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9871A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9871A
CN101249871A CNA2008100078227A CN200810007822A CN101249871A CN 101249871 A CN101249871 A CN 101249871A CN A2008100078227 A CNA2008100078227 A CN A2008100078227A CN 200810007822 A CN200810007822 A CN 200810007822A CN 101249871 A CN101249871 A CN 101249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t axle
starter clutch
fan
vehicle
driving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78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9871B (zh
Inventor
峰礼
川上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9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9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9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9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M7/06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directly under the saddle or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能够在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上提供诸如发电机、冷却风扇等的附件。跨乘式车辆包括摆动型发动机单元,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包括:具有曲轴(41)的发动机(40);驱动带轮(51),其在发动机(40)左侧连接到曲轴(41),以将曲轴的旋转通过驱动带(52)传递到后车轮(30b);交流发电机(70),其在发动机(40)的右侧连接到曲轴(41);以及冷却风扇(80),其在发动机(40)的右侧连接到曲轴(41),以引外部空气(F)。驱动带(52)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并在发动机(4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与后车轮(30b)分开设置。摆动型发动机单元设置有起动机离合器壳(57),起动机离合器壳(57)中容纳起动机离合器(54)。起动机离合器壳(57)设置在驱动带轮(51)和发动机(40)之间。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骨架型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车身框架的一部分形成在骑乘者脚部附近的所谓下骨架型(underbone)的跨乘式车辆中广泛使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中,发动机和用于将发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车轮的变速单元一体制成并由车身框架支撑以能够摆动。
在使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跨乘式车辆中,通常变速单元、发电机和风扇沿着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设置。
考虑到跨乘式车辆的左右部分之间的重量平衡,将发动机设置在车辆宽度被分成两半的车辆中心线上。另外,变速单元(具体而言,变速单元所包括的带驱动部分)设置在发动机的左侧(一侧),并与后车轮分开,使得不妨碍后车轮的旋转。
与设置在发动机左侧的变速单元相反,发电机设置在发动机的右侧(另一侧),以确保在跨乘式车辆的左右两侧之间重量平衡。此外,风扇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发电机的外部(例如,见专利文献1)。
在使用该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跨乘式车辆中,在一些情况下,设置两用电动机(sel-motor),以起动发动机。两用电动机通过起动机离合器连接到发动机的曲轴,起动机离合器用于传递两用电动机的动力。为了通过风扇吸入外部空气来获得冷却效果,起动机离合器通常设置在发电机和发动机之间。
【专利文献1】JP-A-2001-241310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下骨架跨乘式车辆中,当散热器设置在(行进风容易撞击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前方的区域中(具体而言,从头管向下延伸的下管附近,其中头管支撑前叉以能够进行转向)时,增大了车辆纵向的长度。
由此,为了通过风扇吸入外部空气获得冷却效果,可以想到将散热器布置在风扇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但是,利用上述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因为风扇、发电机和起动机离合器沿着曲轴设置在发动机的右侧,所以发动机右侧的空间已经变窄。因此,当散热器设置在风扇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时,引起车辆宽度增大的问题。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骨架型的跨乘式车辆,其中使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并且可以在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上提供诸如发电机、风扇等的附件。