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8089A - 电梯的轿厢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8089A
CN101258089A CNA2005800515350A CN200580051535A CN101258089A CN 101258089 A CN101258089 A CN 101258089A CN A2005800515350 A CNA2005800515350 A CN A2005800515350A CN 200580051535 A CN200580051535 A CN 200580051535A CN 101258089 A CN101258089 A CN 101258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
underframe
vertical 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515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藤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A2005800515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580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58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8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轿厢架具有:水平延伸的底架;在底架的上方配置的顶架;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底架及顶架的各端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纵架。在底架上承载有轿厢底。在轿厢底的边缘部固定有以夹着包含各纵架的平面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纵柱的下端部。在各纵架及各纵柱的各上端部之间固定有多个横向部件。在上述底架的中间部设置有用于承受轿厢底的载荷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具有一对支撑体,该一对支撑体以夹着底架的状态分别沿与底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相交方向分别配置。在一个纵架和一个纵柱之间、以及在另一纵架和另一纵柱之间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一倾斜部件和第二倾斜部件,上述第一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轿厢底的边缘部连接,上述第二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横向部件连接。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井道内升降的电梯的轿厢。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支撑作用在轿厢底上的偏载荷,提出了在承载轿厢底的底架上固定有支撑部件的电梯的轿厢。支撑部件分别设置在底架的长度中间的两侧。此外,支撑部件的一个端部固定在轿厢底的远离底架的部分,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固定在底架上(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91255号公报
但是,轿厢底所承受的偏载荷的大部分通过支撑部件和底架而成为弯曲的力,并集中在轿厢架的侧架上,所以需要实现侧架的强化。因此,侧架变得大形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是提供能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撑轿厢底所承受的偏载荷的电梯的轿厢。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具有:
轿厢架,其具有:水平延伸的底架、在底架的上方配置的顶架、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底架及顶架的各端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纵架;
轿厢底,其配置在各纵架之间,并承载在底架上;
一对纵柱,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以夹着包含各纵架的平面的方式配置,而且该一对纵柱的下端部固定在轿厢底的边缘部上;
多个横向部件,它们固定在各纵架及各纵柱的各上端部之间;
支撑装置,其用于承受轿厢底的载荷,并且具有一对支撑体,上述一对支撑体以夹着底架的状态分别设置在底架的中间部,而且分别沿与底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相交方向配置;
第一倾斜部件,其配置于一个纵架和一个纵柱之间、以及另一纵架和另一纵柱之间的至少一方,该第一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轿厢底的边缘部连接;以及
第二倾斜部件,其配置于一个纵架和一个纵柱之间、以及另一纵架和另一纵柱之间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横向部件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轿厢底及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中设置的轿厢底、支撑装置及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使图5中的圆筒部逆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使图5中的圆筒部顺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中设置的轿厢底、支撑装置及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使图10中的圆筒部逆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使图10中的圆筒部顺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轿厢上设置的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在使块体向使图14中的销和块体之间的间隔增大的方向移位了时的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再有,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时的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通过未图示的多条主绳索悬挂有电梯的轿厢2。各主绳索通过在井道1内设置的曳引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移动。通过各主绳索的移动,轿厢2沿在井道1内设置的一对轿厢导轨3在井道1内升降。
