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3201B - 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83201B CN101283201B CN2006800322507A CN200680032250A CN101283201B CN 101283201 B CN101283201 B CN 101283201B CN 2006800322507 A CN2006800322507 A CN 2006800322507A CN 200680032250 A CN200680032250 A CN 200680032250A CN 101283201 B CN101283201 B CN 1012832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etary roller
- roller
- input shaft
- transmission
- speed 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2—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nother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其包括: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同一个轴线上的输入轴(11)和输出轴(13);在配置于输入轴(11)上的太阳滚轮(19)的外周转动自如的多个行星滚轮(23);与输出轴(13)设置成一体的输出环(35),行星滚轮(23)转动自如地内接于其上;设置成只能向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轴向移动的变速环(37),行星滚轮(23)转动自如地内接于其上。其中,太阳滚轮(19)将行星滚轮(23)向外接触推压的位置位于输出环(35)与行星滚轮(23)相接触的位置和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相接触的位置之间。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还包括,由于输入轴的旋转时的离心力可向输入轴的轴向移动的轴向推压部件(5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行星滚轮机构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更具体地说,能够有效地传递大转矩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利用行星滚轮机构的变速装置的先例有,例如日本国专利公报的特开平6-280961号公报(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如图5所示。
即,输入轴207通过轴承205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固定在筒状壳体201的一端侧的法兰盘203上,而输出轴213通过轴承211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固定在所述壳体201的另一端侧的法兰盘209上。所述输入轴207和输出轴213配置在同一个轴线上,输入轴207的内端部通过轴承215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输出轴213上。
在所述输入轴207的内端侧锥状的太阳滚轮217与所述输入轴207通过键219装配成一体,多个行星滚轮221转动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太阳滚轮217的外周。上述行星滚轮221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保持器225上,而该保持器225通过轴承223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输入轴207上。行星滚轮221转动自如地内接于输出环227,该输出环227在所述输出轴213的杯状的内端侧与所述输出轴213通过键装配成一体。
即,多个行星滚轮221处于转动自如地夹持在太阳滚轮217与输出环227之间的状态。
每个所述行星滚轮221的一端侧上形成有锥形部221T,该锥形部221T转动自如地内接于变速环229。所述变速环229与移动部件233一体地支撑在螺丝部件231上,其中,移动部件233与螺丝部件231可移动地螺合,而螺丝部件231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201上。因此,当旋转所述螺丝部件231使移动部件233移动时,变速环229可向输入轴207和输出轴213的轴向一体移动,并可改变变速环229与行星滚轮221的锥形部221T的接触位置。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结构中,行星滚轮221被夹压在太阳滚轮217和输出环227之间,因此当加大所述太阳滚轮217与行星滚轮221的接触压力时,虽然可加大行星滚轮221和输出环227的接触压力,但是不能加大变速环229和行星滚轮221的接触压力。
因此,要想分别加大太阳滚轮217和行星滚轮221的接触压力、输出环227和行星滚轮221的接触压力以及变速环229和行星滚轮221的接触压力来提高传递效率,还存在问题。另外,行星滚轮221为悬臂结构,锥形部221T侧容易弯曲,很难加大和变速环229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同时加大太阳滚轮、输出环、以及变速环与行星滚轮的接触压力,并能够提高传递效率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具备:一个旋转自如地配置的输入轴;一个与所述输入轴配置在同一个轴线上的输出轴;一个配置在所述输入轴上的太阳滚轮;多个在所述太阳滚轮的外周转动自如的行星滚轮,其中,每个所述行星滚轮形成有锥形部;一个与所述输出轴设置成一体的输出环,所述行星滚轮转动自如地内接于所述输出环;以及,一个设置成只能向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轴向移动的变速环,所述行星滚轮上的所述锥形部转动自如地内接于所述变速环,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太阳滚轮、所述行星滚轮、所述输出环、以及所述变速环配置成如下结构:所述太阳滚轮将所述行星滚轮向外接触推压的位置位于所述输出环与所述行星滚轮相接触的位置和所述变速环与所述行星滚轮相接触的位置之间。