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包括摆动型发动机单元(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的跨乘式车辆(摩托车10),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发动机40),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曲轴41);变速单元(驱动带轮51),其在发动机一侧(例如,左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将所述曲轴的旋转通过变速构件(驱动带52)传递到后车轮(后车轮30b);发电机(交流发电机70),其在所述发动机的另一侧(例如,右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及风扇(冷却风扇80),其在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另一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引导外部空气(外部空气F);并且其中,所述变速构件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并在所述发动机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后车轮分开设置;所述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包括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起动机离合器壳57),以容纳用于传递起动所述发动机的起动电动机(两用电动机59)的动力的起动机离合器(起动机离合器54),并且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设置在所述变速单元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根据这样的特征,所述变速单元和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所述发电机和所述风扇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另一侧。因此,可以禁止所述发动机的在布置所述发电机和所述风扇的所述另一侧的空间变窄,因此可以在不增大车辆宽度的情况下在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另一侧充分地确保布置其他车辆附件(例如,散热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包括:壳体(壳体57a),其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开口表面;盖(盖57b),其覆盖所述开口表面;以及第一环形密封构件(O型环57c),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之间;所述盖包括:板状盖体部分(盖体部分57b);以及框架部分(框架部分571),其沿着所述盖体部分的外边缘设置,以大致垂直于所述盖体部分延伸;所述框架部分包括与所述开口表面相对的支承表面(支承表面57d);并且所述支承表面形成有第一环形槽(环形槽57j),至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一部分装配到所述第一环形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构件(O型环57f),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盖体部分形成有曲轴插入孔(插入孔57h),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曲轴插入孔;并且所述曲轴插入孔在其内周表面上形成第二环形槽(环形槽57i),至少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一部分装配到所述第二环形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于:所述变速单元包括驱动带轮(驱动带轮51),所述变速构件绕所述驱动带轮张紧;所述驱动带轮包括曲轴接收部分(固定部分51a、驱动轮毂51d),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曲轴接收部分;以车辆中心线为基准,在设置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的一侧的所述曲轴的外周表面(外周表面41a)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与所述曲轴接收部分啮合的第一锯齿部分(锯齿41b)和与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啮合的第二锯齿部分(锯齿41c);并且在所述外周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一锯齿部分和所述第二锯齿部分之间形成非锯齿平坦部分(平坦部分41d)。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散热器(散热器90)设置在所述风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和所述风扇的侧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罩(风扇罩81),其覆盖所述风扇;并且其中,所述风扇罩包括排出口(排出口81d、81f),所述风扇吸入的外部空气(外部空气F)通过所述排出口排出;多个杆状部分(杆状部分81e、81f)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所述排出口上;并且所述杆状部分沿所述外部空气经过的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成朝向排出的所述外部空气变窄的锥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中存储冷却所述起动机离合器的液体(例如,机油)。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使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下骨架型跨乘式车辆中,在限制车辆宽度的同时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上提供诸如发电机、风扇等的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示出构成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左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沿图2中的线A-A所取的变速箱的横截面的示意性视图。
图4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发电机、冷却风扇和散热器的具体构造的视图。
图5是示出从内部观察的图4的风扇罩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沿图5中C方向观察的风扇罩的视图。
图7是示出杆状部分并沿图6中线D-D所取的剖视图。
图8示出图3中所示的起动机离合器、起动机离合器壳和驱动带轮的构造。
图9是示出起动机离合器和起动机离合器壳并沿图2中线B-B所取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从内侧观察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起动机离合器壳的盖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盖并沿图11中的线E-E所取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从动带轮和驱动轴的构造的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气管的结构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构造)
