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5187U - 脱毛仪 - Google Patents
脱毛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25187U CN220025187U CN202320220805.1U CN202320220805U CN220025187U CN 220025187 U CN220025187 U CN 220025187U CN 202320220805 U CN202320220805 U CN 202320220805U CN 220025187 U CN220025187 U CN 2200251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heat dissipation
- groove
- air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6
- 230000002951 depi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脱毛仪,该脱毛仪包括:聚光件,聚光件包括导电聚光部和主聚光部,主聚光部和导电聚光部围合形成聚光槽;光源,光源的至少部分位于聚光槽内,光源与导电聚光部电连接;电路板,电路板用于控制光源的工作,电路板上设置有高压触发件,高压触发件与导电聚光部电连接,以使高压触发件通过导电聚光部与光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简化脱毛仪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毛仪。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脱毛仪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电子设备之一。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脱毛效果,脱毛仪为发热灯管设置高压触发装置,高压的灯管可以电离空气,以达到快速脱毛的目的。然而,高压触发装置需要通过设置单独的导电元件与灯管实现电连接,如此,使得脱毛仪的结构复杂,不利于脱毛仪的生产。
值得说明是,上述内容仅为了便于引出技术问题,并不代表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脱毛仪,旨在简化脱毛仪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脱毛仪,包括:
聚光件,所述聚光件导电聚光部和主聚光部,所述主聚光部和所述导电聚光部围合形成聚光槽;
光源,所述光源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聚光槽内,所述光源与所述导电聚光部电连接;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光源的工作,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高压触发件,所述高压触发件与所述导电聚光部电连接,以使所述高压触发件通过所述导电聚光部与所述光源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聚光部具有反光槽,所述聚光片包括第一反光片和第二反光片,所述第一反光片和所述第二反光片分别设置于所述反光槽的两端,所述第一反光片、所述第二反光片以及所述反光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聚光槽;其中,所述第一反光片和所述第二反光片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所述光源和所述高压触发件。
可选地,所述导电聚光部与所述主聚光部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导电聚光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主聚光部内。
可选地,所述光源包括灯管,所述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反光片延伸至所述聚光槽的外部;和/或,
所述灯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反光片延伸至所述聚光槽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光片具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扣合于所述灯管的外侧;和/或,
所述第二反光片具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扣合于所述灯管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个槽壁与所述主聚光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为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与所述灯管的外侧壁贴合;和/或,
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个槽壁用于与所述高压触发件连接,另一个槽壁与所述主聚光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光片包括片本体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片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压触发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主聚光部背对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反光槽的槽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片本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脱毛仪还包括散热壳,
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散热壳内,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散热壳外,所述散热壳上开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片本体的一端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高压触发件电连接;和/或,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壳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与所述避让孔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可选地,所述脱毛仪还包括散热壳,所述光源和所述主聚光部位于所述散热壳内,所述散热壳具有散热流道,所述脱毛仪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散热流道中;所述散热件具有光源槽,所述光源槽的槽壁紧配合于所述主聚光部背对所述光源的一侧;和/或,
所述光源为灯管,所述脱毛仪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通风孔; 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通风孔。
可选地,所述脱毛仪还包括出风组件,所述光源为灯管,所述脱毛仪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以使所述出风组件所吹出的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的纵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纵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同时设置导电聚光部和主聚光部以围合形成聚光槽,并且将光源至少部分设置于聚光槽中,使得导电聚光部可以阻挡光源的光线从聚光槽的槽口以外的位置射出,也即,使得光源所发出的大部分光线,从聚光槽的槽口射出脱毛仪,在提高光源所射出光线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高温的光线射入脱毛仪内部,有利于提高脱毛仪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通过将导电聚光部同时连接光源和高压触发件,使得由高压触发件所出发的高压脉冲(触发光源)由导电聚光部传递至光源,使得导电聚光部同时兼具聚光和导电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脱毛仪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简化了脱毛仪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脱毛仪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脱毛仪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另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再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又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又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风道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实施例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脱毛仪一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3为第一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外壳 | 110 | 上壳 |
