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3072A - 车辆用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3072A
CN101223072A CN200680026261.4A CN200680026261A CN101223072A CN 101223072 A CN101223072 A CN 101223072A CN 200680026261 A CN200680026261 A CN 200680026261A CN 101223072 A CN101223072 A CN 101223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il
magnet coil
steering device
energi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262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1898C (zh
Inventor
伊藤忠雄
长内明
东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JTEKT Colum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iko Co Ltd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iko Co Ltd,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K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3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3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18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189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1Mechanical components or aspects of steer-by-wi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maingro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1Mechanical components or aspects of steer-by-wi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maingroup
    • B62D5/003Backup systems, e.g. for manual ste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1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interengaging jaws or gear tee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027/002Electric or electronic circuits relating to act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clu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执行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对车轮进行转向的线控转向(SBW)模式的车辆用转向装置。车辆用转向装置具备离合器,该离合器包括:与操纵装置一同旋转的旋转轴;使旋转中心与旋转轴一致并将旋转传递到转向机构的内周齿轮环;部分与内周齿轮环啮合的外周齿轮环;对外周齿轮传递/切断轴的旋转的锁定部件;以及使锁定部件变位到锁定/解开位置的锁定动作部件。

Description

车辆用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了断开方向盘(操纵装置)和转向机构的机械连接,并基于对方向盘的操作量进行了变换的电信号来驱动转向机构并对车轮进行转向的所谓线控转向(SBW)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了线控转向(SBW)方式的现有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具有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转向装置100具备:由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101;作为电信号检测该方向盘101的操作量的转向角传感器102;可改变车轮转向角的转向机构103;基于转向角传感器102的检测电信号控制转向机构103的转向马达103a的SBW控制部104;以及可机械连接方向盘101和转向机构103之间的电磁离合器105。
如图2所示,电磁离合器105具备:与方向盘101的操作力联动而旋转的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与转向机构103的输入轴连接并与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相对而配置的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7;输出向离合器切断方向对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施加的电磁力的电磁离合器部108;以及向离合器连接方向对上述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加力的弹簧109。在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和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7彼此相对的面上,呈放射状地形成有离合器槽106a、107a。
在上述结构中,一般情况下,SBW控制部104对电磁线圈108a进行通电使电磁离合器105处于切断状态,并使方向盘101和转向机构103的机械连接处于断开状态。并且,当操作方向盘101时,SBW控制部104根据转向角传感器102检测出的电量来驱动转向机构103并使车轮(未图示)转向。