轿厢2具有轿厢架4和配置在轿厢架4内的轿厢室5。轿厢架4具有:水平延伸的底架6、在底架6的上方配置的顶架7、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将底架6及顶架7的各端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纵架8、9。在底架6及顶架7各自的两端部,设有由各轿厢导轨3引导的多个导靴10。再有,各主绳索连接在顶架7上。
轿厢室5具有:承载在底架6上的轿厢底11、和设置在轿厢底11上的轿厢室主体12。在轿厢室主体12上设有未图示的轿厢出入口。
轿厢底11水平地配置在各纵架8、9之间。在该示例中,轿厢底11为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因此,轿厢底11的边缘部由相互平行的一对纵向边缘部、和与各纵向边缘部垂直的相互平行的一对横向边缘部构成。此外,轿厢底11配置成:各纵向边缘部相对于轿厢室5的宽度方向(轿厢出入口的正面宽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垂直,各横向边缘部相对于轿厢室5的进深方向垂直。再有,在该示例中,轿厢底11的四个角部中的彼此处于对角位置处的两个角部为第一角部,剩余的两个角部为第二角部。
纵架8与一个纵向边缘部对置,纵架9与另一纵向边缘部对置。此外,各纵架8、9配置于这样的位置:从各第一角部向轿厢室5的进深方向内侧偏移了轿厢室5的进深尺寸的1/4以下的尺寸的位置。因此,底架6相对于轿厢室5的宽度方向向轿厢室5的进深方向倾斜。此外,包含各纵架8、9的平面相对于包含轿厢出入口的平面倾斜。
在轿厢底11的边缘部,固定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柱13、14的下端部。各纵柱13、14配置成夹着包含各纵架8、9的平面。在该示例中,各纵柱13、14分别固定在各第二角部处的纵向边缘部上。
在各纵架8、9以及各纵柱13、14的各上端部之间,分别固定有在轿厢室5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和在轿厢室5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宽度方向横向部件16。
在一个纵架8和一个纵柱13之间,配置有第一倾斜部件17和第二倾斜部件18,第一倾斜部件17的一个端部与纵架8连接,其另一端部与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连接,第二倾斜部件18的一个端部与纵架8连接,其另一端部与一个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连接。
第一倾斜部件17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8的上部。第二倾斜部件18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8的下部。即,第二倾斜部件18的一个端部位于比第一倾斜部件17的一个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第一倾斜部件17的另一端部连接在纵向边缘部的相对于纵架8更靠近纵柱13的部分。第二倾斜部件18的另一端部连接在一个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的相对于纵架8更靠近纵柱13的部分。
在另一纵架9和另一纵柱14之间,配置有第一倾斜部件19和第二倾斜部件20,第一倾斜部件19的一个端部与纵架9连接,其另一端部与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连接,第二倾斜部件20的一个端部与纵架9连接,其另一端部与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连接。
第一倾斜部件19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9的上部。第二倾斜部件20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9的下部。即,第二倾斜部件20的一个端部位于比第一倾斜部件19的一个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第一倾斜部件19的另一端部连接在纵向边缘部的相对于纵架9更靠近纵柱14的部分。第二倾斜部件20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另一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的相对于纵架9更靠近纵柱14的部分。
在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21。支撑装置21具有:从底架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22、以及以夹着底架6的状态固定在底架6及突出部件22上的一对支撑部件(支撑体)23。
各支撑部件23分别沿着与底架6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相交方向)配置。在该示例中,在将轿厢底11的各第二角部和底架6的中央部连接起来的直线上配置有各支撑部件23。
各支撑部件2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底架6侧比第二角部侧大。即,各支撑部件23是以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从底架6远离而变小的方式形成的梯形形状的板状部件。
各支撑部件23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螺钉24固定在底架6及突出部件22上。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轿厢底11及支撑装置21的剖视图。在图中,在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设有用于进行调整以使轿厢底11变为水平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在该示例中,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设于支撑部件23的从底架6远离一侧的前端部。
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具有:水平地固定在支撑部件23上的固定部26;与固定部26的螺纹孔螺合并且垂直地穿过固定部26的调整螺栓27;以及用于固定调整螺栓27相对于固定部26的位置的固定螺母28。
