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0737B - 车用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车用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0737B
CN101240737B CN2008100881441A CN200810088144A CN101240737B CN 101240737 B CN101240737 B CN 101240737B CN 2008100881441 A CN2008100881441 A CN 2008100881441A CN 200810088144 A CN200810088144 A CN 200810088144A CN 101240737 B CN101240737 B CN 1012407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cover
crankcase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81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0737A (zh
Inventor
平山周二
山西辉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072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1263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0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0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0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0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散热器,位于水冷式内燃机的曲轴箱一侧,并直接固定在曲轴箱上。在车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具有一罩,其为流过散热器的冷却空气设有排气口。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设置有从支路连接管的主管分出的旁路支管和进气支管,该支路连接管从汽缸盖伸出,主管的一个连接部分直接连接到汽缸盖的水箱,另外一个连接部分通过散热器进流管与散热器相连,旁路支管与温度调节装置相连,且进气支管与水泵相连。

Description

车用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车用散热器,和一种水冷式燃烧发动机的水冷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散热器是通过与散热器分离的罩固定到水冷式内燃机上。散热器风扇连同罩一起装在散热器背面,罩具有围绕着散热器风扇外围的排气通道,散热器风扇插在内燃机和散热器之间。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3696508。
在日本专利No.3696508中,散热器安置在内燃机的右边,内燃机位于摩托车上摆动式动力机组的前面。
AC发电机设置在右侧末端,从水平地定位在内燃机横向上的曲轴的右曲轴箱向右伸出,并且散热器风扇与AC发电机的转子相结合。
罩将散热器风扇的外围封住,并且散热器通过罩与散热器风扇相接。
位于散热器这侧的罩的末端通过铆钉与散热器紧固,位于曲轴箱这侧的罩的末端通过螺栓与右侧的曲轴箱相连。
尽管如此,实际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散热器重。因而,支撑散热器的罩的硬度增加。因此,由于增加罩的厚度使得罩的重量增加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罩的一个端面具有连接到散热器上的轮廓,而另一个端面具有连接到曲轴箱上的轮廓,使得罩的轮廓结构很复杂,同时减小了轮廓结构设计的自由度。
再者,已知的冷却水通道结构中,温度调节装置对水路进行转换,冷却水从水套流入散热器中,并当从水泵流出的冷却水被导入汽缸体的水套后,其通过温度调节装置返回水泵。已知的内燃机汽缸盖中,水路包括冷却水,该冷却水通过旁路通道从水套中直接流入温度调节装置中、并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回到水泵。例如参见,JP-A No.2002-129960。
JP-A No.2002-129960中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道从汽缸体的水套延伸并与散热器的上水箱相连。第四管道经由汽化器从汽缸盖的水套延伸出并与温度调节装置相连。
