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4694A -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4694A
CN101254694A CNA2008100865951A CN200810086595A CN101254694A CN 101254694 A CN101254694 A CN 101254694A CN A2008100865951 A CNA2008100865951 A CN A2008100865951A CN 200810086595 A CN200810086595 A CN 200810086595A CN 101254694 A CN101254694 A CN 101254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device
fluid discharge
unit
droplet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65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4694B (zh
Inventor
桑原宗市
竹中一康
牛滨五轮男
池本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54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4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694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05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aiming at correcting align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26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33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a head having several actuators per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1Specific driving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7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electrostatically-actuated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heating elements forming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95Dot-size modulation by changing the number of drops per do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每个液体排放器具有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主控制单元用于从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排放墨滴,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微滴的排放以致沿着至少一个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的轨迹排放微滴,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用于独立地设置是否运行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由第二控制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相比较而言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

Description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过使用具有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的多个端头来排放液体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每个液体排放器单独地设置微滴轨迹并且使得每个液体排放器能够沿适当方向排放微滴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的液体排放器的一种类型是喷墨打印机。已知的喷墨打印机有两种类型:1)串行打印机,其中当记录介质沿供给方向移动时端头沿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移动并将微滴排放到记录介质之上;2)行式打印机,其中跨越记录介质的宽度来布置行式端头,并且当从行式端头将微滴排放到记录介质上时只有记录介质沿垂直于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方向移动(例如特许公开号为2002-36522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案)。
当根据上述已知技术来构成行式端头时,液体排放器的数目大于串行打印机的端头的数目。因此,对于行式端头来说,就存在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特性变化很大的问题。
当串行打印机的液体排放器的排放特性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覆盖字点以便填充已在字点行中已形成的空间。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将排放特性的变化减少到最小。
正相反,行式打印机的端头并不移动,因此一旦一个区域已被记录,那么将不能通过覆盖该字点来重新记录。因此,行式打印机具有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在液体排放器的排列方向上变化的问题,导致产生不均匀条纹。
换句话说,当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时,并不能为此得到补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补偿每个液体排放器在其排放特性上的变化并藉此减少不均匀条纹的数目及改善打印质量。
本发明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以及对其是否运行该排放进行单独设置;主控制单元,构成在每个液体排放器上,以用于控制来自于喷嘴的微滴的排放;第二控制单元,构成在每个液体排放器之上以用于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使微滴沿着至少一个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所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微滴的轨迹的轨迹;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用于单独地设置是否运行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二控制执行单元单独地设置是否使用用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当一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不同于其它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时,将使用第二控制单元。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将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之一设置为参考方向。
在第二方面中,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并且可以沿着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排放墨滴。
通过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为每个液体排放器选择参考轨迹。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由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每个微滴的排放角度。
在第三方面中,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并且可以沿着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为每个液体排放器设定墨滴的排放角度。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由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每个微滴的排放角度;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之一作为参考方向。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将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以及对其是否运行该排放进行单独设置;对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进行的微滴排放执行主控制;对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沿一行中至少一个不同于主控制的轨迹的轨迹所进行的微滴排放执行第二控制;以及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确定是否确定了运行第二控制单元。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选择该轨迹中的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选择所选择的轨迹中的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以及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液体排放器的喷墨打印机端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行式端头的平面图;
图3是详细说明端头的热产生电阻器的平面图和侧视剖视图;
图4是表明每个热产生电阻器的墨汁气泡产生时间的差异和墨滴排放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说明墨滴轨迹的偏转幅度;
图6说明由主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补偿的墨滴的着落位置;
图7说明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补偿的墨滴的着落位置;
图8A和8B说明排放方向调节器的实施例;
图9说明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补偿后的墨滴的着落位置;
图10说明邻近的液体排放器将墨滴排放到相同像素上,其中该液体排放器可以在偶数的方向上排放墨滴;
图11说明液体排放器将墨滴以对称轨迹排放到左边和右边,并且直接排放到下边,其中该液体排放器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排放墨滴;
图12说明当液体排放器在两个方向上排放微滴时(当可以在偶数的方向上排放微滴),液体排放器根据排放信号进行在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处理;
图13说明当液体排放器在三个方向上排放微滴时(当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排放微滴时),液体排放器根据排放信号进行在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处理;
图14是说明已着落在一个像素区域中的不同着落位置之一中的墨滴的平面图;
图15说明当使用分辨率提高单元时的墨滴的轨迹;
图16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
图17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以及结合了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
图18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
图19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
图20说明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结合了分辨率提高单元的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的液体排放器;
图21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放控制电路;以及
图22A和22B是展示在极性改变开关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状态下,字点的着落位置在喷嘴排列方向上的变化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微滴”指的是在下文中描述的液体排放器的喷嘴18所排放的极少量(例如,几皮升)的液体。术语“字点”指的是已经落在诸如打印纸的记录介质上的墨滴。术语“像素”指的是图像的最小单元。术语“像素区域”指的是构成像素的区域。
在一个像素区域中,着落预定数目(也就是,无、一个或多个)的微滴以构成三种类型的像素:无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1);一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2);或者多个字点构成的像素(色调3或更多)。换句话说,一个像素区域具有零字点、一个字点,或者多个字点。该像素在记录介质上排列而构成图像。
对应于像素的字点不总是落入该像素区域内而是可能会落入该像素区域的外边。
