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427B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427B
CN101335427B CN2008101088654A CN200810108865A CN101335427B CN 101335427 B CN101335427 B CN 101335427B CN 2008101088654 A CN2008101088654 A CN 2008101088654A CN 200810108865 A CN200810108865 A CN 200810108865A CN 101335427 B CN101335427 B CN 101335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ion generating
generating apparatus
cooling end
discharg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88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5427A (zh
Inventor
冈本佑介
友寄泰秀
井上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35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5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离子产生装置。提供一种不会为加工精度或组装精度的少许偏差所左右,能够总是以稳定的状态进行电晕放电的离子产生装置。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在相对电极(43)的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放出电子的放电部的离子产生装置。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可装配在电吹风机、卷发器、直发器等头发处理装置和宠物用干燥器、护肤用器具等上使用。
背景技术
涉及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该离子产生装置做成在漏斗状的导风筒上固定电极架,在固定于电极架上的介质筒的内外配置中央电极和周围电极,使电晕放电在两电极之间产生,通过向空气放出的电子与氧分子或水分子结合而产生负离子,从而能够将所生成的负离子与干燥风一起向头发供给。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提出有利用珀耳帖元件使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凝结,一边用珀耳帖元件对该凝结水进行加热蒸发一边进行电晕放电而生成负离子,从而能够朝向人体供给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91723号公报(段落号0031、图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38355号公报(段落号0009、图1)
根据装配有专利文献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电吹风机,能够将由离子产生装置所产生的负离子与干燥风一起朝向头发吹拂供给。但是,因相对电极或中央电极的形状的少许偏差和组装位置对电极架的少许偏差等而存在放电部位局部集中从而负离子的产生量减少的危险。另外,负离子的质量小且所供给的水分量少。
在专利文献2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由于利用珀耳帖元件的冷却作用生成凝结水,进一步在使凝结水蒸发而得到的水分子上结合放出电子而生成负离子,因此,能够与周围的环境或季节之别等无关地生成负离子。然而,由于交替地进行利用珀耳帖元件的冷却作用的凝结和利用珀耳帖元件的加热作用的蒸发,因此,不能连续供给负离子,存在需要时不能供给负离子的不利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会为加工精度或组装精度的少许偏差所左右,能够总是以稳定的状态进行电晕放电,并且能够比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更提高离子生成效率的离子产生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到达头发等的供给对象的水分量的离子产生装置。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在相对电极43的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具体地、沿筒状地形成的相对电极43的放电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电极42使前端磨尖成针状,并使该前端位于筒壁47内。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包含筒壁47和设置于筒壁47的内面上的纵壁46的电极架41;以沿前后贯通纵壁46的状态配置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在相对电极43的前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放电电极42的后端和引线49的连接部分收放在形成于纵壁46后面的筒壁48内,并以绝缘性密封材料51密封。