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8763B - 灭菌器 - Google Patents

灭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68763B
CN111268763B CN202010249188.9A CN202010249188A CN111268763B CN 111268763 B CN111268763 B CN 111268763B CN 202010249188 A CN202010249188 A CN 202010249188A CN 111268763 B CN111268763 B CN 1112687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pump
return
steril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91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68763A (zh
Inventor
周红伟
冯万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Fanlide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angl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angl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angl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91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687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68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8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68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8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3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 C02F1/3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with ultraviolet ligh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3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r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灭菌器,用于对当前给定的容器内的饮用水灭菌,包括:基部,用作安装基体;泵浦,安装在基部上,以从所述容器泵水;灭菌仓,安装在所述基部上,且该灭菌仓内设有灭菌装置;灭菌仓承接所述泵浦,并具有回流到所述容器的回流口。基于本发明的灭菌器更适于对饮用水灭菌。

Description

灭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菌器,用于对盛装在给定容器内的饮用水进行灭菌,饮用水盛装容器包括但不限于水桶、水箱或水瓶。
背景技术
例如桶装水等饮用水是指使用标准桶盛装的经过现代工艺技术处理过的自来水、地下水或白开水。桶装水种类较多,例如纯净水、山泉水、矿泉水、矿化水、活化水、离子水、白开水等,但无论哪种桶装水,其储运都有将桶装水密封在给定的水桶内的条件,以保持桶内水成分的相对稳定性。
中国专利文献CN109879363A公开了一种浸没式紫外线杀菌灯,在其说明书第3段中指出,当前的桶装饮用水机中,大多数家用的桶装水饮用的周期较长,水箱内部的存水易滋生细菌,长期使用,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为此,该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紫外线式的杀菌灯,杀菌灯被安装在台式饮水机的水箱内部。从杀菌时机上来看,由于其安装在台式饮水器的水箱内,只能在小范围内对饮用水进行杀菌。此处存在一个矛盾,饮水机中的水箱通常是被加热对象,需知,水温达到81℃就可有效杀灭细菌,一般水沸后水箱向外提供热水。原则上杀菌灯与电加热之间存在功能上的重复问题,而造成整体成本偏高。而如果直接取用冷水,水自水桶直接导出,杀菌灯无法进行杀菌。而水箱与水桶间通常处于实时连通状态或者受控连通状态,水箱内的水与水桶内的水会产生交流,如果较长时间内水桶内的水无法使用完毕,则会造成水桶内细菌的滋生。
需知,水桶除了向饮水器或者饮水机供水外,目前水桶还向其它设备,例如茶盘供水,在此条件下,例如茶盘通常使用水管直接探入到水桶内,水桶实质直接与大气连通,水桶在不能保证密封的条件下,细菌会很快滋生,通常会在24小时之时细菌就会大量滋生,48小时之时菌落总数就大大超出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
