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8211B -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8211B
CN101298211B CN2008100059029A CN200810005902A CN101298211B CN 101298211 B CN101298211 B CN 101298211B CN 2008100059029 A CN2008100059029 A CN 2008100059029A CN 200810005902 A CN200810005902 A CN 200810005902A CN 101298211 B CN101298211 B CN 1012982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hole
ink
fluid container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59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8211A (zh
Inventor
关祐一
二木秀典
上原保直
松山雅英
小仓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98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8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8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82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ckging For Living Organisms, Food Or Medicinal Products That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d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 Closing Of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密封孔的方法,该孔形成在熔敷于流体容器上的覆膜中与该流体容器的注墨孔的被覆盖区域对应的位置上。密封孔的密封部件是包含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层压薄膜。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准备所述层压薄膜;以使第一薄膜面对所述流体容器的状态,将所述层压薄膜置于所述流体容器上,以便用所述层压薄膜覆盖所述孔;通过从所述第二薄膜的一侧对覆盖所述孔的所述层压薄膜进行加热来使所述第一薄膜熔融,由此用所述层压薄膜密封所述孔。

Description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存流体的流体容器、将用尽的流体容器通过再充填流体来再生的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收存流体的流体容器,例如公知有可装卸地安装到作为一种流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上的墨盒。该墨盒具有略成扁平箱体状的容器主体,在该容体主体内划分有可收存作为流体的墨水的墨水收存室。在容器主体的下表面形成有最初向墨水收存室中充填墨水时使用的注墨孔。另外,用于抑制墨水从注墨孔漏出的薄膜以覆盖该注墨孔的方式粘贴在容器主体的下表面上。 
这种墨盒在被安装到打印机上之后,墨水随着打印机的印刷等而被消耗,墨水收存室内的墨水余量变小,最后成为用尽的墨盒。用尽的墨盒被新墨盒更换。通过这种更换而从打印机卸下的用尽的墨盒的容器主体能够适应多次使用。在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18670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向容器主体中再充填墨水来将用尽的墨盒再生为可再利用的墨盒的技术。由此能够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保等目的。 
在日本专利第3667749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在向用尽的墨盒中再充填墨水之前,先剥离密封注墨孔的薄膜。然后从注墨孔向墨水收存室再充填墨水,之后,用橡胶栓封堵该注入孔并在容器主体上放置熔敷薄膜并使其覆盖该注入孔。通过将该熔敷薄膜热熔敷到注墨孔周围的容器主体表面上来密封注墨孔。 
上述方法在再充填墨水之后,在用橡胶栓封堵注墨孔的基础上,再将熔敷薄膜热熔敷在注墨孔周围的容器主体表面上。即,在再充填墨水之后,需要进行向注墨孔中嵌入橡胶栓的作业和使薄膜热熔敷的作业。因 此,再充填墨水的作业变得复杂,并且密封所需的部件数增多,成本变高。 
另外,在上述方法中,使用聚酯胶带、即具有高温熔敷性能的塑料胶带,作为熔敷薄膜。聚酯系列的薄膜虽在热熔敷性能上优越,但与在墨盒中作为密封薄膜而广泛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系列的薄膜相比耐热性差。因此,聚酯系列的薄膜的密封可靠性差。从而,如果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并降低部件数和成本,而省略用上述橡胶栓密封注墨孔,即只用聚酯系列的薄膜密封注墨孔的话,则因为聚酯系列的薄膜的可靠性差,会存在墨水收存室内的墨水从注墨孔漏出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可靠并容易地密封在向用尽的流体容器中注入流体时使用的密封对象开口。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对密封对象开口进行密封的方法。所述密封对象开口是形成在流体容器上的孔以及开在熔敷或粘贴于所述流体容器上来覆盖该孔的覆膜上的孔之中的任一种。