(端头的结构)
图1是一喷墨打印机(下面称为“打印机”)的端头11的分解透视图,该喷墨打印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液体排放装置。
在图1中说明的端头11包括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液体排放器。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包括装有要排放的墨水的墨室12、热产生电阻器13(根据本发明,其等同于气泡产生器或发热元件)以及带有喷嘴18(根据本发明,其等同于喷嘴构成材料)的喷嘴板17;该热产生电阻器布置在墨室12的内部并且通过提供能量在墨室12所装有的液体中产生气泡,而喷嘴18用于当通过热产生电阻器13而产生气泡时排放墨室12所装有的液体。更具体地说,端头11的结构如下所述。
在图1中,虽然喷嘴板17结合在阻挡层16之上,但以与阻挡层16分开的形式示出了喷嘴板17。
在端头11之上的衬底14包括硅半导体衬底15和通过在半导体衬底15的表面上的沉积而构成的热产生电阻器13。热产生电阻器13经由构成在半导体衬底15上的导体(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于外部电路。
举例而言,阻挡层16是通过在半导体衬底15的具有热产生电阻器13的整个表面上堆叠感光性的环化橡胶抗蚀剂或者可光致固化的干膜抗蚀剂,然后经由光刻法处理去除不必要的部分而构成的。
喷嘴板17包括多个喷嘴18,并且例如利用镍电铸制成。喷嘴板17布置在阻挡层16之上以便喷嘴18与相对的热产生电阻器13对准。
墨室12由围绕热产生电阻器13的衬底14、阻挡层16以及喷嘴板17来限定。更具体地说,如附图所示,衬底14起到墨室12底壁的作用,而阻挡层16起到墨室12侧壁的作用,以及喷嘴板17起到墨室12顶壁的作用。在这种方式下,如图1所示,墨室12在其右前表面中具有开口。这些开口和墨水通道(图中未示出)彼此相通。
上述端头11之一通常具有大约为几打到几百单元的墨室12和布置在各自墨室12中的热产生电阻器13。打印机控制器控制每个热产生电阻器13。在这种方式下,装在对应于受控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墨室12中的墨水经由与墨室12相对的喷嘴18排放。
更具体地说,是使用连接端头11的墨水槽(图中未示出)所放出的墨水来填满墨室12的。如果对热产生电阻器13施加一短时间(例如1至3微秒)的脉冲电流,将迅速地加热热产生电阻器13。结果,在墨水与热产生电阻器13接触的地方形成气态墨水气泡。当墨水气泡膨胀时,将会排放出预定数量的墨水(或者换句话说,墨水汽化)。这样,与上述喷嘴18的排放量相等的墨水从喷嘴18排放作为墨滴。该墨滴落在打印纸上而构成一字点(也就是,像素)。
在该实施例中,行式端头是通过使多个端头11排列成一行(沿着喷嘴18的排列方向或者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而形成的。图2是说明行式端头10的具体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画出了四个端头11(N-1,N,N+1和N+2)。为了构成行式端头10,将不包括喷嘴板17的端头11串联排列,这种不包括喷嘴板17的端头11被称作端头芯片。
从而,具有在对应于构成在每个端头芯片之上的液体排放器的位置处构成的喷嘴18的一个喷嘴板17被加载于端头芯片的上部之上而构成行式端头10。
邻近的端头11被交替地布置在喷嘴板17上在墨水通道两侧上,该墨水通道沿预定方向延伸。在墨水通道一侧上的端头11与墨水通道另一侧上的端头11相对,以致它们的喷嘴18彼此相对。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行式端头10的墨水通道布置在将相邻于第N-1个和第N+1个端头11的喷嘴18的边缘和相邻于第N和第N+2端头11的喷嘴18的边缘连接起来的线路之间。
如在图2所包括的部分A的详图中所示那样,排列端头11以致位于邻近端头11每边上的喷嘴18之间的间距都相等。换句话说,在第N个端头11右边的喷嘴18之一与在第N+1个端头11左边的喷嘴18之一之间的距离等于喷嘴18之间的间距。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该实施例,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沿喷嘴18排列的方向)上改变从喷嘴18排放出的墨滴的轨迹。
更具体地说,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构成在每个液体排放器上,用于控制液体排放器的喷嘴18排放微滴;而第二控制单元构成在每个液体排放器上,用于控制液体排放器沿着除主控制单元的轨迹以外的至少一个轨迹排放微滴。根据该实施例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结构如下文中所述。
图3是详细示出了端头11的液体排放器的平面图和侧向剖视图。图3平面图中的虚线表示喷嘴18。
如图3所示,根据该实施例,每个端头11的每个墨室12中都含有一个热产生电阻器13。热产生电阻器13由并行排列的两个部分组成。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排列在一行上(其为喷嘴18的排列方向,也就是图3中的左边和右边)。
当将一个热产生电阻器13纵向地分成两个部分时,每个部分的长度保持相同而宽度变为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长度的一半。因此,已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是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的两倍。由于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的电阻是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的两倍,因此通过串联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电阻将会为未分开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的四倍。
为了使容纳在墨室12中的墨水沸腾,必须提供一恒定数量的电流来加热热产生电阻器13。墨水沸腾时所产生的能量使墨水被排出。如果是小电阻,那么将需要大量的电流。如果热产生电阻器13的电阻为大电阻,那么仅仅提供少量的电流就可以使墨水沸腾。
以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用于提供电流的晶体管的尺寸并且可以节省空间。通过减少热产生电阻器13的厚度来增加电阻是可能的。但是,由于为构成热产生电阻器13而选择的材料在强度(耐用性)上有限制,因此热产生电阻器13的厚度不能减少到小于一预定厚度的厚度。因此,将热产生电阻器13分成两个部分来增加电阻而不是减少其厚度。
当将具有两个部分的热产生电阻器13容纳在墨室12之一时,并且当将每个部分设置为具有相同气泡产生时间,也就是热产生电阻器13的多个部分之一的温度达到墨水沸点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时,两个部分之上的墨水同时沸腾并且沿着喷嘴18的中心轴方向排放墨滴。
与之相反,当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的气泡产生时间不同时,墨水将不会在两个部分之上同时沸腾。因此,墨滴的轨迹将偏移喷嘴18的中心轴。结果使墨滴的轨迹发生偏离。以这种方式,墨滴将会落入与气泡产生时间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所排放墨滴的着落位置偏移的位置处。
图4A和图4B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产生墨水气泡的时间延迟与已排放墨滴轨迹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描绘在曲线图上的数值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在该曲线图中,X方向(请注意这是一个纵轴θx而不是该曲线图的横轴)为喷嘴18的排列方向(也就是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并行排列的方向),以及Y方向(请注意这是纵轴θy而不是该曲线图的纵轴)为垂直于X方向(或者打印纸供给方向)的方向。X和Y轴方向都表示从0度开始的偏转度,零度表示没有偏转。
图4C示出了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在产生墨水气泡时所产生的时间延迟的观测值。水平轴表示偏转电流,其大小是热产生电阻器13之一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电流差值的二分之一。垂直轴表示由墨滴排放角度(X轴方向)表示的墨滴着落位置的偏转幅度(其中喷嘴18到着落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毫米)。在图4C中,热产生电阻器13之一的主电流为80毫安。将偏转电流施加于部分热产生电阻器13中之一上以便使墨滴的轨迹偏转。
当排列在喷嘴18排列方向上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在气泡产生上存在时间延迟时,将不在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在喷嘴18排列方向上的墨滴排放角度θx将随着气泡产生过程中时间延迟的变大而变大。
该实施例利用该特性,通过改变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部分中的每个部分上的电流量,以致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气泡产生方面的时间延迟,使得能够在多个方向上排放墨滴。
同样,如果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由于制造误差的原因而导致电阻不同,那么将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时间延迟。因此,墨滴的轨迹将不在沿着垂直于喷嘴18排列方向的方向,并且墨滴的着落位置将偏离所期望的位置。通过改变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两部分中的每个部分上的电流量以致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出现气泡产生时间方面的延迟,墨滴的轨迹将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
在下文中,将描述已排放墨滴的轨迹和在墨滴轨迹上的偏转幅度。图5说明已排放墨滴i的轨迹偏转幅度。如图5所示,当将墨滴i垂直地排放到排放表面时,墨滴i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并不偏转。另一方面,当墨滴i的轨迹距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偏转θ角时(图5中的Z1或Z2),已偏转墨滴i的着落位置通过下列公式来确定:
ΔL=H×tanθ。
因此,当墨滴I距垂直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偏转θ角时,墨滴i的着落位置将会位移ΔL。
喷嘴18的顶端到打印纸P之间的距离H对普通喷墨打印机大约为1到2毫米。在下文中,假定距离H大体上保持2毫米的恒量。
距离H必须大体上保持恒量的原因是因为如果距离H发生变化,那么墨滴i的着落位置将移动。换句话说,当将墨滴i从喷嘴18垂直地排放到打印纸P表面上时,即使距离H发生一定数量的变化,但是墨滴i的着落位置也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当墨滴i的排放轨迹发生偏转时,如上所述,墨滴i的着落位置将会随着距离H的变化而移动。
当端头11的分辨率为60dpi时,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
25.40×1,000/600≈42.3微米。
(第二控制执行单元)
除上述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头11还包括第二控制执行单元。
第二控制执行单元确定液体排放器是否要运行第二控制单元。
图6说明由主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执行单元补偿的墨滴的着落位置。附图的上部是说明端头11的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前视图。箭头表示使用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的每个轨迹。粗体箭头表示已选择的轨迹。附图的下部是说明已经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排放且已落在记录介质上的墨滴的平面图。(在下文中,也以同样的方式给出附图)。
在图6中,当只使用主控制单元时,那么从每个液体排放器可简单地排放墨滴。或者,当除了主控制单元之外还要使用第二控制单元,那么可以沿着除了由主控制单元所确定的轨迹之外的轨迹排放墨滴。更具体地说,可以在主控制单元所确定轨迹的左右两侧都增加三个另外的轨迹。换句话说,主控制单元确定一个轨迹而第二控制单元确定六个轨迹。从而每个液体排放器可以沿着总共七个轨迹排放墨滴。
原则上,当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直接向下排放墨滴(大体上垂直于打印纸P)时,那么就不必使用第二控制单元而仅仅必须使用主控制单元。
然而,当只使用主控制单元且当从所有的液体排放器排放墨滴时,如果有液体排放器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偏转的轨迹排放墨滴,那么就必须使用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两者来调整该液体排放器。
为了做到这一点,例如首先通过只使用主控制单元,从所有的液体排放器排放墨滴,这样可以打印出测试图案。然后可以使用扫描器来扫描打印结果。通过观测扫描结果,就可以检测出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其排放墨滴的轨迹的偏转超过了预定量的液体排放器。此外,如果检测到沿着偏转轨迹排放墨滴的排放器,那么就必须确定偏转量。然后可以控制第二控制单元以便根据偏转量来改变墨滴的轨迹。
图6说明了一实例,其中液体排放器A和B沿着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偏转的轨迹排放墨滴。在这种情況下,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其它液体排放器只使用主控制单元并且只选择在七个可能轨迹中的中央的那个轨迹。与之相反,液体排放器A和B使用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两者以排放墨滴。例如,液体排放器A沿着附图中从左边数第三轨迹排放墨滴,而液体排放器B沿着从附图中左边数第六轨迹排放墨滴。