120 | 下壳 | 130 | 第一进风孔 |
150 | 第二进风孔 | 160 | 端部出风孔 |
170 | 第二侧出风孔 | 180 | 第一侧出风孔 |
210 | 出风组件 | 211 | 风壳 |
212 | 叶轮 | 213 | 第一侧板 |
215 | 第二侧板 | 216 | 曲面连接板 |
217 | 进风腔 | 218 | 第一进气口 |
219 | 第二进气口 | 21a | 出风风道 |
21b | 出风口 | 21c | 进风空间 |
220 | 导热件 | 221 | 导热部 |
222 | 吸热段 | 111 | 挡风圈 |
230 | 第一散热器 | 231 | 散热本体 |
232 | 导热板 | 233 | 出风端 |
235 | 散热风道 | 236 | 入风口 |
238 | 顶板 | 239 | 底板 |
250 | 第二散热器 | 251 | 散热通道 |
252 | 鳍片 | 253 | 光源槽 |
260 | 电路板 | 270 | 制冷件 |
300 | 散热壳 | 310 | 第一壳体 |
320 | 第二壳体 | 321 | 限位筋 |
322 | 第一聚流侧壁 | 323 | 第二聚流侧壁 |
326 | 过孔 | 327 | 通孔 |
350 | 散热流道 | 351 | 聚流段 |
352 | 散热段 | 360 | 进风口 |
330 | 进气壳体 | 331 | 第一风道板 |
332 | 第二风道板 | 333 | 连接侧板 |
335 | 排气口 | 336 | 入气口 |
337 | 进气腔 | 237 | 翅片 |
510 | 主聚光部 | 511 | 反光槽 |
512 | 第一卡槽 | 513 | 第二卡槽 |
520 | 光源 | 530 | 第一支架 |
531 | 第一过风孔 | 550 | 第二支架 |
551 | 第二过风孔 | 552 | 挡风面 |
560 | 导风结构 | ||
600 | 导电聚光部 | 610 | 第一反光片 |
611 | 片本体 | 612 | 连接臂 |
613 | 第一卡凸 | 615 | 第一安装槽 |
620 | 第二反光片 | 621 | 第二卡凸 |
622 | 第二安装槽 | 630 | 聚光槽 |
191 | 端部挡风片 | 192 | 第一侧挡风片 |
193 | 第二侧挡风片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脱毛仪,通过将导电聚光部600(用于聚光)与光源520的高压触发连接结构(用于电连接光源520和高压触发件)合二为一,以简化脱毛仪的结构。
以下将主要描述脱毛仪的具体结构。
请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提出一种脱毛仪,该脱毛仪包括:聚光件,该聚光件包括导电聚光部600和主聚光部510,主聚光部510和导电聚光部600围合形成聚光槽630;光源520,光源520的至少部分位于聚光槽630内,光源520与导电聚光部600电连接;电路板260,电路板260用于控制光源520的工作,电路板260上设置有高压触发件,高压触发件与导电聚光部600电连接,以使高压触发件通过导电聚光部600与光源520电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聚光槽630用于将光源520发出的光线反射至聚光槽630内或者槽口,以使得光线聚集的从聚光槽630的槽口射出,大幅的增加了光源520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具有高温的光线射入到脱毛仪内部,而导致内部的温度过高的现象出现。其中,主聚光部51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主聚光部510为反光杯为例,主聚光部510的内侧壁可反射光线,同样的导电聚光部600也可以反射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光部600也可以用于阻挡光线从射出聚光槽630),使得聚光槽630的内侧壁均可反射光线,大幅的提高了聚光槽630的聚光效果。聚光槽630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很多,只需要可以减少光源520发射的光线从非出光口(聚光槽630的槽口)泄漏的形式均可,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后面将举一个具体地例子进行说明。其中,高压触发件用于为光源520提供高压脉冲,以激活光源520,使得光源520导通而发射光线。导电聚光部600用于阻挡光源520发出的光线射出聚光槽63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光部600可以反射光线,以将光源520所发出的光线反射回聚光槽630或者从聚光槽630的槽口射出。同时导电聚光部600还连接光源520与电路板260上的高压触发件,使得光源520和高压触发件电连接。导电聚光部600可以为金属片,如不锈钢片,合金片等等,也可以为其它可以挡光或者反光的导电件,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导电聚光部可以为导电聚光片,导电聚光部60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为一个片体,也可以为多个片体,片体可以为以平板片体也可以为具有弯折结构的片体等等。下面举一个例子对导电聚光部600的形式以及聚光槽630的形式进行说明。主聚光部510具有反光槽511,导电聚光部600包括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分别设置于反光槽511的两端,第一反光片610、第二反光片620以及反光槽511的槽壁围合形成聚光槽630。其中,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光源520和高压触发件。本实施例中,主聚光部510具有长条形的反光槽511,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分别设置在反光槽511的相对两端。使得第一反光片610、第二反光片620以及反光槽511的槽壁围合形成聚光槽630。其中,反光槽511的横截面呈U型设置,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设置于反光槽511内的部分的整体外形也呈U型设置,使得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的边缘可以与反光槽511的内侧壁贴合。第一反光片610用于反射光源520所发出的光线的同时,连接光源520和高压触发件,第二反光片620则用于反射光源520所发出的光线。
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设置导电聚光部600和主聚光部510以围合形成聚光槽630,并且将光源520至少部分设置于聚光槽630中,使得导电聚光部600可以阻挡光源520的光线从聚光槽630的槽口以外的位置射出,也即,使得光源520所发出的大部分光线,从聚光槽630的槽口射出脱毛仪,在提高光源520所射出光线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高温的光线射入脱毛仪内部,有利于提高脱毛仪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通过将导电聚光部600同时连接光源520和高压触发件,使得由高压触发件所出发的高压脉冲(触发光源520)由导电聚光部600传递至光源520,使得导电聚光部600同时兼具聚光和导电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脱毛仪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简化了脱毛仪的结构,有利于提高脱毛仪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脱毛仪工作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光部600的至少部分安装于反光槽511内,这样可以减少导电聚光部600占用外部的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光部600与主聚光部510可拆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聚光部600的至少部分安装于发光槽511内的方案以及导电聚光部600与主聚光部510可拆卸连接的方案中可以至少选择一者或者两者。