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二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除了上述结构外,还包括:一个轴向推压部件,其由于所述输入轴的旋转时的离心力可向所述输入轴的轴向移动,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太阳滚轮设置成向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可作微小移动;以及,所述太阳滚轮被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向轴向推压,使所述太阳滚轮和所述行星滚轮的接触压力增大。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三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除了上述结构外,还包括:一个推压力增大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和所述太阳滚轮之间;以及,一个对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向轴向施加推压力的弹性部件,所述轴向推压部件通过该弹性部件被轴向推压。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四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除了上述结构外,还包括:一个配置成游动状态的保持器,所述行星滚轮的两个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保持器上。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五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在所述结构中,所述保持器具备可摆动地支撑所述行星滚轮的两个端部的摆动轴承,所述行星滚轮的两个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摆动轴承上。
根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方式的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包括: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联动连接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其具有输出通过该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变速的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出轴;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轮;传递来自所述动力传递轮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从所述动力传递轮传递动力而旋转的行车车轮,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是根据从属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七实施方式的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为链条、轮带以及齿轮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八实施方式的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配置成使所述发动机的曲柄轴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并联。
根据从属于所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之第九实施方式的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配置成使所述发动机的曲柄轴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串联。
根据基于本发明之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九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当为了加大太阳滚轮和行星滚轮的接触压力,通过太阳滚轮将行星滚轮向外推压时,在太阳滚轮的外侧内接行星滚轮的输出环和变速环将受到所述太阳滚轮的推压,能够同时加大太阳滚轮、输出环、以及变速环与行星滚轮的接触压力,并能够提高传递效率。
另外,根据基于本发明之上述第八实施方式或第九实施方式的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通过将发动机和行星滚轮配置成并联或串联,可以将车辆的宽度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为有关本发明之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截面说明图、图1(B)为扩大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局部的说明图。
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A)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为具备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的部分截面说明图。
图4(A)以及图4(B)为概略地表示对具备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车辆的局部进行改良的结构的说明图,其中,图4(A)为平面图、图4(B)为正面图。
图5为表示以往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结构的截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具备中空状的壳体3,在该壳体3的一端侧的开口部,以闭塞该开口部的方式装配法兰盘部件5。输入轴11通过轴承9旋转自如地支撑在配置于该法兰盘部件5的中央部的筒状轴承座7上。与所述输入轴11相对的输出轴13通过轴承15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壳体3的另一端侧上。另外,在所述壳体3和法兰盘部件5之间、轴承座7和输入轴11之间、以及所述壳体3和输出轴13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17以便密封所述壳体3的内部。