在判断到转向马达103a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SBW控制部104停止对电磁线圈108a的通电并使电磁离合器105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停止利用转向角传感器102检测出的电量的对转向机构103的控制。并且,方向盘101的操作力通过电磁离合器105传递到转向机构103,通过转向机构103使车轮(未图示)转向。
这样,在上述现有例的SBW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即便是系统故障时,也可以利用电磁离合器105进行车轮的转向。并且,由于在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和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7彼此的相对面上形成有离合器槽106a、107a,所以可发生较大的传递转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7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用转向装置100中,在将电磁离合器105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之际,存在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7为停止状态,但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与方向盘101的操作联动而旋转的情况。这样,若第一离合器摩擦片106和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7存在相对旋转差,则有可能双方的离合器槽106a、107a不能立即啮合,所以无法瞬时使电磁离合器105处于连接状态。在这里,如果除去第一及第二离合器摩擦片106、107的离合器槽106a、107a,则虽然可以瞬时使电磁离合器105处于连接状态,但无法传递较大的转矩。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判断到无法正常执行线控转向模式的情况在,可瞬时使电磁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且可传递较大的转矩的车辆用转向装置。
本发明是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可对车轮进行转向的车辆用转向装置。本发明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具备可机械连接操纵装置和转向机构的离合器。离合器具备:旋转轴,通过操纵装置的操作力进行旋转并具有一体进行旋转的旋转突起;内周齿轮环,可将旋转轴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且在内周具有内周齿并与转向机构机械连接;外周齿轮环,可将与旋转轴的中心轴偏心的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并配置在旋转轴和上述内周齿轮环之间,并具有部分与内周齿啮合的外周齿;锁定部件,在旋转轴旋转时被旋转突起按压的同时进行旋转,并使外周齿轮环与内周齿部啮合;以及使锁定部件变位到锁定位置的锁定动作部件。在没有利用锁定动作部件使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不使锁定部件嵌入到外周齿轮环和旋转轴之间,通过旋转突起使锁定部件旋转。在利用锁定动作部件使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部件嵌入到外周齿轮环和旋转轴的之间,进而使旋转轴、锁定部件及外周齿轮环一体旋转。
根据本发明,在离合器的切断状态下,虽然旋转轴与操纵装置的操作联动而旋转,但由于外周齿轮环和锁定之间滑动,所以旋转轴的旋转力不会传递到内周齿轮环。但是,在利用按照操纵装置的操作的操纵驱动器无法正常执行车轮的转向的情况下,通过移动螺线管的锁定动作部件,使锁定部件变位到锁定位置。于是,旋转轴、锁定部件以及外周齿轮环一体旋转。由于外周齿轮体和内周齿轮体已经部分啮合,所以瞬时与旋转轴成为一体,外周齿轮体和内周齿轮体一起旋转,方向盘的操作力通过离合器传递到转向机构。由此,在判断到利用按照操纵装置的操作的转向驱动器无法正常执行车轮的转向的情况下,可瞬时使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并且,利用外周齿和内周齿的啮合可发生较大的传递转矩。
在这里,最好锁定动作部件设置在锁定部件的旋转轨迹上,上述锁定部件由一对锁定片构成,通过旋转突起将任一个锁定片按压到另一个锁定片上,使一对锁定片相互抵接而作为解开位置,通过锁定动作部件进入到一对锁定片之间,使一对锁定片相互离开而作为锁定位置。这样,由于锁定动作部件设置在锁定部件(一对锁定片)的旋转轨迹上,所以旋转轴和一对锁定片无相对旋转差且以同一相位进行旋转,可使锁定动作部件可靠地进入到一对锁定片之间,因此,可使锁定部件可靠地变位到锁定位置。
在这里,最好还具备电磁螺线管机构,该电磁螺线管机构具有:向锁定方向对锁定动作部件加力的加力部件;以及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使锁定动作部件移动到解开位置的电磁铁。这样,在没有供给电源时,由于电磁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所以即使处于电源断开状态,也可通过方向盘进行车轮的转向。
在这里,最好电磁线圈包括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电阻小的线圈)和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电阻大的线圈),在对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对使用了该粗电线的线圈(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还对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电阻大的线圈)进行通电。这样,由于在对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作用较大的电磁力,所以能够可靠移动锁定动作部件,另外,锁定动作部件移动后,由于作用较小的电磁力,所以不会使电磁线圈过度发热,并能够以小电力保持锁定动作部件的位置。
这里,最好是在对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之后流通反相电流。这样,由于在对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之后利用反相电流使残留磁力瞬时消失,所以可通过加力部件瞬时且可靠地移动锁定移动部件。