在一些实现中,则直接对水桶内的水进行灭菌,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6241979A,其公开了一种在水桶桶底板通过螺纹连接有底盖的水桶,底盖上设有纯银筒体,利用纯银筒体对桶内的水进行持续的灭杀。需要说明的是,空桶状态,装卸工人通常采用比较野蛮的装卸方式,很容易使螺纹连接产生松动而可能导致盛水状态下漏水。此外,纯银属于贵金属,且其在水桶上的装配结构非常简单,易于丢失。并且连续的灭菌状态并不需要,而水桶通常都是可以多次使用的,因此,在空桶状态下,纯银筒体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易产生表面氧化而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导致纯银无法与水产生直接接触,其实质的灭菌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专利文献CN209957361U则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杀菌抽水装置,其具有一个能够与水桶配接的本体,本体上设有抽水泵,本体于水桶配接的部分设有UVC杀菌装置,即短波紫外线杀菌装置,利用UVC的辐照实现桶内水的杀菌。可以理解的是,能够安装在桶口的UVC灯具必然不会太大,并且短波紫外线穿透性相对比较差,受桶口柱面的限制,UVC的辐照范围实质有限,对水桶内水体的灭菌作用相对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对饮用水进行灭菌的灭菌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灭菌器,用于对当前给定的容器内的饮用水灭菌,包括:
基部,用作安装基体;
泵浦,安装在基部上,以从所述容器泵水;
灭菌仓,安装在所述基部上,且该灭菌仓内设有灭菌装置;灭菌仓承接所述泵浦,并具有回流到所述容器的回流口。
可选地,所述灭菌器进一步包括:
出水口,位于灭菌仓或基部上;
换向阀,位于泵浦泵出管或口,以向出水口或向灭菌仓泵水状态的切换;或位于灭菌仓,以向回流口或向出水口泵水状态的切换。
可选地,所述灭菌装置配置为:在泵浦经由灭菌仓连通回流口而形成回流通路的灭菌仓部分设有一对极性互斥的电极,并相应为电极配有等离子发生驱动电路;
相应两电极间留有放电距离,以形成等离子发生终端。
可选地,两电极均为针状电极,且相互平行。
可选地,两针状电极间的间距为5~10mm。
可选地,于两针状电极尖端指向端设有一板型电极;
相应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脉冲发生器,该脉冲发生器驱动所述板型电极;
针状电极与板型电极的板面垂直。
可选地,板型电极覆盖于回流口的入口端;
相应地,板型电极上分布有多个过流孔。
可选地,所有过流孔通流截面之和为泵浦给水截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三。
可选地,板型电极与针状电极间具有的给定距离,该给定距离与所述间距负相关。
可选地,所述给定距离为2~3mm。
可选地,电极的固定端在上而本体向下延;
所述回流口位于电极下延指向的灭菌仓位置。
可选地,电极容置在一舱室内,该舱室构成回水腔;
相应地,所述回流口位于回水腔的下端;
提供一与回水腔并列的出水腔,相应地,所述出水口设置在出水腔上;
所述换向阀包括一构成换向阀阀壳的给水腔;相应地,该给水腔与所述泵浦连通,且给水腔与所述出水腔及回水腔连通;
容置在给水腔内的阀芯具备两位或三位,具备两位时,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出水腔连通并与回水腔截止的状态,另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回水腔连通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
若为三位,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出水腔连通并与回水腔截止的状态,再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回水腔连通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余下的一位用于给水腔与回水腔截止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
可选地,回水腔与出水腔在水平方向上并列;
所述给水腔的下端与回水腔及出水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阀芯为与给水腔下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圆形阀板;
相应地,给水腔与圆形阀板配合的部分具有内圆柱面,且该内圆柱面的下部通过一竖直隔板分开,被竖直隔板分开的两个部分,其一用于与回水腔连通,另一用于与出水腔连通;
其中,圆形阀板的半边具有竖向连通孔,另半边为竖向的封隔部;
相应地,圆形阀板具有绕自身轴线的转动作动方向。
可选地,竖直隔板中部形成有竖直向的过孔;
提供一自下通过过孔介入到给水腔并与圆形阀板固定连接的阀杆,该阀杆与过孔液密封配合。
可选地,提供一电致驱动器,以驱动所述阀杆作动。
可选地,所述给水腔包括具有内圆柱面结构的腔体和构造为进水接口的直管接头;
其中,腔体中上部具有内螺纹,相应地,进水接口下部具有外螺纹,进水接口通过与腔体间的螺纹连接装配在腔体上,且直管接头的下端抵压住圆形阀板上表面周缘而形成对圆形阀板的上限位。
可选地,直管接头与圆形阀板的接合界面处设有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给水腔的进口位于上端;
所述泵浦座设在给水腔的口部。
可选地,提供一控制板,以输出控制所述换向阀及灭菌装置;
所述灭菌器负载有电池和/或具有外接电源电路,以在控制板开启自动控制功能时提供电力保持。
可选地,所述基部安装在一桶状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泵浦构成循环水泵,另提供一从所述容器向外泵水的泵送水泵。
可选地,循环水泵与泵送水泵分时复用同一引水管;或