如上所述,对于沿着大体上与已设计的轨迹相同的轨迹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而言,只使用主控制单元。与之相反,对于沿着偏离了已设计的轨迹的轨迹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而言,使用第二控制单元来改变从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的轨迹。以这种方式,对已偏转轨迹进行调整以便使其尽可能的与已设计的轨迹平行。
因此,如图6所示,从每一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之间的距离可被基本恒定地保持在一个预定方向上。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端头11的第二实施例,除了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之外还包括参考方向设置单元。
该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在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为每个排放器所设置的多个轨迹中选择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
与以上所述类似,如图6所示,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为每个液体排放器设置了墨滴的七个不同的轨迹。
起初,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七个轨迹中的中央的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
与以上所述类似,首先打印测试图案以检测是否有排放轨迹的偏转幅度超过了预定幅度的液体排放器。然后,如果检测到偏转的液体排放器,那么可以根据轨迹的偏转来改变参考轨迹。
例如,图6中的液体排放器A和B的排放轨迹的偏转幅度超过了预定幅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液体排放器A,如果将附图中左边数第三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那么就可以补偿排放轨迹的偏转。与之类似,对于液体排放器B,如果将附图中左边数第六个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那么就可以补偿排放轨迹的偏转。
在图6中,是将最靠近垂直于打印纸P的表面的方向的轨迹选为参考轨迹的。但是,参考轨迹并不限于此。
例如,如果许多液体排放器使它们的排放轨迹偏转到附图的右边,那么对于液体排放器A来说,可以将在七个轨迹中央的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另外,对于其它液体排放器来说,或者例如对于在液体排放器A左边的液体排放器来说,可以将左边数第七个轨迹(或者最右边的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
以这种方式,虽然不会导致任何问题,但是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参考轨迹将不是最靠近垂直于打印纸P的表面的方向的轨迹。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端头11的第三实施例,除了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之外还包括排放角度设置单元。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为每个液体排放器设置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所选择排放墨滴的轨迹角度。
图7说明其中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补偿墨滴的着落位置的具体实施例。
每个液体排放器都能够沿着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七个轨迹排放墨滴。此外,每个液体排放器都能够沿着在七个轨迹中央的那个轨迹(从左边数第四个轨迹)排放墨滴。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器之外,其它液体排放器都沿着大体上垂直于打印纸P表面的轨迹排放墨滴。液体排放器A具有向右偏转了α度的轨迹,而液体排放器B具有向左偏转了β度的轨迹。
在这种情况下,液体排放器A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整个排放范围向左移动α度。此外,液体排放器B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整个排放范围向右移动β度。以这种方式,墨滴着落位置的位移将不会太明显。
图8A和图8B说明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如图8A所示,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可以沿着多个轨迹排放墨滴。同样,当选择了中间的轨迹时,所有的液体排放器都能够与打印纸P表面垂直地排放墨滴。
附图中最左的轨迹和最右的轨迹之间的预定角为γ度。液体排放器A的设计角为α(>γ)度而液体排放器B的预定角为β(<γ)度。
由于与其它液体排放器相比,液体排放器A和B具有不同的最大排放角,所以液体排放器A的最大排放角可以从角α减少到角γ。同样,液体排放器B的最大排放角可以从角度β增加到角γ。
如图8B所示,以这种方式将包括液体排放器A和B在内的所有液体排放器的最大排放角都设置为角γ。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最大排放角,可以在一个较宽范围内补偿墨滴的轨迹,该较宽范围是与没有调整最大排放角的情况下相比较而言的。
根据本发明的端头11的第四实施例除了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还包括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
换句话说,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为每个液体排放器设置墨滴排放角度,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在多个轨迹中选择一个墨滴轨迹作为参考轨迹。
图9说明其中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补偿墨滴着落位置的具体实施例。
使用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图9中的每个液体排放器都能够沿着七个轨迹排放墨滴。在附图中,七个轨迹之中的最左边的轨迹和最右边的轨迹之间的角为γ度。
在图9中,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之外,其它液体排放器都没有任何偏转的轨迹。因此,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之外,其它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都保持最大排放角度γ度,并且参考方向设置单元选择每个液体排放器的七个轨迹中的中央轨迹(从附图左边数第四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
另一方面,液体排放器A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最大排放角度设置为α(<γ)度并且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从附图左边数第三个轨迹设置为参考轨迹。以这种方式,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可以跟从其它液体排放器排放出的墨滴着落位置的间距相一致。
液体排放器B的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最大排放角设置为β(>γ)度并且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附图左边数第5个轨迹选择为参考轨迹。以这种方式,与液体排放器类似,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放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可以跟从其它液体排放器排放出的墨滴着落位置的间距相一致。
如上所述,可以依照其它液体排放器改变液体排放器A和B的排放角度,来补偿从液体排放器A和B排出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位移。
(第一排放控制单元)
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11用于如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应用第一排放控制单元来控制墨滴排放。
第一排放控制单元控制墨滴的排放以致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液体排放器使用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以便通过分别控制这些墨滴使其落入相同的像素行或像素区域来构成像素行或像素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第一具体实施例通过一J位控制信号(其中J是正整数)来改变每个喷嘴18在2J方向上(偶数个方向)所排放的墨滴的排放轨迹。沿着2J轨迹之一排放的并且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相邻两个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J-1)倍。每个喷嘴18都沿着2J轨迹之一排放墨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的第二具体实施例通过一J+1位控制信号(其中J是正整数)来改变每个喷嘴18在2J+1方向上(奇数个方向)所排放的墨滴的排放轨迹。分别沿着(2J+1)轨迹之一排放的并且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相邻两个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J倍。每个喷嘴18都沿着(2J+1)轨迹之一排放墨滴。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果J=2并且使用J位控制信号,那么墨滴轨迹的数量为2J=4(其为偶数)。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J-1)=3倍。
根据该实施例,如果端头11的分辨率为600点每英寸(dpi),那么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42.3微米。因此,当通过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偏转了墨水排放轨迹时,彼此着落最远的两个墨点之间的距离为42.3微米的3倍,也就是126.9微米。从而,偏转角θ为:
tan 2θ=126.9/2,000≈0.0635,所以
θ≈1.8(deg)。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如果J=2,且使用J+1位控制信号,那么墨滴轨迹的数量为2J+1=5(其为奇数)。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J=4倍。
图10说明了当使用1位控制信号(J=1)时,根据以上所述的墨滴排放轨迹的具体情况。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轨迹进行设置以使轨迹对称。
彼此相离最远的两个墨滴的着落位置的距离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距离的1倍,也就是(2J-1)倍。如图10所示,可以从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的喷嘴18将墨滴排放到相同的像素区域上。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如果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X,那么两个相邻像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2J-1)×X(对于图10所说明的例子,由于J=1所以(2J-1)×X=X)。
在这种情況下,墨滴的着落位置在喷嘴18之间。
图11说明当使用2位控制信号(J+1=2)时,根据以上所述的墨滴排放轨迹的具体情况。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对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轨迹进行设置以便使其具有奇数的轨迹。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例中,可以对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轨迹进行设置以使其具有偶数的对称轨迹,而对于第二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实施例的控制信号的位数加1,使喷嘴18可以在垂直于打印纸表面的方向上排放墨滴。更具体地说,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体排放器可以在奇数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其包括对称轨迹(图11中的轨迹a和c)和垂直轨迹(图11中的轨迹b)。
在图11所说明的例子中,J=1并且因此控制信号为J+1=2位。可用轨迹的数量为(2J+1)=3,其为一奇数。分别沿着(2J+1)轨迹之一排放的并且彼此着落相距最远的两个墨滴之间的距离(图11中的X)大约为两个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的2J=2倍。当排放墨滴时,选择(2J+1)=3轨迹的中一个。
以这种方式,如图11所示,除了喷嘴N正下方的像素区域之外,还可以将墨滴排放到像素区域N-1和N+1上。
墨滴的着落位置定位在喷嘴18的对面。