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卡扣连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或者通过卡合连接等等,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如此,通过将导电聚光部600与主聚光部510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导电聚光部600与主聚光部510的更换和维护,有利于节约更换成本。为了提高导电聚光部600与导电聚光部600的连接稳定性,下面举一个具体地导电聚光部600与主聚光部510之间可拆卸连接的例子。反光槽511的槽壁和第一反光片610之一设置有第一卡槽512,另一设置有第一卡凸613,第一卡凸613和第一卡槽512卡合。第二反光片620和反光槽511的槽壁之一具有第二卡凸621,另一具有第二卡槽513,第二卡凸621和第二卡槽513卡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512可以形成有反光槽511的槽壁上(第一卡凸613形成于第一反光片610上),也可以形成第一反光片610上(第一卡凸613形成于反光槽511的槽壁上),下面以第一卡槽512形成于反光槽511的槽壁上(第一卡凸613形成于第一反光片610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卡槽512可以设置的位置有很多,只要在槽壁上并且可以与第一卡凸613配合即可。为了进一步的便于安装,以第一卡槽512开设在反光槽511的槽沿上为例,如此,第一卡凸613可以直接从第一卡槽512的槽口卡入,以实现第一反光片610与反光板的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例提高第一反光片610的连接稳定性,在反光槽511一端的两个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卡槽512,第一反光片610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凸613。两个第一卡凸613分别开设于两个第一卡槽512内,从而大幅的提高第一反光片610与第一卡槽512的连接稳定性。
同样的,第二卡槽513可以形成有反光槽511的槽壁上(第二卡凸621形成于第二反光片620上),也可以形成第二反光片620上(第二卡凸621形成于反光槽511的槽壁上),下面以第二卡槽513形成于反光槽511的槽壁上(第二卡凸621形成于第二反光片620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卡槽513可以设置的位置有很多,只要在槽壁上并且可以与第二卡凸621配合即可。为了进一步的便于安装,以第二卡槽513开设在反光槽511的槽沿上为例,如此,第二卡凸621可以直接从第二卡槽513的槽口卡入,以实现第二反光片620与反光板的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例提高第二反光片620的连接稳定性,在反光槽511一端的两个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卡槽513,第二反光片620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凸621。两个第二卡凸621分别开设于两个第二卡槽513内,从而大幅的提高第二反光片620与第二卡槽513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光源520接入电流回路的便捷性,光源520包括灯管,灯管的一端穿过第一反光片610延伸至聚光槽630的外部。灯管的一端穿过第二反光片620延伸至聚光槽630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灯管伸出聚光槽630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以灯管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为例。灯管穿过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在第一反光片610和第二反光片620开设连接孔,或者开设安装槽等等均可。以在反光片上开设安装槽为例,具体地,第一反光片610具有第一安装槽615,第一安装槽615扣合于灯管的外侧。第一安装槽615为弧形凹槽,第一安装槽615的槽壁与灯管的外侧壁贴合。第一安装槽615的一个槽壁用于与高压触发件连接,另一个槽壁与主聚光部510连接。如此,通过将第一安装槽615的槽壁与灯管的外侧壁贴合,使得第一反光片610可以很好的与灯管接触,有利于可靠的将高压脉冲传递至灯管。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光片620具有第二安装槽622,第二安装槽622扣合于灯管上,第二安装槽622的两个槽壁与主聚光部510连接。第二安装槽622为弧形凹槽,第二安装槽622的槽壁与灯管的外侧壁贴合。第二安装槽622的两个槽壁与主聚光部510连接的方式有很多,以第二反光片620(第二安装槽622的两个槽壁)插接于主聚光部510上为例。如此,有利于大幅的提高第二反光片620与主聚光部510的连接稳定性。
通过将灯管的两端伸出聚光槽630,使得灯管两端的两个电极便于连接,同时也有足够的空间来固定和安装灯管。例如,可以如上面实施例中提及的设置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由于灯管的两端伸出聚光槽630,使得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可以非常便捷连接。如此,有利于提高灯管安装和导电的便捷性。其中,第一支架530的纵截面积小于第二支架550的纵截面面积。作为一种示例,光源520可以大致沿平行于散热流道350的进气方向设置,第一支架530和光源520靠近进风口的一极连接,第二支架550和光源520远离第一散热器230一极连接,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之间的连线可以大致平行于散热流道350的进气方向,第一支架530的纵截面积(是指第一支架530垂直于散热流道530的进气方向的截面积)相对第二支架550的纵截面积(是指第一支架530垂直于散热流道350的进气方向的截面积)较小,这样气流在进入散热流道350时,第一支架530对气流的阻力较小,这样气流可以较快速度的通过散热流道350,当气流流近出风口时,第二支架550可以对气流产生一定的阻力,这样可以减缓气流吹出的速度和起到扰流的作用,避免较大热气流直吹人体。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还有其它的设置方式,例如,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之间的连线还可以垂直于散热流道350的进气方向。
第一反光片610与高压触发件连接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第一反光片610直接的与高压触发件连接,也可以通过设置连接结构来实现第一反光片610直接的与高压触发件,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第一反光片610包括片本体611和连接臂612,连接臂612的一端与片本体611连接,另一端与高压触发件电连接。电路板260位于主聚光部510背对光源520的一侧,反光槽511的槽壁上开设有通孔327,连接臂612远离电路板260的一端通过通孔327与片本体611连接。通过将第一反光片610设置为片本体611和连接臂612,使得高压触发件可以远离光源520,从而使得电路板260和高压触发件避免受到高温的影响,在不需要额外设置散热机构为电路板260和高压触发件散热的情况下(简化了散热结构),有利于提高电路板260和高压触发件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脱毛仪的工作稳定性,脱毛仪还包括散热壳300,光源520位于散热壳300内,电路板260位于散热壳300外,散热壳300上开设有避让孔,连接臂612远离片本体611的一端穿过避让孔与高压触发件电连接。电路板260与散热壳30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连接臂612与避让孔之间具有隔热间隙。本实施例中,散热壳300具有散热流道350,光源520和连接臂612的大部分都位于散热流道350中。在脱毛仪的工作过程中,片本体611与光源520连接,使得光源520的热能通过片体传导至连接臂612,热能将沿着连接臂612向高压触发件传导。在热能经过连接臂612位于散热壳300内的部分时,连接臂612与散热壳300中的气流进行换热,散失绝大部分热量,从而可以减少连接臂612将大量的热传递至高压触发件。在连接臂612穿过避让孔时,通过在避让孔的边缘和连接臂612之间预留隔热间隙,可以减少连接臂612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壳300(第二壳体320)而影响安装在散热壳300(第二壳体320)上的电路板260,同时,散热间隙可以对连接臂612进行进一步的散热,有利于进一步的减少传递至高压触发件的热能,进而提高压触发件的工作稳定性,提高脱毛仪工作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5至图8,以及图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脱毛仪包括:外壳100;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安装于外壳100内;出风组件210,出风组件210安装于外壳100内,出风组件210具有出风口21b;第一散热器230,第一散热器230具有散热风道235,散热风道235具有入风口236,入风口236与出风口21b连通;导热件220,导热件220的一端与发热组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器以与散热器导热连接,导热件220用于将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3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长条柱状的外壳100,也可以为类长方体状的外壳100等等均可。外壳100包括头部和尾部,头部具有出光口,用于供外壳100的内的光源520将光射出,尾部可以供用户手持。外壳100可以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壳110和下壳120,电子元件、发热组件(光源520、半导体制冷件270等)、出风组件210(风机)、散热组件(第一散热器230、第二散热器250等等)以及电路板260等均安装于外壳100内。外壳100的侧壁上具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外部气流在出风组件210的作用下,从进风孔进入到出风组件210,从出风组件210流出后流经电子元件、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气流再从出风孔排出。如此,使得外部气流与壳体内的元件换热后再排出外壳100,以对外壳100内的元件进行散热,以使得发热组件的热量可以得到快速的散失。
