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8794A - 电冰箱 - Google Patents

电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8794A
CN101358794A CNA2008100035895A CN200810003589A CN101358794A CN 101358794 A CN101358794 A CN 101358794A CN A2008100035895 A CNA2008100035895 A CN A2008100035895A CN 200810003589 A CN200810003589 A CN 200810003589A CN 101358794 A CN101358794 A CN 101358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ver
handle
refrigerator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35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8794B (zh
Inventor
山下太一郎
芦田诚
远藤幸广
加纳奖一
石塚正展
山胁信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01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345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58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8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8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8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压室等气体调节室的储藏室的盖开闭动作操作方便的电冰箱。具有冷藏室及冷冻室的电冰箱,在上述冷藏室内具备形成箱形且使气体状态变化的气体调节室,其特征在于,上述气体调节室具有: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前后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齿轮齿条等)。

Description

电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冰箱。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冰箱在由绝热箱体构成的电冰箱主体内部的储藏空间的最上部配置冷藏室,在其下方通过分隔板设有在比冷藏室稍高的温度下保持于高湿度下的蔬菜室,在蔬菜室的下方通过绝热隔壁左右分开地同时设置温度转换室和制冰室,在最下部独立配置冷冻室,在各储藏室的前面开口部设有各自专用的开闭门进行关闭。
并且,在温度转换室内设有对食品减压、收纳储藏的收纳容器,在温度转换室门的内表面侧安装有沿进深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撑架,在该支撑架之间载置保持收纳容器,由此,使温度转换室的收纳容器与门一同自如地向电冰箱外拉出。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18924号公报(0019、0022和0039段及图1、图3和图5等)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是一种储藏室的收纳容器与门一同向电冰箱外拉出的构成,即,是一种滑动式的构成,因而,与通过将储藏室的盖的上部向前方转动而打开盖的构成相比,在操作方面不尽如人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压室等气体调节室的盖开闭动作的操作方便的电冰箱。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一的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冷藏室具备形成为箱形的储藏室,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根据该构成,能够稳定地开闭冷藏室内的储藏室的盖部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二的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冻室具备形成为箱形的储藏室,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根据该构成,能够稳定地开闭冷冻室内的储藏室的盖部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三的电冰箱,具有在左右分别具有铰链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与上述双开门中的一扇同宽或比其窄的箱形构成的储藏室,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通过具备以与双开门中的一扇同宽或比其窄的箱形的储藏室,需要在打开双开门6的储藏室侧的门时,盖部件不碰撞双开门地拉出,利用设置同步单元能够稳定地拉出。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四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三的电冰箱中,在门彼此的对合部上,不形成门间间隙地设置的转动隔开件设于上述双开门的一扇上,上述储藏室设于另一扇的里侧。根据该构成,由于在频繁使用的常用手侧(例如右手侧)上不设置转动隔开件,因此在不设置转动隔开件侧的双开门的里侧设置储藏室,这样对于频繁使用的使用者来说,能够不承受转动隔开件的转动载荷而打开冷藏室门,使用储藏室。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五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一至三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中,上述同步部件具有设于上述引导部件上的齿条、与上述齿条啮合的齿轮。根据该构成,通过做成齿条和与其啮合的齿轮的构成,能够实现同步。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六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一至三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中,上述引导部件设于上述储藏室的下方。根据该构成,由于引导部件设于储藏室的下方,因此能够无妨碍地配置引导部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七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一至四及六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中,上述储藏室是气体调节室。根据该构成,使储藏室例如为减压室等,能够进行气体调节。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八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七所述的电冰箱中,具有对上述气体调节室进行减压的减压单元,上述气体调节室是通过上述减压单元能够将气压减压成比大气压还低的减压室。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食品氧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九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一至三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中,密封上述开口部的密封部件呈圆周形地设于上述盖部件的里面。根据该构成,能够密封盖部件和储藏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十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方案九所述的电冰箱中,上述密封部件的截面形成为V字形。根据该构成,例如能够提高储藏室的密封性。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十一的电冰箱,在上部具有冷藏室,在比该冷藏室更靠下方具有冷冻室、蔬菜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冻室具备抽屉式气体调节室。根据该构成,通过冷冻室具备抽屉式的气体调节室,提高了操作性。
还有,根据本发明方案的方案十二的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冻室是使气体状态变化的气体调节室,上述气体调节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根据该构成,能够稳定地进行开闭兼做冷冻室的门的盖部件自身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气体调节室的盖开闭动作的操作良好的电冰箱。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1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减压室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减压室的C向视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D-D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中E-E线的剖视图。
图8是卸下安装于图4所示的减压室的侧面上的钢板制保护板而表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0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1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3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4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5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6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盖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视图。
图17是沿图9中F-F线的剖视图。
图18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图16所示的减压盖为全开状态时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开闭把手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而形成的减压室盖的锁定打开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开闭把手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而形成的减压室盖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的锁定打开的图。
