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8345A -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8345A
CN101308345A CNA2008100992425A CN200810099242A CN101308345A CN 101308345 A CN101308345 A CN 101308345A CN A2008100992425 A CNA2008100992425 A CN A2008100992425A CN 200810099242 A CN200810099242 A CN 200810099242A CN 101308345 A CN101308345 A CN 101308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vel bearing
bearing spare
developing
tumbler
sp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92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8345B (zh
Inventor
青木大介
宫部滋夫
上野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08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8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3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了用以转动旋转体以切换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的构造,从而减少成本并节省空间,且其简化了切换操作,从而缩短操作时间。此成像装置利用旋转体的转动顺次移动并切换由该旋转体支承的各显影设备至面向感光鼓的显影位置。旋转体被转动以移动显影设备。凸轮与旋转体一体地转动,由此该凸轮的抵靠部抵靠调节转动件以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隔离。在显影设备抵靠感光鼓的状态下,凸轮经由其凹部与调节转动件隔离。

Description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旋转支承件(旋转体)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该旋转支承件(旋转体)支承多个显影设备且可转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一种采用旋转支承件(旋转体)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该旋转支承件(旋转体)支承多个显影设备且可转动。在此成像装置中,旋转支承件转动。关于操作,多个被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显影设备顺次移动至面向感光鼓的显影位置。另外,旋转支承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枢转。利用以上构造,使显影设备与感光鼓接触或离开该感光鼓(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5-148319)。
更详细的,旋转支承件(旋转体)经由一种枢转运动件可转动地支承,该枢转运动件可相对于装置主体枢转运动。当收到来自驱动电机的驱动力时,旋转支承件转动。利用以上操作,显影设备(显影部)顺次移动至显影位置。收到驱动力时转动的凸轮可转动地设在枢转运动件内。凸轮转动且与设在装置主体内的啮合部啮合。利用以上构造,枢转运动件S枢转运动,显影设备离开感光鼓。
如上所述,传统技术需要凸轮和转动该凸轮的驱动传动机构以使枢转运动件枢转运动。在以上情况下,需要用于把那些部件并入装置内部的空间。这成为阻碍成像装置小型化的因素。
发明内容
在以上情况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使显影设备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使显影设备从显影位置撤回的构造。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当显影设备经由旋转支承件的转动而移动时使该显影设备在远离显影位置的状态下沿着与该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能够从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移动所支承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并从与该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所支承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使显影设备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以实现该成像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使各个显影设备顺次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以缩短用另一显影设备更换被定位在显影位置的那个显影设备所需的操作时间。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通过转动旋转支承件而使各个显影设备移动至显影位置的构造。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简化通过转动旋转支承件而使各个显影设备移动至显影位置的构造,从而实现低成本和节省空间,并缩短用另一显影设备更换被定位在显影位置的那个显影设备所需的操作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代表性构造,一种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旋转支承件,支承多个用于对该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设备,且转动以沿着转动方向顺次移动所支承的多个显影设备至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位置;电机;枢转运动件,可枢转地支承旋转支承件;旋转件,与接收来自电机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旋转支承件一体地转动,该旋转件包括间隔部和接触部,该间隔部用于沿着与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由该旋转支承件支承的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显影位置,该接触部用于沿着交叉方向移动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该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从显影位置退回的退避位置;以及调节件,该调节件在其与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调节旋转支承件的枢转运动,该调节件设在以一定距离面向依据旋转件(导件)的转动而转动的间隔部的位置以沿着交叉方向移动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显影位置,以及设在该调节