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0143B -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0143B
CN101300143B CN2006800413421A CN200680041342A CN101300143B CN 101300143 B CN101300143 B CN 101300143B CN 2006800413421 A CN2006800413421 A CN 2006800413421A CN 200680041342 A CN200680041342 A CN 200680041342A CN 101300143 B CN101300143 B CN 101300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raceway face
mounting flange
bearing arrangement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413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0143A (zh
Inventor
小森和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263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13116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2218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5280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300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0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同时解决了减小装置的重量和尺寸与增加其刚度相矛盾的问题,并提高了其强度和耐用性。在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中,在毂轮(4)的车轮安装凸缘(6)中沿周向以规则间隔设有多个轮毂螺栓(6a)。外侧滚动元件组(3)的节圆直径设定为大于内侧滚动元件组的节圆直径,滚动元件(3)的外径设定为相同,从而外侧滚动元件组(3)的数量设定为大于内侧滚动元件组的数量。在车轮安装凸缘(6)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厚壁肋(17)。各肋(17)包括从车轮安装凸缘(6)的基部(6c)径向延伸的直部(17a)、以及圆顶部(17b)。圆顶部(17b)设定为具有以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为中心的预定曲率半径(r),并且其外周与车轮安装凸缘(6)的外周基本对准。

Description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车轮的轴承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旨在减轻其重量并增大其刚度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适于通过滚动轴承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用于安装车轮的毂轮,并且对于驱动轮采用内圈旋转方式,对于从动轮采用内圈旋转和外圈旋转两种方式。在这样的轴承装置中广泛使用双列角接触滚珠轴承,因为其具有期望的轴承刚度、对错位的高耐久性以及燃料消耗所需的小转矩。相对照的是,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广泛用于越野车、卡车和载重车辆。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大致上分为:第一代结构,其中双列角接触滚珠轴承式车轮轴承装配在悬架的转向节形成部与毂轮之间;第二代结构,其中车体安装凸缘或车轮安装凸缘直接形成在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第三代结构,其中内滚道表面之一直接形成在毂轮的外周表面上;以及第四代结构,其中多个内滚道表面直接形成在毂轮和等速万向节的外周表面上。
图3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车轮轴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50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形成,该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包括:外部件51,在其外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待安装在车辆的转向节(未示出)上的车体安装凸缘51b,并在其内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51a、51a;内部件,该内部件在其外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与双列外滚道表面51a、51a相对的双列内滚道表面52a、54a;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外滚道表面51a、51a与内滚道表面52a、54a之间的双列圆锥滚子56、56;以及用于可自由滚动地保持双列圆锥滚子56、56的保持架57、57。
内部件55包括毂轮52,该毂轮52具有在其一端上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53、形成在其外周表面上的一个内滚道表面52a以及从内滚道表面52a轴向延伸的柱形部52b,内部件55还包括压配合在柱形部52b上的内圈54,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另一内滚道表面54a。由此,内部件55形成用于驱动驱动轮的第三代结构的车轮轴承装置。
另外,轮毂螺栓60适于沿车轮安装凸缘53的外周等距地安装在车轮安装凸缘53上。此外,在形成于外部件51与内部件55之间的环形开口中安装密封件58、59,以防止容纳在轴承装置内的油脂泄漏,并防止雨水或灰尘从外部进入轴承装置。
在这样的车轮轴承装置中,如图4所示,在车轮安装凸缘53的内侧表面上在轮毂螺栓60的位置处形成有径向延伸肋61,用于增加车轮轴承装置的刚度,并且在车轮安装凸缘53的最外周上在轮毂螺栓60之间形成有均为大致圆弧形的凹口62,用于减轻车轮轴承装置的重量。另一方面,外部件51的车体安装凸缘51b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未示出)上的孔63,还在其最外周上在螺栓孔63之间形成有均具有平滑弯曲结构的凹口64。为了从车体安装凸缘51b除去多余的材料,各凹口64形成为径向向内超过螺栓孔63的节圆直径(参见日本专利特开公报No.2000-6504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车轮轴承装置50中,期望增加轴承装置的刚度以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从而即使该轴承装置被施加大力矩负载,也可以保持稳定驱动。但是,由于悬架周围的空间受限因而轴承装置的尺寸也受限,因此非常难以增加轴承装置的刚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试图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则同时实现增加轴承装置的刚度并减轻其重量的难度大大增加。