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8103A -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8103A
CN101248103A CNA2006800312134A CN200680031213A CN101248103A CN 101248103 A CN101248103 A CN 101248103A CN A2006800312134 A CNA2006800312134 A CN A2006800312134A CN 200680031213 A CN200680031213 A CN 200680031213A CN 101248103 A CN101248103 A CN 101248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
alkyl
another
independently
homo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12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8103B (zh
Inventor
小坂田耕太郎
竹内大介
朴世训
藤田正行
平畠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8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8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8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81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 C08G61/12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derived from five-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具有例如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的单体单元的均聚物;制备所述均聚物的方法,包括均聚例如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的单体的步骤;包含所述单体单元和乙烯单元和/或α-烯烃单元的共聚物;和制备所述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使例如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的单体与至少乙烯和/或α-烯烃共聚合的步骤。

Description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极性基团的耐热均聚物或共聚物,和一种制备所述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优越耐热性的聚合物,JP 2002-363263A(对应于US2004/152843A1)公开了一种具有羟基或羟基羰基的开环复分解聚合物的氢化产品,该聚合物通过在主要由已配位有中性给电子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组成的催化剂存在下,使具有羟基或羟基羰基的降冰片烯型单体与具有至少三个环的未取代的降冰片烯型单体进行开环复分解聚合,并氢化该得到的共聚物加以制备。
但是,存在的问题在于:(1)上述氢化产品耐热性不足,(2)所述氢化产品的上述制备方法需要另外的氢化开环复分解聚合物的步骤,和(3)所述开环复分解聚合物的上述制备需要使用主要由有机钌化合物组成的聚合催化剂,以避免由降冰片烯型单体中所含的羟基或羟基羰基引起所述聚合催化剂中毒。
发明内容
鉴于传统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极性基团的耐热均聚物,和一种制备所述均聚物的方法,其不需要如上所述的这种氢化步骤,和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极性基团的耐热共聚物,和制备所述共聚物的方法,其不需要如上所述的这种氢化步骤。
本发明为一种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均聚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11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和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此外,本发明为一种制备具有由上述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均聚物的方法,包括均聚由下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步骤: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21
其中式(3)中包含的所有符号与式(1)中包含的那些相同。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包含由上述式(1)表示的单元和乙烯单元和/或α-烯烃单元的共聚物。
更进一步,本发明为一种制备包含由上述式(1)表示的单元和乙烯单元和/或α-烯烃单元的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由上述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乙烯和/或α-烯烃共聚合的步骤。
上述均聚物和共聚物以下总称为“聚合物”,并且上述术语“单元”表示均聚或共聚单体的单元。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所述式中上述X1、X2、X3和X4的实例为氧原子、硫原子和硒原子。
R1和R2的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上述烃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和正丁基;支化烷基,例如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和环烷基,例如环己基和环辛基。R1和R2优选为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为具有1到10个碳原子的无取代基的线性烷基,和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乙基或正丁基。
当上述R1和R2彼此键合时,由所述键形成的环的实例为脂族环和芳族环。这些环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取代基。由所述键形成的并且是脂族环一部分的二价基团的实例为亚甲基、异亚丙基、1,2-亚乙基、1,2-亚环己基、1,3-亚环己基、1,4-亚环己基、1,2-降冰片烯基、2,3-亚丁基、2,3-二甲基-2,3-亚丁基和2,4-亚戊基。其中,优选的是亚甲基、异亚丙基、2,3-亚丁基或2,3-二甲基-2,3-亚丁基。由所述键形成的并且是芳族环一部分的二价基团的实例为1,2-亚苯基、1,3-亚苯基、1,4-亚苯基、1,2-亚萘基、1,3-亚萘基、1,4-亚萘基、1,5-亚萘基、1,6-亚萘基、1,7-亚萘基、1,8-亚萘基、2,3-亚萘基、2,4-亚萘基、2,5-亚萘基、2,6-亚萘基、2,7-亚萘基、2,8-亚萘基、2,2′-亚联苯基、1,2-二亚甲基苯基、1,3-二亚甲基苯基、1,4-二亚甲基苯基、1,2-二亚乙基苯基、1,3-二亚乙基苯基和1,4-二亚乙基苯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卤素原子的实例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其中优选的是氟原子。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烷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和正丁基;支化烷基,例如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和环烷基,例如环己基和环辛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芳烷基的实例为苯甲基、苯乙基、2-甲基苯甲基、3-甲基苯甲基、4-甲基苯甲基、2,6-二甲基苯甲基和3,5-二甲基苯甲基。所述芳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芳基的实例为苯基、甲苯基和基。所述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的实例为三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基甲硅烷基、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和三乙基甲硅烷基。所述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烷氧基的实例为线性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和正丁氧基;支化烷氧基,例如异丙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和新戊氧基;和环烷氧基,例如环己氧基和环辛氧基。所述烷氧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芳烷氧基的实例为苯甲氧基、苯乙氧基、2-甲基苯甲氧基、3-甲基苯甲氧基、4-甲基苯甲氧基、2,6-二甲基苯甲氧基和3,5-二甲基苯甲氧基。所述芳烷氧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芳氧基的实例为苯氧基、2-甲基苯氧基、2-乙基苯氧基、2-正丙基苯氧基、2-异丙基苯氧基、2-正丁基苯氧基、2-异丁基苯氧基、2-叔丁基苯氧基、3-甲基苯氧基、3-异丙基苯氧基、3-正丁基苯氧基、3-叔丁基苯氧基、4-甲基苯氧基、4-异丙基苯氧基、4-正丁基苯氧基、4-叔丁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氧基、2,4-二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氧基、2,6-二异丙基苯氧基、2,6-二叔丁基苯氧基和萘氧基。所述芳氧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基、甲硅烷基和氰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氨基,例如N,N-二甲基氨基、N,N-二乙基氨基和N,N-二正丁基氨基;支化烷基氨基,例如N,N-二异丙基氨基、N,N-二异丁基胺基、N,N-二叔丁基氨基和N,N-二新戊基氨基;和环烷基氨基,例如N,N-二环己基氨基和N,N-二环辛基氨基。
A1、A2、A3、A4、A5、A6、A7、A8、A9和A10的上述烃硫基的实例为线性烷硫基,例如甲硫基、乙硫基和正丁硫基;支化烷硫基,例如异丙硫基、异丁硫基、叔丁硫基和新戊硫基;和环烷硫基,例如环己硫基和环辛硫基。
其中,A1、A2、A3、A4、A5、A6、A7、A8、A9和A10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具有1到10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甲基,和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
A5与A6和/或A7与A8分别可以彼此键合。由所述键形成的环的实例为脂族环,例如环丁烷环、环戊烷环和环己烷环;和芳族环。这些环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取代基。
在聚合物主链与具有例如A5、A6、A7、A8、A9和A10的取代基的五元环之间的构型方面,由式(1)表示的上述重复单元没有特别限制。其构型优选为反式;即五元环优选对于由式(2)表示的主链具有反式,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51
以便产生耐热聚合物。
在本发明中,用使用氯仿-d1中的聚合物溶液得到的13C-NMR谱测定上述构型。13C-NMR谱中45到46ppm处呈现的峰(i)属于具有反式构型的碳原子,而其中39到42ppm处呈现的峰(ii)属于具有顺式构型的碳原子,条件是属于氯仿-d1的峰在77ppm处呈现。
因此,上述反式的比例(%)由以下公式获得:
反式的比例(%)=峰(i)的面积×100/[峰(i)的面积+峰(ii)的面积]。
本发明均聚物的立构规整性由两个不对称碳原子的绝对构型确定,该两个不对称碳原子分别与A9和A10键合,并且存在于具有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均聚物的主链中。鉴于所述立构规整性,存在四种均聚物,(a)叠同双全同立构均聚物,(b)叠同双间同立构均聚物,(c)对映双全同立构均聚物和(d)对映双间同立构均聚物,如下式所示: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52
(a)叠同双全同立构均聚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53
(b)叠同双间同立构均聚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54
(c)对映双全同立构均聚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061
(d)对映双间同立构均聚物
其中,A、B和将彼此键合的曲线表示从与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A5和A6键合的碳原子到与其中A7和A8键合的碳原子的整个环状结构;H表示其中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A9和A10都为氢原子的情况;并且分别与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中的A1和A2以及A3和A4键合的两个碳原子被省略。
上述四种均聚物在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 andEngineering,第二版,John Wiley & Sons,纽约,1987年,10卷,191-203页中定义。
虽然本发明均聚物的立构规整性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的是(i)双全同立构均聚物具有大于25%的叠同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或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或(ii)双间同立构均聚物具有大于25%的叠同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或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以便产生耐热性优异的均聚物。
上述双全同立构均聚物更优选为具有30%或更多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均聚物,以及进一步优选为具有50%或更多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均聚物。上述双间同立构均聚物更优选为具有30%或更多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均聚物,以及进一步优选为具有50%或更多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均聚物。
上述立构规整性用使用本发明均聚物在氯仿-d1中的溶液得到的13C-NMR谱确定。13C-NMR谱中46.2到46.6ppm处呈现的峰(iii)属于衍生自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碳原子,而其中46.9到47.3ppm处呈现的峰(iv)属于衍生自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碳原子,条件是属于氯仿-d1的峰在77ppm处呈现。
因此,上述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由以下公式获得:
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峰(iii)的面积×100/[峰(iii)的面积+峰(iv)的面积];和
上述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由以下公式获得: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峰(iv)的面积×100/[峰(iii)的面积+峰(iv)的面积]。