所述输入轴11和输出轴13配置在同一个轴线上,所述输入轴11的顶端部(内端部)上装配所述输出轴13侧变细的锥状的太阳滚轮19,该太阳滚轮19向轴向可作微小移动。该太阳滚轮19与所述输入轴11一体旋转以便把所述输入轴11的旋转传递给输出轴13,而且,该太阳滚轮19的一部分通过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输出轴13的内端部21上。
多个行星滚轮23转动自如(公转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太阳滚轮19的锥状的外周面。上述行星滚轮23等距离地配置在所述输出轴13侧为小径而输入轴11侧为大径的假想的锥面内,并具有第一锥形部23A和第二锥形部23B。所述第一锥形部23A以及第二锥形部23B在行星滚轮23的长度方向的大约中央附近向两端部侧其直径变小。另外,每个所述行星滚轮23的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保持器25上,该保持器25在所述壳体3内配置成游动状态即浮游状态。
更具体地说,所述保持器25具备围绕所述输出轴13的内端部21的小径环27和围绕所述输入轴11的底部侧(内端部的相反侧部分)的大径环29。另外,上述小径环27和大径环29通过多个连接部件(省略图示)连接为一体,形成圆锥梯形的筒体形状。即,所述小径环27的图1(A)中的左侧端面成为相当于梯形上边的平面,所述大径环29的图1(A)中的右侧端面成为相当于梯形底边的底面。另外,因为所述保持器25在配置所述多个行星滚轮23的区域形成有空间部,所以可以避免所述每个行星滚轮23的所述第一锥形部23A以及所述第二锥形部23B与所述保持器25(上述省略图示的多个连接部件)的干扰。
在所述保持器25中,在所述小径环27以及大径环29相互相对的相对面分别形成有相对的凹部27A和29A。另外,大约球状的摆动轴承31分别可摆动地收容在各凹部27A和29A内,所述行星滚轮23的两个端部通过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摆动轴承31上。
因此,行星滚轮23能够向沿着配置行星滚轮23的所述假想的锥面的方向以及与上述假想的锥面交叉的方向作微小的摆动。然而,由于行星滚轮23的两个端部被支撑,向沿着所述假想的锥面方向的较大的倾斜,即,图1中,将行星滚轮23的适当的一端侧作为支点,另一端侧相对于纸面向垂直方向移动的大倾斜就会得到限制。换句话说,每个行星滚轮23的两个端部由保持器25的所述小径环27以及所述大径环29所支撑,限制了向行星滚轮23公转的方向的倒下。
在所述输出轴13的内端部21侧具备围绕所述保持器25的小径环27的大的杯状部33,在该杯状部33的内端部具有设置成一体的输出环35,所述行星滚轮23的第一锥形部23A转动自如地内接于该输出环35。更具体地说,所述太阳滚轮19与所述第一锥形部23A的底部侧相接触,所述输出环35与第一锥形部23A的顶端部侧相接触。
所述行星滚轮23的所述第二锥形部23B的外侧母线与所述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13的轴心平行,变速环37与该母线部分相接触。该变速环37由把所述法兰盘部件5紧固在所述壳体3的螺钉之类的多个导向部件39所引导,并设置成可在与所述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13的轴相平行的方向移动。另外,为了使所述变速环37沿着导向部件39移动,与所述导向部件39平行的多个螺丝部件41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壳体3内,所述变速环37可移动地螺合在该螺丝部件41上。
为了同步旋转所述多个螺丝部件41,所述每个螺丝部件41的一端侧分别具有装配成一体的小齿轮43,而该小齿轮43与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轴承座7上的大径的中间齿轮45螺合。因此,当通过手柄(省略图示)旋转所希望的螺丝部件41时,多个螺丝部件41就同步旋转。于是,与螺丝部件41螺合的变速环37可沿着导向部件39移动,并可改变与所述行星滚轮23的第二锥形部23B的接触位置。还有,所述变速环37的移动位置是通过在适当的螺丝部件41上联动连接的旋转编码器之类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来检测的。
为了由于所述输入轴11的旋转时的离心力使所述太阳滚轮19向轴向作微小移动以便加大所述行星滚轮23与太阳滚轮19的接触压力来提高传递效率,配置太阳滚轮推压机构47。
更详细地说,所述输入轴11的所述壳体3内的底部侧形成有大径部49,在该大径部49上形成有周向等间隔的多个长槽51,该多个长槽51向所述太阳滚轮19侧开口,其长度方向与径向(辐射方向)相同。而且,球或滚子等的移动体53移动自如地安装在上述每个长槽51内。为了限制上述移动体53向辐射外方向(半径的向外方向)的移动,覆盖所述大径部19外周的杯状或筒状的轴向推压部件55被设置成与形成在所述大径部49上的突出部49P卡合并一体旋转,且可向轴向移动自如。
在所述轴向推压部件55的内部,可动轴套59可向轴向移动自如地嵌合在所述输入轴11上,该可动轴套59在底端部侧具有由于输入轴11的旋转被所述移动体53推压接触的圆板状的弹簧座57。与所述轴向推压部件55的顶端侧内面抵接的可动环61移动自如地嵌合在该可动轴套59上,该可动环61和所述弹簧座57之间预先压缩并弹性安装如线圈弹簧等的弹性部件63。另外,为了防止所述可动环61的脱落,在所述可动轴套59的顶端部一体固定小径止动环65。
在所述弹簧座57与所述移动体53相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由所述移动体53推压的凸轮面67。所述凸轮面67具有倾斜度以便当由于离心力所述移动体53向外移动时使所述弹簧座57相应于离心力被推压移动。换句话说,所述凸轮面67以越靠近弹簧座57的外周侧越向所述大径部49接近的方式倾斜。
所述轴向推压部件55推压所述太阳滚轮19之处具备推压力增大机构69。图1(B)为扩大所述推压力增大机构69的部分正面图。更详细地说,所述太阳滚轮19和轴向推压部件55相互相对的相对面分别形成有径向(辐射方向)的槽71A和71B,该槽71A和71B内装有如同球或滚子等的力传递部件73。另外,如图1(B)所示,上述槽71A和71B中至少一侧形成具有倾斜面的V字形状的槽。还有,通过形成多处(例如,2处至6处)的辐射状的所述槽71A和71B可避免偏芯负荷的发生。