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冷却周边空气的冷却部2;以及放电部3,该放电部3包含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配置于筒壁47周围且在其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从放电部3朝向由冷却部2冷却的空气放出电子而生成离子。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离子朝向供给对象供给的送风装置79,在由送风装置79所产生的风的供给区域内,从风的上游一侧依次接近配置有放电部3和冷却部2。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备了吸入口72和吹出口74的筒状的送风壳70的内部配置有送风装置79、放电部3和冷却部2,面对送风壳70的吹出口74的附近配置有冷却部2,在冷却部2的附近的风上游一侧配置有放电部3。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部3和冷却部2装配在构架11上而汇总为一个单元,冷却部2的吸热部分面对放电部3的放电空间S。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部2包括热电转换元件30、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吸热面一侧的传导板32以及配置于散热面一侧的散热用散热器31而构成,在设置于构架11上的第一安装部12上通过可弹性变形的密封胶38连结固定有构成冷却部2的上述各部件30、31、32。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部3由电极架41、安装到电极架41的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所单元部件化,上述电极架41安装在构架11的第二安装部13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具备、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且在相对电极43的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因此,使放电弧集中在各尖锐突起44的前端部分,从而能够使电晕放电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能够消除放电状态紊乱从而增加离子的产生量。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放电电极42使前端磨尖成针状,并使该前端位于筒壁47内,因此,能够防止从放电电极42放出的电子吸附在相对电极上。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具备包含筒壁47和设置于筒壁47的内面的纵壁46的电极架41、以沿前后贯通纵壁46的状态配置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且在相对电极43的前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因此,使放电弧集中在各尖锐突起44的前端部分,从而能够使电晕放电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能够消除放电状态紊乱从而增加离子的产生量。另外,稳定地支撑放电电极42。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将放电电极42的后端和引线49的连接部分收放在形成于纵壁46后面的筒壁48内,并以绝缘性密封材料51密封,因此,可防止来自该连接部分的异常放电。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具备:冷却周边空气的冷却部2;以及放电部3,该放电部3包含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配置于筒壁47周围且在其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从放电部3朝向由冷却部2冷却的空气放出电子而生成离子,因此,可稳定地放出电子,并且在冷却部2强制冷却周边空气而形成块状的水分子,使其与和在放电部3所生成的电子结合的氧分子等离子类结合而连续生成质量大的负离子。例如,若将这种大质量的离子朝向人体供给,则提高水分子对毛发和头皮或肌肤面的供给效率,并能够将供给对象保持在湿润状态。另外,也有在放电部3和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之间生成质量不太大的离子的情况,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强制冷却该离子,因此,能够将离子的热动能维持在较低的状态。因此,在离子到达头发等的供给对象的过程中,防止构成离子的水分子离散,从而提高到达供给对象的水分量。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具备将离子朝向供给对象供给的送风装置79,且在由送风装置79所产生的风的供给区域内,从风的上游一侧依次接近配置有放电部3和冷却部2,因此,利用在送风装置79中所产生的风可将大质量的离子朝向供给对象输送,因此,可将离子可靠地供给到远处。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在具备了吸入口72和吹出口74的筒状的送风壳70的内部配置有送风装置79、放电部3和冷却部2,且面对送风壳70的吹出口74的附近配置有冷却部2,在冷却部2的附近的风上游一侧配置有放电部3,从而将在送风装置79中所产生的风在送风壳70转移引导,并提高风的直线前进性,因此,可将离子进一步可靠地向供给对象供给。