循环水泵与泵送水泵各配有独立的引水管。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灭菌器配置于相应盛装有饮用水的容器而使该容器具有一个内循环回路,内循环回路构造在该灭菌器中,并包含灭菌装置,从而在内循环中灭杀细菌,无论是取用桶内水用于加热后使用还是直接取用冷水,其使用的卫生条件均有大幅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灭菌器中灭菌部分及切换部分爆炸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灭菌器中灭菌部分及切换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灭菌器中灭菌部分及切换部分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灭菌器中灭菌部分及切换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注:图3相应于图4系图4旋转绕竖直轴旋转90度后所对应仰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灭菌器位于壳体内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等离子发生器电气原理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具备双泵的灭菌器位于壳体内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大齿轮,2.输出齿轮,3.回水腔,4.装配孔,5.基板,6.座孔,7.约束板,8.单边扣,9.脉冲电极,10.回水盖,11.给水腔,12.内螺纹,13.阀孔,14.电机轴,15.步进电机,16.进水接口,17.外螺纹,18.密封圈,19.阀芯,20.阀杆,21.出水管接头,22.出水腔盖,23.针状电极,24.连接体,25.隔板,26.过孔,27.出水腔,28.回流管,29.从动齿轮,30.从动齿轮轴,31.小齿轮,32.装配孔,33.吸水管接口,34.控制板,35.泵浦,36.泵送水泵,37.循环水泵,38.连接筋,39.密封塞,40.管接口,41.上盖,42.密封圈,43.下壳。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灭菌器用于桶内水的灭菌,也用于向外给水,需知,向外给水并不限于单纯的桶装水经由灭菌器的供给直饮,还包括向例如茶吧机、饮水机等设备供水。
需知,水桶是最常见的一种盛装饮用水的装置,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例如家庭装的大容量的水瓶(容量大于等于5升)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此外,再如水箱等用于盛装饮用水的容器也常见于例如茶吧机等设备。
需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灭菌器配有一个泵浦35,如果该泵浦35只用于构造容器内饮用水的内循环,向外供水可以基于外部的水泵来实现,例如茶盘,其自身配有水泵。
在更多的实施例中,泵浦35只配有一个,该泵浦35既用于构造出所述内循环,也向外供水。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当只配有一个泵浦35时,若外部不提供泵水设备,则需将配置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需要提供换向阀,泵浦35在不同的应用中被复用,从而通过换向阀的切换,在一些时段用于容器内水的内循环,以进行循环杀菌;在另一些时段,则用于向外泵送饮用水。
图7则提供了一种具备两个泵的结构,采用两个泵时,显而易见的是,由于不必采用单泵分时复用的方式,因此,也不必然需要配置换向阀,换言之,从图1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可见,当灭菌器的上部结构简化时,下部结构相对复杂,当上部结构复杂时,下部结构相对简化,此处使用上下进行描述仅用于表示两种结构选择间的区别,并不表示相关结构必须是上下结构。
需知,在本领域,杀菌或者说灭菌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杀灭桶装水中的细菌,杀菌是一个概述,包括但不限于杀菌。
在一些应用中,水桶倒置,即其口部向下,例如水桶安装于饮水机上的状态,利用重力给水。可以理解的是,利用重力给水并没有排除使用例如水泵给水。在此类应用中,灭菌器可以安装在饮水机上,通过泵浦35形成内循环,以对水桶内的桶装水灭菌。
在更多的应用中,如茶吧机所配水桶,水桶处于启封后且没有进行有效密封的状态,一方面,启封本身就会导致空气介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有效的遮蔽,水桶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会产生不间断的交流。在此类应用中,可以将灭菌器置于正置(桶口朝上)的水桶桶口处,在饮用前或者每天的某个时段对桶内水进行灭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水桶正置为例进行说明,即桶口朝上,灭菌器置于桶口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灭菌器需配置泵浦35、灭菌仓、换向阀,以及适配于这三个部件连接、容置或安装的管、壳或腔结构,其中,用于这三个部件安装的基本结构称为基部。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基板5构成基部或者构成基部的组成部分,以用于其它部件的安装,例如泵浦35、灭菌仓。
此外,某些结构还可以与基部构成为一体,例如灭菌仓,其可以与基部整体成型,基部采用注塑件,易于形成相对复杂的结构,例如图1中的标识有座孔6、基板5、装配孔4、约束板7、单边扣8、隔板25、过孔26、出水腔27、回水腔3和回流管28的结构体,其整体上可以注塑成型。
基部包括图1中所示的基板5,但并不仅限于图中所示的基板5,图2~4可见,齿轮组暴露在外,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齿轮箱,以用于遮蔽所述齿轮组。齿轮箱体可以构成基部的部分结构,也可以是固定安装在基部上的附件。
可以理解的是,在机械领域,将例如机架作为整体的安装基础,这种安装基础中的“安装”可以是直接安装也可以是间接安装,如图5中所示的泵浦35,其可以通过进水接口16、给水腔11间接地安装在基部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壳体上,壳体与基板5间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而形成基部或者基部的组成部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除非特别说明,其它部件都以基部为安装基础。