由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实例为二烯丙基二羧酸酯。其中,特别优选的是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二烯丙基丙二酸二甲酯、二烯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二烯丙基丙二酸二异丙酯或二烯丙基丙二酸二叔丁酯,所有这些都是本领域中已知的。可以根据例如下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方法得到二烯丙基丙二酸二丙酯和二烯丙基丙二酸二环己酯的每一种。
本发明中的α-烯烃表示在其α位具有碳-碳双键的1-烯烃。α-烯烃的实例为线性α-烯烃,例如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和1-癸烯;和支化α-烯烃,例如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和乙烯基环己烷。其中,优选的是具有3到20个碳原子的α-烯烃,进一步优选的是具有3到10个碳原子的线性α-烯烃,和特别优选的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或1-辛烯。
本发明的均聚物可以通过在催化剂存在下均聚由式(3)表示的化合物制备,该催化剂通过使过渡金属化合物与有机铝化合物和/或硼化合物接触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共聚物可以通过在所述催化剂存在下使至少由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乙烯和/或上述α-烯烃共聚合制备。
过渡金属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加成聚合活性,并且可以为本领域中已知的化合物。其中,优选的是具有属于元素周期表中4到10族或镧系的过渡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由下式(4)表示的那些,和μ-氧代过渡金属化合物,其是通过使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与水反应得到的二聚物:
LaM1Xb    (4)
其中M1为属于元素周期表(IUPAC 1985)的4到10族或镧系元素的过渡金属原子;L为含环戊二烯的阴离子基团或具有杂原子的基团,以及当存在多个L时,它们彼此可以直接或者经由具有碳原子、硅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的基团键合;X为卤素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a为满足0<a≤8的数值;和b为满足0<a≤8的数值。
M1的实例为钛原子、锆原子、铪原子、钒原子、铌原子、钽原子、铬原子、铁原子、钌原子、钴原子、铑原子、镍原子、钯原子、钐原子和镱原子。
上述L的含环戊二烯阴离子基团的实例为环戊二烯基、具有取代基的环戊二烯基、茚基、具有取代基的茚基、芴基和具有取代基的芴基。
含环戊二烯的阴离子基团的特殊实例为η5-环戊二烯基、η5-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环戊二烯基、η5-1,2-二甲基环戊二烯基、η5-1,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η5-1-叔丁基-2-甲基环戊二烯基、η5-1-叔丁基-3-甲基环戊二烯基、η5-1-甲基-2-异丙基环戊二烯基、η5-1-甲基-3-异丙基环戊二烯基、η5-1,2,3-三甲基环戊二烯基、η5-1,2,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五甲基环戊二烯基、η5-茚基、η5-4,5,6,7-四氢茚基、η5-2-甲基茚基、η5-3-甲基茚基、η5-4-甲基茚基、η5-5-甲基茚基、η5-6-甲基茚基、η5-7-甲基茚基、η5-2-叔丁基茚基、η5-3-叔丁基茚基、η5-4-叔丁基茚基、η5-5-叔丁基茚基、η5-6-叔丁基茚基、η5-7-叔丁基茚基、η5-2,3-二甲基茚基、η5-4,7-二甲基茚基、η5-2,4,7-三甲基茚基、η5-2-甲基-4-异丙基茚基、η5-4,5-苯并茚基、η5-2-甲基-4,5-苯并茚基、η5-4-苯基茚基、η5-2-甲基-5-苯基茚基、η5-2-甲基-4-苯基茚基、η5-2-甲基-4-萘基茚基、η5-芴基、η5-2,7-二甲基芴基和η5-2,7-二叔丁基戊基。
L的上述具有杂原子的基团中的杂原子的实例为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和磷原子。具有杂原子的基团的实例为烷氧基;芳氧基;硫代烷氧基;硫代芳氧基;烷基氨基;芳基氨基;烷基膦基;芳基膦基;在其环中含有选自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和磷原子的至少一种原子的芳族或脂族杂环基团;和螯合配体。
具有杂原子的基团的实例为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和丁氧基;芳氧基,例如苯氧基、2-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2-乙基苯氧基、4-正丙基苯氧基、2-异丙基苯氧基、2,6-二异丙基苯氧基、4-仲丁基苯氧基、4-叔丁基苯氧基、2,6-二仲丁基苯氧基、2-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和2,6-二叔丁基苯氧基;具有取代基的芳氧基,例如4-甲氧基苯氧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3,5-二甲氧基苯氧基、2-氯苯氧基、4-硝基苯氧基、4-硝基苯氧基、2-氨基苯氧基、3-氨基苯氧基、4-氨基硫代苯氧基、2,3,6-三氯苯氧基和2,4,6-三氟苯氧基;硫代烷氧基,例如硫代甲氧基;烷基氨基,例如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二丙基氨基、异丙基氨基和叔丁基氨基;芳基氨基,例如二苯基氨基;吡咯基;膦基,例如二甲基膦基;和芳基二氧基,例如2-(2-氧基-1-丙基)苯氧基、邻苯二酚基、间苯二酚基、4-异丙基邻苯二酚基、3-甲氧基邻苯二酚基、1,8-二羟基萘基、1,2-二羟基萘基、2,2′-联苯二酚基、1,1′-双-2-萘酚基、2,2′-二羟基-6,6′-二甲基联苯基、4,4′,6,6′-四叔丁基-2,2′-亚甲基二苯氧基和4,4′,6,6′-四甲基-2,2′-亚异丁基二苯氧基。
具有杂原子的基团的实例中的上述螯合配体表示具有多个配位位置的配体。其实例为乙酰丙酮化物、二亚胺、唑啉、二唑啉、三吡啶、酰腙、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卟啉、冠醚和穴状化合物。
如上所述,当存在多个L时,它们可以彼此直接键合(即多个含环戊二烯的阴离子基团可以键合;多个具有杂原子的基团可以键合;或者含环戊二烯的阴离子基团和具有杂原子的基团可以键合),或者经由具有碳原子、硅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的基团键合。具有碳原子、硅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的基团的实例为亚烷基,例如亚乙基和亚丙基;具有取代基的亚烷基,例如二甲基亚甲基(异亚丙基)和二苯基亚甲基;亚甲硅烷基;具有取代基的亚甲硅烷基,例如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二苯基亚甲硅烷基和四甲基二亚甲硅烷基;和杂原子例如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和磷原子。
式(4)中X的卤素原子的实例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其中X的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的实例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苯基和苯甲基。
确定式(4)中“a”和“b”各自的数目,以便考虑到M1、L和X各自的化合价时,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荷为中性。
其中M1为钛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双(茚基)二氯化钛、双(4,5,6,7-四氢茚基)二氯化钛、双(芴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五甲基环戊烯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茚基(芴基)二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3-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3-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3,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3-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4-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3,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3,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3,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4,5,6,7-四氢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甲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甲基-4-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甲基-4-萘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2-甲基-4,5-苯并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双(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环戊二烯基)(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亚乙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亚乙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五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四甲基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亚乙基(茚基)(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3-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3-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3,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3-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4-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3,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3,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3,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4,5,6,7-四氢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甲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甲基-4-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甲基-4-萘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2-甲基-4,5-苯并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双(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茚基)(芴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3-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3-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3-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3,4-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3-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4-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3,5-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3,4-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3,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4,5,6,7-四氢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甲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甲基-4-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甲基-4-萘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双(2-甲基-4,5-苯并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茚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芴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三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三氯化钛、环戊二烯基(二甲基酰胺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苯氧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2,6-二甲基苯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2,6-二异丙基苯基)二氯化钛、环戊二烯基(2,6-二叔丁基苯基)二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2,6-二甲基苯基)二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2,6-二异丙基苯基)二氯化钛、五甲基环戊二烯基(2,6-二叔丁基苯基)二氯化钛、茚基(2,6-二异丙基苯基)二氯化钛、芴基(2,6-二异丙基苯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氟-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氟-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氟-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氟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氟-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茚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亚甲硅烷基(芴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萘氧-2-基)二氯化钛;通过用术语“(3-苯基-2-苯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或“(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代替这些化合物的术语“(2-苯氧基)”得到的化合物;通过用术语“二乙基亚甲硅烷基”、“二苯基亚甲硅烷基”或“二甲氧基亚甲硅烷基”代替这些化合物的术语“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得到的化合物;和通过用术语“二氟化”、“二溴化”、“二碘化”、“二甲基”、“二乙基”、“二异丙基”、“双(二甲基酰胺基)”、“双(二乙基酰胺基)”、“二甲氧基”、“二乙氧基”、“二正丁氧基”或“二异丙氧基”代替这些化合物的术语“二氯化”得到的化合物。