图23是表示为变形例的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为变形例的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撑部及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25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沿F-F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相对减压室盖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使减压室盖接近关闭状态时扭转卷簧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沿G-G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7是相对减压室盖转动开闭把手,扭转卷簧的作用力处于中立位置时的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沿G-G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8是表示相对减压室盖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时扭转卷簧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沿G-G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9是表示沿H-H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沿I-I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沿D-D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图5的压差消除阀的闭阀状态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33是相当于表示压差消除阀的闭阀V状态的沿图5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开闭把手的支撑部的卡爪部卡定在减压室盖的把手保持部件的保持突起上,从而阻止开闭把手向下方的转动的状态的示意右视图。
图35是表示开闭把手的支撑部的卡爪部与减压室盖的把手保持部件的保持突起的卡定解除,从而解除阻止开闭把手向下方的转动的状态的示意右视图。
图36(a)是表示图9所示的关闭减压室盖时减压室盖直立状态下的盖开闭导向机构的示意侧视图,(b)是表示打开减压室盖并使其达到最大倾斜状态下的盖开闭导向机构的示意侧视图。
图37(a)是表示从开闭把手所形成的减压室盖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打开减压室盖的操作的右视图,(b)至(d)是表示从开闭把手所形成的减压室盖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开始打开减压室盖的操作的开闭把手周围机构的变化状况的示意侧视图。
图38(a)是表示从减压室盖打开的状态,通过开闭把手锁定减压室盖的动作的右视图,(b)至(d)是表示从减压室盖打开状态到通过开闭把手锁定减压室盖的过程中的开闭把手周围机构的变化状况的示意侧视图。
图39是表示变形例1的电冰箱的减压室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0是从里面观察变形例2的减压室的平面图。
图41是沿图40中H-H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电冰箱,13减压室(储藏室、气体调节室),16减压室盖(盖部件),16p密封件(密封部件),20b第二导向槽(第二槽),21a、21b引导锟(第一引导锟),22a、22b小齿轮(移动单元),23转动同步轴,24、25引导部件(移动单元),24a、25a第一导向槽(第一槽),24g、25g齿条(移动单元),24r引导锟(第二引导锟),24s支轴(支撑部),28r、29r引导锟(第一配合部),30盖锁定导向槽部件(第二配合部),42盖开闭引导孔(连杆机构,第三槽),43r引导锟(第三引导锟),43第一连接连杆(连杆机构),44第二连接连杆(连杆机构),45方向转换引导部件(连杆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前方观察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电冰箱1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适用本发明的电冰箱1分别在最上部配置具有6℃左右的冷藏温度范围的储藏室即冷藏室2,在最下部配置具有6℃左右的冷藏温度范围的储藏室即蔬菜室5,如图2所示,在冷藏室2和蔬菜室5之间,分别通过隔壁k1、k2、k3分开配置有与这两室绝热隔开的具有0℃以下的冷冻温度范围(例如约-20℃~-18℃温度范围)的冷冻室即制冰室3a、速冻室3b及冷冻室4。
电冰箱1设有在前面关闭储藏室2~5的前面开口部的绝热构成的门6~10,除门6~10之外的外周框体部具有在钢板制的外箱11和树脂制的内箱之间实现与外部气体绝热的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绝热材料及真空绝热材料(未图示)而构成。
关闭冷藏室2的前面开口部的冷藏室门6(6a、6b)由对开式的双开门构成,同时关闭制冰室3a的前面开口部的制冰室门7、关闭速冻室3b的前面开口部的速冻室门8、关闭冷冻室4的前面开口部的冷冻室门9及关闭蔬菜室5的前面开口部的蔬菜室门10由一同拉出储藏室内的容器的抽屉式门构成。
在电冰箱1中,进行上述冷冻及冷藏的制冷循环通过按照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及获取制冷剂的气化热而成为冷却源的蒸发器,之后再回到压缩机的顺序连接而构成。
成为该冷却源的蒸发器设置于冷冻室3、4的后方,利用风扇在将蒸发器的冷气送到制冰室3a、速冻室3b和冷冻室4中的同时,也通过当为冷藏温度以下则关闭的可开闭的阻尼装置,将蒸发器的冷气向冷藏室2及蔬菜室5的各储藏室输送。另外,对于冷气具有在冷却各储藏室后而被循环的冷气循环构造,各储藏室2~5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的控制装置的温度控制被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下。
如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的图3所示,冷藏室门6a以支轴S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被支撑,装入饮料等的口袋状的半透明树脂成型的门收纳6a1向内部侧突出设置,同时在冷藏室门6a的背面设有通过扭转卷簧的作用力及引导件摆动自如地构成的转动隔开件6a2。
如下构成该转动隔开件6a2,即,当冷藏室门6a、6b关闭时(参照图1)在沿着左侧的冷藏室门6a的位置防止从冷藏室门6a、6b间冷气漏出,同时当冷藏室门6a打开时在冷藏室门6a的厚度方向(以双点划线表示)摆动而不妨碍使用者。
另外,右侧的冷藏室6b以支轴S2为中心自如摆动地被支撑,装入饮料等的口袋状的半透明树脂成型的门收纳6b1向内部侧突出设置。
《气体调节室即减压室13的构成》
如图3所示的使气体状态变化的气体调节室(以下称为减压室13)是通过真空泵12抽吸内部的空气并减压到0.7个大气压(70kPa)这种大小的气体调节室,形成防止食品氧化、维持蔬菜类鲜度等所需特殊的空气环境。
再有,若气压比0.7高,例如为0.8个大气压(80kPa),则与外部大气压的压压变小,从而降低了减压室13的强度,另外还可能降低真空泵12的能力。
如图3所示,在关闭冷藏室门6b的状态下,在冷藏室门6b的门收纳6b1和减压室13的减压盖16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互不接触。并且,以与双开门中的一扇即冷藏室门6b同宽或比其窄的箱状构成减压室13。
图4为从斜上方观察减压室13的构成的立体图。
减压室13通过以下部件形成外周壁:在上面及前面具有开口部且为扁平的深度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部轮廓部件14;关闭上面的以透明的强化玻璃形成的玻璃板G;以及绕前面的开口部下方的水平支轴24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且用于在前方及后方取出放入内部的冷藏物而开闭的减压室盖16。
还有,在打开时,减压室盖16通过后述的铰链机构在向前方拉出的同时直立,移动规定距离例如10mm后,上部向前方转动并移动而打开。
另一方面,在关闭时,减压室盖16在被压回的同时,上部向后方转动并向后方移动,之后直立,再移动规定距离而关闭。
外部轮廓部件14使用ABS(含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树脂)、AS(含有丙烯腈、苯乙烯的树脂)等树脂成型,形成具有两侧面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及前面壁14e的上面及前面开口的形状。
在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成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的各个外表面,呈直线状、格子状等地立起设置增加截面系数、提高强度的加强肋。
并且,如图3所示,在外部轮廓14的左侧面壁14a的外面后方,设有与真空泵12连接的连接部即插通孔的泵连接部14i及与压力开关连通的压力开关连接部14j,另外如图4所示,在两侧面壁14a、14b及后面壁14d的内表面,形成多个具有使加强板15抵接的安装下面14h1的用于抵接安装加强板15的安装肋14h。
图5是图4所示的减压室12的C向视示意图,另外,图6是沿图5中D-D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4中E-E线的剖视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用真空泵12减压时,由于外部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之间的压差在外部轮廓部件14上作用较大的载荷,因此在外部轮廓14内收容用于加强外部轮廓部件14的强度高的加强板15,该加强板15具有按照外部轮廓14的形状的在前面及上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加强板15使用例如1.6mm厚的钢板等金属板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两侧面壁15a、15b、底面壁15c及后面壁15d以曲面连续地形成,如图6所示,在两侧面壁15a、15b、底面壁15c上形成多个向内突出的加强部15h。
这样,加强板15以曲面形成为箱形,同时具有多个向内突出的加强部15h,从而提高了刚性,可以抵抗由外部大气压与内部低压之间的压差所产生的较大载荷。
另外,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在两侧面壁15a、15b及后面壁15d的上边缘部,突出设置用于将加强板15保持于外部轮廓14内的矩形安装部15t。
另外,如图7所示,在加强板15的底面壁15c的两侧面部,用于引导食品托盘17的凹状的一对导向槽15m、15m沿前后方向(图4纸面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使食品托盘17顺利地出入。
配置于上述加强板15内的食品托盘17为AS等透明树脂成型品,如图6和图7所示,具有两侧壁17a、17b、底面壁17c、后面壁17d及前面壁17e。
在食品托盘17的前面壁17e上,形成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加强支撑部H的凹部17f,如图6所示,在形成凹部17f的前面壁17e的两侧壁下端部,在减压室盖16上安装食品托盘17,并且形成用于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连动的一对安装爪17t、17t。
该安装爪17t、17t形成下部开口的半圆筒状,在食品托盘17载置于减压室12内的加强板15上后与减压室盖16的里侧的突起部16g、16g(参照图18)配合,从而将食品托盘17安装于减压室盖16上并使其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连动。
因此,使用者在辩认伴随着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而拉出的食品托盘17内部后,能够容易地取出食品托盘17内的食品。
如图6和图7所示,玻璃板G为具有足够刚性及强度的透明材料的强化玻璃,形成为透明的矩形平板状。
安装在该玻璃板G的周围的环状密封件Gp为用于保持玻璃板D与外部轮廓部件14之间气密性的部件,为了确保气密性,使用具有弹性的橡胶等材料,在内周面具有插入玻璃板G的凹槽,并且做成环状。
还有,在外部轮廓部件14内使用金属制的箱形壳,也可以适当选择不使用玻璃板G的构成。通过使用金属制的箱形壳,可以实现减压室13的高强度化。
图8是卸下安装于图4示的减压室13的侧面上的钢板制保护板19而表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4和图8所示,为了水平导向由引导部件24、25(参照图17和图29)所引导的减压室盖16的前后方向(图4和图8纸面上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在外部轮廓14的两侧面壁14a、14b的外表面,分别螺纹连接具有沿减压室13的前后方向延长的第二导向槽20b、20b的导向部件(未图示),同时引导辊21a、21b(参照图7)被轴支撑。
图9至图16是表示表示使减压室13的减压盖16从关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13的右视图,图17是沿图9中F-F线的剖视图。
再有,图9表示将开闭把手26向上方拉起,减压室盖16水平且向前方拉出少许而移动的状态,图16是表示将开闭把手26向上方拉起,减压室盖16水平且向前方移动规定距离后,减压室盖16向前方转动且水平向前方移动,减压室盖16完全打开的全开状态。
这里,图10至图15表示从图9的状态至图16的状态的过程。