另外,由于在送风壳70的吹出口74的附近配置冷却部2和放电部3,从而能够在送风壳70的吹出口74的附近生成离子,并朝向供给对象随风供给,因此,抑制离子在送风壳70中消散,可增加能够到达供给对象的离子量。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放电部3和冷却部2装配在构架11上而汇总为一个单元,且冷却部2的吸热部分面对放电部3的放电空间S,因而能够使放电部3和冷却部2的位置关系总是保持一定,因此,促进在冷却部2所生成的块状的水分子和在放电部3所生成的离子类的结合,从而能够有效地生成质量大的离子。另外,由于使放电部3及冷却部2与构架11一体化而汇总为一个单元,因此与将例如放电部3和冷却部2的构成部件对安装对象个别地组装的场合相比,可简便且准确地进行组装作业。由于在将各部件装配在构架11上的状态下进行动作确认测试就能早期发现各构成部件的动作不良,因此,能够简化不良情况发生时的善后处理。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冷却部2包括热电转换元件30、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吸热面一侧的传导板32以及配置于散热面一侧的散热用散热器31而构成,在设置于构架11上的第一安装部12上通过可弹性变形的密封胶38连结固定有构成冷却部2的上述各部件30、31、32,通过密封胶38弹性变形,吸收各构成部件的尺寸误差和因螺钉39引起的连结力的偏差,从而能够将各构成部件适宜地装配到构架11上。于是,能够在总是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通过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的冷却。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由于放电部3由电极架41、安装到电极架41的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所单元部件化,上述电极架41安装在构架11的第二安装部13,因此,以将电极架41足以安装固定在构架11的第二安装部13上的最小限度的工时就能适宜地装配各电极42、43。通过在将放电电极42及相对电极43装配到电极架41时立即确认放电状态,具有可事先检验放电状态的好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子产生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的概要的框图。
图3是离子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放电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离子产生装置应用在电吹风机上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图7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7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副通风道的内部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中:
2-冷却部,3-放电部,5-驱动电路,6-高压产生电路,11-构架,12-第一安装部,13-第二安装部,30-热电转换元件,31-散热器,32-传导板,38-密封胶,41-电极架,42-放电电极,43-相对电极,44-尖锐突起,47-电极架的筒壁,70-送风壳,72-吸入口,74-吹出口,79-送风装置,S-放电部的放电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在图2中,离子产生装置由电源部1、具备了冷却部2及放电部3的驱动单元4构成。电源部1由冷却部2用的驱动电路5、和向放电部3供给高压脉冲电流的高压产生电路6这两个系统构成。
在图1及图3中,驱动单元4以构架11为基体在前侧的第一安装部12安装冷却部2,在后侧的第二安装部13安装放电部3而构成。第一安装部12形成为四方框形状,在其中央部具有用于收放冷却部2的构成零部件的凹部15,在凹部15的底壁开出冷却口16,以包围冷却口16的上开口的状态凹入形成密封槽17。在凹部15的上边缘左右扩出形成有用于连结后述的散热器31的四个螺钉孔缘18和用于固定驱动单元4的两个连结座19。上述冷却口16的下面侧由从第一安装部12到第二安装部13的左右一对两侧壁20和连接两侧壁20的第一安装部12的底壁21所覆盖。
第二安装部13由两侧壁20和覆盖两侧壁20的后端及靠后部下面一侧的弯曲壁23形成为上面及前面开口的袋状。如图5所示,弯曲壁23从两侧壁20向下方扩出而兼作挡风盖,由两侧壁20和底壁21以及弯曲壁23这三者划分只有前方及下方敞开的放电空间S(参照图1)。以面对该放电空间S的状态配置冷却部2的吸热面。在面对第二安装部13的两侧壁20的上边缘形成有用于导入引线的切口24。
如图3所示,冷却部2将四方形珀耳帖元件(热电转换元件)30、散热器(散热体)31及导热板32、保持珀耳帖元件30的元件夹36等作为主要构成部件而构成。散热器31由上面具备了6个散热片33的铝制条形材料构成,在左右侧面的靠前处分别形成有前后一对连结座34。散热器31的下面平坦地形成。导热板32经冲裁铝板材而形成,是为了使珀耳帖元件30的冷热在更广的面积范围传导而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导热板32成为冷却部2的吸热部分,而在省略导热板32的场合,珀耳帖元件30的吸热面成为吸热部分。