其中M1为钛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其它实例为(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2-乙烷二基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2-乙烷二基二苯甲基钛、(甲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乙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二苯甲基钛、(苯甲基酰胺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二氯化钛、(苯基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二苯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茚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茚基-1,2-乙烷二基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四氢茚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四氢茚基-1,2-乙烷二基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芴基-1,2-乙烷二基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芴基-1,2-乙烷二基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茚基二甲基硅烷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茚基二甲基硅烷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四氢茚基二甲基硅烷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四氢茚基二甲基硅烷二甲基钛、(叔丁基酰胺基)芴基二甲基硅烷二氯化钛、(叔丁基酰胺基)芴基二甲基硅烷二甲基钛、(二甲基氨基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III)、(二甲基氨基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III)、(二甲基氨基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III)、(N-吡咯烷基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B-二甲基氨基硼杂苯)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环戊二烯基(9-基硼杂蒽基)二氯化锆、2,2′-硫代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硫代双[4-甲基-6-(1-甲基乙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硫代双[4,6-二甲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亚乙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亚磺酰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2,2′-(4,4′,6,6′-四叔丁基-1,1′-双苯氧基)二氯化钛、2,2′-硫代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异丙氧基钛、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异丙氧基钛、2,2′-亚乙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异丙氧基钛、2,2′-亚磺酰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异丙氧基钛、(二叔丁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二环己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三甲基甲硅烷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2,6-二甲基苯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2,6-二异丙基苯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2,6-二叔丁基苯基)-1,3-丙烷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三异丙基甲硅烷基)萘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萘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萘二酰胺基]二氯化钛、[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萘二酰胺基]二溴化钛、[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氯化钛、[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溴化钛、[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三碘化钛、[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氯化钛、[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溴化钛、[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三碘化钛、[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氯化钛、[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三溴化钛、[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三碘化钛、[三(3,5-二甲基吡唑基)甲基]三氯化钛、[三(3,5-二甲基吡唑基)甲基]三溴化钛、[三(3,5-二甲基吡唑基)甲基]三碘化钛、[三(3,5-二乙基吡唑基)甲基]三氯化钛、[三(3,5-二乙基吡唑基)甲基]三溴化钛、[三(3,5-二乙基吡唑基)甲基]三碘化钛、[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甲基]三氯化钛、[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甲基]三溴化钛、[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甲基]三碘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氯化钛]、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甲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钛]和二-μ-氧代双[二甲基亚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钛]。
其中M1为锆原子或铪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通过用术语“锆”或“铪”代替上述钛化合物的术语“钛”得到的化合物。
其中M1为钒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酰丙酮酸钒、四氯化钒和三氯氧化钒。
其中M1为钐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双(五甲基环戊二烯基)甲基四氢呋喃钐。
其中M1为镱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双(五甲基环戊二烯基)甲基四氢呋喃镱。
其中M1为钯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甲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乙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甲氧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甲氧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乙氧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乙氧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苯基唑啉]二氯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甲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螺{(4R)-4-甲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亚甲基双[螺{(4R)-4-甲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亚甲基双[螺{(4R)-4-甲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亚甲基双[螺{(4R)-4-甲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丙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丙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丙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丙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丙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异丁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丁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丁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丁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异丁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叔丁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叔丁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叔丁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叔丁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叔丁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甲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正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异丙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环己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二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2-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3-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4-甲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2-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3-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4R)-4-苯甲基-5,5′-双(4-甲氧基苯基)唑啉]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甲基唑啉-5,1′-环丁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甲基唑啉-5,1′-环戊烷}]二溴化钯、2,2′-亚甲基双[螺{(4R)-4-苯甲基唑啉-5,1′-环己烷}]二溴化钯和2,2′-亚甲基双[螺{(4R)-4-苯甲基唑啉-5,1′-环庚烷}]二溴化钯;通过用术语“(4S)”代替上述化合物的术语“(4R)”得到的化合物;和上述化合物的对映体和非对映体。
其中M1为钯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其它实例为[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钯、[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钯、[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钯、[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乙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正己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4-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6-二正己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甲基-6-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甲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甲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甲基-6-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正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正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异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乙烷-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1-萘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苯胺-κN)]钯、氟(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正己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4-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正丁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正己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甲基-6-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甲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甲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甲基-6-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正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正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异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二{2,4-二甲基-6-(1-萘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正己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4-甲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正己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6-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6-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正丙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正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异丙基-6-正丁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甲基苯基)苯胺-κN}]钯、氟(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6-二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甲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正丙基苯基)苯胺-κN}]钯、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2-乙基-6-异丙基苯基)苯胺-κN}]钯和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二{2,4-二甲基-6-(1-萘基)苯胺-κN}]钯。