用于从水泵中通风空气的第五管道和用于从水套中通风空气的管道汇集而成的公用第六管道均连接到散热器的上水箱。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散热器,其中罩的重量减轻了,其轮廓结构简单,并且设计中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用散热器安置在水冷式内燃机曲轴箱的一侧,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设置有一罩,该罩具有用于排放流经散热器的冷却空气的口。车用散热器直接固定到曲轴箱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用散热器的散热器安装结构附于散热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散热器风扇安置在散热器背面,其外围被罩封住,散热器安装凸缘在罩的外围上从曲轴箱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整流板形成在排气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罩安置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但是,由于散热器直接固定到曲轴箱上,构成重散热器的那部分重量没有施加到罩上。因此,罩可以变薄并且重量上变轻,罩的轮廓结构简化,设计上的自由度也可得到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于罩附于散热器上,可以在将散热器和罩预先组装的情况下将散热器附于曲轴箱上,进而可简化组装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于散热器安装凸缘在将散热器风扇的外围封住的罩的外围上从曲轴箱伸出,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的罩将散热器和曲轴箱分开,从而在不增加曲轴箱尺寸的情况下就能通过散热器安装凸缘将散热器固定到曲轴箱上并受该曲轴箱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于整流板形成在罩的排气口中,因此在设计罩的过程中,通过提高排气口设计的自由度来获得一个大的开口面积,并在此设置整流板,从而增加了散热器的气体体积并提高了冷却性能。
如上所述,由于两个管道从内燃机水套延伸出用于引导冷却水,且包括用于来自于水泵和水套的通风空气的第六公用管道的三条管道安置在内燃机的周围,许多部件都是必需的。因此,水通道和进气通道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水通道结构,其仅仅需要少量的部件,并且水通道和进气通道都具有水冷式内燃机的简单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其中,温度调节装置对水路进行转换,在一条水路中,冷却水从水套流入散热器,并当从水泵中流出的冷却水被引入内燃机汽缸体和汽缸盖的水套后,通过温度调节装置返回水泵,在另一条水路中,冷却水通过一个旁路通道从水套中直接流入温度调节装置并根据冷却水的温度返回水泵。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其中,旁路支管和进气支管从支路连接管的主管处分支,该支路连接管从汽缸盖延伸出,主管的一个连接部分直接连接水套,其另一个连接部分通过散热器进流管与散热器相连,旁支管与温度调节装置相连,且进气支管和水泵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内燃机装配到车辆上的情况下,支路连接管的主管的一个连接部分与水套最上部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支路连接管沿车辆横向安置在与温度调节装置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支路连接管沿车辆横向安置在与水泵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支路连接管沿车辆纵向安置在水泵和温度调节装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散热器进流管从支路连接管处向散热器的散热器水箱延伸,在内燃机装配到车辆上的情况下,散热器进流管向上倾斜并与散热器水箱相连。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从水套流出的冷却水可分支进入水道,该冷却水道中冷却水通过散热器进流管从主管送入散热器80,且冷却水还通过从具有简单结构的汽缸盖延伸的支路连接管从分支的旁路支管送入温度调节装置130,并且通过设置进气支管并使其与水泵连接的方式,可将水泵的进气通道构造成一个简单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由于在内燃机装配在车辆上的情况下,支路连接管主管的一个连接部分与水套的最上部相连,所以可以利用为散热器输送冷却水的散热器进流管有效地将内燃机水套中的空气移除。
因此,不需要单独地将用于移除内燃机中空气的专用通道与散热器连接,从而减少了部件数量,并可简化冷却水通道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由于支路连接管沿车辆横向安置在与温度调节装置相同的位置,所以可使得内燃机的横向扩张受到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紧凑的结构,同时还可尽可能地减小冷却水通道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由于支路连接管沿车辆横向安置在与水泵相同的位置,所以可使得内燃机的横向膨胀受到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紧凑的结构,并且还可尽可能地减小进气通道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由于支路连接管沿车辆纵向安置在水泵和温度调节装置之间,所以,支路连接管、水泵和温度调节装置之间的相互连接管可进一步减少,这三条管道沿着汽缸盖集中安置,且冷却水通道的结构可得到简化。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水通道结构,由于散热器进流管从支路连接管处向散热器的散热器水箱延伸,在内燃机装配到车辆上的情况下,散热器进流管向上倾斜并与散热器水箱相连,所以可以借助于散热器进流管有效地将水泵和水套中产生的空气移入散热器水箱中和去除,该散热器进流管从支路连接管倾斜。