如上述的结构所示,太阳滚轮19与行星滚轮23的长度方向的大约中间部相接触以便从内侧向外推压行星滚轮23。另外,输出环35以及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23的端部侧相接触以便限制所述行星滚轮23的向外移动。换句话说,太阳滚轮19向外推压行星滚轮23中央附近的力与输出环35以及变速环37向内推压行星滚轮23的两个端侧的力处于均衡状态。
因此,加大太阳滚轮19与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时,输出环35和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就变大,并可加大所述接触压力来提高传递效率。
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当旋转输入轴11时,太阳滚轮19就通过所述移动体53、力传递部件73等一体旋转。因此,在太阳滚轮19的外周转动自如地相接触的行星滚轮23,随着太阳滚轮19进行旋转(自转)。由于所述行星滚轮23在旋转方向上转动自如地内接于不动状态的变速环37,所以行星滚轮23沿着变速环37进行转动(公转)。
在此,如果所述变速环37处于与行星滚轮23的第二锥形部23B的中立位置(图1所示状态的接触位置)相接触的状态时,所述输出轴13就处于停止状态,输出为零。在图1中将变速环37向右移动时,由于变速环37的接触位置移动到行星滚轮23的第二锥形部23B的小径部侧,所述行星滚轮23一边旋转(自转)一边沿着所述变速环37转动(公转)逐渐增速,因此输出轴13也逐渐增速。另外,将变速环37从所述中立位置向左移动时,所述输出轴13就逆向旋转。
如上所述,输入轴11被旋转且逐渐达到高速时,配置在输入轴11的大径部49的移动体53由于离心力逐渐向辐射的外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体53沿着长槽51向外移动时,移动体作用于形成在可动轴套59中的弹簧座57上的凸轮面67,将可动轴套59向左方向推压。上述推压力通过弹性部件63以及可动环61传递到轴向推压部件55。
所述轴向推压部件55的推压力通过力传递部件73传递到太阳滚轮19。上述力传递部件73介于形成在太阳滚轮19的槽71A和形成在轴向推压部件55的槽71B之间,借助所述槽71B的倾斜面移动到太阳滚轮19侧。此时,槽71A和71B的倾斜面起到楔子的作用产生大的推压力。另外,为了发挥楔子的作用,所述槽71A和71B的顶点角度最好为钝角,所述槽71A和71B的倾斜面最好为小坡度。这样,对所述太阳滚轮19的轴向推压力通过楔子的作用增大。
因此,随着所述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变大,输出环35和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也变大,可确保必要的接触压力。当所述输入轴11的旋转变得更快离心力变得更大时,所述移动体53逐渐向外移动,在图1中逐渐更强力地向左方向推压可动轴套59。另外,当推压可动轴套59的力大于弹性部件63的设定负荷时,弹性部件63就被大幅度地压缩。当输入轴11的转速进一步变快时,所述移动体53的向外移动受到轴向推压部件55的限制。
即,即使输入轴11的旋转速度上升,作用于所述移动体53的离心力大于所需值,向轴向推压太阳滚轮19的推压力也受到限制。即,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不会大于所需值。
另外,当所述输入轴11的旋转变低速,作用于移动体35的离心力变小时,通过弹性部件63的施加力以及弹簧座57的凸轮面67的作用移动体53向内侧方向移动。因此,推压所述太阳滚轮19的推压力变小,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之间产生滑动,传递到输出轴13的力被遮断。即,实现一种离合器功能。因此,不拘束于变速环37的位置,通过降低输入轴11的旋转速度可以达到切断离合器的状态,并提高安全性。
图2粗略地表示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的主要结构。通过图2可清楚地看到,所述太阳滚轮19在行星滚轮23的大约中间位置从内侧与行星滚轮相接触。即,在所述输出环35以及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23相接触的中间位置太阳滚轮19与行星滚轮23相接触。换句话说,通过3点支撑保持平衡。另外,所述太阳滚轮19向外推压行星滚轮23的推压力是由输出环35以及变速环37来承受的,而所述太阳滚轮19和输出环35的间距尺寸总是几乎保持不变,为了变速,变速环37向轴向移动。
此时,越是使输出轴13的旋转从高速变为低速,所述变速环37越是从行星滚轮23的第二锥形部23B的小径部侧移动到大径部侧接近太阳滚轮19。因此,太阳滚轮19和变速环37之间的间隔尺寸变小,根据力矩关系行星滚轮23和变速环37的接触压力就变得更大。即,减速比越大时越需要传递大力矩,由于所述变速环37的接触压力变大,所以能够更加确切地传递大力矩。
如上所述,所述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是通过将所述太阳滚轮19向轴向作微小移动而得到的,因此要加大接触压力最好是利用楔子效果。此时,所述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所接触的第一锥形部23A的母线和输入轴11所形成的楔角A最好为5度至8度。
即,所述楔角A较小时,可使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用箭头B表示的法线方向的力)变大。可是,所述楔角A小于5度时,由于大的楔子效果,发生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咬住现象,太阳滚轮19不能退回,无法实现离合器功能,所以不是所希望的。另外,所述楔角A大于8度时,要加大所述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向轴向推压太阳滚轮19的推压力,所以不是所希望的。
根据如上所述了解到,将太阳滚轮19向轴向作微小移动来加大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时,由于输出环35以及变速环37与行星滚轮23的接触压力变大,所以可以加大所述各处的接触压力来提高传递效率。还有,如果减小太阳滚轮19的轴向推压力,太阳滚轮19和行星滚轮23之间就发生滑动,遮断太阳滚轮19的旋转传递到行星滚轮23,并能够实现离合器功能,所以可以提高安全性。
还有,根据上述结构,如上所述,通过使太阳滚轮19向轴向作微小移动能够减小与行星滚轮23相接触的接触压力并遮断向输出轴13的力的传递,即能够实现离合器功能,所以能够在输入轴11的旋转停止时或低速旋转时使输出轴旋转。因此,一种具有发动机等的驱动源以及行车轮的车辆,在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行车轮的动力传递系统中具备行星滚轮变速装置是极其有益的。