如以上所述,依赖于控制信号,至少两个邻近的液体排放器(喷嘴18)都能够将墨滴排放到相同的像素区域之上。特别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如果液体排放器在排列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为X,那么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微滴的着落位置可以由下列公式确定:
±(1/2×X)×P    (其中P为正整数)。
在这种情况下,着落位置为相对于液体排放器的中心的位置并且与液体排放器的排列方向对准。
图12说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其能够沿着偶数的轨迹排放墨滴)的第一实施例。该附图说明了一种用于当使用J=1位控制信号时构成像素(具有两个排放墨滴的轨迹)的方法。
图12说明了通过处理并行发送到端头11的排放信号来使用液体排放器在打印纸上构成像素的过程。该排放信号对应于一个图像信号。
在图12中,用于像素N的排放信号为色调3,用于像素N+1的为色调1,而用于像素N+2的为色调(tone)2。
在周期a或b内将用于每个像素的排放信号发送到预定的液体排放器。然后在周期a或b内从每个液体排放器排放墨滴。周期a和b对应于时隙a和b。在每个周期a和b期间,在一个像素区域内构成多个相应于由排放信号命令的色调的字点(dot)。例如,在周期a内,将用于像素N的排放信号发送到液体排放器N-1并且将用于像素N+2的排放信号发送到液体排放器N+1。
液体排放器N-1沿着偏转的轨迹a将墨滴排放出来并且使其落在相应于打印纸上的像素N的位置中。液体排放器N+1沿着偏转的轨迹a将墨滴排放出来并且使其落在相应于打印纸上的像素N+2的位置中。
以这种方式,相应于色调2的墨滴在时隙a内着落在相应于打印纸上的每个像素的区域中。由于由排放信号命令的像素N+2的色调为色调2,所以像素N+2形成为色调2。在时隙b期间重复类似的过程。
结果,由两个字点构成像素N,这个数量为相应于色调3的字点的数量。
按照上述过程,任何色调的像素决不会通过相同的液体排放器在相应于该像素的像素区域内的一行中排放两次墨滴而构成。因此,以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每个液体排放器发生变化的影响。此外,例如,即使液体排放器所排出的一个墨滴的墨水数量不够,也可以减少由字点构成的每个像素在大小上的变化。
在其中由第M点线和第M+1点线上的一个或多个字点构成的像素为线性排列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控制两个不同的液体排放器用于排放第M像素行和第M+1像素行的第一墨滴。
以这种方式,例如,当像素由一个字点构成时(当像素为色调2时),通过相同液体排放器而构成的像素并不排列在同一行上。此外,当像素由少量的像素构成时,通过使用相同的液体排放器用于排放第一字点而构成的像素并不排列在同一行上。
例如,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由一个墨滴构成的像素排列在同一行上并且用于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由于堵塞而未能排放墨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有一个液体排放器用于排放墨滴,那么一旦液体排放器发生故障,像素行将不包括像素。然而,通过应用上述排放方法,可以避免发生这种故障。
除了上述排放器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在其中随机选择液体排放器的方法。用于排放第M像素行和第M+1像素行的第一墨滴的液体排放器应该总是不同的液体排放器。
图13说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其能够沿着奇数的轨迹排放墨滴)的第二实施例。该附图说明了一种用于当J=1并且使用J+1=2位控制信号时构成像素(具有三个用于排放墨滴的轨迹)的方法。
图13所示的像素构成过程与图12相同,因此省略不述。跟第一具体实施例一样,第二实施例也应用第一排放控制单元以控制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的墨滴排放,以便构成像素行或像素。
(第二排放控制单元)
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上述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11用于通过应用如下文所描述的第二排放控制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
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为每个从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选择着落位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目标位置)。着落位置是在M(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个不同的着落位置中被选择的,其中至少一部分着落区域包括在像素区域中。然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使它们落在所选择的着落位置中。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在不同的M个着落位置中随机地(也就是不规则地或无序地)选择着落位置。可以应用许多不同的方法随机选择着落位置。例如,通过使用一个随机数产生电路,可以在M个不同的着落位置中选择一个着落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M个着落位置以液体排放器(喷嘴18)的排列间距的约1/M的间距重叠地排列。
图14是已着落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的M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或更多位置中的墨滴的平面图。比较已知的着落位置(图中左边)和根据该实施例的着落位置(图中右边)。在图14中,被虚线正方形包围的区域为像素区域。被圆包围的区域为已经着落在像素区域中的墨滴(或字点)。
在已知的打印技术中,当排放命令为1(也就是色调2)时,墨滴着落在像素区域中以便大部分的墨滴适合在像素区域之内(在图14中的上部图,墨滴由正方形中的内切圆表示)。
相反,对于该实施例,排放墨滴以便使其着落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的M个着落位置之一中。图14中的上部图说明已着落在一个像素区域中的M=8个着落位置之一中的墨滴(数字M包括其中没有墨滴落在着落位置的情况,因此在图中,说明了七个实际的着落位置)。(在图中,用实心线所画的圆表示已落在着落位置的墨滴,而用虚线画的圆表示其它可能的着落位置)。图14中的上部图说明了其中排放命令为1的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墨滴已经落在所选择的着落位置上,该着落位置为从图中左边数第二个着落位置。
当排放命令为2时,则将两个墨滴交叠地排放到相同的像素区域。在图14中的实例中,由于考虑了打印纸的输送方向,因此第二墨滴在图中向下位移一个标度(scale)。
在已知方法中,当排放命令为2时,则第二个墨滴会像第一个墨滴(也就是不向左或向右位移的墨滴)一样落在相同的行上。
相反,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个墨滴落在随机选择的位置中,然后第二个墨滴也落在不依赖第一个墨滴而选择的位置中。图14的中间附图说明已经落在像素区域中以致它的水平宽度完全适于进入像素区域内的第二个墨滴。
排放命令为3的情况与排放命令为2的情况同样相同。在已知方法中,三个墨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任何位移地落入一个像素区域中。另一方面,对于根据该具体实施例的方法,三个墨滴中的每一个都落在与其它位置不相关地选择的位置中。
通过如上述地排放墨滴,通过用重叠字点形成像素行可以防止在打印的图像中由于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而引起的条纹的产生并且可以最小化该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换句话说,墨滴(字点)的着落位置变得随机。结果,字点的排列在微观上是不均匀的但在宏观上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从而最小化了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以这种方式,可以最小化排放墨滴的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特性变化。在不使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化的情况下,以规则图案地排列字点以产生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图案中的中断会被容易地看到。特别地,字点和线的颜色的阴影由字点和背景(没有用字点覆盖的打印纸部分)的面积比来表现,并且由于这个原因,剩余背景越规律,则字点图案中的中断就变得越容易被看见。
与此相反,通过不规律地且随机地布置字点,字点排列的小中断将不会被注意到。
在包括多个行式端头10的、为每个行式端头10提供不同的有色墨水的彩色行式端头的情况下,将会有以下附加效果。
对于彩色喷墨打印机来说,因为必须防止波纹图案的产生,所以当通过交叠多个墨滴(字点)而构成像素时,需要墨滴的更准确的着落位置。如果如该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随机地布置墨滴并且仅仅原色发生移位,那么波纹图案就不会出现。因此可以防止由波纹图案所引起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对于重复地在主扫描方向驱动端头的串行打印机来说,波纹图案不是那么显著的问题。然而,波纹图案对于行式打印机来说是个问题。通过将墨滴排放到随机的着落位置中,波纹图案将不太可能发生,从而可以容易生产行式喷墨打印机。
此外,通过将墨滴排放到随机的着落位置中,即使排放到打印纸上的墨滴的总数量相同,但是墨滴落入的区域将变得很宽。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减少墨滴变干所需时间的长度。特别地,对于行式打印机来说,由于打印速度较快(也就是用于打印所需的时间较短),所以效果显著。
(分辨率增加单元)
在该实施例中,端头11具有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以及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该端头11通过应用分辨率增加单元来增加分辨率,如下文所述。
分辨率增加单元控制上述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以便每个液体排放器在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多于2个的不同区域上。相对于当像素由仅仅在一个区域中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构成时的情况,以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像素的数目。
例如,当相邻喷嘴18之间的距离为42.3微米时,那么端头11的物理(结构上的)分辨率为600点每英寸(dpi)。
通过使用上述分辨率增加单元,每个喷嘴18都可以在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两个区域之上。结果,具有1200点每英寸(dpi)分辨率的打印成为可能。类似地,如果每个喷嘴18都在预定方向上将墨滴排放到三个区域之上,那么具有1800点每英寸(dpi)分辨率的打印同样是可能的。
图15详细说明通过使用分辨率增加单元从液体排放器排放的墨滴的轨迹。如图15所示,例如,每个液体排放器之间的距离为X,并且每个液体排放器沿着一行(喷嘴18的排列方向)排放墨滴以便使墨滴落在具有相同间隔的三个区域中。更具体地说,例如,控制由第N液体排放器沿着图右边的轨迹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和由第N+1液体排放器沿着图左边的轨迹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之间的距离,使其等于X/3。
如上所述,每个液体排放器在P个不同的方向上排放墨滴并且多个排放墨滴在预定方向上等间隔地落在打印纸上。以这种方式,可以执行具有一分辨率的打印,该分辨率为端头11的物理(结构上的)分辨率的P倍。
如上所述,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以及分辨率增加单元可以如下所列的那样与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结合在一起。
(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2)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3)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4)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5)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6)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7)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8)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9)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0)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12)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13)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14)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排放角度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5)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6)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7)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18)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19)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20)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和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21)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以及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上述的一些结合。