轿厢底11的第二角部承载在调整螺栓27上。在该示例中,调整螺栓27与轿厢底11的下表面抵接。此外,调整螺栓27相对于固定部26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可通过对调整螺栓27相对于固定部26的螺纹孔的螺合量进行调整来调整。因此,通过对调整螺栓27相对于固定部26的螺纹孔的螺合量进行调整,来调整轿厢底11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倾斜度,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
此外,在轿厢底11及支撑部件23上,设有用于将轿厢底11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的位置固定装置29。位置固定装置29具有:固定在轿厢底11的下表面的固定配件30;和用于将固定配件30紧固到支撑部件23上的紧固螺栓31。
固定配件30沿着支撑部件23的侧面配置。在固定配件30上,沿上下方向设有长孔32。固定配件30通过在长孔32中穿过的紧固螺栓31而紧固在支撑部件23上。固定配件30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通过紧固螺栓31在支撑部件23的紧固而固定。此外,通过将紧固螺栓31拧松,固定配件30相对于支撑部件23可沿长孔32移位。
接下来,对用于使轿厢底11为水平的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将紧固螺栓31和固定螺母28拧松。然后,对调整螺栓27的螺合量进行调整以使轿厢底11水平。而后,拧紧固定螺母28将调整螺栓27相对于固定部26的位置固定。然后,拧紧紧固螺栓31将固定配件30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中,在承载有轿厢底11的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21,并且第一倾斜部件17与纵架8和轿厢底11的边缘部连接,第二倾斜部件18与纵架8及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连接,所以即使在例如载荷集中在轿厢底11的第二角部、轿厢底11承受偏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偏载荷分散,能够减小作用在各纵架8、9上的弯曲应力。
即,例如当载荷集中在一个第二角部、轿厢底11承受偏载荷时,偏载荷的一部分通过桁架构造而传递到一个纵架8,所述桁架结构由靠近承受了偏载荷的第二角部一侧的第一倾斜部件17和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所构成,剩余的偏载荷的一部分从一个支撑部件23依次传递到底架6、另一支撑部件23、另一纵柱14,并通过由另一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和另一第二倾斜部件20所构成的桁架构造传递到另一纵架9。传递到各纵架8、9的载荷通过各导靴10由各轿厢导轨3支撑。因此,能够将轿厢底11所承受的偏载荷的一部分通过桁架构造而传递到各纵架8、9,能够减小作用在各纵架8、9上的弯曲应力。
这样,就不需要强化轿厢底11和各纵架8、9、底架6,能够防止材料成本的增加和轿厢2重量的增加。因此,可使轿厢导轨3和主绳索、曳引机等设备的规格为标准规格,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撑轿厢底11所承受的偏载荷。
此外,通过这样的构造,即使在轿厢底11承受偏载荷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小在轿厢底11所产生的弯曲和拉伸力,所以能够扩大轿厢底11的构造的自由度。例如,能够使轿厢底的构造为组装有防振材料的构造,能够防止轿厢2内的乘客的乘坐舒适性的下降。在该情况下,轿厢底由以下部件构成:承载于底架6的矩形形状的底支撑框;配置于底支撑框的四角处的四个防振材料;以及承载在各防振材料上的底部件。此外,支撑部件23、第一倾斜部件17以及纵柱13、14与底支撑框连接。
此外,由于各支撑部件23通过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螺钉24固定在底架6上,所以能够增大各支撑部件23相对于底架6在上下方向上的固定强度。因此,即使在轿厢底11承受偏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轿厢底11产生大的弯曲。
另外,在各支撑部件23和轿厢底11之间,设有以使轿厢底11为水平的方式进行调整用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所以即使在轿厢底11因某种原因而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
此外,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具有承载轿厢底11的调整螺栓27,通过对调整螺栓27相对于支撑部件2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所以能通过简单的结构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2中设置的轿厢底11、支撑装置21以及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剖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在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设有用于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具有:固定在轿厢底11上的轿厢底固定部件42;和用于将轿厢底固定部件42紧固在支撑部件23上的调整螺栓43及紧固螺母44。
调整螺栓43具有:杆状穿过部46,其在设置于支撑部件23上的螺栓穿过孔45中穿过;头部47,其设置于穿过部46的一个端部;以及圆筒部48,其在穿过部46的轴线方向上与头部47相邻,并固定在穿过部46上,而且相对于穿过部46的轴线偏心。因此,圆筒部48和穿过部46的各自的中心轴线互不相同,而且是平行的。在穿过部46上螺合有紧固螺母44。
轿厢底固定部件42沿支撑部件23的侧面配置。此外,在轿厢底固定部件42上,设有使穿过部46缓慢通过的通孔49。通孔49的内径比螺栓穿过孔45的内径大。另外,在轿厢底固定部件42上,设有与圆筒部48配合的圆筒状的配合部(凹部)50。配合部50的内径比通孔49的内径大。另外,配合部50与通孔49同轴地设置在轿厢底固定部件42上。因此,通过与配合部50配合的圆筒部48在周向上的旋转,穿过了通孔49的穿过部46在通孔49内在圆周上移动。