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准备密封部件;以使所述第一薄膜面向所述流体容器的状态,将所述密封部件置于所述流体容器上,以便用所述密封部件覆盖所述密封对象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二薄膜的一侧对覆盖所述密封对象开口的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加热来使所述第一薄膜熔融,由此用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密封对象开口。所述密封部件是将包括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多个薄膜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可熔融。所述第二薄膜在所述规定的加热温度下不熔融并具有比所述第一薄膜高的耐热性。所述第一薄膜形成所述层压薄膜的两个最外层之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薄膜形成两个最外层之中的另一个。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经由密封对象开口向用尽的流体容器内再充填流体的步骤。所述密封对象开口是形成在流体容器上的孔以及开在熔敷或粘贴于所述流体容器上来覆盖该孔的覆膜上的孔之中的任一种。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准备密封部件;以使所述第一薄膜面向所述流体容器的状态,将所述密封部件置于所述流体容器上,以便用所述密封部件覆盖所述密封对象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二薄膜的一侧对覆盖所述密封对象开口的所述密封部件进行加热来使所述第一薄膜熔融,由此用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密封对象开口。所述密封部件是将包括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多个薄膜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在预定的加热温度下可熔融。所述第二薄膜在所述预定的温度下不熔融并具有比所述第一薄膜高的耐热性。所述第一薄膜形成所述层压薄膜的两个最外层之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薄膜形成两个最外层之中的另一个。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通过第二方式所述的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而再生的流体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前侧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墨盒的后面一侧的透视图; 
图3是图1的墨盒的前面一侧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4是图1的墨盒的局部剖面图; 
图5A是开孔夹具的平面图; 
图5B是沿图5A中的5B-5B线的剖面图; 
图5C是沿图5A中的5C-5C线的剖面图; 
图5D是安装在图5A的开孔夹具上的刀体的平面图; 
图5E是涉及另一例的刀体的平面图; 
图5F是涉及再一例的刀体的平面图; 
图6A是示出开孔工序中的开孔夹具的配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开孔时的开孔夹具及墨盒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示出从孔向墨盒充填墨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密封步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图7,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与图1~图4中的箭头相对应。 
如图1~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容器的墨盒11具有略成扁平长方体箱形状的容器主体12,该容器主体12例如由称作聚稀烃(PP)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4所示,在容器主体12的前面形成了开口部12,由可热熔敷的材料构成的薄膜部件(省略图示)以覆盖大致整个开口部12的方式熔敷在容器主体12上,盖体13以从该薄膜部件的外侧(前侧)隐藏开口部12a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在容器主体12上。另外,由可热熔敷的材料构成的薄膜部件14以覆盖容器主体12的大致整个后面的方式熔敷在容器主体12的后面上。在容器主体12的上表面粘贴有带状的识别标签15,该识别标签15示出了作为收存在其墨盒11内的流体的墨水的颜色种类等。 
如图2~图4所示,在容器主体12的左侧面的下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凸部16。当向设置于作为一种流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上的盒保持架(省略图示)安装墨盒11时,通过将导向凸部16插入设在盒保持架上的导向凹部(省略图示)中,来引导墨盒11向盒保持架中的安装。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容器主体12的左侧面中比导向凸部16更靠上的位置,设置了向左斜上方延伸的可弹性变形的卡合杆17。在卡合杆17的表面上的该卡合杆17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突出形成了沿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定爪17a。从而,在墨盒11被安装到打印机的盒保持架上的情况下,卡合杆17弹性变形,并且卡定爪17a卡定在盒保持架的一部分中,由此以相对盒保持架被定位的状态被安装。 