另外,行星滚轮的数量最好是根据发动机的输出来选择。例如最好是3至6个。如果是3那就更好。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备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的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和上述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相同的部位附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图3为发动机103的曲柄轴105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的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13并联设置的车辆100的实施方式。将来自设置在所述发动机103的壳体101的所述曲柄轴105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齿轮107以及109传递给所述输入轴11。传递给所述输入轴11的旋转驱动力由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进行适当的变速,并传递到所述输出轴13。在所述输出轴13设置有动力传递轮115,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17、119以及121将来自所述输出轴1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行车车轮123。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发动机103的曲柄轴105与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的所述输入轴11以及所述输出轴13是并联设置的结构,所以能够较小地设定所述车辆100的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并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设计。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设置在所述发动机103的所述壳体101的内部,但也可以是将该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设置在所述壳体101外部的实施方式。
其次,图4(A)以及图4(B)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50。而且,对于和上述的车辆100相同的部位附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该车辆150为,所述发动机103的所述曲柄轴105与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的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13串联设置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曲柄轴105和所述输入轴11以及所述输出轴13被串联设置,所以发动机103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1也是相互串联设置在所述车辆150的宽度方向。根据该结构,可以较小地设定所述车辆150的前后方向(图4(A)以及图4(B)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并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设计。
另外,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5-257750号(2005年9月6日申请)的全部内容,根据参照,编入到本发明的说明书中。
本发明不只限于上述的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通过适宜更改可以以其它种种方式实施。
Claims (8)
1.一种行星滚轮变速装置,其包括:
一个旋转自如地配置的输入轴;
一个与所述输入轴配置在同一个轴线上的输出轴;
一个配置在所述输入轴上的太阳滚轮;
多个在所述太阳滚轮的外周转动自如的行星滚轮,其中,每个所述行星滚轮形成有锥形部;
一个与所述输出轴设置成一体的输出环,所述行星滚轮转动自如地内接于所述输出环;
一个设置成只能向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的轴向移动的变速环,所述行星滚轮的所述锥形部转动自如地内接于所述变速环;以及,
一个保持器,所述行星滚轮的两个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保持器上,
在上述结构中,
所述太阳滚轮、所述行星滚轮、所述输出环、以及所述变速环配置成:所述太阳滚轮将所述行星滚轮向外接触推压的位置位于所述输出环与所述行星滚轮相接触的位置和所述变速环与所述行星滚轮相接触的位置之间,
所述保持器收容限制所述行星滚轮向公转的方向倒下的摆动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还包括:
一个轴向推压部件,其由于所述输入轴的旋转时的离心力可向所述输入轴的轴向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
所述太阳滚轮设置成向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可作微小移动;
所述太阳滚轮被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向轴向推压,使所述太阳滚轮和所述行星滚轮的接触压力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还包括:
一个推压力增大机构,其设置在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和所述太阳滚轮之间;以及,
一个对所述轴向推压部件向轴向施加推压力的弹性部件,所述轴向推压部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被轴向推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还包括:
一个配置成游动状态的保持器,所述行星滚轮的两个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保持器上。