轿厢底固定部件42通过依次穿过了通孔49及螺栓穿过孔45的穿过部46、和螺合在穿过部46的前端部的紧固螺母44,而紧固在支撑部件23上。此外,通过调整与配合部50配合的圆筒部48在周向上的角度,来调整轿厢底固定部件42相对于支撑部件2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轿厢底11通过轿厢底固定部件42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的调整能够调整为水平。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图3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的放大图。此外,图6是表示使图5中的圆筒部48逆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的放大图。再有,图7是表示使图5中的圆筒部48顺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的放大图。首先,将调整螺栓43及紧固螺母44拧松。然后,一边转动与配合部50配合的圆筒部48,一边调整圆筒部48的角度,使轿厢底11为水平。此时,当使圆筒部48逆时针转动时,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的间隔变窄,轿厢底11的下表面从基准位置A向下方移位(图6)。与此相对,当使圆筒部48顺时针转动时,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的间隔变大,轿厢底11的下表面从基准位置A向上方移位(图7)。
然后,在轿厢底11为水平的状态下,拧紧紧固螺母44,将轿厢底固定部件42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中,在调整螺栓43上设置有相对于调整螺栓43的轴线偏心的圆筒部48,与圆筒部48配合的配合部50设置在轿厢底固定部件42上,通过调整圆筒部48的角度来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所以可容易地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此外,通过调整螺栓43及紧固螺母44的拧紧,能够将轿厢底11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所以不需要单独设置轿厢底11的位置固定用的位置固定装置,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实施方式3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2中设置的轿厢底11、支撑装置21及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剖视图。此外,图9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在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设有用于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61。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61具有:固定在轿厢底11上的轿厢底固定部件62;和用于将轿厢底固定部件62紧固在支撑部件23上的紧固螺栓63及调整螺母64。
紧固螺栓63具有:杆状穿过部66,其在设置于支撑部件23上的螺栓穿过孔65中穿过;头部67,其设置在穿过部66的一个端部。
在调整螺母64上固定有圆筒部68。在调整螺母64及圆筒部68中,贯穿有与穿过部66螺合的螺纹孔69。圆筒部68相对于螺纹孔69的轴线偏心。即,圆筒部68及螺纹孔69各自的中心轴线互不相同,而且是平行的。
轿厢底固定部件62沿支撑部件23的侧面配置。此外,在轿厢底固定部件62上,设有与固定在调整螺母64上的圆筒部68配合的圆筒状的配合部70。配合部70贯穿轿厢底固定部件62。配合部70的内径比螺栓穿过孔65的内径大。通过与配合部70配合的圆筒部68的旋转,螺纹孔69在配合部70内在圆周上移动。
穿过了螺栓穿过孔65的穿过部66螺合在圆筒部68与配合部70配合的调整螺母64上。
轿厢底固定部件62通过穿过了螺栓穿过孔65的穿过部66和螺合在穿过部66上的调整螺母64而紧固在支撑部件23上。此外,通过调整与配合部70配合的圆筒部68在周向上的角度,来调整轿厢底固定部件62相对于支撑部件2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因此,通过轿厢底固定部件62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的调整,轿厢底11可调整为水平。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图8中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61的放大图。此外,图11是表示使图10中的圆筒部68逆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61的放大图。再有,图12是表示使图10中的圆筒部68顺时针旋转时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61的放大图。首先,将紧固螺栓63及调整螺母64拧松。然后,一边转动调整螺母64,一边调整与配合部70配合的圆筒部68的角度,使轿厢底11为水平。此时,当使调整螺母64逆时针转动时,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的间隔变窄,轿厢底11的背面从基准位置A向下方移位(图11)。与此相对,当使调整螺母64顺时针转动时,轿厢底11和支撑部件23之间的间隔变大,轿厢底11的背面从基准位置A向上方移位(图12)。
然后,在轿厢底11为水平的状态下,使紧固螺栓63转动,拧紧紧固螺栓63及调整螺母64,将轿厢底固定部件62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
这样,即使将圆筒部68设置在调整螺栓64上,将与圆筒部68配合的配合部70设置于轿厢底固定部件62上,也能够调整轿厢底固定部件62相对于支撑部件2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此外,通过紧固螺栓63及调整螺栓64的拧紧,能够将轿厢底11相对于支撑部件23的位置固定,所以不需要单独设置轿厢底11的位置固定用的位置固定装置,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实施方式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81。支撑装置81具有:从底架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82;和以夹着底架6的状态固定在底架6和突出部件82上的一对支撑体83。
各支撑体83沿与底架6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相交方向)分别配置。在该示例中,在将轿厢底11的各第二角部和底架6的中央部连接起来的直线上配置各支撑体83。
各支撑体83具有:杆状的水平部件84,其固定在底架6上,并沿相交方向水平配置;和杆状的倾斜部件85,其将突出部件82的下端部和水平部件84的前端部连接起来。水平部件84及倾斜部件85各自的端部固定在共用的连接部件86上。因此,在连接部件86承受下方的力时,水平部件84受到拉伸力,倾斜部件85受到压缩力。