接着,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跨乘式车辆的实施例。另外,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标号。但是,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各种尺寸的比例与实际的不同。
因此,具体尺寸等应考虑下面的说明来确定。另外,当然,包括这样的部件,其尺寸关系和比例在各图中彼此不同。
(1)整体示意性构造
图1是示出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10的左视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10是所谓的下骨架型摩托车,与一般的摩托车相比,车身框架(未示出)布置在其下部。
摩托车10包括前车轮30a和后车轮30b,并使用由发动机40和变速箱50组成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来驱动后车轮30b。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布置在车座13的下方,骑乘者坐在车座13上。
发动机40是水冷型四冲程发动机,并且被布置成大致水平。
变速箱50布置在发动机40的后方并与发动机40相连。变速箱50的前部下侧由车身框架以轴颈的方式支撑。变速箱50的后部上侧由缓冲单元12支撑,以能够摆动,缓冲单元12固定到车身框架。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辐轮用于前轮30a和后车轮30b。
(2)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构造
接着,将参考图2-1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的构造。
(2.1)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整体示意性构造
首先,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的整体示意性构造。图2是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摆动型发动机单元20的发动机40和变速箱50的左视图。另外,图2还示出发动机40和变速箱50的一部分内部结构。
进气管40a连接到发动机40的上部。排气管40b连接到发动机40的下部。臂50a形成在变速箱50上,以从变速箱50的前部下侧向前突出。
变速箱50容纳变速单元(未示出),发动机40产生的驱动力通过变速单元传递到后车轮30b。变速单元采用V带式自动变速机构。
具体而言,变速单元包括驱动带轮51、驱动带52和从动带轮53。驱动带轮51布置在变速箱50的前部并固定到从发动机40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41。从动带轮53布置在变速箱50的后部。驱动带52绕驱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3张紧。
图3示出沿图2中的线A-A所取的变速箱50的示意性横截面。在图3中,省去图中的阴影线表示。
如图3所示,发动机40布置在车辆中心线C上,车辆宽度被车辆中心线C大致分成两半。单一气缸42形成在发动机40上。在气缸42上设置活塞43和用于连接活塞43和曲轴41的连杆44。
变速箱50中容纳曲轴41、交流发电机(发电机)70、起动机离合器54、驱动带轮51、驱动带52、从动带轮53、驱动轴55以及后车轮轴56。
交流发电机70在车辆中心线C的右侧连接到曲轴41。冷却风扇80在交流发电机70的右侧连接到曲轴41,以将外部空气F引导至散热器90等。
散热器90布置在冷却风扇80的右侧。冷却风扇80的一部分由风扇罩81覆盖。
起动机离合器54在车辆中心线C的左侧连接到曲轴41。起动机离合器54将起动发动机40的两用电动机59(图3中未示出,见图9)的动力传递到曲轴41。
起动机离合器54容纳在起动机离合器壳57中。机油存储在起动机离合器壳57中。
驱动带轮51在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左侧连接到曲轴41。驱动带52沿纵向设置,以在发动机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后车轮30b分隔开。从动带轮53连接到驱动轴55。后车轮轴56布置在驱动轴55的后方。
另外,辐轮32连接到后车轮轴56。轮胎31安装到轮圈32。
(2.2)发电机、冷却风扇和散热器的构造
接着,描述图3中所示的交流发电机70、冷却风扇80和散热器90的构造。图4示出图3中所示的交流发电机70、冷却风扇80和散热器90的构造。
交流发电机70包括飞轮磁体转子71和磁体定子72。飞轮磁体转子71通过螺母73固定到曲轴41的末端。磁体定子72固定到变速箱50。
冷却风扇80通过螺栓82固定到飞轮磁体转子71的背表面。即,冷却风扇80和飞轮磁体转子71随着曲轴41的旋转一起旋转。一部分冷却风扇80由风扇罩81覆盖。
风扇罩81被设置成与变速箱50相连续。风扇罩81形成有罩孔81a,通过罩孔81a吸入外部空气F。随着冷却风扇80的旋转,外部空气F被允许通过罩孔81a,以冷却散热器80、交流发电机70等。
散热器90通过由冷却风扇80引入的外部空气F冷却由气缸42加热的冷却水。
(2.2.1)风扇罩的具体形状
接着,描述图4中所示的风扇罩81的具体形状。图5是示出从内部观察的风扇罩81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风扇罩81包括平坦部分81b和围绕冷却风扇80的框架部分81c,平坦部分81b形成有罩孔81a。另外,根据本实施例,风扇罩81由铝合金形成。
框架部分81c在车辆的前后两侧形成有排出口81d、81f,冷却风扇80引入的外部空气F通过排出口81d、81f排出。在排出口81d、81f上设置有多个杆状部分81e、81g,杆状部分81e、81f防止异物从外侧侵入。
图6示出沿图5中C方向观察的风扇罩81。如图6所示,各个杆状部分81e的形状形成为从平坦部分81b朝向车辆中心线C变细的锥状。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各个杆状部分81e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设置。
图7是示出杆状部分81e并沿图6中的线D-D所取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各个杆状部分81e的横截面的形状形成为朝向排出的外部空气F变窄的锥状(逐渐变细)。
(2.3)起动机离合器、起动机离合器壳和驱动带轮的构造
接着,描述图3中所示的起动机离合器54、起动机离合器壳57和驱动带轮51的构造。图8示出图3中所示的起动机离合器54、起动机离合器壳57和驱动带轮51的构造。
起动机离合器壳57中容纳起动机离合器54并存储润滑油。具体而言,起动机离合器壳57包括壳体57a、盖57b和O型环57c。
围绕起动机离合器54的壳体57a与变速箱50一体形成,并且具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表面。