在将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从关闭状态打开成全开状态时,经过从图9至图16所示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将减压室盖16从开全状态闭合成关闭状态时,相反,转变进行从图16至图9的过程。
进而,如图4、图8和图17所示,在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的下方,在左右固定有小齿轮22a、22b的转动同步轴23转动自如地被支撑,能够实现如图9至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16从关闭向打开的动作或从打开向关闭动作中左右同步。因此,能够不倾斜笔直地拉出减压室盖16。根据这种构成,能够稳定地开闭气体调节室的盖部件。
另外,具有在左右分别设有铰链的双开门6(6a、6b)的电冰箱,具备以与双开门6中的一扇同宽或比其稍窄的箱形构成的减压室13,该减压室13具备以下部件而构成: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该开口部的减压室盖16;设于该减压室16的左右并使减压室盖16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24、25;以及使该引导部件24、25同步的同步单元(后述的齿条24g和小齿轮22a、22b)。由于具备与双开门6中的一扇同宽或比其稍窄的箱形的减压室13,需要在打开双开门6的减压室13侧的门6b的情况下,在打开减压室盖16时不发生碰撞稳定地拉出减压室,利用设置同步单元能够稳定地拉出。
还有,双开门6a、6b彼此的对合部具有以下特征:在双开门6的一扇6a上没有门间间隙地设有转动隔开件6a2,在另一扇6b的里侧设有减压室13。根据该构成,由于在频繁使用的常用手侧(例如右手侧)的门6b上不设置转动隔开件6a2,因此在不设置转动隔开件6a2侧的双开门6b的里侧设置减压室13,这样对于频繁使用的使用者来说,能够不承受转动隔开件6a2的转动载荷而打开冷藏室门6b,使用减压室13。
如图4和图8所示,作为用于进行减压室盖16的前后方向(图9至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在减压室13的左右设有一对引导部件24、25,由于引导部件24、25具有同样的构成,所以只对引导部件24进行说明。
引导部件24使用机械性能优异的茱劳库(ジユラコン)(聚乙烯塑料(ポリプラスチツク)(株)的注册商标)等的树脂,在沿下面的长度方向形成齿条24g的同时,在大致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导向引导辊21b的第一导向槽24a。该齿条24g和小齿轮22a、22b构成使引导部件24、25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另外,由于引导部件材设于气体调节室的下方,因此引导部件24能够无妨碍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引导部件24的上部后方,通过在减压室13的右侧部从前到后水平延伸设置的第二导向槽20b,在前后方向(图4和图8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导向的引导辊24r被轴支撑。
并且,在减压室13的右侧方的引导部件24的前部前端部,减压室盖16绕支轴24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同时在减压室13的左侧方的引导部件25的前部前端部,减压室盖16同样转动自如地被支撑。
这样,引导部件24的引导辊24r由减压室13的右侧方的第二导向槽20b在前后方向导向,同时如图4、图8和图17所示,减压室13的右前侧方的引导辊21b由引导部件24的第一导向槽24a引导。
与该引导部件24同样,左侧的引导部件25的引导辊由减压室13的左侧方的第二导向槽(与右侧的第二导向槽20b对应)在前后方向导向,同时如图17所示,减压室13的左前侧的引导辊21a由左侧的引导部件25的第一导向槽25a导向。
进而,如图4、图8和图17所示,引导部件24的齿条24g和引导部件25的齿条25g分别固定在于减压室13的下方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转动同步轴23上并与同步的小齿轮22a、22b啮合,引导部件24、25在左右同步,并在前后方向(图9到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移动。
通过这种构成,减压室盖16在对减压室13进行如图9至图16所示的开闭动作的前后方向(图9到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移动中,由于在两侧方分别被两点支撑,因此能够水平移动。
并且,减压室盖16由于通过同步的左右小齿轮22a、22b的驱动而左右同步,因此在水平面内能够不左右倾斜地进行顺利的往复直线运动。
通过以上的构成,能够实现稳定地开闭减压室盖16。
《减压室盖16的构成》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对于由引导部件24、25的支轴24s、(25s)在下部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减压室盖16,其开闭把手26绕设于减压室盖16的两侧方的支轴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同时构成如图5和图6所示的压差消除阀V。
使用者在把持该开闭把手26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及减压室盖16的关闭时的锁定的同时,进行压差消除阀V的开闭。
再有,设置压差消除阀V是由于,在真空泵12对减压室13进行减压时,因减压室13的外部大气压与减压室13的内部已减压的压力的压差而在减压室盖16上施加较大的载荷16,所以不安装任何单元依靠人工不可能直接开打减压室盖16。
于是,利用压差消除阀V使减压室盖16的内外空间贯通,去除内外压力差而消除压差引起的载荷,能够容易地打开减压室盖16。
如图6所示,在减压室盖16在关闭时与外部轮廓部件14抵接的内周边缘部配设弹性材料的密封件16p,该密封件16p对外部轮廓部件14和减压室盖16之间进行密封。
如图6所示,密封件16p其横截面具有外周中央向内部侧凹入的V字形的凹部16p1且成型为环形。由此,能够提高减压室盖16和减压室13的密封性。
在减压室盖16对于外部轮廓部件14多少倾斜地关闭时,密封件16p柔软地向凹部16p1内弹性变形,吸收该倾斜,从而密封件16p能够切实地密封外部轮廓14与减压室盖16之间。再有,密封件16p也可以不设置在减压室盖16上而设于外部轮廓部件14侧。
如图4所示,减压室盖16的外周部16g由不透明的ABS等树脂成型,中央部16c由能够辨认减压室13内储存的食品的透明的AS等树脂成型。
如图4所示,形成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的两侧方部16c1、16c1,其形状为大致沿开闭把手26的杆体27移动的圆弧形轨迹向外侧突出,使得在使开闭把手26相对于减压室盖16转动时,对于开闭把手26和减压室盖16之间的空间,使减压室盖16的两侧方部16c1、16c1与开闭把手26的杆体27的转动轨迹之间的距离为规定值例如为7mm以下。
如图6所示,对于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其外面侧形成向内部侧凹入的形状,具有使用者的手能够进入且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占据的空间。
另外,如图6和图10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2的内部侧形成向内突出的形状的整体开口的上下支撑部即加强支撑部H。
图18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在图16所示的减压盖为全开状态时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
如图18所示,对于减压室盖16H,在内部侧连续形成立起设置的外周上壁面H1、外周下壁面H2和两侧壁面H3,上外周上壁面H1与外周下壁面H2之间在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多个加强肋hr。
另外,在减压室盖16的加强支撑部H的两侧壁面H3的外表面形成用于使食品托盘17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连动的圆柱形的突起部16g、16g。
使食品托盘17的一对安装爪17t、17t(参照图6)与该突起部16g、16g配合,通过使食品托盘17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连动而向外部拉出,从而成为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认食品托盘17内的食品,便于取出的构成。
如图6所示,在减压室盖16关闭时,减压室盖16的内部侧的加强支撑部H在玻璃板G的下面并与减压室13内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前面壁14e及减压室13内的加强板15的底面壁15c抵接,支撑因减压室13外部的大气压与减压室13内的低压之间的压差而在外部轮廓部件14的前面壁14e及玻璃板G上从上方施加的载荷及在外部轮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从下方施加的因压差而产生的载荷,成为抑制因这些载荷而引起减压室13的变形的构成。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2上,设有压差消除阀V的插通减压室13内的压差消除孔16a,同时在压差消除孔16a的周围配设由具有弹性及柔软性的橡胶等构成的阀座16z。
并且,如图6所示,具有开闭压差消除阀V的阀体35t的阀开闭部件35绕支轴35s转动自如地设置。
这里,转动阀开闭部件35的支轴35s与转动开闭把手26的支轴16s(参照图8和图10)同心地构成,成为通过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把手26的开闭操作与阀体35t的开闭动作连动的构成。
图29是表示沿H-H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16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沿I-I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16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另外,图31是表示沿D-D线剖切图5中的减压室盖16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
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阀开闭部件35上,用于使开闭把手26开闭时的转动操作与阀体35t的操作连动的开闭引导件35g、35h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该开闭引导件35g、35h分别具有与连接阀开闭部件35的支轴35s(参照图6)的中心与开闭把手26的杆体27的中心的直线平形的边面35g1、35g2、35h1、35h2。
另外,如图9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左右两侧部,能够由后述的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30导向开闭把手26地将开闭把手26保持于规定位置上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绕支轴37s、37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并通过扭转卷簧32(参照图25和图26)等被向上方加力。
在把手保持部件37、37上,分别形成保持突起37t、37t,保持突起37t、37t分别卡定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参照图10、图11和图13)、29t(参照图18)上,将开闭把手26保持于规定位置上。
《开闭把手26的构成》
如图4、图9和图18所示,开闭把手26具备:由铝杆构成的杆体27;一端部分别固定于该杆体27的左右两端的金属制的支撑部28、29;以及杆体27插通中央部用于把手操作的把手操作部36。
开闭把手26的左右支撑部28、29的中央部分别绕减压室盖16的左右支轴16s、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另一端部上,引导辊28r、29r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同时形成用于将开闭把手26保持于上端位置的与把手保持部件37嵌合的突起形的卡爪28t。
《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
如图8所示,开闭把手26绕减压室盖16的左右侧部的支轴16s、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当使杆体27位于绕左右支轴16s、16s转动的转动轨迹的最下部时是利用开闭把手26关闭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当使杆体27位于绕左右支轴16s、16s转动的转动轨迹的上部时成为打开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的状态。