其中M1为镍原子、钴原子、铑原子或钌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通过用术语“镍”、“钴”、“铑”或“钌”代替上述钯化合物的术语“钯”得到的化合物。
其中M1为铁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2,6-双-[1-(2,6-二甲基苯基亚胺基)乙基]吡啶氯化亚铁、2,6-双-[1-(2,6-二异丙基苯基亚胺基)乙基]吡啶氯化亚铁、2,6-双-[1-(2-叔丁基苯基亚胺基)乙基]吡啶氯化亚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铁、[氢三(3,5-二甲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铁、[氢三(3,5-二乙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氯化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溴化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碘化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乙基铁、[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烯丙基铁和[氢三(3,5-二叔丁基吡唑基)硼酸酯]甲基烯丙基铁。
其中M1为钴原子或镍原子的由式(4)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实例为通过用术语“钴”或“镍”代替上述铁化合物的术语“铁”得到的化合物。
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可以以其两种或多种的组合使用。
过渡金属化合物优选为由下式[I]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D00301
其中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R3和R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或芳氧基;R5和R6彼此独立地为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烃基;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7和R8可以彼此键合。
R7和R8的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的实例为烷基和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酰基和甲硅烷基的取代基。烷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和正丁基;支化烷基,例如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和环烷基,例如环己基和环辛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的是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线性烷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甲基或乙基。芳基的实例为苯基、萘基、4-甲苯基和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6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更优选的是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苯基或基。
当式[I]中的R7和R8彼此键合时,由所述键形成的环的实例为脂族环和芳族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由脂族环中R7和R8之间的键形成的二价基团的实例为1,2-亚乙基、1,2-亚环己基、1,2-降冰片烯基、2,3-亚丁基、2,3-二甲基-2,3-亚丁基和2,4-亚戊基。由芳族环中R7和R8之间的键形成的二价基团的实例为1,2-亚苯基和苊基。其中优选的是苊基。
式[I]中R5和R6的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烃基的实例为烷基、芳烷基和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例如卤素原子、烃氧基、硝基、磺酰基和甲硅烷基的取代基。
R5和R6的上述烷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和正丁基;支化烷基,例如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和环烷基,例如环己基和环辛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的是具有1到1 2个碳原子的支链烷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异丙基或叔丁基。
R5和R6的上述芳烷基的实例为苯甲基和苯乙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7到20个碳原子的芳烷基,更优选的是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苯甲基。
R5和R6的上述芳基的实例为苯基、2-甲基苯基、2-乙基苯基、2-正丙基苯基、2-异丙基苯基、2-正丁基苯基、2-异丁基苯基、2-正己基苯基、4-甲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2,6-二乙基苯基、2,6-二正丙基苯基、2,6二异丙基苯基、2,6-二正丁基苯基、2,6-二异丁基苯基、2,6-二正己基苯基、2-甲基-6-乙基苯基、2-甲基-6-正丙基苯基、2-甲基-6-异丙基苯基、2-甲基-6-丁基苯基、2-乙基-6-正丙基苯基、2-乙基-6-异丙基苯基、2-乙基-6-正丁基苯基、2-正丙基-6-异丙基苯基、2-正丙基-6-正丁基苯基、2-异丙基-6-正丁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2,4-二甲基-6-(2-甲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正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异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6-二甲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6-二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6-二正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6-二异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甲基-6-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甲基-6-正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甲基-6-异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乙基-6-正丙基苯基)苯基、2,4-二甲基-6-(2-乙基-6-异丙基苯基)苯基和2,4-二甲基-6-(1-萘基)苯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6到30个碳原子的芳基,和更优选的是具有7到30个碳原子的芳基。
式[I]中R3和R4的卤素原子的实例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其中优选的是氯原子或溴原子。
R3和R4的上述烷基的实例为线性烷基,例如甲基、乙基和正丁基;支化烷基,例如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和环烷基,例如环己基和环辛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的是没有取代基并且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线性烷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甲基。
R3和R4的上述芳烷基的实例为苯甲基和苯乙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7到20个碳原子的芳烷基,更优选的是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苯甲基。
R3和R4的上述芳基的实例为苯基、萘基、4-甲苯基、基和4-苯基苯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6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更优选的是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苯基、4-甲苯基或基。
R3和R4的上述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的实例为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具有单取代基的甲硅烷基,例如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和苯基甲硅烷基;具有2到20个碳原子的具有二取代基的甲硅烷基,例如二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和二苯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正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三正丁基甲硅烷基;三仲丁基甲硅烷基;三叔丁基甲硅烷基;三异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甲硅烷基;三正戊基甲硅烷基;三正己基甲硅烷基;三环己基甲硅烷基;和三苯甲硅烷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3到20个碳原子的具有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和更优选的是三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或三苯甲硅烷基。
R3和R4的上述烷氧基的实例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辛氧基、正十二烷氧基、正十五烷氧基和正二十烷基氧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和更优选的是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或叔丁氧基。
R3和R4的上述芳烷氧基的实例为苯甲氧基、(2-甲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苯基)甲氧基、(4-甲基苯基)甲氧基、(2,3-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4-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6-二甲基苯基)甲氧基、(3,4-二甲基苯基)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3,4-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6-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6-三甲基苯基)甲氧基、(3,4,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4,5-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4,6-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5,6-四甲基苯基)甲氧基、(五甲基苯基)甲氧基、(乙基苯基)甲氧基、(正丙基苯基)甲氧基、(异丙基苯基)甲氧基、(正丁基苯基)甲氧基、(仲丁基苯基)甲氧基、(叔丁基苯基)甲氧基、(正己基苯基)甲氧基、(正辛基苯基)甲氧基、(正癸基苯基)甲氧基、萘基甲氧基和蒽基甲氧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7到20个碳原子的芳烷氧基,和更优选的是苯甲氧基。
R3和R4的上述芳氧基的实例为苯氧基、2-甲基苯氧基、3-甲基苯氧基、4-甲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氧基、2,4-二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3,4-二甲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5-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6-甲基苯氧基、2,3,4-三甲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氧基、2,3,6-三甲基苯氧基、2,4,5-三甲基苯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4-二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5-二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4-二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6-二甲基苯氧基、2,6-二叔丁基-3-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4,5-二甲基苯氧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3,4,5-三甲基苯氧基、2,3,4,5-四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4,5-三甲基苯氧基、2,3,4,6-四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4,6-三甲基苯氧基、2,6-二叔丁基-3,4-二甲基苯氧基、2,3,5,6-四甲基苯氧基、2-叔丁基-3,5,6-三甲基苯氧基、2,6-二叔丁基-3,5-二甲基苯氧基、五甲基苯氧基、乙基苯氧基、正丙基苯氧基、异丙基苯氧基、正丁基苯氧基、仲丁基苯氧基、叔丁基苯氧基、正己基苯氧基、正辛基苯氧基、正癸基苯氧基、萘氧基和蒽氧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6到20个碳原子的芳氧基。