件与依据旋转件(导件)的转动而转动的接触部接触的位置以沿着交叉方向移动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该退避位置,其中,该旋转支承件枢转运动以使得在调节件离开间隔部的状态下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显影位置,以及使得在调节件与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退避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简化使显影设备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这样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当显影设备经由旋转支承件的转动而移动时使该显影设备在远离显影位置的状态下沿着与该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可从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移动所支承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以及从与该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所支承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采用以上构造,根据本发明,被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显影设备可在进一步远离电子照相感光鼓的状态下沿着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旋转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简化使显影设备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以实现成像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简化使各个显影设备顺次定位在显影位置的构造以能够缩短用另一显影设备更换被定位在显影位置的那个显影设备所需的操作时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简化通过转动旋转支承件而使各个显影设备移动至显影位置的构造。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简化通过转动旋转支承件而使各个显影设备移动至显影位置的构造,从而实现低成本和节省空间,并缩短用另一显影设备更换被定位在显影位置的那个显影设备所需的操作时间。
以下,参照附图示例说明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注意,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布置应根据适用本发明的装置的构造和各种条件适当变更。因此,除非特别说明,不意味着把本发明限定为那些具体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激光束打印机的总体构造的剖视图,该激光束打印机是成像装置的一例。
图2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构造的前视图。
图3表示图2所示构造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右侧视图。
图5是当图2所示旋转支承件的相位转移时切换机构的前视图。
图6A和6B分别是表示凹部附近的要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总体构造的前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右侧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总体构造的前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总体构造的前视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设备的切换机构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在此例中,具有四个显影设备的彩色激光束打印机作为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例子。图1是表示彩色激光束打印机的剖视图。
首先,说明彩色激光束打印机的成像操作。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2。充电辊3、曝光单元4、四个显影设备18a至18d以及清洁设备6设置在感光鼓2周围。充电辊3是用于给感光鼓2均匀充电的充电装置。曝光单元4是利用与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束照射感光鼓2的曝光装置。利用激光束照射经充电的感光鼓2以在该感光鼓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设备18a至18d是利用相应颜色的显影剂对已形成在感光鼓2上的潜像进行显影以显现图像的显影装置。
显影设备18a收容黄色显影剂且利用该黄色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另外,显影设备18b收容品红色显影剂且利用该品红色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显影设备18c收容青色显影剂且利用该青色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显影设备18d收容黑色显影剂且利用该黑色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也就是说,显影设备18a至18d对已形成在感光鼓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清洁设备6是用于除去感光鼓2表面残留的显影剂的清洁装置。
首先,使感光鼓2绕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逆时针)与中间转印带7的转动相同步地转动。然后,利用充电辊3给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充电。同时,曝光单元4用光束照射黄色图像以在感光鼓2上形成黄色的静电潜像。
在形成静电潜像的同时,利用后述的驱动传动机构转动用于支承四个显影设备18a至18d且可转动的旋转体(旋转支承件)102,以将黄色的显影设备18a定位在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18X。在显影位置18X,设于显影设备18a内的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接触。在此情况下,给显影辊182a施加极性与感光鼓2的带电极性相同且电位基本相等的电压,以使黄色显影剂附着到该感光鼓2的静电潜像上。经由以上操作,用黄色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也就是说,旋转体102支承多个显影设备18a至18d且转动,从而一个接一个地顺次移动所支承的多个显影设备至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18X。已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设备依据所收容的显影剂的颜色显影静电潜像。在此实施例中,具有涂覆以橡胶的金属轴182m(图3和5)的弹性辊用作显影辊182a至182d。注意,在此实施例中,显影辊182a至182d中的每个都在显影位置18X与感光鼓2接触(接触显影系统)。显影辊182a至182d中的每个都在其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显影静电潜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构造。本发明也适用于显影辊中的每个在显影位置18X与感光鼓2不相互接触而相互靠近的状态下显影潜像的构造。即便采用以上构造,也能获得后述的效果。