另外,作为另一个发明,是一种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来可对车轮进行转向的车辆用转向装置。本发明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具备可机械连接操纵装置和转向机构的离合器。离合器具有利用电磁力的有无进行连接/切断的电磁螺线管。电磁螺线管的电磁线圈包括电阻小的线圈和电阻大的线圈。在对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只对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还对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对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作用较大的电磁力,所以能够可靠移动锁定动作部件。并且,由于锁定移动部件移动后作用较小的电磁力,所以不会使电磁线圈过度发热,并能够以小电力保持锁定移动部件的位置。
另外,再另一个发明是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来对车轮进行转向的车辆用转向装置。本发明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具有可机械连接操纵装置和转向机构的离合器。离合器具有通过电磁力的有无进行连接/切断的电磁螺线管。电磁螺线管具有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来实现离合器的切断状态的电磁铁。在对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之后流通反相电流。
根据本发明,在没有供给电源时,由于电磁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所以即使是电源断开状态,通过方向盘也可进行车轮的转向。另外,在对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之后,通过反相电流使残留磁力瞬时消失,所以可瞬时且可靠地移动锁定动作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例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整体概要构成图。
图2是图1的II部详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车辆用转向装置的整体概要构成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离合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离合器的概要立体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对锁定片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图4的IV-IV线剖视图。
图7是切断状态中的卷轴和一对锁定部件的主视图(a),俯视图(b)。
图8是连接状态中的卷轴和一对锁定部件的主视图(a),俯视图(b)。
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电磁线圈的构成图,
图10是电磁线圈的驱动侧的电路图(a)、控制侧的电路图(b)。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各部的输出状态等的图。
图12是表示电磁线圈的通电电路的变形例,是电磁线圈的通电电路的驱动侧的电路图(a)、控制侧的电路图(b)。
图13是表示电磁螺线管机构的第一变形例,(a)是在电磁线圈为非通电状态下卷轴位于动作位置的图,(b)是在电磁线圈为通电状态下卷轴位于待机位置的图。
图14表示电磁螺线管机构的第二变形例,是在电磁线圈为通电状态下卷轴位于待机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车辆用转向装置1具备:[a]由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操纵装置)2;[b]作为电信号检测该方向盘2的操作量的转向角传感器3;[c]检测方向盘2的转矩的转矩传感器4;[d]对方向盘2施加反作用力的转向反力施加机构5;[e]改变车轮10的转向角的转向机构6;[f]通过电缆7机械连接方向盘2和转向机构6之间的电磁离合器8;[g]除了上述转矩信号、转向角信号,作为车内网络信号输入车速(V)信号、偏转角速度(ω)信号、横向加速度(G)信号等的SBW控制部9;[h]对它们进行供电的电池33。
电磁离合器8在其连接状态下将方向盘2的操作量传递到电缆7,基于其机械输入量,转向机构6进行车轮10的转向。
SBW控制部9在SBW模式时基于转向角传感器3的转向角信号来控制转向机构6,并按照方向盘2的操作量利用设置在转向机构6上的转向驱动器(未图示)进行车轮10的转向。另外,SBW控制部9基于转矩传感器4的转矩信号等控制转向反力施加机构5,进而能够以适当的转矩来操作方向盘2。另外,SBW控制部9在判断到因车辆电气安装系统异常、SBW系统异常等而无法正常执行SBW模式的情况下,将电磁离合器8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
其次,详细说明电磁离合器8的结构。如图4及图5所示,离合器8具备:通过轴承1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壳体11上且与方向盘2侧的输出轴2a(如图3所示)连接的旋转轴13;以及通过轴承14在旋转轴13的同轴上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壳体11上的输出滑轮15。在输出滑轮15上卷绕有连接在转向机构6上的电缆7的内部电线7a,将后述内周齿轮环17的旋转传递到转向机构6。在旋转轴13的一端设有突出部13a,在该突出部13a的外周突出设置圆弧状的旋转突起16。
内周齿轮环17在与旋转轴13相对的位置上固定于输出滑轮15上,并以旋转轴13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内周齿轮环17的内周设有内周齿17a。外周齿轮环18具有旋转轴13的突出部13a所贯通的中心孔19,并配置在旋转轴13和内周齿轮环17的内周齿17a之间。在外周齿轮环1 8的外周面上设有外周齿18a。中心孔19形成为比旋转轴13的突出部13a的外径大,外周齿轮环18设定成在相对内周齿轮环17偏心的位置上外周齿18a与内周齿17a啮合。
如图6及图7(a)、图7(b)详细表示的那样,锁定部件20配置在旋转轴13的外周和外周齿轮环18之间的间隙内,并以通过该锁定部件20使外周齿轮环18的外周齿18a与内周齿17a啮合的方式位于偏心位置上。锁定部件20由一对锁定片20a、20a构成,各锁定片20a、20a的一端与旋转突起16接近配置。如图7(a)、图7(b)所示,卷轴(锁定动作部件)23不进入到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且一对锁定片20a、20a彼此抵接的状态就是解开位置。另一方面,如图8(a)、图8(b)所示,卷轴23进入到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且一对锁定片20a、20a彼此相互分离的状态就是锁定位置。