式[I]中的R3和R4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或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没有取代基并且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线性烷基,和特别优选为氯原子或甲基。
式[I]中的M优选为镍原子或钯原子,和进一步优选为钯原子。
用于本发明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优选为由下式[II]表示的化合物,其属于由上述式[I]表示的化合物,以便产生具有大于25%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均聚物,和优选为由下式[III]表示的化合物,其属于由上述式[I]表示的化合物,以便产生具有大于25%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间同立构的三单元组均聚物:
其中M、R3、R4、R7和R8的每一个具有与上述式[I]中相同的定义;R9和R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R11和R12彼此独立地为具有7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R13和R1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R15、R16、R17和R1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苯基或具有1到5个卤素原子的苯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和R19和R2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式[II]中的R9和R10优选为烷基,进一步优选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并且特别优选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叔丁基。
式[II]中的R11和R12的实例为2-甲基苯基、3-甲基苯基、4-甲基苯基、2,3-二甲基苯基、2,4-二甲基苯基、2,5-二甲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3,4-二甲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3,6-二甲基苯基、萘基、2-甲基-1-萘基、3-甲基-1-萘基、4-甲基-1-萘基、2,3-二甲基-1-萘基、2,4-二甲基-1-萘基、2,5-二甲基-1-萘基、2,6-二甲基-1-萘基、3,4-二甲基-1-萘基、3,5-二甲基-1-萘基、3,6-二甲基-1-萘基、蒽基、2-甲基-1-蒽基、3-甲基-10-蒽基、4-甲基-10-蒽基、2,3-二甲基-10-蒽基、2,4-二甲基-10-蒽基、2,5-二甲基-10-蒽基、2,6-二甲基-10-蒽基、3,4-二甲基-10-蒽基、3,5-二甲基-10-蒽基、3,6-二甲基-10-蒽基和2-甲基-10-蒽基。其中,优选的是具有取代基的苯基、萘基或蒽基,和进一步优选的是2-甲基苯基或萘基。
式[II]中的R13和R14优选为氢原子或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和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或异丁基。
式[II]中的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并且M优选为镍原子或钯原子,和进一步优选钯原子。
式[III]中的R15、R16、R17和R18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6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和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或苯基。
式[III]中的R19和R20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6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和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或苯基。
本发明中的有机铝化合物可以是本领域中已知的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的实例为以下化合物(1)到(3),及其两种或多种的组合:
(1)由式E1 dAlZ3-d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
(2)由式{-Al(E2)-O-}c表示的环状铝氧烷;和
(3)由式E3{-Al(E3)-O-}fAlE3 2表示的线性铝氧烷,
其中E1、E2和E3彼此独立地为烃基;当多个E1、E2或E3存在时,它们彼此相同或不同;Z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当多个Z存在时,它们彼此相同或不同;d为满足0<d≤3的数值;e为2或更大的整数,和优选为2到40的整数;和f为1或更大的整数,和优选为1到40的整数。
E1、E2和E3的烃基优选为具有1到8个碳原子的烃基,和更优选为具有1到8个碳原子的烷基。
上述有机铝化合物(1)的实例为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和三己基铝;二烷基氯化铝,例如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二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和二己基氯化铝;烷基二氯化铝,例如甲基二氯化铝、乙基二氯化铝、丙基二氯化铝、异丁基二氯化铝和己基二氯化铝;和二烷基氢化铝,例如二甲基氢化铝、二乙基氢化铝、二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化铝和二己基氢化铝。其中优选的是三烷基铝,和更优选的是三乙基铝或三异丁基铝。
上述式中E2和E3的实例为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和新戊基。其中优选的是甲基或异丁基。
上述环状和线性铝氧烷可以根据各种方法制备。这些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为本领域中已知的那些。该方法的实例为(i)一种方法,包括使合适的有机溶剂,例如苯和脂族烃中的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的溶液,与水接触的步骤,和(ii)一种方法,包括使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与含结晶水的金属盐,例如硫酸铜水合物接触的步骤。
本发明中的硼化合物可以是本领域中已知的化合物。硼化合物的实例为以下化合物(1)到(3),及其两种或多种的组合:
(1)由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
(2)由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和
(3)由式(J-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
其中B为三价硼原子;Q1、Q2、Q3和Q4彼此独立地为卤素原子、烃基、卤代烃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G+为无机或有机阳离子;J为中性路易斯碱;和(J-H)+为布朗斯台德酸(Broensted acid)。
上述三个式中的Q1、Q2、Q3和Q4优选为卤素原子、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具有C2-20烃基的氨基;更优选为卤素原子、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进一步优选为具有至少一个氟原子的氟化C1-20烃基;和特别优选为具有至少一个氟原子的氟化C6-20芳基。
由上述第一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的实例为三(五氟苯基)硼烷、三(2,3,5,6-四氟苯基)硼烷、三(2,3,4,5-四氟苯基)硼烷、三(3,4,5-三氟苯基)硼烷、三(2,3,4-三氟苯基)硼烷和苯基双(五氟苯基)硼烷。其中,最优选的是三(五氟苯基)硼烷。
由上述第二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的无机阳离子G+的实例为二茂铁阳离子、具有烷基的二茂铁阳离子和银阳离子。由其表示的硼化合物的有机阳离子G+的实例为三苯甲基阳离子。其中,G+优选为碳阳离子,和特别优选为三苯甲基阳离子。
上述第二式G+(BQ1Q2Q3Q4)-中的(BQ1Q2Q3Q4)的实例为四(五氟苯基)硼酸根、四(2,3,5,6-四氟苯基)硼酸根、四(2,3,4,5-四氟苯基)硼酸根、四(3,4,5-三氟苯基)硼酸根、四(2,3,4-三氟苯基)硼酸根、苯基三(五氟苯基)硼酸根和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
由上述第二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的实例为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锂、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钾、四(五氟苯基)硼酸银、四(五氟苯基)硼酸二茂铁、四(五氟苯基)硼酸1,1′-二甲基二茂铁、四(五氟苯基)硼酸四丁基、四(五氟苯基)硼酸四苯基、四(五氟苯基)硼酸四甲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甲基锍、四(五氟苯基)硼酸二苯基碘、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和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三苯基碳。其中,最优选的是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
上述第三式(J-H)+(BQ1Q2Q3Q4)-中的(J-H)+的实例为三烷基铵、N,N-二烷基苯铵、二烷基铵和三芳基。其中(BQ1Q2Q3Q4)-的实例与上述的那些相同。
由上述第三式(J-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的实例为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乙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2,4,6-三甲基苯铵、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二异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环己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四(五氟苯基)硼酸三(甲基苯基)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二甲基苯基)。其中,最优选的是四(五氟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或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铵。
硼化合物优选为由上述第二或第三式表示的化合物,和特别优选为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碳、四(五氟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或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铵。
本发明共聚物所含的由式(1)表示的单元的量,例如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由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乙烯的共聚物中所含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由式(1)表示)的量根据1H-NMR法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在氯仿-d1中的共聚物溶液,浓度优选为4mg/mL到2g/mL;
(2)测量溶液的1H-NMR谱;
(3)根据乙烯单元(4H)和衍生自由式(1)表示的单元中所含的R1和R2的两个甲基(6H)得到存在于0.8到1.4ppm范围内的峰面积(A1);
(4)根据由式(1)表示的单元中所含的环戊烷环的两个亚甲基(4H)得到存在于2.3到2.6ppm范围内的峰面积(A2),所述两个亚甲基为连接到A5(氢原子)和A6(氢原子)的一个亚甲基和连接到A7(氢原子)和A8(氢原子)的另一个亚甲基;和
(5)由以下公式计算由式(1)表示的单元的量,
由式(1)表示的单元的量(mol%)=
100×(A2)/4÷[(A2)/4+((A1)-(A2)6/4)/4]
其中由式(1)表示的单元和乙烯单元的总量为100mol%。
由本发明共聚物中所含的式(1)表示的单元的量没有特别限制。所述量通常大于0mol%且小于100mol%,优选为10mol%或更大且小于100mol%,和更优选为20mol%或更大且小于100mol%,以便产生耐热共聚物。
本发明均聚物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制。其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到10,000,000,更优选2,000到5,000,000,和最优选4,000到3,000,000。
本发明均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没有特别限制。其优选为1.0到100,更优选1.0到50,和最优选1.0到20。
本发明中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耐热性指标)优选为60℃或更高,更优选为70℃或更高,和最优选为80℃或更高。
本发明共聚物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制。其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到10,000,000,更优选2,000到5,000,000,和最优选4,000到3,000,000。
本发明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没有特别限制。其优选为1.0到100,进一步优选1.0到50,和最优选1.0到20。
本发明中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耐热性指标)优选为60℃或更高,更优选为70℃或更高,和最优选为80℃或更高。
本发明的共聚物可溶于芳族溶剂,例如甲苯和二甲苯,或者可溶于氢化溶剂,例如氯仿和二氯甲烷。
使(i)过渡金属化合物、(ii)有机铝化合物和/或硼化合物和(iii)一种或多种单体彼此接触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
当通过使过渡金属化合物与有机铝化合物接触形成聚合催化剂时,有机铝化合物优选为上述环状铝氧烷、线性铝氧烷或其组合,以便产生具有高活性的聚合催化剂。当通过使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和硼化合物彼此接触形成聚合催化剂时,有机铝化合物优选为由上述第一式E1 dAlZ3-d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以便产生具有高活性的聚合催化剂。
有机铝化合物以每一摩尔过渡金属化合物,通常0.1到10,000摩尔份,和优选5到2,000摩尔份的量使用。所述量小于0.1摩尔份可能导致聚合催化剂活性不足。所述量大于10,000摩尔份可能因为例如向有机铝化合物链转移而导致产生具有过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或者可能产生活性过低的聚合催化剂。硼化合物以每一摩尔过渡金属化合物,通常0.01到100摩尔份,和优选0.5到10摩尔份的量使用。所述量小于0.01摩尔份可能导致聚合催化剂活性不足。从经济观点来看,大于100摩尔份的所述量不是优选的。