开闭把手26的左右支撑部29、29的引导辊28r、29r嵌入与其对应地设于减压室13两侧部的侧面壁14a、14b上的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30中,进行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
图19、图20和图21是表示图9所示的减压室13的减压盖16、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及绕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锁定开闭把手26的过程的放大图。
再有,图19是表示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打开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的图,图20是表示图21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
另外,左侧的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与右侧的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对右侧的盖锁导向槽部件30进行说明,省略对左侧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说明。
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盖锁定导向部件30例如是树脂成型的部件,使引导辊28r与侧视为曲线形状的内侧壁引导件30a接触而对其导向。
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引导件30a形成侧视为下述的形状。
即,如图19所示,交点30a1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为c,该交点30a1是在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打开状态时连接支轴16s与引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引导件30a的交点,另外,如图20所示,交点30a2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为b,该交点30a2是在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之前连接支轴16s与引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引导件30a的交点,再有,如图21所示,交点30a3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为a,该交点30a3是在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时连接支轴16s与引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引导件30a的交点。这时,以在该a、b和c之间,具有下列关系的曲线形成连续,形成侧视为图19、图20和图21所示的内侧壁引导件30a的形状:
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0))>a(锁定状态(图21))>c(锁定打开状态(图19))。
如下形成内侧壁引导件30a的形状,即,通过该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引导件30a的形状,在如图20所示的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之前的状态下,交点30a2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为b最大,从而,如图20所示,支撑部28的引导辊28r与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引导件30a强有力地抵接或别紧,对于开闭操作由支撑部28支撑的开闭把手26的使用者给予沉重的感觉,在给予撞击感后锁定,其中上述的交点30a2是连接支轴16s与引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引导件30a的交点。
也就是说,如下构成内侧壁引导件30a,即,使用者通过把持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20锁定之前的状态向下方按下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在成为如图21所示的锁定状态情况下,由于存在以下关系:
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0))>a(锁定状态(图21))
因此中立状态下的支撑部28的引导辊28r别紧即强有力地抵接盖锁定导向部件30的内侧壁30a的程度变得柔和,在使用者通过开闭把手26向锁定的转变操作中,给予使用者开闭把手26从锁定之前的状态进入锁定状态的感觉。
并且,如下形成内侧壁引导件30a,即,在使用者通过把持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20锁定之前的状态向上方抬起开闭把手26的杆体27,成为如图19所示的锁定打开状态情况下,与锁定之前的状态(参照图20)、锁定状态(参照图21)相比,连接支轴16s和引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引导30a的交点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为a为最小,从而,虽然锁定之前的沉重感觉的部分一起通过,可是在从图20的状态到图19的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部28的引导辊28r并不接触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30a,从而能够以缓和的感觉进行开闭把手26的操作。
《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的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的变形例。
图22、图23及图24是表示为变形例的减压室盖26的盖锁定机构从锁定打开经过中立状态至锁定状态的过程的图,图22是表示锁定打开的图,图23是表示为变形例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图24是表示锁定状态的图。
变形例的开闭把手26的盖锁定机构将支撑部28的引导辊28r变更为支撑部的切口引导件,将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引导件30a变更为引导辊的构成,由于除此之外的构成没有变化,因此对于同样的构成要素,在上述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符号上附加“’”,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22所示,在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侧面壁14b’上,代替盖锁定导向槽部件,引导锟r1转动自如地被支撑。
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例如通过冲压加工钢板而进行制造,并绕支轴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一端部具有铝杆的杆体27’,同时在另一端侧形成侧视为曲线形状的滑动导向引导辊r1’的辊引导件28a’。
形成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辊28a’,使得在如图22所示的锁定打开状态下,完全释放外部轮廓部件14’的引导辊r1’。
如下形成侧视为如图22、图23及图24的辊引导件28a’的形状,即,在如图23所示的锁定之前的状态下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引导辊r1’和辊引导件28a’的接触点与支轴16s’之间的距离为b’,在如图2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引导辊r1’和辊引导件28a’的接触点与支轴16s’之间的距离为a’时,以具有以下关系的曲线连续:
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3))>a’(锁定状态(图24))。
在变形例中,在如图22的锁定打开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锟引导件28a’除完全释放外部轮廓部件14’的锟r1’之外与实施例具有同样的构成,并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当然也可以如下形成侧视为如图22、图23及图24的辊引导件28a’的形状,即,在锁定打开的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锟引导件28a’与外部轮廓部件14’的引导辊r1’接触地构成,且以具有以下关系的曲线连续:
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3))>a’(锁定状态(图24))>c’(锁定打开状态)。
《开闭把手26的加力弹簧》
图25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沿F-F线的剖面示意图,图26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沿G-G线的剖面示意图,表示相对减压室盖16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26使减压室盖16接近关闭状态时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
另外,图27是相对减压室盖16转动开闭把手26,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处于中立位置时沿图5中G-G线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5、图25和图26所示,在减压室盖16与支撑于该减压室盖16的开闭把手26之间配设扭转卷簧32,该扭转卷簧32对从如图27所示的扭转卷簧32的中立位置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26进行使减压室盖16成为如图21所示的锁定状态的操作加力,即对开闭把手26向下方加力,辅助锁定的操作。
另外,在从图27所示的扭转卷簧32的中立位置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使减压室盖16成为如图19所示的锁定打开状态的操作的范围内,对开闭把手26向上方加力,辅助打开的操作。
图28是表示相对减压室盖16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时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的作用状况的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沿G-G线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开闭把手26绕减压室盖16的支轴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如图27所示的弹簧力为中立位置时,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与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处于同一直线上,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轴16s与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之间的力臂的长度为0,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不作用于开闭把手32上。