图5中,泵浦35通过进水接口16向外泵水,进水接口16适配于泵浦35的出水泵出管口,而图5中所示的吸水管接口33则连接吸水管(图中未示出),吸水管探入到水桶内以吸水。
关于前述的灭菌仓,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其主体结构表现为回水盖10和回水腔3装配所形成的舱室结构,在舱室结构内设有针状电极23和脉冲电极9,以对所流经的水进行灭菌。
灭菌仓至少具备如图1~4中所示的回流管28,需知,灭菌仓可以直接对外供水,对外供水时,其内设的灭菌装置可以工作,也可以不工作。
此外,对外供水的部分可以与灭菌仓并列,从而在工作时,对外供水部分与灭菌仓互斥地使用泵浦35的给水。
相应地,如图1~4中所示的回流管28,其在水桶正置时,位于水桶桶口的灭菌器所适配回流管28直接探入到水桶桶口而用于回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流管28可以续接管道,所需接管道可以是软管或者挠性管,也可以是硬质管,对于软管或挠性管,其可以被弯曲,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应硬质管或者不再为回流管28续接管道时,回流管28可以直接探入到水桶桶口。
如前所述,对外供水的部分可以位于基部上也可以位于灭菌仓上,对于基部上用来表示对外供水的出水口,如图1中所示的出水管接头21,其与灭菌仓间构成并列关系;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水管接头21可以直接配置在灭菌仓上,出水管接头21与回流管28间成并列关系。
在前述的内容中提及,通过换向以进行内循环状态和向外供水状态的切换,为此,提供换向阀,适配于前述的两种并列关系,换向阀的安装位置如下:其首先可以位于泵浦泵出管或口(此处的口即泵浦泵出口),以向出水口或向灭菌仓泵水状态的切换;或位于灭菌仓,以向回流口或向出水口泵水状态的切换。
关于所述灭菌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用紫外线灭菌灯。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水腔3内壁可以涂覆或镀制反射层,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基于反射提高紫外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菌装置配置为等离子灭菌装置。
关于等离子灭菌,其在水净化中应用的全称是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等离子体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占宇宙总质量的90%,不过等离子工业应用需要依靠人造等离子,例如霓虹灯管、等离子电弧焊接、等离子电弧熔炼等等。等离子体水处理方法所使用等离子为低温等离子体(电子温度低于1万摄氏度),由于等离子发生器首先会产生电离,产生强氧化物氢氧根,以及放电辉光,加之所产生的等离子,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方法兼具高能电子辐射、氢氧根氧化、紫外光分解三种作用于一体的水处理技术。
当前等离子体水处理方法普遍应用于废水处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小功率的等离子体发生器进行水桶内水的处理,不仅能够灭菌,并且基于前述的描述可知,等离子体水处理兼具前述的三种常用水处理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将水中的有机物、细菌、病毒去除。
此外,等离子体水处理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任何添加剂或者其他辅助药剂,杀菌时间短,无药物残留问题。
需知,液相高压脉冲等离子杀菌技术还广泛应于果汁、牛奶、饮料等液体的杀菌,该技术是一种非热杀菌技术,和传统的热杀菌技术相比,它具有杀菌时间短、能耗低、能有效保存食品营养成分和天然色、香、味等特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标准水桶(18.9L)满水状态下,一般内循环30分钟即可使其满足饮用水标准要求。
等离子体水处理设备在原理上非常简单,其通常包含一对电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泵浦35经由灭菌仓连通回流口而形成回流通路的灭菌仓部分设有一对极性互斥的电极,如图1中所示的针状电极23。显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电极,针状电极23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放电,更容易实现小型化,以适应桶装水净化的要求,而非污水处理中的大型化应用。
相应地,为所述电极配有等离子发生驱动电路,即等离子发生器的其余部分结构。
等离子发生器在水桶内水的净化中可以采用市电驱动,也可以采用电池驱动,电池为充电电池。
无论哪种驱动,对于等离子发生器而言,其两电极间的电压非常高,因此都需要适配变压器,以进行升压,两电极间的电压为3.5~4.5Kv。
图6中,等离子发生器属于已知器件,其具有一对输出电极和一个脉冲波输出端子,其中脉冲波输出端子连接脉冲电极9。在一些实现中,输出电极的采用中频脉冲,中频脉冲为60~150K Hz,脉冲频率大于现有常规技术,大脉冲推动电子束加快释放,最终形成的等离子通道杀菌效果更佳。
对于脉冲发生器的脉冲频率与前述的中频脉冲相一致。
另外,对于图1中所示的针状电极23,其材质选用不锈钢或者钛或钛合金,脉冲电极9以钛合金材质为优选,也可以选用不锈钢材质。