如图1所示,在容器主体12的右侧面的下部安装有基板单元18。在该基板单元18的表面设有安装了半导体存储元件的电路基板19。在电路基板19的半导体存储元件中存储有与墨盒11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与墨水颜色相关的信息、与墨水余量相关的信息等)。在电路基板19表面上设有端子19a。当将墨盒11安装在打印机的盒保持架上时,端子19与 设在盒保持架上的连接端子接触,从而电路基板19与打印机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在容器主体12的下侧面以从其右端向左端依次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20、圆形的第一注墨孔21、圆形的第二注墨孔22、以及圆形的供墨口23。供墨口23在左右两侧具有大致成U字形的一对导向壁23a。开口部20的内部形成为构成大气连通通路的一部分的大气连通室24,该大气连通室24经没有图示的大气开放口与容器主体12的外部、即大气连通。而且,在该大气连通室24内从其深处开始依次收存有螺旋弹簧25、阀芯26、以及阀支撑部件17。 
容器主体12的内部通过肋28而被划分成上部墨水收存室29和下部墨水收存室30。第一注墨孔21经由形成在容器主体12内的狭窄流道21a和狭窄的墨水流入口21b而与上部墨水收存室29以及下部墨水收存室30连通。两个注墨孔21、22用于最初向墨水收存室29、30中充填墨水,在其最初的填充结束后,如图2~图4所示,与开口部20一并被覆膜31密封。还有,该覆膜31由耐热性优越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系列的薄膜或者尼龙(NY)系列的薄膜构成。 
当墨盒11被安装在打印机的盒保持架上时,设在该盒保持架上的供墨针(省略图示)插入到所述供墨口23中。如图2及图3所示,供墨口23在将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的盒保持架上之前由薄膜部件32密封。薄膜部件32在将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的盒保持架上之前被剥掉,或者在向打印机的盒保持架墨盒11安装墨盒11时被设在盒保持架上的供墨针扎破。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供墨口23的内部收存有:允许盒保持架的供墨针插入供墨口23内的由弹性材料(elastomer)等形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33、落座在该密封部件23上的供应阀34、将该供应阀34推向密封部件33的螺旋弹簧35。即,被螺旋弹簧35推压的供应阀34压靠在密封部件35上,由此供墨口23成关闭状态,时常限制容器主体12内的墨水经供墨口23向外流出。另一方面,当盒保持架的供墨针插入到供墨口23内时,该供墨针推压供应阀34,使其反抗螺旋弹簧35的推压力而向供墨口23的深处移动,从而供应阀34离开密封部件33。其结果是,供墨口23成开放 状态,允许容器主体12内的墨水经供墨口23向外流出。 
如上构成的墨盒11如果在安装到盒保持架上的状态下墨水被消耗,进而墨水余量变零,则成为用尽的墨盒。此时,从盒保持架拆下该用尽的墨盒并更换为新墨盒。对于从盒保持架拆下的用尽的墨盒11,不进行废弃处理,而是从有效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通过再充填墨水来将其再生为可再利用的墨盒。 
下表面,参考图5A~图5F,对在覆膜31上开出在再生这种用尽的墨盒11时用于注入墨水的孔61的开孔夹具40进行说明。 
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孔夹具40包括在侧视的情况下略成U字形的基体部41、以及通过螺栓42被固定在该基体部41的前后两面上的一对接合板43。基体部41具有其厚度L1(参照图5C)与墨盒11的厚度大致相同并从其左右两端分别向下延伸的一对腿部44。一对腿部44间的间隔L2(参照图5B)大致与墨盒1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左右两个腿部44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内面45作为可在墨盒11的左右侧面上滑动的导向部而发挥作用。在一对内面45的下端部设有朝着两个腿部44的前端一侧向外侧倾斜的锥形面45a。在图5B中,在一对腿部44中的左侧腿部44的内面45形成有凹槽45b,形成在墨盒11的左侧面上的导向凸部16可在该凹槽45b中滑动。 
如图5A及图5C所示,一对接合板43分别由大致矩形的板材构成。各个接合板4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基体部4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各个接合板4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基体部41(也包括腿部44在内)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一对接合板43的彼此相对的内面46作为可在墨盒11的前面及后面上滑动的导向部而发挥作用,并在这些内面46的下端部设有朝着两个接合板43的前端一侧向外侧倾斜的锥形面46a。 
如图5B所示,在基体部41的位于一对腿部44之间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附近分别形成了在侧视的情况下成矩形的切口部47。在两个切口部47中,在图5B中位于左侧的切口部4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大致 与形成在墨盒11的供墨口23中的一对导向壁23a的间隔相同。构成长方体形状的作为移位部件的块48可滑动地配置在两个切口部47内,各个块48可相对于对应的切口部47而伸出缩回。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基体部41上设有一对螺栓49,所述一对螺栓49从该基体部41的上表面一侧贯穿延伸到对应的切口部47内部。两个螺栓49由基体部41转动自如地支撑。另外,在基体部41上设有一对螺栓50,所述一对螺栓50从该基体部41的左右两侧面贯穿延伸到切口部47内部。两个螺栓50由基体部41转动自如地支撑。形成在螺栓49的前端部上的外螺纹部51与形成在对应的切口部47内的块48的内螺纹孔52螺合。螺栓50的前端部与对应的切口部47内的块48的侧面抵接。螺栓50限制块48在对应的切口部47内的移动。 