图16说明以上结合中的(2),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结合。
在图16中,与图6类似,每个液体排放器都能够通过使用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沿着七个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此外,将轨迹中的一个轨迹设置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参考轨迹。通过使用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将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地分配到每个像素行的相同的像素列上。
图17说明以上组合(16),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在图17中,与图9类似,每个液体排放器都能够使用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沿着七个不同的轨迹排放墨滴。此外,在七个轨迹中的最左的轨迹和最右的轨迹之间构成的角(即最大偏转角)设置为γ度。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将液体排放器A和B的最大偏转角度分别设置为α和β度。此外,参考方向设置单元将液体排放器A和B的参考轨迹分别设置为左数第三个轨迹和第五个轨迹。除了液体排放器A和B之外的其它液体排放器的参考轨迹为左数第四个轨迹。
通过使用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将墨滴的着落位置随机地分配到每个像素行的每个像素列上。
图18说明以上结合(1),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结合。
在图18中,液体排放器A将墨滴排放到位于第一像素行的第二列的像素区域上(也就是,液体排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上的像素区域左边的像素区域)。接着,在第二行中,将墨滴排放到液体排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中的像素区域上。
接着,在第三行,将墨滴排放到第四列上的像素区域上(也就是,液体排放器A正下方的第三列上的像素区域右边的像素区域)。在第四行中,以与第一行的排放方式相同的方式排放墨滴。以这种方式,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将墨滴排放到相邻于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的像素列上。
图19说明以上结合(3),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第一排放控制单元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相结合。
换句话说,具有这种结合的液体排放器用与图18所用方式相同的方式排放墨滴,但是除此之外,在相同的像素区域中随机地分配墨滴的着落位置。
图20说明以上结合(4),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与分辨率增加单元结合。
换句话说,类似于图6,排放方向改变单元使得每个液体排放器能够沿着多个轨迹排放墨滴,以及参考方向设置单元选择轨迹之一作为参考轨迹。不像其它的液体排放器,液体排放器A和B的参考轨迹并不是多个轨迹中央的那个轨迹。
通过使液体排放器能够将墨滴排放到除了在该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的左边和右边上的像素列之外的该液体排放器正下方的像素列上,分辨率增加单元将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分辨率增加到三倍于端头11的结构分辨率。
在下文中将描述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放控制电路。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使用排放控制电路将能量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13。该能量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13的能量。以这种方式,排放控制电路控制液体排放器,使其沿着不同于主控制单元所控制的轨迹的轨迹排放墨滴。
更具体地说,第二控制单元包括具有开关元件的电路(在下文中该电路为电流镜电路),开关元件连接在布置在墨室12中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串联部分之间。借助通过电路使电流流入或流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可以控制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上的电流。以这种方式,由该电路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不同于由主控制电路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轨迹。
图21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排放控制电路50。
排放控制电路50的每个电阻器Rh-A和Rh-B为容纳在墨室12内部的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电阻器Rh-A和Rh-B串联连接。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的电阻大体上相同。因此,通过将相同的电流供应到热产生电阻器13的每个部分上,可以没有任何偏转地从喷嘴18排放出墨滴(在图5中虚箭头表示的方向上)。
电流镜电路(以下称为“CM电路”)连接在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串联连接的部分之间。借助通过CM电路使电流流入或流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供应给每个部分的电流不同。该差异使得喷嘴18(即液体排放器)能够沿着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也就是,沿着喷嘴18的行方向)的多个轨迹排放墨滴。
连接电源Vh以便将电压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排放控制电路50具有M1到M19的晶体管。在图21中,写在每个M1到M19晶体管下面圆括号内的数字“×N(其中N=1、2、4、8,或50)”表示并联元件的数目。例如,“×1”(写在晶体管M16和M19下面括号内)表示晶体管具有一个标准元件。同理,“×2”表示晶体管具有与并联的两个标准元件等效的元件。同样地,“×N”表示晶体管具有与并联的N个元件等效的元件。
晶体管M1作为开关元件,起到导通或切断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的作用。晶体管M1的漏极与电阻器Rh-B串联。当将“0”输入排放输入开关F时,晶体管M1导通并且将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该电路的IC设计起见,排放输入开关F为负逻辑,并且仅当驱动晶体管M1时(也就是仅当排放墨滴时),才输入“0”。当将“0”输入到排放输入开关F时,NOR门×1的输入值为(0,0)。因此,输出为1,从而晶体管M1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从喷嘴18排放墨滴,排放输入开关F只导通(输入“0”)1.5微秒(1/64),然后将电流从电源Vh(约为9V)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排放输入开关F切断(输入“1”)的时间为94.5微妙(63/64)。在该时间期间,将墨水供应给已排放墨滴的液体排放器的墨室12。
极性改变开关Dpx和Dpy是用于确定是否沿着喷嘴18的排列方向(水平方向)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要被排放的墨滴的轨迹的开关。
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D5和D6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D2和D3是用于确定墨滴轨迹的偏转幅度的开关。
每一对晶体管M2和M4以及晶体管M12和M13作为由晶体管M3和M5组成的CM电路的运算放大器(一种开关元件)。更具体说,晶体管对M2和M4以及晶体管对M12和M13将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之间的连接,或者从电阻器Rh-A和Rh-B之间的连接接收电流。
晶体管M7、M9和M11以及晶体管M14、M15和M16的组合作为用于CM电路的恒流电源使用。晶体管M7、M9和M11的漏极连接至晶体管M2和M4的源和背栅(backgate)。类似地,晶体管M14、M15和M16的漏极连接至晶体管M12和M13的源和背栅(backgate)。
在作为恒流电源元件的晶体管中,晶体管M7的容量为“×8”,晶体管M9的容量为“×4”,而晶体管M11的容量为“×2”。这三个晶体管M7、M9和M11串联构成一组电流源元件。
类似地,晶体管M14的容量为“×4”,晶体管M15的容量为“×2”,而晶体管M16的容量为“×1”。这三个晶体管M14、M15和M16串联构成一组电流源元件。
作为电流源元件的晶体管M7、M9和M11以及晶体管M14、M15和M16连接至具有相同电流容量的晶体管(也就是,分别是晶体管M6、M8和M10以及晶体管M17、M18和M19)。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6、D5和D4分别连接至晶体管M6、M8和M10,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3、D2和D1分别连接至晶体管M17、M18和M19。
因此,例如,导通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6并且将适当的电压(Vx)施加到幅度控制端Z和地线之间的连接,将导通晶体管M6并将由电压Vx引起的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7。
因此,通过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以及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控制晶体管M6到M11以及晶体管M14到M19的导通和关断状态。
因为用于晶体管M7、M9和M11以及晶体管M14、M15和M16的串联连接元件的数目不同,按图21中的圆括号内所表示的相应比例分别将电流从晶体管M2供应给晶体管M7、M9和M11以及从晶体管M12供应给晶体管M14、M15和M16。
由于晶体管M7、M9和M11的比例分别为“×8”、“×4”和“×2”,因此它们的漏极电流Id比为8∶4∶2。类似地,由于晶体管M14、M15和M16的比例分别为“×4”、“×2”和“×1”,因此它们的漏极电流Id比为4∶2∶1。
参考图21来描述排放控制电路50的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电流的流动。
首先,当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也就是排放输入开关F导通)并且极性改变开关Dpx输出“0”,则传送数值(0,0)到或非(NOR)门X1,然后输出“1”来导通晶体管M1。同理,传送数值(0,0)到或非门X2,然后输出“1”以导通晶体管M2。此外,在上述排放输入开关F的输入为“0”和极性改变开关Dpx的输入为“0”的情况下,排放输入开关F将输出“0”并且从极性转变开关Dpx接收“0”的非门X4将输出“1”。结果,数值(1,0)被传送到或非门X3。因此或非门X3输出“0”,并且晶体管M4关断。
在此情況下,由于晶体管M2导通,因此电流从晶体管M3流出并流入晶体管M2中,但是由于晶体管M4关断,因此电流并不从晶体管M5流出并流入到晶体管M4中。由于CM电路的特性,当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5时,则同样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3。
如果由电源Vh施加电压,则由于晶体管M3和M5关断而不将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3和M5。因此,电流不再流过M3和M5,从而整个电流将会提供该电阻器Rh-A。由于晶体管M2导通,因此供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进一步地流入晶体管M2和电阻器Rh-B中。以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地将电流提供超过晶体管M2。在这种情況下,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D5和D6关断,则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7、M9和M11。因此,没有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2。因此,完全供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将供应给电阻器Rh-B。此外,供应给电阻器Rh-B的电流在流过导通的晶体管M1之后流到地线。
反之,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中的至少一个是导通的,那么相应于导通的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M8或M10导通。连接相应晶体管M6、M8和M10之一的晶体管M7、M9和M11之一同样导通。