随后,给设在转印带7内侧的初次转印辊81施加极性与显影剂相反的电压。利用以上操作,把已形成在感光鼓2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初次转印到转印带7上。
按照以上方式完成黄色显影剂图像的初次转印。然后,利用旋转体102的转动顺次转动移动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各色显影设备(18b至18d),以将其定位在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18X。接着,按照与黄色情况相同的方式对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各色顺次进行静电潜像的形成、显影和初次转印。结果,四色显影剂图像在转印带7上重合。
在以上操作过程中,二次转印辊82不与转印带7接触。此情况下,用于除去转印带7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单元9也不与转印带7接触。
另一方面,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S存放在设于装置下部的盒状件51中。记录介质是形成显影剂图像的部件例如记录纸或OHP片材。片材S经由供给辊52一张张地分离并从盒状件51供给至一对套准调节辊(输送辊)53。这对辊53输送所供给的片材S至转印带7与转印辊82之间的空间。在此情况下,转印辊82与转印带7相互压力接触(图1所示的状态)。
另外,给转印辊82施加极性与显影剂相反的电压,把转印带7上重合的四色显影剂图像一起转印(二次转印)到所输送片材S的表面上。
其上已转印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S被输送至定影单元54。在定影单元54,给片材S加热和加压以把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该片材S上。结果,在片材S上形成彩色图像。然后,从定影单元54排出片材S至位于装置外部的上盖55的排出单元。
接着,参照图2和3说明用于转动旋转体(旋转支承件)102的驱动传动机构。图2是表示驱动传动机构的构造的前视图。图2表示显影设备18a的显影辊182a位于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18X的状态。图3是从右方看图2的右侧视图。注意,图2未表示图3所示的主体机架171。另外,图3未表示图2所示的转印带7和转印辊81。
图2和3中所示的驱动传动机构转动旋转体102,从而顺次切换并移动由该旋转体102支承的各四个显影设备18a-18d至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以下,说明驱动传动机构的构造。
驱动齿轮172可转动地支承(设置)在轴107上,该轴107利用成像装置主体A可转动地支承。齿轮172在收到来自电机M(驱动源)(图2)的旋转力时转动。
注意,用于从电机M传递旋转力给齿轮172的旋转力传递机构M1是例如齿轮系或齿形带等,且适于采用可传递旋转力的构造。另外,旋转力传递机构M1借助例如螺线管消除了构成齿轮系的齿轮的啮合状态。结果,可采用即使电机M转动,旋转力也不传递给齿轮172的构造。
臂状件103是利用装置主体A枢转支承(设置)的枢转运动件。也就是说,臂状件103的一端侧可转动地设在轴107上,该轴107设在主体机架171上。在臂状件103的另一端侧处,可转动地支承旋转体102的该臂状件103的另一端侧的前端与一端固定在装置主体A上的臂状件弹簧(例如,压缩弹簧)(弹性件)104的另一端配合。采用以上构造,臂状件103经由臂状件弹簧104的弹性力在轴107的中心受到沿箭头A所示方向(图2)的偏压力(弹性力、旋转力)。
旋转体102支承多个(此例中四个)显影设备18a至18d,且可转动地支承在臂状件103上。也就是说,显影设备装配在旋转体102上。此例中,显影设备18a至18d固定到或者可拆卸地安装到旋转体102上。根据此实施例的显影设备是经由用户可移除地装配到旋转体102上的显影盒。也就是说,显影设备可拆卸地安装到旋转体102上。采用以上构造,根据此实施例,用户能够更换显影设备。因此,容易维护装置主体A。另外,齿轮部(旋转支承件齿轮)102a沿着旋转体102的转动方向设在该旋转体102内。齿轮部102a与驱动齿轮172啮合。也就是说,当驱动齿轮172绕箭头A所示的方向(图2)转动时,旋转体102绕箭头B所示的方向(图2)转动。然后,当齿轮172停止转动时,旋转体102也停止转动。注意,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例,即使电机M继续转动,齿轮172也能停止转动。这是因为当旋转力从电机M经由机构M1传递给齿轮172时,该机构M1的一部分通过螺线管(未表示)的作用断开。
调节转动件105由位于装置主体A内的转动件保持器106可转动地支承。调节转动件105是用于调节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的调节件。另外,当调节转动件105的表层由弹性橡胶层形成时,能够减小噪音和利用高摩擦系数可靠地转动。另外,在此实施例中,调节转动件105由转动件保持器106可转动地支承。然而,当调节转动件105的外周面的滑动性能优良时,不需要使该调节转动件105可转动。另外,不需要提供转动件。根据此实施例,转动件105由弹性转动件形成。根据此实施例,由于弹性转动件,旋转体102可高精度地转动。另外,可减小旋转体102转动时的噪音。弹性转动件可仅使表面层有弹性(例如,橡胶)或者使整个部件有弹性。
另外,转动件105是由固定在装置主体A上的轴106a(图2、3和4)可转动支承的弹性转动件。用于支承转动件105的轴106a被布置成与旋转体102的转动轴线平行。当旋转体102转动时,使转动件105与后述凸轮101上具有的接触部101e至101h接触并转动。
凸轮(旋转件)101是与旋转体(旋转支承件)102一起转动的旋转件(导件)。在此实施例中,凸轮101与旋转体102分离,并装配到该旋转体102上。然而,凸轮101和旋转体102总是同步运动。为此,凸轮101和旋转体102两者可形成一体。凸轮101具有与转动件105接触的接触部101e至101h和不与该转动件105接触的间隔部(邻接解除部)101a至101d。间隔部101a至101d中的每个都是构造与转动件105的轮廓基本相同的凹部。接触部101e至101h和间隔部(凹部)101a至101d沿着凸轮101的外周面相对于该凸轮101的转动中心101i以基本相等的角度交替布置。凸轮101位于由旋转体102支承的显影设备18a至18d的纵向一端处。凸轮101还与旋转体102形成一体。
另外,间隔部101a至101d是沿着凸轮101的转动方向B(图2)在多个部分凹进的凹部。每个凹部在沿转动方向B的上游侧处具有从下游侧朝向该上游侧上升的斜面101m。斜面101m(图2)的提供使得显影设备18a至18d能够依据旋转体102的转动平滑地沿着与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运动离开显影位置18X。也就是说,依据旋转体102的转动,接触部101e至101h与转动件105接触以沿着交叉方向从显影位置18X移动显影设备18a至18d至退避位置。退避位置是显影设备18a至18d(显影辊182a至182d)在交叉方向远离显影位置18X的位置。
