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7656B -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7656B
CN101357656B CN 200810145043 CN200810145043A CN101357656B CN 101357656 B CN101357656 B CN 101357656B CN 200810145043 CN200810145043 CN 200810145043 CN 200810145043 A CN200810145043 A CN 200810145043A CN 101357656 B CN101357656 B CN 1013576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topples
standpipe
vehicle body
st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450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7656A (zh
Inventor
井上雄介
前田康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57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7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该机动两轮车构成为:前叉可转向地支撑在车架前端的转向立管上,该前叉对前轮进行轴支撑,该前轮被挡泥板部件从上方覆盖,并且转向立管的周围被车身罩覆盖,其中,倾覆传感器不易受到来自前轮的泥、水和尘土等的影响。倾覆传感器(40)在挡泥板部件(24)的上方且转向立管(12)的前方设置在车身罩(14)内。所述挡泥板部件(24,63)支撑在所述前叉(13)上,在向与所述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所述倾覆传感器(40)配置于与所述前叉(13)一起转动的所述挡泥板部件(24,63)的转动范围内。

Description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两轮车,特别涉及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的改良,所述机动两轮车的前叉可转向地支撑在车架前端的转向立管上,该前叉对被挡泥板部件从上方覆盖的前轮进行轴支撑,并且转向立管的周围被车身罩覆盖。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技术:倾覆传感器一体组装于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内,该倾覆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动两轮车的倾倒,并停止对发动机供给燃料和点火,该电子控制单元被固定配置于从转向立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两根管架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3537号公报
然而,如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将倾覆传感器设置于转向立管后侧的结构中,倾覆传感器从后侧接近前轮进行设置,因此,容易受到行驶时前轮扬起的泥、水和尘土等的影响,需要能够切实地保护倾覆传感器不受泥、水和尘土等的影响的结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优选为不易受到来自前轮的泥、水和尘土的影响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使倾覆传感器不易受到来自前轮的泥、水和尘土等的影响。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机动两轮车构成为:前叉可转向地支撑在车架前端的转向立管上,该前叉对被挡泥板部件从上方覆盖的前轮进行轴支撑,转向立管的周围被车身罩覆盖,其特征在于,倾覆传感器在所述挡泥板部件的上方且所述转向立管的前方配置于所述车身罩内。
此外,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部件支撑在所述前叉上,在向与所述前叉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所述倾覆传感器配置于与所述前叉一起转动的所述挡泥板部件的转动范围内。
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罩上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所述挡泥板部件以从下方覆盖第一开口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前叉上,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与所述挡泥板部件的上端设定为在侧视图中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罩上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所述挡泥板部件以从下方覆盖第一开口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前叉上,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与所述挡泥板部件的上端设定为在侧视图中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罩具有:从前方覆盖所述转向立管的前罩;及护腿罩,从前方覆盖乘坐在乘车用座椅上的驾驶员的脚部,并且形成为与所述前罩分体的部件,所述护腿罩接合在所述前罩的两侧,所述倾覆传感器配置在由所述前罩与所述护腿罩包围起来的区域中。
在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罩上设置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在前罩的内侧固定配置有与第二开口部面对的喇叭,所述倾覆传感器配置成: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从第二开口部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上,且在侧视图中位于在所述喇叭的后方。
另外,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倾覆传感器和除该倾覆传感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安装于撑条上,所述撑条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内。
另外,在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八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倾覆传感器和除该倾覆传感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安装于撑条上,所述撑条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内。
另外,在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九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倾覆传感器和除该倾覆传感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安装于撑条上,所述撑条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内。