其中,发热组件可以为用于提供高温的光源520,也可以为制冷件270的热端等等,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出风组件210的出风口21b与散热风道235的入风口236连通的方式有很多,以出风组件210与第一散热器230连接,使得出风口21b和入风口236连通为例。出风组件21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其可以将壳体外部的低温气流吸入,并排出为基础。气流在出风组件210的作用下,从出风口21b排出,并通过入风口236进入到第一散热器230的散热风道235。导热件220的两端分别连接发热组件和第一散热器230,使得发热组件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220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30。在气流自入风口236进入到散热风道235后,与第一散热器230进行热交换,以在气体流出散热风道235时,带走第一散热器230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热的两端分别与发热组件和第一散热器230连接,使得发热组件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30,同时将第一散热器230设置为与出风组件210的出风口21b连通,使得第一散热器230可以与流速最快、温度最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一散热器230的散热效率大幅的提升,如此,使得发热组件的热能可以快速的通过导热件220传动至第一散热器230(发热组件与第一散热器230的温差越大,热量的传导越快),有利于发热组件快速的将热量散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气流可以顺畅的从出风组件210进入到第一散热器230,并在第一散热器230中顺畅的通过,将出风口21b的出风方向与散热风道235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一致。具体地,出风口21b朝向散热风道235的入风口236,使得气流从出风组件210流出后直吹入散热风道235。由于散热风道235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21b的出风方向一致,使得自出风口21b进入到散热风道235的气流不需要变向,从而可以快速的通过散热风道235,保持散热风道235中通过的为低温的空气,从而确保第一散热器230的散热效率。其中,第一散热器23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3,第一散热器230包括多个翅片237,多个翅片237间隔并行排布,相邻的两个翅片237之间形成散热风道235。翅片237的排布方式有很多,以多个翅片237沿外壳10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为例,使得散热风道235沿外壳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翅片237由导热率较高的材质制成,如金属、陶瓷等等。单个翅片237的形状,可以平面翅片237,也可以为弧面或者曲面翅片237,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237还可以为具有弯折部的片状结构(包括横向部和竖向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不同工况具有特定的形状,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230还包括底板239和顶板238,底板239和顶板238间隔并行设置,多个翅片237排布于顶板238和底板239之间,相邻的两个翅片237以及顶板238和底板239围合形成散热风道235。如此,通过底板239和顶板238的设置,不仅仅可以更好的固定翅片237,还可以使得散热风道235的通风效果更佳,同时,还有利于第一散热器230的安装。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第一散热器230的散热效果,顶板238和底板239之间的间距为D1,其中,7mm≦D1≦9mm,相邻两翅片237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1mm≦D2≦3mm,翅片237的长度为L,其中9mm≦L≦11mm。顶板238和底板239之间的间距D1为翅片237的高度,也即为散热风道235的高度;相邻两翅片237之间的距离D2为散热风道235的宽度,翅片237的长度L为散热风道235的长度。通过对第一散热器230结构尺寸的设置,限定出散热风道235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尺寸,使得散热风道235的参数之间适配(长、宽、高的比例优化),得到换热效率非常高的散热风道235。使得气流经过散热风道235时,既可以充分的换热(散热风道235的内壁面面积较大,可以充分的与气流接触换热),又可以保证气流在散热风道235中的流速(横截面面积较小,使得气流可以快速的通过)。
请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导热件220的导热效果,导热件220包括扁平状的导热部221,第一散热器230包括散热本体231和导热板232,导热板232设置于散热本体231的顶部,导热部221与导热板232贴合。本实施例中,导热件22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可以为导热管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通过将导热件220包括扁平状的导热部221,以及设置导热板232,使得导热部221可以与导热板232贴合,大幅的增加了导热管与导热板232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导热件220将热量传导至导热板232,进而传导至散热本体231,有利于提高热量传导的效率,有利于发热组件的散热。
关于发热组件的具体形式及其连接,可以的方式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发热组件包括制冷件270,制冷件27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半导体制冷件270为例。制冷件270具有散热面和冷敷面,冷敷面用于直接贴肤或者间接的贴肤,用为脱毛位置的皮肤降温。散热面用于散热,散热面的散热效果越好,冷敷面的冷敷效果也越好,因此要及时的将散热面的热量散失。导热件220的一端与散热面连接,以将散热面的热量快速的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30,而使得散热面快速的散热。为了提高导热件220的吸热效果,导热件220具有呈扁平状的吸热段222,吸热端与散热面贴合设置。通过将吸热段222设置为扁平状,使得吸热段222与散热面贴合设置时,大幅的增加了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吸热段222的吸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制冷件270的散热速度,制冷件270还包括导热片,导热片设置于吸热段222背对散热面的一侧,导热片用于将吸热段222的热量向外传导。对应导热片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壳300,导热片背对吸热段222的一侧与散热壳300贴合,以将吸热段22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孔(散热壳300包括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围合形成散热流道350,导热片与第一壳体310背对第二壳体320的侧面贴合)。散热壳300具有散热流道350,从第一散热器230流出的气流经过散热流道350,为散热流道350内的元器件散热。当然气流也可以为散热壳300本身散热,如此,散热壳300上的热量可以快速的被散失。