与之相反,如图26所示,从如图27所示的弹簧力为中立位置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26时,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到扭送卷簧32的以空心箭头表示的作用力之间的力臂的长度为u1,在开闭把手26上作用有扭送卷簧32的向下方的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施加向下的力矩。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从如图27所示的弹簧力为中立位置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时,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到扭送卷簧32的以空心箭头表示的作用力之间的力臂的长度为u2,在开闭把手26上作用有扭送卷簧32的向上方的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施加向上的力矩。
这里,如下构成卷簧32,使得使开闭把手26向上方转动的作用力超过开闭弹簧26的自重,从而即使使用者将手从开闭把手26上拿开,开闭把手26也因卷簧的32的作用力而向上方转动。
开闭把手26上的把手操作部36(参照图29)具有使用者在操作开闭把手26时作为把握部的功能和引导压差消除阀V的开闭的功能。
如图29所示,在开闭把手26上的把手操作部36上,形成有对转动自如地支撑于减压室盖16上的阀开闭部件35的开闭引导件35g的两边面35g1、35g2在其延伸方向上进行导向的阀导向凹部30a。
同样,如图30所示,在开闭把手26上的把手操作部36上,形成有对阀开闭部件35的开闭引导件35h的两边面35h1、35h2在其延伸方向上进行导向的阀导向凹部30b。
这样,使利用开闭把手26的转动而进行的开闭操作通过阀开闭部件35而与阀体35t的开闭阀动作连动,从而能够预先防止在将压差消除阀V直接设于开闭把手26上时出现的开闭把手26及减压室盖16的树脂部的弯曲等带来的尺寸误差所引起的不良的阀体开闭动作。
图32是沿图5中的D-D线的剖视图,表示压差消除阀V的闭阀状态,图33是相当于表示压差消除阀V的闭阀状态的与沿图5中的D-D线的剖面的图。
如图32所示,将开闭把手26如箭头所示地向下方转动而关闭锁定开闭把手26时,虽然开闭把手26有尺寸误差,但利用与开闭把手26与一体动作的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把手26的转动操作连动,能够利用阀开闭部件35的阀体35t将压差消除阀V关闭。
另一方面,如图33所示,将开闭把手26从图32的锁定状态如箭头所示地向上方转动而关闭锁定开闭把手26时,虽然开闭把手26有尺寸误差,但利用与开闭把手26与一体动作的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把手26的转动操作连动,能够利用阀开闭部件35的阀体35t将压差消除阀V打开。
在开阀时,如图33的箭头所示,由于压差外部的大气进入已减压的减压室13内,去除了压差,在打开减压室盖16时在减压室盖16上作用的压差所产生的载荷消失,从而能够平滑地打开减压室盖16。
《开闭把手26的保持机构》
图34是表示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卡爪部28t卡定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t上,从而阻止开闭把手26向下方的转动的状态的示意右视图,图35是表示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卡爪部28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的卡定除去,从而解除阻止开闭把手26向下方的转动的状态的示意右视图。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固定有突起形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
如图34所示,在减压室盖16距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离开规定距离的情况下,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离开,不按压把手保持部件37、37。
这时,向减压室盖16的上方加力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卡定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上,从而阻止开闭把手26向箭头所示的下方转动。
于是,如图34的空心箭头所示,减压室盖16向关闭方向移动,如图35所示,当减压室盖16接近距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规定距离内时,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并使其沿前头a的方向转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从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卡爪28t、29t移开,开闭把手26的保持被解除,开闭把手26向箭头所示的下方的转动可自由地进行。
结果,可以使开闭把手26完全地转动至下方,使减压室盖16与外部轮廓部件14紧密接触。另外,把手保持部件37及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卡爪部28t、29t也可以不设于左右两侧而只设于一侧。
《减压室盖16的盖开闭导向机构》
接下来,说明减压室盖16的盖开闭导向机构。
如图4和图所示9,减压室13在其右侧部具备用于使减压室盖16从图9所示的关闭状态到图16所示的打开状态的盖开闭导向机构。
如图4和图9所示,在安装于减压室13的右侧部的保护板19上,穿入设置盖开闭引导孔42,该盖开闭引导孔42具备:从前向里沿水平方向沿伸的第一水平引导孔42a;与该第一水平引导孔连续向里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倾斜引导孔42b;与该第一倾斜引导孔42b连续向里并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引导孔42c;与该第二水平引导孔42c连续向里并向上延伸的第二倾斜引导孔42d;与该第二倾斜引导孔42d连续向里并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引导孔42e。
如图8所示,作为减压室盖16的开闭导向机构,设有第一连接连杆43,第一连接连杆43以其中央轴43o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引导部件24上。另外,插通中央轴43o的里侧的引导辊24r由如图8所示的第二导向槽20b导向在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第一连接连杆43其一端的前端边缘具有曲率并突出,同时形成窄幅延伸形状的方向转换突出部43t,从该方向转换突出部43t偏向中央由盖开闭引导孔42引导的引导辊43r被轴支撑,第一连接连杆43在其另一端绕轴43j转动自如地连接有第二连接连44的一端。
如图8、图18所示,第二连接连杆44在前后方向具有较长的尺寸,另一端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轴16s上,该支轴16s将开闭把手26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减压室盖16上。
再有,在配设于图4所示的减压室13的右侧部的保护板19的内表面上,固定有图8所示的V字形的方向转换引导部件45,如后所述,第一连接连杆43的方向转换部43t由方向转换引导部件45的引导面45a导向,第一连接连杆43转换前后方向。
图36(a)是表示图9所示的关闭减压室盖16时减压室盖16直立状态下的盖开闭导向机构的示意侧视图,图36(b)是表示打开减压室盖16并使其达到最大倾斜状态下的盖开闭导向机构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36(a)和图36(b)所示,不论是在关闭减压室盖16时的减压室盖16直立时还是在打开减压室盖16时减压室盖16倾斜时,支撑第二连接连杆44的支轴16s(A)点及轴43j(B)点,还有支撑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C)点及轴43j(B)的(C)的(A)、(B)和(C)3点大致位于一直线上。因此在施加盖开闭力F时,在第一连接连杆43上转动力矩难以发挥作用,盖开闭力F被笔直地传递到设于引导部件24的(C)点,从而引导部件24水平移动。因此减压室盖16不发生转动,能够保持直立或倾斜状态不变地水平移动。
另外,减压室盖16的开闭导向机构只设置于减压室13的右侧部,在左侧部并不设置。还有,减压室盖16的开闭导向机构也可以不设置于右侧部,而设置于左侧部。
《减压室盖16通过盖开闭导向机构的开闭过程》
接下来,说明上述构成中的减压室盖16通过开闭导向机构的减压室盖16的开闭过程。
这里,如图8、图17和图18所示,减压室盖16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引导部件24的支轴24s及同样的引导部件25的支轴上,同时与第二连接连杆44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支轴16s上。
因此,若引导部件24的支轴24s和第二连接连杆44的16s相对同样地水平移动,则减压室盖16不发生转动而水平地移动。
如图4、图8和图36(a)所示,在关闭减压室盖16的状态下,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位于盖开闭引导孔42的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引导孔42e内,同时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引导部件24的引导锟24r同心,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与第一连接连杆43连接的第二连接连杆44位于图示的位置。
接着,如图8所示,使用者握住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如箭头所示使开闭把手26向上方转动,解除通过开闭把手26而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
于是,如图9所示,使用者把握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参照图4),向箭头所示的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拉出开闭把手26,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引导孔42e内被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导向,同时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引导部件24的引导锟24r同心,并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移动,第一连接连杆43不发生倾斜地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移动。
这时,第一连接连杆43与引导部件24、25一同水平朝向前方移同样距离,因此与第一连接连杆43由轴43j连接的第二连接连杆44与第一连接连杆43等距离、同方向地移动。
因此,由引导部件24、25和第一连接连杆43支撑的减压室盖16不发生转动地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与引导部件24、25及第一连接连杆43等距离水平地向前移动。
由此,减压室盖16在打开时,不发生倾斜地与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水平地远离规定距离,相反,减压室盖16在关闭时,不发生倾斜地与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水平接近并抵接。
因此,减压室盖16的密封件16p不发生倾斜地与外部轮廓部件14远离,又不发生倾斜地与外部轮廓部件14接近并抵接,所以密封件16p不会被外部轮廓部件14所别紧,而是与其大致均匀地抵接,从而提高了密封性。另外还能够防止密封件16p的性能恶化。
接下来,当使用者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拉出开闭把手26时,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引导部件24的引导锟24r同心,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0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由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二倾斜引导孔42d向前方并向下向导向。
这时,如图10所示,引导部件24、25虽然向前方水平移动,但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向下方倾斜,第二连接连杆44所连接的轴43j向上方移动。