因属于小功率电器,电压高但电流比较小,并不会产生使用安全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为满足等离子发生的技术要求,两电极间留有放电距离,能够电离水,利用电离出的-OH的氧化性对细菌和病毒进行灭杀。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等离子发生器优选脉冲等离子发生器。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如前所述,为了满足小型化,两电极均为针状电极23,并且两针状电极23相互平行,两针状电极23的根部固定在如图1所示的回水盖10上,两针状电极23的根部可以在回水盖10注塑成型时部分地直接塑封在回水盖10内,上端留出接线端,以用于与等离子发生器本体电气连接。
优选地,两针状电极间的间距为5~10mm。
传统的等离子发生器普遍只配功能上的一对或者同类型的若干组电极,在工业、医疗用相对较大型的等离子消毒净化设备的工作过程中,整个回路中因为市电供电系统零线的存在,从而使得整个回路通畅,强大的等离子通道可以轻易获得;但是诸如应用电池供电的灭菌器这一类桶装水取水器主体,为了使用便捷,不可能始终存在零线,缺少了零线使得主体内的等离子发生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回路障碍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一个板型电极,具体如图1中所示的脉冲电极9,其与脉冲等离子发生器的脉冲输出端电气连接,将其安装在针状电极23所指向的前端预定距离处,在此条件下,脉冲电极9与等离子发生器的一对电极在例如回水腔3内所形成的液体(含有电离所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因此,在此条件下纯净水也能够导电)导通,诱导针状电极23释放电子。
在针状电极23放电时,该脉冲电极9即作为虚拟回路的虚拟连接单元存在,据此完全解决了传统的直流等离子发生器回路障碍问题,借此结构,相同条件下,等离子发生器针尖释放的等离子场强度可超过普通等离子发生器的20%以上。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两针状电极23竖直向下设置,上端固定在回水盖10上,其下端,也就是两针状电极23的尖端指向端设置有所述脉冲电极9。该脉冲电极9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其安放在针状电极23的下方特定距离处,可以达到压缩针状电极的放电距离,大大增强等离子通道强度从而增强杀菌效果。
关于针状电极23与脉冲电极9的距离,即前述的特定距离优选为2~3mm。
此外,从图3所示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脉冲电极9覆盖于回流口的入口端,也就是图中回流管28的入口端。
相应地,脉冲电极9上分布有多个过流孔。
与等离子发生器脉冲发生器输出端导通的圆形带孔的脉冲电极9的将等离子发生器特脉冲频率作用于其与两根针状正负电极共同形成的高压差等离子通道内,从而进一步的增强杀菌效果。
进一步地,带孔的脉冲电极9可以在局部减小回流通道截面积,产生一定的阻挡作用,使部分水流被反击回来,从而增加回流水在杀菌仓等离子通道内的滞留时间,从而再一次增强杀菌效果。
进一步地,所有过流孔通流截面之和为泵浦35给水截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三。
此外,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间的距离与针状电极23间的间距负相关,即当针状电极23距离较大时,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的距离变小,反之,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的距离变大。
需知,在位置关系上,针状电极23的固定端在上而本体向下延,此时,所述回流口位于针状电极23下延指向的灭菌仓位置,即灭菌仓底板处与针状电极23对位的位置。
图1中可见,给水腔11可向两个舱室供水,其一是电极所容置的舱室内,记为前述的回水腔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回流口位于回水腔的下端。另一个舱室为图1中所示的出水腔27,出水腔27与回水腔3并列设置,这种并列设置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并列,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图1所示为水平方向上的并列。
回水腔3和出水腔27的位置决定了控制阀阀芯19的结构和作动方式,这属于机械领域之液压元件的一般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所述出水口设置在出水腔27上,出水口,即图1中所示的出水管接头21,可以配管,以适应不同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向阀包括一构成换向阀阀壳的给水腔11+回水腔3+出水腔27;相应地,该给水腔11与所述泵浦35通过管路、管壳或口口直连形成连通,且给水腔11与所述出水腔27及回水腔3连通,此处的三个腔在结构上是相互连通的,进而通过阀芯19在给定的位置分隔开或连通。
进而,提供容置在给水腔11内的阀芯19,控制阀的控制通常采用位置控制,控制阀中阀芯19使预定的通连或截止实现所处的位置简称为位。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控制阀可以采用两位,也可以采用三位。当具备两位时,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11与出水腔27连通并与回水腔3截止的状态,另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11与回水腔27连通并与出水腔3截止的状态。
若为三位,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11与出水腔27连通并与回水腔3截止的状态,再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11与回水腔3连通并与出水腔27截止的状态,余下的一位用于给水腔11与回水腔3截止并与出水腔27截止的状态。