5.一种车辆,具备: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联动连接的变速装置、以及行车车轮,其中,
所述变速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滚轮变速装置,
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轴上具有动力传递轮,
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将来自所述动力传递轮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行车车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为链条、轮带、以及齿轮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配置成使所述发动机的曲柄轴与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配置成使所述发动机的曲柄轴与所述行星滚轮变速装置的所述输入轴以及输出轴串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57750/2005 | 2005-09-06 | ||
JP2005257750 | 2005-09-06 | ||
PCT/JP2006/316971 WO2007029564A1 (ja) | 2005-09-06 | 2006-08-29 | 遊星ローラ変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輌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3201A CN101283201A (zh) | 2008-10-08 |
CN101283201B true CN101283201B (zh) | 2010-06-09 |
Family
ID=37835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3225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3201B (zh) | 2005-09-06 | 2006-08-29 | 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75530B2 (zh) |
EP (1) | EP1953420B1 (zh) |
JP (1) | JP5028264B2 (zh) |
CN (1) | CN101283201B (zh) |
TW (1) | TW200722655A (zh) |
WO (1) | WO20070295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60829B1 (en) * | 2006-09-08 | 2013-01-16 | Mikuni Corporatio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JP5845621B2 (ja) * | 2011-05-06 | 2016-01-2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遊星摩擦車式無段変速機 |
GB201209265D0 (en) * | 2012-05-25 | 2012-07-04 | Univ City | Transmission system |
JP6071309B2 (ja) * | 2012-08-01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ミクニ | 無段変速装置 |
CN102943854A (zh) * | 2012-12-05 | 2013-02-27 | 王榕生 | 行星摩擦轮减增速器 |
EP3187751B1 (de) * | 2015-12-30 | 2019-03-06 | Rolless GmbH | Stufenloses planetengetriebe |
CN108533700B (zh) * | 2017-03-01 | 2024-05-03 | 蔡有建 | 一种无级变速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7629U (zh) * | 1992-04-10 | 1992-09-30 | 四川通达机电技术开发公司 | 自动调速无极变速器 |
CN2212683Y (zh) * | 1995-01-13 | 1995-11-15 | 高侠林 | 一种无级变速器 |
CN1157379A (zh) * | 1995-12-28 | 1997-08-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 |
CN1186186A (zh) * | 1996-12-27 | 1998-07-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 |
US6004239A (en) * | 1997-03-31 | 1999-12-21 | Ntn Corporation | Friction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speed changing mechanis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03627A (en) * | 1944-04-24 | 1946-07-09 | Falk Corp | Variable-speed transmission |
JPS4125209Y1 (zh) * | 1965-12-17 | 1966-12-24 | ||
US3357277A (en) * | 1966-07-14 | 1967-12-12 | Graham Transmissions Inc | Variable speed planetary friction gear transmission |
DE3272965D1 (en) * | 1982-02-25 | 1986-10-09 | Fiat Auto Spa | Epicyclic transmission with steplessly-variable speed control, having tapered planet wheels of dual conicity |
JPS6057049A (ja) * | 1983-09-05 | 1985-04-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遠心式無段変速装置 |