请参照图9指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脱毛仪的散热效率,发热组件包括光源520,脱毛仪还包括:散热壳300和第二散热器250;散热壳300设置于外壳100内,散热壳300具有散热流道350,第二散热器250设置于散热流道350;第二散热器250用于对光源520散热;光源520位于散热流道350内;散热流道350与散热风道235连通。通过将散热流道350设置与散热风道235连通,使得气流将经过散热流道350内的第二散热器250,从而可以与第二散热器250进行热交换,进而对第二散热器250进行散热。同样的,由于光源520位于散热流道350内,散热流道350可以为光源520散热。由于第二散热器250用于为光源520散热,也即光源520的热量部分将传递至第二散热器250,使得光源520所产生的热量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散热流道350进行散热,有利于增加光源520的散热效率。
关于第二散热器250如何为光源520散热,可以的方式有很多,如光源520直接与第二散热器250抵接,或者通过另外的零部件与第二散热器250导热连接等。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脱毛仪还包括主聚光部510,光源520的至少部分位于主聚光部510内;主聚光部510背对光源520的一侧与第二散热器250抵接;主聚光部510位于散热流道350内,使得散热流道350中通过气流时用于对第二散热器250、主聚光部510以及光源520散热。本实施例中,主聚光部510呈具有聚光槽630,光源520安装于主聚光部510内,聚光槽630的侧壁可以将光源520所发出的光反射,以使得光线聚集的从聚光槽630的槽口射出。聚光槽630的槽口可以设置滤光片等。主聚光部5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有很多,以呈U型设置为例。通过将主聚光部510、光源520以及第二散热器250均设置于散热流道350中,使得光源520所辐射到脱毛仪内部的热量得到尽快的散失,从而避免脱毛仪内部温度过高而造成元器件的损坏的现象出现,有利于提高脱毛仪工作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确保气流可以高效的从散热风道235进入到散热流道350内。散热流道350具有进风口360,第一散热器230具有远离出风组件210的出风端233,出风端233位于进风口360内;进风口360的侧壁与出风端233的外侧壁贴合。本实施例中,散热壳300体邻近第一散热器230的端部形成有进风口360,进风口360的内侧壁贴附在散热器出风端233的外侧壁上,实现散热流道350的进风口360与出风端233的“套接”,使得散热风道235(出风端233)流出的气流可以尽量的流入到散热风道235,从而确保了气流的使用效率。
其中,散热壳300的形式可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散热壳300包括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连接围合形成散热流道350。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邻近第一散热器230的一端围合形成进风口360。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壳300体还包括进气壳330体,第二壳体320的一端与进气壳330体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20可以与进气壳330体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散热器230和出风组件210安装于进气壳330体上,在自进气壳330体至第一壳体310的方向上,出风组件210和第一散热器230依次排列。散热壳300的整体外形呈扁平状,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卡扣连接、螺钉等紧固件连接,扣合拼接等均可,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捷的将散热壳300的组合成其他实施例,可以将散热壳300设置为仅包括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而进气壳330体则与散热壳300并列存在,以上仅仅为将实质相同的结构(同一结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拆分,从而更加贴合各自所对应的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脱毛仪结构的紧凑性和出风组件210的安装稳定性,第一散热器230包括散热本体231和导热板232,导热板232包括连接的传热部和抵压部,传热部与散热本体231贴合,抵压部延伸至出风组件210;第一壳体310的一端抵压于导热板232背对散热器本体的一侧,抵压部抵压于出风组件210。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230的入风口236与出风组件210的出风口21b对接,散热本体231与出风组件210抵接,使得出风口21b流出的气流可以尽数的通过入风口236进入到散热风道235。导热板232的一部分覆盖在散热本体231上,另一部则搭接在出风组件210的风壳211上。当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拼接时,第一壳体310邻近第一散热器230的端部压合于导热板232的传热部上,使得导热板232具有压紧力,使得抵压部可以压紧风壳211,也即导热板232在第一壳体310的按压作用下,同时压住散热本体231和风壳211,有利于提高散热本体231和出风组件210的安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出风组件210与第一散热器230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使得结构更加紧凑,稳定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散热流道350以提高散热流道350的散热效率,散热流道350包括聚流段351和散热段352,散热段352经由聚流段351与散热风道235连通;第二散热器250位于散热段35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将散热流道350分为聚流段351和散热段352两个部分,其中,聚流段351用于将自散热风道235(第一散热器230)流出的气流聚集,以提高气体的流动速度,同时,也将气流引导至所需要的位置。散热段352则用于为第二散热器250、光源520、主聚光部510等提供换热的空间。通过聚流段351和散热段352的配合,使得自散热风道235流出的气流可以快速而准确的通过第二散热器250。其中,为了更为有效的聚流,聚流段351至少部分的流道截面面积由靠近散热风道235的一端朝向散热段352减小,以使聚流段351与散热段352的连通处的流道截面面积最小。聚流段351邻述散热段352的部分,聚流段351的流道截面面积由靠近散热风道235的一端朝向散热段352逐渐减小。如此,通过易实施且较为的简单结构,使得气流在自散热风道235流经聚流段351时,气流逐渐聚集,风向得到有效的引导,风速得到有效的增加。更为具体地,散热流道350具有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相对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聚流段351。其中,第一聚流侧壁322远离散热风道235的一端朝向第二聚流侧壁323呈弯曲设置。第二聚流侧壁323远离散热风道235的一端朝向第一聚流侧壁322呈弯曲设置。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可以是其中的任意一个弯曲,也可以二者同时弯曲,本实施例中,以同时向中部弯曲为例。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弯曲的部分可以呈弧形,自散热流道350的两侧向中部弯曲延伸,弯曲部分的凹面朝向聚流段351,凸面朝向散热段352。