本发明应用的更大范围将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得以显现。但是,应当理解详细说明和特定的示例(是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仅仅是通过示例性的方式给出,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该详细说明,在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多种变形和修改都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该附图仅仅是以示例性的方式给出,而不是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其中:
图1是示出了相当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示出了动力机组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示出了动力机组前半部分的剖面图;
图4是右视图,其一部分示出了动力机组前半部分的剖面,一部分省略;
图5是示出了动力机组前半部分的右视图,其去掉了散热器盖;
图6是示出了罩上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7是示出了罩背面的左视图;
图8是沿图7中VIII-VIII线的剖面图;和
图9是示出了汽缸盖、支路连接管及其周围其它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9,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以下描述。
图1是侧视图,其示出了相当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1。
在这个实施例中,其位置是根据车辆前进的状态描述的。
车体的前部1f和车体的后部1r是通过低的底板1c和车架而相连接,车架构成车体的骨架,其粗略地包括车架下舌3和主管4。
具体而言,车架下舌3从车体前部1f中的头管2向下延伸,车架下舌3在下游处水平弯曲并在底板1c下向后延伸,一对左右主管4联接到车架下舌的后端处,主管4从其联接部位向后呈对角线地上升,在预定高度处水平弯曲,并向后延伸。
燃料箱5和其他部件都是靠主管4支撑,座垫6安置在燃料箱上。
同时,在车体的前部1f中,手把11通过与头管2相连的方式安置在头管2上,前叉12在头管下延伸,前轮13连接在前叉的下端。
支架15从主管4的上升部的下端伸出,动力机组20通过链16可摇摆地与支架15联接,并受支架15支撑。
单缸四冲程水冷式内燃机30安置在动力机组20的前面,其具有一基本水平且向前翘起的气缸体32,从其曲轴箱31下端向前伸出的悬架18的一端通过枢轴19与连杆16联接。
动力机组20包括从内燃机30到车体后部的皮带连续变速机构46,后轮21设置在与减速传动机构38后部连接的后轴21a上。
后减震器22设置在减速传动机构38上端和主管4的上弯曲部分之间。
连接在进气管23上的节流阀体25从内燃机30的向前大大翘起的汽缸盖33的上部开始延伸,与节流阀体25联接的空气过滤器26安置在动力机组20的上部。
将燃料喷向进气口的喷嘴24安装在进气管23上(见图4)。
同时,排气管27从汽缸盖33低端向下延伸,其偏在右侧并向后弯曲,并包括位于排气管内右侧的悬架18,且在散热器80下向后延伸并与消声器28相连,该散热器80稍后描述且位于一个部件例如曲轴箱的右侧。
消声器28通过支架29悬挂在曲轴箱31上,并位于后轮21的右侧。
车体前部1f从前侧被前盖9a覆盖,从后侧被支架罩9b覆盖,从右侧和左侧被各个前下盖9c覆盖,手把11的中间被手把盖9d覆盖。
底板1c被侧盖9e覆盖,车体后部1r从右侧和左侧被各个体盖10覆盖。
图2是示出了动力机组20的纵向截面图。
内燃机30中,连接杆43与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柄销40a联接,活塞42在汽缸体32的汽缸套44中进行往复运动。
曲轴箱31通过结合左曲轴箱31L和右曲轴箱31R形成,右曲轴箱31R构成曲轴箱的一半,左曲轴箱31L由纵向长的前曲轴箱部31a、图1中示出的中间变速箱31b和后减速传动箱31c构成。
左曲轴箱31L的左侧开口被作为变速箱一部分的变速箱盖36覆盖,皮带连续变速机构46设在其中,后减速传动箱31c的右侧开口被减速传动箱37覆盖,减速传动机构38设在其中。
曲轴箱中包括曲轴箱部31a和右曲轴箱31R,其中曲轴40被左右主轴承41、41以凸轮链系传动链轮55a和油泵驱动齿轮55b旋转地支撑着。AC发电机72设置在右侧,部分地延伸到水平延伸部分之外。皮带连续变速传动机构46的离心体47和主动轮48a设置在左延伸部分上。
皮带连续变速传动机构46通过在设置在减速传动机构38的输入轴38a上的主动轮48a和从动轮48b之间安装一V形皮带49的方式传输动力。由于离心体47会根据发动机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移动,使得主动轮48a上缠绕着V形皮带49的轮径产生变化,同时从动轮48b上缠绕着V形皮带的轮径产生变化,进而连续变速传动机构开始工作,所以传动比是自动变化的。