在各连接部件86和轿厢底11之间,为了能够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设置有与实施方式1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相同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2中,支撑体83具有:固定在底架6上的水平部件84;以及将从底架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82的下端部与水平部件84的前端部连接起来的倾斜部件85,该支撑体83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所以只留下了有效地增强支撑体83在上下方向上的强度的部分,能够效率良好地削减支撑体83的材料的量。由此能够实现支撑装置8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轿厢2的轻量化。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为了能够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而在各连接部件86与轿厢底11之间设置了与实施方式1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25相同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但也可将与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41或61相同的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设置在各连接部件86与轿厢底11之间。
实施方式5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轿厢上设置的支撑装置的正视图。此外,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在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91。支撑装置91具有:从底架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92;和以夹着底架6的状态设置在底架6和突出部件92上的一对支撑体93。
各支撑体93沿与底架6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相交方向)分别配置。在该示例中,沿将轿厢底11的各第二角部和底架6的中央部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各支撑体93。在轿厢底11的下表面,固定有沿支撑体93配置的固定配件94。
各支撑体93具有:能以设置在底架6上的销(转动轴)95为中心转动的水平部件96;以及能以设置在突出部件92的下端部上的销(转动轴)97为中心转动的倾斜部件98。
倾斜部件98相对于水平部件96倾斜。此外,倾斜部件98具有:倾斜部件主体99和块体100,该块体100设置在倾斜部件主体99上,并且其相对于倾斜部件主体99的位置可以调整。
倾斜部件主体99具有:安装在销97上的圆柱部101;和螺纹杆102,其固定在圆柱部101上,并且在圆柱部1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块体100设置在螺纹杆102上。
螺纹杆102在设置于块体100上的螺纹杆穿过孔103中穿过。由此,块体100可沿螺纹杆102的长度方向移位。在螺纹杆102上,螺合有在螺纹杆102的长度方向上夹着块体100的一对定位用螺母104。通过对各定位用螺母104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进行调整,来调整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此外,通过调整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来调整销97和块体100之间的间隔L。
在块体100上固定有与销97平行的杆状螺栓部105。螺栓部105穿过设置在水平部件96的另一端部的通孔106、和设置在固定配件94上的通孔107。此外,在穿过了各通孔106、107的螺栓部105上,螺合有紧固螺母108。水平部件96的另一端部及块体100通过紧固螺母108的拧紧而连接在固定配件94上。
图16是表示在使块体100向使图14中的销97和块体100之间的间隔增大的方向移位时的支撑装置91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当通过调整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来使销97和块体100的间隔从L扩大到L+ΔL时,固定配件94相对于销97的水平距离几乎不变,所以固定配件94向上方移位。此外,水平部件96随着固定配件94向上方的移位而向上方转动。由此,轿厢底11向上方移位。
与此相对,当将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向接近销97的方向调整时,销97和块体100之间的间隔比L要窄。因此,固定配件94向下方移位,水平部件96向下方转动。由此,轿厢底11向下方移位。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时的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在将紧固接螺母108拧松后,一边使各定位用螺母104转动,一边调整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以使轿厢底11水平。然后,当轿厢底11成为水平时,将各定位螺母104拧紧,将块体100相对于螺纹杆102的位置固定。然后,将紧固螺母108拧紧,将块体100和水平部件96固定在固定配件94上。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中,与固定配件94连接的块体100设置在倾斜部件主体99上,通过调整块体100相对于倾斜部主体99的位置,来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轿厢底11调整为水平。此外,由于能够将轿厢底11相对于支撑装置91的位置固定,所以不必另外设置轿厢底11的位置固定用的位置固定装置,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实施方式6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轿厢底11的边缘部及各纵架8、9之间分别连接有一对倾斜部件17、19。一个倾斜部件17的一个端部连接在一个纵架8上,一个倾斜部件17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轿厢底11的一个纵向边缘部上。此外,另一倾斜部件19的一个端部连接在另一纵架9上,另一倾斜部件19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轿厢底11的另一纵向边缘部上。