三位既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的圆形的阀芯19实现,也可以使用柱塞式的阀芯19来实现,不同的阀芯会对应不同的作动方式和不同的配管方式,这属于机械领域的一般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回水腔3与出水腔23在水平方向上并列时,适于使用圆形阀芯或者球型阀芯进行切换,当采用圆形阀芯时,所述给水腔11的下端与回水腔3及出水腔23连通,圆形阀芯安装在给水腔11内部下端,形体遮蔽住给水腔11与其他腔室连通的孔,通过开在圆形阀芯上的阀孔13来控制给水腔11与其他腔室的连通。
图1中可见,阀芯19为与给水腔11下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圆形阀板,其基本运动形式是绕自身轴线的转动。
相应地,给水腔11与圆形阀板配合的部分具有内圆柱面,且该内圆柱面的下部通过一竖直隔板分开,图1的下部可以看出,隔板25为竖直隔板,用于将出水腔27和回水腔3在此处隔开,因此,内圆柱面下部被竖直隔板分开的两个部分,其一用于与回水腔3连通,另一用于与出水腔27连通。
其中,圆形阀板的半边具有竖向连通孔,即图1中所示的阀孔13,另半边为竖向的封隔部,因此,在圆形阀板转动的也不同位置时,阀孔13所提供的连通位置也会不同。
相应地,圆形阀板具有绕自身轴线的转动作动方向。
关于圆形阀板的控制,其可以采用手动控制,也可以采用其它控制方式,例如电动。图1中,隔板25中部形成有竖直向的过孔26,相应提供一自下通过过孔26介入到给水腔11并与圆形阀板固定连接的阀杆20,该阀杆20与过孔液密封配合,通过对阀杆20的转动驱动即可使其作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适宜自动控制的配置,相应提供一电致驱动器,以驱动所述阀杆20作动。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电致驱动器的动力部件为图1中所示的步进电机15,步进电机15通过齿轮组驱动所述阀杆20。
步进电机15与图5中所示的控制板34连接,可以基于控制板34的顺序控制实现步进电机15的控制。
在一些实现中,可以采用设定启动的方式,以在每天的设定时间段对水桶内的水进行灭菌。
图1中的齿轮组包括一个安装在步进电机15的电机轴14上的输出齿轮2和安装在阀杆20上的从动齿轮29,以及一个双联齿轮。双联齿轮在图1中包括一个大齿轮1和一个小齿轮31,其中大齿轮与输出齿轮2啮合,小齿轮31与从动齿轮29啮合,从而形成一个减速总成,以提高阀芯19的控制精度。
在图1的上部可见,给水腔11包括具有内圆柱面结构的腔体和构造为进水接口的直管接头,直管接头在图1中表示为具有进水接口16的管接头。
其中,给水腔11的腔体中上部具有内螺纹12,相应地,直管接头下部具有外螺纹17,进水接口16通过与腔体间的螺纹连接装配在腔体上,且直管接头的下端抵压住圆形阀板上表面周缘而形成对圆形阀板的上限位。
优选地,直管接头与圆形阀板的接合界面处设有密封圈18。
所述给水腔11的进口位于上端;
所述泵浦35座设在给水腔的口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灭菌器负载有电池和/或具有外接电源电路,以在控制板开启自动控制功能时提供电力保持。
此外,所述基部安装在一桶状壳体内,桶状壳体用于灭菌器套装在相应水桶口部,以利于安置灭菌器。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7对具有双泵的灭菌器进行描述,除非特别说明,其相关结构均与图1所例示的结构相一致。
图1中具有双泵,其一是循环水泵37,其用于构造灭菌循环。相应地,循环水泵37通过引水管从相应的容器中吸水,然后泵送到灭菌仓,图7中,灭菌仓有上盖41和下壳43组配而成,所形成的腔室用于布设灭菌装置。
关于灭菌装置,其可以参照关于图1例示结构及相关描述。另外,在本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可以平行设置,并且两针状电极23所确定出的平面与脉冲电极9平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对于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间的构造并不产生实质影响,换言之,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间也可以相互垂直。同样地,对于图1所示的结构,脉冲电极9与针状电极23也可以平行。
由于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可以不设置换向阀,配有双泵的灭菌器的整体成本比配有单泵结构的灭菌器成本更低。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即便是单泵结构,所适配灭菌器也可以只用来产生灭菌循环,至于容器向外泵水,其可以采用外部泵浦吸水。
图7中,两个水泵间并列,易于配管。上盖41配有多个管接口40,例如泵送水泵36的两个接口可以探入到相应管接口40,构成承插结构,便于快速装配。
进一步地,提供密封塞39用于承插结构的密封,图7中可见,泵送水泵36的接口具有锥形部,相应的管接口40具有相应的锥形腔,加以适配的密封塞39也具有锥形部,通过锥面配合可以形成较大的结合力,从而形成较佳的密封。
四个密封塞39之间通过连接筋38进行连接,便于整体装配,且不容易丢失密封塞39。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并没有标识出用于例如回水盖10与回水腔3间的密封件,实质在更优的实施例中需要配置密封件。在图7中明确的给出了密封圈42,用于相应上盖41与下壳43结合界面的密封。

Claims (19)

1.一种灭菌器,用于对当前给定的容器内的饮用水灭菌,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部,用作安装基体;
泵浦,安装在基部上,以从所述容器泵水;
灭菌仓,安装在所述基部上,且该灭菌仓内设有灭菌装置;
灭菌仓承接所述泵浦,并具有回流到所述容器的回流口;