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了SOHC型阀系统,气阀机构50设在气缸盖34上,将动力传给气阀机构50的凸轮链系51安装在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凸轮链系的凸轮链腔52c、52s、52h设在右曲轴箱31R、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上,且该凸轮链腔相连通。
也就是,凸轮链系51安装在从动链轮54和传动链轮55a之间,从动链轮54安装到水平导向的凸轮轴53的右端上,传动链轮55a安装到穿过凸轮链腔52c、52s、52h的曲轴40上。
如图3所示,泵驱动轴62可旋转地安装在右曲轴箱31R和腔壁70(稍后描述)之间,且设置有一油泵61,与泵驱动轴62相适配的从动齿轮63与油泵驱动齿轮55b啮合,油泵驱动齿轮55b与凸轮链系传动链轮55a相结合。
在右曲轴箱31R中,油路65a从油泵61向下延伸,油路65b从油路65a的一部分水平延伸至左曲轴箱31L左部并到达滤油器66。
油箱65c置于滤油器66之上。
因此,当油泵61通过传动齿轮55b和从动齿轮63的啮合借助于曲轴40的旋转驱动时,油被通过滤油器66从油箱65c中泵送出,并提供到需要的位置。
汽缸盖33中,火花塞45从背面(左侧)插入凸轮链腔52并进入到燃烧室33a。
如图4所示,进气口33i从汽缸盖33的燃烧室33a延伸,由于进气口向上弯曲而向前大大翘起,并与进气管23联接。排气口33e从燃烧室33a向下弯曲延伸并与排气管27联接。
如图4所示,至于汽缸盖34中的气阀机构50,由于汽缸大大向前翘起到了一个基本水平的位置,控制进气口33i的开口向燃烧室33a打开和关闭的进气阀56i安置在凸轮轴53的上部,控制排气口33e的开口向燃烧室33a打开和关闭的排气阀56e安置在凸轮轴53的下部。
凸轮轴53通过轴承56、56可旋转地与内壁33c连接,内壁33c形成了汽缸盖33和凸轮链腔52h的左壁,从动链轮54安装在从右轴承56突出的右端上。
如图4所示,分别位于凸轮轴53前面的对角上部位置和对角下部位置的进气摇轴57和排气摇轴59安装在汽缸盖33的左壁和内壁33c之间(见图2)。
进气摇轴57和排气摇轴59位于上下位置,与可旋转地附于上进气摇轴57上的进气摇臂58的一端相连的滚筒58r紧靠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53i,铆接在另一端的调节螺钉58s紧靠着进气阀56i的阀杆的一端。
类似地,与可旋转地附于下侧的排气摇轴59上的排气摇臂60的一端相连的滚筒60r紧靠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铆接在另一端的调节螺钉60s紧靠着排气阀56e的阀杆的一端。
因此,进气凸轮53i和排气凸轮53e借助于凸轮轴53的旋转使得进气摇臂58和排气摇臂60产生摇摆,并在预定时间开启或关闭进气阀56i和排气阀56e。
如图2和3所示,曲轴40穿过的开孔位于形成了右曲轴箱31R的凸轮链腔52c的内壁31Rc以及右壁31Rr上,支撑着曲轴40的主轴承41安装在内壁31Rc的开孔内,右壁31Rr上的大开孔被用螺栓71从右侧固定的腔壁70封闭,并且曲轴40穿透了腔壁70的圆筒型部件70a。
至于AC发电机72,碗状外转子74固定到曲轴40的右端,该曲轴通过ACG凸缘73穿透了腔壁70的圆筒型部件70a,缠绕着定子线圈77的内转子76在一按圆周方向安置在外转子74内侧上的磁铁75中固定到腔壁70的圆筒型部件70a上。
一中心膨胀的盘状散热器风扇板78a安置在外转子74的右侧,多个散热器风扇78形成于散热器风扇板78a上并向右突出。
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的外围基本被从右曲轴箱31R的右壁31Rr向右延伸的圆周壁31Rs封住,散热器风扇78的外围被罩90(稍后描述)封住,散热器80封闭地位于散热器风扇78的右侧。
图4是移去了散热器80和罩90的内燃机30的右视图。
圆周壁31Rs纵向上比覆盖了AC发电机72外转子74外围的右曲轴箱31R要稍微长一些。
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分别形成于四个延伸部件中,它们分别在外围上从圆周壁31Rs上部的前后位置和下部的前后位置延伸,散热器安装凸缘还从圆周壁31Rs的一端向右突出(见图3)。
四个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的相应右端面都位于同一平面上。
另外,散热器80具有一个结构,其中矩形散热器芯体81位于散热器上水箱82和散热器下水箱83之间,如图5中所示(也见图3)。至于散热器上水箱82,提供冷却水82a的入口向上延伸,加油口盖85封住其开口,冷却水进道82b从散热器上水箱82前端的背面(左侧)伸出。
安装架82c、82c沿纵向与散热器上水箱82前端和后端的各个安装孔相适配。
同时,至于散热器下水箱83,排气阀83a设置为靠近后部,且冷却水出口83b在前端向前伸出。
安装架83c、83c在后端及接近前端的底部各形成有安装孔。
散热器上水箱82前部和后部的安装架82c、82c及散热器下水箱83前部和后部的安装架83c、83c分别与四个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相对应,安装凸缘在右曲轴箱31R圆周壁31Rs的外侧向右延伸。这四个安装架和这四个安装凸缘通过螺栓86安装并紧固,从而将散热器80直接固定到右曲轴箱31R上(见图3)。
另外,如图5所示,在散热器80的上水箱82中,罩安装架82d在前安装架82c前面形成有安装孔,罩安装架82d在另外一个位置也形成有安装孔,在此位置上罩安装架从散热器上水箱82后端的上部对角地向上延伸并越过后安装架82c。
在散热器下水箱83中,罩安装架83d在中心下方也形成有安装孔。
封住散热器风扇78外围的罩90分别从散热器80背面附于在散热器80中形成的三个罩安装架82d、82d、83d上。
至于罩90,如图6-8所示,形成了中心具有一个大的圆形开口91a的矩形板91(其下缘部分地向下突出),圆周壁92从圆形开口91a的前侧向上并向后弯曲,开口91a从矩形板91的背面(左侧)伸出。
