维帘线,还可以使用钢丝帘线。该帘线层8从带束层7的下方区域开始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进一步向胎圈部侧延伸。而且,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高度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5H、优选为0.1H~0.4H的范围X内,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靠胎圈部3侧的位置,帘线层8的至少一部分向轮胎外表面接近,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与所述的充气轮胎同样地,在由于轮胎内外的压差导致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能够将朝向带束层7移动的空气取入帘线层8的帘线内,并从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排出至轮胎外部。由此,减少通过带束层7的氧量,抑制带束层7的被覆橡胶的氧化劣化,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耐久性。另外,因为将帘线层8的接近轮胎外表面的部分配置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靠胎圈部3侧的位置,所以能够避免由于帘线层8的构造导致耐久性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帘线层8以横截带束层7的方式延伸,在带束层7的下方区域没有端部。这种从带束层7的下方区域排除端部的构成,从耐久性这一点出发是优异的。但是,也可以将帘线层8仅与带束层7的端部重叠,将这样的帘线层8分别配置在带束层7的两端部。此时,优选,将帘线层8和带束层7的在轮胎轴方向的重叠宽度,设为从带束层7的端部起至少10mm。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护容易发生剥离故障的带束层7的端部附近。
图4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图。在图4中,1是胎面部,2是胎侧部,3是胎圈部。在左右一对的胎圈部3、3之间装设有胎体帘布层4,该胎体帘布层4的端部绕胎圈芯部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叠。在轮胎内表面沿着胎体帘布层4配置有空气透过防止层6。该空气透过防止层6(内衬层),可以由以异丁橡胶为主成分的橡胶组成物构成,或者由热塑性树脂、使弹性材料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胎体帘布层4的外周侧,遍及轮胎全周配置有多层带束层7。这些带束层7,包括相对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加强帘线,而且在层间加强帘线相互交叉地配置。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在胎面部1中以从轮胎径方向的内外侧夹入带束层7的方式埋设有帘线层18。该帘线层18,如图5所示,只要具有帘线C并列地对齐的构造即可,对其帘线角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被橡胶覆盖。例如,能够通过将一根或多根的帘线在轮胎周方向连续地卷绕而形成帘线层18。或者,可以帘线取向于轮胎宽度方向,采用具有帘线切断端的砑光材形成帘线层18。作为帘线层18的帘线,除了尼龙、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芳香族聚酰胺等有机纤维帘线,还能够使用钢丝等的金属帘线。不论在哪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帘线内部的通气性,设为至少捻合三根单丝。
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配置在胎体帘布层4和带束层7之间,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以沿着带束层7的方式配置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而且,帘线层18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18a和外侧部分18b的方式连续地延伸。即,帘线层18的帘线形成空气的绕开路径,该绕开路径从内侧部分18a连续至外侧部分18b。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因为以从轮胎径方向的内外夹入带束层7的方式配置帘线18,使该帘线层18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18a和外侧部分18b的方式连续地延伸,所以在由于轮胎内外的压力差导致轮胎内部的空气朝向轮胎外部渗漏的过程中,能够将朝向带束层7移动的空气在带束层7的近身侧取入帘线层18的帘线内、向带束层7的外周侧绕开。由此,减少通过带束层7的氧量,抑制带束层7的被覆橡胶的氧化劣化,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长期的耐久性。
而且,因为将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配置在胎体帘布层4和带束层7之间,将该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7配置,所以能够避免由于帘线层18导致耐久性降低。即,由于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以及外侧部分18b的端部都配置在变形较小的部位,不易发生以帘线层18的端部为起点的损伤。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只要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以及外侧部分18b的端部从最宽的带束层7的边部向胎面中央侧延伸10mm以上,就能够得到保护容易发生剥离故障的带束层7的边部附近的效果,如有必要可以延伸至相反侧的边部。但是,可以将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以及外侧部分18b的端部分别配置在从最宽的带束层7的边部朝向胎面中央侧的10mm~40mm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既抑制重量增加又充分得到抑制带束层7的氧化劣化的效果。
更加具体而言,在图6的放大图中,可以将与帘线层18的内侧部分18a的端部和最宽的带束层7的边部之间的轮胎轴方向上的距离相当的重叠量Wa设为10mm~40mm,将与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的端部和最宽的带束层7的边部之间的轮胎轴方向上的距离相当的重叠量Wb设为10mm~40mm。如果重叠量Wa、Wb不满10mm,则保护带束层7的边部附近的效果不够充分,相反如果重叠量Wa、Wb超过40mm,则重量显著增加。
可以使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延伸至与形成在胎面部1上的主槽11、花纹(lug)槽12等槽重合的位置。通过这样将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配置在形成于胎面部1的主槽11、花纹槽12等槽的下方区域,从而能够将由帘线层18绕开的空气从橡胶厚度较薄的槽部分高效地排出到轮胎外部。
在此,所谓与槽重合的位置,是指在将槽以及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向胎面表面的法线方向投影时两者的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合的位置。例如,在将帘线层18的帘线取向于轮胎周方向时,可以使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延伸至与在胎面部的胎肩区域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花纹槽重合的位置。由此,帘线层18的帘线以多个交点与花纹槽交叉。另外,在帘线层18的帘线取向于轮胎宽度方向时,可以使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延伸至不仅与在胎面部的胎肩区域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花纹槽、而且与在在胎肩区域沿轮胎周方向延伸的主槽重合的位置。但是,即便在帘线层18的外侧部分18b没有到达与槽重合的位置时,仍能得到使朝向带束层7移动的空气绕开的效果。