类似地,每个凹部在下游侧处具有从该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下降的斜面101n(图2)。斜面101n的提供使得显影设备18a至18d能够依据旋转体102的转动沿着与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平滑地靠近显影位置18X。也就是说,依据旋转体102的转动,间隔部101a至101d到达其面向转动件105的位置以沿着交叉方向从退避位置移动显影设备18a至18d至显影位置18X。
然而,斜面101n可以取消。例如,斜面101可以是直角而非斜面。另外,可适当选择斜面101m和101n的斜角。
例如图5所示,凸轮101与旋转体102一起转动。然后,使接触部101e与调节转动件(调节件)105接触,从而处于显影设备18a上提供的显影辊182a同感光鼓2分离的状态。类似地,当使其它接触部101f至101h分别与调节转动件105接触时,各显影设备18b至18d的显影辊182b至182d分别与感光鼓2分离。
因而,转动件(调节件)105在其远离依据凸轮101的转动而转动的间隔部101a至101d的状态下布置在面向该间隔部101a至101d的位置,以沿着交叉方向移动显影设备18a-18d至显影位置18X。另外,转动件105设在其与依据凸轮101的转动而转动的接触部101e至101h接触的位置,以沿着交叉方向移动显影设备18a-18d至退避位置。然后,转动件105在其与接触部101e至101h接触的状态下调节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
也就是说,旋转体102枢转运动以在转动件105离开间隔部101a至101d之一的状态下使显影设备18a至18d中的对应一个位于显影位置。另外,旋转体102枢转运动以在转动件105与接触部101e至101h之一接触的状态下使显影设备18a至18d中的对应一个位于退避位置。上述构造在后述实施例中也同样。
如图3所示,凸轮(旋转件)101、旋转体(旋转支承件)102、臂状件(枢转运动件)103和调节转动件(调节件)105设在所支承的显影设备的纵向一端和另一端。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旋转体102如后述那样转动。然而,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旋转体102停止转动,该旋转体102位于待命位置18Y。待命位置18Y是旋转体102停止转动且各显影设备不进行显影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此状态下,各显影辊不与感光鼓2接触。例如,显影辊182a位于转动件105下游的待命位置18Y。另外,在待命位置18Y,转动件105支承被设在上述一端处的旋转体102的下部。另外,转动件105支承被设在上述另一端处的旋转体102的下部。对于以上构造,可利用转动件105调节用于支承各个显影设备的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转动件105以一定的间距面向凹部(间隔部)101a的底面。此状态是显影设备位于显影位置18X的状态。在显影辊182b位于显影位置18X以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转动件105以一定的间距面向凹部101b的底面。类似地,在显影辊182c位于显影位置18X以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转动件105以一定的间距面向凹部101c的底面。另外,在显影辊182d位于显影位置18X以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转动件105以一定的间距面向凹部101d的底面。也就是说,凸轮101与调节转动件105隔开。
在表示显影设备进行显影的状态的图2和3中,转动件105设在凹部101a(至101d)附近,且该凹部101a(至101d)按照使转动件105与凸轮101不相互接触的方式布置。因此,利用弹簧104的弹性力偏压的臂状件103偏压旋转体102。于是,此偏压力(弹性力)变成显影辊182a(至182d)与感光鼓2之间的接触压力。
当收到来自电机M的旋转力时,驱动齿轮172朝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图2)转动。然后,如上所述,旋转体102朝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图2)转动。接着,设在旋转体102上的凸轮101也与该旋转体102一起朝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图4表示显影设备18a的显影操作完成、该显影设备18a从显影位置18X退回且显影设备18b移向显影位置18X的状态。
在此实施例中,臂状件(枢转运动件)103由成像装置的主体A可转动地支承。另外,臂状件103支承旋转体(旋转支承件)102的转动中心101i。转动中心101i是凸轮(旋转件)101的转动中心。另外,凸轮101装配到旋转体102上。因此,臂状件103支承凸轮101的转动中心101i。
另外,旋转体102具有沿其转动方向设在其整个外周上的齿轮部(旋转支承件齿轮)102a。然后,驱动齿轮(枢转运动件齿轮)172设在与转动中心103a相同的轴线上,臂状件103在该转动中心103a处可转动地支承在装置主体A上,这使得齿轮172和齿轮部102a相互啮合。对于以上构造,即使在臂状件103枢转运动时,齿轮172和齿轮部102a也总是保持相互啮合。这同样适用于以下实施例。
转动中心103a是可转动地支承齿轮172的轴172a的轴线。轴172a固定在主体机架171上。然后,臂状件103的一端可转动地装配地轴172a上。
如上所述且如图2和3中所示,弹簧104的弹性力(偏压力)用作使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压力接触的力。旋转体102从此状态起转动,从而解除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的压力接触状态。然后,当压力接触状态解除时,弹簧104的偏压力用作使凸轮101与转动件105压力接触的力。利用以上操作,能够可靠地使凸轮101与转动件105接触。
凸轮101的除设置间隔部(凹部)101a至101d的部分以外的外周面是与转动件105接触的接触部101e至101h。在接触部101e至101h与转动件105接触的状态下,显影设备18a至18d被构造成不与感光鼓2接触。因此,显影设备18a至18d能被顺次移动至显影位置而不负面影响感光鼓2。接触部101e至101h和间隔部101a至101d沿着凸轮101(旋转体102)的转动方向交替布置。间隔部101a至101d与凸轮101的转动中心101i之间的距离L1比接触部101e至101h与该凸轮101的转动中心101i之间的距离L2短(图5)。
然后,当显影设备18b(至18d)移动至显影位置18X时,控制器(未表示)截断驱动辊172的转动力,旋转体102停止转动。然后,显影设备18b到达显影位置18X。在显影位置18X,显影辊182b(至182d)与感光鼓2压力接触。在此状态下,如图2所示,转动件105以一定的距离面向凸轮101的间隔部(凹部)101b(至101d)。间隔部101b(至101d)和转动件105相互分离。于是,当重复以上操作时,各显影设备18a至18d顺次移动至显影位置18X。在此实施例中,转动件105与作为间隔部的凹部101b的底面之间的间隙G(图2)约1.5mm。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旋转体102与具有接触部101e至101h和间隔部101a至101d的凸轮101形成一体,且转动件105设在装置主体A内。结果,仅利用旋转体102的转动,在显影设备18a至18d转动时使该显影设备18a至18d(显影辊182a至182d)与感光鼓2接触或分离。为此,易于提供使旋转体102转动以移动各显影设备18a-18d至显影位置18X的构造。因此,能够降低装置的成本。另外,装置可小型化。再者,能在显影设备18a至18d(显影辊182a至182d)转动的同时使其与感光鼓2接触或分离。为此,与传统操作相比,切换操作得以简化,从而能够缩短操作时间。