盖57b固定到变速箱50,以覆盖壳体57a的开口表面。
O型环57c设置在壳体57a和盖57b之间。根据本实施例,O型环57c由弹性构件形成。下面描述起动机离合器54和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具体结构。
驱动带轮51包括固定部分51a和运动部分51b。固定部分51a置于驱动轮毂51d和待固定到曲轴41的螺母51e之间,曲轴41插入穿过驱动轮毂51d。运动部分51b装配到驱动轮毂51d,以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运动。
运动部分51b保持离心滚子51c。当曲轴41的转速增大时,作用在离心滚子51c上的离心力增大,离心滚子51c推动运动部分51b,以扩大驱动带52的有效直径。
在曲轴41的外周表面41a上形成与驱动带轮51的固定部分51a啮合的锯齿41b和与起动机离合器54的一部分啮合的锯齿41c。
另一方面,非齿的平坦部分41d设置在锯齿41b和锯齿41c之间的外周表面41a上。
(2.3.1)起动机离合器的具体结构
接着,描述起动机离合器54的具体结构。图9是示出起动机离合器54和起动机离合器壳57并沿图2中的线B-B所取的剖视图。
起动机离合器54包括惰轮54a、从动齿轮54b、单向离合器54c以及离合器托架54d。离合器托架54d与曲轴41配合。
惰轮54a将来自两用电动机59的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到从动齿轮54b。从动齿轮54b将由惰轮54传递的驱动力经由单向离合器54c和离合器托架54d传递到曲轴41。
另外,单向离合器54c包括离合器内座圈54e、离合器滚子54f和离合器外座圈54h。
离合器内座圈54e耦合到从动齿轮54b。离合器外座圈54h通过螺栓54g耦合到离合器托架54d。离合器滚子54f布置在离合器内座圈54e和离合器外座圈54h之间所限定的空间中。
利用单向离合器54c,当发动机起动时,将离合器滚子54f锁在离合器内座圈54e和离合器外座圈54h上,以将从动齿轮54b的旋转传递到离合器托架54d。
利用单向离合器54c,在发动机起动后,离合器外座圈54h旋转的速度高于离合器内座圈54e的旋转速度,使得离合器滚子54f与离合器内座圈54e和离合器外座圈54h分离。
(2.3.2)起动机离合器壳的具体结构
接着,描述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起动机离合器壳57包括O型环57f、轴环57g以及形成在盖57b上的插入孔57h与曲轴41之间的油密封57e。
曲轴41插入穿过O型环57f。轴环057g形成有环形槽57i,O型环57f装配到环形槽57i中。轴环57g固定到曲轴41。油密封57e设置在轴环57g和盖57b的插入孔57h的内周表面之间。
图10是变速箱50的左部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10所示,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壳体51a与变速箱50一体形成并具有开口。
图11是示出从内部观察的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盖57b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盖57b并沿图11的线E-E所取的剖视图。
如图11-12所示,盖57b形成有插入孔57h、盖体部分57k、框架部分571、支承表面57d和环形槽57j。
盖体部分57k是盘状。框架部分571大致垂直于盖体部分57k延伸。支承表面57d形成在框架部分571的上表面。环形槽57j形成于支承表面57d的大致中心部分。
(2.4)从动带轮和驱动轴的结构
接着,描述图3中所示的驱动带轮53和驱动轴55的构造。图13示出图3中所示的从动带轮53和驱动轴55的构造。
驱动轴55在三个点处由轴承55a、轴承55b和轴承55c支撑。
从动带轮53包括连接到驱动轴55的固定部分53b和能够沿驱动轴55轴向运动的运动部分53a。
驱动轴55的一端进入变速室55d。在变速室55d中布置齿轮变速机构(未示出)作为二次变速系统。
因此,来自曲轴41的驱动力经由驱动带轮51、驱动带52和从动带轮53传递到驱动轴55,并从驱动轴55经由齿轮变速机构传递到后车轮轴56。
(2.5)排气管的构造
接着,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管40b的结构。图14是示意性示出发动机40、变速箱50和排气管40b的右视图。
如图14所示,排气管40b从发动机40的下部向后延伸经过左臂50a和右臂50b之间以及变速箱50的下方。消音器40c布置在排气管40b的末端。
具体而言,排气管40b布置在图3中所示的交流发电机70的下方。为了确保最小离地间隙,交流发电机70下方的变速箱50形成有凹陷(未示出),排气管40b布置在该凹陷中。
(功能·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驱动带52在发动机40的左侧与后车轮30b分隔开,并沿车辆的纵向设置。起动机离合器壳57设置在驱动带轮51和发动机40之间,并在其中容纳起动机离合器54。
因此,起动机离合器壳57可以布置在发动机40的左侧,并且仅交流发电机70和冷却风扇80布置在发动机40的右侧的曲轴41上。因此,发动机40右侧的空间不会变窄,使得在不增大车辆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在发动机40的右侧充分确保布置散热器90的空间。即,即使利用散热器90布置在发动机40的右侧的构造,也可以使车辆宽度变小。
此外,起动机离合器54容纳在起动机离合器壳57中,由此防止灰尘等粘附到起动机离合器54,从而防止起动机离合器54产生异常噪音。
另外,因为驱动带52沿车辆的纵向设置,以在发动机40的左侧与后车轮30b分隔来,所以可以使用安装时需要一定宽度的车轮(辐轮32)。
根据本实施例,装配到盖57b的支承表面57d的O型环57c设置在起动机离合器壳57的壳体57a和盖57b之间,由此可以防止润滑油从壳体57a和盖57b的连接部分泄漏。
具体而言,即使当通过使盖57b形成较薄而降低盖57b的刚度以使起动机离合器壳57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厚度较小时,O型环57c可以填充壳体57a和盖57b之间的连接部分。
根据本实施例,环形槽57i形成在插入孔57h的内周表面上,插入孔57h形成在盖57nb的盖体部分57k上,O型环57f装配到环形槽57i中。因此,盖57b和曲轴41之间不产生间隙,使得可以防止润滑油的泄漏。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与驱动带轮51啮合的锯齿41b和与起动机离合器54啮合的锯齿41c形成在曲轴41上。相反,在曲轴41上锯齿41b和锯齿41c之间不形成锯齿。
因此,驱动带轮51牢固地固定到曲轴41,并且起动机离合器54牢固地固定到曲轴41。此外,设置没有形成锯齿的平坦部分41d,由此可以将O型环57f安装到平坦部分41d。
另外,与在曲轴41的整个外周表面41a上形成锯齿的情况相比,提供没有形成锯齿的平坦部分41d导致加工曲轴41所需的成本降低。
根据本实施例,设置在风扇罩81的排出口81d、81f上的多个杆状部分81e、81g的横截面形状被形成为朝向排出的外部空气F变细的锥状,由此外部空气F的流动难以形成湍流,使得降低由于外部空气F的湍流而产生的流动噪音。
(其他实施例)