出水口,位于灭菌仓或基部上;
换向阀,位于泵浦泵出管或口,以向出水口或向灭菌仓泵水状态的切换;或位于灭菌仓,以向回流口或向出水口泵水状态的切换;
在泵浦经由灭菌仓连通回流口而形成回流通路的灭菌仓部分设有一对极性互斥的电极,并相应为电极配有等离子发生驱动电路;
相应两电极间留有放电距离,以形成等离子发生终端;
两电极均为针状电极,且相互平行;
于两针状电极尖端指向端设有一板型电极;
相应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脉冲发生器,该脉冲发生器驱动所述板型电极;
针状电极与板型电极的板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两针状电极间的间距为5~1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板型电极覆盖于回流口的入口端;
相应地,板型电极上分布有多个过流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有过流孔通流截面之和为泵浦给水截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板型电极与针状电极间具有的给定距离,该给定距离与所述间距负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定距离为2~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电极的固定端在上而本体向下延;
所述回流口位于电极下延指向的灭菌仓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电极容置在一舱室内,该舱室构成回水腔;
相应地,所述回流口位于回水腔的下端;
提供一与回水腔并列的出水腔,相应地,所述出水口设置在出水腔上;
所述换向阀包括一构成换向阀阀壳的给水腔;相应地,该给水腔与所述泵浦连通,且给水腔与所述出水腔及回水腔连通;
容置在给水腔内的阀芯具备两位或三位,具备两位时,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出水腔连通并与回水腔截止的状态,另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回水腔连通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
若为三位,其中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出水腔连通并与回水腔截止的状态,再一位用于确定给水腔与回水腔连通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余下的一位用于给水腔与回水腔截止并与出水腔截止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回水腔与出水腔在水平方向上并列;
所述给水腔的下端与回水腔及出水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为与给水腔下部形成轴孔配合的圆形阀板;
相应地,给水腔与圆形阀板配合的部分具有内圆柱面,且该内圆柱面的下部通过一竖直隔板分开,被竖直隔板分开的两个部分,其一用于与回水腔连通,另一用于与出水腔连通;
其中,圆形阀板的半边具有竖向连通孔,另半边为竖向的封隔部;
相应地,圆形阀板具有绕自身轴线的转动作动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竖直隔板中部形成有竖直向的过孔;
提供一自下通过过孔介入到给水腔并与圆形阀板固定连接的阀杆,该阀杆与过孔液密封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提供一电致驱动器,以驱动所述阀杆作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腔包括具有内圆柱面结构的腔体和构造为进水接口的直管接头;
其中,腔体中上部具有内螺纹,相应地,进水接口下部具有外螺纹,进水接口通过与腔体间的螺纹连接装配在腔体上,且直管接头的下端抵压住圆形阀板上表面周缘而形成对圆形阀板的上限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直管接头与圆形阀板的接合界面处设有密封圈。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腔的进口位于上端;
所述泵浦座设在给水腔的口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提供一控制板,以输出控制所述换向阀及灭菌装置;
所述灭菌器负载有电池和/或具有外接电源电路,以在控制板开启自动控制功能时提供电力保持。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安装在一桶状壳体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构成循环水泵,另提供一从所述容器向外泵水的泵送水泵。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灭菌器,其特征在于,循环水泵与泵送水泵分时复用同一引水管;或
循环水泵与泵送水泵各配有独立的引水管。
CN202010249188.9A 2020-04-01 2020-04-01 灭菌器 Active CN1112687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9188.9A CN111268763B (zh) 2020-04-01 2020-04-01 灭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9188.9A CN111268763B (zh) 2020-04-01 2020-04-01 灭菌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8763A CN111268763A (zh) 2020-06-12
CN111268763B true CN111268763B (zh) 2022-07-01