从而,在螺栓50从对应的块48向离开的方向移动了的状态下,如果螺栓49转动,则块48就会在切口部47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例如,当螺栓49向图5A中的顺时针方向(正转方向)转动时,块48朝着向对应的切口部47内缩回的方向(图5B的上方)移动,当螺栓49向图5A中的逆时针方向(反转方向)转动时,块48朝着从对应的切口部47伸出的方向(图5B的下方)移动。 
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在基体部41的位于两个切口部47之间的下表面,形成有分别与墨盒11中的第一注墨孔21及第二注墨孔22对应的一对圆形孔53。刀体54被收存在各个圆形孔53内。每个刀体54具有其直径比对应的圆形孔53的内径稍小的圆柱形体部、以及在侧视的情况下成锥形的前端部。刀体54可旋转地被支撑在对应的圆形孔53内。另外,刀体54被支撑为其前端部从对应的圆形孔53突出。 
如图5D所示,在刀体54的前端部形成有在沿刀体54的轴向从其前端部观看时从其轴中心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四个刀刃部55。这些四个刀刃部55以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度间隔)形成。这些刀刃部55随着从刀体54的上述轴中心向放射方向远离,而向刀体54的基端一侧延伸。即,刀体54的前端部整体上形成为以四个刀刃部55的交点位置作为顶点的锥形状。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基体部41上设有从该基 体部41的上侧贯穿延伸到圆形孔53内的一对螺栓56。两个螺栓56被支撑为相对于基体部41可自由转动。在另一个接合板43上设有从该接合板43的外侧贯穿延伸到圆形孔53内的一对压制螺钉57。压制螺钉57构成调节结构。 
形成在螺栓56的前端部上的外螺纹部58与形成在对应的圆形孔53内的刀体54的基体部54上的内螺纹孔59螺合。通过压制螺钉57的顶端面在圆形孔53内压靠在对应的刀体54的侧面上,来限制刀体54的转动。从而,通过在压制螺钉57从刀体54的侧面向远离的方向移动了的状态下,刀体54保持与螺栓56螺合的状态与该螺栓56一体旋转,可改变各个刀刃部55在以刀体5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转动方向上的角度位置。 
另外,如果在压制螺钉57压靠在刀体54的侧面上从而限制刀体54转动的状态下使螺栓56旋转,以使其后退移动的话,则只有螺栓56做后退移动。从而,该螺栓56的头部从基体部41浮起。然后,如果在此状态下使压制螺钉57离开刀体54侧面,则通过外螺纹部58和内螺纹孔59螺合而构成一体的螺栓56和刀体54下降与螺栓56的头部浮起的量相当的量。从而刀体54从基体部41的下表面突出的突出量被改变。然后,如果在此状态下再次使压制螺钉57向拧紧方向旋转而压靠到刀体54的侧面上,则刀体54的旋转以及上下(轴向)移动被限制。 
接着,参考图6A及图6B,对使用如上构成的开孔夹具40在密封着用尽的墨盒11中的注墨孔21、22和开口部20的覆膜31上开出用于注入墨水的孔的开孔方法。 
当向覆膜31开孔时,如图6A所示,以下表面朝上的方式倒置用尽的墨盒11。此时,薄膜部件32已从供墨口23剥去。然后,配置开孔夹具40,以使开孔夹具40的下表面与朝上的墨盒11的下表面相对,并使一对刀刃部55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与覆膜31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相对。 
接着,在拧松压制螺钉57来使其从对应的刀体54的侧面离开的状态下,通过旋转螺栓56来调节各个刀体54在转动方向上的角度位置。另外,在拧松螺栓50来使其从对应的块48的侧面离开的状态下,通过旋转 一对螺栓49来调节对应的切口部47内的块48的位置。即,事先调节刀体54的旋转角度位置以及块48的位置,以便当开孔夹具40接近墨盒11并且一对刀体54的刀刃部54扎入覆膜31时,使得刀体54的刀刃部54在其角度位置与期望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切入覆膜31、并防止过度进入注墨孔21、22内。刀体54向对应的注墨孔21、22内的进入程度的调节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方式来实现,即:通过交替进行螺栓56和压制螺钉57的旋转操作来改变刀体54从基体部41下表面突出的突出量。 
而且,在以上的调节操作结束后,使开孔夹具40接近墨盒11。于是,开孔夹具40的两腿部44的内面45在墨盒11的左侧面及右侧面滑动,并且接合板43的内面46在墨盒11的前面及后面滑动。而且,左侧的切口部47的内面在墨盒11的供墨口23的两个导向壁23a上滑动,从而该切口部47相对于供墨口23的移动方向被导向。 
在一对块48即将抵接到墨盒11的朝上的下表面以及供墨口23的前端之前,一对刀体54的刀刃部55扎入覆膜31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于是,通过各个刀刃部55,在覆膜31上形成从与各个注墨孔21、22的中心对应的一点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十字状切口。 
于是,通过该十字状切口的形成而形成了彼此成同一形状的四个悬臂状切片60,这些四个切片60以向放射方向分离的方式分散并向对应的注墨孔21、22内下垂。其结果是,如图6B所示,在覆膜31的覆盖俩孔21、22的覆盖区域形成孔61。此时,在开孔夹具40中,通过块48分别抵接到墨盒11的朝上的底面和供墨口23的前端上,限制了刀体54过度进入注墨孔21、22内。从这一点来说,在本事实方式中,作为移位部件的各个块48作为限制刀体54的刀刃部55过度进入对应的注墨孔21、22内的限制部而发挥作用。 