在解开位置,各锁定片20a没有嵌入到外周齿轮环18和突出部13a之间,即使旋转轴13旋转,一对锁定片20a、20a被旋转突起16按压并相对外周齿轮18滑动的同时进行旋转。这时,外周齿轮环18通过锁定片20a、20a与内周齿轮环17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在锁定位置,各锁定片20a嵌入到外周齿轮环18和突出部13a之间。而且,由于外周齿18a与内周齿17a啮合,所以锁定片20a、20a限制外周齿轮环18的径向动作,使从旋转轴13的突出部13a的外周到外周齿轮环18的齿部18a的距离为固定。其结果,当旋转轴13旋转时,一对锁定片20a、20a及外周齿轮环18a一体旋转,利用齿轮的啮合,并通过内周齿轮环17使输出滑轮15旋转。
另外,在一对锁定片20a、20a上挂有弹性圈21。利用该弹性圈21的弹力,对一对锁定片20a、20a向相互离开的锁定方向加力。但是,该弹簧力是小到利用来自旋转突起16的按压力使锁定片20a向解开方向移动的程度的力。即,弹性圈21用于防止一对锁定片20a、20a的晃动。另外,在各锁定片20a的相互对置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导向槽22、22。
如图6、图7(a)、图7(b)、图8(a)、图8(b)所示,卷轴(锁定动作部件)23的前端设置在旋转轴13上,位于一对锁定片20a、20a的旋转轨迹上且配置在导向槽22内。由于旋转轴13和一对锁定片20a、20a总是同步旋转,所以卷轴23和一对锁定片20a、20a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并且,卷轴23设置成通过电磁螺线管24的电磁力的变化可在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自如进退。卷轴23的前端随着向前端形成为逐渐变细,从而可顺利且可靠地进入一对导向槽22、22的内部。
电磁螺线管24具备向锁定方向对卷轴23进行加力的弹簧25和利用电磁力向解开位置一侧对卷轴23进行加力的电磁铁26。如图9所示,电磁铁26的电磁线圈27包括使用了粗电线(电阻小)的线圈27a和与其串联连接并使用了细电线(电阻大)的线圈27b。如图10(a)、图10(b)所示,电磁线圈27的通电电路构成如下:在接通第1继电器29并接通第2继电器29的情况下仅对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27a进行通电,当利用第1定时器30将第2继电器29转换为断开状态时,对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27a和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27b的双方进行通电。
第1定时器30设定成在自起动开关31接通经过规定时间后,将第2继电器29的开关转换为断开。由此,如图11所示,在电磁线圈27中在从电磁离合器8开始起动到规定时间的期间流通大电流,在经过规定时间后流通小电流。再有,对在电磁线圈17中流动的电流进行转换不限于定时器,还可以基于卷轴23的前端进入到锁定片20a、20a的量或电缆7的张力或输出滑轮15的轴转矩等进行转换。
其次,对上述车辆用转向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SBW控制部9通常选择SBW模式,对电磁线圈27进行通电并使电磁离合器8处于切断状态,断开方向盘2和转向机构6的机械连接。并且,SBW控制部9在当操作方向盘2时,便按照转向角传感器3检测出的电量驱动转向机构6使车轮10转向。
SBW控制部9在判断到因车辆电气安装系统异常、SBW系统异常等而无法正常执行SBW模式的情况下,停止对电磁线圈27的通电,将电磁离合器8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停止利用转向角传感器3检测出的电量对转向机构6的控制。并且,当将电磁离合器8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时,方向盘2的操作力通过电磁离合器8传递到转向机构6,由转向机构6对车轮10进行转向。
其次,详细说明将电磁离合器8从切断状态转换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动作。首先,电磁离合器8的切断状态如图7(a)、图7(b)所示,对电磁线圈27进行通电,利用其电磁力使卷轴23引入到解开位置。当轴旋转13旋转时,一对锁定片20a、20a通过旋转突起16相互抵接且旋转(弹性圈21的弹力较弱,一对锁定片20a、20a通过旋转突起16容易抵接)。利用与旋转轴13一同旋转的一对锁定片20a、20a,外周齿轮环18在改变与内周齿轮环17的啮合位置的同时进行旋转。这时,一对锁定片20a、20a和外周齿轮环18滑动。
另一方面,为了使电磁离合器8处于连接状态,当停止对电磁线圈27的通电时,如图6及图8(a)、图8(b)所示,卷轴23被弹簧25的弹力按压,进而一对锁定片20a、20a处于锁定位置,一对锁定片20a、20a嵌入到突起部13a和外周齿轮环18之间。即、外周齿轮环18与旋转轴13一体旋转。在这里,由于外周齿轮环18已经与内周齿轮环17啮合,所以瞬时与旋转轴13构成一体且外周齿轮环18和内周齿轮环17旋转。由此,方向盘2的操作力通过电磁离合器8及电缆7而传递到转向机构6。
由上所述,在判断到无法正常执行SBW模式的情况下,可瞬时使电磁离合器8处于连接状态,而且利用外周齿18a和内周齿17a的啮合可发生较大的传递转矩。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轴23设置在锁定部件20的旋转轨迹上,锁定部件20由一对锁定片20a、20a构成。旋转突起16将任一个锁定片20a按压到另一个锁定片20a一侧,一对锁定片20a、20a相互抵接从而处于解开状态。当卷轴23进入到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一对锁定片20a、20a相互分离时,锁定片20a、20a嵌入到突起部13a和外周齿轮环18之间,处于锁定状态。再有,由于旋转轴13和一对锁定片20a、20a无相对旋转差且以同一相位旋转,所以卷轴23便能可靠地按压到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因此,能够可靠地对锁定部件20进行锁定。再有,由于一对锁定片20a、20a作为楔子发挥作用,所以卷轴23向一对锁定片20a、20a之间的按压力小也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螺线管24构成为具备:向锁定方向对卷轴23进行加力的弹簧25;以及通过对电磁线圈27通电而发生电磁力,并利用该电磁力向解开位置一侧对卷轴23进行加力的电磁铁26。