对于要求强度和耐用性的毂轮52来说如此,对于需要装配在车辆转向节的内径中的外部件51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包括:外部件,在该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安装到汽车转向节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在该外部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所述车体安装凸缘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上的四个孔;内部件,该内部件包括毂轮,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适于在该车轮安装凸缘上沿其外周等距地安装的多个轮毂螺栓、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一个外滚道表面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轴向延伸的柱形部,所述内部件还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上的内圈,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以及双列滚珠组,所述双列滚珠组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所述外部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与所述内部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该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在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各肋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基部径向延伸的直部、以及具有以所述轮毂螺栓的轴心为中心的预定曲率半径的圆顶部,所述预定曲率半径大致对应于所述轴心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最外周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螺栓孔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等于所述螺栓孔沿与所述加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X,即,X=Y。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第一至第四代车轮轴承装置中,由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并且在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各肋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基部径向延伸的直部、以及具有以所述轮毂螺栓的轴心为中心的预定曲率半径的圆顶部,所述预定曲率半径大致对应于所述轴心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最外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优选的是,所述圆顶部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大于所述轮毂螺栓的轴心与所述直部之间的距离“a”,且小于所述轮毂螺栓的轴心与一点之间的距离“b”,该点为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最外周与从所述直部径向向外延伸的线的交点,从而具有关系a≤r<b(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如第一方面中所限定的,在如下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中,即,其中设置有外部件,在该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安装到汽车转向节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所述车体安装凸缘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上的四个孔,由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并且由于所述螺栓孔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大于所述螺栓孔沿与所述加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X”(即,X≤Y),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优选的是,在所述滚珠组中,各滚珠的外径相同,并且外侧滚珠组的滚珠数量设定为大于内侧滚珠组的滚珠数量(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增加刚度和延长轴承寿命。
优选的是,各个滚珠的外径“d”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PCDi”之比“d/PCDi”设定在0.14≤(d/PCDi)≤0.25的范围内(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增加刚度和延长轴承寿命。
还优选的是,所述内部件包括毂轮,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一个外滚道表面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轴向延伸的柱形部,并且所述内部件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上的内圈,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并且其中在所述毂轮的外侧端部中形成有大致锥形的凹口,所述凹口的深度延伸成使得在该锥形凹口与其外侧端部的所述毂轮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基本恒定的壁厚(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这样可以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由于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包括:外部件,在该外部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内部件,该内部件包括毂轮,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适于在该车轮安装凸缘上沿其外周等距地安装的多个轮毂螺栓、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一个外滚道表面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轴向延伸的柱形部,并且所述内部件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上的内圈,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以及双列滚珠组,所述双列滚珠组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所述外部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与所述内部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该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并且在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各肋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基部径向延伸的直部、以及具有以所述轮毂螺栓的轴心为中心的预定曲率半径的圆顶部,所述预定曲率半径大致对应于所述轴心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最外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包括:外部件,在该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安装到汽车转向节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还在该外部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内部件,该内部件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分别与其它滚道表面相对的双列内滚道表面;以及双列滚珠组,所述双列滚珠组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所述外部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与所述内部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所述车体安装凸缘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上的四个孔,还在其最外周上在所述螺栓孔之间形成有均具有平滑弯曲结构的凹口,该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并且所述螺栓孔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大于所述螺栓孔沿与所述加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