之后,图7所示的作为充填装置的墨水注入喷嘴N同各个孔61而插入对应的注墨孔21、22内,并向与注墨孔21、22连通的墨水收存室29、30内再充填墨水。然后,在墨水的再充填结束后,由作为密封部件的层压薄膜70密封为所述再充填而开的孔61,从而再生可再利用的墨盒11。 
接着,,参考图8,对通过层压薄膜70再次密封开在覆膜31上的两 个孔61的方法。 
如图8所示,在覆膜31上放置层压薄膜70,以便覆盖形成在覆膜31上的孔61。该层压薄膜70具有由第一薄膜71和第二薄膜72构成的双层结构。第一薄膜71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熔融。第二薄膜72是在第一薄膜71的熔融温度下不熔融且耐温性比第一薄膜71高的薄膜。即,层压薄膜70在两个薄膜71、72的层压方向的一侧由第一薄膜71构成最外层,并且在另一侧由第二薄膜72构成最外层。 
以第一薄膜71与覆膜31接触并覆盖分别与两个注墨孔21、22对应的两个孔61的状态,将层压薄膜70置于容器主体12上。使第一薄膜71面对容器主体12地与覆膜31接触,是在于加热第一薄膜71来使该薄膜71熔敷到覆膜31上的目的。使第二薄膜72位于外侧是在于用耐热性优越的第二薄膜72来维持层压薄膜70的密封功能的目的。 
第一薄膜71可采用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熔融从而良好地发挥熔敷功能的聚稀烃(PO)系列的薄膜、酯系列的薄膜、或者持易剥离(Easy PeelOpen:EPO)功能的薄膜。在持EPO功能的薄膜的情况下,在通过其熔敷功能将层压薄膜70粘贴到覆膜31上后,必要时能够容易地从覆膜31上剥去该层压薄膜70来再次露出孔61。 
另一方面,第二薄膜7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系列的薄膜构成,该PET系列的薄膜是在上述聚稀烃(PO)系列的薄膜等熔融的加热温度下不熔融、且耐热性优于聚稀烃(PO)系列的薄膜等。另外,将与该第二薄膜72成层压状态的上述第一薄膜71的厚度设定在20μm~60μm范围内,优选设定为40μm。将第一薄膜71的厚度设为20μm以上是在于,即便在第二薄膜72与第一薄膜71的接合面有凹凸的情况下也不使第二薄膜72与覆膜31之间产生空隙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第一薄膜71的厚度设定为60μm以下是,因为如果该第一薄膜71过度变厚则不仅成本变高而且加热时的热传导也变差的原因。 
在将层压薄膜70置于覆膜31上后,如图8所示,作为密封装置的加热器73从该层压薄膜70的上方朝着层压薄膜70下降。该加热器73被加热到熔融层压薄膜70的第一薄膜71但不熔融第二薄膜72的程度的规定温 度,其由具有可与层压薄膜70的表面(第二薄膜72的表面)面接触的平面形状的加压面的块体构成。 
因此,如图8所示,当加热器73与层压薄膜70的表面面接触并加热层压薄膜70时,在层压薄膜70中,不仅是沿覆膜31的各个孔61周边的环状区域被加热,而且构成各个环状区域的内侧的覆盖孔61的覆盖区域也被加热。因此,在层压薄膜70中,在沿各个孔61周边的环状区域可靠地熔融并熔敷到覆膜31上的同时,各个孔61的覆盖区域也同样被加热。其结果是,由加热引起的层压薄膜70、特别是第一薄膜71整体的强度变化均匀,抑制了层压薄膜70产生局部强度差异。 
通过加热器73的加热来熔融第一薄膜71,由此将层压薄膜70牢固地熔敷在覆膜31上。其结果是,层压薄膜70覆盖开在薄膜31上的孔61,起密封功能。此后,在加热器73从图8中实线标示的位置(接触位置)向虚线标示的位置(等待位置)上升之后,密封工序结束,可得到再生为可再利用的墨盒11。 
因而,本实施方式有以下优点。 
(1)由于利用开孔夹具40在覆膜31开的孔61通过各个切片60向注墨孔21、22内下垂而形成,并且所述各个切片60在该薄膜31中通过十字状的切入而形成,因而不会从覆膜31产生碎片。从而,为了再充填而经由这样形成的孔61注入的墨水中不会混入碎片,因此,能够抑制再利用的墨盒11内的流道等发生堵塞。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再生墨盒11。 
(2)利用开孔夹具40,能够在覆膜31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内开出其中心与各个注墨孔21、22的中心一致的孔61。其结果是,可从各个孔61容易地充填墨水。 
(3)利用开孔夹具40,能够在覆膜31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从各个覆盖区域的中心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大小相同的四个切片60。各个切片60通过向对应的注墨孔21、22内下垂来形成了期望形状的孔61。由此,能够向孔61内轻松插入用于注入墨水的喷嘴等,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墨水的再充填作业。 
(4)当利用开孔夹具40切开覆膜31来开出孔61时,不会损坏容器 主体12中各个注墨孔21、22的周边。由此,从这一点上,也能够抑制会造成墨水流道等堵塞的碎片的产生。另外,由于还能够抑制通过开孔夹具40形成的切片60长长地下垂到注墨孔21内,因而能够抑制例如第一注墨孔21内的狭窄流道21a及狭窄的墨水流入口21b被下垂的切片60堵住,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墨水的再充填操作。 
(5)开孔夹具40被形成为刀体54前端的刀刃部55随着从通过刀体54的轴中心的一点向放射方向远离而向刀体54的基端一侧延伸的形状。由此,刀刃部55的交点成尖锐状,开孔时能够将刀体54的前端锋利地扎入覆膜31中。从而,能够不产生碎片地切开覆膜31来开出期望形状的孔61,而且也不必转动刀体54,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开孔作业。 
(6)在开孔时,通过容器主体12抵接到作为限制部而发挥作用的块38上,限制了刀体54的刀刃部55过分进入容器主体12的注墨孔21、22内。因此,能够抑制容器主体12因过分进入的刀刃部55而破损,并且每次开孔时都能够开出同样大小的孔61。 
(7)另外,通过转动螺栓49、50来改变作为移位部件而发挥作用的块48在切口部47内的位置。由此,可调节刀体54的刀刃部55对覆膜31的扎入量,从而能够改变所形成的孔61的大小。另外,如果不转动螺栓50,则总能够开出恒定大小的孔61。 