结果,例如,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6导通,已经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流入晶体管M2和电阻器Rh-B。然后已经流过晶体管M2的电流经由晶体管M7和M6流入地线。
换句话说,假如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并且极性改变开关Dpx输出“0”,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中的至少一个是导通的,则电流不会流入晶体管M3和M5而是整个地被供应给电阻器Rh-A。然后电流流入晶体管M2和电阻器Rh-B中。
因此,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I为I(Rh-A)>I(Rh-B)(请注意表达式I(Rh-A)表示供应给(Rh-A)的电流I,而表达式I(Rh-B)表示供应给(Rh-B)的电流I)。
另一方面,当排放输入开关F输出“0”并且极性改变开关Dpx输出“1”时,输入或非门X1的值为(0,0),与上述情况相同,然后输出“1”从而将晶体管M1导通。
数值(1,0)被传送到或非门X2,然后输出“0”以关断晶体管M2。此外,数值(0,0)被传送到或非门X3,然后输出“1”以导通晶体管M4。由于CM电路的特性,当将电流供应给晶体管M5时,那么电流也将供应给晶体管M3。
当从电源Vh施加电压时,电流供应给电阻器Rh-A和晶体管M3和M5。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被整个供应给电阻器Rh-B(由于晶体管M2关断,从而流出电阻器Rh-A的电流不会流入晶体管M2)。由于晶体管M2关断,因此流过晶体管M3的电流被整个地供应给电阻器Rh-B。
从而,电阻器Rh-B除了接收已流过电阻器Rh-A的电流还要接收已流过晶体管M3的电流。结果,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I为I(Rh-A)<I(Rh-B)。
在上述情况下,对于要被供应给晶体管M5的电流,将不得不导通晶体管M4。如上所述,当将“0”输入到排放输入开关F并将“1”输入到极性改变开关Dpx时,晶体管M4导通。
对于要被供应给晶体管M4的电流,将不得不导通晶体管M7、M9和M11中的至少一个。因此,类似于其中将“0”输入到排放输入开关F并且将“0”到输入极性改变开关Dpx那样,将不得不导通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中的至少一个。换句话说,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都关断时,对于当将“0”输入排放输入开关F和将“1”输入极性改变开关Dpx以及将“0”输入排放输入开关F和将“0”输入极性改变开关Dpx的两种情况,输出都相同。因此,供应给电阻器Rh-A的电流被整个地供应给Rh-B。如果电阻器Rh-A和Rh-B的电阻设置大体上相同,则将不带任何偏转地排放墨滴。
如上所述,同过导通排放输入开关F和通过控制极性改变单元Dpx以及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电流将流入或流出电阻器Rh-A和Rh-B之间的连接。
由于作为电流源的每个晶体管M7、M9和M11的容量不同,所以晶体管M2和M4供应的电流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来改变。换句话说,通过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改变供应给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值。
因此,通过将适当的电压Vx施加于幅度控制端Z和地线之间的连接并且独立地操作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D5和D6,可以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在多个步骤中改变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
当保持供应给晶体管M7和M6、晶体管M9和M8以及晶体管M11和M10的漏极电流比为8∶4∶2时,通过改变施加于幅度改变端Z上的电压,对于每个步骤都可以改变墨滴轨迹的偏转幅度。
图22A和22B是表示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以及字点(墨滴)的着落位置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的变化的图表。
如图22A所示的表,当将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设置为“0”,并且当输入值(Dpx、D6、D5、D4)是(0、0、0、0)或者是(1、0、0、0)时,字点的轨迹没有偏转并且着落位置为喷嘴18的正下方。这对应于以上所述。
当将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设置为“0”时,液体排放器可以由来自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5和D6的三个位来控制。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字点逐步地落在包括未偏转位置的七个着落位置。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奇数的轨迹中选择墨滴的轨迹,例如图11所示。
如果不是将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0”,而是通过以相同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5和D6的方式选择“0”或“1”作为输入值,可以从15个不同轨迹而不是七个轨迹中选择墨滴的轨迹。
反之,如图22B所示,当将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1”时,可以使字点逐步地落在八个着落位置。以这种方式,通过将每四个着落位置布置在零偏转位置的左边和右边,可以将八个着落位置对称地排列。
换句话说,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的输入值设置为“1”时,不存在位于喷嘴18正下方的着落位置。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偶数的轨迹中(不包括其中墨滴落在喷嘴正下方的轨迹)选择墨滴的轨迹,例如,如图10所示。
以上所述涉及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
在图21中,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D2和D3分别相应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D5和D6。连接到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晶体管M12和M13相应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2和M4。极性改变开关Dpy相应于极性改变开关Dpx。作为电流源元件的晶体管M14到M19相应于晶体管M6到M11。
作为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电流源元件的每个晶体管M14到M19中的容量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到M11不同。对作为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电流源元件的晶体管M14到M19进行设置,使其容量为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晶体管M6到M11的容量的一半。其它设置对于所有的晶体管都相同。
因此,类似于以上描述,通过以期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和极性改变开关Dpy的导通和截止状态,可以改变供应到电阻器Rh-A和Rh-B的电流。
由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所导致的电流变化小于由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所导致的变化。因此,由第二控制开关D1到D3控制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变化小于由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控制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的间距变化。
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和极性改变单元Dpy主要用于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因此,如图22B中的图表所指出的那样控制它们是可能的。在图22A和22B中,极性改变开关Dpx和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D5和D6分别相应于极性改变开关Dpy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D2和D3。在该情況下,期望将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的输入值设置为“1”(当然,其完全允许依照图22A中的图表来控制开关)。
图21所说明的排放控制电路50的同一幅度控制端Z用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两者。因此,一旦经考虑确定了施加于幅度控制端Z的电压Vx,也就通过电压Vx确定了例如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控制,其排放的墨滴的着落位置由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控制。
这样,在由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所控制的排放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关系。从而,通过确定第一或第二排放控制开关的排放控制(也就是墨滴着落位置的间距),确定了其它开关的排放控制(也就是墨滴落入位置的间距)。
这样,可以简化墨滴排放的控制。
不同于上述结构,用于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两个幅度控制端Z可以被独立地布置。这样,可以增加墨滴轨迹(着落位置)的数目。
每个液体排放器都具有图21所说明的排放控制电路50。因此,可以如上述那样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
如果晶体管被包括在该电路中时,漏极、源极和其它部分则需要八根导线。由于这个原因,当布置一个具有八根线的大晶体管而不是布置分别具有八根线的小晶体管时,晶体管需要的总面积更小。从而,通过布置一个具有如图21所示的“×8”容量的CM电路(一对晶体管M3和M5)就可以简化整个电路。
这样,每个具有排放控制电路50的液体排放器都可以布置在端头11上。此外,即使分辨率为600点每英寸(dpi)(也就是即使液体排放器的间距大约为42.3微米),也可以布置排放控制电路50。
从而,通过为每个液体排放器布置排放控制电路50以及通过独立地控制用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每个开关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运行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或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当运行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时,第二控制执行单元在其存储器中存储是否要运行每个液体排放器的第二控制单元,以及当运行第二控制单元时的每个开关的导通或关断状态。类似地,当如果运行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和参考方向设置单元两者时,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确定了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参考方向,则可以将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每个开关的导通或关断状态存储在存储器中。
通过改变施加于幅度控制端Z上的电压Vx,可以改变每个步骤的轨迹幅度(也就是排放角度)。从而,当排放角度设置单元运行时,可以将施加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幅度控制端Z的电压Vx调整到设置所期望的排放角度。可将电压Vx的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通过控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导通和关断状态,运行第一排放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的导通和关断状态,运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
图21中的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可以用作分辨率增加单元。当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也用作分辨率增加单元时,所希望的是将每个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的输出改变为“0”或“1”,以便从15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墨滴的轨迹。换句话说,例如如图15所示,当分辨率增加三倍时,如图11所示,当液体排放器排放墨滴以使其落在由相邻液体排放器构成的像素列上时,必须从至少九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墨滴轨迹。
当然,第一排放控制开关D4到D6和第二排放控制开关D1到D3可以并行连接并且排放控制开关、极性改变开关以及用于分辨率增加单元的晶体管可以独立地构成。
以上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且下列所描述的各种具体实施例同样是可行的。