如上所述,虽然参考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受构成公开一部分的说明书和附图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该公开将明白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种代替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
虽然本实施例使用辐轮,但是可以和辐轮一样使用诸如铸造车轮、盘式车轮等之类的车轮。虽然上述的实施例使用水冷型四冲程发动机作为发动机40,但是可以和水冷型发动机一样使用空冷型发动机。在此情况下,可以无需散热器90。
另外,排出口81d、81f形成在风扇罩81的车辆前后侧,其中冷却风扇80引入的外部空气F通过排出口81d、81f排出,但是除了排出口81d、81f之外,排出口可以形成在风扇罩81的上下部分上。在此情况下,可以在风扇罩81的上下部分上的排出口上形成多个杆状部分。
另外,因为异物从车辆前侧比从车辆后侧更容易侵入形成在风扇罩81中的车辆前侧的各个杆状部分81e、81g,所以车辆前侧的各个杆状部分81g可以比车辆后侧的各个杆状部分81e形成的更厚。
此外,为了防止异物侵入排出口81d、81f,可以在排出口81d、81f上设置盖。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使用驱动带52用于变速单元,但是使用带的系统并非限制性的,可以采用使用链条等的系统。
根据上述实施例,驱动带轮51和起动机离合器壳57布置在左侧,交流发电机70和冷却风扇80布置在右侧,但是驱动带轮51和起动机离合器壳57可以布置在右侧,交流发电机70和冷却风扇80可以布置在左侧。
另外,已经参考其中使用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下骨架型跨乘式车辆描述了本实施例。但是,上述的电驱动单元、交流发电机、风扇、起动机离合器壳等的布局可以应用到三轮车或四轮车等。在此情况下,电驱动单元、交流发电机、风扇、起动机离合器壳等布置在两个后车轮之间。
依此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包括这里没有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因此,本发明仅由于从上述说明书适合得到的权利要求相关的创造性具体内容所限定。

Claims (7)

1.一种包括摆动型发动机单元的跨乘式车辆,所述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包括:
发动机,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
变速单元,其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将所述曲轴的旋转通过变速构件传递到后车轮;
发电机,其在所述发动机的另一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及
风扇,其在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另一侧连接到所述曲轴,以引导外部空气;并且
其中,所述变速构件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并在所述发动机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后车轮分开设置;
所述摆动型发动机单元包括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以容纳用于传递起动所述发动机的起动电动机的动力的起动机离合器;并且
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设置在所述变速单元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包括:
壳体,其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开口表面;
盖,其覆盖所述开口表面;以及
第一环形密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之间;
所述盖包括:
板状盖体部分;以及
框架部分,其沿着所述盖体部分的外边缘设置,以大致垂直于所述盖体部分延伸;
所述框架部分包括与所述开口表面相对的支承表面;并且
所述支承表面形成有第一环形槽,至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一部分装配到所述第一环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还包括第二密封构件,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盖体部分形成有曲轴插入孔,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曲轴插入孔;并且
所述曲轴插入孔在其内周表面上形成第二环形槽,至少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一部分装配到所述第二环形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变速单元包括驱动带轮,所述变速构件绕所述驱动带轮张紧;
所述驱动带轮包括曲轴接收部分,所述曲轴插入穿过所述曲轴接收部分;
以车辆中心线为基准,在设置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一侧的所述曲轴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与所述曲轴接收部分啮合的第一锯齿部分和与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啮合的第二锯齿部分;并且
在所述外周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一锯齿部分和所述第二锯齿部分之间形成非锯齿平坦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散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和所述风扇的侧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还包括风扇罩,其覆盖所述风扇;并且
其中,所述风扇罩包括排出口,所述风扇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排出;
多个杆状部分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所述排出口上;并且
所述杆状部分沿所述外部空气经过的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形成为朝向排出的所述外部空气变窄的锥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起动机离合器容纳体中存储冷却所述起动机离合器的液体。
CN2008100078227A 2007-02-19 2008-02-19 跨乘式车辆 Active CN101249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8696A JP2008202479A (ja) 2007-02-19 2007-02-19 鞍乗型車両