珀耳帖元件30由市场出售品构成,在以其上面一侧成为散热面且下面一侧成为吸热面的状态装配到四方框状的元件夹36后,在散热面和吸热面上分别粘贴导热薄板37。导热薄板37经在铝薄板的表背面分别涂覆硅酮而形成,兼备导热性和电绝缘性。通过在第一安装部12的密封槽17内嵌入方框状的密封胶38后在凹部15内装填包括导热板32和导热薄板37在内的元件夹36,进一步用4个螺钉39将散热器31连结在构架11上,使得各构成零部件与构架11一体化(参照图5)。
如上所述,若借助于密封胶38用螺钉39连结各部件,则由于密封胶38弹性变形,可吸收各部件的尺寸误差和由螺钉39引起的连结力的误差,从而能够提高各导热部件之间的紧贴度。导热薄板37及导热板32是为了扩大冷却面积而设置的。符号29是与珀耳帖元件30连接的引线。
放电部3由以绝缘性塑料材料形成的电极架41、装配到电极架41上的放电电极42以及相对电极43等构成。如图1所示,电极架41一体地具备:阶梯状的上壁45;设置在上壁45的台阶下面的纵壁46;以及在纵壁46的前面及后面突出设置的左右各一对的筒壁47、48。放电电极42由前端磨尖成针状的金属线材构成,以沿前后贯通上述纵壁46的状态配置在前面侧的筒壁47的筒底中央,且前端位于筒壁47内。
如图6所示,相对电极43由铜板或以铜板为原材料的冲压成型品构成,安装在前侧左右筒壁47的圆周面基端。为了以稳定的状态持续电晕放电,在相对电极43的筒壁前边缘形成有一组尖锐突起44。在放电电极42及相对电极43上分别连接引线49、50,放电电极42和引线49的连接部分为了避免异常放电,而收放到后侧的筒壁48内并以绝缘性密封材料51密封(参照图1)。
如上构成的放电部3从上方嵌入安装在第二安装部13而与构架11一体化。与构架11一体化的放电部3,若散热器31安装到构架11上,则由于散热器31的后方部的下面和电极架41的上面处于抵接状态,因此,不能分离地固定保持在构架11。在该装配状态下,上壁45的前部与第一安装部12的底壁21连续,前方的筒壁47面对冷却口16正下方的放电空间S。因此,若向放电电极42和相对电极43之间供给高压电流,则电子因电晕放电而向放电空间S放出。存在于放电空间S的氧分子与电子结合而成为离子类(带负电荷的分子类)。此时,由于将离子类所结合的水分子生成为块状从而生成质量大的负离子,因而使冷却部2的导热板32面对放电空间S。
在图2中,冷却部2用的驱动电路5由对商用交流电流进行全波整流的整流电路54、使整流电流平滑化的平滑电路55和将用平滑电路55平滑化的直流电流(100V)调节为3V(1A)的直流电流的DC-DC转换电路56等构成。
高压产生电路6由对商用交流电流(100V)进行半波整流的整流电路58、将整流后的电流转换为脉冲电流的脉冲产生电路59、将脉冲电流为高压脉冲的变压器60以及设置于变压器60和放电部3之间的二极管61等构成。整流电路58、脉冲产生电路59、变压器60以及二极管61封装在树脂模压件62内而汇集为一个单元。此外,若做成反转了二极管61的电路结构,则能够生成正离子。
如上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如图7至图10所示那样插入到例如电吹风机中,而在干燥头发时或整理发型时与干燥风一起吹出负离子。在图7中,电吹风机具有左右较长的中空筒状的主体壳(送风壳)70和设置在送风壳70的下面后侧的握柄71,在主体壳70的后端的吸入口72设置吸入格栅73,并在主体壳70的前端的吹出口74设置吹出格栅75而成。在主体壳70的内部设有通风道78,在其内部收放有轴流式送风扇(送风装置)79、送风扇79用的马达80以及电热器单元81。由送风扇79所产生的风成为用于干燥头发的干燥风,其一部分成为在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与放电部3之间生成的负离子的输送风。
在通风道78的上部设有副通风道82,副通风道82和通风道78由间壁83所划分。在副通风道82的内部,从送风扇79供给的常温的干燥风的一部分从通口84导入,从前部上面的排风口85向壳外排出。由于在间壁83上装配有离子产生装置的驱动单元4,因而使散热器31与副通风道82面对,并使放电空间S与划分在通风道78的吹出口74一侧的离子通道86面对。如图9所示,驱动单元4通过用螺钉26将构架11的左右连结座19连结到间壁83,而与主体壳70一体化。
在握柄71的前后面配置有切换送风扇79及电热器单元81的运转状态的第一、第二开关按钮89、90。第一开关按钮89可按冷风、弱温风、强温风的顺序从下端的断开位置向上方分三阶段进行滑动切换,第二开关按钮90可切换到下端的断开位置和上方的涡轮位置。前面所说明的整流电路54和平滑电路55插入到握柄71中,DC-DC转换电路56和树脂模压件62插入到主体壳70的后部上面。在离子产生装置和电热器单元81之间配置有绝热板92。这样,通过设置绝热板92就能以绝热板92阻隔从电热器单元81散发的辐射热。
在图8及图9中,电热器单元81由结成十字形的绝缘板制的电热器基板94、螺旋状地卷装在电热器基板94上的由镍铬合金线构成的电热器线95、包覆电热器基板94和电热器线95的周围的电热器筒96以及安装在电热器基板94的板面上的控制电阻等构成。电热器筒96由内面的绝缘筒和包覆绝缘筒的外面的薄钢板制的加强筒构成为越靠前面越窄的锥形筒状,在其上面前部切槽形成有用于装配离子发生装置的开口97,上面的后部开口有上述通口84。