X”(即,X≤Y),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可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在于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该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包括:外部件,在该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安装到汽车转向节上的车体安装凸缘,并且还在该外部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内部件,该内部件包括毂轮,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一个滚道表面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轴向延伸的柱形部,并且所述内部件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上的内圈,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以及双列滚珠组,所述双列滚珠组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所述外部件的所述外滚道表面与所述内部件的所述内滚道表面之间;所述车体安装凸缘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上的四个孔,还在其最外周上在所述螺栓孔之间形成有均具有平滑弯曲结构的凹口,该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所述滚珠组中的各滚珠的外径相同,并且外侧滚珠组的滚珠数量设定为大于内侧滚珠组的滚珠数量,在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各肋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的基部径向延伸的直部、以及圆顶部,所述螺栓孔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等于所述螺栓孔沿垂直于所述加载方向的方向的间距“X”。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将明白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和特征,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的纵向剖面图;以及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在以下说明中,装置的术语“外侧”(图中的左手侧)是指在将轴承装置安装在车体上时位于车体外部的那一侧,装置的术语“内侧”(图中的右手侧)是指在将轴承装置安装在车体上时位于车体内部的那一侧。
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是用于从动轮的第三代类型,包括内部件1、外部件2以及可滚动地容纳在内部件1与外部件2之间的双列滚珠(滚珠组)3、3。内部件1包括毂轮4和以预定过盈压配到毂轮上的内圈5。毂轮4一体形成有在其一端的车轮安装凸缘6、在其外周表面上的一个(外侧)内滚道表面4a、以及从内滚道表面4a通过轴状部7延伸的柱形部4b。在车轮安装凸缘6上沿着其周边等距地布置轮毂螺栓6a,并且在轮毂螺栓6a之间形成圆形孔6b。这些圆形孔6b不仅有助于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而且有助于供任何用于组装和拆卸轴承装置的紧固工具通过。
内圈5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另一(内侧)内滚道表面5a,并适于以预定过盈压配在毂轮4的柱形部4b上并由敛缝部4c轴向紧固,敛缝部4c通过使柱形部4b的端部塑性变形而形成。内圈5由诸如SUJ 2的高碳铬轴承钢制成,并通过浸入淬火硬化至其芯部而具有58~64HRC的硬度。
毂轮4由碳含量按重量计为0.40~0.80%的中碳钢(例如S53C)制成,并通过高频感应淬火而硬化,使得从车轮安装凸缘6的内侧基部6c到柱形部4b的包括内滚道表面4a在内的区域具有58~64HRC的表面硬度。敛缝部4c保持其锻造之后的表面硬度。因此,车轮安装凸缘6具有足以抵抗施加到其上的旋转弯曲负载的机械强度,可提高在被内圈5压配的区域处的柱形部4b的抗微振磨损强度,并且在敛缝过程中可在没有任何微裂的情况下执行敛缝部4c的塑性变形作业。
外部件2在其外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待安装在车辆的转向节(未示出)上的车体安装凸缘2c,并在其内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与毂轮4的内滚道表面4a相对的外侧外滚道表面2a以及与内圈5的内滚道表面5a相对的内侧外滚道表面2b。双列滚珠3、3容纳在这些外滚道表面与内滚道表面之间并由保持架9、10可滚动地保持。外部件2由碳含量按重量计为0.40~0.80%的中碳钢(例如S53C)制成,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通过高频感应淬火而硬化从而具有58~64HRC的表面硬度。
在外部件2与内部件1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的外侧端部中安装有密封件11,并在该环形空间的内侧端中安装用于检测车轮转速的磁性编码器12。密封件11和覆盖外部件2的开口端的盖(未示出)防止容纳在轴承内的油脂泄漏,并防止雨水和灰尘从外部进入轴承。虽然这里所示的结构是第三代轴承结构,但如果本发明的轴承装置是其中外部件2的外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车体安装凸缘2c的内圈旋转型,那么其也可应用于第二代和第四代轴承结构。另外,尽管所示轴承装置使用双列角接触滚珠轴承,但也可以使用其它轴承,例如采用圆锥滚子作为滚动元件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如图1所示,外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o设定为大于内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i(PCDo>PCDi)。外侧和内侧的各个滚珠3的直径“d”都相同,因而由于PCDo>PCDi,所以外侧滚珠组3的滚珠数量大于内侧滚珠组3的滚珠数量。
毂轮4的外部轮廓构造从内滚道表面4a的底部经由对立部(counterportion)7a、从对立部7a轴向延伸的轴状部7、锥形的阶梯状部7b以及内圈5所抵靠的肩部8延续到柱形部4b。在毂轮4的外侧端部形成有大致锥形的凹口13。凹口13的深度超过内滚道表面4a的底部延伸至轴状部7的阶梯状部7b附近,使得毂轮4的外侧壁厚,即毂轮4的外侧外周表面与锥形凹口13之间的壁厚基本恒定。另外,由于PCDo>PCDi,所以内滚道表面4a的直径大于内圈5的内滚道表面5a的直径,由此轴状部7的外径大于内滚道表面5a底部的直径。
另一方面,在外部件2中,由于PCDo>PCDi,所以外侧外滚道表面2a的直径大于内侧外滚道表面2b的直径。外侧外滚道表面2a经由柱形肩部14、阶梯状部15和直径较小的柱形肩部16延续到内侧外滚道表面2b。外滚道表面2b底部的内径设定为其与直径较大的肩部14的内径基本相同。
在具有该结构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中,由于外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o大于内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i并且外侧滚珠组3的滚珠数量也大于内侧滚珠组3的滚珠数量,所以可增大轴承装置外侧的轴承刚度,从而可延长轴承装置的寿命。此外,由于在毂轮4的外侧端部处形成凹口13,使得毂轮4在该外侧端部处的壁厚基本恒定,因此可以显著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因而,能够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增加外侧的轴承刚度,各个滚珠3的直径“d”与内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i之比(d/PCDi)设定在预定范围内,即,0.14≤(d/PCDi)≤0.25。考虑到轴承刚度,由于在节圆直径PCDi相同的情况下数量较大的滚珠3(即,直径“d”较小)可增大轴承刚度,所以各个滚珠3的直径“d”较小是优选的。然而,考虑到轴承装置的寿命,由于直径“d”较小的滚珠3会降低滚动疲劳强度,所以滚珠3的直径“d”较大是优选的。