圆周壁92与上述右曲轴箱31R的圆周壁31Rs对应,相互的端面均相互适配,圆周壁92封住了散热器风扇78的圆周。
圆周壁92下半部的一个切割部起到排气口93的作用并位于排气口93中。多个整流板94从矩形板91处伸出,该多个整流板安置在散热空气平稳排出的方向上。
在顶侧(右侧)突起的一对前侧片和后侧片95、95形成于矩形板91的前缘和后缘,散热器80安装在纵向相对的侧块95、95之间。
盖安装片96沿着前侧片95上侧和下侧的右端面向前伸出,类似地,盖安装片96沿着后侧片95上侧和下侧的右端面向后伸出。
这四个盖安装片96每个都具有螺纹孔96a。
用于在散热器80上安装罩的安装架97位于矩形板91上部的前端并向上延伸。安装架98从圆周壁92的上侧向后并呈对角地向上延伸,其在顶侧(右侧)产生偏转,安装架99从矩形板91的下部中心向下延伸。
三个安装架97、98、99都具有相应的安装孔97a、98a、99a。
上述罩90装在散热器80背面。
罩90的矩形板91顶侧与散热器芯体81的背面重叠,使得散热器80芯体81的前后侧缘位于罩90的矩形板91的前后侧片95、95之间,罩90的三个安装架97、98、99安装在散热器80的相应的三个罩安装架82d、82d、83d上,每个铆钉100都是用于穿过共同的安装孔,并将散热器和罩固定。
如上所述,与罩90重叠的散热器80通过螺栓86直接固定到右曲轴箱31R的右侧(见图4),罩90安置在散热器80的背面。
四个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从右曲轴箱31R的圆周壁31Rs的外围伸向右边,并延伸至从罩90的圆周壁92的外围伸出的安装架97、98、99。因此,可以通过罩90上伸出的四个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在不需要增加曲轴箱31尺寸的情况下,将与右曲轴箱31R分开的散热器80直接固定到曲轴箱31上并由该曲轴箱支撑。
罩90的圆周壁92基本上封住散热器风扇78的外围,其中罩90连接在基本将AC发电机72的外围封住的右曲轴箱31R的圆周壁31Rs上(参见图3)。
图5是右视图,其示出了散热器80附于内燃机30右侧的情况,散热器盖105覆盖了散热器80的表面(右侧)。
散热器盖105包括从右侧覆盖了散热器80的散热器芯体81并且内部具有通气孔106的芯体盖105c,覆盖了位于芯体盖105c上部的散热器上水箱82的右侧、顶面、前后面的上水箱盖105u,以及覆盖了位于芯体盖105c下侧的散热器下水箱83的右侧、底部、前后面的下水箱盖105l。
安装架107从芯体盖105c前后侧缘的上下侧伸出,通过每一个安装孔与罩90的四个盖安装片96相对应。
因此,散热器盖105安装在散热器80的表面(右侧),相应的安装架107安装在罩90的四个盖安装片96上,螺钉108插入每个安装孔中并旋入盖安装片96(见图2)的螺纹孔96a中,散热器盖105装在罩90上(见图1)。
如上所述,散热器80和散热器盖105通过罩90安装在内燃机30的右曲轴箱31R的右侧。
由于散热器80是在罩90安装在散热器80背面的情况下借助于螺栓86通过罩90直接固定到右曲轴箱31R的右侧,因此,重散热器80的那部分重量并没有加到罩90上,从而可将罩90变薄,重量也可减轻,罩90的轮廓结构可得到简化,同时还可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
由于罩90是安装在散热器80上,可以在将散热器80和罩90进行局部组装之后再将散热器80安装到右曲轴箱31R上,从而可简化组装工作。
当通过驱动内燃机30带动曲轴40旋转时,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和散热器风扇78一起旋转,由于散热器风扇78的旋转通过散热器盖105上的通气孔106从内燃机30右侧将空气带入并使空气流过散热器80的散热器芯体81,散热器80中的冷却水得到冷却。
冷却了散热器80的空气借助于散热器风扇78的旋转沿离心方向流出,并沿着散热器风扇78外的罩90的圆周壁92按旋转方向流动,然后通过多个整流板94整流,并有效地通过形成于圆周壁92下部的分离处的排气口93排出。
相比于散热器安装在固定于曲轴箱的罩上这种传统类型的结构,以不同的方式,散热器80直接安装于右曲轴箱31R并增大了罩90设计中的自由度。因此,排气口93具有一个大的开口面积,通过在大排气口93处设置整流板94使得散热器的气体体积增加,冷却性能也得到提高。
接下来,将描述冷却水循环系统。
如图2和5所示,水泵120安装在气缸盖33的右侧。
水泵120的水泵体121包括一沿长轴向安置并通过轴承125可旋转地连接泵驱动轴123的长圆筒型部分121a。另外,一个径向延伸的短圆筒型部分121b也沿长轴向安置,其从长圆筒型部分的一个开放端开始径向延伸并部分地载有一装在水泵驱动轴123上的叶轮124。水泵驱动轴123与凸轮轴53同轴,长圆筒型部分121a安装并固定在气缸盖33的右侧壁上,泵驱动轴123的左端安装到开于凸轮轴53右端面上的安装孔中,泵驱动轴与凸轮轴同轴并作为整体地旋转。
水泵盖122与短圆筒型部分121b的开口端面重叠,该水泵盖122覆盖了水泵体121的短圆筒型部分121b的右开口并与短圆筒型部分121b共同装载叶轮124,并通过螺栓126安装到短圆筒型部分。
至于水泵盖122,进水圆筒型部分122b从进口部分122a沿着汽缸盖33的右侧延伸并按曲轴40方向在水泵驱动轴123右侧扩张。出口部分122c对角地延伸到后部并按切线方向从叶轮124外围下部向下延伸,出口连接管127从出口部分122c伸出(参见图5)。
另外,气孔部分122d形成在叶轮124的外围上侧,进气连接管128对角地伸到后部并向上地从气孔部分122d伸出。
连接凸缘122bb形成在圆筒型进水部分122b的上游端(后端),温度调节装置130通过连接凸缘130a安装在连接凸缘122bb。