为了尽可能避免在离子发生装置所生成的负离子由电热器单元81所加热,将电热器卷装中心Q偏置成比通风道78的通道中心P还向下方偏离(参照图9)。另外,使电热器基板94的上半部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比电热器基板94的下半部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还少。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使电热器线95所嵌入的保持槽99的槽深形成为在垂直的电热器基板94的上半部较深,在下半部较浅,使电热器卷装中心Q比通风道78的通道中心P还向下方偏离,并使露出在上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全长比露出在下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全长短。另外,在使垂直的电热器基板94的上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为6时,使下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为7。换句话说,使电热器单元81的上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比下半部一侧的电热器线95的卷绕数小,从而与下半部的产生热量及辐射热量相比较可抑制电热器单元81的上半部的产生热量及辐射热量。
绝热板92用云母板形成,如图9所示那样以与垂直的电热器基板94正交的状态沿电热器线95的螺旋外部轮廓配置,其前后端借助于L字形的固定五金件100固定在上述电热器基板94上。绝热板92的左右宽度尺寸与构架11的左右宽度大体相同,设定成比电热器线95的螺旋直径小。这样,绝热板92只不过是沿上下方向隔开通风道78的空间的一部分而已,并不具备隔离分割通道的分隔壁的功能。
通过采用上述的电热器结构,使离子产生装置的放电部3和冷却部2位于离电热器单元81最远的通风道78的内部,从而能够将沿放电部3及冷却部2流动的干燥风的温度维持在比沿其它部位流动的干燥风的温度低的温度。
在使用时,将第一开关按钮89滑动操作到冷风、弱温风、强温风的任意一个而起动马达80并旋转驱动送风扇79。在弱温风及强温风模式,对电热器线95通电而加热从送风扇79供给的干燥风。与此同时,离子产生装置及冷却装置起动,而产生负离子并由珀耳帖元件30放出冷热。实际上,周边部分的空气的热由珀耳帖元件30吸热。
在通风道78内流动的干燥风的主流,由电热器单元81加热而从吹出口74吹出,而干燥风的一部分从通口84向副通风道82内流入,并与散热器31的散热片33接触而冷却散热器31。干燥风的一部分与在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和放电部3之间所生成的负离子一起通过通道86吹出。此时,由于用弯曲壁23包覆了放电部3的风上游侧,因此,干燥风只能一边在弯曲壁23及放电部3流转一边流入离子通道86,因而用导热板32有效地冷却在比弯曲壁23还靠下游一侧的放电空间S滞留的空气、尤其是靠近导热板32的冷却口16内空间的空气,从而在导热板32的周边空气中能够生成较大的块状的水分子。从放电部3朝向该导热板32的周边空气放出电子。
具体而言,利用珀耳帖元件30的冷热可减小滞留在放电空间S的空气的饱和水蒸气量,同时将热动能维持在低的状态,从而能够使水分子成为较大的块。该处于块状态的水分子与和在放电部3所生成的电子结合的氧分子等离子类结合而成为质量大的负离子。该负离子是水分子以葡萄串形状结合在离子类的周围的状态的水分子数较多的负离子,质量大于由通常的未具备冷却部的离子产生装置所产生的负离子。换句话说,所生成的负离子通过离子通道86送出,而与通常的负离子相比,由于离子类的结合对方为块状的水分子,因而寿命较长且在空气中不易消散,因此,提高能够到达头发的离子量,能够使头发维持在湿润状态。另外,由于利用导热板32的吸热作用强制冷却周边空气,因此,能够与周围的温度状况无关地连续生成负离子。由于在冷却部2的驱动过程中驱动放电部3及送风扇(送风装置)79,因此,能够连续地生成质量较大的或冷却了的离子并向供给对象供给。此外,大块的水分子是气体,不同于雾状的液滴。
由于将放电部3配置在靠近冷却部2的风上游侧的位置,并使在冷却部2被冷却而成为大块的水分子和与在放电部3所生成的电子结合的离子类结合,因此,与放电部3和冷却部2换位配置的场合相比,离子类和水分子的接触机会增多,因此,能够增加该接触机会增多部分所能生成的离子量。由于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因被冷却而相对湿度上升,因此,离子类和水分子的接触机会进一步增多。此外,也有在放电部3和冷却部2的周边空气之间生成质量不太大的离子的情况,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强制冷却该离子,因此,能够将离子的热动能维持在较低的状态。因此,在离子到达头发等的供给对象的过程中,防止构成离子的水分子离散,从而提高到达供给对象的水分量。
散热器31未必以在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铝条形材料构成,可用铜制的条形材料构成。另外,散热器31的散热部未必采用片结构,尤其在并用冷却专用的送风扇而强制进行散热的场合,可用更简单的凹凸体构成热交换部。热交换部代替片结构可做成蜂窝结构。作为热电转换元件的代表例有珀耳帖元件30,而代替珀耳帖元件可适用“稀土类填充方钴矿”。稀土类填充方钴矿由以12个锑原子构成的筐结构中填入有一个钐原子的结构的人工化合物构成。
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在兼作握柄的主体壳的吹出口安装有发刷的卷发器、直发器等头发处理装置和宠物用干燥器、护肤用器具上。另外,放电部3的结构未必是在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结构,根据需要可进行如将一对针状电极相对配置等种种变更。
上述的实施例中的电热器基板94未必是将两张基板结成十字形的结构,也可以将三张基板结成米字形而构成。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以绕电热器卷装中心Q描画圆的方式配置了电热器线95,但未必如此。例如,使电热器线95的上半部的弯曲半径比下半部的弯曲半径小,使得由电热器单元81所加热的干燥风的区域集中在通风道78的下半侧,从而可提高通过热电转换元件55的冷却效果。能够以椭圆长轴在左右延伸的状态描画椭圆的方式配置电热器线95,并使其电热器卷装中心Q位于比通风道78的通道中心P还靠下方的位置。