(8)通过拧松作为调节机构的压制螺钉57来调节对应的刀体54在转动方向上的角度位置,由此能够改变通过各个刀刃部55形成的切口的延伸方向,因此可调节各个切片60向注墨孔21、22内下垂的位置。即,可根据注墨孔21、22内的流道21a或墨水流入口21b的位置来调节切片60的下垂位置。 
(9)开孔夹具40中两腿部44的内面45及两接合板43的内面46作为沿着与覆膜31垂直的方向引导刀体54对覆膜31的扎入方向的导向部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使刀体54的刀刃部55始终向覆膜31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内的同一位置扎入,从而在每次开孔时能够在同一位置上形成孔61。 
(10)当密封覆膜31上所开的孔61时,能够由层压薄膜70的第一薄 膜71被加热熔融而发挥熔敷作用,并由第二薄膜72发挥耐热性来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因此,能够获得确保了良好密封性的墨盒11。 
(11)在用具有易剥功能的薄膜形成第一薄膜71的情况下,在将层压薄膜70熔敷到覆膜31上后,根据需要,能够从覆膜31简单地剥去层压薄膜70。 
(12)由于第一薄膜71的厚度为20μm~60μm,因而,在第一薄膜71通过加热器73的加热而熔融的情况下,即便在第二薄膜72与第一薄膜71的接合面有微细的凹凸,也不会使第二薄膜72与覆膜31之间产生空隙,并能够抑制层压薄膜70的成本上升。 
(13)由于第一薄膜71的沿着注墨孔21、22周边的环状区域被加热熔融从而可靠地熔敷,因而层压薄膜70能够良好地发挥密封功能。 
(14)另外,由于第一薄膜71的沿注墨孔21、22周边的环状区域和成为该环状区域的内侧的覆盖注墨孔21、22的覆盖区域这两个区域均被加热,而抑制了在不同区域间发生强度差,从而能够使其发挥均匀的密封性。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改变为如下的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5E所示,开孔夹具40的刀体54也可以是由三个刀刃部55从成为刀体54的轴中心的一点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刀体。或者,如图5F所示,也可以是由八个刀刃部55从成为刀体54的轴中心的一点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刀体。总之,只要形成为至少有三个刀刃部55从刀体54前端的一点向放射方向延伸即可。 
另外,刀体54的刀刃部55相对于刀体54的轴中心也可以不按等角度间隔而是以不等的角度间隔分别向放射方向延伸。 
另外,刀刃部55也可以形成为在刀体54的前端在与该刀体54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向放射方向延伸。 
另外,开口夹具40也可以不具有导向功能,即可以构成为开口夹具40中的两个腿部44的内面45和两个接合板43的内面46在开孔时不在墨盒11的对应的侧面上滑动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固定刀体54,使其相对基体部41不能改变旋转方向上 的角度位置。 
另外,开孔夹具40也可以不具有切除部47和块48,在开孔时基体部41的下表面既可以直接与墨盒11的容器主体12的一部分抵接,或者也可以不抵接。 
另外,刀体54也可以由前端成锥形的刀体构成,并通过将该刀体从前端扎入覆膜31来形成孔61。即,开孔夹具40也可以是具备圆锥形、角锥形等冲头形状的刀体的开孔夹具。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不产生碎片地在覆膜上形成孔61。 
另外,开孔夹具40的刀体54只要是在将其前端扎入覆膜31时能形成悬臂状的切片60的刀体即可。例如,刀体54也可以是在前端具有在覆膜31上形成U字形、C字形、H字形等的切口形状的刀刃部、并开出形状及大小与其切片对应的孔61。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不产生碎片地在覆膜上形成孔61。 
另外,当在覆膜31上切出切片60来开出孔61时,例如也可以利用切割刀等刀体在覆膜31上顺着切片形状切出切口来形成孔。 
将层压薄膜70压在覆膜31上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3的形状只要对层压薄膜70进行加热而能使第一薄膜71熔融,就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另外,该加热器70也可以是只对层压薄膜70的沿一对注墨孔21、22周边的环状区域进行加热,从而只使环状区域熔融的加热器。 
层压薄膜70的第一薄膜71只要其厚度进入20μm~60μm范围内,也可以是40μm以外的厚度。 
层压薄膜70的第一薄膜71也可以是聚氨酯系列的薄膜,还可以是具有粘性的粘合薄膜。 
层压薄膜70也可以具有在第一薄膜71与第二薄膜72之间夹入其他薄膜的三层以上的层压结构。总之,只要与覆膜31接触侧的最外层为第一薄膜71并且其相反侧的最外层为第二薄膜72就可以。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要再充填墨水的用尽墨盒11中的覆膜31上开的孔61作为了应密封的孔,但也可以将刚刚第一次充填墨水后的新墨盒的注墨孔等作为应密封的孔,并用层压薄膜70密封该孔。 
作为用于密封在要再充填墨水的用尽墨盒11中的覆膜31上开的孔61的密封部件,也可以使用由硅橡胶等各种材料构成的密封栓,而不采用层压薄膜70的加热熔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流体容器具体实现成墨盒,但也可以具体实现为在内部收存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包括液体、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到液体中而形成的液体状、如凝胶这样的流状体、可作为流体流动并喷射的固体)的流体容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流体”不包含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该“流体”例如包括液体(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粉粒体等。 