旁路连接管131从温度调节装置130上部向上延伸,进水连接管132从温度调节装置下部向下延伸。
如图5和9所示,直接与内水套33w最上部相通的支路连接管135从汽缸盖33右侧上部伸到右侧。支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在伸向右侧之后便向后弯曲。
由于支路连接管135从汽缸盖33伸出,因此易于对其进行安置和定位。
旁路支管136从位于支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上游侧的横向水平部分开始分支并向后伸出。另外,小径进气管137从位于主管135a下游侧的纵向水平部分开始向下伸出,并向前弯曲。
更特别地,旁路支管136和进气支管137从支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处开始分支,支路连接管135一共具有四个接合点。
如图5所示,支路连接管135的主管135a与冷却水进道82b相连,并通过散热器进管140从散热器80的上水箱82处向后(在左侧)伸出,旁路支管136通过旁路管141与温度调节装置130的旁路连接管131相连,进气支管137通过进气连接管142与水泵120的进气连接管128相连。
冷却水出口83b从散热器80的下水箱83向前伸出。温度调节装置130的进水连接管132与散热器出水管143连接,水泵120的出口连接管127通过连接管144与通到汽缸体32水套32w的进水连接管138相连。
如图5所示,在散热器80中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散热器出水管143从散热器下水箱83导入温度调节装置130。
导入温度调节装置130的冷却水通过圆筒型进水部分122b从温度调节装置130吸入到水泵120中,并通过连接管144从水泵120的出口部分122c输送到汽缸体32的水套32w中。
汽缸体32的水套32w与汽缸盖33的水套33w相连通,在此形成了一条水路,其中在各个水套32w、33w中流动并对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进行冷却的冷却水从支路连接管135返回到散热器80的上水箱82,支路连接管135通过散热器进管140在汽缸盖33右侧上部伸出。
另外,在此形成一个水路,其中在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的水套32w、33w中流动的冷却水没有流过散热器80而是通过旁路支管136到达温度调节装置130,旁路支管136通过旁路管141从支路连接管135处分支。
加热过程中当内燃机30还没被加热的时候,温度调节装置130关闭了冷却水从散热器80流出的水通道,并打开从汽缸盖33分流的水通道,加热过程在没有经过散热器80的水通道中得到加速,当加热结束并开始正常运转的时候,温度调节装置130关闭从汽缸盖33分流出的水通道,打开冷却水从散热器80中流出的水通道,使得在散热器80中冷却了的冷却水从汽缸体32循环到汽缸盖33,从而对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进行冷却。
水泵120中的空气通过进气连接管142从位于水泵盖122上部的气孔部分122d进入到支路连接管135,穿过在背面方向稍微向上翘起的散热器进管140到达散热器80的散热器上水箱82,并到达加油口盖85沿散热器上水箱82倾斜上壁安置的上部,且可以从水路中移出。
如上所述,流出水套的冷却水可被分支到这样的水路,其中一条水路中冷却水通过散热器进管140从主管135a分配到散热器80,另一条水路中冷却水通过连接到汽缸盖33右侧上部的支路连接管135这样一个简单结构从旁路支管136分配到温度调节装置130。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供进气支管137并将其与水泵120相联从而形成一种简单结构的方式来构造水泵120的进气通道。
再者,由于支路连接管135直接连接到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的水套32w、33w的最上部,所以可利用输送冷却水到散热器80的散热器进管140有效地将内燃机水套中的空气排出。因此,内燃机进气通道不需要单独与散热器80的上水箱82相连,进而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可简化冷却通道的结构。
由于上述冷却水循环系统中的散热器通过罩90在述罩90如前所述地安装到散热器80背面的情况下直接固定到右曲轴箱31R右侧,因此,散热器80的重量则不会加载罩90上。罩90将变薄,重量减轻,罩90的轮廓结构可得到简化,同时还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由于罩90安装在散热器80上,可以在将散热器80和罩90进行预组装之后再将散热器80安装到右曲轴箱31R上,从而简化了组装工作。
由于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从位于罩90外围的右曲轴箱31R伸出,该罩90将散热器风扇78外围封住,所以通过罩90与右曲轴箱31R分开的散热器80可在不增加曲轴箱31尺寸的情况下通过散热器安装凸缘31Rb固定到右曲轴箱31R上并受其支撑。
由于散热器80直接安装到右曲轴箱31R上,且罩90设计的自由度增大,所以通过在排气口93处设计一个大的开口面积并在大排气口93处设置整流板94的方式增加了散热器的气体体积并提高了冷却性能。
如上所述,通过支路连接管135的简单结构,内燃机中的空气和水泵120中的空气可被移除,从而可提高冷却性能。
如图9所示,由于从汽缸盖33右侧伸出的支路连接管135设置在车辆横向上与水泵120相同的位置,水泵120同样附于汽缸盖33右侧,温度调节装置130与水泵相联并沿着汽缸体32右侧安置,从而使得内燃机30的横向扩张受到制约从而形成紧凑的结构。进而,可尽可能地减小冷却水通道的长度和进气通道的长度。