Claims (12)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
在相对电极(43)的前边缘形成有朝向与放电电极(4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一组尖锐突起(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放电电极(42)的前端磨尖成针状,并使该前端位于筒壁(47)内。
3.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含筒壁(47)和设置于筒壁(47)内面的纵壁(46)的电极架(41);以沿前后贯通纵壁(46)的状态配置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
在相对电极(43)的前边缘形成有朝向与放电电极(4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一组尖锐突起(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放电电极(42)的后端和引线(49)的连接部分收放在形成于纵壁(46)的后面的筒壁(48)内,并以绝缘性密封材料(51)密封。
5.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冷却周边空气的冷却部(2);以及
放电部(3),该放电部(3)包含筒壁(47)、位于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在该相对电极(43)的前边缘形成有朝向与放电电极(4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一组尖锐突起(44),
从放电部(3)朝向由冷却部(2)冷却的空气放出电子而生成离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离子朝向供给对象供给的送风装置(79),
在由送风装置(79)产生的风的供给区域内,从风的上游一侧依次接近配置有放电部(3)和冷却部(2)。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具备了吸入口(72)和吹出口(74)的筒状的送风壳(70)的内部配置有将离子朝向供给对象供给的送风装置(79)、放电部(3)和冷却部(2),
面对送风壳(70)的吹出口(74)的附近配置有冷却部(2),在冷却部(2)的附近的风上游一侧配置有放电部(3)。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放电部(3)和冷却部(2)装配在构架(11)上而汇总为一个单元,
冷却部(2)的吸热部分面对放电部(3)的放电空间(S)。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放电部(3)和冷却部(2)装配在构架(11)上而汇总为一个单元,
冷却部(2)的吸热部分面对放电部(3)的放电空间(S)。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冷却部(2)包括热电转换元件(30)、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吸热面一侧的传导板(32)以及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散热面一侧的散热用散热器(31)而构成,
在设置于构架(11)上的第一安装部(12)上,通过可弹性变形的密封胶(38)连结固定有构成冷却部(2)的上述各部件(30、31、3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冷却部(2)包括热电转换元件(30)、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吸热面一侧的传导板(32)以及配置于热电转换元件(30)的散热面一侧的散热用散热器(31)而构成,
在设置于构架(11)上的第一安装部(12)上,通过可弹性变形的密封胶(38)连结固定有构成冷却部(2)的上述各部件(30、31、3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放电部(3)由电极架(41)、安装到电极架(41)的筒壁(47)的筒中央的针状放电电极(42)以及配置于筒壁(47)周围的筒状的相对电极(43)构成,
上述电极架(41)安装在构架(11)的第二安装部(13)上。
CN2008101088654A 2007-06-27 2008-05-29 离子产生装置 Active CN101335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69767A JP5011540B2 (ja) 2007-06-27 2007-06-27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7169767 2007-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427A CN101335427A (zh) 2008-12-31
CN101335427B true CN101335427B (zh) 2012-09-05

Family

ID=40197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88654A Active CN101335427B (zh) 2007-06-27 2008-05-29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11540B2 (zh)