此外,实施例的前挡泥板24及内挡泥板63对应于本发明的挡泥板部件,实施例的喇叭31、62及转向灯继电器38对应于本发明的辅助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倾覆传感器在挡泥板部件的上方且转向立管的前方配置于车身罩内,因此既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身罩内的空闲空间,又能够防止倾覆传感器受到外来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的耐久性。
此外,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挡泥板部件支撑在前叉上,并且倾覆传感器设置于前叉的转动范围内,因此能够尽量防止倾覆传感器受到前轮溅起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
根据第三~四方面所述的发明,设置于车身罩并朝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边缘和以从下方覆盖第一开口部的方式支撑在前叉上的挡泥板部件的上端设定为在侧视图中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用挡泥板部件从下方有效地覆盖第一开口部,能够有效地防止泥、水及尘土等进入车身罩内的配置有倾覆传感器的部分。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通过使车身罩所具有的前罩与护腿罩成为分体的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触到倾覆传感器,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的可维护性。
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在前罩内固定配置有喇叭,该喇叭面对着设置在前罩上并向前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倾覆传感器配置为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从第二开口部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上,且在侧视图中位于喇叭的后方,因此即使有来自机动两轮车前方的尘土和水,也能够保护倾覆传感器。
另外,根据第七~九方面所述的发明,将倾覆传感器和除该倾覆传感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安装于撑条上,该撑条安装于转向立管并配置于车身罩内,因此,在该撑条上安装有倾覆传感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的状态下,将该撑条安装到转向立管上,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并且不需要倾覆传感器专用的撑条,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小型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前罩和护腿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局部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4是转向立管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向视图。
图6是对比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右转弯状态来表示的沿图3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对比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左转弯状态的与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例的小型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箭头9方向观察的局部放大纵剖侧视图。
标号说明
12:转向立管;13:前叉;14、54:车身罩;15、55:前罩;16、56:护腿罩;22:第一开口部;23:第二开口部;24:作为挡泥板部件的前挡泥板;26、61:撑条;31、63:作为辅助设备的喇叭;40:倾覆传感器;62:作为辅助设备的转向灯继电器;63:作为挡泥板部件的内挡泥板;F:车架;WF: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是小型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图2是前罩和护腿罩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1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局部放大纵剖侧视图,图4是转向立管附近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对比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右转弯状态来表示的沿图3中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对比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左转弯状态来表示的与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首先,在图1中,该小型机动两轮车包括:前轮WF,其被转向手柄11操作而进行转向;及后轮WR,其被摆动式动力单元P驱动,该动力单元P包括发动机E以及无级改变该发动机E输出的皮带式无级变速器M,轴支撑所述前轮WF的前叉13可转向地支撑在该车架F前端的转向立管12上,并且前叉13的上部与转向手柄11相连接。
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车架F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车身罩14所覆盖,该车身罩14具有:前罩15,其从前方覆盖所述转向立管12;护腿罩16,其从后方覆盖该转向立管12,并且接合在所述前罩15的两侧;左右一对的侧下部罩17、17,它们连接设置于该护腿罩16的两侧下端,并向后方延伸;脚踏板18,其将两侧下部罩17、17的上端之间连接起来;及后罩19,其连接设置在侧下部罩17、17和脚踏板18上,并覆盖车架F的后部。
所述后罩19上设置有乘车用座椅20,乘坐于乘车用座椅20上的驾驶员将脚部放置于所述脚踏板18上的状态下,所述护腿罩16从前方覆盖所述脚部。此外,所述两侧下部罩17、17之间设置有燃料箱21,该燃料箱21中储存有供给所述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的燃料,并被脚踏板18从上方覆盖,该燃料箱21支撑在车架F上。
在图2及图3中,所述护腿罩16形成为与前罩15分体的部件,并接合在前罩15的两侧。而且,通过前罩15和护腿罩16形成了位于前轮WF的上方并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2,并且在前罩15的下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多个第二开口部23、23…。
第一开口部22被前挡泥板24从下方覆盖,该前挡泥板24作为挡泥板部件从上方覆盖前轮WF。该前挡泥板24支撑在前叉13的上部,并与前轮WF及前叉13一起绕转向立管12的轴线进行转动。而且,如图3所明示,第一开口部22的开口边缘与所述前挡泥板24的上端被设定为在侧面视图中位于大致相同位置。
一并参照图4,在所述转向立管12的右侧安装着具有转向锁定机构的主开关单元25,并且在转向立管12前部的上下间隔开的两个位置处安装有撑条26。