现在,参照图6A和6B说明凸轮101的变型例。
图6A和6B是表示凸轮101的间隔部(凹部)附近状态的要部放大图。图6A是表示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接触之前(显影辊182a到达显影位置18X之前)的状态的示图。图6B是表示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接触时(显影辊182a到达显影位置18X时)的状态的示图。
除以上接触部和间隔部以外,图6A和6B所示的凸轮101还具有接触辅助部101k。如图6A所示,接触辅助部101k与调节转动件105接触,以使还未与感光鼓2接触的显影辊182a保持在与该感光鼓2接触的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在此例中,仅表示了显影辊182a的外周部,但这同样适用于其它显影辊的外周。
也就是说,在此实施例中,接触辅助部101k设在间隔部101a至101d内。辅助部101k设在间隔部101a至101d沿转动方向B的下游。由此,辅助部101k在显影辊182a至182d与感光鼓2接触之前与转动件105接触。因此,还未与感光鼓2接触的显影辊182a至182d可定位在与同该感光鼓2接触位置基本相同的转动轨迹上。
利用以上构造,所图6B所示,显影辊182a在与感光鼓2接触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与该感光鼓2接触。也就是说,显影辊182a利用同其与感光鼓2接触情况下基本相同的转动轨迹靠近该感光鼓。为此,可减小当显影辊182a和感光鼓2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冲击。因而,此实施例具有例如图像质量提高、显影辊182a或感光鼓2的损耗减小和噪音减小的优点。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构造。本发明也适用于不设置辅助部101k的情况。
旋转体102、臂状件103、凸轮101和调节转动件105设在由该旋转体102支承的显影设备18a至18d的纵向一端和另一端处。于是,在显影设备18a至18d位于不进行显影的待命位置18Y的状态下,设在以上一端处的旋转体102的下部由设在以上一端处的转动件105支承(图5)。另外,设在以上另一端处的旋转体102的下部由设在以上另一端处的转动件105支承。对于以上构造,可利用转动件105调节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另外,在旋转体102位于显影位置18X的状态下,通过使显影辊182a至182d与感光鼓2接触来调节设在一端和另一端处的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
如上所述,凸轮101的形状以多种方式变化,从而使得接触方法和接触解除(间隔)方法多样化。
第二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7和8说明用于转动旋转体102的驱动传动机构的另一实施例。
图7是表示驱动传动机构的构造的前视图,其中,显影辊182a位于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图8是从右方看图7的右侧视图。图7未表示图8中所示的主体机架171。另外,图8未表示图7中所示的转印带7和转印辊81。
在此实施例中,作为与旋转体102一起转动的旋转件(导件)的凸轮183设在由该旋转体102支承的各显影设备18a至18d内。其它构造和操作与以上实施例相同。
如图7和8所示,各显影设备18a至18d包括与调节转动件105接触的接触部183e至183h以及用于解除该调节转动件105的调节的间隔部(凹部、接触解除部)183a至183d。接触部和间隔部设在显影设备的外机架18S的外表面上。接触部和间隔部具有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形状)。另外,与以上实施例中凸轮101的间隔部一样,间隔部(凹部)183a至183d在显影过程中(当显影辊和感光鼓相互接触时)不与转动件105接触。于是,臂状件弹簧(弹性件)的偏压力(弹性力)用作使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压力接触的力。另一方面,为移动随后的显影设备至显影位置18X,当旋转体102由于驱动齿轮172的转动力而转动时,使各间隔部183a至183d与转动件105压力接触。利用以上操作,各显影辊182a至182d离开感光鼓2。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例,具有接触部183e至183h和间隔部(凹部)183a至183d的凸轮183设在各显影设备18a至18d内。利用以上操作,可取消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凸轮101。结果,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类似地,在此实施例中,也可像以上实施例中那样设置接触辅助部(图6A和6B)。
第三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9和10详细说明用于转动旋转体102的驱动传动机构的另一实施例。
图9是表示驱动传动机构的构造的前视图,其中,显影辊182a位于面向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图10是从右方看图9的右侧视图。图9未表示图10中所示的主体机架171。另外,图10未表示图9中所示的转印带7和转印辊81。
在此实施例中,上述调节件与感光鼓2形成一体。也就是说,用于支承感光鼓2的支承棒2a也作为用于调节旋转体的枢转运动的调节件。在此实施例中,支承棒2a具有以上实施例中的调节转动件105的功能。此实施例获得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结果。其它构造和操作与以上实施例相同。
凸轮101与旋转体102一起转动。于是,使接触部101e至101h与感光鼓2的支承棒2a接触。利用以上操作,显影辊182a离开感光鼓2。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显影辊182a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凸轮101经由间隔部(凹部)101a与支承棒2a分离。类似地,在其它显影设备中,在显影辊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凸轮101经由各间隔部(凹部)101b至101d与支承棒2a分离。
感光鼓2和支承棒2a本来就是成像装置的本身构件。在以上实施例中,感光鼓2和支承棒2a承担旋转体102的枢转运动。结果,可取消以上实施例中作为调节件的调节转动件105和转动件保持器106。为此,能够降低成本,且能减小空间。
另外,像以上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上述接触辅助件可设在凸轮内。根据此构造,当显影辊以基本接触状态与感光鼓2接触时,部件例如构成调节件的调节转动件105和转动件保持器106的公差不受影响。
调节件(转动件105、转动件保持器106)可与支承感光鼓2的单元(未表示)形成一体。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例,调节件与感光鼓2或支承该感光鼓2的单元(未表示)形成一体。
第四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11和12说明用于转动旋转体102的驱动传动机构的另一实施例。
图11是表示驱动传动机构的总体构造的前视图,其中,显影辊182a在处于显影状态的显影位置18X。图12是从右方看图11的右侧视图。图11未表示图12中所示的主体机架171。另外,图12未表示图11中所示的转印带7和转印辊81。