一个倾斜部件17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8的上部。一个倾斜部件17的另一端部连接在一个纵向边缘部的相对于纵架8更靠近支撑部件23的部分。此外,另一倾斜部件19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纵架9的上部。另一倾斜部件19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另一纵向边缘部的相对于纵架9更靠近支撑部件23的部分。
再有,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纵柱13、14、各进深方向横向部件15、各宽度方向横向部件16、各第二倾斜部件18、20没有设置在轿厢2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即使是这样的电梯的轿厢,在例如载荷集中在轿厢底11的第二角部、轿厢底11承受偏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桁架构造将偏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一个纵架8,所述桁架构造由靠近承受偏载荷的第二角部一侧的倾斜部件17、和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构成。由此,能够使偏载荷分散,能够实现作用在各纵架8、9上的弯曲应力的减小。
由此,能够避免轿厢底11和各纵架8、9、底架6的强化,能够防止材料成本的增加和轿厢2重量的增加。因此,能使轿厢导轨3和主绳索、曳引机等设备的规格为标准规格,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撑轿厢底11所承受的偏载荷。
实施方式7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81。支撑装置81为与实施方式4的支撑装置81相同的结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6相同。
这样,能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支撑轿厢底11所承受的偏载荷,并且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及轿厢2的轻量化。
实施方式8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的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底架6的中间部设有用于承受轿厢底11的载荷的支撑装置111。支撑装置111具有:从底架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112;和以夹着底架6的状态设置在底架6和突出部件112上的一对支撑体113。
各支撑体113具有连接在突出部件112及轿厢底11之间连接的倾斜部件114。倾斜部件114相对于轿厢底11倾斜。倾斜部件114的一个端部连接在突出部件112的下端部,倾斜部件114的另一端部与固定在轿厢底11的下表面的连接部件115连接。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6相同。
即使是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也能够通过桁架构造将轿厢底11的偏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各纵架8、9的一方上,所述桁架结构由倾斜部件17、19中的一方和轿厢底11的纵向边缘部所构成,所以能够实现作用在各纵架8、9上的弯曲应力的减小。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在实施方式6所示的轿厢上设有支撑装置111,但也可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轿厢上设置支撑装置111。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轿厢具有:
轿厢架,其具有:水平延伸的底架、在上述底架的上方配置的顶架、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述底架及上述顶架的各端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纵架;
轿厢底,其配置在各上述纵架之间,并承载在上述底架上;
一对纵柱,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以夹着包含各上述纵架的平面的方式配置,而且该一对纵柱的下端部固定在上述轿厢底的边缘部上;
多个横向部件,它们固定在各上述纵架及各上述纵柱的各上端部之间;
支撑装置,其用于承受上述轿厢底的载荷,并且具有一对支撑体,上述一对支撑体以夹着上述底架的状态分别设置在上述底架的中间部,而且分别沿与上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相交方向配置;
第一倾斜部件,其配置于一个上述纵架和一个上述纵柱之间、以及另一上述纵架和另一上述纵柱之间的至少一方,该第一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上述轿厢底的边缘部连接;以及
第二倾斜部件,其配置于一个上述纵架和一个上述纵柱之间、以及另一上述纵架和另一上述纵柱之间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倾斜部件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上述横向部件连接。
2.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轿厢具有:
轿厢架,其具有:水平延伸的底架、在上述底架的上方配置的顶架、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述底架及上述顶架的各端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纵架;
轿厢底,其配置在各上述纵架之间,并承载在上述底架上;
一对支撑装置,它们用于承受上述轿厢底的载荷,并且具有一对支撑体,上述一对支撑体以夹着上述底架的状态分别设置在上述底架的中间部,而且分别沿与上述底架的长度方向相交的相交方向配置;以及
倾斜部件,其一个端部与上述纵架连接,其另一端部与上述轿厢底的边缘部的相对于上述纵架更靠近上述支撑体的部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体通过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螺钉而固定在上述底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架上设有从上述底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