在帘线层的外侧部分18b延伸至与槽重合的位置时,如图6所示,可以将从该槽(主槽11)的位置上的胎面表面到帘线层18的帘线为止的胎面厚度A与从槽的底到帘线层18的帘线为止的槽下厚度B的关系设为0.03≤B/A≤0.5。如果该比值B/A不足0.03,则在槽底容易发生裂缝,相反如果超过0.5,则得不到积极排出由帘线层18绕开的氧的效果。例如,如果轮胎是乘用车用轮胎,优选,将槽下厚度B设定在1.0mm以上2.7mm以下。另外,如果轮胎是用在卡车、公共汽车等中的重载轮胎,则优选设定在4.0mm以上6.5mm以下。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为只要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内,能够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代替以及置换。
实施例
关于第一发明,利用轮胎尺寸195/65R15的充气轮胎,分别制造轮胎构造不同的现有例1、比较例1以及实施例1~3的轮胎。
现有例1的轮胎,将带束层埋设于胎面部中的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在轮胎内表面设置有空气透过防止层。比较例1的轮胎,在支撑部追加介于胎体层和带束层的端部之间的帘线层,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的高度相对轮胎剖面高度H为0.7H~0.8H的位置,使该帘线层的端部接近轮胎外表面,以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1mm,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相同的构造。
实施例1的轮胎,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的高度相对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2H的位置,使胎体帘布层的折叠端部接近轮胎外表面,以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1mm,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相同的构造。实施例2的轮胎,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的高度相对轮胎剖面高度H为0.3H~0.4H的位置,使胎体帘布层的折叠端部接近轮胎外表面,以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1mm,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相同的构造。实施例3的轮胎,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的高度相对轮胎剖面高度H为0.4H~0.5H的位置使胎体帘布层的折叠端部接近轮胎外表面,使得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1mm,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相同的构造。
对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实施耐久试验以及漏气试验,其结果在表1中表示。
耐久试验
将试验轮胎安装到轮辋尺寸15×6JJ的车轮上,空气压力设为200kPa,并安装到排气量为1800cc的乘用车上,在铺装路面上行驶5万km之后,调查带束层边缘分离以及胎侧部裂缝的发生状况。
漏气试验
将试验轮胎安装到轮辋尺寸15×6JJ的车轮上,将初始压力设为250kPa,在室温21℃、无载荷的条件下放置三个月,以规定的测定间隔来测定压力。内压的测定间隔是三个小时,将测定压力设为Pt、初始压力设为P0、经过天数设为t,由(1)式进行复归求出α值。
Pt/P0=exp(-αt) (1)
接着,在(2)式中使用由(1)式所求得的α值、而且将t=30(天)代入,求出β值。
β=〔1-exp(-αt)〕×100 (2)
将该β值作为每个月的压力降低率(%/月)。
(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3的轮胎中在耐久试验后,不发生带束层边缘分离以及胎侧部裂缝,漏气试验的结果也很好。另一方面,在现有例1的轮胎中,发生了带束层边缘分离。另外,在比较例1的轮胎中,避免了带束层边缘分离的发生,但取而代之发生胎侧部裂缝。
接着,关于第二发明,利用轮胎尺寸195/65R15的充气轮胎,分别制造轮胎构造不同的现有例11、比较例11、12以及实施例11、12的轮胎。
现有例11的轮胎,将带束层埋设在胎面部的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比较例11的轮胎,在胎体帘布层和带束层之间配置将840旦尼尔的尼龙制复丝帘线相对于轮胎周方向成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将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该帘线层的帘线在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不连续,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1相同的构造。比较例2的轮胎,在支撑部的胎体帘布层和带束层的端部之间配置将840旦尼尔的尼龙制复丝帘线相对于轮胎周方向成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帘线层,以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1mm的方式使该帘线层的端部接近轮胎外表面,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1相同的构造。
实施例1的轮胎,在胎体帘布层和带束层之间配置将840旦尼尔的尼龙制复丝帘线相对轮胎周方向成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将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使该帘线层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连续延伸,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1相同的构造。实施例2的轮胎,在胎体帘布层和带束层之间配置将840旦尼尔的尼龙制复丝帘线相对轮胎周方向成约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将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使该帘线层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连续延伸,除此以外,具有与现有例11相同的构造。另外,各种尺寸如表2所示。
对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实施耐久试验,其结果在表2中表示。
耐久试验
将试验轮胎安装到轮辋尺寸15×6JJ的车轮上,空气压力设为200kPa,安装到排气量为1800cc的乘用车上,在铺装路面上行驶8万km之后,调查带束层边缘分离以及胎侧部的故障的发生状况。
(表2)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1、12的轮胎中在耐久试验后,没有发生带束层边缘分离以及胎侧部的故障。另一方面,在现有例11以及比较例11的轮胎中,发生了带束层边缘分离。另外,在比较例12的轮胎中,避免了带束层边缘分离的发生,但取而代之在接近帘线层的端部的轮胎外表面上发生裂缝。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在配置在轮胎内表面的空气透过防止层和埋设于胎面部的带束层之间配置有排列多根帘线而成的帘线层,该帘线层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还向胎圈部侧延伸,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胎圈部侧的位置所述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外表面,使得所述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从胎踵起的轮胎径方向高度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H为0.1H~0.5H的范围内所述帘线层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轮胎表面,使得所述帘线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在2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作为所述帘线层采用装设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帘线层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方向上的重叠宽度为从该带束层的端部起至少10mm。