另外,由于支路连接管135沿车辆纵向设置在水泵120和温度调节装置130之间,支路连接管135、水泵120和温度调节装置130之间的相互连接管可进一步减少,这三条管道沿着汽缸盖33集中安置,且冷却水通道的结构可得到简化。
由于支路连接管135的进气支管137从主管135a中旁支管136下游侧弯曲的纵向水平部分分出,旁支管136从主管135a上游侧的横向水平部分分出,水泵中产生的空气不用上升就必然能朝着散热器行进,进入旁路支管136并在水路中流动。
支路连接管135与汽缸盖33右侧的上部相连,且该支路连接管直接通到内水套33w的最上部,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支路连接管135固定到汽缸盖33上。
虽然通过如上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变。这些改变不能看作是超出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所有的这些修改都显而易见地被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布置在水冷式内燃机曲轴箱一侧的车用散热器,在车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包括:
设置有用于流过散热器的冷却空气的排气口的罩,所述罩连接在散热器上,所述散热器直接固定在曲轴箱上,悬架从所述曲轴箱的下端向前伸出,右侧的所述悬架位于排气管内,并且,通过螺栓,将配置在所述散热器上水箱前后的安装架和配置在所述散热器下水箱前后的安装架以及与这些安装架对应的安装凸缘紧固,由此,将所述散热器安装在曲轴箱上,
该安装凸缘在右曲轴箱圆周壁的外侧向右延伸,分别形成于四个延伸部件中,它们分别在外围上从圆周壁上部的前后位置和下部的前后位置延伸,安装凸缘的对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器,其中散热器风扇安置在散热器背面,散热器风扇外围被罩封住;并且
散热器安装凸缘从罩外围上的曲轴箱伸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器,其中散热器风扇安置在散热器背面,散热器风扇外围被罩封住;并且
散热器安装凸缘从罩外围上的曲轴箱伸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散热器,其中罩的排气口中形成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安置在使散热空气平稳排出的方向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散热器,其中罩的排气口中形成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安置在使散热空气平稳排出的方向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散热器,其中罩的排气口中形成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安置在使散热器空气平稳排出的方向上。
CN2008100881441A 2007-01-16 2008-01-11 车用散热器 Active CN101240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7206/07 2007-01-16
JP2007007206A JP4812636B2 (ja) 2007-01-16 2007-01-16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JP007205/07 2007-01-16
JP2007007205A JP4731498B2 (ja) 2007-01-16 2007-01-16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0737A CN101240737A (zh) 2008-08-13
CN101240737B true CN101240737B (zh) 2012-02-08

Family

ID=3970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81441A Active CN101240737B (zh) 2007-01-16 2008-01-11 车用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31498B2 (zh)
CN (1) CN1012407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5962B2 (ja) * 2009-08-31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式冷却ファ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JP6053269B2 (ja) * 2011-09-13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JP6320773B2 (ja) * 2014-01-31 2018-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5869655B2 (ja) * 2014-11-27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CN109715912B (zh) * 2016-09-21 2021-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座式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WO2018062468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ファン