于是,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所连接的减压室盖16的上部向前方倾斜地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进而,如图10的箭头如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0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1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出部43t由方向转换引导部件45的引导后面45a1导向,并且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二水平引导孔42c(参照图9)内移动。
在该过程中,第一连接连杆43其引导锟43r向下方倾斜,连接第二连接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
于是,由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连接的减压室盖16其上部向前方倾斜地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接下来,如图11的箭头如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1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2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2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出部43t由方向转换引导部件45的凹形的引导底面45a2导向,并且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二水平引导孔42c内移动,第一连接连杆43为直立状态。
在该过程中,连接第二连接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由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连接的减压室盖16其上部向前方倾斜地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这样,减压室盖16倾斜,从而容易看见减压室13内的食品等,同时即使不完全拉出减压室盖16,也能取出减压室13内的食品等。
进而,如图12的箭头所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2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3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出部43t由方向转换引导部件45的引导前面45a3导向,并且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二水平引导孔42c内移动,第一连接连杆43绕方向转换突出部43t转动进行方向转换。
在该过程中,连接第二连接连杆44的轴43j向前方移动,由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连接的减压室盖16其上部向前方倾斜地打开并向前方移动。
接着,如图13的箭头所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3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4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4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一倾斜引导孔42b内移动,第一连接连杆43以方向转换突出部43t侧为中心进一步转动。
在该过程中,连接第二连接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由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连接的减压室盖16其上部向前方倾斜地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进而,如图14的箭头所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4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5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在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引导孔42a内移动,第一连接连杆43转动而成为水平并向前方移动。
在该过程中,连接第二连接连杆44的轴43j向前方移动,同时由第二连接连杆44和支轴16s连接的减压室盖16其上部向前方倾斜地完全打开,在引导锟43r进入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一水平引导孔42a时,打开动作停止。
于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移动到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一水平引导孔42a(参照图9)后,第一连接连杆43和引导部件24向前方等距离移动,因此减压室盖16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移动。
接下来,如图15的箭头所示,当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如图16所示,第一连接连杆43的中央轴43o同上如图8所示由第二导向槽20b导向且向前方(图16的纸面左侧)导向,但是第一连接连杆43的引导锟43r在盖开闭引导孔42的第一水平引导孔42a内导向并移动,减压室13的右前侧方的引导锟21b与引导部件24的第一导向槽24a的边缘部24a1抵接,减压室盖16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的向前方(图16的纸面左侧)的移动停止,减压室盖16成为打开状态。
以上是使用盖开闭导向机构的减压室盖16的打开的动作。
从如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全开状态到图9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过程相反转变进行上述过程。
这里,如图16所示,考虑到减压室13配置于冷藏室6等的下部的情况等,为了确保使用者的手指进入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减压室13的底面与开闭把手26之间的空间,做成在减压室盖16的上端附近使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的构成。
《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闭动作》
接着,说明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闭动作。
图37(a)是表示从开闭把手26所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26打开减压室盖16的操作的右视图,从图37(b)至图37(d)是表示从开闭把手26所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26开始打开减压室盖16的操作的开闭把手26周围机构的变化状况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37(a)所示,在由减压室盖16关闭减压室13再通过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位于减压室盖16的下部。
对于从通过开闭把手26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打开减压室盖16的动作,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如箭头α1所示,将开闭把手26暂时完全抬起至上端而解除锁定,如图α2所示,将开闭把手26向前方(图37(a)的纸面左侧)拉出。
参照图37(b)至图37(d)说明该过程。
如图37(b)所示,在通过开闭把手26形成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的引导锟28r在与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的内侧壁引导件30a的交点30a3(参照图21)处接触并被锁定。
这时,如图37(b)和图35所示,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并且,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28t、29t位于上方,与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分开。
从该状态下,如图37(c)所示,当将开闭把手26抬起时,开闭把手转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位于下方,位于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t的附近。
这时,如图28所示,开闭把手26由比开闭把手26的自重更大的扭转卷簧32的作用力被支撑在上升的位置。
接着,如图37(d)的空心箭头所示,使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向面前(图37(d)的纸面左侧)拉出时,减压室盖16以直立状态向前方(图37(d)的纸面左侧)移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从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部件保持解除部件39、39离开,解除相互的配合。
因此,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由扭转卷簧等弹性材料而被向上方加力,向上方转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卡定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上,对开闭把手26的向下方的转动施加锁定,从而开闭把手26在上端位置被锁定。
这样,如图9~图16所示,开闭把手26保持在上端位置被锁定不变地拉出到面前(图16的纸面左侧)的全开位置。
接着,说明从打开减压室盖16状态通过开闭把手26关闭减压室盖16并锁定的动作。
图38(a)是表示从减压室盖16打开的状态,通过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16的动作的右视图,从图38(b)至图38(d)是表示从减压室盖16打开状态到通过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的过程中的开闭把手26周围机构的变化状况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38(a)所示,如箭头β0所示,开闭把手26从减压室盖16为全开状态向后方(图38(a)的纸面右侧)返回后,当在开闭把手26上不设置任何机构时,开闭把手26如虚线箭头β1所示返回。
这时,开闭把手26的两侧部的支撑部28、29的引导锟28r、29r不会进入两侧部的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30内,所以不能关闭减压室盖16。
因此,如下构成开闭把手26,如虚线箭头β2所示,使得其支撑部28、29的引导锟28r、29r保持在进入盖锁定导向槽30、30内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减压室盖16。
如上述的图37(d)所示,当使减压室盖16从减压室13离开规定距离时,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卡定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上,对开闭把手26的向下方的转动施加锁定,开闭把手26在上端位置被锁定。
于是,在减压室盖16从减压室13离开的减压室盖16从该位置的开闭动作中,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从减压室13的主体侧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离开,因此把手保持部件39、39对其按压。
因此,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卡定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上而锁定,在开闭把手26保持在上端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