此实施例将以上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组合到一起。也就是说,作为与旋转体102一起转动的旋转件(导件)的凸轮183设在由该旋转体102支承的各显影设备18a至18d内。另外,调节件与感光鼓2形成一体。在此例中,用于支承感光鼓2的支承棒2a也作为用于调节旋转体的枢转运动的调节件。其它构造和操作与以上那些实施例相同。
根据此实施例,可消除以上实施例中的凸轮101、调节转动件105和转动件保持器106。为此,能够降低成本,且能减小空间。
类似地,在此实施例中,可提供像以上实施例中那样的上述接触辅助部(图6A和6B)。依据提供了接触辅助部的构造,当显影辊在基本接触状态与感光鼓2接触时,部件例如凸轮101、调节转动件105和转动件保持器106的公差不增加。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打印机作为成像装置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打印机。例如,本发明可适用于诸如复印机或传真机一类的其它成像装置或者诸如将那些功能组合到一起的复合机一类的其它成像设备。另外,上述实施例以这样一种成像装置作为例子,该成像装置采用中间转印件(带)、各色调色剂图像顺次重合和转印到该中间转印件上、且该中间转印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成像装置。例如,本发明可适用于这样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采用记录介质载体且各色显影剂图像顺次重合和转印到该记录介质载体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本发明适用于以上成像装置,从而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优点。
各实施例中,显影辊182a至182d在其与感光鼓2接触的状态下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所谓接触显影)。为此,说明了显影辊182a至182d在显影位置18X与感光鼓2接触的构造。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构造。本发明也适用于显影辊182a至182d在显影位置18X不与感光鼓2接触的构造。根据本发明,使设在显影辊182a至182d的一端和另一端处的间隔转动件在显影位置18X与感光鼓2的端部接触。结果,本发明也适用于使显影辊和感光鼓2相互靠近的构造。
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当利用旋转体102的转动来移动显影设备18a至18d时,可在显影设备沿着与旋转体102的转动方向B交叉的交叉方向远离显影位置18X的状态下移动该显影设备。
如上所述,根据以上各实施例,所支承的显影设备18a至18d可从旋转体102的转动方向B移动至显影位置18X,且显影设备18a至18d可从与该转动方向B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至显影位置18X。利用以上构造,由旋转体102支承的显影设备可沿着与转动方向B交叉的方向、从感光鼓2转动,以进一步离开该感光鼓2。
另外,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可使所支承的显影设备18a至18d沿着旋转体102的转动方向B远离显影位置18X,且可使显影设备18a至18d沿着与该转动方向B交叉的交叉方向远离显影位置18X。可在显影设备18a至18d沿交叉方向远离的状态下沿转动方向B移动该显影设备18a至18d。
根据以上实施例,显影设备18a至18d经由凸轮101的转动沿着与该凸轮101的转动方向B交叉的方向离开显影位置18X以到达退避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待命位置18Y是显影设备18a至18d沿转动方向B脱离显影位置的位置。位于待命位置18Y的显影设备也位于退避位置。因此,位于退避位置的显影设备18a至18d依据凸轮101的转动沿着与转动方向B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至显影位置18X。
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释一致以涵盖所有这些变形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所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
电子照相感光鼓;
旋转支承件,其支承多个用于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设备,且转动以沿着转动方向顺次移动所支承的多个显影设备至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位置;
电机;
枢转运动件,其可枢转地支承所述旋转支承件;
旋转件,与接收来自所述电机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所述旋转支承件一体地转动,所述旋转件包括间隔部和接触部,所述间隔部用于沿着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显影位置,所述接触部用于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移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从所述显影位置退回的退避位置;以及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在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调节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枢转运动,所述调节件设在以一定距离面向依据所述旋转件的转动而转动的所述间隔部的位置、以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移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显影位置,以及设在所述调节件与依据所述旋转件的转动而转动的接触部接触的位置、以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移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退避位置,
其中,所述旋转支承件枢转运动以使得在所述调节件离开所述间隔部的状态下、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显影位置,以及使得在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退避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件位于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的纵向一端处且与所述旋转支承件形成一体,
所述接触部和所述间隔部沿着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方向交替布置,以及
所述间隔部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包括沿着所述旋转件的所述转动方向以凹入方式设在所述旋转件的多个部分处的凹部,且每个所述凹部具有沿所述转动方向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上升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运动件由所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体可枢转地支承,且支承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承件具有沿所述转动方向设置的旋转支承件齿轮,