所述撑条26一体地具有:上下延伸的撑条主部26a;第1支撑部26b,其从该撑条主部26a的上部向右侧弯曲并向右侧方延伸;及第2支撑部26c,其从所述撑条主部26a的下部向左侧弯曲,并朝下方分成两股。
在所述转向立管12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撑条主部26a的上部和下部相对应的一对支撑凸台27、27,螺栓28、28分别贯穿插入于这些支撑凸台27、27以及所述撑条主部26a的上部和下部,并且所述螺栓28、28与分别固定于所述撑条主部26a的上部和下部的焊接螺母29、29螺合起来。并且,通过紧固螺栓28、28而将所述撑条26固定于转向立管12的前部。
所述撑条26的第1支撑部26b上安装有喇叭31和转向灯继电器38。即,在喇叭31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安装板32,在该安装板32上设有定位孔33及位于该定位孔33上方的插通孔34。另一方面,在第1支撑部26b的靠近撑条主部26a的部分上突出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33嵌合的定位突部35,并且,用于贯穿插入所述通孔34的螺纹部件36位于定位突部35的上方并贯穿第1支撑部26b,通过使螺母37螺合并紧固在用于贯穿插入所述通孔34中的螺纹部件36的从所述安装板32突出的部分上,从而将喇叭31安装到第1支撑部26b。此外,所述转向灯继电器38嵌合于第1支撑部26b的前端部并支撑在第1支撑部26b上。
在所述撑条26的第2支撑部26c上安装有倾覆传感器40。即,在倾覆传感器40的两侧经由弹性部件41、41安装有垫圈42、42,贯穿插入垫圈42、42中的螺栓43、43与固定于第2支撑部26c的焊接螺母44、44螺合,通过紧固这些螺栓43、43而将倾覆传感器40安装于第2支撑部26c。
即,在撑条26上安装有倾覆传感器40,并且还安装有除倾覆传感器40以外的辅助设备、即喇叭31和转向灯继电器38,倾覆传感器40、喇叭31和转向灯继电器38设置于由前罩15和护腿罩16所包围的区域中。
此外,在所述撑条26的第1支撑部26a上,通过焊接等固定有对金属棒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线缆导向件39的中间部。并且,线缆30是从所述主开关单元25延伸出来的,该线缆30的作用是传递用于解除未图示的座椅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操作力,线缆导向件39的一个端部设置成使所述线缆30在所述线缆导向件39的一个端部和第1支撑部26a之间通过。此外,线缆导向件39的另一端部从第2支撑部26c侧延伸出来,以防止所述线缆30以外的线缆类进入到安装于撑条26的所述喇叭31和所述倾覆传感器40之间的空隙中。
在图5中,所述喇叭31以面对设置于所述前罩15下部的多个第二开口部23的方式固定于前罩15的内侧,所述倾覆传感器40配置于在正面视图中从第二开口部23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上,从而如图3所示在侧视图中设置于喇叭31的后方。
仔细观察图3,所述前叉13具有:左右一对缓冲单元46、46,它们分别配置在前轮WF的两侧并在后端之间轴支撑前轮WF;及叉桥47,其将两缓冲单元46、46的上端之间连接起来。连接在叉桥47上并向上方延伸的转向杆48可转动地支撑在转向立管12上,转向手柄11连接在转向杆48的上端。
在图6中,前挡泥板24由以下部件构成:第1挡泥板部件49,其位于前叉13的前方侧,并敞开前轮WF的上方;第2挡泥板部件50,其与第1挡泥板部件49接合,以遮盖第1挡泥板部件49的后部开口部,从而通过第1和第2挡泥板部件49、50形成了供前叉13的叉桥47贯通的通孔51。
另外,在机动两轮车直行的状态下,前挡泥板24位于图6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在机动两轮车向右转弯时,在最大限度地向右侧操作转向手柄11的状态下,前挡泥板24绕转向立管12的轴线转动到图6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为止,而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即转向立管12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位于前挡泥板24在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最大限度向右转弯的状态间的转动范围内,并且所述通孔51位于不面对所述倾覆传感器40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机动两轮车直行的状态下,前挡泥板24位于图7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在机动两轮车向左转弯时,在最大限度地向左侧操作转向手柄11的状态下,前挡泥板24绕转向立管12的轴线转动到图7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为止,而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即转向立管12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位于前挡泥板24在机动两轮车的直行状态和最大限度向左转弯的状态间的转动范围内,并且所述通孔51位于不面对所述倾覆传感器40的位置。
即,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设置于与前叉13一起转动的前挡泥板24的转动范围内。
接下来,对该第1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倾覆传感器40在前挡泥板24的上方且转向立管12的前方配置于车身罩14内,因此,既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身罩14内的空闲空间,又能够防止倾覆传感器40受到外来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40的耐久性。
此外,通过车身罩14的前罩15和护腿罩16形成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2,前挡泥板24支撑在前叉13上,并从下方覆盖第一开口部22,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配置于与所述前叉13一起转动的前挡泥板24的转动范围内,因此能够尽量防止倾覆传感器40受到前轮WF溅起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
此外,在侧视图中,第一开口部22的开口边缘与所述前挡泥板24的上端设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用前挡泥板24从下方有效地覆盖第一开口部22,能够有效地防止泥、水及尘土等进入车身罩14内的配置有倾覆传感器40的部分。
此外,车身罩14具有:前罩15,其从前方覆盖转向立管12;及护腿罩16,其由与所述前罩15分体的部件形成,且接合在所述前罩15的两侧,并且倾覆传感器40配置于由前罩15与护腿罩16包围起来的区域中,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触到倾覆传感器40,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40的可维护性。
此外,在前罩15上设置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多个第二开口部23、23…,在前罩15的内侧固定配置有与第二开口部23面对的喇叭31,倾覆传感器40配置成在正面视图中从第二开口部23、23…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上,且在侧视图中位于所述喇叭31的后方,因此,即使有来自机动两轮车前方的尘土和水,也能够保护倾覆传感器40。