然后,从减压室盖16打开且开闭把手26保持在上端位置的状态,如图38(b)的空心箭头所示,关闭减压室盖16,因此在减压室盖16向后方(图38(b)的纸面左侧)移动时,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引导锟28r、29r进入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30内。
进而,在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引导锟28r、29r进入盖锁定导向槽部件30、30内之后,如图38(c)所示,减压室盖16关闭,因此当减压室盖16进一步接近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时,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被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部轮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且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的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卡爪部28t、29t的卡定除去,从而开闭把手26可上下动作。
接着,如图38(d)所示,使用者按下开闭把手26后,开闭把手26的支撑部28、29的引导锟28r、29r由盖锁定导向部件30、30导向,利用开闭把手26将减压室盖16推入,减压室盖16锁定在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部轮廓14上。
通过将开闭把手26按下,减压室盖16的左右两侧相对外部轮廓部件14被推入,因此,即使在减压室盖16上存在零部件的弯曲或变形,也能够通过密封件与外部轮廓部件14切实地抵接而确保良好的密封性。
再进一步,由于密封件具有凹部16p1而比较柔软,因此即使在用把手进行锁定时,通过将密封件设定成只在不完全破坏凹部的范围按入,则锁定把手的力不会变得过大,能够轻松地进行锁定动作。
在关闭该减压室盖16后,当使用者按下例如未图示的操作开关,或者通过关闭冷藏室门6b使未图示的门开关接通等后,真空泵12的运转开始,抽吸减压室13内的空气,开始减压。
当减压开始时,减压室盖16因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之间的压差而从外侧被按压,密封件16p以超过通过把手所形成的锁定力的按压对外部轮廓部件14进行按压。密封件16p的凹部贴紧成为图26至图32所示的状态,由于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之间的压差所形成的较大的载荷,密封件16p被压而形成较大的表面压力,因此密封性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维持内部的负压。
根据上述构成,减压室盖13的减压室盖16向前方转动同时打开,并且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向后侧转动同时关闭,因此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的操作性良好,使用方便。
还有,减压室盖16能够左右同步地进行向前方或向后方移动移动的开闭动作,因此动作可靠性高。
减压室盖16直立地离开或抵接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因此减压室盖16的密封件16p不会被别紧,从而能够防止密封件16p的损耗,提高密封性。
《变形例1》
以下,参照图39说明变形例1。另外,图39是表示变形例1的电冰箱的减压室13的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39所示的变形例1的电冰箱的减压室13是没有设置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减压室13的左侧部设置的使减压室盖16转动并同时打开的第一连接连杆43、第二连接连杆44等的盖开闭导向机构的构成,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与实施方式标注同相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根据变形例1,减压室盖16能够左右同步地进行向前方或向后方移动的开闭动作,因此动作可靠性高。
另外,减压室盖16直立地离开或抵接减压室13的外部轮廓部件14,因此减压室盖16的密封件16p不会被别紧,从而能够防止密封件16p的损耗,提高密封性。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做成减压室13设置于冷藏室2的构成,但并不限于此。即使是在冷冻室4上设置减压室13的构成,也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此时,也能够适用于减压室门16不倾斜的情况。
《变形例2》
以下,参照图40和图41说明变形例2。另外,图40是从里面观察变形例2的减压室13的平面图。图41是沿图40中H-H线的剖视图。
如图40和图41所示,代替图4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减压室13的引导部件24、25的齿条,变形例2在引导部件124、125上朝向内方设有水平形成的齿条124g、125g,在齿条124g、125g之间,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设有偶数个正齿轮71、72、73、74。除此之外与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与实施方式标注同相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根据变形例2,由于在引导部件124、125上朝向内方设有水平形成的齿条124g、125g,在齿条124g、125g之间,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设有偶数个正齿轮71、72、73、74,因此能够缩小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成为小型化的构成。
另外,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气体调节室,以通过抽吸室内的空气进行减压的减压室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气体调节室除减压室以外,能够广泛适用于封入氮气的储藏室、设有氧气隔膜通过泵从室中排出氧气的储藏室及使用硅胶、沸石等进行湿度调节的储藏室等减压室以外的气体调节室,并不限定于减压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气体调节室的减压室13以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构成能够广泛适用于冷冻室等储藏室。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由减压室盖16构成冷冻室3、4的抽屉室门自身的气体调节室。这时减压室盖16需要是具有绝热性的构成。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减压室盖16的移动单元,举例说明了齿条和小齿轮及齿条和正齿轮,但也可以由通过同步轴连接的两侧部的引导锟和导向该引导锟两侧部的导轨构成。

Claims (21)

1.一种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藏室具备形成为箱形的储藏室,
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
2.一种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冻室具备形成为箱形的储藏室,
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
3.一种电冰箱,具有在左右分别具有铰链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与上述双开门中的一扇同宽或比其窄的箱形构成的储藏室,
上述储藏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门彼此的对合部上,将以不形成门间间隙的方式设置的转动隔开件设于上述双开门的一扇上,上述储藏室设于另一扇的里侧。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同步部件具有设于上述引导部件上的齿条、与上述齿条啮合的齿轮。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设于上述储藏室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3及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储藏室是气体调节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上述气体调节室进行减压的减压单元,
上述气体调节室是通过上述减压单元能够将气压减压成比大气压还低的减压室。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密封上述开口部的密封部件呈圆周形地设于上述盖部件的里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的截面形成为V字形。
11.一种电冰箱,在上部具有冷藏室,在比该冷藏室更靠下方具有冷冻室、蔬菜室,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冻室具备抽屉式气体调节室。
12.一种电冰箱,具备冷藏室及冷冻室,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冻室是使气体状态变化的气体调节室,
上述气体调节室具备:前面开口的开口部;关闭上述开口部的盖部件;设于上述盖部件的左右且使上述盖部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上述引导部件的移动同步的同步单元。
13.一种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取出放入储藏物的开口部的储藏室;
关闭上述储藏室的开口部的盖部件;
设于上述储藏室的两侧下部且使上述盖部件在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单元;
设于上述移动单元上且转动自如地支撑上述盖部件的支撑部;以及
设于上述盖部件与该盖部件抵接的上述开口部之间且抑制上述盖部件与上述开口部之间的气体移动的密封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在上述盖部件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移动开始时的转动角度相比,该移动结束时的转动角度较大的连杆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上述盖部件沿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时在离开开始时的上述盖部件绕上述支撑部的转动角度比上述盖部件向最远离上述开口部的位置的移动结束时的上述盖部件绕上述支撑部的转动角度要小的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述盖部件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移动开始时的上述盖部件的转动角度比上述移动结束时的上述转动角度小的机构。
17.一种电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有取出放入储藏物的一面开口的开口部的储藏室;
关闭上述储藏室的开口部的盖部件;
设于上述盖部件上且使上述盖部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引导部件;
形成于上述引导部件上的第一槽;
由上述第一槽导向的第一引导锟;
相对上述引导部件可转动地设置的第二引导锟;
在上述引导部件的与上述盖部件相反方向上,在与第二引导锟同心的同心轴上可转动地设置的第一连接连杆;
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第一连接连杆的一端上的第二连接连杆;
上述第二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述盖部件可转动地连接;
导向上述第二引导锟的第二槽;
设于上述第一连接连杆的另一端的第三引导锟;以及
导向上述第三引导锟且使上述第一连接连杆的前后方向转换的第三槽。
18.一种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出放入食品的一面开口的开口部的储藏室;
开闭上述储藏室的开口部的盖部件;
与使上述盖部件开闭的把手的动作连动的第一配合部;以及