JP2007038696 2007-02-19
JP2007-038696 2007-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9871A true CN101249871A (zh) 2008-08-27
CN101249871B CN101249871B (zh) 2012-05-30

Family

ID=39509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78227A Active CN101249871B (zh) 2007-02-19 2008-02-19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1958813B1 (zh)
JP (1) JP2008202479A (zh)
CN (1) CN101249871B (zh)
AT (1) ATE503649T1 (zh)
BR (1) BRPI0800104B1 (zh)
DE (1) DE602008005799D1 (zh)
ES (1) ES2361643T3 (zh)
TW (1) TWI34136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9594A (zh) * 2008-09-30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摩托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76751A (ja) 2008-08-29 2010-04-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96039B2 (ja) * 2010-09-27 2014-05-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エンジンの伝動ケースの密封装置
JP5570940B2 (ja) * 2010-10-26 2014-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5984554A (zh) * 2015-02-05 2016-10-05 詹静宜 二轮电动车的传动系统
IT201600130142A1 (it) * 2016-12-22 2018-06-2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affreddamento del motore di un motoveicolo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1310A (ja) * 2000-02-29 2001-09-07 Yamaha Motor Co Ltd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ポンプ配置構造
JP2001295618A (ja) * 2000-04-18 2001-10-26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ポンプ配置構造
TWI318660B (en) * 2005-06-23 2009-12-21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9594A (zh) * 2008-09-30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摩托车
US8443926B2 (en) 2008-09-30 2013-05-21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03649T1 (de) 2011-04-15
TWI341361B (en) 2011-05-01
JP2008202479A (ja) 2008-09-04
CN101249871B (zh) 2012-05-30
EP1958813A1 (en) 2008-08-20
BRPI0800104B1 (pt) 2018-03-20
DE602008005799D1 (de) 2011-05-12
ES2361643T3 (es) 2011-06-20
EP1958813B1 (en) 2011-03-30
BRPI0800104A (pt) 2008-10-07
TW200918736A (en) 2009-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0491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り型車両
CN101249871B (zh) 跨乘式车辆
JP3788155B2 (ja)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US9822867B2 (en) Gear case for motorcycle
JPWO2012090245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EP2022658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3339076A1 (en) Power unit for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546551B1 (en) Power unit for a small vehicle
US8656885B2 (en) Engine for a vehicle
JP3793353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02003263B (zh) 动力单元的冷却装置
JP571584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内燃機関下部の保護構造
JP4940214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レベルゲージ配置構造
CN101987643A (zh) 车辆用动力单元的辅机配置构造
JP595143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速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JP2017154676A (ja) 鞍乗り型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22792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トルクダンパ装置
JP5162400B2 (ja) 内燃機関
JP721612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2052601A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風取り入れ構造
JP2005088659A (ja) 自動二輪車
JPS6245053Y2 (zh)
WO2017168575A1 (ja) 伝達ケース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JPH0539997Y2 (zh)
JPS62146789A (ja) 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