Claims (4)

1.一种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所述流体容器包括:收存室,用于收存流体;以及供应口,用于向外部供应收存在所述收存室中的流体;并且所述流体容器通过覆膜密封用于向所述收存室注入流体的注入孔,所述再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覆膜上的所述注入孔的被覆盖区域形成孔;
准备将包括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多个薄膜进行层压而成的层压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可熔融,所述第二薄膜在所述规定的加热温度下不熔融并具有比所述第一薄膜高的耐热性,所述第一薄膜形成所述层压薄膜的两个最外层之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薄膜形成两个最外层之中的另一个;
以使所述第一薄膜面向所述覆膜的状态,将所述层压薄膜置于所述覆膜上,以便在经由所述孔和所述注入孔向所述收存室再次填充了流体之后用所述层压薄膜覆盖所述孔和所述注入孔;以及
从所述第二薄膜的一侧对所述层压薄膜进行加热来使所述第一薄膜熔融,由此将所述层压薄膜的至少沿所述注入孔的周边的区域熔敷在所述覆膜上,用所述层压薄膜密封所述孔和所述注入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薄膜是聚稀烃系列的薄膜、酯系列的薄膜、或者持易剥离功能的薄膜,所述第二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列的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薄膜具有20μm~60μm的厚度。
4.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而再生的流体容器。
CN2008100059029A 2007-02-07 2008-02-13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Active CN1012982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27908A JP4946479B2 (ja) 2007-02-07 2007-02-07 流体収容容器、流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流体収容容器におけるシール方法
JP2007-027908 2007-0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8211A CN101298211A (zh) 2008-11-05
CN101298211B true CN101298211B (zh) 2011-11-09

Family

ID=39283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59029A Active CN101298211B (zh) 2007-02-07 2008-02-13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91996B2 (zh)
EP (1) EP1955852B1 (zh)
JP (1) JP4946479B2 (zh)
CN (1) CN101298211B (zh)
AT (1) ATE468226T1 (zh)
DE (1) DE602008001260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2738B (zh) * 2016-05-19 2018-06-01 张帆 墨盒刮片的组装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0060A (en) * 1992-06-25 1995-03-21 Xerox Corporation Thermal ink jet cartridge face sealing for shipp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8670A (ja) 1989-09-29 1991-05-21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電子ファイルシステムのアダプタ装置
ATE148045T1 (de) * 1991-03-08 1997-02-15 Canon Kk Verschlussglied für ein tintenbehälterteil und aufzeichnungskopf damit versehen
ATE153917T1 (de) 1991-03-08 1997-06-15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kopf und schützverfahren dafür
JPH09123472A (ja) * 1995-11-07 1997-05-13 Seiko Epson Corp 再生可能な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ヂと、その再生処理方法
JP3503324B2 (ja) * 1996-02-01 2004-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327807B2 (ja) * 1996-03-01 2002-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の包装構造および該包装構造が施されるインクタンク
JP2001199082A (ja) * 1999-10-08 2001-07-2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US6547366B2 (en) * 2000-12-18 2003-04-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Cleaning method for nozzle plate of an ink jet print head