设于上述储藏室,且通过与上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并推入上述把手而锁定的第二配合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配合部构成为在与上述第一配合部配合时的到上述第一配合部的距离比锁定时的距离在上述锁定之前的位置处的距离要长,上述第二配合部通过与上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并推入上述把手而锁定。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动作时该把手与上述盖部件之间的距离为规定值或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储藏室是气体调节室。
CN2008100035895A 2007-08-02 2008-01-25 电冰箱 Active CN101358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1437 2007-08-02
JP2007201398 2007-08-02
JP2007201398A JP4808193B2 (ja) 2007-08-02 2007-08-02 冷蔵庫
JP2007-201398 2007-08-02
JP2007201437A JP4934537B2 (ja) 2007-08-02 2007-08-02 冷蔵庫
JP2007-201437 2007-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8794A true CN101358794A (zh) 2009-02-04
CN101358794B CN101358794B (zh) 2011-04-27

Family

ID=4033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35895A Active CN101358794B (zh) 2007-08-02 2008-01-25 电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08193B2 (zh)
CN (1) CN101358794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8539A (zh) * 2010-07-22 2012-02-01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储藏单元以及具有储藏单元的制冷器具
CN102362135A (zh) * 2009-02-27 2012-02-22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公司 冰箱储藏室组件
CN102455102A (zh) * 2010-10-21 2012-05-16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门把手、真空室以及制冷装置
CN103423949A (zh) * 2012-05-16 2013-12-0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低压容器及包括该低压容器的冰箱
CN107062735A (zh) * 2016-12-30 2017-08-1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95757A (zh) * 2018-08-08 2018-11-27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保鲜装置
CN111972974A (zh) * 2020-07-31 2020-11-2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门烹饪装置台阶差调节机构及其烹饪装置
CN113167527A (zh) * 2018-11-20 2021-07-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CN113639506A (zh) * 2020-05-11 2021-11-12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113959139A (zh) * 2021-01-04 2022-01-21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6127B2 (ja) * 2012-03-29 2016-11-1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102818426A (zh) * 2012-08-30 2012-12-12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JP6516601B2 (ja) * 2015-07-10 2019-05-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引出装置
CN105627682B (zh) 2015-12-29 2018-05-11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密闭盒
JP6850227B2 (ja) * 2017-09-13 2021-03-3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CN112665276B (zh) * 2020-12-22 2022-12-06 湖南飘香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防污染的食品加工用降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5992U (zh) * 1981-01-30 1982-08-05
JPH0450381U (zh) * 1990-09-03 1992-04-28
DE50102368D1 (de) * 2000-01-14 2004-07-01 Blum Gmbh Julius Ausziehführungsgarnitur für Schubladen
JP2004020113A (ja) * 2002-06-18 2004-01-22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4191039A (ja) * 2002-11-26 2004-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物品貯蔵庫
CN100417900C (zh) * 2004-04-12 2008-09-1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电冰箱的抽屉式门开/闭结构
JP2007085695A (ja) * 2005-09-26 2007-04-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1967110A (zh) * 2005-11-18 2007-05-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冰箱的食物长期储存装置及储存方法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3008B2 (en) 2009-02-27 2017-11-21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Refrigerator storage compartment assembly
CN102362135A (zh) * 2009-02-27 2012-02-22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公司 冰箱储藏室组件
US8997517B2 (en) 2009-02-27 2015-04-0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Controlled temperature compartment for refrigerator
CN102362135B (zh) * 2009-02-27 2016-09-14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公司 冰箱储藏室组件
CN102338539B (zh) * 2010-07-22 2015-08-05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储藏单元以及具有储藏单元的制冷器具
CN102338539A (zh) * 2010-07-22 2012-02-01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储藏单元以及具有储藏单元的制冷器具
CN102455102A (zh) * 2010-10-21 2012-05-16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门把手、真空室以及制冷装置
CN102455102B (zh) * 2010-10-21 2015-09-30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门把手、真空室以及制冷装置
CN103423949A (zh) * 2012-05-16 2013-12-0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低压容器及包括该低压容器的冰箱
WO2018121786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62735A (zh) * 2016-12-30 2017-08-1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62735B (zh) * 2016-12-30 2019-12-06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95757A (zh) * 2018-08-08 2018-11-27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保鲜装置
CN108895757B (zh) * 2018-08-08 2024-03-29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保鲜装置
CN113167527A (zh) * 2018-11-20 2021-07-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CN113167527B (zh) * 2018-11-20 2023-03-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CN113639506A (zh) * 2020-05-11 2021-11-12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111972974A (zh) * 2020-07-31 2020-11-2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门烹饪装置台阶差调节机构及其烹饪装置
CN111972974B (zh) * 2020-07-31 2021-05-1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门烹饪装置台阶差调节机构及其烹饪装置
CN113959139A (zh) * 2021-01-04 2022-01-21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113959139B (zh) * 2021-01-04 2023-09-22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8794B (zh) 2011-04-27
JP4808193B2 (ja) 2011-11-02
JP2009036430A (ja) 200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8794B (zh) 电冰箱
CN101424473B (zh) 冰箱
JP4934537B2 (ja) 冷蔵庫
CN101644519B (zh) 冰箱
US11112167B2 (en) Refrigerator
JP4423320B2 (ja) 冷蔵庫
US9897371B2 (en) Refrigerator
US20060061247A1 (en) Door-basket structure of refrigerator
JP5624775B2 (ja) 冷蔵庫
JP5813979B2 (ja) 冷蔵庫
KR100974987B1 (ko) 냉장고
CN101644516B (zh) 冰箱
CN102401528A (zh) 冰箱及冰箱的制造方法
JP2010014295A (ja) 冷蔵庫
JP2010038498A (ja) 冷蔵庫
CN102374728A (zh) 冰箱
CN102235789A (zh) 冰箱
CN102410688A (zh) 冰箱
JP6543132B2 (ja) 冷蔵庫
JP5792656B2 (ja) 冷蔵庫
CN102374729A (zh) 冰箱
CN102338540A (zh) 储藏单元以及具有储藏单元的制冷器具
JP6637841B2 (ja) 冷蔵庫
JP6546866B2 (ja) 冷蔵庫
JP2017161094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