节圆直径PCDi与滚珠3的直径“d”之间的关系的FEM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发现在d/PCDi超过0.25时不能增大轴承刚度,相反在d/PCDi小于0.14时滚动疲劳强度降低。因此,除了将外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o设定为大于内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i之外,可以通过将比率d/PCDi设定在0.14≤(d/PCDi)≤0.25的范围内来同时满足增大刚度和延长轴承寿命。
另外,根据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毂轮4的车轮安装凸缘6上形成有肋17,以增加轴承装置的刚度,并且还在车轮安装凸缘6中形成有圆形孔6b,以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各肋17在车轮安装凸缘6的内侧表面上形成在轮毂螺栓6a所压配的位置处,并具有从车轮安装凸缘6的基部6c径向向外延伸的构造。各肋17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车轮安装凸缘6的基部径向向外延伸的直部17a、以及圆顶部17b。肋17的设置增加了车轮安装凸缘6的强度并因而增加了其刚度,由此能够形成直径较大的圆形孔6b以进一步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
圆顶部17b形成为具有以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为中心且曲率半径为“r”的圆弧。曲率半径“r”大致对应于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与车轮安装凸缘6的最外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圆顶部17b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大于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与直部17a之间的距离“a”,小于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与一点之间的距离“b”(即,a≤r<b),该点为车轮安装凸缘6的最外周与从直部17a径向向外延伸的线的交点。
另一方面,外部件2的车体安装凸缘2c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车辆转向节(未示出)上的孔18,还在车体安装凸缘2c的最外周上在螺栓孔18之间形成有均具有平滑弯曲结构的凹口19。为了从车体安装凸缘2c除去多余的材料,各凹口19形成为径向向内延伸超过螺栓孔18的节圆直径。这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车轮轴承装置的重量。
为了增加外部件2的刚度,本申请人注意到以四孔型布置车体安装凸缘2c的螺栓孔18。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将螺栓孔18的间距设定为使得螺栓孔18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大于螺栓孔18沿与加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X”,更优选的是使“X”等于“Y”(即,X≤Y)。这样即使在转向节的设计改变时,也可以增加外部件2的刚度。
根据由本申请人进行的FEM分析发现,与规格为X=80~90mm且X/Y=1.6~1.8的传统外部件相比,在规格为X=Y=70~80mm且X/Y=1.0的本发明的外部件2中观察到仅外部件2的刚度增加33~37%。还发现,不仅毂轮4而且结合有内部件1的轴承单元都另外实现了刚度增加16~18%。因而发现可以提供这样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通过将螺栓孔18的间距“X”和“Y”之间的关系设定为X≤Y,可以解决减轻轴承装置的重量与增大轴承装置的刚度相矛盾的问题。
如果外部件2的螺栓孔18的间距“X”和“Y”设定为相等(X=Y),则可以不用考虑外部件的车体安装凸缘2c的取向而将外部件2组装到车辆的转向节上。由此可以提高组装的可操作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可应用于第二代至第四代的任一轴承装置,而与其用于驱动轮还是从动轮无关。
已参考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显然,在阅读并理解了前面的详细描述之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明白多种修改和替代。本发明应理解为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和替代,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5)

1.一种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包括:
外部件(2),在该外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适于安装到汽车转向节上的车体安装凸缘(2c),并且在该外部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所述车体安装凸缘(2c)形成有供螺栓紧固到转向节上的四个孔(18);
内部件(1),该内部件包括毂轮(4),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6)、适于在该车轮安装凸缘(6)上沿其外周等距地安装的多个轮毂螺栓(6a)、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中的一个外滚道表面(2a)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4a)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4a)轴向延伸的柱形部(4b),所述内部件还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4b)上的内圈(5),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2b)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5a);以及
双列滚珠组(3),所述双列滚珠组可自由滚动地容纳在所述外部件(2)的所述外滚道表面(2a,2b)与所述内部件(1)的所述内滚道表面(4a,5a)之间,该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外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PCDo)大于内侧滚珠组的节圆直径(PCDi);
在所述车轮安装凸缘(6)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17),各肋(17)形成为其轮廓包括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6)的基部径向向外延伸的直部(17a)、以及具有以所述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为中心的预定曲率半径r的圆顶部(17b),所述预定曲率半径大致对应于所述轴心(O)与所述车轮安装凸缘(6)的最外周之间的距离;并且
所述螺栓孔(18)沿加载方向的间距Y等于所述螺栓孔(18)沿与所述加载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X,即,X=Y。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圆顶部(17b)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大于所述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与所述直部(17a)之间的距离a,且小于所述轮毂螺栓(6a)的轴心(O)与一点之间的距离b,该点为所述车轮安装凸缘(6)的最外周与从所述直部(17a)径向向外延伸的线的交点,从而具有关系a≤r<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中,在所述滚珠组中,各滚珠(3)的外径(d)相同,并且外侧滚珠组的滚珠(3)的数量设定为大于内侧滚珠组的滚珠(3)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中,各个滚珠(3)的外径d与内侧滚珠组(3)的节圆直径PCDi之比d/PCDi设定在0.14≤(d/PCDi)≤0.25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件(1)包括毂轮(4),该毂轮具有在其一端一体形成的车轮安装凸缘(6)、在该毂轮的外周表面上并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中的一个外滚道表面(2a)相对地形成的一个内滚道表面(4a)以及从所述内滚道表面(4a)轴向延伸的柱形部(4b),所述内部件还包括压配合在所述柱形部(4b)上的内圈(5),在该内圈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双列外滚道表面(2a,2b)中的另一外滚道表面(2b)相对的另一内滚道表面(5a);并且其中在所述毂轮(4)的外侧端部中形成有大致锥形的凹口(13),所述凹口(13)的深度延伸成使得在该锥形凹口(13)与其外侧端部的所述毂轮(4)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基本恒定的壁厚。