枢转运动件齿轮被设置成与使所述枢转运动件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中心同轴线,以及
所述旋转支承件齿轮和所述枢转运动件齿轮相互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件包括由轴可转动地支承的弹性转动件,所述轴固定在所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体上,
支承所述弹性转动件的所述轴被设置成平行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轴线,以及
所述弹性转动件在所述旋转件转动时与所述旋转件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着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承件、所述枢转运动件、所述旋转件和所述弹性转动件设在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的纵向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个处,以及
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不进行显影的待命位置的状态下,设在所述一端处的所述旋转支承件的下部由设在所述一端处的所述弹性转动件支承,并且设在所述另一端处的所述旋转支承件的下部由设在所述另一端处的所述弹性转动件支承,以便利用所述弹性转动件调节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枢转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具有接触辅助部,所述接触辅助部在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之前与所述调节件接触,以将还未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多个显影设备之一的显影辊定位在同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接触的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被提供为与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中的每个形成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被提供为与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或者用于支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的单元形成一体。
11.一种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所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
电子照相感光鼓;
旋转支承件,其支承多个用于对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设备,且转动以沿着转动方向顺次移动所支承的多个显影设备至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位置;
电机;
枢转运动件,由所述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主体可枢转地支承,且可枢转地支承所述旋转支承件;
旋转件,与接收来自所述电机的转动力而转动的所述旋转支承件一体地转动,所述旋转件包括间隔部和接触部,所述间隔部用于沿着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显影位置,所述接触部用于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移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至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从所述显影位置退回的退避位置,所述间隔部和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方向交替布置,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间隔部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短,所述接触部包括凹部,每个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转动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上升的斜面;
旋转支承件齿轮,沿着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转动方向设置;
枢转运动件齿轮,其被设置成与使所述枢转运动件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主体上的转动中心同轴线,且与所述旋转支承件齿轮啮合;以及
弹性转动件,其设在所述弹性转动件与依据所述旋转件的转动而转动的所述接触部接触的位置,以及设在所述弹性转动件以一定距离面向依据所述旋转件的转动而转动的所述间隔部的位置,所述弹性转动件的转动轴线被设置成平行于所述旋转支承件的转动轴线,
其中,所述旋转支承件枢转运动以使得在所述弹性转动件以一定距离面向所述间隔部的状态下、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显影位置,以及使得在所述弹性转动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退避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承件、所述枢转运动件、所述旋转件和所述弹性转动件设在由所述旋转支承件支承的所述多个显影设备的纵向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个处,以及
在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位于所述多个显影设备之一不进行显影的待命位置的状态下,设在所述一端处的所述旋转支承件的下部由设在所述一端处的所述弹性转动件支承,并且设在所述另一端处的所述旋转支承件的下部由设在所述另一端处的所述弹性转动件支承,以便利用所述弹性转动件调节所述旋转支承件的所述枢转运动。
CN2008100992425A 2007-05-15 2008-05-15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8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8984 2007-05-15
JP2007128984 2007-05-15
JP2008112002A JP4262294B2 (ja) 2007-05-15 2008-04-23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2002 2008-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8345A true CN101308345A (zh) 2008-11-19