上述支撑体具有倾斜部件,该倾斜部件相对于上述轿厢底倾斜,并且连接在上述突出部件和上述轿厢底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架上设有从上述底架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件;
上述支撑体具有:水平部件,其从上述底架向上述相交方向延伸;和倾斜部件,其相对于上述水平部件倾斜,并且连接在上述突出部件和上述水平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撑体与上述轿厢底之间设有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该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用于进行调整以使上述轿厢底变为水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具有承载上述轿厢底的调整螺栓;
通过对上述调整螺栓相对于上述支撑体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来将上述轿厢底调整成水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具有:固定在上述轿厢底上的轿厢底固定部件、安装在上述支撑体上的调整螺栓、和与上述调整螺栓螺合的螺母;
在上述调整螺栓上设有相对于上述调整螺栓的轴线偏心的圆筒部;
在上述轿厢底固定部件上,设有与上述圆筒部配合的配合部;
通过调整与上述配合部配合的上述圆筒部的角度,来将上述轿厢底调整成水平。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上述轿厢底水平调整装置具有:固定在上述轿厢底上的轿厢底固定部件、安装在上述支撑部件上的螺栓、和与上述螺栓螺合的调整螺母;
在上述调整螺母上设有相对于上述调整螺母的螺纹孔的轴线偏心的圆筒部;
在上述轿厢底固定部件上,设有与上述圆筒部配合的配合部;
通过调整与上述配合部配合的上述圆筒部的角度,来将上述轿厢底调整成水平。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轿厢底的下表面固定有连接部件;
上述倾斜部件具有:倾斜部件主体、和设置在上述倾斜部件主体上并与上述连接部件连接的块体;
通过调整上述块体相对于上述倾斜部件主体的位置,来将上述轿厢底调整成水平。
CNA2005800515350A 2005-12-08 2005-12-08 电梯的轿厢 Pending CN1012580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800515350A CN101258089A (zh) 2005-12-08 2005-12-08 电梯的轿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800515350A CN101258089A (zh) 2005-12-08 2005-12-08 电梯的轿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8089A true CN101258089A (zh) 2008-09-03

Family

ID=3989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515350A Pending CN101258089A (zh) 2005-12-08 2005-12-08 电梯的轿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580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4724A (zh) * 2014-12-09 2015-03-25 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载货电梯及载货电梯轿厢防扭曲装置
CN107074497A (zh) * 2014-09-09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设备安装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4497A (zh) * 2014-09-09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设备安装装置
CN107074497B (zh) * 2014-09-09 2019-07-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设备安装装置
CN104444724A (zh) * 2014-12-09 2015-03-25 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载货电梯及载货电梯轿厢防扭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07011611B4 (de) Befestigungsanordnung für Verzurrbügel in einem Frachtraumboden eines Flugzeugs
DE10315989B4 (de) Spannsystem für einen Mobil-Teleskopkran
CN1878718B (zh) 具有可调节平台的电梯轿箱总成
CN101258089A (zh) 电梯的轿厢
US7426989B2 (en) Escalator or moving walk with ropelike tiedown
CN208039057U (zh) 一种吊杆张拉辅助装置
CN106041825B (zh) 一种轿架调整工装
CN218714338U (zh) 一种可调节钢筋混凝土梁
CN100356000C (zh) 无耗材的消能支撑装置
JPH11158819A (ja) 構築物のケーブル補強構造
CN110657977A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梯结构性能检测用加载支架
KR101492043B1 (ko) 구조물 보강장치 및 보강공법
CN207973378U (zh) 一种轿底减震系统
KR20080046652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칸
DE19546590C2 (de) Hebezeug
CN213929263U (zh) 减振装置
JP469880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装置
WO2007066402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CN113622308A (zh) 一种瓶墩墩身与盖梁一体化施工模板
KR100933045B1 (ko) 충전강관 거더교의 바닥판 콘크리트 타설을 위한 거푸집시스템
CN218359972U (zh) 一种坐式旋转总成
JP3128888U (ja) ホールの島構造
CN205350734U (zh) 一种设备高度可调节支座
CN113336104B (zh) 综合管廊一体化轻型移动门架系统
JP2010037051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