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和硼化合物的每一种都可以以其溶液形式使用。溶液的溶剂的实例为二氯甲烷、氯仿、甲苯、戊烷、己烷和庚烷。其中优选的是二氯甲烷、氯仿或甲苯。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具有通常0.01到500μmol/L,优选0.05到100μmol/L,和更优选0.05到50μmol/L的浓度。有机铝化合物的溶液具有通常0.01到10,000μmol/L,优选0.1到5,000μmol/l,和更优选0.1到2,000μmol/L的浓度,就所述溶液中所含铝原子的量而言。硼化合物的溶液具有通常0.01到500μmol/L,优选0.05到200μmol/L,和更优选0.05到100μmol/L的浓度。当过渡金属化合物溶液具有低于0.01μmol/L的浓度时,当就所述溶液中所含铝原子的量而言,有机铝化合物溶液具有低于0.01μmol/L的浓度时,或者当硼化合物溶液具有低于0.01μmol/L的浓度时,需要大量溶剂制备所述溶液,从经济观点来看不是优选的。当过渡金属化合物溶液具有高于500μmol/L的浓度时,当就所述溶液中所含铝原子的量而言,有机铝化合物溶液具有高于10,000μmol/L的浓度时,或者当硼化合物溶液具有高于500μmol/L的浓度时,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铝化合物或硼化合物可能不能充分溶于溶剂中,并因此所述化合物可能沉积在溶液中。
本发明中的聚合催化剂可以与包括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颗粒的载体或基材结合。无机化合物的实例为硅胶和氧化铝,而有机化合物的实例为含苯乙烯单元的聚合物。
聚合方法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限制。其实例为气相聚合法、本体聚合法、使用合适聚合溶剂的溶液聚合法和使用合适聚合溶剂的悬浮聚合法,它们是间歇聚合法或连续聚合法。所述聚合溶剂为不使聚合催化剂钝化的溶剂。溶剂的实例为烃溶剂,例如苯、甲苯、戊烷、己烷、庚烷和环己烷;和卤化溶剂,例如二氯甲烷和氯仿。
聚合温度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限制,并且通常为-100到250℃,和优选-50到200℃。聚合温度低于-100℃可能导致聚合催化剂的活性不足。聚合温度高于250℃可能导致产生具有过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或者可能由于发生例如异构化反应的副反应而导致不能产生含有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可以使用链转移剂,例如氢气,以便调节产生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聚合时间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限制,并且通常为1分钟到72小时。聚合时间短于1分钟可能导致产生的聚合物产量不足。从经济观点来看,聚合时间长于72小时是不利的。
本发明的聚合物可以与各种添加剂结合,该添加剂例如耐候稳定剂、润滑剂、颜料、染料、抗静电剂、抗氧剂、防雾剂、防锈剂、表面活性剂和导电剂。本发明的聚合物还可以与例如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弹性体和聚丙烯的本领域中已知的聚合物结合。
本发明参考以下实施例加以解释,所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以下实施例1到10涉及本发明的均聚物,实施例11到对比例2涉及本发明的共聚物。
实施例1
(1)制备单体
在氮气气氛中向含有0.0065g的PdCl2(CH3CN)2和0.95mL的二氟甲烷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33mL的P(0C6H5)3。将得到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07mL三乙胺和4.54μL水,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进一步搅拌20分钟。向其中添加5mL水,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进一步搅拌5分钟。然后,用套管去除其上部水层。蒸馏掉其另一有机层中所含的挥发物,并用丙酮洗涤得到的残余物,由此得到Pd[P(OC6H5)3]4。上述方法按照Kayaki,Y.,Koda,T.,Ikariya,T.:J.Org.Chem.,2004年,69卷,2595页中所述的方法进行。
向50mL圆底烧瓶中提供7.69g分子筛(MOLECULAR SIEVES)3A、35mL甲苯、49.7mg以上制备的Pd(OC6H5)3、5.04g 2,2-二甲基-1,3-二烷-4,6-二酮和4.9ml烯丙醇,并在氮气气氛、80℃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过滤反应混合物,并蒸馏掉滤液中包含的甲苯。根据具有硅胶静止相及由8重量份己烷和1重量份乙酸乙酯构成的混合溶剂的流动相的柱色谱法,提纯得到的残余物,由此得到6.22g透明的和油性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
(2)聚合单体
向含有6.57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30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以上制备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48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8,2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67%的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使用由JASCO Corporation制造的设备,采用使用标准聚苯乙烯作出的校正曲线,根据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在以下条件下测量上述数均分子量(Mn)和分子量分布(Mw/Mn),所述设备具有脱气塔(DG-980-50)、泵(PU-980)、自动取样器(AS-950)、柱加热炉(CO-966)、RI检测器(RI-930)和UV检测器(UV-975):
-由Showa Denko K.K.制造的两柱SHODEX-806L;
-测量温度为40℃;
-氯仿溶剂;和
-试样浓度为1mg试样/mL溶液。
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根据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使用由SeikoInstruments &Electronics Ltd.制造的设备SSC-5200,在以下条件下测量:
-以10℃/分钟的速率从25℃加热到135℃,并在135℃保持5分钟;然后
-以20℃/分钟的速率从135℃冷却到-60℃,并在-60℃保持5分钟;和然后
-以10℃/分钟的速率在从-60℃到150℃加热下测量。
上述的反式比例根据13C-NMR法,使用由JEOL LTD制造的设备LA-500,在以下条件下测量:
-测量溶剂为氯仿-d1
-测量温度为室温;
-试样浓度为50mg试样/0.5mL溶液;和
-对照材料为氯仿-d1(77ppm)。
使用由JEOL LTD制造的设备LA-500,根据包括以下步骤的13C-NMR法测量上述立构规整性:
(1)制备在氯仿-d1中的聚合物溶液,浓度优选为286mg/mL;
(2)测量溶液的13C-NMR谱;
(3)分别得到谱中46.2到46.6ppm范围内存在的峰面积(A1),和其中46.9到47.3ppm范围内存在的峰面积(A2),条件是指认为氯仿-d1的峰出现在77ppm;和
(4)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立构规整性,
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100A1/(A1+A2)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100A2/(A1+A2)
实施例2
向含有5.89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5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4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9,200的数均分子量(Mn);1.8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无立构规整性;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向含有5.61mg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0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36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6,5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无立构规整性;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向含有4.77mg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0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4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9,8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65%的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向含有6.60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氟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0分钟。然后从混合物中蒸馏掉二氯甲烷,并向其中添加0.5mL甲苯和0.156g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所获得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8小时以聚合该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6,0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无立构规整性;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向含有6.60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10分钟。然后从混合物中蒸馏掉二氯甲烷,并向其中添加0.445g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所获得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4小时以聚合该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18,400的数均分子量(Mn);1.4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无立构规整性;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向含有6.17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0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4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9,0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64%的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
向含有7.52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异丙基-6-苯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氟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30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36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6,300的数均分子量(Mn);1.7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68%的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9
向含有7.25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二甲基-6-(2-甲基苯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2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5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9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8,400的数均分子量(Mn);1.8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66%的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在-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0
向含有7.97mg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二甲基-6-(1-萘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0.6mg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2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5分钟。然后,向其中添加0.156g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24小时以聚合单体。
得到的均聚物具有4,400的数均分子量(Mn);1.7的分子量分布(Mw/Mn);就其在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而言100%的反式;83%的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并且-60℃到150℃之间无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1
向装有三通开关的50mL体积圆底烧瓶中供给0.314g(1.4mmol)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将所述单体冷冻脱气,然后用由25mol%乙烯气体和75mol%氩气构成的混合气体充满所述烧瓶。
另一方面,向含有9.86mg(0.015mmol)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5.9mg(0.018mmol)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7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5分钟,由此制备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
用注射器向以上准备的圆底烧瓶中添加0.5mL(包含0.01mmol钯络合物)以上制备的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将含有由25mol%乙烯气体和75mol%氩气构成的混合气体的气球固定在圆底烧瓶的三通开关上,并在0.1MPa的总压和0.025MPa的乙烯分压下,于室温将圆底烧瓶中所含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倒入约50mL甲醇中以分离共聚物,得到0.07g干燥的共聚物。