Family

ID=70996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9188.9A Active CN111268763B (zh) 2020-04-01 2020-04-01 灭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68763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427A (zh) * 2007-06-27 2008-12-31 九州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7635B2 (ja) * 1994-12-09 2001-11-12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法排ガス浄化装置
JP3364669B2 (ja) * 1995-07-12 2003-01-0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法排ガス浄化装置
CN1323950C (zh) * 2005-03-24 2007-07-04 浙江大学 用于废水处理的脉冲等离子体气液放电装置
KR101055402B1 (ko) * 2009-05-26 2011-08-08 한경희 휴대용 살균기
TWI540102B (zh) * 2015-07-27 2016-07-01 Maxtec Plastics Inc Waterway Recycling Module and Its Ultraviolet Safety Sterilization Method for Reverse Osmosis and Ultrafiltration Filter System
CN207093846U (zh) * 2017-06-29 2018-03-13 宣城市德思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分水控制阀
CN208658567U (zh) * 2017-11-22 2019-03-29 周红伟 水杯杯盖及水杯
KR102104709B1 (ko) * 2018-03-12 2020-04-24 광운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플라즈마 멸균처리 음용수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5427A (zh) * 2007-06-27 2008-12-31 九州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8763A (zh) 2020-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8523B2 (en) Electrolytic cell for surface and point of use disinfection
US7029587B2 (en) Water purification
US20060157343A1 (en) Electrolytic cell for surface and point of use disinfection
US20030024828A1 (en) Sterilizing method and electrolyzed water producing apparatus
KR20170006612A (ko) 공기압을 이용한 휴대용 살균수 스프레이건
CN111268763B (zh) 灭菌器
CN105451858A (zh) 利用臭氧给表面消毒并处理水的设备和方法
CN207861949U (zh) 过流式紫外led杀菌装置
CN215479886U (zh) 一种自来水消毒杀菌过滤器
JP2007014888A (ja) 消毒装置
KR100547469B1 (ko) 비데용 살균장치
CN217959702U (zh) 一种具有杀菌消毒装置的饮水机
CN217868514U (zh) 饮用水供给装置和饮用水供给系统
CN215479921U (zh) 水处理设备
CN217377400U (zh) 一种电解水消毒装置
CN212806199U (zh) 一种杀菌装置
CN217286419U (zh) 一种用于牙科椅的供水装置
JP2000176461A (ja) オゾン水発生装置
CN211896143U (zh) 高压开关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KR100780816B1 (ko) 살균케이스 및 저수부 어셈블리
CN212713094U (zh) 水处理装置、用水设备及热水器
CN217659268U (zh) 带消毒功能的苏打水机
CN215365035U (zh) 一种自动杀菌消毒供水设备
CN218951064U (zh) 一种水杀菌消毒模块装置
CN213315098U (zh) 一种药物检测试验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21032 Floor 2, Building B4, Zone B, Zhejiang University Network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cubation Park, Tangya Town, Jindo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Fanlide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21013 B10, building 9, Peking University (Jinhu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rk, 276 Jinfan street, Wuche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Yangl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