另外,所述倾覆传感器40、喇叭31和转向灯继电器38安装于撑条26上,该撑条26安装在转向立管12上并配置在车身罩14的前罩15和护腿罩16内,因此在该撑条26上安装有倾覆传感器40并且安装有所述喇叭31和所述方向灯继电器38的状态下,将该撑条26安装到转向立管12上,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并且不需要倾覆传感器40专用的撑条,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图8是小型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图9是沿图8的箭头9方向观察的局部放大纵剖侧视图。
另外,仅在与第1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参照标号进行图示,并省略详细说明。
该小型机动两轮车具有:前轮WF,其被转向手柄11操作进行转向;及后轮WR,其被摆动式动力单元P驱动,在车架F前端的转向立管12上可转向地支撑有前叉13,该前叉13轴支撑前轮WF,前叉13的上部与转向柄11相连接。
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和所述车架F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车身罩54所覆盖,该车身罩54具有:前罩55,其从前方覆盖所述转向立管12;护腿罩56,其从后方覆盖该转向立管12,并且接合在所述前罩55的两侧;左右一对的侧下部罩57、57,它们连接设置于该护腿罩56的两侧下端,并向后方延伸;脚踏板58,其将两侧下部罩57、57的上端之间连接起来;及后罩59,其连接设置在侧下部罩57、57及脚踏板58上,并覆盖车架F的后部。
所述两侧下部罩57、57之间设置有燃料箱21,该燃料箱21被脚踏板58从上方覆盖,并由车架F支撑。
所述护腿罩56形成为与前罩55分体的部件,并接合在前罩55的两侧。
在转向立管12前部的上下间隔开的两个位置处安装有撑条61,该撑条61设置于由前罩55和护腿罩56所包围的区域内,并且该撑条61上安装有喇叭62和倾覆传感器40。
此外,前叉13的叉桥47上安装有内挡泥板63,该内挡泥板63作为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挡泥板部件,倾覆传感器40在该内挡泥板63的上方且转向立管12的前方配置在车身罩54的前罩55和护腿罩56内。
而且,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配置在与前叉13一起转动的内挡泥板63的转动范围内。
根据该第二实施例,倾覆传感器40在内挡泥板63的上方且转向立管12的前方配置在车身罩54内,因此,既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身罩54内的空闲空间,又能够防止倾覆传感器40受到外来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40的耐久性。
此外,内挡泥板63支撑在前叉13上,在向与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倾覆传感器40配置在与前叉13一起转动的内挡泥板63的转动范围内,因此能够尽量防止倾覆传感器40受到前轮WF溅起的泥、水及尘土等的影响。
此外,车身罩54具有:前罩55,其从前方覆盖转向立管12;即护腿罩56,其形成为与所述前罩55分体的部件,且接合在所述前罩55的两侧,并且倾覆传感器40配置在由前罩55与护腿罩56包围起来的区域中,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触到倾覆传感器40,从而能够提高倾覆传感器40的可维护性。
另外,所述倾覆传感器40和喇叭62安装在撑条61上,该撑条61安装在转向立管12上并配置在车身罩54的前罩55和护腿罩56内,因此在该撑条61上安装有倾覆传感器40并且安装有所述喇叭62的状态下,将该撑条61安装到转向立管12上,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并且不需要倾覆传感器40专用的撑条,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该机动两轮车构成为:前叉(13)可转向地支撑在车架(F)前端的转向立管(12)上,该前叉(13)对被挡泥板部件(24,63)从上方覆盖的前轮(WF)进行轴支撑,转向立管(12)的周围被车身罩(14,54)覆盖,其特征在于,
倾覆传感器(40)在所述挡泥板部件(24,63)的上方且所述转向立管(12)的前方配置于所述车身罩(14,54)内,
所述挡泥板部件(24,63)支撑在所述前叉(13)上,在向与所述前叉(13)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所述倾覆传感器(40)配置于与所述前叉(13)一起转动的所述挡泥板部件(24,63)的转动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罩(14)上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2),所述挡泥板部件(24)以从下方覆盖第一开口部(22)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前叉(13)上,所述第一开口部(22)的开口边缘与所述挡泥板部件(24)的上端设定为在侧视图中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罩(14,54)具有:从前方覆盖所述转向立管(12)的前罩(15,55);及护腿罩(16,56),从前方覆盖乘坐在乘车用座椅(20,60)上的驾驶员的脚部,并且形成为与所述前罩(15,55)分体的部件,所述护腿罩(16,56)接合在所述前罩(15,55)的两侧,所述倾覆传感器(40)配置在由所述前罩(15,55)与所述护腿罩(16,56)包围起来的区域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罩(15)上设置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23),在前罩(15)的内侧固定配置有与第二开口部(23)面对的喇叭(31),所述倾覆传感器(40)配置成: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从第二开口部(23)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上,且在侧视图中位于在所述喇叭(31)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覆传感器(40)和除该倾覆传感器(40)以外的辅助设备(31,38,62)安装于撑条(26,61)上,所述撑条(26,61)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12)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14,54)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覆传感器(40)和除该倾覆传感器(40)以外的辅助设备(31,38,62)安装于撑条(26,61)上,所述撑条(26,61)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12)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14,54)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覆传感器(40)和除该倾覆传感器(40)以外的辅助设备(31,38,62)安装于撑条(26,61)上,所述撑条(26,61)安装于所述转向立管(12)上并配置于所述车身罩(14,54)内。
CN 200810145043 2007-08-01 2008-07-30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Active CN101357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1033A JP5171149B2 (ja) 2007-08-01 2007-08-01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転倒センサの配設構造