由此,在没有供给电源时,由于电磁离合器8处于连接状态,所以即便是电源断开,利用方向盘2也可进行车轮10的转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圈27包括使用了粗电线(电阻小)的线圈27a和使用了细电线(电阻大)的线圈27b,并构成为在对电磁线圈27开始通电之初,对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27a进行通电,在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还对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27b进行通电。因此,在对电磁线圈27开始通电之初,利用较大的电磁力能够可靠地移动卷轴23,在卷轴23移动后,利用较小的电磁力而不会使电磁线圈27过度发热,并以小电力便可保持卷轴23的位置。
图12(a)、图12(b)表示电磁线圈的通电电路的变形例,图12(a)是电磁线圈27的通电电路的驱动侧的电路图。图12(b)是电磁线圈27的通电电路的控制侧的电路图。如图12(a)、图12(b)所示,若切断起动开关31并结束对电磁线圈27的通电,则在电磁线圈27流通反相电流,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第2定时器32切断电流。在该变形例中,由于在结束对电磁线圈27的通电后,流通反相电流,所以当结束对电磁线圈27的通电时,利用反相电流可瞬时消除卷轴23的残留磁力,因此利用弹簧25的弹力可瞬时且可靠地移动卷轴23。
图13(a)、图13(b)表示电磁螺线管的第1变形例,图13(a)是电磁线圈27在非通电状态下且卷轴23位于锁定位置的图。图13(b)是电磁线圈在通电状态下且卷轴23位于解开位置的图。该电磁螺线管40具备:与作为锁定部件的卷轴23分开设置的电磁杆41;分别设置在卷轴23和电磁杆41的双方的端部上的同极的永久磁铁42a、32b;以及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27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使卷轴23向解开方向移动的电磁铁26。就是说,使卷轴23移动到锁定位置上是利用了永久磁铁42a、42b的磁力(排斥力)而取代了(再加上)上述实施方式的弹簧25的弹力。再有,改变永久磁铁的配置并利用吸附力的结构也可实现。
图14表示电磁螺线管的第2变形例,是电磁线圈27在通电状态下且卷轴位于解开位置的图。该电磁螺线管机构43具备:与作为锁定部件的卷轴23可分离地连接的电磁杆41;通过与电磁杆41分离来使卷轴23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火药44;以及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27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使卷轴23向解开方向移动的电磁铁26。就是说,使卷轴23移动到锁定位置上是利用了火药44的爆发力而取代了(再加上)上述实施方式的弹簧25的弹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磁离合器8在对电磁线圈27通电时处于切断状态,在没有对电磁线圈27通电时处于连接状态。但是,与之相反还可构成为,在对电磁线圈27通电时处于连接状态,在没有对电磁线圈27通电时处于切断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在判断到无法正常执行线控转向模式的情况下,可瞬时使电磁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而且可传递较大的转矩。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可对车轮进行转向,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机械连接上述操纵装置和上述转向机构的离合器,
上述离合器,具有:
旋转轴,通过上述操纵装置的操作力进行旋转并具有一体进行旋转的旋转突起;
内周齿轮环,可将上述旋转轴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且在内周具有内周齿并与上述转向机构机械连接;
外周齿轮环,可将与上述旋转轴的中心轴偏心的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并配置在上述旋转轴和上述内周齿轮环之间,并具有部分与上述内周齿啮合的外周齿;
锁定部件,在上述旋转轴旋转时被上述旋转突起按压的同时旋转,并使上述外周齿轮环与上述内周齿部啮合;以及
锁定动作部件,使上述锁定部件变位到锁定位置,
在没有利用上述锁定动作部件使上述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不使上述锁定部件嵌入到上述外周齿轮环和上述旋转轴之间,通过上述旋转突起使上述锁定部件旋转,
在利用上述锁定动作部件使上述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使上述锁定部件嵌入到上述外周齿轮环和上述旋转轴之间,使上述旋转轴、上述锁定部件及上述外周齿轮环一体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动作部件设置在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轨迹上,
上述锁定部件由一对锁定片构成,
通过上述旋转突起将任一个锁定片按压到另一个锁定片上,使一对上述锁定片相互抵接而作为解开位置,
通过上述锁定动作部件进入到一对上述锁定片之间,使一对上述锁定片相互离开而作为锁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电磁螺线管,该电磁螺线管具有:向锁定方向对上述锁定动作部件加力的加力部件;以及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使上述锁定动作部件移动到解开位置的电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磁线圈包括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和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在对上述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对上述使用了粗电线的线圈进行通电,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还对上述使用了细电线的线圈进行通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磁线圈是将电阻小的线圈和电阻大的线圈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在对上述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仅对上述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对串联连接的上述电阻小的线圈及上述电阻大的线圈进行通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上述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时流通反相电流。