IT201600130142A1 (it) * 2016-12-22 2018-06-2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affreddamento del motore di un motoveicolo
JP6542828B2 (ja) * 2017-03-27 2019-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870035B2 (ja) * 2019-07-05 2021-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
CN113653126A (zh) * 2021-08-19 2021-11-16 苏州正大宏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消防增压稳压给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4925A (en) * 1980-02-15 1981-09-09 Hitachi Ltd Liquid-crystal display element
JPS57142130A (en) * 1981-02-26 1982-09-02 Casio Computer Co Ltd Small electronic device power supply system
JPH055538U (ja) * 1991-07-10 1993-01-26 小松フオークリフト株式会社 産業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冷却装置の取付構造
JP2001001971A (ja) * 1999-06-24 2001-01-0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へのラジエータ取付け構造
JP3696508B2 (ja) * 2000-12-28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280142B2 (ja) * 2003-10-17 2009-06-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縦軸型液冷エンジ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75086A (ja) 2008-07-31
JP4731498B2 (ja) 2011-07-27
CN101240737A (zh) 2008-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0737B (zh) 车用散热器
JP4812636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CN104454133B (zh) 摩托车
CN104564327B (zh) 具有涡轮增压器的摩托车
US7152706B2 (en) Induction system for a four cycle engine
CN104854319B (zh) 骑乘型车辆
KR100581682B1 (ko) 내연기관의 실린더 헤드
CN104564411B (zh) 摩托车
EP1275830A2 (en)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ES2276720T3 (es) Una estructura de circulacion de agua refrigerante en un motor de combustion interna.
EP1258424B1 (en) Vehicle, especially snowmobile, with an engine and and oil tank
TW542870B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4648598B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JP3355032B2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H1035559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0384683C (zh) 低底板车辆
CA2397339C (en) Frame assembly for snowmobile
JPH0138171B2 (zh)
EP0799980A1 (en) Vehicle having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nit
JP408373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807897B2 (ja)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CN100551771C (zh) 低底板车辆的进气室安装结构
JP668280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S6043153A (ja) 空冷式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