CN2006800413421A 2005-11-07 2006-11-07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Active CN1013001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2321A JP2007126087A (ja) 2005-11-07 2005-11-07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322321/2005 2005-11-07
JP2005326329A JP2007131164A (ja) 2005-11-10 2005-11-10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326329/2005 2005-11-10
PCT/JP2006/322182 WO2007052805A1 (ja) 2005-11-07 2006-11-07 車輪用軸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0143A CN101300143A (zh) 2008-11-05
CN101300143B true CN101300143B (zh) 2010-05-26

Family

ID=38149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13421A Active CN101300143B (zh) 2005-11-07 2006-11-07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126087A (zh)
CN (1) CN101300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8603A (ja) * 2007-09-25 2009-04-16 Jtekt Corp 車輪用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9162335A (ja) * 2008-01-08 2009-07-23 Ntn Corp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0060094A (ja) * 2008-09-05 2010-03-18 Nsk Ltd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68586B2 (ja) * 2011-04-18 2015-02-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軸受装置
CN104061388A (zh) * 2014-06-19 2014-09-24 德清恒丰机械有限公司 新型车用法兰锻件
JP6449689B2 (ja) * 2015-03-11 2019-01-09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6587851B2 (ja) * 2015-07-16 2019-10-09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ITUA20162986A1 (it) * 2016-04-28 2017-10-28 Skf Ab Mozzo ruota flangiato per cuscinetti mozzo ruota.
US10180160B2 (en) * 2016-09-02 2019-01-15 Jtekt Corporation Hub unit
JP6564797B2 (ja) * 2017-02-27 2019-08-21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9163859A (ja) * 2019-05-13 2019-09-26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CN114654939B (zh) * 2022-03-28 2023-08-25 人本股份有限公司 端面齿部连接的动力传递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8449A (ja) * 2002-09-17 2004-04-08 Koyo Seiko Co Ltd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4314820A (ja) * 2003-04-17 2004-11-11 Nsk Ltd 車輪支持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JP2005291457A (ja) * 2004-04-05 2005-10-20 Nsk Ltd 玉軸受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8449A (ja) * 2002-09-17 2004-04-08 Koyo Seiko Co Ltd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4314820A (ja) * 2003-04-17 2004-11-11 Nsk Ltd 車輪支持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JP2005291457A (ja) * 2004-04-05 2005-10-20 Nsk Ltd 玉軸受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0143A (zh) 2008-11-05
JP2007126087A (ja) 200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0143B (zh)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CN101743134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535665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3448467B (zh) 非对称轮毂组件
CN101939175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EP1944518B1 (en) Bearing device for wheel
US7748909B2 (en) Bearing apparatus for a wheel of vehicle
CN101743133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268291B (zh)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US7832941B2 (en) Bearing apparatus for a wheel of vehicle
CN102933864A (zh) 车轮轴承装置
CN102459935A (zh) 车轮用轴承
CN101848816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2939470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US8308371B2 (en) Bearing apparatus for a wheel of vehicle
CN101512170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297125B (zh)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CN101278134A (zh) 用于车轮的轴承装置
CN101542148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454587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505975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1443564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JP5024850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CN101432540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JP4986277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