JP2007-201033 2007-08-01
JP2007201033 2007-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7656A CN101357656A (zh) 2009-02-04
CN101357656B true CN101357656B (zh) 2011-05-18

Family

ID=4033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45043 Active CN101357656B (zh) 2007-08-01 2008-07-30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71149B2 (zh)
CN (1) CN1013576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5937B2 (ja) * 2009-09-18 2014-07-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614240B2 (ja) * 2010-10-27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盗難対策装置の取付け構造
JP6062794B2 (ja) * 2013-04-25 2017-01-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イモビアンプ取付構造
CN104943779B (zh) * 2014-03-31 2019-02-2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手把盖组件
CN109641630B (zh) 2016-08-31 2021-06-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7031765A (zh) * 2017-04-06 2017-08-11 桐乡市洲泉振兴五金塑料制品厂 一种摩托车用部件连接器
CN107985477A (zh) * 2017-12-18 2018-05-0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整体式头罩结构
CN113651268B (zh) * 2021-08-06 2023-02-24 诸城市大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叉车倾覆预警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77C (zh) * 1994-06-11 1999-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警笛装置
CN1230500A (zh) * 1998-03-27 1999-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罩安装构造
CN1364709A (zh) * 2001-01-09 2002-08-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保护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3937B2 (ja) * 1998-03-27 2003-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ォーク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4290950B2 (ja) * 2001-10-19 2009-07-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転倒検出装置
JP4531611B2 (ja) * 2005-03-31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傾斜検出装置
JP2007062692A (ja) * 2005-09-02 2007-03-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傾斜角センサ配置構造
JP2007112312A (ja) * 2005-10-20 2007-05-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77C (zh) * 1994-06-11 1999-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警笛装置
CN1230500A (zh) * 1998-03-27 1999-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罩安装构造
CN1364709A (zh) * 2001-01-09 2002-08-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轮速度检测传感器保护构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93537A 2004.03.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7656A (zh) 2009-02-04
JP2009035127A (ja) 2009-02-19
JP5171149B2 (ja)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7656B (zh)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US7565944B2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 vehicle
US20150307149A1 (en) Vehicle
EP1775206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WO2017154437A1 (ja) 自動二輪車
EP2835308B1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6381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EP1980737B1 (en) Vehicle
CN104736423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防护板
EP1491436B1 (en) Steering damper devic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EP3225525B1 (en) Swing arm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1468685A (zh) 摩托车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JP611302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088069B1 (en) Body frame for a motorcycle
CN112351935A (zh) 机动二轮车的氧气传感器配置结构
JP2015112948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816201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US11072393B2 (en) Transmission for saddled vehicle
EP3305642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3129649B (zh) 跨骑式车辆的车灯组件
CN100457533C (zh) 自动二轮车
JP2020179722A (ja) 鞍乗車両
CN110329408B (zh) 鞍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