(1)J位控制信号的位数并不限制于以上实施例所指出的位数,并且任何位都可以用于本发明。
(2)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改变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的电流,在其两部分的每个部分的墨水沸腾(气泡产生)时间上产生时间延迟。本发明的热产生电阻器可以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并行排列并且具有相同的电阻,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上将电流供应给每个部分。例如,热产生电阻器的两个部分可以分别具有彼此独立运行的开关。通过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上导通每一个开关,可以在热产生电阻器的两个部分的气泡产生时间上产生时间延迟。此外,在改变电流的电流值的同时,在将电流供应给热产生电阻器的每个部分的时间选择上产生时间延迟。
(3)在上述实施例中,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并行排列在一个墨室12的内部。将热产生电阻器13分成两个部分的原因是两个部分具有足够的耐用性并且可以简化电路的结构,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且可以将热产生电阻器(能量产生元件)分成三个部分或更多的部分,并且这些部分可以并行排列在一个墨室中。
(4)在上述实施例中,热产生电阻器13作为气泡产生单元或加热元件使用。然而,本发明的气泡产生单元或加热元件不是必须为电阻器。此外,除了加热元件还可以使用能量产生单元。例如,可以使用静电能产生元件或压电能产生元件。
静电能产生元件由隔膜(diaphragm)和两个布置在隔膜较低边上的电极所组成,其中在隔膜和电极之间插入空气层。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以使隔膜向下弯曲。然后,将电压值减少到零以释放静电力。当隔膜恢复到原始位置时所产生的弹力用于排放墨滴。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为了在每个激发元件所产生的能量中产生差异,可以在两个激发元件之间产生时间延迟或者当隔膜恢复到原始位置时(当电压减少到零并且释放了静电力时),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每个激发元件上。
用于压电式打印机的激发元件是通过堆叠隔膜和在其两边具有电极的压电元件而构成的。当将电压施加于压电元件两边上的电极上,则会由于压电效应而在隔膜中产生弯矩。结果,使隔膜弯曲并变形。当发生变形时排放墨滴。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类似,为了在由每个激发元件所产生的能量上产生差异,可以在两个激发元件之间产生时间延迟或者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每个激发元件上。
(5)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墨滴是沿着喷嘴18的排列方向排放的。这是因为热产生电阻器13的两个部分并行排列在喷嘴18的排列方向上。喷嘴18的排列方向和墨滴的偏转方向不必是相同方向。即使方向稍微不同,效果大体上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和墨滴的偏转方向相同时的效果相同。
(6)当通过运行第二排放控制单元将墨滴随机地排放到一个像素区域中的M个着落位置上时,M可以是任何数字,假定其是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因此,M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所指出的数字。
(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排放控制单元,随机地改变墨滴的着落位置以便使墨滴的中心落入像素区域内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墨滴的着落位置可以分散到较上述具体实施例更宽的范围,只要至少一部分墨滴落在像素区域内部。
(8)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二排放控制单元,使用随机数产生电路以用于随机地选择墨滴的着落位置。任何方法都可以用于确定墨滴的着落位置,只要着落位置不具有规则图案。此外,例如通过应用平方取中(middle square)法或者同余法,或者通过使用移位寄存器也可以产生随机数。也可以通过重复数值的预定组合来选择它们,从而代替随机地选择着落位置。
(9)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头11用于打印机。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端头11的应用并不限制于打印机,它还可以用于各种液体排放装置。例如端头可用于排放包括DNA的溶液用于检测生物标本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某些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排放角度)排放微滴,也可以补偿该轨迹,结果条纹变得不是很明显。

Claims (15)

1、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之一作为参考方向。
2、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为由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每个微滴选择排放角度。
3、一种具有端头的液体排放装置,该端头具有多个并行排列成行的包括喷嘴的液体排放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多个加热元件,在液体室中并行排列成行并且每个加热元件串联连接,通过供给每个加热元件能量的不同使液体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方向进行排放;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用于在该行中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改变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
排放角度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由每个液体排放器的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每个微滴的排放角度;以及
参考方向设置单元,用于选择由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控制的液体排放器所排放微滴的轨迹之一作为参考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通过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微滴,以便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
5、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个着落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通过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微滴,以便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以及
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个着落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辨率增加单元,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于由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辨率增加单元,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于由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以及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通过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每个微滴以便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
9、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辨率增加单元,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于由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以及
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中,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个着落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辨率增加单元,用于通过控制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以便微滴在预定方向上落入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来增加像素数目,藉此使像素的数目相对于由每个液体排放器所排放的微滴落入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像素的数目而言有所增加;以及
第一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墨滴的排放以便通过从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排放微滴来构成像素列或像素,其中至少两个相邻液体排放器沿着不同的轨迹排放每个微滴以便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列上来构成像素列,或者通过落在同一像素区域上来构成像素;
第二排放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排放方向改变单元来控制微滴的排放以便微滴落入像素区域中的着落位置中,其中该着落位置为排列在像素区域中的预定方向上的大于或等于2的M整数个不同着落位置中的一个,并且该M个着落位置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像素区域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该装置具有多个液体排放器,该液体排放器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室、布置在液体室内部的气泡产生单元,以及具有喷嘴的喷嘴构件,该气泡产生单元通过供给能量在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中产生气泡,喷嘴构件随着气泡产生单元产生气泡而排放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
其中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主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通过将能量供给气泡产生单元来控制从喷嘴排放微滴,第二控制单元控制微滴的轨迹,该微滴是通过将具有第二值的能量供应给气泡产生单元而排放的,该第二值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供应给气泡产生单元的能量的第一值,使得该微滴的轨迹不同于由主控制单元控制的微滴的轨迹。
12、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液体排放装置,该装置具有多个液体排放器,该液体排放器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室、布置在液体室内部的加热元件,以及具有喷嘴的喷嘴构件,该加热元件通过供给能量在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中产生气泡,喷嘴构件随着气泡产生单元产生气泡而排放容纳在液体室中的液体,其中
排放方向改变单元包括具有开关元件的电路,开关元件连接到加热元件之间的串联连接,并且该排放方向改变单元通过控制供给加热元件的电流来控制从喷嘴排放的微滴的轨迹,对供给加热元件的电流的控制是通过该电路将电流供给加热元件之间的连接,或者通过从加热元件之间的连接接收电流来实现的,使得在预定方向上可以选择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
13、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
选择该轨迹中的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
14、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以及
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15、一种用于用液体排放器从喷嘴排放液体的方法,液体排放器形成在并行排列成行的多个端头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由第二控制在预定的方向上从至少两个不同的轨迹中选择从每个液体排放器的喷嘴所排放的微滴的轨迹;
选择所选择的轨迹中的一个轨迹作为参考轨迹;以及
为每个液体排放器独立地设置微滴的排放角度。
CN2008100865951A 2003-02-27 2004-02-27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50745 2003-02-27
JP2003050745 2003-02-27
JP200350745 2003-02-27
JP2003167081A JP3770252B2 (ja) 2003-02-27 2003-06-11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3167081 2003-06-11