CN (1) CN1013354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75566A (ja) * 2009-05-26 2010-12-09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金属微粒子生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髪ケア装置
SG176106A1 (en) * 2009-06-09 2011-12-29 Sharp Kk Air blowing device and ion generating device
JP5066284B1 (ja) * 2011-05-12 2012-1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毛髪の加湿及び損傷軽減方法並びに毛髪の加湿及び損傷軽減装置
JP5303011B2 (ja) * 2011-08-02 2013-10-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ヘアドライヤ
CN103363758B (zh) * 2013-07-01 2015-12-23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底置冷凝器散热装置
JP6460755B2 (ja) * 2014-11-28 2019-01-30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美容器具
CN106038233A (zh) * 2016-06-29 2016-10-26 深圳可思美科技有限公司 冷热美容仪
CN106108337A (zh) * 2016-08-15 2016-11-16 永生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直发卷发器
CN111268763B (zh) * 2020-04-01 2022-07-01 浙江阳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灭菌器
CN114452955A (zh) * 2022-02-15 2022-05-10 臻和慧联(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用带电载体吸附剂、处理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5906A (ja) * 1996-02-09 1997-08-19 Kyushu Hitachi Maxell Ltd 除湿装置
JP2005000745A (ja) * 2003-06-10 2005-01-06 Techno Ryowa Ltd イオン搬送式局所除塵システム
JP4557256B2 (ja) * 2005-04-28 2010-10-06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温風乾燥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427A (zh) 2008-12-31
JP2009009810A (ja) 2009-01-15
JP5011540B2 (ja) 201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5427B (zh) 离子产生装置
JP4410309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CN104389822B (zh) 风扇组件
CN107869769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769390U (zh) 一种便于加热的快干吹风梳
JP4761315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JP4410310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CN211433284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CN217566294U (zh) 优化散热脱毛仪
KR20210069090A (ko) 배터리-작동식 헤어 드라이어
CN109378554A (zh) 一种吸尘器供电装置及应用其的吸尘器
JP2008099928A (ja) イオン供給装置
CN213789643U (zh) 脱毛仪
CN113854640A (zh) 一种烟用加热烟具
CN202095738U (zh) 一种带有负离子的电吹风
CN220025187U (zh) 脱毛仪
CN209415707U (zh) 一种均匀出风的加热装置
CN214258264U (zh) 一种自动散热吹风机
CN220123291U (zh) 散热机构和脱毛仪
CN219243958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模组以及光学美容仪
CN218040214U (zh) 一种具有水离子发生装置的吹风机
CN219594787U (zh) 脱毛仪
CN211833230U (zh) 直发梳
CN217138249U (zh) 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3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ke SEIR Hold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Kyushu Hitachi Mcsell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