7.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可对车轮进行转向,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机械连接上述操纵装置和上述转向机构的离合器,
上述离合器具有利用电磁力的有无来进行连接/切断的电磁螺线管,
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电磁线圈包括电阻小的线圈和电阻大的线圈,在对上述电磁线圈开始通电之初,仅对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自通电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还对电阻小的线圈进行通电。
8.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利用断开与操纵装置的机械连接而设置的转向机构可对车轮进行转向,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机械连接上述操纵装置和上述转向机构的离合器,
上述离合器具有利用电磁力的有无来进行连接/切断的电磁螺线管,
上述电磁螺线管具有利用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发生的电磁力来实现上述离合器的切断状态的电磁铁,在对上述电磁线圈的通电结束之后流通反相电流。
CN200680026261.4A 2005-07-20 2006-07-12 车辆用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0591A JP4571550B2 (ja) 2005-07-20 2005-07-20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10591/2005 2005-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3072A true CN101223072A (zh) 2008-07-16
CN100581898C CN100581898C (zh) 2010-01-20

Family

ID=37668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626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1898C (zh) 2005-07-20 2006-07-12 车辆用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46195B2 (zh)
EP (1) EP1905667B8 (zh)
JP (1) JP4571550B2 (zh)
CN (1) CN100581898C (zh)
WO (1) WO20070107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467A (ja) * 2008-05-07 2009-11-19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9269468A (ja) * 2008-05-07 2009-11-19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US20110147111A1 (en) * 2009-12-23 2011-06-23 Automotive Research & Testing Center Electrical auxiliary module for a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US8833508B2 (en) 2009-12-23 2014-09-16 Automotive Research & Testing Center Electrical auxiliary module for a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JP6135035B2 (ja) * 2011-09-26 2017-05-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磁クラッチ
KR20130064540A (ko) * 2011-12-08 2013-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조향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10915136B2 (en) 2019-05-07 2021-02-09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Dual mode sensing joystick assembly
US20210070361A1 (en) 2019-09-06 2021-03-11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Steer by wire system with redundant angular position sensing and an end-of-travel stop
US11370483B2 (en) 2020-01-27 2022-06-28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Steer by wire system with dynamic braking and endstop cushioning for haptic f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95576A (en) * 1941-03-05 1946-02-26 Moroney Laurence Francis Automatic clutch mechanism
DE2740919A1 (de) * 1977-09-10 1979-03-22 Werner Beuche Zahn-schalt-kupplung