关于散热器的具体结构及其配合,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散热器250设有光源槽253;光源槽253的槽壁紧配合于主聚光部510背对光源520的一侧。主聚光部510背对光源520的外壁面与光源槽253的槽壁贴合,如此,有利于主聚光部510快速的将热量传导至光源槽253的槽壁。二者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向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热熔连接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散热器250的散热效率。第二散热器250背对光源5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鳍片252,多个鳍片252排列呈多个鳍片252组多个鳍片252组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鳍片252组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251,散热通道251与散热流道350连通。鳍片252组包括多个鳍片252,同一鳍片252组内的多个鳍片252沿光源52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当气流吹过鳍片252时,鳍片252可以对起到扰流的作用,使得气流与鳍片252更好的换热。通过鳍片252的设置,使得气流在吹过第二散热器250时,大幅的增加了气流与第二散热器25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二散热器250与气流的换热量,从而有利于第二散热器250快速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散热器250安装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散热段352的底部设置有定位筋321,第二散热器250的底部与散热段352的底部抵接,定位筋321用于限定第二散热器250在散热段352中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定位筋321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可以为条状的挡筋,也可以为具有弯折部(至少两段)的筋条结构。定位筋321的是具体数量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两个、三个、五个等等均可,本实施例中,以四个为例。四个定位筋321分别设置在第二散热器250底部(远离光源520的一侧)的四个角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例进一步的提高第二散热器250安装的稳定性,定位筋3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筋321用于分别与第二散热器250的不同位置抵接;至少一个定位筋321与聚流段35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多个定位筋321沿散热段352的长度方向分布,邻近聚流段351外侧壁的定位筋321与聚流段35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与聚流段351外侧壁连接的定位筋321数量可以为两个,该两个定位筋321沿散热段352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气流在散热流道350中的利用率,散热流道350靠近散热风道235的底壁开设有过孔326,脱毛仪还包括电极支架和电路板260,电路板260设置于散热壳300的外部;电极支架的一端与光源520连接,另一端穿过过孔326与电路板260连接。过孔326的邻近第一散热器230的边缘设置有导风结构560,导风结构560面向第一散热器230的一侧具有导流面,导流面用于将自第一散热器230流出的气流,自过孔326靠近第一散热器230的一侧引导至过孔326靠近第二散热器250的一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散热壳300的整体外形呈扁平状,电路板260并行于散热壳300设置。电路板260与安装于散热壳300上,以安装于第二壳体320背对散热流道350的一侧为例。如此,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同时,电路板260也避免与光源520等处于同一空间,可以避免电路板260受到高温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路板260的工作稳定性。电极支架用于将光源520与电路板260电连接,使得光源520、电极支架以及电路板260构成控制回路。导风结构56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呈直条状,呈弯曲的条状等等,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以导风结构560呈沿过孔326的边缘弯曲延伸为例,导风结构560可以为到风片,导风片面向散热风道235的导流面一侧为凸弧面,导流面沿过孔326的边缘弯曲延伸。当气流吹至导流面时,导流面可以将气流引导至过孔326的另一侧,而避免气流从过孔326中漏出。进一步地,散热流道350具有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相对间隔设置;导风结构560位于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之间,导流面分别与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各形成一个通风通道。通过将导风结构560设置在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之间,使得导流面分别与第一聚流侧壁322和第二聚流侧壁323形成通风通道,使得气流可以更加顺畅的经过过孔326所在的区域而不从过孔326中泄漏。
其中,电极支架包括第一支架530和第二支架550,光源520为灯管。第一支架530的一端与灯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路板260连接,第一支架530具有第一通风孔531。第二支架550的一端与灯管远离第一支架530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电路板260连接,第二支架550具有第二通风孔551。其中,灯管的延伸方向,与散热段352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气流可以灯管的长度方向上,沿着灯管的表面持续换热,大幅的提高气流的散热效率。通过在第一支架530上设置第一通风孔531,使得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支架530,以尽量的减少第一支架530对气流流动的影响。同样的,通过在第二支架550上设置第二通风孔551,使得通过第二支架550的气流可以从散热流道350的端部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气流的散热效果,第一支架530邻近第一散热器230设置,第二支架550位于第二散热器250远离第一支架530的一端;第二支架550具有挡风面552,挡风面552用于将自第二散热器250流出的气流引导至散热段35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550呈片状,挡风面552可以为平面,曲面等,以呈凹弧面设置为例。当气流吹至第二支架550时,部分的气流从第二通风孔551穿过,部分的气流在挡风面552的作用下,将气流引导至散热流道350的两侧,并从两侧排出散热流道350。如此,可以大幅的增加气流在散热流道350中的行程,有利于更好的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同时,换热后的气流分散排放,在有利于气流顺畅排放的同时,避免高温气流集中,有利于提高脱毛仪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让脱毛仪内部换热后的空气快速的排出脱毛仪,外壳100上对应散热流道350远离第一散热器230的端部形成端部出风孔160。外壳100上对应散热流道350的两侧形成第一侧出风孔180和/或第二侧出风孔17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包括上壳110和下壳120为例。端部出风孔160位于外壳100的端部(头部),可以形成于上壳110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于下壳120的端部,也可以同时形成在上壳110和下壳120的端部。同样的,第一侧出风孔180和/或第二侧出风孔170可以形成于上壳110的一侧,也可以形成于下壳120的一侧,也可以同时形成于上壳110和下壳120的同一侧。通过端部出风孔160,第一侧出风孔180和/或第二侧出风孔170的设置,使得换热后的气流可以从外壳100的端部和两侧快速的排出。
请参照图5、图6以及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气流的利用率。外壳100内邻近端部出风孔160的位置设置有端部挡风片191,端部挡风片191与端部出风孔160之间具有端部过风间隙。外壳100内邻近第一侧出风孔18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侧挡风片192,第一侧挡风片192与第一侧出风孔180之间具有第一侧过风间隙。外壳100内邻近第二侧出风孔17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侧挡风片193,第二侧挡风片193与第二侧出风孔170之间具有第二侧过风间隙。也即,在端部出风口21b的位置设置有端部挡风片191,端部挡风片191可以避免部分气流直接的从端部出风孔160吹出,而是需要绕过挡风片后吹出,如此,可以增加气流在外壳100内的行程和流动时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利用率。同样的,通过第一挡风片的设置,可以避免部分气流从第一侧出风孔180直吹流出,通过第二挡风片的设置,可以避免部分气流从第二侧出风孔170直吹流出。以上均可以增加气流在外壳100内的行程和流动时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利用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气流的流动效率,也可以在端部挡风片191具有端部透气孔;和/或,在第一侧挡风片192具有第一透气孔;和/或,第二侧挡风片193具有第二透气孔。通过端部透气孔,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的设置,使得气流的部分可以通过端部透气孔,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排出对应的出风孔,部分可以通过端部过流间隙、第一侧过风间隙以及第二侧过风间隙从对应的出风孔排出。如此,增加了气流排出的路径,有利于气流更好的排出外壳100。