CN101308345B CN101308345B (zh) 2011-07-20

Family

ID=40124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924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8345B (zh) 2007-05-15 2008-05-15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4262294B2 (zh)
CN (1) CN10130834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3521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2053529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显影盒、处理盒以及成像装置
CN102467022A (zh) * 2010-11-09 2012-05-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3015B2 (ja) * 2008-08-28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9130B2 (ja) * 2009-01-19 2013-1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0150401A1 (ja) 2009-06-26 2010-1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54261B2 (ja) * 2009-10-30 2012-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574886B2 (ja) 2009-10-30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0105B2 (ja) * 1986-09-20 1995-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
JP2002365878A (ja) * 2001-06-06 2002-12-18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2005148319A (ja) * 2003-11-13 2005-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3521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2053529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显影盒、处理盒以及成像装置
US8478161B2 (en) 2009-10-30 2013-07-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mber for spacing components of the apparatus and preventing movement of components of the apparatus
CN102053529B (zh) * 2009-10-30 2013-07-0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显影盒、处理盒以及成像装置
CN102053521B (zh) * 2009-10-30 2013-12-25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2467022A (zh) * 2010-11-09 2012-05-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467022B (zh) * 2010-11-09 2016-01-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310304A (ja) 2008-12-25
CN101308345B (zh) 2011-07-20
JP4869359B2 (ja) 2012-02-08
JP4262294B2 (ja) 2009-05-13
JP2009069860A (ja) 200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8345B (zh) 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EP1993000B1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51871C (zh)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KR101733802B1 (ko)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4585746B2 (ja)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7511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850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9652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572524A (zh) 驱动装置和具备驱动装置的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162828A (ja) 現像装置
US7072605B2 (en) Rotary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ment unit mounted on a rotating member
CN102236279B (zh) 齿轮中心距保持机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组件
JP4401763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72186B2 (ja) 感光体駆動機構
JP4980764B2 (ja) 用紙の幅合わせ装置
JP48025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30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65372C (zh) 显影盒、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328944B2 (ja) ロータリー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944241A2 (en) Synchronous band drive for an inline color printer
JP3856095B2 (ja) 現像装置
JP4000443B2 (ja) ロータリー現像ユニット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6706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517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7399A (ja) 加圧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