JPS60260755A (ja) * | 1984-06-04 | 1985-12-23 | Shinpo Kogyo Kk | 無段変速装置 |
JP3112458B2 (ja) | 1989-01-20 | 2000-11-27 | エヌティエヌ株式会社 | 摩擦無段変速装置 |
JPH06280961A (ja) | 1993-03-30 | 1994-10-07 | Hitoshi Nakamura | テーパーローラ軸受構成の無段変速装置 |
JP3676903B2 (ja) * | 1997-03-31 | 2005-07-27 | Ntn株式会社 | 摩擦式無段変速機及びそのコーン |
-
2006
- 2006-08-29 EP EP06796950A patent/EP1953420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08-29 WO PCT/JP2006/316971 patent/WO20070295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8-29 CN CN2006800322507A patent/CN1012832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29 JP JP2007534351A patent/JP502826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04 TW TW095132612A patent/TW200722655A/zh unknown
-
2008
- 2008-03-04 US US12/073,366 patent/US757553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7629U (zh) * | 1992-04-10 | 1992-09-30 | 四川通达机电技术开发公司 | 自动调速无极变速器 |
CN2212683Y (zh) * | 1995-01-13 | 1995-11-15 | 高侠林 | 一种无级变速器 |
CN1157379A (zh) * | 1995-12-28 | 1997-08-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 |
CN1186186A (zh) * | 1996-12-27 | 1998-07-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无级变速器 |
US6004239A (en) * | 1997-03-31 | 1999-12-21 | Ntn Corporation | Friction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speed changing mechanis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53420A1 (en) | 2008-08-06 |
CN101283201A (zh) | 2008-10-08 |
JPWO2007029564A1 (ja) | 2009-03-19 |
JP5028264B2 (ja) | 2012-09-19 |
WO2007029564A1 (ja) | 2007-03-15 |
EP1953420B1 (en) | 2011-11-23 |
US20080167154A1 (en) | 2008-07-10 |
EP1953420A4 (en) | 2009-09-09 |
US7575530B2 (en) | 2009-08-18 |
TW200722655A (en) | 2007-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3201B (zh) | 行星滚轮变速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 | |
CN102165220B (zh) | 电动式线性致动器以及电动制动装置 | |
US6440035B2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 |
US3407687A (en) | Variable ratio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US4052915A (en) | Traction roller transmission | |
JP5203209B2 (ja) | 無段変速装置 | |
CN103502692B (zh) | 行星摩擦轮式无级变速器 | |
JPH0979350A (ja) |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 |
CN102272479B (zh) | 微牵引驱动装置 | |
JP3651929B2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JP6485180B2 (ja) |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 | |
JP2014062569A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US3988950A (en) | Frictional gearing apparatus | |
KR20130110032A (ko) | 무단 변속기 | |
KR20020089678A (ko) | 무단변속장치 | |
JP3458495B2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JP2014214838A (ja) | 無段変速機 | |
EP1835192A1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
JP4511708B2 (ja) | 無段変速機 | |
JP7152913B2 (ja) | 電動式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 |
JP2684703B2 (ja) | 摩擦車式変速装置 | |
JP2018071721A (ja) | 複合変速機 | |
JP3627460B2 (ja) |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 |
US20040055415A1 (en) | Eccentrically operated speed-variating device | |
WO2007040523A1 (en) |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offset roll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