这样得到的共聚物含有25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75mol%(100mol%-25mol%),并具有8,000的数均分子量(Mn);1.2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用由Seiko Instruments Inc.制造的热重量分析(TG)/差示热分析(DTA)设备SSC-5200,以10℃/分钟的速率从25℃加热到500℃,测量上述耐热性(DTA)。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的上述含量根据1H-NMR法,使用由JEOL LTD制造的设备LA-500,在以下条件下测量:
-测量溶剂为氯仿-d1
-测量温度为室温;
-试样浓度为50mg试样/0.5mL溶液;和
-对比材料为氯仿-d1。(7.24ppm)。
实施例12
重复实施例11,除了将过渡金属化合物改为0.015mmol的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
得到0.105g干燥的共聚物,其含有52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48mol%(100mol%-52mol%),和具有8,500的数均分子量(Mn);1.3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3
重复实施例11,除了将过渡金属化合物改为0.015mmol的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甲基-6-异丙基苯胺-κN)]钯。
得到0.106g干燥的共聚物,其含有39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61mol%(100mol%-39mol%),和具有9,300的数均分子量(Mn);1.5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4
重复实施例11,除了(i)过渡金属化合物改为0.015mmol的氟(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4,6-三甲基苯胺-κN)]钯,(ii)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的量改为0.157g,(iii)乙烯-氩气混合气体改为乙烯气体,和(iv)乙烯气体压力改为0.1MPa。
得到0.087g干燥的共聚物,其含有12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88mol%(100mol%-12mol%),和具有6,100的数均分子量(Mn);1.5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5
重复实施例11,除了(i)过渡金属化合物改为0.015mmol的氯(甲基)[N,N′-(丁烷-2,3-二亚基)双(苯胺-κN)]钯,(ii)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的量改为0.157g,(iii)乙烯-氩气混合气体改为乙烯气体,和(iv)乙烯气体压力改为0.1MPa。
得到0.251g干燥的共聚物,其含有7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93mol%(100mol%-7mol%),和具有52,000的数均分子量(Mn);2.5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6
向装有三通开关的50mL体积圆底烧瓶中供给0.156g(0.7m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和58.9mg(0.7mmol)的1-己烯。将所述单体冷冻脱气,然后用氩气充满所述烧瓶。
另一方面,向含有6.6mg(0.010mmol)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3.2mg(0.012mmol)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5mL二氯甲烷,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5分钟,由此制备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
用注射器向以上准备的圆底烧瓶中添加0.5mL(包含0.01mmol钯络合物)以上制备的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并在室温下将圆底烧瓶中所含的混合物搅拌24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倒入约50mL甲醇以分离共聚物,得到0.188g干燥的共聚物。
这样得到的共聚物含有45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因此1-己烯单元的量为55mol%(100mol%-45mol%),并具有8,000的数均分子量(Mn);2.1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固态;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0℃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7
向装有三通开关的50mL体积圆底烧瓶中供给0.156g(0.7m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体)、35μL(0.25mmol)的均三甲苯(内标物)和0.87μL(0.7mmol)的1-己烯。将所述混合物冷冻脱气,然后用乙烯气体充满所述烧瓶。
另一方面,向含有9.86mg(0.015mmol)氯(甲基)[N,N′-(1,2-二氢苊-1,2-二亚基)双(2,6-二异丙基苯胺-κN)]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15.9mg(0.018mmol)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硼化合物)的25mL Schlenk管中添加0.75mL二氯甲烷,并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混合物搅拌10分钟,由此制备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
用注射器向以上准备的圆底烧瓶中添加0.25mL(包含0.01mmol钯络合物)以上制备的阳离子钯在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将含有乙烯气体的气球固定到圆底烧瓶的三通开关上,并在0.1MPa乙烯压力下,在室温将圆底烧瓶中所含的混合物搅拌3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倒入约50mL甲醇以分离共聚物,由此得到0.49g干燥的共聚物。
这样得到的共聚物包含3.4mol%的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1-己烯单元的量为6.1mol%,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并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90.5mol%(100mol%-3.4mol%-6.1mol%),并具有21,000的数均分子量(Mn);2.4的分子量分布(Mw/Mn);并且在差示热分析(DTA)中在149℃或更低温度下没有吸热峰。结果示于表2。
对比例1
重复实施例14,除了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改为0.06g(0.7mmol)的丙烯酸甲酯。
得到0.047g干燥的共聚物,其包含7mol%的丙烯酸甲酯单元,所有单体单元的总量为100mol%,并因此乙烯单元的量为93mol%(100mol%-7mol%),并具有1,500的数均分子量(Mn);1.6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室温下为油性状态。结果示于表2。
对比例2
重复实施例14,除了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改为0.12g(1.4mmol)的丙烯酸甲酯,由此几乎不能得到共聚物。结果示于表2。
表1
  实施例   Mn   Mw/Mn   主链和五元环之间的构型
  1   8,200   1.6   反式
  2   9,200   1.8   反式
  3   6,500   1.6   反式
  4   9,800   1.6   反式
  5   6,000   1.6   反式
  6   18,400   1.4   反式
  7   9,000   1.6   反式
  8   6,300   1.7   反式
  9   8,400   1.8   反式
  10   4,400   1.7   反式
表1(续)
  实施例   立构规整性   玻璃化转变温度
  1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67%   未发现
  2   未发现   未发现
  3   未发现   未发现
  4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65%   未发现
  5   未发现   未发现
  6   未发现   未发现
  7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64%   未发现
  8   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68%   未发现
  9   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66%   未发现
  10   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83%   未发现
表2
  实施例   单体单元含量(mol)   Mn
  11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25%乙烯单元:75%   8,000
  12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52%乙烯单元:48%   8,500
  13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39%乙烯单元:61%   9,300
  14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12%乙烯单元:88%   6,100
  15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7%乙烯单元:93%   52,000
  16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45%1-己烯单元:55%   8,000
  17   二烯丙基丙二酸异亚丙酯单元:3.4%1-己烯单元:6.1%乙烯单元:90.5%   21,000
  对比例1   丙烯酸甲酯单元:7%乙烯单元:93%   1,500
  对比例2   几乎未获得共聚物
表2(续)
  实施例   Mw/Mn   共聚物状态   DTA中的吸热峰
  11   1.2   固态   无峰
  12   1.3   固态   无峰
  13   1.5   固态   无峰
  14   1.5   固态   无峰
  15   2.5   固态   无峰
  16   2.1   固态   无峰
  17   2.4   -   无峰
  对比例1   1.6   油性   -
  对比例2   几乎未获得共聚物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聚合物可以用作模制品,例如挤塑制品和注塑制品。挤塑法可以是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挤塑法的实例为(1)吹塑法,包括步骤(1-1)由圆形口模挤出熔融聚合物,由此形成具有膨胀的管状形状的薄膜或片材,和(1-2)缠绕该薄膜或片材,(2)T型口模模塑法,包括步骤(2-1)由线形口模挤出熔融聚合物,由此形成薄膜或片材,和(2-2)缠绕该薄膜或片材,和(3)压塑法。

Claims (16)

1.一种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均聚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11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均聚物,其中重复单元中包含的五元环具有由
式(2)表示的对于其主链的反式: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12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均聚物,其中该均聚物为具有大于25%的对映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全同立构均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均聚物,其中该均聚物为具有大于25%的叠同双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全同立构均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均聚物,其中该均聚物为具有大于25%的对映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间同立构均聚物。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均聚物,其中该均聚物为具有大于25%的叠同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双间同立构均聚物。
7.一种制备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均聚物的方法,包括均聚由下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步骤: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21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制备均聚物的方法,其中在通过使过渡金属化合物与有机铝化合物和/或硼化合物接触形成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均聚。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备均聚物的方法,其中过渡金属化合物为由
下式[I]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31
其中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R3和R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或芳氧基;R5和R6彼此独立地为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烃基;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7和R8可以彼此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备均聚物的方法,其中过渡金属化合物为由下式[II]表示的化合物:
其中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R3和R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或芳氧基;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7和R8可以彼此键合;R9和R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R11和R12彼此独立地为具有7到20个碳原子的芳基;R13和R1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备均聚物的方法,其中过渡金属化合物为由下式[III]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41