US6634732B2 (en) * 2001-09-11 2003-10-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hermoplastic polymer film sealing of nozzles on fluid ejection devices and method
US6588875B1 (en) * 2001-12-04 2003-07-08 John W. Kleinhammer Ink jet cartridge printhead seal
JP4892942B2 (ja) * 2004-11-29 2012-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液体再充填装置および再充填カートリッジ
JP3667749B1 (ja) 2004-12-24 2005-07-06 ジット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EP1841598B1 (en) * 2005-01-10 2010-08-18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head production method
US7540584B2 (en) * 2005-03-31 2009-06-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Orifice plate protection device
JP2007027908A (ja) 2005-07-13 2007-02-01 Nec Corp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アンテナ受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0060A (en) * 1992-06-25 1995-03-21 Xerox Corporation Thermal ink jet cartridge face sealing for shipp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91996B2 (en) 2012-01-10
US20080187354A1 (en) 2008-08-07
JP2008188933A (ja) 2008-08-21
EP1955852B1 (en) 2010-05-19
ATE468226T1 (de) 2010-06-15
JP4946479B2 (ja) 2012-06-06
CN101298211A (zh) 2008-11-05
DE602008001260D1 (de) 2010-07-01
EP1955852A1 (en) 2008-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8212B (zh) 液体容器及其密封方法、制造方法、再生方法、及再生液体容器
CN202293663U (zh)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US7484838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container
JP4584747B2 (ja) 流体吸収材を有する流体供給源
JP2008273114A5 (zh)
CN101249755A (zh) 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KR20030028131A (ko) 잉크 카트리지
CN202271662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JP20090400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インク補充装置
CN101298211B (zh) 流体容器、流体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流体容器中的密封方法
WO2005025875A1 (de) Tintenpatrone
EP1955851B1 (en) Piercing jig for piercing a cover film of a fluid container
CN104908434A (zh) 液体容纳容器
US5898449A (en) Interface seal between printhead and ink supply cartridge
CN101259792B (zh) 流体储存容器及其再生方法、盖膜的开孔方法和开孔工具
CN101134396A (zh) 墨盒清洗方法
EP0745481A2 (en) Ink-jet swath printer with auxiliary ink reservoir
US6626514B2 (en)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hea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and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4083457A (zh) 一种带有夹具设计的喷墨证书打印机
CN202264490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US20170210128A1 (en) Preparing a printer cartridge for transport
WO2007086848A1 (en) Apparatus for refilling ink cartridges
US8863388B2 (en) Stacked adhesive lines
KR101703684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액 공급 방법
CN202138072U (zh) 一种负压式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