JP2003-167081 2003-06-11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30934A Division CN100473528C (zh) 2003-02-27 2004-02-27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4694A true CN101254694A (zh) 2008-09-03
CN101254694B CN101254694B (zh) 2013-09-18

Family

ID=327752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65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694B (zh) 2003-02-27 2004-02-27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CNB2004100330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528C (zh) 2003-02-27 2004-02-27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30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528C (zh) 2003-02-27 2004-02-27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06309B2 (zh)
EP (3) EP1932674A3 (zh)
JP (1) JP3770252B2 (zh)
KR (1) KR101127179B1 (zh)
CN (2) CN101254694B (zh)
SG (1) SG1242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45025B2 (en) 2004-01-21 2010-01-1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two printhead integrated circuits
US7360868B2 (en) * 2004-01-21 2008-04-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infrared ink delivery capabilities
US20050157128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agewidth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end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20050157125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integral shield
US7469989B2 (en) * 2004-01-21 2008-12-30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chip having longitudinal ink supply channels interrupted by transverse bridges
US7083273B2 (en) * 2004-01-21 2006-08-0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uniform compressed air distribution
US7731327B2 (en) 2004-01-21 2010-06-08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Desktop printer with cartridge incorporating printhead integrated circuit
US7448734B2 (en) * 2004-01-21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pagewidth printhead
US20050157112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radle with shaped recess for receiving a printer cartridge
US7364264B2 (en) * 2004-01-21 2008-04-29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radle with single drive motor performing multiple functions
US7367647B2 (en) 2004-01-21 2008-05-0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agewidth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ink delivery member
US7524016B2 (en) * 2004-01-21 2009-04-28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Cartridge unit having negatively pressurized ink storage
US7198352B2 (en) * 2004-01-21 2007-04-03 Kia Silverbrook Inkjet printer cradle with cartridge stabilizing mechanism
US20050157000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radle with end data and power contacts
KR101128746B1 (ko) * 2007-05-22 2012-03-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알박 스페이서의 배치 방법
JP4872953B2 (ja) * 2008-03-06 2012-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US8540344B2 (en) * 2010-10-01 2013-09-24 Zamtec Ltd Pagewidth inkjet printhead with drop directionality control
US8388111B2 (en) * 2010-10-01 2013-03-05 Zamtec Ltd Method of printing at dot density exceeding nozzle density in stationary pagewidth printhead
US8529005B2 (en) 2010-10-01 2013-09-10 Zamtec Ltd Method of compensating for dead nozzles in stationary pagewidth printhead
US8714677B2 (en) 2010-10-01 2014-05-06 Zamtec Ltd Inkjet printhead with join regions seamlessly compensated by directional nozzles
US9016837B2 (en) 2013-05-14 2015-04-28 Stmicroelectronics, Inc. Ink jet printhead device with compressive stressed dielectric layer
US9016836B2 (en) 2013-05-14 2015-04-28 Stmicroelectronics, Inc. Ink jet printhead with polarity-changing driver for thermal resistors
KR20210117386A (ko) * 2020-03-18 2021-09-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220087632A (ko) 2020-12-17 2022-06-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36787B1 (en) 1980-03-26 1985-06-12 Cambridge Consultants Limited Liquid jet printing apparatus
DE3306087C2 (de) * 1983-02-22 1985-06-13 Dieter 8900 Augsburg Miehlich Trainingsgerät für den Abfahrtsskilauf
US4575730A (en) 1984-11-14 1986-03-11 Metromedia, Inc. Ink jet printing randomizing droplet placement apparatus
JP2836749B2 (ja) 1989-05-09 1998-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
CA2049454C (en) 1990-10-18 1999-01-05 Michael E. Stamer Automatic character height control for ink jet printers
JP3715696B2 (ja) * 1994-10-20 2005-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EP0755790A1 (en) 1995-07-25 1997-01-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US6497510B1 (en) 1999-12-22 2002-12-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flection enhancement for continuous ink jet printers
US6536873B1 (en) 2000-06-30 2003-03-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Drop-on-demand ink jet printer capable of directional control of ink drop ejection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printer
JP4617544B2 (ja) 2000-07-25 2011-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
JP4273644B2 (ja) * 2000-08-11 2009-06-03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561616B1 (en) 2000-10-25 2003-05-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Active compensation for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drop ejection in an inkjet printhead
US6412928B1 (en) 2000-12-29 2002-07-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corporation of supplementary heaters in the ink channels of CMOS/MEMS integrated ink jet print head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2002240287A (ja) 2001-02-20 2002-08-28 Sony Corp プリンタヘッド、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32674A2 (en) 2008-06-18
EP1932673A3 (en) 2008-11-26
EP1932673B1 (en) 2012-05-02
EP1452315A2 (en) 2004-09-01
US20040223013A1 (en) 2004-11-11
JP3770252B2 (ja) 2006-04-26
JP2004314584A (ja) 2004-11-11
US7306309B2 (en) 2007-12-11
KR20040077494A (ko) 2004-09-04
KR101127179B1 (ko) 2012-03-22
EP1932673A2 (en) 2008-06-18
EP1452315A3 (en) 2005-08-31
EP1932674A3 (en) 2008-11-26
SG124284A1 (en) 2006-08-30
CN1526551A (zh) 2004-09-08
CN100473528C (zh) 2009-04-01
CN101254694B (zh) 2013-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3528C (zh) 用于排放液体的液体排放装置和方法
US7213905B2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US20050206669A1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KR101043843B1 (ko) 액체 토출 장치 및 액체 토출 방법
CN100415520C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方法
US7125099B2 (en) Liquid ejector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KR101073365B1 (ko) 액체 토출 장치 및 액체 토출 방법
JP3812667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6069225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384980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3849800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6088711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KR20030094080A (ko) 액체 토출 장치 및 액체 토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