其中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R3和R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或芳氧基;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7和R8可以彼此键合;R15、R16、R17和R1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苯基或具有1到5个卤素原子的苯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R19和R2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12.一种共聚物,含有由下式(1)表示的单元和乙烯单元和/或α-烯烃单元: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42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共聚物,其中重复单元中包含的五元环具有由式(2)表示的对于其主链的反式: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51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14.一种制备共聚物的方法,该共聚物含有由下式(1)表示的单元和乙烯单元和/或α-烯烃单元,该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由上述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乙烯和/或α-烯烃共聚合的步骤,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52
其中X1、X2、X3和X4彼此独立地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6族的原子;R1和R2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1和R2可以彼此键合;和A1、A2、A3、A4、A5、A6、A7、A8、A9和A10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具有二取代基的氨基或烃硫基。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制备共聚物的方法,其中在通过使过渡金属化合物与有机铝化合物和/或硼化合物接触形成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共聚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制备共聚物的方法,其中过渡金属化合物为由下式[I]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S2006800312134C00061
其中M为属于元素周期表10族的过渡金属原子;R3和R4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具有取代基的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或芳氧基;R5和R6彼此独立地为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烃基;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具有1到20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R7和R8可以彼此键合。
CN2006800312134A 2005-08-26 2006-06-28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8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5511/2005 2005-08-26
JP2005245511 2005-08-26
JP2005245512 2005-08-26
JP245512/2005 2005-08-26
PCT/JP2006/313360 WO2007023618A1 (en) 2005-08-26 2006-06-28 Homopolymer and copolyme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8103A true CN101248103A (zh) 2008-08-20
CN101248103B CN101248103B (zh) 2011-04-13

Family

ID=37056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121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8103B (zh) 2005-08-26 2006-06-28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044159B2 (zh)
CN (1) CN101248103B (zh)
DE (1) DE112006002249T5 (zh)
WO (1) WO2007023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6002249T5 (de) 2005-08-26 2008-07-0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Homopolymer und Copolym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US7964691B2 (en) 2007-02-28 2011-06-2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lefin-diene co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943715B2 (en) 2007-02-28 2011-05-1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956145B2 (en) 2007-02-28 2011-06-0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09038031A1 (en) * 2007-09-18 2009-03-2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Block copolyme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WO2009038006A1 (en) * 2007-09-18 2009-03-2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Random copolyme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TW200951150A (en) 2008-02-29 2009-12-16 Sumitomo Chemical Co Diene polyme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32382C (zh) * 1959-11-18
US5571850A (en) * 1993-07-30 1996-11-0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queous dispersions containing cyclopolymer dispersants
CA2211108C (en) 1995-01-24 2001-05-29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lpha.-olefins and olefin polymers and processes therefor
JP3526956B2 (ja) * 1995-03-13 2004-05-17 高砂香料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活性ポリケトンの製造方法
WO1999005189A1 (en) 1997-07-23 1999-02-04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US6175047B1 (en) * 1997-12-26 2001-01-16 Takasag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Ruthenium metathesis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lefin reaction product by metathesis reaction using the same
JP2001029794A (ja) 1999-07-19 2001-02-06 Takasago Internatl Corp ルテニウムメタセシス触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メタセシス反応によるオレフィン反応生成物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02363263A (ja) 2001-06-08 2002-12-18 Nippon Zeon Co Ltd 開環共重合体、開環共重合体水素化物、それ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組成物
JP4232632B2 (ja) * 2001-10-03 2009-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な含フッ素重合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レジスト組成物ならびに新規な含フッ素単量体
US6992130B2 (en) * 2002-07-23 2006-01-31 Kuraray Co., Ltd. Polyvinyl acetal and its use
JP2006193708A (ja) 2004-12-15 2006-07-27 Kaneka Corp フルオレン骨格含有(メタ)アクリル系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12006002249T5 (de) 2005-08-26 2008-07-0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Homopolymer und Copolym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US20080221288A1 (en) * 2007-02-28 2008-09-1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80214756A1 (en) * 2007-02-28 2008-09-0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yclic olefin-diene co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80221287A1 (en) * 2007-02-28 2008-09-1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964691B2 (en) * 2007-02-28 2011-06-2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lefin-diene co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80214754A1 (en) * 2007-02-28 2008-09-0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943715B2 (en) * 2007-02-28 2011-05-1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7956145B2 (en) * 2007-02-28 2011-06-0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Di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200951150A (en) 2008-02-29 2009-12-16 Sumitomo Chemical Co Diene polyme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23618A1 (en) 2007-03-01
US8247510B2 (en) 2012-08-21
US20110288250A1 (en) 2011-11-24
CN101248103B (zh) 2011-04-13
US8044159B2 (en) 2011-10-25
DE112006002249T5 (de) 2008-07-03
US20090171054A1 (en) 200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5214B (zh) 二烯聚合物和制备该二烯聚合物的方法
CN101255211A (zh) 二烯烃聚合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248103A (zh) 均聚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55213A (zh) 二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55221A (zh) 烯烃-二烯烃共聚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255209A (zh) 二烯聚合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255210A (zh) 二烯聚合物和制备该二烯聚合物的方法
EP0134427B1 (en) A composition comprising ethylene-based polymers
CN101255220A (zh) 环状烯烃-二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EP0349886B1 (en) Liquid catalyst component, catalyst system containing said compon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ethylene-alpha-olefin copolymer using said catalyst system
CN106459278A (zh) 用于以高温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乙烯共聚物的经改善的催化剂体系
EP1636245A1 (en) Bisindenyl zirconium complexes for use in the polymerisation of olefins
WO2012002772A2 (ko) 올레핀계 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1519469B (zh) 二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159226A1 (ja) オリゴマ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触媒
CN105008409B (zh) α‑烯烃聚合物和加氢α‑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01255212A (zh) 二烯聚合物和制备该二烯聚合物的方法
KR20120111530A (ko) 폴리올레핀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폴리올레핀
JP4887962B2 (ja) エチレンとの閉環共重合
CN101490069A (zh) 稀土类金属配合物、聚合用催化剂和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9369836A (zh) 一种含杂环结构的茂稀土金属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JP5850510B2 (ja) 衛生性に優れたエチレン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55442C (zh) 中低相对分子质量反式-1,4-聚异戊二烯蜡和反式-1,4-聚丁二烯蜡的合成
JP5577197B2 (ja) 芳香族ビニル化合物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057015A (ja) 芳香族ビニル化合物の重合用触媒の調製方法および芳香族ビニル化合物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