5.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帘布层,在胎面部中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埋设有带束层,其中,
将帘线对齐而成的帘线层的内侧部分配置在所述胎体帘布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该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在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沿着该带束层配置,该帘线层的帘线以跨及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方式连续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帘线层的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的端部分别配置在从最宽的带束层的边部向胎面中央侧10mm~40mm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帘线层的外侧部分延伸至与形成在胎面部的槽重合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从所述槽的位置上的胎面表面到所述帘线层的帘线为止的胎面厚度(A)与从所述槽的底到所述帘线层的帘线为止的槽下厚度(B)的关系为0.03≤B/A≤0.5。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帘线层的帘线是有机纤维帘线或者金属帘线。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帘线层的帘线是捻合三根以上的单丝的帘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12438/2006 | 2006-01-20 | ||
JP2006012438A JP4115486B2 (ja) | 2006-01-20 | 2006-01-20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6012414A JP4115485B2 (ja) | 2006-01-20 | 2006-01-20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012414/2006 | 2006-01-20 | ||
PCT/JP2006/323132 WO2007083440A1 (ja) | 2006-01-20 | 2006-11-20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461127A Division CN101890880B (zh) | 2006-01-20 | 2006-11-20 | 充气轮胎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60620A true CN101360620A (zh) | 2009-02-04 |
CN101360620B CN101360620B (zh) | 2010-12-29 |
Family
ID=3844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5143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60620B (zh) | 2006-01-20 | 2006-11-20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115486B2 (zh) |
CN (1) | CN101360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16304B2 (ja) | 2007-11-08 | 2013-06-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12017673A1 (ja) * | 2010-08-05 | 2012-02-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785104B2 (ja) * | 2015-10-02 | 2020-11-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建設車両用タイヤ |
-
2006
- 2006-01-20 JP JP2006012438A patent/JP4115486B2/ja active Active
- 2006-11-20 CN CN200680051430XA patent/CN10136062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60620B (zh) | 2010-12-29 |
JP4115486B2 (ja) | 2008-07-09 |
JP2007191090A (ja) | 2007-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0880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516648B (zh) | 载重子午线轮胎 | |
CN104002618A (zh) | 充气轮胎 | |
EP2899042B1 (en) | Motorcycle tire | |
CN110167766B (zh) | 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 |
CN103370211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9001073A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CN102811868B (zh) | 车辆充气轮胎 | |
US8783315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belt layer, belt reinforcing layer, and pair of folded reinforcing layers | |
EP3885160B1 (en) | Tire | |
CN101360620B (zh) | 充气轮胎 | |
EP1083065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202599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722196A2 (en) | Motorcycle tire having a hybrid construction | |
EP3636454B1 (en) | Tire | |
JP631565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4365604A (ja) | ラジアルタイヤ | |
EP1078778B1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 | |
US20220024254A1 (en) | Tire | |
JP411548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220371368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4368417A1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 |
CN109927491B (zh) | 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200816870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3064375B1 (en) | Run-flat radial ti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51120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