请参照图7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电子设备中换热后的气体串流回出风组件210而被再次利用,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出风组件210,出风组件210具有连通的进风腔217和出风风道21a,以及与进风腔217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18和第二进气口219;散热壳300,散热壳300具有散热流道350,散热流道350与出风风道21a连通;散热流道350用于供待散热元件散热;进气壳330体,进气壳330体具有进气腔337,进气腔337具有入气口336和排气口335,进气壳330体对应出风组件210设置,以使排气口335与第二进气口219连通;第一进气口218和/或入气口336与散热流道350的外部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1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风机等,可以驱动气流的驱动装置均可,下面举一个具体地例子进行说明。出风组件210包括叶轮212和风壳211,风壳211具有进风腔217和出风风道21a,出风风道21a的一端与进风腔217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21b连通;叶轮212安装于进风腔217。其中,出风风道21a的延伸方向与上面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230的散热风道235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有第一散热器230的实施例中),使得气流可以非常顺畅的从出风风道21a进入到散热风道235。风壳211呈扁平状,具有两个面积较大的侧面,第一进气口218和第二进气口219形成于风壳211扁平的相对两侧,出风口21b形成于连接两个扁平侧的连接板上。更为具体地,风壳211包括第一侧板213、第二侧板215,以及呈环形设置的曲面连接板216,第一侧板213和第二侧板215并行设置,曲面连接板216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213和第二侧板215连接,三者围合形成进风腔217和出风风道21a。第一进气口218对应进风腔217形成于第一侧板213上,第二进气口219对应进风腔217形成于第二侧板215上,出风口21b对应出风风道21a形成于曲面连接板216上。如此,当出风组件210工作时,气流从相对两个侧面的第一进气口218和第二进气口219进入到进风腔217,经过出风风道21a由出风口21b排出。
请参照图6和图11,散热壳300包括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第一壳体310和第二壳体320连接围合形成散热流道350;第二壳体320与进气壳330体一体成型设置,出风组件210安装于进气壳330体。风壳211与进气壳330体贴合,以使第二进气口219与排气口335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壳体320设置与进气壳330体一体成型设置,简化了二者的连接结构和工艺,可以大幅的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和安装便捷性。同时,有利于提高第二壳体320与进气壳330体的连接精度,使得出风风道21a、散热风道235以及散热流道35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精准,有利于气流顺畅的流动。
请参照图10,其中,进气壳330体整体呈扁平状,进气壳330体包括第一风道板331、第二风道板332,以及连接侧板333;第一风道板331和第二风道板332并行设置,连接侧板333连接第一风道板331和第二风道板332以围合形成进气腔337;入气口336形成于连接侧板333,排气口335形成于第一风道板331。入气口336的数量可以有很多工况,如一个、两个、三个等等,本实施例中,以入气口336的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入气口336相对设置,形成于相对的两个连接侧板333。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风道板331、第二风道板332和连接侧壁可以通过卡扣、胶粘、螺钉等连接,也可以三者一体成型设置,也即进气壳330体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或者通过其他工艺一体成型。风壳211具有第二进气口219的进风腔217的侧壁与进气壳330体具有排气口335的侧壁贴合,根据上面的结构,可以理解为第二侧板215与第一风道板331贴合。如此,使得第二进气口219与排气口335连接,使得气流可以非常顺畅的从进气腔337进入到进风腔217。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组件210设置为具有进风腔217的第一进气口218和第二进气口219,以及与散热流道350连通的出风风道21a,同时通过设置具有入气口336和排气口335的进气壳330体,并将第二进气口219设置与排气口335连通,使得第二进气口219与入气口336连通;如此,形成两条气流可以进入到散热流道350以为待散热元件进行散热的通道,其中,第一条通道为气流自第一进气口218进入到进风腔217,从出风风道21a流出后进入到散热流道350;第二条通道为气流自入气口336进入到进气腔337,再通过排气口335和第二进气口219进入到进风腔217,然后从出风风道21a流出后进入到散热流道350;在此基础上,将第一进气口218和/或入气口336与散热流道350的外部连通,使得进入第一进气口218和/或入气口336气流没有进入过散热流道350,从而避免在散热流道350中换热后的气流在经过第一条通道和第二条通道进入到散热流道350,如此,防止了串风现象的出现,使得通过第一条通道和第二条通道进入到散热流道350的气流均为低温气流,如此,有利于提高散热机构的散热效率;同时,通过将出风组件210设置为同时具有第一进气口218和第二进气口219,大幅的增加了出风组件210的出风能力,有利于提高排风量,有利于更好的为待散热元件进行散热,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散热机构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外部气流可以更好的进入到进风腔217,散热机构还包括外壳100,出风组件210和散热壳300安装于外壳100内,外壳100上对应第一进气口218形成有第一进风孔130,对应入气口336形成有第二进风孔150。
散热机构具有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孔130和第一进气口218。第二进风风道依次连通第二进风孔150、入气口336、进气腔337以及排气口335和第二进气口219;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分别独立的连通外壳100的外部与进风腔217。通过将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相互独立的与外壳100的外部连通,使得外部的低温空气可以分别通过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进入到散热流道350,以为待散热元件进行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外部空气可以顺畅而高效的通过入气口336进入到进风腔217,形成入气口336的进气壳330体与具有第二进风孔150的外壳100抵接。如此,可以避免通过第二进风孔150的气流从进气壳330体和外壳100之间泄漏,有利于提高气流的流通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进风风道的通气效率,外壳100面向第一进气口218的侧壁形成有挡风圈111,第一进风孔130位于挡风圈111所围成的区域内;挡风圈111远离外壳100的端面与风壳211抵接,以使外壳100、挡风圈111以及风壳211围合形成进风空间21c,第一进风孔130和第一进气口218与进风空间21c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00的内侧壁上形成挡风圈111,并且将挡风圈111远离外壳100的端部与风壳211抵接,使得第一侧板213、挡风圈111围合形成进风空间21c(第一进风风道)。于是,外部低温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孔130进入到进风空间21c,再从进风空间21c进入到风壳211内。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有导热件220与第一散热器230连接时,进风空间21c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外壳100面向第一进气口218的侧壁形成有挡风圈111,第一进风孔130位于挡风圈111所围成的区域内;散热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00内的第一散热器230和导热件220,第一散热器230位于出风风道21a远离进风腔217的一端;导热件22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器23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发热元件连接;挡风圈111背对外壳100的端面,一部分与风壳211抵接,另一部分与导热件220抵接,外壳100、挡风圈111、导热件220以及风壳211围合形成进风空间21c,第一进风孔130和第一进气口218与进风空间21c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脱毛仪,该脱毛仪包括光源520和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散热机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光源520设置于散热机构的散热流道350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包括:
聚光件,所述聚光件包括主聚光部和导电聚光部,所述主聚光部和所述导电聚光部围合形成聚光槽;
光源,所述光源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聚光槽内,所述光源与所述导电聚光部电连接;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光源的工作,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高压触发件,所述高压触发件与所述导电聚光部电连接,以使所述高压触发件通过所述导电聚光部与所述光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聚光部具有反光槽,所述导电聚光部包括第一反光片和第二反光片,所述第一反光片和所述第二反光片分别设置于所述反光槽的两端,所述第一反光片、所述第二反光片以及所述反光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聚光槽;其中,所述第一反光片和所述第二反光片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所述光源和所述高压触发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灯管,所述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反光片延伸至所述聚光槽的外部;和/或,
所述灯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反光片延伸至所述聚光槽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片具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扣合于所述灯管的外侧;和/或,
所述第二反光片具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扣合于所述灯管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个槽壁与所述主聚光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为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与所述灯管的外侧壁贴合;和/或,
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个槽壁用于与所述高压触发件连接,另一个槽壁与所述主聚光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片包括片本体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片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高压触发件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主聚光部背对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反光槽的槽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片本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还包括散热壳,
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散热壳内,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散热壳外,所述散热壳上开设有避让孔,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片本体的一端穿过所述避让孔与所述高压触发件电连接;和/或,
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壳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与所述避让孔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聚光部与所述主聚光部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导电聚光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主聚光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还包括出风组件,所述光源为灯管,所述脱毛仪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灯管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以使所述出风组件所吹出的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的纵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纵截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20805.1U CN220025187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脱毛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20805.1U CN220025187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脱毛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25187U true CN220025187U (zh) | 2023-11-17 |
Family
ID=88737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20805.1U Active CN220025187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脱毛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25187U (zh) |
-
2023
- 2023-01-31 CN CN202320220805.1U patent/CN2200251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26132U (ja) | 携帯式脱毛装置 | |
CN209790005U (zh) | 一种脱毛仪 | |
CN112533554B (zh) |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 |
CN111743622A (zh) | 便携的脱毛仪 | |
CN217138253U (zh) | 脱毛仪 | |
CN217430165U (zh) | 脱毛仪 | |
CN214231502U (zh) | 脱毛仪 | |
CN213758532U (zh) | 一种冰敷脱毛仪 | |
CN215384556U (zh) | 便携式脱毛仪 | |
CN213787756U (zh) | 脱毛仪 | |
CN220025187U (zh) | 脱毛仪 | |
CN218552433U (zh) | 脱毛仪 | |
CN219594787U (zh) | 脱毛仪 | |
CN112451087A (zh) |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 |
CN220123291U (zh) | 散热机构和脱毛仪 | |
CN219271109U (zh) | 一种脱毛仪 | |
CN219089631U (zh) | 一种强脉冲光治疗仪 | |
CN217566294U (zh) | 优化散热脱毛仪 | |
CN216253654U (zh) | 美容仪 | |
CN213372447U (zh) | 便携的脱毛仪 | |
CN213190053U (zh) | 脱毛仪 | |
CN218552432U (zh) | 脱毛仪 | |
CN112426223A (zh) |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 |
CN219461384U (zh) | 脱毛装置 | |
CN221154295U (zh) | 一种脱毛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