JPS5725524A (en) * 1980-07-18 1982-02-10 Suzuki Seisakusho:Kk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S61282632A (ja) * 1985-06-05 1986-12-12 Miki Puurii Kk 電磁クラツチ・ブレ−キ等のコイル制御回路
JPH03277829A (ja) * 1990-03-23 1991-1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用電磁クラッチの制御装置
JPH0622151U (ja) * 1992-08-28 1994-03-2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操舵装置
JP3336603B2 (ja) * 1996-11-05 2002-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舵取り装置
JP4363695B2 (ja) * 1999-04-22 2009-11-11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低消費電力形無励磁作動形の電磁ブレーキ又は電磁クラッチ
WO2003072970A1 (fr) * 2002-02-28 2003-09-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mbrayage electromagnetique
JP2004237785A (ja) * 2003-02-04 2004-08-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4231961B2 (ja) 2003-02-04 2009-03-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4351975A (ja) * 2003-05-27 2004-12-16 Ntn Corp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のフェールセーフ機構およびステア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JP2005008073A (ja) * 2003-06-19 2005-01-13 Ntn Corp バイワイヤ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のフェールセーフ機構およびバイワイヤ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DE10328300B4 (de) * 2003-06-23 2006-09-21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Verstellbeschlag für Kraftfahrzeugsitz
JP2005132327A (ja) * 2003-10-10 2005-05-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46195B2 (en) 2011-05-24
WO2007010791A1 (ja) 2007-01-25
EP1905667B1 (en) 2011-12-28
EP1905667B8 (en) 2012-07-18
EP1905667A4 (en) 2010-12-15
JP4571550B2 (ja) 2010-10-27
EP1905667A1 (en) 2008-04-02
JP2007022460A (ja) 2007-02-01
CN100581898C (zh) 2010-01-20
US20090152044A1 (en) 2009-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1898C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
CN101223074B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
CN101293532B (zh) 车辆用可变传动比转向装置
CN107735306B (zh) 具有线控转向系统和机械后备系统的车辆转向系统
CN110239614B (zh) 转向系统
JP4122472B2 (ja) 車両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RU263056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рулением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рулением
KR102657328B1 (ko) 스티어 바이 와이어 시스템용 조향장치
US7770688B2 (en) Device for superimposing rotational speeds for a steering system
JP5092403B2 (ja) 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操舵装置
JP5881798B1 (ja) レンジ切替装置
CN102224056A (zh) 用于具有叠加转向装置的机动车辆的方向盘
CN110949500B (zh) 一种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49501B (zh) 一种转向离合器、转向管柱、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410937B2 (ja) 車両のための舵取り装置
JP4645967B2 (ja) 自動車用の差動固定クラツチを持つ差動装置及び差動装置を備えた動力分配装置。
JP748387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JP4788215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1590873B (zh) 用于在电动机驱动动力转向系统中驱动转向轴的装置
JP2006123857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5275247A (en) Powertrain-driven electromagnetic rear steering system
CN112706828A (zh) 离合机构、转向系统和汽车
WO2022124196A1 (ja) 車両の自動操舵装置
JP4577254B2 (ja) シフトバイワイヤ装置
CN107882893B (zh) 一种利用电磁吸力控制的双向超越式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